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侨乡文化论文【五篇】

时间:2024-03-26 15:57:01 来源:网友投稿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在日渐频繁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和校园育人文化的交融中,如何更好地选择、运用具有时效性的工作路径,将对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五邑侨乡文化的人本理念、文化凝聚力及寓教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侨乡文化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侨乡文化论文【五篇】

侨乡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五邑侨乡文化;
高校青年教育工作;
价值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91-02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在日渐频繁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和校园育人文化的交融中,如何更好地选择、运用具有时效性的工作路径,将对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五邑侨乡文化的人本理念、文化凝聚力及寓教功能是五邑侨乡文化对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价值实现的切入点。依托侨乡文化精神树立先进的工作理念、创新高校青年教育工作机制及模式,是五邑侨乡文化对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

1 五邑侨乡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江门五邑华侨给侨乡人民留下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如广东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五邑侨乡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鲜明特质的文化体系。侨乡文化是侨乡人民勇于开拓、勇于冒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文化凝结,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而得以形成、发展和成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侨乡培育出如陈白沙、陈垣、冯如、梁启超、司徒美堂等一批时代人物,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亦是侨乡后裔。“侨”是五邑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五邑文化最独特的优势所在,充满生机的侨乡文化孕育着浓厚的内涵价值,具有独特的作用[1]。

族侨身在异国他乡艰苦奋斗,祖国、家乡是他们最终的归宿与心灵的寄托,这种归宿与寄托始终凝聚为对祖国、家乡最深沉、最热烈的爱。五邑地区的大部分华侨都将侨居国视作暂居地,自己省吃俭用,将侨汇源源不断地寄会家乡,希望家乡的亲人过上好日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族的族侨出资创办侨刊,兴建图书馆,在人口稠密的墟镇组织宣讲,极大地提高了五邑侨乡的文化素质。爱国、爱乡的情感是五邑侨乡文化的灵魂,是推动五邑侨乡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

华侨的出洋谋生之路充满艰辛和风险,冒险精神是五邑地区民众开拓、创新意识的雏形。五邑侨乡文化兼容并包、吸取他长的优秀品质将会发挥更大作用。侨乡文化在成长过程中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吸收西方文明的先进理念。目前,广东经济的发展进入转型期,创新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概念,五邑侨乡的经济建设正在迎接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管理理念、新的发展模式的挑战,侨乡文化的开拓、创新意识将会在五邑侨乡的经济建设中发挥潜能。五邑侨乡文化是在文化融合、吸收其他文化优秀品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2 五邑侨乡文化对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

五邑侨乡文化为五邑大学探索先进高校青年教育工作路径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五邑大学是江门市的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其秉承“立足侨乡、面向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方针,利用地方优良的特色文化建设校园,用优秀的五邑侨乡文化精髓孕育人,为社会、为地方培育了一批批实用型人才。时代的快速发展,对高校青年教育工作提出更为复杂、更为严峻的新要求。五邑侨乡文化对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主要表现在树立先进的工作理念、创新高校青年教育工作机制及模式三个方面。

依托五邑侨乡文化的人文内涵树立先进的工作理念 依托五邑侨乡文化树立先进的工作理念,以人为本共创幸福校园。高校青年教育工作的主体是人,是一群最具活力的年轻人。随着社会转型中不确定因素的加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由于舆论监督、学校与学生之间责权不清等困扰,各高校纷纷加大管理力度,使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中发生教育管理主体错位现象,把管理学生看作高校青年教育工作的主体和重心,把学生放在“被管理者”的位置上。整个高校青年教育工作开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失衡,导致工作开展有效性降低。侨乡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与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价值相一致的,五邑大学经过30年的办学实践,贯穿以人为本,因此,只有明确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教师是搭建舞台的人,学生是舞台上的演员,才能提高高校青年教育工作实效作用,凝聚人心,共创幸福校园。

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侨乡文化精神创新高校青年教育工作机制 五邑大学与国内外多所高校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每年定期选派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人员前往香港城市大学等进行交流学习。虽然我国高校早已成立专门的高校青年教育工作机构和高校青年教育工作队伍,但长期以来在实践中为方便工作,常常把高校青年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混为一谈。由于高校青年教育工作者事务性工作过于繁重,专业事务过度挤占德育事务,这种工作机制是和“协作与融合”的国际要求相违背的。一方面,在学校开展多元化教学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中心工作,也是最为常态化的德育育人工作方式。用全局的眼光开展德育育人,就要充分重视教育教学的育人环节,把德育育人工作铺设到课堂中,延伸到校道,开设到公寓。另一方面,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大学生表现出团结、友爱、民主的过程也就是德育育人的实效体现。在特定的条件限制内,明确考核目标,通过团队学习成果的考评也是德育和智育教育融合的完善考核机制。

结合侨乡特色文化创新高校青年教育工作模式 当今,大学生信念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方式的开放及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发生深刻变化,并且在多样的变化中给高校青年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单从学生基数来看,高校青年教育工作队伍很难有效管理、服务好庞大的学生群体。五邑侨乡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可以采取就近取材的原则,让优秀的侨乡文化为高校青年教育工作注入丰富的内涵。一方面,通过挖掘侨乡文化物质和精神素材开展主题宣传教育。在网络上抢占文化的主导地位,打造网络的文化阵地,在微博、微信、论坛开展侨乡文化大讨论,在整个校园营造一种爱国、爱乡、爱校的文化氛围。如五邑大学在校园网开设文化教育专版,方便大家学习梁启超自由之理念、司徒美堂之爱国情怀。另一方面,让社会实践走近侨乡文化,让侨乡文化走进课堂。如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是人文、信息、产业知识的集合体,是课堂上丰富的教学素材。此外,运用侨乡文化的感染力打造一支融合、创新、实干的高校青年教育工作队伍,通过践行侨乡文化独特之美来提高工作效率,推动高校青年教育工作朝着更具实效性、与时俱进的方向发展。

五邑侨乡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拥有优秀的理论文化精髓,是一部丰富的育人教材。发现侨乡文化之美,借助五邑侨乡的“美”文化进一步推动高校青年教育工作,为高校青年教育工作注入更具实效的生命力。充分发掘侨乡文化素养,对加强推动高校青年教育工作理念、机制和工作模式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五邑大学作为扎根在五邑侨乡的地方性高校,借助侨乡文化的精髓探索高校青年教育工作的路径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侨乡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明;
精神文明;
华侨文化;
侨乡建设

文明,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进步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多个文明。改革开放至今,文明的建设在我国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紧密相联的,而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党的十把文明放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上,我们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全面贯彻精神文明,这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文明内涵的解析

人类思维用概念来反映客观现实,并把概念作为基本单元来构成逻辑的理论体系,通过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关于文明的理论同样如此。所谓文明,指的是市民文明状态的进步,是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脱离野蛮状态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集合,是社会发展到较高层次表现出来的状态,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状况与价值追求,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明是人类的创造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强调了观天象并以其作为指导来建立制度,以促成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形成。西方的“文明”来源于拉丁文civilis,意指城邦,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在城市和社会集团中所获得的能力。后来引申为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以及达到这一高级状态的过程,其涉猎复杂广泛,包括知识、道德、法律、信仰、风俗、艺术以及技术的发展等。

对文明内涵的解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正确理解文明的内涵,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把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看作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无限发展过程的状态和趋势。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曾说过:“文明时代是学会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①马恩认为,文明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产生的,劳动是文明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人类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文明并推动文明的不断进步。城市是文明的发源地,城市的出现促成了分工的产生,而分工推动了商品生产。文明时代随之产生。文明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这三个阶段的文明。在当时的状况下,资本主义文明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的文明。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也看到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弊害,他们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文明中掩藏着野蛮,预测了文明的发展方向,即无产阶级开创的共产主义文明将开始文明的新阶段。

我党的文明观是与时俱进的。党中央的历届领导人都对文明进行了阐述,并根据我国社会的发展不断在实践中拓展文明的内涵。把文明作为进步的一种状态来理解,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中国的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文明先进的中国”。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把“文明”写到了国家发展目标中。文明包含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不仅要发展物质文明建设,还要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一直强调文明建设,文明在国家发展中占有愈发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对文明的理解需越来越全面。“文明”一词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概念,这就为把文明上升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奠定了大众认同的心理基础。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文明的内涵也不断丰富,目前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价值观念体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我国普遍认可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与认同的价值。我们要把文明作为实现中国梦和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评价标准。因此,文明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并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是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它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一脉相承并赋予了时代精神的文明,是继承和发展了中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文明,是与富强、民主、和谐相统一的价值追求。

十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文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充分体现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②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华文明有其自身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是我们中国人所独有的精神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因此我们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不能失去自身的独特性,要在实践中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振奋人们的精神,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要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一些优秀文明成果,体现了我党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尽管文明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但它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努力。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要继续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坚守文明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华侨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与创新的历史,文明的多样性体现了全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道德与智慧的进步状态。要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华侨文化是形成于异国他乡的一种独特形态的文化结构,主要体现了爱国爱乡、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特质。它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变异和分支,其根源仍是中华文化。因此,保护华侨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华侨文化始终与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保持一致。众多华侨百折不挠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华侨文化包含着多种文化,如:民族情义文化、宗乡会馆文化、华文汉语文化、华侨民俗文化等。这些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中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民族情义文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民族情义文化最好的诠释。发展先进文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国人的集体人格即国民性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这种国民性凝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气度。不论是新移民还是老移民,不论走到哪里,他们都时刻关切着祖国的兴衰荣辱,饱含着深刻的民族情义。他们认同孔子所说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民族遭遇危难,华侨总是与祖国同胞紧密团结、共同应对。他们始终保持着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把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本民族文化和其它民族文化的同化进程,有利于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能够加强华侨与祖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宗乡会馆文化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是指一切言行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原则。很多华侨到国外生活始终坚持和弘扬集体主义,他们尽可能选择聚众而居,以便团结互助,疾病相扶。他们虽身在异国他乡,但心中却仍然保持着一颗中国心。他们以“团结互助,敦宗睦族,共谋福利,服务桑梓”为宗旨组成了血缘关系的宗亲会和地缘关系的同乡会。

中国众多地区的同乡会也在一些大城市中成立,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精神。不仅如此,宗乡会馆也创办学校,弘扬中华文化,带动华人社会。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积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认识新时代的需求,并根据这种需要不断开展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加强创新与发展。尊重华侨的宗乡会馆文化,有助于坚持集体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华文汉语文化

华文教育如火如荼的开展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海外华人为了坚持中华民族固有的特性,继续传承中华文化,始终锲而不舍地开展形式各样的华文教育。在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位经济大国,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们要更加注重汉语的学习。我们不仅鼓励华侨学习和研究汉语文化,还吸引众多外国人了解和学习华文汉语。为了提高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和国际影响力,使汉语走向全世界,从2004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国外兴办以传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非盈利性机构“孔子学院”。据统计,到2014年,中国已经在12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75所孔子学院、851个孔子学堂,注册学员累积达到345万人。由于孔子学院的推动,61个国家和欧盟已将汉语教学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而且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达到1亿人,比十年前增长了3.3倍。这种趋势有助于继续推广华文教育,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中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立。

(四)华侨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国外的华侨老一辈喜欢群居,儒家“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集体思想对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华侨居住地的选择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欧美华侨倾向于居住唐人街。其中一些老华人住唐人街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不懂英语,居住在唐人街能够更好地团结互助,使生活更加方便。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众多海外同胞都像国内人民一样发自内心的依照习俗举办活动,尤其是清明节,许多华侨不远万里回到家乡扫墓祭祖,表达对死者的孝道与思念,体现了对祖国和家乡的强烈归属感。我国的传统节日历时千百年,并始终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呈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是维护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纽带。

另外,粤剧、潮剧、闽剧、京剧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同时也是华侨喜欢看的文艺节目。更为重要的是华侨还保持着与国人相同的信仰。在东南亚地区如日本、菲律宾、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关公的信仰相当盛行,信仰他的忠义;
妈祖信仰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海外华侨祭祀妈祖,根本目的在于不忘祖先不忘根本,在福建建立了妈祖庙,甚至于泉州的一些西餐厅也供奉着妈祖;
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也为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马来西亚华人为纪念郑和于1673年建造了郑和庙。

民俗文化对增强民族认同、加强民族精神以及塑造民族品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尊重与保护这些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华侨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传播和弘扬中华文明,有利于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建设。

三、华侨文化是推动侨乡文明建设的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之源,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动力和道德源流。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侨乡建设之“魂”,是推动侨乡文明建设的动力,是促进侨乡建设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如何借助华侨文化来推动侨乡文明建设呢?

(一)以华侨文化融合当地文化

在全球化时代里,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呈现出多元和谐发展的态势,我们要增强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接触和交流。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要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解和融合当地文化,能够让住在国尊重华侨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又能在吸收其它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本民族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华侨用儒家的“和为贵、忍为上”思想主张与当地居民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并且这种思想使中华文化融合当地社会成为了可能。我们在尊重自己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客观平等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兼容并蓄,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传播到海外并在其环境中持续发展,因此华侨文化又带有其它的某些特色。马来西亚华人把中华文化与马来西亚文化相融合把它叫做马华文化,与新加坡文化互相融合称为新华文化。这些文化经过时间的累积在某些方面移风易俗,在与各族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创造出某些特色,形成了一种大家欣赏的具有当地特色的艺术形态。许多华侨把国外文化思想传回自己的家乡,同时侨乡人民也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善于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并与侨乡实际相结合创造了兼收并蓄、富有特色的侨乡文化。这种开放互融的文化能够更加凝聚侨心,能够让其它各族人民更加了解中国,是推动侨乡建设的精气神。

(二)以华侨文化增进侨乡人民的感情

我们应当借助华侨文化的资源优势来增进侨乡人民之间的感情,使海外侨胞在侨乡建设中化为一股力量,同政府与侨乡人民一道构成“三合力”。为此,政府首先要加大对华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营造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其次要通过华文教育、华文报刊、汉语电影电视等多种传播媒介宣扬中华文化,不断加强华侨文化的公共设施建设,使本民族文化深入侨心。同时,我们也可以制作和拍摄一些带有华侨文化和华侨名人的电视连续剧或记录片和宣传片;
编撰华侨史志,在侨乡建立华侨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这些都能展现出华侨对祖国的历史贡献,同时能够弘扬侨乡文化、凝聚侨心。从而广大海外侨胞愿意情系祖国,兴学育人,捐资慈善,为家乡奔波各地而招商引资,生产发展物质文明的硬件基础设施。任何文明形式的存在只有在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基底上方有可能,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动力。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为侨乡建设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这些政策与措施使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等具体内容渗透到文化成品中,有助于中华文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并走向世界。

(三)以华侨文化发展侨乡的村风文明建设

华侨文化崇尚集体主义,是中华文化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华人的命运与祖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在侨乡建设中我们要树立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海外侨胞愿意团结一心、竭尽所能支持侨乡建设。华侨成立的同乡会和宗亲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团结互助、服务家乡,回报祖国为目的。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而核心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基础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讲仁爱、守诚信、艰苦奋斗等的传统道德理念一脉相承。华侨文化重视发扬中华文化的品德修养。诚信是每个人的处世立身之本,所谓“诚者有信”,华侨在国外则更重视开展诚信品德教育,否则将无法立足。加强诚信教育是侨乡村风文明建设一个及其重要的举措。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华侨文化的艰苦奋斗代代相传,众多华侨不怕艰难困苦,发奋图强,艰苦创业,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爱国华侨陈嘉庚,资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倾资兴办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以及联络各地代表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为祖国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在侨乡建设中,侨胞和侨乡人民应该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为侨乡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但在侨乡建设中,仍旧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华侨文化中的宗祠、祖墓、族谱等,这些是海外侨胞同祖籍相联系的纽带。保护华侨祖坟和宗祠以及修族谱有助于凝聚侨心,有助于调动华侨建设祖国和家乡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侨乡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理论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发展,但是诸如如何正确认知和建立公共空间,增强实证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中华文明的时代性等问题仍需要我们继续探究。文明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明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核心价值观,但它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努力。作为青年的我们,要努力成为一名文化创造者,增强科学和创新意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倡导并践行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文明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推动侨乡和现代文明建设,有助于推动文化强国的建立,有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中国梦的实现。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2.

②.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8-18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8.

[3]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6].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田心铭.文明、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8]徐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文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5).

[9].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2).

[10]Skeldon,Ron.The Overseas Chinese of South East Asia:History,Culture and Business[J].Journal of Ethnic&Migration Studies,Aug2010,p1193-1194.

侨乡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广东、福建是我国最大的两个侨乡省份。数据显示,广东现有侨刊乡讯140多家,每年发行161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达到400多万份。发行地区最多的侨刊发行至90个国家和地区,很多侨刊发行至60-70个国家和地区。福建共有129家侨刊乡讯。福建的侨刊乡讯始终以其独有的乡土气、草根味,以其海外乡亲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内容,以及独特的区域文化特点和鲜明的主题报道形态,在福建的对外宣传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福建对外传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然而,与所有传统媒体一样,当下的侨刊乡讯作为对外传播领域的一个独特群体,也不可避免受到市场的严重挑战――大部分侨刊乡讯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
侨刊乡讯自身还存在着诸多先天不足、比如体量较小、人才匮乏、定位不明、受众面窄等。

一、S情乡情、集体家书:侨刊乡讯生存之根本

侨刊乡讯是可以在海内外公开发行的纸质出版物。传统意义上,侨刊乡讯以传递侨乡一草一木、侨界一人一事为主要内容,更多展现的是信息资讯、人间故事。由于其出版周期的限制,海外邮寄的延沓,严格说来,侨刊乡讯不是新闻纸。但是,由于现在我们对新闻的概念有着比较宽泛的界定,加之侨刊乡讯的定位也在发生一些变化,因此,它的新闻属性在不断强化。

据考证,最早的侨刊乡讯可追溯到1909年在广东创办的《新宁杂志》。福建已知最早的侨刊乡讯是1956年创刊的《永定乡讯》,其最初每月发行一期,每期500份,后增加到1000份。②

福建的侨刊乡讯发端于泉州、漳州、福州和龙岩等传统侨乡,其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乡讯”“乡音”为主;
二是有浓厚的乡土味道,在民俗文化、中华文化、商业文化诸方面着墨较多;
三是从传统面向海外闽籍乡亲到涉台宣传、对台传播的延展,主打“海峡”“两岸”品牌;
四是涉及到多种行业、多个系统,呈现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侨刊乡讯说家乡事,谈家里事,报道一村、一乡、一县(市)、一地的风土民俗、人文地理、历史掌故、邻里生活,大至家乡新貌、经济建设、投资信息,小至婚丧嫁娶、升学就业、祝寿建屋、出国定居,还有族群精英、家乡美食、姓氏寻根等。有的新闻很小,甚至只是小花絮,却为海外乡亲所挚爱”。有专家认为,侨刊乡讯作为“集体家书”应该具有“三味”:侨味――反映侨界心声,维护侨界利益;
乡味――有别人不能替代的地方特色;
家味――既然是“家书”,就不能板着面孔说教。③

创办于1956年的厦门《鹭风报》在版面和内容上突出“侨”味,较具代表性。目前每期8-16版,半数以上为涉侨版面,如头版要闻、侨务动态、环球侨讯、侨居海外、华文教育、留学等,其他版面围绕中华传统文化或是侨胞关注的焦点,如墨香、华人文苑、财经、民俗等。④

二、侨刊乡讯对外传播主题:聚焦“海上丝绸之路”

毋庸讳言,侨刊乡讯在对外宣传中不能局限于说侨情、道侨事,针对海外乡亲对祖籍国、对家乡故土资讯信息的多重需求,我们在传播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给予满足。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资讯信息内容外,侨刊乡讯较有特色的内容是对同一主题不约而同的宣传报道。在福建,近两三年对海上丝绸之路、自贸区的宣传报道表现尤为突出。这种外向度极高的主题自然受到侨刊乡讯的高度关注。以泉州为例,该市几乎所有的侨刊乡讯都对“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主题内容青睐有加,许多报刊开设专题栏目,有的甚至以封面导读的形式突出这一主题。“海丝”已然成为泉州的社会热门话题,⑤抓住了社会热点,也就基本满足了广大读者的关切。“海丝”不仅是对内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对外报道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闽籍乡亲较多的东南亚地区。这样,侨刊乡讯对“海丝”的宣传报道,也就满足了海外读者的关切。

2015年出版的《侨刊乡讯审读简报》归纳了侨刊乡讯对“海丝”报道的两种视角:一是通过领导活动和会议内容来体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
二是从地方特色入手来寻找乡土气息、历史气息,这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视角。“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实际上给我们打开了侨刊乡讯对外传播的切入口。但是,笔者以为,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角度选择,那就是“平行报道”。平行报道是对外传播的基本原则,它是从一种横断面直入事件、事物的本质内核,用平行的视角、平和的语言、平等的位置向海外读者讲述生动的故事。

2015年4月,福建自贸区设立,其区位涵盖福州、厦门、平潭三地,从去年出版的福建侨刊乡讯可以看出,有关福建自贸区的报道,除了福州、厦门的侨刊乡讯关注度较高外,省直单位主办的综合类侨刊乡讯最为集中。如《闽商》杂志的封面专题《自贸区来了》,内文以六篇文章来展示福建自贸区;
《海峡西岸》杂志2015年第4期封面故事《自贸区破茧方成蝶》以11个版面的文章内容,对福建自贸区进行全景式立体化的深入解读。

侨刊乡讯的主题宣传报道是有选择性的,它基本遵循了新闻价值的“三原则”:重大性、接近性、独特性。福建侨刊乡讯近两年对“海丝”与“自贸区”的传播,符合“三原则”。

三、内宣倾向严重:侨刊乡讯发展之异化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近年来,部分侨刊乡讯的外宣特色不明显,存在内宣趋向;
更有甚者,本身就是以内宣定位;
还有一些乡讯成了地方党报、机关报,这自然就无法担负外宣任务。

福建一些侨刊乡讯内宣化倾向十分明显。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新闻办原主任朱清2009年2月曾撰文指出:“一部分侨刊乡讯办成地方党报,甚至办成都市类或消费类报刊,有的只对内发行,有的靠搞专版、拉赞助维持生计,与外宣要旨相悖。”⑥2015年3月,福建省出版物监测与研究中心审读员对福州地区五家侨刊乡讯进行集中审读,发现各报均存在党报化的倾向,其中一份报纸某一期有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是报道党务和;
“对侨刊乡讯的办刊宗旨把握不够好”。归纳起来,当前部分内宣化倾向严重的侨刊乡讯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虽然外宣定位清晰,但迫于生存发展压力,大量刊载地方专版、软文,变得越来越“内向”;
二是目标严重偏离外宣方向,靠政府财政拨款,成为地方党报党刊;
三是为境内特定人群服务的商业或文化报刊,事实上已模糊侨刊乡讯的边界。其中以第三类情况比较突出。比如,有一本近年面世的期刊,其在封底介绍中称,“发行面覆盖海峡两岸行业管理部门、业界组织、出版人、发行商、版权公司、图书馆、文化产业、作者、媒体工作者、企业高管、策划人、设计师、学者、大学生等中高端人群”,这与为海外华人华侨服务的宗旨相去甚远。

而在主题宣传中,又特别容易使侨刊乡讯落入说教式的窠臼或趋于“自说自话”的内宣化倾向。因此,应秉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在主题宣传别注意表达与叙述方式的转化――官话民说,长话短说,硬话软说。侨刊乡讯必须拿捏好“集体家书”与“外宣窗口”之间的关系。

四、“集体家书”如何有效送达海外乡亲手中

侨刊乡讯的报刊发行量都十分有限,算是小众媒体。但如果将侨刊乡讯视为一个整体,其发行量和作用也不可小觑。据统计,目前福建120多家侨刊乡讯年发行量可达1000万份,如果加上一些海外专版,数量更为可观。所以,侨刊乡讯抓发行,准确地说是抓有效发行,就显得十分重要。

早期的侨刊乡讯发行对象就是海外乡亲,通过邮寄、夹带的方式发行到海外,送达同乡会、宗亲会以及一些侨领手中。现在,还有一部分(主要是各县市办的乡讯侨报)通过邮寄的方式向海外投送,但是效果不彰。原因有多方面:一是时效慢,侨刊乡讯寄到海外读者手中基本都成了明日黄花,新闻成了旧闻。二是投送不到位,许多寄到同乡会、宗亲会的侨刊乡讯很难进行二次投递,即使上了报刊架,也很少有人阅读。从国内点对点邮寄给少数侨领的侨刊乡讯数量很少。三是海外侨刊乡讯的读者在减少。老侨渐渐老去,新侨通过当地华文报纸、互联网、新媒体(微信、APP)来了解掌握中国、家乡讯息。四是不少侨刊乡讯的内容很难引起海外乡亲的兴趣。这与上面所提到的如内宣化倾向、碎片化呈现有极大关系。

那么,如何做到侨刊乡讯的有效传播呢?当然首先应该从报道内容、表达方式、思路创新上下工夫。在渠道建设方面,须注意到海外受众的分众化趋势,也就是读者的细分。就发行渠道而言,事实上侨刊乡讯早已面R海外发行和本地发行两种局面。在海外发行方面,还是应该加强有效寄送;
在本地发行方面,可以借助一些平台,如涉外酒店、机场、动车站、码头、大型展会、对外活动等,把侨刊乡讯直接投送给来福建探亲、访问、旅游、投资、贸易的海外乡亲、港澳台同胞手中。目前侨刊乡讯海外发行渠道主要有:邮寄、网站、邮件、专版、活动中发放等,但因各自情况的不同,在具体渠道方面有所侧重。

我们注意到,侨刊乡讯通过“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向海外推送已成为一种趋势。福建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有1580万之众,其中“新侨”有二三百万,他们的行为、生活方式几乎与国人无异。在新移民人群中,“两微一端”正成为他们获得中国、家乡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因此,传统的侨刊乡讯实际上面临转型的选择,要在载体平台、渠道通路建设上更多地着力。

福建省2015年10月的《我省侨刊乡讯微博、微信传播力情况研究》表明,在该省120多家侨刊乡讯中,目前搜索到的有官方微博的只有44家,占34.4%;
有官方微信的为35家,占27.3%,使用博客的只有7家;
开通网站的仅有22家。这一占比今年以来已不断提高。有的侨刊乡讯纸媒、网站、两微一端并重,获较好效果。

如《华侨大学报》在办好报纸的同时,较早开通了@华侨大学报、@华侨大学报学生记者团两个新浪认证微博 。以“天下闽商的精神家园”为办刊宗旨的《闽商》杂志,先后开通了“闽商网”、《闽商》杂志微信公号和闽商微杂志,及时将海内外福建商会、社团的信息通过闽商网和微信公号,弥补了杂志出版周期长的短板,较好地满足了海内外闽商群体的不同阅读需求。

五、侨刊乡讯出路何在?

面对海外华人华侨群体的变化,尤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侨刊乡讯是否还有成长的空间和未来?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笔者认为必须解决几个面向的问题。

第一,让侨刊乡讯回归本业,面向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受众。

第二,侨刊乡讯作为“集体家书”,不仅要向海外乡亲“说家乡事,谈家里事,报道一村、一乡、一县(市)、一地的风土民俗、人文地理、历史掌故、邻里生活......”,更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讲好中国故事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政治要求,也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⑦

第三,侨刊乡讯在面向海外“四种人”的同时,还要面向他们的发展变化,对不同区域的受众、读者,对老侨、新侨,对留学生、国际劳务人员等等,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宣传、有效传播。

第四,侨刊乡讯要改革创新,跟上媒体发展的步伐,以适应互联网新媒体快速变化的要求,最终适应并满足海外受众的需求。(作者供图)

「注释

①朱清:《充分发挥侨刊乡讯在对外宣传中的重要作用》,《福建理论学习》2009年第2期。

②尚光一:《文化产业视域中的福建侨刊乡讯》,《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③《紧跟海外华人社会变化 各地侨刊乡讯“变脸”》,《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2月20日。

④《从看当代侨刊乡讯的困惑与道路选择》,广东侨网2011年11月23日。

⑤《2015年上半年我省侨刊乡讯“海上丝绸之路”宣传报道情况研究》,《侨刊乡讯审读简报》2015年第12期。

侨乡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以台山市图书馆为例,通过对台山地方文献的概况,收录范围、收集工作以及管理与利用等问题的分析与介绍,对县公共图书馆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系列问题作初步探讨。

1 台山的地方文献资源

台山是我国著名侨乡,有120多万台山籍华人华侨,分布在世界91个国家和地区,素有“全国第一侨乡”之称。台山旧称新宁,原辖于新会县,于1499年建台山县。据《新宁县志》载:1908年以前近百年间里,台山自然灾害频繁,土匪横行,加至漫长的土客械斗,使不少人因此流离失所,大量居民逃亡海外避世乱。《李冠蓬诗集》载“因客民破村被掳,鬻于澳门为娼。”《赤溪县志》载:“为土人所掳获者,于杀戮外,择其年轻男子,卖往南美洲秘鲁、古巴等地作劳役。”1840年鸦片战争后,殖民者四处掠夺劳工,出现了专门以诱卖劳工牟取暴利的猪仔头。据《总署清档》记载:清同治七年十二月,台山就有三宗共29人被诱卖出洋,在海上被截获。这些典籍的记载,对研究台山侨乡的形成都是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

新宁铁路是以台山旅美华侨资本为主投资修建的,是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修建和经营的仅有二条铁路之一,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而《商部奏绅商筹办新宁铁路拟准先行立案折》、《商部秦核订新宁铁路章程折》。《陈总理致铁路股东书》,《新宁铁路月刊》、《商办广东新宁铁路股份部》、《广东新宁铁路志》等都是研究新宁铁路史的重要文献。

台山的侨乡族刊,是以族姓为出版单位联系海外乡亲的一种特殊刊物。《新宁杂志》是出版最早的刊物。它创刊于1909年2月,也是全国最早的侨刊。自《新宁杂志》创刊后,一直到建国后据统计全县族刊的出版共有210种之多。例如:《白沙月刊》、《广海杂志》,《赤溪月刊》、《光裕月刊》、《浮山月报》、《提领月刊》、《南朗月刊》、《朔源月刊》等都是以族姓乡民及海外乡亲损款赞助。报纸则有《新宁日报》、《劲风报》、《台山日报》等。这些刊物记录了当时政治事件、社会风潮,人物、侨情和乡情,都是我市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台山籍人士公开出版的著作就有100多种,内部刊物及自费出版物约有千种。所有这些出版物,都是台山地方文献的宝贵资源。

2 侨乡文献的收集范围

做好侨乡文献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其收集范围。笔者认为应着重搜集以下几方面:

2.1侨乡地方志

侨乡地方志是一种以区域为中心,记述一定历史时期某一区域地理地形,气候环境、沿革,政治、经济、事件、地方人物、艺文、名胜、风俗等历史性资料的总汇。例如:建县前的《新会县志》,建县后明,清两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撰修的志书如:《新宁县志》、《赤溪县志》,《台山县志》、《台山县华侨志》、《台山县教育志》、《下川岛志》、《岭背乡志》等,都应重点搜集。

2.2侨乡人士著作

侨乡人士著作包括原籍在该地的,也包括在该地任职、居住,有影响的外籍人士的著述如:文集、专著、论文、诗词、信札、日记、奏折等,只要这些著作是涉及本地区或者是论述本地区各方面事物的文献,都应该收集入藏。

2.3侨乡地方史料

侨乡地方史料即是论述本地区的所有文献。包括:专著、专文,以及散见在书刊上的文章、图片、章节、片段。如:记述台山辛亥革命史实的《新宁光复记》,反映台山20年代剿匪的《台山广海剿匪记》,论述台山方言的《方音韵谱》、《台山方言》,以及反映台山改革开放后文化建设成就。发表在《南方日报》、《文明导报》等报刊上的文章,都应着重收集。

3 侨乡文献收集工作设想

地方文献的征集,是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笔者认为,做好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措施

和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3.1要配备专业人员

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社会性较强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长期性,延续性的工作,需配备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修养、热爱本职、事业心强,并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专业人员。而这些专业人员要相对稳定并熟悉本地区地方文献资源和馆藏。

3.2要从现有馆藏书、刊、报纸中细心筛选

凡与本地区有关内容的文献资源,都要复印积累,按专题整理。如《南线巡回》中的一个章节,记述了当年解放军何时从何地进入、并解放台山的情况;
又如《人海沉浮录》中的“泰国‘美人鱼’”一文,介绍了祖籍台山的泰籍华人马信利一家的情况。类似这样的书是很多的,所以我们要在馆藏中细心搜集。

3.3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

用法律形式和行政手段来保证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这是一种最有效的征集方法,图书馆要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向本地区各机关单位、社团、学校特别是出版部门发文,要遵照政府规定主动向图书馆呈缴出版物。

3.4深入调查,掌握线索,广泛联系征集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相当一部分是非正式出版物,又绝大部分散落在某些单位或私人手中。图书馆必须组织一定的人力,深入调查研究,召开有关单位和人士座谈会,了解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地区和居住外地的原籍人士,建立通讯地址,主动去函索取这些人士的著作。对于数量极少的珍贵文献,更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登门仿求或征购。我们争取到市委宣传部支持,以市委宣传部的名义发文召开其他主管部门单位和有关人士的座谈会,会后各有关单位和个人送来了一大批图书资料,其中大部分是我馆未曾收藏的。同时我馆还定期到市侨办、文联、方志办、文史办及各学会等联系,了解他们的信息,及时收集资料,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实行量化考核。

3.5开展以搜集、宣传地方文献为主题的活动

可利用节日或图书馆服务周活动,深入广泛地宣传地方文献的内容、范围、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地方文献的使用价值。亦可采取边收边展出的方式,将已征集到的地方文献选展,与传媒合作进一步宣传地方文献,扩大影响。在展阅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征集工作。我们利用本馆画廊在开馆纪念日或服务宣传周,进行地方文献工作宣传及展出部分收集到的台山籍人士著作。还与《台山报》合作,在《台山报》中开辟《台山今日话当年》、《台山专家名流》、《台山历史拾零》专栏,连载台山当年今天发生的事情和有一定知名度的台山籍人士的传略以及台山的有关史料。并在不同的时期,如“三八”节、“五一”节、“五四”节,我们撰写了《妇女工作先驱伍乃茵》、《台山工人运动》、《青年先锋李云扬》等专文在《台山报》上发表。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扩大了地方文献的影响。

4 侨乡地方文献的管理与利用

侨乡地方文献收集后,要及时整理。整理,也是继续搜集和充分利用地方文献的好方法。只有边搜集边整理,地方文献才能做到有序状态,并且越积越多,越用越广。对征集到的地方文献要科学分类,正确地将其归入所属学科,并进行科学系统的加工整理,准确完整地揭示其内容。著录,能充分揭示地方文献的内容,读者一看即知,尤其分析著录,能将杂在其他书中或文章中的重要材料分析揭示出来,使之被人利用,故著录地方文献时,除作分类款目外,还应作分析款目。对地方文献的内容要进行深入的整理,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编制一些具有专指性强的专题书目,使读者容易找到对口的资料。为加强对地方文献的揭示,可以作摘要性的综述,也可以汇总一些必要的资料,编制资料综录,加强对侨乡文献的利用。我馆在对地方文献进行深入整理后,结合本地实际,编制了不同主题的《侨刊目录》、《华侨资料目录》、《排球资料目录》、《陈宜禧与新宁跌路资料索引》和编写了《台山人物传略》、《台山人才录》、《台山历史拾零》。由于我们做好了地方文献的书目、索引、著录、文献等工作,一些国外和国内的华侨史学者多次到我馆查阅有关地方史料和华侨资料。事实说明,搞书目、索引,文摘实际上就是对地方文献的长期积累和充分利用。

侨乡地方文献资料,反映了侨乡历史发展和现状,对侨乡未来建设和发展具有主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台山图书馆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开发利用地方文献:

4.1思想教育

主要利用《台山革命回忆录》和《台山革命英烈》中的材料,对干部、群众、党员、团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其懂得革命成果,得来不易,必须踏着先烈的足迹,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利用《乡土热恋者》中的人和事,激励广大群众爱国爱乡热情,弘扬台山人爱国爱乡的传统美德。

4.2编史修志

在编纂新县志和侨志中,由于参考了《新会县志》、《新宁县志》、《赤溪县志》、《广东新语》、《美国华侨史》等地方文献,使编纂工作得以顺利进凡县志办黄剑云同志参考了地方志、地方史料后写成了《台山地情通览》、《台山古今概览》、《台山百年事记略》、《台山方言》。《当代中国的台山》等专著。其中《台山方言》和《台山古今概览》分别获得中国县镇丛书优秀奖和广东省优秀成果奖。华侨史学者郑德华、刘玉遵、成路西参考地方史料和华侨资料等写成《台山侨乡新宁铁路》和《台山县辛亥革命运动和华侨》等专文,充分显示了地方文献在史学上的应用。

4.3促进经济建设

“止咳宝”是台山名老中医刘得之先生创制于1915年的中成药,其独特的祛痰、镇咳、平喘的卓越疗效赢得国内外广大病人的信赖,行销三十余年,始终不衰,后因原料及其他原因停止生产。80年代后期,台城制药厂计划恢复生产“止咳宝”,药政管理部门要求该厂提供“止咳宝”过去己生产过的依据。该厂找到我馆,通过查找解放前地方出版物,在《新宁杂志》、《浮山月报》等刊物中,找到该药品当年销售的广告,为其提供了依据。该厂也于1990年获准生产“止咳宝”,使“止咳宝”成为国家中成药保护品种,也成为该厂的主要产品。

4.4创作文艺作品

文化馆干部陈哲深同志利用《台山童谣集》等地方民间音乐资料编著成《台山民间歌曲集》,青年作家陈灿富同志利用地方史料写成了长篇小说《台山碉楼传奇——祖辈们》。

总之,侨乡地方文献是记录侨乡地区的历史变化、发展的重要文献,侨乡图书馆要重视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去进行搜集、整理,为侨乡建设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澄宇. 浅谈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J].1997,(1)

「2] 韦仕. 浅谈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J].图书馆与情报,1986,(3)

「3〕徐祖飞. 略谈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J].贵图学刊,1994,(2)

「4〕荣文璜. 谈地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保藏和利用[J].图书馆学研究. 1987,(2)

侨乡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侨乡民居建筑;

建筑审美;

空间;

意境;

环境

中图分类号:
TU -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5-0098-06

漳州地处福建的最南端, 北接龙岩, 东邻厦门、 泉州, 西与广东潮汕地区相连, 东南面临大海, 相望台湾, 整个地区半数县为山区, 半数县为临海, 九龙江贯穿整个漳州地区, 入海口形成福建最大的漳州平原, 可谓是海山各半, 是福建的鱼米之乡、 花果之城, 有“海滨邹鲁”的美称 。

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公布漳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是台胞和海外侨胞的祖居地之一。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 漳州的华侨在海外重要集中地为南洋, 特别是在菲律宾和印尼两地为多。漳州的月港(海澄)是当时从中国经马尼拉(吕宋)至美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港, 在我国海外交通史和国际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海外贸易的兴盛, 给漳州带来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也是中国“侨批①”发源处(华侨汇款回乡)的最早民营机构, 就诞生于漳州龙海角美镇的一个小山村中。

漳州侨乡分布:引自福建省华侨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华侨志》漳州的侨乡主要集中在漳州市、 龙海市、 诏安县三地, 华侨、 华人人口占市(县)总人口20%以上。其侨乡民居建筑的代表, 以漳州市的芗城区新行街的陈氏“番仔楼”和文川里石眼科宅;

龙海市角美镇的东美村“曾氏大宅”和“天一总局郭家内院”;

龙海市浮宫 镇美山村“南川郑氏大宅” 和鸿渐村“高阳楼”;

诏安县县城的“天然楼”(又名“芹圃楼”)等。

漳州地区的侨乡民居建筑的风格, 在近代的发展过程, 形成其独特的地域性特征的建筑文化, 在对建筑的空间、 意境、 环境三个方面的审美历时性, 进行建筑美学的审美维度分析思考, 侨乡民居建筑不仅是要考虑传承保护与发展, 更应该思考其自身的建筑审美, 更因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因此侨乡民居建筑比其他传统民居建筑包含了更多的、 更独特的文化信息和审美意识, 所以建筑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它也提供有别于其他的传统村落建筑的审美纬度, 对侨乡民居建筑的划分与界定, 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侨民、 侨汇(侨批)、 侨居。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第5期魏峰:
近代漳州侨乡民居建筑审美的基本维度

一、 建筑空间审美

1. 建筑空间审美

近代漳州侨乡民居建筑的空间审美首先是通过侨乡民居建筑的“三维空间”虚实韵律的审美体验, 即从侨乡民居建筑的垂直、 纵向、 横向的三度空间与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所产生的地域建筑形式进行剖析

在漳州侨乡民居建筑的空间审美, 以建筑空间的序列作为审美的逻辑。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已经使建筑发展为高度的程式化, 从而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形式法则, 漳州侨乡的民居建筑也具备这样的形式审美法则, 即“三分”、 “三停”, 这样的“三分”的民居建筑与天际, 就构成了实――虚――实――虚的建筑垂直空间的审美韵律节奏。只有置身于侨乡的建筑空间之中, 才能充分显示出建筑艺术的时间节奏和空间理想性, 行走在侨乡民居建筑空间的序列里, 才能真正体验和感悟它的音乐节奏之神韵, 因为建筑艺术是把人们置于时间的推移序列过程中领略多变而流动的造型, 人们通过空间的时间化来认识建筑的审美特征, 似乎可以感受到时间序列的和谐与韵律。[1]202

曾氏大宅前平面图首先, 漳州侨乡民居建筑的下分为产自当地的青白石花岗岩砌成的建筑台基部分、 柜台脚与立面墙的裙堵, 形成完整的大面积的面, 此部分统一整体为“实”;

中分为墙身堵、 水车堵、 鸟踏和在墙身堵开有用以通风透气之用的直窗和使用彩绘的方式绘以马赛克镶嵌的几何纹样图式(与伊斯兰风格的几何装饰纹曾氏大宅前平面图样类似), 或者是各种灰塑与嵌瓷, 形成了较丰富精细图形, 将立面分割出众多的细小面, 繁杂细碎为“虚”部分;

上分为建筑的屋顶部分, 红瓦黑脊的屋顶是建筑垂直顶部的围合界, 为一个整体的屋盖, 当为“实”;

跃出屋顶界面, 为天际空间, 即“虚空”。这样的垂直空间的序列, 宛若“吹到耳边声尽处, 一条丝断碧云心”中唐诗人张祜《听简上人吹芦管》中的诗句。的音乐节奏。

第二, 建筑的空间审美逻辑, 是以纵向进深的空间序列展开的, 近代漳州侨乡民居建筑的进深空间序列, 在侨乡民居建筑中表现为最为独特个性的空间样式, “前中后西”的建筑院落, 既有两进的院落, 前一进为闽南的“厝”样式建筑, 后一进为南洋西式建筑的样式, 就这样形成中西兼容并蓄, 凸显出浓郁的漳州地域文化审美秩序。如以鸿渐村“高阳楼”为例, 首先是院落大门开端, 进而以前“埕”(即建筑前的空坪, 用作晾晒海鲜、 谷物与衣被等物)、 主厅(即建筑主体)、 后“埕”、 后落是两层南洋西式建筑收尾, 形成了前低后高的整体建筑院落, 符合中国传统的“步步高升”的思维理念, 同时也形成了高――低――渐高――低――最高, 如音乐节奏的审美韵律, 仿佛听见“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摇曳多姿的音乐节拍。

第三, 建筑的横向延展开来的立面, 也构成了空间审美的逻辑, 以大门正厅为中轴, 向左右两边依次展开, 左右过水门廊、 左右护龙。也形成了立面的高低错落与虚实节奏。漳州侨乡民居建筑院落的垂直、 纵向、 横向的“三维空间”虚实韵律的审美, 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空间是建筑的本质, 空间的组合创造是建筑设计的灵魂, 那么, 空间组合所蕴含的节奏和韵律往往成为激发人们建筑审美情思的最主要因素所在。[2]115

2. 建筑装饰审美

建筑空间审美的另一个主体就是建筑建筑装饰审美, 它在建筑空间中更为具象的图式语言展现在审美客体面前, 建筑装饰审美包含装饰造型、 装饰材料、 装饰题材和工艺匠技等展开的审美体验。

郑氏大宅水车堵上的“牧师布道”装饰题材建筑美是建筑的审美属性与人对建筑的审美需要在建筑审美活动中契合而生的价值。[2]侨乡民居建筑审美就是人对建筑的审美需要相契合而生的一种特殊价值, 在这里主要是以侨乡的民居建筑为对象进行情感价值和生命体验一系列的活动, 在侨乡民居建筑审美活动, 首先是人的审美感官受到特殊审美观照的侨乡民居建筑的装饰造型风格, 所激起的审美的情感与生命体验, 从而引发了人的审美本体进入到广阔无垠的审美联想之中, 通过个人的情感感悟与体验, 获得了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的生命体验, 同时侨乡民居建筑也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地域性文化场所”的审美价值。

这个“地域性文化场所”的审美, 就是由于侨乡独特地域性装饰审美展开的, 建筑装饰是建筑审美最为直观的感知, 近代漳州侨乡民居建筑的建筑装饰所表现出来的审美造型, 是与其地理位置和它与海外华侨聚居地的文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该地区的华侨主要集中在菲律宾和印尼两地, 且现有的侨乡民居建筑多分布在比较偏远的村镇, 因此就有着自己地域特征的装饰审美特质。

漳州侨乡民居建筑的装饰审美活动中, 其客体的侨乡民居建筑在装饰审美的语境中, 可以分为装饰造型、 装饰材料、 装饰题材和工艺匠技四个方面的审美体验。

在装饰造型方面:
建筑的装饰造型集中表象强化建筑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的感染力。近代漳州侨乡民居建筑装饰造型出现了大量的类似伊斯兰马赛克镶嵌的几何装饰造型, 但是所用的材料改马赛克为矿物质颜料, 改镶嵌的工艺为彩绘工艺, 这些的改变, 应该为漳州的侨乡民居地处比较偏远, 民居建筑受到建筑等级与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大量的中外兼容并蓄、并存对比, 相应成辉, 究其背后的原因, 漳州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港之一, 在这里产生了中外文化的碰撞, 而建筑又是所有文化艺术集中的载体, 当然表现就尤为突出和醒目。

在装饰材料方面:
更多是表现在视觉的审美与愉悦上。建筑材料与建筑装饰材料在人的智慧的活用, 经时间的洗涤, 成工艺美和历史地理之和, 使得它与审美者之间释放出一种特殊的灵性融合, 直通心神, 从而绽放出建筑装饰材料审美的视觉冲击与情感联想。例如其建筑装饰材料大量地来自国外, 如曾氏洋楼和天一总局郭家内院的墙裙都是使用外来的瓷砖, 瓷砖面饰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图案, 充满了异域文化的视觉感受, 这个与漳州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另一重要港口是有一定的关系。

在装饰题材方面:
漳州侨乡民居建筑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因此在传统的装饰题材之外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外来文化的题材图式, 如“牧师布道”这样的装饰题材出现在传统装饰题材占主导地位郑氏大宅的立面水车堵上, 这也说明了外来文化的兼容是渐进的一个过程, 在相对长的时间里逐渐形成的认可与接受, 并自觉地或效仿地应用在侨乡民居建筑上。

集绘画、灰塑、嵌瓷融为一体的独特表现工艺 在工艺匠技方面:
是通过嵌瓷、 绘画、 灰塑、 彩塑、 彩绘几何纹样多种工艺技艺的等综合表现, 漳州侨乡民居建筑有其特别的工艺匠技表现, 它将多种的闽南建筑装饰工艺融合, 形成一种独特的匠技工艺视觉审美, 将绘画、 灰塑、 嵌瓷融合表现的独特匠技, 在平面的绘画作品里, 有些部分造型隆起用灰塑成“二维半空间”的浮雕效果, 或者在部分造型上用嵌瓷工艺将其装饰, 诸如树干或者石头等部分, 这样图式既有平面又有立体、 有水墨又有彩绘、 有绘画表现又有材料表现的多重视觉审美效果, 这在其它地区目前还未发现这样的综合工艺匠技。还有就是外来的镶嵌造型的工艺与图式, 工匠以较廉价的彩绘工艺来表达, 同样也能表达视觉的审美感受, 这就是工匠兼容并蓄的智慧, 也是形成侨乡地域建筑文化的表征之一。二、 建筑意境审美

建筑意境的审美是建筑客体在建筑空间流线序列和建筑细部装饰表现, 刺激了审美主体内心生命精神的关照, 引发了生命主体情感的体验和愉悦。正如上文所述建筑空间的“三维”的节奏, 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建筑的音乐韵律的意境审美。

同时在建筑细部的装饰语汇上, 漳州侨乡民居建筑是通过剪(嵌)瓷、 绘画、 灰塑、 彩塑、 彩绘几何纹样等综合多样的艺术形式, 呈现出“建筑意”的审美体悟, 引起审美主体鉴赏者的灵性的融合与神志的感触, 这就是超出建筑作为综合艺术载体之外的“意”存在, 充满了传统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境, 这也是中国艺术中最重要的、 最高的审美境界。

天一总局郭家内宅墙堵上的彩绘几何纹样在近代漳州侨乡建筑的装饰中, 有两样的建筑装饰表现样式比较独特, 一是将绘画与灰塑、 剪瓷相融合, 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平面中见立体, 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平面属性, 在立体构成中称为“二维半空间构成”, 这样的艺术形式类似福建寿山石雕刻技法(福州西门派的雕刻技法)中的“薄意”雕刻, 最能体现文人审美之意境, 而漳州侨乡建筑上这样的表现形式同样把建筑装饰艺术上升到一个“建筑意”的审美高度。意境属于美学范畴的概念, 是中国艺术与美学特有的, 建筑意境同样是中国建筑特有的审美范畴的内容, 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是通过其地域特有的建筑装饰语汇与表现样式来凸显。近代漳州侨乡民居建筑的这种平立相互、 画雕结合独特的建筑装饰工艺, 更加彰显出该地域侨乡民居建筑的建筑意境审美趣味, 在南川郑氏大宅和鸿高阳楼这两处民居建筑中有很突出的展现, 提升了该建筑的审美意境。

此外, 还有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颇为特色, 就是传统的建筑彩绘装饰, 大都是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以福寿喜庆、 功名科举、 戏曲典故、 鸟虫鱼草等作为主要的装饰题材, 所展现出浓郁的世俗文化和信仰寄托, 普遍的起到一种审美陶冶和教化道德的主流功能。而漳州侨乡民居建筑上的彩绘, 更多是呈现出几何抽象的图式造型, 类似伊斯兰建筑装饰中的几何图形, 它没有任何的教诲隐喻, 只是纯粹的装饰审美作用, 这也印正了漳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另一个重要港口, 是中外文化的碰撞的最前沿地之一的表象。在天一总局郭家内院和高阳楼这两处民居建筑中表现尤为突出。

从建筑色彩的层面上也能很好地体现建筑意境的审美。漳州侨乡民居建筑“三停”中, 也形成了特有的白、 红、 灰的审美节奏韵律。

三、 建筑环境审美

悠久而深厚的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建筑做为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 传统民居建筑更早关注和强调与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内含丰富、 体系完备的建筑环境观, 并且上升为一种精神的高度,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直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的核心问题。

自然环境是物质的, 人们不仅从环境中获得生活物资, 还从环境中获得了审美的寄托, 增进了人们的生活趣味与品质, 正如欧阳修所说: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中间也”。

建筑的环境审美是由建筑的自然适应性与建筑的人文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共同合力下的产物。自然适应性是产生环境审美的基础, 人文适应性是产生环境审美的动因, 而社会适应性是产生环境审美的内因, 无论是儒家的“在天为命, 在人为性”, 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 都是阐述一个主题, 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也就呈现出这一种的建筑环境观。

而由此观点衍伸出五位四灵的建筑环境模式, 它对建筑的选址和布局有着深远的影响, 甚至成为民居建筑的“金科玉律”, 世代奉行, 不可忤逆。

近代漳州侨乡民居建筑环境同样也遵循传统的规律, 但是在传统的模式下, 它又有自己的特征表现, 例如在龙海市浮宫镇美山村“南川郑氏大宅”的宅前就有两塘风水池, 一塘名曰日塘;

一塘名曰月塘, 日月相应生辉, 而临水塘的不是宅大门, 而是一片“埕”, 其后才是主厝宅大门, 在前数十米还有一条小河湾流而过, 宅后有一排茂盛的龙眼树, 远处有一小山丘, 树木繁盛, 形成一幅绝美的山水图画。但如今的世道变迁, “南川郑氏大宅”已无过去的辉煌, 如今日月水塘也被填平另为它用, 在龙眼树与小山丘之间也盖了大量的新房子了。

曾氏大宅前的水塘(曾家后人提供的照片)在龙海市角美镇的东美村“曾氏大宅”, 在它主厝的“埕”前也是有一个半月形风水塘, 塘边还有许多绿树。如今也是被填平另为它用。

这样的风水塘, 在宅前能够与建筑相映成趣, 打开厝宅大门, 就能看见近水远山, 宛若一幅中国青绿山水画, 如果塘中有鱼或鸭子, 岂不是动静两厢宜。同时水塘能够聚气生风, 有调节住宅小气候之功效, 在炎热干燥的夏季可以提供一定的湿度达到降温的作用, 同时对防火也起到重要作用。

传统的民居建筑在注重居住功能的同时, 也没有忘记对环境审美的追求, 并且能够完美的结合, 并形成完备的独特的环境审美观。

四、 余论

建筑审美的过程是多层次、 动态的、 综合的。建筑艺术本身就是一门空间的艺术, 人们在空间中的行进是动态的, 因此, 审美的逻辑也是在动态中感知到的空间、 意境、 环境的交融中体现。感受建筑艺术所蕴含的地域性特征与文化精神, 再进入建筑的审美体验, 通过视觉直观的装饰与动态感知的空间, 将我们的审美带进建筑意境与环境的升华, 直致建筑艺术的审美超越。这也就是我阐近代述漳州地区侨乡民居建筑审美维度的逻辑思考。

综上所述, 建筑的美是建筑的审美属性与人对建筑的审美需要契合而生成的一种价值, 这种价值是通过建筑的审美的活动中审美客体的物质构成形式及其审美属性所引发审美主体的情感反应。[3]近代漳州侨乡民居建筑美的生成, 始终离不开建筑客观物质的表象, 诸如侨乡民居建筑特有的装饰造型、 空间组合、 环境景观、 节奏韵律等因素。当然在建筑的审美过程中, 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与关注的, 首先是建筑的造型与装饰;

二是近代漳州侨乡民居建筑独特的兼容并蓄的建筑物质形式, 立刻就成为我们视觉关注的重心。

建筑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即时物质的, 也是精神的。文化的内涵就决定了建筑的表现形式, 同时反过来建筑的各种表现形式也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文化内涵, 讨论近代漳州侨乡民居建筑的审美多维性, 就是基于近代漳州的地域文化特征下进行的, 它表现出来的文化地域性是闽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漳州侨乡民居建筑大都地处比较偏远的村镇, 因此带有明显的漳州地域文化特质。

通过对近代漳州侨乡民居建筑审美的这几个基本维度的分析, 突出地表现出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区域性建筑的品格, 由于近代漳州特有的地理区位、 文化习俗、 民系特征, 反映在该地区民居建筑的自然适应性、 社会适应性、 人文适应性的特征。构成了其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兼容了南洋的外来文化的综合表象, 从而形成了近代漳州侨乡文化的开放通融、 择善而从、 开拓创新的建筑审美。

参考文献:

[1]欧阳有权. 艺术美学. [M]. 长沙: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9.

推荐访问:侨乡 文化 论文 侨乡文化论文【五篇】 侨乡文化论文(精选5篇) 侨乡文化论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