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13篇

时间:2022-12-22 19:30:04 来源:网友投稿

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13篇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行业高职院校对接产业园区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刘望;童孟良【摘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谋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13篇,供大家参考。

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13篇

篇一: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行业高职院校对接产业园区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刘望;童孟良【摘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谋求共同发展、共同获益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文章分析了化工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对接的必要性和现实问题,提出了深化化工职业院校与园区对接的对策建议,即通过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推动政府统筹协调机制的形成;在立法和政策层面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建立学院主导的校企全流程对接融合的运营机制;建立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对接双赢的保障约束机制.【期刊名称】《职业时空》【年(卷),期】2016(012)002【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动力机制【作者】刘望;童孟良【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4;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4【正文语种】中文湖南省工业园区的发展成为支撑全省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增长点。石化行业作为湖南第二大千亿产业,在近几年飞速发展中,已建立岳阳云溪精细化工产业园、衡阳松木工业园、望城铜官循环经济园、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个石化工业园区。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扎根化工行业58年、行业特征鲜明的省级示范性高

  等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学院发展的根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化工行业高职院校办学,既有行业依托背景,又有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园区企业支持,如何利用这些园区企业构建起校企对接培养化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长效机制,值得化工行业高职院校深入研究。构建化工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对接机制,能够整合校企社会资源,优势互补,实现院校、行业和企业多赢。(一)校企紧密对接有利于化工类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化工类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化工类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定位是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育规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化工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化学理论、化工工艺、化工设备、化工仪表、DCS控制等知识的同时,就要有足够的实习实训条件作保证。通过校企对接,企业的相关岗位可以供职业院校的学生实习实训,学习的理论上升为实践,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此外,校企对接有利于院校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熟悉新技术、新工艺,还有利于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推动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双提升。(二)校企紧密对接有利于提升行业的整体效益校企对接符合现代经济社会的分工理念,职业院校的任务是教学、培训和社会服务,为企业输送和培养人才。化工企业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不断引进专业人才外,还需持续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各类员工培训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化活动,教育培训并不是企业所熟悉的领域,如果企业内设培训机构组织培训,成本自然大大增加,培训效果也难以保证,从社会资源的总体配置来看,这种投入明显属于重复建设。与此同时,职业院校教师如果只是关门搞教学与培训,

  不深入企业一线,就无法了解学生上岗后哪些知识技能不符合企业的切实需求以及知识技能需求变化情况,也无法了解行业企业新技术和职工专业技能水平,导致学院专业课程设置落后,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职业培训不符合企业现实需求。因此,院校与企业对接,共同制定教学及培训计划、研发课程及培训教材、建设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基地,有利于优化配置学院与企业两方面资源,实现行业产出效益最大化。(三)校企紧密对接有利于提升企业员工素质随着化工新工艺、新型自动化技术的层出不穷,对化工行业本身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提升员工素质成了紧迫的任务。但化工企业毕竟是从事化学品生产服务的,其自身的技术及安全培训资源显然没有化工职业院校全面。化工职业院校都是老牌的化工学校发展而来,升格后都比较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技术研发,能够及时掌握化工技术发展的有关信息和发展动态。通过校企对接机制,职业院校教师掌握的新信息、新技术、新知识迅速传递给企业相关人员,能有效帮助企业员工拓展知识视野,提升专业水平,还能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校企对接既然是多赢的,在实践中就应该得到普遍贯彻。但实际工作中,化工职业院校的校企对接并不尽如人意。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对接机制尚未建立职业院校对接园区企业缺乏统一组织协调机构,没有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对接工作还处于一校一企、一事一议的自发状态,政府或行业统筹协调缺位。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并没有明确企业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职工培训方面的具体义务,而各级政府机关也缺少相应的统筹协调机构,使校企对接工作虽然各方思想有共识,而行动却难以有效进展。同时校企合作双方缺乏利益共享机制,由于院校、企业以及政府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各自的价值取向和诉求也不同,双方在利益方面上的不一致,导致他们在合作中存在着差异化甚至理亏的心态,这种状态导致校企合作存在短期

  行为,无法持续推进。此外,校企合作也缺乏有效管控和监督机制,各方随意性较大。(二)对接意识不强地方政府没有把校企对接工作纳入园区建设发展规划,院校对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到位;园区和相关企业并没有把职业院校作为解决技能人才匮乏和技术服务的合作伙伴,主动对接职业院校的意识不强。通过对望城铜官循环经济园8家典型化工企业调查发现,企业过多考虑对接中自身付出的成本和风险,比如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还会产生管理成本,甚至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在缺乏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学生毕业后能否来企业就业也不确定,部分企业追求利益的短视行为严重影响了校企对接工作的开展。(三)对接层次不深入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校企对接注重形式,成为校企领导的形象工程,注重签订形式上的协议。在实际运行中院校临时派个教师到企业搞技术服务,企业偶尔派个工程师到院校上课、讲座或者研讨。高层次的应用技术研发,技师、高级技师层面的培训对接很少。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近5年来每年承接两期巴陵石化公司的技师培训项目虽然效果很好,但培训规模没有有效扩大,服务区域经济还远远不够。在具体实践中有的企业委托高职院校培训也只讲形式,对学员的考核评估不严,对培训质量要求不高。同时企业对高职院校教师开展技术服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调研中发现各院校对接方式相互复制,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真正紧跟行业企业需求、深化内涵的对接新模式鲜有范例。此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不能完全适应园区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设计与园区的产业结构紧贴度不够;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缺乏创新思维,无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一)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推动政府统筹协调机制的形成搭建由园区管委会、企业、学院组成的沟通交流平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战略联盟,由园区政府统筹协调,形成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应明确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用工问题、技术服务问题)、统筹园区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校企合作相关信息公开等职责,并具有督促检查职能,依托战略联盟促进校企合作有效实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统领全局,共同为职业教育与园区企业的对接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敦促各方竭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制定相关文件、资金倾斜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园区企业与院校对接的主动意识。促进院校紧贴园区企业进行课程设置,力求做到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适应、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适应、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适应。引导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探求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新路子,把战略联盟打造成职业教育与园区企业对接互动的重要平台。(二)通过立法和政策层面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是实现校企合作有效运行的关键,必须要深入分析校企合作双主体的动力源,通过满足各自需求以增强合作的动力,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文化共融。1.构建政府主导的外部动力机制。院校热企业冷的校企合作现状更需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然而这仅靠高职院校与企业主导结合以及市场机制的调节远远不够,必须由政府建立起操作性强的机制和制度保障,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稳定健康地发展。一方面,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职能,明确规定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评价及指导体系,对校企合作进行评估,协调指导不同类型的企业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保障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政府应加大投入并出台奖励措施,提供政府财政经费及税收政策扶持,充分调动院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积极性。

  2.构建校企互利共赢的内部动力机制。校企合作主体是院校和企业,双方合作的动力源不一样,校企双方的需求就是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企业和高职院校都要找准对方的诉求,建立互利共赢的内部动力机制,从而相互支持,和谐发展。(1)企业的动力源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①获得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企业结合行业和自身的人才需求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期待高职院校的育人计划贴合企业的用人计划,解决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问题,企业更希望通过“订单”班为自己量身打造技能人才。②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化学化工新工艺、控制技术及安全环保知识日新月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支撑。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尤其是一些长年在行业领域一线兼职的教师,对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能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实现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突破。③利用院校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一是院校可以为企业进行上岗培训;二是院校可以对在职员工开展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培训。企业期待校企合作使高职院校成为自己的员工培训基地。④获得政府的政策性优惠。如税收减免、经费扶持等,期待政府为企业对支持院校学生实习所投入的经费及员工的教育培训买单,企业借助与院校的合作获得一些政策支持和优惠,帮助企业取得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和空间。⑤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高职院校在信息获取、技术创新、专利意识、品牌意识、社会影响方面具有优势。一方面,企业可以在校企合作中通过设立企业冠名的实验实训室、奖学金、奖教金等,扩大企业在院校和行业校友中的影响,传播美誉,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和院校联合冠名办特色订单班、特色二级学院,不断扩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2)院校的动力源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①获取企业的资助。院校期待合作企业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提供经费资助新增教学科研设备,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②获得行业企业的信息。如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企业技术服务需求信息、企业对职业岗位素质能力要求的信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反馈信息等。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校外基地是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舞台。院校只有和企业合作才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现场教学环境,实现职场环境育人。④获得研究选题。高职院校的科研注重于应用技术开发,着重解决企业生产一线的应用技术难题。企业的实际技术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研究选题,通过对接企业,院校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科研动态和最迫切需求的技术,从而找到研究选题,并解决企业的实际技术难题。⑤建设“双师”师资队伍。通过与企业合作,一方面,院校的教师进入企业跟岗挂职锻炼,为专业教育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期待引进企业的创新人才和能工巧匠到院校任教或指导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从而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充分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合作企业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使人才培养能够紧密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大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通过校企双主体在合作中的动力源分析可见,只有当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起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以及能满足双方合作诉求的动力机制,才能建立起长效、稳定、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三)建立学院主导的校企全流程对接融合的运营机制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操作层面全流程对接的运营机制。为了与企业对接,

  学院应设立专门处理校企合作事务的部门——对外联络处,主要负责联络企业,搜集企业校企合作中的诉求,以最快的速度反馈到学院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石化产业,构建了化工生产与检测技术专业群,专业群全面全流程对接企业,对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接化工产业优化升级调整人才培养目标;(2)对接化工技术类岗位标准建设专业群课程体系;(3)对接化工生产现场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4)对接化工企业高端技术团队建设专业群教学团队;(5)对接企业员工评价标准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此外,资源配置与企业工作现场对接。开展企业专家进课堂,积极引进企业一线专家担任专业兼职教师,所有教师坚持一年一月一线,积累产业经验;实践教学设备基本与企业新技术同步,校企共建典型产品“煤制甲醇仿真教学工厂”、培养学生核心技能的DCS控制化工单元操作实训中心。为充分发挥学院服务企业的功能,学院坚持科研课题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对接。学院推行骨干教师一人服务一家现代化工企业制度,组织专业教师进企业跟踪技术工作,实施“访问工程师”计划,立足产业和市场实际,主动将企业的应用技术攻关项目引进教学与科研,既服务了企业,又培养了教师的研发能力。(四)建立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对接双赢的保障约束机制校企合作保障约束机制是职业教育中的合作主体为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通过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措施以保障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及其发挥作用功能的总称。企业和院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提高经济效益;院校的主要宗旨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追求育人质量和社会效益。校企合作是战略伙伴关系,其合作动机来自双方利益和效益的驱动,在院校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携手发展”的有效平台,使院校在这种合作中决不是企业的“索取者”,而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持者”,企业和院校都能从合作中真

  正获得实惠。对社会来说,解决了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就业两大难题。对政府来说,校企合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因此,要构建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机制、运行保障机制、合作双方的利益保障机制三大机制。通过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由政府主导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激励约束与评价监督机制,规范校企合作的内容与行为规范,通过税费减免、经费扶持等保障合作企业的权益。在法律框架下明确合作者的行为并采用合作章程、合同等形式将其物化,有助于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也有助于理顺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有约束才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实现校企合作的法制化。

  【相关文献】

  [1]黄国清,黄昭栋,苏力华,等.高职教育校企多元化合作动力机制的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2]徐健.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8).[3]刘明忠,孙旭东,孙杰,等.高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5,(3).[4]陆.政校行企联动模式下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2).[5]朱春艳.电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对接培养人才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颜楚华,王章华,邓青云.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弓箭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篇二: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基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五个对接"模式研究

  作者:杨彩卿,刘力蕊,黄国雄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8期

  摘要: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校企深度融合,主角是企业,主体和主导是职业院校。通过对保定区域五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五个对接”已经在职教领域普遍开展,成效显著。本文将实践中的有效策略和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五个对接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8.039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8—0136—03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五个对接”模式就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实现共赢基础上的有效方法。其基本含义是指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是校企合作建构的基础

  专业与产业其实就是鱼与水的关系,所谓“水之不存,鱼将焉附”。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就是缘于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就需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校企进行了深度合作,也就实现了职业教育的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一)把握高职专业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地方性的特色,它是生成新专业的原动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的策略是突出产业特色的建设原则。笔者对2017年保定区域四所高职院校的招生专业分析发现: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保定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专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冀中职业学院和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重复率极高,两校重复专业达13个,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严格高职专业设置程序

  冀中职业学院在专业设置过程中,设立了五个步骤:开展人才需求信息的社会调查、开展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开展职业分析和专业设计、申报审批备案、实施专业调整及评估。经过多年实践,该程序既严谨又慎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专业设置的科学合理。

  (三)合理优化专业布局

  2015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职业院校应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围绕强化工业基础、提升产品质量、发展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专业、培养人才。近三年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陆续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新增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专业;冀中职业学院新增民族传统技艺(缂丝方向)专业。而将税务、旅游管理、市场营销、舞蹈表演等专业逐步取消。

  (四)跟进专业预警机制

  冀中职业学院建立校内预警机制。依据连续三年的招生情况,划分专业等级。评价结果作为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师资招聘、年终考核等项目的参考依据。坚持按照大类招生,构建相对稳定的专业群,形成相互弥补、相互补充的局面。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布局了农业类、畜牧业类、自动化类、机械设计制造类、汽车制造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金融类、财务会计类、旅游类共十大专业群,有力保证了招生规模的相对稳定平衡。

  (五)深化专业合作机制

  冀中职业学院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加强专业建设,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这个发展契机,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倡导双创就业。学院拥有285家稳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按照互惠互利、专业对口、互补共享、动态发展、示范引领的原则持续深化校企合作。

  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校企合作建构的必要因素

  在课程内容的选定过程中必须有企业人员全程、深度参与。具体实践时,首先搜集分析该专业相关职业标准,确定工种和级别,高职应培养四级到三级的技术水平,一个专业涵盖3个以上的工种。对相应工种和级别的职业标准进行能力素质分析,进而确定专业核心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课程开发理论,整合为学习单元。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有:行动导向、项目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各个理论各有所长,教师应尊重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依据学情、硬件设施条件和职业标准进行课程开发。

  以高职公共课《计算机基础》的“Word文件”内容为例。按照传统做法,教师依次讲授“Word的启动与退出”“汉字输入”“文件的新建和保存”“文字的剪切、复制和粘贴”等,每个环节均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学生操作。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形成任务驱动式教学,将此部分设计为6个任务:输入一首诗、打印通知、图文声并茂的唐诗、设计电子报刊、编辑论文或书稿和建立群发学生成绩单。与工作过程密切相关的任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通过系统化的设计,缩短了学生职业实践的时间。

  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校企合作建构的充分条件

  职业教育与企业深度合作,则以“校中企、企中校”的方式合作为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课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校企合作中以定向班订单培养最为成熟,受到校企双方的欢迎。

  (一)校企共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建设一体化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需求、职业岗位分析、专业技能及专业课程体系都需要咨询企业的相关人员,共同研讨制定。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企业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及职业有关法规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明确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使学生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处置、生产、检验、营销等环节形成体系,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增强。

  冀中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开发教学做一体化教材时首先聘请了在工程第一线的专家参加,如定州长安汽车的人力资源部专家、总装车间主任和总工程师,保证编写质量。

  成立了校企双方参与的编写小组,邀请专家对编写人员进行培训,高度统一对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明确每一本教材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校企合作开发教学做一体化教材,能够突出教材的职业性。编写出的教材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全面分析了职业岗位需求、职业活动及流程,科学设计了编写方案及实施,教材评价及修订等,切实突出了教材的实用性。

  

篇三: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

  本刊记者

  “镇校企”合作办学——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契合当地产业环境,对接产业设专业,以“一镇一品”的产业布局为基础,实施“一镇一品一专业”建设,建成制造类、现代服务类、艺术设计类、电子信息类、化工类5大专业群,在产教融合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但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之路并没有在此止步,学校开拓创新,以产业学院为平台,进行了“镇校企”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合理布局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继续教育三大功能。产业学院是该校依托现有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与专业镇政府在其产业园区合作兴办,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实体机构,是“一镇一品一专业”办学思路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古镇、沙溪、南区、小榄4个专业镇(区)的特色产业园区合作兴办了古镇灯饰学院、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和小榄学院,将办学边界从中等城市向下延伸至乡镇,实行差异化、特色化和创新式发展战略,使教育科研资源辐射到镇区企业、社区,有效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该校还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通过在产业学院实施董(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创新现代高职院校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学校初步建立了校企共同创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实习就业共担的“六共”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实习实训难、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专业服务产业难等4大现实难题。

  该校初步形成了“总部+基地”办学格局,校内依托产学研园,成立产学研园理事会和中山市产学研战略联盟,校外依托4个产业学院建立起辐射24个镇区的成人教育基地。产业学院成为学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实践平台,成为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现代学校管理制度、长效校企合作机制、招考制度、面向地方的社会服务能力、面向社区的终身教育等重要和关键领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载体,开创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资源和质量双驱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策略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面临以下挑战:(1)学校资源有限,不能适应校企合作的需求;(2)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企业人才的岗位需要;(3)职教

  机制不健全,不能适应校企合作的市场运作。为此,该校通过实施资源和质量双驱动策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难题。

  1.整合学校自身各种资源,优化合作条。该校采取了三个措施来整合自身资源:①整合专业设置,实行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的举措。②提高师资素质,实行竞争上岗、以职定责、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措施,并聘请设计师、学者和企业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聘任企业师傅担任兼职教师。③改革实训模式,通过对接产业办专业,面向市场育人才,把企业引进校园,把课堂搬进车间,实现实训中心对接产业链。

  2.主动融入到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分担政府重任。依托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特点,参与当地产业发展规划,整合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科研机构、高校、地方商会等各种资源,开展五位一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

  3.与创业成功毕业生合作,反哺学校发展。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认为优秀毕业生回校寻求合作是最直接的资源。如该校与中山市暴风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电商产学园,电商产学园设置了一系列学生的实操岗位,为学生的实训实操提供了大量机会。

  4.给企业最大的红利,发挥资源价值。学校主动提供场室,邀请企业把生产设备、技术精英长驻学校,允许其按照生产实际进行运作。企业把设备和师傅投入到学校教学中,把生产计划和教学计划结合起来,和学校教师共同实施和改进教学。

  5.建立民主透明的运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形成明确、可操作的机制,并在运行中予以不断完善。学校、教学、学生与企业、生产、员工间的利益关系、责权利要明晰,制定产权协议、各方责任书,从而有效保障校企合作有效进行。

  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道路上,触碰了职业教育的5个实质性问题,即:如何吸引企业融入职业教育,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对接岗位工作,如何实现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同步进行,如何使学生完成“学生——学徒——准职业人”的转变,如何使指导教师完成“职业人——师傅——人师”的转变。为解决难题,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在和南沙大酒店10年的合作中,提炼并实施了“校企双主体,办学双协议;教学双任务,育人双导师”的合作模式。

  “四双”产教融合模式——旅游职教集团校企合作新思路

  该校和南沙大酒店围绕以下六个主题开展校企合作:一是开发实习教学要点库,解决实习教学内容的问题;二是开发实习大纲及编写实习教材,解决实习课程微化落地的问题;三是配

  备企业导师,解决“师带徒”的问题;四是建设企业课堂,解决实习教学场地的问题;五是建设数字化实习课程资源库,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六是落实顶岗实习考核与评价,解决实习质量评估的问题。目前,学校提炼的“校企双主体,办学双协议;教学双任务,育人双导师”的合作模式,已在广东旅游职教集团普及推广,“四双”产教融合模式在解决校企合作相关问题上取得了突破。

  1.“双主体”着眼于解决企业融入职业教育的问题。10多家合作企业参加广东旅游职教集团,常务理事单位在集团“六共模式”(人才共育、利益共享、基地共建、机构共管、校企共需、契约共守)框架下承担教育责任,开展校企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就业指导服务六个方面的合作。

  2.“双协议”着眼于解决校企合作的规范问题。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明确并细化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实习协议由学校、学生、家长、企业四方签订,明确学生遵守企业纪律、开展岗位工作的义务,明确企业落实教学计划的义务。

  3.“双任务”着眼于解决实训教学体系化的问题。实训教学体系化指“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的情景教学和“促进学生向准职业人转化”的实操教学。

  

篇四: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对接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校企合作策略探析

  作者:周南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5期

  【摘要】本文对湖南湘江新区校企合作参与各方的定位与功能予以完善,并提出响应区域经济与教育发展规划的园区校企合作整体思路、对接举措及保障机制,以求在政府、职业教育机构、园区企业之间形成一个良性运行的有机体系,实现园区产业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圆融共通。

  【关键词】校企合作;园区;湖南湘江新区

  一、以校企利益共同体建设为平台,优化合作机制

  1.优选合作对象

  综合考虑合作者的利益诉求以及成长性、规模、资源、能力等要素,在一般性合作和深入沟通的基础上优选合作主体。尤其是对合作企业的选择,除了专业的对接因素之外,更应该考虑:第一,企业是否掌握了行业先进的标准技术,以迅速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高端性;第二,企业是否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以保障合作资源的充分有效;第三,企业负责人是否具有回馈社会理念和长远的企业发展目光,既能在传统的合作领域与学校合作,又能在新的合作领域与学校沟通。

  2.化解合作方矛盾

  在合作各方中,政府出于社会事务全局考虑,需要协调经济、社会、教育等各种关系,即使在教育体系内部,也需要协调各种教育类型和层次的关系;行业企业出于利益驱动的需要,从企业成长与投入回报的角度考虑合作关系;职业院校出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要,亟待从人才信息、资金设备等方面得到支持。各方不同的出发点,势必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冲突。因此,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建设,应从机制构建着手,建立政校企联席会、信息通报、矛盾化解等制度,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

  3.引入第三方评价

  综合社会、行业、企业要素,构建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对学生在校期间、毕业后年和年的职业发展历程进行评价,建立起“园区、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质量保证机制。

  4.促进中高职衔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整合不同层次类型的职业教育资源,凸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优势。在市政府、市教育局、园区管委会统筹协调下,由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在集团内成立对接湘江新区支柱产业的工程机械类、汽车制造与维修类等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整合区域内中高职软硬件资源,凸显集团的专业资源优势,开展专业共建、订单培养、人力资源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合作项目。

  二、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专业资源对接

  加强组织平台建设,形成联动指导格局: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建立有企业和办学方参与的“理事会”的校企合作平台,学校的专业建设必须在理事会指导下进行,具体指导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改造、专业申报等。在学校专业建设理事会的指导下,各专业由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企业现场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企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全程,校企共同制订专针对学校专业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制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的标准与指导性文件,对专业建设状况量化评价,逐步稳妥淘汰不适应园区产业发展、建设基础差、就业水平低的专业。

  三、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优化课程体系

  1.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课程结构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各专业校企共同设计推进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课程体系。重点构建三个模块:一是基本职业素质模块,包括人文素质模块课程与专业基本素质模块课程;二是双证融通职业能力模块,根据职业岗位工作流程或典型工作任务,依据职业岗位(群)要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具体工学单元,将系列工学项目模块和项目综合实训模块相结合,并设置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课程,开设相关公共课程及专业素质选修课程;三是职业定位顶岗实习模块。包括就业指导讲座、专项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见表。

  2.打造“课证融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突出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从职业角度构建课程体系的内容架构,打破课程学科体系,坚持“能力递进、双证融通”的模块化教学,以工作过程为主线,适应行业工作岗位对技能的要求,确定工学项目系列模块,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构建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体系。推行拟真工作场景的项目教学。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各专业建设理实一体教学场地,引进合

  四、以多主体投入为依托,建设开放型实习实训体系

  1.构建“政、行、企、校”四位一体,“共建、共享、共赢”的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机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采取学校主体、企业主导,“校企共建共享”等多种方式,依托长沙高新产业园区管委会和园区企业,建立以理事会为基础,以企业资金、设备、技术等模式建立股份制基地建设运用管理模式,明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关系,形成由松散型管理体制向紧密型管理体制的转变。同时,按“企校一体化”的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实行企业、学校共同建设与决策,学院教务处、校企合作处、实习就业处和各教学系部合署办公,分工协作,共同开展各个专业群校内外实习实训工作,建立“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新机制和模式,包括激励与约束机制、沟通机制、选聘机制、保障机制、监督与评价机制等,实现技术研发、合作培训、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等方面“共建、共享、共赢”。

  2.构建“投资主体多元、运行模式多样”校内实训(室)基地

  职业学校根据“依托园区、对接产业、服务企业、成就职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学院专业集群,按照工学结合形式多样的特点,创新引进企业、引进产品、引进资金和技术人员的多元化建设模式,校内实训(室)基地建设以虚拟型、仿真型和生产型为主,构建“投资主体多元、运行模式多样”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五、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推进合作育人成效

  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紧密对接行业产业,根据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以长沙各产业园区合作企业的实际岗位对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为导向,以企业高职岗位、职业活动需要为主体,人才培养规格应体现“双素养双证书”的要求。

  

篇五: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共建实践与探索

  作者:刘华来源:《江苏科技信息》2018年第27期

  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以质量为根本开展多样化特色发展,必须面向产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以培育创新应用型特长人才为目标,实施以专业共建为突破口,明确专业共建具备的基础和条件,明确指导思想、建设方针、建设要求、实施内容等,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更切合企业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现代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应用型高校转型也经历不断发展完善历程,2012年教育部制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3月,教育部提出鼓励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2014年5月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提出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要推动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为更好实现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加快应用型专业建设,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专业共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有机融合,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实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明晰基于应用型转型发展的专业共建指导思想

  由于存在不少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课程体系与企业实际脱节、专业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忽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及企业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1],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实施校企专业共建是很好解决专业建设发展中各种问题的途径与有效方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指出“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到“十三五”末,建成一批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因此必须坚持“产业需求定专业、企业需求定课程”的工作思路,建设途径按照“引入、对接、共建、双赢”的方针,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充分调动和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密切与企业(行业)的联系,补充办学资源,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遵循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共建途径与方法

  2015年10月三部委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首先在建立行业校企的合作平台基础上,通过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争取“地方、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学校集聚,合作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没有校企合作平台,单纯靠地方本科高校自身是完成不了这一转型的。再次,校企合作关乎应用型高校的科研与服务能力。一些有实力的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认识到“教学立校、科研兴校、服务强校”的道理,积极支持教师参与企业的科技研发[2]。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共建项目的建设要坚持“引入、对接、共建、双赢”的八字方针。其中“引入”企事业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校外资金,设备设施以及标准、工艺、技术等。“对接”校内外项目研发、技术创新与改造、成果转化以及对接就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计划。“共建”校内外共建专业、课程、教材、队伍、实验中心(室)、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意创业基地以及共同进行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双赢”是校企双方通过深度融合,学校为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等提供智力支持;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技术培训、资金支持和基地建设,双方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走合作共赢之路。

  3实施专业共建的建设目标任务要求

  (1)通过校企合作,找准专业与企业(行业)需求的结合点,建立健全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共同管理评价学生,校企资源、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

  (2)专业共建把握4个工作环节,即找到与专业对口的企业,与企业签订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校企共建专业合作协议(章程),切实推进协议、权利责任的实现与履行,及时总结校企合作的成果,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3)专业共建按照企业(行业)人才需求优化整合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联合企业(行业)共同制定基于能力培养和人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逐步实现校企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做到育人与用人相统一。

  (4)通过合作推进教师顶岗锻炼,逐步开展教师进企业(行业)活动,特别是核心课程授课教师要制定实施计划、分批次深入企业(行业)进行顶岗锻炼,加强高校专业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双师型和企业(行业)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5)发挥利用学校专业教学、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优势,和企业(行业)生产实践、兼职教师、设施设备的优势,调动校企双方的合作积极性,采取资金合作、技术合作、设备合作或其他形式合作的方式加强和深化校企共建专业,实行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6)实施专业共建,实现共建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标准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并进行推广和应用。

  (7)最终实现形成基于本专业自身特点的、满足不同需求的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实验班、冠名班等人才定向(订单)培养工作。

  4夯实开展专业共建的基础和条件

  (1)明确应用型专业共建的职责使命,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紧盯学科发展前沿,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增长点,制定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紧跟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以“就业有本领、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制定一套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的管理、安全制度体系。做到工作有章可依、有制可循,保障校方、企业、学生的共同利益,制定例如《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协议》《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规章制度。明确协调管理层面、教学层面、效果评估与监督层面的职责与任务。3个层面环环相扣,协调发展,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作用[3]。

  

篇六: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江西省职业教育优秀论文集收录论文

  校企合作“五种对接”的实践与思考

  江西省华忆电子工业中等专业学校:章谋

  摘要: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的五种对接模式的分析,总结出中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向市场、更新观念,必须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适应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对接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建立校企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校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有职教政策的指导《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学校,更应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学校只有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才能带动教材知识点和教学设备的更新,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2、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中专学校,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张、制约学校发展;三是师资匮乏,办学能力下降。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学校的生成和发展。二、校企合作的几种运作模式(一)校长对接厂长

  校长、厂长是校企合作的决策者,通过沟通、洽谈确定双方的培养目标和运作模式,制定校企合作的纲领文件,**双方在具体合作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为深入合作,无缝对接创造条件.我校与华忆科技(吉安)建立了校长与厂长联系议事日制度;互换挂职学习制度;干部交流学习制度.(二)专业对接产业

  学校设立的专业必须紧跟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产业需要适

  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做支撑.学校的专业与企业的产业必须紧密结合才能相互推进共同提高。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视听方向)与华忆科技(吉安)DVD、PDF相对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昆山宏致机电制模相对接;电子信息专业与昆山扬皓光电投影设备相对接。对接运作方式主要有①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②开展学校教学与企业培养一体化设计.③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④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共同编写新教材.⑤改革教学模式,实现“做学一体”。(三)、课堂对接车间

  课堂对接车间通俗的说就是把课堂搬进车间,车间建在课堂。具体方式有:1、顶岗实习。早在2003年我校便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上海华忆、深圳华忆、深圳亚忆、东莞多彩、深圳博科、东莞力大等公司)顶岗实习3—6个月,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好效果.2、订单培训.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定向培养机制.根据企业所需求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学校先后与昆山阳皓、昆山宏致、东莞连展等多家企业签订人才的“期货”订单.这样先解决学生毕业安置的后顾之忧,然后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落实实训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等。企业派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培训以达到企业“订单”的要求,学生毕业后到相应企业就业。3、双元定向。即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变学校招生为企业招工,学校与企业共同招收具有双重身份的学生,即“一”元是学生,另“一”元是企业准员工.学校分别和这些企业签订“双元定向”培训协议,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对其进行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培训,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考试合格后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工人”,享受企业正规员工同种岗位的待遇。我校先后与昆山宏致、吉安华忆科技签订了双元定向协议。(四)、教师对接师傅教师对接师傅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实现深度校企合作的保证。我校定期委派专业教师进驻合作企业工程部、研发部领岗实训,同时邀请企业工程技

  术员来校对老师进行技术培训。学校先后委派陈小军老师、肖卫东老师赴昆山宏致;章谋、刘华刚、罗滨、周声刚赴深圳华忆培训。宏致委派胡建国工程师;连展委派尹瑞达、肖诗云工程师,深圳华忆委派郭显明、王大勇、曾利民技术员来校进行教师培训。(五)实训基地对接研发中心

  充分运用我校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设备优势加强与合作企业的研发中心合作,由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开发新产品。合作企业大大缩短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提升了产业市场竞争力,教师参与研发提升了学校科研水平,加速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学校本学期安排彭贱根、刘盛伦两位教师参与华忆科技(吉安)光伏项目开发。

  三、校企合作的组织与实施1、成立专门机构.学校成立了专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

  并下设办公室,设有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各一名.主要负责市场调查、签订协议、制定培训计划等工作。

  2、签订合作协议。学校通过考查,先后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国家井岗山经济技术开以对区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双元定向”培训协议(吉安华忆科技、昆山宏致、昆山扬皓、井开区红板、协等公司)。

  3、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合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行业特点,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材,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引进课堂。

  4、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放在首位,经常派教师深入企业研发、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技能、新产品等情况.同时还从企业聘请一些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承担企业产品课程的教学。

  6、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标准.校企双方制定出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标准,学校制定详实的教学计划

  四、几点反思1、专业和课程设置随机性大。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要根据企业要求设定专业和课程,只要合作企业的变更或企业产品的变更等外在因素的变化,都将导致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变更,使得专业和课程稳定性相对较弱,不利于专业建设的稳步发展。2、教学资源重组频繁。在合作中要结合企业岗位性质,改变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一旦合作项目更换,必然要调整培训内容、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造成教学资源重组频繁,给学校常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3、合作层次有待递进。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主动寻求合

  作企业,企业较被动,甚至有点“一厢情愿”的感觉.合作层次不深,没有将学校或班级办进企业,也没有将企业的某个车间引进学校,更没有校企合资开发项目.

  总之,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开拓和创新,才能使这项工作迈向深入。

  参考文献:(1)蔡泽寰: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字数3018)

  

  

篇七: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一、实施背景

  -----校企合作案例马忠香

  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

  然与趋势。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

  为契机,首先开展了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

  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要

  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一

  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把职

  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

  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合

  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

  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

  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

  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

  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

  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

  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

  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

  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

  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主要目标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

  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

  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

  系;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

  接职场环境,创设实训基地;

  对接企业专家,创建双师队伍。

  人才课程队。

  1.对接职业

  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内容专家

  "五个•对接促令作

  近年来,中职教学模式以学校培养为主,沿用学科课程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差距较大,企业还需要对毕业生进行长时间的岗前培训。为了解决企业用人与学校培养不对口的矛盾,我校首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企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与行业企业一同构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经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和一线导游人员多次研讨,确定了旅游专业的专业技能方向和对应的岗位。并按照职业岗位分别确定了典型职业活动,提岀“以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职业标准等要素分析典型职业活动特征;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确定专业课程设置,按照企业工作过程

  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核心技能课程+拓展素质课程(顶岗实习)”模块化课程体系。

  1.2

  3K»Y优业

  ZV

  旬10

  '[.;人廿人g

  培UII

  丈八业甚础模块

  MR务人Mk务人』JK务

  IU笛

  (庶

  (乓旅游

  叭(1心冋:丿1礼仪丿1法规丿族ViC)RrJV丸ffi

  导游曰讲侨园按待更恨饮服务更客房服务曰

  形体训练

  1—2

  1W/J

  總JL

  .

  谄文数学

  计竦机

  6:1|

  徳ff

  旅游服务与皙理专业桃块化课程体系枢槃0B

  在教学安排上前两个学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公共基础课遵照教育部新修订颁布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专业基础模块对接初级导游员操作标准,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满足其专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第三、四学期进行工学结合,开设“核心技能课程”课程,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并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补充课程内容。拓展课程贯穿一到四学期,包括岗前素质培训、考证培训,结合企业特色文化,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到综合素质,五、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

  务鸟普理寺亚摩/虚1袁免舎体帝团併解

  2.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1)贯彻国家标准,设计课程学习领域。学校多次组织校企研讨会,

  并积极深入岗位工作现场开展调研,了解工作流程所依据的国家标准,与企业专家一道设计课程学习单元。参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旅行社经营自量标准》,借鉴企业生产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将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学习情境。

  (2)突出工作过程导向,实施“课岗对接、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

  每一个学习情境由若干个来自于现场的工作任务组成,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训基地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使用导学手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任务单和工作页引领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和实施;最后通过评价表完成对该任务的评价,评价上采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专家

  组)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评价项目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5S”行为规

  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工作页、学生学习手册、任务单、考核与评价表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工学结合不单纯是使学生接受岗位技能的培养,还应了解企业文化对员工成长的要求。我们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求学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首先要求学生树立“入校如入厂、上课如上岗”的观念,按照企业的架构组建班级,以企业冠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级管理机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经理(班长)负责制”,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如考勤制度、早会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等;学习企业的管理手段,每天组织早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同时加大监管执行力度,成立学习纪律检查小组,对违纪者照章处理,公正严明。

  

篇八: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规范校企合作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一、解放思想,探索校企合作的创新之路

  潍坊职业学院从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强劲需求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渠道、多形式地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程对接、全方位服务”的校企合作局面,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与社会的多方共赢。

  (一)全员参与,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二)校企对接,共育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学院在教学基本建设、人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深入推进校企对接,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教师与企业互动

  学院通过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引进聘用企业专家到校任教等措施,先后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到企业实践锻炼,从企引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聘任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目前,学院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22年学院5项教学成果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两项是与合作企业共同获得,标志着学院校企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专业与产业对接

  学院按照“工为重点、农为特色、经管结合、兼顾文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成立了由社会与产业部门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围绕地方产业办专业,紧锣密鼓地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目前,学院已开设分属11

  个专业门类的高职专业40个,基本形成了机电、化工、经贸、信息、农林等5个专业群,与潍坊市的支柱和主导产业实现了良好对接。

  3.课程与企业接轨

  学院成立了由企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精品课程建设小组,以“开发特色课程、打造精品课程、优化核心课程”为抓手,按照专业岗位群的需要制定、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出多学科综合化、多技术一体化的、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使得各课程建设更加贴近企业、贴近岗位、贴近实际,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联合育人,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实现了培养人才校企零距离接轨。

  4.实训与生产结合

  学院成立了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有企业专家参与的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建成了集实训教学和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学院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规模,建立了100多个稳定的条件优良、合作紧密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实训基地校内校外相衔接、实训生产相结合。

  5.校企共管共评

  学院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共管、共同评价机制,健全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体系和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积极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管理学生的实习实训,并根据企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定期聘请合作企业专家担任学生管理校外辅导员,定期开设相关讲座,介绍企业的经验理念、企业精神、值观念,

  进行就业和创业的指导,有意识地将业文化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三)全方位服务,主动服务

  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务、对口支援和社会培训,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积极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

  学院发挥多年来贴近农民和熟悉农民教育培训的优势,瞄准潍坊市农业产业化迈向农业国际化,急需懂市场、会管理、了解现代农业技术的领头人这一需求,借助政府力量,调动教学资源,大力举办花卉、果树、育种、绿化苗木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业新技术,提供致富信息,使受训人员达数万人次,引领他们成长为乡镇企业家和科技致富带头人,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

  2.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和阳光工程培训学院充分发挥“潍坊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作用,先后承担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新技术应用、农业经济管理和电子政务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培训结业市直部门科级干部2000多人。学院充分发挥“山东省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作用,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0余人,致富了一方农民百姓,为潍坊市干部教育工作、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3.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学院依托技术资源优势,组织专家教授到厂矿企业、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活动,通过设立咨询台、现场指导、发放宣传材料、制作科技宣传展板等手段,把最新的实用技术、科技知识送到了生产一线,同时将学院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学院还组织大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奔赴企业和乡村,开展社会实践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了长期服务基地。

  二、解放思想,推进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

  (一)转变观念是前提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高技能人才。只有引导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企业、面向会,大力实施校企合作,形成学院和行业企业良性互动,实现互惠互利共赢,才能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基地建设是基出和加强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和根本要求,搞好实验实训建设则是落实和实施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听取企业意见,聘请企业专家作为项目建设顾问,在方案制订、设备选型、物品采购、安装调试等环节上双方全方位参与、全过程跟踪,是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化发展的基础。

  (三)互利双赢是动力校企合作的效果,最终是看彼此互惠互利的“双赢”程度,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遵循“与时俱进、团结拼搏、精诚合作、共谋双赢”的合作原则,赢得合作企业的信赖和支持,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共赢。

  (四)实现就业是目的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保证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得以应用,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和关键。因此,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学生的学习才能与岗位需求对口,与市场接轨,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五)政府重视是保障

  多年来,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出台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在财力和精力上都给予了积极扶持,整合学院、企业各方资源,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为学院办学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实施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新模式

  实践证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是整合学校和地方相关资源、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是更有针对性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高校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坚持模式的多样性和主体的多元化,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要发挥好职教集团的平台作用,探索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规模化、集约化的新型办学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通过规模化运作,实现校企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双赢,打造专业性职业教育航母,整体提高职业院校适应市场的竞争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

  (二)实施校企优势互补、人力资源双向互动新模式

  以培育技能型教学名师为重点,健全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和企业人员来校兼课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先进技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增加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着力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型”或“能工巧匠”型技术人员兼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探索建立“专业教师进厂、技术专家进校”的人力资源互动机制;逐步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授课教学制度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制度;发挥学校教育职能,为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培训、知识水平提升,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改造问题。学校可以聘请企业领军人物和技术能手共同参与教育,参与专业建设、制定职业岗位

  标准、开发实践训练课程、主持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指导学生实践性训练,同时还要为专职教师开办系列专题技术讲座,介绍行业技术发展方向、提供人才需求信息;按照企业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实行“工学交替、项目轮训”等柔习实训方式,实现企业顶岗实习和学校理论教学轮换进行,达到“企业实训不间断,学校教学不中断,实习教学不矛盾”,最终实现校企人力资源的共享,达到校企互动、工学交替。

  (三)实施校企实训基地共建新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合作教育是指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直接面向教育的合作方式服务教育。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产学结合的具体形式。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育人环境和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艺能力和就业竞争实力为重点,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要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则,本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建设实训基地。把企业引进学校、把教室搬进工厂,实现“校中企、企中校”。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可由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建校内实训基地和开展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安排来自企业,实训项目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设计,产品盈利由校企双方共享,学院的主要受益应体现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的提高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四)实施规范有序的校企合作运行新模式有合作就要有约束,有约束才会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没有符合法律要求的协议约束,就没有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到法律效力和道德的约束。在法律协议的框架下,企业与学院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严格的法规约束,是校企合作的首要保障。法律约束的方式一般是通过双

  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比如,职院在协议中明确:既定时间要派多少人去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如何将此项目纳入生产计划。如果职院不能履约,导致企业生产紊乱,必须按协议处置。再如,协议可规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安全保障由企业负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必须按照协议依法解决。在法律约束的同时,企业与职院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互相通报,强化制度的约束力。

  如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过程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与此同时,还要强化道德约束。校企合作双方都要贯彻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按照合作共赢原则加强行业道德教育,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顾全大局,诚实守信。特别是职院,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维护企业的利益,使其成为校企合作不可缺少的机制部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高尚道德风气,融会企、校之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当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办学竞争形势,学院要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和帮助,主动贴近地方,主动融入地方,主动服务地方,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再立新功!

  

  

篇九: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马忠香一、实施背景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与趋势。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首先开展了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要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一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合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二、主要目标“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接职场环境,创设实训基地;对接企业专家,创建双师队伍。

  通过校企对接,深度融合,构建“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创学建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工企作业任务为载体的模块化

  课程体系,创新课课岗程对标准接的教学模式,培养专职兼业标结准合的双师型教师团

  队。

  课程内容

  岗位工作任务

  校

  三、工作过程校园文化

  企

  企业文化

  合

  作

  校企合作机制实训建环设境,实行五个对接课程标职场准环对境接职业标准、课程

  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专业任教务师、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企业化专、家专业教师对接企业

  专家。

  “五个”对接促合作

  学校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校园文化实训环境专业教师

  校企合作

  “五个”对接促合作

  企业职业标准

  岗位工作任务

  企业文化

  职场环境

  企业专家

  1.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近年来,中职教学模式以学校培养为主,沿用学科课程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差距较大,企业还需要对毕业生进行长时间的岗前培训。为了解决企业用人与学校培养不对口的矛盾,我校首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企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与行业企业一同构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经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和一线导游人员多次研讨,确定了旅游专业的专业技能方向和对应的岗位。并按照职业岗位分别确定了典型职业活动,提出“以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职业标准等要素分析典型职业活动特征;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确定专业课程设置,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构建“公共基础

  课程+核心技能课程+拓展素质课程(顶岗实习)”模块化课程体系.

  5.6

  3.4

  实习

  入

  拓展素质模块

  职

  综合能力语文

  1.2

  顶岗实训入

  核心技能模块

  行

  服务就业文学岗前

  公

  见习专业基础模块

  入门

  模拟

  语言指导欣赏培训

  共

  文

  导游旅行社餐饮客房前厅专项能力化

  导游业务业务服务服务服务

  基础

  模

  旅游旅游旅游旅游民族旅游形体

  旅游摄影

  块

  地理心理礼仪法规民俗英语训练

  基本能力

  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德育

  导游员讲解员接待员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

  1--2

  经理主管

  健康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图

  在教学安排上前两个学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公共基础课遵照教育部新修订颁布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专业基础模块对接初级导游员操作标准,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满足其专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第三、四学期进行工学结合,开设“核心技能课程”课程,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并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补充课程内容。拓展课程贯穿一到四学期,包括岗前素质培训、考证培训,结合企业特色文化,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到综合素质,五、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王震纪念馆带团讲解

  2.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1)贯彻国家标准,设计课程学习领域.学校多次组织校企研讨会,并积极深入岗位工作现场开展调研,了解工作流程所依据的国家标准,与企业专家一道设计课程学习单元。参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旅行社经营自量标准》,借鉴企业生产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单

  到复杂,将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学习情境.(2)突出工作过程导向,实施“课岗对接、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化

  教学。每一个学习情境由若干个来自于现场的工作任务组成,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训基地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使用导学手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任务单和工作页引领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和实施;最后通过评价表完成对该任务的评价,评价上采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专家组)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评价项目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5S”行为规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工作页、学生学习手册、任务单、考核与评价表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课岗对接、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

  3。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工学结合不单纯是使学生接受岗位技能的培养,还应了解企业文化对员工成长的要求。我们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求学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求学生树立“入校如入厂、上课如上岗”的观念,按照企业的架构组建班级,以企业冠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级管理机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经理(班长)负责制",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如考勤制度、早会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等;学习企业的管理手段,每天组织早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同时加大监管执行力度,成立学习纪律检查小组,对违纪者照章处理,公正严明。4.对接工作环境,建设实训基地根据职业岗位群和企业订单培养的需求,依据国家标准,按照工作

  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要求,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模拟导游、模拟旅行社、模拟餐厅模拟客房等校内实训基地。如借鉴旅行社布局和现场企业管理,校企联合创建真实环境的执教旅行社。旅行社设有基调部、市场部、导游部、财务部等岗位。学生以员工的角色进入岗位,接受企业式的管理、完成实际的导游工作任务。例如:建立3D模拟仿真导游实训室,教学仿真景点软件与真实景观完全相同,同时配备语音讲解,既便于学生掌握讲解带团训练,又符合国家导游服务标准,还可在系统中设置仿真事故与问题,通过问题排除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5.对接企业专家,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跟踪企业先进技术,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培训或挂职锻炼,每个学期或寒暑假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培训,了解典型工作岗位,亲自感受企业生产流程和企业文化,使教师的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学校规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完成规定任务,并按时上交相关资料。同时,我专业与对口企业合作建立人才交流制度,每年聘任企业技术能手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为学生传授技能,通过吸收这些技术能手的建议优化实训室布局,为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好准备;通过这种形式,我专业先后聘请张子娟等专家来校讲座2次,我选派专业人教师深入兴凯湖当壁镇旅游度假区等企业实践锻炼达10人次。实现了企业专家进课堂,专业教师入企业,最终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借助企业的有利

  因素,加强专业发展能力,使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成为旅游专业的一大特色,为我市职业教育做出了示范和榜样.

  四、条件保障1。政策保障。国家、省、市等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给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等指明了方向,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根本的保障。2。领导重视。各级领导重视,尤其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真抓实干,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是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障。3.环境保障。市场需要和教师、学生的认可是此项工作的原动力,所以,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让参加的企业、教师和学生有高度的认识和足够自觉性,是保障条件的不竭资源;4.资源保障。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是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五、成效与主要成果1。建立了对接地方产业结构,对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递进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强调校内外课程教学相结合、企业实践与项目教学相结合、学校教学资源与区域产业资源相结合,实施分层分类的具有产业实践背景和具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2.提出并构建了地方中小企业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互动的产学深度合作长效机制。重视产学合作的系统性、连贯性、紧密性和稳定性,分别从产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层面与区域产业

  对接,形成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互动、互利、共赢的产学深度合作关系,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3.构建了深度融合区域产业特点、学生发展为本的、面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及机制.将基于区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规划、提炼和整合,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多层次渐进式教育平台,为职业学校面向中小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路径和方法.

  六、体会与思考一是转变观念,不断进行创新。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我校校企合作主要采取学校出土地,企业建工厂,学生不出校门就可顶岗实习。二是校企合作要注重实效。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学生的技能水平、创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三是双方实现“双赢”。要走出学校“热”而企业“冷"的困局,必须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学校的教学实践外,还必须兼顾企业利益。要真正办好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作为职业学校的责任和使命。注重从多方面与区域产业对接,形成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互动、互利、共赢的产学深度合作关系,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篇十: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江西省职业教育优秀论文集收录论文

  校企合作“五种对接”的实践与思考

  江西省华忆电子工业中等专业学校:章谋

  摘要: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的五种对接模式的分析,总结出中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向市场、更新观念,必须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适应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对接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建立校企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校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有职教政策的指导《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学校,更应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学校只有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才能带动教材知识点和教学设备的更新,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2、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中专学校,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张、制约学校发展;三是师资匮乏,办学能力下降。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学校的生成和发展.二、校企合作的几种运作模式(一)校长对接厂长

  校长、厂长是校企合作的决策者,通过沟通、洽谈确定双方的培养目标和运作模式,制定校企合作的纲领文件,**双方在具体合作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为深入合作,无缝对接创造条件.我校与华忆科技(吉安)建立了校长与厂长联系议事日制度;互换挂职学习制度;干部交流学习制度.(二)专业对接产业

  学校设立的专业必须紧跟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产业需要适

  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做支撑。学校的专业与企业的产业必须紧密结合才能相互推进共同提高。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视听方向)与华忆科技(吉安)DVD、PDF相对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昆山宏致机电制模相对接;电子信息专业与昆山扬皓光电投影设备相对接。对接运作方式主要有①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②开展学校教学与企业培养一体化设计。③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④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共同编写新教材.⑤改革教学模式,实现“做学一体”。(三)、课堂对接车间

  课堂对接车间通俗的说就是把课堂搬进车间,车间建在课堂。具体方式有:1、顶岗实习。早在2003年我校便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上海华忆、深圳华忆、深圳亚忆、东莞多彩、深圳博科、东莞力大等公司)顶岗实习3—6个月,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好效果.2、订单培训.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定向培养机制。根据企业所需求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学校先后与昆山阳皓、昆山宏致、东莞连展等多家企业签订人才的“期货”订单.这样先解决学生毕业安置的后顾之忧,然后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落实实训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等。企业派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培训以达到企业“订单”的要求,学生毕业后到相应企业就业。3、双元定向。即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变学校招生为企业招工,学校与企业共同招收具有双重身份的学生,即“一”元是学生,另“一”元是企业准员工。学校分别和这些企业签订“双元定向”培训协议,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对其进行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培训,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考试合格后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工人”,享受企业正规员工同种岗位的待遇。我校先后与昆山宏致、吉安华忆科技签订了双元定向协议。(四)、教师对接师傅教师对接师傅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实现深度校企合作的保证.我校定期委派专业教师进驻合作企业工程部、研发部领岗实训,同时邀请企业工程技

  术员来校对老师进行技术培训。学校先后委派陈小军老师、肖卫东老师赴昆山宏致;章谋、刘华刚、罗滨、周声刚赴深圳华忆培训。宏致委派胡建国工程师;连展委派尹瑞达、肖诗云工程师,深圳华忆委派郭显明、王大勇、曾利民技术员来校进行教师培训。(五)实训基地对接研发中心

  充分运用我校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设备优势加强与合作企业的研发中心合作,由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开发新产品。合作企业大大缩短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提升了产业市场竞争力,教师参与研发提升了学校科研水平,加速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学校本学期安排彭贱根、刘盛伦两位教师参与华忆科技(吉安)光伏项目开发.

  三、校企合作的组织与实施1、成立专门机构。学校成立了专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

  会并下设办公室,设有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各一名.主要负责市场调查、签订协议、制定培训计划等工作.

  2、签订合作协议。学校通过考查,先后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国家井岗山经济技术开以对区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双元定向”培训协议(吉安华忆科技、昆山宏致、昆山扬皓、井开区红板、协等公司)。

  3、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合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行业特点,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材,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引进课堂。

  4、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放在首位,经常派教师深入企业研发、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技能、新产品等情况.同时还从企业聘请一些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承担企业产品课程的教学。

  6、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标准。校企双方制定出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标准,学校制定详实的教学计划

  四、几点反思1、专业和课程设置随机性大。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要根据企业要求设定专业和课程,只要合作企业的变更或企业产品的变更等外在因素的变化,都将导致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变更,使得专业和课程稳定性相对较弱,不利于专业建设的稳步发展.2、教学资源重组频繁。在合作中要结合企业岗位性质,改变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一旦合作项目更换,必然要调整培训内容、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造成教学资源重组频繁,给学校常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3、合作层次有待递进。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主动寻求合

  作企业,企业较被动,甚至有点“一厢情愿”的感觉。合作层次不深,没有将学校或班级办进企业,也没有将企业的某个车间引进学校,更没有校企合资开发项目。

  总之,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开拓和创新,才能使这项工作迈向深入.

  参考文献:(1)蔡泽寰: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字数3018)

  

  

篇十一: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突出校农合作特色不断深化校企融合

  校企合作办公室刘建平贾彦军张成才

  摘要:校农合作是所有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建设的灵魂,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作为一所有着六十多年建校历史的老牌农业学校,在示范校创建以来,通过“送教下乡”,建立并创新了以“校农合作”为重点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以国家示范校的创建为契机,建立了多元化、全方位、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摆脱困境,顺应经济发展(一)校农合作,摆脱困境的抉择原平农校从2007年大专停止招生以来,中专办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脱困成为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2009年,学校确立了“一体两翼、开放办活”的办学理念,率先在省内开展了“送教下乡”教学新模式,紧贴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校农合作应运而生.(二)校企融合,弥补短板的良策原平农校是一所拥有六十多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农业中等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使学校在蕴积了丰富经验和文化的同时,也积聚了许多与现代职教发展理念不相适应的负面因素。几十年不变的人才培养模式、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过时的评价模式以及相当一部分教师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得到根本性改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走出去、请进来",让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校企一体办学。(三)产教融合,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忻州市在“十二五"期间确立了加快发展“特色高效种植业、规模健康养殖业、优质林果生产业、温室大棚蔬菜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五大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校积极与相关企业交流合

  1

  作,努力使五大产业对接学校的种植、养殖、果蔬、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综合管理等专业群,围绕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使校企合作成为维系双方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学校专业建设的灵魂。

  (四)改革创新,校企合作的不竭动力几年来,学校坚持校农合作、产学结合,构建了涉农专业“三园制”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牵头组建了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创新了办学模式;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送教下乡",创新了育人模式;建立了教育教学多元评价机制,创新了评价模式。所有这些创新,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与学校联姻,校企合作动力强劲。二、**学校发展难题,实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一)增强学校发展动力。学校以“立足忻州、辐射晋北、面向山西、服务三农”为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三园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以“生产过程导向"为主体、“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新体系,实现教学过程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企业参与”的新转变,建立由社会、企业、家长、学校共同参与、以能力为本位、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多元评价新模式,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新团队。(二)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为纽带,以提升学校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元化、全方位、深融合的校企合作,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三)夯实育人基础。以实训基地建设为着力点,筑牢合作平台,建设融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生产型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岗位综合能

  2

  力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需求。三、以“常规”为基,以“创新”为梯,创设多元化合作新模式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在摸索中前进,前进中完善,完善中创新,

  许多方面在忻州乃至全省皆属于先行先试,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兄弟院校也纷纷前来考察借鉴和学习交流。

  (一)建立机构,规范运行1、成立校企合作领导组,保证合作有效运行。其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校企合作的方式和步骤,领导并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机制,负责宣传和总结。2、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做好合作的顶层设计。职责包括搭建合作平台,建立机制、联络社会各界、凝聚各方共识,有效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增强学校发展的生机与活力。3、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提升合作效率。主要是实现了三大功能,第一,窗口功能:把握大势、强抓机遇、外引内联。第二,孵化功能:推出亮点、经验转化、特色立校。第三,服务功能:解读政策、建章立制、有序运作。4、选定校企合作联络员,加强合作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内容包括:指导专业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目标责任和考评机制,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调研和洽谈,签订合作协议,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者实训指导教师等。(二)引企入校,优势互补目前,学校共引进10家企事业单位:华祥苑茶业有限公司原平农校店(生态园实训中心)、原平农艺培训中心(农艺培训)、原平农校“草根子"餐饮公司(农校餐饮)、原平嘉禾信会计事务所、王老师

  3

  宠物医院、文智彩印、华盛服装、原平巡特警大队(原平特警)、原平市妇幼保健站(原平妇保)、原平嘉兴俱乐部(嘉兴俱乐),立足学校整体发展和专业建设需求,对接相关企业,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主要有三种模式:

  1、引企入校,教学车间模式通过向企业提供厂房、土地等形式,盘活学校现有资源,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2012年以来,生态园实训中心已完成果蔬花卉、园林设计、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11个教学班、42门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任务。农经专业的《统计基础》、《会计》、《审计基础》三门课的教学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全部在原平嘉禾信会计事务所完成。2、联合招生、订单培养模式招生即招工,课程设置由企业主导、学校参与、共同商讨,实行“菜单式”选课制。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教学计划制定、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开发.学生实习实训课由企业安排,参加真实岗位训练。毕业生全部由企业安置.成功案例有:东大商贸公司订单班(农经专业)、华辰班(农经专业),双惠班(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颂丰班(农经专业)等。3、双向介入,互补双赢模式结合学校管理需要和企业需求,搭建合作平台,实现互惠互利.最受关注的是原平特警、原平妇保与学校的合作共建,学校提供场所,合作单位提供安保、医疗保健等服务,实现了合作双方相互支持,和谐共建。(三)进企设校,学做一体模式进企设校,在企业(县、乡、村)设立兼有生产和教学功能的教学车间(田间地头),校企协作,轮岗实习,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企双重指

  4

  导与考核机制。同时,学生有双重身份,例如,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双惠”冠名班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校内完成理论学习,在企业完成实习和轮岗。

  (四)建企兴校,三方共赢模式学校出台鼓励措施和激励机制,积极倡导专业教师牵头领办企业,锻炼了教师,方便了学生,提升了学校声誉.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农友科技中心、动物医院、惠泽园林公司、食用菌开发中心、申宇农技等一大批企业在连剑文、王兴春、张成才等专业教师的领办下,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四、多措并举,确保合作成效(一)组织保障,成立高效务实的领导机构学校成立校企合作领导组,与企业共同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和校企合作办公室等机构,机构负责人由校领导、企业法人代表和学校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统筹校企合作,制定管理制度,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研究校企合作的重大事项,以及研究签订补充协议。(二)政策保障,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中央、省、市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从法律上对合作双方给予了扶持和优惠。校企双方为了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达到互惠互利、共赢共享的目的,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合作管理制度,规范学校和企业的办学和经营行为。先后协商制定了《原平农业学校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原平农业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原平农业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考核办法》等21项围绕校企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合作培训、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相关规章制度,使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日趋完善。(三)服务保障,提供公益性合作服务公益性校企合作既为学校提供了综合服务,又维护了学校的和谐

  5

  稳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学校与原平巡特警队、原平妇保站的合作就是基于其综合服务功能,他们为学校重大活动站岗执勤,为学校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把脉会诊,保证了我校校园环境和师生员工的和谐安宁。

  (四)资金保障,助添发展活力示范校创建以来,按照资源共享,利益均沾的原则,学校根据企业人才培养要求,三年来,先后投入资金950万元及时进行了实验设备的更新;投资2100万元完成了校园基础设施的改扩建;投资230万元完成了校园的美化和绿化;投资68万元用于学生的行为养成和平安校园建设。为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企业根据生产需求配置生产设备和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承担实训基地的维护保养升级的费用.国家示范校建设期间,由企业出资购置的设施设备及相关费用达1286万元,弥补了学校资金的空缺。五、成功实践,共享合作红利(一)建立和推广延伸了“三园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园、田园、家园“三园”之间交替进行理论学习、顶岗实习和生产实践,突出农业职教特色.以学校“三园”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制定各自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构建了“农学交替、半农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构建了“前校后园、校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构建了“校场对接、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构建了“职业仿真、岗位模拟"人才培养模式。(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截止目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50门课程标准;完成20门优质课程建设,形成了以生产经营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引领、案例解读、任务驱动”的教材编写体例。以优质课程为引领,按新体例完成25本

  6

  教材编写任务,其中8本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数字教学资源总量增加到2。7TB,是立项建设前的80倍。

  (三)加快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学校聘任企业技术骨干、农业行家为兼职教师,企业聘任教师为技术指导,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学校共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60多名作为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激发了教师的创业激情,提升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两年来师生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竞赛获奖人次逐年增加.到2015年底,共培养了8名专业带头人、23名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3%,国家示范校建设任务已超额完成。(五)专业牵头,主动联姻(四)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推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兴趣驱动下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五)学校基础能力显著提高通过行业企业的资金注入,学校办学实力显著提高。校内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增加了9处,校外实训基地发展到62个,涵盖所有专业.仪器设备总值增加了800余万元,学校固定资产总值净增了2300余万元。醒目位置电子屏的滚动播放、宣传橱窗正能量的文化传播、楼道宿舍常态化的温馨提示等不同校园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增强了学校的育人基础.(六)学校社会影响力明显扩大近三年来,先后有陕西榆林、辽宁盘锦、山东定陶、浙江湖州等30多家兄弟院校前来学习考察.原教育部副部长张天保为组长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调研以后,对我校给予充分肯

  7

  定,瑞士苏黎世职业教育专家两次前来我校考察交流.(七)丰富了特色校园文化内涵优秀的企业文化既可以提高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也可以提升学

  校的文化品位。学校依托生态茶庄,对全校师生进行了茶文化基础知识和茶艺培训,提高了师生员工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与原平东大商贸公司的合作,达到“融入企业精神文化、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构建企业管理文化、践行企业行为文化”的功效.

  六、几点体会行业企业既是职业教育的直接权益者,也是多元办学主体,要使其成为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就必须建立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与决策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必须有明确的表达,使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具有约束力和驱动力。(二)必须完善校企对等的激励机制。(三)职业院校必须增强服务企业的意识。(四)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监督和协调机制.(五)要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动态创新。原平农校校企合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离深层合作还相差甚远。此外,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及相关的保障措施还不够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创新合作思路,确立“双赢”思想,变学校的“单相思”为校企双方的“两情相悦”。

  8

  

  

篇十二: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校企合作

  摘要: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侧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同志在参观珠海技校时说:“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中国的产品赢得世界美誉,就是中国职业教育最大的成功。要实现这个目标,职业教育应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双制”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业转型升级校企合作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很多出口导向型企业生存艰难。加上近年来,欧洲经济危机爆发,国内在房价的带动下,物价飞涨,企业人力成本年年上升,不少中小企业生存艰难,甚至一些大型企业也面临着亏损的状况。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发展;加快技术的创新、工艺的改良,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快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业。一、产业转型升级后企业的现状产业转型升级后,制造业的工厂将分为两部分:一小部分工厂留在一线城市,负责产品的试生产及各种样品的生产,是一个实验基地,对研发中心起辅助作用。在里面工作的员工,不仅要求学历较高(大专以上),而且对技能的要求也很高,当然员工的工资、福利也很好。

  

  从深圳人才市场来看,进这类企业的门槛较高,且需要的人较少。大批量生产的工厂将转移到欠发达的地方。这些工厂转移过去,相对于一线城市,工人工资下降,福利较差。对企业来说,好的方面是降低了人力成本;坏的方面是面临着一线生产工人和技工人才的严重不足,生产难以为继续,“用工荒”加重。

  一线城市的优质企业出现假性“技工荒”(应聘的技工很多,但合适的技工很少),产业较低端的企业和二、三线城市的企业则出现大量的“技工荒”(应聘的人少,合适的技工人才更少),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必然选择。学校培养大批企业所需要的技工人才,同时加大培训、鉴定工作,有针对性地培训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把他们吸收到工厂就业,这样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又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增加了就业率,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校企合作现状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要培养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下所需要的技工人才,坚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道路。教育应该是“产、学、研”的无缝对接,但不同的教育阶段,侧重点不同。技工教育更侧重于“产、学”的无缝对接,形成梯队教育,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浪费。技工教育的“产、学”对接,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对接)。技工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经济发展越快,

  

  需要的技工人才就越多;产业越高端,需要的技工人才就越多。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更多的技工人才,对于技工学校来说正是快速发展、质量提升的大好时机。

  三、校企合作的阶段以及特点单从企业和技工学校的关系发展,并站在学校的角度上看,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时期。1.陌路期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中国经济还没有完全融入国际化,企业基本都是来料加工型,产业落后,基本是一些传统产业,企业数量有限,工作不需要多少技术,基本上都是手工活,就业人口多。而对于技工学校来说,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然后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就业。因为双方需求少,学校和企业的联系较少。2.接触期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数量急剧增加,特别是制造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遍地开花。企业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同时也需要一些技工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数量的增多,职业教育迎来快速发展期,很多学校急剧扩张,万人学校不断涌现。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都销往国外,美其名曰“物美价廉”,其实国外人都称中国制造为劣质产品,虽然价钱低,但质量更低。究其原因,是企业和学校不重视技工人才的培养,把规模放在

  了一线工人,学校就业率有保障了。3.结合期结合期是校企合作的深化,是形成无缝对接的阶段,也是现在大

  多数学校所处的阶段,同时也是企业处于转型升级、从低端到高端、从对质量的不重视到重视的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存取决于技术和工艺的创新、产品质量的保证。对于优质企业来说,他们非常需要技工人才,但却不是很想付出,希望学校能够培养他们所需要的技工人才。对于学校来说,此时正处于质量提升的关键期,对校企合作有着很强的愿望,希望能够在学生的培养、师资的培养、共建实训室等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的深化在于双方的大胆“表白”,在于双方高层的重视,学校和企业要公平的、面对面的、认真地坐下来,坦诚地交流,定下最佳方案,立刻付诸行动,持续关注,不断深化,充分融合,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

  在结合期,校企合作的突破口在师资的培养、公共实训场所的建立上。对于企业来说,要有舍得精神,一起培养好了学校的老师,共同建立了实训基地,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是为整个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工人才,使中国生产的产品更上一层楼,形成“反哺”。企业要重视学校对学生在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文字表达方面的培养。特别是电子信息类技工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大多进入制造业,对企业的7S管理要领导牵头、专人管理、全员参与,成立专门的7S工作小组。

  4.引领期

  

  学校和企业的性质不同,学校注重知识传授和研究,企业注重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销售。作为学校应发挥自己的优势,把学校打造成学习型企业,在企业管理模式、技术、工艺上进行创新,引领企业、行业的发展。

  四、对深化校企合作的思考当前,一线城市出现了假性“技工荒”,这些企业需要的技工人才并不是很多,但要求高、待遇好。学校要寻找优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双方在师资培养、公共实训室的建立,以及部分优秀学生的实习上达成双赢方案。大量制造业转型升级,工厂转移到一些偏远的地方建立了产业园。但面临着严重的“技工荒”、“用工荒”。为帮助企业再次发展,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技工人才,校企合作下的“校园、产业园”对接被推到了大幕前。对于“双园对接”,有两个方面可以思考:一是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二是培训、鉴定工作市场化。由于很多工厂实行学历不同,最低工资标准不同的做法,可以在产业园的员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找到一些对学历提高有兴趣的人,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或通过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等方式达到“招生即招工”的效果。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校企合作需要双方的诚心、通力的合作、无私的奉献,这样才能使企业走得更远,学校发展得更好,国家经济才得以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王文槿,林仙福.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务[M].北京:海洋出版

  

  社,2010.[2]陈锡勇,余晓华.试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思考[D].职业教育

  研究,2011(5).(作者单位:广东省电子信息技工学校)

  

  

  

篇十三: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梁桦朱强唐立黄强【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获取新的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的实施开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尤其是与区域经济的特点相适应,必须与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相匹配。要实现这个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学校和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关键词】职业教育一、前言

  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其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专业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否,唯一评判的标准就是看所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符合各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所以职业教育的实施开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尤其是与区域经济的特点相适应,必须与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相匹配。要实现这个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学校和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自身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一)基本内涵

  何谓“模式"?《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有这样的定性叙述:“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模式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模拟,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模式”是一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是一座沟通实践与理论的桥梁。校企合作模式,作为职业教育中一种先进的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办学样式,是在社会教育和培养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其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通过这些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

  -1-

  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教结合、工学交替、双向参与、互联互动,最终实现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提升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

  (二)现实意义1、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结合、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所以是一种本质的回归.传统学徒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在工作的过程中边做边传授经验。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徒的职业技能和情感,另一方面,“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模式,能根据学徒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可视为工学结合的雏形.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到来,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传统的学徒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培训效率以及教育的规范性上难以适应,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开始逐渐兴起并慢慢占据主导地位.作为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与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具有实践性。因此,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职业教育,与产业界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职业学校与企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是职业教育特有的规律。基于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2、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衔接,而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使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进行半年到一年时间的顶岗实习,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以及工作态度。

  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

  -2-

  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岗位实践活动以外任何形式无法完成的.

  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极大地增加了学生接触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实践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也把握了行业的发展趋势,掌握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大改善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3、校企合作模式重建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模式,教育界和产业界联合培养人才,将彻底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以技能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多年来形成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后一般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再学习期。这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无以致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因此,从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就必须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使职业教育冲破了校园的围墙,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依据市场需求而设置,培养目标根据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而确立,注重与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相结合,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价吸收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和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作调整。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淡化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刻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推荐访问: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对接 产业发展 校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