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15篇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 以爱为底色,做有温度的教育 摘要:“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句话深深的体现了幼儿期对孩子的一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与影响,而良好的师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1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
以爱为底色,做有温度的教育摘要:“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句话深深的体现了幼儿期对孩子的一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与影响,而良好的师德作风,更能助推前行。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处于学龄前阶段,他们好动、好问、好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与孩子建立起信任以及了解孩子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步。下面,笔者将采用传统中医中“望闻问切”四诊法简要论述怎样去真正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
关键词:望闻问切;幼儿类型;师德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应当充分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营造轻松、良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幼儿园地处农村,因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孩子缺乏的不是经济上的问题,更多反映出来的是孩子的心理以及情绪情感问题。下面,笔者从传统中医中“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简要论述怎样去真正了解、用爱区感染每一个孩子。
一、望——初探性格分类
幼儿园小朋友年龄较小,心智还不为健全,根据著名的儿童心理医师格林斯潘地理论,幼儿的身上主要表现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性格特点,每种类型的幼儿都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
(一)一类:活泼好动型
班级中,最具有“号召力”的应属于活泼好动型的幼儿,他们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和挑衅性,面对该类型幼儿,我们可以用正确的引导方式来规范他们的行为,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被“驯服”,就会变得温顺而热情;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应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二类;固执叛逆型
班级中,总会有个别还有会让你觉得疲惫不堪,他们调皮捣蛋,会跟你说不,常常会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变成一个麻烦。面对该类型幼儿,如果我们及时做好观察和分析,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试着和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那么教育起来就会变得轻松多了。
(三)三类:自我型
该类型的幼儿会让我们觉得很乖、他们安静,喜欢独处。但如果你持续观察下去就会发现,他们对于新的环境就会很难适应,与同伴相处过程也不够活泼。针对这一类型的幼儿,我们要创设出适宜的环境,给与他们及时的支持与鼓励,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他们才能在群体中更加轻松愉快。
综上所述,笔者根据目前所任教的班级做了一个初步的调查和分类。本学期共计24名幼儿。其中属于第一种活泼好动型的有6人;属于第二种高度敏感型的最多共计有7人;属于第三、四、五种类型的分别有6、5人。根据初步了解,因父母外出打工,长期又祖辈照看,缺乏相应的父母关爱可能是影响本班幼儿性格的主要因素。
二、闻——再探性格特点
面对形形色色的孩子们,教师不应该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指责、批评和惩罚,更多的是要以榜样的方式来正确引导他们。用细心、耐心和爱心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倾听他们的声音,以正确的方式去引导他们的声音,再去肯定他们的声音,并且采用有效的手段捕捉孩子们的信息,从而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总之,不管我们面对的是何种类型的孩子,我们都要以正确的方式和足够的耐心去引导他们。绝对不能在不了解情况之下,对她们进行批评和惩罚,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他们的声音,从而去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
三、问——细探补增并举
(一)补短——蹲下来与孩子交流
在面对问题儿童时,教师不可以居高临下的方式来批评、责怪孩子,这样并不能达到有效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对幼儿的自信心等方面造成不好的影响。面对初生的小太阳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喜爱。那么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友好与关爱呢?这就需要老师与孩子在心灵上的平等交流,老师要爱去感化孩子,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是喜欢他们的,爱他们的,并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去表达,去创造。
(二)增长——通过家庭对幼儿施加影响
1.用心谈话,乐于沟通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只有做到相互交流和沟通,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发展。作为老师,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引导和记录,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及时做好反馈,针对孩子表现的情况要给予家长正确的引导,记录下孩子每天的进步,这样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家长感受到你对孩子的关注以及你对孩子的了解情况,会更信任你,这样才会真正的放心将孩子交到你的手里,才会乐意与你交谈。
2.换位思考,相互理解
毋庸置疑的是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非常的爱孩子,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有更多的家长只看到了自己孩子的闪光点,觉得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对的,面对孩子提的无理要求,家长们也是一贯满足。老师也是爱每一个孩子的,只是家长的爱看到的多是孩子表面上的优点,而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各方面的表现和习惯。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的去批评该家长的教育方式,我不能只看到孩子的不足之处,我们要及时换位思考,面对该类型孩子,如果我是家长,我会怎么办?坚持做到每天一问,换位思考,才能更加有利于沟通。
3.了解家长,积极引导
我园地处于农村,家长的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对幼儿园的理解程度也很不一样,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到家长,注意帮助提升其自身整
体素质。并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家长深入了解幼儿教育,如开展家长开放日好的、家长会,举行亲子活动等等。
四、切——细探师德
用心把脉
(一)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幼儿园教师,不是保姆,不是简单的陪孩子游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观察是我们的必修课程,面对个体差异的孩子,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引导。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我们还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去设计教学方式。在读懂孩子的前提下,观察记录就变得尤为重要,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同伴的交往行为,某些话语,都暗示出了他的性格。面对形形色色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及时记录并且去及时的反思,从而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师德并举,树立榜样
幼儿正处于好动,好模仿时期,他们天真、可爱,崇拜老师。觉得老师说的话,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他们会崇拜老师,以老师为榜样。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不单单是教育者,应是孩子的榜样、游戏的伙伴、活动过程中的支持下和引导者。所以在平时,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是否到位,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一定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三)以人为本,理解差异
有的孩子在语言组织上还有欠缺,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可能没有那么清晰。尽管是这样,老师要知道,孩子正在尽力用自己知道的语言在和我们做交流,慢慢的,听多了,说多了,孩子的语言便会越来越精炼清晰。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的环境,而这个轻松的环境是允许孩子偶尔的犯错的。
总之,就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准确的自我定位,而想要真正的当好“引导者”,前提就是作为一个老师必须能够充分地了解幼儿,进而取得幼儿的信任。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爱去感染和影响每一个孩子。
参考文献:
[1]印小青,李娟.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误区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2):64-66.
[2]马拉古奇著,张军红等译:《孩子的一百种语言——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报告书》,台湾光佑文化事业滚粉有限公司1999年版.
篇二: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
爱,是教育的底色内容提要: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爱,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根植于爱的土壤。教师只有在宽容、尊重、赏识、平等的基础上,唤醒、激发起学生的自主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学生才能抛弃胆怯和害羞,从而自信、自强地健康成长。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教育不能是简单的说教,它是一种爱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字:爱的教育、爱在细微处
正文:
爱,是教育的底色!就像乍暖还寒时的春天,就算刮风下雨甚至四月飞雪,温暖是她的底色。只要有爱,只要有越来越多爱学生、爱读书、爱思考的好教师努力给孩子们带来幸福,那么,中国教育的春天就不会遥远!因为每个孩子都配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满足并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用爱唤起每一位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是通过亚米契斯的儿子的日记改编的,被认为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爱的教育》不仅能教育孩子,而且能教育那些正在教育别人的人。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而常常会被我们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并以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优秀班主任老师任小艾说:“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李镇西老师说:“爱的教育是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教育的目的是爱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知识还是为了爱?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学识教育无可厚非,试问文盲能有多大贡献?学识低下的社会根本不能发展,这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是一种鼓励上进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可否定它,但它其中的确有功利主义的成分,如果全盘肯定,社会上到处是功成名就的呼声,那么我们的教育将是一种绝对的失败,因为它是一种爱的缺失。把爱心、善良等美德转
化为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是成功教育应该达到的方面。教育不能提升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它就偏离了教育的宗旨。爱的教育与学识教育两者都是教育的重要内涵,在偏重学识教育的今天,爱的教育显得尤为可贵!
年近八旬、经历**之苦的李吉林老师也曾说过:“一个好教师,首先要有个‘爱’字,没有爱,做不好教师。要真爱教育,爱孩子的心,爱自己的学科。”为了“让孩子们从封闭的传统教育的捆绑中蹦跳出来”,李吉林主动要求从一年级教起。“一年级的孩子多么可爱,他们对小学生活向往已久。他们又非常弱小、单纯,需要老师的呵护……”读至此,作为一名低年级的年轻教师,我的心都要融化了:我多么希望我的孩子能遇上李吉林这样爱孩子、呵护孩子而不嫌他们烦的好教师!爱心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爱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所以只要在教育中用爱心去感化和教育孩子,孩子的未来是美好的。
教育本意就是要用爱感染人、激励人。师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教室,也是学生学习与成长、师生交往与情感交流的重要地方。教师和学生在这里可以分享学习的激情,分享新发现的过程。这种“分享”,至少体现了三层含义:第一,要关切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第二,要享受彼此双向的平等给予,它不是单向的居高临下的施舍。如果存在着施舍关系,那么被施舍的一方在自信心和主动性上就会受到挫伤。第三,分享意味着彼此心灵的真诚相对。教师要让学生享受课堂的温暖.有时候,当我们教育者在一起
探讨时,谈得较多的话题是:什么样的教学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换句话说,什么样的教学状态才称得上完美呢?不同的课堂,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其实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指标体系。但不管怎样,我们可以提炼出3个关键词,那就是:真诚、深刻、丰富。
二、教育根植于爱
鲁迅先生说:“教育根植于爱。”其实,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才是当好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这种爱,完完全全只包含情感,不包含任何目的。从教以来我都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好的老师,身上都应该具有哪些素质呢?哪些品德呢?经过这么多年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我心里有了这样一个答案,一颗心,一颗爱心。一颗爱学生的心。
35岁就获评特级教师的戴曙光,对孩子和课堂永葆一颗“初恋的心”,每次上课如赴约,有莫名的甜蜜与期待。“是什么支撑我?很简单,就是喜欢,就是爱。”戴曙光讲的一个小故事很感人:“走读生的我,有一次回家的路被洪水阻隔。班主任拉我到他家里,煮了一碗米粉,我含泪吃完。就是这碗米粉,让我开始喜欢上班主任,喜欢上班主任的数学课。”他说:“学生喜欢一门学科,往往从喜欢老师开始,从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开始。”读至此,我又想起那句话“好老师就是学科的化身”——老师对孩子的爱,多么重要!
高尚纯洁的师爱,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结果,有了热爱学生的思想,老师就会自
觉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完成艰巨复杂的教育任务。爱心教育是一种享受,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更是精神世界的享受,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心灵深处的不断启迪。爱心教育更是老师人格魅力的不断提升,精神世界的不断升华。
三、爱在细微处
教师只有在宽容、尊重、赏识、平等的基础上,唤醒、激发起学生的自主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学生才能抛弃胆怯和害羞,从而自信、自强地健康成长。我把师爱与尊重紧紧相连。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前提是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其次,爱是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教师对学生的爱,还是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最后,爱是尊重孩子的自我实现,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应是爱的最佳境界。
我的班上有一位学生叫强强,他的成绩在班上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但是他在平时的学习中并不努力。更让人头疼的是他在平时的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冷漠。他的家庭条件在本地是非常贫困的、父母也是极老实巴交的农民,这让他的心里很自卑。越是这样,他越表现的冷漠、高傲,甚至经常顶撞老师。他毕竟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的很多思想观念来自我们成人,就他来说,父母的“成功是衡量人的唯一标准”是他的行事准则。那么我们可以分析:在他内心深
处,他是渴望成功的,只是表现形式有些极端罢了。换言之,他也想有“伟大”之举吧!根雕常常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加工受人青睐,成为提升家庭文化品位的首选。然而根雕的前身是什么?无非是生于荒野的树根。培根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知识好比是修剪移栽。”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可以造就的生命,我们要用艺术家的眼光对待,即使就是荒野的树根,我们也能否把它变成如根雕一样的艺术品呢?所以教育者应该拥有一种心态,对待学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金子,是可以造就的人才,教育者不能总是把眼光放到几个优生身上,而是应该运用赏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
差生的心理最脆弱,他们更需要老师真诚的关心,尊重和爱护。这种师爱往往是医治差生心灵创伤的最好良方,是打开他们心扉的金钥匙。“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这份爱,才会在转化差生的实践中转变观念,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耐心;有了这份爱,才会在转化差生的工作中多一份细心,用博爱和宽容代替粗暴和训斥,用博识和娴技去吸引学生;有了这份爱,才会在转化差生的过程中主动地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条件和让他们走出尴尬的台阶,才会耐心地去辅导和帮助,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四、教育应无痕
“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看似简单的一个爱抚,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一个眼神、一次手势、一份表情、一声语调,向学生传达着各种正确的观点、情感和立场;广大学生在这绵绵“春雨”里健康成长,也是最具成效的。
有人说,热爱是最高的禀赋。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一种事业。做一名拥有自我成就感、社会赞誉的好教师,任何时候都要有一颗童心,眷恋讲台,甘于寂寞。为师之道的真正含义,其实就是摒弃了功利心,满怀热爱之情,以匡世济民的情怀,去浸润一个个心灵,培育千万颗种子。
教育无痕,宛如纷纷扬扬的雪,丝丝缕缕的雨,融进了地里,滋润了禾苗,却不见其痕,不闻其声,受益的却是禾苗!教育孩子亦应如此,在融洽的氛围中,师生交流、亲子沟通,孩子心中“不设防”,教师和家长也不是“进攻”态势,最终才有可能达成共识。“润物细无声”、“身教胜言教”
的教导方式,才是刻骨铭心的。
教育需要无痕,这不仅仅是一种向往,也不仅仅是一种境界。这更是一种原则,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技巧。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对我启发很大,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让游客自动脱下斗篷,冷风呼啸而来,使劲吹。游客反而拼命抱紧斗篷不松。太阳出来了。暖洋洋的用爱心关照
游客,不一会游客“感动”的自动脱下斗篷到树荫下乘凉。这则寓言就告诉我们:用爱心来感化比教育惩戒更有效,教育的本质是要有一颗爱心。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在履行职责时对教育对象产生的一种强烈的高尚无私的道德情感,它在现实中具体渗透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可见爱的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一个真正有个性的老师,一定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一个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之人;一个爱教育、爱学生的人;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人;一个不甘于平凡的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虽然教师是一种职业,但教育是一种艺术,一种爱的艺术。从事教育,首先就要学会如何去爱?因为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所谓教育,也许就是这样,爱与耐心,加上孩子能明白的方式!
篇三: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
爱是教育的底色在我诸多的案头书中,近日翻阅比较多得还是朱永新教授主编,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我所理解的教育》一书。书中一个个教育案例,再现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栩栩如生的故事。故事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多少高深的教育理论,而它的感人之处是把老师和学生们在校园里,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件真实的人与事,情与理讲给读者。故事读来让人感动,为故事内容感动,为我们老师们的“憨傻”感动,为教育的“神灵”感动,为那些“差生”的转变感动,为教育的博大而感动,为主编提供好书感动。
书中《青春年少,老师用饭碗替我们担保》的故事,讲述了当学生留恋网吧时,当学生打架面临学校开除时,当学生学习成绩落后时,老师没有放弃学生。老师的宽容给了学生改变的机会。老师的宽容是责任,是自信,是人格。老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感化学生,暗示学生,诱导学生,影响学生,给学生反思的机会,自我选择的空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权。学生改变了,改变进步后的学生把老师不离不弃的教育比喻成太阳的恩泽。
在日本作者写的《爱的一课》故事里,愤世嫉俗,穷途末路,投海自杀的男孩儿经过教育成长为一个有生气,有追求,有爱心的青年,令我们读来愉悦。故事告诉我们,教育要尊重人的独特性,教育以爱为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价值。
《一堂课能不能挽救一个学生的生命?》故事更让我感动。当老师发现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下遗书性质的文字后,组织学生共同学《善待生命》一文。通过老师与学生的生动的,充满情感的对话,唤起了学生对生命的渴望,体会到了《活着真好》。这是老师善待学生,善待生命,把握教育的匠心独具。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的过程,那末我们老师有什么理由不去用生命拥抱课堂教学、拥抱学生呢。当孤零零的梅花在旷野中,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也只有香如故,这就是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一个学生都是真贵的存在,老师们要珍惜啊。
在《大裤子》一文中,曾经狡猾懒惰的学生讲述了他的校长用严格的真爱,用宽怀、温柔、执着感化了他,改变了他。懂事后的学生,发自内心呼唤真爱是伟大的。师爱,能创造出许多奇迹,创造出许多新的人生。
读来,每次都被书中许多故事感动。读来,我进一步理解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爱是教育的底色。
每每放下书我思考最多的还是教育。朱永新教授在书的开篇即谈到,教育伴随着生命的繁衍生息,成了每个时代永不缺席的话题。人们对教育充满了想象,充满了期待,同时也充满了困惑。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生命飞扬,让生命有意义,让每个个体真实的存在于社会之中。是啊,问的好。我们留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未来世界,关键在于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孩子们。“每个学生都是珍贵的存在”,教育的“人性化”绝非是老师的施舍,而是学生享受的权利。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的伟大使命是让人们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教育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活动。
“得英才而教育之”也许是许多老师的职业幸事,而把“差生”教育成英才不是老师们的更高境界吗?无论是教育英才,还是转变“差生”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天职。
履行我们的天职靠老师的博爱人格,靠老师的真诚智慧,靠老师丰富的知识,靠老师厚重的文化底蕴,靠老师的幽默,靠老师一生对教育的执着。教育需要激情,激情来自于全身心的投入和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诗意来自于浪漫的风格和炽热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机智来自于敏锐的洞悉和准确的把握;教育需要活力,活力来自于年轻的心态和昂奋的工作;教育需要恒心,恒心来自于崇高的追求和勤奋的探索;教育需要创新,创新来自于求变的思维和不变的热情。
教师节时我有感而写了一首小诗“老师的演讲”:老师的演讲,似清丽的小溪,涓涓流淌;似飞流直下三千尺,怒吼飞浪;似牧童吹笛,碧波荡漾,似琴师奏鸣交响曲,声心合唱;似春雨润物,细腻无殇;似暴风骤雨洗尘埃,乾坤朗朗。老师的演讲,播下爱的火种,吟唱真理的篇章。小诗是我对身边教育同事的教育观、学生观和他们教育行为的欣赏。
《你是地平线》一书,收录了我的几篇教育拙文。文后附了应主编之命我的个人简介。包祥,婴儿学步时,便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熏陶,喜欢享用粗茶淡饭布衣裳,喜欢注目大海的波涛与壮阔,喜欢化学对物质的理性认识。一生酷爱读书,偶尔有文章被编辑部错爱而见诸报端,在诸多案头书中也有几本是自己试着编著的。做教育是家族的选择,走遍大江南北,也赴欧美东南亚,探寻教育之真谛。在校园常说,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无可炫耀的光辉业绩,像小草依附大地,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在三尺讲台与琅琅的读书声中,真诚做人,踏实做事。这也许就是弃浮躁与功利,而我选择的
教育,并在教育行为之中实施着爱,在追求教育理想与民族理想的和谐统一;在追求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教育只有爱还不够,现代学生是追星族,我们的老师们只好要做明星。以老师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语言魅力,与学生交流艺术魅力,教学课件魅力,得体的着装魅力,创设学习环境魅力等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明星,为学生努力创造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多彩自主的生活环境,优秀文明的校园环境,来实施你我们人民教师的伟大之爱。
篇四: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
教育的底色是爱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诚无私的热爱学生是教师职责和教育的本质。班主任工作,是甜蜜的负担。与学生相处,我从中体会到了教育者的快乐与烦恼。在与孩子们交往的过程中,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与可爱;我在经历着痛苦与失败的同时,也在迅速的成熟。正因为这一切,如果让我再次选择,我依然不改初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爱是我与学生的关系水乳交融的强大的催化剂,爱,可以产生奇迹。
一、尊重每一位学生
教育的底色是爱,而尊重每一个学生就是最大的爱。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承认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努力克服固执己见,偏激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愉快的心理运动空间。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每个心灵都是一个世界,对待他们需要异乎寻常的耐心。世界是一面镜子,学生对待我们的态度是基于我们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当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尊重,真心实意的爱他们,学生又如何会反叛呢。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坚持用爱心换真心,学生就会向你敞开心扉,你还有什么工作做不通的呢?班主任工作要适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与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只有达到学生心理需要才能触动学生心理,教育创新的机会也随处都有。我每天的教学工作都充满创造,我在超越中感到幸福。
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我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孩
子,使他们找到好孩子的感觉。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们找回了自信。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每一个学生健康向上地成长、快乐地学习的基石。
二、善待每一个学生
用真诚的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于优等生,不掩饰他们的缺点,积极引导他们扬长改过,努力使其达到卓越。对于后进生,不歧视他们,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一步一步自我完善。
我班的但江同学学习很差,脾气急躁,对学习没什么耐心,不相信任何一个老师。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经常不交,课上、课下纪律不能保证,是典型的后进生。对于这个孩子如果用批评、指责的方法,他只会更讨厌老师,甚至还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当他上课捣乱的时候我并没有批评他,只是提醒他坐好而已。刚开始天天有学生到我面前打他的小报告,但是我并没有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他。后来,我发现他上课能安静地坐几分钟了,就鼓励他,“你进步很大哟,你看你现在能安静地坐好几分钟呢。”。慢慢的,他安静的坐在座位上的时间就越来越长。他有了自信心,也就不觉得学习是老虎,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了。对于他身上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及时发现,并且及时予以鼓励,这个过程就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而这个过程需要老师有异乎寻常的耐心和适量的爱心,这样才能打骂、批评、指责赶出我们的课堂。
社会在发展,学生在成长,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在不断的变化,这需要我们班主任认真学习,不断积累,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
命感,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把班主任工作落到实处、细处,使自身的教育管理水平日臻完善。我也坚信,只要我们班主任心中拥有太阳,洞悉学生心理,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风细雨,定然润物无声。
篇五: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
爱,是教育的前提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爱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就像学生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母爱,这不是血缘关系,亲情关系,而是教师职业的特有的道德准则,也就是说,你是一个教师,就必须真心诚意地关爱你的学生,应该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那样无私的关爱自己的学生。爱生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否则“教书育人”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一、热情地面对全体学生。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更何况身心处在发展变化尚未成熟的中学生,他们不仅需要温暖、关怀、尊重、信任和理解,更迫切需要爱。爱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是一种内心渴望,教师只要真心付诸爱,不仅可以是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很容易使学生感动,一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就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理智,沟通师生之间的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使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依恋感,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对教师的尊重,接受教师的教育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从而产生最佳的学习效率。
“亲其师、信其师”进而“乐其师”,爱生之师受人爱。教师只要付出爱,就能得到爱,就会体验爱,因此,爱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换。只有这样,教师爱的教育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功,这就是爱的感染作用。反之,如果教师用粗暴专制的教育方法去对待学生,用讽刺挖苦的口吻去数落学生,那么,教师不仅不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给学生的心灵投下阴影,让学生内心感到痛苦和教导,反而会对教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这些学生还会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还会发展到厌恶老师、厌恶学习、厌恶校园生活,导致自暴自弃,消极无为,不思上进,有的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我们知道,爱优生、好生,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不是困难的事,而要爱那几个为数不多却令人头疼没商量的差生却不是容易的事。这也正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等待现实。我们要认识到:差生也是你的学生,你不能视而不见,不能把这些学生搁在一边,漠不关心,或一味批评、漫骂。不要在有意、无意间让学生觉得你看重这个,忽视那个。每个教师都应该清楚,你的学生,他们每个人都很明白自己在教师心中的位置。
例如,下课了。许多学生围了过来,想与老师交谈,当教师面对的是优生时,教师脸上是笑容灿烂,边说边点头,流露出的是赞赏与肯定。而当差生挤过来想与教师交谈时,教师却马上眉头一皱,用不满的眼光看了他一眼,更有甚者,或用手将他推开,或自己转过身子背对此生。
篇六: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
浅谈爱与教育王勇干
综观古今中外,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方法上可谓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这就是对学生的爱。师爱在教师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想让教育更加有效,就要对学生充满爱,使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学生“亲其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亲你的为人,二是亲你的教学。下面我就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爱学生,就要让他们的心灵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下
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这是陶行知的办学心愿。教育是爱的事业。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1。爱学生,就要关怀学生。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要把学生真正放在教师的心坎儿上。关怀学生是师爱的起点,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2。爱学生,就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个人积极上进的内部动力,它极其脆弱,经不起任何粗暴和冷漠。
言为心声,只要尊重每个学生,教师就会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创造出各种生动的语言。真心实意地尊重学生,经常采用关心、赞赏或鼓励的教学用语,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一片温情,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爱学生,就要运用换位思维处理问题.回忆或者想象一下,当我们十六、七岁时,世界是一副什么样子?成年人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气势汹汹、待人冷漠呢,还是对自己大有帮助、态度友好呢?他们会给我带来沮丧恐惧呢,还是支持和帮助?外界环境是多姿多彩、非常迷人呢,还是死气沉沉、单调乏味呢?测验和考试看上去是不是像一次有价值的联系?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教师进一步帮助呢,还是一旦发挥不佳就会惹来一身斥责、怪罪和羞辱呢?一句俏皮话是蓄意捣乱呢,还是想活跃一下气氛,又或许是想向同桌的学生炫耀自己呢?经过这一番回顾,教师转向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以另一种视角看待自己的学生生活的这个世界,从而更加深邃而准确地理解某些问题。
二、爱学生,就要让他们的学习热情融入你教学的激情中
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他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硬件”,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是带着一颗爱心走上讲台的。
1。因为爱学生,所以在备课之前我第一个要考虑的是学生想学到什么、怎么才能让他们学到他们想学的知识、如何通过学习提高他们的能力。我在上每一节课之前,总是自己首先“换位思考”:如果我学
这部分知识,我最想学到什么?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带着这种思考去备课,我的备课不仅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实效大,而且也极大地解放了自己.
2.因为爱学生,所以我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更亲切、更民主、更轻松、更有启发性。在我的课堂上,我注意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贯穿学习的始终,“导游式教学”的效果似乎比“按部就班”要好得多。对学生的回答,我往往肯定多于否定,每次积极肯定他们不完善回答中的“闪光点”后,我总能发现他们眼睛中似乎发出更大的光亮。
3.因为爱学生,所以有时我会忍痛放弃原来的计划,让自己的物理课根据学生的需要变成历史课、思想品德课、文学艺术课。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更应该注意学生知识和视野的广阔及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为了学生以后的终身发展,我觉得对中学生更应该要求他们“博而不精”。况且,知识是互通的,学科之间不应该是封闭的。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是陶行知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陶行知的学生观体现了崇高的师德,其核心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我觉得,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聆听陶行知掷地有声的话语,振聋发聩,倍感亲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的确,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篇七: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
关于爱与教育的议论文我们都知道爱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都应该以爱为基础。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爱与教育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关于爱与教育的议论文篇1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而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界。真正明白了爱是什么。
书中描写了一群快乐,可爱的少年。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有出生于富裕家庭的,有出身于贫穷家庭的,但他们互相尊敬,互相关爱。这些孩子身上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爱的教育》里到处都体现了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每月故事——万里寻母记。讲述了13岁的主人公马尔可非常的爱妈妈,为了妈妈,他甚至不顾一切危险,远渡重洋,从热那亚来到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真另人佩服。并且每当他来到母亲曾经住过的地方,见不到母亲时,心是多么难受,但他并没有放弃,凭借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母亲,真叫人感动。
我有时和马尔克一样爱妈妈:每当妈妈吩咐我做事情时,我总会去做。在妈妈生日那天,我还给她送了一束鲜花呢!当然,我有时也会犯错,每当妈妈批评我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是有些不舒服。其实妈妈都是为我好。现在想想真不应该。
同学们,让我们架起爱的小船去爱我们的老师,同学,去爱我们的爸爸妈妈吧!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人奉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关于爱与教育的议论文篇2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时,我才知道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只有
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真正的享受到爱,感受到爱。书中人与人之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让我感动不已!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四年级男孩儿安利柯以日记的方式,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一直写到第二年的7月份,记录了他身边各种感人的小故事,记录了他在生活中一点一滴所积累的爱,他一天感受一点,一天反思一点,每天都在爱的世界里成长。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非常感人,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清扫烟筒的小孩,把清扫烟囱赚来的三十个铜币从破了的口袋里掉了,他无法回家,于是路过的同学都用对自己有用铜币来帮助他,没有带钱的同学就把自己的鲜花赠送给他,我觉得这一段是最感人的,这让我感到了一个人要是有了一颗无私爱心,就会是一个拥有一切高尚品质的人。在《爱的教育》这本感人的书中,处处都是这种拥有高尚品质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终于深刻体会到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应该学会宽恕别人、学会理解别人,我们自己遇到困难时总想获得别人的帮助,而我们平时遇到有困难的人时也应该尽力地去帮助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有时虽然是微小的,但它是无私的、珍贵的、非凡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将会永远充满爱!关于爱与教育的议论文篇3爱是人间最美好,最高尚的事物。有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有同学之间的关爱,有父母对孩子真诚的爱……生活中的爱如此之多,他们是在生活一些琐事体现的,但同时也给了我很深的教育。所以近日,我就拜读了意大利的哲学家亚米契斯的一本着作,一本全世界人们都爱读的书――《爱的教育》。
这是一本充斥着人间真情的书,翻开书便看到一篇篇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本书的主人翁安利柯是众所周知可爱的、优异的孩子。安利柯在慈祥的父亲、慈爱的母亲和和蔼的老师的教育下,和那帮精灵般的伙伴健康快乐地成长。
它是以日记的形式讲述安利柯在学校里、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所以刚开始看的时候,第一卷就很吸引我。第一卷讲了刚开学的事。,安利柯告别了三个月的假期,开学了。学校里的人熙熙攘攘,安利柯上了丘林小学三年级。他认识了为人仗义的卡罗内,性格开朗的柯莱蒂,弱不禁风的奈里,兔脸儿的泼可来西,爱虚荣的华梯尼,商人卡洛斐,傲气十足的诺琵斯,残疾的克洛西,欺软怕硬的弗兰蒂和漂亮有才能的代洛西。
其中我最喜欢卡罗内,他为人仗义,但是他的母亲不幸很早就去世了。卡罗内简直就是奈里的保护神:在十月二十六日弗兰蒂一而再再而三,的嘲笑克洛西残疾的样子,还学他母亲卖菜的样子,使克洛西愤怒到极点,失去了理智,用全身的力量砸他的头,但是却砸到老师的身上。卡罗内勇敢的站出来,老师弄清后,很赞赏他的精神。我也很赞赏卡罗内的精神。卡罗内还很正义,他看见弗兰蒂欺负弱小他就毫不留情的打了弗兰蒂一个耳光,让他在地上转了三圈。读到这里我不禁笑出声来,弗兰蒂经常欺负别人,现在他也吃到苦头了。在书里,我觉得安利柯的父亲白契是一位很明理的父亲,他在日记教导安利柯的一字一句,都给我很深的启示。
在安利柯抄的每月例话中我看到了许多篇很感人的故事,其中有一篇《六千里寻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的内容是一个妇人从意大利的热那亚到南美洲去打工去当女佣,但是一年后她皆无音讯。她的小儿子――一个13岁的小男孩一人独自去寻找他的母亲,路程达到六千里之多。读完后我都有点不相信。
读完《爱的教育》和它的续集,它的教育我受益匪浅。
篇八: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
爱,是教育的底色泉口小学
内容提要: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爱,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根
植于爱的土壤。教师只有在宽容、尊重、赏识、平等的基础上,唤醒、激发起学
生的自主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学生才能抛弃胆怯和害羞,从而自信、自强地健康成长。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
教育不能是简单的说教,它是一种
爱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字:
爱的教育、爱在细微处
正文:
爱,是教育的底色
!就像乍暖还寒时的春天,就算刮风下雨甚至四月飞雪,温暖是她的底色。只要有爱,只要有越来越多爱学生、爱读书、爱思考的好教师
努力给孩子们带来幸福,那么,中国教育的春天就不会遥远
!因为每个孩子都配
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满足并提升每
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用爱唤起每一位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爱的教育》
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是通过亚米契斯的儿子的日记
改编的,被认为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
夏丏尊先生在翻译
《爱的教育》
时说过
这样一段话
: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池
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爱的教育》不仅能教育孩子,而且能教育
那些正在教育别人的人。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
,一路上边走边看
,就会很轻松
,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
,学习而充实起来
.于是
,就想继续走下去
,甚至投入
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
.这时候,这种情爱
,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
,因其无影
无形而常常会被我们忽略
,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
,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
命并以升华为一种爱
,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优秀班主任老师任小艾说:
“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李镇西老师说:
“爱的教
育是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教育的目的是爱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知识还是为了爱?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学识教育无可厚非,试问文盲能有多大贡献?
学识低下的社会根本不能发展,这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是一种鼓励上进的价
值取向,我们不
可否定它,但它其中的确有功利主义的成分,如果全盘肯定,社
会上到处是功成名就的呼声,那么我们的教育将是一种绝对的失败,因为它是一
种爱的缺失。
把爱心、善良等美德转化为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是成功教育应该达
到的方面。
教育不能提升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它就偏离了教育的宗旨。
爱的教育
与学识教育两者都是教育的重要内涵,在偏重学识教育的今天,爱的教育显得尤
为可贵!
年近八旬、经历**之苦的李吉林老师也曾说过:“一个好教师,首先要有
个‘爱"字,没有爱,做不好教师。要真爱教育,爱孩子的心,爱自己的学科。”
为了“让孩子们从封闭的传统教育的捆绑中蹦跳出来”,李吉林主动要求从一年级
教起。“一年级的孩子多么可爱,他们对小学生活向往已久。他们又非常弱小、单纯,需要老师的呵护……”读至此,作为一名低年级的年轻教师,我的心都要
融化了:我多么希望我的孩子能遇上李吉林这样爱孩子、呵护孩子而不嫌他们烦
的好教师!爱心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爱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所以只要在教育中用爱心去感化和教育孩子,孩子的未来是美好的。
教育本意就是要用爱感染人、激励人。师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教室,也是
学生学习与成长、师生交往与情感交流的重要地方。
教师和学生在这里可以分享
学习的激情,分享新发现的过程。这种“分享”,至少体现了三层含义:第一,要
关切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第二,要享受彼此双向的平等给
予,它不是单向的居高临下的施舍。
如果存在着施舍关系,那么被施舍的一方在
自信心和主动性上就会受到挫伤。
第三,分享意味着彼此心灵的真诚相对。
教师
要让学生享受课堂的温暖
.有时候,当我们教育者在一起探讨时,谈得较多的话
题是:什么样的教学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换句话说,什么样的教学
状态才称得上完美呢?不同的课堂,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其实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指标体系。但不管怎样,我们可以提炼出
3个关键词,那就是:真诚、深刻、丰富。
二、教育根植于爱
鲁迅先生说:“教育根植于爱。”其实,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才是当好教师的
最基本的条件。这种爱,完完全全只包含情感,不包含任何目的。从教以来我都
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好的老师,身上都应该具有哪些素质呢?哪些品德
呢?经过这么多年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我心里有了这样一个答案,一颗心,一颗
爱心。一颗爱学生的心。
35岁就获评特级教师的戴曙光,对孩子和课堂永葆一颗“初恋的心”,每次上
课如赴约,有莫名的甜蜜与期待。“是什么支撑我
?很简单,就是喜欢,就是爱。
”
戴曙光讲的一个小故事很感人:“走读生的我,有一次回家的路被洪水阻隔。班
主任拉我到他家里,煮了一碗米粉,我含泪吃完。就是这碗米粉,让我开始喜欢
上班主任,喜欢上班主任的数学课。”他说:“学生喜欢一门学科,往往从喜欢老
师开始,从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开始。”读至此,我又想起那句话“好老师就是
学科的化身”——老师对孩子的爱,多么重
要!
高尚纯洁的师爱,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结果,有了热爱学生的思想,老师就会自觉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亲密的新型师生
关系,从而更好地完成艰巨复杂的教育任务。爱心教育是一种享受
,不仅仅是感
官上的
,更是精神世界的享受
,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多的是心灵深处的不
断启迪。爱心教育更是老师人格魅力的不断提升
,精神世界的不断升华。
三、爱在细微处
教师只有在宽容、尊重、赏识、平等的基础上,唤醒、激发起学生的自主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学生才能抛弃胆怯和害羞,从而自信、自强地健康成长。我把师爱与尊重紧紧相连。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前提是
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其次,爱是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发自内
心地欣赏孩子
;教师对学生的爱,还是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耐心等待孩子
的成长
;最后,爱是尊重孩子的自我实现,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应是爱的最
佳境界。
我的班上有一位学生叫强强,他的成绩在班上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但是他
在平时的学习中并不努力。更让人头疼的是他在平时的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冷
漠。他的家庭条件在本地是非常贫困的、父母也是极老实巴交的农民,这让他的
心里很自卑。越是这样,他越表现的冷漠、高傲,甚至经常顶撞老师。他毕竟只
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的很多思想观念来自我们成人,就他来说,父母的“成
功是衡量人的唯一标准”是他的行事准则。那么我们可以分析:在他内心深处,他是渴望成功的,只是表现形式有些极端罢了。
换言之,他也想有“伟大”之举吧!
根雕常常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加工受人青睐,成为提升家庭文
化品位的首选。然而根雕的前身是什么
?无非是生于荒野的树根。培根说:“人的
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知识好比是修剪移栽。”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都是活生
生的可以造就的生命,我们要用艺术家的眼光对待,即使就是荒野的树根,我们
也能否把它变成如根雕一样的艺术品呢
所以教育者应该拥有一种心态,对待学
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金
子,是可以造就的人才,教育者不能总是把眼光放到几个优生身上,而是应该运
用赏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
差生的心理最脆弱,他们更需要老师真诚的关心,尊重和爱护。
这种师爱往
往是医治差生心灵创伤的最好良方,是打开他们心扉的金钥匙。“爱是教育的源
泉。”教师有了这份爱,才会在转化差生的实践中转变观念,用伯乐的眼光去发
现他们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耐心;
有了这份爱,才会在转化
差生的工作中多一份细心,用博爱和宽容代替粗暴和训斥,用博识和娴技去吸引
学生;有了这份爱,才会在转化差生的过程中主动地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条件和让
他们走出尴尬的台阶,才会耐心地去辅导和帮助,使他
们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四、教育应无痕
“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
育。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看似简单的一个爱抚,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
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
通过一个眼
神、一次手势、一份表情、一声语调,向学生传达着各种正确的观点、情感和立
场;广大学生在这绵绵“春雨”里健康成长,也是最具成效的。
有人说,热爱是最高的禀赋。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一种事业。做
一名拥有自我成就感、社会赞誉的好教师,任何时候都要有一颗童心,眷恋讲台,甘于寂寞。为师之道的真正含义,其实就是摒弃了功利心,满怀热爱之情,以匡
世济民的情怀,去浸润一个个心灵,培育千万颗种子。
教育无痕,宛如纷纷扬扬的雪,丝丝缕缕的雨,融进了地里,滋润了禾苗,却不见其痕,不闻其声,受益的却是禾苗!
教育孩子亦应如此,在融洽的氛围中,师生交流、亲子沟通,孩子心中“不设防”,教师和家长也不是“进攻”态势,最终
才有可能达成共识。
“润物细无声”“、身教胜言教”的教导方式,才是刻骨铭心的。
教育需要无痕,这不仅仅是一种向往,也不仅仅是一种境界。
这更是一种原
则,是一
种方法,是一
种技巧。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对我启发很大,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让游客自动脱
下斗篷,冷风呼啸而来,使劲吹。游客反而拼命抱紧斗篷不松。太阳出来了。暖
洋洋的用爱心关照游客,不一会游客“感动”的自动脱下斗篷到树荫下乘凉。这则
寓言就告诉我们:用爱心来感化比教育惩戒更有效,教育的本质是要有一颗爱心。
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在履行职责时对教育对象产生的一种强烈的高尚无私的道
德情感,它在现实中具体渗透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中。
可见爱的教育对我们教育工
作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一个真正有个性的老师,一定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一个有自由思想、独
立精神之人;一个爱教育、爱学生的人;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人;一个不甘于平
凡的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
虽然教师是一种职业,但教育是一种艺术,一种爱的艺术
从事教育,首先就要学会如何去爱?因为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所谓教育,也许就是这样,爱与耐心,加上孩子能明白的方式!
THANKS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学习课件等等
篇九: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
爱是教育最温暖的底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教师,虽然时间不长,但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我深刻感受到充满爱的教育是多么重要,爱让我和孩子们的心连接在一起,爱让教育如春风化雨滋润孩子们的心田。我始终以一颗热爱的心坚守岗位,以慈爱的心对待学生,回首教育过往,爱是教育最温暖的底色。
老师如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老师有着深切的体会,天下的父母哪个不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但有,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单纯的希望孩子可以活的开心快乐。身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开心快乐的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一个充满幸福回忆的童年。一年级的学生是最天真烂漫的时候,他们想象力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对知识有着无限的渴望。还记得在寒假里举办的“传承国粹,走进戏曲”活动中,一开始学生们都认为戏曲很难,听不懂,但是随着深入的了解和接触,渐渐对戏曲产生了兴趣。很多时候,学生会对一些不熟悉的事物产生抵触心理,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以任务的形式强制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权威的,会让学生产生压抑感。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比如我在戏曲活动中设置了学生喜爱的绘画环节,让学生绘制手抄报,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中华传统戏曲文化,还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脸谱,尽情发挥想象力,最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演绎经典戏曲片段。在最后的呈现中,我看着一张张美观新颖的戏曲小报,像模像样的七彩脸谱,颇具特色的稚嫩演唱,踊跃参与的大小戏迷,我一一都进行了点评,除了夸赞还是夸赞,我为学生和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他们的认真和创意感到骄傲。当然我自己也是积极以身示范,让学生们看到我在努力和他们一起传承着国粹精华。事实上,在任何一次集体活动中,我都会和他们一起参加,因为我也是这个班级的一份子。在本次戏曲活动中,我以学生的感受为主,尊重他们的想法,并给予其鼓励与肯定。这次戏曲活动效果比预想更好,学生们不仅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了解,还提高了文化传承意识,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得到了外界的广泛认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饱含爱的教育是尊重、是认可、是鼓励。简单的一句表扬,往往能够让孩子对学习新事物充满信心,并全身心投入。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爱的教育应深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在从事教育工作之初,我经常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渐渐地我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找到了答案。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不忘教育初心,以真挚的爱关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班级中的小毅是一个坚强、懂事的孩子,淘气贪玩的年纪却总是给人一种十分稳重的感觉。在家访中我了解到,小毅是留守儿童,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每年春节才会回家,对他便又多些些关心。可在和他聊天时他总是喜欢保持沉默,把事情都藏在心里,对于不想提的事情都会转移话题。转折点是在一次活动中,学生需要写一个自己的愿望,小毅的愿望是想要妈妈陪自己过生日。为了完成小毅的愿望,我打电话和他的妈妈联系,了解到工作原因实在不能赶回来,但是他的妈妈很细心的告诉了我小毅一直想要去游乐园的事情。小毅生日的那天正好是在周末,于是我特意带着他去了方特,还将他妈妈准备的生日礼物作为惊喜给他,那一天他跟我说了许多心里话。慢慢的小毅变得开朗许多,他的妈妈也反应说孩子在打电话时会主动聊一聊在学校的事情,不再是爸爸问什么他才会说了。还记得后来他写了一张小纸条给我,上面写着:我爱孟老师。那一刻,我的心情是无法言喻的,打从心里觉得自己能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真的很幸福,哪怕再苦再累也值得。是啊,孩子的心都是很柔软的,小小年纪的他们对世界也有着自己的看法,身为教师,我们要用真挚的爱感化学生,让他们感受世界的温暖,感知到自己是被爱的,被呵护的,在充满爱的世界里,学生才不会感觉孤单,才可以健康的成长。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以“爱满天下”为座右铭,以实际行动践行者爱的教育。先生说:“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教育精神让我钦佩,并且受益良多。我想,身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心怀大爱,以真挚的情感对待每一位学
生,以严格的要求对待教育事业。人生最美的就是童年,我喜欢看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喜欢看他们跑啊,闹啊,喜欢看他们抬着脑袋认真听课的样子……爱学生就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他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尊重孩子的想法,让他们朝着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爱学生要关爱学生心灵与身体,美好的心灵会让他们看到世间更多的美好,健康的身体会让他们有机会体会、感受更多的美好;爱学生要耐心、细心地指导学习,作为教师我们希望看到每一个孩子的进步,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教育下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是每一个教师所必须做到的。“爱”是这世间最平凡且最温暖的字眼,当教育充满爱,一切将变得更加美好。唯有充满爱的教育才能让我看到孩子们最真实的一面,唯有充满爱的教育孩子才能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我亦知道,践行爱的教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在教育学生时,常常想的就是“假如我是一名学生”,当我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我会更加清楚他们需要的爱是什么。当然,爱一定要有原则,建立在原则之上的爱是理智的,是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无尽地包容与过度宠爱只会适得其反,所以,爱不仅要有温度还要适度。
以爱育人,必将收获丰硕的果实。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躬耕于教育事业,我希望能将爱的种子播种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让娇嫩的幼苗被爱的雨露滋润,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茁壮成长。记得有句歌词是:“只要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我热爱教育事业,爱我那让时长感到头疼却又能带给我幸福回忆的学生们。爱是教育最温暖的的底色,日后的教育中,我将一直践行以爱育人的理念,将爱注入教育,用爱引领孩子们向美好前进!
篇十: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
爱是教育的底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做教师首先要有爱,因为教师肩负着几代人的幸福。爱学生就是要善于为学生架梯子,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一架让学生不断成长与可持续发展的长梯,让学生看见了一些“风景”后,还想攀爬到高处去领略更多更美的“风景”。爱学生要与学生心灵相通,即“知其心”。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有个性差异的人,即“心之莫同也”。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心之莫同”,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只有识才,才能因材施教,补其所短,展其所长,知人才能善教,才能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爱学生就是让学生“安其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课堂上教师语言精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学生才能轻松愉快的学习,学生才会“安其学”,进而“亲其师、信其道”。从“怨学”到“乐学”,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爱学生就是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即“继其志”。《学记》认为“善教者,才能使人继其志也”。作为教师举止高雅、学养深厚,德艺双馨,才能吸引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才智,引导学生模仿其优秀行为,承袭其崇高志向与品行,成长为德才兼备,气质儒雅的人才。篇十一: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
浅谈爱与教育爱,是人类社会中互相之间的一种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曾有无数的人为爱而痴,为爱而狂,为爱而欢,为爱而乐……可见爱的力量是多么的大。然而爱与教育又有怎样的联系呢?现就本人多年的教学经历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看法。
一、爱是教育的基础
特别倍受社会称道的师爱,它是无私的。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本能,而面对别人的孩子,自己的学生,奉献出一份长期的、执着的爱是多么的伟大。教师正因为爱孩子,孩子们才会爱你,才会亲近你,才会跟你一起愉快地学习。试想一个毫无感情,毫无爱心的师者,学生会喜欢你吗?他们会乐于和你一起探索新知吗?有人会问:“严师出高徒”又作何解释?对,我不否认这个观点,这里的“严”并不是没有爱,而是一种严慈之爱,所以从此番意义上讲,没有爱,特别是没有师爱的教师,是根本无权谈教育的,就更别说去教育人了。
二、爱是一种责任
当今世界各领域内竞争非常激烈。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运的兴衰。只有青少年智了,国则智,只有青少年强了,国则强。故为师者必须关爱学生的成长。只有富有爱心的教师才会去认真学习,丰富自我的知识结构;只有富有爱心的教师才会认真分析教材,研究教材,专研教法;只有富有爱心的教师,才会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只有富有这种伟大的师爱者,才会做到大公无私,工作认真,言行一致,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确实,老师的工作是很复杂的,也是很神圣的,他是塑人工程。这项工程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存亡。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责任重大,恰恰印证了师爱是一种责任。
爱,师爱又是一种力量。爱学生,你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教好学生。我的学生刘山,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到校读书后,他一直少言寡语,和我说话都不敢面对我,声音也很小。针对该生情况,我每天抽3—5分钟和他交谈,给他学习的信心。一学年下来,他的各科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了初二,我坚持每天与之交流,他成功了我为他高兴,他失败了,我会说“还有机会”。转眼间,初二学年又完了,刘山各科都跃进了全班前十名,性格也开朗了许多。到了初三,我对他也没松懈,还让他当我的助手,一起帮助其他学生,并支持他参加全国数学竞赛,最后取得贵州赛区一等奖。其父去世后,我一直照顾着他,关爱着他,他也很争气。最后也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说真的,我对他也没做什么,只是用心去支持他、关爱他。正如他说的:“熊老师,是你胜似母爱般的关爱温暖了我,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力量”。是的,有一种爱它很自然,也很朴实,它没有丰富的物质,却起到了物质所不能的作用。它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这就是师爱。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老师轻易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不一定能成就一个学生,
篇十二: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
爱是教育的底色,爱能创造一切,欲取之必先予之,“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爱的教育的强大魅力,通过对《教师法》《幼儿园管理行为手册》中涉及教师行为规范等章节的深入学习,使我读懂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爱是个永恒的话题,老师对孩子的爱如涓涓流水渗透着幼儿的心灵。如果说亲子的爱源于血缘本能的爱,那教师的爱则是更多的博爱。可爱的孩子固然人见人爱,但对个别幼儿的特殊之爱就更显得重要。每一位孩子有他自己的人格,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理解,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肯定。只有让师爱扎根于育人的土壤,用心去和孩子交流,用爱去和孩子沟通,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这样,才会叩响孩子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孩子情感的共鸣,让孩子接受你的教诲。因此,我们对孩子要真诚相待、真心关爱,用师爱的真情去感染他们、帮助他们,用师爱去换取孩子的尊重与理解;用师爱去激发孩子学习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在师爱的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教师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能称得起教师这个称谓。篇十三: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
爱是教育的底色颁奖词1、爱是教育的底色,要爱每一个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这就是教育的美好。存在即合理,世界如此之大,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完美的存在也是一种存在。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给予小小关爱和善意,不经意间便绽放最美好的花朵,这就是教育的美好,这就是教育最靓丽的生命底色。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的本质是爱。教育是与天使相伴,天使就是你的学生。
2、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小林老师的爱,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是温暖、是信心、是底气、是当下与未来的幸福。孩子,我们真心希望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够爱每一个孩子,欣赏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希望每一个孩子都生活在爱的世界,在爱中感悟生命、快乐成长、收获幸福。
3、爱是教育的底色。但作为教师,仅有爱是不够的。真正的爱,一定包含着智慧。
篇十四: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
县级骨干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用心做教师
用爱做教育
爱——教育的底色
通化县东来乡海联学校
郑
伟
我有幸参加了通化县骨干教师的培训活动,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自己沉寂的心灵激起了涟漪,特别是倾听了通化县十位教师的教师专业成长论坛的精彩讲述之后,对教师这一职业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深感自己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虽然也在兢兢业业的教书,但却缺少了对学生的那份爱,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著。教育因缺少了爱而变得黯然无色。所以,爱,是教育的底色。
“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倾听心灵的声音更幸福的事情了。”当我听到快大镇中心小学姜新老师的这句话时,我的心里感到很惭愧,想想自己平时教育学生的情景,自己往往充当了“教育警察”,虽然学生表面上屈服了你,但是学生的心里接受你了吗?学生真的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了吗?问题真的解决了吗?为什么中学教师与中学学生之间的角色被形象的比喻成“警察与小偷”呢,其实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没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没有倾听学生的心灵,没有真正的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没有用心去做教师,从而武断的解决出现的问题。久之久之,与学生之间形成了越来越深的代沟,而自已却全然不知。依然可笑的充当一个指挥家。姜新老师能在作文教学的评语中倾注对学生的爱,而不是简单的“优良差”,更不是用冰冷的“重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试想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
从细节着手,都能像姜新老师那样,点点滴滴都体现对学生的爱,那么我们的差生还会那么多吗?我们的教育还会那么苍白无力吗?扪心自问,我们对教育的爱是不是在一点一点的减少呢?
“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通化县八中教师张艳娟的一席话使我顿悟,这是多么值得深思的一句话呀!作为教师的我们做到了吗?前不久从通化返程,由于我半路上车,又加上高中学生放假,所以上车之后没有座位,我只好站在过道上,稳定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车里大多数是我以前教过的学生,他们却旁若无人,谈笑风生,视我如空气。正当我叹气时,有一只手轻轻的拽了我一下,“老师您到我这坐吧”,声音很小,小的差一点被其他同学的谈笑声淹没。我回头的时候这个学生已经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而且把我“按’在了座位上,定睛一看,我大吃了一惊,这不就是我们学校里最淘气的、最不受老师喜欢的、学习最不好的那个孩子吗?我的心怦然一动。他一路与我攀谈,诉说着老师的好、回忆着初中时的每一件趣事,阳光洒在这个孩子稚嫩的脸上,顿时使我感觉这个孩子并不讨厌,而且很阳光、很善良、很宽容。那当时我们又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孩子呢?我们当时喜欢的孩子,今天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宠爱他的老师呢?我们用心对待差生了吗?我们又了解“差生”多少呢?我们让学习好的学生把头高高的抬了起来,使他们对待一切事物都需要“俯视”。而所谓的那些差生呢?教师让他们的头低的已经不能再低了,乃至他们说话的声音都低了很多。其实教育是面对每一名学生,而不是只针对优等生。我们更不应该放弃“差生”,可能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能改
变一个学生的命运,那我们为什么还那么吝啬对“差生”的爱呢?如果我们不嫌弃、不抛弃“差生”,多给“差生”一点尊重、一点爱心、一份理解、一份支持、“差生”还会抬不起来头吗?
我们要轻轻的走路、用心做教师;我们要温和的呼吸,用爱做教育,彰显爱的底色!
篇十五: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
让爱与教育同行摘要:“教育”,一直是个庄重的字眼,“教师”是教育的直接传播者和执行者,“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神圣灵魂,“师爱”则是进行教育的原动力。这是因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天职是给孩子希望,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不爱幼儿、不懂得如何施爱于幼儿的教师没有资格做幼儿教师。热爱幼儿,是教师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爱应该与教育同在。
关键词:幼儿的爱
教师的爱
表达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天职是给孩子希望,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以大爱的心胸去关爱幼儿,改变观念,注重表达方式,升华师德,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热爱幼儿,强化职业情感;去爱幼儿、去爱教育,让教育与爱同行。
一、教师的爱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广义的,是非血缘关系的爱,是既普通又神圣的超越的爱的诠释。它源于幼儿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责任感、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深切理解和期望,同时也是教师对幼儿情感的释放和表达。可以说,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热爱幼儿是教师生命的延伸和生活的镜子,是教师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关爱幼儿,也就是关爱自己;是一种珍惜,是一种生命的表达。
师爱,除了是教师的一种道德素质,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着重体现在教师对爱的理解、对爱的意义的认识。体现了教师道德情操的高尚,是教师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还包括了教师创造爱的环境的能力——让每个幼儿处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以便感受和模仿,把爱的分寸能力恰到好处地传递给幼儿;使幼儿在自由自愿的爱的空间里健康成长。
师爱,倾心而为了教育,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充满激情地爱幼儿,就能赢得幼儿对自己的尊重与爱,从而促使他们乐于接受教导。
二、爱的表达
(一)教师对幼儿的爱融合于师生实际的交往中,既具体、实在又可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道德素质的形成都具有无比重要意义;于是,就需要我们对师爱有一个正确的表达方式。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理解幼儿、宽容幼儿。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一书中的主人公安利柯老师,是一位表情非常严肃、额上皱纹清晰的男老师。在看似粗犷的外表下,却存着的确是一颗母爱般细致的爱心。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的一番话:“你们是我唯一的爱,你们就是我的孩子,我爱你们,也需要你们爱我。我不想处罚任何人,请你们向我证明,你们都是真诚善良的孩子……”实在叫人佩服之至,他告诉我们要用爱来呵护幼儿。“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爱幼儿不也是一样道理吗?在给予孩子们尊重、爱心之外,我也曾经不止一次地严厉批评“违规”幼儿,摆出过多么权威的“凶巴巴”的面孔对他们进行着自以为是的“教育”。真的太多的“过”了,为什么不学会用宽容用爱心去教育呢?我们的教育把老师的训斥、处罚视作理所当然,并已在潜意识中演变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甚至还被继承和沿用。这是孩子们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啊!《爱的教育》中爱的教育,应该引发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了。
(二)“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应该就是这个时代教育的真谛所在,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是人性化的再现,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闪光点。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无不感受到爱的力量的宏大。对幼儿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地进行情景教育,与他们感同身受,通过活动的方式传递爱的教育。如在为玉树地震死难者进行默哀中,我精心组织了本班幼儿自主地进行了哀悼,,庄重地开展了这一活动。使参加活动的孩子感受到了“大爱”的境界。是的,教育如果没有爱,就不称其为教育;教师如果没有爱,实在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在与幼儿的交流中,更需要教师调整好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博爱积极的心胸履行教师应尽的教育职责。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默默的赞许眼神、一片热烈的掌声,都在传递爱、分享爱。关注这样的细节,是表达师爱的微妙与伟大,是彰显关爱的亮点。
三、与爱同行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应该永不放弃。在剖析了师爱、理解了师爱、注重师爱的表达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坚持走自己的路,规范自己的行为,强化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教育与爱同行。
面对工作压力、面对别人的不理解、面对“清水衙门”的经济窘态,教师必须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应该学会忘却感伤、丢掉失落;面对流动的幼儿,却不能流动的失去了爱;送走了长大的孩子,返身重复面对等待教育的孩子。调整好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下一个受教育的对象。
爱,使我们不言放弃,不言自我,不容选择,不堕入低潮。当我们从事了教师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当我们以一个教育者的角色出现;我们注定肩负历史的使命,以教师博大的心胸投入战斗。然而,要塑造幼儿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幼儿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把对教育爱的热潮,在爱的教育过程中找到教师的乐趣。
是啊,教育需要爱,爱就是最好的教育。老师爱幼儿,幼儿爱老师,这是人性的根本,是教育的呼唤,是一个教师应有的品德闪耀,是宽宏、博大、和谐教育的理念。爱是信任,就要相信幼儿,相信幼儿有无限的潜力,而且老师也要善于发现幼儿,发现他们身上有各俱特色的潜能,然后挖掘它们,鼓励孩子们去自主探究,从而把他们自身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才算达到了教育的良好效果。爱是理解,理解幼儿成长过程中必然有失误与困惑,需要老师支持他们、宽容他们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爱是和谐建设教育环境的瑰丽空间。
所以,作为与时俱进的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幼儿、去爱教育,让教育与爱同行。
参考文献:
1.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1886
2.
国家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999年10月出版
推荐访问:爱是教育的底色不应该与教育挂钩 教育 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