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5篇

时间:2022-12-15 17:20:03 来源:网友投稿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5篇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  看电影《战火中的芭蕾》的观后感5篇  看电影《战火中的芭蕾》的观后感精选1  《战火中的芭蕾》通过男女主人公在抗日烽火中的芭蕾情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5篇

篇一: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

  看电影《战火中的芭蕾》的观后感5篇

  看电影《战火中的芭蕾》的观后感精选1

  《战火中的芭蕾》通过男女主人公在抗日烽火中的芭蕾情缘,讲述一段跨越国界的凄美恋情,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与伪善.顽固不化与背信弃义,展示了中俄两国军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友谊.

  这部影片最大的特色还是中俄两国电影艺术家们的合作,导演董亚春,曾拍摄过《冲出亚马逊》《八路军》《爱在战火纷飞时》《周恩来在重庆》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并获得第28届飞天奖优秀导演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等奖项.同时该片有幸请来俄罗斯著名导演,电影家协会**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担任总监制.米哈尔科夫被誉为俄罗斯的〝斯皮尔伯格〞,他执导的《蒙古精神》荣获_91年威尼斯金狮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烈日灼人》曾获_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所以,从影片的很多镜头里,你足可以看到这其中的前苏联情节,像在东北边境小镇里的俄罗斯妈妈的面包房,有特别强烈的地域特色,那里有东北特色的原生态人文风貌,冬储大白菜,地窖,杀猪,还有滑雪板,过年时的烟花,东北大炕等特有的习俗场景,食物和语言.而这里恰恰又是中俄边界,所以俄罗斯妈妈在这里开面包房也颇具当地特色,这不禁也让人联想到学生时代课本里常常提到的英雄母亲的形象.而音乐和白桦林,以及女主角在白桦林中翩翩起舞,男主角拥抱和飞舞的场景,则让人一下子回到了那个革命年代.这也是中俄全拍片最精彩之处.

  女主角曹舒慈为专业芭蕾舞演员,曼妙的舞姿和精湛的演技为影片增添了一抹亮色.男主角为俄罗斯演员伊戈尔·克洛斯科夫,颜值爆表不输〝小鲜肉〞.两个人在电影中的表演,非常搭,尤其是女主角形象非常的清纯,而土生土长东北妞的打扮,也非常招人喜爱.而两个人的浪漫情节,则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而这种美好,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那样一个战争年代,更重要的是,他们为自己的理想,为打败帝国主义而欢呼雀跃,这样的青春总能带给人激情澎湃.而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黑土地上〝最后一战〞的残酷与悲壮,也让人看到了老一辈人的青春和爱情的凄美与不朽,那种铭记比起我们现代人的爱情来,更刻骨,更纯情.

  和很多的主旋律电影不同,《战火中的芭蕾》主要是讲述的那种在特殊背景下的`爱情,没有八路,没有口号,更没有说教.而是将战争带给普通老百姓的不幸与灾难描述的淋漓尽致,这一点,非常巧妙,也很细腻.像女主角弟弟的死,则让人看到了日本兵的残酷,而日本投降后,日本小女孩妈妈难产死后,中国母亲又用最博大的胸怀养育他们,这也就是典型的日本遗骨,这种特别细腻的情感诠释,让人看到了中国人的善良,也同样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战争对于日本普通人带来的不幸,这其实都是一样的.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电影更多的是关注人性,关注家庭,反战争,带给人无限的思考,也让人看的非常震撼.

  看电影《战火中的芭蕾》的观后感精选2

  当一个电影人选择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时,他往往要面对一个选择----是偏重于对历史的描写,还是偏重于对人物的刻画.在电影人的不断摸索中,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历史中的小人物〞的创作方法诞生了.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拯救大兵瑞恩》.片中的小队成员都算不上是鼎鼎有名的大英雄,甚至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很少被人提及,但是通过这些鲜明角色的塑造,为体验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内地即将上映的中俄合拍片《战火中的芭蕾》,也是采用了这种手法,通过对战争中小人物的塑造,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体悟抗战中的凄美与悲壮.

  据说本片曾用过一个名字,叫《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因为本片最早的取材,来源于_45年9月_日,潜伏在黑龙江边境小镇丛林中的300多名日本军人拒不投降.负隅顽抗,血洗了当地村民,并袭击了苏联红军,实施他们的〝玉碎〞计划.最后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一举剿灭了这股日军.由于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以后的第28天,故称为抗日战争中发生在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显然,这是一个历史事件.如果只拍这个事件,那么主人公势必是战场上的军官或战士而已.如何体现出战事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关注战事之外的人.于是,主创们非常巧妙地选择了这场战事发生地的一个小女孩来做主人公.

  星爷曾教育我们,人没有梦想,就会和咸鱼没有区别.本来我们就选取了一个小人物来做主人公,如果这个人物还没什么梦想,那就有违初衷了.由于是和有艺术情怀的俄罗斯电影人合作,本片主人公自然而然地带着艺术的梦想.在战火蔓延的东北土地上,这个女孩因为和一个俄罗斯退役舞者的相处,被种下了芭蕾梦想的种

  子.有了这个内心基础,这个角色就立起来了,变成了历史的一个观察者,一个在历史中求生的个体.4年前,我曾经采访过本片的中方导演董亚春.在他的履历表中,既有《八路军》和《解放》这样的宏大历史题材,也有《周恩来在重庆》和《杨得志围城打援》这样以角色为主的作品.因此说,他本身就对两种拍摄方式都了解,都驾轻就熟.这次对两种方式进行结合,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另一方面,面对日新月异的电影技术以及各种观念流派,董亚春都保持着一种积极面对和接纳的态度.当年他就认为电脑特效是可以给导演提供灵感的,在场面性镜头上,需要电脑特效来提升视觉的冲击力.这一点,和本片的俄方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十分契合.

  米哈尔科夫是俄罗斯电影节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的《蒙古精神》.《毒太阳》.《西伯利亚理发师》都是既有内容上的深度,又有视觉上的震撼.其翻拍好莱坞经典《十二怒汉》的成功,也证明了他创作思想上的毫不保守.这次,中俄两位具备积极心态的导演合作拍摄《战火中的芭蕾》,自然体现出了积极的创作热情,令这部带有献礼性质的影片,具备了高度的可看性.中央芭蕾舞团一级演员,曾经在第九届美国国际芭蕾舞比赛独得三项大奖的曹舒慈出演了片中的芭蕾女孩,既有农村女孩的质朴,又有最后芭蕾舞动后的绽放,可以说是艺术力量输出的最锋利处.

  看电影《战火中的芭蕾》的观后感精选3

  看到这片名,第一感觉是在战争中玩芭蕾,就像蹲战壕里写诗一样,淡淡的装十三.而看了片之后,就觉得自己错了.此片的确有芭蕾,却是十足的接地气,片中有东北黑土地的满满的人文风情,他们生活的环境.习俗.食物.语言都让人觉得亲切,我们看过无数抗战片,有激烈对打的有平缓的谍战,甚至还有裤裆里藏手榴弹这样的奇葩情节.和它们比起来,此片绝对是剧情完整不雷人,唯美大气且独辟蹊径.

  电影里最让人纠心的〝最后一战〞据说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后的第28天,一组日本军人拒不投降,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一举剿灭这股日军,中苏两国联手进行最后共同抗日的这段故事被传为了佳话.在这样一段主旋律的故事里,因为包含着一段跨越国界的诗意爱情而别有风味.

  前两天看吴宇森的《太平轮彼岸》时,就在感慨他把乱世里的爱情拍的太美,不过他是群戏,讲述了很多女人爱情,或深或浅,但都爱的死去活来,让人心生羡慕.

  《战火中的芭蕾》同样是乱世中的爱情,瞄准了这东北大妞和苏联小伙的跨国恋情,忠实的记录了他们爱情中的每一个细节.

  和《泰坦尼克号》里,用女主老去后回忆独白的形式拉开这个故事.就能预感这个爱情必定凄美大气.女主鹅儿穿着大花袄梳着小辫,是典型的东北妞,它从外面捡回来个歪果仁.在日本侵略军的残酷统治时期,让这样的一个人呆在家里,就等于放了个定时炸弹在家里.还好,凭着爸爸的机智,躲过了日本兵的搜查.日渐好起来的苏联人,也恢复了体能,投入抗战工作,两人日久生情.这段战火间的感情特别弥足珍贵,男主也通过女主通过芭蕾找回了失散多年的亲人,真是天生的缘份拆也拆不散.

  她冒着被抓起来的危险,去给他偷面包.他带她感受地下室里雪飘进来的美妙景象,她为他跳起了最动人的芭蕾舞,他为她挡下了即将到来的子弹.美丽可人如她,英俊帅气如他,战争让他们与家人分离,战争也让为他们跨越国界来相恋.越是乱世,越能看到人性的本真,坚守的爱情也显得弥足珍贵!后来她完成了自己的梦想,登上了大舞台,可是她的眼神始终充满了忧伤,再也看不到在森林里穿着红裙为恋人起舞的笑容了.

  当女孩穿着黑布鞋踮起脚尖时,让人感觉这部抗战片与众不同的气质,芭蕾舞看似与战争无关,在战火之上起舞的场面,还不多见,女孩在树林里.在家里还有在舞台的独舞都被处理的美妙的绝伦,与战争联在一起就像刀尖上舞蹈,既赏心悦目又让人胆战心惊,这种带着故事带着情绪的舞蹈更能触动人心,也是极致的视听享受.

  尽管当下流行速食爱情,一夜之情.闪婚闪离.怀孕被迫结婚等等,但相信更多人还是信仰和仰望着美好的天长地久的爱情.这段战火中的芭蕾爱恋拍的接地气但不俗气,既有战火纷飞,亦有芭蕾独舞,既有抗战中的人性剥离,更有战火中的亲情.爱情在燃烧,唯美感人.荡气回肠.

  看电影《战火中的芭蕾》的观后感精选4

  《战火中的花蕾》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位战时儿童保育会派出的《大公报》战地女记者.国民党将门之后的千金小姐沈君怡和第五战区上尉连长.中共地下党员方鉴明,在_37年沦陷的徐州城邂逅,方鉴明从侵华日军的.枪口下救出了沈君怡,

  两个人一起开始了拯救孤儿并掩护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的危险行动.剧中的沈君怡放弃了优越的生活环境,与战争孤儿打成一片.在她身上处处散发着母性光环.她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的母亲,除了管吃住,更要全力保护这些战地孤儿们的安全,孩子们也都亲切地唤她〝沈妈妈〞.由于该剧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剧中很多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因为真实,所以可信.剧中,孩子们命运多舛.经历枪林弹雨.跨越千山万水却依然乐观,努力求生,使这部电视剧在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独树一帜.

  剧中除了对落难孤儿的主线描写和宏大的战争场景以外,对男女主角沈君怡与方鉴明之间的感情线的描写也是该剧的亮点.方鉴明原是在徐州守城的国民党青年军官,为了护送沈君怡和孩子们冲出日军的封锁,擅自做主带领20多个兄弟出城.不想很多兄弟都牺牲在路上,他也因为违反军纪不能重回军队.身为地下党员的他听从上级的指示留在保育院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保护孩子们.两位年轻人在日常相处中.在上千公里的艰难路途中.在穿越敌军的火线中互相帮助,共同保护孩子,并且相知相爱.两人既是亲密爱人,又是革命伴侣,也是这群孩子的爸妈,这样的爱情让人感动,而他们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感情更是坚不可摧.最终方鉴明为国捐躯,两人永远分离,敢爱敢恨的沈君怡因为方鉴明的去世终身不嫁,其对爱情的专一和忠贞让人敬佩不已.

  除了刚正不阿的方鉴明,小姐脾气的沈君怡外,《战火中的花蕾》还塑造了一个个真实.鲜活,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无赖狡诈的高自尊,纯洁透明的文香,一根筋的董家祥,调皮聪明的路遥.马力……通过他们透视了那一段独特的历史.

  一段时间以来,抗日题材影视剧数量泛滥,内容娱乐化等问题凸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制作出反映历史精神的抗战剧成为许多制片方考虑的问题.《战火中的花蕾》展现了真实的历史画面,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面临的残酷命运,对抗日题材影视剧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看电影《战火中的芭蕾》的观后感精选5

  电影《战火中的芭蕾》是一部在芭蕾舞的世界中极度唯美,充满浪漫,抒发情怀,在战争的硝烟下,中俄两国军民英勇无畏,携手并肩的誓死抗击负隅顽抗的日本军人的残酷战争的电影.电影中很巧妙的用芭蕾舞作为情感的纽带,来维系中俄两位

  年轻人的情感,用浪漫的舞姿去营造爱情的唯美.但最终的硝烟弥漫.血流成河的惨状,让观众从内心深处深深的感受到了何为敬畏,何为伟大的真正意义.

  在中国东北边陲的一座小镇中,几千日本军人肆意横行,他们想残暴的利用毒气弹来摧毁这片白雪皑皑的黑土地.但在这座隶属于中俄边境的小镇中,在这样被战争的硝烟,被日本人占领的小镇中,每个有骨气的中国人都在利用着自己的方式与他们抗争,无论是心中充满责任感的中年大叔,还是不经世事的年轻女孩,又或是年幼的孩子,在他们每个人心中都对日本人充满了憎恨,都把民族大义,保家卫国放在了首位.

  电影《战火中的芭蕾》中再一次为大家讲述了爱情是没有国界的这一事实,当一位普通人家的中国女孩鹅儿(曹舒慈饰演)与一位执行秘密任务的苏联侦察兵安德烈(伊戈尔?克洛斯科夫饰演)相遇时,从最初的鹅儿的好心帮助,到经过慢慢的疗伤过程,再到最后他们相互之间产生的暧昧情愫,都成就了这对跨国恋情.在面对日军地毯式的疯狂搜查,到想方设法为安德烈拿回可口的食物,再到对他的伤势细微的照顾以及积极的找寻药品,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这位朴实的东北女孩,她内心中的善良,她的真情,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也深深地打动了安德烈对鹅儿深深的爱.

  在镜头的表现下,东北的这座小镇是那样的富有魅力,冬天白雪皑皑,玉树银花,春天寸草春晖,玉树琼枝,到处都散发着如同油画般的美景,在自然界的美丽的氛围中,再加之鹅儿与安德烈浪漫唯美的爱情色彩的渲染,让这部电影《战火中的芭蕾》充满了和白色相互对冲的暖色调的明媚的色彩.

  其实,电影中绝不仅仅光是有美人.美景演绎的舞蹈与爱情.这部电影最深刻的主题还是战争的残酷,被称作为抗日战争发生在黑土地山的〝最后一站〞的这场生死战役,在影片的结尾处演绎的是那样的真实.在抗战已经全面胜利,在日本已经无条件投降后居然还有几百的日本军队不愿意面对他们已经全面战败的现实,拒不投降,让东北抗联部队以及苏联红军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剿灭了这股日军.触目惊心的场面,深深地震撼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同样是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的献礼片,你完全可以感受得到这部电影与其他主旋律电影的不同,以及作为导演在电影中想表达以及融入的全部

  心意.这部电影《战火中的芭蕾》是一部中俄两国的合拍片,正如电影中讲述的那样,它就是讲述在抗日战争的后期,中俄两国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变的战争电影,并且由有着〝俄罗斯斯皮尔伯格〞之称的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来出任监制.

  在影片最终,大家应该可以预测到,鹅儿与安德烈的命运,也可能猜得到鹅儿会完成自己的梦想在宽阔的舞台之上,翩翩起舞《天鹅湖》的样子.不管是电影中国东北的鹅儿一家,还是从苏联远赴中国小镇的安德烈母子,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很有代表性的,积极参与抗日战争的伟大代表.用一代人,一段历史,一支舞蹈,一场战役,一段情感,来铭记历史的过往,来传递着战场的残酷,也来展现了爱情与舞蹈的动人,这足以让人铭记于心.

  看电影《战火中的芭蕾》的观后感精选

篇二: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欣赏

  对于俄罗斯的了解仅仅是存在于历史课本上的原苏联,对于俄罗斯的电影也是近期开始关注,在这里,我想谈谈给我最深刻印象的一部影片——《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1998年米哈尔科夫呈现给观众的是一部“视觉盛宴”,即号称俄罗斯版《乱世佳人》的史诗巨片《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它创造了俄罗斯电影的奇迹。米哈尔科夫本人指出:“我公司付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努力制作了一部世纪之交俄罗斯全景式故事片。影片围绕一个军官学校士官生经历了爱情、背叛、嫉妒、竞争、决斗等各种磨难,但仍保持对祖国的热爱及根生蒂固的尊严,这是当代人以基本丧失却有待恢复的品质。”这一部融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的爱情史诗巨片,既吸纳了美国商业片的诸多技巧,又保有俄罗斯文化传统及其艺术电影叙事的基因,同时呈现出米哈尔科夫电影迷人的个性。影片耗资4600万美元,由一个国际化团队打造,体现了米哈尔科夫在全球化语境中开拓民族电影发展道路的尝试,把高水准的艺术精品推向世界市场。

  《西伯利亚理发师》是前苏联解体以后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在克里姆林宫举行首映礼的电影。这种礼遇上的荣耀和电影的质量显然没有直接关系,但也恰恰说明了他非同一般的地位。这部电影的画面和流露的情绪,对逐渐消逝的俄罗斯传统是一份哀伤也是一份缅怀。电影从一场跨国恋情讲起,讲述了一个俄罗斯男人和一个美国女人的感情悲剧,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与人需要更多的宽容才会有美满的结果。电影中用无国界的音乐——莫扎特——来隐约的说明这个初衷,工业对文化传统只会带来摧残,电影中是机器——伐木工具“西伯利亚理发师”。

  爱情也没有国界,尤其是悲剧色彩,留下遗憾和不那么完美的爱情更是动人心魄。一场爱情焕发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思考,似乎这样的主题太过隐讳,甚至在影片开始的一大段都不知道该怎样去概括,但是,当你在回味的时候这样的民族文化思考却也是水到渠成。

  《西伯利亚理发师》——这个电影的名字简单中带着晦涩,另一个翻译的名字才能够让观众明白——《情留西伯利亚》(也是我更倾向的一种翻译)。一部有着爱情标志的电影,但说出的东西又远远不只是爱情。很多时候,有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才更能体现艺术——这一神奇的特质。如果看了《烈日灼人》(1994年)知道米哈尔科夫有一定历史感的话,《西伯利亚理发师》里面理想化了的、只属于俄罗斯的博大,精致,悲悯,智慧,足以让人与导演一样,慨叹这个强盛民族曾有的辉煌。

  故事发生在俄国沙皇统治由盛即将转衰的时期,美国女子简受命到俄国帮助科亮学家罗违伯特·麦克莱争取制造新形伐木机“西伯利亚理医发师”的经费。企图用她的美貌和交际手段骗来俄罗斯政府的投资。就在去俄罗斯的列车包厢里简遇到了士官安德烈·托尔斯泰。

  那次的相遇,是改变他们命运的一个开始吧。

  影片多次在1905年与1885年两个时间内切换,作为故事的一个线索,贯穿影片的始终,通过对比表现出了两个时间不同国度的两个人的命运。生活在俄罗斯的托尔斯泰是一个敢于为爱抗争的人,他可以为了保护自己所爱的人的名誉,冒着生命危险跟别人决斗;他可以当着将军的面对将军所爱(在我看来,或许那还称不上爱,他只是对主动接近他的那位有姿色的女人的一种本能的靠近)的女人示爱;在他觉得自己

  的感情被欺骗被侮辱的时候,他更是愤然用琴弓抽打他的将军。而在那个时代那个国度的托尔斯泰得到的结果是,被下放到囚室,发配到西伯利亚。而生活在1905年的美国的他的儿子,也同样的固执,但是他的坚持得到的是士官对他的妥协以及对莫扎特的热爱。其实这也暗含了对美国文化的赞扬,更显示了沙俄统治时期政治的黑暗,人民的命运的悲惨。

  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不同的命运,一个女人和一个珍藏20年的秘密,一个国家的衰亡腐朽,西方文化对俄国文化的冲击,俄国男子对爱的忠贞和不妥协和对国家的爱,士官之间的友谊……这是,我从影片中看到的。

  作为导演米哈尔科夫受到欢迎有多方面因素,与同时代的其他俄罗斯电影导演不同,米哈尔科夫的电影既不是塔科夫斯基、索科洛夫式的个人独白,也不是对好莱坞的消极模仿,而是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达到国际性与民族性,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此同时,米哈尔科夫也没有放弃表演生涯,不时在诸如《呼应》《曼舒克之歌》《红帐篷》《两个人的车站》,《残酷的罗曼史》以及他自己的影片《战中有我,我中有敌》《爱情的奴隶》《亲戚》《烈日灼人》《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中扮演角色,从而确立了自己“演员导演”的声誉。

  电影的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具有强烈的俄罗斯的抒情传统,他也经常被视为新俄罗斯电影的代表

  这部《西伯利亚理发师》用一个令人惆怅的爱情故事远离可能涉及的俄罗斯革命年代的历史背景。比如一开始安德列跟随皇家军校刚刚来到莫斯科就遇见一场暴力恐怖事件,电影没有往深层里反映,他们是什么身份。电影更多的是通过这个不得已和固执的爱情男女,表现出爱的伟大和无奈,俄罗斯人的个性传统文化铸造的魅力,吸引着世人,哪怕一些美好东西会流逝,但也有不变的东西永远存在。所谓我们能够清晰觉察的俄罗斯味道,俄罗斯民俗,俄罗斯民族的未来在历史的巨轮下走向了何方?虽然变迁无可避免,但就像西伯利亚苍翠的森林一样,永远都有生机盎然的时候。尽管工业机器、现代文明可以很强大。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10月26日下午,东京第2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米哈尔科夫获得黑泽明终身成就奖(与陈凯歌同获)。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看法,我也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对这部影片会有新的欣赏,但是,那些经典的画面和感情将永远驻留心中!

篇三: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

  观看《战火中的芭蕾》电影的观后感5篇

  《战火中的芭蕾》讲述了一段_45年发生在东北边陲小镇上的东北抗联部队带领老百姓与苏联红军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战火中的芭蕾》电影的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观看《战火中的芭蕾》电影的观后感1

  董亚春执导的战争史诗剧战火中的芭蕾堪称恢弘大气.董亚春是我喜欢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冲出亚马逊.爱在战火纷飞时.周恩来在重庆大都看过,他的作品述事中有着浓重的抒情风格.

  换言之,董亚春的战火中的芭蕾就像一部〝东北战地恋歌〞,或者说一部俄罗斯民歌,抒情中始终弥漫着无法言喻的忧伤.

  这部影片的好,无法转述.简要说,它是众多抗战题材作品中比较〝另类〞的一部,其〝另类〞亦在于,这部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惊心动魄.可以说,一双饱经战乱的〝旧舞鞋〞就像一个〝索引〞,引出一个恢弘的爱情和惊心动魄的战争.

  我之所以提到〝索引〞,源于战火中的芭蕾于史有依,故事讲述了发生在东北白山黑水中不寻常的一战._45年9月_日,潜伏在黑龙江边境小镇丛林中的300多名日本军人拒不投降.负隅顽抗,血洗了当地村民,并袭击了苏联红军.最后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一举剿灭了这股日军.由于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以后的第28天,故称为抗日战争中发生在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

  影片开场时,鹅儿静静地将一块老怀表放在纪念碑上,迥似泰坦尼克号,而在故事推进上则比黄河绝恋大气得多.随着故事的推进,时间闪回到几十年前那段非常岁月:影片中的鹅儿是一个单纯的东北大妞,这个东北妞在柳芭大妈的面包房里打工,业余时间学习芭蕾.不经意中,鹅儿救下了受伤的苏联侦察兵安德烈,两人之间产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影片中,鹅儿和安德烈的爱情有些朦胧的味道,充满少女的怀想.

  印象最深的是,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两个幸福的年轻人再次相逢在白桦林中相拥的那场戏:鹅儿穿着白舞鞋静静地跳起俄罗斯名曲天鹅湖,安德列目光

  温柔地静着鹅儿,恍然有种时光倒错之感.山林寂静无声,一片树叶静静地飘落在安德列的脸上,像爱情的小手滑过.在密林的

  深处,那伙流亡的日军已然竖起了枪口.似乎,一切都蓄势待发.

  安德列不动声色地抱着鹅儿飞身上马,马蹄渐去渐远.次日,一场围剿日军的战役在东北密林深处打响,一时之间尸横遍野,无数人在硝烟中倒下,凝成一副悲壮的画面.〝噩耗声传来在那个午后,心上人战死在远方沙场,她默默来到那片白桦林,望眼欲穿地每天守在那里……〞天空有风吹过,山林寂静无声,身着红衣的鹅儿站在死寂的战场中,紧张地四处张望,寻找着自己的恋人.

  不远处,鹅儿的老父亲静静地躺在血泊中,泥土掩没了半个身子.不远处,柳芭大妈也在焦急地寻找着自己的儿子安德烈,这个饱经忧患的大妈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刚刚见到儿子就是生离死别.这种战争背后的沉重远比喀秋莎和朴树的白桦林忧伤得多.

  相比时下常规意义上的抗日影片,战火中的芭蕾没有太多的口号,也没有任何说教,其关注的更多人性和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难以平复的忧伤.可以说,从始至终,影片中都弥漫着强烈的反战情绪.譬如,天皇发布投降昭书时,一个日本兵兴奋地喊〝我们可以回家了!〞而后却被自己的上司不动声色地杀死.而那个日本随军女人在难产中死去后,遗留下的女儿则被鹅儿的母亲收养.

  就整部影片而言,倾诉战争不义之时,并非落入痛斥战争之恶的俗套,更多尺度地张扬了人性之美.而这,正是战火中的芭蕾所要表达的人性之美和精神魅力所在.

  观看《战火中的芭蕾》电影的观后感2

  战争带来了涂炭,带来了死亡.但是战争中也会带来爱情与美好,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了中国,从东北到广西,大半个中国都沦入了战火当中._45

  年,日军战败,而在中苏边境的一个中国小镇上,一群日军拒不投降,因他们而起的一段战斗故事,就是你战火中的芭蕾所要叙述的剧情.

  日军负隅顽抗,袭击了一支苏军队伍,一名苏联士兵安德烈(伊戈尔?克洛斯科夫饰)负伤逃到中国边境的小镇上,少女小鹅儿救回了这名苏军士兵,两人的感情

  故事就此展开.这样的故事在今天看来颇具传奇色彩,在战火中人的性命脆弱,爱情是很奢侈的事情,但发生了也难以抵挡.所以影片中的爱情故事是美妙的,但因为处于战火纷飞的岁月,所以也让人一开始就关心两人的结局究竟会如何.影片中有激烈的战斗,也有唯美的爱情,甚至还有令人难忘的芭蕾舞表演,各种意外与巧合成就了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战火中的芭蕾由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幕后团队参与,影片的监制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在世界影坛也是大名鼎鼎.他曾经执导的蒙古精神也来到中国拍摄,之后他的烈日灼人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是俄罗斯一流的大导演.笔者最喜欢他的作品是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影片展现了俄罗斯人的特有气质和精神,是一部具有史诗气质的影片.有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参与战火中的芭蕾,影片在针对苏联士兵性格刻画,以及当时苏联文化以及风貌的把握上,有了很好的掌控.

  在中国制作团队方面,影片的导演是董亚春,这位摄影师出身的导演,以执导战争影视剧见长,曾经导演过八月一日这样的国产战争大片,也曾参与过冲出亚马逊.惊涛骇浪等现代军事题材影片的摄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题材导演.战火中的芭蕾首先就是发挥了他的摄影强项,战争场面和文戏场景拍摄都很出色,尤其是女主角董舒慈的芭蕾舞表演场景,拍摄也是美轮美奂,在冰天雪地的丛林中,看一位美女跳起天鹅湖,这个片段在影片中呈现出特有的美感.

  影片中的中国演员基本都是来自于东北,所以在风土人情这一块影片把握非常到位.雪地飞驰的爬犁.大年夜包饺子的热闹场景.东北当地人储存白菜的小仓房,相信都能勾起东北观众的回忆.这些生活细节的特点对于南方观众未必能一下子接受,但是制作团队在细节的考究让这部电影的制作经得起考验.

  战争始终是残酷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经历八年之久,这还是从_37年卢沟桥事变算起,如果从_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那与日本的战争进行了就有_年之久.主创选取战火中的芭蕾的故事有很深一层的意义,片中这场战斗是真实存在的,是发生在日本宣布战败之后,所以也被称作是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这场战斗结束了,中国人民也正式在欢庆抗战的胜利,但无可避免的,战争会带来牺牲,那些为抗击侵略者而流血的英雄,值得铭记,这也是影片所要传递的重要信息.

  观看《战火中的芭蕾》电影的观后感3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影)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战火中的芭蕾》.《诱狼》和《我不是王毛》等多部优秀国产抗战影片.

  其中,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组委会特别将反映中俄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题材的历史战争影片《战火中的芭蕾》做为该电影节的闭幕影片来放映.这部由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合作拍摄的影片一经放映,便凭借其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风格,以及震撼的视听体验,博得了各国影迷和电影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据悉,《战火中的芭蕾》将于今年8月28日在国内上映,为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和大阅兵盛典献礼.影片上映后,必将引发中国电影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纪念中俄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同时也号召民众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发展未来.

  《战火中的芭蕾》用全新的角度和风格来演绎抗日反法西斯题材的历史战争影片.在弘扬抗日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带给观众极大的艺术震撼和电影享受.影片由中国和俄罗斯两国电影艺术家通力合作共同完成.该片有幸请来俄罗斯著名导演.电影家协会**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担任总监制,董亚春担任导演,并由中俄两国的优秀演员联袂出演.

  影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_45年9月_日,潜伏在黑龙江边境小镇丛林中的300多名日本军人拒不投降.负隅顽抗,血洗当地村民,并袭击苏联红军.最后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一举剿灭这股日军.由于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以后的第28天,故称为抗日战争中发生在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该片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一段_45年发生在东北边陲小镇上的东北抗联部队带领老百姓与苏联红军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的故事.

  真实的历史故事,总是具有震撼人心.感动影迷观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魅力,影片通过男女主人公在抗日烽火中的芭蕾情缘,讲述一段跨越国界的凄美爱情,再现了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黑土地上〝最后一战〞的残酷与悲壮,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与伪善.顽固不化与背信弃义,展示了中俄两国军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友谊,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纪念意义和历史意义.此外,因为这是一部与芭蕾舞相关的影片,影片在舞蹈.音乐.美术和布景等

  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和投入,必将给观众带来全新体验的艺术震撼和视听享受.

  本片总监制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表示,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伟大战争中,中国人民和苏联人民曾经携手并肩与日军战斗,因此在这一题材上两国的电影合作有着伟大而特别的意义,他也同时表示,在这一题材上,两国影视工作者还有着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他本人愿意继续为加强两国电影人之间的交流和与合作贡献力量.米哈尔科夫还对中方创作团队在影片中所体现出的专业水准给予高度评价.

  《战火中的芭蕾》是一部由华影主控宣发的影片,华影近年来积极拓展对外合作.自_年公司成立以来,华影从上至下始终重视国产电影,以多种方式和角度全力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如今,国产电影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也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和最具活力的电影市场之一,受到国际电影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电影合作也日益频繁,并且呈现出多国别.多类型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中国和俄罗斯的电影合作,近几年来日趋紧密,不但每年都有合作项目,而且从影片质量到票房成绩都表现不俗.华影也高度重视国际电影合作,电影《战火中的芭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中俄合作影片.身为国内最具实力的电影公司之一,华影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已经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综合性并日益国际化的电影企业,为推动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观看《战火中的芭蕾》电影的观后感4

  《战火中的芭蕾》通过男女主人公在抗日烽火中的芭蕾情缘,讲述一段跨越国界的凄美恋情,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与伪善.顽固不化与背信弃义,展示了中俄两国军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友谊.

  这部影片最大的特色还是中俄两国电影艺术家们的合作,导演董亚春,曾拍摄过《冲出亚马逊》《八路军》《爱在战火纷飞时》《周恩来在重庆》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并获得第28届飞天奖优秀导演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等奖项.同时该片有幸请来俄罗斯著名导演,电影家协会**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担任总监制.米哈尔科夫被誉为俄罗斯的〝斯皮尔伯格〞,他执导的《蒙古精神》荣获_91年威尼斯金狮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烈日灼人》曾获_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所以,从影片的很多镜头里,你足可以看到这其中的前苏联情节,像在东北边境小

  镇里的俄罗斯妈妈的面包房,有特别强烈的地域特色,那里有东北特色的原生态人文风貌,冬储大白菜,地窖,杀猪,还有滑雪板,过年时的烟花,东北大炕等特有的习俗场景,食物和语言.而这里恰恰又是中俄边界,所以俄罗斯妈妈在这里开面包房也颇具当地特色,这不禁也让人联想到学生时代课本里常常提到的英雄母亲的形象.而音乐和白桦林,以及女主角在白桦林中翩翩起舞,男主角拥抱和飞舞的场景,则让人一下子回到了那个革命年代.这也是中俄全拍片最精彩之处.

  女主角曹舒慈为专业芭蕾舞演员,曼妙的舞姿和精湛的演技为影片增添了一抹亮色.男主角为俄罗斯演员伊戈尔·克洛斯科夫,颜值爆表不输〝小鲜肉〞.两个人在电影中的表演,非常搭,尤其是女主角形象非常的清纯,而土生土长东北妞的打扮,也非常招人喜爱.而两个人的浪漫情节,则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而这种美好,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那样一个战争年代,更重要的是,他们为自己的理想,为打败帝国主义而欢呼雀跃,这样的青春总能带给人激情澎湃.而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黑土地上〝最后一战〞的残酷与悲壮,也让人看到了老一辈人的青春和爱情的凄美与不朽,那种铭记比起我们现代人的爱情来,更刻骨,更纯情.

  和很多的主旋律电影不同,《战火中的芭蕾》主要是讲述的那种在特殊背景下的`爱情,没有八路,没有口号,更没有说教.而是将战争带给普通老百姓的不幸与灾难描述的淋漓尽致,这一点,非常巧妙,也很细腻.像女主角弟弟的死,则让人看到了日本兵的残酷,而日本投降后,日本小女孩妈妈难产死后,中国母亲又用最博大的胸怀养育他们,这也就是典型的日本遗骨,这种特别细腻的情感诠释,让人看到了中国人的善良,也同样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战争对于日本普通人带来的不幸,这其实都是一样的.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电影更多的是关注人性,关注家庭,反战争,带给人无限的思考,也让人看的非常震撼.

  观看《战火中的芭蕾》电影的观后感5

  在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经典《辛德勒的名单》中,一个红衣少女行走赫然行走在黑白色的屠杀现场,像一朵不屈的生命之花,刺痛了无数观众的心,如今,类似的画面出现于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监制.董亚春执导的战争电影《战火中的芭蕾》,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东北,日军正在蓄谋最后的疯狂,中俄两国人民誓死反击,风雪呼啸,松林挺立,一位素颜红衣的少女跳着芭蕾,在战火肆虐的土地主,显

  现出生命的坚韧,情感的坚贞,中俄两国的战争美学,在她的舞步中,闪烁出夺目的火花.

  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在黑龙江一座无名的边城拉开序幕,少女小鹅儿无意中救回了一个负伤的俄罗斯士兵,从此一家人为了保护这位战争盟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同时也萌发出一场跨越国别的爱情.影片的影像风格舒缓但不失力度,节奏快捷又不失强劲,从日本军搜查的紧张悬念,到刺杀日本调度长的风波乍起,中国人引爆火车的刚烈,日本军官枪杀男孩.毒害中国工人的残暴,惨烈的前线交火,惊心动魄的战争片氛围,让这场战火中的爱情更显优雅而又珍贵.

  在抗日战争中,东北是日本占领最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战略地位,曾经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影片运用深情饱满的叙事,描绘了东北大地上的家国情怀,在烈焰纷飞.血流成河的雪地上,展现了壮阔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东北民俗.那暴风雪中温馨的木屋,摆放着白菜的小仓房,烟火浓烈的煤炉,孩子们玩着把铁钉放在铁轨上的游戏,拉着飞驰的爬犁,耍着土制的飞镖,过年时杀猪的习俗,大年夜的饺子里包进一个钢镚.

  影片中处处可以见到俄罗斯战争美学的经典元素,《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群个性奔放的女兵,《卓娅》《保卫莫斯科》女英雄卓娅,《第四十一个》悲情女神枪手,还有《战地浪漫曲》《雁南飞》中那些鲜稍有可爱的姑娘.从这个角度来说,米哈尔科夫不仅带来了俄罗斯战争片的场面调度和视听冲击,更有对创作的深度.

  《战火中的芭蕾》从一个东北女孩儿的视角,重新审视战争,通过成长与死亡,爱情与仇情的感悟,重新梳理经常战争留下的伤痕,罪恶与反抗,杀戮与拯救,交织出不一样的战争片体验.

  观看《战火中的芭蕾》电影的观后感

篇四: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

  最美的爱情是错过

  ------------------记《西伯利亚理发师》

  初见面,是在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年轻的军官叫托尔斯泰,可是他记不得她的名字,于是他叫她安娜·卡列尼娜。

  可是让他心醉的Jane只是一个骗子,来到俄罗斯是为了帮助老板赢得沙皇的赞助资金。Jane说自己的人生是被动的,而她唯一一次自愿做出的选择,就是和安德烈·托尔斯泰相爱。

  很多年后,当动人的爱情终于和冲动的青春一起消逝,我们难过了。这样不顾一切地爱,这样心如磐石地等,最后还是幻化掉了。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对得起“史诗”这两个字,因为女主角的长像实在太像朱丽叶比诺什,一度让我幻想它和《新桥恋人》的相似,但《新桥恋人》是不可以和它相比的。冰冷的西伯利亚高原,广袤无边的白桦林,只有俄罗斯民族的文化沉淀,才拍得出这样不朽的电影,它甚至可以让你忘记这是一个爱情的悲剧。

  但其实在我看来,悲剧的爱情总是让人印象深刻。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果说俩人的相遇是偶然,那么俩人的相爱就是必然。爱上了不该爱的人这也为这个故事添加了戏剧性,王子和公主的爱情故事是美丽的童话。现实是深爱着的俩人戏剧性的阴阳相隔,在我看来,这跟《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是有相似的。在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Jane去见托尔斯泰的时候,发现了托尔斯泰的妻子和孩子慌张地骑着马逃离了西伯利亚。当她泪流满面的时候,她并不知道,托尔斯泰在远处默默地抽着烟看着他一生中最爱的女人一步一步的离开她。我看过很多关于爱情的电影,留给我的记忆有美好的有遗憾的。但是很少有能让我感觉心痛的。

  最美的爱情,并不一定要两个人相守。只要记得俩个人在一起时的回忆就好。在《花样年华》里,那句“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给我的就是这样的感觉。一场爱情,如果从开始就是一场骗局。那么最后俩个人的结局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最宝贵的莫过于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

  佛说,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他爱上她,为了她放弃前途,顶撞将军,于是火车开动,他被放逐到西伯利亚,再也不能回到故乡。她等了10年,嫁给了当年让她来俄罗斯的人,为的只是一张西伯利亚的通行证。千辛万苦找到他的住所,才发现他已经有了妻室。她说她来晚了,来不及了,回不去了。

  策马离开,回去美国。从此一切记忆,一切青春,灰飞烟灭,万劫不复。

  只是她永远不知道,当她转身离去,丛林中是安德烈些许苍老但依然明亮的双眼,如此无奈。

  只是他永远不知道,她为了一张见他的通行证等了整整10年,苦苦打听他的下落,她还要告诉他,他们有一个孩子,一个和他一样偏执的孩子。

  这样的爱情,不仅需要他们俩人的激情和豁达。还需要牺牲,这才是爱情最美好的地方。因为我爱你,我希望你过的好;因为我爱你,我希望你过得开心;因为我爱你,我希望你活得自由,哪怕,你的身边不再有我,哪怕从此,我需要忍受爱别离,求不得。最美的爱情不是爱一起,而是为了你变得更好我可以放手。

篇五: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

  很少看电影,上午停电,看了读者的一篇文章《因为高贵,所以陡峭》,是对电影《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赏析,喜欢作者的语言,也对电影本身产生了兴趣,中午来电的时候便找来看。

  我是伴着大笑和泪水看完的这部电影,他使人内心产生一种无法遏止的疼痛,关于爱情,这部电影有他独到的解读。

  从后往前回忆,我的思绪...........

  十年后的安德烈俨然已是一个农夫,不再是想像中威武的军官,看到一生挚爱的珍妮独自驾着马车消失在西伯利亚遥远的地平线,他只是点燃了一枝烟,谁能想像他内心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态,然而他让观者是煎熬的。画面的另一边,安德烈的儿子宁愿天天戴着防毒面具,也不说“莫扎特是一坨臭狗屎”,他有和父亲一样的坚韧和执著,对信仰的执著,安德烈因为对爱情的执著而被流放到了荒凉的西伯利亚,他得到了珍妮此生不渝的爱,心的爱恋,而他的儿子,用自己的坚持,最终使指挥官在高高的崖壁上忘情的高呼“莫扎特是伟大的作曲家.......”对爱情的失去,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对他同样是一种获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发出巨大的轰响,森林倒下了,交易使爱情蒙了灰尘,也使它更透彻,对爱情的深切眷恋并没有从他们的心中崩塌,那车站的送别,泪眼中唱的歌仿佛已是诀别.........

  忽然就想起了那一句话,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

推荐访问: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 西伯利亚 观后感 理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