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声乐课程教学也需要有计划地制定教学目标,培养新时代的音乐人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个人声乐能力为目的,将学生的个人音乐素质通过声乐的形式激发出来。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声乐课程论文【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声乐;
课程教学;
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59-01
一、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教学的目标
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声乐课程教学也需要有计划地制定教学目标,培养新时代的音乐人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个人声乐能力为目的,将学生的个人音乐素质通过声乐的形式激发出来。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制定学习目标,与学校目标接轨,渗透学校文化,结合每个学生的声乐特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一是要从音乐基础知识抓起,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是要擅于把握声乐课程教学的技能,进一步提高歌唱水平;
三是要理解和掌握声乐课程的内容;
四是要熟悉声乐作品的语言与歌唱形式,灵活掌握声乐在歌唱中的作用与效果;
五是要总结发声的方法技巧,灵活变换发声歌唱。
二、高职院校声乐课程实施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高职院校课程的选择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要将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就业为目的。
(二)趣味性原则
高职院校课程的开发需要优先考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学生学习声乐课程的前提条件。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动态,注重兴趣培养,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三)教育性原则
在高职院校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在对文化知识进行讲授的同时,也伴随着个人素质的传播,声乐课程要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文化知识为目的,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审美。
(四)整体性原则
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是由相关教育部门经过统计研究,为学校的长期健康发展制定的学科,贯穿了实践性、教学的可行性、学习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和保证了高职院校声乐课程的开展。
(五)差异性原则
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教学,必须要从实际出发,看到每个学生的性格特c,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给予不同的学习目标,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首先,运用正确的方法,理论联系实践,从实践中寻找学习方法,夯实理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课程的学习中。其次,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技能,做到创新思维,推崇新的理论方法,为学生推荐更多有学习价值的声乐作品。再次,高职院校声乐教学要以教育为根本目的,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传播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声乐中得到熏陶。
2.课程基本内容
(1)声乐基础理论与知识。包括声乐的基本概念、歌唱器官的生理结构、歌唱呼吸原理与机能、歌唱发声与共鸣原理、歌唱的声区、歌唱语言与运用规律、歌唱的心理基础、人声的声部、声乐的演唱形式、声乐作品的体裁。
(2)声乐基本技能与方法。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技巧和呼吸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要有一个正确的歌唱姿势和气息。养成标准的训练方法。
(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每一项技能都需要实践来检验,声乐也需要在实践中寻找总结经验,要在声乐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音色、嗓音,对学生多做一些课外辅导来补充课内的不足。
(二)课程教学
1.以本课程纲要为依据。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为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目的要求,周进度和阶段进度,应完成的练声曲、歌曲的数量和具体曲目,技能技巧训练,教学实践等。
2.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声乐理论修养、声乐技能训练、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四方面有机组合。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分别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授课形式。
3.将声乐理论知识与个人音乐素质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与个人音乐修养结合起来,唱出各个流派的不同特点,灵活把握声乐艺术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史春梅,金顺爱.伊犁师范学院新型声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的融合问题逐渐成为影响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如果仅是一味地采用西洋唱法,而忽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民族唱法,那么就可能影响到民族唱法的传承和发展。在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后可能会走上过度西化的发展道路,而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知识却大多被忽视。此外,如果学生不能接触到拥有56个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唱法的教学,就可能使其缺失传统声乐教学基础,影响其对声乐唱法的辨别,不利于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本土性特点,会影响其今后的规范化发展。因此,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在处理“土唱法”与“洋唱法”的融合方面还需要加强相关的研究。
二、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切实转变民族声乐教育观念
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努力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创造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培养具有民族声乐素养的专业音乐人才。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切实转变,即要树立与时展相符合的新的民族声乐价值观念,转变过去那种唯西方化的教育理念,逐步实现多元化的民族声乐价值观念。切实转变民族声乐教育观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1.加强对传统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我国的声乐艺术从原始社会一些简单的声乐符号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历程中,伴随着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经验道德不断累积,相关的声乐理论也在日益积累和发展中逐渐丰富起来。而随着民族声乐在唱法上“土洋之争”的展开,使得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教学理论遇冷。但是从我国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传统声乐理论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地方。但是,目前这些传统的民族声乐理论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因此,目前最应加强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研究,注意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探寻其在传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对传统声乐理论中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修正和创新,积极探索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和价值。2.尊重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理念现今,我国的音乐教育逐步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历程,并根据这一标准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在民族声乐教育中体现多元文化因素,其关键就在于必须确立平等对待各种文化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新时代,强调在发展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还应该平等地对待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思维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形式的世界文化,让学生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形成具有平性的多元文化发展观。多元化教育理念的形成能够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使得民族声乐教育的格局变得更加宏大,给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开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不断强化和完善民族声乐教育,就应该积极加强民族声乐教育理念的更新发展,努力转变教学思维模式,在民族传统声乐教学中落实多元化教学观念,让学生能够更加平等地对待民族声乐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文化。
(二)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民族声乐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实践基础,没有科学、完善的课程设置活动做支撑,民族声乐教育改革的各项内容就无法得到落实。加强民族声乐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1.改革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的原则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首先要确立“实践性、综合性、系统性”的课程教学原则。将实践性切实落实到民族声乐教学之中,这是由民族声乐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所决定的。民族声乐教学的最终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技巧、唱法等内容的实际掌握和运用上。因此,加强民族声乐课程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仅是实践教学是无法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一名优秀的表演者还必须具备很好的理论知识素养、娴熟的歌唱表演技巧以及扎实的舞台表演功底。加强民族声乐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的综合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专业的民族声乐歌唱家方面还比较欠缺。这种缺乏系统性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定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衔接,进而影响到民族声乐事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在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计划性也十分重要。2.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课程体系加强对民族音乐课程的建设,主要包括民族声乐理论课程建设和民族声乐表演课程建设两方面内容。加强民族声乐理论课程建设,就是要加强文化理论方面的教学,应加强民族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等课程在文化课程教学中的比重,以此来帮助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音乐教学文化基础,强化其对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应在开设西式专业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中国传统乐理基础课程,实行“双语”课程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同时学习专门的声乐技能知识与本土的民族音乐文化。扩充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增加音乐理论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开设戏曲艺术、说唱艺术等课程也十分必要。这些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民族声乐理论知识体系。3.加强世界音乐课程的建立发展文化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加强西方音乐课程的建设,即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进程,将世界各国优秀的音乐积极引入到我国的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中。目前,这一想法在我国还属于初步发展阶段,只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这三家专业院校在开展世界音乐课程的建设活动。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加入世界音乐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拓展其视野,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文化,以此来丰富其音乐知识体系,帮助其确立多元化的音乐价值观。
(三)加强民族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现代化的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仅局限在声乐知识的学习上。如果仅仅学习与声乐知识相关的内容,而不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的声乐教学就是闭门造车,能够获得的教学成果会非常有限。加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声乐教学也应该积极改革,努力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要将民族声乐教学建立在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之上,以此来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积累。因此,要切实将民族声乐教学与社会、人文、历史、哲学等各个学科结合起来。只有先做好了人文知识的铺垫,才能在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其文化视野,增强其对民族声乐作品中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而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作品的意义,才能激发出其创作力,使其在民族声乐上的创作独具魅力。
(四)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专业艺术人才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课型有小课、小组课、集体课这三种。在声乐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只有在每个年级都将这几种课型合理有机的搭配,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编制目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征求意见修改稿)文件中有详细叙述: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育,要着重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既不能忽视必要的技能学习,又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与欣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范唱能力和组织教学的综合能力[1](p166)。在高师声乐的实际教学中,只有做到这几种课型有机合理的搭配,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达到高师声乐的教学目的。
一、高师声乐课的课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课型,是指声乐课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就是课型种类,简称为课型。按照课程的性质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声乐理论课、声乐技能课、声乐实践课、声乐教法课;
按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划分,通常分为声乐个别课、声乐小组课、声乐集体课三种类型,文章取后者。
(一)声乐个别课,就是一节课一个老师只对一个学生或者是两个老师对一名学生(一名声乐老师和一名钢琴艺术指导老师对一名学生)的上课形式。这种课型主要针对专业程度较高的学生而开设的声乐课,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演唱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课型的缺点是学生缺乏系统声乐理论指导和声乐实践的舞台,学生只能是“琴房歌唱家”。更重要的是,在高等师范院校扩招的今天,这种课型远远不能满足客观实际的需求,声乐小课教学量大、教学成本高、经济投入大,并且不易领导管理,教学纪律容易失去监控,造成教学的随意性。
(二)声乐小组课,是一节课一个老师对2-5个学生的上课形式。主要针对程度比较低的同学,通过声乐小组课能解决学生声乐技能方面很多共性的问题。这样的课型有利于学生的互相学习、相互帮助、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同时,既可以以教师讲解为主,又可以以学生谈论为主。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和对声音的辨析能力。教师也省去为每个学生单独上课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同时兼顾几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方面的差异。这种课型的缺点是,往往一节课的时间分摊到每个人下来也就十多分钟,要想在十几分钟内解决学生演唱技能上的问题,是难以到达的;
同时这种课型也缺乏系统完整声乐理论指导、缺乏舞台实践的机会。
(三)声乐集体课,是一个老师对一个小集体甚至更多的学生的上课形式。这种集体课有的师范院校运用于声乐集体理论教学;
有的师范院校运用于声乐集体技能教学;
还有的院校将声乐集体课同时运用于学生的集体理论教学和集体技能教学。声乐集体课的理论教学包括三大部分,声乐发展史、歌唱理论知识、歌唱语言。声乐集体技能教学课,低年级主要是运用于针对声乐演唱上的共性问题,在高年级主要是针对声乐表演和声乐小合唱、重唱课程。这种课程是声乐小课和小组课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其优点是教师省力省时,大大降低教学成本。但是声乐集体课对于低年级学生解决声乐技能问题上,能力非常有限。
这三种课型,都有利有弊,只能将几种课型互相搭配,才能在声乐教学中,做到统筹兼顾、有的放矢。
二、高师音乐教育现行声乐课课型的搭配
现在很多高师院校声乐课型,也均有这样的几种课型,但不是在每个年级都能将这几种课型做到合理搭配,特别是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四年级。有的院校大一的声乐课,只开设声乐集体课,没有将声乐小组课和声乐小课渗透其中,不论学生的程度,实行大锅饭,这样的教学使得一小部分优秀学生专业的提高不能得到保证,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有的院校不分学生的演唱水平,从大一开始就实行上声乐小组课,忽视了声乐集体课和声乐理论课,这样使学生在声乐发声理论上有一个空缺,不能系统地了解科学发声的基本原理;
还有的学校在大一仍然是上一对一的小课,沿袭音乐院校的教育模式,这样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调高也得不到保障;
还有很多师范院校在大学四年级往往只开设声乐小课和小组课的教学,忽视了声乐集体课的教学。笔者主张应该在在大学每个年级都应该将三种课型进行合理有机地搭配,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专业需求。
三、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课型搭配的构想
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型合理搭配必须要兼顾学生的专业、学生的演唱水平、师生比例。从高师声乐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高师学生培养目标看,在高师的每个年级都应该把这几种课型渗透进去,而不是单一的课型。单一的课型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的需求。我国基层音乐教育水平较低,造成了考生素质普遍不高。考入音乐学院的学生,大多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和声音条件,而高师的新生大部分往往只靠一般的素质和稍好的声音条件就可以入学了,尤其是那些学习键盘、器乐、舞蹈、理论专业的学生,声乐知识几乎是“白丁”,为了合理高效率利用好教育资源,笔者主张低年级大量设置小组课和集体课,少量的声乐小课,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满足一小部分专业优秀的学生的要求;
在大学高年级,应该大量设置声乐小课、小组课,设置少量的声乐集体课。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在声乐演唱技能上均有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将声乐小课的比例有所扩大,但仍然保持小组课和声乐集体课,因为小组课和集体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和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合唱的编排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笔者对于几种课型搭配的构想具体如下:
(一)一年级
高师声乐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音乐老师,但是不可否认在每年的招生学生当中,会有一小部分各个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的学生,针对这一小部分学生,我们的培养目标就可以适当强调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使得他们毕业后,不仅有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而且也能成为当地的艺术舞台的佼佼者。在学生入校就举行声乐考试,参照考试成绩,取声乐专业的总人数百分之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保证程度好的学生的专业的提高;
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上声乐小组课;
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实行声乐集体技能课,主要是解决声乐共性问题;
对于所有大一学生,均开设声乐集体理论课,上学期教授的内容包括声乐发展史、声乐歌唱理论,下学期教授歌唱语言。
(二)二年级
参照一年级期末考试,仍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十的比例,上一对以的小课,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上声乐小组课;
对于钢琴、器乐、理论等非声乐专业的学生,选修声乐的同学仍然实行声乐集体技能课;
二年级下学期结束,就开始分专业了,这个时候以前声乐专业的学生里面会有一部分人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嗓音条件的原因,而改学其他的专业,有的学生会选择合唱指挥、音乐史论、电子音乐制作等等。
(三)三年级
到了高年级,非声乐学生就结束了声乐技能的学习,并且声乐专业的学生里面也有一部分分流出去,所以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人数会减少一部分。这阶段应该加大声乐小课比例,参照二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二的小组课,其余的学生仍然上声乐小组课;
对于声乐专业学生,开设声乐集体技能课,做一些轮唱、对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对拓展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艺术品位,培养合作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四年级
参照三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二的小组课,剩下的学生仍然声乐小组课;
对于声乐专业学生,开声乐集体技能课,排演一些简单的歌剧或者是音乐剧的片段,并结合演唱开设舞台表演课程,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是个非常复杂的教学事务,要想让每个学生的声乐演唱和教学能力取得最大的进步,需要高师声乐教育者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从高师的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主张在大学四年的每一个年级都应该将声乐小课、小组课、和集体课有机合理搭配,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王万珍.《高师声乐课教学新模式的探索》.文献选自《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1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新课程 声乐教学 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
高师院校音乐教育是培养中小学校音乐教师的摇篮,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声乐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必修课,是一门技能很强的主干课程,它承担着为中小学培养声乐教学师资的任务。随着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中旧的教学理念和传统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因此,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学生在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 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师资人才,高师声乐教学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当前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要求。
一、新课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
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人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课程观的改变, 期待的是教师要从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
学生要从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等教与学行为的变化和创新,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乘风扬帆的大船,与之同行的教师只有尽快调整行为、转变角色,才能跟上时代潮流。音乐新课程同样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必须从如下几方面来重视学生作为未来新课程改革中的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2.培养学生构建起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并能胜任自如。音乐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音乐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紧随社会发展,多领域摄取与音乐课程相关的学科,如语文、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学科的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态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高师声乐学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培养学生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协教学方式。在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 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带来了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 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中, 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课程将是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这样才能为高师学生将来走进新课程,为其提供最基本和最有利的保障。
二、高师声乐教学对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适应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 要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艺术实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重点要做到:
1.声乐技能和声乐理论相结合。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具有较强的歌唱能力,还应具备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声乐或唱歌课的教学能力。但长期以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往往对声乐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经验性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声乐个别课中,教师往往着重于声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将声乐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作系统的讲授,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也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既不系统也不规范,同时也造成了课时浪费。以至于有些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能,但对声乐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只会唱,却讲不出所以然的现象。
事实上声乐技能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它的掌握程度与人的生理及心理状态、文化素质和教学方法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把声乐技能课教学建立在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之上。没有明晰的声乐理论作为指导,仅凭一种感性认识,将会给声乐学习带来困难并使其受到制约。因此,高师声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声乐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原则来开设声乐理论课,使我们的声乐教学规范化、合理化。此课应从新生入学的一年级开始,集体开课、统一教学。每周1学时,开设1学年即可。教学内容可以从音响学、生理学的角度讲解,如:歌唱的姿势、发声器官的构成、发声基本原理、声乐与艺术语言以及声乐发展史等, 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认知与了解,促使其音乐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为声乐技能教学做好理论储备。
2.个别课和小组课相结合。这种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个性化与团队化的互补。个别课(一对一)因材施教,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声乐,而且也能根据每人的声音特点和综合素养,制订出一套适合于个人的声乐教学方案。这种授课方式能让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很好地突出了艺术的个性原则,并且符合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效果十分明显,也是学生掌握发声技法的最佳途径。小组课则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很大的教学优势,如:讲授必须掌握与了解的声乐理论知识、发声的基本方法、正确的呼吸方式、喉咙的打开与共鸣训练及解决他们在发声技巧、音乐表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小组课,进行各种重唱形式的训练,如:二重唱、四重唱、小合唱等。
把个别课与小组课相结合,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兼取众长,普遍参与,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审美能力。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团队协作的理念,是进行交流合作的很好途径。
3.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相结合。声乐是一门表演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我们不能因为高师声乐教学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忽视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没有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完善,课堂教学是艺术实践的前提和有力保证,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这既是声乐艺术自身的特点,也是基础教育中音乐教学的自身特点。声乐艺术的表现依靠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声乐技巧作为基础,而艺术实践恰恰是声乐课堂上理论与技巧的表现形式。在课堂上要针对舞台表演方面,如气质风度、语言、表情、形体等进行指导,并且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摩学习。同时,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艺术实践空间。利用课余时间锻炼学生组织和编排节目的能力,使他们自主地进行创编和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创造力、想象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编排曲目的内容与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如大合唱、小合唱、表演唱、音乐剧、歌伴舞、配乐诗朗诵等,使其多元化的教学能力有一个较快的提高。
这样,通过艺术实践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也可以反过来补充声乐理论与技巧,二者相辅相成,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熟练了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完善。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这是高师院校声乐课程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在于能否不断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要求,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特别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高师声乐教学始终不能偏离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原则,其教学内容只有依据培养目标不断地充实与完善,才能充分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本质特征和适应培养合格师资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孔令华.声乐入门.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3]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建设
中国音乐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要特色的高等音乐学府。自1964年建院伊始,学院就在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有益的探索。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艺术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音乐学院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学院在本科课程体系和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根据中国音乐学院办学定位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了一批能够引领民族音乐发展方向、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特质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是对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充实与完善,是对现有学院总体课程体系的有益建构和补充。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音乐学院已经形成了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具有鲜明学院特色、结构合理、内容完善的课程体系。
一、中国音乐学院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及思路
王光祈先生在《东方民族之音乐》一书中,将世界音乐体系划分为“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三大体系。各个体系有与之相应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中国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借鉴自欧洲音乐教育体系。经过百余年的实践反思,如何构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成为当前中国音乐教育实现体系创新的迫切任务。从课程性质来看,高等音乐学院课程大体包括理论类、技能类和实践类三种类型。从授课形式来看可以分为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和研讨课。
从专业设置角度看,目前国内高校音乐类设置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三个专业。三个专业分别包括若干专业方向。如音乐学专业有中外音乐史、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声学、乐器学、音乐艺术管理、录音与扩声。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有作曲、电子作曲、和声学、复调、配器、视唱练耳等。音乐表演有民族声乐演唱、歌剧演唱与表演、中国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钢琴、合唱指挥和乐队指挥等。与专业设置相应,各专业及方向都有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
中国音乐学院特色课程体系是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的宏观课程体系。特色课程体系严格遵循逻辑性的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课程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由基础到专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逻辑地组成一个体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了课程设置的基本顺序。从课程性质来看,中国音乐学院“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是包含特色理论课程、特色技能课程和特色实践课程。特色理论课程包括中国音乐史、传统音乐、中国乐理、五声调式和声、作曲等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课程。特色技能课程包括民族声乐、民族乐器、工尺谱、民族管弦乐队排练、民族室内乐等演奏演唱技能。特色实践课程包括各类音乐会、专业演出等课程。其色理论类课程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特色技能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特色实践课程是要求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的舞台演出、毕业设计(论文)、作品等,进一步巩固、提高和锻炼专业能力。
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是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以新建专业课程为主要任务,以培育优势创新为重点,以模块化课程为试验点,鼓励和引导各专业建设一批与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深度融合,反映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具有鲜明民族音乐教育特色,引领民族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课程。以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增加特色课程模块,构建包含专业主干、特色课程、学科基础、人文社科自然、实践、讲座为内容的总体课程结构。一方面,推动和激励专业教师在将课程建设与民族音乐学术研究相结合方面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另一方面,不断积累搭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的经验和成果。分“搭建特色课程体系框架、完善特色课程结构、充实特色课程内容”三个阶段,加强引导、改革创新、扎实推进、逐步实施。
从操作层面来看,特色课程可以从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同维度予以划分。特色课程的建设可以是理论层面、操作层面或实践层面的课程。从课程开发的主体及权限来看,特色课程可以是学院教师自主开发设计的与民族音乐教育紧密结合的课程,也可以是采纳校外的相对成熟的课程。从课程设计来看,特色课程可以是既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自由发展,更要重点强调和考虑学院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课程。从层次上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学院层面特色课程和系部层面特色课程。从类型上划分,可以划分为专业骨干类特色课程和学科基础类特色课程。从课程属性上划分,可以划分为理论类特色课程和实践类特色课程。从修读方式上划分,可以划分为必修特色课程和选修特色课程。设置必修特色课程的最低要求,鼓励开设大量选修特色课。以最低6学分为限,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2门,4学分。
二、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获得的成果
多年来,中国音乐学院特色理论、特色技能和特色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取得一系列的成果。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受西方音乐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较大,音乐专业基本上是沿用和照搬西方经典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国音乐学院在建院近五十年来,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引领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民族音乐风格作品的创作与民族音乐表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引领着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方向。由民族声乐教学团队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目前,正在逐渐形成更具特色的中国声乐学派。中国乐器演奏专业已成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的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最具代表性的教学和学术基地,成为学院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专家学者荟萃,学术优势明显,科研成果累累。黎英海教授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张肖虎教授的“五声性调式和声手法”、李西安教授的“中国民族曲式”(与军驰合作)、樊祖荫教授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杜亚雄教授的“中国乐理”等均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奠基之作,对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近年来学院新建的音乐教育、艺术管理、钢琴、管弦、指挥、音乐科技等专业也都在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些优势与成果大部分已经成功纳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为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总结提炼、充分利用学院形成的传统优势和产生的研究成果,发挥专家学者汇集和科研学术成果众多的作用,不断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是未来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不断巩固课程体系中的传统优势课程,如中国乐器、五声性和声、民族配器、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等课程。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这门课程含民歌、戏曲、说唱、民族器乐、少数民族音乐等内容,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四大部类,其中民间音乐是其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基础课程针对全院各系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是传统音乐系列课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希望达到如下目的:(1)通过对汉族民歌与歌舞、少数民族民歌与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五种传统音乐门类的主要类别、主要艺术风格的介绍,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传统音乐的基本概况。(2)通过对各类别经典曲目的模唱和听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格。(3)通过课堂教学示例,使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分析方法。本课程有助于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的形成,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修订,在各专业建立了以特色课程模块为载体的特色课程群。如音乐学专业方向的宗教音乐、工尺谱常识与演唱、数字音频技术;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民族管弦乐法、中国戏曲音乐模唱与模写、世界音乐、民族乐器;
民族声乐专业方向的曲艺、豫剧、京剧、昆曲;
美声方向的中国歌剧表演赏析导读;
民族器乐方向的乐种学、民族乐器声学概论;
管弦乐器演奏方向的新作品视奏、中国作品演奏;
钢琴演奏方向的中国钢琴作品演奏、钢琴伴奏艺术、民族声乐钢琴伴奏;
艺术管理方向的艺术管理学、艺术市场营销学、音乐鉴赏与批评;
音乐教育方向的中国音乐教学法、器乐组合演奏与教学、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与教学;
音乐声学专业方向的音乐声学概论;
乐器学方向的乐器学概论等。以工尺谱常识与演唱为例,这门课程的先修要求是具备初步的民间音乐基础和乐理视唱基础,采取集体授课方式。工尺谱是西方乐谱传入中国以前,流传使用最广、影响较大的汉族传统谱式,其所运用的符号及其背后所蕴含的“音无定高、拍无定值”,“大字”记录框架、“啊(e)口”彰显风格等文化特点,是西方谱式所不具备的。本课程以通行的工尺谱为主要对象,介绍工尺谱的谱字(音高)、板眼(节拍)、谱式、腔格(装饰音)、调门(调高)等主要内容,结合演唱和做题实践,一学期内达到视谱即唱的水准。
“实践出真知”,艺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艺术实践和科学研究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理论教学协调融合的,具有音乐学院特色的,“全程化、层次化、全方位”的本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开展每年一次的“艺术实践周”活动,发挥“艺术实践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累艺术实践经验方面的独特作用。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和灵活的考核方式,细化实践教学方案配套环节设计,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建立院内外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基地,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经验
一是立足探索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建设。在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中,深入学习和研究民族音乐的规律和本质。在挖掘、整理和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践行创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并在课程中予以实践,进一步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基础性的探索与贡献。
二是立足凸显学院总体办学特色。特色立校,更要特色兴校。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构筑核心竞争力。中国音乐学院根据自身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确定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设置,并努力在形成自身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的基础上,办出特色,争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三是借鉴国内外民族音乐研究的优秀成果。深入理解特色课程模块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避免保守、僵化的思想,力戒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故步自封、不求进取的观念,以开放、融通、创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秉承“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原则,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以广阔的胸襟与气魄,深入研究国内外音乐院校、综合艺术学院、综合大学艺术院系以及研究机构在民族音乐研究和探索中的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内外民族音乐研究的一切优秀成果,只要是有利于学院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皆为我用”,将其吸收和充实到特色课程的体系中来,把最新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呈现到课堂上来,使学生能够在本科阶段即学会以国际视野和横纵比较的方法思考和看待问题。
四是积极引导、注重特色课程教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课程需要配备有与之相匹配的师资队伍,使之在教学和科研方向上与特色课程的培育相呼应。特色课程建设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教育师资成长,积淀学院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1)在学院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招聘和留用能够讲授特色课程模块课程的专业教师。(2)在学科科研建设与研究生计划中,主动招收和培养能够讲授特色课程的博士和博士后,以学科科研建设带动师资培养。(3)在现有专业教师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予以培训和扶持。
五是加强特色课程的开发与教材建设。特色课程建设是系统庞大的工程。特色课程建设具有长远性、规划性与灵活性的特点,需要逐渐完善课程教学目标,有效搭建评价体系,逐渐规范过程管理,进而完成整个特色课程的建设工作。以特色课程建设项目招标制的方式,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学院层面规划的特色课程,同时,鼓励教师自我研究、自我开发和自我建设。另外,在新开课和开新课的资格审核中予以特别支持,使之能够优先开课,甚至可以采用边试边讲等激励措施。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的最基本环节和工具,也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特色课程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到教材的编写上。需要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充分体现特色课程教材建设的自身特色,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与教学相结合。
六是加大投入,加强特色课程的管理。从教学科研立项、教学经费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比例。成立特色课程建设的专门领导机构,加强特色课程过程的建设与管理,全面负责课程的建设、指导、实施、评价及资源的整合,切实理顺课程实施的流程,形成动态性、常态化的课程实施与过程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光祈. 东方民族之音乐[M]. 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15.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 崔雅. 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设置特色课程的思考[J]. 陕西教育·高教,2012(12).
推荐访问:声乐 课程 论文 声乐课程论文【五篇】 声乐课程论文(精选5篇) 声乐课堂论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