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植物作文范文第1篇今天早上我一起床,就去看了一下我的凤仙花和吊兰,它们好像有些变化。我发现那株红色凤仙花叶子本来要干枯的,经过我的浇灌没想到它的叶子变绿了,原来要变黄的叶子吸收了水分正生机勃勃地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观察植物作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观察植物作文范文第1篇
今天早上我一起床,就去看了一下我的凤仙花和吊兰,它们好像有些变化 。
我发现那株红色凤仙花叶子本来要干枯的,经过我的浇灌没想到它的叶子变绿了,原来要变黄的叶子吸收了水分正生机勃勃地向上生长。突然我发现有一条小虫子,趴在枝叶上,不知道它在干嘛,是不是被那些嫩绿的颜色所吸引来“偷食”?我赶紧喊来妈妈把它活捉了。凤仙花又结了几个花骨朵,那些回老家前开的花已经结出了“种子包”,等那些种子包熟了,轻轻一碰就会爆炸。现在还有些花正在盛开,也有些花凋谢了,那些还没开的花骨朵正含苞欲放显示出强大的力量。那株紫色的凤仙花,生长得不那么茂盛,花稀稀落落的,叶子也显得不那么健壮,但他还是在努力第向上,刚刚谢的花也结了种子包,有几片新长的叶子也泛绿了,相信经过我的劳动它也会开得更茂盛。
而那盆吊兰的叶子长得更绿了,也更鲜嫩了,枯黄色的叶子几乎没有了,它是那么健康,迎着炎炎烈日示展着它强大的生命力,是啊,炎热怕什么,别看它那么不起眼,只要有拼搏的精神,它就敢和炎热抗争,多么坚强的吊兰!小小的植物都敢和那么炎热的环境抗争,我们小朋友又怎么能被困难吓倒呢?你看这么小的吊兰,都不怕炎热也不怕困难,那我们也学习学习它的精神吧,努力学习、勇于攀登。
怎么样我养的好吧!凤仙花很漂亮,吊兰也很漂亮。你也养养看看吧!今天的收获真不少,还知道了那么多东西。
观察植物作文范文第2篇
(一)怎样写物品
1.抓住特征
从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对所写的物品仔细观察。因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种物品,也会有某些席位的区别,也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蛛蛛物品的特点写,就是抓住了这一物品是区别于另一物品的地方写。
2.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1)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写。
(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间顺序写。
(3)有的物品,须按先外后内的顺序写,即先写外表,后写内里的顺序。
3.状物需要想象和联想
展开想象和联想,不仅使所状之物更加具体生动,还可以开拓作品的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怎样写动物
大多数小学生都喜爱小动物,看了以后总想把它们写出来来。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写好描写小动物的作文呢?
1.写外形
首先,观察小动物(包括昆虫)的外形,一般是写小动物的静态。在观察时,包括颜色、长相、个头都要如实写出来。其次,要抓住特点,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三 是按顺序:先整体一再局部一最后整体。概括写整体,具体写局部,用总分关系的句群。最后,为使描写更形象、具体,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地运用比喻。特别 要注意提醒小学生“像——”、“犹如——”、“仿佛——”等喻词的使用。
2.写习性
写小动物,还要细心观察它们的动作、静态和生活习性,这些是小动物的动态方面。例如写它们吃食物、嬉戏的样子,相互追逐争斗的情形,如何筑巢、休息的情况,等等。
小动物也 感情、情绪,这要靠小学生从它们的叫声和动作中,用拟人的方法去体会和想象,这样就能写出小动物的性格,显示出它们的活泼和可爱,实际上也就写出了小学生自己的感情。
(三)怎样写植物
提起植物,小学生的脑海力会出现许多花草树木的样子,但是要将平时熟悉的植物写成作文,很多同学却感到很难,有的觉得无话可写,有的三言两语就写完了。怎样 才能写好植物呢?首先,写前要细心观察所写的植物,并做观察记录。观察时,先看整体的形状(外形)特征;再看颜色、枝叶的细部特征及生长环境,并把所看到 的详细情况记录下来。其次,安排好写作顺序。
1.可以从整体到局部
先写植物的整体特征,再写它的局部特征。例如以主干、枝、叶、花、 果等为序,并突出写其中的一两部分。另外写的时候,要求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详细地描绘、刻画。例如描写树叶,就写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给人的感觉等;描写花, 就写它们的大小、香味、色彩、花期等,使人有如身临其境。
2.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很多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直至衰亡,每个时期的形态各不相同的,所以,可以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3.写观察日记
小升初
可以用写观察日记的方法。来描述某种植物在一段时间里的生长、发育情况。
4.以四时变化为序
很多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割据特色,所以,还可以其四时的变换顺序。
观察植物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本教材;
植物观察;
特色教育;
科学素养;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92-0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学科技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让学生从小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研究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已经得到了教育专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因此,教师要结合科技特色教育,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新的科学教育、课程理念作支撑,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研发与使用学生校本课程“乐乐爱观察”科技系列教材。这样,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研精神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研发依据
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方案一中的第三条:弘扬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开拓创新的勇气,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 研发原则
(1)方向性原则。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能顾此失彼,要始终紧紧把握大方向。(2)自主性原则。课程要结合学生特点,追求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多样的观察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参与实践、认识自我、探究发现、创造意识和能力、与环境和谐相处等技能。(3)创新性原则。课程强调学生的科学观察意识,着重学生的科学观察训练,主张标新立异,勇于发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研发目标
在充满诗意的校园环境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在校本教材丛书的指导下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生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如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繁殖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鼓励大家制作植物、动物简介卡,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校园中的植物、动物的名称、特点等,从而更好地去爱护花草树木和小动物。通过制作动植物简介卡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辨认校园的植物、动物,了解学校植物的名称、科属、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并加强师生的环保意识;
探究动植物的奥秘,拓展并延伸动植物学知识;
为科学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热爱校园的、热爱家园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通过校本课程体现学校科技特色,打造学校的品牌,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结构与内容
根据校本课程目标,从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实际出发,校本教材的内容经过反复筛选、提炼、修改、完善,挑选出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教材按年级的不同,结合学校实际,根据校园现有资源,以学校吉祥物“乐乐”引领学生去学习探究,去参与各项活动。贯穿整本教材内容各有侧重,各年级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三年级:“校园生物观察与探究系列――昆虫”。让学生初步观察小昆虫,初步培养学生对昆虫的观察兴趣和爱好,开发学生智力,教育他们勇于探索、追求新知。(2)四年级:“校园生物观察与探究系列――观鸟”。学生在校园小鸟的观察在实践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会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学会简单的观察记录。(3)五年级:“校园生物观察与探究系列――植物”。进一步提高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通过亲自观察到的植物并制作植物观察卡。在探究中懂得一些科学道理,培养他们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结束语
通过科技特色教育课程“乐乐爱观察”系列教材的研发与使用,激发学生参加科技观察活动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养成勤动手、爱实践、善思考的态度与习惯。通过校本课程研发与使用,学校营造了深厚的科技氛围,打造了学校科技特色教育品牌,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慎英.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小学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广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观察植物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倡导主动探究;
传递核心概念;
“植株的生长”教学设计;
探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2
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清晰地展示了理科课程"强调主动探究学习"和"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要求,高度关注探究学习与学生对概念构建的对接,指出:生物科学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倡导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次是“传递生物核心概念”,它们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传递建构概念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是原有概念与新情境冲突后,产生问题进而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对新概念的认同。
基于这种思想,下面以“植株的生长”教学为例,浅谈“倡导主动探究,传递核心概念”如何在“植株的生长”课堂教学上的探究应用。
1、教学情况分析
1.1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生命周期。“植株的生长”是植物营养器官生长的重要时期,它既是“种子的萌发”学习的后续、又是“开花结果”学习的前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安排了延续性很强的观察“根毛和根尖结构”的实验,随后是“由芽发育到枝条”的推测推理过程,最后是“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演示实验活动,这些内容符合现代教学设计原理和中学生认知规律,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1)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2)芽中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由幼嫩的芽、茎和叶组成新枝条。(3)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
1.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细胞的生活”“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种子的萌发”等内容,储备植物生长的相关认识。生活中学生经常碰到植株生长的现象,只是对其是怎样生长的、需要哪些营养等问题还没有关注过。
初一学生好动又好奇,善于提问题,爱动手操作,勇于表达观点。只是他们很少主动留意幼苗的生长过程,更不会知道植株生长需要无机盐。因而在教学前的一个月左右,动员学生收集种子种植,观察种子发芽、生长,增加感性知识;
还动员学生制作“根尖的结构”和“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模型,用直观、形象的模型辅助学习。
2、教学目标确立
2.1知识技能:描述根的生长过程和芽的发育过程,说明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2.2过程与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根和芽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细致、耐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动手做对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践的能力,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
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植株生长过程的观察,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通过对探究实验过程的学习,让学生领悟科学实验的艰辛与快乐。
3、教与学的策略
3.1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
体验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从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解释、实践和应用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获得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本节课安排有肉眼对根的观察,放大镜对根毛的观察以及显微镜对根尖永久装片的观察,有课前制作的根尖和芽尖模型的过程,还有课前做“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生长状况”实验探究,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反省(内省)与群体反省(交流)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提升。
直观式教学法――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多媒体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的方法。本节课关于植物的生长,文字叙述很抽象,虽然加入了插图和图解,但仍然是平面的、静止的,很难实现知识迁移。而植物种子的种植、模型的展示、视频播放和实验演示等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得到正确的生物核心知识。
3.2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让教师教有依据,学生学有落脚点,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的方法引导推动学习,并且各部分教学内容学法各有侧重。对第一部分植物幼根的生长,观察法贯穿学生学习此知识的始终;
第二部分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推测推理方法的运用是学法重点;
第三部分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则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包括探究设计、探究实践等)体验。
4、教学流程设计(见下表)
5、教学过程反思
5.1倡导主动探究学习
具体是开始的“根毛和根尖结构”的实验观察,随后是“由芽发育到枝条”的过程推测推理,最后是“比较玉米(绿豆)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的实验活动演示;
这一系列活动通过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嘴交流等形式,内容紧凑,活动多样,吸引学生。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强调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还有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保护植物关爱生命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探究学习的结果,促进学生主动完成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提升。
5.2凸现核心概念传递
生物概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学习后还能说点什么?仅仅强调对事实的记忆没有太大意义,难以长期保存。教学中关于幼根的生长采用实验观察、模型制作、动画视频辅助教学,把微观的、抽象的、静止的幼根生长知识宏观化、具体化、动态化,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概念框架;
关于植物需要营养物质,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的无机盐、含磷的无机盐和含钾的无机盐,则是通过演示实验、图片展示来实证说明。用精选事实性材料支持概念建构,教师所有的活动都是指向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5.3强调实验能力培养
对于根毛,重在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其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结合提供的幼根生长视频,总结幼根的生长。对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则是引导学生课前设计并且亲自做对照实验,连续观察一段时间,记录结果,分析交流,得出结论,课堂演示。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能力自然会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观察植物作文范文第5篇
我们知道,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中最基本的一种形式。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被同时复制,进而形成的两个子细胞都有与亲代相同数目的染色体。这种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在经过复制以后能够被精确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当中,而这种染色体上所含有的遗传物质也能够通过复制、分裂过程传递到子细胞当中,进而使得有丝分裂亲代与子代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遗传形状的稳定性。这也正是生物有丝分裂的一般过程。本文所研究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也归属于这一范畴当中。然而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使我们认识到:如果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一成不变的按照教材中洋葱根尖的培养方式、药品试剂配制比例或是制片方式进行实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所取得的效果会不太明显,甚至存在失败的可能,实验观察的价值也不够高。因而,如何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立足于教材,高于教材,总结整理出能够正确获取实验反应结果的实验过程已成为当前相关教职员工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现提出以下发现,以供参考。
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材料的选择
按新课程改革后生物科学学科的教学进度来说,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一般来说安排在每年的9月下旬~10月中旬。按照洋葱的生长周期来说,洋葱的采购应该提前3~4个月,也就是在6月下旬的时候进行。而这个时候恰好也是采购洋葱的最佳时期。6月下旬左右的洋葱是最新上市的洋葱,未经过加工与冷藏处理,确保了洋葱植物的高质量生根率。专职人员采购来的洋葱需要统一摊放在阴凉通风位置,在3个多月的休眠时间内使洋葱样本的各方面生物性能均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进而使后续观察实验能够取得较为明确的成效。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洋葱根尖的培养
按照生物科学学科教材中的相关规定,洋葱植物根尖的培养一般来说是放置在盛满水的广口瓶当中。然而多次的实验观察使笔者发现,这种洋葱植物根尖的培养方式极易受到室内温度的影响,根尖成型的速度会依据室温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根尖的培养不易控制,在加上广口瓶需要日换水1~2次,根尖培育前期的准备工作量比较大。而高中阶段生物科学学科需要观察这一实验反应的学生众多,教材所列举的根尖培养方式培养缓慢且效率不高,与大量的学生需求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因此,笔者提出一种新型的洋葱植物根尖培养方式―― 将草木灰与细沙按照1∶4的比例搅拌混合均匀,在加入一定比例的水(以不溢出容器而充分润湿搅拌物为标准),将洋葱植物外层老皮剥离之后半部埋入调制好的“土壤”当中,完成整个洋葱根尖的培养工作。经观察发现,这种洋葱根尖培养方式所培养的根尖生根率特别高,所生长根尖的各项生物特征均表现明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培养方式下洋葱植物根尖的培育仅仅需要2~3天的时间,满足了大量学生对于这一观察实验的实验原材料需求,且细胞分裂的反映过程也会更加明显。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染液的配置
按照生物科学学科教材中有关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试验中染液的配置标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所选用的染液试剂应当为0.01g/mL比例浓度的龙胆紫溶液。但在这种染液试剂配置下所进行的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学生普遍反应染液的浓度过高,整个洋葱根尖细胞在染液渗透下颜色偏深,无法看清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结构,细胞的分裂与再造过程进而也就无法全面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对该染液试剂浓度进行了多次试用,最终确定该观察实验应选用0.002g/mL质量浓度比列的龙胆紫溶液作为染液配备试剂,在确保染液能够及时、全面渗透进根尖细胞的基础之上,使细胞染色体的分裂反应更加明显。
4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试验中装片的制作
按照生物科学学科教材中有关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试验中装片的制作技术与步骤要求,我们应当在洋葱植物根尖2mm~3mm之间进行根尖的减取与分离工作,进而将所取得的实验样本进行装片制作。一般来说,在洋葱根尖样本进行装片前期加工处理中,我们需要按照解离、漂洗、染色的顺序对其进行处理,才能确保所制作的实验样片能够涵盖洋葱根尖的一系列生物特性。然而笔者在亲身实验过程中却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按照教材中所规定的2mm~3mm对洋葱植物根尖进行剪去,那么所取得的根尖乳白色尖头在解离加工处理中就已经软化,此时如果再在漂白环节用镊子夹取这一部分进行操作,那么根尖样本的尖头就很有可能被破坏或是生物形态表现不完整。进而在进行染色环节中,质量体积已经缩小的根尖样本浸泡在染色试剂当中,不易发现,如果发现不及时的话势必也会对整个观察实验的反应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剪取洋葱植物根尖的时候应当稍稍将预留长度扩大一些,以5mm~6mm为宜。
5结语
总而言之,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物科学学科最基本的观察实验之一。只有在实验中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去优化,才能够使整个观察实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对于激发学生生物科学学科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柯达珊.一种“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新方法[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10).
[2] 卢小玉,张豪.“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整体优化设计[J].生物学通报,2007(7).
推荐访问:作文 植物 观察 观察植物作文【五篇】 观察植物作文(精选5篇) 观察植物的优秀作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