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意思
《读书之要》朱熹
朱熹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江西婺源人),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从事教育50余年。在长期的求知、治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学习方法。所著的《读书之要》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原文】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已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自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古人读书大多功利性过强,说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手钟票”,天下士子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向名利的顶峰发起无数的冲刺,即使头破血流,也鲜有退缩之意。这样孙康映雪、车胤囊萤并不算什么奇事,更有悬梁刺股之发烧行为,让人觉得一部
中华古人读书史实则是和了鲜血和泪水写就的。读书毫无快乐可言,一跃龙门,舍孔孟逐孔方的读书人,多如过江之鲫,读书人似乎也就苦尽甘来,尽享人生之福。
但千年以来,以好读书流传青史的人并不算多。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四中评序》中赞扬说:“千古善读书者,陶渊明一人而已”。可见,陶氏是最懂读书三味的奇男子,“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据此可见,陶渊明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的挂印归隐田园,都令我这样的小知识分子欣羡不已。陶氏读书是不拘形式的,随心所欲的,他对读书之乐的终极看法就是自娱文字,只有娱才可以娱人。因此,摒弃功利性,提升个人修养,是所有读书人的最美妙的梦想。然而读书之乐要用心体会,度量读书人的内心充实与否,丈量读书与现实之间那些长长短短的距离,要做到这一点,真是很难!
鲁迅先生说:读书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人,一种是嗜好的读书人。职业的读书人,是强迫,是勉强,是有利害关系的读书人,极易对书本产生疲劳,减掉光味,甚至把读书变成苦差事了!但嗜好读书的人则全然不同,他们能够手不释卷,因为随便,因为轻松,他们可以在任意一页文字的背后,都可以毫不费劲地找到滋润自己灵魂的营养,并且乐此不疲。
朱熹以读书为乐,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他晚年体衰,仍抱病读书,并编写《礼书》,直到去世。
朱熹对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有着独特而深切的体会,他写过《观书有感》一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问这池塘为何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要不断学习,吸取新知
识,让思想活跃,对事物有更多的了解。
他还专门写过一篇《劝学说》,勉励人们抓紧时间学习,不要延误岁月。原文如下: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已矣,是谁之愆。
短短36个字,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如果翻译成白话文,那就是:“不要以为今天不学还有明天,不要以为今年不学还有明年。时间在一天天消逝,生命不会为我们无限延长。可悲的是生命结束时还一事无成,那将是谁的过错呢?”
朱熹是我国第一个系统研究读书理论和读书方法的人。他把“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和“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作为读书的基本原则,并总结出一系列著名的读书方法,他的学生辅汉卿等把这些方法概括为“朱子读书法”。朱熹读书方法论的精义是:
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认为读书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他要求读书量力而行,打好基础,逐渐深入。
第二,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与领悟,牢固记忆与掌握。“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若读得熟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第三,虚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仔细认真,沉浸其中,周密思考,反复琢磨,多方验证,才能明辨是非,解决疑难。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以为有功耳。”
第四,切己体察。朱熹认为读书要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推断。同时,他认为读书又不可固执己见。
第五,著紧用力。朱熹认为读书要勤奋,抓紧,舍得下苦功夫,花大力气,才能成功。他很重视情感在阅读中的作用,指出阅读时要精神振奋,有紧迫感,不能松懈。
第六,居敬持志。敬,指用心专一。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纯净专一的心境和坚定远大的志向。同时,他指出为学以立志为先,志是心之
所向和为学的目的,目的不明,无以为学。
(公元1130—1200年,江西婺源人),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从事教育50余年。在长期的求知、治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学习方法。所著的《读书之要》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原文】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已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自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古人读书大多功利性过强,说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手钟票”,天下士子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向名利的顶峰发起无数的冲刺,即使头破血流,也鲜有退缩之意。这样孙康映雪、车胤囊萤并不算什么奇事,更有悬梁刺股之发烧行为,让人觉得一部中华古人读书史实则是和了鲜血和泪水写就的。读书毫无快乐可言,一跃龙门,舍孔孟逐孔方的读书人,多如过江之鲫,读书人似乎也就
苦尽甘来,尽享人生之福。
望天案:这是我06年1月读朱子语类卷十、卷十一时做的笔记。分条目抄了二十页,用双面胶粘于墙上,有余时则讽诵,虽驽钝难入学,然于读书方法上却颇有裨益。若今日重作笔记,不应如此分条目,然事务纷纷,奔忙不暇,遂不重作亦不修改。
敬:
谨案:回想自己观书,何曾敬。心不知在何处,纵然也在观书,只是木然。何曾“心贴在书册上”、“湛然凝心”。
初学于敬不能无间断,只是才觉间断,便提起此心。只是觉处,便是接续。某要得人只就读书上体认义理。日间常读书,则此心不走作;或只去事物中羇,则此心易得汨没。知得如此,便就读书上体认义理,便可唤转来。
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
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
读书有个法,只是刷刮净了那心后去看。若不晓得,又且放下;待他意思好时,又将来看。而今却说要虚心,心如何解虚得。而今正要将心在那上面。
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如何却说个“仁在其中”?盖自家能常常存得此心,莫教走作,则理自然在其中。今人却一边去看文字,一边去思量外事,只是枉费了工夫。不如放下了文字,待打叠教意思静了,却去看。
学者观书多走作者,亦恐是根本上功夫未齐整,只是以纷扰杂乱心去看,不曾以湛然凝定心去看。不若先涵养本原,且将已熟底义理玩味,待其浃洽,然后去看书,便自知。只是如此。老苏自述其学为文处有云:
“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及其久
也,读之益精,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
”此是他于学文上功夫有见处,可取以喻今日读书,其功夫亦合如此。又曰:“看得一两段,却且放心胸宽闲,不可贪多。”又曰:“陆子静尝有旁人读书之说,亦可且如此。”
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一段。须如人受词讼,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
观书,须静着心,宽着意思,沈潜反覆,将久自会晓得去。
放宽心,以他说看他说。以物观物,无以己观物。
不必想像计获:
谨案:吾观书有二极端,太不求效或责效太急,却不能中道而行。责效太急,一在于未能客观审视,而在于贪心,三在于不精一。精一而能心虚,虚心则能从容面对安排。
读书看义理,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地去。第一不可先责效。才责效,便有忧愁底意。只管如此,胸中便结聚一饼子不散。今且放置闲事,不要闲思量。只专心去玩味义理,便会心精;心精,便会熟。
读书,放宽着心,道理自会出来。若忧愁迫切,道理终无缘得出来。
读书,须是知贯通处,东边西边,都触着这关捩子,方得。只认下着头去做,莫要思前算后,自有至处。而今说已前不曾做得,又怕迟晚,又怕做不及,又怕那个难,又怕性格迟钝,又怕记不起,都是闲说。只认下着头去做,莫问迟速,少间自有至处。既是已前不曾做得,今便用下工夫去补填。莫要瞻前顾后,思量东西,少间担阁一生,不知年岁之老!
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
专注:
谨案:吾观书,正是东看西看,物不扰我而我自寻扰。何来“只知有此书”、“作相别计”。对于阅读计划,亦是不专一。购书尤不
专一,贪。一贪杂,二贪多、全,三贪便宜。
学者只知观书,都不知有四边,方始有味。
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读书须是专一。读这一句,且理会这一句;读这一章,且理会这一章。须是见得此一章彻了,方可看别章,未要思量别章别句。只是平心定气在这边看,亦不可用心思索太过,少间却损了精神。
凡读书,且从一条正路直去。四面虽有好看处,不妨一看,然非是要紧。
又尝见龚实之轿中只着一册文字看,此其专静也。且云:寻常出外,轿中着三四册书,看一册厌,又看一册,此是甚功夫也!
谨案:此正说着我病。
人做功课若不专一,东看西看,则此心先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须是看论语,专只看论语;看孟子,专只看孟子。读这一章,更不看后章;读这一句,更不得看后句;这一字理会未得,更不得看下字。如此,则专一而功可成。若所看不一,泛滥无统,虽卒岁穷年,无有透彻之期。某旧时文字,只是守此拙法,以至于今。思之,只有此法,更无他法。
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
人做事,须是专一。且如张旭学草书,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若不是他专心致志,如何会悟!”
杨志之患读史无记性,须三五遍方记得,而后又忘了。曰:“只是一遍读时,须用功,作相别计,止此更不再读,便记得。有一士人,读周礼疏,读第一板讫,则焚了;读第二板,则又焚了;便作焚舟计。若初且草读一遍,准拟三四遍读,便记不牢。”
精一:
山谷与李几仲帖云:“不审诸经、诸史,何者最熟。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先生深喜之,以为有补于学者。
熟读:
谨案:吾昔时只知熟读即多读而熟,却不知熟读乃读书之要。亦不知熟读则需少看、精看、“小作课程,大施功力”。此数页对我惊悚最大,须熟之。
少看熟读,反复体验,不必想像计获。只此三事,守之有常。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覆玩味。
读书,小作课程,大施功力。如会读得二百字,只读得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工夫,理会子细,读诵教熟。如此,不会记性人自记得,无识性人亦理会得。若泛泛然念多,只是皆无益耳。读书,不可以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
“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正淳云:“欲将诸书循环看。”曰:“不可如此,须看得一书彻了,方再看一书。若杂然并进,却反为所困。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今举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观书,恐自家照管他不过。”
读书,只恁逐段子细看,积累去,则一生读多少书!若务贪多,则反不曾读得。又曰:“须是紧着工夫,不可悠悠,又不须忙。只常抖搜得此心醒,则看愈有力。”
读书,且就那一段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节。看一段,须反覆看来看去,要十分烂熟,方见意味,方快活,令人都不爱去看别段,始得。人多是向前趱去,不曾向后反覆,只要去看明日未读底,不曾去绎前日已读底。须玩味反覆,始得。用力深,便见意味长;意味读书是格物一事。今且须逐段子细玩味,反来覆去,或一日,或两日,只看一段,则这一段便是我底。脚踏这一段了,又看第二段。如此逐旋捱去,捱得多后,却见头头道理都到。这工大须用行思坐想,或将已晓得者再三思省,却自有一个晓悟处出,不容安排也。书之句法义理,虽只是如此解说,但一次看,有一次见识。所以某书,一番看,有一番改。亦有已说定,一番看,一番见得稳当。愈加分晓。故某说读书不贵多,只贵熟尔。然用工亦须是勇做进前去,莫思退转,始得。
长,便受用牢固。又曰:“不可信口依希略绰说过,须是心晓。”
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又云:“读书之道,用力愈多,收功愈远。先难而后获,先事而后得,皆是此理。”
须是只管看来看去,认来认去。今日看了,明日又看;早上看了,晚间又看;饭前看了,饭后又看,久之,自见得开,一个字都有一个大缝罅。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然熟读精思既晓得后,又须疑不止如此,庶几有进。若以为止如此矣,则终不复有进也。
书须熟读。所谓书,只是一般。然读十遍时,与读一遍时终别;读百遍时,与读十遍又自不同也。
学者贪做工夫,便看得义理不精。读书须是子细,逐句逐字要见着落。若用工粗卤,不务精思,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
书只贵读,读多自然晓。今即思量得,写在纸上底,也不济事,终非我有,只贵乎读。这个不知如何,自然心与气合,舒畅发越,自是记得牢。纵饶熟看过,心里思量过,也不如读。读来读去,少间晓不得底,自然晓得;已晓得者,越有滋味。若是读不熟,都没这般滋味。而今未说读得注,且只熟读正经,行住坐卧,心常在此,自然晓得。尝思之,读便是学。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卼臲不安。一似倩得人来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某旧苦记文字不得,后来只是读。今之记得者,皆读之功也。老苏只取孟子论语韩子与诸圣人之书,安坐而读之者七八年,后来做出许多文字如此好。他资质固不可及,然亦须着如此读。只是他读时,便只要模写他言语,做文章。若移此心与这样资质去讲究义理。那里得来!是知书只贵熟读,别无方法。
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
莫说道见得了便休。而今看一千遍,见得又别;看一万遍,看得又别。须是无这册子时,许多节目次第都恁地历历落落,在自家肚里,方好。
看书非止看一处便见道理。如服药相似,一服岂能得病便好!须服了又服,服多后,药力自行。
人读书,如人饮酒相似。若是爱饮酒人,一盏了,又要一盏吃。若不爱吃,勉强一盏便休。
“尹先生门人言尹先生读书云:耳顺心得,如诵己言。功夫到后,诵圣贤言语,都一似自己言语。’”良久,曰:“佛所谓心印是也。印第一个了,印第二个,只与第一个一般。又印第三个,只与第二个一般。
须是玩味反覆,到得熟后,方始会活,方始会动,方有得受用处。
务要穷究:
谨案:吾读书,何曾在里面翻滚。昔时读周词,有翻滚之相,然未能入微。
为学之道,圣贤教人,说得甚分晓。大抵学者读书,务要穷究。“道问学”是大事。要识得道理去做人。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彻。杜元凯云:“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
看文字,须要入在里面,猛滚一番。要透彻,方能得脱离。若只略略地看过,恐终久不能得脱离,此心又自不能放下也。
读书,须是看着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
猛功夫:
谨案:死功夫乃吾所缺。
人言读书当从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说。若是读此书未晓道理,虽不可急迫,亦不放下,犹可也。若徜徉终日,谓之从容,却无做工夫处。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却不妨。
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
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
看文字,正如酷吏之用法深刻,都没人情,直要做到底。若只恁地等闲看过了,有甚滋味!大凡文字有未晓处,须下死工夫,直要见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看文字如捉贼,须知道盗发处,自一文以上赃罪情节,都要勘出。若只描摸个大纲,纵使知道此人是贼,却不知何处做贼。
遍布周满:
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
看文字不可落于偏僻,须是周匝。看得四通八达,无些窒碍,方有进益。
致思: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疑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因叹:“骤进二字,最下得好,须是如此。若进得些子,或进或退,若存若亡,不济事。如用兵相杀,争得些儿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济事。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为学之要,亦是如此。”
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焉。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反诸己身:谨案:吾从前只管将圣人书等闲看过,未将其入于生命,未能践履,改换染习。朱子正用圣人之言来格物。吾须专门训练反求诸己读书法。久之必熟。
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
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须是存心与读书为一事,方得。
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须是晓然无疑,积日既久,当自有见。但恐用意不精,或贪多务广,或得少为足,则无由明耳。
或问读书工夫。曰:“……如说仁义礼智,曾认得自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义?如何是礼?如何是智?须是着身己体认得。如读‘学而时习之’,自家曾如何学?自家曾如何习?‘不亦说乎’!曾见得如何是说?须恁地认,始得。若只逐段解过去,解得了便休,也不济事。如世上一等说话,谓不消得读书,不消理会,别自有个觉处,有个悟处,这个是不得。若只恁地读书,只恁地理会,又何益!”
学须做自家底看,便见切己。
读六经时,只如未有六经,只就自家身上讨道理,其理便易晓。
许多道理,孔子恁地说一番,孟子恁地说一番,子思又恁地说一番,都恁地悬空挂在那里。自家须自去体认,始得。
纲目:
读书之法,有大本大原处,有大纲大目处,又有逐事上理会处,又其次则解释文义。
或问读书未知统要。曰:“统要如何便会知得?近来学者,有一种则舍去册子,却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见道理;又有一种,则一向泛滥不知归着处,此皆非知学者。须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而所谓统要者自在其中矣。”
蓄极则通,须是蓄之极,则通。
读书先立程限:
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政如农功,如农之有畔。为学亦然。今之始学者不知此理,初时甚锐,渐渐懒去,终至都不理会了。此只是当初不立程限之故。
温读:
看文字须子细。虽是旧曾看过,重温亦须子细。每日可看三两段。不是于那疑处看,正须于那无疑处看,盖工夫都在那上也。
论看注解:
须是将本文熟读,字字咀嚼教有味。若有理会不得处,深思之;又不得,然后却将注解看,方有意味。
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如举业一般,非为己之学也。曾见有人说诗,问他关雎篇,于其训诂名物全未晓,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某因说与他道:“公而今说诗,只消这八字,更添‘思无邪’三字,共成十一字,便是一部毛诗了。其他三百篇,皆成渣滓矣!”因忆顷年见汪端明说:“沈元用问和靖:‘伊川易传何处是切要?’尹云:‘“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此是切要处。’”后举似李先生,先生曰:“尹说固好。然须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方始说得此话。若学者未曾子细理会,便与他如此说,岂不误他!”某闻之悚然!始知前日空言无实,不济事,自此读书益加详细云。此一段,系先生亲书示书堂学者。
谨案:观此段文,知吾过不胜数矣。但从今日,更收胜心,下功夫。
篇二: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意思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名言警句中表达了与“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相近哲理的是()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③为学患无疑,疑那么有进
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2.中国法治建设在实践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开展,在开展中追寻良法善治。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再到“法治中国〞,理论和实践上的路径,揭示了中国法治历经变迁的复杂历程,也展现了“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的法治图景。中国法治历经变迁表达了()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③真理只能追求,不能拥有
④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2021年9月11日国家*****在科学家座谈会中指出,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广阔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并取得重大成果,但要想取得最终胜利还需他们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上述材料说明()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相行的③追求真理需要一个过程
④在实践中真理不断地推翻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说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之初,人们认为犬科动物是传播疫源,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可能是蝙蝠,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全部基因组组分都可以在蝙蝠上找到,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内部多个位点频繁重组。材料蕴含的哲理是()①蝙蝠与灾害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②科学研究始终在接近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
④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6.***总书记曾引用诗人汪国真的名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强调广阔基层干部群众要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下面与该名句所蕴含的哲理最为接近的是()①生命原本全是空格,需要你一样样填满
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③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④你假设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中学物理课上有“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内容。一学生在灌满水的塑料瓶上钻一个小孔,水从小孔处顺势流出,然后用激光灯对准小孔照,结果发现水让光线改变了方向。这一实验告诉我们()①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②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
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
④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③④
8.以下图漫画启示我们()①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也是珍贵的财富
②亲身参与实践而获得的直接经验最可靠
③如果缺乏敢闯敢试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④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高于理论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1年3月10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至此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300次飞行任务。资料显示,长征火箭从第一次发射到第100次发射用了37年,从第100次发射到第200次发射用了7年,从第200次发射到第300次发射仅用4年多时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历程说明()
①实践推动人们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③人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形成的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10.曾经,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说明()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基因编辑是应对遗传性疾病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法,但其技术运用极具争议,这不仅是因为基因的变化会传给后代并最终有可能影响整个基因库,而且更重要的是基因编辑会产生长远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可能衍生出一系列棘手的伦理法律和平安难题,正因如此,许多国家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制定了相应的伦理法律标准。人类严格控制基因编辑行为是基于()①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二者间具有内在的抽象统一性
②人类的实践活动应当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③事物的价值是变化的,其属性和功能具有不确定性
④科学研究必须关注事物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处于一个动态变化之中,根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由此可见()1949—1952年
1953—1978年
1978—1992年
1992年至今
过渡时期的“政府与市场的并存〞
方案体制下的“政府对市场的侵蚀〞
探索时期的“方案为主与市场为辅〞
新时期“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①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②在认识过程中真理也可以被不断推翻和超越
③认识的开展归根到底是由实践决定和推动的④复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是一个长期过程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2021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举国上下打响了一场伟大的抗击疫情阻击战。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和斗争是不断前进的。最早爆发新型肺炎疫情时人们不知道病毒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因此没有有效防治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可以确定病毒来源于动物,人与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因此防止疫情蔓延的主要方法是把患者隔离,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记者9月6日从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得悉,目前中国生物的两个新冠灭活疫苗均已进入最后的Ⅲ期临床试验阶段。但研发出有效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仍需时日,防止疫情爆发也无有效方法,人类对该病毒的认识防控还是一个相当长期艰巨的任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会在不远的将来最终取得成功。
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说明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历程。
14.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相似的行星,是适宜人类居住改造的最正确候选行星,研究火星对认识地球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因为火星相对地球距离较为遥远,加之行星空间环境复杂,火星外表地形地貌陌生等因素,对发射、轨道、控制、通信和电源等技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火星探测可谓步步惊心。目前,人类已对火星实施了44次探测,其中仅成功了24次。
2021年7月23日,我国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这是我国首次开展火星探测,肩负着对火星环绕、成功着陆和巡视勘测三大任务,并获取相关科学数据。
太空探索无止境,伟大梦想不止步。请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应该如何开展火星探测。
参考答案
课时标准练35求索真理的历程
1.B“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强调了实践的作用。①指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行,④是指只有通过品尝才能知道物有甘苦,二者都表达了实践的作用,故①④正确;②的意思是学习好似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③的意思是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二者没有强调实践的作用,故②③不选。
2.A题干材料表达了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②符合题意;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既能追求也能拥有,③错误;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说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④错误。
3.B“广阔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并取得重大成果〞,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①符合题意;“但要想取得最终胜利还需他们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说明追求真理需要一个过程,故③符合题意;题干并未涉及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相行的,故②不符合题意;那些被实践反复检验证明了的真理不断地丰富和开展,而不是推翻自身,故④错误。
4.D题干所述考古研究情况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①④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说法不正确;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可能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必然〞的说法太绝对,排除③。
5.B蝙蝠造成灾害需要一定的条件,蝙蝠与灾害之间并不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①不选;科学研究在获得既有真理的根底上不断向前开展,并不是始终在接近真理的道路上,②不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之初,人们认为犬科动物是传播疫源,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可能是蝙蝠〞,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也说明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④正确。
6.A题干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①强调了需要去做、去奋斗,表达了实践的重要性,故正确;②的意思是君子致力于事物的根本,根本建立了,大道也就有了,没表达实践的重要性,故不符合题意;③的意思是既然心中有目标,就不要总去想能不能成功,或者未来平坦与否,要做的只是“风雨兼程〞,也表达了实践的重要性,故正确;④表达了认识对实践的重要性(或者意识对物质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7.B①在材料中没有表达;通过实验,该学生对光的传播有了新的认识,表达了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②符合题意;光沿直线传播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实现的,实验改变了这一条件,得出不同的结论,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符合题意;④中“循环过程〞说法错误。
8.B漫画?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启示我们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也是珍贵的财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高于认识,①④符合题意;“亲身参与实践而获得的直接经验最可靠〞说法过于绝对,②错误;“如果缺乏敢闯敢试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夸大了精神的作用,③错误。
9.B利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卫星进行科学研究,这是科学实验,从第一次发射到第100次发射、到第200次发射再到第300次发射,说明实践推动人们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
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①④符合题意;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300次的发射,不是对同一事物的反复认识,②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认识是如何形成的,③不符合题意。
10.A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海洋的探索在实践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越来越清晰,这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
11.D人类严格控制基因编辑行为是基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应当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研究必须关注事物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开展前景,②④符合题意;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二者不是统一的,①说法错误;事物的属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其价值属性和功能具有确定性,③说法错误。
12.D认识过程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①说法错误;真理会不断开展,但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不会被推翻,②说法错误;人们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开展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处理和解决也需要与时俱进,③④符合题意。
13.答案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屡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从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一无所知,到逐步认识,表达了认识具有反复性。②认识具有无限性。社会实践是不断开展的,人类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开展的,人们对疫情的认识防控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随着条件的不断变化,逐步认识到病毒的来源、传播等,今后还会不断深入认识,表达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和预防,逐步深入和取得成效,表达了认识的上升性。④认识是在实践根底上不断向前开展的,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解析此题以目前中国生物的两个新冠灭活疫苗均已进入最后的Ⅲ期临床试验阶段为背景材料,考查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相关知识。实际作答过程中需要将教材知识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条理清晰,答题标准。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可以从认识的特点、认识是在实践根底上不断向前开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14.答案①实践决定认识,要在火星探测实践中不断获取有关科学数据,深化对火星的认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火星探测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屡次反复。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对于火星探测,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开展真理。
解析此题以我国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为背景材料,考查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素养。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属中观考查。其次,要注意从哲学角度答复措施类试题,理论分析要突出方法论要求。最后结合材料相关信息进行具体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我国首次开展火星探测,肩负着对火星环绕、成功着陆和巡视勘测三大任务,并获取相关科学数据〞,可对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要在实践中获得和开展认识。根据材料信息“由于火星相对地球距离较为遥远,空间环境复杂,火星外表地形地貌陌生等因素,人类已对火星实施了44次探测,其中仅成功了24次〞,可对接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坚持在实践的根底上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开展真理。
篇三: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意思
(2022年)海南省三亚市【辅警协警】笔试真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多选题(10题)1.在公文中,行文方式要根据工作需要灵活掌握,以下属于正确的行文方式有:
A.逐级行文
B.多级行文
C.直接行文
D.越权行文
2.关于立案管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监狱内所有犯罪都由监狱立案侦查
B.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C.公安机关侦查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犯有“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告知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D.人民法院审理自诉案件过程中发现被告人还涉嫌应被提起公诉的犯罪时,应将新发现的罪案同原自诉案件合并审理
3.政法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
A.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政法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
B.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专门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C.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坚持服务和保障大局,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保持社会长期稳定提供法治保障
E.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F.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准确行使人民民主专政职能
G.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H.坚持改革创新,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和政法工作运行体制机制
I.政法单位依法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确保正确履行职责、依法行使权力;坚持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建设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代政法队伍
4.儒家的“四书”除《论语》、《孟子》外,还有:
A.《孔子》
B.《荀子》
C.《大学》
D.《中庸》
5.下列属于接警范围的是:
A.毛某长期遭受妻子的家庭暴力,无奈报警
B.河里漂浮不明物体,群众误认为是“死尸”而报警
C.朱某拨打110,称他看到了奥特曼
D.牛某母亲遭受讨债人王某暴力侮辱,警察宋某包庇袒护王某,牛某不服拨打116.2012年1月,钱某(1996年4月出生)办理出国旅游护照时,必须提交的材料包括()。
A.身份证
B.本人户口簿
C.监护人出具的同意出境的意见
D.监护人的身份证
7.《刑法修正案(九)》设立的新罪名: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A.互联网接入
B.服务器托管
C.网络存储
D.通讯传输
8.“物有甘苦,尝之者识。”下列与之哲理相近的有()。
A.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B.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C.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D.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9.2007年4月1日,甲在某建筑工地打工时盗窃了工地上的施工工具并将其藏匿在暂住房内。4月4日又将同事盗窃所得的赃物代为销售,得款200元,两人平分。同年9月10日施工单位发现工具被盗后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以被盗时间不明为由,不予受理。10月21日甲得知单位报案后主动投案,向公安机关如实陈述了自己盗窃单位工具及代销赃物的违法行为。经鉴定,被盗工具价值300元。公安机关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有()。
A.公安机关对甲的盗窃行为和代销赃物行为分别决定,合并执行
B.公安机关认为甲的盗窃行为和代销赃物行为已过追诉期限,不再处罚
C.公安机关对甲的盗窃行为作出拘留12日的处罚,代销赃物行为罚款200元
D.公安机关对甲的盗窃行为减轻处罚,代销赃物行为不再处罚
10.下列属于110报警服务台受理投诉范围的有()。
A.交警甲在执勤中发现出租车驾驶员李某有酒驾嫌疑,却置之不理
B.辅警乙在工作期间擅离职守,但未造成严重后果
C.民警丙对办事群众态度生硬蛮横、威胁办事群众
D.丁县公安局常年使用警车在县幼儿园接送学生
二、单选题(10题)11.治安案件一般由()管辖。
A.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
B.最初发现违法行为的公安机关
C.受害人最先报案的公安机关
D.受害人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机关
12.今年上半年,我国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10.9%和5.3%,()连续28个月没有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点行业领域事故继续下降。
A.交通
B.隧道
C.码头
D.煤矿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A.1B.2C.3D.414.在下列哪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应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关限制性规定的约束?()
A.生产设备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B.用人单位取得大量订单,为了在短期内完成交货,必须组织突击生产的C.交通运输代码、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D.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紧急处理的15.下列不属于公民政治自由的是()。
A.言论自由
B.出版自由
C.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D.劳动自由
16.甲在路边发现了一具尸体,遂报告了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勘验后发现尸体表面无伤口,死因不明,于是决定解剖。但这时死者的父亲乙坚决反对。公安机关应该()。
A.尊重乙的意见,不进行解剖
B.提请人民检察院作出解剖尸体的决定
C.解剖尸体,并通知乙到场
D.解剖尸体,因乙反对解剖,不必通知其到场
17.作出许可决定的某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造成了严重后果,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责令改正。
A.权力机关
B.监察机关
C.检察机关
D.司法机关
18.相关研究表明,______:由于气候变暖,中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已由长城沿线向北扩展了1至2个纬度;华北地区冬小麦正由冬性向半冬性过渡,东北地区粮食产量显著提高,水稻面积和总产量迅速增加;喜温作物玉米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作物。除了利好消息,气候变化也有不利影响: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各种病虫害危害加重,都会导致农业减产。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悲观
B.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
C.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正在日益扩大
D.气候变化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以好处居多
19.某日,张三无证摆摊卖西瓜,遇城市管理巡逻队执勤。若执法人员甲对其进行城市管理法规宣传教育,执法人员乙对其辱骂,执法人员丙将
其西瓜摔烂在地,执法人员丁对其殴打,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执法人员()不应当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A.甲
B.乙
C.丙
D.丁
20.某种商品原价25元,每半天可销售20个。现知道每降价1元,销量即增加5个。某日上午将该商品打八折,下午在上午价格的基础上再打八折出售,问其全天销售额为多少元?()
A.1760B.1940C.2160D.256三、判断题(10题)21.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公平是辩证统一的,从而在经济制度的设计时应当统筹兼顾。
A.是
B.否
22.行政执法行为具有单方面意志性、约束力、法定性、可救济性等特征。
A.是
B.否
23.在青海,当我们外出时,看树桩上的年轮,可以识别年轮宽的一面为南方。
A.是
B.否
24.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A.是
B.否
25.乙欠甲1万元人民币,到期仍不归还,甲得知乙对丙享有2万元债权,则甲可以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起诉要求丙偿还欠乙的1万元。
A.是
B.否
2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设置。
A.否
B.是
27.大数据的战略意义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
A.是
B.否
28.文职辅警应当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岗位需要的专业资质或者专门技能。
A.是
B.否
29.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A.是
B.否
30.有较为严重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人员,只要业务工作能力较强均可招录为辅警。
A.是
B.否
四、情境分析题(2题)31.(情境4)2016年7月12日凌晨3点20分,某派出所接到群众举报称,该辖区中山路45号的“大家唱KTV”仍然在营业,声音很大,十分扰民。接警后,该派出所2名处警民警于
3时30分到达“大家唱
KTV”,发现该场所确实仍然在营业,客人依然较多。经了解,该场所面积共1200平方米,有包厢36间,有保安员3名(均为该场所老板自行招聘的亲戚,没有专业保安资格证书),平时经常营业到凌晨4时。民警依法对该场所进行了处理。
依据《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每日几时到几时,娱乐场所不得营业?(单选)
A.20:00-24:00B.0:00-6:00C.2:00-8:00D.22:00-6:032.(情境二)黄某(19周岁)和赵某(17周岁)合伙盗窃邻村王某家的耕牛。黄某在门外望风,赵某进牛棚牵牛。由于赵某不小心弄出响声,被王某发现。黄某听到王某的呛喝声,不等赵某即逃走。王某手持木棍紧追赵某,赵某为了逃避王某的抓捕,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王某身上捅了一刀后逃走。黄某逃到村头刚好遇见巡逻的民警。民警见黄某形迹可疑遂对黄某进行当场盘问,后又决定将其带到公安机关进行继续盘问,黄某在盘问中如实将其和赵某合谋盗窃的情况向民警作了交代。
关于本案中黄某和赵某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单选)
A.黄某和赵某是共同犯罪,都构成盗窃罪
B.黄某和赵某是共同犯罪,都构成抢夺罪
C.赵某构成故意伤害罪和盗窃罪,黄某不构成犯罪
D.赵某构成抢劫罪,黄某构成盗窃罪
五、情境分析十(0题)33.(情境十)根据省市一体化警综平台统计,甲市公安局共计受理64起刑事警情警情中,从发案类型看:
诈骗警情13起
盗窃电动车警情17起
盗窃摩托车警情8起
其他盗窃警情6起
入室盗窃警情4起
掂包绺窃警情10起
盗窃汽车警情1起
砸车窗警情2起
盗窃山地自行车警情3起
环比下降8起
环比上升2起
环比下降2起
环比下降1起
环比下降2起
环比下降2起
环比下降1起
环比持平
环比持平
从防控区看:A防控区10起(环比下降1起);B防控区22起(环比下降1起);C防控区27起(环比下降4起);D防控区5起(环比下降1起);涉公交案件0起(环比下降1起)。
从发案类型看,依照此种推算,上个月发生最多的刑事案件是:(单选)
A.诈骗
B.盗窃电动车
C.入室盗窃
D.盗窃山地自行车
六、情境分析十一(0题)34.作为该公司仓库所在地派出所民警,日常应监督该公司履行的公共安全义务有()。(多选)
A.向公安机关申请行政许可
B.加强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训练
C.应定期检查危险货物存放情况
D.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参考答案
1.ABC
2.BC
3.ABCDEFGHI
4.CD
5.ABD
6.BCD
7.ABCD
8.AD“物有甘苦,尝之者识”,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意思是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理论联系实际。A项当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
甩掉。它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没有体现实践的重要性。B项不选。“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意思是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它也未体现实践。C项不选。“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意思是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它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D项当选。所以该题选AD。
9.ABC
10.ABCD
11.A本题考查行政执法依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十条规定:“行政案件由违法行为地的公安机关管辖。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但是涉及卖淫、嫖娼、赌博、毒品的案件除外。违法行为地包括违法行为发生地和违法结果发生地。违法行为发生地,包括违法行为的实施地以及开始地、途经地、结束地等与违法行为有关的地点;违法行为有连续、持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违法行为连续、持续或者继续实施的地方都属于违法行为发生地。违法结果发生地,包括违法对象被侵害地、违法所得的实际取得地、藏匿地、转移地、使用地、销售地。”A项正确,治安案件一般由违法行为地的公安机关管辖,而违法行为地中又以违法行为发生地居多,故治安案件一般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管辖。B项错误,最初发现违法行为的公安机关应将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及时移交,由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进行办理。C、D项错误,不符合上述规定。
12.D
13.C
14.B
《劳动法》第41务:“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
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劳动法》第42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限制:(一)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二)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据此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B。
15.D
16.C
17.B
18.D
19.A本题考查其他执法依据。《国家赔偿法》第三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一)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三)以殴打、虐待等行为或者唆使、放纵他人以殴打、虐待等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四)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五)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第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财产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一)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二)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三)违法征收、征用财产的;(四)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A项正确,国家赔偿是在行
政机关及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予以赔偿,执法人员对甲进行宣传教育,不属于违法行使职权,属于合法行为,国家不赔偿。B项错误,执法人员乙属于违法行使职权行为,应当赔偿。C项错误,执法人员实施损害他人财产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应当予以国家赔偿。D项错误,执法人员丁对公民殴打,属于违法行为,应当予以国家赔偿。
20.B由题意可得,商品每降价1元销量增加5个。上午商品打八折出售,下午商品在上午价格的基础上再打八折,列表可得:
商品全天销售额=900+1040=1940元。故正确答案为B。
21.Y22.Y23.Y24.Y25.Y26.Y27.N28.Y29.Y30.N31.C依据《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每日凌晨2时至上午8时,娱乐场所不得营业。故本题答案为C。
32.D
根据《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在盗窃、抢夺、诈骗的过程中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转化为抢劫罪。故本题中黄某构成盗窃罪,而赵某构成抢劫罪。故本题答案为D。
33.A
34.BCD《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3年12月7日)第6条规定:(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组织确定、公布、调整危险化学品目录,对新建、改建、扩建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包括使用长输管道输送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进行安全条件审查,核发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和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并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二)公安机关负责危险化学品的公共安全管埋,核发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并负责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从以上条例和公安机关的职能可以看出,公安机关更多的是进行公共安全管理,行政许可并不是日常安全管理,可知A项错误。B选项中加强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训练,是公安机关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职责,B项正确。C选项定期检查危险货物存放情况,了解安全隐患,也是公安机关公共安全管理的义务。D选项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属于指导重点单位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是公安机关履行公共安全的义务。故选BCD项。
篇四: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意思
古人有哪些读书方法
古人有哪些读书方法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把“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和“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作为读书的基本原则,并总结出一系列著名的读书方法,他的学生辅汉卿等把这些方法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其“精义”是:
⑴
循序渐进。他主张如果有两本书,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在同一本书中,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乱也”。他要求读书量力而行,打好基础,逐渐深入。
⑵
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而精思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又从有疑到解疑的过程。他认为,读书始“未知有疑”,读书中要“节节有疑”,后“疑渐渐解”,最后“融会贯通,都无所疑”。
⑶
虚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以为有功耳。”
⑷
切己体察。朱熹认为读书要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推断,要“观书以己体验”,但不可固执己见
。⑸
著紧用力。朱熹认为读书要抓紧,舍得下苦功夫。“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
⑹
居敬持志。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纯净专一的心境和坚定远大的志向。敬,指用心专一。“方无事时,敬以自持,乃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
同时,他指出为学以立志为先,目的不明,无以为学。即所谓“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孟子“自求自得”读书法
孟子关于读书方法的论述,是我国早期形成的系统的读书方法论之一。与孔子读书法一样,它对中国读书史发生了深刻而有益的影响。其读书方法论的精义是:
(1)自求自得。孟子认为,读书学习须靠自己去求索精研。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孟子·告子下》)他还进一步发挥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就是说,老师让学生深造的方法,也应该是启发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其“自求自得”,即依靠自己的求知欲,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去获得。
(2)专心有恒。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旨在反对三心二意的读书态度。曾举奕秋教人学棋为例,强调“不专心致志,则不得”(《孟子·告子上》)的道理,指出一个人学习不能得到满意效果,往往并非其“智弗若”(不聪明),而是不能专心的结果,孟子还指出,专心还必须有恒。他以掘井作喻道:“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说明不坚持读书终将落空。
(3)盈科后进。即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孟子·尽心上》)又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以水喻学,道出逐渐积累知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4)重思存疑。孟子认为,唯有依靠“心之官”的思维才能认识客观事物,有闻见而不思,等于无闻见。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这实际上是要求
不能只把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必须通过思维得到事物的真实内涵(本质)。孟子还提出了“读书存疑”的主张,强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上》)。
(5)以意逆志。这是一种理解作品的方法。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对这种方法,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清人的解释。如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一文中认为:“以意逆志”就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即应就作品论作品,以作品实际去分析推求作者思想。另一种是汉以来多数人的解释。认为“以意逆志”中的“意”是指读者的“意”(思想、知识、经验等)。如赵岐《孟子注疏》解释为“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朱熹《四书集注》则解为“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朱自清《诗言志辩》解为“以己意己志推作者之志”。
(6)知人论世。另一种理解作品的方法。孟子认为,要正确理解作品,还必须知人论世。他强调:“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要真正读懂作品,必须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7)详说返约。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之”。(《孟子·离娄下》)这里的“详说”,是指对读物要精细研究,详细阐释,即所谓“把书读得厚”;这里的“说约”,指对读物内容的简明概括。详说返约,就是要求读书治学必先深入细致钻研,再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直至明确掌握。
孟子读书法的基本精神是:
(1)“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孟子·尽心上》)也就是说,读书求学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应根据规律来确定正确的读书方法。
(2)著行察习。即应该明白自己学习过程的本身,这样才可以“知其道”,即掌握住学习规律,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使之合乎规律。如果“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那就会成为平庸的读书人。
孔子“好学乐学”读书法
⑴好学乐学。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实际上强调读书治学过程中养成好学乐学的良好心理和习惯的重要意义。
⑵由博返约。这是一种由博学到精研的读书方法。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其后学总结的“学、问、思、辨、行”的学习过程,便体现了孔子“由博返约”的读书原则和方法。
⑶学而时习。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这里包含着两个互相联系着的重要方法。一是读书时先要“学”。然后是“时习”。孔子提倡带着治学的目的和方法来读书,反对“为读而读”,死守章句。
⑷学思结合。孔子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说,学与思不可偏废,应学思并重。
⑸学行结合。人们一般从终极的目的处着眼,把“学行结合”解释为“学以致用”。实际上其中还包含有“以行促学”、“以行助学”、“行即是学”等有关底蕴。
⑹温故知新。孔子认为,旧知与新知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旧知与新知联系起来的过程。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⑺述而不作。指在读书治学过程中,应以弄懂作品的原旨、阐明作品本身具有的思想为要务,而自己不应去主观发挥和附会。
⑻默而识之。默,是“沉思默想”;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意思是说,暗暗思考并记住……哪能难住我呢!这种读书方法也叫“沉思默想法”。
⑼一以贯之。孔子不仅主张多学多识、学思结合,而且更强调必须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统一起来,上升为理论而又能付诸实践,成为行动的指南。他多次强调“予一以贯之”,“吾道一以贯之”。⑽举一反三。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还有“知类通达”,也是“举一反三”的意思。孔子读
书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基本精神是:读书与治学的统一,读书治学原则与读书治学实践的统一,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阅读学习与非阅读学习的统一。
篇五: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意思
三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卷十三)
学之道,非知之艰,而行之艰也。(《朱子大全》卷八十一“跋洪刍所作靖节祠记”)
学功夫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动静语默,居家则事亲事长,穷理则读书讲义,大抵只要分别一个是非而去彼取此耳,无他玄妙之可言也。(《朱子大全》卷五十八“答陈廉夫”)
学者不能身践而骛于空言,此诚今世莫大之患,然亦不善读书之咎耳。(《朱子大全》卷五十八“答陈叔向”)
大抵今日之敝,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而专践履者又遂以讲学为无益。殊不知因践履之实以致讲学之功,使所知益明,则所守日固,与彼区区口耳之间者不可同日而语矣。(《朱子大全》卷四十六“答王子充”)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朱子大全》卷五十九“答曹无可”)
案:今高等学校社会实践之弊。有思想的实践,乃明于理之实践也。毛润之谓之社会大实践、方法之大实践、思想之大实践、写作之大实践,如《实践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整顿党的作风》、《论持久战》之文,皆如是。
苗须是秀,秀须是实,方成。不然,何所用?学不至实,亦何所用?(《朱子语类》卷三十六)
《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朱子曰:“谷之始生曰苗,吐华曰秀,成谷曰实。”
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两翼。(《朱子语类》卷九)
读书如炼丹,初时烈火锻煞,然后渐渐慢火养。又如煮物,初时烈火煮了,却须慢火养。诗书初勤敏著力,仔细穷究,后来却须缓缓温寻,反复玩味,道理自出。又不得念多欲速,直须要熟,工夫自熟中出。(《朱子语类》卷一百十四)
今语学问,正如煮物相似,须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若一向只用微火,何由得熟?(《朱子语类》卷八)
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字字句句,对注解仔细辨认语意。解得一遍是一遍工夫。工夫熟时,义理自然通贯,不用问人。(《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
读书,须是看着他那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朱子语类》卷十)
读书得间。找到矛盾,解决问题。
四
学问亦无个一超直入之理,直是铢积寸累做将去。(《朱子语类》卷一百十五)
今日明日积累既多,则胸中自然贯通。(《朱子语类》卷十八)
熟机之候也。庄子解牛,乃熟之谓也。
今当小立课程而守之以笃,博穷物理而进之以渐,常存百不能、百不解之心而取诸人以为善,则德之进也不可御矣。(《朱子大全》卷四十六“答方耕道”)
案:姜西溟曰:读书不需务多,但严立课程,勿使作辍。则日累月积,所蓄自富。且可不致遗忘。欧阳公言:《孝经》、《论语》、《孟子》、《易》、《尚书》、《诗》、《礼》、《周礼》、《春秋》、《左传》,准以中人之资,日读三百字,不过四年半可毕。稍钝者减中人之半,亦九年可毕。今计九年可毕,则日百五十字也。东方朔上书自称: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此时朔年正二十二。自十六至二十而毕,皆作三年课程。三年诵二十二万言,每年正得七万三千三百余言。以一年三百六十日成数算之,则一日所诵,才得二百零三言耳。盖中人稍下之课也。循序渐进之功,精研一书之效,坚持不懈之力,非自身体会一番,万难受用。余在津门,每日习半小时褚遂良书法,坚持一学期,日不见其功,至其年末,写以示人,则有异于昔时。往读博士期间,日读子部书五十页,坚持一学期,五、六部书已阅毕,《韩非子》、《庄子》、《荀子》、《淮南子》、《中论》,受用无尽。今在韩国,闲无多事,日读六至八小时书,列几部精要,若《左传》、《诗经》、《汉书》、《文选》、《范仲淹集》、《欧阳修集》、《苏轼诗集》、《张居正集》、《章太炎全集》、《鲁迅全集》、《毛泽东选集》。此常见书,自是经典书,不必珍稀秘笈,不必异闻笔乘。读得亲切,行得亲切,入则讲堂,出则治人,吾生之事可毕矣。昔为班主任浪费不少光阴,于情感亦费得不少光阴,为事业之应酬减却了不少光阴,实实可悔。惟古文今体诗文,稍有悟入,将来此事或有成就,不知世有韩愈、王安石一流人物与相质证耶?若三、四年专业做一件事,端必有可观者。
曾国藩《与诸弟书》云:“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贴百字,钞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五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树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书十五页,亦极有恒。诸弟试将《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定以有恒,不过数月即圈完矣。若看注疏,每经亦不过数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李鸿章《致弟》云:“只在有恒,不必多写,多写则生厌,厌则无功。每日临赵松雪《道教碑》三页足矣。尚有一言以相告:临过之后,默思赵字之结构,以指书之,多看亦易进步。所临之字,不可废,至朔日齐集订成一册。以之比较,自有心得。”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卷十一)
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子语类》卷八)
读书须见得有晓不得处,方是长进。(《朱子大全》卷五十六“答赵子钦”)
平日工夫,须是做到极时,四边皆黑,无路可入,方是有长进处,大疑则可大进。若自觉有些长进,便道我已到了,是未足以为大进也。(《朱子语类》卷一百十五)
凡读书,且须从一条正路直去。四面虽有可观,不妨一看,然非是紧重。(《朱子语类》卷十一)为人、处世、做事,且行正路。
看书不由直路,只管枝蔓,便于本意不亲切。(《朱子语类》卷五十一)
盖为学之序,为己,而后可以及人;达理,然后可以制事。(《朱子大全》卷三十五“答吕伯恭”)必先成己,后可以成物。
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便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使粗心大气不得。(《朱子语类》卷十)
凡文字,有一两本参对,则义理自明。(《朱子语类》卷八十七)
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于心,体之于身。但不读书,则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朱子语类》卷十一)
圣贤之学虽不可以浅意量,然学之者必自其近而易者始。(《朱子大全》卷九十“陈师德墓志铭”)
禀之既厚而养之深,取之既博而成之粹。(《朱子大全》卷八十七“祭吕伯恭著作文”)
若博学而不约之以礼,安知不畔于道?徒知要约而不博学,则所谓约者,未知是与不是,亦或不能不畔于道也。(《朱子语类》卷三十二)
五
若知不高,则识见浅陋;若履不切,则所行不实。(《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知识贵乎高明,践履贵乎著实。知既高明,须放低著实做去。(《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大抵今日之敝,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而专践履者又遂以讲学为无益。殊不知因践履之实以致讲学之功,使所知益明,则所守日固,与彼区区口耳之间者不可同日而语矣。(《朱子大全》卷四十六“答王子充”)
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朱子语类》卷十一)
敛身正坐,示敬肃以正态度;缓视微吟,从容不迫以适情性;虚心涵泳,不自以为是而沉浸汲取;切己省察,不清谈空说而联系实际。曾国藩《谕纪泽》云:“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乎?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喜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读书须是虚心切己。虚心,方能得圣贤意;切己,则圣贤之言不为虚说。(《朱子语类》卷十一)
未有心不定而能进学者。(《朱子语类》卷十二)
读古人书直是要虚着心,大着肚,高着眼,方有少分相应。若左遮右拦,前拖后拽,随语生解,节上生枝,更读万卷书亦无用处也。(《朱子大全》卷四十八“答吕子约”)
读书之法无他,唯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子大全》卷五十五“答李守约”)
大凡读书处理,当烦乱疑惑之际,正当虚心博采以求至当。或未有得,亦当且以阙疑阙殆之意处之,若遽以己所粗通之一说,而尽废己所未究之众论,则非惟所处之得失或未可知,而此心之量亦不宏矣。(《朱子大全》卷三十六“答陆子寿”)
人之学所以不进,只缘从初无入处,不见其有可嗜之味。而所以无入处,又只是不肯虚心逊志,耐烦理会。(《朱子大全》续集卷一“答黄直卿)
大抵学问之道不敢自是,虚以受人,乃能有益。(《朱子大全》卷四十六“答方耕道)
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着。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若执着一见,则此心便被此见遮蔽了。譬如一片净洁田地,若上面才安一物,便须有遮蔽了处。(《朱子语类》卷十一)
某所以读书自觉得力者,只是不先立论。(《朱子语类》卷一百四)不先立论,亦是虚心。将此心敞明,为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大抵人要读书须是先收拾身心,令稍安静,然后开卷方有所益。若只如此驰骛纷扰,则方寸之间自与道理全不相近,如何看得文字?(《朱子大全》卷六十三“答周深父”)
圣贤之学,彻头彻尾只是一个敬字。致知者以敬而致之也,力行者以敬而行之也。(《朱子大现》卷五十“答程正思”)
敬,收拾此心,不放逸。
大抵读书,须且虚心静虑,依傍文义,推寻文脉,看定此句指意是说何事,略用今人言语衬帖替换一两字,说得古人意思出来,先教自家心里分明历落,如与古人对面说话,彼此对答,无一言一字不相肯可,此外都可闲杂说话,方是得个入处。(《朱子大全》卷六十二“答张元德”)
大抵读书先且虚心考其文词指意所归,然后可以要其义理之所在。近见学者多是先立己见,不问经文向背之势而横以义理加之,其说虽不悖理,然非经文本意也。如此则但据己见自为一书亦可,何必读古圣贤之书哉?所以读书政恐吾之所见未必是、而求正于彼耳。(《朱子大全》卷六十四“答或人”)
光返虚而照,水澄璧而明,声受空而响,心入定而寂。读书一贵在静,二贵在虚。静即凝神,专一,不浪放,不为外物所忧,神明凝集,心之力则愈大。专一,精读某书,治一书而后旁及他书。《庄子》发明此“凝”字甚妙,彼论多为“凝”字之境界义(如藐姑射山之神人,即“凝”之候也),此则谓之工夫义;二曰虚,虚则能感应。读圣贤书,不立己见;以吾此心感应圣贤之心,圣人之心感万物,能化育万物。吾心不虚,为滞塞,不通彻,故不感。又,虚者,问学之条件也,不挟意气而来,不披容心而至,清净其心。孔子恶乎有所挟者,真教育家也。吾阅人亦不谓少,不乏挟意气者,或相为较量,或以为矜胜,或窃而不言,或效法而自任,或不食而化,皆心不虚之谓也。又,虚者,正道,常道,日常语用之道,在在当下生活之道,不为偏狭,不为倚语谲论,不为高言危行;纵为荒唐无端涯之辞,当自有温暖之热肠在者。所谓才子女者,不落刻薄,辄用阴鸷,此等人读书乃莽耕也。其心缦窖密者,溺之所为而不察,日夜刻断而不知所驰,譬乡村常见之老洫沟水也,活人不亦死人乎?吾人一日忙碌,当留自一空地,空却此心,方可容物。若大学生,当享受一人读书之寂寞时光,读不为炫才,不为欺人,求得自己平实;坐空教室,持以三、四年,自有进益。人生必得经历此阶段,然后接物处世修己治人,方不为俗务所牵浸,随心应手,进退自如,而有此虚白之象也。
又,虚心者,戒倨傲自满也。曾国藩《与诸弟书》云:“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六
读书之法,须是从头至尾逐句玩味,看上字时,如不知有下字,看上句时,如不知有后句。看得都通透了,又却从头看此一段,令其首尾通贯。(《朱子大全》卷五十九“答林正卿”)
学者之于经,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朱子大全》卷八十一“书中庸后”)戴震发明辞、句、意三者最多。
读书之法,要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朱子大全》卷五十六“答陈师德”)
案:读书终是为己之学。今之学术多求博取,务多著述,炫耀自家学问如何,或竞争是非者,殆多有挟之见,非读书人之本柢也。国家养士有如此者,诚可悲云。纵司教育者不谙教育之道,然举世之知识分子自蹈火汤,不亦乐乎,读书种子复不知在人间否?曩幸识得几个读书种子,不几年,或谋文章,或急职称,或寻奖励,或口是心非,泯乎众人,清越之气不再,是并世不交往来,可也。
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朱子语类》卷十一)
读书之法,须识得大义,得他滋味。没要紧处,纵理会得也无益。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
今世为学不过两种,一则径趋简约,脱略过高;一则专务外驰,支离繁碎。其过高者固为有害,然犹为近本,其外驰者诡谲狼狈,更不可言。(《朱子大全》卷五十二“答吴伯丰”)
所贵乎简者,非谓欲语言之少也,乃在中与不中尔。若句句亲切,虽多何害?若不亲切,愈少愈不达矣!(《朱子语类》卷十一)
案:中与不中,乃“意”之切不切耳。此条言作文,固切当。为文以意为主,意不到,不作;一意作去,则枝蔓衍成,八面求援。今世之文,此等文字为最多;又有一种所谓性灵文者,趣味文者,殆为文而造情。或好为书评,好为书序,好为讲话,好为演说,盖不了解实际,全仗自家一小撮性情,述几个故事,说几则逸事,插科打诨,堆砌为文,惯用说书之伎俩,谙于世人之心胸,一气说去,得意洋洋,既无章法,亦无精神,不亲切,自欺欺人,乞讨生计,直要人可怜耳。
文字只取达意而已,正不必过为华靡辨巧也。(《朱子大全》卷四十九“答滕德章”)
案:华靡或不为,辨巧则比比皆是也,逞小智者以纤巧,大智若愚者反平顺意达。天下著述多,辨巧逞才者十之**。天下诗咏者之多,逞一时之才性或口舌者,十有四五。天地之正书正道,除却人间沧桑外,惟复何取?教育种种弊政,以此为最大,然此点最不易识。
大凡看文字:少看熟读,一也;不要钻研立说,但要反复体验,二也;埋头理会,不要求效,三也。三者,学者当守此。(《朱子语类》卷十)
读书凡若此类——与其求必通而陷于凿,且又虚费日力而无补于日用切己之功,则似不若阙之之为愈也。(《朱子大全》卷五十八“答胡平一”)
读书者譬如观此屋,若在外面见有此屋,便谓见了,即无缘识得。须是入去里面,逐一看过,是几多间架,几多窗棂。看了一遍,又重重看过,一齐记得,方是。(《朱子语类》卷十)
大抵学者之患在于好谈高妙,而自己脚根却不点地,所谓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朱子大全》卷四十五“答胡宽夫”)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第十一》云:“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办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籍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世馀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思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发见其睫耳。”
大凡说书,只就眼前说出底便好,崎岖寻出底便不好。(《朱子语类》卷七十)
说书:解说儒家经典。了然胸中,深入浅出。后有以繁文饰浅陋,似懂非懂,必词不达意。
今之谈经者,往往有四者之病:本卑也,而抗之使高;本浅也,而凿之使深;本近也,而推之使远;本明也,而必使至于晦,此今时谈经之大患也。(《朱子语类》卷七十六)
学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等,多有事在。然初学且须打叠去杂思虑,作得基址,方可下手。如起屋须有基址,许多梁柱方有顿处。(《朱子语类》卷一百十八)
讲论固不可阙,若只管讲,不去体究,济得甚事?(《朱子语类》卷一百十三)
今有一种学问,只做得一分,便讲得十分;只行得一分,便要开创一个世界,无所不能,无所不用其极,此学之蠹也。有人甚做不着一件事,又不悉心,讨得一身骂去,书生理事,高论不切实际;平日潇洒趣味,事上纯用专制,此性情之可惑也。好事后著文言事,薄为清高,缘饰动听,耸人耳目,其悉之者,便明了此人之心术——小说家言,不足当大道也。此种士风,羊膻而子又有子,世世代代,何可了断。讲授者,企风光之无限,惑人也自迷,不问诸生之受益,只管自家之风韵遗事。天下苍生,误入此彀中者,不自明,他人言之,益不明而迁怒。下智之流播,转生口舌影响者,何其夥矣。
吾侪讲学,正欲上不得罪于圣贤,中不误于一己,下不为来者之害,如此则已,外此非所敢与。(《朱子语类》卷一百七)
今人论道,只论理,不论事;只论心,不说身。其说至高,而荡然无守,流于空虚异端之说。(《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
宁可终岁不读书,而不可一日近小人。此言极有味,大抵诸郎为学,正当以得师为急、择友为难耳。(《朱子大全》卷二十七“与陈丞相书”)
袁采《袁氏世范》云:“人之平居,欲近君子而远小人者,君子之言,多长厚端谨,此言先入于吾心,及乎临事,自然出于长厚端谨矣;小人之言,多刻薄浮华,此言先入于吾心,及乎临事,自然出于刻薄浮华矣。且如朝夕闻人尚气好凌人之言,吾亦将尚气凌人而不觉矣;朝夕闻人游荡不事绳检之言,吾亦将游荡不事绳检而不觉矣。如此非一端,非有定力,必不免渐染之患也。”
盖学为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朱子大全》卷十四“行宫便殿奏札二”)
自昔圣贤教人之法,莫不使之以孝弟、忠信、庄敬、持养为下学之本,而后博观众理,近思密察,因践履之实以致其知。(《朱子大全》卷三十八“答林谦之”)
其发端启要又皆简易明白,初若无难解者,而及其至也,则有学者终身思勉而不能至焉。盖非思虑揣度之难,而躬行默契之不易。(《朱子大全》卷三十八“答林谦之”)
观浮图者,仰首注视而高谈,不若俯首历阶而渐进。盖观于外者虽足以识其崇高巨丽之为美,孰若入于其中者能使真为我有,而又可以深察其层累结架之所由哉!(《朱子大全》卷三十八“答林正夫”)浮图:佛塔。
七
入道之门,是将自家身己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久之与己为一。而今人道理在这里,自家身在外面,全不曾相干涉。(《朱子语类》卷二十)
今世之号称研究者,或大人先生所谓专家者,教人都不读书,不穷理,不问身家是否受益。做论文,只教人找一个对象,往里打,划界线,打死而后快,师生学校皆大欢喜。凡所做切实否,所行亲切否,概莫而问。天下此等学风之盛行,逐利之风起而炽焉。或曰:人人潜心读书,悟证身心,纵少出几个学术发明,然风气不为之坏,而正学兴,人才盛,较彼得失,不啻天壤!论者谓此风气有开自胡适之博士,不拟当乎?后世“饰小说干县令”者,比比皆是。又有研究者,有教人不读毕全集,不筑基址,以此“方法”,适彼“规范”者,便有大学问横生出世,此与痴人说梦何异?昔桐城派末流教人做文,有“义法”之谓,影随桐城者遂据义法而不读书、不穷理、不实践矣!尝谓文法备而文亡,学术至津津于方法规范者,逸事风流者,不问读书,其学术岂不亡乎!倘若举国十年不为今之所谓学术者,尽读圣贤书,印证身心,培植公心,淳风厚俗,其学术愈落后乎?其人心愈夷陵乎?故此标三目(章太炎《革命道德说》):一曰知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讲人之意。彼怡然媚世者,能无愧哉!二曰重厚。世道下衰,人材不振,王伓之吴语,郑綮之歇后,薛昭纬之浣溪沙,李邦彦之俚语舞曲,曹
雪芹之红楼梦,莫不登诸岩廊,用为辅弼,至使在下之人慕其风流,以为通脱,而栋折榱崩,天下将无所庇矣。及乎板荡之后,而念老成,播迁之馀,而思耆俊,庸有及乎?三曰耿介。读屈子《离骚》之篇,乃知尧舜所以行出乎人者,以其耿介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则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言,是之谓耿介,反是则谓之披昌。夫道若大路,然尧桀之分,必在乎此。
圣人之教学者,不过博文、约礼两事尔。博文,是“道学问”之事,于天下事物之理,皆欲知之;约礼,是“尊德性”之事,于吾心固有之理,无一息而不存。(《朱子语类》卷二十四)
学不止是读书,凡做事皆是学。(《朱子语类》卷二十四)
学习不仅在书中,社会更是个大学堂。俗谓之学者义狭褊,无由出大人物也。若重出毛润之之奇才,当洗刷世人惟名校、惟世界一流大学是求之观念,而尽入社会洪流之中。英雄之出世,其奈高校何?
自学者,学也,而教人者亦学。盖初学得者是半,既学而推以教人,与之讲说,己亦因此温得此段文义,是斅学之功亦半也。(《朱子语类》卷七十九)
今之学者只有两般,不是玄空高妙,便是肤浅驰。(《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
向见说书旁推曲说,蔓衍太多,此是大病。若是初学便遭如此缠绕,即展转迷暗,无复超脱之期矣。(《朱子大全》卷四十八“答吕子约”)
初学入道之门,未须大段说得玄妙也。(《朱子大全》卷四十八“论语”)
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知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当然,故行不谬。(《朱子大全》卷六十四“答或人”)
道之不行者,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者,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朱子大全》卷三十八“答江元适”)
明于天地之性者,不可惑以神怪;明于万物之情者,不可罔以非类。(《朱子大全》卷十二“己酉拟上封事”)
饥食渴饮,人心也;如是而饮食,如是而不饮食,道心也。(《朱子语类》卷七十八)
夫道之极至,物我固为一矣。然岂独物我之间验之?盖天地、鬼神、幽明、隐显、本末、精粗,无不通贯而为一也。(《朱子语类》卷四十六“答江彦谋”)
凡物必有本根,性之理虽无形,而端的之发最可验。故由其恻隐,所以必知其有仁;由其羞恶,所以必知其有义;由其恭敬,所以必知其有礼;由其是非,所以必知其有智。知其本无是理于内,则何以有是端于外?由其有是端于外,所以必知有是理于内而不可诬也。(《朱子大全》卷五十八“答陈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