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是最近几年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随着媒介市场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上手快、灵活性强、有专业技能、能迅速适应媒介环境并且有一定媒介与社会经验”的人才更能适应市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实践周社会实践总结【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实践周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周 实践教学 MIE工程
一、综台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是最近几年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随着媒介市场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上手快、灵活性强、有专业技能、能迅速适应媒介环境并且有一定媒介与社会经验”的人才更能适应市场需求,因此近几年来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将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作为传统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正常的在校学习期间,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通常为一至两周)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活动,一般高校安排在期中考试之后,在此期间暂停课堂教学内容,待学生完成实践成果之后再恢复课堂教学。
目前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是检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让学校成为训练专业技能和各项能力的虚拟战场和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是由美国的舆论学家李普曼提出来的。指的是人们和环境之间的插人物。是现实社会的微缩。为人们提供了相对简化的认知框架。学生参与综合实践周活动,通过在学校这一拟态环境接受简单的、初步的专业实践训练。感受到实践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高其训练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当学生进入社会这个复杂而变化迅速的现实环境时,能立刻适应新环境,轻松从容地应对遇到的各种压力和难题。因此,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旨在将实践的思维融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实践为王”的理念。
二、当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教学实践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包括综合实践的综合管理、指导教师、实施过程以及实践基地(实践单位)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是构成综合实践必不可少的四大要素。也是关系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部分。本研究旨在考察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施现状,探索适合新闻传播专业的具体的综合实践周实践教学模式,本研究对浙江某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科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相关问卷209份,收回196份,回收率为93.8%,有效问卷192份,同时本研究辅以访谈形式,通过对参与综合实践周的20余名学生进行开放式交谈的方式来获得深度信息。
综合调查结果。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在综合管理、指导教师、实施过程以及实践基地(实践单位)等四个环节中都存在不足之处。
管理:综合实践周设置缺乏体系,没有形成适合长期发展的良好模式。管理学中提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综合实践周教学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教学方式,因此综合实践周的教学环节没有形成体系,缺乏能适应长期发展的模式,有些实施环节和评价标准没有形成规范:
(1)从实践时间安排看。学生希望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数据显示,学生希望综合实践周能提供更长久的实践机会。现在综合实践周通常只有一至两周,而大部分学生认为应一个月为宜:综合实践周通常从二年级开始进行,但有34.4%的学生认为在一年级就应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这样能增加他们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机会,并能帮助自己迅速地脱离高中教育观念,形成初步的媒介素养。
(2)从实践方式看,每次实践方式各不相同,缺乏延续性。经过考察发现,“到新闻单位实习”、“制作新闻作品”和“访谈实践”是主要的实践方式,而“没有安排,由自己决定”的比例也不在少数。那么学生期望的是怎样的综合实践周方式呢?结果表明。“到新闻单位实习”、“制作新闻作品”和“访谈实践”、“社会调查和统计”比例较高,学生要求综合实践周能给予循序渐进的技能训练。而非短期任务式教学。
(3)从实践流程看,每次综合实践周的实施过程不统一。数据显示。学生认为本次综合实践周与上次综合实践步骤“完全不一样”的达46.7%,选择“比较一致”的才6.5%,访谈学生表示,综合实践周的流程安排不固定。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成果。因此每次在参与综合实践的时候都有点迷茫。这影响了最后的实践效果。
(4)从实践地点来看,基本在学校周边地区进行,地域范围偏窄。数据表明,91.2%的学生在学校及周边地区进行综合实践周活动。4.2%的学生在省内其他地区。4.7%的学生在省外进行实践。有27.6%的学生则认为综合实践周的范围应该更广一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和自由选择机会。
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在综合实践中角色和定位不明确。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高等教育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而其中最主要的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专业教师在综合实践周的教学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应从总体角度对实践开展的过程进行把握,而且还应从细处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一些专业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不明确,没有充分认识综合实践周教学的重要性,指导意识和积极性淡薄,指导作用不强。根据笔者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认为指导老师只在“动员和工作布置”、“实践成果评析”两个阶段发挥作用,而在“实践进行过程”阶段作用不大。而数据显示,有85.4%的学生希望在综合实践周中获得指导老师的帮助,因此,指导老师必须明确角色定位,树立职业责任感,要在综合实践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实施过程:考核机制不严谨,学生积极性不高。根据访谈我们了解到,综合实践周的实施过程控制不严,只要学生完成实践作品,写好总结,指导老师根据实践作品和总结进行考核就算完成任务,而对这个学生实施的态度、努力程度等无法进行细致考核。如果是团队合作的实践,还会出现有学生根本没参与,也能获得实践成绩的情况。这样的实施过程导致学生可能处于放羊状态。宽松的考核机制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效果可想而知。
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作用微弱,需要发挥MIE工程的作用。在学生综合实践周活动的反馈中笔者发现,实践基地(实践单位)缺乏教育责任心,往往以自己的利益和需求为最主要的考虑方面,因此接收学生的意愿不高,即便学生有机会在其中实习,也经常安排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学生无法真正深入到业务工作的前线,浪费了时间。收获却不多,不仅影响其综合实践的最终效果,还影响了学生对职业的忠诚度和对媒体的认可度。因此,实践基地必须发挥传媒的学校教育功能。媒体有教育功能,将传媒深入学校内部,让学生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传媒的影响,并使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实践教学之中,这种发挥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等大众媒介教育功能的活动被称为MIE工程,即Mass Media in Education,即传媒教育工程,它能使学生在学校里也能真正感受到良好的媒介环境,并受到熏陶和感染,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实践型的传媒人才。
此外,对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尚未进行效果研究方面的分析。目前综合实践周的教学虽然已经成为本科教学每个学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缺乏对综合实践周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也没有从宏观角度对如何提高实践周的教学效果作出探索和分析。
综上所述,为提高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水平,必须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提高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这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
三、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任务之一,实践能力的高低甚至还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状况。调查问卷的数据表明,88%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是必要的,主要表现在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对专业理论学习的帮助以及对将来就业的帮助等三个方面。90%以上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践对自己的专业理论学习有帮助,88%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践能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需要探索更适合人才发展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广播电视新闻本科专业学生综合实践周学习的价值和效果。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需从管理体系、实施过程、实践基地和效果分析等四个要素着手。
制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1)计划:确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计划,不仅要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相一致,也要与理论教学计划相辅相成。制定综合实践的具体实施步骤以及奖惩标准等相关细则。
(2)组织:在综合实践周未开始之前就必须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保证学生对综合实践内容有全面和综合的认识。
(3)领导:组成综合实践周实践教学领导小组,进行详细的人员分工,保证都能各司其职,制定对指导教师工作的相关激励机制,及时做好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工作。
(4)控制:做好实践周实施过程各个环节的控制。关注学生每个时期的实践进展情况,每个学生的分工情况以及具体的实施细节,以保证实践的顺利进行。
重视综合实践周的具体实施过程。
(1)完善综合实践周的选题制度。在确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选题时,既要结合广播电视新闻的专业学科特点。又要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值得关注的重要事件:既要确定一些常规性的选题,又要对时新性的选题有所涉及;
既要关注那些具有一定深度性和思考性的选题,又要注重选题广度和多元发展。
(2)处理好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指导教师就在自己身边,在最需要帮助时能及时给予支持,明确指导教师作为管理者、观察者、协调者、参与者以及评价者的角色定位,同时对指导教师的实践业务能力和职业伦理教育给予定期培训,加强其作为实践指导老师的责任感。
(3)做好实践总结。敦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任务,并形成实践成果。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践总结和感想,既要采用总结报告的大会形式,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彰并听取其心得报告,又要采用小范围的座谈会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经验和心得体会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能真正受益,并能促进其对理论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深刻思考。
(4)加大考核力度。对考核标准采用细分标准,不仅包括实践总结和实践作品,还包括出勤率、实践态度、总结发言及笔试等方面。这不仅能考察学生的实践水平,也能以考促学,增强学生参与综合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发挥实践基地的实际作用。选择责任心强、学校教育功能强、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机会的单位作为实践基地,并与之建立长期互惠合作的关系,可以采用签订合同的方式将实践基地稳定下来。
实践周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充分利用暑期做到宣传服务考生,提高考生对西安思源学院的认识,同时做好调查工作,与更多的考生深入交流,做好在当地的宣传工作。
我感觉本次实践活动以历练自己的独立做事的能力为活动主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各实践成员热情参与,认真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我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住契机,准备充分,行动及时
我们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前期工作具备以下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周密科学的部署,在出发前多次召开社会实践活动协调会,对实践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并作了周密的部署。二是准备充分,行动及时。我们认真组织与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活动策划工作。提供了大批的宣传资料从而也为实践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开展顺利
能为家庭增加点收入,减轻些学费负担所以自己选择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因为自己对招生专业知识不太了解,所以自己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充电。实践活动中,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在学校、网吧等地我不仅发放了大量的宣传材料,而且还为学生详细讲解我们学校的概况。短短两个月的实践活动虽然不长,但是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服务思想有了很大程度的升华。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使我得到了锻炼了能力、砺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实践活动培养了我具有勤于思考的能力、有意识的去实践活动,所以社会实践也正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有利的工作平台,让我在实践中不断从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我相信对我的以后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经验总结
实践周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
社会实践活动;
实施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幼儿亲身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的特殊教育形式,是教育实践环节的必要补充。
一、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
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广泛利用所处地的社会环境和资源,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区域和单位,与他们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实践活动地点和内容的选择还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新闻焦点和重大事件,让活动更加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还可以最大化地挖掘周边资源的教育价值,为孩子提供更大、更好的活动和学习空间,为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深入挖掘幼儿的兴趣点
社会实践活动要为幼儿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产生兴趣,有效地参与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幼儿关注的事物,抓住他们的兴趣点,以幼儿的主动探究为主,让他们朝着自己的关注点不断地探索与发展,让他们与同伴、其他人、环境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只有找到了孩子的兴趣点,才能吸引他们去积极参与,整个实践活动才会生机勃勃,达到甚至突破预期效果。
三、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实施方案是社会实践活动成功的保证,制订一个详实、周密的方案才能确保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最终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在制订方案之前,应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召开会议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商量制订出最切合实际的活动方案。要求如下:①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开展活动,能够使幼儿在某些方面取得发展。②有活动时间、地点和参与对象。③有详尽的实施步骤。④有明确的任务分工。⑤有准确的经费预算。⑥有活动安全应急预案。
四、开展活动前进行精心准备
准备工作是圆满完成社会实践活动任务的基础和保障,包括活动方案培训和物资准备两个方面。开展活动前,首先需要召集所有参与活动的老师和家长详细地说明整个活动的步骤,强调每个环节需要注意的事情,让所有执行者了解清楚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同时还要加强对幼儿、老师及家长进行交通安全、饮食安全、防溺水和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要求幼儿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增强大家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确保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物资准备包括道具服装、食物、劳动工具等。
五、按照步骤有序地开展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是将方案变为实际行动的过程。活动过程中,从总指挥到各个班组每一位老师的具体管理,都必须步调一致,不能出现有任何班组脱节现象。园长扮演的角色是总指挥、总导演,老师们既是导游、导师,又是参与者、合作者,两者都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师德修养及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六、活动结束后进行全面总结
幼儿园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围绕着既定的活动目标而展开。活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等,都需要最后进行总结评价。活动总结要分析本次活动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寻找理论依据,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的重点是幼儿、家长、社会、教师的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质量,以及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和效果。
总之,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弥补幼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足,能够充分挖掘孩子的天性,开拓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体验社会生活带来的乐趣,能够让孩子们学会遵守社会基本规则,获得情感体验,在生活和实践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参考文献:
实践周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三学期制;
社会实践;
长效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但由于时展飞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途径、效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实践模式的弊端日趋突出,如实践活动不系统、实践参与面不广、实践成效难考评、实践资源较少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是一项重大课题。
一、“三学期制”概述
“三学期制”是将高校传统的“两学期制”调整为“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即将以前的春、秋两学期变为秋、春、夏三学期,适当缩短原秋、春学期的周数,增设5周左右的夏学期。新增较短的第三学期作为社会实践学期,集中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三学期制”有利于总体规划实践活动、扩大实践活动参与面、考评实践成效、整合实践资源等,对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三学期制”的重要作用
(一)总体规划,确保社会实践系统性
新增较短的第三学期――社会实践学期有利于合理规划、集中组织大学生开展带薪实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活动系统化、科学化。首先,第三学期设置在每年暑假中,五周左右,期间可采取点面结合、集中和分散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加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连续性;
其次,以三学期制为契机,按照“大一体验性实践、大二认知性实践、大三专业性实践、大四就业见习实践”的思路,分层次、分类别、分年级、分专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有针对性地规划实践内容。例如:大一深入农村,安排“学农”;
大二深入社会,开展社会调查;
大三深入企业,安排“学工”;
大四开展带薪实习,进行“预就业”。还可在主体实践项目中穿插“三下乡”等活动,做到实践内容丰富化和实践形式的多样化,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实践愿望和实践需求。
(二)完善制度,促进社会实践全员化
三学期的设立有利于社会实践相关制度的实施,从而促进社会实践全员化。首先,社会实践已纳入学分制,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了时间和任务的具体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更加明白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其次,三学期制明确了教师责任。由于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则各社会实践环节应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进入教学计划,任课教师必须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一定课时的课外实践,同时在三学期中,由于处于暑假中,任课教师有较充分的时间对实践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教师参加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考评教师的重要依据。这些配套制度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社会实践活动全员化。
(三)科学考评,推动社会实践有成效
实行三学期制后,由于实践活动在集中时段集中开展,有利于三学期教育内容――社会实践成效能得到科学考评、建立激励引导机制,从而推动实践出成效。对于社会实践的负责领导,可对其统筹领导社会实践工作的情况进行考评,并将其考评成绩作为其晋升的政绩;
考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对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效果、参与积极性,将教师是否参与指导实践、实际成效如何作为其职称(务)、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考评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情况,可要求学生如实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各项资料,对活动全程进行追踪了解和指导,实践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实践时间、内容、实践单位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指导教师意见、学生的实践心得或总结报告等,综合考评得出成绩,最终形成学分;
对实践的组织者,也可按教学、实习计算工作量,发实习补助,其科研成按教师科研项目对待;
对实践的组织单位,也可与其工作考评相结合。在三学期结束后,还可对活动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推动社会实践有成效。
(四)资源整合,争取社会实践社会化
三学期制的设立有利于争取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并对其整合利用,促进社会实践社会化。具体体现在:首先,教师能更加合理安排教学、科研和实践指导的时间,能集中精力参与三学期的实践全程指导工作;
其次,在社会实践学期中,各院系能充分发挥院系特点,可牵头组织某项实践活动,其他院系也有时间和机会参与此项活动,进而形成实践活动特色鲜明、院系联系紧密的氛围,三学期制为院系间社会实践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
第三,三学期的设立,迫使各高校走出校园、积极主动寻找实践单位,确保三学期的顺利开展,同时由于学生能在较长时间里参与实践锻炼,这为企业接受学生在企业内部实习实践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加就业机率,另一方面企业也可发现优秀学生,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人选。校企之间的合作,可增加彼此的了解,为学校构建稳固的实践基地创造了重要条件;
第四,三学期的设立地方政府支持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契机,地方政府可建立社会实践联席会议,给予接纳社会实践的企业税收优惠,规范社会实践的安全保障和合同管理,形成关心、支持社会实践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周彩姣,林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09).
[2] 李维意,徐兰英.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作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
实践周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周恩来伦理思想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科学理论,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性、人民性、实践性是周恩来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研究周恩来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伦理是人们对于自身所依赖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反映形式,是依靠教育、社会舆论和内心的力量,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等的总称。周恩来伦理思想贯穿和影响着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并支配和指导着他一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他的伦理思想散见在他的大量论著和谈话中,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学习、研究周恩来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周恩来伦理思想的内涵
伦理学是一门研究道德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在中国古文献中,“伦理”实为“理伦”,即将生活中的人伦关系,不同辈份或等级的人所应遵循的道德礼仪理清楚。而“道德”实为“得道”,即将一些道德准则、人伦关系时刻铭记心中,外施于人。人们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之为“德”。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 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摩里斯”( mores ),意为风俗和习惯,引伸其义,多指人们之间实际的道德关系、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也有规则、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意义,而“伦理”( ethic)则指有关这种关系、品格和行为的理论。
那么,什么是周恩来伦理思想呢?顾名思义,周恩来伦理思想,就是指周恩来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关系等进行概括总结而形成的用以指导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的普遍原理在中国道德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简言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是构成周恩来伦理思想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道德意识是构成周恩来伦理思想的主观方面,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是构成周恩来伦理思想的客观方面。总体而言,周恩来伦理思想,既包括道德的主观方面,也包括道德的客观方面,是道德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统一;既包括社会个体以心理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等个体道德,也包括社会群体作为调节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社会道德。在形式上,道德存在具有个体性,是个人的道德存在,但在内容上,道德存在则具有社会性,是社会理性、群体理性或职业理性的体现。周恩来伦理思想就是这种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内在统一。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实践来看,周恩来的伦理思想之所以能够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时期发挥积极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就在于它自身具有深刻的认识职能、有效的调节职能、正确的评价职能、生动的教育职能和积极的激励职能等社会功能,能够对人们进行有效的道德调节和道德控制,对于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爱国主义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和人格,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造成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等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周恩来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周恩来伦理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是一个包括道德思想理论、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实践活动在内的纵横交错的有机结构体系。奠基在无产阶级利益关系基础之上的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道德关系的周恩来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也是人类道德遗产思想在中国发展的一种崭新的道德理论形态,具有显著的特征:
(一)理想性
周恩来出生于19世纪末年。当时的中国,遭受着列强欺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民不聊生,国运衰微。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奴役,“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题,也是许多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之奋斗的理想和抱负。革命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革命,最终只能导致失败。中国的革命实践反复证明了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社会理想的科学理论。它既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更是一种行动指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从她诞生的一开始,就把推翻资本主义统治,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当作了自己神圣的政治使命和道德责任并为之奋斗。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忠于共产主义事业则是衡量共产党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青少年时代,周恩来就立志“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认定“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国,尽力社会。他在留法旅欧期间,通过对法、德、英等国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活动的实地考察,对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经过反复比较和思索,最终确立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他在1922年3月给国内觉悟社朋友的信中庄严宣告,“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制宜!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在1923年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信中说:“我们已经立于共产主义的统一旗帜之下,我们是何其荣幸!至于中国革命的方式,周恩来也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他在比较了英俄革命的方式及利弊之后写道:“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由此可见,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就已经树立起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并矢志不移,终身为之奋斗。周恩来经常说:“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理想性是周恩来伦理思想的一大显著特征。正如邓小平在周恩来追悼大会上的悼词中指出的一样,“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光辉战斗的一生,是坚持继续革命的一生。
(二)人民性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以热爱人民、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和道德责任。这是中国共产党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从性质上看,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国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先锋队,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资产阶级政党的政治道德,是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联系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不可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建立自己的政权以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自己的国家工作人员“追求升官发财”,“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列宁进一步解释说,所谓防止“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就是要“防止这些人变成官僚”。周恩来是人民公仆。周恩来伦理观的主旨就是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直接地或者间接地都是为着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改善。“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李先念曾说过:“我们常讲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什么是全心全意?我看恩来同志就是我们的榜样。在周恩来看来,全体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都只有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在政治上、生活上谋取私利、搞特殊化的权利。这是一项评判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行为是否先进的道德准则。周恩来虽身居高位,却永远把自己看作人民群众的普通一员,凡是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从不搞特殊化,也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和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即使是生活中的小事,他也总是率先垂范,严格要求。为此,陈毅元帅曾感慨地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三)实践性
周恩来伦理思想是在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没有革命的实践,便不会有革命的理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m(to7a实践性是周恩来伦理思想又一显著特征。毛泽东在1942年《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周恩来伦理思想正是这样的理论,它来源于实践,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成为实践的理论指南。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先后担任政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长达26年,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面组织和实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兢兢业业,弹精竭虑,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卫生、体育等各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巨事业中,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周恩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参加和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斗争实践中,不断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在批判继承祖国优秀道德传统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并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周恩来经常告诫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操守和优良作风。凡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睡的是普通木板床,穿的衣服补了又补。他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他和邓颖超一生中的全部工资积蓄都交了党费,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周恩来一生心底无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周恩来经常强调“单靠多读几本马列主义的书是不行的,问题在于实践”。正是周恩来伦理思想的实践性品格,才使它放射出灿烂的真理光芒,具有无比的生命力,成为指导亿万群众认识自己事业正义性的理论武器和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也才使它同形形色色的脱离实际的空谈道德、割裂道德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一切旧道德理论区分开来,划清了界限。
三、研究周恩来伦理思想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