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绿地规划设计论文【五篇】

时间:2024-04-02 17:38:01 来源:网友投稿

一些滨河而居的村落随着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城市。但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其角色的转变似乎更能体现人类社会的事态炎凉。很少有人会怀疑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绿地规划设计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绿地规划设计论文【五篇】

绿地规划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滨河带状绿地;
景观;
设计

1滨河带状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常规定位

1.1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化史中,河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滨河而居的村落随着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城市。但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其角色的转变似乎更能体现人类社会的事态炎凉。很少有人会怀疑每个城市都会有一条河流穿过,由于河流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城市管理者们赋予了她们不同的待遇,对于那些主干水系,由于富有人文情调和自然风光而得到城市的重视,这些河流的滨河地段往往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休闲的核心地段,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声名显赫,唯我独尊,比如上海的黄浦江,哈尔滨的松花江等等。

而那些支流,尽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功能、名气、位置、自然风光等方面存在不足,那么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待遇就差得多,有些居然沦为垃圾河和污水河。更有甚者被城市用地填埋,永久地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目前的城市管理者们由于经济和水利安全方面的考虑,将这些河流的功能定位于行洪河道、排污河道,与这些河流相邻的绿地变成了功能单一的防护绿地。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有幸接触到了几条类似命运的河流滨河绿地改造,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些河流有幸等来了受到尊重的机会,这些河流绿地将和周边用地紧密结合共同为城市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1.2重视河流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

从理论上说,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顺从自然的流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做到这一点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可喜的是所有的城市都接受了可持续的观念,并付诸实施。山东德州岔河风景区和临沂沂河两岸的景观设计就是这样的两个案例,本论文的形成就得益于在这两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这两个城市的领导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认识到了滨河绿地的重要性,同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除已经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第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相比于这些条件,一般的城市绿地由于多数都是孤立的斑块,彼此之间很难联系,因此在生机活力方面明显不足。

第三、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在南方的一些富水城市,由于水网密布,绿地系统中的水质基本由保证。但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河流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个是活水,一个是死水,城市绿地水系的管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第四、服务范围广,利于商业开发。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的发展历史相关联的。对于那些次要的河流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潜力,一条河流蜿蜒几十公里,穿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由于人们天生亲水的特性,一些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绿地当中。如果以500米为标准的话,滨河绿地可以为相当大的城市面积提供休闲面积,人流的汇集必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说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然,有优势必有劣势,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一方面为防护五十年一遇而修筑的大堤就会对景观设计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对行洪区域的高秆植物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只能点缀高大乔木,也不能成片密植灌木。这项限制对于利用种植和地形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来说就很不利了。

2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方法探索

2.1一个城市中的每一块土地都是城市的有机体

由于人们的功利要求,将一个城市的土地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斑块,每一个小斑块都在欲望的驱动下不停的在跳动,每一个跳动的斑块都与其邻近的斑块发生关系,对于一条河流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性,当其定位从防护绿地转向生态防护、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时,作为设计者应该至少就下列问题给出答案:

2.1.1这条滨河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性质是什么?

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在一项设计动笔之前,必须抓住纲领,搞清绿地的性质。否则会造成后期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分区,造成投资的浪费。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分析: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称,地理位置重要。德州市市区现有人口44万,属于中小城市,在未来15年的城市规划中,岔河将位于城区的中部。岔河现属于排洪排污河道,德州境内全长为22公里。为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和改变城市面貌,德州市政府决定对岔河城区段的景观进行改造,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24公顷,其中现状水体面积16.2公顷,陆地面积170.8公顷。

在德州市区范围附近,从西向东共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南运河(古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岔河、减河,三者同属漳卫河南段。三条河流的现状基本功能都是排洪、排污。根据历史文化和城市区位的不同,三条河流应突出各自的风格,具有不同的绿地性质。

南运河应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岔河应体现城市文化与生态核功能的结合,减河体现远郊的生态休闲功能。本规划通过对场地现状条件及城市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条件的分析,将岔河风景区定位于:是德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休闲廊道,同时,与岔河滨水区各功能用地相结合,岔河风景区还是德州市旧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一条重要的商业、文化廊道,是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2.1.2寻找与城市的关系

如果我们着手设计的对象是一个学校的花园或小区绿地,那么我们只需考虑小区的格局及业主的需求即可。而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交通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未来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内容产生影响。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

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规或详规解决这方面的内容,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
比如说邻近的用地是居住区,那么你可能考虑一些儿童活动设施或场地在这里,因为早晚时间大人会带着孩子就近玩耍。如果邻近的用地是一片工业区,那么在这里设人流集散的场地就是多余的投资。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交通系统及外部用地功能分析

四条东西向城市主干道跨越风景区,从南到比分别为堤岭桥、东方红桥、三八桥、天衢桥,均为双向四车道,其中堤岭桥所在东风路是进出城市的主干道。八条城市交通副线尽端抵达风景区,其中一条路名为“文化路”的附道,该路与旧城新湖风景区相连,是非常热闹的城市生活性干道,后来设计中我们在这里设计了主入口。

综合考虑场地外部交通以及周边用地功能的要求,对整个风景区进行如下的分区:

城市文化展示区:位于堤岭桥—东方红桥区段的西岸,大堤两侧。规划希望该区是人文活动的主要场所,原因是这里位于东风路和东方红路这两个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之间,是城市文化的最好的展示窗口。另外其外部用地以居住区为主,因此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开阔、简洁、大气,是城市尺度和城市人工构成风格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楔入。

生态休闲活动区:该区段外部为二类工业用地。因此在设计中以湿地、卵石滩、微丘、观光果园等景观为主,河的岸线曲折自然,偶尔点缀野生花丛。该区段以静、雅为主,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居住康体活动区:由于该区段周围的用地功能主要为教育用地和居住用地,因此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之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是这里的主要设计内容。

2.2尊重场地

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不同。由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在生态伦理、生态价值方面的基础教育普遍不足,因此很多未经保护的河道已经丧失了自然面貌。原因很简单,他们成了城市经济活动的牺牲品。如果一个设计师具有生态价值观的话,那么在现场调查中,看到一片幸存的湿地,一处小小的候鸟栖息地都应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设置一处保护区域,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发展空间。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如: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积水沼地、阶地、三角洲等,结合这些自然细节结合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

[设计案例]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

场地分析

沂河是临沂市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沂源县三府山。在临沂市蓝山区沂河及其支流汇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水面河流流速减慢,大量的泥沙淤积成大大小小的椭圆形沙丘,这些沙丘上长满了丛生的灌木柳,景色非常优美。由于水利部门担心影响行洪,这些自然形成的湿地景观被大量清除,所剩无几。

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中我们强化了这一生态要素,将人工的岸线拆除,改成生态护岸,同时人工恢复一些湿地岛景观。通过科学的论证,水利部门同意了我们的建议,这些富有生机的小岛从此在沂河两岸复苏。

2.3文化的引入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首先对岔河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岔河是利用历史上黄河九河即道之一的沟盘河故道修筑的一条分洪河道。同时我们在风景区水源的设计之中从沟盘水库中提取了一部分黄河水。那么在公园的出入口的位置我们利用一片石刻给市民讲述了岔河的历史,同时又告诉他们这样的事实:黄河水回来了。在刻石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天水钩沉叹盘虬再现。诗中的“天水”指黄河水,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流”。黄河水又以盘虬之姿重回故里,看到德州的变化,他也会衷心赞叹这里的变化。水体景观是风景区设计的一大特色,本设计将原有的河道拓宽,形成平均185米宽的水面,将钩盘河水库的黄河水注入,在七里庄和上游分别设拦河坝和橡皮坝,形成大气、开阔的水体景观。由于拓宽了河道,增加了行洪断面,提高了蓄洪能力。

另外一处的文化引入就是“千年搏弈平台”的设计。从德州市城市景观格局中可以发现两片大型的公共绿地,一个附属于新城核心,一个附属于老城核心。在这两片核心绿地之间画一条线,这条线和岔河的交点就在我们设计的规划区内,这个交点记载了德州城市文化发展史,因为这里是新旧城市的跨越点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交点被设计成主入口广场,具有庆典和纪念的意义,它的名称就是“千年搏弈平台”,在这里将纪念这个千年古城发生的一些大事。在广场的铺装上,镶嵌了12块圆形的棋子,每个棋子上面纪录一件德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故事。

[设计案例]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

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与沂河相关的故事千千万万。每个故事都很动听,但是不可能各个去表达。但是我们抓住了一个城市文化的纪念地。那就是沂河及其支流的四河交汇口,这里的地形被当地老百姓形象的称为是一支展翅欲飞的凤凰,同时在四河交汇口的旁边就是临沂的古城,古城的城墙与道路围合的构图就像一只负重的乌龟。在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龟托凤凰的神话,也许就是这种特殊的城市景观为临沂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美好的故事。根据龟托凤凰的城市传说,我们利用现场的湿地设计了一处生态观光园,其中人流集中活动场地的造型就是一个凤凰的抽象图案,而那些湿地观赏的木栈桥形成龟背纹图案,人们在这里游玩的时候将会重温这段神话。

3经验总结

滨河带状绿地还会有其他不同的类型,本文结合亲自设计的两个项目总结出的一些设计方法肯定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些基本原则应该适用于全部类型的滨河绿地,那就是生态第一性原则与亲水性原则,抛弃这两项原则的设计一定会留下遗憾。

参考文献:

绿地规划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常常成为附近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
(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研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认识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
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
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绿地规划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园林设计;概念

我国目前对建筑园林设计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1 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1)“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常常成为附近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2)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
(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3)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4)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研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认识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2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
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3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1)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①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②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③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④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
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4)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5)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6)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绿地规划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方法

绿地在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应当充分地考虑到绿地系统的作用。一个城市在绿地系统中的水平,决定着整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和规划水平,直接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下面先分析一下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

1 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简介

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属于生态环境的主要部分,倡导体现自然,接近自然。它不仅仅指的是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而是应当将绿化、建筑以及人的活动当做一个综合体来考虑,让草坪、树林、天空、水面、建筑、广场和人融成一个整体,让城市充满诗意、充满静谧的韵味。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绿地系统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即公共绿地、居住绿地、道路绿化、防护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公共绿地是指的是对公众开放、相对集中独立、具有游憩作用的绿地。居住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同属于庭院绿地,指的是城市里分散附属于居住区、私人住宅以及各单位庭院,以美化和改善建筑设施环境为目标的,半公开或不公开性的绿地。防护绿地指的是以改善城市的卫生条件、自然条件及防灾避难为功能的绿地。生产绿地主要包括农地和林地,指的是以第一产业的经济形式存在的,在城市范畴内的绿地。风景林地指的是城市范围里,面积比较大的名胜、湿地、森林、风景林地、自然山水等为主的绿地,适时对公众开放,可供游览休憩。一般来说,城市将风景林地设为风景区或自然保护区等。

2 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绿地系统的重视,目前,多数城市已经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加入了绿地系统的规划,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在北京形成了绿地系统的总体规划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带的规划,在上海沿中心城外环的外侧规划了500m的绿化隔离带,总面积达7241hm2。显然我国不同规模的城市已经纷纷按照自己城市的发展特点,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深度的规划改革,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也已经融入了城市的总体规划中,而且在实践中,也达到了良好的环境效果。这说明,我国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的观念正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绿地概念和布局模式也在逐步完善,这都为大规模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可能性。

虽然我国在绿地规划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仍有许多的城市缺乏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而且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出现了规划的内容不完整的问题。由于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缺乏前瞻性,导致在规划实施的时候,出现了规划的内容相对的不完整。比如宁波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绿地系统的范围只在中心城的范围,这就导致了在非城市的规划区中,缺乏绿地系统。

(2)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出现了规划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比如在上海市,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单一环状的绿地结构已经不再适合当地发展的趋势,而是应当加大放射状楔形绿地的建设。

(3)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存在着规划对象不明确的问题。由于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缺乏明确的定义与规划要求,这就导致了规划的时候经常有“生态保护带”以及“限建区”等词语,这类词语的内容和具体的用地没有很强的关联性,导致在进行绿地建设上的随意性非常的大,没有明确的导向。

3 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的方法

针对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参考相关文献和结合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可以从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以及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布局和结构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完善。

(1)强化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绿地系统规划涉及到城市规划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游憩行为理论、环境规划学理论、系统论、植物群落学等理论。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应当充分地考虑到这些理论,结合这些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的要求,融会贯通到实际的规划中,形成比较全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和工作程序。在进行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也应当结合这些理论来进行。

(2)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布局和结构等方面来完善。一方面,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方面来看,应当遵循由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所组成的系统性原则。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将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结构和层次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绿地系统的规划。此外还应当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的原则,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充分地考虑自然过程,在土地生态适宜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规划,进而从根本上尊重自然,将生态优先原则切实可行地落实到具体规划中。另一方面,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方面来看,应当控制好建设绿地在布局上的要求,掌握好游憩活动绿地在布局上的要求,了解生态保护绿地在布局中的要求。通过在充分地了解绿地系统规划布局要求上,实现绿地系统的比例合理,均衡分布。此外,从绿地系统规划的结构模式来看,绿地系统规划区的结构主要包括建设绿地、生态保护绿地以及游憩活动绿地。从用地规模存在的形式角度来分析,这些绿地构成了城市绿地中的“点”和“线”,规模不同的“点”由“线”连接在了一起。因此,在绿地系统的结构模式中应当充分重视绿地系统中的点、线、面的结合。

4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介绍了绿地系统及其类型,然后分析了当前我国在城市规划的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最后就绿地系统规划的方法提出了一点建议。通过分析,在进行具体的绿地系统的规划的时候,应当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掌握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从布局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科学合理的规划,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高凤娟,袁留斌.浅谈居住区绿地系统植物配置与设计——以合肥新华学府花园小区(东区)为例[J].上海蔬菜,2012(03).

[2]李锋,王如松.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规划与预测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3(09).

[3]韩晓莉,宋功明,王军.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方法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

绿地规划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
绿化规划设计;
生态环境设计;
景观设计

1 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设计

现代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基础必须是城市生态系统,即通过获取城市生态效益,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提高现代城市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基于此,现代园林规划设计领域就把基于生态学原理的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作为该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就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生态环境设计展开讨论。

1.1 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绿视率和绿地率

就现代住宅小区而言,建筑物、道路、硬质广场等不透水部分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反之绿地面积占据的比例极少,由此可见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应配置好山石、植物、道路间、建筑物与水体间等诸多要素的比例关系,同时突出植物造景,以此提高住宅小区的绿视率和绿地率。此外,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应认识到嵌草石板铺路优于纯石板铺路;
攀缓植物景墙的生态效益优于单纯漏空景墙;
花架的绿视率优于亭榭。

1.2 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叶面面积系数

所谓叶面面积系数,它是叶面面积总数与单位绿地面积的比值。研究证实,园林绿地领域的能源率数量与物流数量对园林绿地生态效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园林绿地的绿化水平完全可以通过改善植被空间分布状况来提高。此外,基于生态园林原理的多层次人工植物结构要求把地被植物和灌木加栽到乔木丛内,由此形成人工植物群落,进而增加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叶面积总和。

2 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

结合生态园林原理可知,现代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应该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方面,即住宅小区的景观效果和住宅小区的绿地使用功能。

2.1 意境创新

现代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意境创新通常把植被作为主要素材,同时通过植物、山水/石、道路、建筑小品等素材体现出来。无可否认,基于园林植物的意境更具生态效果和优越性,究其原因为园林植物的姿态更优美、色彩更绚烂、芳香更宜人、名称更具意境,同时园林植物皆为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基于此,生态园林设计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园林植被的独特个性,以便使园林植被优越性得到最大化发挥,进而为现代住宅小区营造一个更具意境和生命力的生态园林。

2.2 植物配置

2.2.1 空间处理。住宅小区的绿地面积主要分布在中心绿地和建筑物的四周,其中建筑物四周绿地的布局多以行列式分布,而狭长空间更能体现出此类分布形式。基于此,生态园林设计人员完全可以运用植物不同的组合形式来打破传统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僵化空间,进而营造出一个和谐且极富生命力的空间(见图1)。

2.2.2 线条处理。现代住宅小区绿地的线条多为平行直线,那么住宅小区植物配置完全可以充分运用林冠线的起伏变化和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以此实现平行线与曲线的完美结合,如结合花灌木枝密、矮小、叶茂等特点密栽迎春、金钟花等花灌木,由此构成曲线条。林冠线起伏变化的常用手段为利用龙柏、水杉等尖塔形植物的起伏变化曲线来进行植物配置。

2.2.3 季相变化。住宅小区的植物配置理应具有一定的季相变化,且能做到与居住者生活规律同步,由此体现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独特景象。基于此,较能体现季相变化的植物配置如下:春季为樱花(主)+玉兰(次);
夏季为夏日红(主)+棣棠(次);
秋季为石榴(主)+两株红枫或柿子树(次);
冬季为腊梅、云杉(主)+红端木(次)。总体而言,住宅小区属四季园,其季相变化设计方案可以为:大叶黄杨与云杉互衬(主)+富有季节性的花卉树木(次)。研究证实,该景观设计方案非常符合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对人居环境的要求。

3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绿视率、绿地率、叶面面积系数3个方面讨论了生态环境设计问题;
从意境创新、植物配置两个方面讨论了景观设计问题。总体而言,住宅小气绿化规划设计的生态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直接关乎到现代居民的人居环境的质量,则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推荐访问:绿地 规划设计 论文 绿地规划设计论文【五篇】 绿地规划设计论文(精选5篇) 绿地规划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