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在粮食流通体制方面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市场化的自由买卖制度4篇

时间:2022-12-15 08:00:04 来源:网友投稿

在粮食流通体制方面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市场化的自由买卖制度4篇在粮食流通体制方面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市场化的自由买卖制度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演进回顾及思考  摘要:农产品流通问题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本文对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历史演进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粮食流通体制方面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市场化的自由买卖制度4篇,供大家参考。

在粮食流通体制方面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市场化的自由买卖制度4篇

篇一:在粮食流通体制方面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市场化的自由买卖制度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演进回顾及思考

  摘要:农产品流通问题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本文对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历史演进进行全面回顾与梳理,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分为六个阶段,试图寻找制度变迁的相关规律,并提出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体制

  演进

  回顾

  启示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演进历程

  (一)1949-1953年:农产品自由购销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依靠市场的需求调节,农产品市场实现了自由购销模式。这一阶段,国家的发展重心从推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模式转为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采取政府干预政策,维护市场稳定,强化对工农产品的价格掌控能力,确保农民对生产的积极性。

  这一阶段农产品流通体制的特点有:以农产品的自由购销为主。虽然国家通过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控制农产品收购渠道,但收购均是建立在坚持粮、棉、油商品自由购销的基础之上。私营商业为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国家在保持物价的同时,打击投机资本,逐步撤销批发市场,扩大流通流域中合作社商业和国营商业的比重,但私营商业依旧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资本主义商业和个体商业占

  90%以上。

  (二)1954-1978年:农产品统购统销阶段

  随着经济复苏,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产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加上私人的投机倒把行为加剧了农产品供求缺口的扩大,经济建设及工业化发展也受到了阻碍。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加剧,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国家工业化发展积累资金,中共中央于1953年实施《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并于1954年、1955年、1957年相继发布《关于棉花计划收购的命令》、《关于加紧整顿粮食统销工作的指示》、《关于由国家计划收购(统购)和统一收购的农产品和其他物资不准进入自由市场的规定》,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统购统销的范围。

  这一阶段农产品流通体制的特点有:典型的计划经济特点,所有农产品实现国家统购统销、按指标分配。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中居于垄断。长期负面影响大。短期发挥了稳定粮价、保证供应的作用,但从长期看,直接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产品商品市场的发展。

  (三)1979-1984年:统购统销逐步放开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取代人民公社制度,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为了恢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政府恢复传统的自由贸易市场,逐步缩减国家收购的范围,改革统购统销政策,逐渐取消国家的各种指标,尤其是主要农产品量和播种面积等。

  这一阶段农产品流通体制的特点有:逐步减少统购统销的品种和数量,初步建立了议购议销模式。到1984年底,属于统购统销的农产品品种由过去最多时的180多种减少到只剩下38种(其中中药材24种),下降了67%。恢复与发展了农村传统集贸市场,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主体。

  (四)1985-1997年:市场经济自由购销体制基本建立阶段

  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随着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而逐步取消。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两种交易方式并存的流通制度,这从《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文件可以明显看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农产品购销进入全面市场化流通阶段,市场经济自由购销体制基本确定。

  这一阶段农产品流通体制的特点有: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并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主体。1993年山东潍坊提出农业产业化并获得初步成功后,全国兴起了一批对农业产业链、农产品供应链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发挥了积极作用。批发市场成为全国农产品集散与资源配置,并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初步建立起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1984年我国蔬菜批发市场初步建立,随后逐步发展了粮食、牲畜、水产等批发市场,尤其党的十四大之后,各地兴起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热。在农产品流通渠道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重复建设、交易效率低、地区封锁严重等问题。

  (五)1998-2004年:攻克粮食流通难题并全面进入市场化阶段

  这一时期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重点在粮食领域。1997年我国首次出现粮食相对过剩,1998年4月出台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实行了粮食政策性经营和商业性经营分开的购销制度,完善了粮食价格机制,实行粮食顺价销售。

  这一阶段农产品流通体制的特点有:粮食流通体制为改革主要领域。当然,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并不仅限于粮食领域,其他农产品市场化改革也稳定推行。改革主体集中在国有粮食企业,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1998年与2001年的文件都重点强调了这一观念。

  (六)2004年至今:多元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形成阶段

  2004年商务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各地政府加快建设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并规范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

  这一阶段农产品流通体制的特点有:改革的主战场转至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

  切相关的鲜活农产品流通领域。果蔬、肉禽、蛋类等农产品流通迅速发展,充分发挥着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价格发现、信息传递的功能,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有效保障市场供应,满足老百姓对食品的多元化结构和安全营养方面的需求。农产品流通主体建设成为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运销大户、经纪人等农业产业化组织迅速发展,出现了“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运销大户/经纪人+农户”、“农超对接”等多元化农产品流通组织模式,在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回顾的相关启示

  (一)制度变迁存在对路径选择的依赖

  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市场诱致性制度变迁并存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变迁路径。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购统销到多元化流通渠道并存的流通体制,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这种变迁有着内外与外在两种强大的推动力量,两种力量不可或缺。一方面,每一时期的改革均是流通领域矛盾尖锐化背景下市场主体自发寻求新路径、提高生产效率与流通效率的过程,这是由内生需求产生的诱致性变迁。另一方面,每一重大改革又是国家政治、经济、土地等制度变革时期,国家作为农产品流通制度的制定者,加之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供求的特点,各项政策以国家法定的形式颁布并实施,保障了每一阶段的制度变迁平稳而迅速的实现,这是由国家主导的强制性变迁。(二)农民是制度创新的主体

  历史证明,农民是农产品流通改革的主要参与者与受益者,他们的参与性、积极性直接决定制度创新的成本与收益,他们的排斥也直接延缓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发展进程。如统购统销时期,改革的方向不适应农民的需求和利益,不仅导致改革失去农民的支持,同时极大提高改革成本,使收益呈现不足。反之,当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适应农民的需求,农民就会自发产生生产的动力,从而衍生出农村经纪人、运销大户、专业生产大户等组织,有效推动了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发展。总之,应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与经营积极性,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制度创新主体和推手。

  (三)农产品流通组织发展决定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育程度

  发展有效率的流通组织是实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关键,农产品流通组织是否健全、组织化程度如何直接决定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育程度。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合理化,在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解决生产和流通的矛盾,这才是建立有效竞争市场的中心。纵观国内外市场,农业发达与农产品流通顺畅的国家或地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和流通主体均非常发达,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高。

  (四)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与支持政策决定了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方向

  由统产统购统销转向家庭承包制,虽然是农民自下而上的改革,但是由自发

  产生到全国范围实行,由小范围试点到成为一项基本农业经营制度,起决定力量的是政府及其施政政策。而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培育各类经营主体与市场组织,更离不开政府在产业、土地、财政、金融、税收、工商等领域的政策支持。

  深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建议

  第一,培育新型农产品流通组织,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首先,加快发展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带领农民生产与进入市场的最重要农业经营主体。最重要的是如何培育、引导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让其成为真正代表农民利益,具有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治理结构,并有能力带领农民开创市场的组织。其次,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农产品流通主体,努力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不应只局限在龙头企业、运销大户、经纪人等传统主体上,还应积极发展产地批发市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超市等新型主体。

  第二,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与技术支撑体系。要使农民有科学的生产、经营能力,就要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业科技应用。一是以政府为主体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需求信息的收集制度,通过网络、报纸、电视与广播等媒体,把各地需求信息及时地向农户传播,供农户进行种养品种与规模选择的参考。另外,不仅要实现市场需求信息化,还要探索农产品交易结算、客户信息管理、财务管理、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二是强化农村技术服务,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建设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充实基层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并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等主体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第三,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重点做好市场基础建设。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支撑市场的基础建设。农产品市场软件基础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交易的各项原则问题,二是进出市场的条件,三是市场监督和仲裁机构。硬件基础建设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精细加工、储备、运输、保质等流通基础设施,应加强发展仓储技术、保鲜技术,增强交通运输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分级、包装、保鲜和储运水平。

  第四,缩短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农产品现代化物流。首先,积极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如“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农场+农户”、“批发市场+市场+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协”、“农超对接”等,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配送农产品。其次,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减少农产品损耗,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第五,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水平。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的介入度应作相应调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政府的重心一直放在增加农产品产量、保证供应方面。目前我国农产品已达到保障人民生活的数量要求,但是离质量要求、结构要求甚远,这需要政府将重心转向流通流域。政府应该在产业、土地、财政、金融、税收、工商等领域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的直接支持,在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流通主体培育等方面给予较大力

  度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祁春节,蔡荣.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演进回顾及思考[J].经济纵横,2008(10)

  2.李崇光,邹进泰.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农产品营销的问题与思考[J].江汉论坛,2002(2)

  3.张满林,王超.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动因与方向[J].商业研究,2011(4)

  4.戴化勇.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历史、现状及改革措施[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4)

篇二:在粮食流通体制方面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市场化的自由买卖制度

  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6

  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冯盟

  食工095班

  摘要:中国的粮食物流自建国以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市场化转型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近年,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成,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粮食企业的市场职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国家的直接调控职能也转向通过政策法规、行政执法、国家储备等方式进行调控,国家已退出直接参与粮食物流。为加快流通、降低成本,政府和粮食企业都开始积极探索研究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粮食物流模式。这些年中国新建了500多亿公斤的新型仓房,配备了先进设备,提高了技术水平,完善了管理手段。通过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同时,加快对陈旧仓房的改造。规范和研制了新的粮食物流托盘,物流作业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中国粮食

  流通领域

  粮食储藏与物流

  前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粮食的需求量、需求结构随之发生改变,粮食产业经营需要适应变化。这样的变化迫切需要能集粮油批发竞价交易、仓储联运

  、加工生产、配送中心、科技创新、信息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然而,我国对粮食物流体系的研究起步晚,建设粮食物流体系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物流体系是一家或多家物流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布局形成具有一定规格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粮食物流体系,是一种主要经营粮食的专业型物流体系是以粮食物流企业各主体形成的物流集结点。粮食运输,粮食精加工,粮食销售,农副产品加工,粮食商品和粮食物流体系有其独特性。

  这就使粮食物流体系有别于其它物流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性:一是由粮食物流企业为主体中各企业之间经济联系紧密,产业关联性强,配套互补和完善。二是粮食物流体系还聚集了与粮食物流相关的管理机构和金融、科研、中介等服务机构能达到规范管理获得优质快捷的服务。三是粮食物流体系中的企业存在着原材料供应、成品生产和销售、副产品生产消化等垂直关联关系可以通过企业纵向一体化实现规模同步扩张。其特性有机构稠密性。大量相关企业和机构在一个地域集聚。形成了相关产业和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网络,有地方根植性。在粮食物流体系内的企业和机构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地域社会文化和制度环境,易于产生聚合效应。形成稳固的聚合体系;有互助性体系内各企业和机构同属于粮食物流产业链,彼此之间有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可促使相互间的扶持资助,形成共赢格局有相互借鉴性,体系内企业有着密切经济联系,由于地缘接近,各类人员(业主、主管、比如中粮、在的华粮集团,吉粮集团,这些集团都有相当的实力,可以完成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

  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面积20亿亩,其中农垦的粮食产量达360亿斤。农业丰收要给农民增收,切实把丰收的粮食收割好、仓储好、销售好,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丰收之年聚焦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更有针对性和紧迫性。

  多年来,粮食物流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中垄断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弊病在强调保证供应和储存安全的短缺经济时期暴露得并不明显。但随着粮食经营的放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及经营主体多元化带来的竞争的加剧.集

  中垄断的粮食物流格局的弊病明显显露出来,对现代粮食物流的科学运作和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相关调查显示,中国的粮食物流企业正以高过国外同行

  10%以上的流通成本与之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竞争。例如,东北地区粮食南运,主要靠铁路和水上运输,目前

  70%左右采用包粮方式,粮食运费高、损耗大、效率低。黑龙江粮食南运,走铁路加水运到广东,流通费用占销售总成本的

  35%左右。如果从大连口岸出口粮食,流通费用占

  30%左右,撒漏损失一般占3%~5%。而欧美国家流通费用率最高不超过

  25%。撒漏损失不超过

  1%。据调查。国内粮食从生产区运到销售区的流通费用,占在销售区的粮食销售价格的

  30%~35%。而国外如加拿大则是

  20%~25%。过高的流通费用以及小农生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目前中国粮食价格平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局面。

  一、粮食流通领域出现的问题

  (一)粮食宏观调控缺少经验。粮食市场放开了,不能说不要宏观调控,特别是我国还是转型过渡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并不成熟,在这个情况下,宏观调控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由此看出,宏观调控缺少经验,没有合理的机制,没有宏观调控的建全的一套工具和手段体系。

  (二)粮食流通出现了逆市场化倾向,有些地区正在走回头路。现在的收购价格实际上高于市场价格。出现了很多地方抢购最低收购价的粮食,因为不收白不收,收到了财政可以补贴,上级政府,粮食企业收来的粮食卖不出去,工资发不了。不同品种不同价格,有调整的余地,现在没有调整余地,而是考虑怎么提高产量。我们以前有过这样的教训,农民卖的粮食他不吃,他吃的粮食不卖,专门使产量最大化,政府收购之后很难销售,这个政策不利于结构调整。现在有些人提出脱市要扩大化,应该棉花也要脱市收购,不要限制时间,常年收,那不就回到了计划经济模式了。

  (三)储备体制有待改善。现在储备粮规模、结构缺乏论证,储备粮到底缺多少,够用,不能越多越好,当然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但是这么多粮不放十年,要不断轮换。储备粮调控的范围有多大,政府的储备粮,战略的储备也是要满足市场的需要,这是需要讨论的。另外现在轮换机制不合理,卖出去之后4个月再收回来,出现了收购一上市就要大量轮进,轮进轮出给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现在国家有些部门不太赞成储备,经营相结合,要求储备和经营脱节,轮换必须要上报计划,按期轮入轮出。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轮进轮出,成本很高。

  (四)国有企业改革,现在存在着重分流轻就业的现象。现在所谓的分流主要是下岗回家,所以分流离开了他的本意。

  (五)粮食物流现代化进展缓慢。我们跟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现在我国的粮食物流方面陈旧,海运和铁路运输相互之间的衔接不好。

  (六)农商分离。很少有我国这样搞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是两家,许多国家都是搞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是一家,我们这种格局的形成和计划经济年代,粮食高度短缺分不开的,有限的粮食不能由生产部门决定,必须拿到计划部门分配,现在我们是市场导向了,市场销售非常重要,粮食卖难比买难突出,如果生产不考虑流通,流通不考虑生产,带来很大的问题。现在搞产业化,农业搞农业的产业化,粮食搞粮食的产业化,各自向对方领域里延伸,困难重重。

  (七)市场体系建设落后。农民的流通组织发育滞后,批发市场体系有待生机。今年12月11日允许外商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外商跨国公司,外商进入中国带来哪些冲击,如何应对,我认为准备是远远不够的。我最近听说国内大的一些粮食集团希望跟世界的粮食集团站在一起,所以我们需要相应的装备,否则的话,粮食的运输,国际上的采购和销售完全受制于大的船商。现在一打听,我国国内所有的船商都是为外国制造的,可见如果在这方面没有早做准备,难以摆脱被动。

  (八)关于国有粮库体制改革问题

  过去粮食销售的主要渠道是国有粮库,农民将粮食运到粮库,经过验等、过秤、交易,得到货款。现在粮食的销售渠道有所变化,出现了农民不愿向粮库卖粮的现象,我国的国有粮库还延续着国家收储粮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之后,粮食流通领域没有完全放开,国有粮库负责收粮和存粮,存在国有官办体制性障碍问题严重。从暴露出的粮库腐败问题看,大多是在粮食收购前端,压低粮食等级和价格,克扣农民,在粮食收储环节,通过虚报数量,骗取国家补贴,有的倒卖陈粮,造成空库、空帐。中国的城市化和城乡建设一体化不断加快,是以占有土地为代价的,所以,单纯看住土地的数量是机械保守的做法,保证不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唯一的出路就是要靠科

  技种田,通过提高单产保总产,用总产保安全。

  (九)大量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问题

  目前,大量外资进入我国的粮食流通领域,如大豆,我国的大豆没有规模化生产,受联产承包和土地制度的影响,我国的大豆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产量低。我省农户大豆成本3076元/吨,油脂加工厂收购大豆的成本底线是3100元/吨。而国外转基因大豆到大连的口岸价2986元/吨,所以,大豆的现状是豆农手中憋豆,大豆种植面积下降,优质加工厂因缺豆大面积停产。由于买国内大豆成本高,转向购买国外的转基因大豆,背后是价格之战,价格背后是成本问题,成本背后是规模经济问题。所以,危机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还是土地制度创新和现代化大农业的竞争问题,现在玉米市场也出现了类似大豆的危机,如果大豆、玉米问题解决不好,接下来出问题的可能就是小麦、水稻。如果继续让大量外资进入我国的粮食流通领域,控制我国粮食的种植、销售、流通和深加工,势必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这应该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十)转基因食品大举登陆中国市场的隐患问题

  目前,国外进入我国的农产品大多是转基因产品,转基因食品的主要特征,一是通过基因重组提高了粮食产量,二是通过基因重组进行定向培育,三是增加抗除草剂等重组基因,这种重组基因对人体有害。尽管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有害尚在争论之中,但全球市场细分已经悄悄完成,即富人惜命大多食用高价的非转基因食品;穷人惜钱大多食用低价的转基因食品。为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宏观调控粮食进口的数量和品种,为老百姓看住食品安全问题,防止转基因食品进入我国造成基因污染,防止外资进入我国粮食市场,垄断粮食流通,兼并粮食加工企业。这是危机中国粮食安全的真正隐患,我们不可不防。

  (十一)从粮食运输方式看,主要是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铁路运输,主要承担从收纳库到终端库的粮食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强,铁路粮食运输在发达国家仍占有较高的比重。公路运输,主要承担粮站库到收纳库之间的粮食运输。水路运输,主要承担由中转库向终端库集并的粮食运输和出口粮食的运输。中国粮食物流水平低,基础设施差,自动化程度低,交易方式落后,运输方式现代化和衔接配套不足。物流成本高,我国粮食流通企业以高过国外同行

  10%以上的流通

  成本;包装损耗严重,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以塑料编织袋占据粮食包装市场,卸船、装车、叠堆等作业造成很大的困难;物流网络不完

  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其仓库、厂、站、点布局比较分散、规模较小,粮源和生产能力配置不合理。

  (十二)粮食运输为国有铁路、大型公路运输企业垄断,壁垒高;需要与国有粮食局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粮食仓储为国有粮食局占主要份额,粮库盈利艰难,非国有企业仅作为进行粮油加工、贸易的一个必要环节,政策、投资门槛高,进入壁垒、风险大。内河码

  头中转服务,对陆地运输配套要求高,需要铁路、公路、水路运输的资源整合,运作难度大。沿海码头中转服务,首先需要有基础的码头资源,进入壁垒

  高,围绕码头服务进行的资源整合,对于码头物流企业相对容易。内陆运输和仓储服务由于国有粮食局、铁路运输的垄断地位,壁

  垒高,其他企业没有运作优势;内河码头实际上是内陆运输的延伸,整合难度大;对于有着沿海的码头资源优势的公司,可以通过设施完

  善,可将服务延伸为包括粮食物流的综合性服务码头。

  中国目前的粮食流通主要有包粮和散粮流通两类,目前以包粮流通方式为主。用麻袋将农民生产的粮食装运到基层粮库。经过检验、过秤、拆包等过程后堆放在仓库中,需要外运时,再由人工或机械灌包、称量、装车运到火车站或者码头,到达目的地后,人工装卸

  、搬运和入库。包粮流通中间环节多,工作效率低下,需要大量的包装材料和人力。以吉林省为例,每年仅运输玉米就需麻袋6000-8000万条,占用资金2亿元左右。虽然通过在车站和码头安装装卸搬运机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的劳动强度,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包粮流通系统中由多环节搬运造成的低效率和粮食散落浪费大等缺陷。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不再采用这种落后的粮食流通方式。而是以散装流通方式为主。

  二、粮食流通领域发展相关对策

  粮食是一种战略商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当前,国际粮食供需形势日趋紧张,“粮食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粮食供求关系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使命。我省是产粮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发展粮食生产的眼光不能仅满足于区域内粮食供需平衡。要站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积极谋划、发展粮食生产,搞好粮食流通,努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同时,我省有

  9000多万人口口粮加其他用粮,年粮食消费量近4000万吨作为一个粮食消费大省。同样要增强对本地食安全的认识,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供需平衡,首先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近几年,在中央和省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影响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山东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大粮食生产力度,粮食产量得到恢复性增长。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要继续坚持

  8000万亩基本农

  田,1亿亩播种面积和实现粮食总产

  700亿斤三条红线不动摇

  。二是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促进耕地有序流转

  .最大限度地提高农

  民种粮积极性。三是要积极研究

  、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把提高粮食品质作为科技攻关和推广的重点,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二)加快粮食产业优化升级。要制定出台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品牌、技术为依托,打破所有制、区域

  、产品界限,加快资源整合,实现做强做大。重点龙头企业,政府应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在信货、税收等政策上予以支持。要推进粮食产、购、销一体化经营。以促进农民种粮增收、企业增效为目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探索“企业十中介组织十农户”的模式,以规范订单行为、健全服务措施

  、完善利益分配办法为切人点,构筑组织结构相对稳定、责权分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粮食产业化利益共同体。同时,要通过强化粮食行业协会职能作用、组建行业自律组织等办法,引导粮食经营企业规范经营。要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充分发挥粮食资源优势,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引进谷维素提炼、食品制造生物制药、酒精生产等粮食精深加工技术和项目,实现粮食加工、转化增值

  。要引导现有粮食龙头加工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加强粮油产品开发,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提高粮食产品档次。在技改资金投放和税收优惠政策上,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逐步淘汰粮油粗级加工产能,增强粮油精深加工能

  (三)建立合理适度的粮食储备应急体系。粮食储备是实现粮食供需平衡的蓄水池和调节器

  .对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促进粮食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在非常时期调控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粮食市场放开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储备,2004年全省确定了万吨的地方粮食储备,目前已到。实践证明,这些储备粮食在粮价波动期间充分发挥了调节市场、稳定价格的作用。因此,各地必须十分重视地方储备粮建设

  :一是要合理测算、确定规模;二是要及时充实到位;三是要适度调整品种结构。实现由单一调控到全方位调控,充分发挥储备粮在稳定粮食市场中的作用。

  (四)完善粮食流通调节机制。我省粮食生产总量全国第二,消费总量全国第一。作为一个产销大省

  。如何保证粮食既销得出去,又能保证本省需要,是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是要形成稳定的进口调节机制;二是要形成与省外的调入出机制;三是形成本地利益保护机制,促进我省粮油健康流通。

  (五)加强社会化粮食流通管理。一是转变粮食行政管理职能。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把工作重心

  由过去主要对系统内国有粮食企业的管理,真正转变到管理全社会粮食经营企业上来,切实履行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督管理。开展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行业指导和服务。二是加强部门行政能力建设。健全县级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构建责权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粮食监督检查执法工作体系。三是坚持依法行政,维护粮食市场秩序。大力推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

  向社会粮食流通领域延伸,扎实开展好社会粮食流通统计、粮食行政许可粮食质量和库存检查等粮食行政执法工作,严厉打击扰乱粮食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

  为粮食流通发展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

  序的良好环境。

  中国粮食物流发展趋势

  中国制定了粮食物流发展目标:通过十年努力,完善重要粮食物流节点设施,建设和完善粮食运输设施,配套建设物流信息和检测体系,在此基础上建成高效、顺畅的跨省粮食现代物流主要通道。实现跨省粮的散粮接卸、中转能力。将争取用5—10年时间。粮食物流的散装、散运、散存和整个流通过程的无缝化连接。为提高东南沿海地区福建、上海、广东一带建设10多个粮食港口中转库及专用码头,使东南沿海港

  口年接卸散粮的能力达到3000万吨以上。重点建设现代粮食物流通道将重点建设东北、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含四川)、东南沿海以及京津地区等5大粮食现代物流通道。目前中国储备粮库主要分布在东北、黄淮海及长江中下游粮食产区。东南沿海销区库容相对不足。中转设施也相对落后。港口接卸能力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物流网络和各种运输方式综合运用。中国粮食物流建设的技术重点是建立完整的粮食物流网络和各种运输方式综合运用以及无缝化的连接。发展重点是建立与整个规划相适应的体制和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大型粮食经营企业将进行信息化改造,添置必要的软硬

  件设备,逐步形成信息主导型的粮食运输、调拨、加工、批发配送物流。加快实现粮食物流仓储设

  施、运输工具、装卸机械、信息交换、品质检测、商品编码、市场交

  易的标准化。以大型粮库作为小型零散的公路和水运粮食集散地;通过铁路、水运和海运将粮食运往目的地进行销售或储藏。目前粮食进出口企业的主体国有或国有控股的粮油进出口企业垄断经营;由于粮食关系重大,这种垄断在入世后并未发生变化。由于国内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均价

  30%以上,中国粮食目前自给率95%,对进口依赖度保持在5%左右。而加入WTO后将逐步取消进口数量限制;2008年中国粮食进口超过3000万吨;2010~2020年期间中国粮食的进口量将保持在年均3000~3500万吨。

  参考文献:

  1.兵团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

  韩净字

  李

  媛

  **刚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

  2.国内粮食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

  程黔(中华粮网)《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3.国内粮食物流发展现状、对策及趋势

  程黔(中华粮网)《粮食科技与经济》

  4.2009年全省社会粮食流通情况分析

  王法军

  《齐鲁粮食》山东省粮食局

  5.中国粮食物流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

  胡非凡

  施国庆

  吴志华

  《农业经济》

  6.构建粮食物流体系_促进雁江粮食经济发展

  李泽铭

  《粮食问题研究》

  四

  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粮食局

  7.湛江市粮食仓储物流发展状况及建议

  邱汉武

  黄吉青

  《中国粮食经济》

篇三:在粮食流通体制方面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市场化的自由买卖制度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萌

  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伴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由国家统购统销的流通体系经过市场化改革逐步演变形成的。目前,在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的形势下,市场流通对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快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是新时期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实质是保证农产品的市场实现和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流通方式的现代化,用优化的机制保证优质农产品的流通,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历程

  自1978年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方向改革。一是由计划调节向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过渡阶段(1979~1984年)。政府逐步减少统购统销和派购限售的品种和数量,缩小国家收购农产品范围。到1984年年底,国家对主要农产品量和播种面积下达的25种指令性计划指标已基本取消。逐步放开了三类农产品的购销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实行议购议销。由于政策的放宽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施,我国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曾被取缔、合并的农村集贸市场和传统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得到了初步恢复和发展。

  二是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并存时期(1985~1991年)。在家庭承包制与先行放开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和集市贸易相配合下促成的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一举改变了长期存在的农产品供应匮乏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文件的核心内容是改革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1990年9月,国务院决定筹建国家粮食储备局,对粮食收购实行最低

  保护价制度,并建立用于调节供求和市场价格的粮食专项储备制度。这标志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进入了市场取向的大跨步推进阶段,对于促进农村产业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发育农村市场机制都起到了显著作用。

  三是农产品流通市场阶段(1992~1993年)。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之相适应,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大大加快。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经过10多年来的改革,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已经结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购销体制正式形成。

  四是回归双轨制时期(1994~1997年)。以市场化为目标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并未顺利付诸实施,并由此导致1994年粮食供需缺口的扩大,并引发粮价大幅度上涨。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其他重大改革措施的顺利出台,国家再度强化了对市场的介入。实际上又恢复了粮价的双轨运行。1998年6月,国务院又出台了“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

  五是深化改革阶段。1999年以后,改革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体制,农业全面对外开放。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要求,我国对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国内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等方面进行改革,降低了农产品进口关税,取消了出口补贴,对大宗农产品采取配额制度,并逐步向关税化过渡。从2004年开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清理和修改不利于粮食自由流通的政策法规,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这项改革意味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垒被攻克,农产品市场的改的重点将放在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上。

  二、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衍生发展,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与我国农业的这种以

  农产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相对应的“小规模、大群体”性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过这一流通体系和格局目前已不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需求。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伴随着流通体制进行改革进行了完善及重建。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些新问题出现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在近几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及相关文件中,赋予了“市场体系”建设更新、更详细的政策内容,主要政府措施。

  (一)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生产、大流通”的市场流通模式。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扩大投入,加快发展。2002年国家计委等六部门《关于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形成以全国骨干批发市场为核心,以连锁超市等其他流通方式为补充,以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依托,以现代交易、结算、信息、检测、储藏、物流等技术为支撑,以良好的企业经营和资金投入机制为保证,以稳定、有序、规模化的农产品经销商队伍为主体的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二)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流通主体的培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总体要求,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自主建设,培育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2006年商务部将会同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标准委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目的就是要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拓宽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子。主要内容:一是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选择100家左右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全国性和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加强物流配送、市场信息、检验检测、交易大厅、仓储及活禽交易屠宰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而发挥标准化市场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带动和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面创新,设施完善,优化服务,规范经营。二是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重点推动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和规模化、优势农产品市场营销及组织开展农

  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超市+基地”、“超市+农村流通合作组织”、“超市+批发市场”、“超市+社会化物流中心”等方式。通过重点市场、重点企业示范带动,完成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及流通环节损耗;通过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使更多优势农产品进入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网络。

  (三)加快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200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2008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分工的通知》,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一是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继续扶持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重点支持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可追溯两大系统和检验检测、结算、信息、监控、废弃物处理五大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与冷链系统改造,着力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积极推动发展一批综合超市、食品超市等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与农民或农民合作组织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推动和扩大订单生产,支持农产品“农超对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农产品销售,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三是逐步完善和落实配套扶持政策。引导财税、金融、保险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培育农村经纪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产品协会建设推动行业诚信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五是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社发展。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推进农业标准示范基地的建设,支持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交易市场、连锁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对接,支持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企业农资供应及农技服务的有机结合,提升助农增收水平。

  这些重建政策措施以及各地区的实践,有力地指导推动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体

  系的建设和完善。坚持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指导和调控,加快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探索形式多样的物流发展模式,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实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已势在必行。

  三、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与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我国农产品基本上由国有商业部门垄断经营,因供求信号扭曲导致农产品流通一直不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已初步建立。尽管农产品流通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政府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不足,对当时的形势判断不够准确,以及担心改革造成的影响过大,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进程中,除了水产、畜牧等鲜活农产品外,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流通体制改革都经历了多次的反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体制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形式了多重性、离散性、区域性和信息不公开性等特点,严重制约着“大生产、大流通”新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已初步建立。

  1、已初步形成了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期货市场为引导,以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中介组织、加工企业为主体农产品流通格局。截至2005年底,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大体稳定在4300家左右,市场年成交额达到3600亿元;农产品超市的地位不断凸显,上海、北京、青岛等城市超市农产品销售量已占到当地农产品零售总量的1/3以上;期货市场稳步发展,国家2006年新批准棉花、食糖上市交易,使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达到九个,年成交额逾六万亿元。

  2、多元化市场主体逐步发育。我国农产品市场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主体竞争的基本格局。截至2005年底,我国农产品经纪人已发展到500万左右,农民

  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5万个左右,他们主要从事农产品流通、科技、信息等一系列中介服务活动,在引导和组织分散的农民进入市场、寻找农产品销路、增强竞争力、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300多家,这些龙头企业大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产品购销渠道,在许多地方的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建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在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体系。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定期发布制度、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粮食收购保护价制度和重要农产品进出口调节政策等。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总的来看,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对生产缺乏导向作用。一是我国农产品流通虽已形成以批发市场为枢纽的流通体制,但未能有效地健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未能开展地区之间的分工合作,存在地方市场分割和人为的阻断现象,影响了全国大流通的形成。二是各地普遍存在重农产品生产、轻农产品流通现象,造成农产品流通滞后于生产。自发形成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产品民间流通组织普遍缺乏管理和指导,往往以追求利益为最大目标,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三是农产品交易和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村市场建设落后。目前,中心城市市场建设较为完善,但基层特别是县乡市场建设落后,农副产品及综合性交易市场小,没有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大部分乡镇集贸市场为规模较小的圩集式市场,其中少数是简陋大棚架设施,多数皆是露天交易。县城超市少且规模小,营业额占商品零售额的份额较少,并且超市还没有伸延到农村,一般乡镇只有一些小商品销售门店,难以满足农民买卖农副产品以及增收后对消费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2、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社会交易成本高。一是原国有农产品经营企业转

  制困难,不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一些投资农业的龙头企业,由于利益联结机制的不完善,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影响了龙头企业的“羊头”带动效应”和自身的发展完善;三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由于农村普遍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农民的交易方式,农民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面对社会上各利益集团的权益侵蚀和不正当竞争,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力。分散、弱小、不规范的市场主体,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农产品市场的发育。同时,由于存在多重中介主体,中间环节复杂众多,经过反复落地倒运,致使流通过程不良成本很高,市场运行过程承负着很高的交易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

  3、农产品流通中信息服务薄弱

  。一是信息化硬件建设落后。由于经济效益差、信息意识落后等原因,一些市场采用传统的广播、板报等方式发布少量品种、价格信息,有的市场根本没有信息服务,致使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二是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首先,缺乏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接起来的网络,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致使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不能很好起作用,而生产者与消费者处于被隔离状态,生产者不了解消费者需求,产品质量难以提高。其次,农产品流通中信息服务薄弱,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不到位,不能准确掌握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及时准确地把产销信息传递给农民,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

  四、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成

  纵观国内外发展,一个现代、高效率的市场流通体系,必须具备规范和健全的市场体系、形式多样的市场主体、现代的流通网络信息体系和现代管理机制。

  (一)规范和健全的市场体系是现代流通的载体

  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是以规范健全的市场体系为基础的。应建立纵横交错的农产品市场网络:货物的集散,按产销流程、集散序列有序进行。在集货方面,有初级市场、中心市场和终点市场;在散货方面,有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按成交方式分,有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不同的市场类型对促进流通、合理定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最有效促进流通和合理定价的角度看,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尤其不可或缺。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大部分现货农产品都是通过批发市场成交,非现货农产品一般是通过远期合同,在期货市场上交易的。

  (二)形式多样的市场流通主体是现代流通的基础

  参与农产品市场流通活动的个人和组织都是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实力和发育水平是农产品市场整体功能发挥的关键。流通市场主体包括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如农业流通龙头企业、代理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农民协会、经纪人队伍等,他们是农产品市场顺畅运行、市场机制运作所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系统。首先是农业流通龙头企业,他们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和网络优势,在市场流通中起“领头羊”的作用。其次是市场批发商和贩运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批发、贩运大户,直接影响市场的辐射范围。第三是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市场+基地+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发展起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产品市场流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网络信息体系和管理机制是现代流通的重要平台和保障

  在信息网络化市场经济时代,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手段较好地调和或解决了人的多元化、广泛性需求与交易方式落后之间的矛盾,将市场延展到城市和农村的每个家庭、每个消费者的身边和案头,在商品交易已经采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手段的今天,必须以不断发展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平台作支撑。在农产品流通过程必须建立现代管理机制,并以此为保障,建立农产品准入制度,以标准化的农产品为通行证和标的物,保证现代交易方式顺利、高效进行。

  五、构建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构建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必须顺应全球化国际竞争趋势、适应我国农业

  产业化生产经营发展要求,用现代交易方式,围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者的相对利益、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等目标来进行。

  (一)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载体,在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市场体系的建设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设全国统一、有序的大市场和流通体系,把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有:集贸易市场、零售网点、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及期货市场等。当前重点要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及农村市场的建设。

  1、构建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货、交易、信息、价格形成和结算五大功能,将有力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并对整个国民经济起着拉动作用。因此,要改造和提升现有的批发市场,加快批发市场由初级市场向中高级市场转变。并以批发市场为中心,根据商品流向、交通、仓储设施等条件,合理布局,形成中央批发市场、地方市场、城乡农贸市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场体系,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农产品市场建设要因地制宜,遵循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地引导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与发展。既要防止因缺乏科学论证而出现的有场无市“空壳市场”,又要根据各种农产品的不同流通特点以及不同产地的产业规模、交通条件等特点,规划新建市场,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二是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深化市场运行和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建立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推广“企业办市场,市场企业化”的新模式,推进市场的企业化经营和市场的集团发展。积极推进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等新的流通方式。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依托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一批外贸公司,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把名优土特农副产品更多的打入国际市场;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经营

  机构的合作,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运行机制,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营销理念;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健全发达的外向型市场体系。

  2、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枢纽作用。期货市场是市场机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受自然条件、生产周期和生产规模等特殊因素的限制,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信息不对称最为典型,因此,市场和价格的波动最为频繁,价格的变动又成为引导生产者决策行为的主要信号。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农产品现货市场发育的基础上,必须引入期货机制,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以发现价格,规避风险,锁定成本。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上,大豆、小麦、绿豆等品种较好地发挥了经济功能。黑龙江等地农民利用期货市场这个风险管理工具,种植和销售大豆,尽可能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增加了收入。但是,由于受到现货市场规范程度、市场信用、秩序等条件的制约,要向发达国家期货市场那样,成为流通定价的基准,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推出新的上市品种,如玉米、大米、棉花、白糖、豆油等;推出期货品种和标准化合约,不断完善期货市场。同时政府应利用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对国内农产品的结构调整、价格预测和市场引导作用。

  3、加快农村市场工程建设。在农产品产量大、交易集中的乡镇建立农产品交易专业市场。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开展“乡镇建连锁超市、村社建便民商店”的农村市场“双建工程”来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建设,着重引导城市连锁和超市向农村伸展,逐步形成以主城区或县城为批发配送中心,中心镇为配送结点,乡镇和村社为销售终端的农村现代流通经营网络。通过引导,鼓励相关商业企业在县级开设大型超市和商业街,改变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存在设施不足、方式陈旧、农民进入市场较难等问题。通过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改善广大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过上现代消费生活。同时,农民通过便利的网络卖出自已生产的产品,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实现城乡市场一体

  化。

  (二)加大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的培育

  1、做大做强农业流通贸易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组织农民的有效方式。凭借龙头企业自身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庞大的营销网络、方便快捷的信息系统,依靠对市场的超前预测与把握,依托品牌优势,主动出击寻找国内外订单,然后,或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规模生产,或以“订单形式”与农民签订合同,派出技术人员组织指导农民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进行生产,并对质量实施全程监控。成千上万的农户在龙头企业“头羊效应”的带领下,在利益纽带的连接下组织起来,带动农产品和农户进入市场。把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经加工增值后,在市场上实现价值补偿,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循环和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应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出农村这两个关键问题,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2、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首先,要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如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等,提高流通过程中的组织化程度,尽可能减少环节,有效地组织农民进入市场,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同时,要有意识地优选和培育一批中介主体,增强吸纳和吞吐大批量农产品的能力。可以考虑在条件成熟的区域由农民协会及县乡政府的农协、农会、农委等转化为支持扶助农民的公益性组织,组织代销农产品,形成直接配送销售系统。其次,加快对传统合作组织的改造,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中介作用。发挥供销社长期积累的人才、设备等优越条件,特别是供销社所具备的从中央到省,一直到市、县和乡镇最大的销售网络优势,构筑新型的农村服务网络,努力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改造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时,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包括民主的管理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保证农村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第三,要发挥经纪人带头作用。农村市场上农民经纪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生产经营技能,特别是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他们一手牵着市场,一手牵着农民,在搞活流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加收入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得到了农民的广泛认可。在农协合作社等组织尚未建立、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在农协合作社等组织尚未建立、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其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我国农产品流通

  农产品流通在其运行过程中具有环节众多、信息量大的特点。首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工程。加快各地农业数字化工程建设及农网的衔接,充分利用计算机、通信设施、因特网、社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的规模化、网络化、社会化为重点,搭建一个以市场为中心、面向全球的信息平台,以达到指导生产、促进流通、规范市场的目的。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创新农产品交易渠道和方式。充分发挥新经济下电子商务等新型网络经济商务模式,把生产的末端延伸到零售商、甚至消费者,衔接成供应链,使销售、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环节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探索信用交易、委托交易、电话交易、网上交易等农产品流通新方式,逐步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由以即期交易为主向远期交易或远程交易为主的转变,改变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多,交易成本高的状况。

  (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政府的服务、调控作用

  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政府的支持、服务、监督与调控作用十分重要。一是加大对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把农产品流通设施作为社会基础设施,并且作为公益事业来发展,采取相应的政策予以扶持。二是为农产品流通改革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建立规范化的市场监管机制;三是研究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为企业、农户提供准确信息,并为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准入创造条件;四是建立和完善对农产品流通的调控制度,特别要建立市场运行监测制度、重要农产品的储备制度、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制度、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等,以保障农产品流通的正常运行。

  参考资料:

  ①刘志扬:《建设综合的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对美国农业考察的启示》《发展论坛》2002年第3期

  ②牛若峰:《当代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③李泽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6期

  ④《大白菜的丰收悖论》中国经济时报2004-12-03⑤《贱卖白菜不只是农民的悲哀》《世界商业评论》中华工商时报004-11-22⑥《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报告》2004-07-16

  http://scjss.mofcom.gov.cn/

  ⑦**萌:《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现》江西科技出版社2003年

  ⑧《商务部启动市场工程

  连锁店将开遍“万村千乡”》中国网2005–08-23⑨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分工的通知》(国办函[2008]21号)

  (11)韩一军:《加快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1月31日

篇四:在粮食流通体制方面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市场化的自由买卖制度

  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粮食流通流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李静

  食工095班

  摘要

  在逐渐激烈的粮食市场竞争条件下,我国粮食流通面临现代物流的挑战,暴露出许多弊端,同时又有多年积累下来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要积极分析我国粮食流通的现状,发现其面临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就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无限商机和强大生命力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不仅能对我国的粮食产业及整个社会经济产生积极地影响和保证作用,更是解决中国“入市”后粮食问题的重要手段,将力的推动中国粮食贸易与国际贸易的接轨,顺应国际粮食流通业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符合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流通模式。

  关键词

  现代粮食物流

  现状

  问题

  改革

  前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变革,粮食购销已全面走向市场,粮食流通环境明显改善,粮食流通速度明显加快,市场调控粮食供求能力显著提高,所以一个顺应市场需求,大规模,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应运而生—现代粮食物流。不难预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我国传统粮食流通业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框架的确立,我国传统粮食流通业的许多特点与现代粮食物流业接轨中所发生的体制性障碍将日益显现,与现代粮食物流业的结构性摩擦将日益升级,所以解决我国在粮食流通领域的问题,突破以往僵化的体制和机制的束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加快与国际接轨,是我们现在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正文

  一我国传统粮食流通模式特点分析:

  从建国初期开始,人多地少,粮食紧缺一直是困扰各级政府的难题,尽管“以粮为纲”曾经打下时代的烙印,政府也曾千方百计试图解决粮食共给问题,但综合其特点不难看出传统粮食流通模式一直是按照短缺经济的运行模式设计的。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粮食流通模式的计划

  由于粮食长期实行高度的封闭计划经济。因此粮食流通也是全国一盘棋,无论收购还是销售,无论是调拨还是加工,均受制于计划这根无形的“魔杖”。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名单是粮食依旧沿袭了计划经济的经济模式,粮食流通效率并未提高流通规模流通组织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计划思想的约束。

  (二)粮食部门思维的定向行

  在计划经济时期马零食流通主要是靠政府统筹安排,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层

  80%。许多生产加工企业和零售企业都实行“零库存”,而把仓储、包装、运输留给物流配送中心代理。美国目前约有许多90%的日用工业消费品、20%的工业生产资料和绝大多数农产品是通过批发渠道销售的。发达国家的政府都重视对物流系统建设的投入,并以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以网络为支撑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

  (二)粗放经营,力量分散,设备利用率低

  我国现有粮食的70%左右仍由国有粮食企业经营,在长期计划经济模式下,几乎每个国有粮食企业都建立了仓库、车队,搞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多,自备仓储和自备运输利用率低,成本过高,粗放管理问题突出。这与中国“入市”背景下企业市场化趋势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格格不入。

  (四)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信息不灵,物流运行效率不高

  不少国有粮食企业的设备使用多年,早已落伍,粮食经营手段陈旧,机械化程度低,主要靠人力加工,人力管理经营,以致费用大、成本高、效率低。据统计,中国粮食产后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2%-15%,如能挽回此项损失的50%,可供2000万人人口消费4年,相当于开发几百公顷的“无形粮田”。造成粮食产后损失的主要原因是粮食流通信息滞后、管理不善。而新兴的现代物流产业都以信息网络为主导,广泛开展电子商务,广泛采用先进的机械化,自动化装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程自动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实行高效,便利的物流配送。

  (五)经营观念落后,员工素质偏低,缺乏现代物流意识

  许多国有粮食企业的员工们人沿用计划观念,面向上级,依赖国家扶持,用行政管理替代经济管理,忽视市场,缺乏物流服务意识,更缺乏现代物流技术素质。然而,根据WTO有关协议,我国必须进一步开放物流服务业和粮食流通市场,国外成熟的物流配送企业将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经营观念,在我国广泛开展粮食物流配送业,这对我国传统的粮食流通企业势必形成一种巨大的冲击,按照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不少未经市场化改革和物流现代化改造的国有粮食企业及其员工,难免会在残酷无情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市场竞争中遭到淘汰。

  四建立现代粮食物流模式的思考

  粮食流通体制正从计划经济的时代,逐步向市场经济的时代过渡,市场调控粮食供求能力显著调高,粮食市场化运作改变了粮食原有的僵硬面孔,粮食与其商品一样逐步融入了社会大流通,积极研究和探索现代粮食物流已成为粮食仓储工作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加快培育粮食产业链

  1在粮食产前要协助农业部门加强对农民选种、育种、栽培等技术指导和农资服务工作。

  2在粮食产中要协助农技部门为农民提供防治病虫害等指导工作,并广开粮食信息渠道,为农民提供粮食行情,信息服务。

  3在粮食产后,粮食部门要为农民提供粮食干燥、储藏、运输、加工等粮食流通服务工作。

  (二)加快培育现代粮食物流市场体系

  1选择在大中型城市尤其是商业氛围浓厚的城市,重点培育、扶持大中型骨干粮食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的思路重组现有资源,催生新的物流资源,提高

  其参与国际,国内粮食流通竞争力,增加辐射面,扩大影响力。

  2在小城市,小城镇,重点培育面向零售网点的粮食配送中心

  3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中小型粮食批发中心,向配送粮食及其制品的方向发展。

  (三)加快粮食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立

  (四)加快实施粮食品牌战略

  1粮食企业要树立品牌即资源的意识,鼓励支持粮食企业积极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2粮食主要产区不仅要打响成品粮品牌,而且要打响原粮品牌。

  (五)加快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六)加快粮食物流设施建设

  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物流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粮食行业要以“四散”技术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食物流业。

  (七)谋求与外资外贸企业合作合资,推进粮食流通的国际化

  总之,政府有关部门应按照粮食物流的要求,实现物流业务流程重组。发现并改进我国现在在粮食流通领域所出现的问题,全面改革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粮食流通企业业务流程,变传统粮食流通重视功能管理,产品管理,存货管理为先代物流的过程管理,客户管理,信息管理。不断强化专属我国的竞争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专业化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1.徐印州

  如何认识现代物流以及引导物流业大发展.商业经济文萃,20112.曹正

  改造传统批发商业,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商业经济文萃,20113.刘春浦

  中国粮食流通业如何应对“入世”.粮食流通技术,20044.王遐见

  论我国粮食物流管理体制的完善.经济体制改革,20025.张峻岭

  散粮集装箱装卸运输的现状及技术发展研究.粮食加工,20096.唐蕾蕾

  发展我国粮食物流的对策思考.现代商业,20097.邢小苗

  发达国家粮食物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武汉商业服务学院,20088.杨海民

  粮食物流通道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9.朱东红

  福建省粮食物流现状及策略分析.物流技术,200510.廖红丰

  关于我国粮食物流现代化的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0511.杜长乐

  关于我国粮食物流现代化的思考.农场紧急管理,2005

推荐访问:在粮食流通体制方面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市场化的自由买卖制度 的是 市场化 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