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论文3000字(6篇)庄子论文3000字 - 1庄子的智慧推开庄子的门,他不在。本想与他交谈,可惜,他不在。我漫步于草庐旁,落叶已积了八层。他真的在这里住过吗?还是让他的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论文3000字(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庄子论文3000字
-1庄子的智慧推开庄子的门,他不在。本想与他交谈,可惜,他不在。我漫步于草庐旁,落叶已积了八层。他真的在这里住过吗?还是让他的智慧随着自己的身影飘走了?“不,我可以证明他在这儿住过。〞循声望去,原来是池中探出头的鱼。“我是他笔下快乐的鱼,他从未想过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乐的,但他却知道我是快乐的。他现在确实不在这儿,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他可能在清风中与你交谈;也可能在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实,你的心灵;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鱼摇动着尾巴,游远了。我站起身来,这可以照透人之心灵的碧波,不就是庄子的智慧吗?不知何时,肩上停了一只蝴蝶。“他带走的是我,留下的却是他。我们在梦中飞舞,在花间大笑,我们让后人疑惑已久,可我们却感知着对方。他对这俗世累了、倦了,所以他为他妻子的解脱而开心。他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我翅膀上的花纹一样美艳。他选择了我,让自身也升华得如此美丽。〞蝴蝶扑闪着翅膀,飞入花间。我闭上眼,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也是庄子的智慧吗?“你是官吏?〞脚边爬来了一只老龟。“不,不是,和你一样不是。〞我俯下身子。“好得很,清爽得很,庄子曾以我为喻,拒绝相位。其实,这泥土并不脏,曳尾于其中真的是世间最快活的事儿。有人曾问我带着这么重的壳行走累吗?殊不知,我早就把壳视为自己的血与肉,又怎的会觉得累呢?就像有人问庄子读则多书累吗?在自然中行走累吗?书与自然早已是他的血与骨,何谈受累呢?〞龟转过身,爬向淤泥深处。我
.
z.
-
直起腰来,原来这淤泥中也蕴藏着庄子的智慧呢……庄子生于乱世,在世间唱着属于他自己的狂想曲。他赞叹自然的伟
大与人的渺小。并不是我们离庄子的智慧太远,而是尘世的尘埃遮住了我们的心扉,困住了我们的脚步。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渺小的,但当二者合为一体时,人的渺小也就不可见了。这才是庄子智慧的根本吗?
我不禁嘲笑自己的浅陋,竟在这里等庄子回来。我应当去大自然,应当去世界上的每一角,去寻找,去拾起他遗留的智慧。
2庄子时间的流逝,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或喜甜甘之味,或爱亦苦亦甜的刺激,谁人如你———庄子,淡泊一切,与道合而为一,只偏执着那淡淡的清白。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品味,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者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平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的诱惑,忘却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只好在无路可走之时,望见你那平静如水的双眸,澄澈至极,悠悠远远,望断天涯路。
.
z.
-
我以为你是孤独的,你却告诉我“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嗥啕此类,原来你早已看透了生死,望穿了红尘。何以赞美你的平淡,我早已词穷。念往昔,繁华竞逐。你依旧逍遥游于世外,参透大自然的无穷。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甚至你了解了河鱼之乐,蝶舞之愉,螳螂之负,摇曳而去,穿梭于泥潭之中,何去在乎那权势之争,谁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氤氲之间,明月可掇,你在清风夜唳之中单独守望那明月,以至于在人们高枕无忧之时那皓白之月不会迷失———只因你这颗平淡的心相追逐。世人笑你疯癫,你冷淡的眼神却摄人无语,恍然大悟你淡淡的泉水般的哲理如此深邃,你却早已悠然飘远。
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窥见了一种平淡致远的处世态度,淡罢,淡罢,绝不为万物所主宰,我独逍遥于濯浊之外,蝉蜕去拖累,只愿抱明月而长终。江边一蓑烟草,一片缟素。
教我如何追寻你的步伐,那美至于无所适从的精华;教我如何触及你的衣襟,那平淡而超然的态度。
这便是你吧,淡淡如泉水,你偏执的追逐,泉边那飘扬的一片缟素,是为你而起的飘渺之歌。
3庄子告诉我们当你无路可走的时候,你该何去何从?庄子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知名学者,就是因为他的大境界,大智慧,以及他与众不同的对事物的见解和独特眼光!最初知道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z.
-
开场的。虽然当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诗句挺特别。后来才明白这个典故出自是庄子的"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则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能言善辩的他,尤其善用语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挖苦与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能让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庄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但他并不是衣食无忧的。他的生活十分贫困,甚至到了处处求人,等米下锅的地步。但它贫而不穷,他并不会因为肉体上的满足而满足,他的满足是高于平常人的,是精神层面的!正因为他勤于思考人生,使他心中充满喜乐。常常喜乐,即使是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又如何?
在于丹"庄子心得"里,我最喜欢“境界有大小〞一个人的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声碌碌而无为。世间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之小,也同样我们所想。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一个人,假设要到达庄子那种旷达的大境界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学习者把眼光放长远,尽量开阔心胸。庄子告诉我们:不要去羡慕别人。
.
z.
-
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完全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我认为,我们可以羡慕别人,因为人之长或许正是吾之短。羡慕可以为我想要成为我羡慕对象的那种人提供动力,来逐渐的完善自己,装备自己。假设你只是一味的羡慕别人而不付出任何努力去学习,那就无济于事了。
篇二:庄子论文3000字
话题作文对于庄子的高考作文(5篇)第一篇:庄子告诉我们
当你无路可走的时候,你该何去何从?
庄子之因此能成为一代著名学者,就是由于他的大境地,大智慧,以及他独出心裁的对事物的看法和独到眼光!
最先知道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开始的。固然当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过感觉诗句挺特别。以后才理解这个典故出自是庄子的《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地,是对世俗社会的富贵荣华及自己的舍弃。
假如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世贫寒落魄,却能超越贫穷乐在此中。能说会道的他,特别善用语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苛刻的嘲讽与奚落。他的所作所为常常令人目瞪口呆,又能让人赞不绝口!他看透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而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庄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但他其实不是衣食无忧的。他的生活十分贫穷,甚至到了到处求人,等米下锅的地步。但它贫而不穷,他其实不会由于肉体上的知足而知足,他的知足是高于平时人的,是精神层面的!正由于他勤于思虑人生,使他心中充满喜乐。常常喜乐,即便是过着食不充饥的生活又如何?
在于丹《庄子心得》里,我最喜爱“境地有大小”一个人的境地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能够完整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地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实用。而站在小境地上,只好一声碌碌而无为。人间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人间之小,也相同我们所想。由于真实的大小不单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一个人,若要达到庄子那种旷达的大境地是很难的,但我们能够学习者把眼光放长久,尽量宽阔气度。庄子告诉我们:不要去敬羡他人。但作为一般人的我们要完整做到这一点是不简单的。我认为,我们能够敬羡他人,由于人之长或许正是吾之短。话题作文对于庄子的高考作文(5篇)话题作文对于庄子的高考作文(5篇)。敬羡能够为我想要成为我敬羡对象的那种人供给动力,来逐渐的完美自己,装备自己。若你不过一味的羡慕他人而不付出任何努力去学习,那就杯水车薪了。
在此刻的诗人看来,庄子是一位超常脱俗的贤人。他“圣”在他的睿智,“圣”在他的坦率,“圣”在他对人生的不停考虑。但千年难成就一位庄子,我们毕竟也都是世人,我们尊他的名为圣,他的哲学也帮助陷落在诱惑中的人们走出窘境。
庄子告诉我们:做好自己!
第二篇:庄子,灵魂的工程师
生与死,它们的意义是那么深刻,另人思索不透,直到遇到了他,一个重塑我灵魂的人
——庄子
开始,我向来天真的认为,人生最大的事情,是生和死,可是“鼓盆而歌”的故事却激荡着我的内心。
试问,假如你最亲密的人离你远去,你是悲伤流涕,仍是放声高歌,面对老婆的离开,你千万想不到,庄子居然敲着盆盆碗碗在一边低声吟唱,这时的庄子,终究是一种如何的心态呢?是愉悦吗?仍是伤心?当惠子问起,面对亲人的死亡,为何还这样沉稳沉着,他的回答却另人难解。他说:“当老婆刚才逝世的时候,我何尝不悲伤得哭泣!不过细细想来,老婆最先是没有生命的;不单没有生命,并且也没有形体;不单没有形体,并且也没有气味。在如有若无恍恍忽忽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味,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又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此刻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这类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时那样运转不只。此刻她静静地安眠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还要哭哭泣啼,这不是太不通畅了吗?因此止住了呜咽。”他将亲人的存亡看得这样的平凡,那么他自己的存亡应当更不足挂齿吧!
庄子死时,弟子们声泪俱下,由于庄子对他们有恩,他们却连一口薄棺都买不起,而庄子却说:做人不可以太偏爱,你买棺材,蝼蚁食我,你不买棺材,我暴尸荒原,乌鸦老鹰食我,你为何非要让蝼蚁食我,不让乌鸦老鹰食我,那样岂不是太偏爱了。
连存亡都看得这样平凡,那么对于庄子而言,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呢?功名,财产,仍是地位,不,庄子视此为粪土,可是他自己的人品与精神却另人敬重不已。
超越了存亡,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此时的我,不再把存亡看得那么重了,人生最重
要的事,是灵魂,而庄子,才是我灵魂的工程师,才是值得我一辈子追求与学习的人。
第三篇:庄子的世界
我向来盼望用我拙笨的笔头来描摹一下这个先秦的圣人,但凡是提笔,涌现眼前的,老是一个至玄至幻的影子。这个影子或消失于江湖,或委身于水田,或翩跹于梦幻,或混迹于闹市,令我无从下笔,只得兴叹。
大部分人,对于庄子,是迷惑不解的。那个战火狼烟、好汉并起的时代,给予人的,是激情和斗志,是盼望辅助君王、救黎民于水火的大丈夫情怀———庄子,这个槁项黄须、聪慧透顶的人,却弃自己的满腔才思不用,或与水田曳尾的神龟游戏,或研究墙角蜗牛触角上的弹丸小国,或臆造出不存在于世的大鹏、大鲲,甚至对送到眼前的楚国相位都安稳不动这太出乎人们预料了!
是啊!在那个名士说客环绕着君王,不胜其烦地宣扬他们那一套“治人”之术的时候,我们的庄子,却转过头来,把自己的内心瞄准了我们这些最一般的人。他诚心地告诉我们如何解脱世上的繁役,他坚定地鼓舞我们去找寻自由、固守内心。当他的老妻逝世后,他绝不伤心,快乐得敲鼓,庆祝老妻归于自然;当老乡的曹商在乡里敬羡的眼光中夸耀帝王恩赐的车马时,我们的庄子竟绝不留情地嘲讽他舐了秦王的大腿的脓疮
庄子就是这样的特立独行,他的行为在两千年后的今日看来,仍旧那样的怪异,他真是那个时代一个出乎意外的圣人。
但是———
当我逐渐触摸到庄子的内心后,我才逐渐认识,正如清代进士吴文英所说“庄子眼极冷,
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论;心肠热,故感触万端。话题作文
对于庄子的高考作文
(5篇)文章话题作文对于庄子的高考作文(5篇)出自wk-785.html,此链接!。虽知无用,而终不可以忘情,而终不下手,究竟是冷眼看破”的那样,庄子由于对世界极度的
热爱,才会对它表现出极度的绝望,才会神往自由,让心挣脱奴役,才会用辛辣和尖刻的比喻来抨击、暗喻当时的社会。话说回来,庄子的蜗角之国,更是对人间不自由的最直接的抗衡。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不自由的最直接的抗争。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的深爱,他仿佛用他的放纵不羁来对待世俗的框约,用它的荒诞幽默来嘲讽世俗的装模作样,一本正经。这样一来,庄子的所作所为不是很符合情理、很符合他内心的准则吗?
庄子就像一本书,读前令人迷惑,读后令人爽朗。
第四篇:走近庄子熊熊烈火照亮着中国的文学旅途,精神的升华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琴弦。没有驰骋疆场的你倒是英豪者心中的跪拜;没有纵横捭阖朝野的你倒是能臣贤士心中的追求。
你说:“吾将曳尾于涂!”惊讶了你身后的两名楚国的劝告者,他们只好悻悻而去。你用纯清的性格酿造精神的酒曲,并用之抵制富贵荣华的诱惑。
我说你是真实的垂钓者,是远离世俗喧哗、铅华风尘的隐士。你笑了,会意的笑了。是
由于我道出了你的心声吗?濮水岸边遗留着你的踪迹,勾起无数仁人志士的心魂;
濮水
的游鱼倾听着它的先人叙述你拒绝入朝为相拒绝高官厚禄的崇敬时令,引起千百年历代文豪的敬佩。你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勇敢时令更有气势,你比林逋梅妻鹤子
的隐士形象更显崇高,你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显贵,使我不得高兴颜”更节气峥嵘,或许,你其实不在乎世人或后代对你的评论,但你的灵和魂却让人不由自主的赞美不已。
固然你只说,“吾将曳尾于涂”,但我内心理解,你以前对两位大臣的不予搭理其实不是想显现你的高傲,而是你洁净灵性的本能的使然,你没有直接的拒绝,不过婉词道出固守濮水的心声,让他们自感融入不进垂钓的气氛,只好悻悻而去。
第五篇:永久的庄子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在夕阳晚照下的河畔悠闲的摆弄着他的鱼竿。
有经邦济世之才,心怀若谷之量的他扔掉了那个时代。他当仁不让的选择属于他的人生。不与世俗争名利,只在深山求逍遥。楚王的盛意相邀只换来他的漠然拒绝。他是一直视显贵如腐鼠的,在他看来,窃国者诸侯,与响马共事岂不是对他的欺侮?
自嘲曳尾涂中的他却有凌云之志。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豪言是英豪的气势与圣人的睿智最完满的联合。他人最大的理想可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人间过上极尽豪华的生活,获得名垂青史的美誉,谁看到了头上高远的天空?他人俯下身子,只有他昂着头。
一无所有的他永久不会放弃他的尊严,魏王嘲讽他的落魄,他立刻讽刺诸侯的昏庸。这样桀敖不驯,以凛然不行入侵之气示人。孔子哀叹累累若过街老鼠,比起庄子,实在是黯然失色。孔子永久弯着腰,庄子却从不低下他傲慢的头颅。
他也有无奈的时候,不是源于君王不听忠言的苦痛,也不是国势危如累卵的压迫。而是源自对物与我,肉与灵之间盘根错节关系的思虑。是梦幻仍是现实,他诱惑了。或许,只有他会诱惑,在那个人人为富贵荣华而生的时代,谁能把眼光放到这样的高度?
他又是可爱的,濠梁之上的争辩让人忍俊不由。惠子中了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骗局,他的思想不依靠于晦涩的文字,而是开朗的故事。话题作文对于庄子的高考作文(5篇)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节日作文及各种中小学生作文。傲骨只外,还有随和。凛冽之中,透着和蔼。孔孟老是以教育人的姿态发言,韩非老是发号布令,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永久与功利牢牢相连,少了几分真挚。
汪洋恣肆的文章,带着浓重的浪漫。诸子的文字毫无神韵,只有他能给人美感,一种到了极致的美。同时感叹人生苦短,孔子说逝者如斯,他却道光阴似箭,哪个更美?
単从文学与哲学的角度不足以全面认识他,他仍是古代科学的前驱,不论是近似于原子的理论,仍是数学中的极限思想,都是极其超前的。那些对鬼神敬而远之的士医生还在依赖神灵的庇佑,哪会想到这些?
他超越了任何知识系统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注定他不会被人理解。或许,在他人眼里,他不过个衣不遮体,食不充饥的乞丐,不过个不拘成法,特立独行的狂人。他注定会生活在无休止的孤单里,孔孟成了至圣先师,韩非的思想统治了上千年,墨翟的理论偶而还会被人说起,惟有他的思想被斥为家人言。只有零星几个超然物外的隐士与他神交。即便这样,也是他们的无奈之举。他们只把庄子当成精神上的导师,而不是开诚布公的朋友,更不是大成至圣的贤人,他的思想,不过山川突围的理论武器。
诸子之中,孔孟太虚伪,韩非太冷峻,墨翟太平凡,老聃太悲观,孙武太机谋,王诩太迷信,惠施太势利。只有庄子用一颗真挚的心感人着中国人,用一种超人的智慧教育着中国人。斯人已去,虽死犹生。
篇三:庄子论文3000字
庄子通过对三人的描述一方面表现出了世界的变动不安任何人都可能先天地或后天地成为身形残疾之人另一方面指出面对世界所带来的命中的厄运人本身应该泰然处之顺其自然同时身形残疾并不会影响到一个人追求精神的自由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即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庄子哲学论文(2)
庄子哲学论文篇二庄子的生命哲学摘要:作为道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学说在先秦诸子百
家中特立独行。独树一帜的思想与洒脱飘逸的文风使得庄子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千年之久的思想家,其顺应自然、无名无功、精神自由等主张至今仍是人们乐此不疲讨论的话题。立足《庄子・内篇》来解读庄子在先秦时期所形成的独特的生命观念,一方面为了阐明庄子的学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现代社会下引起人们对生命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庄子;生命观念;庄子・内篇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8-0085-02庄子独特的生命观念与其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西周末年,礼坏乐崩,诸侯割据群雄分立,战争的残酷和政治的黑暗越发让人不寒而栗,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庄子生活的战国中后期都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越发剧烈。身处乱世之中,既有投身大潮,希冀建立一番宏图伟业,实现政治抱负的思想家,也有像庄子一样选择远离政治,以出世的精神过入世的生活的隐者。针对战国后期战乱的社会状况,庄子在《人间世》篇通过仲尼与颜回的对话,借颜回之口叙述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1]120由此不难看出,在战乱的年代,人命犹如草芥一样被人无情地践踏,滥用刑法肆意杀戮的场景频现,这一切都促使庄子开始了对于命的思考,这其中包括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寿命,更涵盖了命运命数之理。一、安之若命在生命起源的问题上,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是没有实体的虚无的存在。在“道”的基础之上,庄子提出了“气”的思想,认为“气”来源于“道”,因此
具有“道”的部分特性,而另一方面,庄子将“气”描述成一种不同于“道”的实体化的存在,认为“气”是一切有形之体构成的基础。作为自由随性的物质,“气”的相聚即表现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能够体会到的有形可感的实体,其离散则是实体的消融,“气”的不同的存在状态所展现出来的就是纷繁的人间世。这是对老子“道”的思想的极大的发展,使得过去人们难以相信有形之体何以无形虚无的“道”为源的困境得到了改善。庄子关于生命的思想也正是基于此,庄子认为“气”是构成一切有形之体的物质基础,这有形之体除了山川草木之外,同样包括人的形体、生命,气聚而生,气散则亡。这样的生命本源之说点明了生命交替变换之理,同时也是影响庄子生命自然自由的重要思想。
从夏商西周伊始直至现代,命理之争一直贯穿始终,尤其是在庄子所处的战乱年代,诸子百家不同程度地都阐述了自身的命理之说。既有强调生命有限,应建立一番伟业的积极入世的主张,也不乏庄子这样顺应自然、生死齐观的出世的思想。在《人间世》一篇中,对于“命”的思想庄子借叶公子高出使齐国之事,通过仲尼之口阐述道: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地而安之,忠之盛也[1]135。
这其中虽然着重论述的是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但同时也点明了“命”作为天下大戒的不可违背性。面对这样的天下大戒,一方面庄子向人们表明,命由“气”而生,这种自然之力有其不可抗拒的威严,另一方面在面对命这样一种无法摆脱和逃避的事物时,庄子告诫人们应“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是庄子在讨论生命之说时重要的一个的思想观念。
“道”与“气”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因而世间万物都是随之一同变动不安的,命也是如此。一个人的命运是人本身所无法控制的,在这个必然不可逆转的运动当中,一花一草一人一物都不可避免地要遵从其中的规则,无论富贵贫贱、生老病死,人所能做的只有
“安”“顺”而已。在《大宗师》篇,病中的子舆说道: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
之所谓悬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2]208。
得失乃生命常态,庄子认为面对这些无常变化应当安于时机顺应变化,即安时处顺,同样地,在面对生死的同时,庄子也强调这些赋予人本身无所遁逃的事物我们也应泰然处之,而不仅仅是针对身外之物,对自身的生老病死也要一视同仁。因为从本原上来讲,人与物都是由“道”和“气”衍生出来的,人生于自然最后回归尘土,形体的变迁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人所能做到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握内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如在《德充符》篇所谈道的“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3]160。死生这样的大事也不会让人有所动摇,即使天地翻覆也不受其影响,人的内心不与物迁而变化,这才是庄子所追求的安之若命、安时处顺的生命境界。
二、“道”的追求庄子安之若命的生命观念与战国时期其他学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庄子提倡我们顺应变化,不与物迁,对这个无可奈何的世界安之顺之,但并没有因此要求人消极避世,放弃对人本身精神的追求。在《德充符》篇中,庄子列举了三个身形残疾之人: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此三人称为“兀者”。庄子通过对三人的描述,一方面表现出了世界的变动不安,任何人都可能先天地或后天地成为身形残疾之人,另一方面指出面对世界所带来的命中的厄运,人本身应该泰然处之顺其自然,同时身形残疾并不会影响到一个人追求精神的自由,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即“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3]166庄子对有德之人十分赞扬,同时也鼓励人们在安之若命的同时追求精神的自由。其认为身形上的缺陷并不足以对人的生命轨迹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伤害,身形残疾之人与健全的人别无二致,抛弃形体的束缚,实现内心的超越才是人本身应该追求的东西。兀者王骀虽然残疾,
但其“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虽然这只是庄子为了说理所假设的情形,但其中不难看出庄子对于形体的鄙弃以及对有德的赞扬。
篇四:庄子论文3000字
这个问题也包含了两个层面第一就人是否能感知鱼之乐来说人是认识的主体鱼是认识的客体对立的双方是人的认识心与外在客观世界物这是关于心与物关系的问题第二就庄惠二人之间能否相互感知来说庄惠二人是两个认识主体这就牵涉出不同个体之间的心能否相互感知问题庄子论文: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摘要:《庄子》一书中记载有许多庄子和惠施的精彩辩论,这成为我们研究惠施思想的重要材料。从二人思想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庄子和惠施在存在观、认知方式、哲学方法、人生哲学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分歧与差异。庄子与惠施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两种思维进路,二人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家与名家思想旨趣的差异。庄子及其代表的道家“逍遥”哲学在存在问题和人生境界上的确超越了惠施,但是惠施及其所代表的名家学派的“求真”的哲学和理性分析的哲学方法也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层次和内涵。关键词:庄子;惠施;差异;认知方式;哲学方法;人生哲学《庄子》一书向我们显示,惠施是庄子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当惠施去世时,庄子十分伤心:“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①二人颇有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味道,这表明庄惠二人在思想上的确有相契合之处。然而《庄子》书中所记载二人之间的许多的辩论又表明庄子和惠施在思想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一、“道”与“物”——存在观的差异首先,在关于何为世界的根本存在的问题上,二人之间
就产生了分歧。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观念,把“道”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原理和根本的存在: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②道虽然“生天生地”,但它并不是外在于天地万物的造物主,而是内在于天地万物的存在。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万事万物中皆有道,“周”、“遍”、“咸”形容的就是道普遍内化于万物的特性。同样“道”也内涵于人的存在之中,表现为所谓的“人道”。天道“无为而尊”,人道“有为而累”;天道为主,人道为臣。因此,天道对于人道而言具有优先性,所以,人的行为方式也要遵循“天道”,此所谓“道不远人”。庄子之“道”综合了“天道”与“人道”,囊括了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本然形态。之所以要划分“天道”和“人道”,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指向人及人的存在方式。相比庄子之“道”的高远和玄秘,惠施思想的落脚点则显得平淡踏实。惠施认为世界的根本存在是“物”: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下一体也。”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③“历物之意”的落脚点在“物”,即客观世界的事物,讲的主要是关于人们对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问题。“历物之意”的含意,就是要普遍研究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同异关系,并对之作出解说。“历物十事”的内容,更多关注的是今天所谓自然科学的范畴。这正是惠施学说的一个独特的致思趋向,这一致思趋向与中国古代以儒、道为代表的主导致思趋向是大异其趣的。单就他这种向外、向“物”的致思趋向而言,在先秦哲学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庄子对惠施的这种以“物”为本的思想给予了批评。在庄子看来,“外物不可必”④,惠施“弱于德,强于物”,“逐万物而不反”,是舍本逐末,走入歧途。从天地的大道来看,惠施的知识与蚊虻一样微不足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呢?算是一家之言尚说得过去,如果尊崇惠施的学说,那么大道就
会衰微。而惠施也批判庄子“道”的思想“无用”。《逍遥游》中,庄子和惠施就“大樗树”和“大瓠”的“有用”和“无用”展开了两次激烈的争论。在惠施看来,庄子的理论就像大而无当的葫芦和“不中绳墨”、“不中规矩”的大樗树,是“大而无用”的。而在庄子看来,惠施“拙于用大”。任何事物的属性都是多方面的,从一个角度看是没价值的事物,换个角度却可以发现它的效用。大葫芦可以做腰舟浮游江湖;在精神的“无何有之乡”,大樗树可以免遭世俗的戕害,完成全性保真的“大用”。惠施的“用”的思想,无论是探讨“大瓠”能不能用来盛水,还是大树能不能制成器具,都还停留在“物”的层面。这里的“用”是针对人对“物”的外在需求而言。而庄子认为,如果从“道”的高度出发,只要“尽物之性”,“无用”之物也可有大用。庄子通过对“用”的辨析,走向逍遥、自由的层面,确认了遵从“道”的生存方式之意义。不过,庄子也并不是完全否定事物的价值,而是主张人们不要试图用自己的聪明来干预事物的自然自在,肯定每个个体存在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意义。在这个层面来讲,庄子是从“同”中维护了存在个体的“异”(差异性和独特性),肯定了“物”的存在价值。二、“知”与“乐”——认知方式的差异
由于在存在问题看法上的差异,庄惠二人在认识论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对立,并且发生了许多争论。著名的“濠梁之辩”就显示出了二者在认知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⑤惠施在“物”的层面,坚持了认识过程中主客二元的对立划分。在这种主客二元的思维下,惠施提出了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认识何以可能?这是一个标准的西方哲学思维下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包含了两个层面:第一,就人是否能感知鱼之乐来说,人是认识的主体,鱼是认识的客体,对立的双方是人的认识(心)与外在客观世界(物),这是关于“心”与“物”关系的问题;第二,就庄惠二人之间能否相互感知来说,庄惠二人是两个认识主体,这就牵涉出不同个体之间的“心”能否相互感知问题。很明显,惠施认为“异类不能相知”,甚至是同类的不同个体之间,也不能相知。然而惠施的目的却不在于否定认识本身,结合“历物十事”,可以看出惠施怀疑的只是所谓的“常识”。正是由于对于“物”
采取了思辨的态度和理性分析的方法,才会对人们的“常识”产生怀疑,继而阐发了那些有悖于常识的论题,被人们视为“怪说琦辞”。而以齐物立论,强调“道通为一”的庄子却扬弃和超越了惠施的这种思维方法和认识论,主张“以道观之”,从“道”出发认识事物。庄子认为经验世界的万事万物本身存在多样的形态,这种多样的存在形态是对“道”之整体性的分割,如果从这些具体的“物”出发,是无法认识存在的本真的。由于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就会产生分歧。但是,外在世界差异并不构成事物之间绝对的界限,也不意味着否定事物之间相互感通的可能。因为从“道”的层面出发,“万物与我为一”,我(认识主体)和万物(认识对象)都是“道”的载体,都是依据于“道”而产生、存在的,因此二者之间也存在可以互相感通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庄子(认识主体)与“鱼”(认识客体)之间可以相互感通,庄子与惠施二人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感通、相互认知的。
庄惠二人在不同的境界与立场上,一个断言“乐”之状态,一个怀疑“知”之可能。比较而言,庄子偏于美学上的移情,采取的是直觉的形象思
维和体悟的方法;而惠施着重知识论的判断,注重理性分析和思辨。濠梁之辩同时也是两种思维方式的交锋。撇开具体观点的对错不谈,庄子的观点更能代表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式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然而惠施所代表的理性思辨思维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非主流的传统,更接近于西方哲学的理性分析思维方式,这在先秦时期很难能可贵,它丰富了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重视。三、“齐物”与“合同”——哲学方法的差异在哲学方法上,庄惠二人也有差异。惠施试图通过对事物之间“合同异”的方法达到“天地一体”的水平,而庄子则希望通过“齐物”的方法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⑥惠施把同分为三种:大同、小同、毕同,把异也分为三种:大异、小异、毕异。具体事物之间相比较,所存在的同和异只能说是“小同”、“小异”,这种同异关系称作“小同异”;万物都有共性,就是“毕同”,万物都有个性,就是“毕异”,这种同异关系称作“大同异”。在惠施看来,“大同异”比“小同异”更重要。他认为万物之间总是各有差别,是“毕异”的;但是从万物都是“物”这一点来看,万物又是“毕同”的。这表明惠施认为物质世界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
而且惠施已经感觉到,根据不同的判断标准,事物之间的同异关系可能会相互转化,这造成了人们思维中的矛盾,因此他试图通过“合同异”的方法,通过“天地一体”的哲学方法,解决人们思维中的矛盾。由此,人们把惠施的思想归结为“合同异”。在同异问题上,庄子倒是认同惠施“天地一体”和“合同异”的观点,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或许这就是庄子在芸芸众生中选择惠施作为自己“质”的原因之一。庄子从“道”的层面出发,主张消除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的差异,“齐万物为一”,最终使物、我乃至整个世界保持其本然的存在状态。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以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犹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故曰:莫若以明。⑦人们一旦懂得从“道”或“全”的观点看问题,就获得了“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大智慧,从而不再为“小成”之见所困扰和烦恼。庄子试图通过“齐是非”、“齐同异”、“齐物我”、“齐生死”,最终达到了“齐万物为一”的境界,这个“一”就是一于“道”。既然万物为一,那么所谓的是非
同异问题,当然就归于无形,被消解殆尽了。这便是庄子“齐物”的主旨。由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较之惠施的“合同异”之说,庄子的思想更进了一步。惠施只不过从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出发,考察了事物之间的同和异两方面,并没有绝对否定具体事物之间的差异。并且,惠施之“合同异”只是在“名”的层次上而言,他所合之“异”是人们常识中的同异的观念,是同异之“名”,而非实际事物之间差异的同异之“实”。而庄子则认为万事万物之所谓同或异、生或死、是或非等等,其依据均是人为的,而非自然存在的,因而他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些标准和依据的存在,从而否定了事物之间是非同异关系的存在。庄子所“齐”的不仅仅是“名”,更是齐万物之“实”。四、“逍遥”与“泛爱”——人生哲学的差异庄子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战国时诸侯纷争最混乱的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艰难的人生际遇,使庄子对人在现实世界中所处的困境和困惑有了深刻的体会。因此,他主张抛开外在的限制,转而追求人的“逍遥”与“自由”,这也成为了庄子最高的人生理想。庄子认为“逍遥”的实质在于无任何束缚和限制,达到“无待”和“无己”。即使像鲲鹏翱翔高空和列子“御风而
行”也仍需要借助空气等外在条件,仍是“有待”,仍是对自由和逍遥的限制。真正意义上的逍遥和自由需要突破任何社会和人为的限制。这些限制既包括外在的、客观的、社会的限制,也包括人内在的、主观的限制。庄子认为要消除“逍遥”和“自由”的外在限制,就要远离混乱的社会政治,远离世俗社会。在消除人内在的限制方面,庄子认为人之形体是“道”和“天”所赋予的,而人的感情则是自生的。自生的感情是对人心神的扰乱,人要因任自然,放弃好恶等感情和欲望,保持心境和精神的恬静。不但要“无情”,庄子更是认为要放弃自己的“成心”,做到“心斋”、“坐忘”的状态,从而达到“无己”的境界,达到精神上的绝对“逍遥”。相比而言,惠施则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主张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惠施相魏30余年,深得梁惠王信任,梁惠王尊之为“仲父”⑧。在“历物十事”中惠施还主张“天地一体,泛爱万物”。这种“泛爱”的观点近似于墨家的“兼爱”。不过墨家的“兼爱”是主张无阶级、无差别的平等之爱,兼爱的对象只是社会的人,而惠施的“泛爱万物”的前提是“天地一体”,泛爱的对象包含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的万事万物,而不仅仅是人。从这个角度分析,惠施的“泛爱万物”是一个思辩的
哲学命题,其思想内涵远远高于墨家的兼爱主张,二者不能等同。庄子对惠施热衷于政治的做法甚为不屑,《庄子秋水》记载: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庄子以鹓鶵自比,“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表明自己高远的境界;而把惠施比作鸱,自得腐鼠却以之为宝,沉迷于世俗政治中而不能自拔。一个追求出仕的“逍遥”,一个追求入仕的“泛爱”,这既是二者人生道路选择的不同,也是他们思想旨趣差异的外在原因。庄子和惠施哲学思想差异的背后是两种学说的争锋,是“关于一种思想和学说的意义或价值的争论。惠施偏重于用一种实用的,社会的尺度来衡量……庄子则偏重于用一种绝对的个人的尺度来衡量”⑨。庄子与惠施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两种思维进路。庄子及其代表的道家“逍遥”哲学在存在问题和人生境界上的确超越了惠施,但是惠施及其所代表
的名家学派的“求真”的哲学和理性分析的哲学方法也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层次和内涵。注释①《庄子徐无鬼》。②《庄子大宗师》。③《庄子天下》。④《庄子外物》。⑤《庄子秋水》。⑥《庄子天下》。⑦《庄子齐物论》。⑧《吕氏春秋不屈应言》。
篇五:庄子论文3000字
不可能人人淡泊名利去追求那种逍遥的境界庄子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只是个人追求精神上的豁达境界或许他是快乐的但身为一个男人他是失败的他连自己的生活都解决不了生命是精神的载体生存尚且不易何谈理想抱负我不觉的追求利禄是件低俗的事真正的王者夺取天下为的是造福于天下人不能为名利而生但可以用名利来做更多的事《庄子》读后感作文10篇
《庄子》是庄子一生的思想结晶,也是他本人写的唯一一部自传体小说。庄子去世后,由他的儿子庄圆整理后形成的这部传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庄子》读后感作文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庄子》读后感作文一阅读《庄子》是一件赏心乐事。我从上中学开始就陆续听到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最初的印象都是偏消极的。人们把庄子说成避世、反智、唯我主义,但是庄子的一些寓言,从梦蝶、鱼乐到大鹏、河泊等,这又让我觉得有一些有趣,到底庄子在想什么?当我认真地阅读了《庄子》,对《庄子》中的话都仔细品味了很多遍以后,恍然大悟,原来庄子是古今中外哲学家里最聪明的人,司马迁说庄子是“其学无所不窥”,这句话是可信的。庄子一生,穷困潦倒,但他却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羡利禄,甚至对死亡,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庄子说,天有大美丽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全是一些谬悠至说、荒.唐之言……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着大智慧。庄子的智慧是一个万花筒,从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缤纷和瑰丽,同时又不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庄子的智慧像是春天里怒放的花朵,一层层,一簇簇,一齐挤着向外怒放。所以,庄子的身后都是狂草的墨迹,彰显着智慧的轮廓。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庄子所谓的“道”,包含万物,而形成一个整体人生,一无所缺,察觉自己像鱼一样,与万物“相忘于江湖”。庄子的思想超脱了万物,穿越古今,其文章中的想象和虚构更是奇特磅磅、姿意汪洋。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荫庇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的混沌;写人有承云游于四海之外的貌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50头牛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庄周梦蝶、罔两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
子慕……总之,所绘之人、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现。庄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更是有着淋漓的体现。人们常以世人伶仃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用与无用。庄子却
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境界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从而感悟与超越。
当人们习惯于自以为是、习惯于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时,庄子却告诉我们凡事不可强求,要看到并克服自身与外界的矛盾,顺其自然,不受万物影响、自然通达才能不断提高,事情才能得以成功。
当人们习惯于万物之主、习惯于用“征服”来形容人与自然时,庄子却告诉我们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伟大,说明万物齐一的进步意义,鼓励人们放弃名利,返本归真,容于大道。
庄子的重要观点与对现代人生的启示远远不止于此,也不可能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来作概括说明。那么,就让我们以丰沛的信心与勇气,一起来分享与践行庄子的大智慧吧。
《庄子》读后感作文二今日偶读庄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动,仅书一文。庄子曰:“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这四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求生呢?”庄子是在阐明,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死其实没甚么分别,一个人活着,不过是“做大梦”,死了,那是“醒大觉”,说不定死了之后,会觉得从前活着的时候多蠢,为甚么不早点死了?正如做了一个悲伤恐怖的恶梦之后,一觉醒来,懊恼这恶梦实在做得太长了。忆往昔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重伤虽愈,但名医却告知其只能活到40岁,如果是我定会伤心不已,但常遇春却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立功业,便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
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是啊,世人多数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人生在世无所谓之长短,但我不认为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遗臭万年”是正确的,建功立业纵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于乱世饱受外族欺辱,为救黎民之水火,挑起义旗,驱除鞑虏,是所谓真丈夫。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纵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万,身为华夏儿女见此一举,能不热血沸腾?
生与死只记于一线,你不能选择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选择你的死亡,真正让自己活的有意义,活的有价值,生未必乐,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价值,否则我们不配享受死亡。
《庄子》读后感作文三这段时间读完了庄子,小有感悟,很欣赏他达生的生活态度和那份超脱世俗的潇洒,但圣人的思想只能借鉴,我可以将世俗名利看淡,但无法做到其逍遥游的境界,毕竟自己不是孤身一人,有一个词叫“责任”,自己可以粗茶淡饭,至名利于脑后,但上有父母需要赡养,将来还有妻儿需要照顾。生为男儿,不论才能深浅,地位高低,身上都有一副重于山的重担,小到撑起家庭,大到挑起江山。还有一个词叫“付出”,得到或许不是最有价值的,但付出会让自己变的有价值。“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嚷嚷皆为利往”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虽然俗,但很真实。不可能人人淡泊名利,去追求那种逍遥的境界,庄子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只是个人追求精神上的豁达境界,或许他是快乐的,但身为一个男人他是失败的,他连自己的生活都解决不了,生命是精神的载体,生存尚且不易,何谈理想抱负,我不觉的追求利禄是件低俗的事,真正的王者夺取天下为的是造福于天下,人不能为名利而生,但可以用名利来做更多的事。天地人神鬼,不可能人人成仙成佛,假如人人都出家,那他们又来渡谁?又有谁来供奉先圣。我现在觉得应该各自修本体,不需要别人来渡,多少成功人士不在乎名利,生活低调,我觉得他们体会到了庄子思想的真谛,但从做人来讲比庄子要成功,也许是我的境界还不够高,没有体会圣人思想的真髓,现在只是晚上睡不着,随便谈谈个人想法,也许自己将名利
看的过重,思想上有误区,看者大可一笑了之。《庄子》读后感作文四因为闲着无聊,刚好家里面放有一本《庄子》,遂顺手拿起来读
了几天,平常我是不爱看这些古文书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静下心来读了进去,并还有所感悟。
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年代,人们所理想的社会本应就是此刻这个样貌,然而这又是个精神境界极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极度焦虑。物质上的满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富裕。《庄子》——“贫也,非惫也”。贫穷不代表不快乐,相比物质生活的丰足,我们更就应重视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高效率,不肯放过一丝一毫的时间,长久下来必将感觉身心疲倦。“世人攘攘皆为过往”,不能说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它只是陈述一个道理,但在庄子看来正是因为名利而有了“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归”。这天所提倡的就应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丰满。《庄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气之辨,以游无穷”。我们能够不用要求这么高,只要学会静下来,将混乱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松下来,个性是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都会使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能做到这句话里所包含的境界,那样不仅仅能够让处于奔波劳累的身体得到释放,还能更加有益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庄子》中所着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庄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无拘无束,身心不受羁绊。在这个时代虽然不可能像它所说的那样,但亦能够要求我们的“自由”。有了“自由”,人们能够更加全身心的释放,在工作中或学习中皆能够要求这种“自由”,而这种自由并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这种“自由”是在必须束缚下的自由,很多状况下,束缚并不是阻碍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出现的病,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是,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还是人们将物资与身心融为
一体,将精神摒弃一边,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就应学会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庄子》里所所提倡的,理念精神就应胜过物资,因为精神世界所带来的快乐远远大于物资。
《庄子》读后感作文五最初知道庄子,是从父亲嘴里那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开始的。从此,那只舞动着绚丽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脑袋里不停地飞呀飞,让儿时的梦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如今的我,最喜欢在深夜,燃一盏孤灯,品一杯香茗,握一卷《庄子》,反复揣摩“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庄周梦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向往逍遥之境。蝴蝶梦庄周,这是蝴蝶的选择,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论。庄子一直在讥讽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然而,看过之后也有几分惆怅,也许我很向往这种生活,也许我能淡泊名利,但放弃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况,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每天勤奋地工作,可怜的一点薪水要孝
顺父母、养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养房子,还务必要养好身子,病了,昂贵的医药费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然而,过多的奢求和索取,会让我们的心像无底的深渊,以至于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这些离我们太遥远!
庄子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凡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当年梦中化蝶的庄周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我只有在心灵倍感疲倦与束缚时,静下心来,做一个让人梦魂牵绕的庄周的“蝴蝶梦”,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庄子》读后感作文六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看庄子的《逍遥游》,首先就要看一个“大”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几千里也。”巨鲲大鹏,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是逍遥的第一步。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那么则无力承载大船。同样的,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声就是人生鸣笛启航的标志。我们在书海中、在困难中逐渐成长,小船历经风雨,变成了大船。倘若没有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经验的积淀,水不够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机重重。当然,深度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漫长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这也是一种逍遥游的前提与资格。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庄子》读后感作文七大家都会知道一本叫《庄子》的书。可是看完这本书都会发出许多赞叹。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记录了下来,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庄子心得》。在百家讲坛节目中也谈论过这个话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领悟于丹心语。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窗某学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20__年春节期间在《百家讲坛》栏目解读《庄子》心得,受到观众热烈。《庄子》心得也讲述了许多深奥的论语,里面讲的都是庄子何许人、境界有大小、感悟与超越认识你自己,总邮路可走,谈笑论生死,坚持与顺应,本性与物性,心态与状态,和大道与自然。
下面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庄子这个人,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他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在的保管员。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仍,而到处求贤若渴的时代里。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名分。庄子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经济抗面也很差。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两个字。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着经济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
看到《种子心得》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分析的十分透彻。椰油许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是啊,每个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过云端却有些人低于云端。可是每个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么你个人的空间就会有许多色彩斑斓的花朵和温暖的太阳。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她)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往往一个人是不能轻易的认识一个事物的真正价值。每一个人都希望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识了事物的价值,才可能获得人生的目标。而认识一个事物自身的价值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
读了《庄子心得》这本书,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了。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了解庄子,从中受到感悟。
《庄子》读后感作文八寻寻觅觅,我独自一人徘徊在冷冷清清的书店中,尽权利睁大那双疲倦的双眼,在密密麻麻的书海之中,寻觅你的身影。你生活在两
千五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可以不顾政事,活得如此逍遥的人可能并不多。文化名人更是少之又少。可是在我看来,只能感叹:经典的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充斥了书店中这一小小的柜台。哎!凄凄惨惨戚戚。可好在我仍能在书柜的角落找到了你的身影——《庄子》。
那一日,阳光明媚,在上海柔媚的流云下,是一丝丝芊绵的野花。几只粉色的蝴蝶,从波光粼粼的湖畔飞来,穿过杨柳撩人的婀娜,掠过蒲公英飞扬的轻盈,在几朵小野花上翩然落下。我捧着《庄子》独坐一旁,不愿惊动她们,一如不愿打扰帘下悠然于梦中的睡美人,把沉睡的美人,定在做蝴蝶梦吧!
蝴蝶穿过我的双眼,流下了美的印记,在我心灵中的画廊翩然飞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在周亦飘然。蝴蝶如仙界闪烁着荧光的精灵,飞过显示与梦想的界限,飞过天上与人间的联结。飞来告戒世人,摆脱欲望,何必被欲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
在书中显示所想,常被你形之于梦。而在你的梦中我所探寻到的,不仅只有美妙的蝴蝶,更有常人难以想象的骷髅。你不是贪生怕死的人,更不受欲望干扰,死后你愿让蛆虫蚀尽你身躯上残留的最后一点余肉,让野狗啃尽并任意玩弄你最后的骨头,让秃鹫啄食你的双眸。热你始终躺在天地之间无力反抗,却又不愿防抗,我被眼前的一切所动容,我祈求司命之神,恢复你的身躯让你重回人间,还你父母,妻儿,送你回故乡,再做那个逍遥的庄子怎么样你愿意吗
不,千万别这样。你恳求道:我死后在无欲望干扰着我。更不必为其劳形伤体,在这里天地的春秋便是我的春秋,我尽享南面之尊。我亦可用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双壁,用星辰做珍珠,用万物做礼物,还有什么葬仅胜于此呢我想这不就是骷髅给我们的忠告吗只有摆脱了欲望,方能无忧无虑,尽享天地赐予的一切快乐,这便是逍遥。随风飘飘,天地住逍遥。
反复品读庄子的文章,除了惊叹于作者文学上的技巧以及哲学逻辑能力巧夺天工之外。我又无数次责备自己的思想造诣的肤浅,无法
渗透其逍遥的梦境。同时也惭愧自己笔头上工夫的拙劣,否则倒是可以弥补的不足,如同漂亮衣服之于平庸姿色,多少使文章读起来赏心悦目。大哉,庄子!我只享受了你思想的一盂,但我已想飞,飞出这个充满欲望的社会。我会在空中像你那样独自寻觅心灵之中最美的家园。
《庄子》读后感作文九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将老子的思想推向了另一个巅峰,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要谈庄子,必先说说老子。有人说老子的成就在于读懂了《易经》,其言行与思想被其后人篆记成书《老子》,是一本《易经》的读后感。老子政治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他向往结绳计事的原始社会,“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这是一种复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于吾人生命上主张自然。有曰“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见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为大”。现在言归正转,说说将道学推向高潮,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说庄子,必先淡其文。在《庄子》一书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内篇便是庄子所着,于丹说其文;气势磅礴、纵横恣肆;而所表达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但何为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庄子在他的《知北游》篇中,托一个叫“知”的去追问何为道?道又在哪里?此时,或许有人问,庄子为何要托“知”,而遇高人“无为谓”,知追问,无为谓却听而不答。其中又有何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无为谓,是讲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道在心中,为苦寻道,庄子一语点破。儒家讲积极出仕,必要大为,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汉独尊儒术,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垒。而庄子主张“无为而冶”修身、冶国、平天下,应当顺于自然,合于人心。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种心态。这就是庄子的道法合于心。也就是“心为大”。《秋水》篇中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日,庄子逍遥于濮水之上,闲垂钓。楚王派两个士大夫去请庄子,出山为相,博取名份。而庄子一口回绝:宁余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去添吸楚王的疮。这就是庄子
对名的态度。人心是自由的,因为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是常人无法理解及做到的。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结发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是“鼓盆而歌”。惠子困惑不已,便问,你好没良心,你妻子为你所累,现已亡故。你不哭也罢了,反而鼓盆而歌,何为?这时庄子说了:人之生死,合于自然,对待生死,全由人心,追本溯源,观察人最初的开始,不就是一道自然之气吗?此时,她安静而去,回归自然,不好吗?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庄子已经参透了生命。如果此事放在现在,是常人无法接受的,更是无法去体会庄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庄子乘物游心,独往于精神之间。他晓梦迷蝴蝶,不知蝴蝶幻化成自己,还是自己变成蝴蝶。
后言:每一个人的生命无异于一只小鸟,是困于樊笼,还是追求自由,全在于自己。生命可生可死,它取决于我们的天地之心。
《庄子》读后感作文十还记得,在学校里上完《庄子·逍遥游》一课之后,老师还曾笑言劝告大家都不要去读《庄子》,看傻了明年的高考可就毁了。可我却还是被这个异想天开的小老头儿给偷偷迷住了。只是,读的却不是《庄子》,而是庄子。庄子就是一本书,一本让我读不懂却又爱不释手的书。庄子的翅膀庄子的心里,装着一对翅膀,只要他想,随时都可以飞翔。飞翔,是为了自由。庄子的心,便是自由。正是因了这颗自由的心,坐在濮水边的庄子,面对持高官俸禄而来的楚国使者,淡然地将长竿一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宰相之位就这么随随便便地被他扔到了汨汨流过的濮水里。濮水荡漾,倒映出安然自若的庄子,倒映出面面相觑的使者。庄子起身,掸了掸身上的灰尘,张开翅膀,扬长而去。庄子的翅膀带着他成功逃离了权势的枷锁。庄子也许会在心里想:怎么可能会有傻瓜会情愿投入那污浊之中!然而时至今日,每每听到诸如“某地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又创新高”之类的新闻时,我总不禁想
起那个千百年前淡然离去的身影。自古以来并不缺乏厌恶官场的人,可是丝毫不为权利所诱的,却寥寥无几。唯有庄子,不曾被那浊物沾染一丝一毫,始终保持一颗善鉴万类的赤子之心,带着那双翅膀,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
可是那翅膀,终究只是长在心上的,所以生活中的庄子,依然要受重力约束。庄子的境界,便是在这有形的拘束中活得超然物外,让思想如脱缰之马,任意来去,抛开一切俗念,摆脱尘世林林总总的牵绊,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就是这样带着他的翅膀飞翔。
无己逍遥,无名大智。庄子的草帽庄子有一顶草帽,一顶被后人刻意忽略掉的草帽。那是一顶宽边的,由蒲草编织而成的草帽,青草的颜色,凑近了去嗅它,还可以嗅出类似镰刀上的青草汁的味道。这样一顶草帽,有点滑稽,不像是一个圣哲身上该有的东西。然而这才是真正的庄子,他的幽默与诙谐,他奇妙的想象,全部幻化成了这顶奇异的蒲草帽。庄子顶着蒲草帽,蒲草帽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和惠子上路了。他们路过濠水的桥,庄子摸着粗糙的帽檐望着水底游来游去的鱼儿下了结论:这是一群很快乐的鱼。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一句话噎了回去: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有些近乎于小孩子的强词夺理,庄子却偏偏要说得理直气壮,让人啼笑皆非。在庄子想来:我觉得那鱼是快乐的,那就足够了。为什么硬要问出个究竟来呢?这不是自寻烦恼么?戴着蒲草帽的时候,庄子脑子里总有数不清的想法往外冒。于是他就把它们编成一个又一个故事,为了能在故事里堂而皇之地消遣别人,庄子发话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你说她是美女,我看就不一定。泰山比秋毫之末大,但是泰山比之天地也不过秋毫之末,则秋毫也可以为山。所以你说他是圣贤,我可以看他很不爽,于是,一个又一个“圣贤之人”被他打着诸如此类的旗号编成故事,我们看到了他批评老子曰:“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指责尧舜“尧舜卑劣,多余,有害无益。”……
庄子的草帽就这么一直戴在庄子的头上,藏匿着这个小老头的思想与快乐。悠然自得的庄子,也曾颇有几份闲情地在田间放歌。瞧这份洒脱样,不也正需要一顶蒲草帽与之相衬么?
庄子的蒲草帽不是草帽,正如白马非马。这是庄子给世人开的一个玩笑。庄子的梦庄子喜欢做梦,抑或编造梦。他的梦成就了他在现在人眼中的地位,因为没有人懂他的梦,因为只有他敢于把梦刻在竹简上流传下来。每个人都对庄子的梦有不同的理解,却没有一个人敢狂妄地说,我懂庄子的梦。庄子的梦很简单,他在梦里遇见了蝴蝶。漫天的蝴蝶,有的甚至大如车轮。梦醒后的庄子提出了石破天惊的疑问: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自此之后,翩翩起舞的蝴蝶便成了庄子的代表。稍一把持不住,便总有莽撞的后生不慎跌入庄子的梦中。庄子造梦,张口即来。“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多么令人咋舌的想象力!就算是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也难以寻到像庄子这般敢于大手笔想象的人物吧!庄子的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庄子的梦依旧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意义。也许那仅仅只是一场梦,也许我们就是庄子眼中那群庸人自扰的人。庄子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他的翅膀,他的草帽,与他的梦共同构成了这本奇幻的书。庄子的翅膀,教会我如何去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的草帽,教会我如何以淡然自若来处世,庄子的梦,则吸引我不断去探索,去寻求真正的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样的人,是庄子么,不知疲惫地学习?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样的人,才是庄子。庄子这本书,太深奥。这个狡黠的小老头,站在千百年前时间的
缝隙中,望着后人对他的苦苦研究,依旧笑得云淡风轻: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篇六:庄子论文3000字
[庄子的思想主张]庄子思想5篇一:[庄子思想]给庄子的一封信给庄子的一封信那时候,英雄迭起,你安然选择了精神的遨游;百家争鸣,你的思想在浩瀚的经典中熠熠生辉。直到此时,两千多年后的我捧读着你的灵魂和你无边的思想。不禁被你丰富的想象所吸引。万物似乎都由你创造,故事因你而发生。我不解,如此普通的你,如何会有这些奇特的想象,会有这些令人捉摸不透的话语。“北海有鱼,其名为鲲。”不禁被你怪异的思维所困惑。你追求着自由,赞美着万物之大,却又摒弃这自由,却又不屑于如此的久远和庞大。不禁被你异于常人的行为方式所打动。社会大变革,天下分裂,兵马四起。有人说乱世出英雄,而你却从一开始便选择了能够永恒的思想。你评论着天下,却又不屑于去涉足。始终令人羡慕地守护着内心的宁静。两千多年前的你,定是一袭布衣。任凭人家声名显赫,荣华富贵,你不妒,不愿,不屑。无事一身轻,你专注于道家学术,哪管人间喧嚣?你将所思所想,用心血化为一部旷世奇书——《庄子》,你又开始孜孜不倦的传授学识与世人,与你一起领悟道的境界。你一定想不到,这一部经典,一传就传了几千年,你奇妙自由又玄幻莫测的思想,至今还被人研习着。我赞你,你不流连于世事的洒脱,你说放下就放下的勇敢,你为后人创造了一个心灵安息之处。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庄子,每个人心中都需要一个庄子。人毕竟不能像永不停歇的太阳永恒的转动,偶尔困倦也该为自己找一份无拘无束的自由,也得找回当初一切静止,物我两忘的感觉。人们知道,当自己累了,《庄子》便能给人最好的慰藉。我亦弃你,我不知道你对于世事的不屑是因为心中淡漠,还是用情太深之后的无奈。我不知道你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是否是因为你对现实看透而选择了逃避?我不知道你的不作为意在何处?我不知道世上能有几人能达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时空堙没,你已经安静地消逝。但你又化为空气尘埃存在于人间,那就请
你期待着两千年后你的后代——我和我们是怎样将你铭记与忘却,又是怎样为你带来惊喜的!
二:[庄子思想]礼物这份礼物,承载了从古至今,先人的智慧。我们,始终是被给予的一方。它们盛装而来,却从未辗转离开,静谧的留在时光一隅,在千年轮回中,饮一盏岁月留香,唱一曲往事飞扬。它是文化,是炎黄先祖给予我们的礼物。撷着一缕茶的清香,来到世人的面前,它将先人创造的精华,当做礼物,给予我们。是《本草纲目》的书籍,是青花瓷瓶的器物,是有宗系派别的武术,它是自秦汉而来,是古人送给我们的礼物,饱含了他们智慧与精华的礼物。诗书词乐,经千年的磨砺,犹如一份臻礼,馈赠于炎黄子孙。诗三百的思无邪,汉乐府的平仄协调,唐诗宋词的婉转风雅,豪放脱俗,元曲明清书的创新,风韵犹存。它们被制成一本本典籍,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杜甫的豪墨一挥,便是唐诗中的浩瀚明月,李清照素手轻捻,便是大宋的清风蔓草。经过许久,被辗转传承至现人手中,可否还是如千年前的模样?观春秋战国,学派纵横,儒道墨法,至今璀璨。孔子“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品格,与儒家的思想,延续至今,庄子作《逍遥游》撰《齐物论》,我们仿佛看见,他身着蓝衣,立于鲲之上,梦蝶奇恩的样子。那定格的画面经千年变迁,最终成为礼物给予我们。它们自春秋而来,经时光冲刷,思想可还尚在?我们把那个繁盛多彩,百家争鸣的时代所给予我们的礼物,搁置一旁。不屑拆封,不屑研读。而回首,将目光聚焦在大洋彼岸,装做虔诚的,去汲取不属于炎黄子孙的事物思想。以为那才是馈赠给我们的礼物。先人给予的,理应珍惜。
那个耀眼且灵秀的礼物,犹如伊人,静立于浅溪之畔,试图换回,我们最初所拥有的。
这份厚礼,应扫去尘埃,绽放它至美的光烨。理应感恩,感恩先人。理应珍惜,珍惜这份穿梭时光的礼物。版权作品,未经《星火作文》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三:[庄子思想]拒绝诱惑议论文600字漠视诱惑一个人活着,免不了会经受一些诱惑,不管是“名”还是“利”,都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刻光顾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有人用他一生的时间去追求那些功名利禄,但这些所被追求的,毕竟是一个人生存下去的活力所在;而学会去漠视这些“庸俗”的“诱惑”,秉承着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那就是一种生存的境界了。如果有一块黄金与一堆烂泥摆在我们面前,相信会有很多人选择黄金。那假设你是一粒即将发芽的种子呢?那答案肯定不言而喻了吧!人生有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追名逐利,有时候,放弃一些诱惑也未尝不可,而这样,也更能凸显出人生之韵味,彰显思想之境界。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君王聘他为相,他却持竿不顾,一心只求清静之生活。这是何等之高的人生境界,何等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啊!在那连年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得到君王的赏识,这是多么高的一种荣耀啊!试问,有谁不想去做官?但是,庄子放弃了。因为他的思想已超越了世间的一切功利,他追求的是一种高尚的生存境界。而“清静无为”则是他选择一直走下去的路。尽管楚国的相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官,或许他犹豫了。但当庄子面对着他眼前那波光粼粼的濮水,看着水中的游鱼,他便豁然开朗了。有时,放弃将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更是一种美丽。漠视诱惑的那种气魄,是值得人们去尊敬的。向往平静的生活,能使你摆脱世俗,在宁静中寻找自我,品味人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向往的是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从此不为地位而费尽心思;“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的不谙世事,使他的意境更加旷达。“功”与“名”只是人生路上的一片风景,他们更像是流水,经历过了,也不会留下一点痕迹,而我们又何必苦苦去追求?
漠视诱惑,我们的心也将更加旷达!四:[庄子思想]论语读后感400字儒学的思想论语读后感400字儒学的思想说到国学,博大精深。以各学派思想为中心的书籍也是甚多。学派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学;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学。而《论语》中所谓的国学是狭义的国学,侧重儒学。《论语》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典籍,读书人一直将它列为必读之书。它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论的编汇,共二十篇。《论语》的“论”字包含了讨论、编次的意思。要了解儒学和《论语》,就要了解孔子这个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儒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大家都说孔了是圣人,而孟子就更确切地说孔子是圣之时者,意思就是说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孔子善于处世,,很知道因时制宜。孔子之所以被人尊重,是因为孔子的儒学思想首推“仁”。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将“孝”“悌”作为“仁”的基础,敬爱父母兄长是实现仁德的
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庄子听了鲁君的判断,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
少,就是儒士也很缺。”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
戴五彩丝带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