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体制内十年,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供大家参考。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在体制内工作了十年多了。十年的青春韶光,可谓是一个人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而我的体制内十年,一直躬耕在基层。“躬耕”这个词本来出自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躬耕于南阳”,后来多用于褒义,说某人躬耕于某地,一般是暗示日后的发展还不错,把这个词用在这,我似乎有些“飘”——材料写多了,不知不觉对用遣词造句敏感了许多,这也算是一个“职业病”吧。
言归正传,十年的基层体制浸润,可谓全方位改变了我,而最更大的改变,是三观的改变,让我从一个愤世嫉俗、热血沸腾的小年轻,变成了凡事三思而行、思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虑再三的一个的中年大叔,我怀念当年那份路见不平拍案而起的激情,更感激现在经过岁月淘砺、基层实践锻炼塑造的这份成熟与沉稳,自己对事物的观点,也由当初的偏激变得越来越温和。
下面主要谈谈写材料。写材料是体制内的大活,这件事就连体制外的很多人也都清楚。写材料要求扎实的文字功底,严谨的文字态度,精确的文字表意以及尽可能客观中立的叙述表达。而作为一名从事机关文字工作数年的人,我感觉写材料最大的痛苦在于遣词造句的“搜肠刮肚”和形势判断的“言之有据”。
其实我本来文笔还算可以,大学期间偶尔投投校报,写一些散文类的文字,抒发一下感情等等。参加工作后,有几年没动笔,写作欲望直线下降,再加上机关材料的文风不符合我自由散漫的风格,所以一直是敬而远之。最初的几年,有老大哥顶着,我也就乐得清闲,但是老大哥偏认为我是一个写材料的“可造之材”,然后我就开始了机关材料生活。
最初的时候我是抱着糊弄的心态,从网上裁剪文章片段,七拼八凑的搞出一篇来。刚开始一些不重要的材料,领导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多久一次比较重要的材料起草,领导看我写得实在不像样子,把我叫过去狠狠批评了一通。见到我有点不服气,领导拿过我的文章,一字一句的给我抠。他指着我写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没有同步发展说,这句话属于重大判断,你哪来的依据?我跟领导辩解说这都是网上找到的资料,他反问我,这些资料权威吗?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吗?是被党和国家承认的吗?他圈圈点点的,给我圈出一大片红色来,让我查一下“交代”和“交待”的区别,甚至一个逗号,他都给我圈出来,说这里应该是分号。
给我改完材料,领导情绪稍微稳了稳,给我解释道别小看这些材料,看的人多的去了。两会工作报告,媒体都在拿着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看,一个字一个字的推敲。我们的材料就算达不到那种层次,但如果形成红头文件,漏洞一大把,被人笑话还在其次,肯定会有钻空子的。然后他又给我讲了一个典故。民国时期蒋介石命令屠杀进步人士的电文“情有可原,罪不可恕”被人巧妙的颠倒了一下语序成“罪不可恕,情有可原”,最后特务机关把人都给放了。
在重大问题、关键环节,一个语序、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的改动,都会带来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我们这个写材料、出公文的职位,就是要严防死守的。领导的苦口婆心和他工作中认真细致严谨的表率,再加上我在工作中的一些体悟,使我越来越认同他的观点,写材料写公文自我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基本上在材料写作上没出现过重大差错。
事实上,机关的工作细致又琐碎,而机关里一些生动而又鲜活的例子,却总在拓展我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追索与反思。
以前一些社会热点现象,我很容易被人带了节奏,而今天,当我重新审视一些热点问题,如网约车事件、环境综合整治问题、医药价格居高不下现象等等,我会用更温和理性的思维,去分析里面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而不会只是从个人立场出发,从自身利益得失去看问题。
可喜的是,随着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政府在整个社会治理中面临的两难处境。我作为一个基层工作十多年的公职人员,也从当初的思想偏颇、认识浅显的毛头小伙,成长为一个看问题更谨慎持重的中年男人。
要说这十多年的收获,钱没挣多少,但对社会的认知、对社会治理的难度认知却是在不断的进步,我在不断的成长,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