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血战湘江观后感合集(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饱含热泪的看完《血战湘江》这部影片,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影片中无论是故事情节、宏大的画面、演员的演技、还是一句句朴实的台词都直戳着我们每个人的泪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血战湘江观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1陈力导演、柳建伟等编剧的《血战湘江》是一部壮怀激烈的战争电影,描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关系到中国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的全过程。这一战,放在《资治通鉴》和世界战争史上都是如此,浴火重生的这支军队,从此不再有如此被动危急的时刻。北上抗日的中—共,必须要从军事上立住脚,才有可能将其理想和抱负实现。
1840年以来,一代代人(仁人志士)寻找和选择救中国的主义、方式、办法,事实证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晚清新政、北洋政府、国民—党(数次机会)等,都没有实现将中国焕然一新的能力,既无从解决中国一盘散沙的基层,也解决不了各自为政的地方实力派和军阀,更是触摸不到工业化的边缘,至于科学、教育的现代化完全无从谈起。从国家(民族)利益至高无上的角度来看,无力者就应该退位,但是任何居于历史舞台中心的失败者都不甘心退出。
1921年创立于上海的中—共,也是经过了在城市的发展和实验,在文化教育界和城市工人运动、国共合作后发现,革命不彻底和反复的国民—党无法作为稳定和有远见的革命共同体,中—共必须拥有自己的军队,才能实现组织化、纪律化的中国,才有可能将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寻找机会建立起工业体系,追赶以及超越西方发达工业国(也就是列强)。而这一切的关键,首先在于活着,然后发展。
自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转移就成了重中之重,以共产国际代表李德、中—共领导人博古和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决定着红军的前进方向,以朱德、彭德怀、林彪等代表的实干派在长征途中与路线、冒险主义的李德、博古进行了政治、军事和路线上的坚决斗争。王霙饰演的**,以大无畏的胆识,不但要同以蒋介石为首的政府及军队作战,也要和桂系军阀白崇禧周旋,更要和湖南省**兼剿匪总司令何健进行血拼,尤其是后者更是杀死朱德夫人的元凶。桂系军阀与中央军有合作有矛盾,期间的缝隙可以利用,但也要随时应对变化。至于何健,血海深仇无法共存于天下,是一条追来的疯狗。
而在党内、军内,组织和军事强行扭曲,特别是来自共产国际的李德刻舟求剑,不能适应中国特殊的国情,在反围剿和长征路上以教条主义不断在客观上牺牲着红军将士,而年轻的博古也是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历史认知,无法担当起特殊位置的考验。而周恩来则被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不断边缘化,然而他与中华苏维埃**中国红军总司令朱德的红军的战略性大转移,史称“两万五千里长征”,但是“正在进行时”的长征,却没有多少浪漫可言,而是血淋淋、赤—裸裸坦荡荡、的生死之途。血战湘江关系尤为重要,出发时的万人,渡河之后只有两三万生还。1949年后的解放军元老们,回顾往事,都会想起这一战,关系到中—共中央及红军绝大多数领导骨干的生命之战,是那么的接近于团灭。
国民—党军队高层的各怀鬼胎、以邻为壑、畏缩不前,即使让红军损失惨重,但是以红军34师陈树湘为代表的牺牲者的强力阻击,还是为红军主力赢得了渡过湘江的时间。《血战湘江》将批判的武器对准将士的血肉之躯,镜头非常贴近战场,子弹横飞、炮火连绵,李德在冒进的同时还要求**的`部队携带着成了累赘的辎重,导致红军行进速度过慢,让国军的轰炸和追击造成更惨痛的伤亡。《血战湘江》并没有将**塑造成神,也给了李德自我辩护的理由。**以其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和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的熟稔,诉求明确的提出建议。而李德则“主观上是好的”,但是能力确实不足以在最需要强有力的战略军事家的时刻继续待在那个位置之上。
在不久之后的遵义会议上,历史选择了**作为核心。《血战湘江》讲述的便是,没有核心的红军是要被历史有所牺牲的。而有组织、有纪律和上下精神的高度统一,则是党派、企业实现自身目标,在历史的大风口上有定力,有能力把握住这风口的关键。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2昨天一大早,“重走长征路喜愿传中国”车队一行来到了位于广西兴安城内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凭吊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中英勇牺牲的3万多红军英烈。
队员们向目前全国最大的红军长征烈士群雕像敬献了花篮,花篮的挽联上写着:“在湘江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红军英烈永垂不朽!”表达广东人民对湘江战役中牺牲英烈的景仰之情。随后,队员们来到位于狮子山顶、由聂荣臻题文的突破湘江纪念碑前,庄严地宣誓:“重走长征,砺志自强;
饮水思源,关爱老区;
红军英烈,永垂不朽;
长征精神,万古长青!”
此时,追寻父亲长征踪迹的老队员赖乃坚动情地说:“当年父亲提着脑袋参加革命,无怨无悔。湘江战役实在是太惨了。我父亲的几个最亲密战友当年就是战死在这里!都是同乡啊!就永远地长眠在这里……”说着赖老先生不禁潸然泪下。
离开湘江战役纪念碑园,车队启程溯漓江而上,来到漓江发源地、素有“华南第一峰”之称的瑶山(即老山界)。
途中,在华江乡干部的陪同下,队员们看望了88岁的老红军刘华连。72年前,他还是16岁的孩子,部队发给他一条枪、三颗子弹、两颗手榴弹,他便匆匆投入了战斗。在黄沙河陷入敌人的埋伏圈后,部队伤亡惨重,刘华连当时用腿夹着两具尸体、用枪当桨划过河,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刘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重新回到家乡,发现自己早已被当作长征中牺牲的烈士。重走长征车队给刘老送上了1000元双喜慰问金,以感谢他对革命所作出的贡献。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3在看完这部感人的革命电影后,我深刻感觉到:我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也接受了一次令人震撼的理想信念教育。
电影讲述了于1934年11月27日,中央红军开始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于1934年12月1日强渡湘江。虽然只有几天的奋战,但中央红军为了粉碎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个个都拼了命地战斗。电影内容把湘江当做背景,塑造了以毛等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左派指引的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与代价: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余人。表现了红军三十四师官兵勇于牺牲,视死如归,拼尽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伟大精神。
在影片中。中央红军们用的是最低等的武器,和敌人的武器不堪对比。他们吃的全是一些粗糙的干粮,也吃过树皮和皮带。他们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红军们每天忍受着狂风的肆掠,忍受着恶劣天气对他们的“洗礼”。但他们仍然不畏惧,迎难而上。最后和敌人拼到只有一颗子弹,有很多勇敢的红军死在了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他们永远都履行着“誓死为苏维埃新中国留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最后,3万多红军成功西渡湘江,北上抗日。
在电影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其中有个片段最令我感动:当林家老四赶回部队后,得知父亲和哥哥都已经壮烈牺牲在战场上了,他虽然泪流满面,但仍然坚持要参加红军跟党走。其实不只他一人是这样,战场上有很多战士都把革命,把与敌人做斗争放在第一位,一心只为了革命成功,只为了打胜战,这是伟大的革命精神啊!在战场上,每个人的心都是系在一块儿的,每个人都是一心一意跟党走,每个人宁死不屈,直至牺牲。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后长征胜利的那一刻,多少中华儿女为此感动落泪,这属于中华的胜利归功与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啊!战争的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实至名归的胜利!
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如今我们幸福的生活!“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是我们给那些壮烈牺牲的红军战士们最好的报答,也是对新中国最好的报答!
血战湘江观后感篇4硬派电影是市场刚需!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每年都需要产出自己的硬派电影。去年一部《血战钢锯岭》让美国人硬气了一整年。今年,咱们中国影迷终于也可以硬气一把了。因为咱有了一部叫《血战湘江》的战争片。其硬派程度比《血战钢锯岭》有过之而无不及。两者皆成功诠释了“血战”主题,让那些不够硬的战争片都沦落成了动作片。不出意外的话,你们的年度最硬电影殊荣八成八得归这部《血战湘江》所有。没错,它是国产战争片的又一座高峰。
于艺术手法上有经验、于创作态度上有执着,《血战湘江》不仅燃,而且硬。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不仅仅是一场战斗,更被主创提炼出情节紧张的戏剧冲突。《血战钢锯岭》那种带着光环的主人公在这里是不存在的。这里不是奇迹的摇篮,而是湮灭了数万条生命的战场。整部戏有7000多人参与、用了2吨TNT炸药、80吨汽油。在这种硬派大环境下,就连王大治这种时不常演喜剧片的丑角,都能淬炼成钢,变身英勇无畏的硬汉。
在《血战湘江》中,囤儿依稀看到了几位熟悉的演员。为什么说“依稀”,是因为囤儿熟悉的那几位演员在片中已经被改造成了另一番模样。张一山、保剑锋、耿乐出演了战斗在第一线的师长团长等角色,挖掘出了实力硬汉的一面。尤其是耿乐和张一山,在前沿阵地打得连亲妈都认不出来了。之前听说有小鲜肉接演战争片,一听说要去军营体验生活便立刻拒绝。哎~~ 这种弱货真该组团去看《血战湘江》看看什么叫硬,什么叫战争片,什么叫男人。
最近故事十分牵强的《变形金刚5》再次凭借一番狂轰乱炸豪取票房。其实,这种绿幕加CG的场面戏,看多了很容易疲劳。还是实拍的真枪真炮对视觉的刺激最直接。《血战湘江》的战争戏无疑是国产片里的顶级水准。影片从一而终贯彻了片名中的“血战”二字。影片拉开帷幕的时候,前沿战场就已经是短兵相接的白热化程度了。几个重要的阻击战场更是统统从头打到尾。重武器、轻武器,战壕防御、冲锋肉搏,炮击、轰炸均一轮轮上演。白热化程度竟然随着剧情的推进,还能再上三个台阶。这就好比已经73胜的勇士队,还能通过得到杜兰特来进一步提升实力一样,必然会让观者瞠目结舌啊。
虽然外国战争片囤儿也没少看,但始终觉得八一厂在拍摄战争场面上是最懂得渲染惨烈感滴。片中战壕里的积水一点点变成红色,坚挺的牌楼最后终于禁受不住连日的摧残而轰然倒下,这些带有鲜明意象的画面,比单纯的高科技装备更让人感到震撼。硬,不靠说;
战,我最强!
为纪念建党98周年,校医院党总支号召每个党员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该影片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的悲壮故事。电影场面震撼,情节紧凑,真实感人,让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和深刻认识。
红军的故事有的感人至深,有的让人动容
老兵林裁缝家里的四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为红军战士一针一线的缝军装,为红军缝了一辈子的军装。**和林裁缝的对话,不仅把领导人对战士的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还展现出了红军战士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林裁缝的儿子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在中弹后还不忘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
红军师长陈树湘,带领全师官兵奋战在掩护红军撤退的第一线,英勇就义、誓死不当俘虏。当他身受重伤、肠子流出时,竟亲手扯断肠子,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
当沿途老百姓给红军战士送粮时,红军战士开始一概拒绝,毛不忍心辜负老乡心意,同意战士们象征性地接受粮食,但必须给老乡们留下银元。这就是老百姓的战士,这就是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红军,中央红军当年正是依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赢得了民心,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这一幕幕故事,无不让人动容。感动于“林裁缝”、“陈师长”这些普通红军战士中不平凡的举动,感动于红军战士中家国大义面前的政治信仰,感动于同志呼吁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留下银元换取老百姓食物和礼物”的为民情怀。
红军的对话有的激动人心,有的让人深思
影片中,大战在即,彭德怀给指战员作战前动员的场景撼人心魄。“现在是危急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上万将士齐呼:“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陈树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大家高喊:“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些话语给我极大的震撼与感动,更有启迪,这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在任何时代都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博古、李德只知纸上谈兵,使部队陷入蒋介石的圈套,辎重大搬家的决策使红军行动缓慢,选择走大路致使部队在敌机轰炸中伤亡惨重。毛说:“战士抬辎重走,走得慢还累吐血。”博古说:“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说:“走大路,遇轰炸,伤亡严重。”李德则说:“红军不是胆小鬼。”毛质疑李德、博古的决策,博古竟然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他能错吗?”这些对话,揭示了比一个个教条主义行动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也使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变得锋利而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这些对话让我不由得深思:到底是什么促使这些革命先烈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奋战在革命前线?到底是什么促使历时两年多、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完满完成?也许,这便是信仰的力量。正是心中有了对政治立场的坚定之情、对心中信仰的虔诚之心,他们才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的老前辈、老先烈,他们在那个苦难的年代,经过了多少的战斗,献出了多少年轻的生命。在现在没有战争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从自己做起,做好自己的工作,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我们更要团结在**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念,为我们的国家今后更加昌盛做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