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描写含羞草作文【五篇】

时间:2024-03-22 15:00:04 来源:网友投稿

“爱”对雪莱来说,是贯穿其一生的神圣宗教和哲学信仰。在《两个精灵,一则寓言》中,雪莱称“如果我立志定要穿越夜的黑暗,爱的明灯将炽燃在我的内心,这就是我的白天!”在他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含羞草作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描写含羞草作文【五篇】

描写含羞草的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雪莱;
含羞草;
爱;
泛神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58-02

“爱”对雪莱来说,是贯穿其一生的神圣宗教和哲学信仰。在《两个精灵,一则寓言》中,雪莱称“如果我立志定要穿越夜的黑暗,爱的明灯将炽燃在我的内心,这就是我的白天!”在他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他也热情洋溢地宣称,“除了爱,一切希望都渺茫”。《含羞草》一诗更是多方面地表现出雪莱对爱的理解和态度。

一、雪莱对爱的理解

雪莱所说的“爱”绝非仅限于狭隘的两性之爱,而是普遍存在于自然万物之间的“爱的精神”。雪莱在散文《论爱》中说,“当我们在自身思想的幽谷中发现一片虚空,从而在天地万物中呼唤、寻求与身内之物的通感对应之时,受到我们所感、所惧、所企望的事物的那种情不自禁的、强有力的吸引,这就是爱。”可见,雪莱所谓的爱是灵魂之间的共振与交融,以及在彼此交融相通之中所产生的脉脉温情。而雪莱信奉的泛神主义认为万物皆有性灵,这些灵魂之间相互感应,因此,在自然万物之中到处都能感到爱的踪迹。这样,雪莱就打破了爱为人类所垄断的局面,使原本被认为是冷漠无情的大自然洋溢着爱的温馨。“所有的花都感染和浸润/临近花朵泻来的芬芳和光明,/正象由于青春和爱而亲近的年轻恋人/为彼此的气氛所缠绕,所充盈。”除了相互吸引、共振之外,自然万物的爱还表现在彼此间的关怀、互助。如诗中描写的,“还有各种小花,随着日色西沉/也垂下头去,形成白色紫色蓝色的凉亭,/使萤火虫免受夜露的侵凌。”

正是基于对爱的这番理解,雪莱对自然万物均怀有一种恋人式的亲切。他喜爱自然,也理解自然。他对自然景物很少像华兹华斯那样满足于客观的描摹,而总是别具匠心地赋予自然以精灵式的情态和意识,就像本诗中的玫瑰、百合、含羞草、溪流、云雾无不具有各自独特的性情、生命。这就使人仿佛回到了古希腊神话中人神共处的黄金时代。

雪莱所理解的爱的精神同时也表现为一种圣徒式的博爱,它不仅只存在于所有美好的事物之间,而且将温情、关怀指向所有弱势群体。雪莱在生活中就常常以他并不宽裕的生活费周济附近的穷人,按勃兰兑斯的说法,“这种慷慨几乎达到了过分自苦的程度”。并且雪莱还将这种悲悯情怀由人推及一草一木,甚至推及卑贱的昆虫。这在诗歌的第二部分就有所表现:照管花园的姑娘将一切害虫、不洁的东西装进筐笼,抛到荒野丛林,同时“为了使可怜的被逐昆虫得以疗饥,/框里还装满她双手所能采集的/最鲜嫩的野花和青草作为食物,/因为它们虽然为害,本心却也无辜。”

雪莱同时还认为“美”也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爱与美是同一的,美即是爱的精神的外化。在《含羞草》的第二部分中,作者虚构了一个照管花园的姑娘,将之作为美的象征,并说“优美形体内的优美心灵,/规范着也显现于她的仪态和举动,/象海花开放在大海洋中。”这里就以优美的形态和仪态源于优美的心灵象征美同样也需要一个心灵,这个心灵即是爱的精神,并以海花之于海洋表明了美与爱的同一关系。美诞生于爱出现之时,爱消亡了,美也必将随之而去。正如雪莱以诗歌形象化的语言所描述的那样,代表美的姑娘是从早春起开始活动在花园里的(在诗歌的开篇,春天即作为爱的精神的象征被明确地指了出来),而未见第一片黄叶就死去了。

二、雪莱对爱的渴慕

《含羞草》不仅表现出雪莱对爱的独特理解,还表现出了他对爱的重视和渴慕。

雪莱相信只有爱才能使世界充满欢欣和希望。《含羞草》的前两部分中,象征着爱的春天使花园里花发草萌,象征着美的姑娘的精心呵护更使得花园呈现出勃勃生机,就表明雪莱认为爱是使世界变得美好、欢乐的核心因素。而诗歌的第三部分描写失去了春天和姑娘的照料,花园就变得萧条、败落,从反面肯定了爱的必要。

既然爱被赋予如此崇高的地位,那么雪莱对爱的执着追求也就成了必然的了。在这首诗中,雪莱对爱的渴慕是以化身为含羞草这个形象表现出来的。这首诗中出现了许多芳美的花草,如,玫瑰、百合,但雪莱没有选择他们,而只是以不起眼的含羞草自喻,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一方面雪莱是以含羞草的敏感喻指他自己内心对爱的敏感;
另一方面,玫瑰、百合等花本身已具有美的形态,已经吸引人们较多的关注。爱之于他们,就像精致的美食之于酒饱饭足的人,并不是非有不可的,他们无法表现出雪莱对爱急切、焦虑的渴望。而含羞草开不出美的花,这也注定它缺乏人们的关爱,含羞草就像一个饥肠辘辘者那般迫切地渴望着爱与美,正如诗中所描写的,“含羞草从根到叶都感受着爱,/却没有什么爱的果实结出来,/它接受得最多,也爱得更深,/在只需要它时,可以完全献身——/因为含羞草没有艳丽的的花,色彩和芳香的秉赋不属于它;
/它爱得像爱神,热情充沛心内,/它只渴望一种珍品,它所没有的美!”雪莱这哪里是写一株草,这完全是对自我情感的隐喻。对爱的渴慕已成为雪莱的生命本能,单纯、强烈、执着。就像他在《致——》这首诗中所说的,“我献不出常人称道的爱,/呈上的是虔诚崇拜;
/……这是灯蛾对星光的向往,/黑夜对黎明的渴望”。

三、雪莱对爱的信念

一般而言,对爱怀揣着信仰和追求的大多数是一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但那些未经历过痛苦的爱大多是肤浅而脆弱的,一旦碰上严酷的现实即会化为乌有。雪莱的爱与那种流于表面的爱有着本质的不同,他经历过常人无法承受的苦难。但是正是因为撑过了苦难的磨练,雪莱的爱才显示出如此异于常人的伟大卓绝。

《含羞草》创作于1820年,当时雪莱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从1818年到1819年,诗人先是由于个人婚姻问题,毫无理由地遭到英国社会卑鄙的诽谤中伤,并丧失了他和赫丽艾特所生的两个孩子的抚养权。其后,他和玛丽所生的两个孩子相继死亡,这更是给雪莱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些接踵而至的困难迫使一向坚强的雪莱在《西风颂》中呼号到,“我倾覆于人生的荆棘!我在流血!”在《含羞草》第三部分中那个萧条、阴冷的花园也就是雪莱当时悲凉心境的象征。但丁在《神曲》中曾将地狱的亡灵喻做秋天的落叶,雪莱在这里就巧妙地化用了这个比喻,“棕色的黄色的灰色的红色的/和有着死者才有的白色的落叶,/象鬼魂的队列乘干燥的风飞行,/它们的呼啸使飞鸟惊心。”由此建立一个巧妙的互文。在诗歌的第三部分中,雪莱也确实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比地狱更为凄惨可怖的世界。

正如勃兰兑斯评价的那样,“但是雪莱的精魂,展开他向往自由的崇高而热情的羽翼直升晴空,高飞在所有这类伤感情绪之上。”尽管生活将种种苦难与不公加诸诗人敏感的心灵,但这些都不能使雪莱灰心丧气,放弃对爱的信仰。在《含羞草》的第四部分中,作者说,“……但是既然在生活里,/一切都是表象,没有什么是真的,/充满了谬误、愚昧和纷争,/我们自己只是梦中的幻影,/那么,这虽是个简朴的信念,/考虑到它却足以令人开心颜,/那就是承认:和万象一样,死亡本身也必定是虚妄……对于爱,对于美和喜悦,/不存在变化和毁灭,/它们的威力超越过我们的感官”。可见雪莱仍然能从柏拉图学说和泛神论思想中汲取积极的力量,力求超越苦难。

按照柏拉图的观点,我们感觉到的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虚幻的摹本,人类所有的知识也源于对理念的回忆,只有理念才是实在的。现象世界则充满了无常和变迁,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一般来说,在现实世界之上建构另一种实在的学说很容易将人导向虚无。但雪莱却从这种学说中汲取了积极力量,以之作为他保持乐观的哲学基础。雪莱坚信爱的原型存在于理念世界中,它是永恒而绝对的。现象世界中爱可能会消亡、毁灭或被人类遗忘,但爱的原型却是超越时续、永恒存在的。现实的黑暗、生活的冷酷无法伤及于它,人们也必将通过内在于他心灵的回忆理解到爱的精神。基于这种思想,雪莱超越了纷乱变迁的表象着眼于永恒,对未来充满乐观,并始终坚持爱的信念。

另一方面,泛神论思想也对雪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泛神论的代表人物斯宾诺莎认为,“只有从有限的创造物的眼光来看,才存在所谓的否定。唯有神完全实在,在神讲,没有否定。因此我们觉得是有罪的事,当做整体的部分去看它,其中的恶并不存在。”这个学说启发雪莱跳出狭隘的个人利益的圈子,站在历史和整个宇宙的高度,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去关照人生,并以开阔的心胸去包容苦难。受此启发,雪莱在《含羞草》的末尾说,“感受不了光明是由于本身的阴暗”。雪莱也是以此自勉,不断寻求个人精神境界的超越。从雪莱一生的诗歌创作中也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止步于个人痛苦的感伤,而是进一步将之深化、升华,使之上升到对人类整体共同命运的关注。而这恰恰与雪莱对爱的理解是相通的。

由此可以看出,雪莱对爱的信仰是真挚、坚定的,这种信仰使他一直保持乐观的心境,其后不久,他就超越了苦难,挣脱了疑虑,创作出那个时代“欢乐的强音”——《致云雀》。

参考文献:

[1]雪莱.雪莱诗选[M].江枫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2]雪莱.雪莱散文[M].徐文惠,杨熙龄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3]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王化学.我读《麦布女王》[J].读书,1990(10).

[6]周昭宜.试析雪莱诗歌的哲学意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1),

[7]蔡雪岚.雪莱诗歌创作的思想和寓意[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

[8]徐广联.是巫术,还是艺术?——论雪莱《西风颂》的多重内涵意义[J]文学理论研究,1993(5).

[9]刘文孝.《西风颂》形式琐谈[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83(4).

描写含羞草的作文范文第2篇

山东莒南县路镇一中附小

六年(1)班 史国澳

老爸天天说我缺少营养,于是想着办法给我补充营养。爸爸听说葡萄营养丰富,就天天买葡萄让我吃。葡萄酸酸的,水水的,一点儿也不好吃,我不愿意吃葡萄。

老爸见我不爱吃葡萄,常常嘟囔:“你正在长身体呢,身体里缺少营养,吃葡萄可以增加营养的,所以要多吃点儿葡萄……”

可我觉得自己并不缺少营养――天天吃鸡蛋,蛋白质不缺吧。还吃钙片,钙不缺吧。还吃“金维它”,维生素都齐了,不缺吧。我不缺少这些食物营养,还用吃葡萄?

周末,老爸带我去郊区游玩,路过“丰庄优质葡萄基地”,老爸和我一起进去自摘葡萄。葡萄园里风景如画,红的、紫的、青的,各色葡萄掩藏在宽厚的葡萄叶子之下,就如跟人捉迷藏一样。我在葡萄园里快乐如风,一会儿窜到这里,一会儿窜到那里,不断从宽厚的葡萄叶下寻到一串串葡萄,就如找到了宝物一样。我将葡萄用剪刀摘下来,盛在筐里。

摘满了筐,付了钱。然后找一块平整的石头坐下来,开始吃自己摘的葡萄,好甜的葡萄呀――从没有这么快乐地吃葡萄,我吃的不是葡萄,而是快乐。

老爸看着我快乐吃葡萄的样子,感叹:原来孩子缺少的营养不是“蛋白质”,也不是“钙”,而是一种叫“快乐”的营养……

是的,有了快乐这种营养,一切都会很美好。

科学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大脑去思考,而快乐与美好则需要我们用身心去体会。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了去创造欢乐和乐趣,这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惊喜。

标点人生

福建泉州市丰泽区 徐佳丽

人生如书,翻开它,不论厚薄,字里行间,无不写着各式各样的标点符号。

当我们呱呱坠地时,这部巨作便开始书写了。

童年,有繁星般的问号。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山的那面有什么?海的对岸是哪里?世界上有“十万个为什么”,就有数不尽的问号。神奇的问号书写了我们快乐纯真的童年。

少年,有数不尽的省略号。在这人生关键的求学阶段,多少人为我们默默付出,辛劳的母亲,真诚的伙伴,渊博的老师……他们无怨无悔地付出不就是一串串沉默而温情的省略号吗?母亲那辛劳的背影早已在我们的心中镌刻成不朽。她像抚摸着花骨朵儿一样呵护着我们:总是在天刚刚亮时就为我们准备可口的早餐;
总是在深夜看着我们在埋头学习时,轻轻掩上门……成长的路上,母亲手上那杯冒着热气的牛奶,那额头上的皱纹,鬓角的银丝,还有同学无私的帮助,老师真诚的教导都化成了爱的省略号,沉默地定格在我的人生里。

青年,画满了感叹号。血气方刚,喜怒形于色。是非的判断,爱憎的抒发,对任何一种可能性的追求,挫折中的奋起,失败后的颓唐,成功后的得意忘形以及接踵而来的挫折,全都化为一个个强有力的炸弹似的感叹号。就在这激情洋溢中,我们没有辜负上苍的赐予,绝没有浪费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老年是如夕阳的句号。在年迈时,繁忙的文山会海,渐渐远去;
喧闹的电话铃声,慢慢归于沉寂;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更可弃之如敝屣。两袖清风,一身轻松地回归自然。曾经的风起云涌,曾经的热血沸腾,曾经的山盟海誓,曾经的海枯石烂,都尘封在一张张老照片里。此时,最渴望的是身边有一个老伴,一起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在生与死的一瞬间淡然地在人生这部巨作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指导教师:蔡钱霞)

小作者用极富想象力的“标点”概述了人的一生,比喻贴切,意义深邃,有描写有思考,是篇不错的佳作!

妈妈,我想对您说

江西赣州市大公路第一

小学四年(5)班 钟知洋

妈妈,您还记得吗?去年暑假,您觉得我的体质不行,便硬让我学打羽毛球、骑自行车。我听了,先是惊讶,后是害怕。因为我的体育非常差劲,连最基本的仰卧起坐都做不好,所以坚决不肯。

妈妈,恐怕您已经忘了。您第一次押我去学骑车的时候,我不肯去,就故意说暑假作业还没做完。可您不吃这一套,说是让我回来再写。走到半路,我又生了主意,借口要去上厕所。正当我为自己的小聪明而暗喜时,却没想到您只是望了望,说是前面有厕所。“不会吧?前面有厕所?早知道就说头晕了。”从此,我每天下午都要去建春门骑自行车。

妈妈,当时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得一清二楚。第一次骑上自行车时,原本以为骑自行车很容易的我一坐上去,就“轰”的一声,连人带车一起摔了下来。摔得头昏眼花不算,手上还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疼得我直咧嘴,还流了不少眼泪呢!当时,我以为您会哄我并扶起我,但我万万没想到,您不但没有扶我,只是冷冷地说了一句:“起来,骑自行车谁没有摔过跤!”

妈妈,您知不知道,当时我伤心极了,心想:“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没有怜心的妈妈真狠毒……”您说:“双手紧紧地抓住车把,双脚用力踩踏板,并保持身体平衡。就不会摔跤了。”“哼!我才不要你教呢!”我赌气地又跨上自行车。因为没听您的,结果又摔了一跤。这下,我再也不敢赌气,不敢不听您的了。按照您说的方法,双手紧紧地抓住车把,双脚用力踩踏板,并努力保持身体平衡,果真不再摔跤了。

妈妈,这时我才明白您为什么不扶起我,也不哄我的原因了。因为您不但是在教我骑车,同时也在教我做人的道理――无论什么事,都不能指望父母,靠父母什么也学不会,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

妈妈,谢谢您!

(指导教师:王慈香)

既是教自己骑自行车,也是教自己做人,这是当时认为妈妈“狠心”的小作者事后明白的道理。文章叙事清楚,感情浓郁,排比段的结构更是将感情逐步推向高潮。

低头,不是一种软弱

浙江余姚市实验小学白云校区六年(2)班 赵哲晟

不是每一种生命都能勇敢地面对危险,不是每一种植物遇到危险都能昂首挺立,低头也许是另一种坚强,有一种植物――含羞草,学会了低头。

风和日丽,窗边的含羞草终于挺直脊背,沐浴着阳光。我看着全身笼罩着金光的含羞草,一时忘记了含羞草的天性,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她,舒展开来的叶子一下子便如同枯死了一般垂了下去。

我一直对含羞草的这种天性很奇怪,为什么不“勇敢”一些,面对一切,为什么不挺起胸膛坦然面对,却要奴隶般低头,温顺地接受制裁呢?

我继续“逗”着含羞草,从小心翼翼地用手指碰,到大片大片地用手掌压,含羞草总是一个样子――任人鱼肉,而不是像其他植物一样,面对这样的“欺凌”,枝叶被折得粉身碎骨。

我很讨厌含羞草这种软弱的性格。

几天后,依然是阳光明媚,含羞草依然在窗边,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惟一变的是我这个观赏者的心境。看着又一次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含羞草,我不再讨厌它那低头的软弱,我突然发现,这一种软弱中充满的是生活的哲理――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只知道盲目地装英雄,一味地“勇敢”,那只会让自己伤得更严重。毕竟,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连自己也保护不了,那么还谈什么英雄?

低头,不一定是软弱。

低头,或许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描写含羞草的作文范文第3篇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技术如何在语文课堂巧妙嵌入?本文从在教学难点中嵌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探究中嵌入多媒体技术、在写作教学中嵌入多媒体技术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难点突破;优化教学;整合实践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因具有声图并茂,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实践表明,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优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及目标加以合理运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教学难点中嵌入多媒体技术,有效突破难点

小学生对多媒体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难点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加深学生理解,降低难点知识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另外,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根据字词教学难点,以多媒体游戏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掌握小学语文重点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明确不同课文的教学难点,充分考虑其与多媒体技术的契合点,从而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加以灵活运用。例如,在讲解《找春天》一课时,其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此教师可利用flash向学生展示春天来了时大自然的一些变化,如小草慢慢地钻出地面,野花慢慢地开放,树木逐渐地抽出嫩芽……接着,教师通过相关语言的引导,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内心情感,如可提问学生:“同学们,春天来了,你们找到了吗?”“春天藏在什么地方呢?”如此逐步地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找到“春天”,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文内容的讲解便可顺利地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二、在课堂探究中嵌入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尤其当教师讲解重点知识时,学生会遗漏一些重点内容,导致无法掌握一些知识点,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实践表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无论是新课导入还是语文知识点的回顾,均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做到声形并茂,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尤其应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巧妙的融合,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例如,在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文章对西沙群岛的富饶进行了描述“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但仅仅通过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真切地感受到西沙群岛的富饶之处,为此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西沙群岛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西沙群岛的富饶。这种以视频的方式给学生视觉带来冲击,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文内容的有趣之处,从而更加专心地学习课文内容。另外,考虑到小学语文教材中包括很多描写祖国山河的文章,教师均可将多媒体技术嵌入到教学相关环节中,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教学内容。

三、在写作教学中嵌入多媒体技术,提升写作素养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写作对小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多数学生面对写作题目往往无从下手,即便构思很久也很难顺利写作,内心害怕写作。部分学生进行写作时出现感情表达不真实,描写错误等情况,严重影响写作水平与质量。而将多媒体技术嵌入到写作教学中,通过展示一些事物,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写作中出现尝试性错误。另外,还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关的写作情景,触动学生写作情感,为学生抒发真挚的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布置这样一道作文题目:《我爱家中的××》,要求学生选择家中的一件事物,写出事物的特点,抒发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及对生活的热爱。写作题目布置下去后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写家中的什么事物,或者想到了写什么事物,但是不知道其有什么特点。为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向学生展示学生家中的一些事物,如家中摆放的含羞草,并向学生动态展示含羞草的生活习性,使学生对含羞草有个详细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另外,在布置《我爱我的妈妈》这一作文题目时,为防止学生写套话、空话,真切地表达出内心情感,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妈妈的为生活操劳的场景,而且还可播放一些感受的歌曲,如《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被触动,从而写出的作文更有深度。

描写含羞草的作文范文第4篇

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用了26对叠字,《绿》用了13对叠字。贺敬之的《回延安》是用民歌体写的,也运用了大量的叠字。还有其它作家的作品如《山丹丹开花》、《团泊洼的秋天》等,也都大量地、巧妙地使用了叠字。

为什么许多作家都爱用叠字呢?这是因为叠字富有很强的表现能力,运用叠字对于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刻画人物形象、摹写自然景色、渲染环境气氛、增强语言的音律美和修辞美等都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韵文中的好处更为明显。

一、文学作品中运用叠字可以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感染读者,教育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运用叠字可以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写的是一个秋天黄昏的景色,秋雁、秋菊、秋桐、秋雨、秋风,无不触动她的愁绪,写出了她个人的深愁惨痛——国破夫亡、背井离乡、流落浙东的痛苦绝望的心情。词的开头用了一连串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深刻表达了她那种冷清、凄愁、百般无聊的哀伤之情;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点点滴滴”哪里是雨,不正是流在作者心中的血泪吗?充分表达了作者“愁”的思想感情。全词虽然没有惊人的词句,但通过叠字的运用,把作者的心情既形象又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又如:陆游的《钗头风》上下两阙各用三个重叠字:“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用个“错”字来形容愁苦孤寂的生活,真是字字血,声声泪;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用三个“莫”字表达无可奈何的感叹,蕴含着无限的悔恨、无限的深情。

二、叠字能帮助作者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典型形象

有些作品,特别是戏剧和小说,运用叠字有助于更深刻地刻面人物性格、塑造典型形象。如: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紫花儿序中描写倩女赶夫的一段:“汗溶溶琼珠莹脸,乱松松云鬓堆鸦”,描写出了倩女的形象,真实动人,使人好象看到了倩女在追赶情人的急迫赶路的情景。再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叼叼令”:“见安排着马儿车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甚心情花儿朵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
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要昏昏沉沉的睡;
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掘做重重叠叠的泪。……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他凄凄惶惶的寄。”这段唱词,用“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重重叠叠”、“凄凄惶惶”等叠字,非常细腻地揭示出崔莺莺的内心活动,真是绘声绘色,如泣如诉,曲尽其妙,将一个新婚女子送别夫婿远行的凄凄切切、依依不舍的感情典型地和盘托出,成功地表现了一个痴情女子的丰满形象。又如当代文学《红岩》中的江姐从容就义时的描写,用了12个叠字:“孙明霞轻轻走过去”、“江姐默默地点头”、“孙明霞久久地凝望着江姐刚梳好的头发”、“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明霞,帮我扯扯衣服”、“特别是在刚刚破晓的今天”、“孙明霞渐渐地感到”、“她轻轻走到‘监狱之花’旁边,孩子静静地熟睡着”等,具体写出了人物心理活动,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者英勇献身、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同时又包含了个人的思想活动。

三、在文学作品中,叠字能更生动地描写自然景色。创造一种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意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即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挑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情貌无遗矣。”这段话实际上已将叠字通过拟状描形,摹声绘色,从而达到“情貌无遗”的作用说得十分清楚了。许多优秀的诗文都能证明这一点。如:崔颢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用了“悠悠”、“历历”、“萋萋”使诗的景界尽出,把诗人名地怀古,书法惆怅的情怀表达了出来,我们好象看到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望着千里白云,愁眉紧锁,听到他如泣如诉的吟诵。

又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中上半阙“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诗人用“苍苍”以写静,用“杳杳”以写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下悠闲自得,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古朴的美,好象置身于一大片绿“苍苍”的竹林里,似乎听到了古寺里“杳杳”传来的晚钟声。

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婷婷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叶子本是密密地挨着。”除以上句子中用到的“曲曲折折”、“田田”、“婷婷”、“层层”、“粒粒”、“缕缕”、“密密”、“脉脉”外,全篇还用了“静静”、“薄薄”、“楞楞”、“弯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23个叠字。运用这些叠字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静中有动,景中寓情,构成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使读者深深体会到作者薄薄的欢娱和淡淡的哀愁,不愧为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名作。

四、叠字能增强文学作品的韵律美

叠字具有和谐动听、节奏鲜明、韵律协调的音乐美和修辞美,使读者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如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秋天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高梁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暑热还藏在好客的人家……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了“静静”、“飘飘扬扬”、“悄悄”、“偷偷”、“默默”、“刚刚”、“羞羞答答”九个叠字,我们在文章里看到了一个色彩缤纷、生机勃勃、宁静优美的秋景,朗读起来又象是一曲优美动人的乐曲,萦回耳际,不绝如缕,给我们以自然的美,和谐的美,使人在这美的统一中得到享受。

另外,在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中也可见到许多叠字,所以说,叠字广泛用于古今中外各种体裁的作品中。

虽然运用叠字有许多好处,但也得注意运用叠字要恰当,贴切自然,不露斧凿痕迹。如清代作家俞樾写的一首赞美西湖风景区九溪的诗:“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咚咚泉,高高下下树。”仅二十个字,连用了八对叠字,但没有给人以平板单调之感,相反地将九溪的山、路、泉、树等景物描绘得具有立体感、层次感和音响感,构成了一幅峰峦重叠、曲径通幽、溪水潺潺、林木蓊郁的完整的风景画,显得十分和谐自然。又如《古风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接连用了六个叠字,不但不枯燥无味,相反却是生趣盎然,情景交融,妙和无痕,浑然天成,给读者以妩媚舒畅之感。

描写含羞草的作文范文第5篇

教师:边城,一方拂去了人间烟火的如诗如梦的乐土,一片未曾被现代文明污染的青山绿水,坐落在钟灵毓秀的凤凰小城。翠峰如簇,薄雾缭绕;沱江似练,缓缓流淌。这里萦绕着淳朴的湘西情调,更承载着作者的美好理想:这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边城是一泓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的清泉,边城是一首田园牧歌式的无韵之诗,边城是一幅不饰雕琢的天然之画。

二.检查预习效果,理清小说人物关系

教师:边城风景如画,边城的人至善至美。时隔多年,《边城》这部经典之作,仍然款款走进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重温经典。请同学们回顾《边城(节选)》中的人物,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天保、傩送兄弟同爱翠翠,但没有为争翠翠兄弟反目,而是互相谦让,手足情深。爷爷五十年来守着渡船,忠于职守;“对于自己女儿的爱情表示理解,不加一个重的字眼”,表现了他的通情达理。

教师:如果说这些人物的心灵都是一颗颗璀璨的宝石的话,那么翠翠就是这些宝石环绕着的最亮的一颗。

三.学习新课

教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翠翠的心灵歌谣吧。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景物能够衬托典型人物。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呢?

学生:林黛玉葬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漫天飞舞、枯萎凋零的花瓣恰似她愁绪满怀无法排遣;水生嫂月夜编席,“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勤劳能干的水生嫂,劳动场面富有诗意。

教师:典型景物对典型人物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景与人水融,使人物鲜活生动起来。同学们看,《边城》中与翠翠联系较为紧密的景物是什么?

学生:白塔、碧溪、渡船、桃花色的晚霞等等。

教师: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她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渐渐懂得一点人事了,对生命有了奇妙的感悟,会想到生死,能感到孤独;而这一切对她又非常飘渺,如梦一样,不久便消失了,爱情也在这朦胧中降临。文中对什么植物的反复描写让我们能体味到翠翠这种青春的萌动呢?

学生:虎耳草。

教师:对,虎耳草。虎耳草的花语是“真切的爱情”。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几处写虎耳草的地方。思考:为什么写虎耳草浓墨重彩?虎耳草与翠翠有怎样密切的联系?

(学生找出《边城(节选)》有四处地方写到虎耳草。教师展示虎耳草盆景:叶,心形;花,紫红色。)

教师:中国文学作品传达感情的方式很含蓄,感情往往借助一定的意象表现出来。不光虎耳草,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传递爱情的如:

水乡――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南国――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就是通过虎耳草这一意象,解读自然之女翠翠的爱与梦。

教师:下面我们来赏析文中第一次写虎耳草的地方。

一生读:“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悬崖上那些肥大的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一切全像是祖父说的故事,翠翠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

教师:虎耳草结合了什么在写?为什么要写歌、写梦?“顶美顶甜”反映了翠翠此刻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学生:虎耳草结合了歌与梦在写。写歌和写梦是因为在歌声中、在梦中去摘虎耳草。歌是爱情的歌,写梦体现翠翠对爱的憧憬。“顶美顶甜”反映了翠翠欣喜幸福的心情,反映出她天真纯洁的性格。

教师:那翠翠欣喜幸福之前,她有怎样的心绪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归纳。

学生:翠翠感到欣喜幸福之前,心绪是“薄薄的凄凉”;假想出走吓唬祖父,感到“空落悲伤”。少女的春心萌动,但无人可诉说,听了父母的爱情故事后“神往倾心”又“沉重”。

教师:翠翠憧憬着爱情,她的爱情之旅是否一帆风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第二处写虎耳草的地方。

(生齐读)

教师:“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是什么含义?反映了翠翠怎样的心理?体现了翠翠什么性格?

学生:实际上此时翠翠已经明了她爱的对象是傩送,她不是不知道把爱的心迹表露给谁,而是不知道该怎样表露,反映了翠翠迷茫的心理和含蓄内敛的性格。

教师:翠翠不知道怎样向傩送表白,所以才有爷爷进城打探,打探到底谁唱了一夜的歌。爷爷打探的结果是什么?我们来品味文中第三处写到虎耳草的地方。(生分角色朗读相关语段)

学生:唱歌的是傩送,傩送与翠翠心灵相通。爷爷打探到是傩送唱歌后,爷爷又试探翠翠:“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河街天保大老走车路,请保山来提亲,我告诉过你这件事了,你那神气不愿意,是不是?可是,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想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攀交情,你将怎么说?”爷爷把傩送为翠翠唱了一晚上的歌变相告诉了翠翠。

教师:傩送既然与翠翠两情相悦,按道理说他应该趁热打铁,将爱情进行到底,但他没有继续为翠翠唱歌,翠翠这时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抓住关键句。(师范读)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翠翠还记着先前祖父说的笑话。耳朵又不聋,祖父的话说得极分明,一个兄弟走马路,唱歌来打发这样的晚上,算是怎么回事?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去,在房门边摸着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学生:这两段文字把翠翠的心情刻画得很细致。首先,翠翠“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表现了她的期待。其次,歌声“久候不至,自己吹芦管吹不好”,用“草虫的清音复奏”衬托翠翠这时候纷乱的心情。第三,翠翠听爷爷吹芦管,她沉醉于对爱的幻想中,“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教师:月华如水,翠翠“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满心都是期待。在爷爷的芦管声中,她驿动的心寂寞守侯,沉醉于对爱的幻想中。翠翠跟爷爷聊天,后来又央求爷爷唱歌她听,在爷爷的歌声中,翠翠是怎样的心理呢?我们来一起赏析第四处写虎耳草的地方。

(学生读)“翠翠忽然说:‘爷爷,你唱个歌给我听听,好不好?’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祖父所唱的歌原来便是那晚听来的歌。”

学生:翠翠主动要求爷爷唱歌她听,印证了爷爷唱的就是傩送那天晚上唱的歌,她的心里踏实了。

教师:翠翠在歌声中无比沉醉,她对爱的表达也由先前的含蓄羞涩变得勇敢热烈了。几处虎耳草的描写与翠翠爱情意识的觉醒是紧密联系的,虎耳草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一)人物形象:

翠翠天真纯洁、含蓄羞涩,在爷爷讲父母故事的鼓励下,她大胆追求爱情,变得勇敢热烈,坚定执著,虎耳草寄寓着她爱情意识由朦胧到觉醒的过程。

(二)主题:

作者笔下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古朴纯洁。人们不讲等级,远离功利世俗,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外公对孙女无私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都突出了湘西人心灵的明净无瑕。

五.拓展探究

1.翠翠选择虎耳草表达她对爱情的向往,你选择什么植物来寄寓当代的爱情呢?为什么?

2.结合虎耳草续写翠翠的爱情之梦。(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学生1:我选择莲来寄寓当代的爱情。莲,圣洁高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情是无比神圣、不容亵渎的。莲,温柔娇羞,柔情似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爱的柔婉动人让人回味不已。莲,坚定执著。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谁说那在时光的来回里摇曳的清香不是对爱情的坚守?

学生2:我选择梅花来寄寓当代的爱情。梅花洁白,代表着爱情的冰清玉洁。梅花凌寒不屈,傲然绽放于冰天雪地中,象征爱情的坚贞伟大。就算零落成泥碾作尘,梅花也要散发自己的缕缕幽香,爱情何尝不是这样坚毅无私呢?

推荐访问:含羞草 作文 描写 描写含羞草作文【五篇】 描写含羞草的作文(精选5篇) 描写含羞草的作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