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安全技术管理制度【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4-04-03 08:38:02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安全管理;危险源辨识;因素分析;动态控制;技术措施;制度措施0引言据研究,绝大多数(98%)以上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根据这一判断,如果我们能够预知导致一个特定的事件或结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技术管理制度【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安全技术管理制度【五篇】

安全技术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安全;
安全管理;
危险源辨识;
因素分析;
动态控制;
技术措施;
制度措施

0 引言

据研究,绝大多数(98%)以上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根据这一判断,如果我们能够预知导致一个特定的事件或结果,我们也就能够应用管理技能来避免其发生或者设法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免受严重影响。

海因里希分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事故控制的3E原则,即工程技术、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等三个方面的措施。为了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在上述三个方面实施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对策,而且还应始终保持三者间的均衡,合理采取相应措施,或结合使用上述措施,才有可能搞好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安全技术对策着重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的问题;
安全教育对策和管理对策则主要着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问题,安全教育对策主要是使人知道该怎么做,而安全管理则是要求人必须怎样做。

1 建筑施工的特点

1.1 施工作业场所的固化使安全生产环境受到局限

建筑产品一般坐落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产品一经完成就不可能再进行搬移,这就导致了必须在有限的场地和空间集中大量的人力、物资机具来进行交叉作业,容易产生物体坠落、打击等安全事故。

1.2 施工周期长,劳动者作业条件差

由于建筑产品的体积十分庞大,施工周期长,从基础、主体、屋面到室外装修等整个工程的70%均是露天作业,劳动者还要忍受春夏秋冬的风雨交加、酷暑严寒的气候变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这样的环境条件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1.3 施工生产的流动性要求安全管理举措必须及时、到位

当一个建筑工程完工后,施工队伍就必须转移到新的工作地点去,即要从刚、熟悉的生产环境重新开始工作,脚手架等设备设施、施工机械又都要重新搭建和安装,这些流动性因素时常孕育着不安全性。

1.4 建筑施工多为多工种立体作业,人员多,工种复杂

建筑施工场地相对窄小,人员多,工种复杂,它涉及到高危作业、电气、起重、运输、机械加工和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等多工种多专业,组织全面的安全技术培训难度较大。而且工人多为季节工、临时工,他们受到的教育培训较少,相对技能和素质较低,安全观念淡薄,工作中由于违反操作规程而引发的安全事故不少。

2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2.1 防止人失误的技术措施和方法

2.1.1 耐失误设计

这种方法是通过精心设计使得员工不发生失误或者即使发生失误也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用不同的形状、尺寸或颜色防止安装、连接操作失误;
采用连锁装置强制性地防止误操作;
采用误动自锁装置使人失误无害化等等。

2.1.2 冗余技术

IEEE可靠性协会对“冗余”的定义是“在需要时运行并完成指定功能的备用措施”。它的特征是只有一个或几个而不是所有措施(装置)发生故障,系统仍能正常运行。它的目的是提高系统可靠性。例如在危险岗位由双人操作,或人机并行,采用备用系统等。

2.2 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方法

2.2.1 消除危险源,尽量减少和降低危险程度

通过采用原材料的替代、工艺的替代,用无毒材料代替有毒材料,用生物技术代替工程技术等等,都能够达到消除和减少危险源的目的。

2.2.2 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通过采用限制的技术措施,来控制能量和危险物质在安全范围内,如限位、限压、控温等。

2.2.3 隔离

在时间和空间上,采取分隔措施,或利用物理的屏蔽措施局限和约束能量或危险物质。

2.3 采取减少故障发生的技术措施

2.3.1 安全系数

安全系数是保证建筑物或施工机械零部件所要求的强度裕量,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和工艺工序的正常进行。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中,要按照既安全可靠又节省的原则,从安全和效益两个方面考虑,辨证统一地进行分析,选取合理的安全系数。

2.3.2 提高可靠性

提高建筑物、建筑设备和附件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具体有降低额定值、冗余设计、选用高质量材料、维修保养和定期更换等。

2.4 认真作好安全技术交底

建筑工程开工前,项目负责人应向参加施工的各类现场管理人员认真进行安全技术措施交底,使大家明白工程施工特点及各时期安全施工的要求,这是贯彻施工安全措施的关键。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应按施工安全措施要求,对操作人员进行详细的工序、工种安全技术交底,使全体施工人员懂得各自岗位职责和安全操作方法。工程从开工到竣工的整个过程,都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和不安全隐患,如果预见不到,安全管理措施不善,将不同程度影响到施工进度和效益,乃至造成人身安全事故。

3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制度措施

根据事故致因理论,管理失误是事故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人的行为对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控制和减少人为与管理的失误,需要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管理。

3.1 安全教育对策措施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思想,切实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贯彻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安全法律法规。培育团结协作、敢打硬仗的团队精神。建立和完善企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不搞形势,不走过场,定期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学习,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常抓不懈,有针对性开展安全操作技能培训和竞赛,使每一位员工真正掌握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建立一套激励和约束机制,包括安全奖励机制、人文关怀机制、员工福利机制、安全考核机制、安全曝光机制、安全行为约束机制、安全责任约束机制等。

3.2 安全管理措施――安全定置管理模式

定置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门科学管理方法。它以完整的信息系统为媒介,以实现人和物的有效结合为目的,通过对现场的整理、整顿,把生产中不需要的物品清理掉,把需要的物品放在规定位置上,使其随手可得,促进生产现场管理科学化,达到高效生产、标准化生产、安全生产。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定置管理包括分析、设计、组织、实施、检查等内容。分析研究是建筑施工安全定置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使定置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的关键性工作,深入施工现场,对生产工艺、设备、工具,以及人、物与场所的结合状态、信息流动状态等,应用工业工程学方法进行研究。在掌握施工现场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施工现场系统各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设计,并设计出施工安全定置图。根据所设计的建筑施工安全定置管理方案和定置图,对施工现场系统实施定置调整与整改,同时加强实施过程与效果的检查和考核。

4 结束语

总之,由于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而广泛,从自然条件到人的生理条件,从技术因素到人的心理因素,因此文中笔者提出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也仅仅是一个初步的理论探讨,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和综合评价的研究提供方向,为课题的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蓉,徐玮.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创新研究[J].建筑施工,2005(06):75-77.

[2]黄世国,徐丽.基于PDCA循环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J].山西建筑,2007(04):219-220.

安全技术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尤其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对于整个网络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与计算机用户的实际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发展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因此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网络安全时,要注重对信息管理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将应用中的出现的安全问题控制在技术可以进行管理的范围内。IP地址、域名等都是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应用的具体内容,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其他内容,这些内容都能对恶劣信息的攻击进行有效的防御。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应用中必须要进行的工作就是每天对信息管理技术的安全性进行实时的监测。由于对网络安全存在威胁的各种不安全因子具备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常常导致在对信息管理技术的安全性进行监测时出现难以辨别的混乱问题,所以在平时的应用中,就需要做好随时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应用中的警惕性,以便在问题发生时能够进行采取快速的、准确的解决方法。控制信息的访问是整个信息资源的起点,是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网络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控制信息的访问,要求对不同用户的具体信息和将信息公之于众的安全性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全面的把握。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应用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员提高警惕,提高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重视程度,并制定出应对网络安全应用问题的改善策略。

2网络安全应用问题的改善策略

2.1加强安全风险的遏制与防范意识

提高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应用中的安全性,首先需要加强相关人员对容易威胁网络安全的不安全因子的恶意攻击的遏制与防范意识,让相关人员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投入足够的重视。由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关系到计算机用户的切身利益甚至关系到社会整体的发展,致使其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具有紧迫性和艰巨性。为了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应用中的安全性,很有必要做好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加紧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研发和革新,使其紧跟时展的脚步,将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控制在技术可以进行管理的范围内。

2.2进行信息管理技术上的控制

在相关人员树立了安全风险的遏制与防范意识之后,还需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进行控制。在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应用中的安全性的相关策略中,控制处于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和许多因素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因此也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只有在对众多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信息的安全化管理体系才能够实现对信息管理技术控制的合理且顺利的实施。另外一定要注意可以实施的实际范围,将信息管理技术的安全化管理体系建立在这个范围之内。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研发创新力度,增强其自身实力以更好的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险,同时还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做好明确的分工工作,以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可以顺利的进行。

2.3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管理力度

安全化管理是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应用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使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管理力度得到强化将直接有利于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应用中的安全度。强化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管理力度实际上就是将管理的内涵和理论进行延伸,使其延伸到关于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防范以及相关的体制、机制之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跟随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脚步,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诸多的信息化、现代化因素包含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体系之中。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管理力度,主要还是从防范不良因素的入侵攻击入手。

2.4建立健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同样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相关的制度规范要包括对工作人员日常行为的完善,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系统的组建等相关内容。另外还需要建立健全计算机的防病毒体系,对杀毒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与升级,以防止病毒、黑客的入侵。还要对落伍的电脑进行及时的更换,并及时配备更新升级后的软硬件,并在计算机的使用场所安装防火设备,将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5创建健全的、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模型

创建健全的、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模型对于安全风险的有效防范以及强化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安全管理力度等方面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在进行详细周全的规划安排的基础上,创建健全的、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模型才能早日使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使用环境变得更加健全与安全。如今健全的、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模型已经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安全化管理中得到了初步的建立。并且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和借鉴之后,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应用中的安全化管理的规划安排进行了合理的丰富,实行混合模式的安全化管理方式,得到了政府以及许多专业的厂家的期望和肯定,健全的、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模型在将来一定会得到更多的认可,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对强化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安全管理以及促进社会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

2.6加强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

在正式使用计算机之前,需要为计算机安装相关的扫描和病毒查杀的软件,利用这些软件排除计算机存在的系统漏洞,并针对具体的漏洞制定出相应对的补救措施,以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网络安全性。另外对于操作系统安全防护措施的强化需要对计算机使用者的真实身份进行验证,抵制病毒和黑客的不良攻击。同时需要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为良好的网络环境的营造提高制度上的保障。

3结语

安全技术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现代生产经营活动是社会化大生产,安全生产涉及的广度、深度和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边缘性特点,使得安全生产成为一项系统工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又使安全生产成为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基本权利和社会稳定的大事。这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要成为了解防火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3个方面知识的安全生产通才,需要掌握设施设备本质安全和科学安全管理技能,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素养。提高安全生产管理队伍素质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在要求。人事部、原劳动部于1997年颁布了《安全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把安全工程专业人员分为劳动安全工程、劳动卫生工程、特种设备安全工程、安全检测检验技术、安全系统工程5类。按照条件经评审合格并获得相应证书者,表明已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具有被聘为相应安全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从而建立了安全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把“1997年确定了安全工程师职称”作为安全科学体系建设取得进展的标志之一而写入了《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2004~2010)。规划要求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风气;
大力弘扬“奉献、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安全生产科技人才;
采取切实措施,吸引全社会优秀人才投身于安全生产科技工作。但是,安全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没有得到推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大多无法通过这一制度取得安全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要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只有通过其它途径,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风气在安全生产领域还没有形成。

安全生产工作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待遇低、地位低却是无争的事实,没有多少人愿意干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如果对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薪酬结构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各类人员中有领导职务、专业技术职称或现实经济贡献的人员,其薪酬比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普通管理人员高。虽然现在有理论说安全生产可以减少损失从而间接创造财富,而间接创迼财富本身表明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生产经营单位没有现实的经济贡献,且大多数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认为实现安全生产需要花费很大的资源投入,安全生产没有给本单位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在生产经营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激烈竞争中,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既没有现实的经济贡献,又不能成为领导,还不能评安全专业技术职称,其待遇和社会地位想不低都困难。虽然高薪不一定能吸引高素质人才,无职无位薪酬低但责任重大的安全生产管理岗位显然不可能长期吸引高素质人才。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由于不能通过安全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取得专业技术职称,以提高自己的薪酬和地位,有一技之长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纷纷转行,甚至一些安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也转行从事其他工作。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当前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队伍低学历、无专业技术职称、老龄化的不合理状况。

目前,相当数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对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岗位却无人愿意干,有关负责人尽管口口声声说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而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能够大力推行安全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解决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待遇和地位低的实际问题,相信将吸引大量高素质人员争相加入安全生产管理队伍。这对迅速改变当前安全生产管理队伍结构现状是有益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安全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提到“申报工程师任职资格的人员应符合大学本科毕业或大学专科毕业,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四年以上”,这不仅表明申报安全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必须是高素质的,同时也清楚地向生产经营单位表明国家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要求是很高的。

可能有人会说,国家实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更能体现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要求和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尊重。安全生产专业技术工作由于其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实行执业资格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执业资格制度的实行对规范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改善安全生产形势都将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从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件和制度设计来看,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不太适合生产经营单位,而是适合安全生产社会中介机构。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刚刚建立,第一次全国资格考试即将举行。从在安全生产领域建立执业资格制度的用意和已经实行了执业资格制度的注册会计师、律师、医师等行业来看,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不可能太高,否则将影响整个执业资格制度的声誉,相信人事部门也不会同意在安全生产领域降低对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可见,如果当前急于在生产经营单位实行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的话,在短期内是很难提供足够数量的注册安全工程师,以满足《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第5条“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工作等岗位及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注册安全工程师”的规定要求的。既然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的门槛很高,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又达不到规定要求,有关部门应当从现实出发,可先推行安全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以迅速、彻底改变当前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队伍不合理的结构现状。这对实行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也是有益的。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版权所有

安全技术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术管理;
安全生产;
前提和保障

中图分类号:TU7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煤炭行业管理和安全监察部门、煤炭生产企业落实安全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完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监管,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继续保持了相对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但是,煤矿重大事故时有发生,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安全生产体系并不完善,是政府在新的行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我国煤矿生产现状出发,对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论述,基于此,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体系建立健全的过程中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作了初步的思考和探寻。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技术管理不到位或出现漏洞而造成的,因此,加强技术管理,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和保障。

一、我国煤矿行业存在的基本问题

我国煤矿生产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机械化程度低、安全设施不完善、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低、投入不足、安全欠帐多、矿井抗灾能力低,这是长期困扰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难题,是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煤矿行业存在的基本现状。

二、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煤矿要做到安全生产,首先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思想,其次必须综合地运用多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因为煤矿安全管理时刻存在于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之中,安全与技术密不可分,技术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和保障。涉及到煤矿生产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而煤矿的生产过程又十分复杂,环节众多。因此,我们必须把技术管理看成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煤矿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指导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使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适应,避免因某一环节发生故障而打乱正常生产秩序甚至酿成大祸。

三、技术管理是查处和治理煤矿事故隐患的有效途径

煤矿井下生产过程中,本身就受着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自然灾害的制约,在生产过程中,采、掘、机、运、通等工序和环节配合不当就会造成故障和事故,甚至可以酿成大祸,严重危及职工的生命安全,不论任何煤矿均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只有通过不断查处事故隐患,明确安全上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措施,才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众所周知,煤矿生产隐患与事故是密切相关的,那么预防事故的重点就是消灭安全隐患,如果对小的隐患或一般的隐患重视不够,治理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使小的隐患上升为重大隐患直至造成事故。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水、火、瓦斯、煤尘、顶板问题始终伴随着矿井的开采,因此对这些长期患要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测监控手段,实施防治措施,使其不出现危险状态。如在开采过程中,对出现的局部瓦斯积聚超限,煤炭自然发火,采掘工作面接近含水层,采煤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和周斯来压以及过断层和空顶等这些短期隐患,应明确责任,制定防治措施,加强管理,使其尽快消除。所以说,煤矿短期患又是技术管理的重点,不仅要定期分析,还要尽可能做到定量分析,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探讨隐患与事故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对生产经营和煤矿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安全知识培训和考核

生产经营者在煤矿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作用,生产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术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安全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加强培训和增强生产经营者的安全生产意识是重中之重,对生产经营者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和安全知识考核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大多数的煤矿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没有经过专门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没有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因而普遍缺乏安全生产技能,那么对这部分人进行安全生产技能的培训同样是必需的,使所有的从业人员基本上具备安全生产知识和事故发生后避灾自救的能力,具备常规事故的处理能力和临危不乱、遇变不惊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拥有从业资格,准予上岗,这对于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和提高煤矿抵御事故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五、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

要想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革采煤工艺,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广大员工的综合技术素质,努力改善井下的生产工作环境,众所周知,煤矿安全状况不好,除受地质和开采的特殊条件制约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装备和工艺落后,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和员工的综合素质低而造成的。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但推广新技术应因地制宜,做好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不要盲目行事,另外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保证,对改善安全条件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应予以充分重视。因为,对一部分新技术存在着二次开发的问题,应注意新条件下推广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避免形成新的隐患,使其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六、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加强对生产技术的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责任制的技术管理体系。建立一套有效的技术管理机制,没有一个完善的技术管理机构,技术管理就必然带有随意性,也必然会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技术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了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各党组织一定要从生活上关心工程技术人员,工作上帮助支持工程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上倾斜工程技术人员,充分把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煤矿安全生产建设中去,发挥聪明才智。大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职务、职称终身制,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在工资和奖金的分配上把个人的贡献大小和工作实绩、工作技术挂起钩来,坚持贡献与回报相平衡,体现知识和智力的价值。坚持多样化的分配形式,设立科技项目成果奖和技术创新奖,从制度上确立知识产权的地位。

安全技术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了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升级,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能在满足信息统筹管理的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化整合。其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具有组织性特征。在计算机数据处理过程中,由于数据具有一定的连接性特征,因此,要将具有关联结构的数据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统筹化的数据库。主要是借助一种特定的关系进行数据组织以及匹配,确保组织解构特征的实效性,也能强化数据之间的关联维度[1]。其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具有共享性,在数据应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数据的共享模式,也是建立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目的,因此,要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就要结合数据模型和数据共享参数进行系统化处理以及信息管控,确保使用效率的完整度,也为信息利用效率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就目前技术的发展结构而言,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实际运行过程中,整体技术维度和技术运行机制也在发生改变。第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展。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频率和市场前景越来越大,无论是工业、农业以及文化产业等,都将其视为有效的信息处理工具[2]。因此,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和适配性尤为重要,各行业也在自身发展进程中不断摸索和技术优化,真正建立切实有效的管控模型和管理机制,确保管理维度的实效性,也为信息结构优化奠定坚实基础[3]。第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也在探索中逐渐得到强化,也突显出计算机数据管理项目的具体要求,只有优化其安全价值,才能更好的建构高度机密性以及敏感性数据管理维度,保证了信息备份管理以及恢复功能的有效性,对于数据信息的复制和备份,要在优化信息维度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数据库的安全性升级。

三、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优化路径

(一)优化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安全性

要保证数据完整性,就要从安全应用以及安全管控模型出发,建构系统化管理维度和管控要求,保证数据在得到共享的同时,相应的数据信息也是安全准确的。因此,技术人员要结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相关要求,提升信息完整度和安全性[4]。

(二)优化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实践性

在实际信息管理和信息控制过程中,要积极落实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机制,确保管理维度和管理效果的最优化。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将数据库原理和数据库管理技术模型进行深度管控,是提升数据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的重要路径,也是研究数据分析机制以及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模型的重要参数,因此,要保证理论联系实践,建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整体。

(三)优化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技术性

对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来说,最基本的就是技术参数,因此,要保证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得到推广,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证技术模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并且积极落实计算机共享体系。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规避数据库被非法入侵,确保其技术安全和信息共享安全。但是,在实际管理机制中,信息的绝对安全存在风险。提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技术安全性,能更好的落实信息应用价值,确保信息维度得到有效优化。因此,相关项目技术人员要利用加密技术对非共享信息进行系统化管控,提高管控效果的同时,积极落实技术性管理要求,借助权限管理机制、数据加密技术以及强制存取控制技术等措施,进一步优化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技术安全性[5]。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管理过程中积极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能在满足共享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的实用性价值,确保信息得到充分利用,也为实践优化提供动力,确保技术模型以及信息管理维度之间形成有效的控制机制,也为数据应用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保证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管理之间的优化契合。

作者:陈文杰 单位:

参考文献:

[1]王瑜.探究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理与实现途径[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5(11):2074-2074.

[2]温林芝.试析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理技术与方法[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15(04):183-183.

[3]赵宏飞,国静萍.试论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防范技术及安全管理[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15(04):190-190.

推荐访问:管理制度 技术 五篇 安全技术管理制度【五篇】 安全技术管理制度(精选5篇) 安全技术管理制度包含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