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中学生励志教育【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4-04-11 17:57:01 来源:网友投稿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地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感恩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励志教育【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中学生励志教育【五篇】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感恩教育励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85-02

一 感恩励志教育的含义

1.感恩教育的含义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地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感恩的态度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个体的行为习惯,成为个性品格的组成部分。

2.励志教育的含义

励志,《辞海》中的解释是“激励心志,集中心力干某种事业”,也就是奋发志气,振作精神,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远大目标。强调的是树立目标与志向,并为之不懈努力。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全面地培养成功的品质,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通俗地讲,就是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

3.感恩励志教育的含义

感恩是生命潜能的催化剂,励志是人生旅途的引路人。感恩励志教育,就是教育者兼顾地进行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既培养学生的品德、激发学生的潜能,又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立志成才,兼顾了品德与才干,以更好地成人、成才。要以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宗旨,以激发潜能自我实现为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爱心与善意,能够给他人以帮助,给社会以回报,而并不是要求他们一味地感恩。

二 实施感恩励志教育的意义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随之而来的是享乐主义盛行,贪图安逸、不愿劳动、不愿奋斗以及厌学逃学,生活无所追求,人生没有目标,精神空虚,无所事事,缺乏责任感等现象的出现。这些严重扭曲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健康发展,压迫、限制了人的旺盛精力和创造的精神与能力。现代生产与生活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给人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青少年学生因此而产生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感恩励志教育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感恩励志教育,不能只是针对贫困学生,要在学生中普遍实施,不能一味地说教,要落实在行动中。现代教育,包括德育,教人学会生存、消费、享受,其中就包含着教人奋斗,奋斗是享受的前提,也是享受和发展的内容和途径。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励志教育,使学生励志成才,为祖国作贡献。

在功利主义与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厌学、叛逆、网瘾、冷漠等问题日渐严重,那么实施感恩励志教育,走进孩子的心里、触动孩子的心灵,意义重大且十分必要。

1.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校教育往往以文化课为主要导向,中学生整天埋头于背诵和做题当中,对德育不够重视,感恩教育逐渐被边缘化。面对升学的压力,往往又是以考大学、上大学等狭隘的认知偏差为主,不利于青少年的长远发展。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感恩励志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感恩励志教育以唤起感恩、激发志向、培养意志和养成良好的品质修养、激励追求成功为目的,符合德育的内在规律,可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学生树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健康地成长。

2.有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实际中影响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多是情感、归属以及尊重等需要的缺失。如果学生能以感恩的心态看待他人与社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潜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并积极完善自己,学生便易在与同学、朋友的关系中体验到关爱、友谊和忠诚,树立自尊,减少孤独、挫败感,进而追求自我实现。

3.有利于传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感恩、励志本来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诸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施恩不图报”“志不强者智不达”“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应当传承的。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它可以塑造学生更具相容性的品行,使学生更了解和认识自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进取心、事业心和冒险精神,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发扬优秀文化精神。

4.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和谐社会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个以感恩的眼光看待他人、社会、自然的人,一个志向崇高远大的人,可以正确地评价与定位自己,融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通过感恩励志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追求成功的志向,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因为,有志之人必能积极进取,感恩之人必能乐于合作。

三 中学实施感恩励志教育的建议

1.树立感恩教育理念,重视励志教育

美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曾说过:“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恩之情。”所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不仅可以防止励志教育过于功利化,其本身也可以成为励志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和组成部分。

近年来“感恩励志教育报告大会”巡回演讲在全国各地学校推广开来。这种教育方式以“感恩的励志,励志的感恩”为主题,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语言和音乐为烘托,通过情境互动,旨在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自主意识,并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试图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探寻全成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报告会往往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人性本质出发,利用身边催人奋进的真实事例,点燃学生奋斗的激情,树立成功的信念,以达到治心扶志的目的,让学生学会感恩,知恩图报,奋发图强。

这种巡回演讲的形式是实施感恩励志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有条件的学校,这种形式可以成为一种制度,定期举行活动,但不能开展过于频繁,那样会降低其效果。要把感恩励志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并探索更多的实施途径。

2.创造适当的感恩励志教育文化氛围

这种报告会的形式感染力强,但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性较大,影响范围有限。感恩励志教育的推行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甚至扩展到整个社会中,而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

第一,在家庭中,父母要营造和谐亲密的家庭氛围,从培养孩子的孝心抓起,养成孩子孝敬父母、善待他人的习惯。家长要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创设各种机会与条件,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勤奋踏实。

第二,学校应优化物质环境与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环境,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积极进取的班风与校风,熏陶学生,使之受到感染和鼓舞。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细小的进步与成就,教师、家长要细心观察,充分肯定,增强其成就感,激励其不断追求新的成就,特别是对幼儿和小学生,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最基础的部分,感恩励志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必须依赖于包括课堂生活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感恩励志教育要做到从“细微处见精神”,家长和老师要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勿以善小而不为。学校应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把感恩励志教育摆在德育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三,对社会来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应当在全社会倡导感恩和励志的理念,呼吁人们常怀感恩之心,树立崇高的志向,艰苦奋斗,在全社会形成感恩、奋进的浓烈氛围。

3.广泛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实践感恩,砥砺心性,磨炼意志,有助于学生在现实中把感恩之情、自我激励意识发展成为心理习惯,最终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因此,学校应广泛开展富有感恩励志教育特色的各种活动,比如,阅读感恩励志故事、开展背诵感恩励志诗词比赛、聆听杰出人士专题报告、唱感恩励志歌曲、观看感恩励志电影、发表感恩励志宣言,等等。其中像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科技馆、展览馆、名胜古迹、劳动工地等,可以以生动活泼的事实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立志刻苦学习、珍惜生活,从中受到教育。此外,还可让学生组建相关社团,比如感恩励志演讲团、感恩励志记者团、感恩励志文学社等。

4.语文课成为感恩励志教育的重要阵地

感恩励志教育的实施需要借助于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全方面渗透。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更易与感恩励志教育水融,语文教学可以成为实施感恩励志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如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志存高远、艰苦奋斗等贯穿到全过程。语文教师应善于从文本中挖掘感恩励志素材,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此外,还可以鼓励孩子把所见所闻的令人感动、受到教育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
让学生记住一些名言、警句、感恩励志诗词;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经典名著等,都可以让学生受到感恩励志教育。我们要寓感恩励志教育于实际生活中,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3]厉佳旭、崔国久.中学励志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12)

[4]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李祖超.教育激励理论探讨[J].教育评论,2001(5)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励志;教育;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186-03

当前,高校大学生家困生群体中出现的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水平滑坡、自强精神减弱等现象以及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暴露出的重经济资助轻励志教育、励志教育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励志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客观上需要着力加强励志教育工作。开展励志教育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励志教育理论研究,也有助于指导励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励志教育得到自我价值实现。

一、关于励志

《辞海》对于励志的解释是:“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现代汉语词典》中“励”有“劝勉”之意,“志”有“志向、志愿”之意。实际上,“励志”在汉语词汇中由来已久,《旧唐书》中“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于文学,不从科举,隐于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的“励志”意为奋志,集中心思去实现远大目标。《曾胡治兵语录》(蔡锷 (民国) )也收录了曾国藩的语录,“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励志咬牙,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忝然自馁也。”《新元史》中“泰定二年卒,年七十六。秉仁励志读书,老而益笃,工书,古隶尤长。”意为以读书为追求,实现目标激励和意志砥砺的结合。

与汉语相对,励的英文词义为encourage,志可以意译为will;aspiration;idea。《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encourage的释义根据动词后宾语是人与物有所区分,当其后是人时意为give support, confidence or hope to sb(鼓励或支持某人),当其后是物时意为help sth to develop;stimulate(帮助某事物发展;激励;促进)。

现代教育中,励志越来越多地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许多学者围绕励志与教育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建构。谢灵运在《述祖德诗》中最早提出了励志的概念,称“惠物辞所赏,励志故绝人”。马奇柯在《如何对青年进行励志教育》中对古代的励志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励志,并把是否有远大志向视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传统的尚志理论是我国社会精神动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二、关于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范畴,其立足点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核心就是激励,采用外部激励法等手段与方法激发和唤醒人的内动力,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弘扬人的主体地位,以使主体通过教育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形成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为实现自身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励志教育的由来

现在所讲的励志教育虽然与古代所提倡的励志在内涵上不尽相同,但其精神实质没有改变。三峡大学况荣研究了中国有史以来的励志教育,他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和孟子可以说是励志教育的始祖”,到南宋时,书院教育蔚然成风,那时的励志教育把内涵界定为“为人修己以敬的道德意识,为学一志于道的求索精神,为事一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励志教育发展到当下后则意为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二)励志教育的界定

我国对励志教育的系统研究始于21世纪伊始,许多学者对其定义进行了探讨。但是从总体上来讲,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分散,还处在成长阶段,尚未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独立学科体系,成熟的研究方法、独立的研究内容和规范的学科体制还有所欠缺。具体而言,对励志教育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西华师范大学马静等认为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励志教育是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思想性和崇高性;二是坚定性和超越性;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四是主体性与示范性。

三峡大学况荣从两个维度阐述了励志教育,从学业上讲,励志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竞争氛围,励志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生活意义上讲,励志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激励学生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周彩虹指出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远大志向,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努力践行理想追求的教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张志勇认为励志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科学、系统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主意识,提升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

此外,彭月英、李茂平、赵博、刘晨光、寻金锭、石婧、王卫霞、张朝阳、王广元、王中对等也对励志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释。

三、关于励志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

(一)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整合

励志教育理论是关于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以及如何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励志教育理论研究是德育教育的需要,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者根据什么才能砥砺受教育者意志,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的问题,在心理学中激励理论、成功学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等奠定了励志教育理论的基础,现将这些理论按照研究内容侧重点的不同,进行陈述。

1.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认为积极的品质可以激发人类本身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积极的力量,从而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积极心理学明确提出了三个研究主题:一是积极情绪体验;二是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三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励志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积极的教育或外部手段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理与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使励志教育的开展更科学、更系统,同时而励志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2.成功心理学理论

成功心理学最初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它的研究对象为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研究内容为指导人们运用健康心态、积极行为而获取成功,研究目的旨在分析影响成功的心理成因及成功的心理要素和人生的具体事件以及陈宫的言语行动之间的联系。詹启生认为成功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揭示成功过程的心理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成功心理学的创始人唐纳德・克里夫顿指出,成功心理学是帮助人们实现个体最佳效能的一门科学。苏启文(2012:1-2)认为成功心理学旨在揭示个体或社会成功的各种因素,他还认为判定成功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优势。而励志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优势,积极地开发与利用,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正是遵循了人们的心理特征,探索个体成功的因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

1.激励教育

20世纪90年代,激励教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一门学科。张克杰基于天津市红桥区的激励教育改革实践指出,激励教育是教师采取激励这一方法和手段,从外部给予学生以适度的正刺激,使他们自觉地将教育要求内化为行动的过程。他认为激励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基础上,在遵循个体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统一的规律性的前提下,充分创造适合个体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其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励志教育与激励教育的这一目标是一致的,励志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激励这一教育手段,激励教育过程也少不了励志教育的教育方法。

2.成功学教育

成功学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目标,获得成功的一门学科。成功学教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已日趋成熟,研究者们系统地研究了成功的方法、路径和规律,并借以富有哲理性的成功学教育理念和成功学经典案例激励受教育者达成成功愿望。李鸣认为成功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将成功学教育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教育理念的一次有益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学教育也称之为励志教育。成功学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经典理念、经典案例等教育方法和过程都具有较强的励志性,从这个层面来说,励志教育与成功学教育具有统一性,二者都是要使受教育者激发潜能、激励自我并获取成功。

(三)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有关励志的思想

作为励志教育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普遍联系的观点等为励志教育指点了方向。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有两个主张:一是自然界本身的变化是自然界本身内部矛盾的发展;二是社会的变化是社会自身矛盾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是其中最为根本的因素。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变化和发展的自觉反映,意识的变化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是一个原有观念不断更新并形成新的更符合实际的观念的过程。励志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通过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量变,随着矛盾的增减,量变的升级,受教育者的思想由旧质态向新质态飞跃,自主实现思想的根本转化,这就是在把握了事物的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质量互变的应用。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事物与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相互关系。

励志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通过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量变,随着矛盾的增减,量变的升级,受教育者的思想由旧质态向新质态飞跃,自主实现思想的根本转化,这就是在把握了事物的发展特点基础上对质量互变的应用。

(四)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两大要素,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建立在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的成长成才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逐步现代化,通过主体性教育,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的内在需求,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把学生培养为自觉认知与实践的社会主体。这一理论批判了传统教育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弊端,强调了受教育者本身自主精神与自我发展意识的重要性,使受教育者自主地进行自我建构与完善,进而发展成为更加全面自由的人。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励志教育等手段进行外在激励,不断使其转化为内在动力,使学生在主动了解世界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进取的学习要求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四、已有研究的成就及启示

前人的研究对励志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不但开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在励志教育的理论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形式提供了新的视域和启示。

(一)励志教育的研究开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励志教育的提出,融合了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引入到了教育学的研究中,教育过程中的励志方法逐步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学理论研究新领域。另外,励志教育的提出有利于改进师生之间的传统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二)励志由方法上升到了理论,成为德育教育研究关注的课题

励志教育的提出,使励志不再单单是一种教育方法,实现了向理论、体系的转变。励志教育在目前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贫困生教育。已有的研究改变了励志仅仅作为一个口号、一种手段的情况。

(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励志教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国内外的心理学、管理学领域,许多学者对励志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且已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励志教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不仅有利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拓宽教育研究领域,开辟全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使励志教育研究更趋科学化、系统化,为更进一步研究励志教育提供了开阔的思维空间。

五、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虽然励志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系统性也有所欠缺,有必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探索。

(一)研究历史不明确

纵观已有的励志教育研究,研究者对相关的基本概念衍生、理论的发展等问题表述不明晰,如励志教育理论的源起,励志教育的理论基础等少有研究者进行说明。

(二)研究领域狭窄

对励志教育的研究几乎局限于教育本身,没有更多地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且缺乏实际可实施的案例支持。

(三)研究深度不够

目前国内对励志教育的研究一种是心理学、管理学已有相关理论的套用,教育学科的原创性理论建构很少;另一种是单纯的应用于实践,探讨理论的内容匮乏,导致研究多是经验的累加。另外,我们还缺少对励志教育方法、途径的深入剖析,对励志教育的实施条件、可能性边界和负面影响还少有论及。

(四)研究缺乏创新性、系统性不足

已有的研究多以命题式的思考为主,对励志教育的研究只集中于某个有限的命题,内容都比较相近,得出的新结论、新成果较少,而且研究的观点都比较散乱,没有一个清晰地逻辑概念体系,缺少对教育的超越性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贞志,马奇柯.如何对青年进行励志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6(8).

[2]赵博.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6).

[3]周彩虹,刘岩松.高校经济困难生励志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王卫霞.关于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4).

[5]张朝阳.浅论大学生励志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

[6]刘晨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研究――以南昌大学共青学院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1(11).

[7]王广元.高职院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现状研究[J].理论观察,2013(5).

[8]寻金锭,欧锴,李海珠.高校学生社团励志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

[9]王中对,潘玉驹,谢志远.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35).

[10]张志勇,于淼.励志教育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11]詹启生.成功心理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12]苏启文.成功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李鸣.成功学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路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13(11).

[14][晋]刘.《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一,http:///kcms/Detail/frame/GxdbSectton.aspx?BH=1422353

[15]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卷五・勇毅[EB/OL].http://k

/kcms/Detail/frame/GxdbSectton.aspx?BH=342093).

[16]柯劭.新元史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五[EB/OL].http:///kcms/Detail/frame/GxdbSectton.spx?B

H=268997.

[17]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M]. 李北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74.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励志教育 误区 措施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样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四有人才”的培养教育中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当前,家庭教育中的励志教育还是个薄弱环节,由于传统因素的束缚,家长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家庭教育,远远不能适应四有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进一步突出家庭教育中励志教育的地位,加速家庭教育科学化已势在必行。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和本质

追溯“励志”一词的本源,“励”即激励、鼓励之意,“志”,一指志向,抱负,亦即理想,励志,指集中心智致力于某种事业。新时代的“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激发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青少年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地培养青少年的成功品质,激发青少年潜能的教育。励志教育的本质,是帮助青少年树立志向,激发青少年的动力,磨砺青少年的意志,并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质修养,从而走向人生成功。

二、传统思想教育下的家庭励志教育

古时候,励志传统教育理念提倡精神层面上的成功,不管是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只要实现了原先的既定目标,就是一种成功。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世人对成功的理解发生了曲解,对于目前各方面压力的增大,家庭励志教育引起了普遍重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带着能够提高自身素养及综合竞争力的初衷接受励志教育,这无可指责。家长往往要求孩子们阅读各类励志图书,参加各种励志类的培训班,这已经成为一种培训模式,很多人都对此趋之若鹜。但是,这种不正确的家庭励志模式,让孩子只是盲目地参加所谓培训班,而忽视了励志教育的真正内涵。很明显,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真正的家庭励志教育是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和积极引导,激发孩子在困境中的潜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不畏艰难,为了理想努力奋斗拼搏。家长能够在对孩子的励志教育中真正认识这一点,并且努力改变现状,是家庭励志教育走出成功的第一步。

三、家庭教育中的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为实现家庭教育科学化必须更新家庭教育的观念,家长要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努力。

1.家长首先要正确的理解励志教育

(1)励志教育不等于吃苦教育。教育界有一种误读,很多家长单纯地把励志教育等同于吃苦教育。家喻户晓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就是一个近乎残忍的励志,勾践固然是复国成功了,但这是以扭曲人性、变态人格为代价的。不可否认,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鼓励能够使人改变现状。但是,过于艰苦的环境,又容易使人产生自卑心理,损害人的人格健康,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2)励志教育不等于挫折教育。无论是励志教育,还是挫折教育,都是为了激发青少年成功的志向和成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者相辅相成。但是,这不是二者相等的原因。青少年的励志教育,从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勉励青少年树立志向,并为孩子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挫折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青少年的挫折认知能力,学会正确使用心理防卫机制和心理调节机制,增强对挫折的排解能力。所以,挫折教育是励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挫折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2.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励志教育不仅是口头上的励志,也不只是口头上的鼓励,它应该表现出实实在在的励志行为。励志的首要前提是自知。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青少年有了自知之明后,就是设立最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一代名臣苏颂在他的教育专著《魏公谈训》中也提到了家庭教育应该注重远大志向的培养,这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也是青少年前进的动力。有了奋斗目标就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把人生的终极目标切割成若干小目标。要让孩子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必须落实在一点一滴的行为上。只有踏踏实实地行动,才能达到励志的效果,走向人生的辉煌。

3.将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相结合。当代青少年面临各种压力,家长也要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挫折教育,引导青少年化压力为动力。首先,教育孩子确立合理的期望目标。其次,运用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如补偿法、精神宣泄法,善于自我调节。再次,培养“压弹”能力。“压弹”原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泛指物体受压时的反弹,在心理学上,则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威胁及重大压力下的良好适应。赏识教育以赏识为先导,通过鼓励表扬,肯定孩子的优点,激励不断追求成功,是家长与孩子相互激发与鼓励的过程。这要求家长有较高的素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与实施教育的突破口,创设情境进行教育。家庭励志教育中,家长必须学会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坚持赏识教育。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育者本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

4.重视榜样的力量。家长要帮助孩子寻找生活学习中榜样,榜样的力量往往是超乎想象的。它既是感性的刺激,又是理性的教育。说它感性,因为这样的示范作用直观、生动、鲜明,榜样的事迹是鲜活而真实的,对人的教育作用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也具有很强的持续性,甚至是终身的。说它理性,因为孩子可以通过审视榜样任务的历程,获得更多清醒的、客观的认识,这让孩子获得更多信赖感。对孩子而言,榜样可以是一些著名人物,也可以是高年级学生等。孩子通过观察模仿榜样学习、生活方面的典型案例,可以获得最直观、生动和持久的激励,燃起自信、自强的火苗。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励志教育时,要以言传身教给孩子做好榜样示范,例如,家长要求孩子遵守固定的作息时间,家长首先就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要求孩子高效率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交代的任务,家长平时做事情就要雷厉风行,不拖拖拉拉;
要求孩子遇到困难、挫折不灰心沮丧,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要积极乐观地处理问题。总之,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把正直、有责任心、言行一致、守时惜时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当好孩子的“启蒙教师”。只有既重视言传,又注意身教,把二者有机结合统一起来,励志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M].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4篇

在草长莺飞,百花飘香的季节,盐池中学伴随着浓浓的春意正开展着一场撼动人心的德育教育活动——感恩励志教育。现已取得了超出预料的效果。我们现将我校的感恩励志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原因

长期以来,**中学一直秉承着“育人以德为先”的办学宗旨,培育了很多优秀学子。但是,在当今新的社会条件下却遇到了新的问题:开设的思想道德之类的课程有些学生不爱听,每年开展的“学雷锋做好事”之类的活动也收效不大。而现实却是学生中存在着很多令人忧心的问题,诸如一些学生政治信仰迷茫:信息归属虚无,理想概念模糊,学习动力不足;
一些学生任性、傲慢、冷漠、自私;
一些学生不明荣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偏激;
一些学生心境浮躁,学习不努力,做事不认真等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怎样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摆在了校领导的面前。经过多次认真讨论,在教委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全校一百余名师生中开展感恩励志教育。

我们所以做出这样一个决定,首先它符合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对青少年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第二,感恩之心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是为人之本、立身之德,是当前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其三,它符合我校学生思想实际,是所谓“对症下药”,势在必行。

二、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概况

今年开学伊始,教委主任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提出“本学期要开展感恩励志教育,使师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并能自信自立,励志成才。”还决定将2011年5月定为“德育教育集中活动月”。于是,以“感恩励志教育”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在全校师生中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5月12日,校团委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学会感恩,励志成才”倡议书。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响应。

随之各个班级相继召开“感恩励志教育主题”班会。一场场感人心扉的主题班会,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恩故事在师生们的心底回响、激荡。于是感恩励志的文章、书画如雪片般飞来。据初步统计,在近两周的时间里,全校举办了3场感恩励志教育主题班会;
收集到有关感恩励志的各类手抄报、板报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班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演唱感恩歌曲、举办感恩朗诵会、制作宣传感恩内容的手抄报等等。学校校园春意浓浓,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如润心田的春雨,如明媚的阳光洒落在每位学子的心田。

通过这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了:感恩并不那么遥不可及,感恩也并不那么复杂。感恩无处不在,感恩就在你身边。感恩,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如何把师生们的感恩之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这是摆在校领导面前的又一课题。经过讨论认为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会做人,做人的关键是要磨砺宏大而坚定的人生志向。周恩来所以能自幼便发愤学习,就因他有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茅以升能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桥梁专家,是因他早就萌发出励志为祖国造好桥的宏愿。我们要把人文学子培养成才就要通过感恩教育引发的感恩之情引导到“励志”上来。

在5月24日,我校举办了关于“感恩励志”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学校一百多名学生、十多位教师及近部分学生家长一起听取了感恩励志教育演讲。

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带来的四大变化

其一、感恩父母,发奋学习蔚然成风。

在本次感恩励志活动中,同学们把最真挚的感情送给了父母。同学们说:“感恩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养育我们长大成人,是父母给了我们世界上最伟大而崇高的亲情。感恩父母是做人的底线……。”

第二、感恩老师,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

在这次教育中,同学们普遍认识到要感恩老师,“是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是老师教给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老师给了我们照亮人生道路的灯塔……。”

第三,感恩学校,使学校成为更加和谐的校园。

第四,感恩励志教育使师生的胸怀更加宽广与大度,这也是此项活动的重要收获。

原本有些斤斤计较或心胸狭窄的人在感恩励志教育中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变得那样宽容与大度,因为他们认识到“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的大智慧”,真正的“感恩”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心存感激。同学们说:“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一切曾帮助过我的人”。这毋庸置疑,而下面这段话也在师生中不胫而走,到处传颂: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意志;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激欺骗过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它塑造了你的自尊;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教你成长的人。”对这段话的认同说明师生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说明师生们的胸怀可以与天空相媲美。有了这样的一种变化,对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意义怎样评价也并不算过分,因为他要塑造的是一种全新的人格。

四、我们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我校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

其一,感恩励志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灵魂塑造教育。

我们是一所乡村学校,无庸讳言,学生的总体素质与城镇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相比固然要落差一等,被人称为“差下生”。但这次感恩励志活动使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有着很好的潜质和闪光点,是完全可以教育好的,灵魂是完全可以再塑造的。有人说:“当代教育迷路了”,提出“回归教育传统”。其实被忽视的就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教育。我们这次活动则实施了“育人为本”的教育,“育人以德为先”的教育,其本质则是灵魂的再塑造教育。因而这次教育抓住了当代教育的根本。

其二、感恩励志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好切入点。

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也已经历了多年,收效肯定有,而收效不大则是公认的事实。尤其在我校以提高教学成绩为主的前提条件下,要推行素质教育就更难。而感恩励志教育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易被接受,且深受学生欢迎,效果显著。事实证明感恩励志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切入点。

其三,感恩励志教育贵在人人参与,贵在从身边小事做起。要使大家认识到感恩励志无处不有,凡事感恩,在感恩中增强责任感,这是我们这次活动取得成功最基本的经验和做法。

其四、感恩励志教育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生;
特点;
励志教育;
平台;
构建;
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中、高级技工的需求不断攀升。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仍存在一定的脱节。高职毕业生的素质水平与市场需求的不对等使原本艰难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同时,也沉重打击了高职生的求职自信心。因此,如何针对高职生的特点。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积极心态和健全人格,搭建高职生技术成才的最佳平台,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解决就业问题的重大课题。 

何谓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励志教育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是通过人生观、成功观教育,激发学生潜能并促使他们以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创造条件努力实现理想目标的教育。 

目前,我国的励志教育多见于教育培训机构,其教育目标不免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近年来,尽管国内一些中小学尝试开展系统的励志教育,如王军教授等人创立的“三大步育人模式”的励志教育体系。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励志教育仍属于鲜少涉及的领域。 

高职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对其开展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生的心理特点 

高职生在认知与价值取向上普遍存在偏差 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多元价值取向不断地冲击着高职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学生面临双重甚至多重价值标准的选择,而社会舆论对高职生形成的刻板印象也影响着高职生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使他们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从而导致他们在价值追求和定位上陷入迷茫和困惑。 

高职生自主意识增强,有理想,但比较现实和功利 高职生无论身体,还是思维水平都日趋成人化,他们追求独立,敢说敢做,对未来也有较清晰的认识。对大多数高职生而言,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就业。有调查显示,“掌握知识,发展才能”和“获得一份理想工作”是高职生入学的主要目的,“求知”和“求职”同等重要。可见,高职生学习目标比较明确,比较现实和功利。 

高职生有自卑心理,自我效能感低 大多数高职生本身学习基础比较差,而社会舆论对高职院校存有偏见,家长对学生亦是放任自流,因此,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容易有偏差,对自我价值和生活价值缺乏客观正确的判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我效能感低下。 

高职生易产生情绪波动,易冲动,焦虑水平较高 高职生情绪变化容易外显出来,他们情绪波动比较大,自我调控能力不够,外界的一点小事就可能引起他们情绪的变化。由于高职生在进入学校时正处于身心成熟的关键期,而高职院校学制较短,高职生所面临的学业、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很大,焦虑感较强烈。 

(二)针对高职生开展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有利于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的盛行,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励志教育中的思想性内涵如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鼓励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同时使高职生在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指导意义。 

有利于激发高职生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毅力 首先,励志教育要求学生立志,即树立人生的远大志向。只有确立了远大的志向,行动才有目标,才能激发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励志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揭开社会评价“标签”,高职生也同样抱有远大理想和对成功的渴望。但各种外在因素,如就业压力以及社会对高职生的负面评价等,使他们对自我的要求和定位有所降低,甚至在遇到一点点困难时就会选择放弃。因此,对高职生开展励志教育有利于激发他们为想做而不敢做的目标付出不懈努力的决心和毅力。 

有利于帮助高职生树立自信,不断完善自身发展需要 励志教育要求教育者善于运用赏识教育,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从而发挥激励作

[1] [2] [3] 

用。高职生由于在学业方面心存自卑,更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同时,由于自我效能感低,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励志教育正好能为高职生创造经过个人努力可以达到成功的情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 

有利于提高高职生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励志教育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遵循高职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对自身知、情、意体系的自我管理和协调能力,同时,最广泛地调动个体心理的积极因素,激发各种潜能。有调查显示,高职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如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均分要高于全国青年常模水平。励志教育的开展将有利于提高高职生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促进高职生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协调统一。 

高职院校实施励志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励志教育通过激发学生志向,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促使他们养成良好品德修养从而走向成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励志教育首先应坚持思想性原则,在价值观引领中体现社会主流价值的主导和核心作用,尤其是在学生有价值冲突时应及时起到调整和驱动作用,引导学生在树立个人远大理想的同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体验性原则 

励志教育旨在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体验成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体验性原则是励志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情感体验是励志教育的重要方法。通过教育者对成功情境的刻意创设,在达到既定目标时,学生所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情感又能进一步激励他们向难度更大的目标努力。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成功意识,同时也能促成他们成功的实践。

(三)示范性原则 

示范性原则是指在励志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始终体现榜样学习的重要性。榜样生动而贴近学生实际的亲身经历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无疑比劝告更具说服力。励志教育中的榜样可以近到学生身边的同学、教师,也可以远到古今中外历史长河中的任一成功人士。除让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者提供的榜样资源外,教育者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主动挖掘身边丰富的榜样案例。 

(四)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励志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励志教育不仅要有理论引导,更要注重实践,否则将流于口头说教而无法取得实效。不可否认,言语劝导在励志教育中也经常使用,但它的价值多少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受教育者的实际,否则不仅会使教育者失去威信,甚至会降低受教育者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只有联系高职生的思想现状,组织他们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才能使他们在实际参与中磨炼意志,锻炼品格。 

高职励志教育平台的构建 

(一)学业教育中的励志教育平台 

尽管学业成绩不是衡量学生进步的唯一标准,但却是学生获得自信的重要来源。对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生而言,学业上的被认可,无疑是巨大的动力。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搭建起学业教育中的励志教育平台。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管理平台,根据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和开展励志教育。()针对学业落后的学生建立学困生档案,开展个性化的跟踪教育管理,设立专门的学习进步奖;
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及时对成绩差、自律性差的学生进行督促和激励;
形成由系领导、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家长共同构成的教育支持体系,开展党员、班干部结对帮扶活动。()针对学业优秀的学生建立明确的奖励机制,除已有的奖学金制度外,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设立专门的奖项予以表彰,同时,优先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如优先推荐给优秀企业等。此外,任课教师还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励志素材,融励志教育于专业教育中,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第二课堂中的励志教育平台 

第二课堂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阵地,它主要包括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科研学术竞赛、文体竞赛等。学生社团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高职生自主成立的各种社团和志愿者组织,可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在为他人服务的活动中体验成就感,同时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不仅能实现自我价值,还能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高职院校所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不仅为高职生提供了验证所学知识的机会,也让他们在竞争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活动有效促进了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了高职生的自信心。 

(三)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励志教育平台 

推荐访问:励志 中学生 教育 中学生励志教育【五篇】 中学生励志教育(精选5篇) 中学生的励志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