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国民党时期的统制经济(8篇)

时间:2022-12-16 20:35:03 来源:网友投稿

国民党时期的统制经济(8篇)国民党时期的统制经济  摘自学位论文相对比较全面  (一)财政金融政策  1.大规模发行公债。沿江沿海地区的沦陷使国民政府的主要财源几乎全部丧失,财政收入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民党时期的统制经济(8篇),供大家参考。

国民党时期的统制经济(8篇)

篇一:国民党时期的统制经济

  摘自学位论文相对比较全面

  (一)财政金融政策

  1.大规模发行公债。沿江沿海地区的沦陷使国民政府的主要财源几乎全部丧失,财政收入锐减。1939年原占国民政府财政收入主体的关税、盐税和统税收入只有1936年的30%.随着战争的延续,军费支出浩繁,其他费用也日增,而国库收入日细,因而只好强行发行公债。仅1938一1939年国民政府就发行了短期国库券、救国公债、国际公债各5亿元,金公债5.5亿元,娠济公债3000万元。从1935年到1944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发行内债就有十八种之多,合计法币151亿多元英镑2000多万.美元2.1亿元。

  2.改革税收制度。

  国民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收入.把税收重点由间接税转到直接税,把统税扩大为货物税,形成几乎无物不税的状况,增加新税种.开征遗产税、印花税、食盐附加税等.并大大提高税率。1940年又颁布了《中华民国公库法》,将地方政府的税收交由中央银行直接收存。加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3、金融小央集权化。国民政府在战时把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农民银行统一起来,实行战时管理.组建了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简称四联总处),由蒋介石亲任**。负责资金的调配和联合贷款等方面的工作。并颁布了《巩固金融办法纲要》,加强对金融的管

  理,还实行《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限制个人提取存款等。1942年国民政府又规定:全国货币的发行都集中统一于中央银行。于是中央银行又直接垄断了法币的发行权。这些措施便于战时金融的稳定,并使其顺利地转入了战时休制,迅速进人战时状态。

  4.外汇管制。“七·七”事变后.金融市场出现大肆抢购外汇风潮,日本侵略者也利用所掠夺的法币套购外汇.来破坏金融秩序,从而使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濒于崩溃边缘。于是国民政府在1938年3月颁布了《外汇清核办法》,实行外汇管制.由官方垄断外汇的价格.并限制外汇的兑换。

  5.通货膨胀政策。1940年日军封锁滇越、滇缅公路.并加紧包围内地.使内地物资奇缺。这样国民政府便强制推行通货膨胀政策,以榨取民间储蓄和商人屯积的物资,把它作为确保战略物资的一种手段。1937年底,据官方公布的数字,法币发行额为16亿元,1940年6月国民政府就发行了39亿多元法币,增加了一倍多。同年12月就高达78亿多元,在不到半年时间又翻了一番.到1945年底为10319亿元,8年中法币发行总量增加了738倍?

  。法币的大量发行,导致了物价飞涨。商业投机猖狂,破坏了民族工业.严重损害了广大民众的生活,但在抗战困难时期,这也是确保战时物资供应的一种迫不得已的办法,同时对日本侵略者企图在华就地补给的计划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二)经济统制政策

  经济统制是国际上应付大规模战争的惯例。战时,为了应付财政上的困难.弥补战争的惊人消耗,国民政府采取了经济统制政策。其主要措施有:1.田从征实。1941年4月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决定将田赋收归中央,并改征实物。具体操作办法是以1941年度各省田赋的正税和附加额每元折稻谷2市

  斗为标准.产麦及杂粮地区按等价征收。这种统制措施是为了加强对粮食的严密控制,以确保战时的军粮民需,但由于在征收时政府任意提高标准,使人民的负担大大加重。诸如1942年国民政府就将折征标准提高到每元税额折稻谷4市斗?

  .并在各地随时征购、征借粮食.大量粮食被无偿地以“购”和“借”的名义掠走.加剧了人民生活的贫困.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1941一1945年国民政府通过征实的办法共获得粮食2.449亿石少.这是抗战时期一项重要的物质保证。

  2.统纳统钠。1937年国民政府设立了贸易委员会.下辖复兴、富华、中茶三大公司.负责国统区的生丝、茶叶、猪鬃、桐油等物资的统购统销。另设资源委员

  会.负责对钨、锑、锡、汞等矿产品进行统购统销。1942年又成立了物资局(后改为花纱

  布管制局),对棉花、纱布实行统购统销。这些措施使政府得以掌握大量重要的物资,据统计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共收购茶叶190万担。桐油180万担.猪鬃8万多公担,丝茧7万公担.羊毛4万多公担

  ,它们在刚外贸易及创汇偿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使我国战时能源源不断地获取大批军事物资和工业器材,义深证抗战的需要和建设大后方有着积极的意义.此外.这种政策使政府得以以低价购进,高价出售.获取高额的利润,增加了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战时的财政困难。如以棉纱为例:据估算当时收售比价为1:12.1945年国民政府此项收入就高达49,亿元.是当年税收总收人的4.5倍。有关人测算.抗战时期政府统购统销的收入是当年悦收总收入的3一6倍气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些收入皆是以牺牲广大民众的利益为前提的.榨民髓以充国库。危害极大。

  3.专卖制度。1941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了专卖事业管理局,从1942年元月开始先后对糖、烟、酒、火柴、茶叶等六类物品实行专卖。这一制度使国民政府利用其专卖权和专卖品.抬高物价.搜刮民众,这无疑使人民生活雪上加霜,却大大便利了政府官员的投机倒把,从中牟利。但它的实施却又使国民政府财政收入大增。据统计:1942年的专卖收入达13.57亿元,占当年全部税收的48.5%,1943年的收入达31.57亿元,为同年全部税收的25.8%á,对缓和当时财政的危机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经济体系的重建

  工业内迁与战时的工业政策。国民政府在抗战艰难的形势下.为了持久抗战的需要.也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工业建设。当时内地的工业十分落后,近代工厂只占全国的8%,发电量只占全国的2%,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甘肃、陕西7个省份的工厂资本只占全国的4.21%.工人占0.79%.而西康、宁夏、青海3省无一家近代工厂,因而试图在这样落后的地区建设工业,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为此,国民政府组建了西南经济建设委员会,下设中央迁厂委员会,强行将在沿海地区的工厂迁往内地.作为内地工业建设的基础。按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从“七·七”事变到1940年陆续迁往内地的厂矿共488家.机器材料达70900多吨,技术工人12000余人丁。.而且绝大部分都已复工.这样,大批工厂的内迁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的复苏。内地工业开始呈现生机。在1939年川滇黔三省新兴的工业中其资本总额逾2万元的就有472家,其中四川有382家,贵州有49家.云南有41家。由于内地工业基础的薄弱.再加上抗战时商业资本的破坏,因而需要政府出面扶植内地工业体系的构建。

篇二:国民党时期的统制经济

  经济统制

  一、内容

  所谓统制经济,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以所谓“非常时期”为由,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主要是采取统购统销,专卖,限价等方法。经济统制的范围有棉花、棉纱、面部、煤、石油、纸张、机器、钢铁、水泥、烧碱、盐酸、漂白粉、染料等工业制品、设备和原材料。对钨、锡、汞、桐油、生丝、茶叶、药材等出口物资实行统销,对盐、糖、卷烟、火柴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专卖。

  二、评价

  一切从抗战出发,所有政策的制定都围绕着抗战这个大目标进行。通过这些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一要使经济建设满足前方需要;二要做到战时人民日常必需品“无需仰赖外人,然生活得以自给”。因此,我们在评价战时统制经济政策时,必须置于这样一个前提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该政策的利与弊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

  实行战时经济政策,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于与抗战有关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各环节,按照统一的计划,实行“统制”,这是国民党政府当时的唯一选择,战时经济统制政策是保证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统制”,从工业建设到财政金融,从物资管理到外贸出口,正是利用和依靠这些统制政策,才成功的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由于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逐渐改变了抗战伊始的被动局面,保证了战争的需求。也是中国人民完成神圣的抗战大业、运转国民经济的客观需要。

  此项政策是建立在牺牲人民利益、对全民的普遍掠夺的基础上的。例如工业统制和限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私人资本企业的发展,促使官僚资本主义迅速升级;田赋征实、征购、征借的“三征”政策,严重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生产萎缩,并进一步导致农村经济破产;物价管制、物资管制政策与专卖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剥削。

  /2战时统制政策是国民政府面对日益严峻的战争形势而采取的一种必要且有效的经济政策,它保证了抗战的胜利,总的来说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但是它对整个国民经济及政治造成的伤害却也是深远的,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这种影响。

  /2

篇三:国民党时期的统制经济

  民国经济史

  一、新政治经济学、国家经济学和宪政

  经济学及国家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研究民国经济史的重点是与当代新政治经济学、国家经济学和宪政经济学有关的问题:国家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近国家经济学的正式数学模型

  将霍布斯(Hobbs,1651)有关国家的思想数学化了。有名的霍布斯丛林假说认为在没有国家制度时,每个人都是其他个人的敌人,他想尽办法偷抢人家的财产,也想尽办法不被别人偷抢,在这种没有国家制度的条件下,大量资源被用于从事偷抢和防止被偷抢的活动,因此生产活动不可能发达起来,而偷抢在结成人群的团体之间发生时,就是战争。按照李克的模型,当王权出现时,它能通过税收创造公共财政,用来支持其奢华的生活,同时用它支持司法、执法系统以惩罚其他人的偷抢行为。因而这种被霍布斯称为利维坦的政府权力

  成为交易中进行仲裁的第三者。它可能有效地改进交易效率,促进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进步。按宪政经济学的思想,私有产权不可能由看不见的手产生,而是需要合法的强大的国家警察暴力为基础。但是由于国家惩罚偷盗的权力以统一、垄断和强制性暴力为特征,所以它很容易被执政者利用来侵犯而不是保护财产权。而如何形成合法、强大的国家暴力用以保护财产,扼制偷盗,但同时找到一种机制能限制这种国家暴力本身的偷盗行为,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当清朝国家权力在执政者垄断政治的条件下被用来追求特权阶级利益和损害社会利益时,清末的经济发展的落后和停滞就发生了,而当国家机会主义使政权失去合法性,因而使强大合法、统一的国家暴力崩溃时,民国初年的社会动乱就发生了,二者都造成交易效率低下,分工发展迟缓,生产力进步缓慢。

  西欧是从几个世纪的动乱中逐渐形成国界不可侵犯的概念,既保留了政治不统一,又维持了一定时期的相对和平,因此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使以上国家功能的两难得以

  解决。这是欧洲经济发展快的动因,但其代价就是战乱连绵。美国用联邦制度、三权分立、普通法、宪法司法和用宪法严格限制国家权力等一套制度和自由、平等的意识形态在一个统一、实行地方自治的大国内解决了上述国家功能的两难,因而使其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国家。

  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发展的迟缓主要是因为中国在寻找解决国家功能的途径过程中逐

  渐滑向统一合法的国家暴力失效,出现类似霍布斯丛林的军阀混战局面。

  严格而言,如果军阀形成多个小国,并形成国界不可侵犯的秩序,则军阀割据有可能象欧洲一样形成多国平等竞争的局面。1920年代以广东军阀陈炯明为代表的地方自治、联邦主义思想就代表了中国朝这一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但是这种方向最后被代表用武力统一中国趋向的国民党军队击败。当时外国对各地的军阀政权不予承认,由于当时外国的承认对各地军阀政权的合法性及经济军事援助至关重要,所以在外国的鼓励下,各地军

  阀大多以统一中国,争取外国承认的全中国统治合法性为目标。外国选择一个统一的中国作为打交道的对象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军阀混战。如果中国的军阀可以象美国各州在独立战争时一样,在本省实现议会政治,与外省和平谈判关于形成联邦的条件,中国仍可和平统一。但大多数军阀选择了军事统一,而这种选择与大多数中国人相信的意识形态有关,他们佩服不尊重游戏规则的刘邦,而不佩服尊重游戏规则的项羽。

  这也与清政府的国家机会主义行为给中国人树立的行为榜样有关,中国人与中国人打交道时,从未有"玩的就是公平(fairplay)"的概念,因此陈炯明关于各省之间缔结各省同意的条约通过和平统一方式发展出美国式的联邦制的想法得不到其它军阀支持。与此相较,英国人与中国人打交道时,耐心争取中国政府自己同意的条约,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美国人在独立战争后各州之间不发生军阀混战,很大原因,也是英国人治理美洲殖民地时实行地方自治,尊重各州议会和州宪法的行为为独立后的美国执政

  者树立了良好榜样。

  民国经济史分为四个阶段:民初实现宪政的阶段(1911-1915),军阀混战时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及抗战和国共内战

  (1938-1949)时

  期

  。我们在此小节其余部分讨论第一阶段,而在其余四小节记述其它三个阶段。

  侯宜杰的《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是本关于立宪与经济发展和中国商人阶级成长的关系的杰出着作。此书详尽地记载了清朝末年中国的商人是中国立宪运动最强大的推动力之事实。在推动立宪过程中,各级商会形成网络,并逐渐学会英国式商会的自治和民主管理。在预备立宪公会等组织中,商人占明显优势。商人们认识到"今日中国之政治现象,则与股份公司之性质最不相容者也。而股份公司非在完全法治国之下未由发达,故振兴实业之关键在于通过立宪确立法治,限制政权,保障民权来改良政治环境与政治组织"。胡绳先生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也引张謇之言为证,清朝当局"但有征商之

  政,而无护商之法","商之视官,政猛于虎"。当时这种绝君主专制,根本不受法律的制约,只有法制,没有法治。君主"超然于权限之外","官员游行于利禄之中"。

  商人在推动清末的制度改革中,不但对新的制度的出现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其实行起着关键作用。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后,商人在各省咨议局中进一步推动宪政的发展,使咨议局成为独立于政府的真正议会雏形。全国资政院的议事细则已与现代议会制度类似,首届资政院提出了速开国会案、弹劾军机大臣案、赦免国事犯(相当于当令的危害国家安全犯)案。它于1911年迫使政府放弃其独立财权,将财政预算核减掉7790万两银。在各地的咨议局中,商人们还提出了他们对外交事务权利的要求,反对支付不经咨议机构同意的各项外国债务。这种发展形同提出了类似欧美的"没有代议制,就不交税"的原则。

  商人还对民国初孙中山、黄兴等人不经议会同意私自借贷外债提出反对,也对革命军的扰商行为要求制止。清末民初宪政的发

  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曙光初露,但随后的军阀混战打断了这一过程。

  二、军阀混战时期

  军阀混战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所有历史学家公认的,按Feaerwerke(1983,pp.28-127)所记载,军阀混战时期,不同军阀在其占领某地时期重复收税,并预收未来的税,操纵实物与货币的换算率,增加苛捐杂税、战时捐税,并进行强制粮食征购,使经济不堪重负。由于连年战乱,农业的商业化趋势被逆转,农业生产力和产量下降,城乡之间的贸易被中断。

  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是清末民初的宪政实验失败的根源。从英美发展起来的宪政主义可追溯到十二、三世纪英国城市中的地方自治及大宪章。在一个不需要常备军就能防止外国入侵的海岛国家,公正司法过程自发产生的案例形成的普通法构成保护私有财产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国王由于收税的困难,不得不将制定税法的权力让给交税大户组成的国会,因为这是在私有地产神圣不可侵犯条件下,收税的最有效方法。17世

篇四:国民党时期的统制经济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阶段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涉及模块章节】

  政

  治

  国共十年对峙

  思

  想

  经

  济

  考点提示

  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涉及章节

  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必修二专题二第二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

  必修三专题四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南京大屠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

  政

  治

  抗日战争时期

  经

  济

  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抗战和敌后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民族工业遭到严重摧残

  必修二专题二第二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三节《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思

  想

  毛泽东思想成熟

  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陷入困境

  必修三专题四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

  必修二专题二第二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三节《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政

  治

  解放战争时期

  思

  想

  经

  济

  毛泽东思想成熟

  必修三专题四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1-

  【多角度整合】

  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

  (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并指出你的理由。

  2.1927—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

  (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

  (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

  (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

  -2-

  3.有人说,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两次实现民主的机遇,但都错过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哪两次?为什么都错过了?对此你有何启示?

  1.(1)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使阶级矛盾发展成为最主要矛盾。中国再次陷入内战。后由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逐步发展成为最主要矛盾,促使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战。抗战胜利后,由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政策,阶级矛盾再次发展成为最主要矛盾,再次爆发内战。

  (2)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因此,1927—1936年间,曲线呈上升趋势;后因日本全面侵华,国民党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严重摧残,曲线大幅下降;抗战后,由于美国经济侵略,国民政府反动政策,官僚资本压制,内战破坏等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曲线应该继续下降。

  2.(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军队来到井冈山区,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农村”的新局面。“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长征胜利。使西北长期成为革命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3)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出发点是以民族利益为重。

  (4)实事求是

  3.第一次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因为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大革命失败,建立民主政治的机遇丧失。

  第二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为蒋介石国民党反动坚持独裁内战政策,使建立联合政府、实行民主政治的机遇又一次丧失。

  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的反动本质不会改变。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下表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情况。其中,与1923年6月至1937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动无关的因素是D时间

  1921.71923.61927.41927.81934.91937.11945.41949.10人数

  574325.7万

  1万多

  30多万

  4万多

  121万

  448万多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开辟

  C.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2005年1月15日,我国新建成的某陈列馆正式开馆,新馆建筑风格为青砖碧瓦的黔北民居式样。陈列馆内用了三组群雕手段艺术地渲染了人物和历史,它们分别是《惜别苏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该陈列馆的主题最有可能是C-3-

  A.中共诞生B.井冈山会师C.遵义会议D.抗战胜利

  3.下列长征途中红军留下的标语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任务的变化是D

  A.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开展土地革命B.反对

  “左”倾错误,实行战略转移

  C.继续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D.继续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同时承担起抗日任务

  4.对右图反映的历史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

  A.中国入缅远征军是国共双方合作抗日的典范B.该历史事件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

  C.表明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D.缅甸战场上中国面临的主要敌人是英日联军

  5.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C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D.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6.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A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4-

  7.下图体现出的重大历史意义,不符合史实的是

  C

  A.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B.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D.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

  8.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主题是B

  中共一大会址

  井冈山会师

  中共七大会场

  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A.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

  B.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D.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

  9.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C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10.毛泽东诗词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下列诗词按它们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②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③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④①③②D.④②③①

  11.1949年夏某报刊要用下列诗句作为时事评论文章的标题,你觉得哪一个最好A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12.1929年,中国的入超额由以前的每年3亿美元增加到8.16亿美元,1932年入超增加至8.67亿美元,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A.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B.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C.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影响

  13.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比较表:D-5-

  项目

  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

  合计

  1920年产值(亿元)

  1.842.514.351936年产值(亿元)

  2.2216.3218.541920—1936年均增长(%)

  1.1812.41上表说明1920—1936年间

  A.民族企业发展遇到重大挫折B.官僚资本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C.外商企业退出中国市场D.民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

  14.下面表格为“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比较表”,它反映出的实质是C品种

  煤

  生铁

  钢材

  水泥

  生产量(单位:千吨)

  关内

  2593523939774东北

  2539817025191503百分比

  关内

  50.512.3734东北

  49.587.79366A.东北煤、铁等资源丰富

  B.东北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C.因日本掠夺性开发,东北殖民地经济的特点日渐显露

  D.在国民政府大力扶持下,东北工业生产呈现良好态势

  15.

  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D

  A.A—B段B.B—C段C.C—D段D.D—E段

  16.“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经济发展成为当时世界的亮点”,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B①封建势力是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②反动政府顺应了世界工业化浪潮

  ③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统治的反动性

  ④使中国国际地位得以迅速上升

  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③

  17.下图右框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

  它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D-6-

  政府至少应该从事以下的工作:

  一、统制国内的农产品,使全国的衣食二项,可以自给自足,不必依靠外洋。

  二、统制国外贸易,减少不利的输入,增加有利的输出。

  三、统制货币及金融,使国内物价安定,民生康乐。

  A.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C.国民政府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D.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18.毛泽东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党开始也是不懂得农民工作的重要性,把城市工作放在第一位,农村工作放在第二位。”此处的“开始”是指AA.国民革命时期B.国共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1914年中国棉纺织厂拥有纱锭情况:外商每天平均纱绽数51664;华商每天平均纱锭数23686。

  材料三

  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示意图

  -7-

  材料四

  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绽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三中1921年现象的主要原因。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四分析其成因。

  (4)新中国过渡时期,材料中的民族工业是如何获得新生的?

  参考答案:(1)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

  (2)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3)历史现象: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原因:抗战期间,国统区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和国家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

  (4)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2010年9月3日是我国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国共两党都为此进行过努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庄胜利足为表征。惟是各军无论据守一点抑或转战匝月,其伤亡之重均感痛苦。苟为情况所许则抽调整理补充早在计划中,然为顽敌所迫,势为难能,当此时若非以最后五分钟坚忍之精神难保已得之胜利。试观前此残寇负隅峄枣,虽极小部之敌,在我包围攻击之下亦保持攻击精神堪资借镜。诚恐我军各部久战之后不无精神弛缓贻误战局。即希该长官等严令所属共体斯旨,纵部队在残缺苦战中亦不得稍堕志放弃任务,致于罪戾。本委员长决本信赏必罚用达-8-

  民族复兴之目的。望各勉力。

  ——蒋介石(1938年4月27日)

  材料二

  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们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我们又有国际的援助,这三者同时结合在一块。这些都是我们的有利条件,不但已经存在,并在日益发展之中。在这里,亡国论者与悲观主义者同样是瞎子,他们一点也看不见,而只看见我们是弱国,是劣势,是半殖民地这一点,喃喃发出其“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胡说,其中许多坏蛋就根据这种胡说暗地进行其投降妥协的阴谋,我们相反,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指出长处与有利条件在全面战争中占据着优势,号召全国势力奋斗,发挥自己的长处,增强自己的有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最后胜利将是谁的呢?我们确定地答复:中国的。

  ——毛泽东(1938年10月1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蒋介石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毛泽东提出的哪些思想?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领袖思想的共同之处,简要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答案:(1)思想:认识到运动战与游击战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地坚忍不拔,绝不气馁精神的重要性;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坚信抗战必将胜利。

  (2)思想:驳斥“亡国论”“抗战必胜”“再战必亡”等谬论;认为战争正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充分认识到战争的长期性;只要坚持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3)共同之处:都认识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争;都认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地位与作用: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能以民族大义为重,携手合作,共同抗战;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主导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9-

篇五:国民党时期的统制经济

  国民党政府垄断经济体系的影响

  陈婷

  学院

  专业

  学号

  [摘要]20世纪前半夜的中国可谓是多灾多难,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国共相争。在这样混乱的局面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无疑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20世纪前期及中期国民党都是中国的合法政府,因此对于国民党治下经济的研究就很能反映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国民党官僚资本的研究,以从其建立垄断经济体系到实行“法币改革”为线索,对中国经济运行情况、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状况、社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几个方面对中国经济作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从中了解到了旧中国官僚资本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垄断

  法币改革

  通货膨胀

  民族资产阶级

  政权性质

  民国时期民国政府的垄断经济体系主要指以“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四大家族控制的经济体系。旧中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同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经过一般垄断然后进入国家垄断。但是旧中国的国家垄断却不是如此发展形成的。

  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一般资本主义经济得不到发展,它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直接利用国家政权,一方面掠夺工农劳动群众及其他小生产者,一方面压迫民族资产阶级,而直接成为国家垄断资本的。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1927年“四一二”举行反革命政变,窃取了国家政权,成为大买办、大地主的新政治代表之后,利用国家政权开始了他们的垄断资本形成之路。

  这样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中国国民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恰好相反,这反映了中国国民经济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停滞与衰落。虽然它在旧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客观上起到过一些积极作用,但是它的消极作业更为明显。

  一、统一了币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自清政府以来,国家币制混乱。在清政府末期,银两、制钱、铜元以及“官

  票”、“宝钞”等各种货币同时流通;在民国初年,因为军阀混战、地方势力割据、币制更加紊乱。北洋政府在1914年2月颁布了《国币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废除银两,统一银元。但是这次改革并未起到效果,而且国家银行、省及地方银行、私营银行和外国银行都可以发行货币,国家币制十分混乱。

  1933年1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民国廿四年十一月实施新货币政策命令及章程》①,开始在全国实行法币改革。

  主要内容如下:

  1、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

  (1936年2月,中国兆民银行发行之钞票亦视同法币)。所有定量、纳税及一切公私

  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

  2、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以外,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之银行钞票,现在流

  通者,准其照常行使,但以现行流通总额为限,不得增发,逐渐以中央银行钞票换回。

  3、设发行准备委员会管理法币准备金之保管及其发行收换事宜。

  4、凡银栈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

  等类者,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

  5、旧有以银币单位订立之契约,应各照原定数额于到期之日概以法币结算收

  付之。

  6、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格稳定起见,应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

  无限制买卖外汇。

  通过币制改革结束了中国币制混乱的局面,但是也有相当的负面影响:

  1、这次改革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的,那时中国的货币制度已经落后于世界,世界主流都是以信用货币代替金属货币,各国都先后取消了金本位和银本位,实行了纸币。而白银在其他国家已经成为一般商品,而且特别是美国还实施“白银政策”,高价收购白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货币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了。

  2、此次币制改革对当时的工业、农业生产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原因在与法币的价值与银价脱离后,法币不受国际市场银价波动的影响,使得币制稳

  ①蒋建平:《简明中国近代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99—302定,对国内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此外,由于币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汇率,所以还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发展。

  3、通过币制改革,英美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中国货币权的控制,加强了对中国金融的控制。由于法币的价值是前期是由英镑后期是由美元来表示的,所以这就对英美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提供了方便,从而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控制。同时,在实施币制改革的过程中,外国银行还大量收购了中国的白银,国名党政府又在英美存放了大量的法币准备金,这更大大的加强了英美对中国经济的控制。

  4、国通币制改革为国民党官僚资本进行经济掠夺和建立经济垄断提供了方便。国民党通过回收白银,发行不能兑现的纸币,这样就集中了全国的白银,同时,强行将各私营银行和钱庄的存银兑换成法币,这使得这些银行和钱庄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支柱,最后在金融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附于四大家族。

  5、最后,这次币制改革还为以后的通货膨胀奠定了基础,由于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国民党政府认为既然有了印刷钞票的权力,就总是通过多印纸币来弥补财政亏损,最后导致中国经济的超级通货膨胀,经济面临崩溃。

  二、使得中国经济通货膨胀严重,面临崩溃。

  分析民国垄断经济引起的通货膨胀首先得体国民党的法币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四大家族掠夺全国财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半期,帝国主义激烈争夺世界货币霸权,美帝国主义高价收购白银并对中国威逼利诱,促使蒋介石政府废除了银本位,实现不兑现的纸币,即法币。法币本身没有含金量,它的价值由外汇来表示。最开始依附于英镑,后来又成为美元的附庸,以帝国主义的侵略性可以预见在这一货币体制下中国的黄金、白银将会大量外流,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1937年——1949年民国政府法币发行量统计表

  时间

  法币发行额(单位:亿)

  指数(1937年6月=1)

  1937.61938.121939.121940.121941.121942.121943.121945.81947.21948.81949.114.423.142.978.91517545569483786636946624660000203837400000011.643.04505810.7153.46394.843430470705.3944,302,128144565531914.89资料来源:黄逸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856在从法币政策实施至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通货膨胀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33——1939年前,这一阶段通货膨胀的速度比较缓慢,物价上涨倍数还未超过或显著超过法币的增发倍数;第二阶段是1940年——1947年2月,这一阶段中国经济进入恶性通货膨胀阶段,物价上涨倍数超过货币增发倍数的情况年复一年的严重;第三阶段是1947年2月——19488月19日,由于内战军费开支庞大,黄金外汇大量消耗,通货膨胀速率疯长;第三阶段是1948年——1949年5月,这一阶段法币崩溃,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每三百万法币换一金圆券,但是十个月之后崩溃,国民政府又发行五千元和一万元券。物价一日几变,农场物物交换盛行。

  在民国政府肆无忌惮的剥削之下,经济的通货膨胀由奔腾的通货膨胀转变为超级通货膨胀,经济面临崩溃。

  根据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与产出效应①与国民通货膨胀的实际情况有如下分析:

  首先,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有利于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并导致失业率上升。一方面,工人实际工资下降,而物价上涨,工人要求提高工资,资本家的生产积极性降低,失业因此增加;另一方面,资本家通过各种方式利用贬值的货币换取实物并在物价上涨中获取暴利,并会扩大生产与增加存货以期获取更大的利益,直到资金资金不足这些行为就会停止,银行在适当时机拒绝给资本家贷款并会提高贷款利率,因此资本家获得贷款越来越难,①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22-625存货与生产规模就会缩减,最终这也会导致失业人数增加。

  其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人民的银行储蓄因物价上涨而实际价值减少甚至消失,而银行资本家通过银行里的钱来放贷、囤积商品或套购外汇等方式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最后,通货膨胀哈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的再分配作用。一方面,政府发行的债券价值减少或消失,大量财富由人民手里转移至政府;另一方面,由于货币贬值,人民名义收入提高,因此会进入更高的纳税级别,因此他们要支付更多的钱给政府。

  总体而言,在通货膨胀过程中,政府集中了全国的大部分财富,民族资产阶级也从中获利,而农民与工人则倍受剥削。

  三、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摧残压迫

  在民国时期就整个民族工业来说,这一个时期中民族工业的总得情况是破产或半破产。

  从工厂设立和变动的情况来看,根据国民政府发表的资料,如下图:

  1928——1934年历年注册工厂数目与资本额统计表

  年份

  1928192919301931193219331934工厂数

  资本额

  每厂平均资本额

  实数

  指数

  实数(千元)

  指数

  实数(千元)

  指数

  250100.0117750100.0471100.018072.06402354.335675.611947.64494738.137880.311345.22769123.524552.08734.81458512.416835.715361.22439920.715933.88232.81781015.121746.11934—1936年上海工厂变动统计表

  年份

  19341935(1—6月)

  1936新设

  28642改组

  291110429倒闭或歇业

  7035133资料来源:黄逸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759-76从一表我们可以看出从1928年起,历年注册工厂无论是厂数还是资本额,总体趋势都是在逐年下降,并且资本额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而且历年新增工厂的规模也日趋减小。

  从二表可看出倒闭或歇业的工厂无论在绝对的数量和增长的趋势上,都超过了新设的工厂。而上海是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工厂的变动情况具有代表性,所以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新设工厂虽然有一定的增长,但是总体趋势是不容乐观的。

  国民党政府的中国银行在1933年就十六个民族工业部门营业额的变动做了一个调查,根据这个调查,在1933年—1933年这四年中,十六个部门的民族工业的营业额下降的有是一种,上升的只有四种。

  就国内方面而言,在民族工业普遍萧条的情况下,不仅中小民族资本家遭到了破产,就是较大的民族资本家,除了极少数因与官僚资本有较多的联系因而其企业能够获得一些发展外,一般都是处在破产和半破产的状态中。而且工厂的数目和设备的增加不足以充分说明其本身的发展,因为在新增的工厂和设备中,有许多是由收买旧的工厂和设备而来的。

  民国时期列强入侵,在经济方面而言,国内经济殖民化成都日益严重,并且外国工厂的生产是带有垄断性质的大规模生产,在同民族资本抢夺市场的同时也在大量吞并中国民族资本,虽然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民族工业对帝国主义的资本依赖,但更重要的是国民党的垄断经济政策更加剧了这种局面。四大家族为了在中国建立起经济垄断局面向列强签订了所谓的三年、六年、乃至十年的“建设计划”,比如1931年8月拟定的“十年计划”,此计划从设计技术、资金、机构组织、人才训练等各方面,无一不求取“国际联盟”的协助和监督。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官僚资本迅速扩张,民族资本倍受压迫。具体而言①:

  首先,四大家族从金融和商业下手,控制了北洋军阀政府的两大金融支柱,即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来又逐步成立了国家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并组织了“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由蒋介石任总出**。四大银行系统直接支配国民党和国家经济,通过发行“法币”、内债和借用外债将大量的财富都转化为四大家族的私产,确定了对金融业的垄断。

  ①蒋建平.简明中国近代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94-303其次,四大家族通过政府设立各种税种,大力收刮财富而且通过利用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积极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涉及战争、内外债、外汇、黄金等。同时还利用政权垄断了外汇和对外贸易,包办了外国商品对中国的倾销和中国土产品的出口。四大家族通过施行专卖制度和统制贸易政策控制大量商品,垄断市场价格。利用政权进行商业垄断成为四大家族主要的敛财手段之一。

  最后四大家住通过国家政权和私人商号利用资源委员会、工矿调整委员会这类实现了对商业与工业的垄断。特别是在抗战胜利后以“接受”的名义将敌伪的二千四百多家工厂窃为私产使得四大家族在工业方面达到绝对控制地位。

  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独裁政权二十二年的统治中,从金融、商业、工业、运输业、邮电等方面下手,把国家最大的财富化为私产,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实行战时经济统制,加强了对各方面的垄断。巅峰时期其资本总额占旧中国经济比重的80%,民族资产阶级生存发展空间日益狭小。

  四、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比重的相对下降,工业与服务部门的国民收入及劳动力比重相对上升的过程。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生产

  总量和人均产值的增长上,还应体现在经济结构的优化上。

  在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化的速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的积累和农业人口的迁移,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中国经济难以发展,因此农业的发展也极为缓慢。

  从总体上看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农业增长是缓慢的,农业净产值增加了66.5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03%。

  1914——1937年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单位:百万元

  时期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家畜

  合计

  1914——19171931——1937年平均产值

  比重(%)

  年平均产值

  比重(%)

  10169.1074.5910961.7070.052323.4017.043280.8020.971141.408.371404.408.9813633.90100.0015646.90100.00资料来源:赵津.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31上表表面,这一时期粮食作物在农业总产值中得比重下降了4.54%,经济作物产值的比重上升了3.93%。经济作物的增多,意味着农业产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但是发展速度缓慢。

  而产业结构调整最初表现为工业部门的加速发展和在国民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同时工业内部的结构也在发生在深刻的变化,机器工业的出现对传统的手工业是一种冲击,所以工业内部的结构变化也体现在手工业的衰落和机器工业的发展这一过程中。

  1887——1936年中国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增长及比重变化

  单位:亿元

  产值

  1887年

  比重(%)

  产值

  1914年

  比重(%)

  产值

  1936年

  比重(%)

  1914——1936年增长率

  机器生产

  002.901.8913.126.357.10手工生产

  合计

  114.34114.34100.00100.00149.91152.8198.11100.00193.35206.4793.65100.001.16——

  资料来源:赵津.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33在洋务运动初期,刚刚起步的近代工业在国民收入中还看不出效益,到了20世纪初期,由于民用工业的发展,近代工业已产生一定的效益,虽然在国民收入中只占不到2%的比重,但是这也是历史性的进步,而到了1936年,近代工业产值迅速增加到了13.12亿元,比重也上升了4.46%。类似的变化还体现在其他工业部门①。

  在工矿业中,1887年——1914年中国近代工矿业的产值增加了1.57亿元,传统手工业虽有增长,但是在整个工矿业所占的比重易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而近代工业在1914年——1936年中,产值增加了4倍多,其所占比重增加至28.93%,手工业虽也有增长,但是所占比重由91%下降至71.07%。

  在采掘业中,1912年——1927年全国产煤量从906.7万吨增加至2417.2万吨,平均每年增产100多万吨。1928年后又从1509.2万吨增至1936年的3990.3万吨;于此同时,煤矿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1914年——1936年

  ①孙建.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505-511这22年间机械采煤量增加了3倍多,从1914年占总产煤量的56.2%上升至84.7%。

  在冶铁业中,1912——1937年新式冶铁量由13万吨增加至66.97万吨,增加了4倍多。其在全部生产中的比重由43.3%上升至82.7%,而土法冶铁的产量在此期间下降了30万吨,其在全部生产产量中得比重下降至17.3%。

  以上数据表明,旧式生产被排斥,新技术的引进以及新式工厂的建立,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了手工生产,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的调整与优化。

  在此期间,服务业的发展相对缓慢,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体维持在20%左右。

  1887——1949中国国民收入统计表(1)

  单位:亿元

  年份

  产业部门

  农业

  工矿交通

  服务业

  总计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99.8769.6314.4910.129.0720.27143.43128.0168.2224.813.2234.7218.50187.64166.4164.5140.0615.5351.5119.97257.989851.7223.212.2468.2836.04189.481887191419361941887——1949中国国民收入统计表(2)

  单位:亿元

  时期

  1887——1914年增长率(%)

  1914——193611936——19491.45-2.04资料来源:赵津.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2就总体而言,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由69.63%下降至51.72%,工矿交通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由10.10%上升至12.24%,服务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由20.27%下降至36.04%。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幅度大不,特别是第二产业增长缓慢,这与国民政府的垄断经济是有很大关系的。

  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这个国家垄断是官僚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它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四大家族垄断资本发展到最高峰,对中国经济的阻碍作用越发突

  出,在此之前,中国经济虽然发展缓慢的,但是仍然在向前发展,1936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2.4%,使得中国经济严重倒退,严重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五、总结

  国民党官僚资本经济对中国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一方面,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我们不能以40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来完全否定30年代的币制改革,关键在于在国民党的性质,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所进行的改革必然是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而进行的。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而言,官僚资产的建立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使得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受到影响,由政府建立起来的垄断经济体系分但没能像国外垄断经济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反而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这也是由其本身性质决定的。

  由于国民党所代表的是少数人的利益,那么必然就会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去满足那些少数人的利益,所以官僚资本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实质是政权性质在经济方面的投射。

  [参考文献][1]郑佩权.简明中国近代经济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赵津.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3]黄逸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4]孙建.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蒋建平.简明中国近代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篇六:国民党时期的统制经济

  国民党的政权性质及其统治对于中国的影响

  对于国民党性质,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1924—1927年,1927—1949年。

  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即联俄、联共、扶助工农。这时期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中提到节制资本,充分说明此时的国民党是代表中小民族资产阶级、部分工人、农民的利益的民主党派。

  但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和军事独裁统治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可以看出:一、外国资本不仅垄断了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而且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主要的轻工业。而依靠帝国主义的结果必然导致外交上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比如对南京惨案的处理。二、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社会经济活动和土地关系中仍居统治地位。国民党政权继续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不承认中国有土地问题,拒绝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从而使中国广大农民处在了死亡线上。三、国民党利用超经济的力量,一方面掠夺工农劳动群众及其他小生产者,一方面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兼并民族资本,对人民巧取豪夺,聚敛大量财富,逐渐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国民党政权统治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四个方面阐述。

  在政治上:

  积极: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政府,使中国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同时,帝国主义列强也一度对它作出过

  一两项表面上的让步(如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允诺取消领事裁判权)。

  消极:国民党政权与人民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国民党政府所推行的内外政策,既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也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依靠帝国主义,使其不得不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正如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所说:“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反动统治”。

  在经济上:

  积极:国民党统治前期的确一定程度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如在1928到1929年间,注册厂家250户,资本额1.1784亿元,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都有所发展。

  消极:后期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苛捐杂税及官僚资本依靠其独占国家的权力极力压迫民族工业,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给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在军事上:积极:形式上整合了全国的军队,消除地方武装割据局面。在抗日战场上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

  消极: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和军队,残忍的屠杀中共党员和革命志士,使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

  在文化思想上:

  为了控制舆论,国民党推崇封建文化和法西斯文化的文化统制,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对宣传革命思想和进步文化及抗日言论和对政府的批评进行禁止、取缔、删改和处罚,甚至采用恐怖暗杀手段,迫害革命进步文化人士。

  在教育领域,国民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特别是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实行了“党化教育”的政策。这一系列的行为钳制了国人思想,摧残了中华文化。

篇七:国民党时期的统制经济

  国民党的政权性质及其统治对于中国的影响

  对于国民党性质,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1924—1927年,1927—1949年。

  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即联俄、联共、扶助工农。这时期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中提到节制资本,充分说明此时的国民党是代表中小民族资产阶级、部分工人、农民的利益的民主党派。

  但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和军事独裁统治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可以看出:一、外国资本不仅垄断了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而且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主要的轻工业。而依靠帝国主义的结果必然导致外交上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比如对南京惨案的处理。二、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社会经济活动和土地关系中仍居统治地位。国民党政权继续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不承认中国有土地问题,拒绝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从而使中国广大农民处在了死亡线上。三、国民党利用超经济的力量,一方面掠夺工农劳动群众及其他小生产者,一方面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兼并民族资本,对人民巧取豪夺,聚敛大量财富,逐渐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国民党政权统治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四个方面阐述。

  在政治上:

  积极: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政府,使中国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同时,帝国主义列强也一度对它作出过

  一两项表面上的让步(如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允诺取消领事裁判权)。

  消极:国民党政权与人民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国民党政府所推行的内外政策,既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也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依靠帝国主义,使其不得不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正如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所说:“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反动统治”。

  在经济上:

  积极:国民党统治前期的确一定程度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如在1928到1929年间,注册厂家250户,资本额1.1784亿元,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都有所发展。

  消极:后期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苛捐杂税及官僚资本依靠其独占国家的权力极力压迫民族工业,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给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在军事上:积极:形式上整合了全国的军队,消除地方武装割据局面。在抗日战场上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

  消极: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和军队,残忍的屠杀中共党员和革命志士,使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

  在文化思想上:

  为了控制舆论,国民党推崇封建文化和法西斯文化的文化统制,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对宣传革命思想和进步文化及抗日言论和对政府的批评进行禁止、取缔、删改和处罚,甚至采用恐怖暗杀手段,迫害革命进步文化人士。

  在教育领域,国民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特别是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实行了“党化教育”的政策。这一系列的行为钳制了国人思想,摧残了中华文化。

篇八:国民党时期的统制经济

  第21讲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

  1.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1927~1936年)(1)主要原因

  ①整顿税务。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②控制金融。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③改革币制。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以取代过去市场上流通的银元和各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币制改革顺应了统一市场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2)表现: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以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作用: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教材补缺

  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

  美国为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约。其他各国相继仿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新约。

  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交涉,由于列强借故拖延,双方迟迟不能签约,实质是一纸空文。但该运动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全国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萎缩(1937~1945年)(1)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2)国统区经济政策的调整

  ①调整表现

  改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确立战时经济体制。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战争紧迫的情

  况下,加强了中央尤其是军事委员会对经济的干预,对金融和经济行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形成比较集中的经济领导体制。对促进战时社会经济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加强了政府干预和控制经济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国家财政,对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制定开发大后方的建设方针,将战时经济纳入长期抗战的轨道。国民政府基于长期抗战的设想,运用国家资本,在大后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于民营工矿业,国民政府采取鼓励海内外投资和奖励等政策。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制定计划,采取许多措施,发展大后方的交通建设。

  ②作用

  民族工业历尽艰辛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后方经济发展和支持抗战,发挥着重要作用。

  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大量内迁的民族工业促进了西南、西北民族工业的发展。

  3.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1946~1949年)(1)原因

  ①美国商品的排挤:蒋介石集团为取得美国援助以发动内战,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②官僚资本的垄断。

  ③政府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④苛捐杂税不断增加。

  (2)结果: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与国民党彻底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归纳小结

  近代中国社会中经济成分的变化图

  A代表小农经济(自然经济),B代表洋务企业,C代表外商企业,D代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E代表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其中洋务企业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二、毛泽东思想

  1.形成与发展

  阶段

  时间

  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内容

  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萌芽

  国民革命时期

  斗争的主张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形成

  土地革命时期

  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1)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以解放战争时期

  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论人民民主专政》

  及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

  (2)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

  2.地位与影响

  (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归纳总结

  毛泽东思想可归纳为“一、三、三、三、四”

  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三个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大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

  三项实践: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社会主义革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四个阶段:萌芽、形成、成熟、新发展。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选修4)1.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

  (1)领导工农运动:1925~1927年,从事农民问题的研究,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展开。

  (2)参加八七会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3)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1927~1928年,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发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论证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2.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1)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

  (2)长征胜利: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建立新中国

  (1)抗日战争:毛泽东抓住全民族要求抗战的历史机遇,实行战略转变,与国民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八年抗战,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著作,形成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3)人民解放战争: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用三年多时间,打败国民党军队,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4.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953年至1956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5.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1956年春,发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

  (2)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讲话,所阐述的思想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考点一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

  统制经济

  所谓统制经济,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制定和推行了统制经济政策。

  针对练1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拟制了一份“重工业建设计划”,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资委会共筹办和整理扩充了21家厂矿或筹备机构。资源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设()

  A.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

  B.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答案

  A解析

  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华,与材料中“1935年”“1937年”“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相符,故A项正确。

  1.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

  (1)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

  (2)过程

  ①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

  ②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

  ③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

  (3)影响

  ①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

  ②内迁工厂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

  ③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

  2.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1)实行的原因

  ①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需要。

  ②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

  ③受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影响:它保证了抗战的胜利,总的来说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但是它对整个国民经济及政治造成的伤害却也是深远的,它导致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和民族工业的衰落。

  唯物史观——关注近代中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近代中国很多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都与政治紧密相关。例如在抗战的时代大背景下,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国、共两党的这些经济政策都服务于抗战的需要。日本在沦陷区疯狂掠夺,强占大量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由日本公司专营工矿交通运输业,滥发纸币。这些举措都体现了日本“以战养战”的企图。

  考点二

  毛泽东思想

  《论十大关系》

  (1)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2)内容:报告在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提出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意义:这个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针对练2(2018·河南适应性测试一)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据此说明当时国家()A.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

  B.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C.解决了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D.看中内地、西部工业发展的优势

  答案

  B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认为,在内地建立工业,有利于工业布局逐步平衡,这说明当时国家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故选B项。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故A项错误;C项中的“解决了”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明显错误。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1)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2)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4)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

  (5)国际条件——十月革命后,苏俄对中国革命的积极影响。

  2.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材料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

  ——据《毛泽东选集》

  要求: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找出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理由。

  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有歧见;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在现阶段具有相同的革命任务。

  材料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1935年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令。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2.5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币制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伪中央储备银行顾问的日本人曾说:“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

  ——王巍《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

  观点

  角度1思考方向

  币制改革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历史结论

  角度2角度3币制改革的内容

  币制改革的影响

  发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

  答案

  角度1:经济大危机使世界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白银外流。

  角度3:币制改革稳定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为抗战作了物质准备。

  材料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要求:分析上面的材料,论证中国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对中国分而治之;中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落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多数,敌人在农村的统治力量薄弱;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全国卷考题统计

  年份

  2016年

  考题

  卷Ⅱ,30国民政府加强经济控制

  1.(2016·课标全国Ⅱ,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

  D解析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并不是为了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针对的是所接收之敌伪纱厂,而不是对整个轻纺工业的统制,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出现困境,并不是抗战胜利后才开始衰落的,故C项

  错误;材料表明由国民政府合并的日伪纺织企业,事实上仍需政府予以维持,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故D项正确。

  2.(2018·海南高考,10)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答案

  B解析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故A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故B项正确;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故D项错误。

  1.(2019·合肥调研)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此计划()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

  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答案

  C解析

  在国家的经济统制政策之下,民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机会是在减少而非增加,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团结抗日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可知,这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的突出重点就是利用国家力量来发展民族经济,故C项正确;该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是在为官僚资本的扩张提供契机而非遏制其发展,故D项错误。

  2.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初刊登在《申报》上的整版广告。以下对这些广告的理解正确的是()

  A.将企业利益置于中华民族利益之上

  B.体现出实业救国与抗日救亡相结合

  C.表明日本侵华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

  D.有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答案

  B解析

  材料中的广告都有爱国内容,故不能体现将企业利益置于中华民族利益之上,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当时中国局势相联系,是实业救国与抗日救亡相结合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广告反映的是东北沦陷的内容,不是日本威胁民族工业的体现,故C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共两党建立的,不是爱国商人推动的,故D项错误。

  3.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时期()A.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逐渐探索出来

  B.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特点

  C.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明确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

  答案

  A解析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A项正确;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特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形成完整的体系是在抗战时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明确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30)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正如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表明毛泽东()A.坚持只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全面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C.全盘吸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D.准确把握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答案

  D

  解析

  农民阶级只是毛泽东认为的中国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军而非单单依靠农民,这属于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故A项错误;毛泽东并没有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B项错误;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而非全盘吸收,故C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1928年某报刊登了啤酒公司的广告:“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迭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B.提倡国货是当时的社会主要思潮之一

  C.国民政府将发展民族工业放在首要地位

  D.西方文明传入推动传统饮食文化结构变化

  答案

  C解析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较快发展阶段,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提倡国货,实业救国是当时的社会主要思潮之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28年国民政府正在南方围剿红军,将军事斗争放在首要地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啤酒公司的广告反映出西方生活方式传入推动传统饮食文化结构变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下图为1922~1936年中国境内纱厂纯利率统计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1922~1930年,技术落后导致华商纯利率始终低于日本

  B.1930~1936年,世界经济危机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契机

  C.1931~1936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促进民族纺织企业发展

  D.1922~1936年,国内外政局变化影响民族经济曲折发展

  答案

  D解析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1929年华商纯利率高于日本,故A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国企业也受到了影响,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纺织企业发展受到日本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压制,抗日战争的爆发促进民族纺织企业发展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

  3.(2019·菏泽调研,9)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A.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

  B.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

  C.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

  D.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

  答案

  A解析

  1928年处于国共对峙时期,国民党为了围剿红军,对苏区进行围剿,根据地物资供应十分困难,材料中的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是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根据地的贸易政策,没有涉及农民问题,故B项错误;1928年处于国共对峙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根据地的贸易政策,没有涉及地方土豪劣绅,故D项错误。

  4.(2018·内江三模,29)1936年3月,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订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在五年内投资2.7亿元,建立一批国营重工业、工矿企业。其旨在()A.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工业体系

  B.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C.实行国家干预减轻经济危机影响

  D.调整经济结构应对严重的民族危机

  答案

  D解析

  “《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属于加大重工业投资,是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应对日本侵华的民放危机,故D项正确。

  5.(2018·云南昆明一中第八次考前适应性训练,20)1941年,中央研究院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中国电力制钢厂;1943年,中央资源委员会又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云南钢铁厂。两厂的建成投产是云南钢铁工业的开端。这体现了当时()A.经济统制政策的确立

  B.工业经济的均衡发展

  C.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

  D.政府持久抗战的需要

  答案

  D解析

  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抗战的大后方建立工厂,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工业情况,故B项错误;抗战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没有出现转移的趋势,故C项错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持久抗战的需要,在我国的大后方建立一些工厂,其中就包括在云南建立的工厂,故D项

  正确。

  6.(2018·钦州三模,30)1941年,国民党中央全会决议创设专卖制度,1942年,盐、糖、烟类、火柴等重要物品先后实行专卖。其主要目的是()A.发展官僚资本

  C.振兴民族经济

  答案

  A解析

  专卖制度的发展,有利于官僚资本的膨胀,故A项正确;压制了民族资本是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官僚资本的膨胀不利于振兴民族经济,故C项错误;在国统区,打击不了日本企业,故D项错误。

  7.(2019·大同、阳泉模拟,29)宋子文于1945年建立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资产主要来自于接收敌伪产业,后来靠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收购原料和免于政府收购等政策垄断了棉纺织业的进出口贸易。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国民政府执行自由宽松的金融贸易政策

  B.日资企业退出给民族工业腾出经营空间

  C.官僚资本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控制和垄断

  D.民族工业萎缩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减弱

  答案

  C解析

  据材料“靠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收购原料和免于政府收购等政策垄断了棉纺织业的进出口贸易”得出官僚资本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控制和垄断,故C项正确。

  8.(2018·广东省一模,30)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宣布美国来华投资企业“应课征之税捐与本国人民同”,“将来亦不致颁布足以阻碍获得合理利润之新税则”。国民政府的这些规定()A.抑制了美国对华的商品倾销

  B.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巩固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D.推动中国积极融入世界

  答案

  B解析

  材料中对美国的来华投资企业给予丰富的优惠,并不是阻碍其商品倾销,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美国的企业的优惠政策,对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故B项正确;官僚资本占据主导地位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融入世界,故D项错误。

  9.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政治主张的提出说明了()A.救国救民道路新思想萌发

  B.压制民族工业

  D.打击日本企业

  B.农民问题依然为革命重心

  C.城市中心论从此无人问津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已完善

  答案

  A解析

  据材料“而应上山”可知是主张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A项正确;材料中重点不是说要解决农民问题,而是动员农民,故B项错误;城市中心论从此无人问津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属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萌发,与完善不符,故D项错误。

  10.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指出:“在中国的条件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毛泽东旨在强调()A.坚持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迫性

  C.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D.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答案

  A解析

  材料“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体现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道路的主张,故A项正确。

  11.(2018·烟台二模,31)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A.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B.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

  C.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

  D.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答案

  C解析

  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与材料中“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是继承发展而非否定,故B项错误;工人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故D项错误。

  12.(2019·昆明高三检测,30)法国学者毕仰高认为人民大众之所以支持共产党,“主要并不是因为党的领导干部和红军官兵的抗日活动,而是在于他们的行为让民众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他们真正回应了民众的需求”。材料反映了毛泽东思想中的()A.独立自主

  C.自力更生

  B.实事求是

  D.群众路线

  答案

  D解析

  由材料“而是在于他们的行为让民众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他们真正回应了民众的需求”反映了毛泽东思想中的群众路线,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二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2)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答案

  (1)曲折而艰难地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

  (2)处于困境。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解析

  回答第(1)问时注意时间上的限制,联系1927~1937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加以思考。分析经济危机对民族工业影响时应依托材料观点,同时考虑到帝国主义国家转嫁危机的影响。材料二从法币贬值角度折射出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对民族工业的影响,而第(2)问要求从政策角度分析造成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可以依据时间(1945~1949年)回顾国民政府的反动政策。

  14.(2018·榆林一模,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总统,我想没有哪一个朝代的统治者有现在农民协会这样肃清盗匪的威力。什么盗匪,在农会势盛地方,连影子都不见了。……至于土匪,则我所走过的各县全然绝了迹,哪怕从前是土匪出没的地方。原因:一是农会会员漫山遍野,梭镖短棍一呼百应,土匪无处藏踪。二是农民运动起后,谷子价廉……民食问题不如从前那样严重。三是会党加入了农会,在农会里公开地合法地逞英雄……四是各军大招兵,“不逞之徒”去了许多。因此,农运一起,匪患告绝。对于这一点,绅富方面也同情于农会。他们的议论是:“农民协会吗?讲良

  心话,也有一点点好处。”——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材料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关于农民革命问题的相关思想。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有了哪些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主要依据。

  答案

  (1)农民在民主革命中有着伟大的作用;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是必要的;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答出两点即可)(2)发展: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农民阶级是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依据:中国是半殖民地社会(国情);马列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理论;井冈山斗争的实践。(答出两点即可)

推荐访问:国民党时期的统制经济 统制 国民党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