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16篇

时间:2022-12-22 19:25:02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16篇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产学研联合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16篇,供大家参考。

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16篇

篇一: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产学研联合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5.06•【字号】泸市府发[2008]10号•【施行日期】2008.05.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

  正文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产学研联合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

  (泸市府发〔2008〕10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泸州,根据《中共泸州市委、泸州市人民政

  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进步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决定》(泸委发〔2005〕30号)和“四个四”发展战略,落实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激励政策、机制和环境”的要求,结合泸州产学研实际及产业发展的需要,现就建立产学研联合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泸州优势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建设创新型泸州为目标,紧紧围绕酿酒、化工、能源、机械、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立产学研联合长效机制为核心,以泸州优势战略产品、重点产品为突

  破口,通过政府推动、产学研互动,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提高泸州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泸州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组织实施的作用和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未来相结合的原则。围绕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着力解决泸州产业发展中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通过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的产学研联合项目,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增强泸州的发展后劲。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和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发挥企业作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使之成为泸州企业的技术和人才依托。坚持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相结合的原则。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产学研联合的重要目标,坚持以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促进自主创新。二、工作目标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产学研联合工作,通过3-5年的努力,将泸州市建设成为体制健全、环境宽松、人才聚集、创新活跃、吸引力强的四川省产学研联合示范城市。通过组织实施20项左右的重大产学研示范项目,使我市在酿酒生物、化工、能源、机械、现代农业等领域实现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带动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要以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纳溪化工园区、长江机械工业园区、川渝合作泸州临港示范区”四大园区为基础,以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农业为重点,与10所左右省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紧密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学研联合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组建省级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2-3个;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各1个,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各1-2个;鼓励和促成我

  市企业和高校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个、工程硕士教学点3个、教学实训基地8-10个。

  三、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联合的长效机制在自愿平等、权责统一、互惠共赢的原则基础上,以泸州优势产业科技攻关、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重点,通过技术入股、联合开发、委托开发、技术外包、技术转让、知识产权许可、共建研发基地或中试基地等形式,形成权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联合长效机制。具体可采取以下形式:(一)合作开发。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提出技术攻关、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委托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开发或联合开发,以项目为纽带,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和企业的资金、管理和市场优势。(二)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鼓励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中,引入企业的资金和管理模式,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开发中心;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或联合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三)联合建立中试基地。由企业出资,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建立中试基地,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中试基地进行孵化和工艺中试放大,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逐渐产业化,以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降低市场风险。(四)组建股份制科研经济实体。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由企业出资,高校或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入股,或共同出资创办集研究、开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五)独资设立科研及生产性经济实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到泸州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科技型企业,就地转化科技成果。凡在我市设立科研机构或经济实体,可按规定在土地、税收、引进设备等方面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六)人才交流与培养。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集中的优势,支持高校、科

  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和智力流动。鼓励企业和高校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工程硕士教学点和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需求的对接。发挥高校的教学和培训职能,定期或不定期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选送到高校进行先进技术和管理培训,聘请高校教师承担我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任务。

  (七)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通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有效参与和协调,紧紧围绕我市优势产业,组织有良好合作条件和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签订责、权、利明确的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紧密结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联盟要以提升集成创新能力和综合研发水平、培育支撑产业为目的,选择有关联的项目群,进行综合性、产业化联合研发,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好市场前景、优势互补的系列化技术成果和产品。积极鼓励更多的、更灵活的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合作方意愿的合作模式的创新。

  四、建立产学研联合的政策保障体系(一)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优化产学研联合的发展环境全市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产学研联合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鼓励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积极推动产学研联合创新。要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和政策环境,以优良的合作环境吸引省内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加盟我市的产学研联合创新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产学研联合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保障产学研联合工作顺利开展。将产学研联合工作的推进和落实列入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考核内容。建立由分管副市长牵头,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经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教育局、市地税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产学研联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产学研联合联席会议,研究、协调产学研联合工作中的重大

  问题,实施具体工作的考核和奖惩。建立区县与市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共同推进产学研联合。

  (二)加大资金投入,支持产学研联合创新1.加大财政引导资金投入,市政府安排产学研联合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产学研联合重大项目的经费补助;新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引导投入;新建产学研联合技术开发机构的经费补助;产学研联合项目基地或中试基地建设的贷款贴息;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与项目对接活动等。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科技局另行制定。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局、市国资委等部门要加强对产学研联合的引导和培育,对企业申报的产学研联合项目优先予以立项、审批,在申报国家级、省级项目时优先推荐产学研联合项目。凡享受政府产学研联合专项资金资助的各类服务平台,对产学研联合项目的服务要实行资源共享。2.引导企业增加对产学研联合项目的投入,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技术开发经费提取使用优惠政策。凡享受市专项资金补贴的企业,其研究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得少于5%。3.各金融机构要按照产业扶持方向,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产学研联合项目的扶持力度。对重点产学研联合项目,有条件的实行银企挂钩,定向支持。市、区县担保公司要优先为企业的产学研联合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4.建立和完善产学研联合激励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产学研联合科研技改项目、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联建技术开发机构,参照《中共泸州市委、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泸委发〔2005〕28号)和《中共泸州市委、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2008年进一步加快酒类产业发展的意见》(泸委发〔2008〕2号)有关政策对企业予以奖励。对产学研联合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四

  川省人民政府转发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的通知》(川府发〔2007〕18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川府发〔2007〕23号)执行。

  (三)强化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产学研联合服务体系1.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整合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政策信息、人才信息、科技供求信息、科研仪器设备信息,建立产学研联合基础数据库,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会、企业需求对接会等活动,架起合作双方信息传递、沟通的桥梁。2.搭建成果交易平台。加快技术交易市场建设,通过虚拟市场、网上市场等形式,拓展市场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完善信息发布、成果评估、价值认定、产权转让、融资担保等服务,积极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中心来我市建立分支机构。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活跃技术成果市场交易,构建高效便捷的技术产权转移通道。3.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加强市、区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发挥各类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在企业策划、科技项目和产品申报、成果价值评估、风险分析、市场调研、产业化论证、知识产权保护、产权交易的服务功能。重点发展一批市场化、企业化运作的,以技术、信息、咨询、财务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会中介机构,为拓展产学研联合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产学研联合提供法制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依法保护科技人员在从事知识、技术创新活动中应当享有的权利,依法协调单位与个人之间在职务技术发明和成果转化中所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依法界定产学研合作中各合作方的知识产权权属。同时要建立

  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和激励措施,健全知识产权参与分配的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保护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二〇〇八年五月六日

  

  

篇二: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

  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专利成果转化

  黄华;马敏【摘要】高校专利具有无形资产特性,通过对高校成果转化现状的分析,阐述了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是促进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最有效途径.【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年(卷),期】2010(022)006【总页数】4页(P203-206)【关键词】高校专利;无形资产;政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作者】黄华;马敏【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411201;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411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06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大批的高科技人才和大量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但目前高校专利成果的转化率极低,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优势,是高校专利成果转化最为有效的一种途径。1高校专利的无形资产特性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对其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志、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其实质是依法给予从事智力

  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应有的权利,依法保护从事科学技术研究者的智力成果[1]。我国的知识产权类型主要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等权利类型。专利权是专利权人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对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所享有的控制、利用和支配权。专利权的标的是人类智力劳动成果中的发明创造,是发明人或设计人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的结晶,耗费了发明人或设计人大量的心血和资金,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它们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根据专利权保护标的无形性的特点,专利是无形资产[2],能为企业带来无形财富,创造无形价值。高等学校由于有人才密集、知识信息密集、仪器设备先进、学科门类齐全、科研优势明显的独特优势,是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重要力量。国内一些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基础研究获得创新突破的主力军,每年科研经费在十几亿到几十亿元人民币,高校每年都有大批专利通过鉴定验收,形成大量的无形资产资源,这些无形资产是高校的一笔巨大的财富,认真研究这些无形资产形成的规律和价值,实现科技成果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科研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现状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00~2006年我国的科研经费总额24786.9亿元,其中高校1995.789亿元,仅占总额的8%;申请专利2338444项,其中高校83025项,仅占总额的3.55%,专利授权全国共1206462项,其中高校35749项,,仅占总额的2.96%;高校2000~2006年专利出售4018项,仅占11.2%,每个专利的产生大约平均需要55万元科研经费,出售却只有44.3万元[3],这种现象反映了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不够,科研与生产实际脱节,严重制约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步伐。高校的科研工作偏重学术价值,对专利成果的实用性考虑得少,每年专利成果近90%未得到有效的转化[4],其蕴藏的潜在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在一定

  程度上降低了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水平,阻碍了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专利成果转化率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也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美国和日本甚至更高,专利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管理部门、高校、企业,制约我国解决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发展。3高校专利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3.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研究分析调查统计,如果没有专利保护,美国药品发明有60%研究不出来,化学发明有38%不会研究出来,由此可见专利保护的重要性。受传统科技成果管理模式的影响,大部分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对专利知识了解甚少,重视论文发表,轻视专利申报;重视申报科研项目,轻视验收和结题;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轻视应用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类项目由于立项前缺乏专利信息性分析和市场调研,导致某些科技成果脱离市场需求,难以推广实施。另外,由于专利申请审批时间较长,手续繁琐,影响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的研究成果未经审核即被发表,导致专有技术过早地成为公知公用技术,技术泄密屡见不鲜,给单位和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失。3.2专利成果不适应市场需求3.2.1专利成果实用性不强由于高校的专利以科研为主导方向,在科研选题上不注意生产实践技术问题的考察和调研,对课题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考虑少,没有考虑市场的需求,更没有考虑科研对经济GDP的贡献;有的专利即使有市场需求,也会由于生产条件苛刻或生产成本过高而难于实现产业化,使技术转移难以实现,导致高校的科研与市场需求无法有效地交流、合作与相互评价。

  3.2.2专利成果市场化的程度很低专利必须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产生效益,这个环节恰恰是目前高校的薄弱环节[5]。由于高校科研成果管理部门的行政化设置,其市场调查和成果推广的效率远远不及中介机构。在专利进入市场的过程中,科研工作者由于不是权利人而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对技术的主动推广。3.2.3成果转化资金严重不足高校的专利成果要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要进行小试、中试等,这是一个耗资大、风险高、时间长的过程[6],而当前大部分高校缺乏足够的科研资金,无力建立具备一定规模的实验基地,使许多质量高、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专利成果被迫“半途而废”。3.3不确定性使专利潜藏风险专利技术要完成整个交易过程,让购买方最终完成产品上市,涉及到多个环节,包括专利技术的真伪识别、技术比较、市场分析、投资分析、风险分析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交易的双方都将前功尽弃。我国现阶段风险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渠道不畅,风险投资严重不足,虽然以政府资本为主体建立过不少风险投资公司,但是政府却不愿把资金用于高风险的成果转化。另外,国内大部分企业在寻找项目时都期望拿到投资小、见效快、利润高的项目,而不愿作较大的先期投入,不想承担风险[7],他们宁可出高价购买那些虽然成熟、但已面临淘汰的技术,也不愿资助有市场潜力、技术先进而尚不成熟的项目作进一步研究。3.4专利权、专利技术流失现象严重2006年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高校专利成果流失率高达30%,其中外单位窃取的占40%,化公为私的占10%,随人员流动流失的占20%[8],其原因有三:(1)由于专利授权后,发明人每年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年费,而专利成果在短时间内不可能马上转化产生经济效益,部分教师手头的课题经费比较紧张,往往交了

  一二年后便不再继续,导致专利权被迫终止;(2)个别教师法律意识淡薄,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将职务发明成果私下转让给企业,而高校的管理机制对此缺乏有效的约束,严重地损害了学校的经济利益和学术利益。(3)高校教师因出国进修、考博、访问学者以及调动等原因,使许多原属于某高校的专利技术,随着发明人的流动而作为“附属品”带到了其他单位,造成了专利技术的流失。4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专利成果转化政产学研合作主要是指政(政府)、产(企业)、学(高校)、研(科研机构)以市场为依托,本着取长补短的原则,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以共赢为目的的科技创新机制,其实质是通过合理配置政产学研各方资源,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9]。实践证明,高校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攻关,在政府支持下,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发挥优势互补,进行资源共享,是当前高校专利成果转化最为有效的一种途径。4.1政府充分发挥管理职能,营造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外部环境政府要不断完善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引导产学研合作的方向,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科技体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使高校专利技术研发获得体制上的保障:(1)要加强高校专利工作的政策引导和媒体宣传,积极引导、协调和支持高校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推动并帮助高校提高专利意识,鼓励原创性发明;(2)通过建立科研成果孵化器机构,发展信息支撑体系,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密切联系和合作;(3)对专利申请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包括减免专利的申请费和维护费政策、专利实施的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等;

  (4)积极引导、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实现各类创新在企业的集成;(5)鼓励企业培育名牌,对新获中国名牌产品或全国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或省著名商标、市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企业进行奖励,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的结合与互动;(6)加强科研和产业化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条件建设,实现人才、知识、技术、信息、资金、设备、材料等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4.2学校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产学研的合力作用学校要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强调面向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咨询决策服务:⑴建立知识产权专家库。从政府部门、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及企业中遴选知识产权专家,纳入知识产权专家管理体系,通过专家咨询活动,对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咨询建议,为企业在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等方面提供有偿服务。⑵高校管理者应对学校专利成果的创造、储备、实施等各个环节进行宏观调控,积极实施专利战略,积极争取政府的经济支持,建立专利成果中试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发科研成果。4.3企业决策层需放眼未来,高瞻远瞩企业要成为生产经营与科技进步的主体,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开发体系与技术创新机制,逐步提高对科技进步的有效投入,与高校联姻,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1)通过高校的专利成果推广机构或中介机构,使地方企业与高校互相交流;(2)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申报省市级科研项目,将学校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实验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开发科研成果,实现成果转化;(3)让学校的专利技术入股企业,和企业展开技术合作;(4)在大学周边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或大学科技园,将科研成果的引进应用摆在

  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积极寻求未来型科研成果,使产学研合作上下游之间能有效对接,提高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4.4加强科研中介服务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知识和技术流动、扩散与转移的桥梁,是科技与应用、生产及消费的服务纽带,是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体现技术创新水平的一个明显标志。科研管理部门应召集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掌握较高的谈判技巧、熟悉相关法律和政策以及对市场和经济有充分了解的复合型人才,成立科研成果的推广机构或中介机构,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原则,充分发挥和完善技术服务、技术经纪及信息咨询等职能,有效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要发挥信息网络优势,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信息网,定期征集企业技术难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人才供求信息,及时做好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项目中介、咨询服务等工作;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估功能,加强对科技成果的认定和管理,依照国家规定的评估标准和办法对科技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评价,对于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广阔、效益好的科技成果要优先促其转化。4.5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专利成果转化既具有高风险性,又具有高收益性,要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实现分层次、分阶段的风险责任。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困难和专利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缺口大,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体系,才能弥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筹资能力、国家财政支持、私人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之间的不足,因此要为专利产业化解决资金瓶颈,倡导高校科研人员围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和转移体系,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专利投融资机制来保证风险投资资金的充足。

  4.6采取有效措施,营造有利于政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环境政产学研结合涉及企业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从企业体制改革看,企业要加大产权改革力度,建立“双本运营”的制度,将货币资本运营与人力资本运营有机结合,注重培育技术、人才和资金市场的发展;要根据市场需求,成为创新投入、风险承担、经济收益获得的主体,与高、科研单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以技术入股、利润分成、销售额提成等为主要合作形式,形成良性互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高效合作机制。从科技体制改革看,在运行机制方面,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实现科技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为企业创新提供平等竞争条件;要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构,拓宽政产学研合作的融资渠道。从教育体制改革看,必须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21世纪的高校必须是产学研结合型的高校,必须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5结语只有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专利成果转化,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才能适应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才会使科技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发展。只有不断更新理念、改进政策,才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促进高校专利成果转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参考文献:[1]汪琼.论知识产权对图书馆权利的促进与限制[J].图书馆论坛,2007,(4):22-24.[2]郭寿康.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1):121-122.[3]汤亚非,邹纲明.对我国高校专利现状分析与思考[J].现代情报,2009,(1):140-143.

  [4]郑确辉.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8,(9):147-149.[5]王建平,胡梦云.高校科研成果专利保护与市场转化[J].求索,2006(12):127-129.[6]符颖.试论高校专利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6,(3):92-93.[7]徐小钦,施永红.影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导刊,2006,(3):15-17.[8]王明芳.高校专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5):5153.[9]周志文.以校企双赢为目标,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7,(15):1920.

  

  

篇三: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

  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关于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08.09.24•【文号】粤府[2008]73号•【施行日期】2008.09.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

  正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关于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粤府〔2008〕73号)

  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有关高校、科研机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科技部(以下称两部一省)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加快实施《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2007-2011年)》,有效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现就进一步深化省部产学研合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重要意义(一)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迫切要求。省部产学研合作是两部一省以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推动我国加

  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有效途径。

  (二)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省部产学研合作涉及全国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深层次的改革,涉及高校办学思路的调整与完善,担负着为全国探索积累经验的重任。高校和科研机构要站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始终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进一步深刻认识产学研结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是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模式战略转型,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的迫切要求。省部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广东**制约发展重大难题的重要途径和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的重要内容。深化省部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加速聚集国内优势创新资源,加快推动广东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尽快建立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快速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广东省各级地方政府、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工作部署,以省部合作为契机,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二、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工作(一)加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创新联盟是省部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载体。广东省各级地方政府要围绕本区域产业特色和需求,积极引导和组织本地区的骨干企业、核心企业与国内优势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联合开展重大产业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的攻关,制定有关技术标准。各联盟要创新运作机制,加强成员单位间的沟通和联系,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要积极吸纳行业内中小企业参加联盟,加快行业共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联盟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使之成为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团队。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部产学研办)及广东省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联盟的支持和服

  务,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对联盟凝练的重大和重点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二)组织实施省部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

  要根据国家、省相关规划纲要和要求,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创新平台及高校重点学科等为依托,加快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取得一批标志性的成果。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以下简称省部合作专项资金)每年用于支持重大项目的资金不少于1亿元。相关企业自筹配套资金与省部合作专项资金比例不低于3∶1,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对参与重大项目的本地企业提供比例不低于1∶1的配套资金。

  (三)设立相关专项计划,引导和支持广大科技人员为企业服务。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把引导和支持广大科技人员为企业服务作为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和培养有产业一线工作背景的青年教师及科技人员的重要途径,借鉴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机制,制定激励措施,完善评价体系,帮助企业解决突出的技术难题。企业要为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安排合适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充分利用科技人员的知识及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大力支持校地、校企共建研发平台。支持广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级工程实验室,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广东设立研究院,建立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支机构。鼓励广东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产业化目标明确的研发基地。省部合作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相关研发平台建设,将其优先纳入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框架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五)加强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镇)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每年在广东选择20个左右产业聚集度高、特色明显的区域、专业镇、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转移园、大学科技园等建立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

  地,集中引导高校及科研机构与基地内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着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动园区的“二次创业”,提升广东珠三角地区产业竞争力,带动东西两翼地区和粤北山区加快发展。

  (六)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综合示范企业”行动计划。每年在广东选择20个左右产学研结合基础好、创新氛围浓的科技型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综合示范企业,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及产业投资、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对示范企业产学研结合活动给予支持,帮助示范企业大幅提升研发能力,创建自有品牌,形成示范效应。

  (七)加快培养和集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吸引国内外优秀创新型人才以各种形式参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推动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与广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发挥“帮扶带”作用,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及大学生到广东的相关企业兼职或实习,鼓励广东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授课,形成良性互动。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优先推荐其参与相关表彰奖励的评选。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助学金、奖学金,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各类人才,加速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八)优先推荐省部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申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鼓励广东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争取在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海洋产业、电子信息和新药开发等领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重大科技项目。

  (九)积极引导全国重点建设高校加强对广东省属高校的对口支援。协助和支持广东省属高校加快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和硕士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鼓励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联合广东省属高校、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升广东省属高校综合实力。

  (十)完善省部产学研结合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围绕广东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聘请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知名专家学者组建专业咨询委员会,开展相关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重大项目立项咨询等工作,不定期提交咨询报告。省部产学研结合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每届聘期为5年。

  (十一)加强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完善省部产学研合作信息网络,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对接服务。在加速存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同时,进一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广东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鼓励广东各地、企业在高校设立产学研合作办事机构,建立高效的校地、校企合作机制。

  (十二)加强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经验总结和示范推广。广东各地、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人才引进、资金投入、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和利益共享等方面积极探索有利于产学研深度合作、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工作持续、长效发展的创新体制、机制和模式,及时总结经验,加速示范推广。

  三、营造有利于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环境(一)全面实施开放的科技发展战略,构建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进入广东的无障碍通道。广东省内的科技计划逐步向国内外开放,鼓励具备条件的国内外创新团队积极参与广东的科技创新工作。广东省各级政府要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制定激励措施,提供便利条件,积极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环境氛围。省部合作专项资金对列入各地级以上市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支持的重大(重点)项目给予优先立项支持。(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带动银行、保险、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加大对产学研结合项目的投入。充分利用好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基金等创新金融工具,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产学研结合紧密的产业化项目的

  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准备金的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科技企业和项目提高贷款融资能力。鼓励和协助条件成熟的相关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三)推动企业成为产学研结合投入主体。通过财税等优惠政策,引导和推动企业逐步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加大产学研结合的投入力度,推动企业成为产学研结合投入的主体。优先支持落实自筹研发经费的企业申报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

  (四)加快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粤发〔2004〕12号)、《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粤府〔2006〕88号)和《印发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粤府〔2006〕123号)等文件提出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产学研结合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抵扣政策,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首台首套政策,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在所得税和增值税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

  (五)推动广东各类科技资源形成合力。对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申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申报、企业实验室及大型企业研究院建设等方面予以全面支持。联合广东省及广东省内各地区的工业攻关、社会发展攻关、农业攻关、成果推广和各类园区创新项目等科技计划资金,对省部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给予持续支持。

  (六)完善产学研结合中介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服务产学研合作中介机构的利益保障机制,鼓励科技中介机构积极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服务,加快推动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把促进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纳入本单位重点工作范围。支持高新区、专业镇、软件园、县(县级市、市辖区)特

  色产业园区等组建产学研合作中心,为区内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全面服务。

  (七)鼓励高校制定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激励措施。高校要把推动产学研结合纳入学校科技工作重点,制定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积极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校制定激励措施,对校企合作项目予以应有的重视和同等待遇,对与广东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高校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省部合作专项资金项目的管理和服务。

  (八)完善科技成果登记和评奖制度。对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原则上在广东登记、评奖及产业化,并由广东或联合教育部推荐参加国家评奖。完成单位和人员应按实际贡献大小排名,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及国家级科研机构可作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广东省以外的相关人员可作为成果第一完成人,在广东进行成果登记和评奖。

  (九)完善产学研结合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产学研合作各方要以书面合同形式明确合作内容、知识产权权属分配、成果利益分配、风险承担和技术保密等。鼓励企业以红股或股份期权等形式奖励作出重要贡献的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鼓励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入股,以形成更多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成果。在充分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对故意违反产学研合作相关协议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追回资助资金。

  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二○○八年九月二十四日

  

  

篇四: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

  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王秀芬【期刊名称】《《创新科技》》【年(卷),期】2019(019)007【总页数】5页(P51-55)【关键词】产学研战略联盟;市场失灵;政策支持体系【作者】王秀芬【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3.7

  1引言当今是知识经济主导的时代,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各方面对新科技的需求日益高涨。企业急需新技术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然而企业内部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开发能力常常不能满足其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高技术人才的集聚地和新科学技术的产生地,需要将新技术进行产业化来服务于社会。基于此,产学研合作应运而生。近年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体系等一系列宏观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也越来越活跃,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有效对接。但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

  学研战略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新模式和发展新阶段,是从战略的角度和组织的视角,推动产、学、研三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新的战略路径。目前,关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已经产生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开展了研究。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分别按篇名产学研合作、产学研联盟、产学研战略联盟对相关文献进行精确检索发现:2014—2016年相关期刊论文分别为1970篇、447篇、138篇。可见,近些年国内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关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研究成果。然而有关产学研战略联盟方面的论文却不多,而且产学研战略联盟实践的深入程度也参差不齐。例如,上海电气集团与中国科学院的联盟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但大部分产学研战略联盟都有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综合来看,目前国内学者对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产学研战略联盟概念和内涵的研究、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研究、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和共赢机制的研究等。就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内涵而言,较多学者认为,所谓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指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同时在金融等中介服务机构的辅助下,结合彼此的优势资源,建立的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1]。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组建、运行和发展要受到市场机制的作用。然而,市场机制在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存在着诸多市场失灵的现象,严重影响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一种合作但并非合并的关系,成员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产权问题,这都影响着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及联盟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合作的失败。因此,基于市场失灵理论对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运行和发展进行分析,进而采取相应的政策工具加以管制,以便促进战略联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提升

  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当前有关产学研战略联盟市场失灵问题的研究是一个热点方向,但从所查找的文献资料来看,大都是从某个方面或环节入手进行分析的。刘璐在分析市场引导下的产学研联盟类型基础上,构建了产学研联盟的运行机制,主张建立基于市场引导的产学研联盟运行一体化,通过完善市场信息沟通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等,从根本上支持产学研联盟发展[2]。为了促进产学研联盟的稳定发展,针对我国产学研联盟短期化行为严重问题,曹霞、于娟基于演化博弈理论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方面构建企业和学研机构联盟行为选择的决策模型。基于这个模型,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方面利用演化博弈分析了产学研联盟的稳定性问题,揭示了企业和学研机构在联盟合作中的行为决策,为产学研联盟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3]。张义芳、翟立新从产学研研发联盟的组织特性出发,认为有效组织产学研研发联盟,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支持。美、欧、日等国家采取立法支持、政策激励和计划扶持等多种措施来促进和支持产学研研发联盟的发展[4]。王玲玲、李植斌、谢新宇从分析浙江省建筑行业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入手,运用“市场失灵”理论分析了产学研组建联盟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5]。李兆友、孙庆梅侧重于从公共产品视角来探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市场失灵以及政府的政策制定问题[6]。孙庆梅、李兆友、李有刚以产权为视角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中政府行为模式进行反思与重构[7]。本文拟从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运行和发展全过程视角对市场失灵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以便政府全面考虑并制定完备的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的政策体系。2市场失灵理论的回顾2.1完全竞争市场及其条件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充分竞争而没有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构成完全竞争市场需要具备四大条件:一是市场上存在大量买者和卖者。市场上有众多的生产者

  和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二是产品同质性。即产品的质量、性能、外形、包装等方面是无差别的,也就是说,各种商品相互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三是资源自由流动性。这意味着厂商可以完全自由地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四是完全信息。即市场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掌握着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一切信息[8]。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经济运行完全依据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无须政府干涉。完全竞争市场因其具备的四大条件,不仅可以在微观经济运行上实现高效率,而且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也达到了最优化,被认为是一种完美的市场结构。2.2市场失灵的含义及其原因2.2.1市场失灵的含义。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是指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的各种情况,即市场机制缺乏效率[8]。在微观经济学中,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条件下,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前提条件过于苛刻,现实中是不可能全部满足的。在实际经济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市场失灵现象时有发生。2.2.2市场失灵的原因。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①外部性的存在。外部性亦称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Effect),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行为主体却不承担其行为所带来的全部结果。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与私人收益和私人成本不一致,并且还伴随着一系列的产权问题,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②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来讲的,是指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并且消费数量的增加并不会带来额外成本的增加。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正是这两大特征的存在,使得“搭便车”问题时常发生,从长远考虑,会严重影响企业供给的积极性,导致市场在公共物品供给上无效率状况。③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相关各方对信息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优势地位,而信息相对缺乏的一方,则处于劣势地位。信息的不完全或不对称会诱发道德

  问题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严重干扰市场的正常秩序,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8-9]。3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运行和发展中的市场失灵及其原因3.1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中的市场失灵及其原因在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中,由于产业部门与研学部门信息不对称、产学研分属于具有不同管理体制的部门等原因,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往往非常困难。企业相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讲对于市场的需求、资金等信息掌握较为充分,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则在知识储备、研发能力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10]。在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中,成员之间对彼此都不甚了解,相互信任难以建立。同时,联盟各方由于分属不同体制下的主体,具有不同的独立利益诉求和评价标准,对联盟目标的追求不完全一致,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一是难以寻找最佳合作伙伴,二是出现“逆向选择”问题。所谓的“逆向选择”,是指无论企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不是基于绩效而是基于私人关系或信任来选择合作伙伴。最终把最优的合作伙伴摒弃而选择与创新项目需求并不匹配的私人友好单位,或者采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措施,给其他成员造成损失,这将严重影响产学研联盟的组建。3.2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中的市场失灵及其原因一方面是目标不同导致的失灵。在产学研联盟运行过程中,各联盟成员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在人事管理、行为目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企业想通过联盟创新成果去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以此来获取高额的利润,即重视联盟绩效的市场价值;而高校和科研院所侧重于学术方面即论文的产出,借此来提高其在学界的知名度[10]。目标的不一致导致动机的不同,联盟各方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又加上联盟合约的不完备性,极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即“道德风险”问题,严重影响联盟的稳定性和各方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失灵。在产学研联盟运行中,联盟成员在背景、文化、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增加了沟通、协调及知识共享性的难度[11]。如

  果这种差异性过大,则会造成协调困难及相关知识在联盟成员间转移出现困难,影响彼此合作的效果。3.3联盟成果使用和分配过程中的市场失灵及其原因首先,联盟成果使用中易产生外部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对联盟成果各有侧重,在联盟成果使用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高校和科研院所出于提高自身学术影响力的考虑,更加倾向于论文的产出,但是论文的发表不可避免地带来创新产品信息的外溢,这与企业参加联盟的初衷是相违背的,由此产生利益上的冲突[11],因而会打击企业寻求联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长期发展。其次,产学研联盟的成果产出,除了存在一定的外部性外,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公共物品性。联盟成果在进入市场后,一是难以避免外界学习模仿;二是即便有专利法保护,但专利通常是有使用期限的,一旦超过其保护期,此项成果将完全成为公共物品,从而产生“免费搭车”现象,打击联盟合作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政府根据联盟产出的公共物品性的程度,事前进行一定的投入,以调动联盟工作的积极性。如果联盟成果产出在分享上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也必将影响联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再次,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一种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其创造出来的成果与其他技术创新活动成果一样,同样也存在市场接受风险。既然存在创新成果的市场接受风险,就需要政府根据所分担的风险大小给予联盟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分担所应分担的风险。4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由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市场失灵现象,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作为外力来进行调控,以此来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4.1大力发展促进产学研联盟组建、运行的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公共信息服

  务平台针对产学研联盟组建、运行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可以大力支持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可以将自身的需求告知第三方即信息服务机构。信息服务机构通过收集各方需求及供给信息,将创新项目与联盟伙伴进行有效的衔接,同时,政府也可以搭建规范的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如有关行业或领域的公共信息数据库,使产学研联盟组建、运行中各方相互了解,尽量消除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减少彼此选择和决策的盲目性。另外,政府还要健全科技服务中介职能,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形成与运转。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是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黏合剂,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可提供相关的法律知识、市场调研、价值评估、风险分析等专项服务。4.2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解决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运行中参与方的动力问题及合作障碍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运行中的动力问题和合作障碍主要涉及产方即企业的动力问题和合作障碍、学方即高校的动力问题和合作障碍、研方即科研机构的动力问题和合作障碍以及政府及其他利益参与方的动力问题和行为障碍。4.2.1解决企业的动力问题及合作障碍。为了增强企业参加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积极性,在政策上必须解决企业的动力不足问题和合作障碍。①实行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谁创新谁受益,不创新不受益,对侵害知识产权者严惩不贷。②由于自主创新有一定的风险,政府应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如设立支持产学研联盟的基金或给予产学研联盟一定的补偿。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任期的绩效考核办法,鼓励支持国有企业积极参与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4.2.2解决高校的动力问题及合作障碍。当前,一些高校及教师不愿参加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原因是自身的利益得不到满足。例如,教师参加产学研战略联盟怕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教师参与产学研联盟活动对于其职称评定帮助不大。因此,必

  须解决高校参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动力问题和合作障碍。①加快解决产学研战略联盟利益分配机制问题,鼓励该校以技术参股持股由产学研战略联盟形成的项目实体,参股持股比例不受限制,份额由市场机制决定,不受行政或人为约束,做到利益合理分享、风险共同承担。②教师参与产学研联盟应视为科研成果,参与职称评定,并给予参与教师合理的劳动报酬。③学校应鼓励教师停薪留职,参与产学研战略联盟工作。4.2.3解决科研机构的动力问题及合作障碍。通过调研可知,科研机构在参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参与产学研联盟后的利益分配问题;二是对科研人员的管理问题。因此,建议从以下方面解决科研机构参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动力问题和合作障碍。①按照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根据科研机构在联盟中的投入比例合理分配由联盟带来的利益,共担联盟产生的风险。建议产学研战略联盟实行产权股份制运作机制,设立股东会或董事会来管理联盟的运作、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②支持科研人员停薪留职或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将科研人员参与产学研战略联盟同样视为科研活动,在技术职称评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4.3其他政策工具为了推动整个社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高效、生态的创新型经济体,政府作为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组织者,有责任也有能力协调运用创新资源引导并构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还可以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人才、法律等各种手段和措施来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发展。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鼓励人才流动。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兼职研发,鼓励企业家、工程师到高校兼职教学,加强双方的人才流动,增强双方的合作、沟通和交流。②健全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的形成与规模化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技术市场、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政府要创造环境、培育市场、加强监督、制定规则,做好服务,减少行政干预。③完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

  制定权益保护机制,组建利益协调小组,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拓宽融资渠道。④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峰会与活动并举制度。建议每年举行产学研战略联盟峰会,促进产、学、研、政府机构及金融机构等不同部门间的沟通与交流,为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发展提供显性和潜在的机会。⑤制定制度、标准与指南。规范与引导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⑥健全知识产权法规。制定更为健全的知识产权政策,保持权利持有人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既适应国情,也适应国际规则。⑦健全中小企业发展法规,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和产学研合作的效率。⑧制定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规划。设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年度项目研究计划,促进产学研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引导创新资源集聚,加快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发展。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孟庆伟.产学研联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2]刘璐.市场引导下的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4):9-11.[3]曹霞,于娟.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下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6(2):203216.[4]张义芳,翟立新.产学研研发联盟:国际经验及我国对策[J].科研管理,2008(3):42-47.[5]王玲玲,李植斌,谢新宇.基于“市场失灵”理论构建浙江省建筑业产学研联盟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0):91-94.[6]李兆友,孙庆梅.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市场失灵”及纠治[J].社会科学家,2013(5):58-61.[7]孙庆梅,李兆友,李有刚.产学研合作创新中政府行为模式的反思与重构:基于产权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0):106-110.[8]高鸿业.微观经济学[M].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8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李雪婷,顾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冲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1):5-8.[11]吴婷,李德勇,吴绍波.基于生命周期的产学研联盟冲突管理研究[J].学术论坛,2010(3):198-201.

  

  

篇五: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

  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王强;周凡

  【摘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是高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迫切需求。校地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既是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需要,还是市校同发展的体现,对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Universitiesneedtostrengthenthecooperationwithenterprises,andpromotethepracticalapplicationofresearchfindings.Universitiesandlocalgovernmentjointconstruction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platformwhichisconducivetothedevelopmentoflocalindustryandthepromotionofinnovationability.Theplatformwitnessthecommondevelopmentofuniversitiesandcities,andtheplatformhasamajorroleintheeconomicconstructionandsocialdevelopmentofthelocalgovernment.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4

  【总页数】5页(P124-128)

  【关键词】高校;地方政府;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作者】王强;周凡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科研处;信息处,福建泉州362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3;G644

  一引言校地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是一项“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工程。依托平台,一方面,高校能充分利用学术、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优势,积极为地方提供各种适用科技信息及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帮助培训、培养人才,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充分利用区位、资源、资金、劳动力和市场优势,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积极与高校开展科技合作研究,引进、转化及推广高校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校地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必要性(一)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高校所拥有和建设的各级重点学科、博硕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各级各类科研平台、人才、科技资源等。将相关优势专业学科与对应产业对接,为相关产业与产业链产业群研发技术、转移成果、培养人才、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共建校地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攻克企业技术难题,加快自主创新产品开发,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技术升级,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逐渐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二)提升高校研发创新能力的需要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分别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部门组成的区域创新体系中,高校占有重要地位。高校也正以其雄厚的科技力量,以及所拥有的学科门类齐全、技术人才密集、实验设施先进等优势,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地,成为新知识、新技术的辐射源,成为区域产、学、研结合的中坚力量。

  校地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正适应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解决了如何进一步丰富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实效,增强高校对经济发展支撑能力,以及如何进一步拓展高校职能,使其在引领社会进步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等方面的问题。(三)体现了校地同发展地方政府重视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许多城市启动了“院(校)地合作”等科技合作工程,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还聘请了著名专家、学者、院士等作为地方政府科技顾问,或专门成立了科技顾问办公室等。校地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是地方继续推进“院(校)地合作”工程的充分体现。通过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吸引人才和技术成果,输出技术和人才,加速成果转化,弥补相关领域科技资源的不足,为地方企业提供新产品、新技术及难题解决方案,努力为优化地方产业结构,提升地方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不断扩大高校的影响,提高高校的科研实力,实现多方共赢。(四)改变现有产学研合作平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目前产学研合作平台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在为产学研合作做出较大贡献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不足:(1)社会资源整合与应用能力较差,产学研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产学研合作要取得成功,仅仅依靠技术的供需双方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政府、高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各方协调。由于产学研合作投资有一定的高风险,所以在合作初期,政府和高校的支持非常重要,而普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其运用政府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方面有点力不从心。(2)整合高校科研力量的能力有限,目前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许多处于分散状态,难以整合依托单位的科研技术力量,形不成较强合力,使各产学研合作平台很难发挥更大作用。(3)平台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产学研合作需要复合型专业化的机构和人才,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技术、市场以及法律等相关知识结构,但目前产学研合作平台的管理运行模式和人员结构远不能

  满足现今产学研合作的需求。通过校地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对政府和社会资源、高校技术力量与科研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合作平台采用专业化管理,引入先进运行模式,能更加广泛的联系企业界,更好的服务产学研合作。三校地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产学研合作平台依托高校的人才、科研、项目、设备、信息等资源优势,面向地方,结合地方的产业、政策、环境、资金、人文等有利条件,通过整合高校内部资源,以提升地方产业和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为主线,建设一个集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功能的综合平台。具体功能包括:(一)技术研发充分借助高校所拥有的科研、人才资源优势,对地方产业中的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源泉。(二)技术转移高校直接向地方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收集国内外相关行业的最新科研成果,直接推荐或通过消化吸收和技术集成后推荐给企业。(三)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精密检测、工程测试、中间试验等服务;为地方相关产业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实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信息数据等资源的共享;举办各种科技对接活动和研讨会;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为产业提供发展战略报告,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等。(四)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工程技术人员,建立地方急需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培养工程硕士及在职研究生,或开设业余专业培训班等。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达到以下目的:一要源源不断地

  为地方主导产业研发和转移技术,提升地方主导产业的创新能力;二为地方主导产业解决技术问题,促进企业技术升级;三要力争将所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建成国内具有相对明显优势的学科;四是形成具有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动力的运行机制,建立有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优秀学术梯队,获取一批突破性进展的产业化科技成果,培养一批为企业认同与欢迎的工程技术人员。四平台的构建平台必须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要求空间和场所充足,基建经费、建设方案与计划及相关配套有可靠保障,可根据实际情况,一次性建成或分期投入建设。通过引进、培养等多种手段,积极探索以高校科研和学科建设为依托、具体项目为载体,不断吸引高端人才,努力建成一批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和一支优秀的管理人才队伍,满足平台对人才团队建设的需求。平台应尽可能利用高校或地方已建成的科研场所作为平台的建设场所,这样能节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平台建设初期新增的投资经费将主要用于设备的购置及平台的运行管理等,经费可由共建双方即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同筹集。平台建成运行后,将通过开展各类服务地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等,多渠道争取运作经费,保障平台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一)平台的机构设置与职能平台由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建设,应根据平台功能合理设置平台的架构,包括平台的综合协调管理、日常运作管理、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等机构和部门。根据高校学科与地方产业结合的实际情况,建立若干研发中心组成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并将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逐步增加或调整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的研发中心数量。机构设置详见图1。

  各机构职能:

  平台协调管理机构是平台的最高决策机构,成员由地方政府和高校组成,负责人主任由高校派出,负责审议并决定平台的重大事项。平台负责人对平台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平台的管理负全面领导责任。负责组织制订并实施平台的发展战略、研究开发计划,决定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的设置,提名推荐平台其他负责人和技术委员会成员人选,核准流动人员的聘任或解聘。日常运作管理机构是平台的总窗口,是平台运行的协调机构,负责平台的日常事务,负责平台的运行管理,承接企业的技术难题、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并组织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的团队去解决和攻关。成果转化管理机构对高校所拥有的前期研究成果,对具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转化为适合规模生产的技术产品,加快具有重大潜在应用价值的原创性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持续不断地为地方市产业提供工程化技术成果。承接企业委托项目及合同签订。人才培养管理机构负责培养两个层次(工程硕士、本科)、两种形式(普通教育、业余)的应用型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重点开展订单式培养应用型技术人员,开设工程硕士班。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是平台的研发与服务执行机构,主要负责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完成各类纵向项目的研究,针对地方市产业中的共性、关键性、核心技术进行攻关,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技术开发与服务依托平台下的各专业实验室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可根据地方需求,组建若干与地方产业发展密切相关领域的研发中心,在条件成熟时,这些中心都要建设成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些中心建设成省部级科研机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平台的运行机制1.例会制度

  共建双方建立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定期举行工作会议,及时沟通信息,反馈双方的意见和建议,协商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平台内部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平台的发展战略、研究开发计划、年度工作等。通过这种定期的面对面沟通机制加深相互了解和信任,在讨论具体问题过程中取长补短,为平台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2.人员聘任平台开发队伍由固定人员和客座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由平台负责人聘任。客座流动人员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工作需要和研发项目的实际情况聘任,经平台负责人核准后作为流动编制,其相关费用在项目经费中支付。同时针对平台建设的要求,建立以绩效考评为基础的奖优罚劣制度和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特别是创新能力考核体系,形成基于以人才为核心的科学创新激励机制。3.经费管理平台承担的各类科研经费,按相关规定提取管理费。这些管理费主要用于平台的运行、公共管理人员的聘任等费用。经费的使用采用项目负责制。4.激励机制科研人员向企业转化技术成果的,成果转让产生的收益,平台按一定的比例奖励给科研人员作为科研经费。平台所聘人员的工资与效益挂钩,可自主分配。其中,人员奖金可以根据工程化研究开发效益,按一定比例提成,对做出重大贡献、创造明显效益者,可给予重奖。5.财务核算在依托单位统一财务管理下,按照国家有关的财务制度实行独立核算。以平台名义从各种渠道争取到科研经费,都必须汇入平台指定的银行帐号。在平台年度工作报告应有经费使用情况说明。6.开放运行平台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与国内外相关科研单位密切合作,与企业界建立项

  目合作、委托开发等关系。在平台上促进上下游互动,开展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机制,推动项目成果的转化应用。7.仪器共享建立“整合、共享”的仪器设备机制。整合的仪器设备按运行(水电、维修及服务)和折旧计费,仪器设备由平台综合管理办公室统一安排使用,统一收费,从所收取的使用费中提取一定的仪器共用基金用于补助仪器的日常维护费用。8.建立网站通过平台网站这一窗口,向企业告知平台的职责功能、服务流程及内容等,在平台网站建立专家库、项目成果库,同时还设有企业技术需求发布专栏等。9.健全规章平台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注重工程化开发设施和网络环境建设,提高使用效率,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学术道德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真实性审核及存档工作。(三)保障措施1.地方政府与高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高校的建设发展与产学研工作的推进都离不开所在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首先需要地方及高校相关领导与职能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在充分了解双方优势,建立互信机制,肯定合作模式及已取得合作成效基础上,共同探讨平台建设方案。在双方有关部门的推动下,经协商达成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意向。由双方具体负责部门(如:高校科研处与地方科技局)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后正式成立。2.高校整合科研资源与力量要建设好校地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校科研技术力量必不可少,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一般拥有层次完整的办学体系,门类齐全的各级重点学科,还拥有一批工程

  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高校作为高级科研技术人员集聚的地方,拥有为数众多的教授、专家和博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及科研团队。而且高校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获得许多科技成果奖励,申请和获得授权的专利技术也不少。高校还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高校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资源丰富。通过平台有效的整合高校所拥有的科研、人才、设备及信息资源,将能为平台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力量支撑。3.校地长期良好的合作基础目前,高校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都在不断加强高新技术与应用开发研究,强调产学研合作,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己任,紧密围绕本地区的产业需求,以项目为纽带,大力开展“四技”活动。高校通过为地方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转化新成果;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平台,联合申报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为地方培养人才,培训员工等模式,建立并拉近校企距离。高校还通过主办高层次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所在地开展学术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研究成果;积极组织参加地方职能部门开展的各类科技研讨会、对接会、推介会活动,开展科技合作洽谈,寻求科技合作;推荐学校科研人员成为地方科技咨询专家,参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科技项目的评审、鉴定、评奖等工作;为地方企业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实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信息数据等资源的共享等方式,与地方建立良好互动关系。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密切的校地关系,为校地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打下良好基础。4.建设资金有保障地方政府可以重大科技项目经费或其他方式给予平台建设支持,而高校则从学校的建设资金、学科建设经费、社会捐赠资金等渠道筹款,作为政府支持项目的配套经费共同支持平台建设。5.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平台由地方和高校共同成立协调管理机构,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建立竞争性内部激

  励机制,进行岗位目标管理,并制定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各项操作规程。五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校地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将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与地方产业的密切结合。数量可观的技术、成果、信息和人才注入企业,在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同时,也将给地方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提升地方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平台将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地方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对促进地方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平台的建立,可以充分发挥连接高校与地方市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通过对技术成果的承接和转移,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二)为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有利于地方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平台将围绕地方主导产业,把为地方主导产业链、产业集群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作为平台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调动平台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力,加强对企业、对基层的科技创新服务,推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平台要与市场紧密结合,注重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和产学研的结合,使科研成果能够体现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优势,创造出更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三)通过平台的建设,促进依托高校的科研和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高校的办学实力以及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借助平台,高校能向地方输送更多技术成果,培养更多急需人才,解决更多企业难题;帮助产业更快发展,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六实例探索华侨大学积极探索科学技术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新路子,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为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学校与厦门市政府经协商同意,由华侨大学

  和厦门科技局合作共建,成立“华侨大学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华侨大学将研究院作为学校产学研合作的总窗口,面向厦门地方需求开展研发和转移技术工作,地方的行业产业解决技术问题,为企业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同时带动华侨大学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研究院设在成果展示厅、洽谈室、综合管理办公室、技术转移办公室、人才培养办公室等,成果展示厅通过触摸屏、滚动屏、展板、实物等形式展示科研成果,让企业代表来到展厅,可以更加直接了解学校的科研情况,更加快速地找到所要的项目、专利、专家。通过将企业“请进来”,让他们对高校有更多了解;与此同时,依托平台的推介职能,学校还积极“走出去”,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到重点企业走访,通过洽谈沟通,不断攻克企业的技术难题。研究院已成为“老师和企业家谈科研项目的场所”、“校内老师交流科研的场所”和“校外企业技术需求汇总的场所”。研究院设有热线电话,建有网站,在网站上发布学校最新的科研成果、授权专利、专家信息,并发布企业的技术需求等。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以围绕厦门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一个集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功能的综合平台为目标,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发展,有效的促进了华侨大学学科建设与厦门市产业的密切结合。一方面,华侨大学充分利用学术、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优势,积极为厦门提供各种适用科技信息及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帮助培训、培养人才,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厦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另一方面,厦门市充分利用区位、资源、资金、劳动力和市场优势,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积极与华侨大学开展科技合作研究,引进、转化及推广高校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院的建设达到预期效果,取得较为满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注释及[1]胡恩华.产学研合作创新中问题及对策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2]冯冠平,王德保.研究型大学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作用和角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

  究,2003,2.[3]吕海萍,龚建立.提高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化组织水平的对策建立[J].科技与管理,2003,1.[4]张斌盛,王兴放,谈顺法.上海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网络体系的整合与创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4.[5]柏林.高校与地方合资创办科技型企业运行实务探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2.[6]刘家铎等.产学研三结合推动市校共建和促进市校共谋发展[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2(增刊).

  

  

篇六: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诉求下的政府作为分析

  谢开勇;张婷婷;王倩

  【摘要】Thepaperwiththeinterestasthebreakthroughpointanalysestheinterestsofuniversity,researchinstitutesandenterprises.Thepaperhassuchaconsiderationthattheirinterestsaredislocation,whichcannotbringefficientcooperation.Thepaperputsforwardtheleadingthreepartysupervisorsystem—government,astheperformanceoftheduties,anditanalysesfouraspectsofthegovernmentdutyfromtheindexadjustment,tosetupaspecialfund,informationsystemconstructionandbalanceofprofitdistributioninordertoexpandcooperationideasandenhancethecooperationeffect.%以利益为切入点,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方的科研利益诉求进行认知,认为学研方与产业方的利益是错位的,错位的利益当然不能带来高效的合作.为此,提出由统领三方的上级系统——政府,来进行作为和履行职责,并从指标调整、设立专项基金、强化合作信息系统建设和协调利益分配四个方面对政府作为进行分析,以期拓展合作思路,提升合作效果.

  【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

  【年(卷),期】2012(032)021

  【总页数】5页(P30-33,37)

  【关键词】产学研;利益;政府;作为

  【作者】谢开勇;张婷婷;王倩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9;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9;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4;D035.1

  1问题的提出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创新是“源”,产业化是“流”,共同构成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完整内涵。而完成这个过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产业化形成了关联度很高的集合体,产学研合作各方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正因为如此,上世纪90年代初,由原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实施了产学研工程[1],提倡并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实体企业有机结合,给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原动力。也基于此,近二十年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者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一直在不断地开展技术创新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合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产学研合作尽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效果离政府、社会和市场的预期相去较远,一方面大量的科研成果与专利锁进了档案室,不能为民生所享,转化为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实体企业因缺乏创新技术的支撑,开发不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投放市场而面临生存危机。面对此状况,社会也从多过角度进行过或正在进行探索,如研发基地、孵化中心、高校产业园区等,但长效性不尽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应该的利益驱动所致。生物学告诉我们,自然界的所有个体或组织,行为的出现受利益导向。对合作各方的利益探讨应该是揭示产学研合作效果不佳的关键所在。客观上讲,由于我国企业整体的技术研发实力、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利

  用创新性技术与转化为产品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企业依靠外部资源提高技术水平来促进企业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格局会长期存在。这就为进一步探讨产学研合作提供可能和必要。所以,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学研合作效果的改善,本文从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入手,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作为进行分析,以期能拓展产学研合作思路。2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认知产学研合作三方属于不同的社会行业和领域,各自为实现自身的目标行动着,在社会责任、价值取向、发展路径存在着差异是显而易见;但从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层面看,他们又必须在差异中进行合作。差异的客观性与合作的必然性构成了当前产学研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基本矛盾。矛盾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本文认为: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是内在的关键影响因素。对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诉求进行剖析,利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利于应对策略更加有的放矢,以期达到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益之目的。2.1对高校的利益诉求的认知作为成果转化“源”之一的高校,其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围绕三项职能开展科学研究的高校科研,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学科性研究,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如学科建设、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与产学研相关度不高,如果有所关联,主要体现在人才的未来经济活动中。成果形式主要为论文、教材、教育教学改革方案设计、教学获奖等。二类是着重文化传承、理论创新的基础性研究,这类研究源于政府或有关机构的立项(称纵向课题)和自行研究,与产学研相关度高,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主要靠这类研究。成果形式主要为论文、著作、鉴定、专利、获奖等。

  三类是服务性、应用性研究,这类研究源于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称横向课题),主要解决委托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管理等方面问题,实效性强,与产学研相关度高,用于企业维持性经营与发展,成果形式主要为报告、方案、产品、设备等。就高校而言,无论哪类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职称的晋升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科研的评价指标,这就导致高校科研总体利益诉求是:功利性大于经济性。在目前高校内外运行机制的影响下,高校科研的利益诉求具体表现为:先论文著作,后应用研究;先职称、考核指标,后推广应用;合作中,以技术性理论性的研究投入衡量价值,对市场产生的经济效益考虑较少;鉴定、获奖重于转化;价值主要通过“学”(培养人才)来体现。在满足上诉利益前提下,需要经济利益。2.2对科研院所的利益诉求认知科研院所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源”之一,在产学研合作中,主要担负“研”的职责,同时兼顾部分“学”(人才培养)的功能。比较高校科研,它的特点体现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发挥骨干与引领作用;重视核心与前瞻性技术研究,引领产业发展;在与企业高校合作中发挥骨干引领作用。由于科研院所独特的价值定位,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诉求表现为:(1)国家利益先于产业化的市场利益。多数院所承担着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重大科研课题,这些项目具有方向性的引领作用,一般不会因局部的经济利益而改变研究初衷。(2)长远利益优于眼前利益。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特别是国家科研机构不同于企业研发部门,更注重前瞻性技术研究,这些研究服务并服从于国家的战略需要,周期较长,对暂时性市场经济利益考虑较少。

  (3)在产学研合作中,常以核心技术为合作要素。随着科研体制改革深入,科研院所去行政化成为事实,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是主要渠道之一,现实促使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合作。但需明确,科研院所在合作处于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影响面广且深刻,一般不会因小利(低层次的合作)而介入。在目前情况下,多数科研院所利益诉求仍具有行政导向的色彩,同样受职称晋升、社会学术头衔等制约,研究成果更多地体现为:论文、著作、鉴定、获奖等,对研究问题求解的执着要先于研究结果的转化,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外部动力比高校大。2.3对企业的利益诉求认知作为成果转化“流”的企业,除自己从事少量研究与开发外,主要通过承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商品化而获益的。企业是追寻经济利益的组织,基本职能是向市场提供合格的产品,以此来获得发展所必须各种资源。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作为合作的下游方,利益诉求直接面对市场,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由市场获利的多少与期限所决定的。经济利益是企业合作的根本驱动力,在选择合作时一般基于两个方面的利益考虑:一是立竿见影的效益,即预期的确定性高,这样的项目是非常愿意合作的;二是差异性大、有特色的创新项目,这样项目尽管风险大,但一旦成功,企业就可能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当然能参与后者合作的企业不多。企业合作成果的形式为:离市场近的方案、设计、专利技术、产品等。合作的具体利益诉求表现为:经济利益优于学术、社会利益;眼前利益先于长远利益;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市场获利情况;转化周期长短是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在满足预期收益的前提下,部分企业也会前瞻地合作一些高风险、转化周期较长的

  项目。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产学研合作三方的利益诉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根据我们曾经对成都地区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取向的调查,得到的情况恰好印证了以上分析(见下表[2])。成都地区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取向情况表说明:“经济效益”是指合作中产生的收益;“风险”是指合作中各方对待风险的看重程度。重要性排序高校科研院所企业1晋升职称、风险风险扩大社会交往完成考核任务完成科研任务经济效益2提升知名度晋升职称完成年度计划3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风险4扩大社会交往扩大社会交往地方政府要求53产学研合作的政府作为分析合作须有动力,追求共同的利益是产学研合作的根本动力。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是什么?人们会说是共同价值的实现,会说是“1+1”大于2的效果,会说是优势互补的整合效应。这些都对,但须有条件,那就是利益取向的一致性。前面分析告诉我们,由于合作三方的诸多差异,合作参与研究开发中的各自利益诉求是错位的,不同利益诉求合作在同一行为中,随着公分母增大的共同利益到底有多大,直接决定着合作的成败。多年的实践证明,效果离预期是有距离的。无论从国家战略、社会经济发展,还是相关行业的自身利益,介于产学研合作的独特价值放大效应(成果的合作),它都是一个必选项。但如何将利益诉求不一致的合作各方有机地集合起来,面对我们现有的体制与机制,单靠合作方是困难的,应由处于三方之上的更大系统—政府,来推动、组织、协调、激励和引导产学研的合作,政府在这方面的积极作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对各方利益诉求认知,政府作为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调整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导向高校培养人才,科研院所承担国家战略性、方向性的研究任务,它们属于财政拨款

  的事业性单位,研究工作自然以各自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为转轴。政府各部门为了自己所辖任务的完成,将“作为”放在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考核指标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下级业务单位围绕“指标”开展科学研究是首选,产学研合作中科研的市场价值置于相对边缘化的景况。因为完成上级政府部门的“指标”是生存的基础,“基础”不稳,何谈合作。以高校为例,现在习惯将其分为三类,即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前两类都积极开展不同程度的科学研究,其研究主要针对的不是市场,更多地是大学排行榜或学术考核“指标”,发表多少高水平论文,被SCI、SSCI等收录多少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数,鉴定了多少项目,获国家、省部级奖多少等,这些指标的背后有政府的优惠政策、财政投入数量、学校的招生及就业率等“利益”。就教师个人而言,职称晋升、提升个人学术影响力、完成基本科研任务不被扣减收入等“利益”无不与“指标”紧相连。试想在这样的导向下,哪所高校会置“指标”带来的既得利益不顾,去投入风险高、收益不确定的产学研合作活动中。既然不会,高校、科研院所,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源头”,要么偏离市场太远、要么水源少(供企业选择的不多),甚至枯竭。政府在调整导向方面的作为是客观需要的。高校、科研院所的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应本着国家整体利益至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协调学术指标与产学研合作的经济指标之间平衡,从上至下树立“成果转化是科研主线”的观念,对现有的指标进行梳理、调整,加大对科学研究的市场性指标、经济性指标的导向力度,从项目立项、鉴定、评奖等各个环节强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化导向,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源头”支撑。3.2建立成果转化政府专项基金现实情况是,受政府科研导向的影响,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仍处于产学研合作的上游端,离市场化有相当距离。对于这些成果,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完成了基本

  研究任务,不着急转化,另一方面由于不太具备中试与转化的条件,致使成果闲置;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如果将大量资源投入到成果转化的中试,未知因素太多,担心鸡飞蛋打,不敢冒然合作。其实,政府也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先后推动设立了科技产业中心、科技孵化园、企业产业园区等,但通过运作,效果并不理想。如:很多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科技孵化园,里面的机构和功能十分齐全,从组织科研立项论证、成果鉴定、科技学术会议,到对进入园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和成果转化的牵线搭桥。可针对成果转化的中试条件却欠缺,风险和难处仍留给了合作各方,本该依托政府促进产学研的有效合作的园区,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政府有必要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为提高投入产出比,该基金的使用必须符合这样几个条件:一是受资助方必须参与产学研合作,且具备合作的法律地位。这样做体现政府的作为是鼓励合作行为,利用有限资金来引导科研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将合作三方的“错位利益”通过基金引导逐步趋于一致,营造合作的氛围。二是受资助的必须是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具有创新性的、市场开发前景的研究成果。资助参与合作的成果,是进一步强化对合作行为的肯定与导向;资助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是提升基金的放大效应,对一般成果的资助效应是有限的;资助具有市场开发前景的成果,是使合作各方能尽快见到收益而受到激励,防止产生过多的沉没成本,使合作积极性受到打击。三是资金必须直接投入到转化过程中。目前政府在推动产学研工程方面的投入是大而全,看是系统全面,可没用在刀刃上。专项资金只能用于转化成果的筛选、中试、概念产品、市场产品生产等直接的相关环节,间接环节如管理、人工费用、制度建设、场地维护等不能挤占和挪用。3.3搭建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降低合作风险

  产学研合作效率低的原因之一的合作各方的利益取向的不一致,而导致各方利益错位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给合作带来诸多弊端:一是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合作各方(企业方与学研方)对自己的情况都掌握的十分透彻,但对于对方却知之甚少,即便了解也只是表面信息,因而一方就可利用对方对自己无法准确判断的劣势来获益[3]。二是加剧利益诉求错位,使合作变得更加困难。在合作谈判中,学研方根据自己的劳动价值(知识要素)、学术价值来定价,而作为产业化方的企业是根据市场收益预估来定价。隔行如隔山,双方对对方的详情不了解,提不出有力有理的证据,只能强调自己的观点,合作难易成功。三是埋下执行隐患。由于利益主体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对称,合作中可能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可能在合作前就被完全预料,所以各方在签订产学研合作契约时,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合约往往是不完备的[4]。在合约执行中一旦被发现,协商未果时,一方对另一方也无法对其制裁,只能自认倒霉,后续执行情况可想而知。政府搭建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能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平台的信息更全面更丰富,包括产学研政策与趋势、可供转化成果、合作记录(合作执行情况、效益、良好与不良行为)等,这些信息为准确选择合作伙伴和项目提供了更为客观的依据。其次,引导各方进行利益对接,促进合作成功。通过平台提供的合作条件、内容、项目要素配置、时间、利益分配需求等信息,各方可掂量着找谁合作、合作可能性大小,能做多大让步,从而减少合作的盲目性。第三,减少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合作摩擦,降低交易费用。如此不但能够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效率,还能使合作者更好地把握对方需求,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减低合作风险。3.4协调利益分配,平衡各方利益

  从对成都地区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取向的调查情况得知,合作主体均想从中获得经济利益,这给合作提供了可能,但学研方与企业方对合作经济利益看重程度又是不一样的,错位的利益选择同时又给合作带来障碍。也正因为如此,政府可充分运用自身特有影响力,来协调和平衡各方的利益。在利益分配问题上,政府作为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政府应倡导并建立科学规范的风险防范与利益分配机制。政府应利用有关途径加强产学研各利益主体分担风险的意识教育,使其逐步具备风险承受能力,对风险责任实现分层次、分阶段分解,并将风险责任与利益分配挂钩。产学研合作执行过程中存在着风险是难免的,将直接影响整体的利益,合作各方担任不同的任务具有不同的风险程度,为了充分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承担风险越大的合作者,应按比例获得越多的收益。第二,政府应积极参与利益分配支付方式的选择与建议。目前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主要由合作方以合同约定方式支付,常用的支付方式有:总额支付、按提成支付、混合支付和按股分利等。不同的支付方式,其适用范围、操作难易度和应用性都各不相同,政府应根据合作的具体情况推荐最合适的支付方式,尽量兼顾各方的利益[4]。此外,为强化合作各方的履约意识,政府因提倡第三方支付模式并积极担当此责,这不仅对合作能有效的监督,还可以降低合作违约风险。第三,政府要规范科技成果的定价认定,加快定价评估队伍的建设。产学研合作困境之一是科技成果价值认定的差异与错位。为此,政府可以组建一支队伍,专门研究成果定价的依据和标准,培训专业人士从事科技成果定价的工作;为确保这支队伍的资信力和公信力,将产学研成果价值认定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范畴,通过他们的工作保护产学研合作中创新成果的产权归属,以限制产学研合作中的不良行为,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影响产学研有效合作的因素很多,多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本

  文仅从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分析入手,希望能找到影响合作的驱动力,因为人和组织是趋利的,对利益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利益主体的行为表现,主体这些行为表现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难说是对的。如何校正,靠利益错位的合作各方是很难做到的,路径自然指向了具有统一各方影响力的政府。缓解产学研合作的差异客观性与合作必然性的基本矛盾,政府是能作为的,也必须有所作为,通过政府的作为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益的。参考文献:[1]谢开勇,等.论高校产学研及其运行机制[J].科学学研究,2002(4):423[2]西华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成都地区产学研合作情况调查报告[D].2008[3]杨得前,等.产学研合作中的机会主义及其治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9):46-48[4]梅兆文.论产学研合作中利益主体的行为困境与政府功效发挥[J].制度建设,2010(12):36-38

  

  

篇七: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

  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晋城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8.19•【字号】晋市政发[2008]17号•【施行日期】2008.08.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

  正文

  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

  (晋市政发〔2008〕17号二OO八年八月十九日)

  为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进步和促进科技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按照《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决定》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第一条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综合运用宏观指导、组织协调、服务保障等手段,整合科技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建立多层次、高效能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二条推进目标到2015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10个,专业人才培养基地5个,联合创办科技型企业10个,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试基地建设取得突破,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效能得到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其中以产学研结合形式所实现的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

  第三条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产学研合作参与主体要明确职责、合

  理分工、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市、县人民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推动、协调、服务和保障职能,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第四条激发企业的技术需求。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企业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内涵式增长的轨道。主动吸收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社会其他技术创新要素,增强持续创新能力。企业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对科技成果的鉴别能力和转化能力。

  第五条加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我市支柱产业龙头企业要力争建成国家级研发机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要力争建成省级研发机构,规模以上企业要建成市级研发机构。鼓励其他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提高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第六条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自觉加大研发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应占当年企业销售收入的1.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应占当年企业销售收入的6%以上。

  第七条支持产学研交流互动。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进入企业,按照企业需求搞好跟踪服务和后续研发。鼓励企业以项目合作、联合攻关、课题招标等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

  第八条创新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以产学研合作形式培养技术人才。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鼓励高等学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与大型企业合作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第九条拓展产学研对外交流渠道。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高科技孵化机构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支持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我市联建科技园区;支持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市设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有关职能部门优先办理各类审批手续,并倾斜配置相关资源。

  第十条加强产学研合作研发平台建设。构筑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

  以合作或共建项目为载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公共研发平台。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或大型企业为依托,创办行业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技术开发实验室,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平台,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

  第十一条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围绕新型能源与工业基地建设,尽快在煤炭、煤化工、铸造、电力、丝麻、新材料和旅游等支柱产业领域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

  第十二条加快中试基地建设步伐。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围绕行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共同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中试基地,实行开放式运营,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第十三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围绕我市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三农”建设,重点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新品种繁育基地,有效带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第十四条建立产学研合作洽谈制度。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会,沟通供需信息。

  第十五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成果供需信息网和基础数据库,按照“一站式”服务模式,提供信息发布、技术交易、成果孵化和政策咨询等全方位的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第十六条利用科技研究与开发资金和地方工业创新资金,支持优势产业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优先扶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项目。加大专利申请、维护、转化和相关管理的资助力度。

  第十七条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专家论证制度。对以政府资助为主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技术引进项目,要组织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评估和论证。

  第十八条保护产学研合作各方权益。支持科技成果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合作各方应以合同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内部权益分配制度,鼓励采用技术入股和技术期权等方式,保障科技成果所有人权益。

  第十九条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重大事项的组织、协调工作由晋城市科技创新领导组负责。

  

  

篇八: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

  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促进办学水平提升

  徐位良【摘要】高校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充分融合和发挥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功能,进一步提升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为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高校应该转变观念、有效整合资源、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合作.【期刊名称】《药学教育》【年(卷),期】2013(029)004【总页数】4页(P10-13)【关键词】高校;政产学研;办学水平;服务社会【作者】徐位良【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学院办公室,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

  政产学研合作能够充分提升高校学科和科技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政府进一步服务企业,企业进一步提升自身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服务社会和科技转化的良好平台。近年来,我国的政产学研合作取得较大发展,在推动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科技发展飞速的今天,高校如何构建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高校政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够面向市场需求,面向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需要,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是高校政产学研合作所

  面临的重要问题。一、高校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1.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功能,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企业,高校只有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功能。一是高校科研技术转化和科技创新的需要。高校集聚了众多的科学研究人才和仪器设备,作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的重要源头,研究成果也需要在企业进行转化和应用,企业是高校科研成果实现转化与产业化最理想的孵化器与实施基地,高校和企业是科技创新不同阶段的实现主体。高校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借助企业平台的运作来展示,高校科研成果的应用和市场化离不开企业的合作与支持。高校的科研成果最终必须到企业才能转化。政府、高校、企业也应不断创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构建政产学研联盟的新体系,努力实现政府、企业、高校三赢的新局面。二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人才培养,高校政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开展也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让广大学生也能参与到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段时间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是学校办学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社会上很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高校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这是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不尽相符的体现。按照传统的做法,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计划和规定,未能直接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出发,致使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有些就业面狭窄的专业招生规模过大,课程设置与现实脱节,轻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政产学研合作力度,加大与社会、企业的对接,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双方合适的人才。2.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企业发展需要技术,转型更需要技术,在此前提下,政府决策部门要通过优惠政策和科学管理引导高校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互动关系,实现高校的学科资源、人力资源和科研基地资源等与企业共享。全面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也是顺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潮,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新兴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对于国外的关键技术,国内企业不仅买不起,更是买不到,所以要推动高端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以潜在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效地整合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促进学科创新与产业的对接,加强前沿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努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集聚着全美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其产业从业人员占美国一半以上,销售收入占美国生物产业的57%,研发投入占59%,销售额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长。加州之所以能在最近三十多年里迅速崛起,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源地,成功的秘诀就是产学研用合作创新[1]。二、高校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政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一直以来,高校参与产学研结合已经取得一些成功的模式。例如,广东省部产学研结合模式[2]、浙江大学模式、上海三区联动模式、河北太行山模式、大学科技园模式等[3]。当前的政产学研合作主要有以下模式:一是以人才培养和就业导向为主的模式;二是以科研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主的模式。以人才培养和就业为导向的合作模式,主要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利用校地双方的优势,共同培养人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通过合作培养,在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下优先吸收学校毕业生。当然现在很多高校与企业也通过合作命名班级的方式,企业直接参与到该班级的日常管理、课程设置、理论及实践教学中,学生毕业后可

  见直接进到该企业就业。此模式经常为高职院校所选择。另外还有“基层培训”模式,就是对接并依托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为企业量身定做培训方案,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帮助企业员工走上从一线工人向企业骨干甚至技术骨干流动的道路。以科研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更注重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高校更注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也可以取得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学校更加有力的支持,促进学校的特色和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模式。一是“校企联盟”模式。紧密围绕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帮助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努力构建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技术创新平台,使校企依托该平台实现共同发展。通过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方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广东药学院近年来通过与康美药业、先强药业、二天堂药业合作共建的药物研发中心就是此模式。二是在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共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载体与创业平台。校政合作模式主要围绕地方重大发展战略,结合地方全面推进产业升级换代的迫切需求,积极搭建各类载体和平台,大力构建服务地方的有效机制,并主动寻求与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合作,倾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科技、文化、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帮助区域经济加快发展。清华大学和深圳市政府在1996年共建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通过与广州市花都区政府在2006年合作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东南大学与江宁开发区在2010年共建的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广东药学院与广州市番禺区政府2009年合作共建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孵化基地,广东药学院与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府在2009年合作共建广东民族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也是较好的例子。三是企业特派员模式。广东省科技厅通过搭建企业特派员制度,在高校选拔科技特派员进驻到对口企业,为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技术问题,同时促进了高校成果在企业的转化。四是科技副职挂职模式。广东省委、广东省科技厅通过在高校选拔人才到各县(市、区)担任政府副职,任期两到三年,

  分管科技等,自从1990年代以来,已经连续选派了七批干部赴广东省的边远欠发达地区,直接发挥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当前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在形式上年度性和单个项目制的合作方式比较普遍,在促进合作的驱动力上短期利益驱动还占据主导地位,面向未来战略新兴产业的合作比较少,在合作主体上嫌贫爱富抓大放小的现象颇为多见,大量中小型企业还没有从产学研合作中受益[4]。三、高校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的途径1.转变观念,全面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开展政产学研合作需要高校领导干部高度重视,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功能有机结合到政产学研合作中,不要单纯把政产学研合作看作是简单的横向课题合作或者是简单的人才培养合作;也不要以为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会降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高校广大师生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投身开展政产学研结合。要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通过跨国企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利用高校的实验教学条件和优势人力研究资源,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跨国企业可以在实验室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结合企业发展设立科研课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和兴趣参与科研课题立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5]。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而且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6]。2.创新机制,鼓励院所参与政产学研合作高校要创新机制,制定鼓励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管理制度,例如横向课题合作机制、成果转化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院共建机制、科研团队建设等制度的更新及制定。学校领导及二级学院院长要主动深入市场,深入相关政府以及企业,掌握市场需求新动向,掌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及新新产业,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调整课程,引导学校科研方向要紧紧结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进行。同时要注重建立

  政产学研工作的长效机制,避免造成很多政产学研合作项目是停留在签订协议的层面上,避免为了宣传和签订协议,既要有协议,更要有深化合作的行动。要建立学校政产学研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制定产学研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机制,促进政产学研各方的发展,各高校内部可以确定并支持一批政产学研联合示范项目,在经费、人才等方面均给以支持和倾斜。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推动学校学科发展,逐步实现政产学研合作由短期、松散、单项合作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转变。3.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产学研用合作,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使学校的科技工作能够适应企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为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技术难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设备的利用率仅为25%,而发达国家的利用率达到170%-200%[7]。当前高校由于各种原因,校内院系所实验设备分布不均和使用率不高的现象比较普遍。为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在各发展时期,高校要根据目标需要组织不同的重点项目研发攻关团队,该团队要整合校内的相应资源,把相关的院所、学科组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科学的协同创新团队,着力解决社会及企业的技术困难,形成独特的创新理论。同时要充分发挥院所的积极性,鼓励统一研发和独立研发相结合,对于涉及区域共性的问题,高校要有统一的规划,引导各部门发挥各自的特长进行研发,对于自主独立的研发,高校要主动协调,发挥团队的作用,得到更多方面的支持。4.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力度加强政产学研合作,除了要在校内与政府、企业共建研究院,更多是要主动融合到地方去,要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商会以及企业,在当地建立研究院,同时依托这些基地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技和人才合作,强化与企业的沟通交流,零距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与地

  方企业合作中的“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的合作教育模式则得到越来越多学生和企业的青睐,也是今后校企合作教育的新亮点[8]。5.加强与风险投资基金的合作在资金投入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模式,既有企业单独出资委托高校定向研究,也有高校先行投资研究出成果后再转让,也有企业、高校合作申请由地方政府配套投资的,当前政府鼓励由高校、企业合作共同申报的项目。对于资金投入的瓶颈近年来很多风险投资基金也开始对政产学研合作的良好项目进行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合作解决了资金瓶颈。但是现有风险投资资金的运作主要还集中在成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末端,而从源头开始扶持创新的创业投资或天使型基金还没有设立,风险投资市场的流动性还有待增强,进入和退出机制尚未完善[9]。政产学研合作的三大主体是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的关键是三方要围绕政产学研为核心的目标进行合作,合作要追求三赢。通过合作,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得到发展、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技术得到提升。高校要通过大力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目标用户需求相结合,科研项目与企业投资相结合,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相结合。高校通过合作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参考文献[1]王芳,曹阳,张文杰,王佑.美国加州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及借鉴意义[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9(10):53-59.[2]李小妹.我国省部产学研合作模式初探[J].科技与管理,2009(5):85.[3]谢焕忠.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N].中国教育报,2009-09-30.[4]马德秀.瞄准需求突破障碍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8-20.[5]王迎军.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

  (21):9-11.[6]刘芸.创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61-63.[7]于桂霞.朱俊义.区域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科研工作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54-55.[8]邹玉.地方院校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3):75-77.[9]王晓锋,王连军.创新产学研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8-10.

  

  

篇九: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创新方式下政府补贴策略选择

  马永红;那琪

  【摘要】创新补贴策略是政府鼓励企业创新的一种常见政策,考虑到企业内在的吸收能力与外部不同政府补贴策略方式的存在,本文以产学研合作创新方式为基础,通过建立三阶段博弈模型,利用模型解析与仿真分析讨论吸收能力与创新投入分配比例系数对政府补贴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政府采取哪一种补贴方式,均可以有效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规模,并且企业的吸收能力与R&D投入、产量及社会福利均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吸收能力对利润及政府补贴的影响受限于补贴方式和企业的创新投入分配比例系数;此外,在创新产品补贴下,创新难度系数对政府补贴额度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创新产品补贴总体优于创新投入补贴.%Thesubsidystrategyisacommonpolicythatgovernmentsencourageenterpriseinnovation.Concerningtheinherentabsorptivecapacityandexternalgovernmentsubsidystrategy,thispaper,byestablishingathree-stagegamemodel,usestheanalyticalsolutionandsimulationanalysismethodtoexploretheinfluenceofabsorp-tivecapacityandinnovationdistributioninputcoefficientonthegovernmentsubsidystrategy,basedon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veinnovation.Theresultsshowthat:nomatterwhathindofgovernmentsubsidy,itcanmotivateenterprisestoenlargeinnovationinvestmentscale.Theenterpriseabsorptivecapacity,R&Dinput,outputandsocialwelfareshowapositivecorrelation,butabsorptivecapacity'simpactonprofitsandgovernmentsubsidiesarelimitedtosubsidiesmodeandtheenterpriseinnovationdistributioncoefficient.Undertheinnova-tiveproductssubsidy,theinfluenceof

  innovationdifficultycoefficientongovernmentsubsidyisnotobvious,incontrast,innovativeproductssubsidyissuperiortoinnovationinputsubsidies.【期刊名称】《运筹与管理》【年(卷),期】2018(027)004【总页数】9页(P191-199)【关键词】创新补贴;产学研;分配比例;吸收能力【作者】马永红;那琪【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6.42

  0引言在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市场复杂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研发作为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根本路径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1]。但在经济实践中,企业的创新意愿经常直接或间接地受限于自身研发水平、资金、政策以及市场环境等客观因素,因此企业通过寻求外部合作予以提高研发水平已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一种常态[2]。其中,产学研合作创新做为企业提高研发与生产能力最有效的合作方式已被大多数企业所接受[3]。然而,该合作创新方式对于研发的不确定性依然未形成明显的降低作用[4]。面对此类现象,政府通常会借助补贴策略以期

  解决企业研发活动的市场失灵[5~7],但必须注意的是,补贴策略在扮演激励企业研发行为重要角色的同时,依然面临补贴方式选择、补贴对象筛选及提高补贴效果等问题,所以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下分析政府的补贴方式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关于创新补贴博弈模型的讨论源自于Spencer和Brander[8]的开创性研究,根据此观点学者们进行了许多有趣的拓展。Hinloopen[9]认为企业非合作策略有利于获得相对较高的创新补贴;Feldman等[10]认为,创新补贴与企业R&D投入间具有互补关系,并且可以促进技术溢出水平;而Gil-Moltó等[11]认为创新补贴对社会福利水平存在负效应。上述研究强调的创新补贴实质是政府给予研发投入总量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补贴,是以鼓励企业从事创新活动为出发点,而实践中政府还可针对企业的创新产品给予补贴,这是给予创新成功者的一种事后鼓励[12]。生延超[13]通过模型构建对创新产品与创新投入两种补贴方式进行了讨论,指出创新产品补贴优势所在。而林承亮和许为民[14]的观点则与之相悖,认为最优的补贴方式取决于企业接收外部知识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发现,关于政府创新补贴的讨论多聚焦于企业间竞合的研究情境,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框架下探讨政府补贴策略的文献并不多见。但是,随着技术创新成为商业竞争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追求产业共性技术或前沿技术的开发,而这种开发一方面源于研发配置导致的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源于企业与学研方合作创新过程中的技术转移[15]。由于创新过程中技术溢出现象难以避免[16,17],加之不同的创新补贴方式在实施效果上存在差异,因此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下选择哪一种补贴方式便成为政府制定补贴策略的第一要务。区别于企业间的横向合作创新方式,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间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目的,共同进行技术研发的创新活动[18~20],企业与学研方间不存在市场销售端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双方资源和能力互补的纵向的研发合作关系[21]。鉴于此,本文在知识、技术共享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情境下建

  立三阶段博弈模型,并在核心模型中引入分配比例系数,通过模型解析和数值仿真讨论以下三方面问题:(1)企业的吸收能力对各项投入产出及社会福利有何种影响?不同的补贴方式下有何种差异?(2)在吸收能力较低的情况下,企业自身实际的创新投入对产出及社会福利的影响较之高吸收能力有何不同?(3)政府在制定创新补贴策略时,怎样在社会福利最优条件下实现创新激励效果?1模型与假设在现有的研究中,分析企业创新活动时一般包括横向R&D与纵向R&D两种。显然,企业与学研方之间这种以转化科学技术为现实生产力,并且在销售端双方不存在竞争行为的关系是一种纵向R&D的活动。因此可考虑一家企业与学研方之间达成创新合作协议,由企业单方面出资共同研发新产品。令企业的逆需求函数为p=a-bp,其中,a>0为常数,b为市场需求对价格敏感程度的倒数,p为企业产品的价格,q为企业产品的产量。第一阶段,政府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针对企业的创新行为予以补贴。假设政府在补贴过程中仅考虑一种方式。鉴于常见的政府补贴方式分为创新产品补贴与创新投入补贴,固需要考虑两种情景:(1)政府按企业创新产品的产量做为依据,给予企业每单位的新产品予以补贴e(e≥0);(2)为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政府按照一定的补贴率λ(0≤λ≤1)针对企业R&D投入的投资量进行补贴。第二阶段,即研发阶段。假设企业的R&D投入规模为x(x≥0),即企业通过研发使得单位创新产品生产成本的减少量。假设创新过程中合作双方间知识共享(即,假设技术溢出系数为1),且企业的R&D水平远低于学研方,故仅考虑创新过程中企业单方面向学研方学习吸收知识的情境,令θ(0<θ<1)为企业的吸收能力。此外,借鉴文献[22,23]、关于R&D成本的假设,令研发成本为0.5γx2,其中γ(γ>0)为创新难度系数,γ越大创新成本越高。在第三阶段,即生产阶段。企业通过研发活动后的单位产品成本函数为c,其函数

  形式可表示为:c=A-kx-θ(1-k)x,且a>0。其中A(0<A<a)为企业研发的固定成本;k(0<k<1)为企业与学研方关于创新投入的分配比例系数,k越大企业用于研发活动的资金越多。进一步,假设合作中即不存在企业独立完成产品研发的情况,也不存在研发活动完全依赖学研方的情况。kx为企业的研发资金通过分配后,使得单位创新产品生产成本的减少量;θ(1-k)x则是企业通过学习学研方知识,并借助研发手段从而令生产成本降低的幅度。根据以上关于三阶段博弈模型的假设条件,可分别得到企业在政府实施不同补贴策略下的利润函数:Πe=[a-bqe-A+kxe+θ(1-k)xe+e]qe-0.5γ(1)Πλ=[a-bqλ-A+kxλ+θ(1-k)xλ]qλ-0.5γλxλ(2)2模型解析2.1创新产品补贴下的均衡解借助逆向归纳法,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在假设式(1)中相关系数已知的条件下,对企业产量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零可得:

  (3)将其代入式(1)整理得到:.5γx2(4)根据式(4)的一阶条件可得:

  (5)

  在第一阶段,政府在兼顾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同时给予企业的创新行为予以一定补贴。令创新产品补贴下的社会福利函数为We,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企业利润减去政府创新产品补贴总额度。其中,消费者剩余可表示为pdq=aq-0.5bq2,由此可得:We=aq-0.Πe-eqe(6)根据一阶条件,同理可得:e*(7)进一步,可得创新产品补贴策略下企业创新投入、产量、利润及社会福利的均衡解分别为:

  (8)

  (9).5γ(10)..5γ(11)2.2创新投入补贴下的均衡解在此情境下,政府给予企业的创新补贴将按R&D投入总量,按一定比例进行补贴,联系式(2)对q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零可得:qλ(12)结合式(2)得到企业利润为:

  Πλ.5γx2+λx(13)进而得到企业研发投入关系式为:xλ(14)考虑到政府给予企业补贴的同时,兼顾了鼓励创新与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行为目标。因此,根据社会福利函数的一阶条件,可得最优补贴率:λ*(15)由此可得创新投入补贴下企业的各均衡解析为:

  (16)

  (17).5γλ*(18)..5γ(19)2.3均衡解分析为方便讨论,引入系数F,并且令F=k+θ(1-k),分别分析吸收能力θ对R&D投入x、产量q、利润Π、社会福利W以及创新补贴e或λ的影响。在前文的假设情境下,可以得到如下推论:推论1实施创新补贴策略可以提高企业的R&D投入意愿,并且随着补贴力度的加大,企业产量与利润均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增加了社会福利。

  证明由式(5)与(16)可知:,即两种补贴均对企业的创新投入具有正向影响。根据假设可知企业R&D投入是非负的,加之a>A>0,因此可得关于创新难度系数γ的隐含条件γ,γ,根据式(5)的隐含条件γ,结合条件0≤λ≤1通过计算比较可得:γ≥故同理可证:,,

  上式说明,在任一补贴策略下,创新补贴对企业创新投入、产出及社会福利具有正向影响,意味着创新补贴策略可以有效激励企业的R&D活动。证毕。推论2吸收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激励企业扩大R&D投入投入规模以及提高产品产量,同时使社会福利得以增加。在创新产品补贴下,随着企业吸收能力的提高,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却在下降。在创新投入补贴下,企业的分配比例系数对补贴率则具有负效应。证明在创新产品补贴下,根据R&D投入及的一阶条件可知:

  根据前文假设条件不难得到,,即吸收能力对R&D投入具有正效应。同理可得:

  即企业吸收能力越强,产品产量与社会福利越高。分析式(7)可知:

  显然,意味着企业吸收能力越高,创新产品补贴额度越小。根据式(15)关于吸收能力的一阶条件有:

  不难发现,上式的正负号取决分子,加之1-k>0,并且式F的取值大小由分配比例系数k决定,因此式(15)一阶条件的走势受到k的影响。证毕。推论3在创新产品补贴下,随着企业在合作研发中不断提高研发资金的占有率,其得到政府给予的补贴越小;而在创新投入补贴下,企业研发资金的变化与政府补贴率间的关系取决于自身吸收能力的高低。证明关于企业获得研发资金对政府补贴的影响,以分配比例系数k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由式(7)的一阶条件得到:

  说明在创新产品补贴下,企业的分配比例系数与政府给予每个创新产品的补贴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由式(15)的一阶条件得:

  根据条件0<k<1;0<θ<1,假设式F中k趋于两个极限值,则当F=k或F=1时,上式可化简为:

  =γ(1-θ)]不难发现,即使分配比例系数达到极限值,吸收能力对其的影响依然起着决定性作用。证毕。推论4从补贴效果来讲,政府若要保障相对较高的社会福利,同时实现激励企业进行创新,那么创新产品补贴策略则是最好的选择。证明通过比较企业在不同创新补贴策略下的创新投入与产量不难得到:

  通过比较与及与不难发现,政府在采取创新产品补贴策略时,企业以相对较少的创新投入实现了更大的产量。考察式(1)与式(2)得到:(a-bqe-A+kxe+θ(1-k)xe)qe-

  0.5γθ(1-k)xλ)qλ-0.5γλxλ,即,因此可知在不同补贴策略下社会福利的关系:aqe0.Πe-eqe>aqλ-0.Πλ-λxλ,即,说明采取创新产品补贴时的社会福利优于创新投入补贴。证毕。3数值仿真为直观描述各变量间的关系和影响趋势,本节利用MATLAB软件并借鉴文献[13]关于补贴策略的参数赋值思想,进一步对前文模型解析进行补充释义。首先根据隐含条件γ≥确定创新难度系数γ的定义域。设a=4,A=3,b=1,θ=0.4,k=0.3,经计算可得创新难度系数定义域γ≥0.68。由此得到两种补贴策略下创新难度系数与企业收益及政府补贴的关系:

  图1组图1是在确定企业吸收能力θ以及创新投入分配比例系数k的情况下,分别分析了创新难度系γ数对R&D投入x、产品产量p、利润Π、社会福利w、创新补贴e,λ以及补贴额度eq,λx的影响,图中实线与虚线分别代表创新产品补贴和产品投入补贴。不难发现,企业的R&D投入、产量、利润及社会福利随着创新难度的增加而下降,但无论政府采取哪一种补贴方式,创新产品补贴e与创新投入补贴λ均随着创新难度的增加而提高。这表明在创新难度较大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政府为激励企业进行创新,应该视项目研发的难度决策创新补贴。相较于创新投入补贴而言,组图1清晰的表明了当政府采取创新产品补贴策略时,企业以相对较低的R&D投入实现了相对较高的产量、利润以及社会福利,但同时政府给予企业创新产品补贴的补贴额度也远大于创新投入补贴,即λxλ<exe。这说明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方式下,政府采取创新产品补贴策略有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

  产出。尽管在此种补贴策略下政府的投入很高,但却有着相对更高的社会福利,这在政府实现自身行为目标的同时鼓励了企业各项产出的提高。因此,与创新投入补贴策略相比,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方式下政府则更适合采取创新产品补贴策略。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图1-3与图1-6表明在创新产品补贴策略下,随着创新难度的提高企业利润Π与政府补贴额度eq虽然略有下降,但受其影响并不显著。鉴于达成合作协议前,企业与学研方将针对研发资金进行分配,但多数企业仅根据研发水平来确定分配比例的,很少考虑到企业的吸收能力在合作过程中得到积累与提高,因此在企业的创新投入分配比例系数存在高、低两种情况下,分别分析吸收能力对企业各项投入产出的影响是必要的。令创新难度系数γ=0.8,企业的分配比例系数分别为k=0.7或k=0.2,利用MATLAB软件绘图如下:

  图2其中图2-1表明企业的R&D投入规模是随着吸收能力的提高不断扩大的,同时创新投入补贴下的R&D投入规模始终大于创新产品补贴,并且企业在高分配比例下的R&D投入规模高于低分配比例;图2-2反应了产品产量与吸收能力的关系,不难得到产品产量随着吸收能力的提高而增加,同时在高分配比例下企业的产品产量高于低分配比例,此外创新产品补贴下的产品产量始终大于创新产品补贴;对比图2-2与图2-4不难发现两图走势趋于一致,即社会福利与吸收能力间的关系同产量类似。在图2-3中,当政府采取创新产品补贴策略时,企业利润随吸收能力的提高先上升后降低,但是在高分配比例下的利润变化并不显著。并且当0<θ<0.8时,企业在高分配比例下的利润高于低分配比例;然而当0.8<θ<1时,低分配比例下的企业利润较高分配比例略高。这说明如果企业在初始研发水平较低而吸收能力非常高的情况下,应选择低分配比例以期达到自身利润最大的行为目标,反之亦然。当政

  府采取创新投入补贴策略时,可以看出吸收能力与利润的关系为正相关,但在采取此补贴策略时,高分配比例下的利润高于低分配比例,尤其在企业吸收能力较低的情况下更为显著。图2-5与图2-6分别说明了不同分配比例下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补贴以及补贴额度间的关系。由于不同创新补贴方式下政府给予企业补贴的总额度取决于企业的R&D投入规模与产品产量,加之吸收能力对两种创新补贴的影响是有区别的,因此政府的补贴额度并不同步于创新补贴,这在两图中得以清晰的表达。在图2-5中,创新产品补贴下的补贴随企业吸收能力的提高而降低,同时与高分配比例情况相比,政府在低分配比例下将给予企业更高的补贴。然而创新投入补贴下政府的补贴率随吸收能力的提高先升高后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企业采取高分配比例时,补贴率变化较为平缓且在θ=0.2时达到最大;而当企业采取低分配比例时,补贴率变化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倒“U”型且在θ=0.7时达到最大。图2-6中,在创新产品补贴下,当企业采取高分配比例时,政府的补贴额度随企业吸收能力的提高而下降;而当企业采取低分配比例时,随着吸收能力的提高补贴额度则先升高后降低,且θ=0.5时补贴额度最高。在创新投入补贴下,政府的补贴额度随吸收能力的提高先升高后降低,同时可以注意到,在高分配比例下,当θ=0.7时政府补贴额度最大;而在低分配比例下,当θ=0.9时政府补贴额度最大;并且当0.9<θ<1时,无论企业采取哪一种分配比例,吸收能力对补贴额度的影响不变。根据上述分析发现,吸收能力与企业利润、政府补贴及补贴额度间的关系,受限于补贴方式以及分配比例。并且在高分配比例下,如果政府采取创新产品补贴策略,则企业吸收能力对于自身利润的影响并不显著。

  图2

  组图3根据文献[14]关于吸收能力强弱的界定,即当企业吸收能力较高时0.5<θ<1,当企业吸收能力较低时0<θ≤0.5,在其它系数不变的条件下,考虑企业的吸收能力存在高低两种情况,分别令吸收能力为θ=0.9与θ=0.3,在此情景下分析不同创新补贴方式下分配比例系数与各项投入产出的关系。同组图2比较不难发现,组图3中分配比例系数对企业R&D投入、产量、利润、社会福利、创新补贴及补贴额度的影响,总体与吸收能力对其影响相近似。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吸收能力下创新投入分配比例系数对企业利润和政府补贴额度的影响。在图3-3中,当企业的吸收能力较高时,创新产品补贴下分配比例系数与企业利润负相关;当企业的吸收能力较低时,创新产品补贴下企业利润随分配比例系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且当θ=0.8时利润最高;同时不难发现,在创新投入补贴下吸收能力与分配比例系数间均为正相关关系,但是当企业的吸收能力较低时,分配比例系数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更加显著。图3-4表明无论政府采取哪一种补贴方式,分配比例系数与社会福利均呈正相关关系,并且政府采取创新产品补贴时的社会优于创新投入补贴。结合图3-5与图3-6可知,若政府实施创新补贴策略是以实现最优社会为目的,那么显然创新产品补贴策略更具优势;如果政府实施创新补贴策略目的是激励企业扩大创新投入规模,那么创新投入补贴则是首选的补贴方式。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当企业吸收能力较低时,政府针对研发水平低、吸收能力弱的企业实施创新产品补贴虽然在利润、产量及社会福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补贴总额度却远远高出创新投入补贴。然而在此情况下政府采取创新投入补贴的优势将到体现,首先当创新投入分配比例系数k=0.7时补贴率最高,高补贴率可以进一步刺激企业扩大R&D投资;其次,虽然社会福利相对于创新产品补贴下略低,但总补贴额度却远远低于创新产品补贴下的补贴总额。总体而言,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政府选择创新产品补贴不但有助于企业扩大

  收益,并且有效的激励了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然而,从短期观察,特别是对于研发水平低、吸收能力弱的企业来讲,政府实施创新投入补贴所体现优势较为明显,但是随着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知识技术的不断积累,研发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政府应注意创新补贴的发放方式,并以此实现创新补贴策略持续性与有效性。从长期观察,产学研合作创新方式更加有利于企业对于技术、知识的获取[24,25],进而使企业的知识技术能够持续性地得到积累,进一步刺激企业扩大研发投资与产量,加之创新产品补贴下企业给予企业的补贴额与创新产品产量直接相关,因此创新产品补贴是更适合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一种补贴方式。4结论及展望本文在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三阶段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模型解析和仿真分析针对政府补贴方式的选择问题及各变量间作用关系进行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当企业拥有较高的研发水平与学习吸收能力时,政府实施创新产品补贴策略虽然在研发激励的效果上逊于创新投入补贴,同时会支付企业较高的补贴资金,但企业却以相对较低R&D投入保障了高效产出,政府实现了更高的社会福利。故在此情景下,政府采取创新产品补贴策略更适用于产学研合作创新。(2)政府采取创新投入补贴可以有效激励研发水平与学习吸收能力较低的企业,但随着企业研发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政府应适时改变补贴的发放方式。(3)无论政府如何选择创新补贴的发放方式,企业的吸收能力与R&D投入规模、产品产量及社会福利始终呈正相关关系。在创新投入补贴下,当时吸收能力与政府补贴总额正相关,当时吸收能力对政府补贴总额则具有负向影响。在创新产品补贴下,企业利润虽然优于创新投入补贴,但吸收能力对利润的影响并不显著。(4)当企业的吸收能力较弱时,分配比例系数对创新投入补贴下的企业利润及政府总补贴额具有正向影响,但对创新产品补贴下政府总补贴额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当企业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时,创新投入分配比例系数与创新产品补贴下的企业利润及补贴额度负相关,且对于利润的影响并不显

  著。(5)创新难度与企业R&D投入、产品产量、利润、社会福利及补贴总额度间为负相关关系,与补贴率以及每件新产品的补贴呈现为正相关关系。但当政府采取创新产品补贴策略时,创新难度的变化对企业利润和补贴总额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对比以往研究,本文具有以下创新:第一,在研究视角上,以产学研合作创新这种纵向合作方式出发,论证模型中各变量间作用关系以及政府的补贴方式。第二,在模型创新上,我们借鉴了D’Aspremont和Jacquemin建模思路,在兼顾了企业学习能力的同时创新性地将分配比例系数引入A-J模型中,对该模型进行拓展的同时讨论不同创新补贴策略下各系数对企业投入产出的影响。第三,在分析方法上,利用模型解析与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有效揭示了在产学研合作方式下政府针对企业创新活动给予补贴时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不仅为丰富创新理论体系做出理论贡献,而且为政府制定企业和学研方发展战略提供了优化方向。结合主要结论,本研究对于企业实施研发战略以及政府制定补贴政策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对于企业而言,应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独立的科研机构联系合作,充分利用外部研发资源弥补目前研发能力的不足,同时重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研发力量,以满足企业后续发展对新产品的研发需求;其次,对于起到中介平台作用的政府而言,应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跟踪,积极介入双方谈判,辅助企业进行评估并合理定位自身创新能力,并以此保障合作的稳定性;最后,对于合作项目来讲,由于同一产业内商品均存在着自身的生命周期,加之企业在不同阶段对补贴的诉求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政府应以多样化的补贴措施满足企业需求。如在企业的起步阶段,政府应积极以补贴策略促进企业提高研发投入规模,以期达到技术积累的目的,而在企业的发展阶段,政府应借助其它相关政策的扶持逐渐降低补贴。本文的研究结论尽管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体系有所完善,并且深化了政府关于

  创新补贴方式对创新过程影响的理解,但依然存在着不足,未来的研究将围绕以下两点进行深入探索。首先,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对产品销售端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方式予以充分考虑,以求成果具有更大的实践与指导意义;其次,在倡导PPP合作模式的背景下,分析政府、企业及学研方之间的收益分配问题,探讨政府创新补贴策略的优化方式,在寻求可行的实践思路的同时为组织提供有益的管理借鉴。参考文献:[1]FrambachRT,SchillewaertN.Organizationalinnovationadoption:amulti-levelframeworkofdeterminantsandopportunitiesforfutureresearch[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2,55(2):163-176.[2]ChesbroughHW.Theeraofopeninnovation[J].MitSloanManagementReview,2003,44(3):35-41.[3]MoweryDC.CollaborativeR&D:howeffectiveisit?[J].IssuesinScience&Technology,1998,15(1):37-44.[4]FreitasIMB,MarquesRA,SilvaEMDPE.University-industrycollaborationandinnovationinemergentandmatureindustriesinnewindustrializedcountries[J].ResearchPolicy,2013,42(2):443-453.[5]BoardmanPC.Governmentcentralitytouniversity-industryinteractions:universityresearchcentersandtheindustryinvolvementofacademicresearchers[J].ResearchPolicy,2009,38(10):1505-1516.[6]JeroenHinloopen.SubsidizingcooperativeandnoncooperativeR&D:anequivalenceresult?[J].EconomicsofInnovation&NewTechnology,2000,9(4):317-329.[7]HerzogP.Openandclosedinnovation:differentinnovationculturesfordifferentstrategi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Management,

  2010,52(3-4):322-343.[8]SpencerBJ,BranderJA.Brander.internationalR&Drivalryandindustrialstrategy[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83,50(4):707-722.[9]HinloopenJ.SubsidizingR&Dcooperatives[J].DeEconomist,2001,149(3):313-345.[10]FeldmanMP,KelleyMR.Theexante,assessmentofknowledgespillovers:governmentR&Dpolicy,economicincentivesandprivatefirmbehavior[J].ResearchPolicy,2006,35(10):1509-1521.[11]Gil-Moltó,MariaJosé,Poyago-Theotoky,Joanna,ZikosV.R&Dsubsidies,spillovers,andprivatizationinmixedmarkets[J].DiscussionPapersinEconomics,2010,78(1):233-255.[12]盛光华,张志远.补贴方式对创新模式选择影响的演化博弈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5,18(9):34-45.[13]生延超.创新投入补贴还是创新产品补贴:技术联盟的政府策略选择[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6):184-192.[14]林承亮,许为民.技术外部性下创新补贴最优方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0(5):766-772.[15]BercovitzJ,FeldmanM.Entpreprenerialuniversitiesandtechnologytransfer:aconceptualframeworkforunderstandingknowledge-basedeconomicdevelopment[J].TheJournalofTechnologyTransfer,2006,31(1):175-188.[16]BernsteinJI,NadiriMI.InterindustryR&Dspillovers,ratesofreturn,andproductioninhigh-techindustri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8,78(2):429-434.

  [17]GoelRK.Spillovers,rivalryandR&Dinvestment[J].SouthernEconomicJournal,1995,62(1):71-76.[18]MaiettaOW.Determinantsofuniversity-firmR&Dcollaborationanditsimpactoninnovation:aperspectivefromalow-techindustry[J].ResearchPolicy,2015,44(7):1341-1359.[19]SantoroMD,BierlyPE.Facilitatorsofknowledgetransferinuniversity-industrycollaborations:aknowledge-basedperspective[J].IEEETransactionsonEngineeringManagement,2006,53(4):495-507.[20]Al-TabbaaO,AnkrahS.Socialcapitaltofacilitate‘engineered’university-industrycollaborationfortechnologytransfer:adynamicperspective[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SocialChange,2016,104:1-15.[21]CanhotoAI,QuintonS,JacksonP,etal.Theco-productionofvalueindigital,university-industryR&Dcollaborativeprojects[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16,56:86-96.[22]D’AspremontC,JacqueminA.CooperativeandnoncooperativeR&Dinduopolywithspillover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8,78(78):1133-1137.[23]AmirR.ModellingimperfectlyappropriableR&Dviaspillovers[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2000,18(7):1013-1032.[24]Cellini,Roberto,Lambertini,etal.DynamicR&Dwithspillovers:competitionvscooperation[J].JournalofEconomicDynamics&Control,2003,33(3):568-582.[25]DawidH,KopelM,KortPM.R&DcompetitionversusR&Dcooperationinoligopolisticmarketswithevolvingstructure[J].

  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2013,31(5):527-537.

  

  

篇十: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王安国

  【摘要】本文阐述了政产学研用模式的由来,指出该模式是由产学研模式和政产学模式发展而来,分析了政产学研用模式的内涵。进而指出通过集合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等各方资源优势,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供选择的政产学研用理论的协同创新模式。%ThispaperindicatestheorigintheoryofIndustry-Academic-ResearchwithGovernmentandpointsthatthemodewasdevelopedfromthecombinationofIndustry-AcademicResearchmodeandGovernmental-Industry-Academicmode.Furthermore,thetheorysuggeststhatthroughthecorporationamonggovernment,company,academicuniversityandinstitution,andotherresources,greatresultscanbeachieved.Additionally,somemodesaresuggestedtobeselectedforthenewsynergisticinnovationtheoryofIndustry-Academic-ResearchwithGovernment.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教育》

  【年(卷),期】2012(021)004

  【总页数】4页(P40-43)

  【关键词】产学研;政产学;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

  【作者】王安国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和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政产学研用模式是在产学研和政产学模式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行业联系的不断紧密,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达到互利共赢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协同集成式的管理思维。1.产学研模式产学研模式最早开始于美国硅谷。二战前后,加州ISantaClara镇附近曾是美国军方的研究基地,产生了一些研究机构,二战后军方研究项目南迁,但很多研究人员留了下来,创办了一些高科技公司,因为周边有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著名学府。高科技人力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当地政府出台了低价租赁办公场所的政策,公司运营成本具有优势,硅谷应运而生。国际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较为成熟的实例除硅谷之外,还有美国128公路地区、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北京中关村、韩国大德科学城、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等[1]。这些产学研合作实例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是在著名高校聚集之地,都具有高新技术企业背景等。在现今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社会和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然而,产学研模式虽然强调了高科技知识的核心作用,但却忽视了在实践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政府的作用[2]。政府是产学研科学、正确发展的保障,对产学研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一种新的、更为全面的合作模式—政产学模式产生。2.政产学模式政产学模式或官产学模式,是分析在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形成合作创新关系

  的相关理论。目前三重螺旋模型(TripleHelix)是其主流理论[2]。该模型指出,实施产学研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政府应该在经济和技术创新中承担更多的任务,如财税、人才政策等应该向政产学合作模式倾斜,鼓励通过政产学合作来推动知识发展和产业进步。政产学合作模式在产学研模式的基础,强调了政府在其中的政策引导和平台搭建作用,更为全面。政产学模式虽然强调了政府的导向作用,也强调了研究工作要立足于产业实际情况而展开,但却忽视了创新过程中市场需求、用户需求的变化。政产学三重螺旋模型理论形成和发展于发达国家和高技术产业,在我国国企的创新实践中应当谨慎地吸收和采用,因此,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模式应运而生。政产学研用分别代表了政府机构、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目标用户五个方面,其中政府机构处于宏观指导层面,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具体的科研活动,属于微观层面,目标用户代表了市场需求,是联系宏观与微观层面的中介,也是检验微观产品的试验田。通过集合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等各方的资源和优势,同时围绕市场需求,在各个不同行为主体间有效互动,相互磨合,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可以取得整体大于局部的效果,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为促进,以研究所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协同创新体系。1.以“政”为基础以“政”为基础是指政府要做好基础性的服务工作,在产学研合作中,政府要起到规划、监管和保障的服务职能,营造好有利于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合作的大环境,消除壁垒,加强政策研究和出台,重点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使用,项目申请、评审、验收并通过项目锻炼培养人才,专项研究资金提供、基础设施规划等方面提供政策引导与支持,将市场导向和政府服务很好地结合起来,加强宏观管理,规范产学研发展方向,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政策环境与氛围,为产学研合作

  保驾护航。2.以“产”为主体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发展经济离不开企业,企业对社会需求最了解,对市场反应最灵敏,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作用者。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明确产学研发展的方向,才能有效积聚力量,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扎实有效[3]。3.以“学”为促进高校中云集了众多的知名教授专家,研究成果代表了社会经济领域内最前沿的新知识、技术与工艺,成为企业产品更新换代,促进经济梯次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关系中,高校扮演了知识与技术、理论与工艺更新换代升级的“加油站”角色。4.以“研”为核心研究所具有自己的研究技术人员,有的研究所还具有自身的实体企业,具有将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成果的便利条件,可以方便地检验研究成果在市场中的接受程度,借助企业的良好平台及资源,研究所在技术上开发的同时完成可以完成对研究方向的规划与调整,在政产学研用模式中,具备将研究与生产融为一体的自然优势,处于核心地位。5.以“用”为导向市场代表的是需求,是产学研合作的最终目的,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只有明确了市场需求的变化,才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持续发展。市场是科技创新的源动力,是产学研合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更是不可逆转的经济规律。因此以市场为导向表明了产学研合作是科技行为和经济行为的和谐统一。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代表了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和市场五方面为了共同整体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所进行的政策服务、科研开发、生产营销、咨询服务等经济合作活动,是政府、生产、教育、科研、市场不

  同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耦合,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模式。政产学研用合作作创新模式是指政产学研用合作主体之间所采取的不同合作方式、合作类型的标识。这种标识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也是产学研结合研究中的一种范式[4],按照主体标志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实体模式、基地模式、科技园模式、市场需求模式和虚拟模式等。1.实体模式实体模式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围绕共同目标,按照出资比例组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出资单位以其出资额所占据的股权比例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并享有权力。根据产学研合作中各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实体型模式可分为企业主体型、高校主体型与科研院所主体型三种。企业主体型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由企业主导来实现技术研发与市场活动的有机结合,其特征是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研发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使用者,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在企业主体型中,政府、高校和研究所通常扮演向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转让的角色。高校主体型是指大学自己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验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这种产学研结合模式,既是一个教学实体,又是一个科研实体,一个产业实体。该模式把高校和市场、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使得学校的成熟技术和设备可以直接为企业生产服务,典型的实例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科研机构主体型是以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合作方式。这种模式在公益性研究单位下,由于受制于国家政策的诸多限制,相对较少,但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以自身的人才技术和设备力量,通过环境评价治理研究中心、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心、西安中地工程勘查有限公司等实体企业,不但锻炼了队伍,盘活

  了现有资产,而且实现了技术与市场的良性结合,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属单位中的佼佼者。2.基地模式产学研合作基地是指合作方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所建立的以研发、培训、研习、交流为目标的合作平台。这一平台的特点是非实体型,更多是以人才培养、实训、交流与研发合作为目的。按照主体类别来分,也可以分为高校主体型、企业主体型、科研院所主体型。该模式目前在研究所中,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情况比较普遍。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1997年8月与吉林大学地学院(原长春科技大学)签订共建海洋地质研究生授予点协议以来,又先后同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同济大学等地质类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2009年5月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成为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成为集研究、培养、实践、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15年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已经与包括签订协议的高校在内的十几家高校联合培养140人,其中博士33人,硕士107人。这些学生有的直接留所工作,有的进入中石油、中海油、地调院等大型公司和科研院所,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这种科研合作模式,对研究所而言,可以短期内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长期来说可以储备人力资源;对高校而言,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参与到具体项目的实施中,使毕业论文更有针对性。3.科技园模式科技园模式一般主要是由高校牵头,联合多家企业和政府参与,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等,各方以产权为纽带,实行资本运行,以期获得高收益、高回报。如我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推动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特别是软件产业,目前已成为“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科技园区近年来形成的创业园也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亮点之一。科技园区模式的孵化

  器是一种过渡转化的组织模式。它是能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品化提供研究开发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系统的人员培训、市场推广、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融资支持等服务的经济组织。由1987年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成立,到目前我国已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00多家,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摇篮,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学校与联络产学研的纽带。我国科技新区的建设和运营,大致有4种开发类型,一是“政府模式”,政府自己成立公司,用政府财力完成园区的规划和一级开发,把开发出的小地块出让给入驻企业,这是大型产业新区开发的主流模式。二是“企业模式”,即大的实业集团根据自己的产业链需求,自建生产基地或研发基地,实际参与到产业新区园中园建设。三是“政企合作模式”,往往是政府控制园区的产业定位和规划,委托园区开发企业进行一级开发投入和产业招商及服务。四是“市场化开发模式”,通常由开发商自己从新区购置土地,建立子园区,通过园区企业的土地开发、物业出售或出租,以及相应的产业增值服务获得综合的项目回报。4.市场需求模式市场需求模式是指政产学研用合作方基于市场需要形成的合作方式,按照技术流通和服务的形态分类,市场需求牵引型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技术转让型。即由合作方对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充分评估其市场前景、技术经济指标和产业化风险的基础上,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协议书来确立双方的合作关系,并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和互利有偿的原则,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及技术交付的验收标准、价款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的承担等约定。(2)技术开发型。即由合作方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等所进行的开发性研究合作,其中包括委托技术开发和合作技术开发。

  (3)技术咨询型。即由合作方为特定的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评价分析及知识传授等进行的咨询性合作,其中包括技术培训等。从技术咨询的合作标的来看,这种合作又称“软性”合作,只要合同约定合适,合作的成功率极高。(4)技术服务型。即由合作方为改进产品结构、改良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耗、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安全操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所进行的服务性合作,其中包括技改工程的承包服务等。5.虚拟模式虚拟模式是建立在信息化和网络化之上,使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结成的虚拟联盟,由不同主体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围绕特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共享各自的某些核心资源和竞争优势,及时把所需的各种研究资源和必要的组织功能联合在一个“柔性组织”中[5],建立起一个较为紧密的跨时空合作联盟,共同开展某种技术或某项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其宗旨是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反应速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与传统的研发组织相比,虚拟研发组织具有很强的、其他组织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征。一是由于虚拟组织采用的网络型结构,减少了中间层次,缩短了信息通道,加快了决策速度,利于信息的横向交流,使信息利用更及时、更充分,二是主要通过internet实现与外界的信息交流,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保证了合作方能充分自由地进行合作。三是组织弹性化,虚拟研发组织是动态联盟,可根据不同的需要组成不同的组织,并且任务完成后可以立即解散。有新的任务时,可以重新再组,显示出动态规模的可调性和对外界反应的灵敏性。四是研发活动并行化,各中心成员的研发活动充分利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并行作业,能有效缩短开发时间,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

  【相关文献】

  [1]刘力.走向“三重螺旋”: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战略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45-49.[2]王成军.中外三重螺旋计量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6,(6):21-29.[3]赵娜.五位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合作策略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104-104.[4]张永安,张盟.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7):28-31.[5]王英俊,丁堃.“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的结构模式及管理对策[J].科技管理,2004,(4):40-43.

  

  

篇十一: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

 政产学研联动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

  张文栋【摘要】认为政产学研联动是推进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的一种新举措.基于对政府部门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认识的深入分析,论证了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的必然性,对创新中心工作实践和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加以阐述,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期刊名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5页(P20-24)【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政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作者】张文栋【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研究生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校产学研合作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0年举行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上,明确要求研究生教育必须有效提升对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山西省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初衷与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早在2006年,山西省经济委员会、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学位委员会就联合启动了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建设,目前太原理工大学已经建成5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数量位居全省之首。这种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各企业、高校积极参与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建设模式对于地方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与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生均培养经费、生均科研经费、生均教学资源、毕业生就业率逐年减少或降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同时,教育目标比较单一、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学术型硕士生规模过大的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尽快将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机对接,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广泛吸引外部资源、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丰富和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产学研合作中形成开放的研究生培养格局,无疑是**困局、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当前全国各省市、各培养单位建设的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基地便是这一方面的有益尝试,而具备行政监督职能的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将这种尝试落到实处、产生效益、形成机制。政府主管部门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和研究生培养,能够深入地了解校企双方的需求和合作的难点与细节问题,进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在“产学研”前面加上一个“政”字,就是要让政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好政策导向,用好国家的钱。没有政府部门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往往依赖于学校导师与企业负责人的私人关系,这就必然导致很难上层次、上水平。政府部门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实现多学科的集中攻关,有利于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有序开展,同时也将使现有的校企合作活动阳光化、制度化、规范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就好像是科研选题,接好了、选对了,就容易沿着正确的方向产生理想的结果。学校对学科情况有发言权,企业对产业的状况了如指掌,而掌握详细信息资源的政府主管部门的参与则使校企联姻省去了中间环节,双方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导师和研究生总能找到最适合发挥自身专长的课题,企业也总能找到技术创新活动的最佳合作伙伴。

  产学研合作能不能长期、深入进行,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能不能按时完成,用于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的资金能不能及时到位,监督、考核机制很重要。政府主管部门的参与将使长效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成为可能,同时也将激发创新热情,稳定研究人员队伍。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而技术创新又是企业革新工艺、竞争生存的重要手段,两者孰轻孰重是摆在创新中心建设者和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政府部门的参与有利于使企业站在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真正实现技术创新活动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双重目的,在创新中心建设中既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又不敷衍了事、轻视懈怠。总之,政产学研联动,将克服以往创新资源分割、研究生创新活动封闭的弊端,把高校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人力资源展示出来,把企业的技术需求、研究方向排列出来,按照政府部门的发展规划与目标,实现点对面、面对面的无缝对接,进而以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研发项目为平台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作为最新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改革发展的任务很重,如何实现能源资源大省的发展转型,是最现实最紧迫的课题;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是社会的关切和群众的期盼,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这就迫切要求山西各高校研究生教育走出校园,主动与企业对接,在服务社会、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太原理工大学作为山西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其发展兴旺始终与区域经济发展唇齿相依、相互促进,是区域内高素质创新人才成长的基地和研发高新尖端技术、产品的源头。“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研究生教育怎么办?”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的回答是:秉承学校一贯的办学传统和理念,进一步彰显特色和优势,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以服务求支持,靠贡献谋发展。新形势下,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和地方“211工程”重点建设

  大学的角色定位在认识层面不谋而合,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对接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自然而然便成为政、产、学、研各方的共同选择。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始终坚持研究生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注重瞄准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突出应用性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为主线,进一步明确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举、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工作方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靠贡献谋发展的理念,通过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全面建设,使研究生教育在健康和谐发展的进程中全面服务于山西省的转型跨越发展。在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西省教育厅的共同指导下,将山西省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纳入各级各类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注重发挥企业技术带头人的实践经验,调动企业培养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生产一线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按照“培养学生为主、项目研究为辅”的思路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力争使现有的校企合作活动阳光化、制度化、规范化,力争使此项工作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进入中心从事课题研究;根据课题需要,吸收一定比例的博士研究生进入中心从事高水平课题研究工作;到2011年,进入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研究生人数至少达到有关学科当年招收硕士研究生总人数的30%;到2012年使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成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渠道,进而形成涵盖各类研究生的开放的、立体式的研究生培养格局。从2007年到2012年的5年间,太原理工大学将完成学科群与山西省“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的“八大支柱产业”(煤炭、炼焦、冶金和电力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及煤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和旅游四大新支柱产业)的对接,依次建成表1中的10个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从2007年开始,太原理工大学在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教育厅的具体指

  导下,与省内西山煤电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山西建工集团、太原钢铁集团等20家大型企业的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联合成立了5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几年来,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在切实推进科教兴晋战略,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发挥校企双方技术人才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内容等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导师和研究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导师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年轻人的蓬勃朝气是提高企业研发效率的倍增器。以首批建成的煤矿装备、煤矿工程两个省级校企联合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例,2007年成立以来,已先后与省内外10余家大型企业进行了近百项技术合作,多项创新型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过程,其中,“液压冲击破碎防堵装置研究”“变频控制的绳牵引免换装轨道运输系统”等技术通过鉴定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此外,创新中心各组成单位还联合成功申报了总经费4000余万元的国家“十一五”重点支撑计划项目,共同组建了“山西省矿山机械CAE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采掘机械装备国家实验室”。自2007年太原理工大学开展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以来,山西省教育厅每年在“高等教育强校工程”中拿出30余万元专门用于学校的创新中心建设,同时在省级教改项目审批、研究生创新项目审批中予以重点倾斜;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安排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每年为创新中心提供专门的项目需求清单,每年安排不低于100万元的人员津贴和创新中心运行费用。创新中心在学校和企业均设有工作站,为研究生提供课题研究必备的场所及设备;共建企业为进入中心的研究生提供生活补助、发放津贴,同时还有与业绩挂钩的奖励制度,极大激励了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学校导师在校企合作中的成长进步和企业技术带头人的实践经验都使研究生受益匪浅。进入创新中心的研究生的课题都来源于共建企业的生产一线,一年多的企业技术研发经历使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同时他们也

  对企业的生产运行、管理手段、市场前景、设计规范、设计方法、先进设备等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正是基于以上优势,这些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格外抢手: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直接留在共建企业工作,另有一些研究生由于具备在创新中心工作的特殊经历,被免去面试环节而直接进入签约阶段。截至2010年,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已经输送出了2届共计162名硕士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表2是机械工程学科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创新中心(此处指“山西省煤矿装备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里走出的研究生就业优势明显。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在辅助企业技术创新、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许多企业主动来校或者联系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商洽共建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事宜,校内的许多学科也主动向学校提出了建设创新中心的申请。2010年8月以来,太原理工大学先后与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潞安集团、天脊集团、太重集团、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中化二建集团、山西省焦炭集团、中铁十二局集团、山西国际电力集团等大型企业签署了长期合作框架协议,直接催生了信息技术领域、土木工程、钢铁材料及冶金3个第二批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批准、挂牌。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共建各方不仅以实际行动为推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也为推动学校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大批教师走出实验室,投身企业生产一线,与研究生一道找项目、克难题,彰显着百年老校“服务山西经济建设最紧密”的办学特色。学校研究生教育也一改几年前的举步维艰,迈上了以科研为主导、以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为目标、注重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多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举的新路子。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是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上级主管部门,为保证创新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各共建企业认真参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年度考核统一由省经信委按照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有关指标体系进行考核。除此之

  外,山西省教育厅在评选表彰“优秀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同时,还要向有关研究生颁发“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学习实践证书”;对进入创新中心工作的学校导师,其年度考核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以申请发明专利、完成产品设计或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及其在创新中心所培养的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从事的研究工作的业绩及相关成果来进行考核。产学研合作必然产生知识产权问题,小到论文署名、成果排序,大到专利申请、资金分配、成果归属,处理不好就会影响进一步的合作。我们的做法是在研究生介入开展技术攻关前校企双方相关人员(包括导师)先进行知识产权方面问题的磋商,对研究工作可能会产生的一切知识产权载体一一加以说明,形成书面备忘录。实践表明,这一做法很好地保障了校企双方的权益,创新中心建设也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3年,具体到做课题的时间最多也就1年左右,而企业技术攻关课题短则两三个月,长则一两年甚至更长。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一些研究生刚进入课题研究,工作就结束了,造成工作量不饱满;另一些研究生在学业结束时所从事的课题研究还没有完成,造成企业技术研发中“人才断档”、“青黄不接”。工作量不饱满的问题可以通过在开题前增加评估环节,或者在课题研究的总结提炼上下功夫予以解决;“青黄不接”则需要在创新中心的管理模式上予以完善:例如已经预期到研究生在毕业前完成不了课题研究,可以考虑让其他研究生提前介入,以完成后续研究,这个方面的课题已经由山西省教育厅在2010年教改项目中予以立项资助。对于硕士学位的授予标准,普遍的做法是要求在完成课程、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发表学术论文,对论文署名也有严格要求。但从事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生其成果可能是研究报告、专利或者获奖,其署名单位、署名次序可能也不符合学校的要求,这就

  需要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专门对创新中心的研究生单独制定学位授予标准,同时创新中心也要做好成果界定工作。太原理工大学针对进入创新中心从事研究和创新工作的在读研究生,一般不再以其在读期间是否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唯一考核指标,研究生在参加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及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过程中,取得的发明专利、产品设计或高水平课题研究报告,可作为衡量其能否毕业、授予学位的主要指标。创新中心的共建企业往往不止一家,且地域分布较广,例如煤矿装备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便是由太原理工大学与分布在山西各地的五大煤电集团共同建设的,研究生进出中心频繁,日常管理事务繁杂,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是必然要求。此外,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层级也相应增加了省经信委和省教育厅,建立学校研究生部、各有关学科、政府部门、共建企业共同参加的定期协调机制是创新中心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相关文献】

  [1]刘平,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2]魏进平.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9):65-68.[3]周叶中.目标转换与模式重构: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57-60.

  

  

篇十二: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淀区促进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的通知

  制定机关公布日期施行日期

  文号主题类别效力等级时效性

  2009.04.012009.04.01

  科学技术综合规定地方规范性文件现行有效

  正文: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淀区促进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各镇(乡)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

  《海淀区促进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已经2009年3月30日第95次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二OO九年四月一日

  海淀区促进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09〕28号),贯彻执行市政府《关于同意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批复》(京政函〔2009〕24号),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京海发〔2009〕10号),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产学研合作是指以海淀区创新企业为主体,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在风险共担、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机制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涉及资金来源于海淀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海淀区创新企业牵头进行的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奖励产学研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海淀园管委会)负责服务、指导、管理产学研合作工作。第二章支持条件

  第五条申请产学研专项资助的单位应符合下列条件:(一)在海淀区注册的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二)申请项目符合区域发展要求,创新度和成熟度高,具有较强引导示范作用;(三)申请单位已与合作方签订合作协议,明确界定了各方投入、知识产权以及合作成果的归属、利益分配等各方权利义务;(四)申请单位对项目已有先期投入,有阶段性成果,并有与产学研资助资金相配套的跟进资金;(五)具备实施项目所需的技术、人才、设备、管理等保障条件,有严格的财务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对资助资金的使用能进行及时评估与校正。第三章支持措施第六条企业接受高校、科研单位的技术转让,委托高校、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开发或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技术开发,项目达到小批量生产阶段,产值占当年总产值10%以上,按企业上年度实际支付的开发、转让金额给予最多20%的资助,最高为100万元。第七条对产学研合作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贷款,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计算,最高给予企业50%的贴息,最高补贴200万元。第八条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共同创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共建研发基地、产业化基地、实习实训创业基地等,能根据合作需要形成技术、人才、研发平台合作等长效机制,经海淀园管委会确认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的,给予企业最高50万元的支持。第九条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在海淀区共建的研发中心,经海淀园管委会确认为区级研发中心的,给予最多2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支持;被确认为北京市级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的,一次性资金支持50万元;被确认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次性资金支持100万元。同一企业同一年度内只支持一次。第十条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重大产业化等项目,视项目情况给予企业最多100万元支持;列入北京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产业化等项目,视项目情况给予企业最多50万元支持。第十一条鼓励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在海淀区产业化,对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让给海淀区创新企业或与海淀区创新企业合作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给予高校、科研机构最多50万元支持。

  第十二条对于高校、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务发明成果在海淀区创新企业实现产业化,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对主要发明人给予最高20万元支持。

  第十三条对产学研合作形成的产业技术联盟,按《海淀区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办法》予以支持。第四章申请程序及资金监管

  第十四条海淀园管委会根据本办法编制《产学研专项资金申报指南》,组织申报和评审。第十五条对于同一单位的同一项目,当年不得重复享受区政府财政支持。第十六条接受资金支持单位应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并接受海淀园管委会及其他有关单位对资金的监督检查。第十七条产学研合作项目应在合同到期后三个月内,向海淀园管委会提交书面报告,内容包括合同执行情况、取得的成果、项目社会经济效益、项目实施的经验和教训、资金使用情况、接受资金支持单位的发展变化等方面。第十八条对弄虚作假、骗取产学研资金,截留、挪用和挤占、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等违反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的行为,除追缴全部拨付资金外,情节严重者,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相关责任单位五年内不得申报海淀区的任何资金支持项目。第五章附则第十九条本办法由海淀园管委会负责解释。第二十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结束——

  

  

篇十三: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

 加强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探究

  陈忠良;魏来

  【摘要】Strengthening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innovationmechanismconstructionshallbesubjecttotheregulationmechanism,drivingmechanism,coordinationmechanism,servicemechanism,incentivemechanism,andsecuritymechanismconstructionasitsbasiccontent.Strengthening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innovationmechanismconstructionshouldcreateagoodenvironment,makeinvestigations,builttheplatformofinnovation,improvetheinvestmentsystem,improvepoliciesandregulations,choosethepathofinnovation,deepenthereform,establishlong-termmechanism,seizethefocusoninnovationandsupervisionandincentivepoints.%加强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应当以调控机制、驱动机制、协同机制、服务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建设为保障。加强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应当抓住营造良好环境、作好调查研究、搭建创新平台、健全投入体系、完善政策法规、选好创新路径、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战略联盟、抓住创新重点、注重监管与激励等着力点。

  【期刊名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4

  【总页数】4页(P5-8)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作者】陈忠良;魏来

  【作者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督导与质量评价处,湖南岳阳414000;岳阳广播电视大学,湖南岳阳4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2.44

  1.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加快,新兴技术、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呈现一体化趋势。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也作为技术创新的现实需求者,只有重视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技术合作与协同创新,才能更好地推进自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2.有利于高校改革创新,提高科技创新力。高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是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既是高校的社会责任,也是检验高校办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只有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的需要,才能激发学问的活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必然促进高校办学理念、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激活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力,从而促进高校的科学发展。3.有利于科研机构重视需求,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长期以来,一些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往往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忽视社会的现实需求,其结果是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形成的科研成果与社会、企业现实需求脱节,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将促使科研机构重视科研成果的实际运用,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从而促进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4.有利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优势互补,实现三方共赢。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交流联系的平台和研发网络,组建产学研联盟,将改变过去企

  业、高校、科研三方联系松散、“各自为政”的局面,充分发挥三方在协同创新机制中的潜力和优势,使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够更好地分工协作,更好地结合“产业链”和“创新链”展开研究,更多地产出科研新成果,更好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更有效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区域产业发展。与此同时,产学研三方也将在协同创新驱动中实现共赢发展。5.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研究,这种协同的力量会大于原各部门对社会生产力的贡献力量的总和,有效提高科研效率、生产效率,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走上科技引领、协同创新、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调控机制。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是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执行主体,政府是产学研的调控主体。运用市场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对产学研深度合作协同创新进行宏观调控,主导全国或地方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要主动出击,围绕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大立法力度,加强政策扶持;要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鼓励产学研三方深度合作,协同创新,鼓励三方人员多向流动;要主导和推进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对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鼓励科技成果转化;要健全产学研合作的中介服务,切实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牵线搭桥,促进多方深度合作。2.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驱动机制。在政府的客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链为基础,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达成资源共享协议,开展跨机构多项目协作,建立协同创新联盟或战略联盟,构建稳定的协同创新驱动机制。协同创新驱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需求驱动,企业及外部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需要以及行业之间、部门之间激烈竞争的压力,驱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二是利益驱动,产学研各方都有对高收益的追求,追求高收益驱使他们联合起来,进行抱

  团式协同创新[1]。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稳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机制。3.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协同机制。企业是产学研体系中最活跃的要素。应当以企业为主体,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完善技术开发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生产经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高校应当主动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组织跨专业、跨学科、跨院校的科研力量,主动为企业服务,避免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推动高校高新技术成果向企业现实生产力转化。科研机构也承担着服务企业的责任,科研机构应当主动深化改革,主动向企业靠拢,为企业发展助力加油。因此,企业应当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姻结盟,高校、科研机构应当积极为企业服务,在致力于成果转化中真正实现成果的价值。应当在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支撑的基础上,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在协同中创新,在创新中协同,实现产学研的共赢。4.建立以中介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服务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强化技术中介的服务机制与服务能力建设。技术中介服务是创新链环节之间的关键纽带,是促成协同创新中不同主体相互了解、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条件[2]。应当建立优秀中介服务机构的政府推荐制。注重完善和培育一批科技服务型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产业链。制定专业化服务标准,健全发明专利的检索、评估、交易、咨询、诉讼等中介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规范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新机制。发展知识服务机构,加大市场化、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5.建立以奖励为手段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激励机制。国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或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都应当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3]。应当让研究机构和研发人员直接参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收益分配,更好地激活他们的创新潜力和热

  情。6.建立以政策、法律、人才、经费为保障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保障机制。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平台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政策法律和经费是保障。应当加强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投入相应的经费,鼓励、规范和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国家创新体系。1.营造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应当着力构建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服务环境。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和完善规范、引导、鼓励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营造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当培育协同创新意识,从内部营造集成资源、合作创新、协同创新、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氛围。2.作好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调查研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并采取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把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共同为创新体系建设出谋划策。”[4]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要按照《纲要》要求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开展调研分析。政府重在调研如何制定和完善引导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如何构建协同创新的服务平台,如何整合全国和区域内外创新力量,构筑区域创新体系。企业重在调研分析自身发展的战略定位、自身技术创新需求的强弱度、自主创新的能力、拥有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技术创新的动力、活力与能力等问题。高校和科研机构重在调研分析国家创新体系的中长期规划,与企业合作的信息是否对称,科技成果如何很好地与企业对接,自身的考评制度、分析制度、产权制度如何深化改革等等,增强合作创新的主动性和活力。3.搭建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平台。一是搭建国内或国际化的公共技术研发与转化平

  台。在政府的主导和调控下,瞄准国际资源,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立足区域发展的需要,充分挖掘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各自的潜力和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共建和完善职责明确、产权明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研发机构及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和完善公共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提高协同创新的水平和能力[5]。二是搭建国内或国际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应当培育和健全技术中介服务体系,构建中介服务网络,制定和完善专业化服务标准,引进和培育一批熟悉国际规划、具有实务操作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中介服务人才,全方位提升协同创新的服务能力和水平。4.健全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多元投入体系。在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资金筹集上,应当拓宽思路,结合运用好市场的、经济的、行政的方式来拓宽融资渠道。一是打造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逐步构建起政府投入、企业投入、银行贷款、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的多元投资体系;二是寻求政府的贷款和拨款,综合运用政策性贷款、财政拨款、政府支持创新专项基金、贴息、担保等多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和充分利用好政府设立的产学研合作的专项引导资金[6];三是发展风险投资,建立和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建立风险投资的综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5.完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由于现阶段我国围绕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政策还比较杂乱,各有各的规定,处于较为混乱的无序状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难以适从。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和国家层面上来构建和完善一套专门的、统一的、成体系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在此框架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各协作联盟应当依据国家的这一政策法规框架,制定具体的精细化的配套规定和措施,从而促使产学研深入合作、协同创新和良性运作。6.选好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路径。一是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应当以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为目标,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实行“高等院校以基础科研为主、应用研究为辅,研究机构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应用开发研究为辅,企业以应用开发研究为

  主、应用基础研究为辅”的分工策略,在分工协作中实现协同创新;二是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应当以产业链核心技术的协同创新为着力点,构建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不同产业的企业科技需求综合数据库,让产学研各方进行信息沟通、技术讨论和交流,推进技术创新、利益协调,三是应当明确界定产学研各方的技术研发职责职权边界,建立各司其职的协同研发机制,让协同创新工作有序、协调发展。7.深化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体制改革。从经济体制方面看,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应当深度培育要素市场,激活企业创新积极性,激活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需求、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从而抓住影响协同创新的根本。从科技体制看,应当着力突破不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创新资源流动、高端人才聚集的政策措施,构建起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促使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企业现实生产力。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看,应当创新对人才的绩效评价机制和职称评定制度,改变过分突出论文数量、所获成果奖数量等量化指标的现状,更加重视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让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更好地对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需求,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8.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目前,我国一些产学研合作仍然停留在技术转让或单一项目合作阶段。这种合作是初级的、低水平的、松散的。应当创新合作模式,实现由单一项目合作向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全球技术标准研发转变,由双向对接向多向合作转变,由短期松散式合作向组建技术研发联盟乃至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转变。应当在发展战略、项目开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结成利益共同体,以项目实体运营,合资建立平台,引入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捆绑利益,构建起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长效合作的新机制[7]。9.抓住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重点。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协同开展技术创新,应作为协同创新的重点产业群之一[8]。瞄准国际国内前沿,搭建国际化的公共技术研发合作平台和公

  共服务平台,提升产学研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是多方合作协同创新的又一重要着力点。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培育创新型领军人才,加快创新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是协同创新的重要内涵和发展方向,它将推动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实现科学发展。10.注重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监管与激励。一是注重构建协同创新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多方合作、协同创新的全过程跟踪考核制度,对科研决策、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成果转化等进行全过程监督与考评,同时更加注重对科技创新实际成效的考核评价;二是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把市场、用户和专家等第三方的评价作为对协同创新评价的主要依据;三是注重完善协同创新的奖励机制,在加强创新成果评审科学性、公开性的基础上,对产学研合作中取得的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创新成果,按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大小分别给予奖励,同时让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直接参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收益分配,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提高协同创新的实效。

  【相关文献】

  [1]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2]李祖超,聂飒.产学研协同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高教科技,2012(08):24-25.[3]黄湖滨,袁武.企业发展新论[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2[4]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R].2005.[5]郭广银.产学研合作: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J].求是,2012(1):59-61.[6]普霞.我国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魅力中国,2010(22):8-10.[7]周青,王乃有,马香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冲突类型与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4(3):473-480.[8]武建龙,王宏起.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基于模块化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4(4):508-518.

  

  

篇十四: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

 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珠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1.28•【字号】珠府[2007]135号•【施行日期】2007.11.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

  正文

  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珠府〔2007〕135号)

  各区人民政府,经济功能区,市府直属各单位: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我市经济、

  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和珠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并结合我市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及重点产业领域发展的实际需要,就进一步全面促进我市产学研结合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必要性和意义(一)产学研结合是强化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降低对国外技术依存度,提升国家和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必由之路,是促进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迫切要求。(二)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推动和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设施建设和研发活动的投入,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

  标,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从而使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地成长。因此,产学研结合既有利于加强技术研发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衔接,从产业技术源头上提高持续创新能力,更有利于探索建立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因此,我市将加大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地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

  二、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三)我市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统领,以产学研示范工程(示范市、示范区、示范项目等)为带动,以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创新为突破,紧密围绕珠海市城市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做到四个充分,即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促进引导、组织协调、统筹实施的作用,走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道路;充分确立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及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以增量投入激活存量并配合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充分调动产学研各方面力量,创新模式,突破瓶颈,形成多元投入、资源共享、广泛协作、联合攻关的产学研结合新格局。(四)珠海市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目标是:通过3-5年的努力,按规划、有步骤地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将珠海市建设成为体制健全、环境完善、人才聚集、创新活跃,有较强吸引力的广东省产学研结合示范市。要通过20项左右的重大产学研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使我市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含医疗器械)、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领域实现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带动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要以市内各大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2-3家产学研结合示范区和示范镇,同时我市还要与10所左右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起紧密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打印耗材等优势领域,组建2-3家产学研战略联盟;新建有产学研结合功能的工程

  中心8-10家和依托大学的公共实验室10-15家;鼓励和促成我市企业和高校共建一批博士后工作站、工程硕士点和本科生、研究生实训基地。

  三、推进企业和高校对接及结合模式的创新(五)要加强对初创期校企合作技术成果(企业)的培育扶持,对有一定市场前景和技术含量的科技项目(企业)进行孵化培育,促使其成长并尽快实现产业化。要在服务环境和政策扶持方面对初创产学研结合项目(企业)予以倾斜优惠,允许一部分合作项目的失败,并在机制上为失败的项目化解部分风险,为初创期的产学研结合项目(企业)营造宽松的环境。(六)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完善配套服务促使基于单项技术项目或成果的产学研结合项目向纵深发展,使合作更具长期性、稳定性和产业性,促使单项合作与产业的培育、产业链的形成、人才及团队引进、研发实体的建立等结合起来。最终伴随企业的成长实现向长期的、稳定的高端战略性全面结合转型。(七)针对立足企业的基地型产学研结合模式,要强化作为结合主体的企业一方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使企业和大学形成一种真正的“门当户对”式的战略合作联盟关系,形成强强联合,并随着合作的深入,使企业具备更强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最终发展成产业集群,要推动这种模式成为我市产学研结合的主流模式。(八)针对跨机构、跨项目的联合攻关型产学研结合模式,要通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有效参与和协调,组织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和高校(可以是几家企业或几所高校),以提升集成创新能力和综合研发水平、培育产业为目的,选择有关联的项目群,进行综合性、产业化联合研发,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好市场前景、优势互补的系列化技术成果和产品。(九)我市要鼓励更多的、更灵活的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等各合作方意愿的结合模式的创新。

  四、积极推动产学研人才培养和引进(十)要推动一批由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本科生、研究生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需求的对接。对相对成熟、成效显著的实训基地,我市要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予以扶持和倾斜,并将实习基地的建设效果纳入到科技型企业的相关考核及评估指标体系中,作为政府资助其科技项目的指标之一。(十一)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和具备的条件,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申办工程硕士点或博士(后)工作站,政府将对申办成功的工程硕士点或博士(后)工作站给予补贴和政策支持,市财政为每个落户到我市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和工程硕士点拨付10-20万元的科技项目补贴,作为科研的启动经费。对进站博士后,市财政将给予每人每年6万元科研活动补贴经费。同时我市还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和鼓励重点高校来珠海开办研究生院(或分院)。(十二)以产学研结合和校(院、所)企合作为纽带和载体,通过项目引进、研发机构及研发团队整体引进,提高珠海市产学研人才引进的整体规模和水平。五、进一步完善产学研服务支撑体系(十三)为提高公共科技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社会整体创新成本,要继续完善和建设包括“珠海市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科技文献支撑平台”、“技术成果转移平台”等在内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并建立健全平台管理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之在产学研结合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十四)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以珠海南方软件测试中心、珠海南方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中心、珠海网络检测中心、生物制剂公共实验室等为代表的科技产业服务平台,为我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十五)要继续鼓励市级科技创新公共实验室的建立。同时结合珠海市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吸引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我市企业共建珠海分实验室。政府对公共实

  验室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引进予以财政补贴,凡经认定的市级公共实验室,每个补贴能力建设经费50万元。

  (十六)继续加强对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企业组建有产学研结合内容和特色的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同时要建立起研发项目的经费资助新机制,鼓励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各种科技项目研发形式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市级工程中心的建设由市财政配套支持经费50万元。

  (十七)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究开发院,并以研究开发院为平台,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和研发工作。

  (十八)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珠海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以政府公共科技资源为依托的重点骨干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我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的引领和服务作用。政府要加大对这类公益性服务机构的扶持和投入力度,确保其办公业务场所及硬件手段的配备,增强公共科技服务能力。同时,还要采取措施,鼓励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引进外来中介服务机构,最终形成以依托政府公共资源的非营利科技服务机构为骨干,以民营科技中介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产学研科技服务体系。

  (十九)要继续加强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经市政府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每个可获得市财政100万元的能力建设补贴。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清华科技园、南方软件园、哈工大新经济资源开发港、广东珠海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民营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专业孵化器的扶持力度,使其孵化环境更趋完善,孵化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十)要积极促进珠海大学科技园建设,鼓励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珠海高新区范围内设立分园,采用整合资源、分步实施的原则,规划、用地和产业布局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和高新区的有关政策执行。

  六、健全面向产学研结合的政策保障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二十一)要针对产学研结合的需要,围绕激励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这一核心,研究制定和修订创新服务环境建设、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若干配套政策。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和鼓励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二十二)要进一步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依法保护科技人员在从事知识、技术创新活动中应当享有的权利,依法协调单位与个人之间在职务技术发明和成果转化中所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依法界定产学研结合中各合作方的知识产权权属。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和激励措施,健全知识产权参与分配的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保护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推动全市的科技创新工作。

  七、进一步完善面向产学研结合的投入机制和投融资环境(二十三)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政府产学研专项资金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在目前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产学研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随着市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加而逐年递增。在充分发挥珠海市产学研专项资金引导和激励作用的基础上,确立企业在产学研活动中的投入主体地位,同时,着力完善包括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在内的多元化投融资保障机制。(二十四)要进一步围绕产学研结合的需要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建立融资担保、贴息等机制,积极推动多元化资本市场的建立。探索建立以有限的财政资金为引导的产学研结合项目风险担保补偿机制,带动金融担保机构支持产学研结合项目的实施。(二十五)要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对企业的贴息、合资控股等方式,使金融部门与科技开发实体结成利益共同体。(二十六)要发挥政府及科技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优势和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融资优势,探索银政合作之路。为解决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市政府

  批准设立了珠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风险准备金,2007年,市政府安排1000万元的资金建立风险准备金,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市科技主管部门与市交通银行合作,切实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贷款平台建设工作,扶持和促进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八、大力推进产学研示范工程,力求产学研结合取得实效(二十七)开展示范工程是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我市要在建设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的过程中,积极稳妥地推进产学研示范区(镇)、示范基地的创建和示范项目的实施。(二十八)在产学研示范工程的建设和实施中,市、区、镇政府和相关单位要求真务实,不做表面文章,要加强对实施成效的考核评估、对实施过程的监督监理,建立健全科学、严格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程序,制定必要的监管制度,确保质量和成效。(二十九)要将示范工程的建设实施与人才引进、研发团队引进、研发实体建立等创新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取得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双重效益。九、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为产学研结合提供组织保障(三十)进一步强化珠海市促进产学研合作暨大学科技园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协调能力,领导小组下设的市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和大学科技园建设办公室要各司其职,为珠海的产学研结合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十、附则(三十一)本意见若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由领导小组及其所属市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协调解决。本意见由市产学研合作办公室负责解释。(三十二)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珠海市人民政府二○○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篇十五: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

 从2008年到2015年高速列车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以2008年科技部与铁道部共同签署的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合作协议为代表的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速动车组另一个则是在高速列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出的为实现高速铁路体系化安全保障技术高速列车装备谱系化技术高速铁路能力保持技术高速铁路可持续性技术四大技术需求要求高速列车技术创新要以高速列车谱系化智能化节能降耗相关技术为主线以运营安全性可持续性和提高我国高速列车装备适应性为重点确保我国高速列车核心装备技术在自主创新基础上可持续发展

  政府资金投入促进高速列车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

  高速列车技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产学研合作,但相比通常以企业为主体自主开展的产学研合作而言,中国模式的特别之处在于政府始终通过资金投入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方面创新主体进行产学研合作,此谓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的政—产学研模式。与本书第一章划分的高速列车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一致,政府资金投入[1]对产学研合作的资助也在三个阶段呈现出非常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资助形式、资助领域以及资助网络的差异(参见表5-1)。所谓资助形式,是指政府的资金投入是采用计划指令式的行政力量分配还是更为市场化的资金引导来促进企业和高校间的产学研合作;资助领域,是指政府资金投入对高速列车技术发展各个领域进行全面资助还是只针对具体某些技术进行重点资助;资助网络,是指由政府资金资助的产学研项目中,参与合作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网络式合作结构,主要包括网络节点的数量、网络系统的封闭与开放,以及网络结构的分化程度等几个方面。从前述三个维度观察,可以将三个阶段政府资金资助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分别概括为:技术积累期由行政力量主导的,全面资助型封闭式产学研合作网络;技术引进期行政力量和资金引导并重的,重点资助型双中心封闭式产学研合作网络和自主创新期资金引导为主的,重点资助型双中心开放式产学研合作网络。

  表5-1三阶段政府投入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高铁技术创新的模式本章由四个部分组成,前三部分将具体分析三个时期政府投入对产学研合作的资助情况,第四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未来的展望。由于每种资助模式实际上都是在该时期具体经济、体制环境下,对高速列车技术创新发展需求的回应,因此它们成为高速列车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一节技术积累期:行政力量主导、全面资助的封闭式网络在技术积累期,作为铁路机车车辆行业主管部门的铁道部主要采用行政力量主导资金分配和

  指定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方式来推动企业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并针对这一时期企业技术能力全面薄弱、高校科研实力相对雄厚的特点实施了对高速列车技术的全面产学研资助,形成了限定于部属企业和部属高校的封闭性合作网络。这一时期,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资助搭建了企业和高校在高速列车技术相关领域的合作桥梁,并通过项目联合攻关实现了企业技术能力的积累和提升。一促进形式:政府行政力量主导技术积累期,政府研发投入是高速铁路机车车辆技术创新的重要资金来源。铁路机车车辆行业企业在那个时期,盈利能力普遍较差,主要依赖政府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更新改造。因此,当出现高速列车研发任务时,铁道部就可以利用其行业主管部门的地位和企业对其的资金依赖性,通过行政力量主导企业和高校间的产学研合作。首先,从政府对高铁创新的研发投入来看,表5-2的数据表明,1991~1999年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来源[2]中,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数额大致相当,直到2000年,企业资金才大幅超过政府资金。这说明,至少在2000年以前,各个产业部门中,来自政府的研发资金还是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

  表5-2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1991~2003)

  具体到铁路机车车辆行业而言,铁道部在“九五”期间共计向南车集团投入29.92亿元用于技术改造,同时还要向南车提供基建投资,2001年共安排资金近5亿元。[3]而这一时期,以机车、客车和货车为主营业务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盈利能力差,1997年,中车公司的利润总额仅为1560.5万元,到2000年也仅为13955.4万元(参见表5-3),单靠企业自身利润形成的资本积累无法满足上述大规模研发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主要的科研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都不得不依赖政府的资金投入。

  表5-3中车公司1602626(中国北车、南车)1997~2005年历年利润总额表5-3中车公司[4](中国北车、南车)1997~2005年历年利润总额

  其次,从铁道部对部属企业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和部属高校的管理体制来看,铁道部是其行业主管部门,具有强大的行政控制和干预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机车车辆工业的企业组织管理方式,大致经历了政企合一的工业局(1949~1985年)、企业化的工业总公司(1986~1995年)和资产经营的控股公司(1996~2000年)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5]在1949~1985年的36年间,管理机构虽有多次调整或改组以及名称的变更,但机车车辆工业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没有变。大部分时间都是铁道部主管机车车辆工业的工业局行使政企合一的职能,对所属工厂和研究所实行统一领导和全面管理。[6]1986年,铁道部工业总局改组为工业总公司,最终转变为企业性质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到1994年,铁道部响应中央“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确提出要将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改组为控股公司,并在大多数厂、所基本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到1996年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控股(集团)公司]正式挂牌成立。铁道部将中车公司改组为控股公司是为了将之前政企不分的“行政管理关系”,变为政企分开的“资产纽带关系”,旨在加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经过改革,中车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确实获得了相当部分的权力,但计划经济体制下铁道部对

  铁路工业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的全面控制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在改革初期所带来的体制惯性,以及铁道部保留的对中车公司领导层干部的任免权和铁道部仍然是中车公司产品的最重要购买商等因素使得铁道部在技术积累期对中车公司及其下属企业的管理具有非常强烈的计划性和指令性色彩。此外,铁道部原部属高校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后改为北京交通大学)、上海铁道大学(后并入同济大学)、大连铁道学院(后改为大连交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后并入中南大学)、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华东交通大学等,在2000年部门院校管理体制改革之前,由铁道部直管并拨付学校建设、运行的各项经费,因此铁道部对这些高校也具有完全的行政控制能力。因此,这一时期当铁道部提出“扩能提速”的需求,要求铁路工业企业研发准高速和高速动车组时,铁道部可以很容易地利用其体制优势和资金优势,通过行政力量将中车公司下属各工厂与部属高校整合起来,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这种行政力量的整合主要表现在铁道部提出研发动车组的需求,然后将课题任务分解后直接指定给相关工厂和高校,工厂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并非基于以往合作经验的自发组合,而是承担铁道部的指令性任务而组合在一起。这一时期由铁道部主导的1997年启动研制的大白鲨(表5-4)、“先锋号”、2001年的“中华之星号”[7](表5-5)动车组研发都是按这种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的。

  表5-4“大白鲨号”——“200公里时速电动列车组项目”政府科研立项

  表5-4“大白鲨号”——“200公里时速电动列车组项目”政府科研立项-续表表5-5“中华之星号”——“时速270公里高速列车项目”政府科研立项

  表5-5“中华之星号”——“时速270公里高速列车项目”政府科研立项-续表

  二资助领域:全面资助

  中国高速列车技术在技术积累期的发展尚处于搜集国外高速列车资料、研究相关技术条件并进行仿制的初级阶段,企业没有开发动车组的任何技术经验,技术能力(指开发能力、试验能力和生产能力,见本书第三章)相当薄弱,而高校的设计开发和试验能力相对较强(见本书第四章)。因此,政府实施了全面产学研合作资助,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分别从高速列车关键技术、配套技术、试验技术和基础研究等几个方面帮助企业提升技术能力以实现高速列车的成功研制。

  从1990年铁道部组织论证京沪高速铁路方案起,科技部(当时的国家科委)就通过“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准高速铁路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开始资助各主机厂、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准高速列车的研制。到“九五”期间,铁道部和科技部则大规模密集地设置了一系列科研项目来资助高速列车的研发。

  这些科研项目大多数都由铁道部委托指定高校和指定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方式进行,资助领域不仅包含了以某一速度等级动车组(比如时速270公里的“中华之星号”)为核心进行九大关键技术,如动力车牵引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架、车体技术(包括气动外形、车体密封技术等)及相应的关键零部件研制;也包括配套技术,如塞拉门、风挡、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空调通风方案、受电弓等;还包括对列车试验的资助,如高速试验列车台架试验研究、高速试验列车GTO牵引变流器试验及工程化研究、在滚动振动试验台上进行交—直—交原型车的试验研究等;也包括一些基础理论研究,如高速机车车辆动力性能的理论与试验研究、高速列车撞击动力学及耐冲击车体结构的仿真研究等。

  三资助网络:部属校、企间的封闭型网络

  这一时期,铁道部自有科研项目资金及科技部委托铁道部实施的科研项目资金资助的产学研网络[8]是仅限于铁道部部属企业和部属高校之间的封闭型网络,非部属企业及高校都排除在资助网络外。一方面是由于铁道部作为这些企业及高校的行业主管部门,当然希望资源主要集中在这些“体制内”的主体上;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一时期中国高速列车技术等级还比较

  低,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产生需要非部属优势企业和高校共同研发的需求。

  具体来看,除了铁道部部属中车公司(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外,这一时期生产铁路机车车辆产品的主要非部属工厂还有11家,比如张店电机厂(牵引电机)、长沙重型机器厂(客车)、马鞍山钢铁公司车轮厂(辗钢车轮)、湖南益阳齿轮厂(机车齿轮)等[9],但在铁道部发布的历年《铁路科技研究开发计划》委托课题中,这些非部属工厂从未被委托承担相关课题。而参与铁道部主导的高速列车技术开发产学研合作的高校也仅限于部属高校,主要是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上海铁道大学、大连铁道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七所部属高校。虽然国家科委通过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也对高速列车技术的开发实施了资助,但这些科研计划都是在铁道部的实际操作下采取委托方式进行的,所以其资助范围也只限于部属企业及高校。

  第二节技术引进期:行政力量和资金引导并重、重点资助的双中心封闭式网络

  在技术引进期,行政力量的整合仍然是政府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又通过资金引导的方式促进企业和高校自主产学研合作。由于企业技术能力通过技术积累期的研发实践得到了较大提升,政府资金的资助范围由技术积累期的全面资助开始集中到对关键技术的重点资助,这种资助形成了以南车、北车集团为核心的双中心封闭式产学研合作网络。

  一促进形式:行政力量和资金引导并重

  进入技术引进期,铁道部作为铁路行业的主管部门仍然掌握着高度集中的垄断性铁路资源,这是其仍然能够动用行政力量协调企业和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体制根源,但另一方面,由于原部属企业和部属高校都脱离了铁道部的直接管理,这种行政力量的影响又有所弱化。并且,这一时期由科技部发布的科研项目计划主要是以资金引导的方式来推动企业和高校自主产学研合作。

  2000年,中国铁路机车车辆行业以及铁路高校相继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根据国务院批准,中车公司成为铁路系统首批实施政企分开的非运输企业之一[10],2000年9月28日正式与铁道部脱钩,由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后改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并于同年将中车公司拆分为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高速列车及关键部件的研发企业也一分为二,分别隶属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其中,南车集团下辖整车企业四方机车车辆厂及其合营企业BSP(占股50%)以及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株洲电力机车厂、南京浦镇车辆厂、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等高速列车核心部件企业;北车集团下辖长春客车厂和唐山机车车辆厂两个整车企业,以及四方车辆研究

  所、永济电机厂、大同机车厂等核心部件企业。

  同年,始于1998年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也扩展到铁道部部属高校。在技术积累期发挥重要作用的七所铁道部部属高校全部脱离铁道部直接管理,一部分划转教育部管理,一部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11]

  这两项改革削弱了铁道部对铁路机车车辆工业企业及部属高校的直接行政管理,但在改革实施的最初几年里,体制转轨中的惯性使得铁道部仍然保持了对企业和高校的强大影响力。而且到2004年,中国开始引进国外技术发展高速列车技术时,在时任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下,前任铁道部部长傅志寰任职期间提出的铁路网运分离改革被搁置下来[12],原来下放到各铁路局的采购权被收回[13],铁道部整合行业内资源的权力和能力得以再次加强。

  因此,这一时期,政府行政力量依然十分强大,其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铁道部对产学研合作主体的指定,即将引进动车组技术的主机企业确定为南车集团四方公司、北车集团长客公司和唐山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而在技术积累期参与“中华之星号”等动车组开发且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株洲电力机车厂则由于并不积极支持铁道部大规模引进国外动车组技术而被排除在外。因此这一时期铁道部和其他政府部委(科技部)也全部是围绕这三家指定企业的引进技术设置消化吸收再创新产学研研发项目的。

  除了上述行政力量的整合外,资金引导作为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另一种方式主要表现在科技部设立的相关产学研合作项目(比如“高速轮轨铁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由承担该项目的企业(比如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自行寻找合作伙伴(比如西南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类似技术积累期的那类由铁道部指定参与单位的科研项目数量开始下降。

  二资助领域:引进动车组关键技术的重点资助

  技术引进期,政府资金投入主要是对引进动车组关键技术消化吸收的重点资助。从2004年起,铁道部全面停止了技术积累期各个动车组型号的研发,开始直接引进国外高速列车技术平台。因此,技术引进期中国高速列车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各个主机厂对引进的各型号动车组的消化吸收及再创新。虽然这一时期主机企业长客股份、四方股份等通过与阿尔斯通、西门子和川崎重工的联合设计生产提高了生产制造能力,开发能力和试验能力也由于技术积累期的发展而有所提升,但是国外高速列车技术系统的复杂程度致使对其完全消化吸收仍然超出了企业自身能力的范围,因此政府以突破引进动车组型号的关键技术为重点,将其作为产学研资助的主要方向。

  比如表5-6所列出的CRH3型动车组的政府科研立项中,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高速轮轨铁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中就包含了“系统集成技术创新及整车试制”、“铝合金车体及内装技术研究、试制及试验”、“转向架技术研究、试制及试验”、“牵引传动及辅助系统技术研究、试制及试验”、“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技术研究、试制及试验”、“制动系统技术研究、试制及试验”、“空气动力学技术研究”、“综合试验研究”等8个子课题组成的包含九大关键技术及试验在内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表5-6CRH3型动车组政府科研立项三资助网络:双中心封闭式网络在技术引进期,铁道部、科技部实施的高速列车科研项目的资助网络与技术积累期相同,仍然仅限于原部属企业和部属高校的产学研联合。但这一时期,由于南车、北车集团分离重组和运营开始规范化,产学研合作的网络出现了明显分化,形成了以两大集团为核心的双中心封闭式网络。这一阶段,在政府设置的各个科研项目中,参与合作的企业要么是南车集团下属企业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要么是北车集团下属企业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没有出现类似技术积累期的跨越两个集团界限的优势企业之间的合作项目。这既是国家打破行业垄断,以竞争提升市场效率的产业政策的体现;也是南北车集团作为面向市场的营利性企业出于竞争目的而采取保守技术秘密,拒绝跨集团合作的理性选择。南车、北车集团之间的对抗性竞争使得通过企业的直接合作实现相互间技术交流和优势互补

  难以实现。而高校作为开放、非营利性的教育和科研单位,与企业不存在竞争关系,而且,为了掌控技术优势,南车、北车集团也有较强意愿按照企业目标寻求与高校进行研发合作。由此,核心高校在与两大集团各自开展的合作中,通过共性技术平台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跨企业集团的技术隐形交流,加速了企业和整个行业的技术提升和进步。实际上,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得知,在中国的高速动车组引进之初,之所以引进四家技术平台,有两个重要目的,一是起到保险的作用,“东方不亮西方亮”,增加成功消化引进技术的概率;二是充分利用各家技术平台之长,期望最后能够整合形成一个集各家优势又具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车组。[14]而同一个高校与不同企业的合作,就能充分吸收不同车型的优点,通过高校的共性技术平台转化成后续车型都能使用的技术,比如某高校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就指出:“通过与长客和四方的合作,大家的东西都在我(高校)这里,因此2型车早就在用3型车的技术,3型车也在用2型车的技术”。

  第三节自主创新期:资金引导为主、重点资助的双中心开放式网络

  进入自主创新期,随着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和铁路行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也随之转变为资金引导为主。政府资金仍然是投向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的重点资助,但由于该阶段新技术需求的出现,路外企业和高校开始进入政府资助的产学研合作网络中,形成了双中心开放式产学研合作网络。

  一促进形式:资金引导为主

  在自主创新期,南车、北车集团的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都大幅上升,来自企业自有资金的研发支出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企业自主性的增强以及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使得政府更少运用行政力量推动产学研合作,主要采用通过设立科研项目鼓励产学研联合攻关的资金引导方式。

  首先,从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研发投入来看,图5-1的数据表明,两大集团自2008年以来,投入研发的资金不断增长。2008~2014年的7年间,南北车集团的研发支出总计分别达到199.518亿元和141.85亿元。这也带动了研发强度(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的逐年稳步增长。研发支出的增长与南北车动车组收入的增长是同步的,来自动车组的收入占南车、北车集团营业收入的比重都从2007年、2008年的1/10,跃升至2014年的1/3,成为南车、北车集团最为重要的业务板块。

  图5-12008~2014年中国南车、北车集团研发支出情况企业资金实力的提升以及前两个时期校企间合作关系的长期延续使得企业和高校间的产学研合作较少依赖行政命令的指定联合,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自发合作。这主要表现为企业通过委托研发的方式将内部的大量经费投向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以西南交大的数据(参见图5-2)来看,从2010年至今,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经费越来越多,已经成为高校最为重要的经费来源。

  图5-22010-2014年西南交通大学铁路相关科研经费构成及其变化趋势与这一变化相适应,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促进形式也主要是资金引导。这一时期,政府推动

  产学研合作最为重要的事件是2008年2月26日铁道部和科技部共同签署的《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合作协议》(以下简称联合行动计划),在这一联合行动计划下科技部出台了科技支撑计划有史以来资金额度最大的资助项目——“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重大项目。在该项目下,政府出资10亿元设置了共10个子课题来支持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自主研发(即CRH380系列)。其后,科技部还设置了一系列其他的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来资助高速列车技术的产学研合作研发。

  这些科研项目无论是从立项、资金配套还是项目管理方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政府资助方式的去行政化和更加注重市场化的资金引导。第一,从科研立项来看,在2006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改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之后,科技部的项目遴选方式变为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其中的应用及产业化项目立项会充分听取企业意见,而非像过去那样只实行部门推荐制。[15]高速列车技术领域的支撑计划项目也正是在充分调研企业的技术需求之后立项的。第二,从资金配套来看,政府并不提供产品研发的主要资金,而只是通过发起项目提供部分资金(最多为50%,很多项目只提供25%左右的财政资金),剩余的研发资金则要求企业自行配套。比如2008年的“863计划”“轨道交通用关键材料”就规定国拨经费和企业自筹资金比例为1∶3。企业需要大量投入自有资金进行科技研发,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研发动力和研发效率,也使得企业能够积极管控研发中的各种风险。第三,从科研项目管理来看,企业和高校不再是承担政府下达的行政任务,而是通过更为市场化的契约或协议来达成科研项目的委托。第四,从资助领域来看,正如下文中所要提到的,政府科研项目不再“撒胡椒面”,而是集中到行业关键技术和关键基础理论方面,用资金引导产学研合作研发突破瓶颈。第五,产学研联合体不再是政府行政命令下的强制组合,而是企业、高校基于以往合作经验的自主结合。

  两部联合行动计划仍有行政力量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影子,但更多的是对企业发展技术的内在需求的回应。在与企业的访谈中,无论是长客还是四方的相关人员都指出,只有通过中央政府级别的产学研协调才有可能把来自不同企业和高校的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共同研发。如果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才能实现CRH380的成功研发。

  二资助领域:以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为主的重点资助

  与技术引进期一样,政府资金在自主创新期也是重点资助,主要是针对这一时期高速列车行业发展出现的新技术需求所实施的对关键技术和相关基础研究的资助。

  经过技术积累期和技术引进期的发展,中国高速列车在自主创新期进入正向研发阶段。这一时期,企业的技术能力大幅提升,尤其是技术积累期企业较为薄弱的产品试验能力[16]在这一

  阶段得到快速发展。从2006年起,我国高速铁路相关的新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有铁科院的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机车和动车组牵引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同时还有发改委资助建设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包括铁科院的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2007)、四方股份的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2009)、长客股份的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2009)等。这些国家级实验室都是在企业已经具有相当强的试验能力的基础上建设的,因此实验室得到国家批准建设本身就说明了企业试验能力的大幅提升。

  政府资金从技术引进期对引进消化吸收产品试验的产学研资助中退出,开始投向新的技术领域。从2008年到2015年,高速列车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以2008年科技部与铁道部共同签署的《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合作协议》为代表的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速动车组,另一个则是在《高速列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出的,为实现高速铁路体系化安全保障技术、高速列车装备谱系化技术、高速铁路能力保持技术、高速铁路可持续性技术四大技术需求,要求高速列车技术创新要以高速列车谱系化、智能化、节能降耗相关技术为主线,以运营安全性、可持续性和提高我国高速列车装备适应性为重点,确保我国高速列车核心装备技术在自主创新基础上可持续发展。

  因此,这一时期,政府产学研科研立项主要围绕这两大规划所涉及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进行投入(表5-7和表5-8)。以CRH380系列动车组的政府科研立项为例。一方面,铁道部和科技部资助了“高速轮轨关系研究”和“高速弓网关系研究”等基础理论方面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一般而言,政府资助的基础研究大多数主要由高校和科研机构单独完成(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计划”),但由于自主创新期企业对技术原理的理解(这可以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以及企业试验大数据库(成为高校基础研究的重要支撑)对高速列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该时期政府资助了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基础研究类产学研项目。另一方面,政府产学研项目也包含了“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重大课题下对九大关键技术的支持[17]。相比技术引进期设计速度在200~250km/h的动车组(CRH1、CRH2、CRH3、CRH5),CRH380系列是按350km/h设计的,速度等级的提升意味着九大关键技术也必须相应改进。以牵引传动控制系统为例,由于高速列车在高速区运行时的基本阻力主要是空气阻力,可近似认为基本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需功率与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18]因此运行速度达350km/h的CRH380A的牵引功率达9600千瓦,所需功率是运营速度为250km/h的CRH2A(4800千瓦)的2倍。[19]如此大幅度地增加功率,意味着需对主变流器、牵引变压器、牵引电动机等核心部件进行大量创新。因此,虽然两个时期政府科研立项都资助研发九大关键技术,但其实质内容却大为不同。

  表5-7CRH380型动车组政府科研立项

  表5-8“十二五”期间部分高速列车技术政府科研立项三资助网络:以南车、北车集团为核心的双中心开放式网络自主创新期,新技术需求的出现使得政府设置的产学研合作资助项目开始容纳相关领域具有研发优势的非部属企业和高校,形成了以南车、北车集团为核心的双中心开放式网络。正如前文所述,进入自主创新期,中国高速列车技术的发展方向扩展至追求更高速度以及谱系化技术、体系化安全保障技术、可持续性技术等方面,这就涉及需要对原有关键技术、配套技术按新目标进行再次优化提升以及对技术类别进行细化和深入。比如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降低高速列车通过居住区和工商业地区噪声的需求(可持续性技术中的一种)也越迫切。企业原来主要关注降低转向架噪声,但现在不得不研究噪声的多种来源(比如上部空气动力噪声、受电弓系统噪声等)并开发相应的降噪技术。这种技术外延的扩大和技术类别的细化深入使得整个产学研合作网络必须不断扩大才能满足

  相应的技术需求。因此,拥有细分领域专业研究优势的高校和路外企业也被纳入政府资助的高速列车技术研发网络中。这一时期加入的非原部属高校和研究机构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安徽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中国科学院软件所等。非部属企业则包括易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控股企业)、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下属企业)、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参见表5-9和表5-10)。这一扩大的、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网络仍然是分别以南车、北车集团为核心的,相互分离的双中心网络。虽然南车、北车集团共同承担了部分国家科技项目,比如“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但在具体的子课题任务分解中,仍然主要是由两大集团旗下的企业分别和选定的相应高校开展合作,但是,由于相同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可能同时和两大集团所属的企业开展合作,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实际上起到了间接促进企业间技术交流的作用。第四节结论及展望总体而言,在中国高速列车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政府资金投入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一方面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计划”等主要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项目来提高它们在高速列车基础研究方面的能力(参见表5-9),同时又通过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科技资助和税收优惠等来拉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能够审时度势,根据高速列车技术发展不同阶段下的不同技术需求和技术复杂程度,以及企业和高校各自的研发优势,选择和调整相应的资助领域,设置相应的产学研科研项目,形成了一个开放、扩大的产学研合作网络,促进了中国高速列车技术的创新发展。

  表5-9政府研发投入对高速列车基础研究的资助

  从促进形式来看,随着企业营利能力的提升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不断优化,从技术积累期的行政力量整合为主逐渐发展到自主创新期以资金引导为主,而且通过政府在技术积累期对企业和高校间产学研合作的培养,企业和高校间初步建立起了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再到自主创新期时,企业主导的自发性产学研合作已经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

  从资助领域来看,政府资助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从全面资助逐渐收缩到对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的重点资助。技术积累期由于企业技术能力的全面落后,高校在基础研究和试验能力方面的优势又较为明显,因此由政府资金设置的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囊括了从高速列车关键技术、配套技术到车型试验等各领域的全面资助,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帮助企业快速提升技术能力。而随着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制造工艺的大幅改进和各类大型试验平台的建设,等到自主创新期时,政府的资助领域逐渐收缩到关键技术的产学研合作。而这一时期,为了更好地满足正向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的需求和型谱化、可持续等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政府资助企业和高校共同进行基础研究方面的产学研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整合各自优势资源,通过谋求基础理论的突破,引领高速铁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资助网络来看,从技术积累期到自主创新期,政府投入形成的产学研合作网络从封闭走向开放,规模不断扩大,且逐渐形成以南车、北车集团为核心的双中心网络。这对高速列车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帮助企业和高校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合作网络,它提升了网络成员的信任,加速了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二是开放、扩大的合作网络会增加创新的可能性。如果“合作网络中不同的参与单位越多,就会形成经纪型网络,产生桥梁型社会资本”[20],新加入合作者可以给这个网络贡献不同的信息和资源,这种扩大的网络会带来异质性信息、额外的机会、稀缺性的技能等关系资源。因此,当具有不同研发优势和资源的企业及高校加入高速列车创新合作网络中时,显然更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发展。三是分化而成的双中心产学研合作网络所体现的竞争有助于提高技术研发的效率,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又可以充当技术交流的载体,实现两大集团间部分优势技术的共享。

  中国高速列车技术创新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要真正使中国高速列车技术能够持续发展并取得领先地位,以及占据国际市场的重要份额,在新时期至少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持续创新:一是研制更高速度高速动车组。由于发展到自主创新期,中国高速列车技术的后发优势已经利用殆尽,更高速度动车组的研发,意味着中国要从技术追赶期进入技术引领期,这种转变使得对来自先发国家的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工艺技术等方面的模仿和借鉴都变得非常有限,需要中国自主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与之相关的试验。二是中国高铁走出

  去,就需要根据出口国具体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风俗做出进一步适应性改进和创新。这意味着产学研合作的网络需要进一步扩大,甚至需要与国外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这些新的技术要求在企业实力不断壮大的前提下,大都可以由企业主导来实现产学研合作。比如,中国南车集团在2013年就成立了美国联合研发中心,在新泽西理工学院、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分别设立联合实验室,推进相关基础技术研究。[21]与此同时,仍然需要政府继续发挥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作用。比如,在南车、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企业间竞争可能降低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再比如,如何减少国内和海外产学研合作各方的交易成本以促进合作网络的进一步扩大,都是亟待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加以协调组织的。

  然而,在中国高速列车技术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一直扮演政府角色的铁道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在2013年撤销铁道部的改革中,铁道部承担的各项职能一分为三:一是综合性管理职能,比如拟定铁路发展规划和制定政策法规等方面的行政职能划入交通运输部;二是除上述职能外的其他行政职责,主要是安全生产监管职能,包括拟定铁路技术标准、监督管理铁路安全生产、运输服务质量和铁路工程质量等由新组建的国家铁路局负责;三是由新组建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负责铁路统一调度指挥、实行全路集中统一管理,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承担专运、特运任务,负责铁路建设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22]铁道部的这一政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的确将一部分政府职责从铁路总公司中剥离了出去,但由于没有改变原铁道部体制下对各运输企业(即各铁路局)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因此铁路总公司对铁路运输线路资源及决策权和经营权的垄断被业内评价为“比铁道部期间有过之而无不及”[23]。

  铁路总公司一方面承继了铁道部的高度垄断权力,另一方面却不再具有政府的公共性质,变为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企业,这样难免出现利用垄断地位牟取企业利益的情况。比如中铁总与中国中车关于知识产权的争夺,最终迫使中车公司同意将绝大多数相关知识产权确认为中国中车与中铁总共有知识产权,而由知识产权派生的各种利益如“转让收益、许可费等将按相关规定、惯例及约定来公平确定双方具体分成”[24]。中车公司的妥协,一方面是因为铁总掌握着国内高速列车采购的市场,另一方面由于中车“要得到国家的设计许可、制造许可,有一条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运营考核(运营试验),就是在铁路线路上(比如大西线)跑,中车也没钱自己建设一条铁路,因此在产品研发上还是离不开铁总”[25]。

  中铁总的这种行为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虽然改革以后,铁路总公司延续铁道部时期的做法,每年也发布铁路科技开发计划以资助铁路相关的科技研发,但这种资助

  的额度相比企业自行投入的产学研合作规模而言相去甚远。而且有业内人士认为,铁道部变铁路总公司后可能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减少装备购买,或者为了经济利益而不愿主动培育更先进的技术。[26]因此,在铁路总公司可能缺乏兴趣继续投入支持产学研合作,而中车公司自有研发投入激励可能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为了继续推动高速列车技术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领先,也许其他政府部门(如科技部)应该做的就是建立一个由政府经费资助的,设置于更具公共和开放属性的高校的综合性国家级轨道交通实验室。由于有来源于政府的稳定经费,它能够独立于中国铁路总公司和中车公司之间的利益之争,能够持续关注和聚焦前沿技术,而且国家实验室设置的开放基金也有可能使得国内外的优势研究机构能够相互交流,从而保持合作网络的开放。

  -全文完-

  

  

篇十六: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

  马静【摘要】产学研合作模式,一直是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换效率的一个难题.本文从项目本身、经济环境、权益保护、政策导向以及科技成果转换体制等方面,分析我国当前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产学研的一般特点,提出促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合作开展的方式提供一些有益借鉴.【期刊名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30)005【总页数】4页(P633-636)【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产学研【作者】马静【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期刊中心,陕西,西安,710054;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安全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产学研合作,是当今世界各国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与社会化等转换的重要形式,有力的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于我国而言,开展产学研合作,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改造既有产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为我国科技进步与企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产生地,高校与科研院所如何适应当今世界形势,不断深化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身

  实力,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于企业而言,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自身的技术研发力量,难以贯彻国家提出的自主创新的企业发展道路。两方面的需要,给产学研的合作开展,奠定了基础,产学研双方各有所长,通过开展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近年来,政府也一直在努力地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协调产学研双方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为我国产学研活动的开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产学研活动开展情况不是很理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比如,多年来,大学和科研机构大批的研究成果难以转移到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产业化不到5%。产学研用的状况与产业转型对自主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迫切需求存在很大反差。以2008年为例,企业在国内技术市场上达成的技术购买合同成交额为2163.5亿,其中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仅占1/10左右(263.9亿),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1.1基础条件不完善1.1.1产学研项目存在问题项目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我国产学研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一是开发出来的项目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即这个项目自身很好,但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项目。二是指这个项目虽然有着广阔的前景,但它是一个不完善、不完整的项目,实现商品化与社会化的难度较大。开发出来的项目与社会需求脱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科技投入机制的不同所造成的。在我国各项科技研究中,其经费都是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企业在研究经费上的承担基本没有,这使得项目研究人员在选择课题与研究对象时,多是从自身需求与判断出发,对产品的潜在市场与经济效益考虑较少,因此对是否有利于项目的后续推广没有正确认识。这种从学术角度而不是市场角度而确定的项目,自然是非常容易与市场需求脱节。企业在科技项目研究阶段的介入过少,也就造成企业不愿意吸纳不符合自身需求,未体现自身特点的科技成果。另外从程序上来看,科研单位完成的项目成果,只进行了研究小试,对于后续的中试,却没有能力进行试验,本应承担中

  试任务的企业,由于对项目的不了解,或是对项目市场前景的不乐观,不愿意投入力量进行科技成果的中试,这样一来,科技成果转换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此搁浅,科技成果的转换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使我国产学研活动的开展非常缓慢,客观上造成了科研单位与企业双方都不愿意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开展。1.1.2经济环境与体制的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建设了十几年,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更多的企业其竞争思路就是快速仿造市场比较流行的产品,而对先进的科技的需求并不强烈。依靠提高市场占有率或是进行价格竞争的模式,使一些最初制定以科技引领企业发展战略的企业,也显得信心不足,不愿意投入力量进行产品的创新与开发,这从客观上打击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开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秩序越来越规范化,特别是在企业市场竞争一块,以科技进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观点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企业对科技研发的重视程度的提升,将使更多没有自己独立研发力量的企业投身到产学研合作中来。与国外产业界自身具备强大的科研力量不同,我国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校,而急需科研创新的企业,却没有相应的科研力量,事实上,他们也没能成为科研创新的投资主体,政府仍然担任着科研投资主体的角色,而政府、科研院校、企业三方独立的科研体制,使我国产学研活动的开展受到诸多制约,难以协调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使各方开展产学研活动的积极性不能被激发出来,难以象发达国家那样十分便利地开展产学研活动。1.1.3政策导向作用不明显我国科技研发与管理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虽然在近些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由于长时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其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过重,现在的高校与科研机构,进行科技人员绩效评价时,仍沿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准,其突出特点是重视成果,轻视推广,重视论文,轻视项目的转化。这样一来,使很多的科技工作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出成果上,对于后续的推广不热心,其研究活动往往仅限于立项、研究、出论

  文。而没有应用推广的科技创新活动,根本不能发挥科技创新对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作用,于社会无益。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改革科技人员的管理机制与评价机制,一方面,将科技人员按所从事的科技活动的种类分为若干领域,从而保证科技人员都能在自己的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改革科学人员的评价机制,将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去,使科技人员保持足够的动力与压力,从而带着企业的期望开展相关研究,提高科技项目的社会化与商品化率。1.2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1.2.1驱动机制不完善首先,产学研直接关系着科研单位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开展产学研合作,必须充分考虑到合作双方的利益。企业一般更愿意科研机构能够开展一些研究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而高校则希望能够开展一些对学术发展有益的科研项目,这就形成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需求不平衡,降低了合作的可能性。其次,产学研活动对科研人员没有太大吸引力,使科研人员对产学研活动的开展缺乏主动性。在科研单位中,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与考核主要还是集中在实验成果与科技论文发表上,而对于产学研活动没有相关要求,这使得科研人员不愿意从事产学研活动。再次,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科研创新的重要性,新产品新技术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比于周期长的科研创新,生存压力让企业更愿意从扩大规模上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没有将着眼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继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上。最后,从科研院校来看,我国缺乏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对产学研项目开展过程中科研院校的利益保障不足,使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1.2.2约束机制不健全国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要求不高,考核以产值为主要指标等情况的存在,都使我国企业的科研创新缺少约束机制,导致了企业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正是因为企业没有一个必须要创新的压力环境,企业的创新被动多于主动。同时,我国

  《知识产权法》实施不力,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知识成果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作为科研成果提供方的科研院校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一些企业的不道德行为得不到应有惩罚,以及一些参与项目合作的人员不检点的行为,让研究成果轻易的就被卖给第三方,而花费大量投入的科研院校却成为了多余的人,这也让科研院校不愿意开展产学研合作。在缺少法律保护与社会诚信的大环境中,我们的产学研项目,即使开展,成功率也不高,其中原因不言而喻。相比较在这方面,国外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如美国1980年出台的“拜杜法案”,明确政府支持的科研成果归所在单位所有,奖励发明人,对中小企业给予支持等,为释放美国的科技生产力起到里程碑意义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先后制定《大学等技术转让促进法》、《产业技术力强化法》、《产学官合作促进税制》等一系列法律,加大产学研用合作力度,推进技术创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2.3调控机制不灵活政府部门对政绩的追求,使各级领导对更容易出GDP的固定投资感兴趣,政府对固定投资的过分重视,使其忽视了企业科研创新所带来的长远利益,从目前来看,政府缺少科研立项、科研融资、科技成果评价与鉴定以及科技成果转让等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机制,使人们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前期立项与投入上,对于后期成果的转让却没有相应调控,最终导致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过低的局面,没有真正发挥科研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2.1健全制度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开展制度保障是产学研合作开展的基础,没有健全的制度,产学研合作就无从开展,从当前情况来看,一方面要改革科研院校的科研活动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将科研人员的主要力量投入到科技成果的可转化上来,加强科研活动与社会企业需求的对接,从而提高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另一方面,要改革过于依赖固定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等短期行为的重视,制定相关制度,促使企业转变市场竞争手段,改变单纯依靠扩大市场占有

  率以及低价竞争策略,转而以科技创新为主,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法》的执法力度,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科研院校及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提高科研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2.2加强产学研调控,营造良好大环境一方面,政府应把科研院校纳入产业科研规划,有组织的有针对性的引导科研院校参与到企业的技术改造与新产品开发中去,从而鼓励科研院校的科技力量以各种形式进入企业,从而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同时对企业引进技术与设备的行为进行调控,尽量使企业引进技术而不是设备,并积极鼓励企业参与企业的引进行为,与企业开展合作,开发后续产品。另一方面,应用调控手段,改变一直以来的科研经费投放形式,将完全投向科研院校的方式改为注重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投放,从而转变科研院校一直以来的闭门造车式的科研活动,将科研人员推向社会,迫使其主动走向社会,寻找实用性更强的科研项目。同时,以有力的科研融资制度和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企业接收科研人员,开展产学研合作。2.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与科技的结合一方面,要加强应用技术研究,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理念,通过前期的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强化科研立项的针对性,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发挥其中介作用,积极为企业和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开展奠定条件。另一方面,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与途径,推广以科研院校以科技成果入股,产学研结合,科工贸一体化等多种形式的科研开发合作,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取代过去那种简单的科研成果买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研创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开展产学研合作,是科研院所及高校提高自身实力的发展需要,更是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极大推进,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经

  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要积极为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科技成果的转换,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强大动力,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参考文献References[1]马德秀.瞄准需求突破障碍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8-20.MADe-you.Aimatdemand,breakthroughobstacleandpromotecombinationofproduction-university-research-application[J].ChinaHigherEducation,2010,(12):18-20.[2]杨燕.产学研合作模式新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7):179-180.YANGYan.Researchonproduction-education-researchcooperationmode[J].Sci-TechInformationDevelopment&Economy,2010,(7):179-180.[3]曾小平.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4):3336.ZENGXiao-ping.Studyonthebottleneckandcountermeasuresofcooperationofproduction,learningandresearchofhighervocationalschools[J].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2010,(4):33-36.[4]董萌萌.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81-83.DONGMeng-meng.Production-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developmentmodeforChina′s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J].HeilongjiangScienceandTechnologyInformation,2010,(7):8183.[5]张彩虹,李国杰.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析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0,(2):82-85.

  ZHANGCai-hong,LIGuo-jie.Probeinto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cooperationmodelindevelopedcountriesanditsenlightenment[J].HigherAgriculturalEducation,2010,(2):82-85.[6]董尹.产学研相结合过程中的知识转移研究[J].情报探索,2009,(12):20-22.DONGYin.Studyonknowledgetransferintheprocessof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institutecooperation[J].InformationResearch,2009,(12):20-22.[7]王一凡.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和运作模式[J].科技成果纵横,2009.(6):26-28.WANGYi-fan.Constructionandoperationmodeof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platform[J].Perspectives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2009.(6):26-28.[8]李健.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三个阶段[J].中国科技产业,2009,(12):14-15.LIJian.ThreestagesofChina′sindustry-academiacooperation[J].ScienceandTechnologyIndustryofChina,2009,(12):14-15.

  

  

推荐访问:政府促进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 合作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