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减贫的积极倡导者和最有力推动者,中国已经和正在进行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当代的精准扶贫继承既有的扶贫经验,更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扶贫工作论文【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扶贫工作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扶贫;
精准扶贫;
法治化
中图分类号:D9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006-02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减贫的积极倡导者和最有力推动者,中国已经和正在进行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当代的精准扶贫继承既有的扶贫经验,更呼唤未来的理性设计,形成法律制度,规范政府行为。
一、概念界定
中国扶贫法治化,是指在当代中国,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引领、规范扶贫开发工作,保证扶贫政策连续、保障扶贫资金运行安全、确保扶贫资金投入使用有效、固化扶贫开发成果,实现扶贫科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中国扶贫法治化包括当代中国扶贫法律制度与法律实施。扶贫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立法目的、立法依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扶贫开发对象、扶贫开发规划、扶贫投入、扶贫开发项目管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中国扶贫法律制度,是一个从理念、概念、原则、制度到权力、权益、责任的完整法律制度。
扶贫和“扶贫开发”“农村扶贫”“农村扶贫开发”“反贫困”等概念在理论研究、官方文件和党政管理中,尽管指向有差异、重心有区别,但是其核心内容均为“扶贫”,更准确地说是指“农村扶贫”。本文旨在探索实践难题,不过多挖掘和刻意区别概念的内涵外延,因而在论文中将上述词语均视为同义词。本文既着眼于中国扶贫法律制度的形成,更关注中国扶贫法律制度的实施,所以题目采用“扶贫法治化”的概念来表述。
需要说明的是,2007年我国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问题做了兜底式的制度安排。因此,本文仅研究中国扶贫法治化,而排除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管在2007年以前的文献中将此二者共同讨论。
二、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国内外关于扶贫开发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关于中国扶贫法治化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其主要研究成果、理论演变和政策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研究的变迁
根据在中国知网检索的结果,国内较早提出此命题的是时任湖北省扶贫办主任的邹水清。伴随着2001年10月1日《湖北省扶持老区建设条例》的实施,邹水清在《老区建设》2001年第11期发表《把老区扶贫纳入法制轨道》,这是国内刊物公开发表中国扶贫法治化研究成果的最早雏形。
以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为分界线,在此之前的研究成果主要论证中国扶贫立法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勾勒中国扶贫立法的整体框架和基本内容,列举了世界各国的基本经验和主要做法。此后,研究成果多反思中国扶贫实践存在的问题、扶贫立法解决的难点、扶贫部门的法律地位、扶贫部门运行的机制、扶贫对象的标准界定、扶贫资金管理的障碍、扶贫项目的后期管理、扶贫对象的法律责任等,研究更加P注扶贫立法的具体问题和工作程序。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马洪雨(2012)的《我国扶贫开发国家立法具体化研究》,张永亮(2013)的《论扶贫开发的法制建设》,高克祥、蔡庭花(2013)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法治化研究――以甘肃省X县Y乡Z村的调查为例》,孟勤国、黄莹(2015)的《扶贫开发基本问题的立法建议》,刘晓霞、周凯、张学(2015)的《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立法的现状与完善――基于我国10省、区、市农村扶贫开发地方立法文本的分析》。
与理论界研究关注遥相呼应的是基层实务工作者的思考,各级扶贫部门实践者较为典型的成果是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扶贫办工作人员陈代曙、冯世民、张胤、杨天中、杨焕坚(2008)的《扶贫开发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讨》。
近年来的学位论文也关注中国扶贫法治化,如吴天铁(2013)的《“湘西地区”扶贫开发立法的思考》、王志鑫(2014)的《贵州扶贫生态移民立法研究》。
中国的扶贫成就令世界各国瞩目,扶贫的模式被一些国家仿效,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经验和模式非常尊重,但是这些做法和成就多是政策的引导而非法律的规范。与之相适应的是,国外理论与政要关注中国扶贫实践而较少研究中国扶贫法治。
仅就本课题――中国扶贫法治化而言,研究数量在增加,研究成果在深化,理论界的关注程度在持续提高。在中国知网检索本领域的论文有100篇左右,有三篇以上论文的研究者只有一人。中国农业大学的左停是本领域成果最丰富的学者,但其研究重点是农村经济,仅有五篇论文涉及扶贫法治。这表明,与迫切呼唤扶贫立法的社会现实需要相比、与加快贫困地区扶贫立法的中央要求相比,法学界对扶贫法治化研究不够,表现为知名学者研究少、典型研究成果少。从整体上审视,理论研究的成果对社会现实的回应不够,对国家出台立法的理论支撑不够。跳出本文观察与本文相关的研究,如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金融制度、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研究成果丰硕,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理论基础。在党的十以来的中国扶贫实践中,中央与地方强力推动,形成制度保障;
改革创新,推进扶贫工作提质增效;
精准识别,精准扶贫。这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实践基础。
(二)社会公众的期望
社会公众的意见,集中反映在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个表达民意的窗口中。2004年全国人大代表郭海亮在“两会”的议案中建议:将《扶贫法》纳入本届人大的立法规划。2005年全国人大代表沈爱琴、刘庆宁等在议案中要求通过立法和修改法律的方式,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其内容已涵盖扶贫立法。此后每年“两会”中扶贫立法成为代表和委员讨论的内容,被新闻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三)政策决策的宣示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第47条要求加快扶贫立法,使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第30条中再次要求加快扶贫开发立法。这是中央层面对扶贫立法的公开回应和整体规划。
(四)两级立法的进程
农村扶贫开发法已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国务院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国务院扶贫办于2009年开始做扶贫立法的前期准备工作,2012年成立扶贫立法工作领导小组。2014年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审议《扶贫办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时,认为扶贫开发要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支持、自身努力、法制保障“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需要法制保障,要加快扶贫立法进程。时至今日,扶贫法草案处于人大、党委、政府内部征求意见阶段,尚未向社会公布。在专门立法出台之前,其他法律,如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85条涉及扶贫立法。在国务院部门规章层面,1997年的《国家扶贫资金管理方法》、2000年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2011年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调整和规范着扶贫工作。
在省(自治区)级层面,自广西1995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条例》始,广东、湖北、陕西、甘肃、贵州、内蒙古、黑龙江、四川、云南、湖南、江苏等省(自治区)先后颁布扶贫条例。在省级以下的自治地方,如四川省阿坝州,也通过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中央和地方的两级立法中,就时间先后而言,地方先于中央;
就立法需求而言,地方愿望更强烈。
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对于已有研究,中国扶贫法治化现状研究的价值在于以下两点。
一是提供立法论证。中国的扶贫模式具有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中国扶贫工作进行理性设计,其直接目的是规范政府行为,保障最弱势群体权益,扶持最贫困地区发展,根本目的是建设法治国家。
二是提炼成功经验。中国扶贫的成就为世界所尊重。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说:“千年发展目标成功地帮助全世界十亿多人摆脱极端贫困,中国在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占据了全球减贫的3/4。”世界银行则称之为“中国奇迹”“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模减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指出,中国使她的人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贫困中脱离了出来,“我们呼吁各国分享中国的减贫经验。”中国扶贫法治化研究努力将中国经验转化为中国法治,如果目标能够完成,不仅“各国分享中国的减贫经验”,而且“各国分享中国的减贫法治”。
四、研究难点
中国扶贫法治化的研究难点有两个方面。
一是基层经验如何转化为法律制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的甘肃省陇南市因电商扶贫成绩突出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国务院扶贫办将陇南列为全国首个电商扶贫试点市,其做法已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称为“陇南电商模式”,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协会运作、微媒助力“五位一体”。但是,审视其初期做法,政府引导是由村官、乡镇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在淘宝开网店这种方式打开局面,进而全面推广。事实上,按照中国法律规定,公务员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中纪委重申,国家工作人员和党员干部不得做微商,不得在网购交易平台淘宝经营网店。这种基层经验与国家法律、党的纪律相冲突的现象在扶贫实践中是常见现象并具有一定规模。从法律层面寻找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是理论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是应急性行政行为与日常性行政行为如何衔接。目前,中央与地方集中全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这是党的重要使命,也是党的庄严承诺。随着2020年的期限日益迫近,党政机关扶贫工作中应急性、短期增多。中国扶贫法律制度既要立足当前,更要注重长远,特别是2020年以后,要尽可能地降低短期的频率和规模,长期规划并且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日常,用法律制度保障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左停,赵兴梅.扶贫立法:提升扶贫开发水平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5).
扶贫工作论文范文第2篇
0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扶贫开发政策作为农村反贫困的两项基本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农村低保制度是对扶贫开发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扶贫开发巩固了低保制度的成果。同时它们又有概念、对象、目标和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希望以下扶贫开发开题报告范文对你有用。
题目:中国牧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村扶贫开发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至201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268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2.8%,减贫速度之快令世界赞叹。
2011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贫困标准由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74元提高至2300元。贫困标准提高,使得全国贫困人口数量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扶贫对象范围扩大到了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各族群众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牧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基础设施得到较快发展,落后的社会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得到大幅提升。
二、研究意义
在多年扶贫开发实践过程中,专家学者对贫困内涵做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角度的理解,然而不管是哪个角度的理解都是存在一定不足的。
第一,有助于认识和把握牧区扶贫开发的规律。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是中国反贫困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反贫困格局中的重点和难点。牧区作为中国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整个农村扶贫开发中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以牧区具有的突出特点为基础,在深入分析研究牧区贫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的基础上,对牧区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律进行了总结,这将有助于提升对牧区扶贫开发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第二,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是在长期扶贫实践中形成的对农村扶贫开发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总结,它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长期受重视经济轻视生态和文化的价值导向影响,对牧区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力度比农村要少得多,因此对牧区扶贫开发理论的研究非常滞后。本研究正是从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综合角度出发对牧区扶贫开发工作进行探讨,是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第三,有助于推动中国牧区扶贫开发实践。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指导实践。
由于牧区扶贫开发理论的滞后,至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进程。本文在深入研究牧区实际情况下,对牧区扶贫开发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这不仅具有丰富和完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推动中国牧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
本文将中国牧区扶贫开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理论基础作出了详细的论述,以各个时期的理论领导人物为线索,对各个阶段的贫困及反贫困理论进行梳理总结,为后面研究牧区扶贫开发问题奠定理论基础。随后,主要从综合研究的角度对牧区贫困表现、原因及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牧区牧民的贫困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收入贫困,更多的还体现在生态环境贫困、社会建设贫困,并进一步探讨了牧区贫困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对1978年以来政府主导的中国牧区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梳理,将牧区扶贫开发的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即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开发式扶贫启动阶段、扶贫攻坚阶段、综合扶贫阶段和两轮驱动扶贫阶段,并就各阶段扶贫的措施和成效做了概况总结。接着,笔者对当前牧区扶贫开发中已经在实践中取得效果的以工代赈模式、易地搬迁模式、产业化模式、雨露计划、科技扶贫等五种扶贫模式进行了阐述。最后重点分析了当前牧区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即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牧区扶贫开发政策理论体系、建立牧区扶贫开发综合考评及干预制度、正确处理牧区扶贫开发出现的经济发展同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单一的产业结构之间、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之间、扶贫同返贫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增强各扶贫主体间的综合扶贫效果的对策建议。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本文的研究是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历史文献,特别是我国牧区扶贫开发政策的相关资料、相关年鉴、以及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等文献资料进行的。
2.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研究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研究手段。系统分析研究法是本文采用的重要研究方法。在论文的组织过程中,作者将牧区扶贫开发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分别对这一系统中贫困的表现、扶贫的历程、扶贫的实践模式、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要素进行分析,通过综合总结最后得出了解决牧区扶贫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对比分析研究法是本文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是将两者或多种事物进行对比,从而研究彼此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本文在对牧区和农村进行对比过程中,比较分析得出我国牧区贫困的特点、原因,并最终提出牧区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扶贫工作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精准扶贫;农村
“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最早是2013年考察湘西时提出的,它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方法。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指通过向贫困地区提供金融资金、信息和技术支持,实现偏远贫困地区经济的增长、贫困户的增收。
一、金融扶贫的理论基础
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处于偏远的农村山区。虽然随着时代进步贫困地区有部分发展,但仍没有摆脱贫困的困境。要研究贫困地区的金融扶贫,就要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史。从农村金融理论的发展史看,从一开始只单纯强调政府在农村金融扶贫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发展经济学逐渐被强调市场作用的新古典发展经济学替代。上世纪80年代后,又提出了农村信贷补贴理论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上世纪80年代是农村信用补贴理论发展的巅峰。这一理论强调政府的作用,将政府当作市场的主体。该理论提倡政府等非营利机构根据农户不同的信贷需求,提供不同金额的财政支持,而且索要的利息将低于市场的平均利息,为贷款的农户减轻负担。该理论认为政府在处理农业生产效率问题上,可尝试通过提供低息贷款来减少农户贷款压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直接推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是在信贷补贴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不必特意针对个人制定信贷政策,而是将农村金融机构资本中介的力量,机构独立经营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评价农村金融发展强弱标准。随着发展,虽然农村金融市场论逐渐替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但它发挥的功效并没有想象中大,仍需要政府介入来照顾小农户的利益。
二、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1.贫困地区金融生态差。对于偏远农村,贫穷和恶劣条件往往是因果关系。通过三十多年的扶贫工作,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村贫困面积,只剩下条件最艰苦、基础设施最薄弱、地理位置最偏远的山区,使得今后的扶贫工作要面对最艰难的“硬骨头”,这使得金融扶贫的成本增加。另外,教育水平落后也阻碍扶贫工作的开展。贫困地区人口长期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缺乏与外界的及时沟通,不仅无法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甚至拒绝接受新事物。有些家庭开始蔓延读书无用论,觉得后代在家种地比读书来的实在,使得很多孩子失去了读书机会。教育缺失是帮助困难群体脱贫致富的深层阻碍。若村民识字都是难题,更不用说让他们学习金融知识了,这给金融扶贫工作带来一定阻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城市与农村差距越来越大。城市的经济依靠三大产业协调带动,吸引大量的人才和资金。对贫困地区而言,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农村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是由于农业结构落后,收成差价低,也没有别的渠道可以增加家庭收入。2.扶贫信息不对称影响金融扶贫对象的识别。扶贫帮扶对象的界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是个别贪心的基层干部利用扶贫信息的不对称,在落实贫困户环节上存在腐败与渎职;
二是不作为的村干部为争取扶贫款项而误导村民,将不贫困的农户纳入贫困户之内,造成贫困户与贫困户之间、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错乱;
三是由于贫困地区收入状况难以确定,部分银行在小额信贷评级过程中发现有些贫困户不符合扶贫建档标准。由于缺少信息网络系统,无法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实施动态监控,因此扶贫对象的信息存在严重的滞后性。3.金融扶贫工作实施过程中障碍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扶贫多延续老路子:确定需要资金或贷款支持的贫困村,继而为贫困村注入扶贫资金,或者向每个贫困户发放慰问资金。多年来,我国扶贫项目众多,银行等金融机构投入的资金也不少,但是仍然有很多地区未能脱贫,其原因就在于这种一次性的帮助,缺乏后期服务。这种传统的扶贫思路不改变,金融扶贫的效果就一天难以最大程度地实现。
三、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对策
1.金融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单一产业结构是农村地区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如果要发展贫困山区的经济,就要依靠财政资金的支持。一是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在资源禀赋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
二是依靠科技支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优势,吸引有能力的客户投资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一些贫困地区风景优美,农作物栽培历史悠久,但由于缺乏资金,无法发挥当地资源优势。金融机构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可以促进资金引进贫困地区,为贫困地区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帮助当地引进一批“两型”工业项目,保持经济发展。2.金融支持贫困地区完善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加快贫困地区交通建设,可提高农村公众通达能力,有效解决交通难题。对于扶贫工作中需搬迁的农户,采取就近安置原则,稳步推进搬迁工作。把贫困家庭融入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财政力量支持。基础设施完善好了,就要发展当地龙头产业,就得占用当地矿产资源和集体土地,这样可能会损害到农民的利益。针对这一问题可向村民说明,建起来的企业给农民每月分得股息,这样他们既可以安心外出务工又可每月获得一定收入,打好安居扶贫攻坚战。3.金融推进贫困地区教育均等化。扶贫先扶智,利用金融资金支持,借助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教育深入贫困地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足不出户就可获得优等教育资源。强化教育救助,健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体系,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平等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另外加大对贫困地区金融知识的培训力度,捐赠农业、金融等文化书籍,报刊,“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文化水平,增长金融知识,使农民学会利用金融脱贫致富。4.金融帮助贫困地区精准识别帮扶对象。首先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实地走访或者调查研究,了解贫困户的实际现状;
其次是根据了解到的数据计算贫困户的月收入、年收入等具体资料,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最后是将调查的贫困户与周边地区被列入贫困户低保户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认是否属于应该帮扶的对象。最终确认之后,将贫困户列入动态监测的金融系统下,还需要真正做到结果和过程的公开透明,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
作者:赵玉婷 崔凌云齐 单位:鲁工业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建华.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实践[J].中国金融,2015(21):77-78.
[2]苏畅,苏细福.金融精准扶贫难点及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4):23-27.
[3]李海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12.
扶贫工作论文范文第4篇
一、责任落实情况
(一)抓实学习贯彻。一是采取个人自学和集中学习的方式,重点学习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听取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成效考核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中央、省委、市委、区委有关巡视“回头看”整改工作的文件精神等,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二是根据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统一要求,区审计局于2020年4月28日上午召开了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听取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成效考核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压实整改主体责任,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党性分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触动思想、触及灵魂,切实收到成效,努力推动形成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全区审计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二)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局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行政办公室,具体负责脱贫攻坚相关工作推动落实。
(三)制定工作方案。结合局审计局职能实际,召开班子会议研究制定了《区审计局落实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成效考核指出问题整改工作方案》,对脱贫攻坚工作汇报对接沟通、履行驻村帮扶责任、抓好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跟踪审计等相关工作进行了细化和明确,压实工作责任。
二、扶贫审计工作情况
一是按照年初制定的审计计划,5月下旬,区审计局组织人员开展了2020年度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跟踪审计,推动各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落地生根,促进提高扶贫资金高效使用,并督促相关单位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抓好整改落实。二是6月上旬,会同区扶贫办、区财政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开展区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专项督导检查,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监管力度,保障扶贫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坚决遏制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三是派出审计业务骨干对2019年度区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中有关扶贫资金进行审计调查,结合对镇街委及部分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将扶贫内容纳入审计范围,进一步完善了扶贫资金使用监管机制,加强扶贫领域审计监督。
三、驻村帮扶情况
一是局领导班子成员及帮扶干部每月定期深入到富田村,与帮扶对象面对面交流,全面了解帮扶对象的家庭成员情况、居住条件、致贫原因,制定帮扶脱贫措施,切实帮助帮扶户“理清思路、算好账”,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为认真贯彻落实区脱贫攻坚挂片包村帮户“夏季提升”工作,在人员少,审计任务重的情况下,党员干部沉下心、扑下身,贴近群众,走村入户,了解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人员的基本信息、经济状况、享受的扶贫政策和目前的实际困难,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与贫困户深入交谈,帮助贫困户解决困难。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治站位不够高,没有时刻把“四个意识”“两个维护”体现和落实到脱贫攻坚工作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主动担责担难担险的意识还不够,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班子对帮扶村如何落实好“两不愁三保障”政策方面指导不够,在帮助帮扶村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方面措施不多;
三是在开展扶贫专项审计过程中,审计更多的侧重财务、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对被审单位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还不够到位,扶贫资金审计与审计全覆盖的要求还有差距。
五、下一步的打算
一是努力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上级会议、文件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精神,不断提高政策理论素养。
二是继续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确保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实现收入稳定、稳步脱贫。
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扎实做好扶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
扶贫工作论文范文第5篇
郑文凯在讲话中指出,为贫困地区培养和输送人才,为扶贫工作造就和凝聚人才,是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扶贫高级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是弥补扶贫开发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短缺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开拓扶贫专门学科的有益探索。
郑文凯强调,举办“扶贫发展与管理研究生班”本身,就是应需之举、创新之举,办好这个班,对于构建扶贫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培养基地、创建扶贫专门学科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和长远意义。“扶贫与发展管理研究生班”开学典礼的举行,标志着“扶贫高级人才培养工程”深入展开,也是全国扶贫开发高层次人才建设规划付诸实施的一项重要成果。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使命,希望同学们尽快完成从领导岗位到学生角色的转变,结合扶贫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更新理念、汲取知识,努力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金龙安华扶贫英才成长硕士项目”的捐资企业方陈安华、曹金龙表示,扶贫英才成长项目旨在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指示,作为企业家,他们愿倾力资助。
两位新生代表发言,表示要珍惜两年的深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争取以更高的素质、更高的起点走上工作岗位,为推进和创新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推荐访问:扶贫 论文 工作 扶贫工作论文【五篇】 扶贫工作论文(精选5篇) 扶贫工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