2.全球化时代海峡两岸比较文学的对话——2007年复旦-辅仁比较文学博士论文学术交流论坛综述3.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关于比较文学博士养成的浅见4.关于比较文学博士养成的浅见5.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学博士论文【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第1篇
1.曹顺庆先生如何培养比较文学博士生
2.全球化时代海峡两岸比较文学的对话——"2007年复旦-辅仁比较文学博士论文学术交流论坛"综述
3.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关于比较文学博士养成的浅见
4.关于比较文学博士养成的浅见
5.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的新篇章──热烈祝贺北京大学设立比较文学博士点
6.台大比较文学博士班简介
7.“一带一路”语境下的比较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
8.中国比较文学泰斗季羡林——季羡林比较文学思想论略
9.博士论文的选题与就业的关系
10.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博士论文的选题与就业的关系
11.关于比较文学:约书亚·司哥德尔教授访谈(英文)
12.上海高校比较文学专业创设"博士沙龙"
13.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兼论第四种比较文学观
14 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15 比较文学形象学
16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
17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18 移动的边界:比较文学的百年学科发展定位
19 学科调整与理论重构——从“外国文学”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 比较文学与第三种文学批评——兼论比较文学介入当代文学研究的可能性
21 近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概述
22 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理论视域及文学理论研究性质
23 比较文学“危机说”辨
24 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论向度分析
25 比较文学的诉求:全球文学史观与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
26 重新规范比较文学学科领域
27 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2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命意及发展趋向
29 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反思
30 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
31 “译文学”之于比较文学的作用与功能
32 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整体观
33 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
34 从现代文学到比较文学
35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建构建设性的跨学科关系
36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37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全球本土化”历程及其走向
38 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之精神基础——论勒内·艾田伯的“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
39 跨学科:比较文学成功的对策之一
40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再探讨——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反思
41 第二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推荐书目
42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学术背景与理论构想
43 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的三个阶段与三种形态
44 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格局
45 比什么?不比什么?——比较文学的差异性研究范式通论
46 比较文学的互文性与创造性文本的生成
47 比较文学危机及出路之我见
48 比较文学:在退守中求得生机
49 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
50 中国比较文学30年的主题学研究
51 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
52 比较文学、传统与创新:马歇尔·布朗访谈录(英文)
53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
54 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
55 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
56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三十年
57 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与再论“比较文学”的定位
58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与文化研究之争——论20世纪比较文学方法论的危机及其化解
59 比较文学学科的“死亡”与“再生”
60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纷纷扰扰30年
61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五大难题
62 文学间性: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
63 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九个命题和三条建议
64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比较文学的“再生”与发展
65 比较文学和比较美学生态范式的发展
66 比较文学:再次处于十字路口
67 跨族群对话:中国比较文学的双重路径
68 比较文学视野中文学传播模式的历史嬗变与当下态势
69 修辞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上)——一个现代方法论的考察与古代“哲学对话”的实例分析
70 “世界文学”的命运与比较文学的前景
71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72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之现状与未来
73 当代美国比较文学的反思
74 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75 对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观的反思——兼及王向远与夏景之争
76 当代文化研究对比较文学的挑战与彼此的互补
77 比较文学的人文主义传统
78 论比较文学研究中自我和他者的关系
79 当前比较文学的危机与出路
80 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再思考
81 比较文学的教学与比较视域的培养——评杨乃乔主编的教材《比较文学概论》
82 互动认知(Reciprocal Cognition):比较文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83 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以荣格与卫礼贤的立场为例
84 超越“国别文学”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理论形态和学科变迁
85 戴望舒翻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的缘由及意义
86 对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再探讨
87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影响变异学研究
88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学理、范例和批评
89 “宏观比较文学”与本科生比较文学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
90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体系化与本土化
91 比较文学未来发展之路——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变异学
92 译介学:渊源、性质、内容与方法——兼评比较文学论著、教材中有关"译介学"的论述
93 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人文之道
94 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新范式
95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回顾与瞻望
96 再论杨周翰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
97 论高校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文学史化”
98 全球化、文化研究和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99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的变异问题
100 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的理念(笔谈)
101 比较文学变异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新建构
102 “比较”的超越性与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103 比较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复兴与发展(1978-2008)——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学术总结报告
104 丧钟为谁而鸣——比较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105 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在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
106 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机理及联结
107 文化经典、文论话语与比较文学
108 乐黛云教授在比较文学学科重建中的贡献
109 中国当代比较文学三十年——寻找文学性原点
110 比较文学概念的语言分析及五种相关学科概念的界分
111 四川比较文学三十年
112 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113 学科交叉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
114 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刍议——兼论比较文学学科的生存空间
115 从方法论看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
116 跨越性与比较文学学科定义的界定
117 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
118 从“比较文学”定义之争看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119 比较文学学科的“死亡”与“再生”
120 “涟漪式”发展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曹顺庆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
121 跨类还是在分类系统中言说——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另一种陈述
122 比较文学:理论、界限和研究方法
123 2013年中美比较文学学术期刊评介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博士学位论文;
国际化评审;
评阅意见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35-02
一、国际化评审的重要意义
博士培养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和科技水平,而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即论文采用全英文书写,主要由外籍专家评审,并采用全英文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对博士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有利于比较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评审促进博士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提高,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同时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因此,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探索国际化评审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一些高校花大力气建设了一批全英文专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我国攻读全英文博士学位。有些高校甚至聘请了国际知名外籍教授担任全职教授或兼职博导。这部分博士生毕业全部撰写英文论文。采取国际化评审的方式,更符合这些师生的实际需求。
其次,众多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建设了一大批双学位博士生项目。试行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博士生的培养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吸引了国外优质留学生生源来我国攻读双学位项目。
三、国际化评审的实践背景
此前,国内少数高校曾进行过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的尝试[5],但是并未有大范围的实践。国内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方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尚待完善和改进。因此,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实践为借鉴,通过分析和总结,试图为今后国内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探索提供参考。
我校的生物学科近年发展迅速,在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三,且博士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因此生物学科成为我校985三期试点国际化评审的学科之一。本文以该学科进行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为例,通过分析专家的评阅意见,力求从国际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总结出先进经验,为今后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四、评审的侧重点分析
参加评审的既有来自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的欧美专家,也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亚洲专家,还有来自欧美著名大学的华裔专家,以及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对总计32份国际评审专家的评阅意见的分析,发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评阅的重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侧重点的不同。
生命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验科学,讲究的是发现未知,各国专家都关注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创新的实用价值。不过专家们评阅关注的点各有不同。
(一)欧美专家
欧美专家往往会对论文的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研究策略、实验步骤、实验结果逐一细致分析,指出闪光点。欧美专家关注作者作为独立的研究者,选取合适的实验方法,并熟练运用,使之为解决科学问题服务的能力,并同样看重课题合作研究者对文章的贡献。欧美专家不光看重论文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也看重作者作为第二甚至第三作者,协助他人完成的相关课题。尤其重视作者是否在本领域内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同时,欧美专家尤其关注英文的写作,特别是摘要和前言的写作。大到文章的结构,语言的陈述,小到图表图例的格式,参考文献的标注,语法和拼写错误等,都会在评阅意见中指出。
(二)亚洲专家
亚洲专家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并同样关注作者的科研水平,包括对所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和欧美专家相似的还有,亚洲专家同样重视作者在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对论文的写作细节的关注度也和欧美专家类似,也都提到了前言和摘要的写作,用词的准确性,图表图例、参考文献、语法和拼写错误等。不同的是,亚洲专家尤其关注论文的实验部分,设计是否合理,数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有说服力等都是关注的重点。并且,亚洲专家往往会关注作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三)欧美华裔专家
欧美华裔专家和亚洲专家相似的是,也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并同样重视论文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作者对本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也是华裔专家关注的重点之一。这和欧美、亚洲专家也类似。华裔专家也重视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但程度不及欧美和亚洲专家。虽然所有参加了国际评审的博士生都发表了较高水平的SCI论文,但是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华裔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提及了SCI论文。而绝大部分欧美专家和亚洲专家都对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有所提及,并把发表SCI论文作为博士生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华裔专家特别重视的是论文的独创性、工作量以及研究深度。华裔专家还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细节如拼写和语法错误等也有提及。不同的是,华裔专家往往会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国内专家
国内专家和国外专家相似的是,关注作者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且关注论文实验的设计和的分析,以及论文涉及的工作量和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和华裔专家相似的是,国内专家一般也会提出对下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议。和国外专家明显不同的是,评阅意见中几乎不提及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国内专家会对论文写作上的细节有所关注,如指出图表和图例的标注错误,但是对英文用词的准确性,拼写和语法错误等,未有提及。
五、启发与思考
一方面,多份海外专家的评阅意见提到论文已经达到国外知名高校授予博士学位的水平,这表明国内生物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同时虽然各国专家的评阅重点有所区别,但是所有专家都特别重视论文的独创性。独创性既包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科学问题,又包括提出创新的观点,使用创新的方法,得出新颖的结论。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博士生培养的重点。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各高校都对博士毕业有发表一定水平的SCI英文论文的要求,但是,从专家的评阅意见来看,国内博士的英语写作能力尚待加强。除个别专家提到论文作者的英文流利外,其他都曾详细地指出作者用词、拼写和语法的错误。因此今后在博士培养中,撰写英文论文的能力需要作为一个培养重点。目前我校已经开设专门针对博士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旨在提升博士生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
综上,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是博士生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要准备。国内博士论文虽内容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因此,今后应该继续推进和推广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努力学习国外培养博士生的先进经验,提升博士生培养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莉萍.浅析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及主要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131-135.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第3篇
1.李大钊著作中“法国文学博士李霞儿”探析
2.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分析
3.纯美的情感选择——探析中国第一位留法文学女博士陈学昭情事
4.毛旭太:留德文学博士与柱状苹果
5.文学博士眼中的2005
6.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题名一览表
7.外国语言文学学位论文:用什么语言写作?——谈外国语言文学博士论文的写作规范
8.我国高校培养出首批俄语文学博士
9.谈古代文学博士论文的写作
10.《诗学中的时间概念》序言:生命与学术——悼念中国第一位比较文学博士
11.巴黎第三大学文学博士拉朗德来我校讲学述评
12.再说《白鹿原》——与陕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西北大学文学博士刘睿对话
13.2000-2015年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分析——以CDFD为中心
14.一介书生的选择——访北京大学第一位文学博士、教授和博士导师
15.袁英明:从戏曲名伶到文学博士
16.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审视——’99广东省古代文学博士研讨会述要
17.知行合一 回报社会——记纳西族文学博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白庚胜
18.关于比较文学博士养成的浅见
19.守成·反思·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博士论文30年
20.“全国首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学术研讨会”述要
21.由现代文学博士研究生试题想起的事
22.中外高等教育合作的崭新尝试——中法联合在武汉大学举办法国语言文学博士预备班
23.南陵县首位留美文学博士梅光迪
24.在日本京都龙谷大学接受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仪式上的讲话
25.西方国家水文学博士培养对我们的启示
26.文学博士谈《名作欣赏》的学术贡献——主持人语
27.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博士学位论文索引(1991—2007)
28.从重视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的文献素养到维护学位制度的公正性与公平性
29.台大比较文学博士班简介
30.“我把青春献给你”——文学博士阎延文畅谈她的“台湾三部曲”
31.博士官与秦代文学
32.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博士学位论文索引
33.博学·创新·开拓——简评《中国首批文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集》一书
34.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些史实澄清——兼与作家傅光明博士商榷
35.新历史主义与《五号屠场》的历史叙事
36.米娜瓦尔、胡毅、丁宏荣获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学位
37.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广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座谈会综述
40.文学治疗的民族志——文学功能的现代遮蔽与后现代苏醒
41.浅谈儿童、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42.Literature是怎样“变成”“文学”的——晚清早期新教来华传教士的“文学”实践及评价
43.“纯文学”究竟是什么
44.媒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阅读
45.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
46.城市水文学研究综述
47.从意识形态操纵角度看鲁迅之文学翻译论
48.大江健三郎文学的传统与现代
49.国际政治的文学透视:以莎士比亚《亨利五世》为例
50.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
51.文学与伦理学: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的“自由空间”
52.“文学生活”概念与文学史写作
53.拐点在宋:从地志的文学化到文学的地志化
54.文学旅游地的空间重构研究——以凤凰古城为例
55.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
56.文学期刊与当代文学环境
57.器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文心雕龙》为中心
58.歌德论世界文学
59.“纯文学”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文学性”问题在1980年代的发生
60.英美文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探析
61.文学场中鲁迅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
62.世界文学与中国
63.从艾丽丝·门罗看加拿大文学——罗伯特·撒克教授访谈录(英文)
64.从文学翻译的倾向性论复译的必要性——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两种译本为例
65.文学文体学与诗体戏剧中“语言变异”的翻译——以《哈姆雷特》为例
66.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当代文学的英译与传播为例
67.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世界文学:问题与启迪
68.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
69.作为文学新闻的“我们的”报告文学——中美文学新闻之叙事比较研究
70.理论品质的提升与理论体系的建立——文学地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71.纳博科夫小说中的“文学作为主题”
72.中国文学翻译之管窥
73.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美学理念——物哀
74.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品质与兼容品格
75.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
76.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
77.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
78.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以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的英译为例
79.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80.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81.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出去”
82.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别法保护模式研究
83.以文学批评为枢纽的文学理论建构
84.论“文学性”与“非文学性”
85.知识、技能与情怀(上)——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
86.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
87.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和变异
88.世界文学观念的嬗变及其在中国的意义
89.微博文学的定义、发展、类型及特征
90.变化环境下城市水文学的发展与挑战——I.城市水文效应
91.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创造”与“文学生产”
92.文学译介、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家毕飞宇访谈录
93.“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
94.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
95.文学翻译:寻找天才的标志——《爱情故事》译后
96.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97.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98.“民国文学”与“民国机制”三个追问
99.“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现状及其改革趋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100.女性文学这个概念
101.一个非文学性命题——“20世纪中国文学”观局限分析
102.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特别权利保护模式
103.比较文学形象学
104.文本、文学与文化: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动力——乐黛云教授访谈录
105.略论外国文学教学如何促进大学生心智成长——以陶洁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第三版)》教学为例
106.社会水文学研究进展
107.文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阈——近年来文学研究热点问题透视
108.文学经典的生成谱系与传播机制
109.论新文学运动中的儿童文学
110.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及其影响略论
111.天人关系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变
112.英语文学体验阅读READ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113.汉赋用《诗》的文学传统
114.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115.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问题与反思
116.文学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建构:以凤凰古城为例
117.文学批评的四重境界
118.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
119.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化过程与四重证据法——学术史的回顾及展望
120.文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
121.“文学是什么”与“什么是文学”
122.文学:对“单语言时代”的历史告别——“全语言文学”实践对经典文学观的批判
123.文人门派传承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变革
124.南宋文学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定位
125.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
126.五四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重构
127.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曾大兴教授访谈录
128.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129.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叙事理念
130.文本系统与汉魏六朝文学的综合性研究
131.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第4篇
“没有学者对此作过如此深入的研究。”麦大维对金庸透彻分析唐代政治权术,深感佩服。
金庸的博士论文提及唐代由盛转衰的一段关键史——安史之乱。安禄山叛变时,唐玄宗李隆基派了儿子荣王平乱,后来荣王战死,正史没提及死因,金庸觉得正史有问题,分析太子把弟弟荣王杀掉。
金庸去年说过,“我找了很多证据,证明这个事件是历史上造假,其实是太子在发动政变,把弟弟杀掉,而且他(太子)占有军队,连父亲也不敢动他。”
金庸接着思考说,“从唐太宗开始,到宋元明清,都是所谓‘枪杆里出政权’,哪个人兵权在手,就是哪个人做皇帝。”
攻读博士追求学问非学位
麦大维透过电邮向媒体表示,今年7月决定向金庸颁授哲学博士学位。金庸和其它博士生一样,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会拿着草稿跟麦大维多次讨论修订,“当金庸住在剑桥时,我会去他家倾谈论文,他的妻子会帮忙将修订部分打字记录。”金庸申请念博士时,已获剑桥颁授荣誉博士。金庸曾说自己追求的不是学位,而是学问,而他获剑桥取录的条件是:博士论文一定要有创见。
比金庸年少15岁、刚届七旬的汉学大师麦大维说,他在金庸的论文中更深入了解唐代的政治文化,“金庸有见地解构唐宫政治,对我的研究有很大启发”。
装扮派对 郭靖黄蓉致敬
麦大维忆述,金庸在剑桥时和普通学生一样,每周参加研究生读书会,“有次我们讨论到一个中国古墓穴的题辞,来自北京大学及欧洲的学者都不明白,金庸就向我们解释内容,他的古文修养真是一流”。
“金庸很喜欢跟剑桥的学生接触。”麦大维记得,一次圣约翰学院的学生为金庸搞了个派对,有些来参与的华裔学生,特地装扮成金庸小说的角色,“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一同出场向眼前的武侠小说大师表示敬意。麦说,平日在圣约翰学院的饭堂里,金庸会和一般大学生研究员一同食饭,为人亲切友善,并乐意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研习汉学的外国人,分享心得。
文学博士论文范文第5篇
亲爱的优博作者:
首先,祝贺您的论文被推荐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为多角度展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作者风采,加强博士论文写作的经验交流,进一步提高博士学位论文水平,特邀请您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一下自己的学位论文写作心得。
写作心得字数在2000字左右即可。具体内容可在以下几方面选择,但并不局限于以下内容,您可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发挥。请为文章拟一个题目,并为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文件格式为word,请以“院系名称+学号+姓名”命名。文章有机会在北京大学官微、新闻网和研究生院官微推送,优秀者还将被汇编成书籍出版。
欢迎您投稿,祝您前程似锦!
北京大学学位办公室
选题举例:
1. 您如何进行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并使二者相互促进?
2. 您如何计划学位论文相关工作并把控进度?
3. 您如何创新性地开展论文研究和完成写作?
推荐访问:博士论文 文学 五篇 文学博士论文【五篇】 文学博士论文(精选5篇) 文学博士论文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