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创新扶贫案例(15篇)

时间:2022-12-17 08:45:04 来源:网友投稿

创新扶贫案例(15篇)创新扶贫案例  重点贫困区金融精准扶贫创新实践——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  郑怀林  【摘  要】张家口是离北京最近和河北省贫困人口最集中的重点贫困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扶贫案例(15篇),供大家参考。

创新扶贫案例(15篇)

篇一:创新扶贫案例

  重点贫困区金融精准扶贫创新实践——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

  郑怀林

  【摘

  要】张家口是离北京最近和河北省贫困人口最集中的重点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对张家口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2016年以来,人民银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充分发挥全市金融扶贫牵头作用,谋求精准施策,实施产业扶贫,推动创新实践,实现穿透带动,全市金融精准扶贫取得扎实成效.

  【期刊名称】《河北金融》

  【年(卷),期】2017(000)00【总页数】3页(P61-63)

  【关键词】金融扶贫;创新实践;政策建议

  【作

  者】郑怀林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

  河北

  张家口075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832一是发挥人民银行金融扶贫组织、指导和推动牵头作用。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成立了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小组,明确小组金融扶贫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真正发挥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小组的指导、协调、调度作用。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小组研拟并出台了《张家口市信贷支持扶贫工作指导意见》印发全市银行

  业金融机构并组织实施;多次组织深入贫困村、户和带动扶贫企业、项目开展扶贫调研指导;多次组织或参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扶贫工作部署、汇报、沟通和调度。

  二是创新发挥金融扶贫“以案促扶”典型案例示范推动作用。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指导全市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精准扶贫“案例征集,以案促扶”活动,这有效地促进了金融机构金融精准扶贫创新的示范引导作用。2016年人民银行张家口中心支行各级领导多次深入张北、蔚县等多个贫困县、贫困村对典型案例扶贫点金融扶贫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指导,陈建华行长一行深入河北博天糖业有限公司和崇礼区西湾子镇下三道河村实地调研,对信贷支持制糖产业带动土地流转、甜菜种植户稳定脱贫和金融支持生态休闲旅游带动村民就业致富“典型案例”的做法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三是切实发挥扶贫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引导作用。蔚县银泰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实践“扶贫再贷款+扶贫资金+龙头企业+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模式和“扶贫再贷款+养殖业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等信贷模式,不但实现了对扶贫专项资金和商业信贷的聚合撬动,而且降低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融资成本,增强了信贷资金的可获得性。2016年,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1.51亿元,借款金融机构利用扶贫再贷款资金发放扶贫贷款96笔,已向52户建档立卡户发放扶贫贷款225万元,向带动精准扶贫产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1.173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金额共计11593万元,占比90.57%。2017年1季度已有2家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5200万元。目前,虽然张家口市扶贫再贷款总体规模投放不大,但这样一家小小的村镇银行投运模式创新带来的显著效果,显示了金融扶贫再贷款在金融扶贫方面的巨大作用。

  四是充分发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作用。人民银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发挥试点牵头单位作用,积极实施土地金融扶贫,主动协同市农工委、市金融办等多部门推动全市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通过推动信贷模式和信贷产品创新,稳步推进张北县等县区开展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截至2016年末,张北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39.85万亩,累计办理12笔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金额405万元,涉及耕地面积6741.95亩。蔚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44.4万元,支持土地流转2293亩。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成为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步转化为拿“租金、薪金和股金”的新型农户,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重视实施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指导全市金融机构配合张家口市政府落实《特色产业脱贫行动方案》,通过“信贷+”支持规划的40条产业带,形成具有张家口市地域特色和符合张家口市产业扶贫特点的产业扶贫模式。

  一是有效发挥政策性金融扶贫优势作用,重点实施精准项目金融扶贫。生态涵养绿化、美丽乡村建设、移民搬迁与特色小镇建设等重点精准扶贫项目与张家口重点和集中贫困地区的贫困村、户高度重合,对建档立卡贫困村、户脱贫具有明显的穿透带动作用。张家口市人民银行重点指导和支持农发行张家口分行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贷款规模大、期限长、利率低的扶贫优势,支持重点精准扶贫项目建设,有效发挥脱贫穿透带动作用。生态涵养、绿化造林,绿色金融精准扶贫。截至2016年末,张家口农发行支持的林业资源与保护贷款项目贷款金额18亿元,涉及16个县区,造林面积159.21万亩,占全市总规模的69.13%。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金融精准美丽扶贫。2016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投资59.39亿元,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融资贷款37.19亿元,占总投资的62.62%,仅张家口农发行投放美丽乡村贷款就占到全市该类贷款总额的83.28%,政策性信贷资金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是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自身优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注重发挥农商行、农联社、村镇银行等涉农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金融精准扶贫作用,注重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开展金融支持扶贫创新实践,全市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呈现新局面,取得新成效。目前,旅游扶贫做成金融扶贫新兴业态,甜菜产业形成金融扶贫甜蜜事业,光伏大棚蔬菜创新金融绿色扶贫、乡村建设实施金融美丽扶贫,金融支持土地流转带动“三金”扶贫,金融支持移民搬迁实施重点项目扶贫,剪纸和打树花成为金融支持的文化扶贫,金融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形成全域扶贫带动。2016年末,全辖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68.56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11.04亿元,产业精准扶贫贷款47.36亿元,项目精准扶贫贷款110.16亿元。

  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在推动金融扶贫创新实践中,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金融扶贫风险适度分担和可管控,把协调作为重要履职手段和途径,引导金融机构将扶贫政策、扶贫资金等资源融入到金融扶贫信贷模式和信贷产品创新之中,形成激励机制和风险管控保障。

  一是促进政府搭建扶贫融资平台。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与市金融办、市财政、市扶贫办等部门加强金融扶贫协调,建立“政银企户保”风险担保基金,投入扶贫专项资金,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优先用于金融扶贫的信贷担保和风险处置,全面联合推动辖内各县区搭建扶贫融资平台。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和利用全市市县(区)投融资平台筹集的4亿元银行贷款偿债基金推动重大扶贫项目实施,支持全市2000家特色产业合作社带动扶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将这些金融扶贫政策、资金与扶贫信贷组合,做到风险分流共担,风险均衡管控,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不同扶贫项目、不同扶贫对象的金融精准扶贫有效路径和模式,在全市金融重点实施信贷支持产业扶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6年张家口市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整合投入各类资金151.9亿元,22.77万贫困人口脱贫,448个贫困村出列。

  二是支持政府创新购买服务模式。生态涵养绿化、美丽乡村建设、移民搬迁,以及全域旅游试验区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多数属于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这些项目需要的融资规模大,盈利回报周期长,信贷风险相对大,甚至缺乏合格的信

  贷主体。由此,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与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这些重点项目开展金融扶贫创新实践,采取企业实施工程,政府购买服务,银行机构以三方协议作为担保开展创新实践,特别是在金融支持生态涵养绿化、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大精准扶贫项目上取得重大实践成效。

  三是引导信用评级和保险支持信用。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开展贫困村、贫困户评级授信,鼓励开展扶贫特惠金融,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用于发展生产,由财政提供贴息补助。积极支持探索开发地方特色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和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兴产品。积极支持发展扶贫小额保证保险,对贫困户保证保险保费由财政予以全部补助。

  一是精细化精准施策。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推动精准施策的指导思想:第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类;第二步金融机构对建档立卡户划类设计针对性信贷解决方案精准施策;第三步通过激励机制创新引导金融扶贫精准模式和精准路径。重点是实现精准穿透带动,最终将信贷支持传导到建档立卡贫困户,体现在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效果上。张家口金融开展精准施策的具体实践中,针对不同情况和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土地就以农村承包土地收益权或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宜贷则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红增收,则对合作社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宜贷则贷;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就业或优先优惠订单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农牧产品原材料的龙头企业宜贷则贷;对旅游环境好的贫困村则信贷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办农家乐等旅游服务脱贫增收。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对上述凡符合扶贫再贷款申请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对其发放扶贫再贷款给予支持,最终将金融扶贫优惠政策传导到建档立卡贫困户。

  二是实施精准穿透带动。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通过与相关部门协同,将扶贫优惠政策、专项资金优先配置到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和项目,引导和激励金融

  机构重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金融扶贫,有效提升精准穿透带动。2016年以来,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引导部分县域金融机构以农家乐为主要经营形式的旅游金融扶贫作为精准施策和穿透带动的试点,指导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支持在草原天路沿线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业带,共建成乡村农家院300余家。信贷支持234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建成美丽乡村,并配合市政府对11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优先给予信贷支持。信贷支持11个县(区)28个项目总容量达55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覆盖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20744人。信贷支持12个贫困县(区)969个贫困村逐步开展电子商务,共投入资金1.08亿元。信贷支持全市共启动异地扶贫搬迁4.95万人。一年间,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支持产业助力13.5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市贫困人口从131.8万人减少至50.3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2%。

  一是建议加大央行抵押补充贷款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政策性银行开展绿色金融重点项目扶贫力度。金融扶贫是国家战略,当前,央行在扶贫再贷款外,建立补充抵押贷款又一金融扶贫工具和路径,充分发挥了人民银行利用更多货币政策工具牵头引导精准扶贫作用。

  二是建议改进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提高金融精准扶贫正向激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是金融扶贫的重要力量,但张家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面临宏观审慎评估与增强金融扶贫信贷投放两难。建议考虑在宏观审慎评估指标体系中,结合阶段性工作重点,增强对金融精准扶贫指标的正向激励力度。

  三是建议加强区域协调,增强金融扶贫政策、资金配合。加强京津冀区域金融扶贫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机制的金融扶贫作用,增加京津金融机构对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扶贫新生力量,有效引导和动员区域金融精准实施金融扶贫。建议,一方面,在宏观审慎评估要求下,可以选择京津金融机构与张家口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扶贫信贷合作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协调机制**京津金融机构在张家

  口设立分支机构的政策和体制障碍,在不调整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使京津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转移于张家口金融扶贫。

  四是建议加强部门协调和机制再造,合理设置政策、资金组合,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形成正向有效激励,推动扶贫再贷款的需求和投放。目前扶贫再贷款需求受到管理要求的束缚,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需求申请不积极,主要是政策优惠传导过程中,金融机构缺乏利益激励,因此在融资可获得性和降低融资成本中,应增强与扶贫专项资金与财政贴息的协调配合,互为使用条件,实行利益均衡,形成需求激励。■

篇二:创新扶贫案例

  产业助力脱贫致富典型案例

  摘要:本文是以产业扶贫脱贫为研究对象,结合对茂名市电白区旦场镇楼阁堂村的产业扶贫模式的调查与政策扶持,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了解当前楼阁堂村扶贫成效与存在问题。提出对策,从而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以便为粤西乃至全省精准扶贫建立起“可推广、可复制”的产业扶贫模式助力脱贫致富提供参考。

  关键词:粤西;产业扶贫;脱贫致富

  目录

  一、研究背景

  ....................................................................................................................................2二、“产业+”扶贫模式..................................................................................................................2三、楼阁堂村产业发展分析

  .............................................................................................................31、产业发展情况

  ............................................................................................................................32、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四、楼阁堂村未来发展方向

  .............................................................................................................41、加快地域品牌创建,提高市场占有率....................................................................................42、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扩大产业规模....................................................................................43、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价值

  ....................................................................................................44、创新营销模式,稳定市场供求................................................................................................4一、研究背景

  产业发展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重点方向,但农村的产业发展缺乏基础设施、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撑,容易出现供需失衡、风险保障不足等问题,产业发展始终处于低迷状态。针对产业扶贫模式,各学者也对此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尤琳等通过研究“村党支部+合作社”产业扶贫模式的运行成效,逐步发展形成村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三方联合经营发展模式,并对当前模式实践困境提出政策性建议。董伟欣系统阐述了科技支撑、示范带动、深加工推动和市场拉动“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核桃产业在扶贫过程中的发展对策。黄梦思等从农户视角出发,在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中,分析了复合治理“挤出效应”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绩效的影响。但基于“产业+”多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实施要点和系统阐述较少,开展“产业+”扶贫模式研究对农村产业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产业+”扶贫模式研究不仅能为产业的长效发展特别是营销模式的创新提供新研究视角,也为完善产业扶贫模式提供大量的理论参考,有利于当地产业的发展以及营销模式的创新。从而加快当地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展以及农产品品牌的确立,建立长效的扶贫模式。同时,也有利于带动周边村落产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参与进来,实现农民增收,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二、“产业+”扶贫模式

  “产业+”扶贫模式是指通过企业帮扶,以建立合作社、基地等形式,带动农户及贫困户参与产业的运行和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常见的扶贫模式。它充分发挥了企业在贫困村资源配置中的集成作用,提高了贫困村的生产力和创新性,使当地资源与产业发展充分结合,利用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让企业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民,实现企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创新性。“产业+”扶贫模式以政府带动,企业为主导,村集体为载体,村民参与运行和管理。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产业,有效地整合社会各资源参与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社会各界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人民性。“产业+”扶贫模式坚持农民本位思想,为农户提供现代技术的支持和专业的指导,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致力提升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始终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共享性。“产业+”扶贫模式由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经验,村集体合作社参与管理。农户以不同形式入股,收益由持股人分红,实现技术共享,资源共享,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四是普适性。“产业+”扶贫模式除了适用于贫困村外,对其他有发展产业需求的非贫困村也适用。通过依托当地资源环境和社会环境,把产业引进来,从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具有普遍适应性。

  三、楼阁堂村产业发展分析

  1、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该村支部和驻村干部的努力下,因地制宜,把输血变成造血,在扶贫挂钩单位珠海九洲控股集团的支持下,利用扶贫资金,建立起两个种养基地,分别是黑棕鹅养殖基地和南药种植基地。以“产业+合作社+基地+扶贫户+市场”为经营模式,基地免费为贫困户提供鹅苗和其他种养技术培训,贫困户以不同的形式入股,实现农民增收。目前,合作社共投入资金196万元,养殖总占地面积200亩,每年出鹅60万只,产值可达2800万元左右,共带动全村80户386人发展种养,村民实现年均收入3万多元,2018年下半年红利14.7万元,全年户均增收11140元,2019年贫困户人均分红达到了1600元,收入较为可观,但经营能力依然有待提高。

  2、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为了深入研究“产业+”扶贫模式,本项目团队深入楼阁堂村进行产业开展调研活动。在调研中发现,村民对本村的产业扶贫模式熟悉程度较高,家庭收入有大幅度提升,村容村貌变了样,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村民在产业发展中参与度还比较低,产业发展也依然存在问题和发展瓶颈。

  第一,缺乏品牌加持,影响力辐射范围窄。目前黑棕鹅养殖基地产品主要售往茂名周边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小,市场占有率小。楼阁堂村建立起了电白区首个下沉电商服务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加快了旦场镇楼阁堂村及周边农副产品“网上行”。但该黑棕鹅养殖基地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而品牌是产品增值的重要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销售,降低了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因此产品在本地和各电商平台的吸引力和知名度较低,缺乏与同类型产品竞争的能力。

  第二,资金匮乏,难以扩大产量。黑棕鹅养殖基地目前处于产业发展前期,产业规模较小,可支配资金匮乏,产业难以进一步扩大。扩建基地、增加黑棕鹅的养殖数目、加大黑棕鹅的宣传力度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黑棕鹅养殖基地目前有三个养殖区,共投入约150万元。但楼阁堂村的黑棕鹅养殖属于扶贫产业,拥有固定资产、可支配盈余、成员出资较少。相较于市场上同类型相对成熟的养殖企业,合作社可用于扩大产业的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第三,销售模式单一。楼阁堂村黑棕鹅养殖主要以活禽出售或进行屠宰,再将整鹅出售给客户,以传统的线下周边销售模式为主。这种销售模式比较单一,市场狭窄,受市场变动的影响较大,同时新鲜宰割的鹅对运输和储存的条件要求比较苛刻,使得运输成本大大提高。导致主要销售范围有限,订单零散,运送批次多,满载率低,人力、物力成本高,收益少。

  四、楼阁堂村未来发展方向

  1、加快地域品牌创建,提高市场占有率

  市场上同类型的产品众多,创建品牌是使消费者认识产品的第一步,也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创建品牌也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经济收入,有利于实现长效的发展扶贫模式,使贫困户脱真贫,真脱贫。在创建品牌方面: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寻找自己的核心优势和竞争力。楼阁堂村黑棕鹅养殖基地的核心优势和竞争力是技术,即养殖技术和屠宰技术。合作社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定位,加快地域品牌的创建。其次,品牌的形象标志是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的最直观表现,合作社需要制订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形象标志。这样,可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及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了解。再者,推广方式也是影响建立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的重要因素。合作社可以选择新兴网络推广方式,通过直播间、短视频、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使黑棕鹅进入更多消费者的视野,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促进黑棕鹅地域品牌的建立。

  2、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扩大产业规模

  楼阁堂村可以通过提升产业实力吸引投资,同时还可以利用乡镇工农业、旅游、文化建设、乡镇建设等优势资源和产业领域,提升自身商业价值,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首先,制定精准的招商引资方案,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吸引企业投资,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其次,继续争取政策落实和政府扶持。政府扶持有利于招商引资。可以寻求当地政府在资金或金融上的支持,通过竞争立项补贴、以奖代补、贴息贷款、减免税款等形式获得资金。寻求政府对农民在用水、用电、用地方面的帮助,或是争取政策优惠,增加政策对企业的吸引力。另外,完善好交通、通信、网络等硬件基础设施,为企业的引进和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

  3、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价值

  楼阁堂村现有的产业链单一,附加价值低,经济收益较低。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领域是该产业继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楼阁堂村可借鉴市场上成功的熟食店铺案例,将本村的黑棕鹅进行深加工,做成熟食在电商平台上售卖。同时可在线下开设实体店铺,利用较低的成本进行快速扩张。既可延长产品的储存时间,解决屠宰后的黑棕鹅保存时间短的弊端,又可通过将产品进行深加工,拓宽产业链,解决整鹅对消费客群的限制。另外,楼阁堂村可在附近地区开设特色饭店,以黑棕鹅为主打菜色。不仅能有效解决产销脱节等问题,还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周边地区贫困人口就业机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4、创新营销模式,稳定市场供求

  网络大数据的发展打破了农产品营销的时空限制,使农产品信息更加透明化,能够轻松解决产销脱节问题。楼阁堂村黑棕鹅产业可积极利用电商服务点,发展平台直播卖货模式,尝试多种线上销售途径,把以生产者为主导的销售模式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的营销模式。同时,积极与各大商超、学校和商政企食堂达成长期供货协议,建立起农场基地供货的直销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线上推广,线下销售,多渠道营销,能有效增加黑棕鹅的销售量,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黑棕鹅品牌的建立,实现产品供销一体化。

  产业带动,合作社和基地引领,市场推动,贫困户抱团,“产业+”模式的各个环节具有不同的责任,同时又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推手。它将发挥持续“造血”的功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可推广性。

篇三:创新扶贫案例

  “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典型案例

  1.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

  自2016年“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创建活动以来,茶业口镇在上级各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根据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要求,不等不靠,积极作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为目的,切实提升全镇的信息化水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功创建山东省“信息化扶贫示范镇”。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保障

  成立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站室所及有关部门、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定期召开“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建设联席会议,将责任压实到人,积极协调移动、联通、电信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共同协作。全镇15个省级扶贫村,每村设立1-2名信息员。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编制《茶业口镇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建设工作方案》,各信息化扶贫示范点制定工作制度、值班制度、信息员职责等相关制度,为示范镇的创建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引入社会化资金,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

  积极争取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协调联通、移动、电信、广电、铁塔等企业引入社会化资金,实现境内网络全覆盖,突出重点贫困村,工作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制定专项网络营销和信息惠民的优惠政策,细化工作措施,加强贫困村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大宣传力度,倡导贫困户使用信息化设备和服务。

  三、发展“互联网+”模式,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1、互联网+医疗。依托为汪洋卫生院配置安装的信息化设备,实现“互联网+医疗”模式,提高医疗信息化水平,方便患者就医;

  2、互联网+农业。依托山东石屋人家旅游开发有限公实行“互联网+农业”模式,促进电商平台建设,提高农产品销售的信息化水平;

  3、互联网+教学。依托汪洋中学建设信息机房实现“互联网+教学”模式,推进信息化教育水平开展;

  4、建立综合信息服务站。依托便民服务站、农家书屋等资源,建设综合信息服务站发挥信息化设备的作用,加强对信息化培训工作,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下一步将继续巩固扩大信息扶贫效果,更加注重信息服务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推广农民用的了、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积极营造依靠信息化享受便利生活,深入发展“互联网+”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通过多种渠道让茶业口镇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走出去,-2-

  外部的先进技术走进来,切实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使互联网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2.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

  打开外界对话渠道

  信息化助力池上乡村振兴

  农村乡村振兴,最大的瓶颈在与信息渠道的闭塞、沟通媒介的匮乏。这个瓶颈,对地处鲁山山区的池上镇尤为明显。开展信息化建设以前,对外沟通渠道多依靠电视、网站获取外部信息,如何将自身优质农产品和旅游资源推介出去还多依靠口口相传。也是这种信息不对应,造成池上镇农产品、旅游产业虽然作用独树一帜的山水资源,却无法形成规模、广为人知,导致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处于发展末端,自我掌控市场能力不足。

  创建为省级“信息化扶贫示范镇”以来,池上镇充分运用项目建设成果,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广泛推介优势资源,鼓励企业和群众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发展、致富奔康,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提升和有力保障,乡村振兴步伐明显加快。

  一、硬件为先,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联合联通、广电等单位,改造升级网络硬件设施,池上镇44个行政村网络接入速率在10Mbps以上,多数村达到100Mbps,村庄、景

  -3-

  点、交通干道均覆盖4G无线网络。在5个村建设无线网络覆盖,镇内无线覆盖村总数达到7个,乡村旅游网络设施实现合理布局。期间,针对聂家峪等重点村4G信号不佳问题,专门对接协调,第一时间增配硬件设施,妥善解决到位。

  二、抓实培训,广大群众信息技能不断提升。项目建设期间,先后举办多期信息化技能培训班,组织分散学习培训,提高群众计算机、互联网实际操作能力,参训受益的扶贫重点村农民家庭超过30%,涌现出了彭来等电商乡土人才,群众运用微信等网络渠道销售农副产品积极性明显提升。2019年,群众通过微信、电商平台等手段销售蜜桃、猕猴桃等产品已占总产量的20%左右。

  三、强化运用,产业振兴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幸福池上”公众号对外推介作用明显,客商游客通过平台链接池上资源逐渐成为重要渠道之一。建成以来,先后吸引北场花海、食用菌园区等项目落地建设,涌现出八戒开荒、七蜗牛等优质电商平台。近年来,池上镇及所辖聂家峪村、池埠村被评为市电子商务示范镇、村,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镇接待人数5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100万元。

  3.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

  发展电子商务

  推进信息化扶贫

  -4-

  作为省级信息化扶贫示范镇,2017年周营镇人民政府成立信息化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为充分发挥信息化扶贫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农村信息化和扶贫工作实际,成立了新型农民创业项目,并以此为依托,建立多个农村基层综合信息站和专业信息服务站,积极推进当地农民靠信息化、互联网和电商实现脱贫致富。

  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新农民创业园以培训淘宝、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创业、电商专业人才免费培训、乡村青年电商免费孵化为主。

  一是强化电商平台应用方面的培训和电商孵化。立足当地,辐射周边。2018年新农民创业园成立至今,开展培训800余人次,成功孵化电商100余个,50余人长期就业于新农民创业园,开设淘宝、阿里巴巴等店铺50余个,拥有兰微诗、微湖湾、优兰之秀、以凡以恋等多个自主品牌,年营业额2000万左右。

  二是强化电商技术人员的培训。针对电商所需的开发、设计、摄影、网红等专业需要,培训了产品开发人员多名、设计师多名,摄影师3人、网红直播人员多名。这些技术人员,兼顾淘宝和技术,协同创业园的其他人员运作整体流程。形成了独立设计开发产品,独立模特摄影,独立淘宝店铺装修设计和网红直播,以及快递物流等相对完善的电商创业产业链。为创业园长期运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也为周营镇电商发展做了良好的技术储备。

  -5-

  三是创业带动,抱团发展。创业园坚持园内乡村青年“人手一店,独立创业”的思路,力争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淘宝店铺或者阿里巴巴店铺,所有的店铺按照园区内的整体规划,统一思路运作,每个店铺的盈利都是属于个人的。创业园给返乡农民工、留守妇女等提供电商所需要的产品资源、运营所需的技术、管理等,让大家能够抱团发展、相互协助,达到电商信息化扶贫带动就业、创业的目的。

  四是信息化扶贫,带动乡村振兴。为了切合信息化扶贫工作实际,现新农民创业园参与电商扶贫贫困户15户19人,参与电商免费培训,残疾人电商创业,敬老院慰问等公益。目前新农民创业园成立了专门的农村淘宝部门、农产品宣传部门,致力于电商销售当地特产、农产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新农民创业园先后获得枣庄市总工会授予的“工友创业园”称号、山东省优秀互联网品牌(山东省电子商务促进会)等荣誉。

  4.东营市广饶县陈官镇

  2016年,广饶县陈官镇成功入选山东省“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建设试点。入选试点以来,陈官镇按照省、市、县信息化扶贫工作的相关要求,严格执行“信息化建设示范镇”建设任务合同,根据创建标准,全力打造“信息化扶贫示范镇”。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6-

  建立起陈官镇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镇长任组长,镇工委、扶贫办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村村确定了信息化建设负责人。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陈官镇“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建设实施方案》、《陈官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和工作推动措施,确立了建设目标,明确了建设方向。

  二、立足实际,推进“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建设

  (一)完善基础设施,打牢农村信息化发展基石

  作为“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创建试点,陈官镇不断加强信息化网络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农村信息化发展基石。积极协调通信运营商,加快推进宽带升级改造和光纤到户,提升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缩小城乡差距,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开展信息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积极开展信息技能培训,深化农村远程教育体系建设,整合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集成远程教育技术,协调各部门远程教育力量,广泛开展农村远程教育,普及农业科技、致富信息及相关的技能培训,举办电脑网络操作知识培训班,通过培训大大提升了村民电脑操作的技能。

  (三)实施信息化惠民政策,拓展居民信息终端普及

  协调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着眼于农村市场深度拓展,制定符合村民的优惠上网资费标准,降低农民使用通讯工具的门槛,推进农村居民信息终端普及应用,实现了在有网络覆盖的地

  -7-

  方就有营销服务网点,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快捷地开通、办理各种通讯业务。

  (四)完善配套设施,推进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

  利用陈官镇便民服务中心大厅,配备宽带上网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为全镇居民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在贫困村各成立信息服务站,配备信息员,为村民提供服务。

  (五)推广“互联网+医疗”应用,广泛服务农村居民

  依托“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云平台,通过智能云健康监测设备和综合云健康服务平台,让村民享受到便捷的基本医疗健康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了重大疾病预防的及时诊断,减轻了贫困家庭看病负担,基本达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早预防”的目标。

  三、推进措施,助力信息化扶贫工作的开展

  (一)基础网络建设助推农村信息化。网络宽带基础设施及“4G网络”的全覆盖,为智能手机、计算机等信息终端的普及创造了有力条件。通过不断的宣传推广互联网应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综合信息服务站便利群众生产生活。充分利用综合信息服务站为农民提供文化教育、农业科技、气象信息、信息技能培训等网络信息查询服务。

  -8-

  5.烟台市牟平区玉林店镇

  玉林店镇扎实落实省、市、区信息化脱贫攻坚工作部署,本着“政府扶持、社会参与;整合资源、共建共享;自愿参与、自主选择”的原则,着力发展信息化扶贫,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农村扶贫开发,打造信息化扶贫示范镇。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建设领导工作小组,各村设立信息员,负责本村信息化扶贫工作,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制定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对扶贫信息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定期对信息化扶贫建设情况进行调度、督导、检查,确保信息化扶贫工作高质量完成。

  二、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全覆盖。镇党委政府积极与联通、移动和电信等网络运营商对接,全镇10个省级贫困村已全部接通宽带,基本实现省扶贫工作重点村中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智能手机不少于60部、计算机不少于20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不少于15台的建设目标。让农民随时随地接收外界最新信息,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农户信息终端的普及和应用,可以让农民的孩子通过网络进行听课、学习,可以让农村百姓在网上干事创业,也可以充分挖掘农村的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三、建立综合信息服务站。玉林店镇在省级重点贫困村中的小宅村、东桑杭埠村、对阵圈村建设了3处规范的综合信息服务

  -9-

  站。农村信息服务站既是农民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信息化扶贫工作关键环节,通过信息服务站农民提高了信息利用意识、学习了更多的信息获取技巧。农民在信息服务站推广、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收益。

  四、进行信息技能培训。镇政府邀请农技专家、互联网专家和农村电商专业人员对村两委成员、信息员及部分对信息化有兴趣的村民提供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信息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了农户对信息化的认识,为以后更好的通过网络平台干事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项目。镇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在东桑杭埠村、小宅村、对阵圈村3个村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项目,每村分别购置了“智能健康检测仪”套装、吸氧机、理疗灯、电脑、空调、智能系统管理平台等设备。村民可实现刷身份证对心电、血压、血脂、血糖、尿常规、尿酸等多项目进行免费快速检测,自动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检测结果实时上传系统管理平台,实现慢病、常见病的常规管理,实现了乡村居民“小病不出村”、“未病早预防”的健康呵护与信息化查体功能。村民充分享有了在家门口健康守护的获得感,同时感受到政府为百姓精准扶贫带来的幸福感。

  -10-

  6.济宁市泗水县杨柳镇

  泗水县杨柳镇作为山东省2016年度“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建设试点乡镇之一,结合当前的三大攻坚活动之一——“扶贫攻坚活动”,现将项目创建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形成合力。杨柳镇党委、政府,县工信局把信息化扶贫示范镇项目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杨柳镇成立以党委副书记、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科室为成员的创建“信息化扶贫示范镇”领导小组,明确专(兼)职信息化建设责任人,所辖每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有1名信息员,并制定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抓好任务落实的牵头组织工作,主要参加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积极响应,主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完成好所承担的任务。

  二、加强指导,调研学习,快速落实。市工信局分管领导、业务科室多次到杨柳镇指导项目的建设,对项目的规划、建设内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县财政局、工信局相关业务人员在项目的建设前、建设中、建成后多次到镇进行实地督导;市工信局组织承担建设任务的镇工作人员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进行考察学习,杨柳镇组织人员到临沂市莒南县涝坡镇考察学习。通过指导、学习,杨柳镇认真研究、结合实际,制定建设方案和推进相关工作的具体落实措施。夯实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的信息化建设基础,-11-

  通过试点示范应用,逐步培养农民使用互联网的良好习惯。

  三、合理规划,整合资源,优民惠民。杨柳镇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发挥“互联网+医疗”模式,初步建成5个医疗综合信息服务站,共涉及省级扶贫村14个村,服务人口10500人。分别是:1、东苑社区为新建社区,共辐射小厂、老官、张刘、郭家铺、潘家庄等5个搬迁村,人口合计4000余人,综合信息服务站投资约65万元,建有信息化扶贫医疗健康小屋一处;2、老泉社区共辐射老泉村(原老泉一村、老泉二村、老泉三村、老泉四村)、郭家庄、谷家庄3个村,人口合计3300余人,结合村卫生室建设医疗综合信息服务站投资约7万元,配有医用多功能检查仪一台。3、西柳村医疗综合信息服务站,辐射西柳村、于家泉村(搬迁村)、吴家庄村3个村,人口合计1800余人,综合信息服务站投资1万元;4、田家庄村医疗综合信息服务站,辐射田家庄村、许家庄村2个村,人口合计600余人,综合信息服务站投资约5万元,配备流动医用多功能检查仪一台;5、滕家庄村医疗综合信息服务站,辐射滕家庄村1个村,人口合计800余人,综合信息服务站投资约5万元,配备流动医用多功能检查仪一台。以上5个医疗综合信息服务站投用后,除涉及14个省级扶贫村外,还辐射周围村庄20余个村,服务人口接近20000余人,即方便群众随时了解身体状况,又方便家庭医生随时掌握群众身体健康。

  四、创建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抽调1-12-

  名信息化建设负责人专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并设计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二是信息技能培训:通过集中培训、远程教育等方式,使得每村信息员、八成以上村“两委”成员、20%的农村居民家庭参加过信息技能培训。连续三年通过培训农村淘宝、电子商务、信息化扶贫及信息员技能培训等六次培训已经达到以上比例。三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每村接固定宽带,且固定宽带平均接入速率高于10兆每秒,新建固定宽带接入网络全部采用光纤到户方式。四是信息终端普及应用:该项目在建设前、建设中、建成后通过走访调研,使得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智能手机多于60部、计算机多于20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多于15台。

  五是依托互联网+医疗建设信息化扶贫健康小屋一处,并成功与镇卫生院连成局域网,使信息共享。

  7.泰安市东平县老湖镇

  泰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严格落实省市两级扶贫指示,督促督导各扶贫示范镇提升建设水平、总结建设经验、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东平县老湖镇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创建工作已逐一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实施完成,于2019年底通过了省工信厅检查考核,创建程序规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现将工作情况和成效汇报如下。

  一、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

  -13-

  根据工作部署,先后对冯庄、郭楼、陈辛庄、西四、贾村、后茶棚村、王台等省市重点扶贫村的信息员开展了业务培训,通过对农村信息员工作规范和服务要求、计算机基础及操作技能、智能手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基本应用等内容的学习,信息员对信息化扶贫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对部分村干部和村民开展了计算机操作技能、手机操作技能和农村电商培训,邀请电商培训企业对全镇71个村的年轻村民代表进行了农村淘宝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探寻信息化脱贫路子。电商带头人解庆丽,通过参加东平县政府组织的电商培训,开设多家淘宝店铺,把东平湖特产卖到全国各地。其中,淘宝店铺—暖娘娘手缝坊,主做手工缝制棉衣,给留守妇女,贫困户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

  二、加快信息服务站建设,促进信息扶贫规范化

  为进一步规范信息化脱贫建设,该镇在贾村、朱桥、后仓和西二4个省市级贫困村设立了综合服务站,对服务站进行简易装修,并购置电脑、桌椅等基础设施设备,确保服务站正常投入使用,及时为村民提供多功能信息化服务。同时在贾村和朱桥所在的凤凰社区综合服务站设立了高标准培训会议室,满足村民的多种培训需求,并进行了编织培训、农技培训等多次培训活动。

  三、促进互联网+建设,助力全面信息化脱贫

  (一)实施互联网+医疗项目,完善医疗保健服务。

  依托老湖镇卫生院,建立互联网+健康扶贫信息服务系统,-14-

  卫生院每个签约医生及乡村医生通过在手机上下载健康扶贫APP这一应用程序,能选择其管辖内的服务家庭,对建档立卡贫困患者进行信息摸底核实,对其进行签约管理和随访服务,记录服务内容,实现健康扶贫无线移动办公。在互联网+模式下,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健康扶贫档案可以在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中实时更新、实时查询和动态管理,家庭医生或责任村医通过手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健康服务进行随时随地的动态管理,在手机上直接将慢性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随访信息实时录入,与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完成重点人群随访服务,从而保证了健康扶贫工作及时、规范地开展。

  (二)创新互联网+党建模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

  在凤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带有二维码和操作说明的标志牌,依托灯塔—党建在线app,使广大党员通过手机扫码,就可以加入灯塔党建系统,在app上实现在线学习,党建知识问答,和党建信息获取等服务。灯塔e支部管理员,还可以通过电脑上传本支部的党员大会、党员生活会开展情况等信息。下一步,党建灯塔在线app将陆续实现网上交党费等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创建互联网+教育平台,为贫困儿童搭建平等教育阶梯。在滨湖社区服务站附近设立电子阅览室,为覆盖范围内的贫困儿童提供纸质图书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区域,贯彻扶贫先扶智理念,使我镇贫困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15-

  8.威海市荣成市柳埠镇

  一、取得的成效

  荣成市将埠柳镇作为示范镇,目前创建工作已全部完成,各示范项目运行正常。主要成效:一是加强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的服务作用。制定了信息员工作职责及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管理制度,并全部公示上墙,不定期的举办了多期面向农村居民家庭的信息技能培训,自示范镇创建以来,信息服务站点不定期的举办面向农村居民家庭的信息技能培训,20%多的农村居民家庭已参加过信息技能培训,服务站自创建以来,培训总人数达到1000多人次,使农民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化技能。二是“互联网+医疗”应用项目为群众带来便利。充分利用荣成市智慧卫生诊疗平台,在村级卫生室安装接入设备,架设传输专线,通过互联网与镇级医院、市级医院对接。目前3个工作站已覆盖13个贫困村,为2370名贫困人口建立体检档案,对1248名因病致贫人口进行定期入户随访。三是积极开展互联网+农业”示范应用。建设农产品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并以此为平台,整合各类资源,成立电商协会党支部。党支部建立创业培训工作机制,与威海电商协会、荣成市妇联等结成合作伙伴,定期邀请电商专家进行系统培训,进行业务咨询、营销策划、代发货等服务,普及电商专业管理知识,增强从业者的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班5次,培植孵化了3家规模化、标准化网店。盘活不夜村2500多平闲置

  -16-

  厂房,建设完成一处集农产品存储、物流、交易等于一体的农产品交易中心,与顺丰速运合作,制定青皮无花果服务升级方案+,年内销售无花果、地瓜等农产品800多万斤,销售额达1500多万元;充分发挥华林农产品电商交易中心作用,项目建有电商交易及农产品展示区、产品储存物流库、办公楼及附属设施、种植示范区和采摘体验区,集电商交易、创业培训、农产品展示、储存加工中转、物流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既可以为当地企业、商户提供办公平台,又能为外地客商和全国性网络平台提供对接平台,同时吸引物流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集聚,对提高全镇农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帮助群众增收致富、膨胀镇域经济有着积极推动作用,进一步包装“生态埠柳

  阳光果乡”品牌,带动全镇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四是开展“互联网+休闲旅游”示范应用。结合信息化扶贫建设,着力抓好体验中心建设、采摘线路制定、标准化管理、电商推介平台等工作。聘请途歌集团对全镇旅游采摘进行整体规划,把无花果采摘作为突破口,由政府牵头,设计宣传折页及采摘优惠券,旅游旺季期间到市内各大景区、宾馆进行营销;设计统一产品包装箱,印制“埠柳农家无花果”统一标识符号,由政府进行统一备案,提高产品知名度,逐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借助埠柳镇首届无花果采摘节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宣传面,全面叫响埠柳镇“绿色生态镇、休闲采摘游”知名度,提高产品销量,增加贫困村群众收入。

  二、经验做法

  -17-

  1.发挥村级信息员带动作用,加强信息化培训。一是充分发挥建成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及甘薯产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作用,定期组织开展信息化培训会议,对涉及到电商运营、农产品信息发布等内容进行重点培训。二是及时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采用点单+派单模式,组织开展电商培训会议及线上销售等课程,切实提高对村级信息员培训效果。三是建议建立健全信息化培训体制,对信息化培训次数、内容、流程等进行规范,采用手把手教学、一对一辅导模式,确保培训实效。

  2.发挥电商扶贫辐射带动作用。一是发挥农产品电商交易中心作为镇域范围内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规划建成物料堆放、电商交易、冷冻存储等功能区域,进一步规范厂区建设、扩大厂区规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与多家电商公司对接,引进电商及物流公司入驻,在收购群众农副产品基础上,依托线上淘宝平台、抖音、快手直播等对农副产品进行宣传推介,提高区域农产品知名度。三是在农产品交易中心配备电子显示屏基础上,对镇域范围内农产品种类、收购价格、品质要求等方面进行公示公开,增强信息发布力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四是对镇域范围内普通群众农产品进行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提高单位农产品价值,与多个村签订农户农产品优先销售框架协议,真正让经济效益惠及群众。

  -18-

  9.日照市五莲县户部乡

  近些年来户部乡在信息化扶贫领域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原则,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服务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让农民享受更多的信息化发展成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

  一、打牢基础、服务村民

  紧扣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更新信息化扶贫手段。在前期创建之初积极开展有线电视入户、“宽带入户”、WIFI覆盖等通信基础建设活动、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以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和普及为重点,加快贫困地区通信网络建设力度,全乡农村信息网络得到快速发展。全乡行政村已实现光纤到村和4G网络全覆盖。开发了“樱乡户部”信息化扶贫平台,覆盖全乡38个村庄,平台包括魅力户部、樱乡户部、智慧党建、健康生活、脱贫攻坚等板块,实现了旅游、农业、党建、医疗、扶贫等与互联网融合,方便村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在新时期结合实际积极联系铁塔公司投资30余万在井家沟、松朵山等5个村庄进行基站建设,为下步5G开通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领导、广泛培训

  户部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为主要成员的信息化建设推进小组,扎实推进信息化扶贫工作。结合当下信息化扶贫新要求、新形势,对38个村村级信息员、-19-

  村“两委”干部每年进行不少于4次的信息化教育培训。在懂得如何使用网络、使用电脑的基础上,让大家知道如何利用网络进一步增收、致富。在全乡大力号召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电子商务,组织电商站点负责人、电商经营主体、农村妇女、创业青年、贫困户参加电商专才班,加快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建设,让大家明白电商是什么,如何来操作,进一步满足群众对电商培训需求。截止目前户部乡村级信息员、村“两委”培训比例达到100%,群众培训比例达到30%以上。

  三、与时俱进、创新惠民

  推动“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加强户部乡14个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发挥电商服务站点与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有效联动,实现农产品产销信息有效对接,推出本地农产品上行、网络代购、快递代收、数据上传等功能。重点培育了王家大村和吴家庄子电商服务站点,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拓展线下产品展示销售功能。同时成立了乡电子商务站点微信群,加强对电商服务站点的管理。如吴家庄子电商站点,以“东坡醉”为产品经营品牌,设立网上商城,与北上广地区的电商运营者建立合作,在德风商城、一米市集、汁家商城、古老农耕商城进行产品推广,利用微信、抖音等社交工具加强与客户互动交流。将合作社基地、合作社成员、贫困户出产的农产品进行大力推广,经营范围形成了果品系列、杂粮系列、茶叶系列、蔬菜系列、禽蛋系列、农产品初加工系列等,涵盖农户生产的所有产品,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

  -20-

  的销售服务,交易额稳步提高,现在每月电商交易额都在6万元以上。臧家槎河的电商站点,仅用三个多月时间,“三变色”小米就销售就达8万余斤,增加农民收入近100多万元,产品销住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

  10.临沂市沂水县诸葛镇

  信息化扶贫打通山村脱贫致富“软”路子

  下华庄村位于临沂市沂水县诸葛镇,拥有“暖阳牌”红香椿农产品,产品优质,但迟迟打不开市场。信息化扶贫在诸葛开展后,解放群众思想,抱团发展,畅通网络销售渠道。让下华庄产品卖的出卖的好,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在动力。

  一、解放群众思想

  诸葛镇结合信息化扶贫示范工作,为下华庄配备了10台台式电脑、1台打印机、1台投影仪、1台笔记本电脑,在下华庄服务的第一书记根据配备的设备,通过投影仪每天晚间为村民播放爱国电影,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他们开设了第一书记夜校,每周聘请淘宝、京东等讲解员为村民解决网络销售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品牌定位

  在第一书记带领下创建了“下华庄的故事”微信公众号,安排专人负责公众号维护,对外传递下华庄声音,争取到更多的人

  -21-

  关心关注下华庄。从去年清明节开始,就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下华庄红香椿上市的推广信息,山东省电视台《小溪说事》栏目专门到村制作了一期电视节目,义务帮助推广推销红香椿。

  三、做大网络销售

  诸葛镇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培植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借助电商平台,助力贫困户脱贫。信息化扶贫开展前,群众单兵作战,价格靠贩子说了算,信息化扶贫开始以后,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来下华庄村收购红香椿的客商越来越多,价格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早早地让下华庄的香椿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销售到全国各地。截至目前,诸葛镇下华村通过网络共销售出了7万多斤红香椿,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余元。

  四、发挥信息员重要作用

  诸葛镇严格按照“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创建的“五个一”工作标准,配齐配优各省扶贫重点村信息员。并以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免费提供等方式,以村“两委”干部和各信息员为培训重点(信息员与贫困家庭代表一组,全部两委干部一组),采取网络教学、现场培训、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分批次进行培训,共计开展各类培训20次,参训人员达到2000人次。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掌握了信息化办公软件使用,学会了基本的有线及无线网络设置,利用网络搜索资源和应用资源,了解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相关内容,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安全知识。

  -22-

  各信息员在扶贫重点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因地制宜的进行了各种尝试。其中,该镇下华庄在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基础上成立了第一书记培训夜校,针对在家务工人员,通过夜间闲暇时间对他们进行全方位培训,从网络基础知识到电商销售、从了解农村小事到知道国家方针政策,从枯燥无味千篇一律打牌喝酒到接受爱国教育的精神生活,极大的提升了下华庄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水平。并将本村特产“红香椿”在网上进行宣传销售,保证每斤价格不低于4元,最高时达到10元每斤,使农户收益大大提高。刘家河北通过信息化设备对全村各路口进行实行监控,有效遏制了违法犯罪现象;上古村为“沂水苹果”搭建了宣传销售平台,销售量及知名度大幅提升。通过这些尝试,拓宽了农产品销售、农资购买渠道,打通了物流瓶颈、提高了农产品价格、降低了农资成本,使信息化建设与诸葛镇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促进和提高了诸葛镇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全面协调发展。

  11.德州市宁津县相衙镇

  自入选试点以来,宁津县相衙镇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鼓励和引导信息化技术在重点贫困村的推广应用,极大提升了贫困村信息化建设水平,使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信息化扶贫带来的变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相衙镇在11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建设了27个重点扶

  -23-

  贫项目,涉及工业、农业等领域。为切实推进信息化扶贫,相衙镇建设了5处综合信息服务站,为11个重点贫困村每村配备1名懂技术、能服务的信息员,免费帮助村民进行信息查询、产品宣传等服务,利用微众、米客等互联网企业线下服务站点,推广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同时,在贫困村建立信息化扶贫微信群,向村民发送农业种植、计算机应用等技术知识,推送“美丽乡村”、“智慧宁津”等APP,并教给村民利用互联网进行生活缴费与购物等。通过微信平台推送村务信息,进行村务公开、各种信息发布、村务管理、文化教育、党员远程教育等。

  二、免费开展电商培训

  相衙镇凭借建设省级“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契机,购置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建设了信息化扶贫培训中心,邀请电子商务和农技专家,采用“家门口培训”模式,开展农村电商培训,讲授淘宝开店等内容。同时,相衙镇扶贫站与该镇德州布莱特威毛皮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公司内设立电商培训中心,培训合格后可直接留厂工作,解决了学员的就业问题。截至目前,该镇电商培训班已累计培训500多人,成功开设网店32家。

  三、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

  相衙镇投资二十多万元,引进“互联网+医疗”项目,包括公共卫生智能查体终端等6项主要服务设备,免费为村民进行体检。血常规、尿常规、身高、体重等多项检查结果可通过终端直接上传到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用系统。医生只需携带公共

  -24-

  卫生智能查体终端设备就能在就近的医疗网点为村民进行查体,出行不便的老年人和贫困户都能享受到便捷服务。村民只需在设备前刷下身份证,个人信息就可以在设备上显示,非常的便捷。

  12.聊城市临清市刘垓子镇

  刘垓子镇成功创建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利用互联网+电商扶贫模式的镇级互联网应用电商平台,培养村民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线上农产品、手工艺品等产品的售卖。借由电商平台,在丰富村民信息化经验的同时,还能扩宽村民自有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村民的实际增收。

  一、信息化技能培训。项目成立后,整合邮政便民服务站、电信代办点、超市等社会资源,建设4处农村综合信息化服务站,并依托农村综合信息化服务站组织农业种植、农耕技术、农业电商方面的专家对信息员、村“两委”、村民代表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

  二、产品采集。通过挖掘对一些有自主品牌和知名度的产品进行电商平台内推广,并结合信息化扶贫电商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发送推广推文扩大产品知名度;对一些村级自种及温室大棚种植的产品进行“添加产品销售理念,拍摄精美样片、重新设计包装样式”等打造工作,使产品电商化并可以上架到刘垓子电商平台上,经过打造的产品特色鲜明,溢价能力升高,可以通过刘垓

  -25-

  子电商平台售卖出高于原产品价值的售价,以达到农民增收。

  截止目前已在刘垓子镇域内进行产品采集20余次,产品类型涉及水果生鲜类、手工制作类、地方特产类、食用食品类五大种类,产品升级打造6款产品,并针对中国传统节日打造专属节日礼盒,目前刘垓子信息化扶贫电商平台现有产品67款。

  三、社区团购推广。为了打通从农村到城市的中间环节,解决农产品上行之困,以集市的形式不同的社区进行扶贫产品的展示和体验,让居民更加详细的了解到原生态的农副产品并持续在线上购买。山东尚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刘垓子镇在聊城水韵、站前与柳泉等社区,共举办了13场“扶贫产品进社区”大型展销活动。

  四、商场地推。在聊城五星广场、铁塔商场及开发区久和社区不定期举办“家乡扶贫,我先行”活动。通过爱心扶贫、发放宣传手册、扫二维码进群、转盘摇奖、个性留影等形式免费品尝镇上特色产品,鼓励行人为家乡扶贫事业助力加油。

  五、微信群推广。成功组建“家乡扶贫,我先行”五个微信群,目前公司指定运营部专人负责群内成员的团购及需求,不定期在微信群内举办优质产品下单红包返利活动,让买家不仅能尝鲜到刘垓子优质的农产品,还能以实惠的价格拿到,为进一步平台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六、短视频推广。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对吕堂扶贫大棚里的多种天然果蔬进行了不同情境的短视频拍摄剪辑,为刘垓子

  -26-

  信息化扶贫电商平台打造出新的获客渠道。

  七、合作方推广。聊城藏宝图、团团在线、山东微光联盟电子商务公司等进行合作,协助推广优质绿色农产品。

  八、平台运维。对刘垓子镇信息化扶贫电商平台的微信公众号端、平台PC端、小程序端进行日常维护,定期发送公众号推文,对平台产品进行定期产品信息复核更新,实时对产品分析进行上下架工作,并对平台首页banner、图片、栏目进行优化设计,每日对平台营销数据、交易数据、顾客管理、优化平台及商品排名进行数据查看。

  13.滨州市惠民县何坊街道

  滨州市工信局严格按照原山东省经信委《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创建实施方案》(鲁经信信推[2016]437号)、原市经信委《关于做好2017年度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扎实开展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创建工作。现将何坊街道办事处信息化扶贫示范镇的创建成效及经验做法总结汇报如下。

  一、创建成效

  1、农村综合信息综合服务站全覆盖。投资创建何坊街道农村综合信息培训中心一处,建立何坊街、钦风街及街道办驻地服务站点三处,采购配备电脑,路由器等硬件设备,实现街道信息化设备

  -27-

  全覆盖。省扶贫工作重点村(何坊街、钦风街)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

  2、驻村信息员“全覆盖”。高度重视驻村信息员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中的作用,确保驻村信息员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6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信息员共12名,含已确定并建立档案驻村信息员2名,服务范围涵盖何坊街道实施方案中要求的2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

  3、信息化扶贫培训常态化。实施农民信息技能培训工程,增强农民信息获取能力,通过集中培训或远程教育的方式,何坊村、钦风村农村信息员培训率达到100%,村“两委”成员培训率100%,农村居民家庭参加信息技能培训率达到70%。2018-2019年,何坊街道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创建集中培训2期,参加培训230余人。同时不断完善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创建实施方案,委托滨州市翔源能源咨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全力推进街道信息化建设工作。

  4、“互联网+”全覆盖。有效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不断提升“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创建”水平。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和智慧大棚”战略,不断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何坊街道“互联网+”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智绘何坊”手机APP项目顺利完成,促进了何坊街、钦风街两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农村综合信

  -28-

  息服务站建设,同时也提升了智能办公,不断助力何坊街道创建“信息化扶贫示范镇”。

  14.菏泽市单县黄冈镇

  菏泽市单县黄岗镇位于单县南部,距县城约15公里,2016年成功申请山东省第一批信息化扶贫示范镇项目。目前,这镇已通过验收,被省工信厅公布为“信息化扶贫示范镇”。现就信息化扶贫示范创建情况汇报如下:

  2016年9月,黄岗镇获批创建第一批信息化扶贫示范镇项目以来,镇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镇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工作。该镇利用财政专项资金75万元和镇财政配套资金100余万元,筹划实施了信息化扶贫示范镇建设项目,在“互联网+健康”和“互联网+农业”等领域取得了扎实成效。

  (一)“互联网+健康”项目。结合地域分布、人口聚集度和村级卫生室服务能力的实际,分片区新建了8处村级健康智慧查体中心,每个健康智慧查体中心可覆盖服务半径5公里,覆盖周围4-5个行政村,为群众提供免费查体服务。每个智慧查体中心都配备了社区型智能云健康监测设备,可对血压、血氧、血糖、血脂四项、血红蛋白、肺活量、尿常规、心电、脉搏、体温、体重、尿酸等11大项,40余小项进行检测。特别是春秋天季节变

  -29-

  化,流感、心梗、脑梗等疾病易发期,能配合上级医疗部门为群众提供集中、便捷、高效的健康普查服务。每个智慧查体中心每年免费检测2000余人次,为群众节约查体费用10万余元,全镇累计可为群众节约查体费用100余万元。不仅方便了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体和贫困群体的就近就医,而且通过早防范、早治疗,显著降低了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

  (二)“互联网+农业”项目。黄岗镇新建了7个土壤配方施肥查体查询服务站,一个镇级综合服务站,一个镇级农业技能培训中心,可对全镇39个行政村免费进行土壤采样检测,采集土壤结构及各项指标数据,并提供拟种植作物土壤配方,从而有效提高了测土配方施肥的针对性。通过“省派第一书记”联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结合所有村土壤结构和指标数据,制定了各村科学施肥方案,大幅提高了群众种植收入。同时在全镇所有行政村配备了种养技术视频传输系统,定期邀请种养殖专家在线开展远程种养殖技术培训,群众种养殖技术大幅提高。

  -30-

篇四:创新扶贫案例

  茶树下的致富路——产业精准扶贫成功案例分享

  摘要:陕西汉中作为汉水和汉文化的发源地,对于中国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汉中茶叶始于秦汉,兴于唐宋,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汉中悠久的种茶历史、独特的文化底蕴、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为其茶业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群化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南郑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是传统农业大县,也是全国重点产茶县;是陕西茶叶优势产区之一,也是汉中仙毫和汉中名优绿茶的核心产区。近年来,产业扶贫作为各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而茶业作为我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在这几年的扶贫工作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云峰寺和小南海就是我市茶叶产业扶贫的成功案例之一。

  关键字:茶树

  致富

  1.

  云峰寺村产业精准覆盖和长短产业结合发展案例

  1.1云峰寺概况

  云峰寺村位于南郑区牟家坝镇,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之一,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组,有农户620户、1771人,其中贫困户194户、478人;2018年率先实现整村脱贫退出。目前,全村建有茶园5351亩,可采摘面积3510亩,茶叶加工企业4家(规上企业1家),2021年干茶产量352吨,实现产值0.54亿元。

  1.2模式简介及主要作法

  云峰寺村地处汉中盆地浅山丘陵地带,气候温润,非常适合种植茶叶。近年来,汉中市将茶叶作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汉中仙毫为品牌的茶叶逐渐走向全国。南郑区作为汉中仙毫的主产区之一,在脱贫攻坚期间制定了完善的产业扶持

  政策,云峰寺村两委班子审时度势,将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和产业扶贫户的长线产业。通过走访和精准识别,全村有意愿有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在政策积极引导和技术培训服务下,均发展了茶叶种植。同时按照长短产业结合发展思路,村上通过宣传产业到户奖补政策,发动产业扶贫户因地制宜发展了中药材种植和猪、鸡、牛等养殖项目。在茶叶产业的扶持和带动下,该村2018年就提前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截止整村退出时,全村累计新发展茶园1518亩,实施老茶园低改1200亩,建成1500亩配套有节水喷灌设施的核心茶业种植区,全村产业扶贫户实现了长短相结合,长线产业全覆盖的目标,为带领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脱贫攻坚以来,云峰寺村两委依托茶产业资源,先后成立云峰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峰寺茶产业专业合作社,创新推出了党支部带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抱团发展模式,采取“土地流转、统一建园、分户管理、产品回购”统建共享反租倒包方式,公司通过合作社与生产基地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实行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回收鲜叶、加工、销售产品和分户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实现产、加、销等多环节的衔接配套,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有“租金”、订单生产保“定金”、劳务用工拿“薪金”、入股保底分“股金”,实现了多渠道稳定增收。

  1.3主要成效

  云峰寺村坚持以茶叶发展作为村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先后打造了“汉尚云峰”、“梁州福”、“廉泉”茶叶品牌。该村云峰茶业公司“汉中仙毫”先后在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上荣获金奖,多次在“南郑赛茶大会”上荣获奖项。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2018年云峰寺村举办了南郑区采茶能手大赛和接洽了2018年度世界环球旅游小姐“感知汉中之美”主题巡游到南郑牟家坝云峰茶园活动,有效提升了云峰寺村茶叶知名度。目前,茶产业带动全村122户贫困户实现每年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

  2.小南海镇秦家坝村集体经济带贫典型案例

  2.1秦家坝概况

  南郑区小南海镇秦家坝村,距汉中市区40公里,全村辖13个村民组,耕地面积2253亩,有农户355户113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299人。秦家坝村传统上以粮油种植为主,外出务工是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脱贫攻坚以来,秦家坝村依托村集体合作社紧紧围绕茶产业谋发展,让曾经荒芜的茶园重新变成了“摇钱树”“黄金叶”,产业脱贫也由“输血式”帮扶转化为真正的“造血式”发展。

  2.2模式简介及主要作法

  秦家坝村选择以村组织领导下的“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茶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壮大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该村确定了“以村合作社为平台、农户茶园建设为基础、项目投资为牵引、企业经营为核心”的发展思路,一是制定《秦家坝村扶贫规划(2017-2020年)》《秦家坝茶产业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建立秦家坝村民富专业种养殖合作社,积极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二是在脱贫攻坚包联部门帮助下,积极申报产业扶贫项目,以民富合作社建设一座840平方米的清洁化茶叶加工厂,招来本市著名茶叶企业陕西东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协议每年支付村集体民富合作社租金20万元,脱贫攻坚期间60%用于贫困户分红,40%用于村级产业发展等集体事业。三是民富合作社与东裕公司建立了定期会商机制,双方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分析研判市场行情,会商研究解决办法。东裕公司通过村委会协调解决茶园建设用地,近年来新建、改造茶园2000多亩,带动具有秦家坝特色的茶叶种植、生产和销售产业链逐步完善,有效促进了茶产业良性发展。

  2.3主要成效及经验启示

  秦家坝村走上“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茶产业发展模式,每年收购当地茶叶鲜叶5万余斤,支付群众茶叶收购款近百万元。在有效解决群众茶叶鲜叶销售难题的同时,村集体每年获得茶厂租金收益20万元,2019年--2020年村集体经济每年以扶贫茶厂收益为103户贫困户分红12万元、人均达400元。龙头企业的入驻,激活了秦家坝周边五个村5000余亩茶叶种植资源,带动了群众增收脱贫。

  该村依托集体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茶产业,带来三点启示。其一,找准底数,选准产业是基础。只有依托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自然资源禀赋,激活产业发展要素,才能保证产业长期健康的发展。其二,引入龙头,优选企业是关键。企业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领路人”,产业发展就要充分利用知名企业已有的管理模式、销售市场。其三,村企合作,互利共赢才长久。村企双方以合作社为纽带,约定权利义务,形成“紧密合作、凝心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产业发展氛围,实现了村企互利共赢,确保了产业持续发展,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云峰寺”和“秦家坝”这样的的茶产业基地存在,又加之南郑在谋划部署、组织推动、资金技术支持、品牌宣传等多方面不断做实保障,持续在全产业链上做大做强茶产业,才确保了以“茶叶”的主导产业地位,有效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为贫困户铺就了一条茶树下的致富路。

  参考文献

  [1]李剑歌

  张军

  南郑年鉴2019[M]西安:三秦出版社,2020:1-3[2]候彦双

  高红

  张志昌等

  茶叶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力[J].南方农业,2020(6):130-131[3]李勇

  陕西茶产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151-155[4]郑宽明

  何志军

  郭亚峰

  汉中茶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J].产业经济,2009(6):119-12作者简介:王敏(1984-04),女,陕西南郑人,助理农艺师,2008年12月开始从事农业技术信息宣传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篇五:创新扶贫案例

  XX村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XX村是“十二五”省级贫困村,地处XX县西部,毗邻XX市,距县城16公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村。全村有耕地面积5304.3亩,下辖16个自然村,2510人,其中:贫困户119户336人。面对这种状况,如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成为了摆在村两委班子面前的头等大事。

  如何突破这一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村两委班子可谓是煞费苦心。201X年年初,XX县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创新扶贫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文件,村两委班子审时度势,紧抓机遇,率先在全县范围内成立了首个莲子专业合作社,开展精准扶贫试点,取得了成功。201X年,XX村投资70多万元种植莲子面积382亩,参与农户149户681人,其中贫困户107户432人,覆盖XX、XX、XX、XX、XX五个自然村,并于当年取得实效。全年共收获莲子20多万斤,按市价8元/斤算,产值达160多万元,实现户均增收3000多元,有89名贫困户当年成功脱贫。XX村在精准扶贫方面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好做法:

  一、找准定位,鼓动人心

  “一亩田,七分涝”是XX村耕地的真实写照。由于大部分耕地是低洼易涝低产田,迫于生计,大部分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病残幼留守村庄。如何利用好低产田,同时又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便成了村两委班子的头疼事。201X年春节,一次不经意的闲聊,让XX村村支书XX找到了开启致富之门的“钥匙”。原来,村里一户人家的女婿在莲子之乡——XX发了“莲子”财。恰逢春节,X老板回到村里过年。听说这个消息后,XXX立即找到X老板了解莲子种植、销售及经济效益情况。在实地察看了本村一片紧邻X河的低洼地后,X老板觉得自然条件、环境均

  十分适宜莲子种植。村两委班子当机立断,多次召开群众代表、党员大会,并请X老板现身说法,让群众了解莲子种植,市场需求及经济效益情况,鼓动群众思想,统一认识。春节刚过,村委就组织群众代表、村小组干部一行十多人,前往XX实地考察,打消群众的思想顾虑。

  二、创新模式,搞好经营

  XX之行,对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触动很大。村委会随即在全村展开了如何发展莲子产业的大讨论,让群众充分发表意见,在借鉴XX经验的基础上,村委会根据群众讨论的意见、建议,结合本村实际,对如何搞好莲子产业经营,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模式。首先,村支书XXX等人带头注册成立了XX乡XX村莲子专业合作社,参社户数149户681人,其中贫困户107户432人,覆盖基地附近五个自然村。其次,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作为合作社种植莲子的产业基地。对采取土地入股的农户除按每年每亩400元的价格给付租金,所获利润还对半分成,彻底打消农户顾虑;再次,规范合作社经营模式,采取“四”统一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即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配。

  三、三级联动,做好帮扶

  一是人员帮扶到位。201X年初,XX县委、政府下发了《关于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的意见,明确了县、乡、村三级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提出了“县领导包乡、县直单位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1+1”结对帮扶模式,XX村作为全县精准扶贫的试验点。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委派了一名县委常委负责挂点,并安排了县扶贫办、县农业局、县石油公司、县房管局、县市管局等单位挂点帮扶。乡党委书记作为XX村莲子产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农业的常委副乡长具体负责,村两委班子全

  程跟踪服务。省扶贫和移民办副主任XXX还亲临基地、现场指导,市、县领导多次到基地调研、指导工作。

  二是资金帮扶到位。为支援XX村莲子专业合作社,县委、政府明确要求,优先安排精准扶贫资金,县扶贫办专门安排20万元精准扶贫资金到参与贫困户,作为贫困户的入股资金,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使用;农业、房管等挂点部门在项目安排上重点倾斜,安排30万元,用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乡政府在财力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20万元,作为合作社莲子产业发展的启动资金。

  三是技术帮扶到位。为彻底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县扶贫办专门从XX聘请了一名技术顾问,负责技术指导。县农业局专门安排一名懂业务的副局长负责,2名业务能力强、有责任的技术员常驻基地,现场解疑解惑。

  通过一年的运转,荷浦乡XX村莲子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在省、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XX村莲子基地,取得了当年投入、当年见效的好成绩,基地共产新鲜莲子20余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60余万元,剔除成本,人均增收2000以上。

  二是实现了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基地有长期雇工30名,采摘旺季多达60-70人,带动了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就地赚钱。比如,XX村付XX、付X、阮X三名年逾六旬的贫困户,去年仅在莲子基地打工,每人收入就达1万多元。

  XX村莲子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不仅改变了贫困村群众的以往单一的耕作模式,走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也为在全县推开精准扶贫工作,积累了好的经验,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篇六:创新扶贫案例

  精准扶贫工作案例(三)

  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

  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

  下面的就给大家分享下精准扶贫工作案例,欢迎阅读!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

  篇一

  摘要: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和祖国西南边疆,是我国唯一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本文通过分析以保脱贫的西藏精准扶贫模式的典型案例,发现我区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方式单一,主要靠政府救济的问题。据此提出了政府与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姊妹花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西藏的扶贫攻坚工作提供政策启发。

  基金项目:20XX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区基金项目:西藏多维贫困、精准扶贫与可持续生计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

  西藏自治区是全国唯一的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创新扶貧开发模式,推行精准扶贫,自20__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6.97亿元,年均减贫10余万人。20__年,西藏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搭建了精准扶贫的平台。同年,西藏减少贫困人口13万,贫困发生率由20__年底的19.04%下降到13.60%,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20__年西藏继续大力推

  进扶贫开发工作,减少贫困人口8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牧区总人口比例降至12%以下。20XX年,西藏实现了

  14.70万贫困人口脱贫、1008个贫困村退出、10个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申请国家考核验收5个县(区),被中央确定为脱贫攻坚综合评价好的全国8个省区之一。20XX年,西藏实现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705个贫困村退出,25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

  从20XX年起自治区扶贫部门将把日喀则、昌都、那曲三个贫困人口占全区贫困总人口74.39%的地区作为扶贫工作重点,计划通过项目、产业、安居、搬迁、就业、技能、援藏以及驻村扶持等手段,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本文立足于西藏自治区采取的以保脱贫的精准扶贫模式,对医疗援助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

  医疗援助以保脱贫

  (一)背景导读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位于拉萨河谷东部,相当数量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寒、高山等地区。当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低、人居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截至20XX年底,西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近6万人,而这些人须依靠医疗援助来助力脱贫。

  面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20__年以来墨竹工卡

  县实施了医疗费兜底的民生工程,对本县籍农牧民公立医院住院费用全额报销,两年多来已经报销7330人,累计6719.10万元。同时,由江苏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创立的格桑花开爱心基金,也对身患重病的农牧民群众、青少年、孤寡老人等该县贫病群体给予了救助。20XX年底,格桑花开爱心基金共投入约384.65万元爱心帮扶资金,受惠农牧民、学生、贫困残疾人422人。

  经过22年来八批援藏工作组的努力,不断加大援助工作力度,深入推进了墨竹工卡县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同时借助苏拉远程会诊项目,实现了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与南京市各大医院专家直接连线会诊,让患者享受到更快捷和高级别的医疗服务。

  (二)案例呈现

  家住西藏墨竹工卡县唐家乡拉东村的德吉卓嘎,马上要升高二了,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不幸的是,20__年1月因角膜炎致右眼模糊不清花去治疗费用8万元。家庭陷入困境。受医疗条件的限制,医生建议德吉卓嘎到内地医院治疗,但医疗费让这个家庭无力负担。了解情况后,县团委向格桑花开爱心基金申请救助,德吉卓嘎获得5万元的医疗救助款。目前已经能够正常生活、学习。

  (三)案例启示

  医疗援助的实施,使墨竹工卡县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明

  显提高,居民的就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救助力量发挥作用的方式在墨竹工卡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区医疗保障一般是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基金-民政救助-其他救助的流程,主要依靠政府进行脱贫,没有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然而西藏目前因病致贫、返贫的比例仍高达34%,单纯依靠政府救济,长此以往必然会加大当地财政负担。为了更好地发挥多方力量,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缩短救助资金下发周期较长,真正做到解民之所急,我区其他地区也应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力量,使其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起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效果,方能真正实现以保脱贫,建议其他地区可推广之。

  二、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的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以格桑花开医疗援助工程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墨竹工卡县政府牵头领导下,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让患者享受到更快捷和高级别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缩短了救助流程,节省了救助时间,有效地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几率。对于西藏那些拥有对口支援省市资源的县区都可以进行推广,医疗援助工程对于环境等自然条件没有特别要求,但远程会诊需要电力及网络覆盖,所以在全区已完成主电网覆盖的74个县和主要乡镇以及实现移动通信盲区全部消除的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基础上可以酌情进行推广。

  (二)对策建议

  政府、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姊妹花

  现阶段西藏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的人数巨大,单纯依靠政府救济脱贫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应该利用好援藏资源,发挥好对口援藏县的脱贫能量,通过发动社会力量与政府救助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救助资金来源,加大对这部分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脱贫水平。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又可以起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全社会动员起来才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

  地方政府还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救助措施,简化救助程序,提升医疗救助效率,社会力量与政府救助相生相伴,共同促进救助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好地发挥医疗救助救急救难的作用。

  安徽省合肥市三瓜公社精准扶贫工作案例

  篇二

  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合巢经济开发区,距离合肥市中心约50公里,半径150公里内辐射人口近2600万,是合肥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

  项目所在区域总面积60余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山峦起伏,偏僻闭塞,村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三瓜公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电商、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项目成立一年来,当地村民经济收入节节攀升,村集体

  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和稳步增长。

  一、推进合作社+农户,唤醒农民致富情

  项目落户前,村里土地闲置较多无人种植,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三瓜公社首先成立了花生专业合作社、山里邻居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山里人家养殖专业合作社、桃源瓜果专业合作社四大产业合作社。

  合作社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融为一体,使产品产量、价格得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参与性也更加热情高涨。合作社优先吸收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农户实施精准扶贫,目前,四大产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000多户,带动了周边11个村落农民共同致富。

  二、推进互联网+三农,激活乡村发展情

  让农村更美好。三瓜公社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建设理念,加大对村庄道路交通整改,埋设污水管线,做好绿化整洁,建设无线网络覆盖,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农业更合理。通过网络平台及线上线下融合,大力实施订单式农业,使土地利用更科学,生产要素与市场对接更紧密,农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度提高。让农民更富裕。

  三瓜公社致力于通过电子商务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农产品开发、产业基地建设,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给留守贫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

  岗位。20__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增长34%。

  三、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小康路上有激情

  通过传统农业转型,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打造观光、体验和旅游农业带,形成四季四景。同时让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运营、旅游纪念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当中。部分村民通过自己的房屋、土地等特色资源,参与到景区客栈、农家乐及主题农业带等配套产业中,通过三瓜公社的统一打造,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通过近年来的建设积累,取得了显著成效。美丽乡村回来了。三瓜公社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近年来的整治,村庄道路畅通,环境整洁,青山绿水,村容村貌重新焕发出活力。农民增收欢乐多。

  三瓜公社有效地将农民的闲置土地得以释放,闲散时间得以利用,引导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当中,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量的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回乡,创业氛围浓厚。

  实施五大工程

  推进文化扶贫

  篇三

  湖北竹溪县地处秦头楚尾,有朝秦暮楚地,自然中国心之称。我们实施五大工程全力推动文化扶贫,确保群众精神脱贫和经济脱贫同步。

  一、实施精神塑造工程,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在文化引领上精准导航

  大力培育家风文化、节日文化、广场文化、地域文化四种文化品牌,强化价值引领,着力内修人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依托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设乡村道德讲堂、科技讲堂、法制讲堂、健康讲堂,打造传授新知识、培育新农民的学**x台。以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开展整理族规族训、书写家训牌匾、收集家风故事、传唱家风歌曲系列活动和竹溪好人、最美家庭、十大孝星等评选活动,让家风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传家风、带政风、净民风、育新风,营造了干事创业、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阵地建设工程,完善文化服务网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精准供给

  一是健全县级设施。整合资金1.4亿元,先后新建可容纳万人的县广场公园、2万多平米的塑胶天然草坪运动场;投资近8000万元,开建占地50亩的县图书馆、文化馆和全民健身中心。二是构筑乡镇文化服务堡垒。新建文化站10个、维修改造4个;所有文化站单门独院,并达到三室一厅一场标准。三是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村村建有标准化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新建文化广场180多个。同时,建立以乡村少年宫、文化中心户为补充的多层次网络,贫困

  群众实现家门口娱乐、健身、充电。

  三、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在文化产品提供上精准生产

  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一是以文化扶贫进乡村活动为载体,组织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队深入边远地区和特殊群体开展文化服务。二是加强主题文艺创作。近两年,先后创作宣传精准扶贫等内容的文艺节目20多个。以带着公公出嫁的农村妇女王大芝为原型,创作山二黄现代剧目《改嫁》,将其打造成精神和物质双脱贫的典型。三是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如迎新年万人长跑比赛、春节传统民俗大展演、耕读传家书香竹溪广场诵读等,使消极腐朽没落文化无处生根。

  四、实施产业培育工程,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精准定位

  一是挖掘提炼地域文化。组织编撰《竹溪县地名文化拾趣》、《竹溪寨堡文化探秘》等系列丛书。二是推动文旅融合。依托古遗址、古寨堡、古村落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楠木寨、曾家寨、秦楚古长城等景点10余处,举办楠木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三是推进非遗项目市场开发。打造竹溪蒸盆旗舰店,兴建向坝民歌楼,吸引游客前来休闲观光购物。

  五、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探索多种路径,在文化队伍建

  设上精准施策

  建立人员统一调配、资产统一管理,经费集中核销、工资全额预算的管理运行机制,近两年公开招聘、选派17名文化能人充实到文化站;配齐了村文化管理员。新发展民间文艺团队59支、草根明星1200多名。多次出资委托市艺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山二黄戏曲培训班;20__年又选拔30名学员到省艺术职业学院进行定向委培,为拯救濒危剧种打下基础。

  做好文化加法

  助推精准扶贫

  篇四

  寻乌是原中央苏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罗霄山片区扶贫重点县。近年来,我县牢牢抓住中宣部对口支援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农村文化精准扶贫,整合资源、健全机制、做好加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文化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一、做好硬件+,扶设施建平台

  针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薄弱这一现状,在中宣部和省市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以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工程为契机,做好文化设施的加法,打造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面宣传展示墙、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活动器材的七个一建设模式。截止目前,全县已率先在贫困村建成文化广场32个,受益群众达到5万余人,使广大农村群众文化休闲有场所、运动健身有去处。

  二、做好活动+,扶精神添动力

  针对农村文化活动匮乏、群众精神生活单调等现象,我县采用下乡种文化的方式,提振群众精气神。一是搭建百姓舞台唱大戏。积极扶持群众创作编排本土特色文艺节目,由群众选出喜爱的节目参加全县百姓舞台汇演。去年以来,我县共举办百姓舞台文化活动12期,参演群众600余人次,观众8万余人次。二是开展文化下乡育新风。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把脱贫致富带头人、身边好人等典型事例编成歌舞、小品等节目,在乡村巡演,使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中提升素质、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培育社会新风。去年以来,全县送戏下乡200多场。三是举办百村百节聚合力。通过加强艺术指导,政府资金补助,全县已扶持南桥镇民间汉调乐队、晨光镇民间器乐队、澄江镇汉剧团、寻乌山歌队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52个,带动了全县100多个村每年举办一场以上民俗文化活动,凝聚了民心民力。

  三、做好资源+,扶产业促脱贫

  针对农家书屋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我县在农村选点示范、逐步推开的基础上,探索了农家书屋+电商的建设模式。一是增添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原有农家书屋场地、书籍、书架、电脑等资源,增添电子显示屏、电信缴费终端等设备,增加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等功能。二是巩固文化阵地。农家书屋聚才也聚财,目前全县已建成农家书屋+电商村级示范

  点15个,农家书屋平均每月借阅书籍人数增长3倍以上。三是实现产业扶贫。在农家书屋+电商的带动下,我县农村电商产业蓬勃发展,仅20__年全县通过村级电商服务站销售脐橙20多万斤,参与电商的农民达到1.5万人,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3700多人,实现脱贫395户。

  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继续在文化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出实招,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打造新风貌又培育新风尚,推动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齐步走、互促进、双丰收,积极为全县如期脱贫摘帽提供有力支撑!

篇七:创新扶贫案例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

  【篇一】

  **高牛村位于**中西部,地处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距**政府所在地7公里,距县城90公里。长期以来受闭塞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制约,高牛村大部分贫困户存在思想观念落后、精神消极、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给脱贫攻坚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政府、乡村干部缺乏信任,对脱贫攻坚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对政府依赖性较强,“等靠要”意识较重;二是贫困户之间、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存在“争当贫困户”攀比心理,缺乏邻里之间的友好感情基础,“以贫为荣”意识较重;三是部分贫困户目光短浅,甘于贫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甘于落后,“得过且过”意识较重。针对存在的三种消极制约因素,高牛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坚持思想先行,攻坚克难,通过高强度引导、宣传和教育,彻底剜除了贫困群众的思想“沉疴”,在全村营造了良好的脱贫攻坚氛围,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自力更生,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益。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政策指路,用好宣传“法宝”,消除“等靠要”意识,树立“穷而有志”观念。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高牛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深刻认识到“有志”对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提高贫困户对政策的知晓率,高牛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在不断实践总结经验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全体贫困户大会制度。该会是一个以贫困户为主角的谈心会,贫困户在会上可以畅所欲言,谈想法、谋发展、话感情、拉家常、说意见、提建议。干部在倾听谈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简短、朴实的语言在大会上向贫困户传达政策精神,解读最新的惠民扶贫政策。让更多的贫困群众真正了解党的扶贫政策的宗旨、目的和意义,让“浑水摸鱼”和“坐吃山空”者无所遁形,自感惭愧。真正营造“辛勤劳动光荣,好逸恶劳可耻”的浓厚氛围,引导失志贫困户转变观念,练好“内功”,丢掉“等、靠、要”思想,逐步树立“主人翁”意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自身造血能力,走上致富之路。

  二、注重典型引路,打好感情基础,消除“以贫为荣”意识,树立“穷则思变”观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贫困户要转变,必须学有样板。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活典型”、“活经验”形成脱贫示范,引导、感染、带动发展动力不足的群众,增强其“穷则思变”的奋斗精神和决心。高牛村把“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率先脱贫光荣”纳入乡风文化内容。广泛传承优良传统,开展“道德模范”、“脱贫之星”、“好媳妇、好儿女、好婆婆”等评比活动,编印个人脱贫先进事迹汇编,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组建5支农民文娱宣传队,把农户从“麻将桌”引向“乡村舞台”。利用十一、春节等重要节日举办高牛村农民文艺联欢晚会,将脱贫攻坚的典型实例搬上舞台,自编自演脱贫故事,自娱自乐,寓教于乐。同时,以每月一次全村贫困户大会制度为基础,邀请本地产业大户和已脱贫户为大家传授致富经验,宣传脱贫“正能量”。

  三、增强技能铺路,抓好培训之效,消除“得过且过”意识,树立“穷更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需勤”观念。

  俗话说,“一技在手,吃穿不愁”。脱贫致富关键在于掌握一技之长。高牛村在抓好县乡贫困人口技能培训的同时,善谋善思,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开展技能培训,贫困户的生产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走出了一条“扶智”的强技增收脱贫之路。不定期组织邀请种养殖专家深入贫困户家家户户的田间地头,实地指导种养殖技术。利用每月一次全村贫困户大会制度,邀请本村诸如汪如亮、曹祥芝等种养殖大户,在大会上传授种养殖经验。定期组织贫困户到周边产业发展好、脱贫成效明显的地方去开拓眼界,看看外面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增强贫困户学习技能、掌握技能的主动性。通过技能的培训,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让贫困群体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斗志,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实现由“我不干”、“不会富”到“我愿干”、“我先富”的转变。

  【篇二】

  **县开觉村昔日被称作“三无三多空壳村”,辖18个小组565户2389人,有贫困户211户、820人。全村无支撑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像样村道,贫困户多,外出务工人员多,破旧房屋多,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精准扶贫贫困村。

  然而,现在的开觉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青山环绕,绿树成荫,层层梯田云集点缀,干净整洁的羊肠小道牵连万家。一幅“天蓝、山绿、水清、地净”的美丽新村画卷呈现在眼前。

  据开觉村党支部书记张小珍介绍,“开觉坝,田大丘,三年两不收。有女不嫁开觉郎,红苕拌饭酸菜下。”这是我们开觉村以前的真实写照,是一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而如今开觉村紧扣“村集体有收入,老百姓得实惠”的目标,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切实**“空壳村”难题,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群众分享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山旮旯里的小山村演绎出这样的跨越传奇?

  自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强领导,分类指导,政策扶持,把开觉村打造为村级集体经济示范点,大力推进发展壮大开觉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年,开觉村获国家财政专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采取利润40%用于滚动发展,55%用于村民红利,剩余5%用于贫困户专项资金的资金管理模式,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

  盘活闲置资源筑牢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开觉村根据集体资产管理使用的相关规定,对于村集体的闲置土地、废旧办公场所等存量资产,采取单独经营、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实现集体资产增值,筑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根基。**年该村对原大沟乡政府的办公楼进行了重新整修,把闲置的一楼办公室改建成门面8间,以每间每年进行出租,**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同时该村开展了以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工作。在村级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300余户农户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发展青钱柳、茶叶、核桃等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200余亩,其中青钱柳和茶叶1200余亩已进入初产期,经测算初产期每亩可实现收入,入股农户通过约定的2:8比例分红,每亩可实现收入,按平均每户入股5亩计,可实现户均增收。

  以资金或土地入股农民成了股民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开觉村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进度,破除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难”问题,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引导贫困户办理“特惠贷”,贫困户再以“特惠贷”资金入股到村级集体经济,农民成了股民,为精准扶贫户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该村根据村情实际,采用“支部+信合+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和乡村休闲旅游为主的村级集体经济。8户贫困户通过“特惠贷”向信用社贷款,入股到村“两委”引办的高山农产专业合作社的黑毛猪养殖产业,钱变股金,贷款由合作社直接偿还,贫困户不担任何风险,直接分红,每年1万元可直接获利。同时注重产品深加工,分别成立开觉村苗家黑毛猪老烟刀加工厂和开觉村苗王刨汤体验店,极大拓宽了黑毛猪产品的销售渠道。潘才秀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由于身患疾病,根本无法发展产业,通过“特惠贷”,他不仅参与合作社做起了股东,还使他的就业问题有了保障。

  同时该村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亩,投入50余万元发展稻田养鱼规模产业。积极协调5户精准扶贫户“特惠贷”,入股到村级集体经济,参与养殖场分红。目前,已投放鱼苗1万尾,预计**年底产值达以上。

  此外,该村还着力打造380亩集体经济蔬果园,成立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金秋梨、草莓、核桃、生姜、辣椒、无公害蔬菜等作物。村集体出资金占主要股份,50余农户以流转后的土地入股到村级集体经济,一方面到种植基地务工,另一方面年底收股金,有效解决了群众就近就业增收的问题。

  选好路子做大产业分好蛋糕惠及群众

  开觉村“两委”充分挖掘利用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好村级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路子,与群众建立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惠及到广大村民。该村找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机遇,积极组建村级建筑施工队1支,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支撑。企业(合作社)以资金、技术和管理入股,占有产业发展70%的收益权,群众以自己的土地入股,占有产业发展20%的收益权,村级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代办手续等事宜,占有产业发展10%的收益权。同时依托民族文化旅游优势,着力发展旅游综合服务业。**年采取村集体和村民集资入股等方式,成立**县西江苗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农家乐、旅店、旅游咨询服务、产业促销等为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业务;并与省内外多家旅行社合作,提供餐饮、住宿、导游等旅游综合服务,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该村还采取“村集体+旅游协会+群众”的方式组建开觉民族旅游文艺队,在吃新节、苗年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在举办“苗寨好声音”和“千名姑妈回娘家”等活动,旅游旺季每周可收入2万多元,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部分资金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投入,一部分资金按入股份额以红利的形式分给了群众。

  实践证明,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保证,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见,已经走上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之路的开觉村,正在迎来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飞跃。

  截至目前,开觉村已全面“脱壳”,村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增至**年的6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且越发壮大的转变,村级固定资产积累达200多万元。

  【篇三】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精准扶贫要下“绣花功夫”。目前,我国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作为脱贫攻坚有力举措的驻村帮扶更要以“绣花”功夫来做,啃下硬骨头,打好攻坚战。

  富家岔村位于八里湾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公里,流域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万亩。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307户**60人,其中劳动力793多人。有党员36人(其中:女性党员5名,大专以上学历党员8名)。由于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相对恶劣,**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211户924人,**年以来累计减贫63户2**人,贫困发生率68.73%,现有未脱贫户141户670人,贫困面54.16%。全村以种植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小杂粮(亚麻)为主,养殖安格斯肉牛、小尾寒羊、肉驴为主。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为。

  精准帮扶,以勤勉打基础

  自古以来,凡绣艺超群者,无不勤勉刻苦,在反复的练习中练成就扎实的基本功。帮扶干部作为部门工作人员,在

  八小时工作时间内兼顾本职工作和帮扶工作确实难度较大,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市委组织部以勤勉奉献自励,按照乡党委统一部署,配合乡村干部,严格按照贫困户识别退出程序,坚持入户现场“四看四问”识真贫,聚焦贫困人口和发展短板。“一看房,一看粮,三看劳动力,四看读书郎”,一看房,了解农户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二看粮,了解农户耕地及收成情况和生产生活条件;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就是了解农户劳动力强弱和掌握生产技能情况;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郞,就是了解农户可持续发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展能力和掌握科技知识情况;现场“问生活、问生产、问收入、问期望”。并针对各户的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精准聚焦贫困人口和发展短板达标短板,开展到户“一对一”精准施策。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指标和退出程序,**年脱贫退出6户18人,**年29户90人。贫困人口减为141户670人,贫困发生率由68.73%降至54.16%。**年脱贫退出29户90人,贫困人口减为141户67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54.16%。

  聚焦帮扶,以用心显真诚

  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想要绣一副精美的绣品并不难,但要绣得生动、绣出神韵就不是技巧能解决的,还需用心。**市委组织部用心了解贫困户的一切情况,异地而处地体会他们的困境,积极寻求脱贫之法。以“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工作作风,始终把富岔当作自己亲人来关心帮助。两年来,先后30余次深入帮扶村社农户实地考察,制定帮扶规划。一是转变群众思想。用政策去引导,用制度来规范,彻底摒弃“等、靠、要”等陋习,引导农民自觉主动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思想。在扶贫项目选择和实施等环节上既考虑长远发展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二是加强沟通交流。共组织召开大小座谈会26场次,期间向乡村干部学习基层经验,邀请贫困户建言献策,帮扶八里湾乡市、县帮扶干部的派出单位及帮扶干部分享交流帮扶经验,虚心求教并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帮扶干部们齐聚一堂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能力,促进精准扶贫工作。三是推动技能培训。**市委组织部协助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开展肉牛、肉羊、肉驴养殖、小杂粮等专题项目讲座,先后办培训班16期培训**90人次,着力使每家有一个有劳动技能,懂农业科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技知识新型农民。同时还支持160多人参加会宁县人社、农技开展的电工、焊工、厨师、电脑、美容美发、陇原巧手等技术培训,使他们有一技所长,在劳务输出中发挥作用。通过培训,全村贫困户自立意识、脱贫信心和致富本领明显增强,全村9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掌握了1,2项劳动技能和实用技术,其中自主创业致富带头人12人。

  聚焦帮扶,以方法求实效

  绣花是一门极具学问的传统技艺,针对不同的事物和艺术形象采用不同的针法,扶贫帮扶也需讲究技巧和方法,针对不同情况的贫困户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帮助,在充分了解其贫困原因、劳动能力、脱贫意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后,给他提供最合适的脱贫“套餐”,用恰当的方式引领贫困户满怀信心走过脱贫路。两年来,**市委组织部在基础设施方面。积极协调水利、交通、林业、住建等部门,强力帮扶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协调基础设施总投入达到了,使全村自来水入户主管道铺设全部到村到社,入户率达85%,全村耕地梯田化率达到73%,硬化道路2条5公里(1条3.7公里正在硬化)、沙化道路2条9.1公里,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320亩,绿化庭院1**户,绿化村组道路**公里,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实现动力电全村全覆盖,建成农村危房改造124座,安全住房覆盖率达到100%。在产业培育方面。利用补交党费支持“空壳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投入富岔村党群创业互助协会,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万元。全村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牛羊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新发展富岔村养殖专业合作社1家,发展安格斯肉牛养殖100头,黑毛驴养殖100头。目前全村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种植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面积分别是3200亩、2300亩,牛羊驴养殖规模分别达到184头、320只、165头,协调市农牧局对辖区内的亚麻种植户按照每亩补助,全村新发展以亚麻为主的小杂粮3000亩,为建社万亩亚麻种植基地奠定坚实基础。在公共服务方面。面对全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弱等现实条件,**市委组织部协调市农工办安排富岔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加大政策扶持、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协调资金,新建村级办公阵地一处,文化广场、文化舞台一座,新建亚麻主题公园一座,形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游农村古堡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业,为培育绿色循环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自**年**市委组织部市帮扶富岔村以来,坚持“乡镇领导、群众为主、科学规划、项目帮扶、产业推动、能人带动、整村脱贫”的脱贫帮扶措施,两年来,在**市委组织部的大力帮扶下,富岔人民负重拼搏,全村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发展逐步壮大,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现在的富岔是一幅青山绿水、花开一季、牛羊成群、人心安定的繁荣景象,富岔人民从此掀开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篇章。

  【篇四】

  **乡位于**县西南方,距县城12公里,有井沙快速通道穿境而过,有三宝、宝千等乡道与三教、千佛、四合等周边乡镇相通,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乡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全乡人口,其中农业人口接近9000人;生猪、山羊、稻米、大豆等农产品在县内县外都享有很好的美誉,历来有“稻米之乡”的美称。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自**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乡共识别精准扶贫户252户、708人,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乡共脱贫198户、555人,在长期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乡积累了丰富的脱贫工作经验,同时结合本乡农业乡镇的实际情况,找到了适合**乡自身情况的脱贫增收之路—“有机水稻基地”的打造。**乡属龙泉山脉南部尾端丘陵地貌,遂宁组土壤黄紫色土质,年均降水量800—1200毫米,日照时数1800小时左右,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历来**水稻得到周边乡镇及区县的争相购买,乡党委、政府结合这一实际情况,秉承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理念,在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调研和规划后,提出了打造**万亩有机水稻基地的方案。

  脱贫攻坚工作的核心就是要让老百姓增收,而简单的“输血式”扶贫带来的短期增收并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反而容易让贫困户滋生懒惰心理,所以必须要有长期、有效、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方案,让老百姓自身发展生产,形成“造血式”扶贫模式,让贫困户有长期性增收,从而解决根本问题。在**乡农机服务巡回小组的科学规划下,**扶贫要走“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实施连片开发、规模化发展。我乡传统农业种植作物,过去一直是一家一户自发生产方式,我乡农机服务巡回小组加强组织和引导,按照“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推动我乡传统农业的改造提升。巡回小组协同桂花村两委迅速布局谋篇,围绕有机水稻规模化开展工作。首先**年初,由农机服务小组牵头,组织筹备以桂花村党支部书记宋永林为法人代表的“桂花香农机合作社”,并于**年**取得合作社营业执照,正式成立了合作社。第二是在筹备合作社初期,巡回服务小组及村两委广泛动员该村村民,并着重动员了桂花村贫困户种植有机水稻。第三是巡回小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组联系了县农业局,请求农业局对我乡有机水稻选种进行了科学的指导。第四是同三教乡林翔米业公司衔接,争取到了该公司和桂花村及“桂花香农机合作社”的合作,形成了“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第五是同电信公司衔接,引进“翼农社”网络销售支付平台,并在我乡新农贸市场开辟运营门店,将我乡农贸产品挂网售卖,为贫困户农产品出售广开渠道。

  **年,桂花村共动员108户农户加入“桂花香农机合作社”,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全村共种植有机水稻**00余亩,平均亩产950斤。合作社与林翔米业商定,以1.5元/斤的价格统一收购农户所产粮食,统计结果显示,桂花村本年度所有有机水稻种植户每户平均增收。在巡回小组和合作社的重点动员和带领下,桂花村共有12户贫困户种植有机水稻并售卖,平均每户出售2000斤,增收,其中贫困户谢淑花收益最好,共出售有机水稻4000斤,获利6000,贫困户陈文华也喜获丰收,出售有机水稻3000斤,共收益。乡党委和政府对桂花村这一产业扶贫方式给予高度的肯定,不仅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更带动全村村民增收致富。

  桂花村有机水稻规模化种植是全村大的发展战略,同时将精准扶贫户纳入到规划发展中去,实现了既帮助贫困户脱贫又带动全村农户增收的双重目标,其成功是必然的。对于贫困户而言,第一是带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根据我乡目前实际情况,在众多贫困户中有很大比例致贫原因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俗称“种懒庄家”,合作社的成立,将众多贫困户吸收进来,带动大家种植有机水稻,有效的提高了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第二是种植有机水稻简单易操作,技术及资金投入低,符合我乡乡情,**自古有“稻米之乡”的美称,有悠久的种植水稻的历史,贫困户都有种植水稻的经验,同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时合作社统一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产业推进有保障;第三是市场风险小,贫困户“单打独斗”式的发展产业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冲击,受价格和流通的影响很大,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是我国广大丘陵、山地农村的普遍矛盾,地形决定了农业不能实现大规模、机械化、农场式的发展,农民的生产规模小,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履约率底,很难进入大市场、大流通。“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公司和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农户产品价格有保障,同时免去了农户出售产品的环节,为农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我乡在推进这一产业扶贫模式中,也总结出了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一是种植水稻品种单一,基本为普通食用稻米,价格提不上去,巡回小组和合作社在经过研究后,决定增加种植有机水稻品种,抬高价格,提高收益。第二是发现种植有机水稻收益不高,种植水稻处于产业链最低端,与加工出售有机水稻大米比较收入差距较大,合作社规划进一步升级产业链,提高农户收益。

  扶贫的根本在于促就业,增收入,是要对贫困户授之于渔,让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脱贫致富,让科学的产业发展成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乡农技巡回小组围绕这一思路,科学规划、实地指导、具体参与,将**有机水稻产业扶贫模式付诸实际,真真切切的为贫困户增加了收入,由此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并决定继续由巡回小组牵头,将此模式全面铺开,实现我乡全覆盖,让全乡所有贫困户和老百姓享受到优质有机水稻发展带来的福利。

  【篇五】

  **湖镇是**省两个移民集中建制镇之一,版土面积32平方公里,辖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6个村,40个村民小组,12**1人,**年底通过精准识别全镇共有贫困户143户,537人,**年底已全部脱贫。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该镇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贫困人口劳动力状况等实际,多点发力,坚持专项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强化多管齐下的脱贫举措,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的步伐。

  一、扶贫背景

  **湖镇作为移民建制镇,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历届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一代代移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使得**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特色产业优势日益明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的面貌较之移民之处变化是巨大的。**年通过精准识别出的143户、537人,应该说是需要重点关注和帮助的群体。143户中,其中五保贫困户5户、**人,低保贫困户105户、388人,一般贫困户33户、**4人。单靠某一方面的扶贫措施,难以取得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当作一项政治工作和惠民工作来抓。镇成立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各村成立了相应的精准扶贫工作小组,同时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帮扶措施,制定了实施方案、作战挂图、签订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建立了例会调度机制,每月召开一次扶贫工作推进会,总结进度,分析差距,谋划部署。建立了人员保障机制。由党委副书记周晓清同志负责,抽调了3名工作人员,专抓精准扶贫工作。建立了督查促进机制。由镇纪委牵头组成专项督察组,每月对精准扶贫工作进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行一次督查,对工作不力、不实的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

  (二)精准识别,锁定扶贫对象

  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的“八评”“八不评”标准,通过政策宣传、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村级民主评议、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两公示一公开”的工作程序评定贫困户,认真填写贫困户基础信息、扶贫手册,进行数据录入。

  (三)贯彻落实“八个一批”帮扶政策,确保帮扶精准有效

  针对不同贫困类型,因户因人施策,区别对待,分类施策,确保各类贫困人口同步脱贫。

  一是对五保户人口实行财政兜底供养。为其解决不愁吃、不愁穿和有房住,年人均供养水平达到以上。

  二是对低保人员实行政府兜底。将重新调查识别的身残、智障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一、二类低保,由政府兜底保障,人年均补助金额分别提高到3500、左右。建立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对接机制,使三、四类低保覆盖贫困户,做到应保尽保,使其实现政策性减贫增收。

  三是对有子女上学的贫困户通过助学扶智,雨露计划和生活补助等办法帮助脱贫。

  四是对有病、有残贫困户通过低保、医疗救助和健康扶贫政策进行帮扶措施兜底脱贫。

  五是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根据其个人意愿进行劳务输出、打零工和产业扶贫,增加其收入帮助脱贫。根据我镇实际,对有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的贫困户,积极与水产部门、畜牧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对接,定期不定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期上门指导或集中培训学习相关种养殖技术,解决技术及销售难的问题,同时鼓励其加入合作社,采取产业大户带产业小户,产业强户带产业弱户等办法,推动产业扶贫,提高贫困人口收入。

  六是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发展意愿缺乏资金的贫困户,争取金融小额贷款,政府贴息免担保帮扶政策,同时鼓励以贷入股,使贫困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增加增收渠道,七是对家居采光好且有个人意愿和一定经济能力的贫困户实行光伏发电帮扶。

  (四)着眼民生,实施公共服务保障

  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镇拥有中心小学1所,卫生院1所,卫生室6所,村文化站6个,村级服务中心6个,全镇贫困户新农合、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100%。

  (五)落实帮扶制度

  确保全镇每个贫困户有1至2名市、镇干部进行结对帮扶,市直驻村第一书记实行每周五天四夜扶贫工作制度,帮扶干部根据自身所能和群众所需,因户因人制定帮扶计划,协调发展项目,开展技术培训,培育致富产业,寻找致富门路。

  (六)广泛宣传动员,营造社会氛围

  为了充分调动参扶积极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工作的良好氛围。镇、村开设了扶贫网络。利用广播、媒体、宣传横幅、宣传标语、新闻报道等多形式,对帮扶工作中的典型事例,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宣传,在全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和参与。

  三、主要成效

  一是初步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群众主体,社会主动,全民参与,合力攻坚的思路,有力推进了扶贫工作开展,初步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为下一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发挥了特色农业优势,促进了产业发展。最大限度聚齐扶贫要素,积极夯实基础,培育特色产业,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按照长中短相互结合的思路,加大产业培育力度,以稻虾共作为长远发展的主产业,中期重点发展以生猪、鸭为主的畜牧产业,近期重点发展的葡萄种植业和劳务产业。

  三是完善了社会保障工作,改善了民生。通过开展教育扶贫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开展卫生扶贫,加强乡村卫生院(室)建设。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大病医疗救助,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应保应保,解决

  了困难群众生活难的问题。

  四是拓展了帮扶格局和方式。打破常规资金帮扶的传统,将扶贫工作输血转变为造血,改变了贫困户“等、要、靠”的陈旧思想,提升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

  五是加强了党群干群关系,转变了工作作风。发扬了领导亲自抓,部门真心帮,群众积极干的精神。市、镇领导亲自扶贫抓典型,逐步摸索出了扶贫开发之路。帮扶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帮扶,贫困户苦干实干,千方百计寻找脱贫致富门路。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四、几点体会

  精准识别是前提。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先是要找准贫困对象,分析致贫原因,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真正的扶贫对象进入帮扶范围。

  精准帮扶是基础。在摸清了每户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原因后,需对不同情况分类施策,明确具体的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帮扶精准有效。

  产业扶贫是核心。关键在于转变观念,目前部分贫困对象等、要、靠思想严重,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等要政府输血。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树立目标,实现“我想脱贫”;加大农技培训力度,增强致富本领,实现“我能脱贫”,让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户先发展起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篇六】

  **乡新埝村幅员面积6.1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共430户1289人,建卡贫困户88户274人,贫困人口发生率21.2%。新埝村扎实推进“**57”脱贫攻坚措施,实现了基础大改善、产业大提升,增收有门路、脱贫有保障,花香飘四季、村庄美如画的“幸福美丽新埝”建设目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年实现整村摘帽退出。

  一部规划绘蓝图

  围绕“发力供给侧改革,打造产业升级版”主思路,结合村社户情,科学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集体经济壮大、能力建设和技术培训、人居环境提升六大板块,编制了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为稳步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三园联动调结构

  按照园区带动、分类实施、连片发展、多头并进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飞地扶贫”模式,引导全村88户贫困户入股红旗现代农业园区,共享园区发展红利。统筹政府资金、社会投入、民间资本,抓好特色产业示范园建设,建成“新埝花田”月季花种植观光基地80亩,段木木耳基地100亩,羊肚菌基地100亩,绿茶基地**0亩,改良核桃基地4600亩。因地制宜布局贫困户产业小庭园,引导群众在房前屋后果蔬、畜禽、加工等产业。形成了食用菌、核桃、花卉三大产业支柱和茶、药、菜、果、畜五朵金花的产业格局。

  五大项目夯基础

  道路建设通四方。硬化社道、入户路9.3公里,新建生产道1.2公里,新建桥涵3座,全村7个社均通了硬化路,99%的农户实现入户路硬化,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

  旧房改造保安全。完成危房改造12户,旧房改造提升126户,新建住房3户。完成改厨、改厕、改圈140户,农户全部实现自来水入户,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

  环境整治美村庄。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完成清杂去乱2500平方,拆除旧房、旧圈**户,新建垃圾池8个,花台84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5个,新增绿化面积800平方。

  园区配套提形象。巩固提升园区配套设施,建成生产观光道450米,凉亭1个,公厕1座,打造文化节点3处,主题雕塑一处,实现了园区形象提档升级。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文化惠民树新风。建成文化广场300平米,安装健身器材9套,规范图书室、活动室80平米,配套文化活动器材16台(套)。组织“农民趣味运动会”、“劳动竞赛”、“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12场,营造了文明和谐向上的文明新风。

  七大行动促脱贫

  党建引领行动。坚持组织引领、党员示范、互助共推助力脱贫攻坚,不断增强党员引带意识和能力。开办农民夜校培训22期,培养了一批懂政策、懂法律、懂技术的明白人,有效激发了脱贫奔康内生动力。

  干部帮扶行动。配优配强“六个一”帮扶队伍,扎实推进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物资,协调解决实际困难190余个,为贫困户顺利脱贫提供了强大助力。

  机制创新行动。创新“飞地扶贫”“三资入股保底分红”“电商+专合组织(产业大户)+贫困户”电商扶贫机制,让贫困群众有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优化集体资产配置,激活集体经济壮大途径,通过固定资产出租、产业发展基金入股、银行信贷投资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人均收入以上。

  社会参与行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资金、技术、机制、时长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实现了贫困户玉社会力量的合作双赢。

  能力提升行动。注重贫困户内在“脱贫”,坚持治贫先治懒和愚,扶贫先扶志和智,通过“道德讲堂”“农民夜校”两大载体,扎实开展四讲一做活动,让群众脑袋和口袋同时富起来,提升贫困群众致富能力和脱贫动力。

  榜样示范行动。深入挖掘脱贫攻坚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注重在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党员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中选树典型,全村共有23名党员群众获得各级表彰和荣誉称号,通过榜样示范带动,全村形成了主动参与、自觉作为、奋力争先的脱贫攻坚良好氛围。

  “四好”创建行动。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进产业发展,强化思想教育,覆盖社会保障等为具体抓手,坚持统筹建设、融合发展,实现安居乐业;坚持教育引导、培育引领,弘扬社会新风;强基础、壮产业、易旧俗、树新风,努力建成“四好”新村。

  【篇七】

  **县开觉村昔日被称作“三无三多空壳村”,辖18个小组565户2389人,有贫困户211户、820人。全村无支撑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像样村道,贫困户多,外出务工人员多,破旧房屋多,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精准扶贫贫困村。

  然而,现在的开觉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青山环绕,绿树成荫,层层梯田云集点缀,干净整洁的羊肠小道牵连万家。一幅“天蓝、山绿、水清、地净”的美丽新村画卷呈现在眼前。

  据开觉村党支部书记张小珍介绍,“开觉坝,田大丘,三年两不收。有女不嫁开觉郎,红苕拌饭酸菜下。”这是我们开觉村以前的真实写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而如今开觉村紧扣“村集体有收入,老百姓得实惠”的目标,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切实**“空壳村”难题,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群众分享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山旮旯里的小山村演绎出这样的跨越传奇?

  自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强领导,分类指导,政策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扶持,把开觉村打造为村级集体经济示范点,大力推进发展壮大开觉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年,开觉村获国家财政专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采取利润40%用于滚动发展,55%用于村民红利,剩余5%用于贫困户专项资金的资金管理模式,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

  盘活闲置资源筑牢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开觉村根据集体资产管理使用的相关规定,对于村集体的闲置土地、废旧办公场所等存量资产,采取单独经营、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实现集体资产增值,筑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根基。**年该村对原大沟乡政府的办公楼进行了重新整修,把闲置的一楼办公室改建成门面8间,以每间每年进行出租,**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同时该村开展了以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工作。在村级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300余户农户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发展青钱柳、茶叶、核桃等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200余亩,其中青钱柳和茶叶1200余亩已进入初产期,经测算初产期每亩可实现收入,入股农户通过约定的2:8比例分红,每亩可实现收入,按平均每户入股5亩计,可实现户均增收。

  以资金或土地入股农民成了股民

  开觉村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进度,破除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难”问题,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引导贫困户办理“特惠贷”,贫困户再以“特惠贷”资金入股到村级集体经济,农民成了股民,为精准扶贫户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该村根据村情实际,采用“支部+信合+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和乡村休闲旅游为主的村级集体经济。8户贫困户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通过“特惠贷”向信用社贷款,入股到村“两委”引办的高山农产专业合作社的黑毛猪养殖产业,钱变股金,贷款由合作社直接偿还,贫困户不担任何风险,直接分红,每年1万元可直接获利。同时注重产品深加工,分别成立开觉村苗家黑毛猪老烟刀加工厂和开觉村苗王刨汤体验店,极大拓宽了黑毛猪产品的销售渠道。潘才秀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由于身患疾病,根本无法发展产业,通过“特惠贷”,他不仅参与合作社做起了股东,还使他的就业问题有了保障。

  同时该村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亩,投入50余万元发展稻田养鱼规模产业。积极协调5户精准扶贫户“特惠贷”,入股到村级集体经济,参与养殖场分红。目前,已投放鱼苗1万尾,预计**年底产值达以上。

  此外,该村还着力打造380亩集体经济蔬果园,成立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金秋梨、草莓、核桃、生姜、辣椒、无公害蔬菜等作物。村集体出资金占主要股份,50余农户以流转后的土地入股到村级集体经济,一方面到种植基地务工,另一方面年底收股金,有效解决了群众就近就业增收的问题。

  选好路子做大产业分好蛋糕惠及群众

  开觉村“两委”充分挖掘利用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好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路子,与群众建立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惠及到广大村民。该村找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机遇,积极组建村级建筑施工队1支,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支撑。企业(合作社)以资金、技术和管理入股,占有产业发展70%的收益权,群众以自己的土地入股,占有产业发展20%的收益权,村级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代办手续等事宜,占有产业发展10%的收益权。同时依托民族文化旅游优势,着力发展旅游综合服务业。**年采取村集体和村民集资入股等方式,成立**县西江苗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农家乐、旅店、旅游咨询服务、产业促销等为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业务;并与省内外多家旅行社合作,提供餐饮、住宿、导游等旅游综合服务,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该村还采取“村集体+旅游协会+群众”的方式组建开觉民族旅游文艺队,在吃新节、苗年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在举办“苗寨好声音”和“千名姑妈回娘家”等活动,旅游旺季每周可收入2万多元,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部分资金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投入,一部分资金按入股份额以红利的形式分给了群众。

  实践证明,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保证,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见,已经走上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之路的开觉村,正在迎来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飞跃。

  截至目前,开觉村已全面“脱壳”,村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增至**年的6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且越发壮大的转变,村级固定资产积累达200多万元。

  【篇八】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根据省、市、县有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有关工作部署的落实,我局根据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各项工作,结合联系贫困村大林村实际情况,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饮水工作中大力争取项目资金,为大林村解决问题。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一、健全机构,保障脱贫攻坚工作有序进行

  1、高度重视,健全机构。水务局庚即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局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局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3名驻村工作队员,由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局长任组长,各项工作稳步开展。我局我局参与帮扶联系的干部职工24人,其中班子成员6人。

  2、政策宣传落实情况。局党组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第一时间做好省、市、县精准扶贫相关文件的贯彻落实。并结合我局实际,帮助大林村制定扶贫帮扶规划(**-**年),并结合**年脱贫攻坚工作的相关要求,制定**年大林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二、典型案例的背景

  大林村位于永和乡的东南部,距离乡政府4.2公里。海拔在850米至1450米之间系高山村组,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阳光充足。下辖7个村民小组,428户,**58人,其中贫困户64户、205人。全村现有耕地1247亩,人均耕地0.88亩,其中田745亩,地492亩;全村共有退耕还林面积695亩,林地面积6780.8亩。其中大林村主干渠松白大堰已全部整治过,满足基本灌溉用水;大林村现有灌溉堰渠也基本进行了“三面光”整治;大林七组实施过节水灌溉项目,但目前大林村产业进一步发展,传统堰渠无法满足灌溉要求,急需实施更多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大林村大部分村民为永和乡集中供水站水源覆盖地,水质符合国家水质检测标准,能满足贫困人口水量供应,绝大部分贫困家庭生活用水均能满足,达到贫困村有安全用水标准。仅有大林3组因地势太高,就近无水源,贫困户安全用水没有达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八篇-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到标准。

  三、典型案例的做法

  我局发挥职能优势,针对大林村现在需求,重点抓好大林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三组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根据不同的项目资金要求,分批给大林村安排了相应项目。具体项目如下:省级水资源费安排两个项目,一是大林村三组节水灌溉,解决大林村3组节水灌溉面积450亩,同时解决大林三组农村饮水水源问题,投资。二是永和乡大沟水环境治理,在大林村七组实施河道水环境治理**0米,保护大林七组土地和农户安全,投资。目前这两个项目已完成勘测设计,待市水务局审批后,按项目实施程序进行施工。**年省级财政水利发展专项资金安排,大林村一、二、四组节水灌溉项目,解决三个组黄果柑节水灌溉600亩,目前项目正在勘测设计中,四月份市水务局将进行项目审批,待批复后,将按程序进行施工。

  四、典型案例的成效

  大林村三个项目都在走程序中,待今年项目实施后,大林村三组贫困户的饮水问题将全面解决,大林村几个组的产业发展将有更好的基础,为**年,大林村村摘帽,户脱贫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五、典型案例的启示

  通过对大林村帮扶工作,我局认真总结分析,帮扶工作中除了在政策宣传、日常走访慰问外,要切实结合部门的工作实际,在了解贫困村需求基础上,实实在在的安排项目资金,切实为贫困村村摘帽,户脱贫提供帮扶。

篇八:创新扶贫案例

  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扶贫开发典型案例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扶贫开发典型案例”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县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天柱鸭业有限公司分别新申报了市、省级龙头企业。

  丘陵,油茶挂果累累。截止目前,全县已新建50亩以上成片油茶基地6.5万亩,已兑现奖补资金近1600万元。该县注重良种繁育和推广,加快繁育推广省认定的“皖潜1号”和“皖潜2号”油茶新品种,确保高品质油茶基地建设。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示范基地。全县油茶基地达万亩以上乡镇3个,千亩以上村10个,全县涌现油茶基地建设大户220余户,其中有千亩以上承包大户7个,已组建油茶专业合作社15个,2012年全县共完成油茶新造林11000亩,完成县级技术培训200人次,发放培训材料2000册。

  1圩区,瓜蒌架下话丰收。瓜蒌俗称野葫芦,潜山一带民间早有将瓜蒌籽炒制招待客人的习俗,但真正作为食品摆上桌面还是近十多年的事情。上世纪,,年代中期,该县农民李德祥等大胆提出了瓜蒌籽的食用性研究,在科研部门的支持下,该县对瓜蒌开发利用进行科技攻关,初步掌握了育种、栽培方法,这一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从而开辟了瓜蒌产业的新天地。为发展瓜蒌种植,促进山乡致富,该县拿出百万元财政资金扶持种植大户,并相继建立了,,多个瓜蒌示范片。农业科技部门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生产。大力开展种苗繁育,推广换垄轮作、间作,土壤消毒技术,推广高密度栽培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该县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的新路子,不断打造瓜蒌产业链。各瓜蒌公司以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与瓜蒌农户签订生产合同,与超市签订购销协议,形成产学研、产加销一条龙。全县现有标准化生产基地近5万亩。瓜蒌产业农民经纪人百

  余人,农民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4个,痘姆新农生态农业合作社以瓜蒌种植为主,社员有200人,2011年被评为安庆市示范合作社。有2家企业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证书。天柱山牌、传文牌瓜蒌籽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近年来该县与南京野生植物利用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进行技术合作,培育出的“瓜蒌新品种“皖蒌6号”获县政府科技一等奖、获安徽省科技三等奖,22012年潜山县施行的瓜蒌种植保险,为保护农民利益筑起了一道防火墙。至目前,有半数种植户投保。

  食用菌打开致富门。潜山县将食用菌产业列入重点扶持的农业特色产业,在各项激励政策推动下,目前,全县新增食用菌生产农户150户,新发展食用菌面积800亩(其中竹荪230亩)。全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近600户,食用菌种植面积达600余亩。预计全年食用菌产值2600万元,菇农纯收入1200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

  该县对新发展食用菌基地继续实行以奖代补,对种植香菇5亩以上的给予重点扶持,种植竹荪50亩以上给予每亩100元补助。对通过绿色认证或QS认证的龙头企业也给予适当奖励。目前,全县规模化基地18个,食用菌公司4家,合作社10家。各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订单生产,完善产供销服务体系,建立保鲜库收购。如水吼天宜菌业公司向农户提供菌棒和生产技术,并负责以保护价回收,有效规避了种植户的市场风险。

  为提高食用菌种植效益,该县不断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经过近几年试验,利用竹屑、稻壳生产竹荪,利用废弃桑枝生产香菇,在夏季生产反季节香菇等技术已成熟,今年,各地

  积极应用新技术,实现节本增效。槎水镇建立了5个废弃桑枝发展反季节香菇生产基地,仅万全村就发展反季节香菇27万棒。全县建立竹荪生产基地4个,新发展竹荪200余亩,亩产137斤。

  三、主要成效

  一是扶持对象得实惠。“对症式扶贫模式”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使其思想上由“要我脱贫”转变到“我要脱贫”上来,项目的成功率和实施后的效益明显提高。这种“极贫重扶”的扶贫思路,真正让贫困人口成为扶贫主体,得到了贫困群众的称赞和拥护。

  二是项目扶持结硕果。“对症式扶贫模式”使那些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得到了实质性扶持,真正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不同标准的扶持政策,减少了贫困户实施项目的自筹资金量,贫困户既能够把项目建成,又能够把项目建好,达到了扶持一户、脱贫一户、致富一户的扶贫效果。到2012年,全县已实施差别式扶贫项目的贫困村90个,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00多万元,扶贫到户项目涉及生产发展、“一建三改”、“雨露计划”、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资助等5个大类,子项目165个,受益农户2110户,其中绝对贫困户和低收入户1300户,约占全县登记建档贫困户的三分之一,80%以上的农户建立了稳定

  4增收的致富项目,家庭生活环境得到改善,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三是干群关系更和谐。以前部分贫困户因多种原因没有得到项目扶持,在心理上很不平衡,对村干部和得到项目的农户有强烈的抵触和怨恨情绪,村干部威信较低。“对症式扶贫”使多数贫困户得到了国家扶贫项目,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村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真心实意地进行传、帮、教、带,为贫困农户解决生产发展中缺资金、技术、信息、劳力等困难,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观。“对症式

  扶贫”进一步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化解了诸多农村社会矛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党群干群关系更为融洽。

  四、主要启示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户脱贫的突破口,是确保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最有效方法。能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搞规模经济。它打破了长期以来扶贫政策对农户的“平均化”扶持,既让不同程度的贫困对象合理享受到国家给予的扶贫资源,**了“扶贫到户”难题,又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实现了低碳扶贫和可持续扶贫的结合,创新了扶贫政策对贫困对象的“瞄准”机制,有效避免了“脱靶”现

  5象,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生动实践。

  启示之一:政府引导是“中流砥柱”。

  产业扶贫,实现了可持续扶贫。潜山县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强自立,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必要扶持下,更加注重"授人以渔",提高自我发

  展能力。实施连片开发,构建产业支撑。按照高起点、大手笔、全方位的要求,编制特色优势产业连片开发规划,坚持"一村一品"和"一村多品"的布局实施连片开发项目,推进当家扶贫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品牌化,提高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条龙体系,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构建产业支撑。扶贫部门在扶贫开发中不可能包打天下,联合各部门集中打造扶贫工作的新平台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三年来,通过县委、县政府的组织、协调,扶贫部门主动与涉农部门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做好扶贫村的项目建设。在扶贫村联合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化项目,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主要渠道。

  启示之二:资金整合是关键。

  6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多方力量,组织多方资金,集中向扶贫村投入,实现扶贫开发的社会化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盘子中统筹规划,按照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原则,在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实行统筹安排、综合调度、捆绑使用、集中投放,最大限度的覆盖贫困农户。潜山县把水利部门的人畜饮水项目、农委的农业开发项目、发改委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交通局的农村道路建设项目集中向扶贫村投放,形成了多部门项目资金整合、捆绑使用的新格局,为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三年来,全县各部门共投入各种项目资金

  万元,使扶贫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

篇九:创新扶贫案例

  持贫创新案例

  巴东地处鄂西边陲,境内山峦起伏,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三山盘踞;长江、清江两江分隔;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境内土壤多偏酸性,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是我国适宜产茶的重点区域之一。

  一、背景与概况

  在2005年以前,巴东有大小茶叶加工厂数十家,却没有一个叫的响的品牌,茶叶产业年产值更是微乎其微。自2006年以来,巴东县委、县政府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高度重视茶叶这一资源优势,把茶叶确定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柱产业,引导进行资源整合,培植龙头企业。

  起源于巴东县金果坪乡的湖北金果茶业有限公司抢抓机遇,率先整合县内几家大型茶叶企业,主打“金果”品牌。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该公司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份额两突破,创造出固定资产、年创产值十五年双双翻四番的奇迹。

  目前,全县共有茶叶面积近7万亩,2010年茶叶产量达1400余吨,茶叶综合产值1.5亿元。有工商注册的茶叶加工企业8家,从事茶叶经营的茶农及从业人员近2万人。近几年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投入,使巴东茶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基本模式和创新做法

  (一)整合优势资源,壮大企业规模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金果坪乡等乡镇的大力支持下,针对巴东茶场数量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的现状,以培植龙头企业为抓手,鼓励茶叶企业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经过几年的摸索,湖北金果茶业有限公司先后整合了铧烨、神农溪等8个中小茶叶公司和加工厂,公司自有基地面积逐步扩大到3000亩,辐射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0%以上。同时,公司在金果坪乡相应建立了1000亩银杏基地和1000亩板粟基地,在溪丘湾乡建立了50亩茶叶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县城为中心,江南、江北同步发展,覆盖全县12个乡镇,成长为巴东茶叶产业的领军企业。通过整合,原有的华亚、神农碧峰、碧绿仙芝、溪丘茶等数十个茶叶品牌淡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金果品牌。“金果”茶叶品牌越来越响亮,“金果”商标也连续两届获得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公司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二)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工作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之一。

  200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省科技厅确立把金果茶业纳入省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该公司抢抓机遇,与省农科院果茶所开展2合作,围绕色绿、香高、味醇、型美、耐泡的品质要求,结合新引进的全恩施州第一条清洁化自动流水生产线,制定了《金果茶业全自动清洁化流水生产线加工标准》;摸清了巴东山区茶园土壤、茶树营养状况,获得了茶园平衡施肥测土配方,制定了金果毛尖王、金果玉露茶的标准化加工工艺,建立了科学的病虫害生物防治体系,基地完全实现无公害化,公司的基地管理水平、加工工艺、产品质量等都越上一个新台阶。

  2009年,湖北金果茶业有限公司武汉研发中心挂牌成立,公司真正实现自主研发,此举开创了我州茶叶企业在武汉设立研发机构的先河,在业界引起较大的反响。公司以高标准定位,招聘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从事新产品研发、加工工艺改造,市场营销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研发中心通过与各科研院校的紧密合作,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先后推出了“虎年献瑞”、“云雾留香”、“金果恩施玉露”等多款新品,在上海国际茶博会、湖北省农超对接会、中国(武汉)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展会上崭露头角,并一度蝉联金奖,获得了业内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公司在品牌营运上已显现实力。

  (三)强化龙头带动,提升产业发展后劲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将发展重点转转移到带动产业,帮助农民致富上来。金果茶业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帮助农民致富。为了让乡亲们掌握茶叶种植技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与技术含量,公司与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联手组织技术人员免费对茶农从田间管理、茶叶采摘、精选茶叶等方面进行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免费指导茶农科学种植管理茶园。公司还安排技术员组成义务服务队,公布服务电话,出资购买喷雾、修剪等器械和生物农药,随时为茶农提供上门服务。为了更好的解决全县茶园产量低下,品种老化等突出问题,公司与省农科院联合创办了无性系繁殖茶叶母本园科技示范园,该园引进了8个无性系良种扦苗和福鼎大白等9个优良品种,采用遮阳网大棚进行无性系繁殖,按照有机茶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规程栽培管理,全力以赴进行低产老茶园的改造升级,提供优质种苗,为发展壮大巴东茶叶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公司还牵头成立巴东县华亚茶叶专业合作社,巴东县平阳坝茶叶专业合作社,吸引茶农入社。通过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实现订单式生产。年初,合作社代表全体社员与公司签订产销协议,公司保证以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收购所有社员生产的茶叶,一方面,既保证了公司的产量,另一方面,切切实实保障了所有茶农的利益,让他们无后顾之忧。

  “10年前,每斤鲜芽茶的价格只有十几块钱,而现在每公斤最高可卖到80多元,茶农仅采摘一天茶叶可得到100多元左右的收入。”长期从事茶叶生意的金果坪乡江家村村民张孝成说,“这得益于苏方俊把茶叶产业搞活!”据统计,11年来,金果茶4业公司带给当地群众现金收入几千万元,许多家庭因为种茶而脱贫致富。

  (四)、发展循环经济,帮助农民增收

  在茶叶产业逐步稳固的同时,为解决茶叶采摘淡季茶农收入低下等突出问题。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金果茶业公司积极抢抓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组建了神农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承接浙江长毛兔养殖产业,建立长毛兔、肉兔良种繁育基地,确立“以种养畜、畜种共生,种养结合、循环放大”的生态经营思路,实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坚持“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万千农户,做大做强企业,扶持农民发展,兴企富民强县”的发展新理念,明确打造湖北第一家循环经济生态种养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发展生态养殖产业。2009年,公司又建立了南江黄羊良种繁育基地,循环型生态茶叶产业建设逐渐步入正轨。

  通过开发养殖产业,将茶树垄间的杂草利用为养畜最好的饲料,养殖产生的粪便又作为有机茶最好的肥料,种茶和养畜结合,综合开发,可谓一举两得。茶农在非采茶季节养殖长毛兔、肉兔和南江黄羊,有效解决了茶叶生产季节性强的弊端,充分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循环种养、多元发展,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而且为农民打造了最切实可行的致富模式,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创新成效与作用

  (一)基地建设不断扩充。2010年8月,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业发展的意见及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近五年总体思路和目标,出台了推行标准化生产、壮大基地规模、强化政策保障、激励机制四项保障措施。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及金果坪乡等乡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掀起了茶叶基地建设高潮。仅下半年不到六个月时间,全县新建茶叶基地1.2万亩,引进了鄂茶1号、鄂茶10号等优良品种,引进了三家茶苗繁殖企业,发展茶苗基地350亩。在全州2010年冬季农业开发茶叶基地建设考核中名列前茅。

  (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自巴东县确定以金果茶业公司为茶叶产业龙头企业以来,通过先后实施的《富民强县项目》、《200吨有机茶流水生产线》等项目支持,该公司近几年不断发展壮大,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加工水平实现了升级。从2007年金果茶业引进恩施州第一条清洁化流水生产线以后,又相继引进了恩施玉露生产线、乌龙茶生产线,并在恩施工业园建造了全省首个星级茶叶加工厂。金果茶业目前已成为恩施州茶叶加工企业中加工设备最优、分厂分布最广、标准最高的茶叶龙头企业。2011年9月,金果茶业加入了湖北省茶叶产业战略联盟,并成为湖北省科技厅在恩施州唯一认定的“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011年10月,金果茶叶党支部被省委组织部等9个部门联合表彰为全省非6公有制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成为全县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茶叶企业。

  (三)茶叶品牌逐渐知名。2009年,湖北金果茶业有限公司开创全州茶叶企业之先河,在武汉高标准设立研发中心,企业发展驱动轮移师武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显著提高。提供研发金果·恩施玉露系列产品,配套开发茶月饼,柑橘,茶枕,茶杯等相关品,产业链不断延伸。全县以“金果”为核心的茶叶品牌在全州及全省的品牌地位不断提高,行业地位不断提升,金果商标连续三届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近几年获得各类产品荣誉近30项。2010年,金果品牌与恩施玉露形成合力后,公司大力推介金果、恩施玉露品牌,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取得了当年产僮翻番的好成绩。

  四、经验与启示

  通过扶优,扶强,着力培养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从而帮助农民致富,行之有效,科学合理。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市场主体的独立自主的作用,通过以企业为载体,在企业取得发展成就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全体茶农参与到生产中来,是健全产业链,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步骤。

  巴东县作为鄂西边陲的国家贫困县,变传统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切实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效渠道,为地方经济发展找到了可行的模式。同时,发展农业支柱产业,使三峡库区产

  业空心化等突出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五、重要推广价值

  随时三峡移民的逐步深入,大部分项目实施接近尾声,农民自有耕地减少,库区原有的经济结构遭受变革,致使整个库区的农业产业链断裂。恢复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迫在眉睫。

  目前,整个武陵山区都有种植茶叶的历史,具备发展茶叶产业的资源优势。通过以项目支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可行性较强。同时,政府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主要是发挥引导作用,符合高层经济发展规律,同时也避免了发展后期企业不能自主,农民种植的产品受市场影响不能出售等诸多问题。同时,发展茶叶产业,对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四日

篇十:创新扶贫案例

  油茶树变成“摇钱树”--“公司+贫困户”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油茶树,是XX县人民心中的“幸福树”,更是XX县贫困户心中的“摇钱树”。近年来,XX县围绕农村脱贫致富这一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通过“公司+贫困户”模式发展油茶产业,带动该县200多个自然村、2000多户贫困户增收致富。该县把油茶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抓手,走出了一条“靠山养山、养山兴山、兴山富民”的油茶产业扶贫之路,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引擎。

  一、政府引领,为油茶产业扶贫“筑巢引凤”

  作为促进XX县贫困户增收致富产业,历届XX县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油茶产业的发展,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服务、专家指导、干群联动”的原则,坚持以资源培育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采取了一系列发展与振兴措施。XX县委、县政府一系列发展新政,使油茶产业步入发展的超车道。已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被确立为全省20个油茶产业示范县之一。

  政策推动。XX县紧紧抓住国家和省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把油茶产业发展作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来谋划,先后制定了《XX县生态林业发展总体规划》、《XX县林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文件,按照新建和低产林改造并举的方针,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土地流转、主体培育、贷款融资、品牌扶持等政策措施随之跟进,步步为“赢”。

  资金扶持。为扶持、鼓励油茶产业加快发展,出台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大型油茶林基地。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油茶等产业。同时,为**企业和农户发展林业产业的资金瓶颈,在全省率

  先出台了《关于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的若干意见》。

  二、企业创新,为油茶产业扶贫

  “强筋健骨”

  油茶产业投入大、见效慢、风险大,贫困户单独发展面临着种种不稳定因素,针对这些可能影响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问题,该县另辟蹊径,通过引进龙头企业—XX实业有限公司,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构建“公司+贫困户”新型经营模式,引导和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油茶产业发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途径,成为全县精准扶贫的典范。

  荒山林地入股油茶增收模式。XX实业有限公司大力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油茶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运行“公司投资经营,贫困户荒山入股”的合作双赢发展模式,即油茶籽收成后,按比例分成,农户得30%,公司得70%,使油茶企业和贫困户结成互利共赢的共同体。同时,在开发油茶项目建设中,油茶的栽种、除草、扩穴、施肥、防虫等大量的季节性劳动,均依靠当地贫困户,促进了贫困户增收。自开发油茶项目以来,每年参与XX实业有限公司季节性劳作农户超过3000人(其中贫困人口600人),年均发放季节劳务工资180余万,人均收入750元。解决农户长期就业100余人(其中贫困户28人),人均年工资超过20000元。

  油茶项目建设参股扶贫模式。为着力增强贫困村和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XX实业有限公司将产业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入股的股本金。201X年10月,该公司在XX县XX镇实施高产油茶林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1575万元,其中产业扶贫资金300万元。为突出参股扶贫实效,项目当年就按丰产期开始预分红,投入产出比为15%,该模式已带动XX镇13个村委会333户贫困户944人,每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800元。2017年5月,该公司又在XX县XX乡实施高产油茶标准化

  改造提升项目,项目覆盖XX乡8个村委会200户贫困户,每户贫困户可年增收2000元。

  油茶改造提升金融扶贫模式。201X年12月,该公司与XX乡人民政府、中国农业银行XX县支行签订三方联合协议,实施贫困户扶贫产业信贷项目,对以扶贫信贷资金入股油茶改造提升项目的贫困户,除信贷本金和利息由公司承担以外,每年将以油茶增收效益按比例进行分成给贫困户,投入产出比为12%。XX实业有限公司利用油茶改造提升运行“银政企”精准扶贫模式,为精准扶贫注入新的活力。目前,该公司已吸收产业扶贫信贷资金3000余万元,带动XX乡15个村委会约300户贫困户,每户贫困户年均增收4000元。

  三、科技引领,使油茶产业成为精准扶贫“主力军”

  为提高油茶产业扶贫科技软实力,发挥科技在推进油茶产业扶贫中的示范引领作用,XX县不断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发挥科技扶贫效果。派出技术人员,从优质油茶的选苗、备耕、种植到抚育管理,进行全程免费跟踪指导。邀请省、市油茶专家开办培训班,无偿印发油茶栽培技术小册子1万多份,确保广大贫困户掌握先进适用的栽培、植保技术。为更好的普及和推广油茶产业技术知识,XX实业有限公司更是在201X年就建成全省最早以油茶为主体的信息展示及技术培训中心,500㎡面积的展示厅从科技农业知识、农作物种植技术、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全面展示油茶技术知识。公司以该中心为平台,通过定期培训,以点带面全面提升了该县周边农村油茶科技水平。五年来,公司通过课堂、现场及远程累计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8期,培养贫困户技术骨干50人,培训农村人数超过4000人次,有效提高了贫困群众科学种植的水平,夯实了自我发展能力。

篇十一:创新扶贫案例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健康扶贫——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把国家健康扶贫政策的温暖真正送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自从有了签约家庭医生,我们家相当于多了一位医生亲戚和健康顾问,现在有啥病有啥问题就给管大夫打电话,这是太方便了。”这是___村贫困户__发自内心的感叹。

  __的妻子因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导致行动不便,他本人也因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___卫生院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队长__同志带领各个队员,携带医疗器械上门为其检查身体,指导护理知识、测血压血糖,做心电图,讲解健康生活知识。像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家庭医生的签约团队中发生。

  如何开展精准健康扶贫,把国家健康扶贫政策的温暖真正送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呢?___卫生院成立了4支由区、镇、村三级医生等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对贫困人口实施签约式服务。通过区级医院专家指导、定期上门服务、健康大讲堂、个性化健康管理等举措,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了贫困签约服务做实做细。对家庭医生履约服务情况开展排查,对有诊疗需求和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注重履约服务实效,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唯“实”不唯“率”,确保履约到位。

  今年以来,通过全面推进健康脱贫工程,有效解决基本

  医疗保障突出问题,实现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以提高保障水平、提高服务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为重点,切实打通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确保贫困群众共享精准扶贫政策的“红利”。

  同时医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健康扶贫”新模式,积极搭建平台,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不仅可以使优质医疗资下沉到基层群众,优质医疗教育也可以下沉到基层医生。以前的慢病随访需要拿上听诊器、血压计等常用医疗器具,走访一户一户贫困户,手写记录问诊过程,回到办公室再一条一条地将数据上传网络,现在利用手机,上门随访的时候就可以将数据及影像资料等一次性录入系统,优化了工作流程,同时也方便了群众。

  一是减轻家庭医生的工作负担,使用电子签约系统,医生可以把记录融入诊疗过程,减少工作量。同时,系统的数据可以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共享。

  二是方便患者。医生利用上门服务后,几乎所有信息都可以现场进行录入,同时记录患者现状和需求,便于开展后续工作。

  三是方便对家庭医生的绩效考核,系统可以记录家庭医生的服务频次、服务内容,根据这些数据对家庭医生进行考核,能够调动基层医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

  医院依托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通过健康扶贫方式的转

  变、服务载体的转变创新,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更加便捷,辖区贫困户满意度显著提升,为推进健康扶贫工作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基础。

篇十二:创新扶贫案例

 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

  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

  篇一

  摘要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和祖国西南边疆,是我国唯一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本文通过分析以保脱贫的西藏精准扶贫模式的典型案例,发现我区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方式单一,主要靠政府救济的问题。据此提出了政府与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姊妹花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西藏的扶贫攻坚工作提供政策启发。

  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区基金项目西藏多维贫困、精准扶贫与可持续生计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

  西藏自治区是全国唯一的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创新扶貧开发模式,推行精准扶贫,自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97亿元,年均减贫10余万人。2014年,西藏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搭建了精准扶贫的平台。同年,西藏减少贫困人口13万,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104%下降到160%,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2015年西藏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减少贫困人口8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牧区总人口比例降至12%以下。2016年,西藏实现了170万贫困人口脱贫、1008个贫困村退出、10个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申请国家考核验收5个县(区),被中央确定为脱贫攻坚“综合评价好”的全国8个省区之一。2017年,西藏实现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705个贫困村退出,25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

  从2016年起自治区扶贫部门将把日喀则、昌都、那曲三个贫困人口占全区贫困总人口739%的地区作为扶贫工作重点,计划通过项目、产业、安居、搬迁、就业、技能、援藏以及驻村扶持等手段,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本文立足于西藏自治区采取的以保脱贫的精准扶贫模式,对医疗援助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

  医疗援助——以保脱贫

  (一)背景导读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位于拉萨河谷东部,相当数量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寒、高山等地区。当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低、人居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截至2016年底,西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近6万人,而这些人须依靠医疗援助来助力脱贫。

  面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2015年以来墨竹工卡县实施了医疗费兜底的民生工程,对本县籍农牧民公立医院住院费用全额报销,两年多来已经报销7330人,累计67110万元。同时,由江苏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创立的“格桑花开爱心基金”,也对身患重病的农牧民群众、青少年、孤寡老人等该县贫病群体给予了

  救助。2017年底,“格桑花开”爱心基金共投入约3865万元爱心帮扶资金,受惠农牧民、学生、贫困残疾人422人。

  经过22年来八批援藏工作组的努力,不断加大援助工作力度,深入推进了墨竹工卡县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同时借助苏拉远程会诊项目,实现了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与南京市各大医院专家直接连线会诊,让患者享受到更快捷和高级别的医疗服务。

  (二)案例呈现

  家住西藏墨竹工卡县唐家乡拉东村的德吉卓嘎,马上要升高二了,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不幸的是,2013年1月因角膜炎致右眼模糊不清花去治疗费用8万元。家庭陷入困境。受医疗条件的限制,医生建议德吉卓嘎到内地医院治疗,但医疗费让这个家庭无力负担。了解情况后,县团委向“格桑花开爱心基金”申请救助,德吉卓嘎获得5万元的医疗救助款。目前已经能够正常生活、学习。

  (三)案例启示

  医疗援助的实施,使墨竹工卡县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居民的就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救助力量发挥作用的方式在墨竹工卡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区医疗保障一般是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基金-民政救助-其他救助的流程,主要依靠政府进行脱贫,没有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然而西藏目前因病致贫、返贫的比例仍高达34%,单纯依靠政府救济,长此以往必然会加大当地财政负担。为了更好地发挥多方力量,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缩短救助资金下发周期较长,真正做到解民之所急,我区其他地区也应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力量,使其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起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效果,方能真正实现以保脱贫,建议其他地区可推广之。

  二、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的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以“格桑花开”医疗援助工程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墨竹工卡县政府牵头领导下,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让患者享受到更快捷和高级别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缩短了救助流程,节省了救助时间,有效地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几率。对于西藏那些拥有对口支援省市资源的县区都可以进行推广,医疗援助工程对于环境等自然条件没有特别要求,但远程会诊需要电力及网络覆盖,所以在全区已完成主电网覆盖的74个县和主要乡镇以及实现移动通信盲区全部消除的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基础上可以酌情进行推广。

  (二)对策建议

  政府、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姊妹花

  地方政府还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救助措施,简化救助程序,提升医疗救助效率,社会力量与政府救助相生相伴,共同促进救助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好地发挥医疗救助救急救难的作用。

  安徽省合肥市三瓜公社精准扶贫工作案例

  篇二

  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合巢经济开发区,距离合肥市中心约50公里,半径150公里内辐射人口近2600万,是合肥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

  项目所在区域总面积60余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山峦起伏,偏僻闭塞,村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三瓜公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电商、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项目成立一年来,当地村民经济收入节节攀升,村集体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和稳步增长。

  一、推进“合作社+农户”,唤醒农民致富情

  项目落户前,村里土地闲置较多无人种植,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三瓜公社首先成立了花生专业合作社、山里邻居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山里人家养殖专业合作社、桃源瓜果专业合作社四大产业合作社。

  合作社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融为一体,使产品产量、价格得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参与性也更加热情高涨。合作社优先吸收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农户”实施精准扶贫,目前,四大产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000多户,带动了周边11个村落农民共同致富。

  二、推进“互联网+三农”,激活乡村发展情

  让农村更美好。三瓜公社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建设理念,加大对村庄道路交通整改,埋设污水管线,做好绿化整洁,建设无线网络覆盖,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农业更合理。通过网络平台及线上线下融合,大力实施订单式农业,使土地利用更科学,生产要素与市场对接更紧密,农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度提高。让农民更富裕。

  三瓜公社致力于通过电子商务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农产品开发、产业基地建设,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给留守贫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增长34%。

  三、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小康路上有激情

  通过传统农业转型,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打造观光、体验和旅游农业带,形成四季四景。同时让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运营、旅游纪念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当中。部分村民通过自己的房屋、土地等特色资源,参与到景区客栈、农家乐及主题农业带等配套产业中,通过三瓜公社的统一打造,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通过近年来的建设积累,取得了显著成效。美丽乡村回来了。三瓜公社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近年来的整治,村庄道路畅通,环境整洁,青山绿水,村容村貌重新焕发出活力。农民增收欢乐多。

  三瓜公社有效地将农民的闲置土地得以释放,闲散时间得以利用,引导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当中,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量的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回乡,创业氛围浓厚。

  实施“五大工程”推进文化扶贫

  篇三

  湖北竹溪县地处秦头楚尾,有“朝秦暮楚地,自然中国心”之称。我们实施五大工程全力推动文化扶贫,确保群众精神脱贫和经济脱贫同步。

  一、实施精神塑造工程,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在文化引领上精准导航

  大力培育家风文化、节日文化、广场文化、地域文化“四种文化”品牌,强化价值引领,着力内修人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依托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设乡村道德讲堂、科技讲堂、法制讲堂、健康讲堂,打造传授新知识、培育新农民的学**x台。以“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开展整理族规族训、书写家训牌匾、收集家风故事、传唱家风歌曲系列活动和“竹溪好人”、“最美家庭”、“十大孝星”等评选活动,让家风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传家风、带政风、净民风、育新风,营造了干事创业、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阵地建设工程,完善文化服务网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精准供给

  一是健全县级设施。整合资金4亿元,先后新建可容纳万人的县广场公园、2万多平米的塑胶天然草坪运动场;投资近8000万元,开建占地50亩的县图书馆、文化馆和全民健身中心。二是构筑乡镇文化服务堡垒。新建文化站10个、维修改造4个;所有文化站单门独院,并达到“三室一厅一场”标准。三是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村村建有标准化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新建文化广场180多个。同时,建立以乡村少年宫、文化中心户为补充的多层次网络,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娱乐、健身、“充电”。

  三、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在文化产品提供上精准生产

  “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一是以“文化扶贫进乡村”活动为载体,组织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队深入边远地区和特殊群体开展文化服务。二是加强主题文艺创作。近两年,先后创作宣传精准扶贫等内容的文艺节目20多个。以带着公公出嫁的农村妇女王大芝为原型,创作山二黄现代剧目《改嫁》,将其打造成精神和物质双脱贫的典型。三是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如迎新年万人长跑比赛、春节传统民俗大展演、“耕读传家·书香竹溪”广场诵读等,使消极腐朽没落文化无处生根。

  四、实施产业培育工程,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精准定位

  一是挖掘提炼地域文化。组织编撰《竹溪县地名文化拾趣》、《竹溪寨堡文化探秘》等系列丛书。二是推动文旅融合。依托古遗址、古寨堡、古村落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楠木寨、曾家寨、秦楚古长城等景点10余处,举办楠木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三是推进非遗项目市场开发。打造竹溪蒸盆旗舰店,兴建向坝民歌楼,吸引游客前来休闲观光购物。

  五、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探索多种路径,在文化队伍建设上精准施策

  建立“人员统一调配、资产统一管理,经费集中核销、工资全额预算”的管理运行机制,近两年公开招聘、选派17名文化能人充实到文化站;配齐了村文化管理员。新发展民间文艺团队59支、草根明星1200多名。多次出资委托市艺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山二黄戏曲培训班;2015年又选拔30名学员到省艺术职业学院进行定向委培,为拯救濒危剧种打下基础。

  做好文化加法

  助推精准扶贫

  篇四

  寻乌是原中央苏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罗霄山片区扶贫重点县。近年来,我县牢牢抓住中宣部对口支援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农村文化精准扶贫,整合资源、健全机制、做好加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文化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一、做好“硬件+”,扶设施建平台

  针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薄弱这一现状,在中宣部和省市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以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工程为契机,做好文化设施的加法,打造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面宣传展示墙、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活动器材”的“七个一”建设模式。截止目前,全县已率先在贫困村建成文化广场32个,受益群众达到5万余人,使广大农村群众文化休闲有场所、运动健身有去处。

  二、做好“活动+”,扶精神添动力

  针对农村文化活动匮乏、群众精神生活单调等现象,我县采用下乡“种文化”的方式,提振群众精气神。一是搭建“百姓舞台”唱大戏。积极扶持群众创作编排本土特色文艺节目,由群众选出喜爱的节目参加全县“百姓舞台”汇演。去年以来,我县共举办“百姓舞台”文化活动12期,参演群众600余人次,观众8万余人次。二是开展“文化下乡”育新风。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把脱贫致富带头人、“身边好人”等典型事例编成歌舞、小品等节目,在乡村巡演,使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中提升素质、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培育社会新风。去年以来,全县送戏下乡200多场。三是举办“百村百节”聚合力。通过加强艺术指导,政府资金补助,全县已扶持南桥镇民间汉调乐队、晨光镇民间器乐队、澄江镇汉剧团、寻乌山歌队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52个,带动了全县100多个村每年举办一场以上民俗文化活动,凝聚了民心民力。

  三、做好“资源+”,扶产业促脱贫

  针对农家书屋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我县在农村选点示范、逐步推开的基础上,探索了“农家书屋+电商”的建设模式。一是增添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原有农家书屋场地、书籍、书架、电脑等资源,增添电子显示屏、电信缴费终端等设备,增加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等功能。二是巩固文化阵地。农家书屋聚“才”也聚“财”,目前全县已建成“农家书屋+电商”村级示范点15个,农家书屋平均每月借阅书籍人数增长3倍以上。三是实现产业扶贫。在“农家书屋+电商”的带动下,我县农村电商产业蓬勃发展,仅2015年全县通过村级电商服务站销售脐橙20多万斤,参与电商的农民达到5万人,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3700多人,实现脱贫395户。

  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继续在文化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出实招,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打造新风貌又培育新风尚,推动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齐步走、互促进、双丰收,积极为全县如期脱贫摘帽提供有力支撑!

篇十三:创新扶贫案例

 作者:杜萍[1]作者机构:[1]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理论视野

  页码:85-87页

  年卷期:2015年

  第9期

  主题词:扶贫开发;模式;黔西县

  摘要:通过对贵州省黔西县“五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模式的个案研究,揭示我国扶贫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篇十四:创新扶贫案例

 精准扶贫典型案例7则

  精准扶贫典型案例7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创造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为交流各地精准扶贫经验,小编收集整理的则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来自基层,并接受过实践检验,对指导各地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1扶贫小额信贷

  2014年底,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人民

  银行、银监会和保监会印发《关于创新发展扶贫

  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量

  身定制一款信贷产品。这种扶贫小额信贷的特点

  是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

  偿金,探索出有效解决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等

  问题的新途径。

  到20XX年底,全国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833亿元,贫困户获贷率由2014年的2%提高

  到20XX年底的26.7%。全国共有740万贫困户

  受益。以宁夏盐池县为例,20XX年贷款总额5.4亿元,贫困户获贷率达86%,共支持8181户贫

  困户发展滩羊养殖、黄花菜种植等扶贫产业,户

  均增收1.2万元。

  扶贫小额信贷瞄准了贫困户发展生产的薄弱

  环节,将

  金融活水引入贫困地区,调动了贫困户

  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其市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意识,激活了贫困户内生发

  展动力,增加了农村金融有效供给。

  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也存在着地区间推进不平

  衡、贫困户获贷率低等问题。工作推进最快的省

  放贷412亿元,贫困户获贷率61%;推进较慢的省放贷则不足8亿元,贫困户获贷率不足6%。下一步,国务院扶贫办将把扶贫

  小额信贷作为精准扶贫到户的重

  要抓手,加强指导和监测评估,解决已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

  题,提高贫困农户获贷率,促进

  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

  2电商扶贫

  陇南市是甘肃省乃至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

  一。这里有丰富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但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难以转化为群众收入。2015年初,陇

  南市经批准成为全国电商扶贫首个试点市。两年

  来,该市加大行政推动力度,通过网店带动、电

  商产业带动、电商创业带动、电商就业带动和电

  商入股带动,促进电商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到

  20XX年底,全市共发展网店超万家,两年网络

  销售农产品64亿元,718万人实现就业。其中,750个电商扶贫试点贫困村开办网店980家,带

  动15万贫困人口增收。

  陇南电商扶贫的主要做法。一是强化政策扶

  持。设立电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贫困村网店建

  设、网货开发、教

  育培训。二是建立网店带贫机制。通过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的方式,以保护价

  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并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网

  上代购等服务。三是加强电商技能培训。组织驻

  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等进村入户,帮助村民学

  电商、开电商、用电商,让贫困农户享受到新技

  术发展成果。四是完善电商发展产业链。加快完

  善生产、加工、包装、物流、营销等产业链,提

  高电商运营效率,吸纳贫困农民就业。五是培育

  农特产品网销品牌。许多做电商的农民开始注册

  商标,对产品开展食品安全QS认证,提升了当

  地农副产品品牌知名度。六是完善电商发展的基

  础设施短板。实现硬化通村公路一万公里,行

  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99.7°%,全市行政村宽带覆

  盖率80.8%。

  陇南电商扶贫的主要成效。一是基本解决了

  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两年

  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345元增长到6108元,增长了40%,电商对增长的贡献率为43.4%。贫

  困人口通过电商2015年人均增收430元,20XX年人均增收620元。二是提升了减贫成效。全市

  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64.4万人下降为20XX年的36.9万人,减少42.7%。贫困发生率由26.04%下

  降为14.86%,下降了12个百分点。三是促进了

  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转变,提高了他们的风险意识、诚信意识和品牌意识。四是促进了双创。学网、触网、用网成为农村的新时尚,返乡青年、回乡

  大

  学生、农村致富能人等竞相创业开办网店。由

  于电商扶贫成效显著,陇南市荣获2015中国消

  除贫困创新奖,20XX年10月被授予电商扶贫

  示范市称号。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电商扶贫带贫作用,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关于

  开展20XX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

  知》,确定15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电

  子商务进农村试点,明确今后3年对所有国家扶

  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全覆盖。

  3旅游扶贫

  河北省涞水县拥有世界地质

  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森

  林公园等丰富旅游资源。几年来,该县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

  业,许多群众脱贫致富。但景区周

  边仍有部分贫困人口,并没有分享

  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

  为带动这些群众脱贫,20XX年涞水县采取了专门办法。一是精

  准分类。将野三坡景区33个贫困

  村按区位分成三类:景区核心村1个,景区周边村18个,景区辐射

  村14个。33个村的贫困人口分为三种类型:没

  有劳动能力的(1328人)、具备劳动能力但缺乏

  就业技能的(835人)、有就业技能且有意回乡创

  业的。二是精准施策。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县政府从旅游扶贫资金中列支1000万元,投入景

  区建设。旅游公司每年从收入中提取1000万元

  作为资产收益,对扶贫对象进行帮扶。对具备劳

  动能力的贫

  困人口,各村成立旅游合作社,政府

  统筹使用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帮助每个村

  统一规划建设扶贫农业观光园、扶贫生态停车场、扶贫经营一条街,安排贫困村民就近就业,每人

  月收入2000元左右。对回乡创业的贫困人口加大

  扶持力度,吸引其回乡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有159名贫困人员回乡创业,也带动了其他贫困群

  众增收。

  野三坡旅游扶贫,建立了把贫困人口带起来

  的外力机制和让贫困人口动起来的内力机制。20XX年,33个试点村60%以上的贫困人口已实

  现脱贫。

  十三五期间,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

  将在全国2.26万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做

  到景区带动贫困村、能人带动贫困户,推广涞水

  县旅游扶贫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把贫困户带动起

  来、把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起来、把文化特色弘扬

  起来两带四起来经验,让旅游发展惠及更多

  的贫困群众。

  4扶贫车间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地处黄河滩区,全县有

  贫困村129个,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剩

  下大量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当地群众一直有

  从事发制品、条柳编、纺线等手工业加工的传统。前几年,有些厂家为降低生产成本,将一些对技

  能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村里,搭起

  小窝棚招揽群众务工。2015年起,菏泽市因

  势利导,对这

  种小窝棚进行改造提升,将其

  建成扶贫车间。截至去年12月,全市共建成

  扶贫车间1803个,有383家企业入驻,直

  接安置和带动191341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使57685名群众脱贫,其中妇女49724人、残疾人519人、60岁以上老人8653人(含80岁以上

  的69人)。

  鄄城县扶贫车间的主要做法。一是领导

  力推,多方援建。鄄城县通过县财政扶持、第一

  书记和县直部门援建、重点企业捐建等方式,利

  用闲置民房、小学旧址、村级活动场所旧址等,在每个行政村都新建或改建了1个300平方米左

  右的扶贫车间。二是明确四项要求。即:扶

  贫车间内贫困人口用工占比不低于30%;车间

  离村公路不超过200米;靠近村幼儿园、小学、卫生室等公共场所;实行弹性工作制,务工贫困

  群众送完孩子、伺候完老人、干完农活后,再去

  车间打工挣钱。三是对经营扶贫车间吸纳安

  置贫困人口较多的企业,给予用电、租金等方面

  的优惠,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和培训补贴,并由

  金融机构对其量身定做贷款支持方案。

  鄄城发展扶贫车间,群众在村里接单搞

  加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老小,还缓解了企

  业招工难、用工贵困难,探索出一条贫困群

  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的新路子。一是消除了贫困

  群众等靠要依赖心理,增强了靠勤劳双手创

  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志气。二是留守妇女有了工

  作,专心生产、增加收入的多了,串门聊天、玩

  扑克打麻将的少了。三是扶贫车间成为村民

  交流重要场所,拓宽了社情民意了解渠道。四是

  为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节约了建设成本,降低了

  用工成本,实现了群众就业增收和企业持续发展

  的双赢。

  下一步,国务院扶贫办将发挥东西扶贫协

  作制度优势,引导一批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

  企业转移到西部贫困地区,在交通便利、有独

  特资源禀赋的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革命老区

  建设分布式扶贫就业车间,更多地带动贫困人

  口增收脱贫。

  5构树扶贫

  2015年,浙江金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到贵

  州省务川县参与构树扶贫试点,投入资金3700万元,建成年产4000万株杂交构树育苗基地、年产3万吨构树饲料加工厂、5000只构树羊

  示范养殖场各1个,种植示范基地2000亩。两

  年来出售种苗4000万株,生产饲料3万吨,出

  栏构树羊3000多只,实现利润1600多万元。目前,务川县已有3家企业参与构树扶贫,种植

  杂交构树2万多亩,组建了53个农民构树专业

  合作社,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农户1721户6845人,户均增收1800元。截至20XX年底,贵州、安

  徽等11个省区市的35个县开展了构树扶贫工程,构树种植面积15万亩,带动4万建档立卡贫困

  人口增收。

  构树是我国原生树种,早在《山海经》和《诗经》

  中就有记载,蔡伦造纸用的主要原料就是构树皮。目前全国推

  广的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培育的杂交构树新品种。

  杂交构树有三个特点:一是生长快,产量高。种植当年就可收割,第二年起进入丰产期,每年

  能收割35茬,亩产鲜叶及嫩枝8吨左右,可连续收割1520年。二是粗蛋白含量高,用途

  广泛。构树叶粗蛋白含量达26%,粗脂肪达5.2%,高于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19%,粗脂肪2.6%)。构树叶、树皮、果实可以开发利用,用于饲料、造纸、饮品、制药等。三是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杂交构树耐干旱、耐盐碱、耐贫瘠、抗污染

  和病虫害,在荒山荒坡和石漠化、盐渍化区域都

  能生长。

  杂交构树有三大作用:一是能够解决粗蛋

  白饲料。杂交构树经发酵加工后,是养殖猪牛羊

  鸡鸭鹅鱼等畜禽和水产品的优质粗蛋白饲料,适

  口性好、转化率高、产出的肉蛋奶品质优。每亩

  构树饲料可分别饲养2头牛、6头猪、10只羊。我国是粗蛋白饲料进口大国,大豆、鱼粉的对外

  依存度分别超过80%和70%,紫花苜蓿进口量

  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构树饲料是进口蛋白饲料

  的理想替代品。二是石漠化治理的有效途径。杂

  交构树在跑水、跑土、跑肥严重的石漠化区域种

  植,绿化效果明显。目前,全国仍有石漠化土地

  面积12万平方公里,涉及贵州、云南等8省(区、市),十三五期间,国家确定了200个石漠

  化治理重点县,其中有140个县是贫困县。构

  树扶贫工程是脱贫攻坚与石漠化

  治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三是产业扶贫的好形式。种植杂交构

  树当年就有收益,每亩收入3000元左右,高于

  全株青贮玉米1435元/亩、紫花苜蓿1800元/亩,可稳定收入15至20年。贫困农户还可以

  通过养殖、务工等方式从构树扶贫工程中获利增

  收。

  6金鸡帮扶项目

  2015年11月,河北威县与蛋鸡企业德青源公司

  合作,开工建设一个年饲养蛋鸡240万只、产蛋5.5亿

  枚的现代化蛋鸡场,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这个金鸡帮扶

  项目,由威县政府流转出540亩农业设施用地,并筹

  资2.5亿元(其中整合涉农财政资金1.25亿元、农发行

  贷款1.25亿元)用于场平土建和设备设施;德青源公

  司投资1.25亿元,用于生物资产和流动资金。该项目

  由德青源公司租赁运营,租期15年。德青源每年按照

  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0%向威县支付租金,即每年2500万元,15年共支付3.75亿元。合同期满后,德清源按

  照项目净残值一次性回购所有资产。

  金鸡帮扶项目的扶贫效应体现在四个方面。一

  是项目租金扣除还本付息和纳税后的部分全部用于精

  准扶贫。其中,4424名入股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可分红1000元,用于提高兜底收入;48个重点贫困村,每村

  每年分红10万元,各村用这笔钱共设立288个村内公

  益岗位,解决部分贫困人口就业问题。二是德青源蛋鸡

  产业园区提供800个就业岗

  位。150个低技能要求岗位,定向接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月工资2000元左右;650个技术岗位面向社会招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优先

  录用,月工资3000元至4000元。三是贫困乡镇组建

  六个蛋鸡养殖合作社,吸收贫困人口入股合作社。合作

  社整体参与德青源的养殖项目,德青源每年向合作社提

  供2000万元的劳务和采购订单。这些订单以前都是市

  场化采购的,现在都到贫困人口入股的合作社定向采购。四是从每一枚品牌鸡蛋中提取一分钱,设立金鸡产业

  扶贫基金,用于组织和扶持蛋农,促进产业升级,实

  现共同富裕

  德青源金鸡帮扶项目2015年11月开工,20XX年6月进鸡,只用了半年就投产运营。目前已有4424名贫困人口通过德青源支付的400万元租赁费,每人已分红300元,48个重点村每村已获集体收入2万元。今年9月满产后,预计可年产鸡蛋5.5亿枚,总

  产值6.2亿元,每年可创税2268万元。

  这个帮扶项目好在四个方面。一是采用公私合营的PPP模式,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三权分置,充分调

  动了政、企、农三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将贫困地区的传统

  农业提升到蛋鸡养殖、蛋品加工、物流和电商等一二三产

  业充分融合的现代农业,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通过实施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养鸡,将贫困地区

  打造成

  了生态鸡蛋供应基地,形成了一个好产业。四是将

  农村的畜禽粪便、秸秆两大废弃物转化为清洁能源和有机

  肥,既解决了讎养殖场难以克服的面源污染问题,也带

  动了贫困地区美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目前,威县已将德青源金鸡帮扶模式复制到肉鸡、奶牛、梨果、生物肥等4个项目,推动实现贫困人口产

  业精准扶贫全覆盖。在国务院扶贫办的协调和中国农业

  发展银行的支持下,德青源公司已与河北、西藏、河南、贵州、安徽、山西、陕西、重庆、湖北、内蒙、云南、广西1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个贫困县达成合作

  协议。目前已有2个县的项目建成投入运营,5个县的项目已开工8个县的项目正开展前期准备。

  7三有村易地扶贫搬迁

  20XX年3月,西藏首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在曲水县达嘎乡三有村动工。按照有房子、有

  产业、有健康的三有要求,统一规划,配套建

  设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村委会、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了奶牛和藏鸡

  养殖、药材种植等产业。20XX年7月,来自曲水

  县3个乡10个村的184户712名贫困群众,陆

  续搬进了三有村新家,产业项目也同步投产,10月开始盈利。

  三有村这个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有三个特

  点。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每个建档立卡贫

  困人口6万元,投

  入政府专项易地扶贫搬迁资金4272万元,用于房屋和配套设施建设;整合援藏

  和涉农资金3287万元,用于村委会、卫生室、幼

  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安排产业资金1887万

  元用于产业项目。二是住房、公共设施、产业项

  目同步建设。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的要求,在建设184户住宅的同时,配套建设32间商铺用于出租。建设藏鸡、奶牛养殖基地300亩,规划养殖藏鸡5万只、奶牛500头,现已养

  殖藏鸡1万只、奶牛200头。建成中藏药材、饲

  草作物种植基地365亩。设立公益岗位、园区就

  业岗位,提供给326个贫困人口。三是产业项目

  实行股份合作制形式运营。按照合作社+贫困户

  股份合作形式,管理运营奶牛养殖合作社、藏鸡

  养殖合作社、特种种植合作社,全村712人全部

  入股并参与分红。合作社将利润

  的30%留作流动运营资金,10%用于公众事业,剩下的60°%用于

  贫困户集体分红。这样,既可保

  证合作社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又

  充分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国有近1000万的建档立卡贫

  困人口需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

  脱贫困。三有村易地搬迁安置点

  建设的做法,为其它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篇十五:创新扶贫案例

 扶贫典型案例XX村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__村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__村是“十二五”省级贫困村,地处__县西部,毗邻__市,距县城16公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村。全村有耕地面积5304.3亩,下辖16个自然村,2510人,其中:贫困户119户336人。面对这种状况,如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成为了摆在村两委班子面前的头等大事。

  如何突破这一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村两委班子可谓是煞费苦心。201_年年初,__县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创新扶贫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文件,村两委班子审时度势,紧抓机遇,率先在全县范围内成立了首个莲子专业合作社,开展精准扶贫试点,取得了成功。201_年,__村投资70多万元种植莲子面积382亩,参与农户149户681人,其中贫困户107户432人,覆盖__、__、__、__、__五个自然村,并于当年取得实效。全年共收获莲子20多万斤,按市价8元/斤算,产值达160多万元,实现户均增收3000多元,有89名贫困户当年成功脱贫。__村在精准扶贫方面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好做法:

  一、找准定位,鼓动人心

  “一亩田,七分涝”是__村耕地的真实写照。由于大部分耕地是低洼易涝低产田,迫于生计,大部分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病残幼留守村庄。如何利用好低产田,同时又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便成了村两委班子的头疼事。201_年春节,一次不经意的闲聊,让__村村支书__找到了开启致富之门的“钥匙”。原来,村里一户人家的女婿在莲子之乡——__发了“莲子”财。恰逢春节,_老板回到村里过年。听说这个消息后,___立即找到_老板了解莲子种植、销售及经济效益情况。在实地察看了本村一片紧邻_河的低洼地后,_老板觉得自然条件、环境均

  十分适宜莲子种植。村两委班子当机立断,多次召开群众代表、党员大会,并请_老板现身说法,让群众了解莲子种植,市场需求及经济效益情况,鼓动群众思想,统一认识。春节刚过,村委就组织群众代表、村小组干部一行十多人,前往__实地考察,打消群众的思想顾虑。

  二、创新模式,搞好经营

  __之行,对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触动很大。村委会随即在全村展开了如何发展莲子产业的大讨论,让群众充分发表意见,在借鉴__经验的基础上,村委会根据群众讨论的意见、建议,结合本村实际,对如何搞好莲子产业经营,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模式。首先,村支书___等人带头注册成立了__乡__村莲子专业合作社,参社户数149户681人,其中贫困户107户432人,覆盖基地附近五个自然村。其次,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作为合作社种植莲子的产业基地。对采取土地入股的农户除按每年每亩400元的价格给付租金,所获利润还对半分成,彻底打消农户顾虑;再次,规范合作社经营模式,采取“四”统一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即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配。

  三、三级联动,做好帮扶

  一是人员帮扶到位。201_年初,__县委、政府下发了《关于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的意见,明确了县、乡、村三级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提出了“县领导包乡、县直单位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1+1”结对帮扶模式,__村作为全县精准扶贫的试验点。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委派了一名县委常委负责挂点,并安排了县扶贫办、县农业局、县石油公司、县房管局、县市管局等单位挂点帮扶。乡党委书记作为__村莲子产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农业的常委副乡长具体负责,村两委班子全

  程跟踪服务。省扶贫和移民办副主任___还亲临基地、现场指导,市、县领导多次到基地调研、指导工作。

  二是资金帮扶到位。为支援__村莲子专业合作社,县委、政府明确要求,优先安排精准扶贫资金,县扶贫办专门安排20万元精准扶贫资金到参与贫困户,作为贫困户的入股资金,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使用;农业、房管等挂点部门在项目安排上重点倾斜,安排30万元,用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乡政府在财力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20万元,作为合作社莲子产业发展的启动资金。

  三是技术帮扶到位。为彻底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县扶贫办专门从__聘请了一名技术顾问,负责技术指导。县农业局专门安排一名懂业务的副局长负责,2名业务能力强、有责任的技术员常驻基地,现场解疑解惑。

  通过一年的运转,荷浦乡__村莲子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在省、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__村莲子基地,取得了当年投入、当年见效的好成绩,基地共产新鲜莲子20余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60余万元,剔除成本,人均增收20_以上。

  二是实现了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基地有长期雇工30名,采摘旺季多达60-70人,带动了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就地赚钱。比如,__村付__、付_、阮_三名年逾六旬的贫困户,去年仅在莲子基地打工,每人收入就达1万多元。

  __村莲子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不仅改变了贫困村群众的以往单一的耕作模式,走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也为在全县推开精准扶贫工作,积累了好的经验,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推荐访问:创新扶贫案例 扶贫 案例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