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地域建筑论文【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4-03-31 11:38:01 来源:网友投稿

我本人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就是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建筑师,当然我在高等学校里面是带研究生,就是把设计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所以,这几年,特别这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建筑的创作活动,从我搞了这么多工程里面,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地域建筑论文【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地域建筑论文【五篇】

地域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时代特性

我本人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就是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建筑师,当然我在高等学校里面是带研究生,就是把设计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所以,这几年,特别这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建筑的创作活动,从我搞了这么多工程里面,我深深体会到,要把建筑与文化这个问题谈清楚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从事具体设计人员,我只能够先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一些创作体会跟大家谈谈,最后呢也想通过做的一些作品,做一点说明。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但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准备不够,也深深感觉理论上观念上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在当前新的世纪到来的时候,我认为整个建筑界就我们一方面是非常好的形势;
另外一方面从创作方面也是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我就感觉到,当前整个建筑创作,在同步发展的同时,也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建筑创作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我认为一个建筑要满足一般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也不是很难。但要把一个建筑作为一个精品,来创作来设计,是很不容易的,我自己就是通过这几十年的建筑创作,深深体会到建筑要有一个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我想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我们广东,我们这个地方也属于跟岭南一个大区域,这个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建筑如果从建筑的地域性,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当然,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我觉得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下面几个照片我想谈一谈建筑的地域性的问题,我先把这个照片放一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是我们客家民居,就是围屋,就是福建田螺坑的一个客家民居。我先把这几个放一下,大家可以看一看,这是山区村落的肌理,一看就是一个山区的这种民居。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是跟这个特定地域的环境,跟这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完全结合一起的。这种村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完全体现了一种聚居功能,它的防卫功能,以及就是中国传统的家族的观念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把它糅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聚居的村落的形式。这是跟一个地区的地域环境,和地区的文化是完全分不开,为什么这种形式出现?每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家族,这几百人住在一起,家族里面是非常团结的,非常统一的,有主次之分的,很严格的,家族跟家族之间是完全一种封闭性的,没有交往的,这个大家都知道。这个有圆的有方的里面,每一家一栋,这个项目准备申报联合国项目的。我们是一个聚居形式,是特有的。这种村落也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山区村落,显然跟我们其他地区的地域环境不一样,形成不同的空间模式。

这是我们岭南地区的建筑,下面几张图,可以看得出来,是我们岭南地区这种特定的气候条件,形成的一种就是我们台山一带的塔楼的民居,它这种形式。我刚才讲到岭南建筑的话,它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固有那种可以说这种村,院落的布局,就是民居的形式,同时,由于它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岭南建筑就是一种交融能够吸收交融的这样一种建筑概念,这可以看得出,很多装修,很多处理,都受西方的南洋建筑的一些影响,是一种兼容的,就是一种综合性文化。

所以看得出就是一个建筑的形式的来由,是跟地区的文化,地区的特点来的,它不是无缘无故来的。你看,这是东莞可园,东莞可园的话它是一个很好的所谓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它吸收了中国园林的固有的传统的手法,但是呢,它很多你比如说,这种院落的布局的话,错落有致,空间利用,但是它也同时跟大自然的结合,跟环境结合,由于气候炎热。另外就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房子,这个房子的一些处理完全西洋的手法,它是中外交融的岭南园林你完全看得出来,很多装修的手法,做法,都是南洋建筑,它是融汇得很好的。

当然,这个是威尼斯水城,完全这样由于一种特定的地域的环境,形成另外一种城市的肌理,船就是他们的一个交通工具。

第二,关于建筑的文化性,大家知道,就是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
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但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有很高的文化品味的建筑。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的象征。

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这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我认为这并非各行各素,无章可循。

从建筑创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一个设计首先要融合城市和自然的环境,表达这个建筑项目的性质和文化的特征。简单来说,建什么设计什么用途的建筑,首先就应该表达这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有的文化的内涵。就等于说我们设

计一个校园建筑,它总要表达校园那种高雅的,学术殿堂的,这样一种非常有机的这样一个建筑的形态;
我设计一个商店,可能是一个购物环境很好,非常休闲的这样一种环境。每一大类型的建筑,它要固有着一种文化内涵表达。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作为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比如像我们广东,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源于百越文化,从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也开始南传,并先后融入荆楚和吴越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体系的基础。随着广东广西一带,广东沿海对外开通和海外的交往,中外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孕育、发展,使岭南地区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受到了外来文化的熏陶,各种方式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所以,兼容性是岭南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这个地区建筑创作,就应该吸收岭南传统文化的内涵,融会到现代建筑文化之中。在建筑创作中,建筑师应该自觉地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吸收精华,弃其糟粕,就能够创造出有地区文化特色,和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这是南越王墓博物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品。它这个作品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把两千年来的汉代文化的一个特征,与岭南地区这种特有的地域环境结合,和当地的岭南一些材料一些做法结合,以一个现代建筑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所以它是充分体现一种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一种统一,有人把它理解为是一个新的地域主义的建筑。我们的材料就是完全是地方性的材料,这是用我们家乡的红砂岩,这个是我跟莫伯兹院士共同做的一个作品。

这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这个汉墓,这些东西都是原有石头,汉墓在底下,这个是完全的保护性的措施,把它盖起来,它的特点就是有很高文化的品味,表现了西汉文化的一种特有的特征和表现了作为一个纪念建筑一种共性的特点。我们把两千多年汉代的文化和纪念建筑的一些共性,和岭南地区的气候材料等等的关系把它融合起来,以一个现代建筑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是这样一个作品。

这是搞的一个市长大厦,这是48层,这是28层,这个建筑当然是一般的超高层的建筑,它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形成了一个市民广场,在很有限的地区里面。不像旁边是一个中讯广场,是广州一个大的标志性建筑,它这个建筑非常好,但这个建筑可惜太靠近马路了。我们设计的时候,把它让出来,形成一个城市广场,形成一定的广场文化,把它围起来,这个地方。所以这样的话,使得市民有个非常好的活动空间。超高层建筑本身,我们是用非常简洁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是一个风格非常统一的作品,这个看得出来是一个广场。

第三个小点,我想谈谈建筑的时代性。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所以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建筑的空间跨度高度和空间的品质有了很大的灵活性。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新功能,孕育了新的建筑类型,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使建筑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当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知识经济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思维模式的更新,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元的综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将逐渐起到主导的作用。我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更需要沟通跟交往,交流,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普遍的要求。

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当然我们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要处理好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也必须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贴标签、贴传统符号,或者部分构件的复制;
而是吸收整体的文化的内涵,这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的精华。

还特别要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会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
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
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真有特色的建筑。

这是我跟莫院士一起搞的岭南画派的纪念馆,这是借鉴于新艺术运动一些手法,表现岭南画派的一个特征。它里面是方庭小院,水庭等等都是岭南常用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这个建筑。像这种建筑如果拿到北方去,完全不可能,这是一个特定的地域条件,特定的文化和特定的功能形成这样一个建筑,第二个地方也不可能这样盖的。

这是我前段时期搞的一个广州歌剧院,这本来也是进入优秀方案。市长还不满意,所以现在搞了两次国际竞赛,现在正在搞第三次国际竞赛,我又有参加了,前两次我们都进去了。这种建筑可能在北方不适应,它是在珠江边一个歌剧院,1800座的歌剧院,这个建筑的主要意图,就是广州是一个花城,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兼容性的一个城市,所以我们表现一种欣欣向荣的,就像一个艺术之舟正在重新开始新的丝绸之路一个航行一样,比较飘逸的一个建筑形态,这是广州歌剧院。

这是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这个都是我们跟日本合作的,他们的方案我们完成的。2001年不是开全运会的时候,八万人的体育场,它主要是一个飘逸,表现一种飘逸的,那是广东人的那种比较开放的,比较敢为天下先的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一种市民的心态。所以他们能够接受这种方案,通常我们的体育馆,都是闭合的,只有像我们这个,把它完全分开了。

这个是我搞的一个鸦片战争海战馆。这个工程呢,就是一个是鸦片战争的主题,表现一个鸦片战争主题。它是把海战这种特定的内容和历史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纪念性很强的一个博物馆,这是鸦片战争海战馆。这个房子的话,从外边看起来,它既像一个海战里面的一个战船,又像一个炮台,海战主要是炮台,一个炮台群,又像一个军民团结力量的象征,把这几个糅合起来,抽象跟具象相接的手法,把它设计出来。这个已经盖起来,这是盖起来的一个照片,它是填海工程,是填海填出来,就是面对珠江口大海的一个地区,这是位于虎门的。

这是我们搞的东莞文化中心,它这个建筑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本来这个地区就是一个文化很强的一个民居区,我们把它拆了重新搞一个文化广场,我们的目的希望形成文化广场。旁边是一个市民广场,我们这个建筑设计主要是应用城市设计的概念,把这个房子作为广场的延伸。所以我们这个房子的话,里面是五万平方米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而且房子本身这个地形是层层叠摞,每一层都可以上到屋顶,屋顶花园,这是作为南方地区人们活动的一个场所。所以整个房子盖完之后,它的房子本身就是广场的延伸,就是广场的延伸的部分,所以本身两部分使用,里面可以使用,外面的天台,它的屋顶也是有使用的功能。

这个原来是一个方案,就是没有盖的九一八纪念馆的方案。因为大家都知道“九一八”这块地的话,是一个非常长条的,大概差不多800米长,一个刀把形的一个地形,70米左右宽。我们当时这是一种构思方案,在这个做的过程里面,没有盖,我们就是应用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就既然是“九一八”,这是我们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也是经过八年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这样一个意念。我们在设计里面就要用抽象跟具象相结合的手法,这个地形,既然是个刀把形地形的话,我们就好像地形就像日本那个关东刀一样,就是从造型方面像一个刀给埋在地上,一半给砍断了,一半埋在地上,就意喻中国人经过八年的抗战艰苦奋斗,最后战胜了日本,走向了光明,走向胜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参观的话,从地上开始参观,埋进地下之后,先从地上看,经过迂回曲折的过程,最后逐步,参观流线逐步上升,最后找走到这个地方,非常高的。由于太远了,这个800米长,我们就500米收了它了。前面搞了一个水池,一个日晷,一个雕塑,瞭望远景,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希望这个建筑能从功能,从形式方面把它完全统一起来。就写了一种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语言,用简单的内容配合,共同表达这个纪念性的一种主题,就是真理必然胜利,正义必然胜利,这样一种信念,就是一种概念性设计。我们当时做的时候,就把形式和内容完全统一起来,正好这个体型也是个刀把形的,像日本的关东刀这样一种情况,这是一个小的作品。

这是国外的一个跟地形地貌结合非常好的是大西洋岸边摩洛哥的一个屋顶的一个山上边。它是充分利用地形,面向大西洋,地中海那一带,形成非常好的一种跟自然结合得非常好的一个旅馆的设计,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作品。

这是日本的东京的新搞的一个歌剧院,它是一个文化品味的表达,现代建筑文化品味的表达,是非常成功的。这一是个公共的大厅,这个地方是公共大厅,它公共大厅里面的它的装修手法你看这个是每一个剧种,每一个剧种的表现都是表达一个内容。另外这个地方因为照相没照出来,里面是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这整个空间布局是非常好的。

下面几个我想谈谈校园建筑的设计。我有一大批校园设计,我就先谈谈概念。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这两年,进入一个高等教育的高潮,就是正好我们碰到这样一个机遇,就是这两年我主持搞了几十个大学校园,而且是由于它投标,我们有一批博士硕士的话,非常敬业,就这方面,做了相当多的校园设计。这种大学校园设计的话,它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说,当今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追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是从书本上培养人才,现在强调培养一种综合性的人才,开拓性的人才,创新性的人才。这个培养出来学生,应该承担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他的社会的职责,所以从一个从书本改成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这样一种教育理念,那我们实现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大学校园规划里面,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的,把整个校园也不是作为单栋建筑来考虑,整个校园的规划和设计,体现了这样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这种新的大学校园体现了我们规划里面,体现了一种校园规划的整体性,它的综合性,还有它那个学科的交叉,和新学科的出现。怎么形成一种网络化、组团化的结构布局?还有适应于现在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和社会化的要求?这是一个意念。

另外一个意念的话,大学校园里面现在强调人的话,强调一种交往,就是环境与人,这样一种大学校园的环境下熏陶,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另外跟生态环境的结合等等,这都使大学校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我们搞了一大批校园的规划。这是顺德校园的规划。它是一种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中间形成一个,这是一个交通体系,中间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网络化的大学校园中心区,在这个区里面完全是步行为主的,是一种交往性空间,里面都是一种网络化的结构。所以这是学生区,这是运动区,成一个“品”字形的布局,景观非常好,互相瞭望,这个看得出来,这是一个顺德的校园规划,现在已经盖起来了。

这是上海的淞江大学城的规划,现在大学城的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模式。它重点是形成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水网生态带。这是一个学校,这是学生区,之间的联系通过非常好的水网带把它连成一个整体,这也是上海淞江的大学城。

这是已经盖好的一个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校园,它是从设计到施工完用只11个月,整个大学搞起来,是少有的,不到一年的时间。我这个在学校《学报》介绍过。这样一个不大的校园,我认为我现在搞的校园,这个是比较好的。它不大,五千学生,五百多亩地,它是非常好的一个环境,形成一个教学中心区,这个尺度非常好,整个建筑的品味要比较统一和高雅,这是教学中心区,这是学生区,这是运动区,就是整个大学校园环境非常好。

把刚才这种大学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在这个大学校园规划里面去,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和学习的环境,这是当时正在盖好的时候拍的一些照片。可以看得出,中心区,看到校园文化,这是校园的一部分,这是校园的部分。

下面这几个,这是浙江大学,也是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校园,现在已经盖起来了。这个校园的话,就是可以看出来,这是两公里长,这是一公里宽,整个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网络。它的特点就是说,我们把江南水乡这个特色和浙江大学作为百年老校的一种海纳百川的这种校风,和现代教育里面的这种组团的结构,网络信息化时代一些要求,把它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校园规划。

这中间是一个非常大的生态带,我们借用了王羲之《兰亭序》里面谈的“曲水流觞”这样一个典故,应用到这个江南水乡这样一个大学生里面去,正好回应了高等学校文人雅士积聚的地方,回应了“曲水流觞”那个的故事,用这个理念把它表现出来,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生态带。交通网络是在外边,里面是教学群,这个图就是现在已经盖起来。因为当时校园的绿化正在搞,所以我们就画了一个透视图,非常好的一个设计,光是这一组建筑群是七万平方米了,这非常大的。这是我们正在搞的一个设计,中间是一个非常大的交往廊,这个廊十米宽,五百多米长,中间是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在这个里面,把它连接成一个整体。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就能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作者简介

地域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1.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

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生态与文化教研室虽然成立才4年多,但在以往的本科专业教学中就有不少课程涉及到生态与文化的研究内容。在国际上,对于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地域胜文化与设计等的研究与实践己经开展一段时间了,它们是人类未来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对环境的一种负责;而在国内,这些研究方向已经在设计领域中得到开展研究和实践,最受瞩目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多个展馆设计,它们都力求实践和表达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低碳设计。这些理想目标更是受到我国政府的崖纷见,在国家及多个省市的发展敖咙中明确提出建i}T}碳社会和低碳经济、和谐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会议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政策方面给以指导和支持。国内的高等院校也纷纷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组织相关的论坛和教学。清华大学成立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可持续设训研究所”,并与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举力、“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论坛,产生重要的影响;广州美术学院的多个设计学科开设低碳设计研究项目。很多国内外的设计大赛,也设置与低碳、司特续及环保设计有关的主题。其中,2012年“为中国而设计一一第五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中设置“环保低碳室内设计专题”,获奖作品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2012年博朗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增设“可持续发展奖(SustainabilityAwards)”,获奖作品得到国际评委的认可。

2.教学与研究方向

在整合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科研力量基础上,生态与文化教研室着重开展以下方向的研究和教学活动:

(1)基于岭南地域的设计研究

根植于岭南,围绕地域的自然因素(气候、地理)、文化因素(广府文化)和经济因素进行研究,并在设计中得到本质的体现。当下的国际化影响非常迅速,国家的城市化建设也出现趋同的景象,这使得地域性的研究和设计成为紧迫的和重要的课题。生态与文化教研室积极开展基于岭南地域主义的设计研究,在课程及毕业设计中开展相关的课题。例如开展岭南古建筑的研究、广府文化与设计的研究等。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研究。詹姆斯沃尔本克(在其低技术宣言中宣称:“低技术是群众的技术。”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研究,将适合地域的技术、便于人们掌握的技术在设计中进行适当的运用,并体现当下的设计观念。我们在幵展低碳住宅空间设计的教学研究,考察岭南著名的低碳建筑,考察万科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逐步积累适合岭南地域的低碳住宅设计方法中,也得到宝贵的教学研究资料(图。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开展地域性风景园林的教学研究,使之适应地域的气候、地理规律和人们的生活追求。注重地域文化的综合表达,利用地域景观元素营造空间;
注重景观的实际功能运用研究,避免只注重形式和视觉审美的景观设计。在教学中,广东绿道景观的功能与美学评价体系研究就是一个突出的地域风景园林教学与科研,它也是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实现科教融合已经三年多,取得丰厚的成果(图。城中村的研究城市的发展过于追求“新”,城市中的村落也受到破坏、拆迁和改造。我们的目标是研究广州以及珠三角的城中村,提出更温和的改造方式’用艺术介入的策略引发人们对城中村的保护和改造思考。综合来看,这些都是基于地域性所进行的设计价值研究,也是生态与文化教研室本科毕业设计和论文研究的主要方向。以下部分就是年教研室开展毕业设计与论文教学的过程记录,也是具有地域特征和价值的研究。例如对广州石牌村的研究,对广州隔山村的工作坊教学,对小洲村的工作坊教学等,都是城中村教学研究成果的积累。

(2)组织田野调查并归纳整理结果

毕业设计教学,强调设计的过程:田野调查、设计推理、概念生产和综合表达。在本选题中,由于模范村历史已经约有60-100年之久,且时间跨度较大,建筑的图纸和其它详细资料已经不能找到,于是,团队开展详细的田野调查,获得宝贵的第一手现场资料。田野调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场地和建筑的测量。组织团队进行场地和建筑的详细测量,获得具体的尺寸和构造细节资料。第二,拍摄大量的照片和视频,建立图像的对比分析资料。第三,采用定量访问、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人们对模范村的整体看法。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得到以下的认识:首先,建筑虽然是砖混结构,14栋旧建筑均为山形屋顶的两层小楼房,除了较大的524号(马应彪屋)面积为355平米,523号面积为293平米,其他面积均在250cry以下;但在居住过程中已经有一些加建、改建、修缮和破坏。对于建筑的再利用,应该是持慎重态度。其次,模范村的景观资源非常丰富且宝贵,常见的植物有32种。这些植物资源应该作为重点保护的对象,它们形成独特的微气候、具有魅力的光影效果和封闭的内环境(图4)。再次,基地位于学校教工居住区与教学区的中间,东西方向是从高至低的走向,高差约有10多米。

(3)提出设计改造的整体策略

针对基地问题以及整体认识,提出设计改造的整体策略:原则是保护场地的肌理、建筑文化以及景观资源,进行保护式的改造发展;目的是建立学校面向社会的一个交流窗口,象牙塔式学术研究与社会公众建立一种良比的沟通;功能是院系研究所、对外交流与研讨中心、模范村历史博物馆与展览厅、图书馆、商业服务中心、公共沟通平台等。基于以上的研究,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设计改造:微公共空间的塑造—在校园中塑造微小尺度的公共空间,并具有场所的精神;游园—吮置换功能并形成新的导线,加建连接廊道,创造一种难忘的游园体验;下凹景观一一基于保护的角度,将行走路线下凹,避免影响建筑及基地特质;静谧公共空间的营造一一研究原有建筑的构造秩序,结合室内功能与室外景观资源,营造一个静谧的交流空间。

(4)表达方式

强调清晰、有效的传达手段和方式,包括专业的概念陈述部分、调研部分、图纸部分、模型部分。概念陈述部分主要是解释对场地的判断和设计改造的观点;调研部分主要是田野调查的资料、数据整理和得到的结论;图纸部分是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效果图、图表和相关的示意图;
模型部分包括四个尺度的模型表达,分别是区域尺度的模型一说明所在区域的位置和整体关系,场地尺度的模型一说明场地的现状,设计方案的模型一说明设计的整体概念和重点,细节尺度的模型一说明重要的构造或具体设计手法(图。在有可能情况下,鼓励学生利用动画或其它能众参与的方式表达设计,众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毕业设计成果参加年中国环艺学年奖,得到专家的认可,获得不俗的成绩。其中,何苑诗同学的方案“游园——中山大学模范村整体设计改造策略”获得本次环艺学年奖的景观设计类的金奖一中山大学模范村整体设计改造”获得本次环艺学年奖景观类的银奖。

二、毕业设计教学

一中山大学(南校区)模范村的整体设计改造选题中山大学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其南校区又叫康乐园,其中有栋红砖楼和亭子,均建于年至年之间。模范村正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模范村建筑群建于年间,共落成栋村屋,现余栋,它们代表了教师住宅的小洋楼模式,即“屋有两层,上为宿所及露台,下则课堂、膳室、浴房、厨所、储藏室皆具。屋外留地数弓,花圃菜畦,随意开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模范村已经没有人居住或办公,现在处于荒废的状态。学校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模范村应该怎么保护,模范村要采用什么样的开发模式,模范村是否可以成为学校与社会连接沟通的重要窗口?这些难题,正是生态与文化教研室的毕业设计与论文思考的重点所在。

三、建筑艺术设计毕业论文教学

地域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域建筑;
地域建筑理论;
地域建筑创作;
西安

0引言

地域建筑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其目的是呼吁人们关注建筑的地域性和它本身所代表的区域文化,从提出到现在都一直处在探索之中。地域建筑理论很早就传播到我国,但是发展过程比较坎坷和缓慢。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加强,一批批的优秀建筑不断涌现,他们中的很多人,用自己的设计作品,不断加深对地域建筑内涵的探索。

陕西省是一个文化大省,省会西安市历史悠久,是历史文化名城,丝绸之路的起点。对于在这里工作的建筑师,历史与文化成为了一个逼迫他们去思考的创作背景,成果也很突出。

1关于地域建筑的研究背景

对建筑的全球化发展,一方面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本国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削弱了地域间的差异,甚至破坏传统文化,造成原有特色的消亡。

主要表现在:一是造成建筑类型、功能及形式相一致;
二是促使建筑向高层、大体量发展,造成建筑空间及形态趋同;
三是来受到西方的美学思想影响,建筑倾向形式风格。

2关于地域建筑的概念和内涵

2.1地域建筑的基本概念

地域,在文化社会中指在同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相似的文化及共同利害关系的大的空间单位;
建筑,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为人类自身提供物质和精神庇护的文化景观。地域建筑:是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文化传统、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之间相关联的特定建筑。

2.2地域建筑的内涵

具体来说,地域建筑应该满足一下条件:(1)地域性,具有特定的地理空间或地域单元;
(2)在该地域普遍存在并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密集程度;
(3)与所在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密切并和谐共生。

3国内地域建筑理论总结

国内对地域建筑创作理论的系统论述首推吴良铺教授的《广义建筑学》中的地区论,分别就“建筑与地区”,“建筑与城市”作了精辟论述。在他的引领下,促进我国的地域建筑创作理论的研究。

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是建筑赖以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长期形成、发展的建筑文化,建筑风格,场所感也因此而存在。这些年来,中国地域建筑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在理论研究方面尚应继续深化。我认为至少有两方面不足。1、针对我国古代的优秀建筑中的美学原则的理论研究不足;
筑创作实践,还没有与地域建筑研究紧密的结合起来。

4国内地域建筑创作理念的发展概况

4.1国内地域建筑的民族形式探索

1920年代开始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主要特征是以西方建筑的结构及主要特征结合中国传统符号。这时期的学者们开始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1930年代,现代主义开始在中国较为广泛地传播,但由于历史原因,建筑师们空有设计的思想,而没有创作的环境。1949年到1979年,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广为传播,民族形式几次反复。在五十年代中期,通过“国庆工程”的带动,形成了以垂直三段、水平五段、大屋顶为特征的民族形式,追求建筑的传统性和纪念性。

4.2综观1980年代以来对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建筑创作理论开始追溯世界建筑潮流。中国建筑师在深入研究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基础上,开始了自身多元化的探索之路。

第一类是与特定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建筑创作。建筑作品结合特定地点,突出事件的地域性背景。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第二类是将某一地域的主要文化特征作为表现主题的建筑创作,如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
第三类是从顺应场地自然条件、保持场地人文文脉延续为主题的建筑创作,如广州白天鹅宾馆。

5西安的地域建筑发展方向。

5.1“新唐风”建筑

陕西历史博物馆突破了以往大型公共建筑一般只采用楼阁式造型设计的传统格局。最引人注目的是博物馆的整体色彩构思:
白色砖墙面、汉白玉栏板、瓦灰色花岗岩台阶、柱子、石灯、浅灰色喷砂飞檐斗拱、深灰色琉璃, 全部色彩未超出白、灰、茶三色。

大唐芙蓉园,遵循古建筑应是延年益寿,不是返老还童的原则。建筑材料设计均采用砖瓦混凝土结构与木材结构相结合,既保存了唐代建筑的原貌,又能使古建筑长久不受损害。

5.2新关中民居风格

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其建筑设计不仅借鉴了传统关中的民居建筑,最妙的是还将“凹”字融入其中,成为一座有点“凹”的艺术馆。这座文化艺术馆的建筑主体有着“凹”字形平面,另外,整座场馆的外立面采用质朴的混凝土为主材料,以传统关中民居常用的灰黄色为底打磨,使整个建筑充满历史的厚重感。设计以贾平凹朴实、内敛的性格为切入点,以他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冲突为设计理念,富于变化的外部空间语汇也象征着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神奇魅力,使参观者充分感受到作家对变革的乡村与城市的思考,对文化转型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的思考。

5.3传统地域文化风格

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坐落在陕西富平。目前已收藏50个国家和地区260位国际陶艺家的2600多件不同风格的陶艺作品以及30多个国家的47种陶艺杂志1500多册,成为世界最大、收藏作品最多、层次最高的现代陶艺博物馆群,被誉为“世界现代陶艺之都”。其中的国际陶艺博物馆采用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与砖砌拱技术,并列组合的变径砖拱形成的韵律赋予了建筑强烈的现代感。博物馆在整体上犹如风道一般,适应了当地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

6小结

通过自己调查研究,对沟内地域建筑理论的发展,作了分析和总结,特别是西安地区的地域建筑创作方向。我个人赞同,地域性是建筑基本属性之一这个说法,目前建筑理论的研究已经很成熟、很丰富了,在今后的发展中,建筑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建筑的功能与日益增长和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更多地关注地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
更多地关注新技术在地域建筑创作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建筑师才能在跨地区执业中赢得更多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吴良镛.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J].华中建筑. 1998,(16)1.

【3】杨慧娟.泉州红砖区地域建筑.[D].华侨大学.2006.

地域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批判性地域主义、芒福德、中国地域建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地域主义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如其他学派那般,经过某个时期的改革或是基于哲学或语言学的基础慢慢顺利成章的发展而来,地域主义的崛起经过了不断的探讨、被遏制,最后崭露头角,被世界所认可。

地域主义的起源

在古代希腊文明中,古希腊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建筑方面,希腊建筑包含诸多形象模型,例如经典的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柱式,象征着人的本质。希腊城邦的辉煌历史并没有随着其灭亡而消散,光辉灿烂的文化影响着古罗马人。古罗马的建筑继承了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并且包含着地中海地区的建筑特色。马克·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这位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工程师所着的《建筑十书》全面而丰富的叙述了罗马这个时期的建筑学的基本情况内涵和基本原理。他用罗马文详尽的描述了各式各样的“地域”建筑。

地域主义的发展

地域主义之后又经历了如画地域主义、浪漫地域主义的发展。

所谓如画地域主义正如中国的山水画,展现的是一种哲学思想和心理上映射的对风景的美的审视。在这个发展阶段,“英国式”的建筑风格,其忠于那些不被雕饰的自然,他的人民不畏异族势力左右,不附和专制主义。

这种如画地域主义运动仅仅是地域主义的开端,此后,德国继续深化了这个进程并进一步演变成一种运动,一种主义,也就是浪漫主义。也因此地域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之后一度地域主义作为商业宣传的手段,运用共同的对待场所的处理方式、共同的空间序列特征、共同的建筑材料以及装饰细部来描绘那些被包围的领土。

三、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提出

地域主义是指在建筑上吸收本地区民族的、民俗的风格,在建筑中体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的设计思潮。而芒福德在他的著作《棍与石——美国的建筑文》(1924年)所提出的批判性地域主义所描绘的是基于特定的地域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并采用适宜当地的技术经济法则所设计的能体现地域建筑价值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更符合全球性的要求。芒福德的这一提法,将地域主义不再受制于商业和沙文主义。

批判地域主义的争论

关于地域主义的争论激化始于刘易斯·芒福德1947年11月10日在《纽约客》杂志“天际线”专栏发表的一片文章,芒福德就这篇文章质问建筑师抛弃现代主义建筑的初衷,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国际风的代言人亨利—罗素·希区柯里的人格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的理论家西格弗里德·吉迪恩的新纪念主义。最终导致了建筑理论上的一场新争论——圆桌会议。这场论战由阿尔弗雷德·巴尔、MOMA主管和亨利—罗素·希区柯克号召,在短短的三个月中几乎召集了所有当时知名的美国建筑师,这些建筑师聚集一起来讨论这个在芒福德的文章《现代建筑出了什么事?》中提到的问题,并且对地域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以此为国际式的现代主义做了辩护。

虽然这场争论极端的反击了地域主义,但是地域主义已经在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心中种下了坚实的种子,他们更能了解芒福德的意图。

此后的五年中,MOMA、CIAM,以及东海岸的建筑师协会仍是建筑界的主干力量,他们对当时的地域主义继续进行着无情的打击,甚至刻意忽略地域主义建筑师的贡献。1951年,希区柯克更是利用纪念他和菲利普·约翰逊的现代建筑国际风格建筑展25周年,举办了名为“20年后的国际风格”的建筑展,借此来再一次批判芒福德。1952年,希区柯克和MOMA建筑展览馆的馆长举办了一次展览,由约翰逊为其作序并出版了展览目录,这次展览题为“美国建筑”,该题目正是1944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有关地域主义建筑的展览会的名称,那次展览由伊利莎白·莫克协助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而1952年的这次“国际式”展览简直就是菲利普·约翰逊在为他自己和希区柯克大唱赞歌,极力的反地域主义。

尽管约翰逊和希区柯克对于自己的国际式的风格进行不停的辩护,但是进展的不尽人意。1952年的那次建筑展的作品目录出版时,建筑师们对其态度已经有了大幅度转变,很多建筑师对国际式持失望的态度,指责它是名不副实的,几乎倒闭的国际式风格。

而芒福德此时正继续为地域主义进行辩护。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芒福德在旧金山市政艺术博物馆举办“旧金山海湾区的本土建筑”展览,有力的抨击了当时的国际式风格,他认为国际式只是限制的、空洞的和所谓公式化的模式,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发展

芒福德对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形成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他的“批判性”不仅是批判现代主义,也是对原有地域主义的批判。是他第一次发现了地域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共存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地域主义不仅局限在本地区更是全球流的通道。芒福德也是第一个对地域主义进行重新辩证思考的理论家,他采取一种融合的概念,而非隔离。

当今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现状及在中国的发展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保护本地区和民族文化刻不容缓,从批判理论的角度讲,这就需要重视对地域文化培养,不能任其自生自灭,这一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当代建筑师的肩上。

批判的地域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国际式风格,反对仅仅关注经济利益,单纯的被视为以消费为目的。要看重的是地域间的不同文化、气候、人文、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并时刻持有批判的态度。

自此,世界各地不断的进行着批判地域主义的实践和理论并取得不可忽视的成就。

在中国建筑领域,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就开始有学者注意该理论介绍到国内,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诠释中国批判地域主义。虽然在很多方面与西方还有些差距,但是对于建筑的探索还在不断进行。

当代中国的建筑实践诸多,吴良镛设计的北京的菊儿胡同主要是对类四合院建筑形式进行运用,是延续旧城文脉更新的重要案例,对如何在大城市中体现地域性进行了探索;
上海的方塔园中的建筑对江南民居的建筑进行了合理的运用和转换,并且将地域性融入其中,体现了全新的现代景观园林概念;
北京香山饭店和苏州新博物馆,继承和借鉴传统园林和民居建筑中的庭院以及院落和室内空间的融通性,立面处理上则借鉴江南民居的外墙形式;
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转塘校区,这组建筑群就像中国的山水画,有大大的院落,而其中的小塔则保证了山色、天光、人心的和谐等等。这些例子体现了中国建筑师关注建筑同地区自然、文化、社会、技术的关系,努力实现中国地域建筑现代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正不断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我们要重新审视这些新老建筑,通过对建筑传统文化的继承,更好的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沈克宁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师,2004(5);
45-55

2.陈少武、刘兴浅谈对批判地域主义的理解华中建筑2011.05;
12-13

地域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精神,建筑性格,历史

现代建筑中“以人为本”已逝去,过多地去讨论功能空间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为这些东西在浪滔之后已经深深赋予建筑本身。中国加入世贸后,给建筑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尔今,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将它割裂开来分析又分析。一句话,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当时当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这个规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们只能去理解它,体会它。

从更深层来谈,“文化”是为人们所接受且深深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单就广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审美也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认”优秀的,这不仅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评判定位,最主要的还靠群众,尤其是那些每天抬头可看见或者与之密切联系的人们。

有人不禁会问:那他们对其有何标准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种审美观念,一种不是与生俱来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的精神,会“指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务于群众的,因此,优秀的建筑必然需要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引起他们的感悟,激发他们一tL,灵深处的情感。因此,优秀的建筑同样应该具备一种地域文化精神。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们心底,又表达在建筑中的一种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样的性格,或腼腆或大方,或开朗或沉闷。建筑也同样具有人的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与建筑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建筑个性是讲求另类,构思新颖大胆,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说它内在的本质,有内涵、有品质,能够给人亲切感和深厚韵味的。然而这些正是当代身边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对于每个建筑作品,当他能够完整地实现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它就可以拥有语言了,与周围的人群产生交流,是否能为人们所认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与人们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与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国的木构架的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在世人堪称是神化,而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在众多建筑师看来是“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而妄自菲薄起来。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几个大屋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就这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转贴于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发展多是借鉴于中国,作为代表其建筑特点的“神化”建筑,以木构架和两坡悬山为特征,具有洗练简约的优雅的洒脱;
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将中国禅宗和中国造园艺术精神揉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人设计的,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不是简单的模仿,没有玻璃瓦,没有风铃但整个建筑却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

所有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标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复古建筑相形见拙。

3.2呼唤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WTO的加入,外来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着整个建筑市场,“国家歌剧院”、“国家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以北京为首的,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现在竟成了国外“知名”建筑师们的试验基地与练兵场。不禁会问,我国的本土建筑师哪去了?

其实就在身边,在低头,在沉默,殊不知还是这块土地,还是这些文化,就是无限智慧与力量的源泉,也正是抵制这些外来不良文化的有力武器,也正是发扬光大中华优秀文化的最佳时机。然而还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只因为他们身上缺少了一样东西、一种精神——地域文化精神。

推荐访问:地域 建筑 论文 地域建筑论文【五篇】 地域建筑论文(精选5篇) 地域性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