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心得总结通过培训,让我对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诗歌鉴赏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在以前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心得总结
通过培训,让我对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诗歌鉴赏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在以前的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理解地比较肤浅,平常用的也不多。总是感觉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个花架子,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没有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硬件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是自己信息技术技能的不足和理念的落后。由于信息技术技能的不足导致了应用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这次的培训,不仅让我敢于设想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各个环节的运用,更让我能够用好信息技术这个工具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强化课堂效果。
另外,在这次培训中,我接触到了一些以前没有听过的新名词,学到了一些以前没有见过的新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各领域的新生事物大量涌现,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经常充电,那么尽早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更谈不上有效地教书育人了。这种体验,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让我感到强烈和清晰。这次培训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实实在在地拉开了一个帷幕,在这之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各个方面的应用,不断地提高自己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做一个高效的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援助者。
信息技术在课常上深入而多元化的运用,这是一种跨越式的变革,这是一场教学方式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退缩不前的任何人,都将被这场革命所淘汰。教好书,教出成绩来,这个每一个为人师表的人最质朴的想法,那么这次变革就是一个机遇:通过高效率的课堂来创造出高产出的成果。但机遇是和挑战是相互依存的,成功和风险是并驾齐驱的。在他们面前,是选择勇敢地迎接挑战,突破自我,还是墨守成规,苦苦挣扎,我想,对于新时代的教师来说,应该选择前者,教师应作为这次变革的生力军,提高课堂效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留出自我完善的空间,让学生德智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本位,让教育者回归本位,为学生以后拥有幸福的人生打下基础,为社会的和谐和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一、基本情况
我市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辖两县两市两区,部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市、县各1个,总人口460万。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80所,小学987所,幼儿园178所,教师共计4.2万人,其中农村教师占60%以上。
1. 我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1) 现有硬件环境,我们对全市120所初中学校的常规电教设备进行了调查,发现有32%的学校教室没有电脑,有43%的学校没有电子白板,还有33%的初中学校连投影仪都没有。
(2) 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全市95%的中小学教师已取得了信息技术高级证书,对教学设备具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意识淡薄、能力不足,距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很大差距。
(3)全市60%以上的教师在农村,50%的农村学校尚未通网络,教师无法从互联网上获取教学资源,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难以实现。
(4)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水平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的驾驭能力不够,尤其在网络交互方面;
在课件制作方面,仅有3%的教师能利用Authorware、Flash等制作工具,8%的教师能利用几何画板,其余教师多用PowerPoint(60%)作演示性文稿,大部分教师制作和应用课件的水平还比较低。
(5)对教学与学习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新课改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等都有所了解。但就熟练程度而言,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能够熟练应用的仅为调查总数的3%,能够应用的也仅为6%。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何让教师把学会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技术概念认识模糊,应用积极性不高。许多中小学教师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解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虽然对教育技术概念有一定的认同,但对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和领会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还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没有转到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来。而在教学中,甚至还有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排斥在课堂之外,仍然坚持“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育模式,把大量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作为一种迎接上级检查的摆设,导致很多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2)培训经费难以落实,教师经济压力大。我市地处湘中偏西,部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市、县各1个,60%以上为农村教师,教师工资收入低,财政应该投入教师工资1.5%的继续教育经费大部分县市区又没到位,培训经费由教师个人支出,增加了老师的经济负担。
(3)培训方式单一,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目前培训方式主要有“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两种。骨干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骨干培训”再“全员培训”。培训特点多以集中面授、集体听讲为主,这种形式占到了所有培训课程的95%以上,而网络授课、以课例和讨论为主的培训还处于尝试阶段。信息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怀疑精神为目的的课堂;
而我们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我说你听”的旧有模式,亟需为学习者创造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4)培训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培训效果差。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主要由培训机构负责培训,部分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很多都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以致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对策
1. 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
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 12月 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05年 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2014年7月23日,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湘教通〔2014〕311号文件,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2014年8月2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教师技术能力建设工作部署会议,启动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各地各学校应按照省工程办的统一部署,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通过工程的实施,建立一套规范性、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标准、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对于进一步规范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管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于进一步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让教师明白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教育大势所趋,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2. 周密组织,扎实工作,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根据我市的实际,从2014年开始,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量大,任务艰巨。2014年,是工程实施的第一年,起好步、开好局,对于该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全面完成目标与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要统一思想、集中精力,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继续抓好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根据湘教发〔2011〕22号《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我们已成功申报并经省教育厅批准了13所省级基地培训学校,但对承担全市4万余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来说是杯水车薪,困难还很多,我们要根据本地实际,继续抓好省级基地校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二是切实抓好工程规划。2014年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开局之年,各县市区要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和市局的《实施规划》,制订本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细则,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结合各地的教学实际,按照先易后难、先骨干后全员、逐步推进的方式。规划要做到有总体目标、年度计划;
有培训方式、培训内容;
有相关责任、考核评价。为了使这一轮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不致流于形式,不致成为变相的信息技术培训,必须对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培训从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培训目标和培训教材内容体系等多方面做出明确的区分。特别要指出的是,本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要把握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的实际需求两个重点,突出工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改善硬件环境。提升工程硬件是前提,应用是核心,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利用实施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的契机,加强对学校电教设备的配置(如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器等),教师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同时为了适应并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学校可建立网站、网盘、QQ群等,把教师的优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优秀论文、学生的优秀电子作品等及时上传更新,全体教师可随时调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网盘等,既可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又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1世纪是合作共享的时代,实现资源合作与共享,可省时、省力、高效、互补,共同创造出更为美好的成果,是所有教师所向往和追求的。在网络资源相当发达的今天,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站为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把最新的信息和应用软件、信息采集工具(硬件)等在相关的网站、网盘和QQ群上,让老师们学习、交流。也可以把多媒体硬件、软件的使用方法做成课件或视频在网络上供教师们学习。
四是切实抓好培训师资团队建设。培训者团队的整体素质既影响培训理念,也会影响培训方式,老师们参训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培训的效果。本次培训为全员培训,受训人员广,培训对象整体师资水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性比较大,培训内容各异、方式多样。各级培训基地要千方百计建设一支责任意识强、专业素质高的培训者团队,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从而整体实现提升目标。首先,我们挑选300名学历高、敬业精神好、教学能力强、信息技术精的教师参加省级骨干培训;
其次,市本级完成150名市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市级所属培训任务的市直、开发区各中小学的“引领者”全覆盖;
然后,各县市区教师培训机构完成1000名县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县级所属培训任务的城镇中小学校和乡镇中心校的“引领者”全覆盖。通过省、市、县三级共同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覆盖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
五是切实抓好全员培训工作。从2015年起,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引领,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以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为突破口,以市、县、校三级培训为主体,分年度、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到2017年,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试认证。建立健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机制,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与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六是创新培训模式。全员培训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即“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有效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主要依托县级及以上培训基地学校组织实施,通过组建以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专家为支撑的培训专家团队,以微课程为切入点,结合学科案例教学,采用案例“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价”的培训流程,强化情境体验,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和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问题,实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教师教学负担、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网络研修:主要组织教师通过网络研修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交流和探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根据教师需求,确定研修主题,设计系列课程模块,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任务,着重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掌握但在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中尚未掌握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网络研修时间不少于30学时。
校本研修: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将所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师生负担轻、教学效果好的优质课堂,并以微课的形式上传教学课件至个人学习空间,同时加强相对应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跟进培训与教师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校本研修时间不少于20学时。
七是抓好培训结业和考试认证组织工作。中小学教师参加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修完相应的学习课程,并同时按要求参加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经考核合格后,发放培训结业证书并记继续教育学分80分。培训合格后,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测评,考试合格者,由省工程办统一颁发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中级合格证书。考试认证既是检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质量与效益的基本环节,又是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的助推器。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抓好考试认证组织工作,建立健全考务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考核、上机考试、综合考评有序开展,保证考试认证工作的严肃性。上机考试由省项目办统一组织,组考工作由各培训基地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基地要高度重视组考工作,认真组织参训教师参加考试,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公平公正,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试认证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3.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稳步推进,根据省里的模式和要求,市教育局成立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提升工程办公室。各县市区教育局也要成立相应的实施机构,明确专门的工作人员,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要根据省颁“实施规划”和市里的“实施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细则”和年度工作计划。各级培训机构要履行职责,为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物质保障和前提条件。要在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和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市本级安排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市级骨干教师和市直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各县市区也要安排专项资金,主要负责本地区教师全员培训和培训基地建设。同时,我们要根据有关教师培训经费的政策依据,积极主动,据理力争,争取政府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资金投入,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
(3)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广大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激励机制,是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已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从2015年起,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与教师资格证再认证、教师职称评定、教师聘用、特级教师评审等挂钩。各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完善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激励机制。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及时表彰,切实提高本工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4)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应用是促进某种技能更快提高的最佳手段,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定期开展信息技术技能的竞赛,如操作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运用多媒体技能论文比赛等,通过竞赛激励教师去学习、去探索、去创新,提高自身的能力。对优秀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优先外派学习。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培训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学校要积极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对优秀老师给予表彰奖励。
(5)强化部门协调。沟通协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这项工作,不仅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责,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的职责,更是每个教师的职责。财建、教师、基教、电教等各个部门要紧密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与各中小学校要沟通协调,理顺工作关系,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
能力;
调查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65-04
一、引言
2013 年教育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提升工程),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的一个重要举措。而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贯彻落能力提升工程,城市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长足发展,与城市学校相比,乡村中小学校的师资力量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乡村中小学教师当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如何?有哪些实际需求?通过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了解广东省粤东乡村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促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1]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为了明确界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于2014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2],《能力标准》以教师工作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两个方面来描述能力标准的指标体系。[3]为了全面、客观了解粤东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存在问题,本研究以《能力标准》为依据的,参考有关研究成果,自行编制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研究》问卷。问卷设计先后,征询了多位学科专家和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多次对问卷的问题进行修改,最终确定调查内容涵盖教师的基本信息、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培训需求五个方面。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粤东地区饶平、潮安、揭阳三地的乡村中小学教师。为了补充问卷调查所获信息的不足,还对三饶等几所农村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农村教师和领导部门进行了座谈及个别访谈,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探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打下基础。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问卷发放时间:2015年12月15日至2016年1月15日。共发出问卷600份,回收562份,有效问卷528份,有效回收率为94%。
4.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人工剔除无效问卷(漏题、答案自相矛盾的问卷),然后录入计算机,采用Microsoft Excel2010进行数据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由于本研究采用实地访谈方法和问卷调查,对于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采用问卷数据为主,访谈信息为辅的方式,以便相互比较和验证。[4]
1.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从教龄上看21年以上的教师占43.7%,11-20年占30.4%,6-10年占22.9%,5年以内的占3%。教师所在的区域54.8%为农村中小学,45.2%为乡镇中小学;
90.4%为普通学校,9.6%为市重点学校;
61%的教师最高学历是大专以下,39%为本科,没有研究生。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乡村普通学校教师,教师的年龄基本偏大,学历偏低。
2.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情况
(1)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学影响的态度
42.9%的教师完全赞同信息技术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42.1%比较赞同,一般的有13.5%,而不赞同只有1.5%,完全不赞同则没有人选,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对教育变革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基本能力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能力的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教师无论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计划与准备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教学环节、评估与诊断教学结果,或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学习与发展自己的教学空间,各个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其中最好表现能正确使用各种常用的媒体设备,只有少数的教师3.7%表示较差和2.3%表示很差,其次是会在教学中选用一定教学资源或学科工具来优化教学,只有3.1%和6%的教师表示自己较差或很差;
说明绝大多数教师能应用学校配置的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并基本会在教学中选用一定教学资源或学科工具来优化教学;
在会使用国家或地区的教学服务平台和会利用社会软件(博客、QQ空间、微信等)来建立教学空间表现较弱,有23.7%和22.5%教师表示在这这两方面较差或很差。但总体上看,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们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3.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情况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化学习方式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整体不及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表现。特别是会否加入学生的网络交流群经常与他们交流,有25%的教师表示较差和很差;
会否利用软件来分析学生的考试结果方面,也有19%的教师表示较差和很差。如果算上表现一般的教师,只有会向学生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多种渠道有半数以上的教师表现较好,而其他各项指标都有一半左右的教师对自己的能力不满意。
4.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情况
对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方面,教师的具体表现如表3所示。
对于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教师们的表现都相当不错,特别是“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只有6.2%认为较差或很差。通过网络与同事或他人交流教学信息方面也不差;
参加网络备课、经验交流、课例分享、课件比赛、微课比赛则有待加强。
5.教师对对能力培训的需求
(1)近三年教师参与培训情况
12.5%教师近三年没有参与过培训,21.9%参与一次,44.5%参与2次,21.1%参加过3次以上。说明87.5%的教师参与过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虽然与教师全员培训的目标有一定差距,但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近三年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过不止一次的培训活动。
(2)教师认为影响培训效果的原因
对于影响培训效果的原因,有46.1%教师认为“没有合适的教学资源”,44.5%教师认为“学校环境较差”,41.4%教师认为“缺乏使用氛围”,36.7%教师认为“教师的信息能力低”、26.6%教师认为“受意识限制”。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们认为影响培训效果的原因主要是客观现实中的原因,教师个人因素在其次,只有7%教师认为领导不重视。在实地考察中,也发现乡村的教学环境不是很好,虽然有多媒体系统,但设备比较老旧,移动学习环境则全部没有。
(3)教师感兴趣的培训方式
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形式的需求也是各有不同的,36.8%的教师选择专项培训,21.5%的教师选择在实践中自学,20.8%教师选择基于网络的培训,有11.1%的教师选择教师合作研讨交流,9.7%教师选择专家讲座培训。
(4)教师感兴趣的培训内容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调查显示,目前主要关注内容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网络教学资源的搜索下载,分别为64.6%和51.2%,有43.3%教师对多媒体素材的加工有兴趣,39.6%教师对学科软件的使用感兴趣。39.4%教师对利用技术资源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环境的方法有兴趣,36.2%教师希望学习微课的设计与制作,32.3%教师对移动设备的教学软件应用有兴趣。总的来说,教师对于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最感兴趣,而对于促成转化学习方式的微课和移动学习应用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5)教师认为当前培训中存在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认为目前在培训中主要问题是时间短和方式单一,分别为36.1%和31%, 10.1%教师认为培训观念落后,7.6%教师认为内容陈旧,15.2%教师认为是其他原因。
四、结论
1.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年龄偏大且学历偏低
从教师的基本情况可以发现,教龄21年以上的教师占43.7%,11-20年占30.4%,5年以内教龄的教师仅占3%,说明多数教师趋于老龄化。61%的教师最高学历是大专以下,说明乡村教师的学历整体偏低。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在座谈中有领导反映,由于近年乡村生源减少,现有的教师超编,加上年青教师也不愿意报考农村教师岗位,很多学校已多年没有新招教师。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机制不够健全
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对于衡量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各个项目指标,不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还是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教师自认为较差或很差的比例都不高,也就是说教师自认能力不错。然而通过实地访谈,发现教师的真实水平真的是“一般”;
与《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或是“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综合素质”[5]存在相当距离。
3.教师对现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普遍不满
培训仍然是当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形式与途径。但对于现行的培训,教师反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培训方式缺乏个性。培训组织者往往采用统一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难以照顾到教师之间需求的差异,使培训缺乏个体差异。②培训任务和教学应用情境分离。很多教师感觉培训要达到任务与自己的教学实际需求有距离,难以将培训所学顺利地迁移至工作情境中。③培训时间不太合理。现在许多培训往往是短期的集中突击式培训,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由于教师本身的多重身份,使得教师很难保证在集中培训期间全身心投入学习,[6]培训效果大打折扣。④培训缺乏常态化。现有的培训时间较短,培训者大多是专家团队与骨干教师,这些人本身比较忙碌,对于一线教师日常碰到的各个问题,无法及时给以帮助与支持。由于缺乏一个稳定的、常态化的、共生的教师协作共同体,来帮助一线教师保持信息化教学的热情与内在发展动力,无法形成常态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思维与实践习惯,[7]影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五、建议
1.行政手段介入加大教师“换岗”和“轮岗”制度
针对乡村教师队伍老龄化和低学历的现实情况,对乡村教师进行大换血是不太可能。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应更有针对性地加大教师换岗轮岗力度,比如“名校”与“薄弱”学校结成帮扶对子,促进城乡教师教研互动;
或是城乡教师进行阶段性换岗,以平衡区域内师资资源。
2.根据国家制订的能力标准,建设有区域特色的培训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制订的能力标准,制定区域性的整体推进计划,健全组织管理体系,结合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采取开发、遴选和引进等多种方式,建立开发出分类、分层、分岗、分学科的优质课程资源体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需要,在课程库中进行菜单式、个性化选学。
3.建构多元自选式培训方式,推行混合式培训模式
现行大规模的短期培训方式,往往忽视教师的不同需求,使教师感受不到信息技术在本学科、 本地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无法领悟信息技术在教育各个环节中的应用策略,致使培训效果流于表面。因此,构建多元自主选学式培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或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选择培训方式。
4.健全应用能力测评及激励机制,提升教师应用水平
为了提高培训效能,保障培训质量,真正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应依据能力标准以及能力测评指南,开发一套科学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评工具和培训效果测量测评系统。通过自评工具,教师能便捷有效的测评自身实际水平,发现不足,合理选择培训内容。通过培训效果测量工具,培训者可发现培训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调整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中小学校可以分析测评数据,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8]
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应建立促进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激励机制,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考评和奖惩机制,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的实际应用水平。
5.建立网络平台形成常态性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动态发展过程,关键在于日常教学中实践与应用。因此,应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把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形成常态化培训机制,建立网络交互平台,给教师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网络社区的研讨和交流,围绕信息技术应用开展备课、磨课、评课、优质资源分享、热点讨论、竞赛等活动,相互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各种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持续发展。[9]
六、结语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促进区域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影响培训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分析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将有助于改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映玲.广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2(7):27-32.
[2]教师厅函[2014]7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的通知[Z].2014.
[3]张屹,刘美娟,周平红,马静思.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评估――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14(8):2-7.
[4]黄映玲,韦宁彬.从学生角度分析微格教学技能评价环节现状[J].电化教育研究,2012(9):116-120.
[5]教师厅函[2014]7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的通知[Z].2014.
[6]崔萌,曹晓玲,王祥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新思维,2015(6):29-32.
[7]赵可云,亓建芸,陈武成.基于 B- PDS 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5):114-120.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投资与日俱增,巨大的投入能否带来相应的效益呢?而效益是通过信息化资源应用得以实现。文章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状况进行调查,针对教育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教育信息化效益的策略。
一、 研究背景
近年来,宁夏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线路改造、流量扩容、设备升级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了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覆盖市、县、校三级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网络体系。截至2010年,宁夏全区的中小学计算机总数达8.3万台,生机比达到12∶1。全区40%以上的农村小学也以不同形式接入互联网,全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宁夏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南部山区基础教育非常薄弱,师资水平不高,所以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效益要求更为迫切。教育信息化为宁南山区的教育带来了什么效益,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提高,如何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为此,我们对宁夏南部山区(以下简称“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状况进行调查。全面了解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调查从宁夏南部山区的盐池县、同心县、原州区、西吉县、海原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等八个县(区)中,每县(区)随机各抽取城市高级中学1所(县城及以上城市的高级中学),城市初中1所(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初级中学),农村中学2所(乡镇中学),城市小学1所(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小学),农村小学2所(乡镇及行政村小学),农村教学点1所,共64所中小学校作为样本学校。在样本学校随机选取部分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问卷采用集中填答方式。每个学校选取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1名、技术人员1名、一线教师2名,进行访谈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830份,回收793份,回收率96%。有效问卷776份,有效率98%。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来源状况
根据回收的776份有效问卷显示,宁南山区八县(区)89%信息化教育硬件设施为政府投入,7%的硬件设施为社会捐赠。教师使用的软件资源有76%来源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供,10%的资源通过网络下载,8%的软件资源为教师制作,6%的软件资源为区域共享。可见,政府为宁南山区信息化教育的主要投入者,同时,社会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份力量。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软件资源区域共享非常欠缺。
2.基础设施状况
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区)的生机比为16∶1,远远低于宁夏全区的平均水平(全区平均水平为12∶1)。学校联网计算机占计算机总数的76%。学科教师家庭拥有计算机的占教师总数的74%,其中有83%的计算机联网。这四个指标中,城市初级中学高于农村初级中学,城市小学高于农村小学,农村小学高于农村教学点。可见,宁南山区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
被调查的64所中小学校平均拥有计算机187台,平均拥有手提电脑17台,平均拥有数码投影机3.7台,平均拥有数字视频展示台1.9台,平均拥有电子白板0.6个,平均拥有数码摄像机0.7台,平均拥有数码照相机2.9个,平均拥有打印机3.2台,平均拥有卫星接收系统1.2套。单从平均数看,宁南山区信息化硬件资源比较欠缺,从实际走访调查中发现,设备数量城乡差异较大,重复建设比较普遍,如有些学校依靠各类项目资助卫星接收系统有达3-4套,有些学校为零。
3.经费配置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宁南山区八县的教育信息化经费87%为政府投入,学校自主投入约占7%。其中用于购置设备约占总经费的74%,软件平台建设约占总经费的17%,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支出约占总经费6%,教研等其他支出约占总经费的3%。可见,重视硬件、轻视软件,重视设备购置、轻视资源的应用的现象比较严重。
4.人员培训状况
被调查的64所中小学校平均有技术人员1.6人,平均有专职技术人员0.4人。学校校长平均每年参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为16天,教师平均每年参加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为10天,技术人员平均每年参加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为14天。
根据回收的776份有效问卷显示:有53%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培训很有必要,有47%的教师认为培训没有必要;
有41%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需要调整;
有31%的教师认为培训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
有41%的教师认为培训的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可见,培训作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手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培训时间、培训范围、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等各环节都没有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状况
根据回收的776份有效问卷显示,有24%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有51%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偶尔应用信息技术,有25%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不使用信息技术。
在影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因素中,有82%的教师选择使用不方便,有63%的教师选择技术能力不足,有8%的教师选择用不着。
在信息技术课堂使用方式的调查中,有24%的教师选择“培训所得”,有64%的教师选择“自己探索”,有21%的教师选择“仿照他人”,有12%的教师选择“其他”。
有36%的教师在课余经常浏览教学资源网站,有54%的教师偶尔会浏览教学资源网站,有10%的教师从来不浏览教学资源网站。
可见,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差,应用次数不多,应用的热情不高。
6.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状况
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显示:有71%的教师认为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没有形成,有65%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明确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有83%的学校没有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
四、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信息化投资不足,投资方向不合理
尽管宁夏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但由于宁南山区地处宁夏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受当地条件限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非常薄弱,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以及教学点,设备不足、老化问题尤为突出。虽然我们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些学校的信息化设施有了改观,但早期部署的远程教育设备已逐步老化,亟待更新。
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大量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轻视了软件资源建设,忽视了教师培训、资源应用等环节,制约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不足,区域共享水平低
宁南山区教师所用的资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没有符合当地教学实际的软件资源。区域公共教育资源建设匮乏,虽然一些平台已经建成,但功能简单,可用资源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没有建立,还处于学校自建自用、教师自制自用的状态。
3.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课堂应用不能得心应手
宁南山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普遍不高,导致课堂应用手忙脚乱、力不从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还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尽管针对教育信息化的培训较多,但由于培训内容只是停留在信息技术简单的应用,缺乏技术与学科深层次整合的培训,培训内容大多是简单的重复,不能满足教师的现实需要与发展需要。另外培训教师水平不高,培训组织不合理等导致大量的培训形同虚设、走过程。
4.信息化教育评价缺失
教师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主要取决于个人喜好,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既没有硬性的要求,又缺乏有效的指导。部分学校虽然也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导致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淡薄。用与不用一个样、用好用坏一个样,对学科教师而言,最关心的还是学生的分数与升学率。
5.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虽然个别城市中小学的信息化管理已具雏形,如个别学校建有“教务管理系统”,但绝大部分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非常低。日常教务管理、教研活动、考试等都依靠office办公系统简单的统计、日常打印功能,甚至有些学校还用手写、手抄的传统方式。
五、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考
1.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基础,逐步改善信息化基础条件
宁南山区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经济落后,学校基础薄弱,绝大部分中小学校地处农村,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教学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甚至与宁夏北部存在很大差异。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正是为缩小城乡教育差别而实施的一项浩大工程。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三种模式”非常贴合农村学校的实际,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资源非常符合农村中小学校的实情。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支持下,宁南山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为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所以,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在“农远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适当调整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构,有序推进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对现有硬件维修、组合、升级
宁南山区学校的硬件主要来源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其他零星项目的资助以及社会捐赠。设备老化、功能单一、重复投资现象比较严重,价值万元的设备因为缺少几百元的维修费用而停用。所以当前急需对现有的设备进行维修,让其发挥作用。同时,对各类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升级,合理投资、实现效益最大化。
3.培养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案例示范、教研活动以及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的培训,培养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促进其教学观念的改变,使其能真正理解并接受“信息技术能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事实,并乐意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其次,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的培训,使教师能将所学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的融入课堂。建立健全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的长效机制,对教师培训进行系统规划与统筹安排,分层、有序的进行。
4.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教育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宁南山区的教育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做好规划,建立长效机制是核心任务,对基础硬件建设、软件资源建设、人员培训、绩效考核评价等各环节做出贴合实际的统筹安排,每走一步都是下步的开始。
结论
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要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基础,结合实际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长效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投入与效益的关系、一次性投入与持续投入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建设与应用的关系、创新与借鉴的关系。循序渐进,结合实际,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永贤.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应用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09,(6):93-95.
[2]曾祥翊.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1,(1):30-35.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一)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导致教师素质不高,教育相对落后。特别是英语教师存在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的现象。一方面,有正规本科学历的英语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学校工作,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原有的少数英语骨干教师“跳槽”到好的学校或其它行业。中学英语教师学历偏低,专业背景不够合理的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善。根据调查结果,甘肃农村地区(包括民族地区)的中学英语教师中,接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外语教师只占总数的15.4%,而且全部是通过自学考试、函授或成人继续教育等形式完成的本科教育课程;
24.2%的英语教师缺乏正规的英语教育专业背景;
小学英语教师大都是通过短期培训上岗的其它专业教师。低学历背景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低专业知识水平和低语言技能,在教学中突出地表现为语音错误、语调变味、讲解不正确、目的语文化知识欠缺等。大多数农村英语教师习惯于用汉语、方言或民族语言讲授英语,有些甚至长期不说英语,造成口语能力下降,难以张口。而且,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都很陈旧,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因此,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成为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的内涵包括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和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储存、交流、应用的方法)。在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指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英语学习环境,介绍语言知识;
利用网络英语资源开展语言学习和教学。但是,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学英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容乐观。首先,西部农村地区地处山区,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一部分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英语教师也不是很多。其次,即使参加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也会由于没有受到和英语学科知识整合的培训,在教学实践中不能顺利、熟练地应用技术。“缺乏教学必备的网络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课程的能力”制约了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西部农村英语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利用信息技术的英语课堂教学被证明要比传统的“粉笔+黑板+教材”的讲解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信息技术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将成为衡量英语教师质量的一个标准。因此,提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发展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能力应该成为英语教师培训的重点。
(一)信息技术的培训要为学科教学服务
到目前为止,各培训项目或教育部规定的信息技术培训大都以计算机知识和上网知识为主,属于政策性的普遍培训,难以满足各科教师的具体需要。而英语教师最需要的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和课程相关的资源,如何选择、处理、储存和呈现这些资源,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网上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既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大量的素材,又可以为教师的自学提供方便。英语教师不但要学会利用网络教学和自学,而且要学会网络教学管理。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需要专门的指导和亲身实践。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专业知识教学结合的培训有利于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和知识素养的提高
英语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英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知识。英语语言能力一般指听、说、读、写等能力。英语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体现出英语语言水平的高低。英语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是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作为英语教师,没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自然难以胜任英语教学工作。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平台。尤其在缺乏英语使用大环境的我国,网络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使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英语学环境缺失所造成的影响。英语教师要教学生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开展英语学习,首先自己必须学会学习,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这些技能的获得,一方面必须通过英语教师自己的不断摸索和尝试,另一方面,还应该得到培训机构的正规训练。特别是那些语言技能较差的老师,更需要这方面的培训。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专业知识结合的教师培训的作用
1、示范的作用
英语教师在接受培训时,培训者采用的方法及示范往往给他们很大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遵循这样一种定势,即用自己的老师教自己的方法去教自己的学生。要使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培训者就必须身体力行,为受训教师提供通过技术促进教与学的范例。许多在职英语教师承认他们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起到技术使用的示范作用,因为他们缺乏这一方面的技能。他们愿意使用录音机等简单设备,而不想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特别是那些工作了十多年的在职英语教师,信息技术对他们来说是完全的新鲜事物。因为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根本就没有接触过,他们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在教学中,他们觉得传统教学比使用技术的教学更得心应手。而一般的英语教师培训倾向于理论讲解,教师实践的机会少,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教师回到教学岗位后不能很好地运用。所以,对在职英语教师的培训,培训者应多使用技术,为学员提供良好教学的示范。
2、亲手操作的作用
理论知识学习必须和实践有机结合,否则知识难以转化成技能。一些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的英语教师虽然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但是他们反映没有得到将技能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的训练,因而技术的学习对他们在课堂上的使用并没有多大帮助。在英语教师培训中,各培训机构应该创造条件,多给英语教师亲手操作的机会,在他们实践的过程中,随时提供指导,这样受训教师才能获得良好的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才能运用自如。从而为自己的学生树立运用信息技术的榜样,使学生自觉运用各种信息资源提高英语综合素质。
三、基于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现状的整合模式的构建
针对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信息技术能力现状,该培训模式主要在于通过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知识的整合培训,使他们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自学和课堂教学的能力,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更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一)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整合培训模式的课程内容
整个培训内容分为信息技术与英语听、说、读、写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两大部分。
1、信息技术与英语听、说、读、写
这一部分是针对英语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而设计的。目的在于教会他们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工具搜索、选择、储存相关的内容开展学习。主要包括:听力和口语训练(英语语音、语调的训练和语篇听说训练);
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写作练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时间和进度,辅导教师为学员传授下载资料和在线收听的各种技能技巧。这些英语网站大都集英语听说读写于一体,题材广泛,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相应内容,有针对性地给自己“补课”。
2、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
这一阶段主要对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进行培训。(1)远程教育设施的使用和远程英语教学资源的获取要获取远程教育资源为英语教学服务,首先必须学会操作基本的设备。西部农村的远程教育设备主要有三种:一是光盘播放设备。该系统主要由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组成。二是卫星教学收视系统。主要由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组成。三是计算机教室。计算机教室由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教学光盘组成。计算机教室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学习环境。以上三种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光盘播放最简单,最容易操作,后两种相对复杂,需要英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使用流程和操作步骤,学习在远程教育环境下选择、储存和应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资源,学会利用各种模式开展英语教学。(2)多媒体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运用多媒体英语教学课件开展英语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一个典型范例。但是,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涉及到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要求英语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因此需要提供专门的指导。
3、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整合培训模式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1)教学阶段:培训者的任务是向受训教师传授技能和学习方法,提出学习目标,管理办法和考核方式;
示范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提出具体的和日常教学密切联系的整合任务,如创建适合某一对象的英语听说教学多媒体课件,建立个人学习文件夹等;
受训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2)学习与实践阶段:采用自主学习和专家答疑相结合的形式。经过了教学阶段的学习后,受训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受训者如遇到难题,可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等向专家寻求帮助。(3)巩固提高阶段:反馈评价和总结相结合。完成了实践阶段的学习后,培训者和受训教师一起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开展进一步学习。(4)实际应用阶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包括使用多媒体课件、语音设备和网络等开展的英语教学。
(二)培训效果的反馈与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用来评价教师在英语语言知识方面的提高程度。形成性评价主要考察教师在培训前后课堂教学的变化,以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为主。评价指标包括;
1、语音、语调的准确程度(比学习前有提高,发音基本正确);
听说能力(能听懂简单的对话,能听懂一般英语新闻的主要内容,能使用正确的课堂用语);
阅读和写作能力(至少达到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2、课堂教学方面的行为变化:
目的语使用的相对频率;
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
技术的使用情况;
学生的反应等。
四、结语
推荐访问:技术培训 教师 信息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五篇】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精选5篇)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