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合同风险管理效果【五篇】

时间:2024-04-12 10:57:02 来源:网友投稿

前言: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项目风险评估与分担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对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加深,风险分担问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也逐渐被企业所关注。某些研究成果证实,合理的风险分担能降低工程的成本,提高工程的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合同风险管理效果【五篇】,供大家参考。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五篇】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险分担 工程项目 管理绩效

中图分类号:TE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054-01

前言: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项目风险评估与分担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对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加深,风险分担问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也逐渐被企业所关注。某些研究成果证实,合理的风险分担能降低工程的成本,提高工程的收益。根据我国目前的工程项目实施情况来看,若是项目的风险分担方案不够合理,承发包方往往会因此产生合同纠纷,进而导致工程进度拖延、工程质量下降等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管理的绩效。因此,合理分配风险对改善项目的管理绩效尤为重要。

1 工程项目风险分担

对于市政工程而言,工程合同的合理性是保证工程进度与质量的前提。通常来讲,为了实现市政工程的成功管理,保证工程承包双方的互利共赢,工程合同必然会牵涉到风险分配的问题[1]。工程项目风险分担以合同为纽带,是针对工程合同双方之间的交易设计的制度,是合同双方博弈后的结果。合理的风险分担要充分考虑到合同双方的利益,要具有完备性、公平性、可调试性与可执行性,并能监督合同双方履行合约,从而使工程的建设能顺利进行。

2 工程项目风险分担与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

2.1 工程项目管理绩效

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对工程的成本、进度与质量进行管理,而工程项目管理绩效是衡量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依据。工程项目管理绩效重视的是对项目计划、实施与移交等阶段的管理过程与管理结果,研究工程项目管理绩效是为了实现项目管理的成功,即在成本不超出约束范围的情况下,按时完成与移交项目,并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2]

在管理绩效的研究初期,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衡量指标主要是项目建设的耗时、成本与质量。但是,由于研究成果的不断更新,相关人员对管理绩效有了更深的了解。目前的管理绩效研究理论认为,工程项目的管理绩效不仅要重视工程项目本身,还要重视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看法,因此,当前的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衡量指标除了项目耗时、成本与质量之外,还有施工的安全性与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

2.2 工程项目风险分担与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

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担是保证项目管理效率与结果的重要条件,科学的风险分担能实现总风险成本的最小化,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率与质量,从而促进管理绩效的改善[3]。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担关系着工程的顺利实施,对工程的进度、成本与质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合理的风险分配能对管理绩效的部分指标进行改善,有利于管理绩效的提升。但是,管理绩效的概念与涉及的指标是复杂的,因此,即使风险分担会对管理绩效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也不是绝对的。

3 风险分担对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3.1 提出假设

基于以上对工程项目风险分担与管理绩效关系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合理的风险分担对项目管理绩效有正面的积极影响,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可将其分为两点:初始风险分担对项目管理绩效有正面的积极影响;
风险再分担对项目管理绩效有正面的积极影响。

3.2 样本与数据的采集

本文收集的样本主要是非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样本确定后,就是对实际情况的调查与相关数据的收集。本文对问卷的设计主要是针对研究中的重点要素进行的,包括初始风险分担、风险再分担与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而问卷发放的对象主要是以下人员:(1)参与了项目招标的相关人员;
(2)参与了合同签订的相关人员;
(3)参与了合同履行或再谈判的相关人员等。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了400分问卷,其中成功收回297份,调查结果有效的223份。

3.3 变量测量及量表检验

数据收集完成后,进行变量测量。本文对量表的设计借鉴了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风险分担量表设计过程中参考了从不完全契约角度出发的风险分担分析,并根据具体的项目情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初始风险分担量表的测量内容包括风险分担的完备性、可调整性、可执行性及激励性等。风险再分担量表的测量内容包括风险分担调整的合理性、规模性及实施的有效性等。项目管理绩效量表的测量内容包括项目的耗时、成本、质量及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以上三个量表中变量的测量均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

本文对数据的分析是利用AMOS7.0与SPSS20.0等软件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为:初始风险分担的Cronbach’s α值为0.952,风险再分担的Cronbach’s α值为0.856,项目管理绩效的Cronbach’s α值为0.949,三个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8,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将相关数据经验证性因子分析后得出,由这三个变量构成的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为良好。

3.4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AMOS7.0与SPSS20.0等软件对相关数据计算的结果,可以得出:初始风险与项目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且P值显著;
风险再分担与项目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且P值显著,研究假设得到支持,即合理的风险分担对项目管理绩效有正面的积极影响。

在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指导下,风险分担可由前期的合约控制与履行过程中的调整来共同维持[3]。由以上得出的风险分担与项目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可以推算出,在合理的风险分担影响下,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可有两种途径:第一,在项目招标与合同缔结的谈判阶段中,初始合同中的风险分担要具有合理性、完备性、可执行性与激励性,使合同双方能履行约定,承担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从而提升项目的管理绩效;
第二,对于项目中涉及的不确定性风险,可以在签订相关的协议后,根据协议履行过程中项目施工的具体情况对初始条款进行再谈判,完善项目的风险分担方案,从而达到合同双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激励他们履行各自的义务,为项目的成功共同努力,使项目管理绩效得以改善。特别是对于地质复杂或施工工艺不完善等存在不确定性风险的项目来讲,其风险分担要重视条例的可调整性,并重视风险再分配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从而通过风险分担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改善项目管理的效率与结果,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促进项目的成功。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市政工程项目管理绩效有待改善,其重要原因在于项目的风险分担方案不够合理,导致项目的相关利益方互相推卸责任或产生合同纠纷,从而影响项目施工的进度、成本与质量。因此,为了提升市政工程项目的管理绩效,相关人员应重视项目风险分担的问题,并对风险分担与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风险分担对管理绩效的影响,从而以项目的风险分担入手,改善项目的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 王,尹贻林.工程项目信任、风险分担及项目管理绩效影响关系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4,05:101-104+110.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范文第2篇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新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在各个行业和各种企业中都能见到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表现。这些系统形态多样,有的是商业化的通用产品,有的是为企业特定功能量身定制,因此功能不一,技术平台不同,效果不同。

风险管理与信息技术

过去四十年,人们见证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推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渗透越来越深,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使用越来越广。从一开始的单个用户在桌面的局部应用,如账簿系统,直到现在的覆盖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大规模的ERP,对大企业而言,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其管理水准的一个突出的指标。

无独有偶,过去四十年也正是历史上风险管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从人身和财产保险到生产过程的安全、质量的风险控制,再到一般性的内部控制,最后直到覆盖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经历了概念培育到快速发展的过程。

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过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过程的重合其实并非偶然。风险管理的理念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但是由于量化的风险分析对信息系统的依赖,在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前,风险管理并没有深入应用在企业管理中。例如,在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中普遍应用的组合管理技术,其原理早在1950年代就已被发现,但是由于日常应用中所需的计算量比较大,直到1980年代后期PC得到普及,在柜台操作的交易经理们都有了个人计算能力以后,该项技术才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组合管理已经是基金管理的常识性管理科目。又如,在1990年代摩根银行开始出现的“四点一刻”风险报告,也是由于当时各大金融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比较高,才得以在华尔街其他大金融机构普及。反过来,风险管理的应用,特别是其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复杂过程的模拟计算,以及对各种风险信息的整合处理,给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高要求,从而促进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入发展。

企业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需要是其风险管理的需要。特别是一些大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繁杂,瞬息万变,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对单纯依靠人脑进行管理是很大的挑战。例如,一个跨国公司每天都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量的信息,包括经营状况的信息,政治形势的信息,法律变化的信息,舆论环境的信息等。公司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可能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因素,特别要对世界各经营地发生的突发事件迅速开展分析,做出决策,并将此决策化为公司在全球各地的统一行动。对于市场发生的行隋、客户需求的变化等信号,不是仅仅靠经验和常识就能识别和分析的,只有通过信息系统的方法才能识别和分析。目前风行于世界的对所谓“大数据”的推崇,其真意就在于此。

因此,近年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尤其迅速。例如,据国外某些机构2012年报道,过去三年世界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市场成长速度平均超过30%。但是,这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不像其他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那样,市场对其应用范围和管理手段方面少有相对统一的共识。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定位

现在,市场上已经可以见到一些通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可以单独部署,有自己的数据库和操作页面,其中有的只是可以做一些风险评估,如一些信用风险评估系统和市场风险评估系统,有的则可以实现风险管理过程的全部基本功能。例如,有些叫作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或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就属于此类。同时,市场上经常见到一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虽然表面上独立,但其实是在专业管理信息系统里面加了一些风险管理的功能,如风险分析和图表展示,就作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推出了。这类系统,其实是用风险管理的功能加强了原来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随着风险管理理念的普及,我们现在看到几乎所有的ERP厂家,如SAP和ORACLE都在其原来成熟的ERP产品里面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功能,如在财务管理模块里增加了财务风险分析的功能,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里加了人力资源风险识别的功能,在项目管理模块里增加了项目风险管理的功能等。同时,跨管理领域的独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市场可以说才刚开始起步,不论是应用的深入程度,还是市场的整合程度,都远远没有达到ERP目前的程度。实际上,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和核心功能,市场上并没有统一认识。特别的,由于所有专业管理中都有风险管理的内容存在,所有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中都负有管控相关业务风险的职责,因此,很难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完全区分开。

那么,什么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和核心功能呢?笔者认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应该是主要以风险为数据对象,支持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体系建设和维护、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预警等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所谓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以组织面临的所有风险为数据对象,支持风险管理全过程的信息系统。

从风险管理全过程的角度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有:建立并维护外部环境信息;
建立并维护内部环境信息;
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风险评估;
风险应对;
监督预警;
评价考核。

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相比,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区别不在于其数据库的结构,而在于其数据所反映的对象;
不在于其数据库、客户端、中间件的技术架构,而在于这些架构承载的管理功能。例如,一个财务管理系统,其数据对象主要是基础的财务数据,而不是明确反映财务风险的数据。这样一个系统,即使其有一些基于系统中的财务数据而做风险分析的功能,也不能说是一个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而只能说是一个增加了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成分的财务管理系统。当然,增加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成分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是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提升,只是我们不适合把这类系统叫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管理系统的作用

目前看到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从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整合方式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部分是可以独立于其他业务系统部署、操作的,这类可以单独称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而另一部分则是在使用时要结合业务数据,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同时部署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这两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不同。

可以独立部署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数据对象必然是风险,所以这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的内核是一个风险库。基于这个风险库,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展开其他的功能,如体系建设、风险分析、监控预警等功能。这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多数,因为不与任何特定的业务系统相关联,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业务数据源,主要部署在企业的总部,由综合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负责,目的是为了实现风险集中管理的功能。

在企业专业管理系统中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分也很重要,这些成分可能作为独立的功能模块存在,也可能只是一些计算和展示的功能组件。这些功能模块或功能组件,根据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数据,也可以分析相应风险,提供预警报告,支持业务风险的管理。这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往往与特定的业务系统紧密结合,依赖于特定的业务数据源,主要部署在业务管理部门,由业务人员操作,目的是为了实现风险分级分类管理的功能。

一般而言,企业的业务管理中,如果面临比较大的客户群、合同数量、产品数量和其他大量数据,或者变化较快的环境,就需要部署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业务管理的模块之一,可以帮助管理者发现业务过程中的风险,及时分析,发出告警,通知有关责任人应对。例如,一个大公司的法律事务部门,每年要处理数千份业务合同,虽然使用了合同管理系统,但是除了提高合同审批效率以外,该系统对合同执行中出现的客户违约风险并没有提供有效的情报。后来,该公司在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中增加了一个风险管理模块,对合同审批到执行、付款全过程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得出了一些风险监控预警指标,如客户的信用风险评级。根据客户的信用风险评级,法律事务部门在审批合同时候就有了批准或否决合同的客户指标依据。所以,这个合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模块,在原有的提高审批效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改进了合同管理的实质内容,提高了经营效果。反过来讲,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合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仅靠法律事务部门是很难感受到客户的信用风险状态的,且即使感受到也很难在审批过程中把这种个人的感受变成可以接受的审批行为。

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块,由于其服务对象是具体的业务管理,其用户主要是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所以,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块,实际上起到了把风险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业务管理过程之中的作用。正是这种把风险管理贯彻到业务之中的系统应用,给具体业务过程中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评价、考核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另外,风险管理系统模块,由于其和具体业务的联系紧密,经常需要根据业务情况进行定制,其中使用的风险分析模型,还可能需要根据使用的效果和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这点尤其是和ERP等管理信息系统不同,后者在实施后很少做定期的系统调整。

独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风险管理模块不同,一般都有独立的风险库。而该信息系统的针对风险的操作都是围绕着这个风险库完成的。例如,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在综合各项业务风险的基础上,得到整个公司层面的风险状况,作为公司领导制定战略计划的决策支持,或者作为向监管机构披露的材料素材。

独立部署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往往承担着在企业层面的风险管理的功能,多数具有整合的风险管理的作用,是企业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信息化表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与现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不同的管理体系,它强调的是提升公司整体的管理效率和效果,因此需要注意现有管理体系之间的协调,以及对现有管理体系的整合。与此相对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有从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挖掘数据,整合各项业务中的风险数据,支持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整合风险管理的作用。

我们常常看到,企业领导在制定一些涉及企业整体的计划和策略时,需要各个部门提供的风险信息,以及经过汇总加工过的风险管理报告。在没有整合的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前,散落在各部门、各项业务中的风险管理信息,或者是整合的责任不明确,或者是根本没有整合。这样就会影响企业领导制定决策的效率和效果。有了全面风险管理的部门以后,就有人负责这些风险管理的信息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手工整合这些风险管理信息,往往效率低,而且质量不令人满意。如果不是由手工汇总,就需要一个整合的信息系统。因为即使不是原始的业务数据,分散的风险管理数据来源于各个业务系统,汇总加工不可能在各个业务系统中进行。所以,整合信息可能就需要一个公司层面的独立于业务系统之外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独立部署于业务系统之外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还可以提供一些各个业务系统共同使用的风险管理模块的功能,如一些计算工具、报表工具、作图、展示工具等。一般的业务系统,长于记录业务过程的结果信息,短于对这些信息进行复杂的风险计量。如果在每一个业务系统中增加这些计算功能,考虑到各个业务系统的生产厂家不同,使用的语言不同,厂家对企业客户化的支持力度不同,在每个业务系统中增加风险管理计算功能的成本会很高。所以由独立部署于业务系统之外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供这些功能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讲是合适的。这也就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云计算”功能。例如,在公司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可以建立统一的计算模型,实时把各个交易业务系统中的业务交易数据,包括价格、交易量、在执行中的合同、库存量,以及市场的数据等采集进来,在公司的中心风险管理平台上面处理,得到各交易业务的风险评估结果,同时得到公司层面的交易风险评估结果。这样做,不仅效率高,而且有利于贯彻公司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所以,这个系统模式为很多公司所采用。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风险预警;
风险辨识;
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272.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过程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1日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靠人发挥作用,因此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资源,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把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有力保障。然而,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更容易受到来自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预期的目标发生偏离,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随时面临风险,一旦对风险处理不当,会造成无法预计的损失。因此,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状况的检测,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预警,进而采取控制措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预警及其过程

预警一词最早来源于军事领域,一般指通过预警飞机、雷达和卫星等工具提前发现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便提前采取措施应对。后来,预警研究延伸到经济领域,包括宏观经济预警和微观经济预警,其中微观经济预警的研究从企业预警原理与总体经营趋势的研究深入到行业预警的研究,再进一步深入到企业职能预警的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就属于企业职能预警的范畴。

风险预警是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因此从时间维度来看,预警的过程同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一致,包括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指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而导致的,企业经营管理损失和企业经营偏离预定目标的可能性。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预警研究也要基于以上三个过程,首先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辨识,在此基础上建立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对风险进行评价,最后提出风险管控措施,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风险预警过程如图1所示。(图1)

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辨识

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各大模块不可分割,共同支持着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也从各模块中产生,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与风险如图2所示。(图2)

(一)人力资源规划风险。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的一般日常管理工作有很大区别,它是一项具有预见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在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出现问题,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造成很大的风险。如果人力资源规划的总量不够,企业有可能面临人才短缺的风险,使得正常的用工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最终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
如果人力资源的规划总量过大,企业就会招聘大量的新员工,有可能带来人员规模太大的风险,导致人才积压、人浮于事;
从人力资源规划结构来看,如果结构失衡,可能造成有的岗位人员过多,有的岗位人员缺乏,不利于工作开展。

(二)招聘与配置风险。人员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在人员招聘中常常会出现以下问题:由于求职者与企业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中,企业仅仅通过简历和面试很难准确判断应聘者的能力,同时,有可能招聘人员对招聘过程不够重视或者水平不够,难以鉴别应聘者的操守,导致企业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招聘到的员工难以胜任工作。人员招聘过程中,人员招聘不足、人员配置低效即招聘人员与招聘职位不相匹配等类似问题也大量存在,致使企业用工需求得不到满足,招聘人员胜任力低下,造成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另外,招聘方式不科学、签约人员流失、成本回报风险等方面也值得企业重视。

(三)培训与开发风险。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是指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以及激发员工潜能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期获得相应的回报,但是这种回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员的流动性也可能导致这种培训开发的成果不能为己所用。正因为这样,有些企业对培训不够重视,培训费用不足,培训力度不够,影响人才素质的提升。在培训中还存在以下风险,比如培训前缺乏调查分析,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佳;
培训中不计成本,造成培训费用的浪费;
缺乏对培训成果的有效动态评估,不能准确了解培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四)绩效考核风险。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一旦企业出现考核不公平时,就会使员工将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工作效率,或者散布公司流言,影响公司形象和业务开展。在绩效考核过程中,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目标不明确、考核方法不合理以及考核标准设置不科学等都给绩效考核带来风险。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绩效考核这一环节便形同虚设。部分企业在考核实施的过程中走过场,打分时各个员工不论平时工作如何,都打高分,碍于情面难以区分工作效果,这就使绩效考核失去原本的意义。另外,对考核结果的有效应用十分缺乏,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的常见途径是绩效工资制,但要是企业员工的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比重过低,而考核结果又没有其他的应用方式,优秀员工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励,优胜劣汰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五)薪酬管理风险。薪酬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高风险区,薪酬总是难以达到员工的期望,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会造成员工不满,离职率提高,核心员工的离职会造成企业业务一段时间内难以开展。薪酬管理风险主要包括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的风险。薪酬水平通俗来说就是薪酬的高低,风险往往来源于薪酬内部的不公平性。薪酬结构风险可以体现在固定薪酬与浮动薪酬比例的确定存在较大风险,浮动薪酬比例过高,会造成员工压力,缺乏安全感,而固定薪酬比例过高则会引起激励作用的下降。

(六)劳动关系管理风险。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相关工作受到更加严格的规范。同时,随着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企业劳动关系管理风险明显上升。企业劳动关系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经营运转和发展,只有保持一种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使企业获得健康的发展环境。劳动关系管理风险包括用工形式与法律要求相悖导致的法律风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程序不合法导致的制度不合法的风险等,任何不合理的操作,都可能引起劳动关系风险。

三、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价

从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预测是一个多因素过程,其本质特性的指标很多,有些是可以量化的,而有些不可以量化,同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些是难以直接比较且缺乏可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综合评价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涉及到多因素的综合判断问题,而其中许多因素的影响程度又往往是由人们的主观判断确定的,并且这个评价还存在着结论的模糊性,只能用一个数值区域来表示,因而其评价结论具有模糊性。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较好地处理多因素、模糊性以及主观评判等问题,因此,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是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价的一个有效方法。其思路如下:首先,收集信息并筛选。这是进行预警的第一步,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所涉及的范围,覆盖面应尽可能广泛,把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信息都收集起来,然后对全部信息进行多次分析整理,提取有用信息。第二,选择与确定预警指标。选择尽可能多的指标来描述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然后由专家群体根据一定的方法,比如层次分析法,确定预警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第三,选择合适的预警方法。对于反映企业外部环境的定性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处理;
对于反映企业内部情况的定量指标,使用预警信号系统进行预警,然后把两者结合起来综合预警。第四,确定阈值。根据有关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并结合行业特征确定临界值。第五,报警。根据综合预警结果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对策。

四、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控

通过模型可以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评价和预警,从而使企业对模型所反映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进和防范风险。为了防范人力资源规划风险,企业要结合企业战略对未来几年的整体用工情况做出预测,包括人员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和结构要求,也包括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的策略与相应职能的系统安排,并与目前现状进行对比,进而提出具体性的人员招聘计划,实现人力资源的总体均衡。针对招聘与配置风险,企业应当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做好详细的工作分析;
高度重视招聘过程,运用科学的招聘方法;
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与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岗位配置。在培训与开发阶段,要深入调查员工的培训需求,做到有的放矢,让培训工作真正服务于员工的日常工作。实施科学高效的员工培训开发体制,以组织目标来确定培训目的及内容,重视培训效果的反馈。针对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和薪酬风险,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不但能够减少绩效管理风险,而且能够合理地规避人才离职风险;
同时,建立合理的薪酬体制考核指标,并配有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确保考核的权威性;
薪酬要保持内部的公平性和外部的竞争性两个特性,满足员工需求。企业防范劳动关系管理风险时,要系统学习《劳动合同法》,并严格执行,避免存在侥幸心理。围绕以上措施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管控,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企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心德,周晋.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J].商业研究,2006.15.

[2]张兰霞,王俊,张燕,吴小康.基于BP网络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2007.6.

[3]孙洪哲,高春雷.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分析及其对策[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张彦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预警与控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

[5]韩媛媛.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管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建筑工程 施工合同 风险管理

一、引言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有关经济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在如今的法制经济社会里,工程建设项目的合同管理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它有着非常强的管理职能,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可是在我国现阶段,还有很多工程建设项目对合同管理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合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其管理职能根本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样就无形中给企业的经营增加了很多风险。

二、施工合同风险管理

(一)进行合同签订前的全面分析预测

在合同签订前,必须充分考虑到合同一经签订与实施会有什么后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合同条款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工程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风险发生的规律、风险的影响、承包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施工过程中合同发生变更的可能性等,作全面的分析和预测。

(二)确定不同合同条件下的法律责任

应注意同一种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合同环境中可能有不同的风险。例如,合同计价方法、进度款结算、工程变更、工程索赔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合理,有无缺陷和矛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合同实施中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些情况发生应如何处理?如果完不成合同规定的义务,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对方如果完不成合同规定的义务,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三)对风险采取有效的预防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风险有充分的准备,能最有效地控制风险的事件,考虑如何规避风险,保证合同顺利履行,如风险发生应采取什么措施予以防止,或降低它的不利影响,如何为风险作组织、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准备,如何进行有效的工程索赔等。

(四)合同实施时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在合同实施中,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一旦风险发生,即能进行有效的处理,能够通过风险责任,发挥其工程控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施工合同风险分析

(一)工程技术和法律等方面的风险

(1)现代工程规模大、结构复杂、功能要求高,综合性和技术性强,使得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变化因素,使得施工合同变更极为频繁,这就必然导致项目工期延长和成本增加,使承包商的风险增大。

(2)业主将工期限制得太紧,使得承包商不能顺利地履行施工合同条款中的有关内容,无法按时完成施工任务,导致承包商工期迟延,产生工期和费用索赔的风险。

(3)现场条件复杂干扰因素多,存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如场地狭小、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水电供应不能保证等,增加施工难度,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增加劳动力等费用支出。

(4)承包商的技术和施工力量、装备水平、工程管理水平不足,在投标报价和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失误。例如:施工方案设计、施工计划和组织措施存在缺陷和漏洞,计划不周报价失误。

(5)承包商自己资金供应不足,周转困难。因资金不足导致材料和劳动力供应不及时,不能正常满足施工要求,使工程计划实施过程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影响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使施工处于被动,从而导致工程工期和费用的变化,产生风险。

(二)来自业主方面的风险

(1)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业主经济状况恶化,不能及时支付预付款或进度款。如果不能及时支付预付款,就会给承包人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带来困难。如果不能及时支付进度款,就会给正常施工带来困难,而造成风险。

(2)业主信誉差、不诚实、有意拖欠工程款,或对承包商的合理的索赔要求不作答复,或拒不支付,以种种理由推卸责任,使承包商的利益受到损失。

(3)在工程建设中业主往往处于主动地位,而承包商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而业主在工程中常常苛刻刁难承包商,滥用权利,施行罚款或扣款,给承包商造成风险。

(4)现场条件与设计图纸不符合,给定的基准点、基准线、标高错误,造成工程报废、返工、窝工,工程地质条件与合同规定不一致,出现异常情况等。

(三)合同条款本身存在的风险

(1)合同条款的完整性方面的风险。合同条文不全面、不完整、不具体、合同条文间有矛盾、没有将合同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全面表达清楚、或没有预测到合同实施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的风险。

(2)合同条款的表述性方面的风险。合同条文说明不清楚、有二义性、不细致、不严密、措辞不当、承包商不能清楚地理解合同内容,造成失误。

(3)合同权利义务界定方面的风险。由于施工合同文件内容复杂、分析困难、双方的立场和角度不同,造成对合同权利和义务的范围、界限的划定理解不一致,合同双方对合同理解的差异,造成工程实施中行为的失调,致使工程管理失误。

(4)承包单位责任划分方面的风险。各承包单位技术和经济关系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与各承包单位责任界限划分不明确,造成管理上的失误,影响整个工程实施。

(5)责权利不平衡合同条款的风险。业主往往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为了转嫁风险提出单方面约束性的、过于苛刻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合同内容。

(6)对承包商苛刻要求方面的风险。例如,大量垫资承包、工期要求超过常规、工程变更频繁、故意降低工程造价、苛刻的质量要求、提出施工合同条款以外的特殊要求等。

(四)合同类型本身所存在的风险

(1)固定价格合同指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该类合同使承包商承担了施工合同约定范围内的全部的风险。

(2)可调价格合同指合同价款可以根据双方的约定调整的合同,该类合同业主承担了通货膨胀的风险,而承包商承担了其他的风险。

(3)成本加酬金合同是由发包人向承包人支付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并按事先约定的某一种方式支付酬金的合同。该类合同业主承担工程成本上升的风险。

四、施工合同风险管理的措施

施工承包商要做好工程合同风险管理,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施工承包商要增强合同管理意识,认真分析各种合同风险;通过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机构,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采取有效的策略回避风险;通过购买保险,分散和转移风险;创造条件充分合理利用风险;进行良好的工程索赔管理;为了防范施工合同风险,合同管理人员要全面认真研究合同协议书、规范及有关技术文件、图纸、工程量清单、通过合同谈判完善合同条款;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防范合同风险,减少损失,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范文第5篇

1 运动风险概念界定

目前,众多学者为了研究的需要,对运动风险的概念进行了描述与界定,这些概念的界定主要从运动风险事件析因及后果影响两方面进行剖析,在运动风险事件析因方面将风险致因总结为运动负荷、运动环境、个人因素等[3,4];
运动风险事件后果影响方面认为风险事件将影响到机体、物质和精神,亦有对结果提出运动者在运动中受益或受损 [5]。提出运动风险具有可能性、可控性、严重性、可觉察性等,认为风险致因诱发风险事件的产生。

运动是促进健康的手段,运动的目的在于增进身体的健康。风险所描述的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为事件有可能发生且尚未发生。运动的独特性在于运动是人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本身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又存在着不可控性,也就意味着在运动动态过程中存在着客观的必然风险。

运动风险解决的本质问题为运动安全性问题与运动目标的实效性问题。运动本身具有双面性,并且这种双面性决定了运动过程及结果的不可预见性,而可能发生性又是风险的特征之一,因此从事运动时,不论是否发生了运动安全事故,必然存在着危害运动安全或影响运动目标实现的风险致因(凡是可能引起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风险致因是产生风险事件的首要条件,并且多种风险致因是可以同时存在、同时作用的。风险致因的存在并不一定会诱发风险事件,只有当风险致因的“量”(量:风险致因的数量或风险致因的种类)一定的积累,才会将风险以风险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论风险事件是否发生,风险致因是客观存在的,风险也就必然存在。

运动的独特性决定了运动过程的不可控性,因此,风险必然客观存在于运动过程的诸环节。当风险事件发生后必然会影响运动安全和运动目标。风险致因是风险事件的诱因,风险损失是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风险事件是运动风险过程的载体。风险事件不发生,风险致因也就没有载体,也就不可能发生风险损失。而我们在进行运动风险的相关研究时,应主要针对风险致因所诱发的运动风险事件开展研究,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诱因,即:风险致因,然后评定风险致因对运动安全和运动目标的影响。

在对运动风险相关研究及其所界定的运动风险概念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图1),将运动风险的概念界定为:在从事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由风险致因导致或引发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引起运动目标的缺失的风险过程。

2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风险管理的过程不是模式化的单一的过程,而是动态的循环过程。非循环的风险管理过程具有如下弊端:通过一次风险识别不能准确的识别出所有风险致因,并且风险致因本身也会发生变化的,从而引发风险评估结果的效度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风险应对的方法手段缺乏有效性,风险管理的作用随之降低。保障风险管理的作用必须借助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通过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过程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的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过程,多次往复并延续进行。由于风险致因种类、数量及风险量的动态性,风险评估的过程也必须要遵循多次往复的原则,风险应对亦是如此。因此,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风险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保障风险管理的动态性、实效性、准确性,风险管理过程才更具实际意义。

2.2 运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研究 当前对运动风险的研究是以风险管理理论为依据的,也就是把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体育学中[7],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对运动中的风险进行管理。通过运用风险管理学的方法,将危害运动安全、引起运动目标缺失的风险致因进行识别、评估及应对,并对这一过程做出效果评价。通过使用风险管理理论,达到降低运动风险事件发生、保障运动目标实现的目的。由于体育运动是一个动态过程,风险致因实时存在于这一过程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也具有随机性,因此,运动风险管理应伴随整个体育运动过程。运动风险管理可以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个步骤[6],针对运动风险的研究也就是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面开展研究。另有一些相关体育运动风险理论的研究,对其体育运动风险模式也沿用风险管理理论,将运动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三部分[7,8],忽略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魅力在于运动过程及结果的不可预知性,人是体育运动的主体,从事体育运动不具有机械的模式性,易受运动环境、异体及自体的影响导致运动过程及结果复杂多变,风险事件是风险致因在特定条件激发导致的风险表现,因此运动及风险的发展过程多变性决定了运动风险也具有该特性;
3)损失结果的多面性,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损失,体育运动过程中由风险事件所引发的损失时多方面的,包括:身体、心理、财产、教育、伦理等多维度,因此,风险损失的结果也必将呈现多维度的表现。

2.3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学校体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全面发展身体,锻炼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过程[1]。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可以简化为教师与学生在场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结合运动风险的本质及学校体育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学校体育的运动风险主要集中在学生参与学校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运动损伤、诱发心血管疾病及意外死亡等各种运动伤害[8]。

风险致因、风险事故和损失共同作用,决定风险的存在、发生与发展[9],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亦是如此。通过对运动风险分析得知, 运动风险为一动态过程,对运动风险的管理也应具有动态性。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是运用运动风险管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校体育过程中运动风险进行管理,并对风险应对做出效果评价,进而形成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操作流程为:通过风险管理学的方法,根据以往经验或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事件,对学校体育运动过程进行风险致因识别,并将这些风险致因运用合理的方法在不确定性、偶然性、损害性、可预测性和可控性等风险属性方面进行评估[10],得出风险致因的级别,并以此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同时将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致因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应对手段,根据风险应对手段的效果对风险管理的诸环节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于学校体育教学及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诸环节,同时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与标准。

学校体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运动风险有别于运动领域内其他运动风险。对学校体育进行运动风险管理应结合学校体育自身的特点,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身心发展、掌握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养成运动习惯,其对象主要为青少年学生。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应着重注意:学生德育教育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运动强度与运动量对学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运动环境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学生的年龄及认知水平对运动安全的影响等。同时,在对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时,应结合学校体育的不同形式的目的、方法、手段,将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进行细化,以便近一步提高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效果。

综上所述,运动风险管理的关键技术包含:如何对体育运动中的风险致因进行科学合理的识别,找出可能诱发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并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得出风险致因可能诱发风险事件的概率或频度,并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手段,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体系与标准,更好的执行风险致因识别、风险致因评估及风险应对过程,以达到保障体育运动安全,促进锻炼者身心健康的目的。

3 运动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任务及其进展

3.1.1 环境因素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是运动过程的特点,与人产生作用的各种环境:天气风险、场地风险、器材风险等因素,都可能成为风险致因的来源。运动风险致因在环境因素方面是通过对运动风险事件的分析,探寻那些环境因素是诱发风险事件的因素,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运动安全方面开展研究,极少数的研究者研究内容涉及了运动目标缺失层面。在学

3.4 运动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目前对于运动风险评估及应对的研究尚不完善,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还未见相关学者开展实证性研究。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多次往复的循环不断进行完善。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很好的补充,是通过建立评价指标执行的,对促进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子系统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4 结 语

推荐访问:风险管理 合同 效果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五篇】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精选5篇) 合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