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校党建工作十四五规划方案
XXX高校(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方案
序言
“十四五”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五年规划属于宏观性、全局性、综合性、引领性的中长期规划,既是年度规划和专项规划的依据,又是实现学校长远目标和长期规划的基础和阶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位和作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新时代开启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学校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发展期。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十四五”规划,对于大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好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大学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民委关于“十四五”规划系列任务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事求是、科学谋划、行稳致远,进一步明确“十四五”目标任务,切实加快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大学建设进程。
.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新时代开启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学校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发展期。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十四五”规划,对于大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好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大学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学校特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方案。
一、“十三五”期间学院发展回顾
从教育领域看,当今世界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确保包容、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成为世界教育发展新目标。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模式、形态、内容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治理呈现出多方合作、广泛参与的特点。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尚不能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与环境有待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尚未形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差距仍较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突出短板,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不能适应提升质量与促进公平的新要求;学校办学活力不
.
强,促进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教育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亟待完善,多方参与教育治理和评价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教育对外开放的水平不够高;教育优先发展地位需进一步巩固。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概况
1.“十三五”时期学校改革发展重大成就
五年来,我们学校胜利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并完成首轮建设任务,党建思政工作开创新局面、育人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站上新高度、科研创新能级明显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拓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十三五”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综合实力和办学质量迈上新台阶。复旦大学正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奋勇迈进,更加自信坚定地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中央。2.学校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已基本完成
学校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科研水平显著提高。过去五年间,学校党委坚强领导,党政团结一致,综合改革有力推进,全校师生齐心协力,迸发出热情与活力。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学校的创新体系建设、学风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还需进一步提升,要把“十三五”规划总结中发现的问题与“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关联起来。
3.学科建设不断突破,专业建设不断完善
“十三五”期间,学院**年获得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权,**年新设“审计学”、**年新设“资产评估”两个
.
本科专业。至**年6月,工商管理管理学院设有企业管理、会计学2个学术型硕士专业,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市场营销、资产评估7个一本招生专业(其中,会计学为省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校全日制学生硕士119人、本科3632人。新增校级重点实验室1个。
4.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学院现有教职工180人,其中专职教师167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9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48人,达到了88.44%,较五年前提高了17%。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日趋优化。学院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精品、重点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活动方面取得新进展:获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校级特色专业2个;获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重点课程10门;承担省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教改项目10项;在教学方面获得多项奖励,包括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评为省级“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5.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研究能力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间,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累计到位经费1646.0045万元,其中纵向60.79万元,横向1585.2145万元,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目4项,出版著作8部,发表论文275篇。
.
学院积极参与决策咨询研究,参与到**省发改委、经****x等多个市、县的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咨询服务;参与了省内数家公司管理咨询活动。研究能力大幅提升,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学校已将工商管理学科作为学校特色优势学科。
6.(1)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这是我们学校在十三五期间所取得的最大成就,这标志着该校人才培养从学士学位授权上升到了硕士学位授权,这是人才培养层次的飞跃!值得肯定!
(2)成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国家有国家版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各省也有自己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我们学校于2020年正式入选江西省“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3)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取得进步
在“双万计划”背景下,我们学校获批多个一流本科专业,其中,该校的王牌专业“水利水电工程”获批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在学科建设上,该校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次性申报了十一个硕士点,并且都被省推荐上去了。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深刻认识和切实把握学院教育改革发展的机遇,深刻认识学院面临的挑战,对推进学院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优势学科
.
的学院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学院责任重大,赋予使命光荣,同事期待强烈,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发展机遇
学校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挑战虽艰、风险虽多,也孕育着巨大机遇。要直面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深刻调整,直面国内外高等教育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直面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定位需求,深刻把握时与势的变化、危与机的转化、竞与合的衍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进一步发挥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特色优势和区位优势,努力开创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局面,开创以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升级转型、空间扩容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开创以创新策源、融合发展、改革引领、开放合作为导向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局面,进一步构筑起学校特有的战略优势。
2.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是迈进新时代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近一年来,中央对怎样分析“十四五”发展新形势、怎样认识“十四五”时期新阶段、怎样编制“十四五”规划等发表了重要系列讲话,对不同领域“十四五”规划做出了具体部署。去年底以来,诸多高校也逐步全面启动了“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今后一个
.
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十四五”规划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指导中国在变局中开新局,妥善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抓住机遇真正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引领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站起来、富起来到真正强起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十四五”时期的特殊历史方位与时代使命决定了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理念、路径、措施等将发生革命性变化。要围绕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优质均衡基础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技能型社会教育体系的主轴,把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成一个革命性的规划。
二、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报国强国为己任,以强化治理为关键,科学编制规划,民主编制规划,依法编制规划,为实现2035年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夯实基础。
(一)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立德树人成效作
.
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树立和践行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要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紧盯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肩负服务国家、区域、行业的神圣使命,高度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面对的共同挑战,源源不断输出高素质人才、高端科技成果和先进文化,在民族复兴中带头发挥国之战略重器作用。
(三)要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努力**改革“深水区”的矛盾,努力探索创新“无人区”的路径,加快提升与直属高校地位作用相匹配、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治校能力。
(二)基本原则
管理学院是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学院建设规划应遵守以下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
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正确政绩观和科学教育质量
观,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2、坚持育人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全面培养,引导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
3、坚持问题导向。
完善评价内容,突出评价重点,改进评价方法,统筹整合评价,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促进形成良好教育生态。
.
4、坚持以评促建。
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有效发挥引导、诊断、改进、激励功能,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5、坚持优先发展。
人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更加注重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超前规划,优先发展,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奠基。
6、坚持立德树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新育人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7、坚持服务导向。
服务国家发展和人民群众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发展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为多样教育的需求,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
8、坚持促进公平。
教育的公平性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要发展社会主义,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教育公平是基础。注重有教无类,让全体人民、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比较好的教育,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突出精准扶贫,面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力度。
9、坚持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将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基层特别是广大学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教育资源,广泛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解决难题、激发活力、推动发展。
10、坚持依法治教。
法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可靠保障。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更加注重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体制机制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和广大师生权益,更加注重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11、坚持党的领导。
.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关键在党,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三)基本思路
1、“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为师生员工参与规划编制开辟畅通的渠道,广泛听取学校各方面特别是学术委员会专家的意见,使广大教职员工更多更好地认知规划、关心规划和参与规划,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真正凝聚共识,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指导改革与发展,使规划真正成为未来五年各项事业发展的蓝图。要科学、有力、有效地编制规划体系,根据规划的性质和作用,科学论证“十四五”期间我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建设重点,既要研究提出预期性、前瞻性、导向性的指标,也要研究提出一些有约束力、可检查可评估的指标,使规划在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2、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1.
上来,到“十四五”末,建成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
3、从发展目标与思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资源配置与规划落实等方面入手。
4、为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学校明确了“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操作性”的编制原则和“内涵发展”“重点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的发展思路,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等方面,逐项研究设定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数据指标。
(四)发展目标
1、远景目标: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跻身世界顶尖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并将“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中坚阵营,形成冲击世界顶尖大学、迈向全面一流的强劲势头”列为“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2、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跻身世界顶尖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全面完善,学校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全面完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持续推动“双一流”建设进入新阶段,文社理工医五大学科板块优势凸显,交叉门类学科率先发展,学科融合进一步彰显综合优势,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集聚大批世界一流学者,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一流前列;建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智库和融合创新中心,不断产生对科技发展、产业革
12.
命、文化传承、人类文明进步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办学条件显著跃升,智慧校园、开放校园、低碳校园建设达到新高度,师生共同体和谐奋进,大学文化引领社会风尚;服务国家社会成效显著,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有重大作为。
(五)具体目标
**大学管理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年-2025年)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指标
具体目标内容
高级专家
新增省部级人才1-2人
人
职称
新增教授≥5人
才
学历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40%队
1.引进和培养博士≥20人;
伍
人才引进与培2.教师国内学术研修≥6人;
、养
3.新增“青年学者培养计划”2-3人。
科
实际到位学校财务账目项目经费合研
计≥1000万元。
、项目及经费
其中,纵向项目经费合计≥100万元;学
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0项。
科
公开发表论文≥200篇。其中,一类建
论文
论文≥5篇,二类论文≥30篇。
设
科研奖励
省部级奖项≥3个。其中,省部级二
13.
等奖1个,三等奖2个。
公开出版专著≥4部。其中,国家A专著
类出版社出版≥3部。
被地方政府部门或上市公司采纳的成果应用
项目≥
8项;或者2项A类或B类研究报告。
国内外学术会举办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2次;参议
加国际学术会议≥5人次。
教师出国/专公派出国以及短期交流≥2人次;国家来访
外专家学术来访≥20人次。
学术讲座
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讲座≥30次。
国际交流合作承担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数≥1项。
项目
通过工商管理一级硕士点合格性评学科水平
估,企业管理、会计学达到申报博士点的基本条件。
完成归属学院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教学任务
教
学等年度目标任务。
育
一般教学及教学管理事故≤1次/学教学事故
教
年,重大教学及教学管理事故为0。
学
教改项目
省级教改项目≥4项。
教改论文
公开发表教改论文≥10篇。其中,14.
CSSCI或人大复印资料≥2篇,核心≥8篇。
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校级及以教学成果奖励
上奖≥4项,省部级及以上奖≥1项。
审核性评估
所有专业达到审核性评估的要求。
学院各专业建立有一定数量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接纳学基地
生实习人数≥80%。
组织校级学科省级学科竞赛≥5项。
竞赛
≥96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及以上奖学生学科竞赛≥36人次,获省级及以上奖≥60人获奖
次。
≥
9部。其中,省级规划教材≥1主编专业教材
部。
当年毕业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生均研究生学术成学术成果(四类及以上成果)≥0.4果
个。
研究生学位论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抽检文
不合格率为0。
学位工作
完成学位点自主设置、评估工作。
研究生工作
完成学校下达的研究生招生、培养等15.
工作。
实验开出率
≥9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开≥35%设比例
实验室项目建≥90分
实
设验收得分
验
仪器设备完好≥85%室
率
建
仪器设备在用≥85%设
率
仪器设备账物100%相符率
实验教学研究
≥7分
新增开放实验1项目
考研录取率
6%学
87%,上一年度12月下达第二年就业生
毕业生就业率
目标,学院每年按照就业考核指标体工
系测评不低于90分
作
英语四级通过80%率
16.
第二课堂获奖
省部级以上≥8项。
学生安全稳定,无重大责任事故发学生安全稳定
生。
考试违纪率
≤0.2%/年
生均论著数及本科生≥0.02篇/项·年
(以毕业生专利
人数为基数考核,不含专升本)
学费缴费率
≥97%/年
学生出国(境)追加目标≥80人次。
交流
社会支持或捐25万
开
赠收入
源
成教和培训收50万
节
入
流
双学位收入
150万
其他收入
40万
党
1.认真组织学习党章、党规、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建
牢记党员义务,做合格党员,定期开展党的理论培训和
工作。
群
2.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考察团
和发展转正工作。
工
3.严格党的组织纪律,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严格按《中作
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建设好教1.
工和学生支部。
4.面对困难,党员率先垂范,按规定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对群众满意度不高的党员要求限期整改。
5.教工各支部在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方面要有具体措施和量化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6.教工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合起来,走出校园,将科技、教育、文化带下乡,为老、少、边、穷地区服务,确保结对精准帮扶出成效。
7.以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全面推进共青团各项工作。
8.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学校的群团工作精神,紧紧围绕学院工作中心,以工会小组为前提,以全面服务教职工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建关系为着力点,全力组织、引导教职工投身学院发展,再作新贡献。
三、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十四五”时期,全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推动“双一流”建设提质增速,构筑发展新优势;把人才作为兴校强校之本,打造引智育才新高地;担当
1.
国家使命、推进高水平开放,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化医教研协同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建设一流校园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保障体系;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
(二)“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1、远景目标: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跻身世界顶尖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并将“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中坚阵营,形成冲击世界顶尖大学、迈向全面一流的强劲势头”列为“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2、“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就是: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伐、“三全育人”完善新体系、科研创新跃升新能级、学科建设壮大新格局、人才强校取得新突破、服务国家履行新使命、对外开放拓展新局面、服务师生形成新气象,努力实现一流育人质量、一流学术成果、一流社会服务、一流师资队伍、一流基础设施,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中坚阵营,形成冲击世界顶尖大学、迈向全面一流的强劲势头。
3、要抢抓先机,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实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要正确认识内涵发展和高校排名的关系,在提升办学质量上下功夫;要结合学校百余年历史和办学特点,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和打造优势学科,促进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交叉融合。
(三)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1.落实党委和主管部门党建工作责任
1.
固本强基抓党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配齐建强高校党务工作和思政工作队伍,落实领导干部到高校讲思政课等制度,推动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落实党委和主管部门党建工作责任,抓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果实。
2.启动实施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计划
凝神聚力抓内涵,启动实施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重塑研究生培养体系,持续抓好“一流学科”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四要激浊扬清抓作风,让干部作风强起来、教师教风严起来、学生学风正起来。总之,全校上下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强化“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在全面建成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逐梦能源、安全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3.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要全面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进一步健全教师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教育管理
2.
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加强师德建设,弘扬高尚师德。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健全、落实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师德建设体系、师德考核评价和监督体系,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师德教育和宣传方式,树立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努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
(二)人才培养
1.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和规模
加强校级领导梯队建设,建强校级领导干部人才储备。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建立教研员定期到校任教制度,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研队伍,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
2.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专业化水平、育人能力、创新能力、教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国际化、信息化素养,增强适应未来改革发展、人工智能、线上教学等新技术发展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与线上教学相匹配的观念认识、课程(内容)整合、教书育人、家校沟通、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3.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是一类新型的研发机构,进一步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体制机制改革,使之成为我国的一支重要的战略研究力量;
21.
完善大学研究员系列的职称设置和改革,进一步增强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加大高等研究院的设置力度,使之成为大学核心的科研力量。
4.组织开展和参加学科竞赛
未来在“十四五”期间,我国高校的基础学科、通识教育、工程教育的改革、面向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和学科融合机制应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科的发展应弱化指标,更注重学科发展的形态。我们还要面对数字化挑战,优化中国的教育链,打破教育的年龄界限,面向未来进行深入、全面、革新的探索。
5.
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博士抽检机制
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继续做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完善学位点淘汰退出机制,严肃处理论文造假行为。探索学校根据标准自定规则程序、政府监管落实情况的机制。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质量监测机制。强化监管结果运用,建立公开承诺、权责一体、违者退出的机制。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
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2.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师德建设,弘扬高尚师德。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健全、落实师德建设体系、师德考核评价和监督体系,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22.
长效化。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师德教育和宣传方式,树立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努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引导广大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
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专业化水平、育人能力、创新能力、教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国际化、信息化素养,增强适应未来改革发展、人工智能、线上教学等新技术发展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与线上教学相匹配的观念认识、课程(内容)整合、教书育人、家校沟通、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四)学科建设
1.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创新建设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增强建设实效。创新支持方式,综合考虑建设高校基础、学科类别及发展水平等,通过不同途径给予相应经费支持,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
2.坚持公开透明,实施动态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开展中期评价和第三方评估,强化社会监督。建立退出机制,打破身份固化,形成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高校的建设活力。改革完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组织实施方式,推动高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多学科交叉融合、校所企协同创新。
23.
3.结合学校百余年历史和办学特点,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和打造优势学科,促进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交叉融合。
提高学科设置与产业发展匹配度,搭建重点学科专业共建、产学研合作、校际合作等平台。注重跨学科培养,未来跨学科合作机制十分重要。要围绕传统特色,打造“新优势”,发挥好优势学科引领作用,毫不犹豫地建立“能源+”“安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工科融合发展模式,培育新优势。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分类发展、内涵建设阶段,高校多方位校际(学科间)战略合作结盟正风起云涌、方兴未艾。要充分发挥外部需求推动和内部利益驱动两大动力,坚持走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道路。
4.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较为齐全的综合优势,打破壁垒、聚焦重点、优化布局,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推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在交叉融合中实现迭代升级,以高峰学科、高端平台、高水平成果、高层次奖项的新突破,带动学校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优化高校基础研究环境,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凝练主攻方向,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技术问题开展基础技术、前沿技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颠覆性技术研究,以基础性的突破带动全局性的创新。支持高校根据国家对外科技合作总体部署,提出并牵头组织、深度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高校图书馆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为促进高校创新提供服务。
5.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
24.
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快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除对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身安全等特殊行业的学科和专业实行国家管理外,学校依法自主设置专业。加强专业设置政策引导,及时修订中职、本专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学科目录,调减社会需求不足的长线专业。推动高校加快新兴交叉学科建设,通过专业改造等方式设置复合型专业。发挥行业协会与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和评估评价机制等,引导学校围绕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形成办学特色。
6.大力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加大对涉农学科专业的投入力度和学生资助力度,推进涉农学科、专业现代化。深化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网络。
7.创新工作手段和载体,开辟思想教育新阵地,抓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训,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引导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25.
加大对新入职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的国情国史教育力度。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提升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和荣誉感。
(六)学生工作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提升教育内涵、专注学生发展、凸显学院特色”这个主题,进一步加强学风和班风建设,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推进就业工作、心理工作、资助育人等工作,努力构建和谐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工商管理学院成为学校培养综合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教育内涵”,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学生工作的核心任务。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等。坚持能力为重,就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新时代人才。
“专注学生发展”,就是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针对各层次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使之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养。
“凸显学院特色”,就是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围绕“工学背景、凸显特色、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6.
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学院坚持以“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为龙头,专业教育和就业工作为引擎,心理工作和资助育人工作为支撑”,在工作中贯彻教育发展的主题,不断提升学院学生工作的有效性,使学生工作朝着可持续的科学性方向发展。
1.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党建在学生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1)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民主评议等制度,做好专升本党员、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工作。
(2)加强学生党员队伍的管理与教育,组织好新生党员培训班、预备党员培训班等工作,不断加强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组织意识,提高党员素质。
(3)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发挥学生党员在班风建设、学风建设、考风建设、寝室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4)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方面,坚持“早启发、早引导、早选苗、早培养”的做法。从大一学生中着手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建设,激发学生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的热情,引导学生不断地以实际行动创造条件争取入党;
(5)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严格把关,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真正把那些品学兼优、为人正直、入党动机端正、在群众中威信高的同学吸收入党,规范党员发展流程和党员发展材料。
2.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好谈心活动
2.
(1)经常深入学生课堂、宿舍和学生活动场所,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2)对心理问题学生、贫困生要经常保持交心谈话。
(3)对考试挂科和学籍异动的学生,实施全覆盖的交心谈话。
3.密切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打造精品团学活动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团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2)增强团员意识教育,组织“先进团支部、优秀团员、团干”等评选活动,挖掘、宣传在各岗位上乐于奉献,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物、先进集体的事迹。
(3)大力开展学院精品团学活动,如:新生辩论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团组织生活等。
(4)以“ERP”学科竞赛为引擎,逐步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5)按照建设学习型、实践型、创新型团组织的要求,紧密结合学院各项改革和建设实践,形成以团员为重点,以广大团员青年为基础,以丰富文化活动为载体,逐步构建有工商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
4.实现各专业一本招生,促进学生就业
(1)学院现设有七个专业,其中五个专业(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是一本招生,到2025年实现各专业一本招生。
2.
(2)了解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特点和实施职业发展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职业发展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
5.积极开拓校内外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
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同时主动联系校外企事业单位,开拓新的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勤工助学岗位。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测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测工作,完善落实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通过易班、微博、微信、橱窗等阵地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团体辅导,指导各班级有计划和针对性地召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活动。
(2)做好新生(研究生、本科生和专升本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测工作。
(3)坚持“一周一排查,一月一汇报”制度,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排查,及时上报,做好重点心理问题学生的跟踪与随访。
(4)配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干预,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等服务。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规划管理,制定和落实各项激励和制约政策,营造有利于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氛围,鼓励学院师生参与国际交流。把国际交
2.
流与合作纳入学院主要工作和考核内容,对推进国际合作项目有突出贡献的系、部门和个人实施奖励。
加强分类指导,切实做好学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划、协调和管理工作,努力提升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成效。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及时更新外文网页信息,介绍学科、科研、学术成果、在研项目、学术带头人等情况,发布国际合作信息,全方位宣传学院发展,扩大学院国际、国内影响力。
实施开门办学,积极开展国内国外合作交流。主动与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配合,分期分批实施派出去和请进来,有效地进行国内国外合作交流,提高师生对外交流能力。
(八)开源节流
以提高经费使用绩效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能,为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提供有力保障。重点要从五大方面开源节流与开放合作。
拓展多元化经费来源渠道,增强学院的发展能力。利用学院办学势,拓宽学校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领域,争取增加各类收入,适度引进社会资源,积极探索多层次合作办学和培训的新思路,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功能,增强服务、产业、科研的创收能力。
努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养,加大双学位办学力度。主动协调政府与学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与培养;坚持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依托企业、3.
贴近需求,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建立健全适应管理者多样化、差异化培训体系,不断完善职业管理培训政策,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模式,大规模开展各种职业培训;“双学位”是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一种表现,可以拓展知识面,学到本专业外的新知识,结识专业外朋友,大力宣传双学位教育,加大招生力度,增加学院收入,同时取得更多的社会效果。
增强预算管理责任意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提高预算细化管理水平,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管理机制。学院在学校下达预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预算,明确经济责任制,把财务责任分解到项目、岗位和个人,做到权责明确;强化项目经费的管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能,确保专项资金用出成效;建立预算执行追踪问效制度,加强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与管理,增强学院预算开支的责任意识。
加强资产使用效益。建立实物标准配置、费用定额控制制度,以成本为基础,以绩效为导向,确立以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为目标的绩效管理模式,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学院资产使用效益,加快完善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资产管理的常规化、动态化、精细化、科学化。
重视专项经费的管理。加强专项经费预算管理,细化预算项目,合理确定劳务费、公务接待费的支出比例,明确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完善专项经费的监督机制,对重大专项经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跟踪监督,积极防范专项经费使用中弄虚作假等行为。
31.
(九)学校文化建设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管理,严格课堂纪律、考试纪律、生活纪律,树立良好校风校纪。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网络内容建设,打造若干具有广泛影响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整合利用资源,探索学校和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2.坚持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学习、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坚持高校学生学习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严格课程考核标准和管理,探索基于真实任务的评价方法,注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聚焦主业、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加大执纪审查力度,锲而不舍正风肃纪,以案说纪,加强警示教育作用。完善教育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推动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4.不断产生对科技发展、产业革命、文化传承、人类文明进步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办学条件显著跃升,智慧校园、开放校园、低碳校园建设达到新高度,师生共同体和谐奋进,大学文化引领社会风尚;服务国家社会成效显著,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有重大作为。
5.推进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贯通培养。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
32.
法。支持龙头企业与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深化技能人才职业资格制度改革。
6.进一步弘扬创新文化。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不是技术和经济问题,是文明的冲突。现在强调以文明史为中心去弘扬传统文化、通过文明对话去协助中国在文化传播方面的贡献,这是一个超越传统大学评价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加强调、强化全球视野,增强家国情怀,培养引领意识,增强合作精神。
7.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快高校科技创新和教育教学创新的力度,实现科研、学科和人才培养的融通发展,增加全球视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明对话意识,为早日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做出新的贡献。
四、保障措施
(一)发扬民主精神,调动各方主动参与
“十四五”时期是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进步、进位、提升、发展”是学校必须要坚持的目标。“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要聚焦地方发展战略需求,与学校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院工会、教代会职能作,使之成为学院实行民主管理的主渠道,推进学院民主化发展,加强工会、教代会制度自身建设,完善相关的保障制度与配套措施。学院党政领导要提高对教代会制度在民主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的认识,把教代会作为征求意见、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好形式。认真对待教代会工作,自觉接受民主监督,为教代会开展工作提供人财物等方面
33.
必要的支持。在学院管理决策中,要让代表能真正代表广大教职工的根本利益、发挥好代表的角色职能,最大程度地调动教职工参与学院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使各项决策更加适合本院情况而获得学院教职员工的首肯,提升学院凝聚力,形成学院发展的合力。要统筹把握总体目标,详细分解具体目标,明确落实主要任务;学校总体规划与各专项子规划要相互统一、相互衔接、相互支撑;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合力规划,各部门、单位紧密配合协作,确保“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二)加强党建工作促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系统总结“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基础上,凝练建设经验,剖析不足之处,坚持继承衔接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切实合理地提出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规划指标的设定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也要有相应的可完成度,做到可量化、可监测、可评估。完善内部管理,合理设置岗位,明确职责分工,建立相互制约机制,勤勉敬业,爱岗奉献,把主要精力、主要时间用在工作上。坚持正确的原则和纪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境界,奉行健康的精神和追求,做到依法行政,奉公守法。
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于学校工作全过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高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作用。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深化
34.
“两个责任”落实,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使推动事业发展方向更明、重点更准、力道更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把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贯穿作风建设始终,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坚持群众路线,不断完善密切联系师生制度,坚持维护师生员工、增进师生员工福祉,进一步汇聚师生智慧和力量,为深化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对标一流、改革创新,加大人才、经费、平台支持力度,统筹加快学院运行机制体制创新,持续实施“人才强校”工程,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学水平提升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师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深化教师聘用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岗位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为实现事业的新发展提供新动力。
(三)实施民主决策,实行院务公开制度
实施民主决策,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学院代表教职工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学院各项重大决策。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学术、学位委员会的作用,制订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拓宽师生反映渠道,对涉及全院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并予以公示,让师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定的决策方案存在哪些问题并加以修正、完善。
实行院务公开制度,是学院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学院民主政治建设、实行依法治院、依法治教。凡事关教职工和学
35.
生切身利益的事项及学院重大决策,都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四)高质量、高水平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
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对标中央和省委要求,把握高等教育改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从战略高度认识“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的重大意义。
二是要深入调研,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对标对表,突出重点,采用可量化的指标体系体现规划目标。
三是要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以高质量高水平编制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为契机,激发广大干部和教职员工的奋斗精神。
四是要落地落实,把好工作节点,确保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不仅是指引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也将决定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走势,是为今后五年发展打基础、定好位、铺好路的大事。全校上下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共同绘就好学校未来发展的蓝图。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只有教师参与学院管理的积极性得到满足,他们合理的诉求得到尊重,好的意见建议充实到各级管理中去,他们才能体会到做主人的荣誉和自豪,从而增强责任感,使命感。通过教师、学生意见征求会,认真听取师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及时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想法,制定新要求,讨论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让教师体会到自己是学院主人的自豪感,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十四五”规划工作要通过多
36.
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为师生员工参与规划编制开辟畅通的渠道,广泛听取学校各方面特别是学术委员会专家的意见,使广大教职员工更多更好地认知规划、关心规划和参与规划,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真正凝聚共识,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指导改革与发展,使规划真正成为未来五年各项事业发展的蓝图。要科学、有力、有效地编制规划体系,根据规划的性质和作用,科学论证“十四五”期间我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建设重点,既要研究提出预期性、前瞻性、导向性的指标,也要研究提出一些有约束力、可检查可评估的指标,使规划在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结束语
正如总书记讲的,“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现在的发展,也会遇到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包括未来五年,还会有包括人员流动调整等各方面的变化,必须要多方面科学分析、辩证看待,“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也要做到这一点,坚持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做到不折腾、不后悔,切实把规划编好用好,转化为发展实效。
37
篇二:高校党建工作十四五规划方案
XXX高校(职业院校)大学
十四五发展规划方案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们学校大学完成综合改革任务、实现“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战略部署的收官之年,还是迎接建党100周年和110周年校庆、迈向2030年学校中长期目标的启动之年。在这样特殊的时刻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对学校改革发展而言意义重大。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深刻认识“十四五”规划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制定实施中长期规划是中国道路成功的重要因素,学校历来重视
制定战略性发展规划,正是凭借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各方面工作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十四五”期间是学校奋力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是迈入完成“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战略、下一个“三十年”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希望大家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意义,提高站位、统一思想,着眼未来、储备长远,制定切实可行的“十四五”规划和清华发展愿景。
二、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
“十三五”时期学校改革发展重大成就。五年来,我们学校胜利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并完成首轮建设任务,党建思政工作开创新局面、育人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站上新高度、科研创新能级明显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拓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十三五”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综合实力和办学质量迈上新台阶。我们学校大学正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奋勇迈进,更加自信坚定地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中央。
1.标志性成果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和**省人民政府签署“三部一省”合作共建**审计学院协议。作为共建成果之一,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建于浦口校区,开启了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探索。
2012年,学校成功召开第三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审计大学”奋斗目标。首批独立培养的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含10名利比里亚留学研究生)入学,开启了研究生教育的新时期。
2013年,正式获批为硕士学位(学术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建校30周年,在全面总结30年办学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创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特色名校的目标自信,坚定了“特色、质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自信,强化了特色办学的道路自信,开启了转型升级的新时代。
.
2014年,首批49名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10名留学研究生毕业。学校以一切成绩归零的勇气、一切面向未来的魄力,全面深化改革,按照大学架构对战略目标进行前瞻性顶层设计,对战略重点进行系统性谋篇布局,推进“三务”(教务、学务、总务)联动,成立四大书院,开启了第三次创业的新篇章。
2015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校成功更名**审计大学,迈上更高层次发展平台,开启了大学建设的新纪元。
2.主要业绩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237人,其中本科生14904人、硕士研究生339人、留学生95人(留学研究生5人)。现有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20个(学术学位硕士点1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个)。
现有专任教师80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20人,具有博士学位373人,有海外学历或3个月以上海外访学经历的比例22.7%。新增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64人、**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遴选首批“润泽学者”17人;参加联合国审计、审计署挂职锻炼等审计实务教师86人。
新兴交叉学科——“审计科学与技术”和“现代审计科学”分别入选**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学科,应用经济学学科入选**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重点序列学科,理论经济学学科入选“十三五”**省重点(培育)学科,法学、公共管理、统计学等3个学科入选“十三五”**省重点建设学科。本科专业从25个增至31.
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入选教育部“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十三五”重点专业(类)5个、**高校品牌专业工程一期项目3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践教育)示范中心9个。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科研经费3261万元,在《经济研究》、《中国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39篇,在CSSCI/CSCD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79篇,出版学术专著128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3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建成**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点)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
聘任美国、法国、印度、南非等16国审计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国际行业组织高管等担任学校荣誉教授。承办世界审计组织最高审计机关责任与作用工作组会议等10余期国际审计研讨班。开展ACCA、CGA、CISA、CFA、CMA、USCPA等6项国际通用执业资格教育。ACCA项目被授予“全球培养ACCA人才最多的大学”,被评为ACCA“白金级培训机构”。出国境学习交流学生1781人次,来校学习的海外及港澳台侨留学生678人。
校舍建筑面积46.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4亿元,净增9.6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9亿,净增8491万元。图书馆藏书160万册。建成审计文化与教育博物馆、青年教师公寓、先锋润泽书局、.
体育馆。承建完成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全部化解基建债务。初步完成校园网络中心和校园共享数据中心平台建设。
学校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15年中国大学新生质量排行榜”中名列第77位,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调查中心推出的2015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中名列第48位。学生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全国电子商务“三创赛”特等奖、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国家级奖项近三十项,在青奥会、亚青会等志愿活动中表现优异,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等社团活动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发布的“**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报告(2010—2013)显示,在**31所非“211工程”高校中,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平均月薪、毕业生母校推荐度等指标连续三年名列第一。
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等10余项审计重要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先后与**省、云南省、甘肃省等近20个地方审计厅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和技术开发,与金蝶软件集团联合开展协同创新研究。
结合“关心南审、关注课堂、关爱学生”主题活动,学校先后成功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现了党建工作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形成了**审计大学党建工作的特色。制定出台系列考核办法,绩效考核全面推开。按照上级要求,金审学院成功转制。回顾“十三五”,学校办学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创造了南审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存在问题
与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目标、审计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相比,对照“迈上新台阶、建设新**”的需要和《审计署办公厅关于**审计学院“十四五”发展战略初步构想建议的函》要求,学校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特色、质量、国际化”办学理念的落实还有较大空间,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以审计为核心的学科体系还需完善,高水平学科少,学科方向需凝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教学名师、课程等尚未实现突破。“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化为育人实践。
——服务国家审计的能力不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研究领域,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研究的标志性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不多,审计智库作用有待凸显。
——领军人物的培养与引进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缺少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师和学术团队。教师总量偏少,团队建设成效不明显。
——充分利用“三部一省”共建平台,将共建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
(二)“十四五”发展背景
1.机遇与挑战
学校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挑战虽艰、风险虽多,也孕育着巨大机遇。要直面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深刻调整,直面国内外高等教育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直面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定位需求,深刻把握时与势的变化、危与机的转化、竞与合的衍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进一步发挥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特色优势和区位优势,努力开创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局面,开创以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升级转型、空间扩容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开创以创新策源、融合发展、改革引领、开放合作为导向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局面,进一步构筑起我们学校特有的战略优势。
二、宏观理念
(一)指导思想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编制“十四五”规划,首先要做好衔接。做好衔接意味着要把过去的发展与未来的愿景进行紧密衔接,要衔接“十三五”规划、衔接我们学校新百年的发展、衔接我们学校的历史传统。其次,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分析,要对发展现状、发展机遇、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做好分析。好的规划要振奋人心、激励斗志,要关注共性的方法论层面的问题。我们也要对以前规划存
.
在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要处理好保守与好高骛远的问题,平衡好预期性指标与约束性指标的关系,协调好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的衔接。此外,要强化规划的落实,规划要与年度计划进行衔接,并优化规划的调整机制。
(二)规划工作的组织结构
学校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已基本完成,学校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科研水平显著提高。过去五年间,学校党委坚强领导,党政团结一致,综合改革有力推进,全校师生齐心协力,迸发出热情与活力。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学校的创新体系建设、学风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还需进一步提升,要把“十三五”规划总结中发现的问题与“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关联起来。
第一:成立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任组长。负责领导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各分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统筹谋划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思路和举措,及时指导并协调解决规划编制重大问题。
组长:XXX(党总支书记)、XXX(校长)
.。副组长:XXX(常务副校长)
组
员:其他校级领导干部、工会**
第二: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负责按照领导小组要求开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协调;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各部门、各分院高度重视、科学安排,确保《规划》编制工作按时有效推进;立足地方、抢抓机遇,描绘好学校发展的远景蓝图;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让《规划》成为一个凝聚共识、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好纲领。
(三)时间节点安排
我们学校“五年规划”既要以五年为主,又要考虑更长时期远景发展。“十四五”时期,我们学校外部环境可能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规划不是要挂在墙上,而是要落到地上。作为指导今后五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料将结合中国近期和远期面临的内外环境,盯紧一些发展中的重点问题。
(四)编制任务
第一:“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就是:
1、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伐;
.
2、“三全育人”完善新体系;
3、科研创新跃升新能级;
4、学科建设壮大新格局;
5、人才强校取得新突破;
6、服务国家履行新使命;
7、对外开放拓展新局面;
8、服务师生形成新气象;
9、努力实现一流育人质量、一流学术成果、一流社会服务、一流师资队伍、一流基础设施,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中坚阵营,形成冲击世界顶尖大学、迈向全面一流的强劲势头。
第二: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
1、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跻身世界顶尖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2、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全面完善,学校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全面完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4、持续推动“双一流”建设进入新阶段,文社理工医五大学科板块优势凸显,交叉门类学科率先发展,学科融合进一步彰显综合优势,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5、集聚大批世界一流学者,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一流前列;
.
6、建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智库和融合创新中心,不断产生对科技发展、产业革命、文化传承、人类文明进步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7、办学条件显著跃升,智慧校园、开放校园、低碳校园建设达到新高度,师生共同体和谐奋进,大学文化引领社会风尚;
8、服务国家社会成效显著,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有重大作为。
9、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跻身世界顶尖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并将“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中坚阵营,形成冲击世界顶尖大学、迈向全面一流的强劲势头”列为“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四)规划体系量化指标
112025年底学校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在校普通本科生(人)
在校硕士生(人)
在校留学生(人)
在校博士生(人)
毕业生就业率(%)
本科专业(个)
其中省级品牌专业(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指标数量
14000—1600016006005-109533-356-71-2人
才
培
养
12.
拟仿真中心(个)
国家级精品开放课(门)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
国家级规划教材(本)
3-51-32-3本科生读研、考取公务员率(%)
25%—35%新增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学
科
建
设
**省优势学科或重点学科(个)
3-5力争全国排名10%的一级学科数16(个)
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个)
13.
(个)
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重点2研究基地(个)
国内外一类期刊发表论文增长科
学
研
究
科研经费增长率(%)
获省级以上(人文)社科成果奖每届平均递增2项
数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个)
220050率(%)
国家级科研项目增长率(%)
514.
专任教师(人)
950其中:引进“润泽学者”(人)
3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
师
资
队
伍
领军人才总数(人)
工程)
**省“特聘教授”总数(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人)
国家级团队(个)
3-51-31-26030(累计半年以上境外具有海外留学研修经历(%)
学习、进修)
5-10(入选国家级人才
15.
短期来访(含港澳台)(人次)
800公派留学人员(人)
对
参加国际(境外)会议(人)
外
交
流
5年境外科研合作经费总数(万100—300元)
出国留学、交流学生人数占学生总人数(%)
社
会
服
中高端教育培训(人次)
校外:就业与实习基地(个)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个)
5(海外学习、实习1个月以上)40000200201501516.
务
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5万元以150上)(项)
各级各类机构采纳研究报告(累150计份数)
其中: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项)
15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省级2-3智库(个)
特
色
办
学
入职政府审计机构毕业生(名)
400政府审计领域国家级人才工程2-3总数(人)
政府审计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11.
室或工程中心(个)
审计博士点(个)
政府审计品牌课程(门)
政府审计品牌教材(本)
政府审计品牌培训教师(名)
服务政府审计的国家级智库1(个)
其
他
情
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
200,000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万册)
图书馆电子图书总量(万册)
200400120-3020-3050-81.
况
固定资产总值(亿元)
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亿202元)
1三、主要工作
(一)推动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审计教育新模式
工作思路:探索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发展、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共同创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开展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推进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课程、师资的共建共享。
工作任务: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加强沟通,建立由双方主要责任人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每个月召开一次)或不定期召开。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牵头完成“审计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对策研究”课题,探索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的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和具体措施。
——在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审计科研所,中国审计学会等支持下,牵头组织研究审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基本素质,以此作为审计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导向。有针对性强化学生政府审计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引导并输送更多学生进入政府审计机关工作。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共建共享师资,建设一支60-80人规模的优秀培训团队。争取审计署将专业人才的评选范围覆盖到学校。聘请审计系统专业人才担任研究生实务导师,开设审计专业相关
2.
理论实务课程、讲座,指导论文写作,参加审计专业科研团队等多种形式,充实师资队伍。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教师与一线审计人员的双向挂职。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共建共享课程,共同开发60-80门精品培训课程。开发慕课等在线课程。在学校已有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高级财务会计》、《内部审计学》等慕课基础上,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发一批《中外审计史》、《审计文化》、《审计哲学》、《审计心理学》等审计基础类、通识类精品慕课、微课等课程。组织审计系统业务骨干开设系列“审计人微课”。
——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审计署干部培训中心、地方审计机关等,共建政府审计案例库,加大力度推广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审计实践课程的比例、类型和强度,打造审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平台。
——开展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融入教风、学风、班风,融入审计人员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与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共同创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二)构建大审计学科群,着力建设一流审计学科
工作思路:抓住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机遇,构建大审计学科群,突出审计学科的核心和特色地位,巩固和发挥经济学、管理学的主体地位和学科优势,加大法学、工学建设
21.
力度,发挥理学、文学的基础性功能,大力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加强学科开放竞争合作,增强学科可持续发展能力。
工作任务:
——到“十四五”末,1个一级学科排名达到国内前10%。经过5-10年的努力,力争使“审计学”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1个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的学科排名。
——争取审计署支持,牵头组织论证审计学为一级学科,并争取列入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一级学科。
——争取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申请审计学、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创设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新增侧重于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公共管理、法学、政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9个。
——按照“审计引领、多科交融、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审计学科的核心和引领作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和支持其他学科在各自领域实现突破,并主动全面融入大审计学科群,构建以“国家审计”为核心,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等交叉融合、集成共生、竞相发展的审计学科群。
——加强政府审计学院建设,作为最优先发展的学院,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体,强调政府审计研究和服务。围绕国家审计需要,配置政治学、法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
22.
境科学等一系列学科,进一步整合国家审计的研究力量,解决国家审计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带动相关学科发展。
——适应审计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加强工学学科建设,扶持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发展,形成计算机审计、工程审计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提升省级重点实验室“公共工程审计”、“审计信息工程”建设水平,为审计学科建构和打造学科高峰提供多学科支撑和高水平技术平台。
——参加教育部开展的一级学科评估。以优良成绩完成省级优势学科“现代审计科学”、“应用经济学”等项目建设任务。
——完善一级学科建设责任机制。多单位建设的一级学科,需明确主建单位和参建单位。针对学院学科划分过细的弊端,深入探索推进跨学院学科交叉融合建设的体制机制。
(三)培养与引进领军人才和团队,大幅提升人才层次
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学问至上、培育名师”工作方针,以领军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统筹处理好五对关系(目前急需与长远发展、为我所有与为我所用、骨干人才培养与整体队伍素质提高、师德建设与业务能力培养、激励机制建设与约束机制建设),实现三个转变(人才引进从注重“量”的扩大转向注重“质”的提升、队伍建设从注重业务研修转向注重全面发展、人才使用从注重为我所有转向为我所有和为我所用相结合),实行教师分类管理,激发队伍创新力,增强队伍凝聚力,促进队伍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23.
工作任务:
——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贯彻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加强师德教育,加强学术规范的管理,重视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师德素质,进一步落实“三关”教育活动,落实书院导师制。实施“思政教师提升计划”,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师资队伍、专职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国家审计高端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在审计署支持下,引进与审计相关、入选国家人才工程(国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百千万工程”、教育部“长江学者”等)教师5名左右,培养与审计相关、入选国家青年人才工程(国家“青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教师5名左右。
——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创新型人才计划”。着力打造审计学高峰学科人才队伍,重点打造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法学等一批高原学科人才队伍。逐步建立助教制度,有效减少教师,特别是学术领军人才的日常事务。
——实施“审计智库人才计划”。以优势学科“现代审计科学”为依托,以“政府审计学院”为载体,打造一支国家审计研究和决策咨询人才队伍。
——稳步实施“511人才工程”。培养造就50名左右科研攻关骨干教师(润泽学者)、100名左右教学(含审计干部培训、实验
24.
实践实训、全英文授课)骨干教师、100名左右管理(含教辅、辅导员、总务)骨干人员。
——实施“青年教师全面发展计划”。鼓励教师定方向、进学科、进团队、进平台、进社会。通过系统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海外访学、挂职锻炼等多种项目和方式,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后备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
——实施“优秀团队建设计划”。每个学科、专业建立三类团队:按照学科方向建立科技创新团队,按照本科专业建立专业团队,按照课程群建立教学团队。试行PI(PrincipalInvestigator,带头人负责)制,强化团队负责人职责,出台有利于团队建设的支持政策,改进团队激励和考核机制。分类建设学科团队,经、管、法、工等主体学科形成以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为领军人物的人才高地;文、理等学科形成以省级人才工程人选为带头人的人才梯队;政治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着力引进与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人才。遴选和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并以名师引领,推进各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做好冲击新一轮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准备工作。加大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系主任培养,切实发挥系、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基础性作用。
——实施“多轨制引进与聘用计划”,使师生比保持科学、合理的比例。通过“特聘轨”,重点引进和聘用境内外知名学者全职或半职(非入编)来校工作;通过“境外轨”方式,重点引进和聘用海外高水平学者全职(非入编)来校工作;通过“常聘轨”方式,重点引进和聘用境内外高水平博士、特殊专业技能人员全职(非入编)来
25.
校工作;通过“产业轨”方式,聘请实务界业务骨干来校讲学、指导研究生、合作研究;通过“事业编”方式,保证学校的基本师资队伍。
——统筹各支队伍建设。适时推动职员轮岗制度,加强研究型管理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教育规律、又掌握现代管理技能的精干、高效、专业的管理队伍;进一步加强教辅队伍和总务队伍的建设,重点解决关键技术岗位的人员紧缺矛盾,积极探索适用不同类型教辅人员、后勤人员的灵活多样的聘用管理模式。
(四)确保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成绩优异,持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工作思路:以创办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导向,逐步完善学院书院协同、教务学务总务联动的育人机制,健全学院教育方案与书院教育方案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提升人才培养举措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以促进学生“学”为目标,全面提高教师“教”、“辅”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工作任务:
——以优异成绩通过2017年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进一步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把握德育的规律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进一步发挥书院的教育功能,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优秀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6.
——建设“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等机构,构建高层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扩大ACCA、USCPA、CMA、CFA、中澳班、IAEP等国际教育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制订实施审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将关联专业纳入到3个品牌专业的建设体系中,并在校内按照省品牌专业的建设标准培育一批品牌专业建设点。按照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办好PPE(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或以经济学专业为载体建设PPE专业方向。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应用型专业。
——增加课程资源总量,打造“润泽大讲堂”,加强书院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探索建设学术性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体系、实验实践性课程体系、在线课程体系。冲击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强化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和完善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等多方面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按照国家级标准建设实验示范中心和实习基地。
——建设同类高校具有引领性的书院。推进制订和实施“深化书院制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学院与书院的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
2.
导师聘任、考核与约束机制,培养一支教学科研水平高、热爱学生、甘于奉献的专兼职导师队伍;进一步促进辅导员能力提升,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建立与完善书院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书院学生管理水平及效率;探索书院特色通识教育项目建设,促进书院通识教育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探索建立个性化校友服务体系,培育具有特色的校友文化,多方面、多渠道争取校友支持,助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强化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职能,实现教师在职培训的常态化、体系化,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改革教学测评办法,实行校院两级考核模式。优化现有的教师测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毕业生流向追踪和雇主调查分析制度,形成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的良性反馈机制。
——推动和完善完全学分制、主辅修制、小学期制等教学制度。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转专业政策;合理降低本专业学分占总毕业学分的比重,推动学生跨领域学习,及综合素质培养;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规范;建设动态的毕业实习考评与管控系统;启动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工作;继续推进考试改革;进行学分绩点改革试点工作;试点毕业会考制度;合理提高学生淘汰率。
——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为核心,完善研究生培
2.
养质量保障体系。争取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实现本硕连读,并在政府审计学院试点。
(五)建设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基地,创建国家审计智库
工作思路:加强对国家战略布局、公共政策、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审计自身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力争推出一批有用、管用、好用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在国家审计理论研究上实现新突破,不断丰富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形成审计研究的“南审学派”,打造审计智库。
工作任务:
——建成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基地。组织开展审计理念和审计性质、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审计体制、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职业化、政策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审计、审计大数据技术分析、县域审计、村居审计、审计整改、审计思想、审计史和审计文化等问题的研究,构建审计研究体系,全面达到并保持领先水平。
——创建国家审计智库。争取审计署的支持,加快“审计大数据”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力争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对接审计理论与实务需求,与审计署主要业务司局合作,争取建成“现代审计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公共工程审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审计信息国家级工程中心。创建审计科技研发、集成和服务一体化的中国审计科技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
2.
——成立“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世界审计研究院”、“审计与预防腐败研究中心”、“县域审计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研究发布审计治理指数,包括区域政府审计治理指数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治理指数。
——与审计署科研所合作,在学校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分站)、流动站,开展探索性、开拓性、创新性的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
——紧密结合国际学术前沿和行业、区域重大需求,进一步扩大学校既有研究领域的优势。
——全面提高国家级课题、横向课题的立项数、经费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率。积极通过科技部渠道,申报重大课题。
——修订科研考核奖励政策,侧重对审计科研进行引导,加大集体项目在部门考核中的权重,重点奖励国际一流期刊学术论文和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的研究成果。促进科研成果服务人才培养。
——《审计与经济研究》改为月刊,定位于审计与会计类专业刊,巩固在C刊中的地位,成为社科院核心期刊。《**审计大学学报》定位于财经类专业刊,争取列入北大核心期刊。《中国审计评论》的影响因子和社会影响力有大幅度提高。《审计与经济研究》、《中国审计评论》设“国家审计”或“政府审计”专栏。《**审计大学学报》开设“审计”专栏。
——全面推进与全国各地方审计厅局的战略合作协议落实,与地方审计机关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干部培训、案例开发、技术支持等方面深化合作。
3.
(六)力争通过国际商科认证,显著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工作思路:落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自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在固化现有国际化办学成果基础上,推进相关专业的国际标准认证,引进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一流学科和专业,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学院”,进一步提升国际研究参与度,加快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构建国际政府审计的学术、教育和文化交流中心,成为中国审计的国际窗口。
工作任务:
——积极开展国际商科教育的“三大认证”(美国国际商学院促进会,AACSB;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MBA;欧洲管理教育发展基金会质量提升体系认证,EQUIS)工作,引入国际评价标准,参照国际通行范式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和创新。
——与世界名校合作,筹建“一带一路”多国多专业多学历层次的非独立学院。“十四五”末,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人。
——依托审计署平台,继续承办国(境)外最高审计机关人员培训、国际审计学术研讨会议,进一步将审计署国际会议资源转化为我校的科研资源、教学资源。
——在审计署支持下,继续聘请国外审计长、审计专家担任学校荣誉教授,并以此为契机,与所在国的一流大学开展政府审计研究。
——鼓励学者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提高其国际对话能力与竞争力。依托各类中外平台,聘请著名国外教授长期驻校工作。鼓励
31.
和支持教师在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行业组织任职,担任国际期刊编委,参加国际重要学术会议等,提高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
——着力面向海外引进领军人物和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提高教师中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比例,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增加外籍专业教师数量。
——建立中层管理干部国际化培训项目体系,通过海外项目培训和挂职锻炼等形式,从整体上拓宽管理队伍的国际视野,提升管理能力。
——加强学校英文网页的建设、全英文课程的系统开发(每个专业建设至少4门全英文精品课程)、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等,扩大留学生比例。大力拓展境外交流途径,增加各类学生境外交流项目,鼓励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
四、实施保障
(一)组织领导
1.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建高校发展模式。建立并完善共建联席会议制度,牵头单位为审计署,秘书处设在**审计大学,加大力度贯彻落实“三部一省”共建协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充分利用共建平台,大力推动各个共建单位通力合作,突破发展的瓶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建发展模式。
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
32.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加强党委集体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切实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反腐倡廉惩防体系。
(二)内部治理
1.完善治理结构。修定、落实《**审计大学章程》;落实《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理顺学院(部)行政班子、党组织、教授委员会的相互关系及各自职责;完善学院(部)教授会制度,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建立并完善两级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教工团体、学生团体、关工委等组织和机构的能动作用。
2.提升治理水平。试行非升即走(转)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术休假制度;加强对学院绩效考核,真正体现学院(部)办学的实体地位。支持学院对院内教学科研岗教师进行有最低教学工作量、最低教学科研工作总量考核要求的综合考核;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适时调
33.
整院(部)或部门的组织结构;适应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职能部门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转换工作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宏观指导。切实提高跨部门工作协调性;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健全校务、院务公开制度,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主动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进一步提升依法治校水平,探索建立学校总法律顾问制。
(三)公共服务体系
1.优化校区功能。建成大学科技园;根据校园配套发展的需要,与相邻浦口区求雨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呼应,整合小南山地块,建设博物馆、艺术馆和档案馆建筑群和学生创业商业街区;做好小北山的开发利用,建设高端科学研究机构;做好沁园1、2、3号楼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国学堂;结合学校山水校园的特点建设符合学校环境的特色景观建筑;进一步建设书院配套的公共空间。
2.基本建成智慧校园。以人为本、服务为魂,以各种数据、应用和服务为载体,将管理、教学、科研等业务进行有机“融合”,建立一个全面的“精细化管理、协同化支撑、个性化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3.提高文献资源的学科保障能力。分步骤完成学科分馆建设,加快研究型员工队伍的建设进程,不断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大中国审计情报中心的建设力度,建设以审计文献为主题的特色文献数据库。
4.建设现代化总务系统。按照后勤服务现代化的方向,从“自办后勤”为主向“管后勤”为主转变,推进质量总务、节约总务、科技总务、文化总务工程。充分发挥总务学院功能,加强对后勤人员的技
34.
能培训,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学校国有资产统一归口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公共用房使用效益评估机制。
5.创建**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着力构建数字化平安校园,推进“数字化平安校园”工程建设,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健全校园治安防控体系,重视消防管理和校园交通管理,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通过**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的验收。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着力从源头上预防信访问题的发生。
6.保障教师福祉。通过共建中小学和幼儿园等方式,为教职工子女教育提供便利;完善教师定期体检制度,提高学校医疗防治水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提倡全民健身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深化校内津贴分配制度改革,保证学校事业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幸福指数。
(四)文化建设
1.加强审计文化研究与传播。与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审计博物馆共建审计文化与教育博物馆(研究院)、“数字审计博物馆”,扩大规模,丰富馆藏,增加服务,提高知名度,建成审计署审计文化研究基地;建立中国审计史研究团队,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史、红色审计史、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审计史,讲好中国审计故事,宣传中国审计人物,传播中国审计文化;继续做好“审计长奖学金”评选工作,建成审计英才励学品牌。在审计署和审计长支持下,适时设立“审计长留学金”;继续做好《审视·问道》节目,建成审计高端访谈名片。
35.
2.弘扬南审文化。在制度设计、干部选任、绩效分配、宣传表彰等各个方面凸显“温暖、力量、卓越”的南审文化精髓;淡化行政文化,强化学术文化。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全方位融入“忠诚、责任、激情,崇高、奉献、担当”创业精神;进一步规范“**审计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及其应用,加强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提升学校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编制并不断完善《**审计大学教师发展指南》、《**审计大学学生发展指南》,总结、巩固、弘扬学校的办学经验。加强对教师,特别是新引进学者和青年学者对南审文化认同感的培养;进一步整合开发和广泛利用档案、校史等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弘扬南审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3.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以提升学校影响力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对外宣传工作,积极构建大外宣格局。做好对内凝聚人心工作,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责任感和对事业发展目标的认同感。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关注学生成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多层次的校园网络文化,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继续组织好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高水平演出活动,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弘扬体育文化。
(五)财务保障
1.增强筹资能力。依托“三部一省”共建南审的体制优势,积极争取中央与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拓展专业学位教育、高端培训,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的同时,为学校增加教育事
36.
业回报。规范利用学校资产,通过市场运作等方式,开拓收入来源。大力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形成重要的收入增长点。进一步发挥教育发展基金会功能,以校友会为纽带争取广大校友对学校的捐赠,并在校友的支持下利用好社会资源。
2.增强财务运营能力。探索建立校院(部)两级承担学校运行增长费用的机制,发挥院(部)在理财方面的积极作用;强化资金管理,加强校内各部门的联动,尤其是创新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模式,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大力推进财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我校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体系,推进依法治校;根据国家颁布的新预算法,及时修订我校的预算管理办法,同时全面执行科研经费和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全面融入智慧校园。
(六)规划实施和评估
1.建立实施机制。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学校规划部门负责《规划纲要》的实施和协调,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落细、落小、落实《规划纲要》中的相关任务。要把《规划纲要》与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远近结合,形成合力,使《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学校各院(部)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好《规划纲要》的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的“十四五”规划,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全面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2.完善监测和评估制度。《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指标要纳入学校各单位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规划纲要》实施一段时间后,3.
要围绕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组织开展实施评估,全面分析检查实施效果及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当校内外形势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使学校实际运行严重偏离规划提出的目标时,学校要及时提出调整方案,并通过民主程序审议批准实施。
3.加强宣传。学校要面向广大师生员工,广泛宣传《规划纲要》,在全校上下形成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氛围;要统一全校上下的思想认识,协调校内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共同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整体合力。
(七)、切实提高学校“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水平。
“十四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科学性。战略性指要认真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深入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规划的新要求,将学校“十四五”规划放在国家大局、战略全局中考虑,坚定国家对高等教育一如既往高度关注和支持的信心。全局性指以系统性思维主动融入国家高等教育规划体系并构建学校完整的“两级两类”规划体系,分级分责、但不分散管理。前瞻性指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学习传承学校以往规划“跳起摸高”的经验,确定的目标任务要能够“跳起来、摘得着”。科学性指在充分调研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设定更宏观长远的定位和更科学合理的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任务指标体系,既体现指标的严肃性权威性、有约束力和考核要求,又具备实施可行性。群策群力,多方参与;党政同责,密切配合;周密部署,压实责任;规划引领,推动工作。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汇众智、3.
聚众力,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用更加科学、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规划编制工作,助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全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推动“双一流”建设提质增速,构筑发展新优势;把人才作为兴校强校之本,打造引智育才新高地;担当国家使命、推进高水平开放,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化医教研协同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建设一流校园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保障体系;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
39
篇三:高校党建工作十四五规划方案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高级中学“十四五”学校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学校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及“十三五”规划有序推进,围绕既定目标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师队伍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教书育人质量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社会认可度持续提高,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三五”期间,学校不断加大党建工作的力度,使党员干部在接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教育中经受锻炼,提升政治思想境界,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教学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得到加强,模范表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生源质量极不理想的情况下,学校深挖教育教学潜力,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打造了一支素质高、业务强、敢打硬仗、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为教育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加强课程建设,逐步探索实施走班制教学,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育人模式,因材施教,分类推进,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历届高考中都突破生源瓶颈,取得优异成绩,连年获得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自2016年以来,根据国家、省市消除大班额工作的要求,学校积极推进大班额消控工程,先后建起总面
积为11542平方米的四座教学楼,12200平米的两座学生宿舍楼,3456.2平米的学生餐厅,提前一年完成了大班额改造任务。“十三五”期间,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特色学校、XX省级文明单位、2016年度最具创新发展力高级中学、XX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食品安全XX省餐饮示范单位、市基层团组织工作创新奖、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市普通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工作突出贡献奖、市直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优秀(A级)单位等荣誉。
(二)目前面临的形势、任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教育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激发教育教学改革活力,挖掘教育发展潜力,增强教育创新动力,积极作为、斩棘前行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对标国家、省、市要求,深入分析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现状,我们深感距离校园文化深厚、德育成效明显、教育特色鲜明、学科建设领先的XX特色精品学校的目标还有差距。这需要我们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推进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目标不动摇。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任重而道远,学校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校建设,为开创“有温度有品质”XX教育新局面做出贡献。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清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种阻梗前进的症结,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再接再厉,在“十三五”前三年取得较好成绩的基础上,坚定信心,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力争各项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管理水平方面。学校的管理还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精细化管理还没有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亟需全面落实学校章程,推行现代化的学校管理制度。
2.队伍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亟需更新,以适应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要求。教师高层次学历占比较低,领军人才数量不足,教师整体素质与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3.课堂教学方面。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够,课堂教学效率不够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堂教学中推行德育一体化还存在不平衡、特色不鲜明的问题。
4.教育科研方面。“科研立校、科研强校”的意识不强,教育科研没有摆脱功利化、实用化倾向,科研问题没有聚焦教育教学实际,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引领不强。
5.设施建设方面。师生活动场所、教学仪器、信息技术设备、图书、体育场地不达标,各功能室相关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优化,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建设有待于升级改造。
6.信息化建设方面。在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快终端设施普及、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二、“十四五”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党建统领、教书育人、依法治校、规范管理、教学改革、内涵发展的工作目标,“十四五”规划期间,建成校园文化深厚、教育特色鲜明、教师素质过硬、学科建设领先的XX特色精品学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建统领。坚持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着力加强学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2.坚持德育为先。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
3.坚持改革创新。要以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快学校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核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努力解决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4.坚持依法治校。法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可靠保障。要坚持
依法办学、依法治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严格落实学校章程,保障广大师生权益,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主要目标
1.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将全力锁定目标规划,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文化培基,培育特色,争创精品,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着力打造办学理念先进、教育质量上乘、教师素质过硬、学生个性彰显、管理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文化氛围浓厚、学校特色凸显的XX特色名校。
(1)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坚持党建统领,立德树人原则,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教育合力。扎实推进党建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
(3)坚持改革创新,深化课程改革。把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作为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举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极探索和实施走班制教学新举措。
(4)坚持全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完善人才培养评价制度,注重因材施教,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
(5)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执行国家课
程标准,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6)突出内涵发展,创建特色精品学校。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办学经验和优势,凸显学校教育特色,争创XX省文明校园、XX特色精品学校。
2.具体指标
(1)创建目标:争创省级文明校园、XX特色精品学校。
(2)师资队伍:建立“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培养机制,加大对教师培养力度,提高教科研素养,搭建名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成长的层次性。到2025年,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提高到35%,市级学科带头人15人。
(3)教育科研:大力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科研常规化,制度化。建立规范化的教师科研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十四五”期间,力争课题研究完成市级以上5—10项,校本教研课题30项以上。
(4)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改革,拓展第二课堂内容和空间,丰富学生社团活动,培养文化知识丰厚的新型人才。大幅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各种竞赛、文化活动评比中有更好的成绩,力争高考在现有生源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
(5)班主任队伍建设。重视对班主任的培养,特别是优秀班主任的培养,探索首席班主任制,培养市级以上优秀班主任5-10人。
(6)教育设教学施建设:“十四五”期间,加大对教学软硬件投入,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
三、“十四五”学校发展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实现路径
(一)坚持育人为本,提升教育质量
1.教育质量目标
创建特色精品学校,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遵循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的思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推进特色学校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发展措施
(1)坚持立德树人,锻造德育品牌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促进德育与各项工作有机融合,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进一步探索“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建立基于学生自主发展视角的德育评价制度,努力促进评价机制的优化,引领、激励学生自主发展、主动发展。
①德育活动课程化。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核心,把德育活动纳入学校课程建设,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系统规划,并编制德育课程系列表,依托课程有效开展德育工作,让德育课程有章可依,有法可循,扎实有效。
②德育教育社会化。要加强与社区、高校、德育基地的联系,开拓博物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构建多方联动、多元开放的德育模式,开拓德育教育的空间。开发家长、校友资源,开通微博、微信等家校沟通平台,促进家校携手,使德育工作实现全覆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搭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把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纳入德育教育规划,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
③德育评价综合化。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落实德育活
动课程的学分评价机制,创新形成国家学分、学校学分相互补充的新型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彰显学校特色,促进学生成长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视思政课的建设,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挺直腰板讲政治,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育人作用。
①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培育深厚民族情感、激发创新意识为导向,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改进学校美育教学,鼓励特色发展,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健全美育评价机制,推动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促进每个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
②注重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根据国家制定的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标准,充分利用各类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③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家国情怀。加强青少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高尚品格和担当精神。引导学生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树立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宏伟志向。
④加强体育教学,提高身体素质。将体质改善情况作为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开展健康学校创建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健全学生健康体检制度。
(二)锐意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式
1.学校课程和教学质量目标
(1)学校课程目标。十四五期间,学校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结构,加强课程的规划和统筹,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类课程资源,打造5-10种以上的精品校本课程,构建符合时代要求,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体现学校学术性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2)教学质量目标。“十四五”期间,深入推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总结推广5种以上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发展措施
(1)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完善课程结构。依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统筹规划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程开设计划,合理安排三年各学科课程,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逐步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深化“学案导学”“一个学科一个品牌”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
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索适应新形式的各种创新教学方式。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积极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
(3)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充实校本课程资源。在实施国家课程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内容保障。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按照课程开发的方式,把活动固化下来,形成学校特色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严格遵循《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求和课程标准,可以由学校独立开发,也可与其他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联合开发,鼓励共建共享。学校要系统规划校内外课程资源的使用,提高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和利用率。
(4)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完善学生个性课程计划。学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提供课程说明和选课指南,安排班主任或导师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方案,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让学生在个性化的课程修习中,真正获得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
(三)实施科研强校,促进教师成长
1.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教科研目标
引导教师树立“以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专业发展思想,促进教师自主认识、自主提升、自主发展,不断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专业精神和学术素养的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名优教师群体。
树立“科研立校、科研强校”意识,鼓励全体教师自觉参与教科研,教科研意识和能力明显提升。鼓励教师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学校改革与实践的具体行为,鼓励、资助教师出版学术专著等。
2.发展措施
(1)加强师德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四有好教师”为标准,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和师德师风考评,引领教师以志向高远、求真求新、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人格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2)加强教育科研,提高学术素养
实施“阅读教育名著,做智慧型教师”工程,通过教师研读教学论著,同伴互助听课、评课,开展教学反思等途径,引领教师向“专家型”迈进。积极倡导项目研究、草根式研究、本色化研究,让研究逐步成为每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3)搭建科研平台,创新研究形式。通过课题研究、学术沙龙、专家讲座、校级研究课、级部公开课、教师论文评比、优质课评比、教学能手评比、精品课程评审、优秀课题评比等,为各类教师发展创设更多的平台,营造多向互动、智慧共享的学术氛围,推动教学反思和研讨,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4)加强梯队建设,推进“名师工程”。实施青年教师成才计
11划、名师培养计划,促进各年龄段教师的发展。从三个层面和维度上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一是基于校本研究的基础性培养,二是基于问题研究的发展性培养,三是基于制度保障的可持续培养。制定《XX中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制度》,完善教师签约培养、教师评优、学习培训、名师管理等教师发展管理制度。
(5)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过硬的队伍。建立以完善培养机制为基础,以创新管理模式为动力,以优化工作环境为保障的班主任队伍建设机制,通过加强理论学习、上岗培训、德育名师评选等活动,不断提升班主任的理论素养和教育艺术。制定评优评聘向班主任倾斜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自觉做好班主任工作。
(四)加强对外交流,拓展教育资源
1.对外交流发展目标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交流,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拓展教师视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家委会的职能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和管理的合力;积极开展国内或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加强学校对外宣传工作,扩大学校影响力。
2.发展措施
(1)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全国及省市教研活动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就教育焦点、热点问题开展有效探讨,在研讨中获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有效教学、校本课程开发、校际合作等方面加强研讨,开阔办学视野,丰富办学思路,提高办学质量。
(2)完善德育共建体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
12体的立体德育网络,深入开展警校共建,通过优化德育资源,努力形成工作合力,让全社会来关心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3)加强校际合作。加大对外交流力度,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教育家、知名教育机构来学校交流,组织师生外出进修、考察和参赛,开拓师生国际视野,努力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与更多的国内一流中学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建立长期交流机制,积极主动汲取名校的办学经验和管理模式。
(五)优化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1.学校管理目标
建立一支理念先进、能力过硬、深得师生信任的干部队伍,构建以师生为导向,有利于简化程序、快速响应师生、适应教育教学需求的管理机制;坚持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2.发展措施
(1)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将党建工作融入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党员亮明身份,干出特色,做出表率。
(2)改革干部管理机制。调整部门设置,优化部门分工,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廉洁奉公、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推行干部定岗定责工作方式,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实行中层干部定期轮岗制度,加大工作实绩与教职工评价在干部考核中的比重,切实做到“能者上,庸者下”。
(3)完善教职工管理制度。优化选聘机制,通过严格的考核和
13选聘程序,录用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修订完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制度,推行“多劳多得、责重多得、优绩多得”的绩效工资制度和奖励机制,不断优化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
(六)加大设施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1.设施建设目标
持续加大学校建设经费投入,实施校园绿化美化工程、办公楼、教学楼生活设施改造升级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校园信息化建设工程,创建优美校园、书香校园、智慧校园,充分满足师生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2.发展措施
(1)加快建设智慧校园。从软硬件方面逐步打造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校园。完成校园WIFI全覆盖,逐步推广使用各种现代化的应用服务系统,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融合,逐步实现校园智能化改造。
(2)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按照布局科学、设施齐备、标准适当的原则,全面进行学校内部设施的提升改造,合理安排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力争在两到五年内完成平房区改造,修建大型综合活动厅;完成西操场场地硬化的工程立项与施工,改善学生活动场地问题;争取项目支持,在西操场下修建地下车库,为教职工提供足够停车位。
(3)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建立校园安全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人防、物防、技防的高度融合,提升学校的安全管理水平。
(七)加强安全管理,创建平安校园
141.安全建设目标
加强规范化管理,落实“一岗双责”管理体制,构建适应现代化管理的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普及安全知识,加强安全演练,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的安全防范制度,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2.发展目标
(1)健全安全风险责任制度。依据《XX市学校安全风险清单和责任清单》,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自身风险摸排制度,全面进行校园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点,按照岗位实名制和网格化管理要求,落实责任部门和人员,严格实行安全管理责任制和追究制度。
(2)建立健全双重预防管理制度。建立教育培训制度、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管理考核制度,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创建平安校园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3)推进预防体系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校园安全风险防控监管平台建设,抓好双重预防体系监管平台应用中技术骨干培训、基础数据录入、维护使用等重点环节工作落实,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高效推进。
(4)把安全演练纳入学校课程建设。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加大安全演练培训力度,让安全教育在实战演练中获得真正的实效性。加大兼职消防管理员的培训力度,落实宿舍管理和消防员一体化培训、一体化管理制度,提高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水平。
四、“十四五”重点教育项目工程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聚焦党的建设、课程建设、信息化建设和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实现争创XX特色名校的重点工程,为实现
15“十四五”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党建文化工程
坚持党建工作的统领地位,积极推进党建“立德铸师魂,育人争先锋”品牌建设。发挥党建文化凝心聚力、激励引导的作用,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课程建设工程
加强对课程建设的研究,立足学校实际,开设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纳入学生自主学习积分,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三)校园信息化工程
结合XX教育信息化2.0行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启动“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深化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在教育治理、资源建设、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评价、家校合作中的融合应用。构建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四)校园文化工程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深入研究和挖掘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底蕴,打造以“团结、勤奋、严谨、创新”为校训,以“文化立校、以文化人、全面发展、求实创新”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坚持党建统
16领学校工作全局的要求,建立校长负总责,党组织保障,各科室分工落实的责任体系。各科室要认真研读、深刻理解规划的内涵要求,明确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并跟踪评估。通过党建引领、专题学习、教职工大会等活动,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刻领会规划的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作用,及时评估、督查规划落实情况;推进校务公开,实现民主管理,人文管理,将广大教职工关注点引导到学校的发展上来,同心同德,完成学校发展大业。
(二)制度保障
积极推进学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以学校章程为纲,充分发挥校务委员会在凝聚共识、平等沟通以及教代会在民主决策方面的作用,把全体教职员工和社会力量的智慧和能力集中到学校发展中来。深入进行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关键岗位轮岗制度、教职工聘任制度,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干部“人尽其才、人岗相适、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探索建立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性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三)思想保障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建立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效机制,认真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积极为学校谋发展,为教职工办实事;切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人文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和
1共青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全校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大力弘扬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良好风尚,增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四)设施保障
筹措经费,逐步更新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完成学校内部设施的整体改造,为师生学习、工作提供更好的条件。不断改善办公条件,本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理念,将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作为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工程,加强对师生的服务意识,为教师的工作、生活尽可能提供快捷服务,努力美化和改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校成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温馨家园。
(五)经费保障
办学经费是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学校将通过开源节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积极争取政府对学校的投入,进一步建立健全经费预算、经费使用制度,严格计划使用,严格审批手续,加强学校基建、购物、维修管理,杜绝浪费现象,确保经费使用的效益最大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建校38年来,XX中学在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中取得不断进步,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领导班子的精诚团结,靠的是广大教职工的团结进取、开拓创新。我们相信,未来的五年,将是XX中走向更加辉煌、加速实现“XX特色精品学校”的五年,也必将为奋力开创“有温度有品质”XX教育新局面贡献我们的力量。
18
篇四:高校党建工作十四五规划方案
干部学院十四五实施方案
根据干部学院的十四五发展规划,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实施方案。
一、明确目标和任务
1.办学目标: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骨干,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主要任务:加强党性教育和党建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完善培养机制,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二、优化课程设置
1.党性教育课程:开设《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建设》、《党的创新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课程,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
2.素质提升课程:增设《领导力与决策能力培养》、《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培养》等课程,培养干部骨干的领导才能和综合素质。
3.实践学习课程:推动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和实地考察,提高干部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
1.翻转课堂:引入互联网技术和在线学**台,将部分课程内容转移到线上学习,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小组讨论: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通过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3.实操训练:增加实操训练的比例,组织学员进行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实践活动,提升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创新培养模式
1.跨学科培养:建立跨学科的培养机制,鼓励学员跨专业学习,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促进学员的综合能力发展。
2.导师制指导:为每位学员配备一位导师,进行个别辅导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员更好地发展个人能力和职业发展。
3.合作交流:积极开展与其他干部学院和高校的合作交流,推动资源共享和互补,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五、加强党建工作
1.党组织建设:完善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和组织设置,强化党的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管理,确保党的领导在学院各项事务中发挥作用。
2.党员教育:组织定期的党员学习和教育活动,加强党员的思想理论学习和政治觉悟培养,提高党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
六、完善管理体系
1.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加强收支管理和资金监控,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2.人员管理:优化人员编制和职责分工,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教职员工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3.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设施建设,提升学院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我们将全面推进干部学院的十四五发展规划,提高培养干部骨干的质量和效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访问:高校党建工作十四五规划方案 党建工作 高校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