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京津冀区域经济分析(11篇)

时间:2022-12-16 19:40:04 来源:网友投稿

京津冀区域经济分析(11篇)京津冀区域经济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关联与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百度文库  “京津冀”区域经济关联与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佚  名  【期刊名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分析(11篇),供大家参考。

京津冀区域经济分析(11篇)

篇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分析

tle>“京津冀”区域经济关联与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百度文库

  “京津冀”区域经济关联与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佚

  名

  【期刊名称】《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4

  【摘

  要】“京津冀”作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中国经济又一增长极,研究其经济关联同经济发展空间溢出效应对于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运用空间理论和计量方法分析“京津冀”经济关联程度及演变并与“珠三角”、“长三角”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运用改造后的

  C-D生产函数结合空间滞后模型,加入表征区域经济关联的市场潜能这一新经济地理变量,揭示关联性对“京津冀”一体化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市场潜能每提高1%,人均生产总值提高0.34%。同时应将资本更多地转向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顶层设计。

  【总页数】9页(P1-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90

  【相关文献】

  1.京津冀崛起与区域经济发展之路探索——"2006"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综述[J],张贵;康凯

  2.京津冀区域经济面临的空间溢出效应[J],周文通;孙铁山

  3.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曾刚;耿成轩;翁旻

  4.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丁宏

篇二:京津冀区域经济分析

tle>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oc-百度文库

  京津冀地区与经济协调关系研究

  摘

  要:京津冀地区是重要的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在京津冀协同的背景下研究京津冀地区与经济的协调关系,对于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0年各区(县)和2000-2014

  年各城市的、GDP数据,运用—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重心分析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与经济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在总量规模上,京津冀地区整体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较高,但各城市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②在空间分布上,从地理集中度来看,京津冀地区、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北部低、中南部高的分布特征,其中、天津经济地理集中度高于地理集中度,多数城市地理集中度高于经济地理集中度;从重心来看,京津冀地区整体的与经济重心都向北方向移动,且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重心,2个重心偏离距离不断加大,此外各城市的重心与经济重心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最后,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与经济协调的策建议.?

  关

  键

  词:增长;经济布局;协调;京津冀地区?

  1

  引言?

  京津冀地区是重要的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区域面积21.5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7%;2014年常住

  1。11亿,占全国总的8.08%;地区生产总值

  6。66

  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9.84%.但是,目前京津冀地区内部各城市与经济集聚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并存在、天津规模过大、分布过密,各地规模相对较小、分布较为稀疏,、天津两大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协同带动效应较弱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李国平,2016),由此给、天津的资源环境带来较大的压力,同时阻碍了各地经济水平的提升,整体上制约了京津冀地区与经济的协调.因此,在京津冀协同的背景下研究京津冀地区内部的与经济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经济的协调关系是区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诸多学者在全国、城市群、城市等不同空间尺度下,利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经济的集聚特征及其在空间上的匹配关系(徐建华等,2001;

  徐月卿等,2005;

  王磊等,2009;

  樊杰等,2010;钟业喜等,

  2011;

  周艳等,2011;王国霞等,2013)。

  此外,一些研究也开始关注京津冀地区与经济协调关系.如等(2010)引入基尼模型计算城市规模基尼指数和城市经济基尼指数,并求出基尼商指数来与经济的平衡性,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经济集聚程度普遍高于集聚程度,和经济的平衡性差异明显;郑贞等(2014)运用ArcGIS测算出,2000-2010年间京津冀地区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向北方向移动,和经济分布均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安锦等(2015)利用

  2001-2012

  年京津冀都市圈的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实证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和结构转型的匹配程度影响京津冀都市圈有序转移。?

  以上研究为分析京津冀地区与经济的协调关系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本文综合以上研究方法,将属性、经济属性和地理属性综合起来,从总量规模和空间分布2个维度来探讨京津冀地区与经济的协调关系:在总量规模上,是经济活动的主体,适度的规模是区域经济的内生力量,过大或过小的规模都会给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本文选取-经济增长弹性指标从城市层面评估与经济的增长协调关系;在空间分布上,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的空间布局对于经济活动的集散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地理集中度指标从城市层面反映、经济的地理集聚程度,并运用重心分析法从区县层面测算、经济要素的空间平衡点及其变动,以此揭示京津冀地区与经济的空间协调关系.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京津冀地区与经济协调的策建议。

  2方法与数据

  2.1

  研究方法

  为了探究京津冀地区与经济的协调关系,选取-经济增长弹性指标从总量规模上评估与经济的增长协调关系,运用地理集中度、重心分析等方法从空间分布上衡量与经济的空间协调关系。?

  (1)

  -经济增长弹性

  —经济增长弹性是指某个地区在某个时期的增长率与同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反映该地区经济每增长1%所带来的规模变化幅度,常用于衡量与经济协调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Ei表示i地区的—经济增长弹性;Δp表示i地区某段时期内的变化量;Δp/p

  表示i地区的增长率;ΔGDP

  表示i地区某段时期内的GDP变化量;ΔGDP/GDP

  表示i地区的经济增长率。

  (2)

  地理集中度地理集中度是衡量某一要素在地域上集中程度的指标,既可反映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也可反映某一地区在同级地区和整体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钟业喜等,2011)。为衡量和经济的集中程度,综合考虑区域常住、经济总量与面积等因素,引入地理集中度指数和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pi和

  RGDPi分别表示i地区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中度;pi、GDPi和Si分别表示i地区的常住、地区生产总值和国土面积;Σ是计算某种属性在大区域的累计.

  在此基础上,与经济空间分布的不一致性可以用地理集中度(Rpi)和经济地理集中度(RGDPi)的相对比例来衡量(王磊等,2009),则地区

  i与经济地理集中度的不一致指数(Ii)的计算公式如下:?

  (3)

  重心分析法?

  重心的概念来源于力学,区域重心是指某一要素在研究区域内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即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平衡.本文借助ArcGIS软件进行重心分析,主要运用ArcTool—Box中的

  Mean

  Center工具,通过指定某种属性的数量值作为权重,计算得到加权的平均中心,即重心。假设某区域包含n个子区,第i个子区某种属性的数量值表示为pi,地理坐标(经纬度)表示为(xi,yi),则该区域某种属性重心的地理坐标(X,Y)的计算公式为:

  若上式中pi的属性值为各子区的面积,则计算出来的重心为区域的几何重心;若pi的属性值分别为各子区的和地区生产总值,则计算出来的重心分别为该区域的重心和经济重心。区域均衡的结果是重心与经济重心在空间上趋于一致,而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程度体现区域的非均衡性(樊杰等,2010)。?

  2。2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分为区(县)和城市2个空间尺度,在区(县)层面上,京津冀地区共有179个区(县),其中:有14个市辖区和2个县;天津有12个市辖区、1个副省级区和3个县;省包括11个城市,147个县级行区划单位(含11个中心城区①、22个县级市、108个县和6个自治县)。区(县)层面的数据来源于第五次普查(2000年)和第六次普查(2010年),包括各区(县)的常住和地区生产总值。

  在城市层面上,京津冀地区共有13个城市,即、天津、、、秦皇岛、邯郸、邢台、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廊坊和衡水。城市层面的数据来源于2000-2015年《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经济年鉴》和《城市统计年鉴》。?

  其中,常住数据来自于2000—2015年《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和《经济年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2000-2015年《城市统计年鉴》。

  3京津冀地区与经济的增长协调关系?

  3.1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分析?

  从整体来看,京津冀地区增长与经济增长比较协调,经济增长的同时规模也适度增长.2000-2014年,京津冀地区常住年均增长率为1.45%,GDP年均增长率为14.94%,-经济增长弹性系数为0。10,即京津冀地区经济每增长1%,相应增长0。10%.具体到每个年份,按照变动趋势可以将-经济增长弹性划分为2个时期:2000-2005年,-经济增长弹性不断下降;2005-2014年,-经济增长弹性处于波动上升的状态;只有2012年—经济增长弹性有明显的下降。?

  分城市来看,、天津经济增长对增长的作用大于各城市.2000-2014年,、天津常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1%和3.01%,GDP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6.62%和

  17。53%,-经济增长弹性分别为0.20和0.17.表明、天津经济每增长1%,相应增长0.20%、0.17%,即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增长,尤其是外来的流入,给资源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需要通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减少经济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投入,以此提高增长与经济的协调度.而各城市和GDP的年均增长率都比、天津低,其中,只有廊坊和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00%,分别为1。19%和1.00%;只

  有

  唐

  山

  的

  经

  济

  年

  均

  增

  长

  率

  超

  过

  15.00%(16.25%)。各城市的-经济增长弹性比较小,都

  在0。10以下.与、天津相比,各城市的经济增长对增长的作用相对较小.?

  3。2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

  本文在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规模调控目标导向下,选取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增长弹性指标共同衡量京津冀地区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李国平等,

  2016)。利用自然断裂分类法将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增长弹性分为2类,并据此划分为4个象限(表3):第一象限经济增长率较高,但经济增长对增长的拉动作用太大,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保持经济增长,此类城市有和天津;第二象限与经济协调程度最高,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增速较低,此类城市有沧州、和承德;第三象限经济增速较低,经济增长带来的吸纳效应也不强,需要鼓励引进人才拉动经济增长,此类城市有、秦皇岛、邯郸、保定、衡水和张家口;第四象限与经济协调程度最低,不仅经济增速较低,而且—经济增长弹性很高,此类城市仅有廊坊.?

  4京津冀地区与经济的空间协调关系?

  4.1地理集中度与经济地理集中度

  京津冀地区与经济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北部低、中南部高的格局,但、经济的集中区域和集聚程度有所差异。根据式(2)计算出2014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并依据其值划分为5个等级.从地理中度来看,中部的、天津处于第一等级,显着高于其他城市;、邯郸、廊坊处于第二等级;邢台、、沧州、保定和衡水处于第三等级;北部秦皇岛处于第四等级;北部的张家口、承德最低。?

  从经济地理集中度来看,中部的、天津最高,处于第一等级;、和廊坊处于第二等级;邯郸和沧州处于第三等级;秦皇岛、保定、邢台和衡水处于第四等级;北部的张家口、承德最低。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京津冀地区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有一定的关联性,例如,、天津2项指标都较高,张家口、承德2项指标都较低。但2项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地理集中度最高的是最低

  的承德的15倍,经济地理集中度最高的天津是最低的承德的39倍。此外,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各城市的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并不能一一对应,例如,的经济地理集中度较高,但地理集中度却相对较低,与经济的空间分布不一致。?

  进一步计算与经济地理集中度的不一致指数,可将京津冀地区城市分为3种类型:一类地区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二类地区集聚与经济协调,三类地区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2000年,、天津、、和秦皇岛等5个城市属于一类地区,廊坊、衡水、沧州、保定、邯郸等5个城市属于二类地区,张家口、邢台和承德等3个城市属于三类地区。2014年,一类地区减少2

  个,二类地区增加

  1个,三类地区增加

  1

  个,其中:?

  、天津、始终为一类地区,经济集聚作用大于集聚作用;廊坊、衡水、邯郸始终为二类地区,集聚与经济相对协调;邢台和张家口始终为三类地区,经济集聚作用小于集聚作用;而、秦皇岛由一类地区转变为二类地区,承德由三类地区转变为二类地区,集聚与经济集聚趋于协调;保定和衡水受到经济集聚作用强化的影响,由二类地区转变为一类地区。总体看来,、天津经济地理集中度高于地理集中度,多数城市地理集中度高于经济地理集中度.?

  4.2

  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变迁。?

  基于京津冀区(县)空间单元2000年和2010年的地理数据和属性数据,运用重心分析法测算出京津冀地区2000-2010年期间重心和经济重心的空间变迁。?

  从整体来看,京津冀地区重心、经济重心都呈现出远离几何重心、朝着北方向偏移的趋势,但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重心,且经济重心与重心的偏离程度不断加大。京津冀地区几何重心的地理坐标为(115.989°E,38.806°N),位于省XX市安XX县的南部。重心2000和2010年的地理坐标分别为116.118°E、38.858°N和116。158°E、38.908°N,主要集中在省XX市所辖的XX市的北部,对比来看重心向北方向移动了6。55

  k

  m。经济重心2000年的地理坐标为116。227°E、39.000°N,位于省XX市所辖的文XX县西部,2010年的地理坐标为116.550°E、38.190°N,位于省XX市所辖的XX县南部.对比来看经济重心主要在省XX市内移动,且向北方向移动了42.62km.?

  通过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对比可知,京津冀地区的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分布在几何重心的北方向。主要是由于、天津位于几何重心北方向,这2个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就业机会多,能够吸引大量外来迁入,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经济活跃区和集聚区。同时也可发现,京津冀地区的重心和经济重心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关联性,两者都是朝着北方向移动。但是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42。62km)明显大于重心的移动幅度(6.55km),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具体表现为2000年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偏离距离为10.45km,2010

  年偏离距离拉大到

  46.08

  km,与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因子有关。农业时期,经济活动和集聚受自然条件(土地、资源等)影响较大,经济重心与重心高度重合;进入时期,经济活动受到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市场等因素综合影响,影响因素多元化后,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不完全取决于劳动力,经济重心与重心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离;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技术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对劳动力的依赖度大大降低,经济重心与重心偏离程度加大(林思宇等,2014)。?

  分城市来看,2000-2010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重心移动距离较小,保持在5

  km范围内移动,但各城市经济重心移动距离分异较大,其中,天津经济重心移动距离超过20km,由北辰区向南方向移动22。68km到丽区,主要是受天津南部滨海新区的经济拉力作用;而经济重心移动距离在1

  km以内,主要是由于的经济重心位于其市辖区内,具有中心化倾向,比较稳定。此外,京津冀地区除秦皇岛、外,其余城市的经济重心的移动距离都大于重心的移动距离。

  通过各城市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对比可以发现,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重心与经济重心呈现不同程度的偏离,其中,重心与经济重心偏离距离越来越大的城市有天津、承德、邢台、邯郸、、沧州和廊坊,越来越小的城市有、衡水、、秦皇岛、保定和张家口。具体来看,2000年京津冀地区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偏离距离超过10km的城市有秦皇岛、廊坊和邯郸,偏离距离在5~10

  km的城市有保定、承德、张家口和沧州,偏离距离在5

  km以内的城市有衡水、、邢台、、天津和。与2000年相比,2010年京津冀地区偏离距离超过10

  km的城市新增了承德、天津和邢台;偏离距离在5~10

  km的城市缩减为2个,即沧州和保定;偏离距离在5km以内的城市新增了张家口。?

  结论与策建议

  5。1结论?

  本文从总量规模和空间分布2个维度探讨京津冀地区与经济的协调关系,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

  在总量规模上,京津冀地区整体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较高,即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适度的增长。分城市看,沧州、和承德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度高,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带来的增速较低;和天津,经济增速和增速都较大,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外来流入;、秦皇岛、邯郸、保定、衡水和张家口经济增速和增速都较低,缺少人才流入来拉动地区经济的;协调度最低的城市是廊坊,不仅经济增速低,而且经济增长对增长的影响较大。

  (2)

  在空间分布上,从地理集中度看,京津冀地区与经济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北部低、中南部高的格局,但、经济的集中区域和集聚程度有所差异。其中,、天津的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都显着高于其他城市,而张家口、承德2项指标都显着低于其他城市。此外,、天津经济地理集中度高于地理集中度,而多数城市地理集中度高于经济地理集中度。

  从重心上看,京津冀地区整体的重心、经济重心呈现出远离几何重心、朝着北方向移动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天津位于几何重心的北方向,如果、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进一步在京津集聚,、天津还将长期面临、经济持续集聚的压力,空间格局的极化现象还将进一步。?

  此外,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重心,经济重心与重心的偏离程度不断加大,这与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因子变化有关,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技术的作用逐渐增强,劳动力依赖度大大降低。分城市看,天津、承德、邢台、邯郸、、沧州和廊坊等7个城市的重心与经济重心偏离距离越来越大,、衡水、、秦皇岛、保定和张家口等6个城市的重心与经济重心偏离距离越来越小。

  5.2策建议?

  与经济的协调是保持区域经济可持续的重点内容,围绕京津冀地区协同的总体目标,应积极推动京津冀地区与经济的均衡(席强敏等,2015)。?

  (1)推动升级转移,优化京津冀区域功能布局

  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按照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和三省市功能定位,发挥、天津、三地的比较优势,转型升级,推动转移对接,促进京津冀地区内部功能错位、协同,引导功能空间布局合理化.?

  (2)

  遏制过快增长,京津冀地区?

  多中心分布格局.、天津是京津冀地区主要的集聚地,尤其是,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过重,应遏制过快增长,同时引导向地区转移;各城市也应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自身的吸引力,吸纳、截留流动向,从而在京津冀地区多中心分布格局。

  (3)

  挖掘资源环境潜力,提高京津冀地区

  综合承载力。在控制快速增长、保持适度规模的同时,还需不断挖掘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潜力.通过减少和治理生产领域的污染物排放、促进水资源开源节流,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污水、垃圾处理能力,积极进行生态绿化建设等手段,提升综合承载力,进一步拓展京津冀地区空间。?

  安锦,薛继亮。

  2015.基于视角的京津冀都市圈有序转移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

  83—89.

  。Journal

  ofCentral

  U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2):

  83—89。].?

  ,张平宇,李平.2010。

  十大城市群与经济平衡性分析。

  研究生院学报,27(2):

  154-162..JournaloftheGraduateSchool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27(2):154-162.].

  樊杰,陶岸君,吕晨。

  2010.

  经济与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的影响。

  地理科学进展,29(1):

  87-95。?

  .

  ProgressinGeography,29(1):87—95。].?

篇三:京津冀区域经济分析

tle>竞合视域下京津冀区域地缘经济关系测度分析-百度文库

  竞合视域下京津冀区域地缘经济关系测度分析

  【摘要】地缘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体系,对“京津冀”区域内的13个城市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从总体上把握“京津冀”区域内城市间竞争合作关系,最后给出了完善“京津冀”竞合关系的建议。

  【关键词】竞合:“京津冀”:地缘经济关系:欧氏距离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前沿地区,“珠三角”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快速崛起并被誉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发动机,而“长三角”依靠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发展成为20世纪90年代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京津冀”地区拥有优越的城市发展平台,得天独厚的政策、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将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被视为拉动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然而,“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经济相对分散,城市群之间没有形成健康有序的竞合关系,导致“京津冀”区域内经济发展总体缓慢,经济关联性较差。同时,对“京津冀”区域进行经济测度研究更是相对匮乏。本文通过对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分析,尝试从总体上得出“京津冀”城市间的竞争互补关系,并据此给出完善“京津冀”区域竞合关系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1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由“京津冀”三地的统计公报来看,2009年“京津冀”地区GDP总量较2008年增长了3064亿元,总体经济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产业稳步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稳步提升,在技术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日益凸显并在制造业、商业服务、港口航运等领域地位独特;河北作为人口大省,则在区位、港口、产业和人力资源成本方面具有独特的相对优势。同时,影响“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增长极”尚未正常发挥作用。关于“京津冀”地区增长极问题有颇多争议,有学者认为北京理应作为“京津冀”发展的中心。随着天津市经济中心地位日益增强,又有学者提出“京津”为中心,带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央明确将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这才明确了“京津冀”经济增长极地位。但是,无论是北京、京津、还是天津,都还没有发挥出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对于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增长没有起到带动作用。

  第二,城市结构不合理,影响产业转移。“京津冀”区域内,除北京、天津、唐山、石家庄经济实力较强以外,其余均为中小城市,京津周边更是环绕着多达31个贫困县,区域内经济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中小城市不发达,缺乏完善的配套条件,城市间经济差距很大,核心城市的能量难以辐射和发散,这是“京津冀”区域内城市间竞合关系难以形成的重要原因。

  第三,北京与河北之间经济发展落差太大,北京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被禁锢,周边城市没有能力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致使北京无法与周边城市形成良性互动。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京津两地经济水平相差不多,天津更有发展的潜力,因此,京津两地比较具备合作的经济基础,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使两地间的距离更加接近,经济往来也更密切。相比之下,河北经济略显薄弱,经济水平的差距,使得河北省无法与京津形成良好的贸易往来关系,进而影响其政府关系的发展。

  2京津冀地缘经济关系测度

  2.1地缘经济关系理论框架

  地缘经济学诞生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是冷战后国家竞争的新模式,其概念首次由爱德华·卢特沃克[1]提出。地缘经济关系概念来源于地缘经济学,是地缘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所谓地缘经济关系,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应用在对跨国际的区域合作进行定性地分析,提出合作的领域和机制。按照影响的不同方向,地缘经济关系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竞争型关系和互补型关系。引发两种关系的因素不同,竞争型地缘经济关系是由该区在经济结构,资源状况和自然地理条件方面的相似性引发的,从而使得不同地区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形成竞争。互补型地缘经济关系则是由于地区之间在经济结构、资源状况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性引起的,从而使得不同地区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发展[2]。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和分析可以借鉴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理论[3]。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省、市、县或其它)在大区域中与同一类型区域争夺市场和资源的能力,或者说是一个区域在大区域中相对于其它同类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4]。从经济学角度看,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表现为争夺市场和资源配置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经济生产活动中是对资源和资本的吸引力、处理和转换效率、资源流动能力3个方面的综合。据此可设计区域地缘经济关系理论框架如图1。

  2.2地缘经济关系测度方法

  任何级别的地缘经济关系分析,都通过指标选取、数据的计算,确定两者之间是竞争关系还是互补关系以及竞争和互补的程度如何,从宏观上、整体上对区域经济间的经济合作提供重要依据,避免竞争、联合互补,充分挖掘和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温志宏先生设计了测度的指标体系和方法[5]。他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欧氏距离来对地域之间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度量,这里的“距离”不是空间距离,而是地区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通过经济指标来衡量的。“距离”越大,说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越大,互补型越强,“距离”越小,说明地域之间差异性越小,竞争性越强。欧氏距离测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选取评价指标。选取指标的原则是通过数据计算能较准确的判断和度量地区间的竞争性和互补型,但是指标有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一涉及到,这就需要我们对指标进行筛选,选出最具科学性和代表性的指标。指标的选择有两种方法,即定性分析和数量分析的方法。我们把选中的指标记为X1X2……Xn。(2)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各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即方向和计量单位),会影响汇总和综合评价,因此需要消除各指标的量纲。消除量纲的方法有函数化处理、相对化处理、标准化处理等。本文采用的是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式中:Xij——第i地区的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据值;

  xij——对Xij进行标准化后的指标值;

  S(Xj)——第j个指标原始值的标准差

  (3)计算欧氏距离值(ED)若记a,b两地区之间的距离为EDab则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j=1、2、3……n。(4)对欧式距离进行调整。包括对欧氏距离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及利用地区间的地理位置对欧式距离进行加权处理等。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式中i为地区序号1、2、3……n。

  (5)给出判别临界值,以此完成对地缘经济关系的判别和评价。ED"的数值为正,说明两地区之间有互补关系,正值越大,互补性越强;若ED"值为负值,则说明两地之间有竞争关系,负值的绝对值越大,表明地区之间差异性较小,竞争性较强。

  2.3京津冀地缘经济关系测度

  地区间的互补或者竞争关系主要来源于资源的流动性。根据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们知道,资金、劳动力和产品总是从相对比较多的地区流向相对比较少的地方,从低效率地区流向高效率地区[6]。因此,指标必须能够概括地反映和衡量各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性。分析之前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学者都把地区对资本的吸引力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指标,也有学者把“该地区人均年出口总额/该地区人均年进口总额”作为衡量资源流动性的指标。本文根据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京津冀”区域社会发展实际选择以下三个指标,对“京津冀”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X1=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该地区生产总值

  X2=某地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该地区生产总值

  X3=某地区农业总产值/该地区工业总产值

  式中:X1的大小反映了对资本的吸引力高低或资本的余缺,如果X1较大,则说明该地区对资本的吸引力较强或资本丰富,反之,则表示对资本的吸引力较弱或者资本短缺。X2是表示某地区对资本资源的转化效率(劳动效率)高低的指标。X2大,表示该地区劳动效率高,X2较小,表示该地区劳动效率低。X3反映资源向外地区流动的能力。农业和工业产品,一般都是优先满足本地区的生活需要才流往外地的。X3数值较大,则说明该地区工业产品相对较少,对外有一定需求,农产品相对丰富。若X3数值较小,则说明该地区工业相对较多,向外流动性强,农产品相对缺乏,有很大的需求量。

  本文就“京津冀”区域内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11个城市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相关统计数据如下所示:

  将“京津冀”13个地区的上述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在SPSS13.0软件上运行,便可得到北京与其它地区的欧氏距离ED,见表2所示事实上,在运用SPSS13.0进行分析时,计算机会自动生成一个“京津冀”十三个城市相互之间距离的标准化矩阵(表3)。通过该矩阵,可以以任一地区为中心,分析该地区在“京津冀”区域内的地缘经济关系。

  3京津冀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结果分析从理论上讲,地区间的自然地理距离会对地缘经济关系有增强或削弱的作用,因而有必要根据地区间自然距离的远近,对ED值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调整。但就“京津冀”区域而言,由于该区域客观上存在着比较发达的交通网络,北京周围一小时经济圈基本上囊括了“京津冀”大多数区域,地理位置相对较近,因此衡量上对ED值赋予相同权重。对ED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到ED",本文以ED"的值为标准,对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判别。理论上讲,地缘经济在类型上有两种即竞争型地缘经济关系和互补型经济关系,上文已对ED"大小的含义进行了表述,根据ED"的大小,把已得到的数据按地缘经济关系分为四类:竞争明显型、竞争一般型、互补一般型和互补明显型。有关数值及对北京市与其它城市的地缘经济关系的划分见表4。

  区域经济的发展,除了核心城市起主导作用以外,由地缘经济关系形成的共同经济利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市场的开发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实现区域内各地区的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区域内经济水平。“京津冀”地缘经济的判别结果(见表4)分析如下:

  “京津冀”区域竞争型城市同互补型城市数量相同,明显竞争型城市数量少于互补明显型,因此,可以得出“京津冀”区域内地缘经济关系以互补关系为主。并且,从经济实力上看,竞争关系一般产生在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城市间,互补关系产生在经济实力较弱的城市间。

  分析竞争型城市可以得出,北京和天津竞争关系明显,是由于争夺经济中心,各自为政,造成重复建设,影响京津两大城市经济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体制,受行政区管辖的干预过多。石家庄和北京是竞争一般型,这是由于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省会,出于政绩方面的原因,河北省大力发展石家庄的经济,会在招商投资方面与周边城市形成竞争。对于竞争型的城市,一方面要分析竞争性表现的领域,注意避免由于产业结构相同产生经济竞争,进而引发恶性竞争,另一方面找出在哪些领域有较好的互补性,如何做好寻找互补避开竞争对于

  各市全面参与“京津冀”区域合作具有很大的意义。

  对于互补型城市,应找出互补的领域,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廊坊市为例,随着经济的发展,北京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如人口众多、交通拥挤等,与北京毗邻的廊坊正好可以为北京减压,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物流业,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产业的承接,给北京减压的同时带动自身经济的发展。

  “京津冀”三地城市间竞争互补关系并存,竞争中有互补,互补中有竞争,形成良好的竞合关系。虽然三地城市在地缘上相接,但是由于存在行政壁垒,“京津冀”城市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竞合关系,当前首要任务就是打破行政壁垒,树立大区域意识,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其次,“京津冀”城市应该做到合理的功能定位,形成良好的产业分工,使得互补型城市发挥其资源优势。

  4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运用欧氏距离方法,对“京津冀”地缘经济关系进行测度不难得出:“京津冀”区域内竞争型城市和互补型城市数量相同,地缘上有良好的竞争互补关系,但是由于“京津冀”区域各自为政,存在行政壁垒,没有大区域意识,因而区域合作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竞合关系;其次,“京津冀”区域城市间功能定位不合理,产业分工不明确,以至于某些城市不顾自身的竞争劣势,纷纷大而全的产业,造成城市间竞争激烈,甚至恶性竞争;最后,城市间行政地位不平等,没有利益补偿机制的协调,使得原本具有互补性的城市没有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这也是“京津冀”区域不能形成良好竞合关系的原因。

  基于“京津冀”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结果,本文给出以下建议,以此完善“京津冀”竞合关系。

  4.1破除体制障碍,树立区域意识

  “京津冀”政府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大区域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地方经济发展的群体性、交互性和协同性,自觉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区域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完善协调机制,在产业分工布局、产品以及要素市场、投资准入、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经济信息、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正面作用,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克服地方“本为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传统发展观念和模式,树立统一大市场观念。必须要消灭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保障商品自由流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和发达城市的增容限制,保障人员自由流动;废除差别待遇和歧视条款,以保障资本、服务自由流动。建立统一的市场要求“京津冀”政府在竞合过程中要大力培养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取消一切妨碍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性、政策性限制。提高市场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程度。

  4.2明确城市功能,实行产业分工

  要想“京津冀”区域城市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必须明确城市各区域功能,进而将产业在区域内合理分工。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北京应该发挥其龙头地位,以强化政治、文化、教育中心,以商务、金融、信息、科技创新功能为主;天津以其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较高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为“京津冀”经济圈提供高科技产品及贸易、知识服务;河北处于高科技产业经济环节的下游,可以以完善的工业基地和先进的制造技术,为京津提供工业制品和初级产品,成为京津的绿色食品生产和供应基地,京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工业加工基地。

  围绕京津的周边城市,应抓住京津增长极扩散效应带来的机遇,以承接京津

  两地的产业扩散为基础,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确立本地发展战略与思路。廊坊应发挥靠近京津的区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北京与天津的高新技术扩散,积极引进成果,引进人才,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会展及休闲业;唐山应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推进重化工业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重点发展钢铁、化工等重化工业;秦皇岛应充分发挥港口优势、旅游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物流等产业,发挥环境优良、毗邻京津的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石家庄的南部城市群跟环京津增长极的发展带不同,这是由于石家庄的经济实力目前比较弱,极化效应强于扩散效应。因此,这个城市群要以强化石家庄的经济地位为中心。保定,沧州,邢台,邯郸四市应该以产业的整合为手段,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各城市间形成功能定位,并合理的分工,能够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为实现“京津冀”区域内良好的竞合关系打下基础。

  4.3建立补偿机制,实现良好竞合

  “京津冀”区域的三方,在行政地位上处于一个不平等的地位,北京是首都,近些年来河北一直为北京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损害了自身的很多利益,因此,应该建立区域利益补偿机制,来补偿个别地区为了区域内整体利益的提升做出的牺牲,从而促进“京津冀”竞合关系的形成。建立区域政府利益补偿机制应该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利益补偿机制应该规范,这是区域经济补偿机制得以建立并且运行的前提。其次,利益补偿机制应该公平。地方政府通过竞争与合作,获得自己应得的利益,但是,如果利益的分配没有得到合理的优化,因此就应该利用利益补偿机制对区域利益进行再次分配,从而使地区利益分配达到一种比较公平的状态。当然,这种公平不是无差别的公平,应该承认效率差别继而承认利益差别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EdwardN.Luttwak.TheEndangeredAmericanDream.[M].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94.

  [2]张磊,张明龙.“长三角”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3(11):49-51.

  [3]陈展图,杨庆嫒.重庆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与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2010(4):148-151

  [4]王秉安.区域经济竞争力战略原则及其应用的探讨[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30-33.

  [5]温志宏.距离分析:地缘经济关系评价的一种方法[J].统计与决策,1998(1):8-10.

  [6]温志宏.地缘经济关系的评价[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3-8.

篇四:京津冀区域经济分析

tle>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百度文库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对排解首都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以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带动全国经济发展也有着积极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京津冀经济圈的现实优势,并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探讨。

  在各级政府通力协作的背景下,京津冀地区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已经有了质的飞跃,随着“雄安新区”地建立,这标志着该区域经济一体化又迈进了全新的时代。但相对于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更快地实现人口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消除各区域的发展差异是今后各级政府需要协同解决的问题。

  1.京津冀经济圈的现实优势

  独特的地理优势是实现京津冀经济圈的基础要素。京津冀地区是连接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重要的桥梁,加之坐拥两大直辖市,其经济发展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天津是我国著名的金融中心;河北省则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打造京津冀经济圈的强劲动力,京津冀地区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尤其是北京其拥有的研究机构数量是全国之最,加之研发设备先进,配套资源齐全,更吸引了大量的优质人才,优质的人才资源是区域经济能够不断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目前京津冀地区的交通一体化建设也初见成效,而在今后的五年之中,该区域的交通将更为便利,正在形成以北京为中心,以京津为注重,向石家庄和秦皇岛地区辐射的态势。而随着“雄安新区”、“北京中关村一滨海科技园”等一系列举措地实施,标志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会上升到全新的阶段。

  2.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设想

  科学发展,整合目标。为进一步落实区域一体化,就要坚持科学发展,整合区域内能发展的所有目标,形成京津冀地区在发展战略上的统一。整合目标的实际意义是实现各个地区基础服务平等化,消除各个区域之间的差距,追求区域社会发展公平化。为缩小区域内经济差距,应该积极落实财政优惠政策,建立经济转移、产业疏导、人才输送、科技共享的四个举措,激发京津两大直辖市的人才优势和经济優势,帮助河北省尽快打造健全的发展模式;对河北省周边区县实施财政优惠政策,以此缩小各个区域内的经济差距,发挥区域自调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医疗卫生等公共基础服务的资金补贴和扶持力度,加强对周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实现区域内的目标进一步整合,加快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注重规划,提升竞争。加强区域内的规划,有助于提升各个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利于各地经济发展。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实时调整阶段性规划目标是极有必要的。为加速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该加强区域内各个行业的协调发展,如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协调在建项目的安排等等。合理的调整阶段性规划有利于激发各个区域发展的热情,有利于发挥区域间的优势,有利于提升各个区域的竞争力。

  在强调产业规划的同时,各区域应该深入评估自身的地域优势和地域差距,结合实际情况对区域内重点的工业项目、农业项目、交通项目、科技项目等其他项目进行科学化地规划和评估,促使经济能够协调发展。此外,提升各个区域竞争力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应以各区域产业结构

  和独特优势为基础,逐渐打造分工协作的区域性发展网络,进而提升总体实力。

  构建区域协调机制。构建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协调发展的机制主要涵盖:市场经济开发开放、政策优惠及扶持、区域协助、转移支付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机制应是以环境保护机制,在京津冀地区建立以改善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多方协调机制,该机制是当前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基础环节。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不能再采取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应该秉着“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经济发展政策。为了迎接冬奥会,在发展基建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京津冀环境的治理,继续完善区域都市圈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例如:一是对各个区域存在争议的环境问题,应该尽快协同各个区域责任人进行整治,并对受损方进行补偿;二是对各区域内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的地区,应该加大治理力度和监管力度,尽快制定综合治理方案;三是要保护区域内的水环境和空气环境,对于因水环境、空气环境引起的问题应该及时处理,保证区域内民众用水平等,杜绝水污染及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篇五:京津冀区域经济分析

tle>从财政视角看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几点问题及建议-百度文库

  从财政视角看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几点问题及建议

  作者:

  周建霞

  蔡习飞

  杨丽华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年第4期

  摘要:“十二五””国家战略,把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作为国家战略向世界推出,这标志着京津冀的区域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文从财政视角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财政视角;问题分析及建议

  引言: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要进一步形成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这是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中、西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重要的一步;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把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作为国家战略向世界推出,标志着京津冀区域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因此,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是振兴整个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从财政视角看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几点问题

  1.就面积和人口来说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差距较大,非均衡增长矛盾当前依然突出

  从数据分析来看,河北从地域面积、人口等都远大于京津,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相对不足京津,这显然和地域面积、人口不相匹配。最近京津冀蓝皮书显示,地区财政收入京冀差距环比增长率五年平均高达39.09%。所以目前京津冀经济非均衡增长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依然突出。

  2.京津冀外围区域多要素承接能力不到位且中心区域对外围区域的虹吸效应依然严峻

  京津冀中心区域是以京津唐为核心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该区域内能源、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丰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京津冀外围区域是以张承沧为主的环京津区域及河北中部、南部等区域,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环京津贫困带,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与河北省政府公布《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首次提出环京津贫困带概念至今,过去了七年,京津冀外围区域发展依然缓慢,尽管近年有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举措,但河北大部分区域的经济实力、多种要素承接中心区域能力依然很弱。

  3.京津冀区域财政支出与财权不匹配,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

  从数据分析来看,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口、财政支出三地相比,显然河北省财政支出明显压力大,财政支出中就有环京津贫困带地区补助、支援京津支出等。河北省既不属于国家政策优惠地区,也不属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且这几年在经济发展上越来越被周边省份赶上,如此现状下,河北省依然承担着保护京津的责任与财政压力。

  同属于一个地貌的两个县域区,一边是京或津的辖区,一边是河北的辖区,五步之内居民生活水平截然不同。原因是分属不同区域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及量上不平衡,存在严重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和财权与事权不匹配问题。在近郊的河北省,县级基本财力得不到保障,但为了保护环境、保障京津供给,河北县乡政府提供财政公共服务的范围逐年扩大,各项刚性支出在逐年增长,财力与支出责任严重不对称,目前河北省县乡财政普遍比较困难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京津冀整个地区的发展还是严重不平衡。

  4.京津冀区域财政投资拉动下产业结构趋同导向影响区域劳动力流动、技术进步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多属政府投资拉动下结构趋同的产业布局,河北的秦唐黄和天津的港口经济,是典型的政府财政主导型经济;京津冀区域经济国有企业比重大,市场化进程缓慢,民营经济发展较薄弱,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长期以来,资源配置行政化也造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机会不均等,京津水源地和环境保护对张承地区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直接制约了其正常发展,长期存在的各种行政性限制,使京津冀区域产业调整没有跳出行政区划界线,经济达不到一体化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趋同导向直接影响了区域劳动力流动和技术进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过于集中于中心区域,导致那里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大、交通拥堵,劳动力成本高,人才难以自由流动等现状;外围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各项要素落后,承接不了中心区域的经济扩散,至使中心区域研发的产品需要渡江南方去转化,而京津冀很大一部分地区还是走着粗放的、高消耗的产业结构模式和低技术发展道路,受资金、技术、人才等限制,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到全国落后水平。

  二、从财政视角看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注意区域差别优势互补和财政投资产业项目布局的导向性作用

  京津冀有着不同的资源禀赋,区域发展应着重形成合理的发展格局,政府在财政投资拉动、政策支持、产业项目布局导向性上要做好区域差别定位,适当协调分工,优势互补,促成区域即区别又合力的共生发展。京津冀是一个很大的经济体,河北是北京和天津共同的基础腹地,也是北京和天津的水源地,大家应该合作制定一个京津冀经济区发展规划共同发展。如北京有着不可比拟的人才、技术优势,但人口密度大,生产要素价格高,应着重在研发、创新、金融、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等方面发展;津冀可做好承接京经济发展,加强化研发转化、生产制造和应用研究等领域的发展,同时在海港运输、现代物流等领域做大做强。目前,京津冀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尚不够深入,各自为政,尚未成为具有整体竞争实力的区域经济实体,该区域当前首要任务是在整体角度上考虑加强区域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布局的合作。

  2.促进京津冀区域政府协调和合作,创建区域促动组织,建立财政援助等体系

  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经验告诉我们,区域要协调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区域政府间的协调,区域政府间需要达成一致的为区域创造相对统一的政策环境,引导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使区域资源达到有效配置,区域整体发展达到最优化。

  合作共赢是硬道理,目前京津冀区域发展相对缓慢,区域认同感不强,本位主义严重,企业受行政干预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性差等问题,成为京津冀区域协作的壁垒,建议三地政府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打破各种壁垒,让各种先进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起来。国际国内大趋势及京津冀发展客观趋势要求三地政府应在观念上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共赢发展,如积极成立联合发展组织,共同商讨成员省政策和区域政策协调,共同筹备区域财政资助金等转移支付计划等体系。

  3.强化京津区域经济的扩散和辐射效应和京津反哺冀,实现京津冀可持续发展

  尽管京津冀区域整体存在严峻的虹吸效应,但就目前京津发展的规模和职能上来说依然还在继续扩大和加强,京津城市拥堵和饱和的现状下,京津发展的趋势会使周围愈来愈大的区域纳入到该地域体系中来。河北乘势强化利用京津的扩散和辐射示范效应,积极配合中心区域发展要求改善周边外围区域的基础设施,并积极争取从中心区域获得资本、人才等支助,渐进式跟上中心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相对完善的外围区域性基础设施,增强承接能力。

  京津是京津冀经济区域的双核城市,今天的发展已经到了开始增强和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阶段,京津冀区域要经济一体化,要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级,就必须重视河北的经济腹地作用,对河北进行反哺,建立平等互利的地位关系。否则象目前的京津冀区域内部不同地区发展落差很大的现状下和河北的综合经济水平相对薄弱下,是不利于京津冀区域产业的梯度转移以及产业链的形成,也不利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可持续的长远发展。

  4.重视二次收入分配解决京津冀区域居民收入分配级距差异,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式收入分配难,**京津冀区域居民收入分配级距差异更难,北京是首都,天津是直辖市,都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只有河北是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国家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上更多的是考虑它的政治性。因此,解决京津冀区域居民收入分配级距差异靠打破初次分配格局显然不现实,目前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该区域做好做细二次收入分配,重点在税收和支付转移上着手,通过区域主体共同努力取得国家具体税收优惠政策,筹备组建区域财政资助金、政府转移支付等用于福利的公共投资,加快外围区域城镇化程度,特别是京津郊县城镇化基本配套等举措,实现京津冀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结束语:只有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好了,才能带动整个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本文为河北行政学院院级课题。]

  参考文献:

  [1]孙红玲刘长庚,中国区域财政横向均衡制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04.13.

  [2]刘亮,京津冀一体化中的财政难题与**之道,中国财政,2011.3.

  (作者单位:河北行政学院)

篇六:京津冀区域经济分析

tle>2021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百度文库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加强京津冀三地区经济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崛起

  [内容提要]京津两市是我国北方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这里既是我国的___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北方的经济中心,交通运输发达,工业及科技实力突出,对外开放程度高,有着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但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全国新一轮区域合作掀起

  ___、国家编制“十一五”规划将区域规划放在突出重要位置等宏观背景下,加强京津冀区域经济融合,发挥比较优势,加快经济一体化步伐,将这一地区发展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地区之一,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发展的启示,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机遇和发展思路,提出抓住“十一五”规划发展良机,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以“市场主导、___推动”为区域经济融合的重要举措。

  一、中国三大经济圈

  (一)基本情况。

  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并列为中国三大经济圈。

  ___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分别成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近年来,这三大经济圈开始了一轮全新的合纵连横,以建立超级都市圈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毗邻港澳,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九个城市组成,土地___5.4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千万。

  20**年该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9561.03亿元和773.9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9.1和9.1。

  以___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包括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地区),共计15个沿江城市。总___为10.02万平方公里,人口7571万人。20**年长三角以仅占全国1的土地___、5.9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8.3的国内生产总值、16.1的地方财政收入。

  京津冀经济圈(亦称“京三角”)指的是以京、津为核心,辅以周边河北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等城市。20**年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

  ___94.96亿元和835.2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8.6和9.8。

  (二)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崛起的启示。

  启示之一:区域合作势在必行。其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使得单靠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已经很难形成综合的竞争优势。中国加入WTO后,要求区域一体化步伐紧跟全球化进程。其二,面对全球制造中心东移的大好机会,如果不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为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创造一个好的软环境,必将处于劣势地位。

  启示之二:区域经济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腾飞主要得益于___的辐射,___是自由港,也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具有相当高的开放度和自由度,港粤两地一为“前店“,一为“后厂“,功能互补发展,___开放以后,___80以上的制造业转移到珠江三角洲,___对珠三角的影响力无法替代。从长三角来看,随着浦东___,___发展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确定,瞄准四大中心,整体经济抬升,对江浙起到明显拉动作用,江浙与___互动发展,提出主动接轨,共同打造___,使长三角重振雄风。

  启示之三:用足用好政策机遇助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珠三角在

  ___开放之初,抓住国家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的契机,开中国

  ______开放之先河,实现了历史性的腾飞。20世纪90年代,国家决定对___浦东___开放,___借助国家的特殊___政策,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进而带动长三角重新确立龙头地位。

  启示之四:市场经济发展是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产业链拉动区域经济联动,形成经济圈。我国在建设___市场经济过程中,仍带有较浓的行政区划经济色彩,主观想把一个区域划分成什么经济区是比较难的。当一个区域内的市场经济发育日渐充分,相互间逐渐具有了合作的内在动力。近年来,珠三角和长三角政策方面的___

  已不很明显,但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逐渐超越了政策的作用,尤其是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东经济总量仍居全国第一,其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东南亚除印尼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珠三角和长三角市场化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形成较好产业配套。珠三角主要分布于珠江东西两岸的IT制造业和家电制造___,形成了较好的上、中、下游产业配套链,如深圳、东莞、惠州到广州的IT制造业走廊,以及日趋成熟的产供销网络。从长三角来看,___是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等企业控制中心所在地,而周边城市群则发展生产、制造等下游环节。

  启示之五:产业结构升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篇七:京津冀区域经济分析

tle>基于泰尔指数的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百度文库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基于泰尔指数的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作者:苑清敏

  刘石磊

  来源:《价值工程》2018年第34期

  摘要:运用泰尔指数,分别以人口和GDP为权重对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和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部拓展区和北部生态区在以人口和以GDP为权重的泰尔指数比较平稳,各城市间经济发展差异比较稳定。而中部核心区两权重的泰尔指数缓慢上升,各城市间经济发展差异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分析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区域政策等可能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建议。

  Abstract:UsingtheTheilindex,theevolutionandmeasurementofregionaleconomicdifferencesinthe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wereanalyzedwithpopulationandGDPasweights.TheresultsshowthattheTaierindexwithpopulationandGDPastheweightisrelativelystableinthesouthernexpansionareaandthenorthernecologicalarea,andtheeconomicdevelopmentdifferencesbetweencitiesarerelativelystable.Thetwo-weightedTyreindexinthecentralcoreregionisslowlyrising,andtheeconomicdevelopmentgapbetweencitieshasgraduallywidened.Thepaperanalyzesthenaturalresources,historyandculture,regionalpolicies,etc.maybethemaincauseofdifferencesandmakesrecommendations.

  关键词:泰尔指数;京津冀;区域经济

  Keywords:Theilindex;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aleconomy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8)34-0205-030;引言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备受国家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的重大问题[1]。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近年来该地区中部经济发展基础好,人口增长快,而北部和南部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经济差异有逐渐拉大的趋势。郭源园、李莉综合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对重庆市1994-2014间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进行测度和分析[2]。刘芳、王培暄采用多指标对江苏省2002年以来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研究,运用绝对差异、相对差异、MLD指数和泰尔指数来描述苏北、苏中、苏南的经济差异程度[3]。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研究。李建、郭俊岑对京津冀2002-2015年间经济非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综合测算,运用泰尔指数的三区域分解以及基尼系数的三次产业分解方法对京津冀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4]。周明生、诸子博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京津冀地区的空间经济差异进行分析[5]。康晓娟、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杨东民运用泰尔指数对中国能源消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将中国划分为三个区域,并在GDP和工业增加值两种权重下进行比较[6]。本文借鉴康晓娟、杨东民两种权重比较的研究方法,分别以人口和GDP为权重测算京津冀地区各区域的泰尔指数。

  1;数据来源与模型选取

  1.1数据来源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功能性把京津冀地区划分为三个区域。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唐山为中部核心区;北部生态区包括张家口、承德和秦皇岛市;南部拓展区包括石家庄、邯郸、邢台、沧州和衡水。本文以2005-2015为研究时间段,以京津冀地区的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相关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2016)》。

  1.2模型选取

  该研究运用泰尔指数分析2005-2015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如果以人口为权重,泰尔指数的具体算法如下:

  上式中T表示京津冀地区整体的泰尔指数,i为划分的组数,本文i=3。Pi是第i区域的人口在所研究的京津冀地区总体中所占比重;GDPi是第i区域的GDP在所研究的京津冀地区总体中所占比重。Pi表示第i地区的人口;gdpij表示第i地区第j市GDP;pij表示在第i地区第j市人口。其中Ti是未加权的区域内泰尔指数,ΣPi×Ti是加权区域内泰尔指数。

  如果以GDP为权重,泰尔指数的具体算法如下:

  若该区域人口占地区总人口份额等于一个区域的GDP产值在整个地区中所占份额,即Pi=GDPi。此时log(Pi/GDPi)=0,泰尔指数为0,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绝对均衡;当GDP产值很大而人口很少时,说明整个区域的GDP产值主要由少数人产生,经济差异很大,泰尔指数接近于1。即泰尔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泰尔指数数值越大表明区域经济差异越大,反之越小。

  2;结果与分析

  泰尔指数的大小体现了考察范围内区域经济差异的大小,根据其时间序列可清晰的看出各年份区域差异的动态过程。

  从图1以人口为权重的各区域泰尔指数可以看出,整体上南部拓展区>中部核心区>北部生态区。说明南部拓展区各城市间的经济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中部核心区和北部生态区基本一致,但中部核心区略高于北部生态区。北部生态区泰尔指数偏低,说明三市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但发展基本均衡。中部核心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但京津以外的三市与京津两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整体来看,除南部拓展区的泰尔指数缓慢增长外,北部和中部基本平稳。三区域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2005-2006、2007-2008年有明显下降的态势,又在2006-2007年明显上升。南部拓展区在2008-2015年有缓慢增长的态势,考虑人口的区域经济差异比较明显,在2007年泰尔指数达到最大值0.138。北部生态区除在2005-2006年有较大波动外,其他和中部核心区基本保持平稳的态势。

  从图2以GDP为权重的各区域泰尔指数可以看出,整体上中部核心区>南部拓展区>北部生态区。考虑GDP的情况下,中部核心区区域经济差异较大,南部拓展区次之,北部生态区最小。中部核心区的泰尔指数在2006-2007年、2013-2014年有明显下降的态势,说明该区域在2007,2014年考虑GDP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缩小;其中2008-2013年的泰尔指数比较稳定,2007达到最小值0.072。南部拓展区在2006-2007年的泰尔指数有明显上升的态势,2007年达到最大值0.146,而在2008-2015年则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北部生态区在2005-20011基本处于缓慢下降的过程,其中在2011年达到最小值0.006,在2011-2015年又缓慢上升。

  北部生态区和南部拓展区在分别以人口和GDP为权重的情况下泰尔指数无较大变化,而中部核心区以人口为权重的泰尔指数要明显小于以GDP为权重的泰尔指数。

  3;结论

  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多样。自然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固有的禀赋资源,并且该资源在较长时间内会持续影响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京津冀整体地形特征为南低北高,东低西高。北部生态区由于山区的存在,林业资源比较丰富。但交通阻隔,不便与外界联系,这都将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受限。中部核心区具有传统经济基础的城市,如天津、唐山等依托港口优势,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加上近年来北京的溢出效应,河北南部环京一带得到了有效发展。历史文化主要集中在京津两地,同时石家庄、保定、张家口、承德也是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区。这些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对该区域文化教育的交流与推进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区域政策也是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之一。京津两地有传统经济基础,加之近年的开发,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天津自贸区、雄安新区的成立将有效带动中部核心区的发展。2015年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素市场先行对接津冀。这意味着河北一些城市所在区域将依靠政策优势,积极追赶经济发达区域。

  京津冀地区各区域之间应相互协作,统筹规划,着力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各区域内经济发达的城市应率先实现高效发展,通过集聚效应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为减小京津冀地区整体经济差异,应提高北部生态区和南部拓展区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爱芝,杨开忠,李国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1,31(05):705-711.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2]郭源园,李莉.西部内陆省区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以重庆为例[J].地理研究,2017,36(05):926-944.[3]刘芳,王培暄.基于泰尔指数的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区域经济评论,2013(06):103-108.[4]李健,郭俊岑,苑清敏.两指数分解下京津冀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空间计量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12):20-26.[5]周明生,诸子博.京津冀地区空间经济差异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18(03):59-67.[6]康晓娟,杨冬民.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中国能源消费区域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03):485-490.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篇八:京津冀区域经济分析

tle>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百度文库

  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2016年,京津冀三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发展的趋势逐步显现,发展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经济保持平稳发展。2017年,随着政策的逐步到位、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望再上台阶。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尽管京津冀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京津冀合作、一体化还有一些问题待解决。

  1、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比较大。2015年,北京、天津的人均GDP分别为河北的2.64和2.68倍;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2.02和1.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1.86和1.67倍。

  北京和天津都是中国的直辖市,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有着别的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科技智力支撑以及位居前列的经济实力和历史沉淀。天津和河北靠近北京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河北很多城市地处于山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客观要求各城1/9

  市和地区之间发展程度较接近并且各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京津冀三地经济差距较大,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2、内部城镇化发展失衡

  2015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86.5%、82.6%、51.3%。显然,京津两市的城镇化率远远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6.1%),已经达到了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河北省的城镇化率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市区人口500万以上的是北京、天津;而长三角市区人口200万到500万的城市有九个,京津冀只有两个:石家庄、唐山。长三角有一群“小老虎”,京津冀只有两个。北京、天津鹤立鸡群,河北的一些城市总体上相对都比较弱,缺少一些能带动周边发展的城市群。目前,京津冀还处于典型的中心—外围模式,京津两市(特别是北京)依靠集聚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从周边地区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口。

  3、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缺乏

  京津冀合作以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很少,导致三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弱。在第一产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主要是围绕着京津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而动。农产品的低价格以及由此导致的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开展2/9

  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北京、天津的第三产业多是为当地服务,没有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条,缺乏外部联动能力。理论上,能够对河北发展产生显著影响的是第二产业,但北京、天津的第二产业整体层次并不高,再加上各自都追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而限制传统产业向外转移或产业链的向外延伸等诸多原因的存在,导致京津的发展还不能对河北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

  4、产业结构不合理

  京津冀区域经济结构明显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地区政府对资源控制能力强,对企业干预比较大。目前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大多是以城市群的面目出现的,如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和五大湖区城市群、日本关西城市群、英国中部城市群、德国中部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大小城市之间,在避免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产业部门合理分工的多层次网络型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可以说,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式,在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提高大城市的综合实力与综合竞争力,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京津冀经济发展趋势

  1、京津冀产业发展格局将更加合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公告提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工3/9

  作部署及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需要,为引导京津冀地区合理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联合编制《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依托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承担京津冀地区产业研发、设计、服务等功能,辐射全国。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区、沧州沿海地区、张承(张家口、承德)地区为依托,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实现率先突破,建成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的重要引擎。以“五带”为支撑优化区域布局,以“五链”为特色形成区域优势。即,京津走廊高新技术及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沿海临港产业带;沿京广线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沿京九线特色轻纺产业带;沿张承线绿色生态产业带。发挥京津冀现有产业基础与优势,引导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终端、大数据和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链合理布局,协同发展。以点状经济作为带状经济的重要补充,发展若干特色产业基地。为此,国家将继续加强产业、金融、财税、科技等政策的协同,以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推进京津冀产业有序转移工作。产业政策精准发力,严格执行京津冀三省市发布的产业负面清单,严禁超出本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项目落地建设;继续推进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建立产业转移项4/9

  目投资共担和收益共享机制。在三地推行企业和人才资质互认、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改革,最大限度方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在政策推动下,相信京津冀产业发展格局将更加合理。

  2、创新将成为京津冀整体发展的重中之重

  京津冀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以创新为导向的城市群。京津冀三地将进一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在此基础上,京津冀将建立跨区域产业创新联盟,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联盟,制定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大型仪器共享规则,形成稳定的服务京津冀发展的网络服务平台,并建立京津冀技术交易联盟。为更好地增强科技转化的承载能力,河北将综合考虑区位、交通、产业创业创新等基础条件,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加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创客新城。同时,将围绕白洋淀科技城、固安高新开发区、亦庄等地建设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同时,规模达1000亿元的“京津冀开发区产业发展基金”在曹妃甸成立,未来将重点支持三地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升级项目。同时,天津成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存续期为10年。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将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资金流向,未来将在整个京津冀区域,对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精密制造、“互联网+”、5/9

  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创业示范效应明显的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外,三地将建立京津冀标准化联盟,研究提出京津冀相关专业领域的标准体系,简化标准立项审批流程,缩短标准制定周期。同时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未来,京津冀城市群将以北京为核心进行创新研发,在天津、河北实现产业转化和出口,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3、京津特别是北京的外溢效应开始显现

  2015年,京津冀三地互投(扣除给自身投资)一共投了1948.75亿,其中,北京对天津、河北的投资额达到1600多亿,占84.25%,反映北京外溢效应显现,已经在推进协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对天津的投资倾向于研发环节和资本环节,研发主要是科技研究与技术服务,还有一个资本环节,主要是以金融服务为导向。2015年北京投入天津的研发环节和资本环节大体上占北京对津冀这两个行业投资的75%-90%多,投金融90%多投到了天津,投研发70%多投到天津。北京对河北的投资倾向于制造环节,大体上占了60%多。天津对河北主要投在了房地产和制造业;河北对天津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商务服务和金融。

  2016—2017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政府思想观念及认识的转变、生产要素的变化,估计这种趋势将更为明显。

  6/9

  4、京津冀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发展

  北京:2016年,房地产销售持续火爆,加上节能家电补贴政策叠加带动,住房相关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较快,拉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估计2017年这方面的消费需求增幅将下降,但2016年信息器材类消费领先增长的局面可能仍将延续,总体而言,消费需求仍将处在低速增长区间。2016年北京投资增长主要依赖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而民间投资疲弱,出现负增长。2017年,北京仍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扩张期,投资力度会比较大,在国家PPP新规指引下,民间投资会有所恢复,整体上将保持一个相对平稳、低速增长的态势。不过北京有良好的科技资源优势,截止到2016年6月末,北京新创办科技型企业累计超过39万家,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388家,占全国近20%。众创空间200余家,各类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151家,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机构3942家,管理的资金总额超过1.6万亿元。因此,在创新带动下,相关服务业仍将保持较高增幅,预计经济增长6—6.5%。

  天津:预计其经济增长可能继续领先,原因在于其近年民营经济发展良好。前三季度,新注册市场主体12.41万户,同比多增1.89万户,其中,民营主体12.16万户,占新注册市场主体的98.0%;新注册企业6.75万户,同比多增1.49万户。7/9

  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6352.19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7.6%。全市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8.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9.9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8个百分点,比重达到45.8%;民营商品销售额增长22.4%,快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16.5个百分点,占全市限上销售额的比重为46.5%,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6731.74亿元,增长7.8%,占全社会投资的57.7%,其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仍是民间投资的主要领域,占比分别为35.3%和19.3%。特别是天津的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地改变,已经是重化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像航空航天、汽车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已经成为其工业的主力。加上获批建设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得了政策上先行先试的优势。因此,预计天津经济增长可能维持在9%左右,仍将处在各地区经济增速前列。

  河北: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河北赖以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污染的“倒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单纯依靠钢铁、煤炭等资源难以支撑,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难以持续,环境容量难以容纳,以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客观上“倒逼”河北痛定思痛,采取果断措施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当前,河北转型升级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突出,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8/9

  高科技、高品质产品供给相对不足。特别是河北6643的任务,即6000万吨钢、6100万吨水泥、4000万吨标煤、3000万标箱玻璃压产的任务要求2017年必须要完成,对经济增长会构成一定影响。不过在京津产业转移、资金技术支持影响下,经济增幅尚不至于突降,总体保持平稳,估计在6%左右。

  整体而言,京津冀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发展,增幅稳中略降。

  图

  京津冀三地GDP增长(%)

  9/9

篇九:京津冀区域经济分析

tle>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百度文库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赵齐;赵欣;任淑月;朱博轩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实现京津冀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是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目的和要求.京津冀合作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未来发展京津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通过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并分析京津冀三地的三次产业构成,利用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分析得出京津冀区域内不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研究得出京津冀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2].

  【期刊名称】《金融经济(理论版)》

  【年(卷),期】2016(000)008

  【总页数】3页(P26-28)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

  【作

  者】赵齐;赵欣;任淑月;朱博轩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河北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河北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河北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正文语种】中

  文

  1.京津冀基本情况介绍

  河北省环抱北京,东与天津市毗邻并紧傍渤海,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是

  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又一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形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区分别依据本地地理位置和各地资源优势发展不同的工业。同时,京津冀地区铁路、公路线密集,位于全国最密集的高速公路网区域之一,交通发达。

  目前,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人地矛盾突出,占全国城市土地4.56%的土地面积占全国人口的8.08%。近年来,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京津冀地区的矛盾不断上升。京津冀三区域中,其中,北京市人口占京津冀地区总人口的19.5%,面积仅占地区总面积的7.8%;天津市人口占京津冀地区总人口13.7%,面积占地区总面积5.4%。河北省人口占京津冀地区总人口的66.8%,面积却占地区总面积86.8%。由此可见,虽然京津冀区域同为全国人口稠密的地区,京津地区的人口密度还是远远大于河北地区,为实现京津向河北的人口转移提供了条件。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京津地区水资源尤为匮乏,水源供给大多来源于河北。目前,北京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25;天津市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3。京津地区资源存在短缺与不足情况,但掌握先进的技术拥有庞大的人才数量,而河北省资源相对丰富,但是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如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京津冀地区发展是摆在国家和京津冀地区面前的的重大问题。

  2.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可能性分析

  京津的发展需要河北资源及农产品,而河北省发展需要京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目前,北京多数农产品的本地供给与本地需求存在缺口。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人均每年主要食物摄入量为:蔬菜147公斤,水果38公斤,肉类28公斤,蛋类15公斤,奶类16公斤,水产品16公斤测算。北京市场水产品、禽蛋、果蔬和肉类均存在较大供给缺口,年均供给缺口分别为128%、126.7%、41.4%、39.9%和34.1%。天津多数农产品的本地供给超过本地需求,水果常年存在较大缺口。

  从产销差量上看,天津的奶类、蔬菜、水产品和粮食的本地供给远大于本地需求,年均供给余量占比分别为65.89%、54.94%、52.10%和37.06%;肉类供给略大于需求,年均供给余量占比为17.45%;禽蛋类供给略小于需求,年均供给缺口为5%,供求基本平衡;水果类的供给常年存在较大缺口,年均供给缺口为76.57%。按目前河北省农产品供给水平,不仅能够充分保障京津市场需求,并且有较大的供给剩余。另外,从产品品质看,河北省农产品已经基本符合京津市场需求。目前京津市场鲜活农产品需求以无公害食品为主约占60-70%,绿色食品为辅约占20-30%,总体需求趋势是高质量、高档化、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

  农业及农产品供给方面。北京市有效灌溉面积15.3万公顷,天津市有效灌溉面积30.9万公顷,河北省有效灌溉面积434.9万公顷,为京津总灌溉面积的9倍以上。2014年,北京市粮食产量63.94万吨,蔬菜236.16万吨,肉类产量39.30万吨;天津市粮食产量175.94万吨,蔬菜460.20万吨,肉类产量46.44万吨;河北省粮食产量3360.17万吨,蔬菜产量8125.69万吨,肉类产量468.13万吨。2013年承德供应北京市场蔬菜达190万吨,食用菌20万吨,占到北京蔬菜市场份额的25%以上。目前,京津冀省级层面合作已经取得进展,地方合作范围广泛。在农业资源上河北省与京津相比表现出明显优势,可以保证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北京市经济功能逐渐降低,而天津市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随着经结构调整,重工业转向河北省。近些年来,北京、天津工规模以上业企业数量整体上呈递减趋势,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呈递增趋势。2005-2013年间,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减少了41.3%,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少12.4%,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了27.3%。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京津地区搬往河北地区,一方面,减缓了京津地区交通压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京津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提高了河北省生产总值,缓解了就业压力,对京津冀三地均起到互利共赢的作用。

  3.京津冀产业结构构成情况分析

  三次产业结构反映了某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如表三所示,北京市第三产业产值占有很高比重,第一产业产值占有很低比重,第二产业比重适中,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天津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均占较高的比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处于向经济发达阶段过渡阶段。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低,但相对于京津来说,河北省第一产业产值仍占较高比重。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一个有效反映地区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指标,是准确把握和调整调整优化跨区域产业协同布局的重要依据。[1]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入手分析京津冀三地区是否存在严重的产业重叠现象。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公式为:

  计算得出京津冀三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5]。

  由上表可知,河北省与北京市产业结构相似度较低,应根据优势产业,最大实现优势互补和相互流动。北京与天津产业结构相似度相对较低,应发挥地方特色,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天津与河北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十分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内发展环境,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和增强产业竞争力。这说明所谓的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主要存在于三次产业这样的宏观层面上,微观层面在行业内部不太明显,产业趋同现象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3]。

  4.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行政分割与利益差异瓶颈

  京津冀三地区在行政上相分离,行政主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关系,因此对于合作中所持态度也不尽相同,三地区之间缺乏深入密切的合作是一体化过程中最大障碍。同时,京津地区对河北省的市场准入过高也是影响区域之间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业发展方面,京津冀三地区农业结构趋同,互补性较差,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京津冀区域之间的合作往往建立各自利益主体通过对自己利益让步、折

  中的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区域之间没有没缺主管部门的统筹规划,且规划合作往往以京津为主导,合作中给河北省带来不利影响。

  (2)缺少统一的合作规划和指导纲领

  京津冀三地区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在合作中缺少统一的规划作指导,使得区域之间的合作呈“无规划、无纲领、无组织”状态,区域之间的合作大部分是在民间自发推动下进行的。缺少明确的合作规划和指导纲领使得发展难以形成切实有效的推进机制,使得项目开展不能统筹安排,不能兼顾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虽然有些地区通过自发的形式进行小范围的项目合作,但项目之间存在的风险性、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加上很多项目缺少相应资金的长期支撑,使得合作无以为继。

  (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产业对接难度大

  京津冀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北京、天津作为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影响力和消费水平均位于全国前列。而环绕在京津周围便存在着河北省25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其中贫困人口达200多万。过于悬殊的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后果就是,区域中落后的地区没有能力引进、吸收、消化核心发达城市各种必要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的管理制度,而发达地区出现的产业集聚、形成的产业规模因缺少原料和市场出现产业链中断,无法向周边落后地区推广和扩散。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差异使得产业对接难度加大,就目前情况看,京津冀基本没有形成配套的产业链,包括联系紧密的京津区域在内,大部分配套产业链主要目的是满足当地企业。

  (4)生态环境状况严峻,对一体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环境问题却成为一体化进程中的重大障碍。大气污染是京津冀区域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环保部发布的2014年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数据,京津冀区域13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1个城市排在污染最重的前20位,其中有8个城市排在前10位,区域内PM2.5

  年均浓度平均超标1.6倍以上。雾霾天气的天数逐渐增加对京津冀区域工农业生产及其人们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同时,渤海湾海洋严重富营养化和氮磷比失调,及其陆地淡水资源污染的加剧,使得京津冀地区环境面临严峻考验,成为区域之间横亘在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5.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1)建立国家层面的统一战略规划

  坚持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京津冀分属不同的行政区,要建立凌驾于三个行政区之上的权威部门,统一指挥规划京津冀三地区协同发展。同时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和部门职能作用,组织专门力量,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制定规划,体现前瞻性和指导性,并与国家规划相衔接,突出当地特色,明确发展方向、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深入研究如何保障京津冀协同共同利益,保障河北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科技协同、人才协同,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同时保障京津地区农产品供给,完成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改善生态环境,减少人口压力。

  (2)优势互补,进行产业分工,发展现代工业[4]首先,总体而言,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应该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各自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的分工,既要做好产业间协同分工,也要做好产业内协同分工。一方面,对于产业间协同分工,北京具有第三产业优势,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天津、河北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北京要着重提升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使之更好地服务区域、服务全国、辐射世界,同时进行产业转移,使产业发展具有持续的生机和活力。天津拥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完备的制造业基础,应紧紧围绕国家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提升现代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的发展水平。河北应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另外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使河北成为京津农产品供应大后方。另一方面,做好产业内协同分工,京津冀三地要突出产品专业化和功能专业化,围绕产业价值链分工,在京津冀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深化京津冀三地企业间上下游合作,形成错位竞争、链式发展的整体态势。

  (3)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提是维持地区生态平衡,将环境污染限制在合理地范围内。近几年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河北的污染问题尤为严重。近期环保局通报全国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较差的前10名城市分别是保定、邢台、石家庄、唐山、邯郸、衡水、济南、廊坊、郑州和天津。可以看出空气质量较差的前十名河北占了7个,河北俨然已经成为污染大省。而近几年雾霾的源头之一就是河北的产业结构和煤炭燃放。河北成为京津冀的污染源关注点。

  2013年石家庄空气质量达到极好于二级的天数仅为49天,远远低于北京的167天和天津的145天,可以看出河北环境恶劣的严重程度,京津冀要一体化发展,环境治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河北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的进行主又要依托大量的钢铁、煤炭、水泥等等。河北的空气污染也直接影响到了京津地区,北京的环境问题有一部分也是因为河北污染物的区域间传输引起的。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严格环保在指标监测,关停重污染企业。保护地区海洋和湿地资源,合理利用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战略指导,推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

  (4)缩小地区差距,逐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京津冀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环京津地区更是存在着巨大的“环京津贫困带”这使得京津冀实现经济一体化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目前,京津冀享受着不同的优惠和补贴政策,京津地区享受着更好的政策,使得河北省环京津地带更加贫困。三地区之间应该实行统一的优惠和补贴政策,使河北省在为京津发展出力的同时得到应有

  的回报。同时,优化税制结构,发挥税收优惠作用,北京市应该通过税收优惠鼓励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则要征收更高的税;天津既要对现代制造业进行税收减免,也要鼓励第三产业发展;河北省必须在农业的发展上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还要对与农业直接相关的服务性企业进行部分税收减免;另外也要在工业、建筑业等方面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尤其要加大贫困地区的财政补贴和金融保险支撑力度,加强荒地荒山、废弃用地治理,推进村庄整治,探讨新农村建设,积极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土地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环京津休闲观光农业,逐步缩小京津冀差距,实现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

  【相关文献】

  [1]张立辉.京津冀地区产业同构现象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09(11)[2]崔东初.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5)[3]孙久文.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9)[4]张耀军.论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4(10)[5]李波.基于协同视角的武陵山区产业结构相似度比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11).

篇十:京津冀区域经济分析

tle>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百度文库

  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概述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标签: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对策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0.010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由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发展而来,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唐山等11个地级市。区域面积约21.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1.1亿人,其中外来人口为1750万。该区域以电子工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为主,既是全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及重工业基地,又是我国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所在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顺应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求,实现京津冀区域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域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宏伟战略。诚然,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还应认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诸多问题,只有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才能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

  1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实现各自利益,通过协商制定经济策略,缔结经济条约,在经济上联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利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京津冀三地的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实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一方面,京津冀区域交通网完善,区域间协作不断加强。京津冀区域交通便利,海运、陆运、空运优势明显。在海运方面,京津冀区域拥有天津港、黄骅港、曹妃甸港、秦皇岛港等多个港口,推动了京津冀区域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在铁路方面,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行后,集运量大、密度高、公交化特点于一身,大大缩短了两地间的时空距离,缓解了两地间的交通压力,为商务往来、大众出行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公路方面,京津冀区域拥有多条高速公路,客货运输方便快捷。在航空方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石家庄机场等基础设施完备,规模和功能也在不断提升。目前,京津冀区域交通已经十分畅达、快捷。

  另一方面,京津冀区域资源互补,区域间合作空间不断提升。北京、天津两地聚集了全国众多高等院校、科研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和人才优势显著;天津具备先进的加工制造业和海运优势;河北以发展化工业、钢铁产业为重心,矿产资源丰富,可以为京津两地的工业发展供给原材料。此外,河北人力资源丰富,还能为京津两地的产业发展输送大量劳动力。

  2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地方经济壁垒依然存在,缺乏完善的合作协调机制

  京津冀虽然在地域上是一个整体,但三地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在行政上无隶属关系。地方政府出于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考虑,实行区域内的贸易保护和行业垄断,三地都以发展地方经济利益为重心,缺乏一致性经济发展规划。京津冀三地在某些较高产出行业竞争尤为激烈,由于区域内部缺乏完善的合作协调机制,京津冀三地互为对手,着力分割市场,阻碍了区域间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造成经济生产建设重复,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例如,在金融产业的发展方面,京津这两个直辖市都提出要成为区域内的金融中心,河北作为一个独立的省份更加需要发展自己的金融产业。京津冀三地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忽视统筹兼顾,势必会造成京津冀经济圈出现恶性竞争,由此制约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

  2.2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京津冀三地产业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布局倾向,缺乏合理分工,导致产业结构雷同,在地方利益的驱使下,京津两地在金融产业、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竞争激烈。由于缺乏分工协作,津冀两地在港口建设领域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整体竞争力和优势。此外,北京亦庄开发区、天津滨海新区、廊坊开发区为了加速本地发展,三地招商引资,竞争激烈。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产业梯度和产业链也不尽合理。一方面,核心区域对周边地区资源的抽取导致周边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缓慢。另一方面,核心区域的发展又受到周边地区的制约。京津冀三地产业不能集中资源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无法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极化现象明显

  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京津两地的经济发展较快,河北省的经济增长相对滞后、缓慢。京津两地凭借消费层次高和投资效益好的优势地位,占据和吸纳了京津冀地区绝大部分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京津与河北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增大。值得注意的是,京津两地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带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整体繁荣。区域差异的不断增大,使得区域内部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人均收入偏低、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所需资金匮乏、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日益严重。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直接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落差过大,使得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失衡,有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效发展。

  3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3.1打破观念壁垒,鼓励京津冀政府间合作为了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三地政府应从整体利益的高度出发,创新思维意识,摒弃地方保护主义的传统观念,树立开放原则,建立并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协商合作机制,积极引导三地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努力寻求共赢。三地政府应以统筹规划、优化区域

  内部资源配置为出发点来制定相关政策。例如,在市场准入、资金、税收等方面要一视同仁;建立统一的认证体系、制定统一标准、畅通产品进入京津冀市场的渠道。只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不断提高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3.2打造京津冀区域产业精准对接,不断拓展区域间经济活力

  京津冀区域产业对接既要重视市场规律,又要讲究优势互补。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的错位发展,将有利于三地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统筹规划。北京应重点发展以电子、通信、汽车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以文化、教育、科研为主的创意文化产业;以及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吸引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总部的中心。天津应侧重发展汽车、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设备等先进制造业;以及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河北应以积极发展重工业、现代化农业、纺织服装业、钢铁材料业以及重要旅游度假区为主,同时应主动接受来自京津两地的产业转移。京津冀三地应根据地方优势,分阶段、分层次的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3.3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区域间合理经济补偿机制

  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中,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最为薄弱。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积极协商并制定对落后地区经济扶持的具体方案,加强京津两地对河北省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河北省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新兴产业带的建设,注重科技创新,鼓励企业、高校、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相结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河北省的产业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做大做强河北的短板,才能保证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综上,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需要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交通网完善、区域资源互补的优势,将打破观念壁垒,鼓励京津冀政府间合作;打造京津冀区域产业精准对接,不断拓展区域间经济活力;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区域间合理经济补偿机制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岩峰,王晓利.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思考[J].特区经济,2011,(11).

  [2]刘晓春,白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21).

  [3]魏然,李国梁.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12).

  [4]王元.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J].辽宁经济,2015,(5).

篇十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分析

le>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和对策分析-百度文库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作者:李家琦

  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11期

  摘

  要:京津冀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拥有优越的城市发展平台,以及政策、资源、人才、技术优势,是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相关内容,运用区域经济学及其相关理论,本文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的方法提出了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京津冀区域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合作不断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必然发展趋势。从我国区域的发展来看,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是近年来拉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京津冀地区的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不强,经济发展落后。形成了罕见的“环京津贫困带”。为此,本文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二、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京津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河北省环绕京津,是京津地区的腹地。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报告称,2015年京津冀三地GDP69312.9亿元,占全国的10.2%。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是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基地,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门户之一。

  1.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经济联系增强。自“十一五”以来,河北省与京津两市在经济社会的部分领域联系逐渐增强。一是京津重要的物流腹地。河北人口密度相比京津低很多,具有突出的腹地空间和土地成本优势;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合作的加深,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保障体系逐渐成型。二是重要物资的供应地。河北省工农业区位优势突出,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在京津地区有较高市场占有率。三是旅游开发合作加深。京津冀通过加强旅游市场合作开发,推动旅游规划衔接,联合开展景区联票、项目招商和宣传促销等活动,旅游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

推荐访问:京津冀区域经济分析 经济分析 区域 京津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