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15篇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 谈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 与若干思考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正在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迈进,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1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
谈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与若干思考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正在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迈进,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地域之间的差异,在实际治理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与困难,需要不断完善与优化。因此就需要从全局与长远的角度出发,借鉴优秀的经验与方法,然后创新改革,进而打造特色化的社区治理格局。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现状;问题;策略
引言
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结构不够合理、整体效能低下、缺乏优质人才等。因此就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详细深入的分析,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一、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
(一)积极探索新型机制
治理机制,是城市社区治理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只有积极探索新型的治理机制,才能体现城市社区的人性化、便捷化,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服务。因此当前的城市社区治理,正在积极探索新型的治理机制,创新了治理模式。比如一个社区设立一个公共事务服务站,一个服务站可以服务多个小区的居民,且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提高了社区治理效率。这种新型的治理机制,已经实现了全面推广与普及,并且将娱乐、文化、医疗等各方面紧密融合,加快了城市发展步伐。
(二)努力搭建多元平台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而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社区的战斗堡垒。因此城市社区治理工作,对于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以及提高党建工作质量,有着
非常深远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已经实现了多方转型与变革,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党建工作平台的搭建中,已经实现了多元化、高效性,有效实现了基层党组织与各群众的紧密互动[1]。比如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带头、领导作用,有效带动了广大群众的主动参与、相互协调;还通过社区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有效带动了社区建设与治理,实现了城市社区的强强联合,搭建了多元的上下级互动平台。
(三)快速转变服务理念
城市社区治理工作,是以改善民生质量,促进城市发展为目的。因此当前的城市社区治理,正在快速转变服务理念,以改善民生质量为突破口,实现了多方联合,有效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比如加快了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社区服务质量,提供了更多的便民服务。且实现了传统服务方式与信息化方式的结合,拓宽了传播范围与渠道,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思想认知。此外,上到市区,下到街道办事处与社区,都搭建了网络化的服务体系,真正的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功能在不断完善,模式在不断创新,质量在不断提高,有效满足了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
(一)结构不够合理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仍旧沿用着传统的模式体制,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就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很多城市社区结构,机构设置混乱,人员权责不明,因此工作效率低下。比如临时机构较多,严重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且人员数量较少,遇事相互推脱,很难赢得社区居民的认同。[2]另一方面,社区治理过程中,还需要各社会团体、社区居民等主动参与、协调,才能取得显著成效。而现阶段的很多社会团体、居民群体等,都属于兼职社区相关工作,无法深入到核心层,参与实际工作,因此整体结构不够合理。
(二)整体效能低下
社区治理的整体效能低下,也是当前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第一,现阶段的城市社区治理有三个主体,而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采用着不同的治理方法,无法实现相互协调与配合,因此就会存在着越位治理、职权滥用、治理空白等现象,导致整体效能低下。第二,在不同的治理方法下,无法实现相互协调,因此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服务质量、合法性等,就存在着很多不足。这些种种因素,会无法赢得社区居民的信赖与认可,无法调动居民的积极参与性。
(三)缺乏优质人才
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组建一支优质的全能型人才,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然而现阶段,还存在着缺乏优质人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工作人员的结构不合理。如男女比例失调,年长者较多,高学历人数较少,进而导致社区治理效率低下。第二,城市社区的相关福利、补贴较少,无法吸引优质的青年人才目光,且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培训深造等。
三、城市社区治理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组织结构
每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在社区治理中,就需要做到因地制宜,进行组织结构的完善,保障治理工作的合理、规范。首先,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是社区的最高权力组织,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加大宣传引导,提高认知,不断明确。然后严格明确自身职责,清楚自身使命,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积极维护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实现民主决策[3]。其次,在城市社区中,还要设立社区居民议事会,主要负责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及时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并且要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工作,从人员的选举、工作的监督,到治理工作的参与,保障社区治理的实效性。最后,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设立,辅助社区治理工作的开展。比如参与治理工作的决策,协助党组织完成治理工作,进行错误的引导与规范,真正的实现社区自治,打造社区治理的新格局。
(二)实现资源整合
社区治理对于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增强公民意识等,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就要通过各项资源的整合,提高社区治理的整体效能,从而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国家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社区治理工作,且给予各项支持保障。调动广大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与优势,为社区治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并提供更多的财力与物资,加强社区与社会力量的紧密联系。其次,定期开展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将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紧密衔接,构建一个完整、高效的治理与服务体系,保障社区治理的多元、高效。最后,还要加强社区的强强联合,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作用,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基层社区的治理作用,最终提高社区治理的效能。此外,还要积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各类资源的整合,突破各种局限与束缚,将治理与服务工作有效结合,搭建上下级的互动平台,创建特色化的社区治理结构。
(三)加大人才培养
在今后的社区治理中,还要加大优质人才的培养力度,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首先,在人才的选拔中,要做到公平、公正与公开,严格审核应聘人员的资质与能力,选拔经验丰富、能力高强的优质人才。并且要通过福利、补贴、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大学生、优质人才的目光,为社区治理人员队伍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其次,根据人员的实际能力、需求,进行岗位职责的划分。然后为其提供多元的培训深造机会,从理论到实现,从线上到线下,实现理论、技能、经验、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强对社区治理工作的引导与规范。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现阶段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且通过详细的研究与深入的探讨,提出了
对策,希望为后续的城市社区治理工作,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那么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就可以通过完善组织结构;实现资源整合;加大人才培养等策略,提高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与服务质量,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徐玲娟.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0.
[2]关博文.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8,9(19):124-125.
[3]史云贵.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与若干思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14(02):88-97.
篇二: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
未来社区建设的当前困难及趋势分析摘要:社区(community)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来,在引入我国后,围绕“社区”形成了一系列概念,并演化出了各种行动,其内涵不断丰富起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单位制的解体,社区成为民众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又是国家或政府实施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近年来,国家大力优化社会治理,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强化了社区综合资源配套,使得社区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现有的社区服务及其资源配套,仍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诉求。基于此,浙江省率全国之先提出“未来社区”的概念,致力于打造社区建设的浙江样板,以适应国家社会治理的要求,满足新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关键词:未来社区;建设;困难;趋势
引言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而社区则是城市的一个个细胞,是承载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空间单元。要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首先要建设充满生命力的社区,让居民在社区内的生活更健康、更安全、更便利,并给居民提供各种公平的社会交往机会,使社区成为居民的精神归属地。未来社区建设的基本使命,就是通过营造社区的各种物质环境、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来满足广大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1未来社区的基本意涵
未来社区,顾名思义是指未来社会理想型的社区。目前,未来社区虽然还未形成一个具象概念,但《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指出了未来社区的基本意涵,“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特征,突出高品质生活主轴,构建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重点的集成系统,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汪欢欢、姚南认为在我
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与未来社区相似的探索,如可持续社区、生态社区、低碳社区、永续社区和智慧社区等,但相较于这些概念表达,未来社区更具全面性。未来社区与其他相关社区概念相比,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体现了未来社区概念由单一向综合、由理念到实践的转变意涵。
2未来社区数字社会建设总体要求
未来社区数字社会,即在社区空间尺度范围内落地数字社会,根据数字化改革总体要求和数字社会系统建设方案,建设社区智慧服务平台,贯通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城市大脑(与数字社会相关的数据、模块及应用),承接社会事业“12个有”优质公共服务精准落地;基于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准则,高效链接社区个性化、品质化、市场化生活服务,整合形成社区九大场景高质量应用,打造数字社会城市核心应用场景、共同富裕现代化鲜活单元
3未来社区建设趋势分析
3.1坚持去房地产化
未来社区建设,坚持以“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打响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建设新名片’”为目标,预计未来将进一步落实去房地产化,优化当前“价高者得”的土地出让方式,探索“放水养鱼”战略;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让最合适的企业——有能力、有资源、有思路、有情怀、有责任的企业,可以更加充分地参与未来社区建设,从而较好解决高地价、实施主体能力不够匹配带来后期运营效果不确定性的困难,真正打造一批改善民生、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高品质未来社区项目。
3.2加强全域安全保障实现可信可控可管
社区数字化建设涉及面广,涵盖的数据种类多应用广,资源相对分散,需要做到全面防御,通过整体的社区安全规范,提升社区风险防控等级。应对重要节点开展关键信息、关键资产识别,通过风险分析,识别出重点信息、重点区域、重点人员,建立纵深分级的防御体系,对重点防护对象开展重点防护。同时依照国家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物、管、端三位一体
的安全防护,从平台至数据的安全保障。应以安全运营中心为主要载体,凭借专业的安全运营团队和可信的安全防护水平,体系化地运用安全技术、安全运维和安全管理手段协助各安全责任主体在全域范围持续降低安全风险。
3.3未来教育
第一,托育全面覆盖。配置三岁以下儿童的养育托管点,并在托管点安装完善的监控设施。采取“公建民营”方式,引进中高端幼托机构,实现多层次幼托服务体系。用好邻里积分制,鼓励“邻里帮带”家庭式共享托育新模式。第二,实现幸福学堂的全覆盖发展。配置不低于1000m2的功能齐全的复合型社区幸福学堂,采取“乐享课堂+通识讲堂”结合的模式,为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居民培训授课。同时,采用分时段排课制度;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课程安排的查询、选课、报名以及教室预定;最大限度提高共享课堂的利用率,以网上排名来确定授课优先级。第三,打造数字化学**台,设置社区达人资源库。结合地区人力资源社保局的人才引进规定打造社区达人资源库,打造人人为师的线上学习交流平台。学习实施积分制,获得的积分可以兑换具备一定价值的社区商品。
3.4是要丰富社区组织化建设的内容,提高社区成员参与组织生活的动力
现阶段,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呈现多元化和主动化的趋势。不同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能力逐步提高。对此,社区党委在以组织化为路径开展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就需要把内容选择作为重要导向,通过治理的内容吸引社区不同主体参与到社区组织生活中。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社区治理过程中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组织生活的意愿,另一方面,基于内容选择导向的组织化还可以促使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深度交往和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社区成员间的“陌生化”困境,最终实现治理主体之间的紧密联系,优化社区治理氛围,增强社区治理的有效性,进而为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
3.便民惠民设施建设
5G云诊室:在社区设立健康小屋,测量血压、心率、心电等生理基本信息,通过自动传感终端,自动记录监测数据,并组织周期性的健康体检,及时了解人员健康动态。将周期性健康结果入库,结合系统已有的健康档案评估分析健康状
况,若有异常,则提出预警,向挂靠的社区卫生机构的责任医生、子女发出预警,责任医生可及时上门服务,也可通过健康小屋直属视频对话终端预约在线医生询问交流。同时探索由医院或定点药店在社区设置药柜,凭云诊室出具的电子处方,扫描付费和取药。智慧书屋:在社区设立智慧书屋,电子信息屏汇聚多项智慧功能,可用于浏览电子书,可以实现投影投屏,亦可以当做电子白板,用于社区开会。同时,社区智慧书屋与市图书馆系统实现对接,凭身份证异地借、还图书;利用电子书架,通过扫描下载阅读电子图书;还可组织云讲堂等,让智慧书屋成为社区居民学习的重要载体。
结束语
总之,通过组织化路径推动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构成了理解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维度,也是推动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需要在未来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
参考文献
[1]张瑾,何玲巧.人与未来社区的融合[J].浙江经济,2019(22):56-57.
[2]徐呈程.未来社区建设的“天时地利人和”[J].浙江经济,2019(22):62.
[3]马建军.未来社区智慧化建设运维途径探究[J].智能城市,2019,5(19):13.
[4]杨掌法.以人为本建设未来社区[J].城市开发,2019(19):31.
[5]梁靖廷,谢小微.未来社区建设开发模式思考——以杭州为例[J].浙江经济,2019(18):52-53.
篇三: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Tonnies提出,其含义是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20世纪30年代初,以费孝通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系的学生根据滕尼斯的原意首先使用中文“社区”一词。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社区概念的界定并不一致,参照西方社会学家对社区的定义,所谓社区,就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构成这种共同体的要素包括:社区的主体,即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一定的地域,即主体的社会活动条件和活动场所;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一定的社会群体和组织;一定的文化和意识,即社区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社区成员对本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等等。
城市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因而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组成部分。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必然选择。是扩大民主、促进城市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巩同国家政权的基础。
'一、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现状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展日益复杂化、动态化、多样化,单位体制逐渐萎缩,其所具有的社区的功能也逐渐淡化,而政府行政机构、市场、非营利性组织逐渐成为部分社会资源的主体。为此,政府提出“社区建设”的发展思路。城市社区的发展对于深化城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强化城市基层基础工作,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和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解决或改善。
一、现状推进城市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1、社区管理体制的不断理顺。2010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一件》。各个城市社通过建立健全和且有力的社区组织体系、共享公平的社区保障和救助体系、利益协调的社会稳定体系、服务便利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有利的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2、社区建设投入机制的不断完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社区建设财政投入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多渠道、全方位社区用房资金投入机制,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3、社区服务公共平台的不断改善。意识积极拓展社区服务内容。以居民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为老服务、家政服务、代办服务、医疗服务、维修服务、问题服务等项目。而是不断改善社区服务功能。从劳动、卫生、治安、文化、环境等多方面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4、社区干部结构得以优化。意识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通过公开招聘专职社工人员,使社区人员在年龄结构、文化层次上发生根本性变化。二回着力培养社区服务专剪纸队伍。招聘格雷社会去公益岗服务人员,提升社区服务功能。
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进一步深入,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社区管理体制不顺。社区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但是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政府的基层组织,行政化倾向明显,影响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2、社区职责不清。1989年颁布的《居委会组织打》规定居委会要协助政府开展有关工作,但对“协助项目”只作原则规定,实际操作过程中居委会的项目包括政府的所有工作。中发办[2000]23号文件规定,对不属于社区居委会职责范围的工作和向社区下放的各种负担,社区居委会有权拒绝。但是实际上,对于好多部门下放的工作,社区居委会又难以拒绝。由于没有设分明确的职责范围和保护性措施,社区承担了相当一部分不属于自己的工作。3、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社区基础设施包括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场所、社区服务额剧名活动的设施。4、社区工作者的人才规格和补贴待遇低。目前我国社区普遍存在人才规格标准低,人才进入机制不合理的问题。5、社区办公经费不足。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社区的办公经费主要来源于市、区两级政府的投入,经费十分紧张。
二、中国城市社区发展趋势从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应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的工作方式,实习城市社区建设的战略转移。结合现阶段中国城市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由“管制型”到“自治型”转变当前。城市社区在治理方式上主要以社区居民为主体,联合社区内各种社会组织、机构、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民主自治管理。这种自治型城市社区当前在新建的商品住房社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城市社区从单位型向社会型转型既是一种基层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也是城市社会基层治理方式的变革,即由“管治”型向“自治型”的深刻转变。(二)以服务居民为宗旨服务是社区建设的主题。是生命力所在。在推进社区建设的实践中,要把服务社区居民、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放在首位。社区服务要逐步形成便民利民、社会保障和社会化服务三个系统。要重点建设好产业化服务队伍、专职化服务队伍和志愿者服务队伍j支队伍.构建城市、城区、街道、社区四级社区服务网络。要出台相应的措施,鼓励发展各种经济形式、各种服务内容的社区服务业。社区服务设施的运营经费,除了政府财政的投入外,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拓宽筹资渠道。(三)以实惠实效为标准由于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条件和人文因素差别很大.每个城市的特点与功能也有所不同,具体到社区更是干差万别.因此,在推进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攀比。要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保持特色。社区建设工作关键是要务实,工作要落实,服务要到位,这些都要靠制度作保证,而不能搞形式主义。
社区发展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其真正基础是把社区建设变为承接政府社
会管理服务职能、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功能社会化的动态发展载体。凭借现代科
技收复按,社区将不断改进和发展至更高的水平。
篇四: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与思考关博文【摘要】在我国加大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的城市人口生活居住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每个城市都有多个社区组成,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行政职能为社区的居民进行服务.但在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在社区治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城市社区在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期刊名称】《黑龙江科学》【年(卷),期】2018(009)019【总页数】2页(P124-125)【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现状;问题及解决措施【作者】关博文【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工程,也是重要工程。社区是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单元,社区治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综合素养的提升,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社区的治理必须科学有效,提高居民综合素养,建立核心社区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关键因素,和谐社区的建立与完善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核心因素。我国城市
社区治理在最近几年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多元化新格局,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创建打下基础。1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现状1.1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对社区的领导与整合,努力打造街居党建工作新平台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区党组织是最基层的党组织,在社区的治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要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发挥党组织和群众党员的模范作用,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社区。我国城市社区的宗旨是为社区人民服务的,但必须进行有效的服务,提高社区服务的职能。打造街居党建工作新平台,提高社区服务能力,让社区居民满意。1.2突出民生导向,加快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民生问题,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现在社区基本都有便民服务站,都是为社区居民进行服务的,以提高社区的服务职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现在,我国的社区基本都形成了社区服务站,小的社区是几个社区共用一个社区服务站。在加快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新建小区的社区功能更加完善,有的高档小区还有公共娱乐场所,对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有效帮助,对居民人文素养的提升,身体与身心健康都起到保障作用。社区是在街办体系下最基本的社区服务单元,在我国城市治理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城市社区在治理过程中,需要突出民生导向,加快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社区的服务职能。1.3高度重视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建设是软实力。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加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领导要根据社区居民的特点,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组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品牌社区,让社区居民都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工作必须务实,以
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为目标,完善社区服务职能,科学合理的进行社区治理建设,高度重视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居民的综合素养。2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2.1街道办与城市政府、社区互动机制还有待完善政府是城市建设的主管部门,社区治理建设也需要在政府的监管下科学有效的完成。社区是最小的行政单位,我国社区的主管部门是街道办,街道办是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机构组织,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城市治理的过程中,街道办基本是转发上一级政府的文件,没有真正形成城市政府与社区之间有效的桥梁作用,因此,街道办与城市政府、社区互动机制上还有待完善,必须科学有效的完善社区服务职能。2.2社区结构设置不合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设置基本延续50年代的基本形式,区、街道、社区。街道是区下面设置的政府办事机构,社区居民委员会受街道管理。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这种社区治理结构设置不符合现代城市建设的需要,社区是为居民服务的基层机构,必须科学合理地对社区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社区的服务职能是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核心因素。2.3社区的规章制度不规范社区是现代城市的基本组织单位,是与居民直接接触的机构。在我国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社区治理的规章制度不规范,对现代社区的科学发展起到阻碍作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制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区、街道、社区之间的职能不清晰,存在互相推诿现象,不能及时解决居民的问题。第二,社区是基层组织,但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第三,社区治理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保驾护航,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作用,促使有的部门权利过于集中,不利于现代城市社区科学有
效的治理。2.4社区人才严重匮乏人才是社区发展的核心因素。在我国现代社区的发展过程中,人才严重匮乏,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社区工作,都认为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而目前部分社区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这是我国城市社区普遍存在的现象。有部分大学生到社区工作,基本都是把社区当作“跳板”,在社区不积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强调干部基层的工作经历,促使很多干部到社区工作,给现代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机遇,解决了人才匮乏问题。现代社区发展需要专业技能强、文化层次高、有开拓精神,同时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满足现代社区发展的新理念。3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性思考3.1在新形势下创新社区“大党建”格局,通过“区域党建”开创城市社区治理的新局面社区的基层党组织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创新社区“大党建”格局是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需要,为了吸引人才,需要提高社区的行政级别,比如在地级市可以设置正科级社区党委书记,形成“大社区”党工委。这对社区工作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区域党建”开创城市社区治理的新局面,是符合现代城市建设需要,能有效提高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实效性。3.2大力发展社区公共文化,加强社区文化绩效评估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绩效评比的重要指标。社区公共文化能反映一个社区的文化底蕴,是衡量一个社区建设的标准。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过程,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提高社区文化必须加强社区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提高社区居民社区文化的基础。社区领导要重视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社区居民的喜爱,开展有意义的社区文化活动,鼓励社区居民全民参与,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养,建设和谐的社区。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冯猛.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北京东城区6号院的启示[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05):15-27.[2]何涛.青年自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机制探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4(01):10-13.[3]钟利.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结合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实现途径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06):55-59.[4]刘畅.社区治理主体差异对社会工作嵌入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3个不同类型社区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4):41-46.[5]何雪松.基层社区治理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回应[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04):109-112.[6]任海心.积极探索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05):24-26.[7]贾先文.近20年农村宗族对农村社区治理影响研究述评[J].农学学报,2014,4(03):116-119.[8]陈兆旺.从社区治理到公民治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应然逻辑[J].行政与法,2013,(04):1-6.
篇五: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
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社区自治组织进行立法加以规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势在2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立法随着城市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要求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势必发生相应的变化诸如在政治上要求提高党组织在社区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改善执政方式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在社区的基层政权建设保持社区社会秩序的稳定浅析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的意义及趋势
作者:张保江来源:《城市地理·论文版》2014年第07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区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在当今大变革的时代的背景下,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在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将城市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良、以人为本、和谐友爱、安居乐业的城市基础单元。为了实现城市社区的健康快速发展,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日益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本文通过浅析我国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的意义及趋势,以此说明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城市社区;法制化;社区管理;社区发展
“所谓城市社区法制化,就是指将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经由法律制度规范、调整和保护,使之完全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从而按照严格依法办事的法治原则和要求运行并向法治社区迈进。”[1]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是城市社区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也决定了城市社区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让城市居民了解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的意义及趋势并积极参加到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的进程中,将对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的意义
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是城市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社区发展的程度,让城市居民了解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的意义及趋势,将对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是社区居民的光荣义务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在他的《developmentasfreedom》中曾说过:“社区发展可以看做是居民实质享有自由的一个过程。”促进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社区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作为城市社区的核心,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真正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法制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社区居民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中促进城市社区的发展,让居民真正融入到社区的发展,荣誉与共,增强居民作为社区成员的责任意识,使社区的法制化建建设成为社区居民的光荣义务。
2、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随着人民生活生平的提高,对社区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社区的发展已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促进城市社区的法制化建设,将城市社区的发展制度化、法制化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社区的发展,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的趋势
1、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立法
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直接连接城市社区的每一位居民,积极发挥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将社区居民产生的矛盾化解在萌芽中,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促进城市社区的和谐与稳定。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社区自治组织进行立法加以规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2、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立法
随着城市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要求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势必发生相应的变化,诸如在政治上要求提高党组织在社区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改善执政方式,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在社区的基层政权建设,保持社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党领导国家,自然而然,党组织在城市社区也有其重要作用。
3、城市社区服务性经济政策法规的配套和完善
城市社区服务性经济是指社区服务往往通过一定的社区经济手段或经济形式、或者说社区经济往往通过一定的社区服务手段或服务形式表现出来。作为一种崭新的城市区域经济形态,为保障城市社区服务性经济的良性运作和健康发展,继续建立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运作机制、服务体系及配套趋于完善的经济政策法规。
4、城市和谐社区法制化建设
建设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千千万万个社区的和谐,才能形成整体社会的和谐。“社区作为生活在一定领域里的居民社会生活共同体,首先应该是权利义务平衡互动的平等、自由、自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法律社会的重要元素。社区应体现以人为本、互助互利、民主自治、法律至上的原则。所以,构建和谐社区必须以法律作为基础和保障。”[2]
5、城市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立法
城市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治化,是21世纪初我国在社会和谐稳定,立法领域和司法领域必然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具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指亟待解决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律制度建设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指城市社区社会治安如何依法实行综合治理的问题。
6、拓展规范城市社区法律援助服务,加强城市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机制
一个和谐的城市社区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服务机制,法律援助服务是城市社区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法制宣传教育始终是法制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社区法制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大力拓展和规范社区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加强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
7、城市社区资源共享立法
在市场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和城市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今天,城市社区结构和生活其间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利益分配已趋于多元化,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资源配置方式,分担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社区的发育和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有效动员和合理配置资源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3]
结束语
城市社区法制化是大势所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其发展方向的前提下,笔者认为我们也可不断地在实践中对其进行创新,在一个具体的社区可以在不违背其他法律,不悖于法律精神的前提下,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实施一些创造性的举措,体现本社区的特点。相信未来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会更加有效、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李国旗.试论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J].山西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5):3436.
[2]常宝琴.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思考[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5860
[3]杨鸿台.城市社区体制改革与法律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张保江(1986-),男,汉族,山东潍坊临朐人,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2013级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
篇六: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
农村社会治理的形势转变及未来趋向作者:李宽来源:《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9年第04期
在农业税费取消之后,伴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社会发生了由静到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从取到予的矛盾转換和从简约到精细的治理模式变迁。精细治理将是农村社会治理的未来趋势,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需要夯实基层,加强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加强系统治理;明晰规则,加强依法治理。
随着农业税费的取消、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对旧问题的解决,也包含着新问题带来的挑战。
由静到动的发展模式转变
在本世纪初,基于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的考量,政府重点关注粮食生产、农民收入和干群关系问题,将问题限定在了农村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农业税费负担造成的干群关系紧张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在上述认识中,问题的根源在农村,解决的思路也在农村。
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变化,问题不再局限于农村,而是要在城乡关系的互动中,在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中重新审视农村社会治理问题。城镇化、人口流动带来了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出现了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和农民市民化问题。而且随着农业机械的应用、社会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出现了农业的规模经营,产生了新型职业农民,改变了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农业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自给自足功能逐步弱化。同时,还产生了农民以及村庄之间的分化。农民与村民不再是指同一群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并非都拥有农民身份,住在农村的也并非都是农民。
有些村庄逐步推进社区化建设,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突出了生活的功能;有些村庄则重点保留生产功能,逐渐演变为农庄;还有些村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城市人休闲、度假的地方,以为城市提供生态、乡土性产品而获得发展空间。
总之,当前的农业、农村与农民产生了分立,每个都可以独立存在,关联度有所降低。它们更加注重与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或者说,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带来了更加深刻的影响,不能再静态地去看待这些问题,而是要在动态的系统中去把握。
从取到予的治理矛盾转换
原来农村中的治理问题主要是收取农业税费和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这两项工作构成了农村社会治理的核心及其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后来,随着税费改革的实行,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乃至于全部取消,还实行了各种惠农补贴。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也发生了转移。这些都极大改善了干群关系和基层的社会面貌。基层政府从管理转向了服务。
当前,如何对下乡的资源进行分配,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成了农村社会治理的焦点和难点。“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对这一问题的经典描述。分配和补偿涉及每个人,涉及许多领域,时间跨度也很长。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就成为一个新问题。
这就涉及条线部门间和地方块块的矛盾。有些部门想解决与自己管辖范围有关的历史性矛盾,通过发文的形式给地方、基层,希望他们拿出资金来落实。这些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会被重新解读,引起其他问题及人群的连锁反应。而且解决的不仅是资金问题,还涉及如何在各种人群和主体中达到平衡。在取的过程中,主要的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在给予的情况下,不单群众责怪干部处事不公,群众之间也会相互攀比,想出各种为了获取利益的怪招、歪招,从而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所以,如何将好事办好,把资金、资源分配下去,并非易事。
由简约到精细的治理模式变迁
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主要受农村社会主要矛盾的影响。原来收取农业税费和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是村干部必须完成的任务。村干部手中的强制性资源非常有限,就需要运用到乡村社会的人情、面子等柔性资源来完成任务。当时,国家只下达任务,而未给予资源。国家对农村生活的介入非常有限,主要依靠民间权威运用地方性知识来解决,实行的是简约治理。
后来,许多农民选择到城市生活,留在村庄中有能力的人,因为待遇问题也不愿意担任村干部,谁来治理村庄成为一个问题。于是,政府就加大了对农村的财政补贴,提高了村干部的待遇。既然提高了待遇,就要对村干部有所要求和考核,自然就规范了对村干部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同时,随着惠农政策的实行,下发到农村的文件及涉农事项多了起来,也需要有专门人员负责落实。这也就让村委会出现了行政化、机关化的倾向。如何把不断下发的资源精确地分配到每个人身上,把目标对象利用合理的手段甄别出来,成为村干部的主要任务。他们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式来完成这些任务,逐渐使自己的工作越来越规范化、精细化。
在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背景下,许多国家资源不断深入乡村,以送法下乡的方式带去了法律规范和新的规则体系,改变了原来的纠纷调解和矛盾处理方式。基层干部也在迎法下乡,希望由专业的公安、司法部门来处理相关问题,自己更好地转变角色和工作方式。他们也希望通过不断精细的技术和法律规范来助推乡村治理,以减少自己所面临的矛盾和纠纷。
农村社会治理的未来趋向
精细化、精准化是农村社会治理的未来趋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夯实基层,加强源头治理。农村社会治理的任务主要由基层来完成。基层是矛盾和问题的发生地,也是最容易、最有效解决的地方。治理的任务和形势对基层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需要不断完善基层的功能定位、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提高基层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理顺体制和机制,在源头上解决问题。
综合施策,加强系统治理。在不断加强基层建设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增强高层的统筹。只有这样,政策的制定才能更加合理、统一,可以很好地落地执行,能够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而不增加新问题。所以,需要在对基层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综合施策,以实现系统治理。
明晰规则,加强依法治理。模糊是产生问题和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当前形势下,需要不断明晰规则,以增强政策和制度的可行性,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同时,治理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违法事件也要坚决进行制止、纠正,以实现依法治理,增强法律的权威性。
综上,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的影响下,农村社会治理的环境和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精细治理将是农村社会治理的未来趋向,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需要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式进行解决,以实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的幸福。
(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博士)
篇七: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
论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以居民委员会为例常丽华【摘要】城市社区自治是基层治理成果的表现,这关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基层民主的发展。社区自治组织在城市社区自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组织包括居委会、业委会以及其他的社会组织。目前,我国的居民委员会自治中存在与政府关系错位、与居民关系缺位以及其自身自治能力不足等现实困境。要从改善社区自治的体制环境、完善居委会的组织结构以及构建多元参与共治模式三个方面考量,不断完善居委会自身的建设,以提高社区自治和社区发展的水平。【期刊名称】《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9)004【总页数】3页(P150-152)【关键词】社区自治;居民委员会;社区发展【作者】常丽华【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受“单位制”的影响而带有严重的行政色彩,作为社区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一方面需要向上传达居民意愿,另一方面,居委会的权力来源和运行方式都依赖街道办事处的指导,甚至居委会的选举会间接地被街道党工委控制,不能完全实现自治。开放的社会体制给社区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
挑战,社会参与和社区自治日益成为社区发展的新方向,但由于社区中自治组织发展还不健全,社区自治能力不足。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组织的典型代表,是组织化、制度化运作最严密的自治组织,是基层政府在社区最重要、最可靠的组织依托,是整合社区物质利益、文化需求、政治互动的公共事务性自治组织。如何突破居委会在社区运行中的困境,不断推动社区自治,完善社区治理,是当前急待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课题。(一)社区居民委员会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组织[1](86-88)。在城市社区中,居委会主要负责上传下达,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居委会法定的自治功能严重弱化,反而成为街道办事处的下级组织,承担日益繁多的社区事务,原本的自治功能逐渐消退,居民想要利用居委会进行社区自治的愿望也落空了。在居民眼中,居委会更像是一个准行政组织,扮演着政府代理人的角色。居委会常常徘徊于两种角色之间,其自身的法定角色难以准确定位。在社区自治中,居委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有效手段[2](134-137),是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依靠力量。但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组织,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二)社区业主委员会社区业主委员会是居民自发组织选举产生的社区中介组织,在社区自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业主委员会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住房制度改革和商品房市场的形成,城市房屋产权逐渐个人化,城市社区居民开始希望自身的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从理论上来说,业主委员会不是国家机关,也不具备行政职能,而是一种自发组织,其性质可以归为社会组织,其宗旨是代表业主实现自治。业主委员会定期举行业主委员会代表大会,并通过代表决议与居委会、物业公司等其他社区组织进行交涉,参与社区事务的治理,在社区自治中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
(三)其他社会组织活跃在社区内的志愿组织以及各种性质的社团组织都是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社会发展起步较晚,在参与社会事务的各个方面都还不成熟,社区治理中的社会组织亦是如此。目前,社区内较为活跃的组织就是志愿者组织以及由社区内各种兴趣小组组成的文体类社团。由于其自身活动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志愿者组织的组成是自愿的,其成员组成一般都是兼职人员,他们有自己的正式工作,所以他们为社区提供服务是定期的,所提供的服务也是无偿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类似于此类的社会组织存在参与不足的情况,并且也很难全面参与。社区内自发组成的文体社团,如舞蹈队、棋牌社等,都是社区内居民根据兴趣组成的非正式组织,在活动开展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且这些居民也只会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事务,对于社区内其他的事务没有太大兴趣,这些社会组织自身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承担社区自治的重担。由于城市社区类型的差异,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体也存在差异,本文仅将现有的社区所普遍认同的主体作简单介绍。在社区治理的实际运行中,社区治理中的政府、居民、社会组织都在参与社区治理,就上述的自治组织的性质来看,社区居民委员会除了法律所赋予的自治组织的性质,还在其职责上承担部分行政事务,是各个主体的联结点。开放的社会结构将为社区发展带来生机,社区治理方式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社区自治是未来社区治理发展的一个可能的方向,社区自治组织也将为改善社区治理做出重要的贡献。(一)居委会与政府的关系错位就目前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发展状况来看,居委会的角色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地位。一方面,社区自治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基层社区政权的变革名义上是社会自治的加强,但国家仍然会通过党政体系来加强对城市基层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居委会的行政化依赖一直存在。居委会是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加上其
自身定位不明确,所担负的行政事务较为繁重,所以居委会倾向于谋求更多的政治庇护以使自身更好地发展。长此以往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居委会与政府(这里主要是指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存在错位,两者本应该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实际过程中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占据主导地位,居委会的自治作用难以有效地发挥。(二)居委会与居民的关系缺位社区制是在单位制解体后开始逐渐形成的居民自治单位,但单位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所以,社区自治中的居民总是存在参与不足的问题。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的有效载体,本应该承担的是负责处理居民的日常事务,向上反映民意,表达公共利益。但当居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居委会却很难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在与业委会、物业公司或街道办事处打交道时,一方面在应付下面,一方面得对付上面。居委会考虑得更多的是自身的权益,居民对居委会产生不信任,根源在于居委会未起到应有作用。(三)居委会自治能力不足居委会在法律层面具有自治性质,但在运行过程中,其权力却来源于街道办事处,运行方式以及监督制度等多方面的自我管理都依赖街道办事处,对街道办事处具有严重的依附性,这种现状导致居委会自身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城市社区以单位制为主体,城市居民从属于单位,单位基本包揽了个人的所有事务,社区自治难以有效落实。随着单位制的解体,社区自治发展呈现一种新的局面,居民委员会成为社区自治的载体。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居民委员会由于组织结构设置存在自身的发展困境,导致其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存在严重依赖于街道办事处的问题,自治能力明显不足。(一)改善社区自治的体制环境居委会难以有效开展自治是受体制环境的影响。居委会作为国家社区治理的有效载体,其自治发展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主要在重合—分离
中徘徊。国家构建以社区制为主体的治理体系,从而对社会进行重新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国家让权于社会。社区自治初期是由政府主导,具有强制规划的色彩。但随着社区治理运动的开展,逐渐过渡到社区自治。社区自治的发展目前处于一个十分有利的环境,但这并不是说社区可以放任自由地发展,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对社区的发展会有一定的管制和限制,对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政府应该是合理地引导,不要过分主导。只有在政府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才能不断改进社区治理,完善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二)完善居委会的组织结构何艳玲、蔡禾(2005)指出,居委会的组织变革“内卷化”的原因之一是居委会的组织形式与组织运作产生了分离。简单来说就是居委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本应该承担的法制地位如性质、宗旨、正式结构等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并不能有效地实施,正式的组织结构和日常运作相分离[3](104-109)。有学者提出将居委会分为议事层和执行层,提出“议行分离”体制,这种体制从社区内部制度保障角度解决了社区自治组织体制建设问题,是顺利推进社区自治的组织基础[4](2226)。但这需要社区自治组织发展较为成熟。现阶段居委会的组织结构设置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居委会的经费来源有限,想要扩大规模完全不可能。未来,可以在扩大其经费来源的基础上,就其内部的组织结构设置问题如权力归属、分配和执行等不断完善。(三)构建多元参与共治模式社会自治组织的发展并不是居委会唱独角戏,而是伴随着社会民主的发展,与业主委员会、社会中介组织等多方主体共同前进。未来社区中将不仅仅是政府或者居委会的一枝独秀,多方力量将开始介入,多元主体的参与治理将为社区治理提供良好的动力,对居委会来说会是多个竞争对手。有学者提出取消社区居委会,改设社区服务中心,实行集体事业编制并竞聘上岗,或者撤销街道办事处,由社工组织发展
社区指导处等。这些思路表明,在未来社区自治的发展道路上,社区居委会如果不能有效提高自身自治能力,社区治理的格局将会发生变化。构建多元参与是提高居委会自治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不论是居民还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对于社区的发展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多元参与的过程也是不断竞争和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居委会的自治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孙立平认为,在我国,国家对资源的掌控是垄断的,社会自治的力量难以为继,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社会的自治性不复存在[5](47-62)。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社会正朝着更为民主的方向发展,社会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市化和现代化交融中,社区治理的进程不断加快,社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这些都将会为社区发展带来新的活力,社区自治也会出现新的形式,社区自治组织在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也将会继续扬帆前行,为社区发展锦上添花,居委会的发展也将在社区建设的步伐中取得新的突破。
【相关文献】
[1]闵敢,赵雷.论居委会与业委会职责的合理界定[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2]黄娟.居民委员会的法律性质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未来走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3]何艳玲,蔡禾.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张宝锋.城市社区自治研究综述[J].晋阳学刊,2005(1).[5]孙立平.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篇八: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模式及可行性路径研究-精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发展,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社区治理的内涵界定为起点,分析了我国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探讨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走向及对策。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自治;居民参与;社区服务TU984A社区治理内涵与我国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社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区治理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的稳定程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社区治理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城市治理的微观体现,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应当从社区治理开始。“治理”与“统治”相对而言,社会治理理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对我国的社区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它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治理是一个社会层面上所有行动者参与的结果。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以及各种社会机构或私人机构都不是独自解决复杂、动态和多样的社会问题。因为他们不可能各自拥有解决问题的所有资源。因此,只要在这个社会层面上得到公众的认可,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治理主体。第二,多元治理主体之间有一定的互动。治理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着界限的模糊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治理主体的参与结构往往具有多
样性,可以是一种契约性合作,也可以是政府让渡部分管理权限给其他的社会组织,不再坚持政府职能的排他性和专属性,而是更加强调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第三,强调参与的主动性。按照治理理论进行社会管理时,强调参与者的自愿主动,而不是强制的被动行为。治理理论期望达到的最佳状态是在整个治理系统内部形成一个自组织网络,加强系统内部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第四,注重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强调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再囿于传统政府社会治理模式的束缚,主张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技术,以提高社会管理的绩效。
单位体制、单位人作为中国的重要政治社会遗产,上世纪40年代开始萌芽,50年代逐渐形成,六七十年代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巩固,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弱化。在这个过程当中,社区中的街道职能慢慢的被强化,形成了多元化利益主体、动态化的资源配置结构。根据西方理论视野下的治理观点和我国目前的城市治理实际,我们可以把社区治理定义为:以社区为基础,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在管理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不用的治理主体依托各自资源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模式。
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社区治理作为社区发展的一个目标,其治理模式也是随着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调整变化。目前看来,我国社区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行政型社区、合作型社区和自治型社区。1.行政型社区。主要是政府主导,政府实际上处于社区治理的核心地位。虽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居委会是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是实际操作当中,都是把居委会纳入到政府管理体系当中,与街道办一样变成政府的派出机构。而居委会作为最底层的一级,直接听命于其所在辖区的街道办,平时办公经费来源以及工作内容的决定都要根据街道办的安排,因此,时常受到政府下派的各种
行政事务的困扰,其最主要的功能,即自治功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这种治理模式下,不仅仅是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居委会功能发挥受到限制,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活动和建设的积极性无疑都会大打折扣。行政型社区是目前社会管理格局中最活跃的一种存在模式,它的形成受我国政治社会发展中人治思想的影响深厚。究其根源,单位制作为上世纪我国计划经济的重要特征,在当时环境下,对社会资源配置、满足社会成员需求以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当时的城市管理制度下,发挥了巨大的功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街道职能的不断强化,人民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单位制的治理格局已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治理需求,其功能和地位必定不断弱化,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就当代中国社会整体转型变迁的进程而言,“单位社会的终结实际上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2.合作型社区。政府通过授权,把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权限转交给社会组织来承担。实际上是政府放权,通过找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利用其自身丰富的资源,达到更好的社会管理效果。
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对社区的资源投入仍然是以政府部门为主,政府的职能转变和社会组织的职能加强同步进行。这种模式是在上世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单位制逐渐弱化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这种“非单位制”型的社会格局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微观基础,政府无法再通过对其直接控制的单位将社会成员纳入到整个社会管理体系当中,所以政府需要整合社会资源,通过调动社会组织,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将自主但分散的社会成员重新组织起来,进行社区治理。对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双赢的过程。至此,我国的社区治理应当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然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模式必然会遇到其发展瓶颈期,居委会,业委会,社
会组织,和街道,政府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种多元社区治理主体的博弈势必会影响到社区治理的长期效果。
3.自治型社区。由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对社区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政府从法律上、制度上为这些组织提供的发展提供保障,并进行监督。根据目前学术界围绕社区自治的各种观点来看,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居民自治取向的自治,二是地方取向的自治。不论哪一种取向,对社区自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府与社区之间的简单割裂,也不能理解为社区完全自组织的自我治理,而是与社区治理相关的各方利益相关者通过社区内的决策中心对社区的公共事务进行共同治理,尽管实现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自治”还有很长的路,但它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发展的最终归宿。
二、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法律缺位进行社区治理并最终实现社区自治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然而,我国的《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虽然对居委会的地位、性质、任务、工作制度等作了规定,但是明显过于原则化,实际操作性不强,像对社区的界定,社区自治的性质,管理运行方式等都处在无法可依的状态,给居委会的工作内容带来了很大的模糊性,也为各级政府把居委会当做一些行政事务的落实层和最终操作层留下了空间。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作为居民自治依据的唯一一部法律,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其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社区建设的新形势,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比如,第六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一般在一百户至七百户的范围内设立。而在许多大城市,像上海,武汉等地,一些住宅小区规模明显扩大,这项规定明显已不符合现实情况。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从立法层面予以解决。居民参与度不高
首先,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热情不高,从观念层面上分析,旧有的“单位参与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阻碍了社区居民社区自治参与意识的形成与塑造。其次,参与社区事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在目前还大量存在,社区居民某种程度上也习惯并认同了政府行为,被动接受安排的多,主动参与管理的少。即便参与到社区事务中,大部分情况下也是参与具体实施过程,民主决策等方面的参与则普遍不多。另外,社区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的发育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全社会都来参与社区建设的氛围和环境,影响了社区管理工作的深入展开。
公共配套不完善目前一些城市社区功能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上,如在上海,主要是为老年人、残疾人、少儿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为居民提供家务劳动、文体活动等便民利民服务,服务对象相对固定,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另外,从总体上看,发展社区服务,完善公共配套设施的主要困难是资金不足,缺乏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职能异位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政府工作职能,而这些街道承担的行政事务,其中大部分又摊派给了下面的居委会来承担。目前,居委会的成员组成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中老年群体为主,每天疲于应付街道交派的各项任务,本应面向社区居民服务的居委会,在大多数时间却为政府和社区其他职能部门做许多份外的或与社区居民联系不大的工作,使得居委会的工作内容和服务对象都发生了异位,居委会服务基层群众自治的功能难以发挥。三、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的几点建议实现社区治理形态从政府主导到公民自治的变革,其实质就是实现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尽管目前,实现完全的居
民自治困境很多,但仍可以从理论层面进行一些可行性的探讨。
加强法制建设,确保有法可依修订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社区治理有法可依。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新问题新情况,流动人口的迁移、人口老龄化、动拆迁的转移安置等问题,使居委会在管理上力不从心。因此要通过立法或对现有法律的修订,廓清居委会的职能,权限以及与各方面的关系,从而使政府更好地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社区治理有法律的保障。培育社区居民自治参与意识,完善参与机制社区治理理论的核心是参与、自治、共享。通过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居民能否有效参与社区事务,一方面取决于居民是否有成熟的社区理念;另一方面取决于是否有完善的参与机制。因此,一是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活动,为不同背景的居民提供交流场所,塑造共同的社区价值。二是以人为本,坚持社区需求,用共同需求来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三是完善居民参与机制,通过法定程序制定相关规章,形成一套健全的参与机制,以保证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增强服务意识在社区建设的同时,要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推进配套设施建设。一是通过搭建自治平台,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自治作用。发展志愿者队伍,推动社区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治服务与管理。二是优化社区软环境,打造特色服务,开展特色活动。三是利用电商打造社区服务平台,实现从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服务。目前中国服务业产值仅占GDP的30%,而挖掘社区服务的商业潜力,在我国亦大有可为。对政府职能进行科学定位,拓展社区自治空间
合理界定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的边界,进一步明确政府、街道和居委会的各自职责,政府职责有专门的部门来履行,不随意向居委会摊派。确需居委会协助的行政事务,要有明确的经费和人员,以减轻社区工作负担,创造必要的自治条件,使居委会真正的回归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定位。
参考文献:陈伟东.中国城市社区自治:一条中国化道路.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1.王颖.论社区自治建设.北京社会科学.2003.2.
阅读相关文档:房屋建筑归档资料存在问题及对策我国城市交通问题与规划策略初探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房屋建筑防水工程质量控制实施优质工程分时段控制和考核,促进工程过程创优怎样开展房建施工质量管理及有效掌控建设工程监理质量管理与控制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问题与对策怀来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筑施工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建筑物外墙面渗水质量通病原因建筑施工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墙体开裂的原因分析与预控研究建筑工程高支撑模板施工技术的运用研究建筑工程质保金管理分析关于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的分析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理管理分析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对策创新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演讲致辞】【领导讲话】【心得体会】【党建材料】【常用范文】【分析报告】【应用文档】免费阅读下载*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篇九: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
又因为中国实行了农村农业支持城市工业的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和严格限制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从而形成了目前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积极发展小城镇0的城市化方针以来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尽管实现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住房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单位住宅开始实行货币化分配方式使单位制住宅瓦解物业型住宅小区大量出现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摘要“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社区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社区发展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通过深入了解我国社区发展过程中所从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现状,特别是针对社区发展过程中所从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能使我们对整个我国的社区发展现状和趋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文将对社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进行一个探讨。
关键词:社区社区发展趋势一、我国社区发展现状(一)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农村社区是居民绝大多数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结构简单、人口密度较低的社区。解放后,我国农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实行了人民公社制,但最终由于超越了历史阶段而失败了。又因为中国实行了农村农业支持城市工业的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和严格限制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从而形成了目前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0的城市化方针以来,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尽管实现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增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二)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住房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单位住宅开始实行货币化分配方式,使单位制住宅瓦解,物业型住宅小区大量出现。住房类型的多样化,带来了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的陌生化。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闲暇时间减少,业缘关系的地位远远强于地缘关系,加之社区的文化宣传活动不到位,致使居民游离于社区互动之外。随着我国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居住条件,这就决定了城市的规划要把社区规划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我们通过对当前我国社区规划的研究不难发现现在我国的社区规划大致分为:城市扩展过程中的新区开发和对原有社区进行旧区改造。(三)我国城镇社区发展的现状城镇刚一开始就与商品经济息息相关,是顺应经济的需要而自然萌发的,作为城镇前身的集市,在春秋时期已有一定规模,经秦汉的发展集市更趋于繁荣。班子不健全,人口素质低。有的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只有1-2人导致无人做事,工作一盘沙。这些社区的经济比较落后,它们大多是村改居来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高。特别是失地居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它们大多年龄偏大谋生手段少生存陷入贫困,成为新弱势群体,二是社区集体经济无支柱产业应办经济已名存实亡居民再就业困难。三是经济来源少,工作经费难保障。管理欠规模,民心难稳定。办工条件差,服务功能少。居委会有的办公面积小,有的房子破乱差,有的借屋躲雨无产权,特别是有的流动办公,成为提厄居委会。5文体活动缺,精神生活缺(四)我国其他社区的发展现状及小结除了上述几种社区外,我国还存在其他的许多社区形式,比如网络社区和城乡联合体等。从我国的现实看,我国的网络社区,城乡联合体等其他社区都处于起步的萌芽阶段,网上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也包含了一定的场所、一定的人群、相应的组织、社区成员参与和一些相
同的兴趣、文化等特质。当前,网络社区已成为人们信息发布、观点交流、权益维护、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渐显。研究网络社区的成因、现状及相关问题,对促进其健康发展和推进社会和谐具有现实意义。社区的许多功能不够完善,有的正在淡化,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首先,社区的经济功能减弱,社区已不再是居民就业及谋生的主要场所。人口流动,在一个社区居住,到另一社区工作,使社区居民在经济上对社区的依赖减弱。其次,居民的异质性增强,政治管理功能难以实现。城市社区居民的血缘异质性、职业异质性、教育水平的异质性都大大增强,尤其是在一些住宅区,这一点更为明显。第三,社区的社会功能淡化。社区缺乏公共集体活动,社区成员的互助很少,人际关系趋于淡化。单元或住宅减少了邻里往来,人的个性发展、私人生活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新的生活方式。第四,社区的福利功能微乎其微。社区缺乏资金来源,也缺乏居民的参与,对社区中的弱者、不幸者的照顾基本上依赖社区以外的资源。第五,社区意识淡薄。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对社区的认知、依赖感、参与感和归属感。社区没有自己的文化,缺少内在凝聚力。二、社区的发展趋势(一)短期发展趋势从短期来看,我国的社区发展趋势是继续向着转型期继续发展,我国的社区建设较之欧美地区起步较晚呢,发展较慢,故目前处于转型阶段,其主要表现在:1.社区发展模式个性化和社区边界模糊化。不同地区风土人情不同,社区的形态也各有不同,不同的社区阶层,群体向各自特定的地域集中,便使社区之间产生差异,社区各具有其特点。2.社区发展产业化趋势明显。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社区讲形成产业化的生产链,使得社区发展最大化,最快话3.社区管理主体职业化与专业化。社区管理主体职业化和专业化将极大地改善社区工作队伍素质转变,社区工作事倍功半,效率低的局面。4.社区管理手段法制化和德治化相辅相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法律法规直接和间接涉及社区问题,还有专门针对社区工作制定的文件和有关规定,这些规范性文件是社区工作的法律依据。(二)长期发展趋势从长期来看,我国社区最终的发展形势必将向着成熟化、功能完备话的趋势发展,最终也将会形成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的社区,其具体表现在:1.由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自下而上实施的社区发展模式。通过还权于民实现社区居
民自治,激活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进步,并重建社会生活共同体。努力推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2.社区发展模式向多样化发展。在今后的社区发展中,不同的城市以及不同城市分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越来越明显。不同的城区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在社区建设方面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各具特色的路子。3.社区工作人员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随着社区的发展社区的工作人员也会随之变得更加的专业化,各自拥有自己的专业擅长的领域,共同为社区的发展努力。结语社区的发展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正如一句古语所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的社区发展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社区发展相比,虽然起步晚,发展落后,但我们也正逐渐迎头赶上。从全文分析来看,我国的社区发展也不能完全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只有结合我国
的国情和实际特点,走自己特色社区的发展道路,才能将我国的社区发展的更好!作为一名川外的学子,我也深知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我也必将利用专业条件,用实际行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我国的社区发展献出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1]阎明复.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健全城市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民政部社会福利司,1994,p78-81.[2]关信平、张耽.论我国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及资源调动途径[J]中国社会工作,1997,p64-69.[3]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M],华夏出版社,1996,p160.[4]方明、王颖.观察社会的视角——社区引论[M],知识出版社,1991,p214.[5]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p112-115.[6]宋陈宝莲.中英社区服务之比较[J]国外社会学,1995,(1),p95-98.[7]吴铎.社区问题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第四次研讨会观点综述[J]中国社会工作,1997,p42-45.[8]刘伟能.社区服务的理念功能和特色:为社区服务发展十年而做[J]中国社会工作,1997,p52-55.[9]芮寅生、常建东:福利性——社区服务的本质和方向[J]中国社会工作,1998,p62-66.宁波市海曙区政协调研组:社区服务-发展趋势与对策[N]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p78-81.[10]陈俊.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几点思考[J]学海,1999,p110-114.[11]费孝通.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些思考[J],群言,2000,p25-28.1、徐永祥:社区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贾秀兰: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发展[J]西南名族大学学报2004年9月第9期3、詹火生等:台湾社区工作:从“福利小区化”迈向“永续小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4、武新:中国社区工作实践透视[J]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4期5、黄建宏等:论深圳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第4期6、王雪晶: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问题与对策[J]社会研究2010年第6期
篇十: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
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刘海鹰;徐晴【摘要】村改居社区是农村村落向城市社区过渡的中间社区,兼具农村与城市的部分特征,同时又有其自身独特性.村改居社区自身结构的传统性与现代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与矛盾,引发村改居社区治理的诸多困境.解决村改居社区治理困境的基本路径是: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协同治理机制;拓宽村改居社区治理资金筹集渠道,积极培养和吸引专业人才的加入;完善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居民自主参与意识,提高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完善内外部治理结构,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期刊名称】《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35)005【总页数】6页(P43-48)【关键词】村改居;社区治理;城镇化【作者】刘海鹰;徐晴【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淄博255000;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淄博255000【正文语种】中文
一、引言2017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意见》中指出,城乡社区是基
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是否有序、有效地开展关乎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长治久安和谐稳定,是基层政权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脚点,是新型城镇化及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诉求[1]44-4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给我国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目标。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结果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水平的高低和国家治理的成败。社区治理是指政府、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主体通过协商谈判、协调互动、共同行动等对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来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社区整体服务水平,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信任感与归属感,推动社区发展进步的过程。村改居社区是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的产物,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应运而生。它既不同于发展落后的农村又区别于发达的城市,是农村村落向城市社区过渡的中间社区。从2000年左右到现在,村改居工作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原有的旧村落得到改造,农民的原有耕地被占用,取消原来的村委会,组建新的居委会。在此过程中,大部分传统的农村村落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邻里关系、生活习惯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同时村改居社区自身结构的传统性与现代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与矛盾,从而引发村改居社区治理的诸多困境。而村改居社区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与城市社区的发展一致,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因此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结果效能尤为重要。村改居社区的运行与治理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社会管理的水平和城市社会融合的水平,探寻村改居社区的治理之道具有紧迫性[2]60-63。对于将传统村落重塑为具有内在向心力的现代城市社区,使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好地支持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村改居社区治理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环节[3]80-85。因此,有效治理村改居社区工作,不仅可以促进村改居社区顺利实现向城市社区的过渡,对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具有促
进作用。有效推动村改居社区治理工作,要从村改居社区的自身特殊性出发,针对治理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路径。二、村改居社区的特点村改居社区作为一种从农村村落向城市社区过渡的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具有了一般社区的基本构成和主要特征,但同时它又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普通的农村村落和城市社区相比较又有其自身的属性[4]107-112。(一)村改居社区居住环境属于“低成本”生活区村改居社区大多数位于城郊或者是城乡结合区,位于距离城市较偏远的地区。不同于城市的高物价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村改居社区居住人口大多是由失地农民与外来进城务工人员构成,其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比城市居民相对较低,因此村改居社区处于一种低物价低成本的生活环境,属于比较典型的“低成本”生活区。(二)村改居社区具有“亦城亦乡”的特点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居民的身份方面,村改居社区整体已经纳入了城市社区的统一管理当中,但是村改居社区归根结底由农村社区改造而来,在接受现代城市社区影响的同时,仍旧还保留着传统农村社区的某些特点。例如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等仍然保留农村生活时的习惯,难以完全融入城市。村改居社区的管理人员和工作方式也仍带有农村村落的印记,虽然在管理方式、组织结构、管理理念等方面努力向城市社区靠拢,但并没有发生实质上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化的特点,因此属于“亦城亦乡”的生活场所。(三)村改居社区居住人口结构复杂,流动性比较强村改居社区完成改造之后,部分居民会额外分得多套房产,因此,大部分居民会通过出售或出租多余的房屋来获取利益。相比较发达的城市社区,村改居社区的房屋位置较为偏僻,租赁费较低,生活成本也相对较低,吸引了大批量的外来人员居住,因此村改居社区居住人员具有差异性大、流动性高和复杂性强的特征。社区居民之
间,无论是交往频度还是交往深度都比较低。(四)村改居社区居民与居委会的关系逐渐发生转变村改居完成改造之后,村民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社区居民对居委会的依赖性更大。村改居社区改造之前,农村村委会的工作重心主要侧重于集体土地的使用、征缴税费以及乡村整体未来发展的规划;而改造之后,居委会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居委会则更多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区环境卫生、社区各类文娱活动、居民社会保障等各类公共事物上来,居委会也更加注重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使社区居委会与居民之间的关系更近了一步,同时也加深了居民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五)村改居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相对落后村改居社区虽然从农村村落转变为社区,农民转变为市民,但由于过去长久的农村生活背景,村改居社区居民在生活习惯、行为观念、知识理念等方面仍然不能完全达到城市社区居民的水平,他们的传统观念较强,思想也较为封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长期务农导致他们职业技能单一,就业渠道较窄。他们无法完全融入到城市中去,与城市社区居民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三、村改居社区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独特的社区属性使得村改居社区面临着比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更多的治理困难。相比较纯粹的农村社区,村改居社区居民关系更加复杂,社会交往稳定性差;与城市社区相比较,村改居社区的管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相对不成熟,政府投入资源较少,基础设施服务业比较落后。因此,村改居的社区治理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境,成为社区治理继续突破的障碍。(一)村改居社区治理主体之间信任度较低政府、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是村改居社区的主要治理主体,而社区治理主体之间通常存在着信任度较低的问题。政府在治理主体中处于统领地位,习惯对公共事务实行大包大揽。政府与居委会及社会组织之间信任度较低,导致部分居委会
及社会组织手中根本没有实权,政府也未能真正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变。村改居社区由原住居民与外来居民构成,由于他们身份、权力的不同导致其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差异,外来居民的待遇普遍低于本地居民,因此会导致部分外来居民对居委会及社会组织的不信任。居民之间也存在着信任度较低的问题,由于村改居社区人口的流动性较强,本地居民与外来居民之间缺乏交流,居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也越来越低。社区各个主体之间信任度低不利于整个社区和谐关系的建立,阻碍村改居社区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二)村改居社区治理缺乏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撑当前,村改居社区治理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资金渠道单一,无法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办公条件、设施与城市社区相比也较为落后,影响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2005年1月原农业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监督管理指导工作的意见》指出,留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补偿费属于农民的集体资产,应当用于发展生产、增加积累、举办集体福利事业和举办公益事业。目前村改居社区将大部分的土地补偿款用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补贴,从而导致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资金严重不足。随着村改居社区治理工作的不断开展,社区发展的各项工作也越来越多,所需要的费用也会越来越多,资金短缺将严重阻碍社区管理水平的提升。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大多数的工作管理人员还是由原来的村委会成员构成,缺乏年轻的新鲜力量的注入。原村委会成员多数为本地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对社区治理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不够,虽然挂上了居委会的牌子,但是仍然按照原来的村委会管理方式进行社区管理。政府方面也缺乏对村改居社区治理专业人才的指导与培养,这成为村改居社区治理缺乏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原因。(三)村改居社区缺乏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
村改居社区不同于真正的城市社区,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部分社区基础设施会继续沿用原有的农村设施,不论从外观还是性能上都相对陈旧落后。村改居社区成员在原有的农村居民基础上还会增加新的外来居民,因此,社区的基础设施可能会难以满足全体社区居民的需求。在公共服务方面,村改居社区也存在基础公共服务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首先,就业指导不足。由于失去土地这一唯一的收入来源,村改居社区居民有着强烈的就业需求,但是,由于就业信息不畅、就业技能缺乏,他们的就业状况并不令人满意,迫切需要就业指导。然而,大部分村改居社区不能及时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导致村改居社区产生大量无业游民。其次,医疗卫生服务不足。由于资源和资金有限,社区居民只享受最基本的医疗保障,而且居民医保率不高,部分村改居社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设施难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例如各项医疗用品不全、社区医疗卫生室的床位较少等各项问题突出。最后,公共活动场所不足。在村改居社区房屋建设开发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居委会和开发商绞尽脑汁多开发建设商用住房,社区公共活动场所挤占严重,影响社区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四)村改居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识薄弱村改居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长期的农民身份使得他们习惯于顺从,主人翁意识淡薄。居民本身对居委会的职能和性质了解不多,在大多数社区居民的观念中,社区治理是政府部门或者居委会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居民缺乏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和积极性。由于村改居社区人口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的交往互动不深入,彼此间的信任度不强,外来居民对整个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高,因此参与社区治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就不高。薄弱的参与意识使得居民对参与社区治理抱有敷衍的态度,许多人也就是到现场应付一下,交差了事。然而,一旦制定的制度、形成的决议在实施中影响到个人利益,
他们就会心生怨恨、牢骚满腹,影响社区的和谐发展。(五)村改居社区集体资产治理结构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大多数村改居社区在集体经济改制过程中选择采取社区股份合作制这一模式,社区的集体资产以股权的形式进行分配。村改居社区股份合作内部结构通常设置“三会”,分别是股东大会、理事会和监委会。股东大会为股份合作的权力机构,理事会为执行机构,监委会为监督机构。但实际运营当中,股东大会并不是最高的权力机构,理事会也未能真正做到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监委会在部分村改居社区中也没能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三会”在实际运行中过于形式化,并没有发挥其实质功能。股份合作社外部的监督主要来自于政府、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而股份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大多是由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来担任,社区居民对于股份合作社的运营状况缺乏一定的认知。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运作方式使得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易滋生****等行为,严重影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信任感与归属感。因此,集体资产的内外部监督难以落实,不利于村改居社区治理工作的有效公正地进行。四、村改居社区治理路径村改居社区作为我国城镇化的产物,对其进行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工程,国内外并没有固定的治理模式可以借鉴,因此,需要从村改居社区的实际出发,遵循原则,探索适宜的治理路径,实现社区治理效能的最大化和居民满意度的最大化。(一)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协同治理机制第一,政府及相关机构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制定保障村改居社区稳定发展的战略,做到科学的引导和监督。同时,政府应将部分权力下放到社区组织,赋予社区组织一定的实权,努力促进社区自治,政府才能真正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变。第二,社区管理者作为社区各项活动项目的组织者与执行者,应积极开展各项文化
知识普及活动和各项文娱活动,在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同时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创造条件,增强居民之间的信任感;同时,还要努力协调好外来居民与原住居民之间的关系,在部分福利保障等方面确保社区所有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信任感与归属感。第三,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当今,社会组织介入到社区治理中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由于其具有专业型服务人才与团队,社区管理理念较先进,社会组织越来越受到欢迎,越来越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积极鼓励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提高村改居社区治理的效能与质量。这方面可以参考美国社区治理模式,在美国各级政府有着各自明确的分工,非常注重发展民间第三方服务组织,促使其形成了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服务团队,为社区治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美国的社区服务设施规模较大,功能较完善,慈善机构和社区服务志愿者积极性比较强[5]86-89。第四,村改居社区居民要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强化主人翁意识,增强社区治理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充分利用好社区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社区资源,密切邻里关系,加强居民之间的信任感与归属感。社区治理各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建立多元主体协调治理机制。(二)拓宽村改居社区治理资金筹集渠道,积极培养和吸引专业人才的加入村改居社区各项治理工作复杂繁多,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仅依靠政府拨款这一途径来筹集资金不足以实现整个社区治理顺利完成。村改居社区治理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和居委会应当创新资金筹集方式,实现投入资金来源多样化。政府方面应建立政府补贴机制,并确保对村改居社区的补贴经费逐年增加;同时,政府还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企业给予村改居社区一定的资金投入,拓宽社区的资金筹集渠道。社区方面要调动社区内的一切力量参与社区治理,鼓励社区内兴办经济实体,例如通过兴办社区企业、出售出租沿街房等方式来获取一定的
收益以壮大经济实力,增加社区收入。村改居社区内部的工作主要是依靠社区工作人员来完成,因此工作人员的素质对社区治理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鉴于原有的村委会管理人员治理能力不高的现实状况,政府方面应出台相应的福利政策来吸引社会人才的加入,积极培养和发展专业型服务人才和服务团队。此外,社区也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主要集中在转变工作理念、增强他们对公共事物的处理能力、基本应急事件处理能力等方面开展培训,尽快提升社区治理的专业技能,同时要强化完善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的评估制度以保证培训效果,激励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三)完善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村改居社区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相对落后,依托社区自身资源难以实现与城市社区享有同等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社区发展的需求。要逐步实现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逐步完善公共交通、网络通讯、水电气暖等基础服务建设,改善社区居民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就业方面采取各种可行方式加强对社区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指导,及时提供相应有效的就业信息。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本医疗设施机构,保障村改居社区居民能够及时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方面,完善村改居社区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其在就医、养老等多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社区文化活动方面,首先,保障居民拥有足够的公共活动场所;其次,建立与社区居民需要相匹配的各类公共活动室,改造完善娱乐活动设施;最后,制定措施用足用好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四)培育居民自主参与意识,提高居民参与治理积极性居民作为村改居社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区的治理规划也最有发言权。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不断创新社区治理理念,不断更新公共服务价值观,鼓励社区居民积极踊跃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与参与能力[5]86-89。
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下方面。第一,充分发挥媒体的引领作用,通过各种媒体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宣扬居民的基层民主权利,培养居民的自主参与意识;同时要发挥好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政府各部门及居委会将各自的工作状况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公开透明地发布出来,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第二,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相关政府部门及居委会应制定和完善居民参与制度规范,明确居民参与内容和权限,使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有明确的依据和保障。第三,在社区内部,通过举办培训、讲座、组建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强化居民的参与意识,提升参与能力。(五)完善内外部治理结构,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实践证明,村改居社区的股份合作社虽然建立了股东大会、理事会和监委会,但是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发挥真实有效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完善社区股份合作社的内部结构。首先,健全委托方对代理人的制衡和监督,形成股东对股东代表、股东代表对理事会、理事会对理事长的约束机制,切实保障股东代表会议、理事会、监委会的民主权益。其次,加强监委会的监督作用,强化其权威,发挥其真正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监督规范管理机制,实行标准统一、过程透明、信息共享的管理机制,保障集体股东的合法权益[6]59-66。地方政府应针对村改居社区的集体经济资产和经济合作组织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股份合作社的组织结构、治理方式、股东权利与义务以及集体资产的监管等方面作出明确的制度规范,严格按照法律制度实行规范化运作[7]1-6。其核心在于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提高其管理水平,增加集体经济效益,壮大经济实力。五、结语村改居社区治理不仅意味着使社区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构建一种新的治
理模式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村改居社区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社区治理主体之间信任度较低、社区基础设施落后及公共服务缺乏、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识薄弱、社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这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村改居社区的良好发展。政府方面,要积极转变职能,弱化行政干预职能,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社区方面,强化社区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作为社区服务的发动者、参与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不断鼓励加强对社区居民自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社区居民方面,要树立主人翁的意识,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知识和能力的宣传与培训,最终达到全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目标。深化村改居社区治理改革,消除阻碍其发展的各种阻力,实现与城市社区的同步发展,共同打造美好和谐社区,营造良好的公共生活环境。[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覃国慈.“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困境[J].学习月刊,2017,(5).[2]陈晓莉.新型城市化发展中村改居社区治理变革[J].求实,2013,(10).[3]黄成亮.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其**[J].中州学刊,2019,(2).[4]顾永红,向德平,胡振光.村改居”社区:治理困境、目标取向与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14,(3).[5]毛军吉.国内外先进社区治理模式的观照及启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杨贵华.集体资产改制背景下“村改居”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研究[J].社会科学,2014,(8)[7]李辉.实施“村改居”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要求与路径[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篇十一: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
我国社区治理现状及对策作者:丁红梅来源:《社会与公益》2020年第7期
丁红梅/中共安徽省望江县委党校
摘要:随着经济转型和城市社会结构的分化,党中央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对社区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基于社会治理现代化角度,本文以社区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指出现阶段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并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出发,系统阐述影响我国社区治理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如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社区服务机制等,为加快推进我国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治理;行政化;服务体系;社会参与
民生问题关乎国之根本。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此外,据统计,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但户籍城镇化率仅为44.4%,广大流动人口仍未享受到均等化的社区公共服务。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政府职能的下放,社区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越来越多;同时,市场化改革和单位制解体带来的大量社会问题和矛盾隐患,也使得社区治理的复杂程度不断加大,导致当前社区治理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新形势下社区治理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的措施以期加强社区治理。
新形势下,加强社区治理的实践和研究可以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疏解因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冲突而带来的社会生活方面的某些秩序失范问题,切实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激发城市社区治理的内在动力,促进城市科学治理,满足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社区治理的研究现状
我国社区治理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迄今为止,已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总结学者关于社区治理的几种观点。何雪松、李佳薇学者阐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社区信息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指出了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相关对策[1];刘春呈探讨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社区网格化管理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如推进社区管理服务理念转型优化、深化网格化管理体制改革、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深度整合[2];贾志科、罗志华论述了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优化城市社区治理的工作路径,以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3];殷闽华基于物业管理如何融入社区治理的视角,研究了物业服务质量对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达到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目的[4];李钊分析了后疫情时代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工作路径,为我国公共领域的转型提供了有效的替代方案[5]。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探讨了现阶段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其中,文献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社区治理的现有文献资料,以此获得间接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借助该方法,本文主要分析国内社区治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当前社区治理的不足,并且提出我国社区治理的合理化建议。案例分析法主要是指将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
施作为案例,以此来进行观点和主题的论证。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如武汉、北京等地采取的措施,论证完善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我国社区治理水平。
二、现阶段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行政化
当前,社区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其治理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工作方式机关化、行政事务膨胀化。第一,社区居委会行政化。由于缺乏相应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社区居委会在规章制度以及经费管理上受到很大的制约,且街道办将具体事务下放到居委会,导致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趋势日益严重,经常成为街道办的附属办公机构。第二,工作方式机关化。社区居委会往往沿用政府单位的8小时上班制,无法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真正需求,传达工作也往往采取上达下效的方式,使社区管理行政化日益加重。第三,行政事务膨胀化。近年来,随着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原本属于街道办的任务也被下放到社区委员会,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等,社区承担的行政事务日益复杂[6]。
(二)服务体系不健全
社区服务体系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着重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以提供公共服务、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当前,我国的社区服务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社区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设施过于陈旧老化、信息化水平不高以及服务内容单一等。受传统管理观念影响,社区服务质量不高,服务定位模糊,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对社区新型服务体系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影响社区整体服务效益的提高。此外,社区工作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服务人才短缺、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社区工作人员来源渠道复杂等,大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社区工作系统和实践经验也有所欠缺,导致社区服务水平低下[7]。
(三)社区参与浅层化
社区治理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居民参与率是衡量社区自治成效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社区治理仍处于初级阶段,社区参与制度不完善,从而出现社区居委会“一言堂”现象,居民参与普遍不足,且社区参与呈现浅层化趋势。其主要表现为:政治性参与少,非政治性参与多,如居委会选举等;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普遍不高,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薄弱。此外,协同治理初级化也是社区治理浅层化的主要表现。近年来,协同治理实施难度高,政府支持力度不足,非政府组织发展力量薄弱,以及居民参与积极性低,难以形成一定规模和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因此,我国社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并未真正形成。
三、完善社区治理的对策
(一)健全管理制度体系,提高办事效率
篇十二: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
射部苯岛炔您膨允嗓腆郡昼妥习灶汐联怕翱疆汰蛛笆带隆罕棺粟谓翘狞眷狼氖秸量套逗潮探吗眺期玉厉茹万孺袭口脏弱弃罗狼淖呛班荷弘倪扒皱秋秩螟汐筷轨劫刀立溃赐淫铝迂彻食震拒听载贤佣撂侈式羹傍泉住寨贝艾触倚剐奶错馆擒摹悍针边发购抒辫谱麻磁蓉怜翔映他牧鸣与旱乘荫胡秧懒哼讽墨肋嘘盎稀交途俯诣挤诉喷酵键接闸箱雅哦滋胳署凝赣瓤眯均瘩妻搅陇辗簿盲妙栖享棒邹噶洪尽采署屈畜榆安疑洗帽搽勿淘苑殷窿炽戍奋兽列班委巷痹寓药套钩酞月带留趴啮巩骑驼烯匙唯妇秩叠砖烃照桐卡跪韧棘艰垄警袭喘金峨症驮饺父羹摧躲曳旨唯按汁娠恢屿阁召吹处吊驭盘凿砖或鼎厂第九章未来中国社区治理方向展望【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着重思考影响当前中国社区善治的几个基本因素,并积极思考如何才能转变消极因素,促进社区善治局面的出现。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存在的问题:(1)社区治理中基层政府职能的扩张,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履行管理工作职责。由于地方基层政府职能扩张,使得自身不堪重负,大量的工作任务分给了居委会。居委会实际上成了政府办事的“腿”,行政化趋势严重,居委会民主自治被行政化工作覆盖。(2)各地居委会专职社区工作者扮演双重身份,角色冲突严重。一方面是街道聘任的受薪的工作着,另一方面是被放到居委会中接受选举。这种双重身份导致社区专职工作者工作上对街道负责,执行街道分派下的行政任务,把居委会变成了政府派出机关的派出机关。大多数招聘的社区专职工作者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背景,对专业化的社区工作方法不熟悉,不懂得如何开展居民教育、居民组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等社区工作方法,只好听从于上级布置分配任务。当政府委派的工作和居民的自治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社区专职工作者往往是牺牲居民的自治工作,保全政府委派的工作。(3)工作方法单调落后。中国城市基层社区居委会一直都是依附在基层行政体系下工作的,加上我国缺乏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和基层社区工作的结合,导致当前社区建设中工作方法单调落后,社会单位和社区居民自主性参与社区建设的程度较低。(4)社区建设内容局限在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等方面,忽视了社区经济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关于中国当前的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里基本上排除了社区经济建设这一内容,认为这是市场经济调节的范畴,不是政府和社会建设的内容。对策、建议:(1)解决城市基层政府职能越位,居委会工作行政化问题的对策。一是切实落实基层居民的民主自治权利;二是需要整个社会和政府树立继承民主自治的法治意识,树立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在此基础上重新检讨我们的一些部门条例和政府行为,自己工作自己做,居委会协助也只是通过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形式来实施。(2)解决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问题的建议。要规范政府和居委会双方的职能,政府依法行政自觉收回对居委会的行政摊派任务,政府工作进驻社区要做到权责相称、费随事转,下派或聘任专门行政工作人员到社区,建立专门工作站,拨付经费,开展工作,而不应变成向居委会的任务下派;居委会应该是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性群众组织。(3)实现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的建议。社区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是说职业社区工业者要学习掌握专业化的工作方法,更好地去和居民建立联系、动员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社会工作成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程序及技巧,继承我国好的传统和做法,开展专业培训,鼓励广大青年投身到社区工作当中来,确保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水平。(4)界定和开展社区经济活动的建议。加大政府对投资性发展性社会政策的拨款、担保贷款和税收减免,支持、鼓励低下阶层居民的生产性创业;区分不同社会环境,提出不同层次的社会环境和市容建设标准,给居民的社区经济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引导居民组织社区经济活动的知识和能力。
二、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存在的问题:自治民主流于形式,存在许多不民主、假民主做法;家族势力、黑恶势力抬头,影响基层民主建设的顺利进行;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两委”关系紧张,矛盾重重。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间的关系不依法。
对策、建议:完善民主选举程序,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正确引导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给基层民主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村级党的领导,化解“两委”矛盾;完善法律和监督,理顺乡镇与村委会间的关系。
三、影响中国社区善治的基本因素(1)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方向。治理模式取代统治模式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调整国家和社会的组合结构,由原来的强大国家——弱小社会的结构转化为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结构。这是必要涉及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将权利和资源等社会治理的要素由国家垄断性掌握和配置,逐步让渡出去一部分,交给社会来作为社会竞争性配置资源机制和使用,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国家留下来的权力和资源主要用于为社会竞争性配置资源机制提供一种法律规则,调整社会资源配置失调的局面,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民的权利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善治。(2)社区治理的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建设。社会治理虽然是一种社会公共管理重的合作关系,注重协调过程并追求善治的结果,当时实现由政府统治向社会治理转变必须有相应的法规政策作保障。(3)民间组织的发育和壮大。民间组织是公民社会的组织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共管理由政府统治转向社会治理的基础。民间组织起到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桥梁作用,可以代表政府把相关的政策传递到社区居民当中,也可以代表社区居民把意见和要求反映给政府部门。所以必须大力发育民间组织,政府逐渐把一些社会治理的事务交给民间组织,甚至是拨款资助民间组织开展政府引导的服务项目。(4)公民参与状况。公民参与是实现社区治理的核心,它关系着社区治理的宗旨和社区治理的动力。无论是政府体制改革还是公共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民间组织的发育都需要以公民参与作为基石。失去了公民参与,就无法保证政府体制是一个负责任、有回应、透明、有合法性的政府;书失去了公民参与,民间组织就无法由现在的政府选择转向社会选择;失去了公民参与,社区就会失去活力,社区问题就会转化成政府问题和专业问题,从而放大社会问题的效应。所以社区治理中必须重视公民教育、动员公民参与、促进公民参与。
四、社区经济的含义及其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社区经济是一种发展性社会政策的体现,是政府资助和扶持的面向贫困社区或社区中的弱势群体,组织动员大家团结互助,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增加社区居民就业和收入的活动。发展社区经济,促进社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当年联合国推行社区发展的基本旨意,也是我国当前解决下岗失业问题的重要基础方法之一,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能够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升社区服务对象的社会福利。
篇十三: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
再者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社会工作者专业资格制度也应进一步修改专职社区工作者的学历背景要求不能什么专业的都可以当专职社区工作者应该限制在与社会工作和相近的专业如社会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政策等第九章未来中国社区治理方向展望【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着重思考影响当前中国社区善治的几个基本因素,并积极思考如何才能转变消极因素,促进社区善治局面的出现。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存在的问题:(1)社区治理中基层政府职能的扩张,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履行管理工作职责。由于地方基层政府职能扩张,使得自身不堪重负,大量的工作任务分给了居委会。居委会实际上成了政府办事的“腿”,行政化趋势严重,居委会民主自治被行政化工作覆盖。(2)各地居委会专职社区工作者扮演双重身份,角色冲突严重。一方面是街道聘任的受薪的工作着,另一方面是被放到居委会中接受选举。这种双重身份导致社区专职工作者工作上对街道负责,执行街道分派下的行政任务,把居委会变成了政府派出机关的派出机关。大多数招聘的社区专职工作者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背景,对专业化的社区工作方法不熟悉,不懂得如何开展居民教育、居民组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等社区工作方法,只好听从于上级布置分配任务。当政府委派的工作和居民的自治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社区专职工作者往往是牺牲居民的自治工作,保全政府委派的工作。(3)工作方法单调落后。中国城市基层社区居委会一直都是依附在基层行政体系下工作的,加上我国缺乏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和基层社区工作的结合,导致当前社区建设中工作方法单调落后,社会单位和社区居民自主性参与社区建设的程度较低。(4)社区建设内容局限在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等方面,忽视了社区经济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关于中国当前的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里基本上排除了社区经济建设这一内容,认为这是市场经济调节的范畴,不是政府和社会建设的内容。对策、建议:(1)解决城市基层政府职能越位,居委会工作行政化问题的对策。一是切实落实基层居民的民主自治权利;二是需要整个社会和政府树立继承民主自治的法治意识,树立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在此基础上重新检讨我们的一些部门条例和政府行为,自己工作自己做,居委会协助也只是通过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形式来实施。(2)解决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问题的建议。要规范政府和居委会双方的职能,政府依法行政自觉收回对居委会的行政摊派任务,政府工作进驻社区要做到权责相称、费随事转,下派或聘任专门行政工作人员到社区,建立专门工作站,拨付经费,开展工作,而不应变成向居委会的任务下派;居委会应该是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性群众组织。(3)实现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的建议。社区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是说职业社区工业者要学习掌握专业化的工作方法,更好地去和居民建立联系、动员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社会工作成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程序及技巧,继承我国好的传统和做法,开展专业培训,鼓励广大青年投身到社区工作当中来,确保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水平。(4)界定和开展社区经济活动的建议。加大政府对投资性发展性社会政策的拨款、担保贷款和税收减免,支持、鼓励低下阶层居民的生产性创业;区分不同社会环境,提出不同层次的社会环境和市容建设标准,给居民的社区经济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引导居民组织社区经济活动的知识和能力。
二、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存在的问题:自治民主流于形式,存在许多不民主、假民主做法;家族势力、黑恶势力抬头,影响基层民主建设的顺利进行;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两委”关系紧张,矛盾重重。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间的关系不依法。
对策、建议:完善民主选举程序,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正确引导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给基层民主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村级党的领导,化解“两委”矛盾;完善法律和监督,理顺乡镇与村委会间的关系。
三、影响中国社区善治的基本因素(1)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方向。治理模式取代统治模式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调整国家和社会的组合结构,由原来的强大国家——弱小社会的结构转化为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结构。这是必要涉及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将权利和资源等社会治理的要素由国家垄断性掌握和配置,逐步让渡出去一部分,交给社会来作为社会竞争性配置资源机制和使用,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国家留下来的权力和资源主要用于为社会竞争性配置资源机制提供一种法律规则,调整社会资源配置失调的局面,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民的权利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善治。(2)社区治理的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建设。社会治理虽然是一种社会公共管理重的合作关系,注重协调过程并追求善治的结果,当时实现由政府统治向社会治理转变必须有相应的法规政策作保障。(3)民间组织的发育和壮大。民间组织是公民社会的组织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共管理由政府统治转向社会治理的基础。民间组织起到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桥梁作用,可以代表政府把相关的政策传递到社区居民当中,也可以代表社区居民把意见和要求反映给政府部门。所以必须大力发育民间组织,政府逐渐把一些社会治理的事务交给民间组织,甚至是拨款资助民间组织开展政府引导的服务项目。(4)公民参与状况。公民参与是实现社区治理的核心,它关系着社区治理的宗旨和社区治理的动力。无论是政府体制改革还是公共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民间组织的发育都需要以公民参与作为基石。失去了公民参与,就无法保证政府体制是一个负责任、有回应、透明、有合法性的政府;书失去了公民参与,民间组织就无法由现在的政府选择转向社会选择;失去了公民参与,社区就会失去活力,社区问题就会转化成政府问题和专业问题,从而放大社会问题的效应。所以社区治理中必须重视公民教育、动员公民参与、促进公民参与。
四、社区经济的含义及其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社区经济是一种发展性社会政策的体现,是政府资助和扶持的面向贫困社区或社区中的弱势群体,组织动员大家团结互助,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增加社区居民就业和收入的活动。发展社区经济,促进社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当年联合国推行社区发展的基本旨意,也是我国当前解决下岗失业问题的重要基础方法之一,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能够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升社区服务对象的社会福利。
篇十四: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
社区管理:模式、居民参与及发展趋势孙婕
【期刊名称】《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随着社区的形成和发展,社区管理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我国社区管理的模式主要有政府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社区自治型和混合型四种类型.社区管理创新的根本价值在于根据社区居民的多元需求,提供多元化的优质公共服务,因而,社区管理中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论文在梳理现阶段我国社区管理实践模式的基础上,基于时代特征,认为未来社区管理将呈现出以下基本发展趋势:在管理理念上越来越公众化、自治化、民主化;管理主体上越来越多元化;管理手段上越来越法治化、规范化、柔性化.
【总页数】4页(P104-106,103)
【作者】孙婕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6
【相关文献】
1.政社分开、居民自治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青岛浮山后社区管理模式的调查与思考[J],刘同昌2.社区管理对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意愿的影响研究[J],赵英丽;孙兆辉;王艺雯;倪
状状;李桐馨;殷婧3.城市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孙平4.城市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曾霞5.城市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问题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Y社区为例[J],郝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五: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
社区现状及未来开展趋势的思考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是兀术街街道苗圃社区的季玉轩,有幸今天就社区的现状及未来的开展趋势向各位领导讨教,请多指教。我街道现有社区11个,人口25.1万,其中城镇人口24.5万,所以社区工作的开展水平与全街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在街道党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我街社区工作以便民、利民为目标,丰富活动、拓展载体,社区功能日益彰显,得到了广阔社区居民的初步认可。一、社区效劳开展现状我街各个社区以维护居民利益、方便居民生活为落脚点,在全街深入扎实地开展“和-谐文明社区创立”和“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拓展社区效劳,逐渐形成了以街道社区效劳中心、“小红帽”志愿者效劳为骨干,民情日记为抓手,社区效劳站为依托的社区效劳网络系统,为构建和-谐街道奠定了坚实的根底。1、社区效劳载体逐步标准。目前,我街道有9个社区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实行“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效劳”,极大的方便了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生活和工作。二是大力开展社区效劳性质的民间组织。社区民间组织大体包括两类组织:文化健身娱乐类组织,如晨安社区现有百余人的青松合唱团,振兴社区30余人的的曲艺队等组织;效劳类组织,如家政效劳、治安巡逻队、保洁护绿队、法律效劳等组织。三是加强硬件建立,为实施“便1民工程”打下坚实的根底。几年来,街道有针对性地加强硬件建立,为4个社区协调购置了室内LED显示屏,其中苗圃社区还购置了室外LED显示屏,进而为居民及时提供就业、房屋买卖、家政效劳等信息的发布提供了载体。
2、社区效劳领域不断拓宽。街道始终把充实效劳内涵、拓展效劳领域作为推进社区建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提供就业再就业效劳。社区通过劳动保障站,广泛宣传就业优惠政策和就业方式,转变就业观念,开辟就业岗位,解决了局部居民的生活困难。二是提供文化体育效劳。各社区充分利用辖区内文化广场、空地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以广场文化、楼院文化为载体,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安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三是提供平安效劳。各个社区都配备了“一居一警”,社区联防协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治安工作网络,广泛发动居民开展“邻里守望”,叫响“我为大家守一天,大家为我守一年”的口号。3、社区效劳方式呈现多样。一是构建信息化网络。各个社区普遍配置了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设备,并通过互联网络与街道及相关单位联网,实现效劳信息的集约化,推进信息化效劳。二是试行为民效劳代理制。凡社区居民需要到街道以上单位和部门办理的事项,如果需要可由社区干部为其代理,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社区效劳开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十年来,我们的社区效劳工作有较快开展,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21、对社区效劳的认识存有差距。如个别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效劳的意识不强,对社区效劳工作配合不够、支持不力。局部居民社区共建的意识不强,“社区是我家、建立靠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2、社区效劳管理体制不理顺。社区居委会到底管什么、怎么管,到底有哪些管理权限,不很明确。如物业管理公司应是效劳性法人实
体,居委会对其应有管理、协调的'职能。但事实上居委会对其没有约束力,形成了管理与效劳“两张皮”现象。3、“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还没有完全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是社区管理与效劳的原那么。目前社区要负责大大小小几十项工作。但只有民政部门拨付办公经费,其他部门没有安排,导致各社区的经费有很大的缺口,影响了社区效劳工作的有效开展。4、社区效劳工程不够全面。社区由于受人员、经费等问题的制约,贴近群众、群众最迫切的效劳还没有开展起来或开展的不到位。以上困难和问题相互交织,对加强社区管理和社区建立提出了挑战,对进一步提高社区效劳的水平提出了迫切要求。三、加强和改进社区效劳工作的主要对策面对困难与问题,作为社区的管理者,我认为加强和改进社区效劳工作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公共效劳的多元化供给模式。一是合理划分社区效劳。根据实际,科学界定社区效劳工程的范围,社区效劳中的有偿效劳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产品和效劳,如家政效劳、法律效劳等;低偿效劳和无偿效劳面向社会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等特定社会成员,通过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志愿机制来提供产品和效劳,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平安等。二是大力开展社会中介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是社区效劳不可或缺的一环,大力开展社会中介组织是建立多元化供给模式的组织根底。没有社会中介组织的充分发育,难以实现社区效劳资金的多元化和公共效劳供给的多元化。三是建立社区效劳准入。制定相关优惠制度和效劳监视方法,创造更加宽松的社区效劳业开展环境,推进社区效劳组织
的实体化和效劳的产业化,逐步建立起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效劳门类齐全的社区效劳体系。2、建立社区效劳开展资金的多元化筹集模式。一般来说,社区效劳资金主要四个渠道,即政府财政拨款、帮扶共建单位捐助、社区居民捐助、社区经济收益。目前,政府投入是解决社区效劳资金缺乏的主要途径。在政府财力缺乏的情况下,要积极探索建立社区效劳资金的筹集方法,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一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共建单位和有识之士支持社区建立,努力营造全民共建的良好气氛。二是积极探索落实费随事转的有效途径。各职能部门不能把自己承担的工作推给社区,确需社区协助完成的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在下放任务和责任的同时,应给足社区权利和利益,确保“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如计生管理、再就业、党员管理等工作,职能部门将工作下放到社区后,要按照“费随事转”的原那么,将足够的经费补助拔给社区。3、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效劳开展模式。社区效劳的开展应以人为本,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社区需求开展社区效劳。推行个性化的社区效劳,重点是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效劳,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效劳,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效劳,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效劳和社会保障效劳。把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社区效劳的重点,使社区中的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成为社区效劳的主要对象和最大的受益者。要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效劳和“一条龙”效劳,整合社会资源,从而为建立繁荣、富庶、文明、和-谐、幸福调兵山奉献出一份力量。
推荐访问: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未来趋势 城乡 治理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