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十四五”期间本科专业建设规划(高校)(全文完整)

时间:2023-01-16 09:2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十四五”期间本科专业建设规划(高校)(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2“十四五”期间本科专业建设规划(高校)(全文完整)

“十四五”期间本科专业建设规划(高校)

为贯彻落实《**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精神,实现国内一流综合性地方性大学的奋斗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x号)及《**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的指导意见》(x教发【****】**号),在认真总结“十三五”期间本科专业建设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大学“十四五”期间本科专业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以指导各教学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结合本职工作,强化学生中心意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现实基础

(一)基本形势

****年以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相继召开,《中国教育现代化****》公布,要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业是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设置于高等学校的教育基本组织形式,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作为一所市属综合性大学,我们必需以**市“两先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原则,形成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打造优势特色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停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专业内涵提升和专业结构优化。

(二)现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学校本科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完善了学分制教学制度,通过按大类招生、优秀学生转专业、主辅修制、学生跨校修读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全面选课等制度的建立,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践行学生中心理念,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目前,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一流专业、新工科建设及卓越计划项目x个,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x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x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x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x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x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x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x个,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x部。“十三五”期间,本科生招生规模稳定,生源质量优异,平均年终就业率**x%,升学率约**%,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三)优势与不足

国家级教学建设项目和教学成果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内涵建设水平。与x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综合性大学比较(附表x),我校国家级专业、课程建设情况尚可,实践基地、实验中心建设居中;但本科专业数、本科学生规模偏少;尚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远远落后于**大学。所比较的x所大学均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或博士培养项目单位,除沈阳大学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及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明显强于我校,由此可见学科优势直接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机遇与挑战

(一)国内外形势分析

我国现有的专业设置源于前苏联模式,与职业相对应,强调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欧美等国家是采用课程组合的形式,注重博雅教育,更为强调符合人的发展需求。近年来,国内外本科教育均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同时满足上述两种需求,但在有限的学制内,往往导致课程数量多、杂、碎。如何做好两种需求的平衡,是地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共同难题。

我校作为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宽口径的通识教育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但如何做好工、理、医药、人文、社科、艺术教育六大学科板块的专业定位和内涵建设,需要我们尊重学科文化、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定位、分类建设,协调厚基础和重实践的关系,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能够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机遇

学生未来的市场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定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制造****”“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控制,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将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要求学校相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必需与之相适应。而与之相关的多数领域都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系统工程,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并熟练运用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亚投行”的建设,更是要求从业人员除具备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相关知识外,还需要对沿线及相关成员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把握。时代发展呼唤复合型人才,要求我们必需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建设复合型专业,提高公选课及辅修专业、辅修学士学位质量,并通过扩大具有第二校园经历的学生受益面增强学生的文化包容性。

当前,**正处于建设“两先区”和中国(**)自贸区**片区的关键时期,《**城市愿景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建成“亚太对流枢纽”“创新策源中心”“蔚蓝时尚滨城”,为学校发展带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学校作为**市唯一一所市属综合性大学,本着“城市大学服务城市”的理念,主动与城市融合发展、互动发展,要求我们加强实质性的校企、校地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新专业建设,突出部分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的地方性特色。

问题与挑战

总结成绩、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本科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综合性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与战略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复合型专业不多、不强,基础与应用学科专业定位趋同;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关联度不高,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所涵盖的本科专业不强,学科优势尚未转化为专业特色。尚未形成综合性大学应有的、和谐的学科生态。

地方性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与**“两先区”建设结合不够紧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待提升。国际化刚刚起步,与**的城市定位有一定差距;传统专业比重大,校企协同育人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够深入,对接**市重点产业的需求度、契合度不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

优势专业较少。参与省专业综合评价的**个专业中,我校仅日语、英语x个专业位列前**%;**个本科专业中,约**%近x年无省级及以上各类教改项目及成果,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尚未形成;约**%的专业师资不足,无法形成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

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实验室建设规划及论证职能分散,理工类专业实验技术人员不足,导致实验室建设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支撑度不高。

未来五年,全球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的减少,将使高校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分化也将愈加明显。我校如何突显综合性、地方性优势,以教育的国际化和信息化促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指导思想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市“两先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原则,打造优势特色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停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专业内涵提升和专业结构优化,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人才培养国际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化进程,凸显综合性、地方性特色。

四、发展思路(****)

关注“两个前提”,尊重学科文化、遵循教育规律;突出“两个重点”,科学定位、分类建设;做到“四个回归”,教师向导师、教材向教参、考生向学生、管理者向服务者回归;实现“两个同步”,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同步,符合社会需求与培养合格公民同步。

五、战略目标

(一)发展目标

在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基础上,基础学科专业注重厚基础,应用学科专业突出重实践,聚焦**创新、**制造、**文化、**消费,将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医药、艺术与教育x大学科板块对应专业按照重点建设、稳步发展进行分类建设(附表x),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中培育新的专业生长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发挥学校学科门类全、教师学缘广、生源地多元的优势,促进学科交叉、学术兼容、地域文化交流,拓展学生视野,涵养包容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塑造阳光的心态、健康的体魄、思辨的头脑、大海的胸襟。

立足**,服务**,面向全国,培养“会做人、能做事,会学习、能创新”,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目标

到“十四五”末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增至**x人。新专业建设和传统专业改造并举,建设x—x个符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专业,每年招生专业(类)数控制在**个左右,约**%的专业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建成x个国家级专业和x门国家级课程,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应届毕业生升学率达到**%以上,交流学生占全日制本科生比例达到**%左右。

六、建设内容

(一)主要任务

优化专业结构。结合**城市愿景规划,建立学科与专业联动机制,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学校定位和特色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结构。修订培养方案,适当压缩学时学分,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素质拓展的空间。应用学科专业以专业认证为牵动,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和产学研合作,扩大学生第二校园经历受益面,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推进基础学科专业优秀高年级本科生以教促学的“领学计划”,以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助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加强课程建设。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以评选“优秀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质量奖”和“一流课程”为牵动,加强公共基础、学科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探索荣誉课程建设机制。以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工作为抓手,引导教师利用优质课程资源,探索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师向导师回归、教材向参考书回归、考生向学生回归”。鼓励国际通用性强的专业开展双语、外语教学,开设国际化课程,为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创造条件。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应用学科专业以案例、项目、讨论、实践报告和团队作业等形式强化课内实践教学。鼓励基础学科专业教师将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完善实习安全管理机制,强化实习指导教师职责,探索为学生投保实习责任险或人身伤害意外险的操作流程,建设一批共享型实习基地。

(二)重点建设项目

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专业。加强与社会各界合作,发挥多学科优势,依托重点学科或一流专业,做好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建设复合型、有特色的新专业,增强服务城市发展的能力,共同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提高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水平。建立以达成实验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依据的实验室建设论证机制,明确学校、学院、专业责任,增加仪器设备利用率考核比重,不断提高建设效益。

七、保障措施

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核心地位。不断完善教学评奖的规范化、系列化和制度化,有效发挥教学奖励的导向和激励作用。通过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办法,激发学院和教师潜心教学、主动服务社会,促进校企、校地合作,建设优势特色专业。

进一步提高教学服务能力。升级教务管理系统,探索实验课程表系统化管理,优化教学运行流程;改进听评课管理模式,完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进一步强化制度落实力度。践行“阳光工程”,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推进“三全”育人;落实《教师试讲合格认证管理办法》《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梯级任用办法》,发挥新入职教师教学辅助作用,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落实《教研室工作管理办法》《本科专业负责人制度实施办法》《校外实践教学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打造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推荐访问:建设规划 本科专业 高校 学院专业建设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