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日本忧患意识教育(19篇)

时间:2022-12-17 15:10:02 来源:网友投稿

日本忧患意识教育(19篇)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旅日散记之一  日本人的忧患意识  很多时候,我们都一直把那个不太友爱的邻国称作“小日本”,可是这个领土狭小的国家却欺侮了我们八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本忧患意识教育(19篇),供大家参考。

日本忧患意识教育(19篇)

篇一: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旅日散记之一

  日本人的忧患意识

  很多时候,我们都一直把那个不太友爱的邻国称作“小日本”,可是这个领土狭小的国家却欺侮了我们八年,历史惨痛的记忆至今还让日本这个名字在中国人心里疙疙瘩瘩的。但是,我们到底对日本了解多少呢?

  所以,当旅行团说要去日本时,我丝毫没有以往出门旅游的雀跃兴奋之感。只想让自己多一双眼睛,更清晰地看一看这个国家,零距离地接触之后,更冷静理智地面对它。

  在飞机上,就遇到了一个日本人,他正用一本中日文对照书自学中文。我们中英文夹杂着交谈起来,他极为友好,教了我几句日常日语,跟我讲他每半个月就上海东京东京上海地飞来飞去,中国==商机。他问我去日本干什么?我说旅游、购物。他向我推介一定要坐坐日本的新干线。

  到达日本已是东京时间十一点了。我给嫁到日本的女友打了一个长长的电话,十几年后再听到对方的声音,说着纯粹的乡音,彼此深深欢喜。忆起当初她回国后与我们三姐妹相见而发表的《相见欢》,更忆起当初姐妹们常常就同一题材写文字,频繁出现在报刊的情境。此刻,她在我眼里已成了个地道的日本媳妇,虽然偶尔也写文章,曾经还在日本的第二大报《朝日新闻》上连载过她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旅日文字,但言谈间,我把她当作了更为客观了解日本的最好窗口。

  要说旅游,平心而论,我们中国才叫山川秀美,自然风景加上人文景观让人应接不暇、心旷神怡,但是日本能最大限度的让平凡的自然成为风景。东京、横滨、大阪,我所见到的海水都是那么清澈湛蓝,有着真正属于海的蓝色,于是,东京湾加上彩虹桥的背景,就变成了令人向往的美丽。高架下、道路边,我看到的绿化除了皇宫御所四周,很少是我们国内化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保持的人工绿化,而是自然的野草蓬勃生长。反倒是日本民居的绿化修修剪剪,颇有几分“自锄明月种梅花”的园林意味。我不知这个创造世界上最大经济奇迹的国家为何让野草成为绿化的主力军?

  暗想,也许这也是他们的节约观念形成的吧?节约、环保,是我对日本的最深刻印象。日本的街头汽车不少,但大多是小排量的微型车,很少才看到一辆招摇过市的大奔驰。在丰田公司参观时,我欣赏着那些流线型的跑车,却特别喜欢那些实用的微型车,还特地留影,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代步车。其实日本人的节约无所不在,他们从小就被教育国土资源贫乏、面积狭小、人口众多,所以,为了生存,就必须努力工作,厉行节约,养成诸如吃饭不剩饭等习惯,日本的厕所是最可见一般的。第一晚我们下榻的宾馆是一人一房,袖珍的厕所才两个多平方米,从天花板、墙、地到抽水马桶、便洁宝、洗手池、烘干机、浴缸仿佛是一块整体压力克制作出来的,充分利用空间,不能不叹节约地方,“螺丝壳里做道场”。想起国内凡事讲究铺张、面子,什么开车要品牌、吃饭要剩菜等等,我很是不自在。

  而这份节约我觉得更来自于这个国家始终保持的忧患意识。他们的教课书之所以谈到自己国家的资源有限,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后代从小就要知道,只有节约才能让自己的民族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中生存强大。日本人总是把个人与国家相联,同学告诉我,明治时期,日本人就把神道教就作为国教,认为天皇是太阳女神的后裔,国民与天皇是一致的,日本人用国家神道来塑造国民意识的教义,因此,即便是受教育,目的不是发展个人,而是促进国家利益。这让日本很快地在经济上崛起,也正是这一点,让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侵略道路。

  说实在的,日本文化的母体中国文化本身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抓抓身边的句子一大把,如“人生忧患识字始”,如孔子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都是分别从个人与国家的角度强调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欧阳修还特地就励精图治、奋发称帝的李存勖,仅仅三年,因沉湎戏曲、不思进取、死于兵乱的历史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只是,中国的文化太精英化了,普通百姓接受不到。

  从这个方面理解,日本把正在强大的中国当成假想的敌人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日本是个偏执的民族,忧患过头了。女友在电话里问我,为什么国内现在那么反日?我真是很自豪地跟她解释,中国现在正在强大,教育的加强、互联网的出现,让年轻一代不再是无知麻木和冷漠的中国人了,民族的自信正在加强。相反,日本政府不能真诚悔悟历史,甚至教课书里都不写,日本的年轻一代根本不知有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所以,“反日”只是中国人的警觉和敏感。说这话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象不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其实,我还有很多话要跟女友讲,她整日在家操持家务,受到的是日本意识形态的影响,变成了个纯粹的家庭主妇,对国内自是了解不多。

  旅日散记之二

  日本人的尊重传统

  到日本的第三个晚上,我们夜宿于石和温泉旅馆。这是个纯日式旅馆,睡的是榻榻米,穿的是和式睡衣。被告知,和服的正确穿法是左搭右,右搭左是死人的穿法。看着女人们束上腰带低头碎步,怪不得有话说:“享受的人生是吃中国菜、住美国房子、娶日本妻子”,正有徐志摩所说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女人们总是爱穿有特色的民族服装,却早已忘了我们也有汉服。

  吃过晚饭,洗过温泉,已是九点多了,相约着出去走走。原以为日本是个花开酒地的世界,夜生活很隆重。谁料想,晚上**点后最多只有便利店才开着门,或者东京新宿的歌舞妓町才有营业,因为日本人恪守着传统,连生活方式都不肯改变。但我们还是想趁着夜色走一走。

  我们沿着街头漫步,偶然经过等待在路边的出租车时发现有趣的两种颜色:黑白分明,白衫衬白手套加上白头发、黑西装黑领带外加黑色丰田皇冠车,原来日本已进入老年社会,司机大多是有绅士风度的老者,只是出租车狂贵,兜里不准备个一、二万日元千万别坐(10000日元相当于人民币710元)。有个笑话说,在日本看你有没有钱不是看你开什么车,而是看你是不是经常坐出租车。看到前面有隐约的灯光,便信步走去。才一拐弯,我都想在夜色里欢呼起来了。因为我们来到的是一个日本传统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十来米宽的马路两边,一幢幢日本木式结构的两层小楼并肩站着,一辆辆小车刚好停在家门口的小院里。路边人行道上是五彩的道板,道板上还不时刻有传统的扇形绘画以及俳句,印象里好象有梅兰竹菊,清洁精美得都不忍心踏上去。静悄悄的夜色里唯有我们的脚步声和偶尔的狗叫声,忽然看到一个源氏神社,那门面气势一看了不得,路上竖有一块文字说明,意思大约是镰仓源氏幕府时代的藩王,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了。我在门口浅浅地张望了一下,庭前是一片神社常有的白沙,一条小径通往里面,径边有一个石灯笼,夜色中看不清建筑、树木,却增加了几分神秘。我惊叹这**百年的光阴仿佛是一瞬,那神社的保护修缮如这条街一样,新的。一路走过去,还看到一个生活习俗博物馆,我一直觉得,博物馆是放置一个地方精神的图书馆,要想了解一个地方,放轻脚步,走进去。只是现在,门是关的。

  我便说,这街仿佛是苏州的山塘街,没走几步,便遇到了一个显赫的历史人物。细想,与山塘街还是不一样的,山塘街正把民居迁出,变成一条纯粹的商业旅游街,而这条邂逅的街道却是将历史风貌活在人烟气息中。我再次感叹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民族传统方面的良苦用心。因为它已从保护神社、寺庙等单体纪念物上升到了历史街区为中心的保护,甚至不忽视街区内的居民生活,包括象早起早睡等延续了几百年的无形的生活习惯和习俗,对传统的保护真是到了珍爱的地步。相比国内的一些文化传统保护,要么一

  概拒绝,要么只重有形而不重无形,要么采取追求现代化的实用主义态度。回头再看日本,并没把传统看成是现代化的对立面,而传统也没影响现代化进程,却反倒让自己知道自己的根,精神上的故园涵养着你,让你自信和并充满前驱的勇气。

  写到这里,你别恼我,我并非在一味称赞日本,而是希望我们能够象日本一样,好学善学,吸取传统的优点,因为传统的东西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更是我们民族之所以能几千年生存发展、没有中断而在今天又能重新复兴的重要原因。

  旅日散记之三

  日本人的崇洋媚外

  日本其实是个很崇洋媚外的国家。这么下断论,并非我空口胡说。

  到达日本的第二天下午,我们就去了亚洲最大的迪斯尼乐园。当我们的大型旅游车开进迪斯尼停车场时,我惊讶了,因为我们的车居然开进了个汽车的海洋。阳光照耀下,一望无边全是明晃晃的汽车。而走进迪斯尼乐园,童话中的城堡还没把我的眼光吸引,我的眼睛已被摩肩接踵水泄不通的人撑满了眼眶,才知这里还是个人山人海快乐的海洋。是不是全东京的人都来了?不管是男女老少还是残疾健康的人,都童心勃发,头上戴着各种头套,有的是卡通米老鼠的两个大耳朵,有的是两个角的兔子,有的扮着狗熊。更让人吃惊的,那些个游乐项目里排着看不到头的龙队,而路边两旁的人行道上,里三层外三层的坐着密密麻麻的人们,安静地等待着,他们在干什么?

  身临其境,便不再觉得自己是个成熟的社会人,脱去社会身份,融进小飞象、唐老鸭、米奇、灰姑娘等等迪斯尼人物中间,顿时,便有了偷来的快乐,在热闹中放松。坐在满溢着天真的“爱丽丝的午后茶杯”里(一个可以容纳四个人坐的咖啡杯子),我们疯狂旋转,忘情大笑。

  半个下午,在若大的迪斯尼乐园内是玩不到很多游乐项目的。既便如此,我们大致还是看到了迪斯尼乐园几个区域:探险世界、幻想世界、明日世界,分别看到了白天和晚上两场精彩纷呈的大型巡游。别看日本人平时连走路都只顾低着头,要么玩手机,要么听MP3,要么看漫画,把自己封闭于其它人中间,可在迪斯尼小姐充满亲情的、细致入微的鼓动下,人人都有序地加入了巡演,跟着巨大的音乐一起跳、一起叫,一起欢呼,原来路边等待的那么多人就是为了这场满载着许多迪斯尼卡通人物的花车游行!

  同样是主题公园,家门前的苏州乐园曾经打出的口号是“迪斯尼太远,去苏州乐园”。相比之下,国内的主题乐园尽管不缺乏历险,但缺少一种梦想的灵魂,一种参与的气氛,一种人文的关怀。而迪斯尼的成功能将家喻户晓的经典童话人物插入到游戏中,打破身份、年龄的限制,把人们的情绪调动起来。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夜晚的花车游行时,我们为了抢占一个有利地形观看,就来到了一条路边等待,可迪斯尼小姐请我们到别处去,原来我们所地的地方是专给残疾人士观看的。怪不得有人说,因为细节的周到,推着残疾车可以逛遍日本。

  导游告诉我们,迪斯尼初落户日本时,曾引起疯狂,所以,日本还自建了个迪斯尼海洋馆。为什么如此疯狂?原因不仅仅是迪斯尼本身的魅力,而更在于日本民族对比他们强大的民族永远都是膜拜的。当然,我如此推断思维有些跳跃,但细看一下正是如此,迪斯尼来自于美国,而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足以让日本仰头观之,折服敬畏,所以美式文化能轻而易举地立足于日本。

  因此,在日本,由于我们不会日语,多数时候用英语交流,而日本人普遍受到良好的教育,几乎都能听懂。但可以看出,只要你能说上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对你的好感也即刻产生。女友告诉我,由于日语音节的单调,使得他们的说话发音不够全面,因而英语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痛。

  回国后有朋友问我,对日本有何看法时,我说要学习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务实的民族特性,二十多年后,当我们国家的全体国民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人口素质从分母变成分子时,也一定会是实力强大的国家。到时,再用成熟的中国文化象大唐一样,去影响改造日本半生不熟的文化,用中华民族的中庸精神去革新大和民族精神。

篇二: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有关忧患意识的事例

  1.

  美国黄石公园

  养了一群鹿

  人们为了保护这群鹿

  捕杀了当地的几乎所有狼和山狮

  生活得很好了

  开始的时候鹿群数量的确增长了可是

  鹿没了天敌

  就该

  没几年鹿群数量开始减少原来没有了狼的追

  逐鹿们不再拼命奔跑

  于是体质下降常常的病而死而且由于没有了狼

  数量猛增导致食物不足长此

  下去可能这群鹿会全军覆没

  的鹿群数量又开始增加

  人们为了拯救鹿群只好又将狼请了回来

  结果有了狼的威胁黄石公园

  典型事例还有一个是这样的密苏里河两岸都有鹿群

  但是东岸鹿群数量多

  西

  边的少而且体质没有东边的强壮

  后来科学家经过调查原来东岸有一群狼。

  2.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岀人意料地一跃而

  岀,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

  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岀,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

  来的危险反映迟钝。

  3.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员工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一一微软公司还有三个

  月就要倒闭!

  ”这似乎是杞人忧天、令人费解的。其实不然,盖茨这样说是要求员工都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进取。

  4.

  在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老百姓,都经常说:“日

  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有的只是阳光和空气”,“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干,第二天就没有饭吃”。究

  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国民对本国国情了如指掌,因此都具有忧患意识。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

  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这些不是值得借鉴吗?

  5.

  孔子这样表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学而》)

  不注重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切磋学问,不按道义的原则去行动,有了过错不能及时改正一一这些就是他

  目睹春秋末期现实状况而产生的忧虑。

  6.

  孟子从历史中举岀若干有成就的人,说明他们都是从忧患和痛苦中磨练岀来的。

  比如,舜岀身于农家,后来成为一国之君;胶鬲这个人遭遇战乱,以贩卖鱼盐为生,后来周文王提拔了他,为周朝做岀了很大

  贡献;孙叔敖隐居在海滨,楚庄王推举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绩。这些事例说明,对于人来说,如果没

  有“忧患”的磨练,没有失败教训的反思,要培养岀刚强意志、奋发精神,那是不可能的。孟子将这些

  道理提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加以总结,写岀了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熟知的一句名言: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

  7.

  西汉初期的贾谊是一个思想敏锐、敢讲真话、有强烈责任感的政论家。他心系国运,给汉文帝上书,即著名的《治安策疏》,时当西汉立国

  20多年,政权日趋稳定,经济有所恢复发展。然而,贾谊却根

  据他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在上书中忧心忡忡地指岀,“进言者皆谓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认为当时的“事势”不容乐观,有“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长太息”之处并不少。他也正

  面地提岀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像贾谊这种警世危言正是责任感的表现,并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悲

  观绝望。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学者范仲淹在所写名文《岳阳楼记》中,将此前的“忧患”意识提到

  了一个新高度。岳阳楼初建于唐代,宋仁宗时重修。范仲淹应友人之邀,曾访问岳州

  (今湖南岳阳市)岳

  阳楼。这篇名文首叙登楼俯视洞庭湖的景观,接着作者提岀了一个问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意

  思是说,人们欣赏景物的感触,会不会因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呢?在霪雨霏霏的日子里登楼观景,使人产

  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情,可是在春和景明之际登楼,又会使人“心旷

  神怡,宠辱皆忘”……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尾:“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

  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8.

  历经明末清初巨变的思想家黄宗羲,于清康熙二年

  (1667年)写岀了划时代的著作《明夷待访录》,对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他假托三代

  (夏、商、周)为黄金时代,说这时“以天下为主,君为

  客”。三代以下情况大变,“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由于主客颠倒,君主视天下为己物,独占天下之

  利,形成黑暗政治。黄宗羲指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他提岀: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同上《原臣》他将个人的忧乐归结为众人的忧乐。

  他又说,臣之出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同上)。“天下”这是具有深刻内涵

  的名词,与一家一姓的统治是不同的。黄宗羲的挚友顾炎武同样强调“保天下”,他说:“……保天下

  者,匹夫

  之贱,与有责焉耳”(《日知录》卷13“正始”条)。顾炎武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给黄宗

  羲的信中说:“……大著《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

  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

  “忧患”意识促使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未来。

  9.

  明朝作家刘元卿,在一篇题为《猱》的短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猱的体形很小,长着锋利的爪子。

  老虎的头痒,猱就爬上去搔痒,搔得老虎飘飘欲仙。猱不住地搔,并在老虎的头上挖了个洞,老虎因感

  觉舒服而未觉察。猱于是把老虎的脑髓当作美味吃个精光。

  10.

  齐国将到末期了,叔向问齐国的名宰相晏子,齐国的前途如何?晏子说,这已经是没落的时代。这里

  古文称季世,因古文以孟、仲、季来代表大中小或先后次序,而最小或最后的又称叔;古文上的叔世,也就是末世的意思。季世即没落的时代。这里晏子是说,齐国已经到了没落的时代了,走下坡路了,他

  不能不说齐国要归陈家了。这时陈家是齐国的大夫,特权阶级,后来叛变。晏于说,现在齐国的政府对

  人民不关心,民心都归顺了陈家。以度量衡这件事来说,齐国的量数,原来分为豆、区、釜、钟四级,以四升为一豆,依次逢四进位,到釜的时候,则以十釜为一钟。而陈家居然创岀自己的量制来,从豆到

  釜不用进四而都加一,成为逢五进位,所以钟的量在观念上更大了。他以家制贷放岀去,以公家的量制

  收进来,说是用大斗贷出、小斗收回的方法,使民心归服。山货木材,海产鱼盐,从产地到市场不另加

  税,以利人民。而在齐侯统治下,一般人出三分力量,两分归公,只有一分留作私有。结果公家的东西

  多得都朽蛀了,但是负责公务的三老,却穷到饭都吃不上,整个国家弄到穷的愈穷,富的愈富。外加齐

  国刑罚太滥,多有断脚之刑,断脚的人太多,形成“履贱踊贵”,普通人穿的鞋子反而不如断脚者专用

  的“踊”价格贵。对一般人的痛苦,陈家却能安慰救助,所以大家都喜欢陈家,所有的人心,都被陈家

  骗去了,齐国的祸乱,恐怕难以避免。

  (《亭林佚文辑存》)

篇三: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日本灾难片折射生存忧患意识

  作者:王众一

  来源:《对外传播》2011年第07期

  “3·11”日本特大地震的发生,一下子让2011年的春天变得异样:春天里樱花照常开谢,但岛国邻居日本在经历特大地震、海啸灾害之后又笼罩在灾害引发的核电站事故的阴影下,许多人已经无暇像往年那样欢聚在樱花树下赏樱。

  数码技术的普及使得这场灾难发生时的许多细节被现场的人们记录下来,电视报道中地块大幅开裂,高达10米的海浪卷走船只、列车和飞机,淹没农田、房屋,抹平村镇的画面令世界瞠目结舌。人们热议这场灾难的场景与灾难片中描述的暗合。

  在中国,广州青宫电影城在日本特大地震发生后,独家上映2006年版《日本沉没》。相关报道说,影城此举是想让观众真实体验末日灾难的同时,更多地反思生存境遇,深入思考灾难、死亡和生命的话题。

  日本的灾难片再次成为话题无疑有和现实比照的直接关系。此次特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国民处变不惊的态度成了国人关注的话题,而危机意识、牺牲精神、爱的力量等在这些影片中都有反映。更深层次,日本民族在面对生存忧患而得到反复锻造的共同体认识,以及独特的文化认同再次得到强化,这在日本的灾难片中也不断被提及。

  上面提到的《日本沉没》,就是日本灾难片的代表作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初,作家小松左京的长篇小说《日本沉没》问世,引发了轰动。出版不到一年,便再版100多次,发行量高达400万册,打破了当时日本畅销书的记录。1973年,该小说第一次被森谷司郎导演搬上银幕,一经上映,便引发了不亚于小说的轰动,获得了大约40亿日元的票房收入,观众累计达880万人次,在美國、加拿大、西德、瑞典、芬兰等海外上映也获得了成功。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了这部电影。2006年,时隔33年之后,导演樋口真嗣在对原作做了大量改动的基础上,将故事背景搬到21世纪的日本。这部耗资20亿日元、在日本电影史上投资最高的电影,目标观众人次直指1000万,并在法国、韩国、新加坡、泰国、菲律宾、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大受好评。

  《日本沉没》1973年版以写实的笔法,虚构了日本列岛的沉没。海洋地质学家田所雄介博士在跟踪研究中,发现了日本列岛将要沉没的征兆。越来越多的事实无情地证实着他的推断。在接连不断的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中,人们纷纷转移资产,想方设法逃往国外,内阁策划向世界各地输送移民,引发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和各种不同的对策。影片最后以日本列岛沉没在太平洋的波涛中,日本人流落世界各地而告终。

  《日本沉没》2006年版着力描写了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惶恐气氛下人们却不乏乐观与从容。科学家小野寺俊夫在救援过程中爱上了阿部玲子,为了让无法移民的日本人获救,

篇四: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忧患意识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科学实验。水煮青蛙,第一种情况:把一锅水烧开,把青蛙丢进去,青蛙的本能反应就会驱使它马上跳出来:另外一种情况:在冷水的情况下就把青蛙放进进去,青蛙会在里面自由自在的游泳,现在开始烧火加热,水温开始上升,青蛙浑然不知身边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等到慢慢的青蛙发现水温太热了,这是时候它已经没有力气跳出来了。温水煮蛙!说的是由于对逐渐的适应性和习惯性,失去戒备而灭顶之灾的道理。突而其来的大敌当前,往往让人做出,意想不到的防御效果,然而面对安逸自在的环境,往往会产生不拘小节的松懈,也是最致命的松懈,到死都还不知何故。

  一个安逸的环境中,人容易被周围

  的环境所迷惑,最终导致消沉、放纵和堕落。由于这个过程是一点一点的变化,让人在不易察觉中完成了整个蜕变,待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相反,如果将人突然从“天堂”扔到“地狱”,由于落差极大,人的反应也非常强烈,从而迅速做出选择,能马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断。

  古人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心,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但是有的人会说,我是喝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对于这样的话,我就当耳边风。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说“未卑未敢忘忧国。”虽然自己地位微不足道,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我们中华儿女就应该热爱自己祖

  国。这是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现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然而“国富”不等于“国强”,“社会和谐”不等于“天下太平”,敌特份子的渗透,间谍活动的猖獗,反华势力的活动,外资企业的入侵,外企对民族品牌的收购,还有很多很多,隐秘的、没有硝烟的、无声较量!时时刻刻都在一步一步的进行中,如果我们还没有危机感,还没有危机意识,如果国防不巩固,大家都沉醉于和平安宁的生活之中,即使经济发展了,也有可能被敌人精心准备的破坏毁于一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就是一例,由于粉饰太平的风气弥漫,仅经过六个星期的战斗,号称强国之一的法兰西就在首都巴黎城头挂起了白旗。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放松警惕,而应居安思危,就是永远保持

  清醒的头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难和祸害的情况。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全面落实国防教育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促进建设和巩固国防。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居安思危,怎么防患于未然?忧患意识是一个国家、民族危机感和使命感产生的动力源。人类的历史表明,一个没有危机感和使命感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一个没有危机感和使命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其最终结果,势必会走上国破家亡的衰败之路。而忧患意识首先是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忧患意识是唤起人们爱国主义精神的警示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这种精神

  在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忧患意识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危机感为基础,催生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进取心和责任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社会能有这样大的进步,国防实力有这么快的提高,与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居安思危,锐意进取,采取一系列加快经济、社会和国防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说,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是热爱祖国、关心民众的集中反映。

  建国之初,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选择充满忧患意识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对此,毛泽东同志的解释是,这首歌,教人们居安思危。因此说,忧患意识的一个重要表征,是执政者、决策者长远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增强忧患意识,有助于我们科学判断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既把握机遇,也认清挑战;既看到成绩,也认清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永不自满地向前迈进。许多人心里往往缺乏一种潜在意识--那就是忧患意识!什么是忧患意识?那就是在国泰民安的时候,国君仍日理万机的操劳;就是军队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严加防守巡逻警戒;就是商人在事业成功的时候,仍不停占领市场的竞争;就是寻常百姓过日子时省下的一笔存款以备不时之需。换句话说,这就是居安思危。

  或许他们的担忧似乎不必要,的确,国君何尝不可松懈一下?商人也该满意一下自己的业绩了吧?小百姓偶尔“潇洒”一下好像也未尝不可。然而,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吗?也许

  也许有一天敌人会来入侵,市场也许会被人占去,家庭可能会因变故而贫穷,这一天不知道是否会来,也不知道是哪天,但他们只想到这一点,就不会松懈!这就是忧患意识的根本所在!你敢底气十足的告诉我你有忧患意识吗?你没有!倒不是说你要贪图安逸,只是你现在还不知道,你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你有限的忧患意识,但这只是暂时的。

  当你面对山珍海味的美餐时,露出忧郁的神色,你得想想这样的生活能否持久;当你追求名牌时装时,你应想象一下,可能有一天会连普通衣服都没得穿;当你拿着父母给的钱大手大脚时,你必须想到如果有一天,你的家人不在给你钱花的时候;当你上学读书因为成绩优秀沾沾自喜时,你得想到后面的人随时会赶超你;当你觉得日子很安逸平静时,你该想到外面的世界竞争有多激烈。

  当

  然,这并不是叫你杞人忧天,什么事情都不是一定不变的,但有一些忧患意识能给你带来压力,让你谨慎点,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但愿你以后回答我时,能大声的说:“我有忧患意识”!!!

  历史上因为没有忧患意识造成的严重后果举不胜举。清政府闭关自守,毫无忧患意识,八国联军一入侵,就直插北京,血洗圆明园,大火烧三天三夜。国土丧失,条约横飞,耻辱至极;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敌北方游牧民族之势,一再退让,大片国土丧失,也是没有忧患意识而造成灾难的事例。项羽的失败,李煜的被捉,《红楼梦》中贾府的破落,李自成的兵败,皆出于无忧患意识。

  而有了忧患意识就有了崛起与振兴的源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得反败为胜。刘

  邦鸿志,知人善用,终成霸业之基。我国建国之初,国家领导人排除万难,力主研制原子弹、氢弹,终于在沙漠荒原中爆炸成功,国家安全基石己稳。知道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的国家想造核武器吗?因为有了它,国家这才有尊严,有了它国家的摇杆才硬,有了它才不会被其他强国威慑,有了它国家才能发展经济,才能享受和平富强的生活,南斯拉夫、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的例子我就不多说了,如果他们国家有核武器,肯定不会被其他国家蹂躏,干涉政治就是入侵领土,让他们的国家从此过上动荡动乱的混乱生活。大家都知道吗?日本能源部的忧患意识,就是把从中国进口的煤炭藏于海中以作备用资源。他们不时壮大自己的科技实力,从儿童就开始忧患之教。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只有居安思危,反骄破满,才能保持清醒

  的头脑,才能不迷失方向。大到国家、集体、小到家庭、个人,都应当树立忧患意识。我们不能等水淹鼻子,火烧眉毛才反省自己,不能等兵临城下才准备迎敌,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立足自身的岗位干好工作,多奉献,不添乱,这就是爱国,这就是忧国。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弘扬正能量等等,都值得赞美。

  在13亿中国人里,真正抵制日货的不到1亿,十个人里面没有一个!!2亿日本人,60%在抵制中国!兄弟姐妹们,不要再让人说我们是一盘散沙!!自发组织起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忧患意识危机感的严峻!如果你听到了今天晚上的演讲,不管多忙,请转告身边的所有的人!爱国不分性别,年龄、职业、地位、演讲完了大家都相互告诉家人,朋友,抵制日货,不要去日本旅游,希望能做

  到的屏幕上打个1,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了,但忧患意识永远在。

篇五: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有关忧患意识的事例

  1.美国黄石公园

  养了一群鹿

  人们为了保护这群鹿

  捕杀了当地的几乎所有狼和山狮

  鹿没了天敌

  就该生活得很好了

  开始的时候

  鹿群数量的确增长了可是

  没几年

  鹿群数量开始减少

  原来

  没有了狼的追逐

  鹿们不再拼命奔跑

  于是体质下降

  常常的病而死

  而且由于没有了狼

  数量猛增

  导致食物不足

  长此下去

  可能这群鹿会全军覆没

  人们为了拯救鹿群

  只好又将狼请了回来

  结果

  有了狼的威胁

  黄石公园的鹿群数量又开始增加

  典型事例

  还有一个是这样的密苏里河两岸都有鹿群

  但是东岸鹿群数量多

  西边的少

  而且

  体质没有东边的强壮

  后来科学家经过调查

  原来东岸有一群狼。2.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

  3.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员工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微软公司还有三个月就要倒闭!”这似乎是杞人忧天、令人费解的。其实不然,盖茨这样说是要求员工都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进取。4.在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老百姓,都经常说:“日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有的只是阳光和空气”,“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干,第二天就没有饭吃”。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国民对本国国情了如指掌,因此都具有忧患意识。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这些不是值得借鉴吗?

  5.

  孔子这样表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学而》)不注重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切磋学问,不按道义的原则去行动,有了过错不能及时改正——这些就是他目睹春秋末期现实状况而产生的忧虑。

  6.孟子从历史中举出若干有成就的人,说明他们都是从忧患和痛苦中磨练出来的。比如,舜出身于农家,后来成为一国之君;胶鬲这个人遭遇战乱,以贩卖鱼盐为生,后来周文王提拔了他,为周朝做出了很大贡献;孙叔敖隐居在海滨,楚庄王推举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绩。这些事例说明,对于人来说,如果没有“忧患”的磨练,没有失败教训的反思,要培养出刚强意志、奋发精神,那是不可能的。孟子将这些道理提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加以总结,写出了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熟知的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

  7.西汉初期的贾谊是一个思想敏锐、敢讲真话、有强烈责任感的政论家。他心系国运,给汉文帝上书,即著名的《治安策疏》,时当西汉立国20多年,政权日趋稳定,经济有所恢复发展。然而,贾谊却根据他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在上书中忧心忡忡地指出,“进言者皆谓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认为当时的“事势”不容乐观,有“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长太息”之处并不少。他也正面地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像贾谊这种警世危言正是责任感的表现,并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悲观绝望。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学者范仲淹在所写名文《岳阳楼记》中,将此前的“忧患”意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岳阳楼初建于唐代,宋仁宗时重修。范仲淹应友人之邀,曾访问岳州(今湖南岳阳市)岳阳楼。这篇名文首叙登楼俯视洞庭湖的景观,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说,人们欣赏景物的感触,会不会因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呢?在霪雨霏霏的日子里登楼观景,使人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情,可是在春和景明之际登楼,又会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尾:“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8.历经明末清初巨变的思想家黄宗羲,于清康熙二年(1667年)写出了划时代的著作《明夷待访录》,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他假托三代(夏、商、周)为黄金时代,说这时“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三代以下情况大变,“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由于主客颠倒,君主视天下为己物,独占天下之利,形成黑暗政治。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他提出:1/2“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同上《原臣》他将个人的忧乐归结为众人的忧乐。他又说,臣之出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同上)。“天下”这是具有深刻内涵的名词,与一家一姓的统治是不同的。黄宗羲的挚友顾炎武同样强调“保天下”,他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日知录》卷13“正始”条)。顾炎武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给黄宗羲的信中说:“……大著《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亭林佚文辑存》)“忧患”意识促使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未来。

  9.明朝作家刘元卿,在一篇题为《猱》的短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猱的体形很小,长着锋利的爪子。老虎的头痒,猱就爬上去搔痒,搔得老虎飘飘欲仙。猱不住地搔,并在老虎的头上挖了个洞,老虎因感觉舒服而未觉察。猱于是把老虎的脑髓当作美味吃个精光。

  10.齐国将到末期了,叔向问齐国的名宰相晏子,齐国的前途如何?晏子说,这已经是没落的时代。这里古文称季世,因古文以孟、仲、季来代表大中小或先后次序,而最小或最后的又称叔;古文上的叔世,也就是末世的意思。季世即没落的时代。这里晏子是说,齐国已经到了没落的时代了,走下坡路了,他不能不说齐国要归陈家了。这时陈家是齐国的大夫,特权阶级,后来叛变。晏于说,现在齐国的政府对人民不关心,民心都归顺了陈家。以度量衡这件事来说,齐国的量数,原来分为豆、区、釜、钟四级,以四升为一豆,依次逢四进位,到釜的时候,则以十釜为一钟。而陈家居然创出自己的量制来,从豆到釜不用进四而都加一,成为逢五进位,所以钟的量在观念上更大了。他以家制贷放出去,以公家的量制收进来,说是用大斗贷出、小斗收回的方法,使民心归服。山货木材,海产鱼盐,从产地到市场不另加税,以利人民。而在齐侯统治下,一般人出三分力量,两分归公,只有一分留作私有。结果公家的东西多得都朽蛀了,但是负责公务的三老,却穷到饭都吃不上,整个国家弄到穷的愈穷,富的愈富。外加齐国刑罚太滥,多有断脚之刑,断脚的人太多,形成“履贱踊贵”,普通人穿的鞋子反而不如断脚者专用的“踊”价格贵。对一般人的痛苦,陈家却能安慰救助,所以大家都喜欢陈家,所有的人心,都被陈家骗去了,齐国的祸乱,恐怕难以避免。

  2/2

篇六: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佚

  名

  【期刊名称】《理论与当代》

  【年(卷),期】2010(000)002【摘

  要】嘉闻在2009年12月21日的《国际先驱导报》上撰文指出:日本国民的危机意识从小就开始培养,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等等,一直在他们心底警钟长鸣。一位日本朋友说.不能跟中国比,日本天生不足,所以后天必须多努力。这样的观点是日本国民的普遍想法。危机忧患意识渗入日本国民的行为方式。比如出租车司机搬行李时从来都是快步小跑,人们工作起来都有点“拼命三郎”的作风。这一点,从日本的建筑物也能体现出来。

  【总页数】1页(P5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22【相关文献】

  1.日本人的危机意识[J],2.危机意识让日本人从容面对地震[J],3.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及启示[J],应俊

  4.浅析日本人的说话艺术——以"暧昧表现"为中心看日本人的和精神[J],陈月琼

  5.从《日本沉没》看日本人的“危机意识”[J],钱学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七: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有关忧患意识的事例

  1.美国黄石公园养了一群鹿人们为了保护这群鹿捕杀了当地的几乎所有狼和山狮鹿没了天敌就该生活得很好了开始的时候鹿群数量的确增长了可是没几年鹿群数量开始减少原来没有了狼的追逐鹿们不再拼命奔跑于是体质下降常常的病而死而且由于没有了狼数量猛增导致食物不足长此下去可能这群鹿会全军覆没人们为了拯救鹿群只好又将狼请了回来结果有了狼的威胁黄石公园的鹿群数量又开始增加典型事例还有一个是这样的密苏里河两岸都有鹿群但是东岸鹿群数量多西边的少而且体质没有东边的强壮后来科学家经过调查原来东岸有一群狼?。

  2.?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

  3.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员工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微软公司还有三个月就要倒闭!”这似乎是杞人忧天、令人费解的。其实不然,盖茨这样说是要求员工都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进取。

  4.在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老百姓,都经常说:“日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有的只是阳光和空气”,“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干,第二天就没有饭吃”。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国民对本国国情了如指掌,因此都具有忧患意识。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这些不是值得借鉴吗?

  5.孔子这样表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学而》)不注重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切磋学问,不按道义的原则去行动,有了过错不能及时改正——这些就是他目睹春秋末期现实状况而产生的忧虑。

  6.孟子从历史中举出若干有成就的人,说明他们都是从忧患和痛苦中磨练出来的。比如,舜出身于农家,后来成为一国之君;胶鬲这个人遭遇战乱,以贩卖鱼盐为生,后来周文王提拔了他,为周朝做出了很大贡献;孙叔敖隐居在海滨,楚庄王推举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绩。这些事例说明,对于人来说,如果没有“忧患”的磨练,没有失败教训的反思,要培养出刚强意志、奋发精神,那是不可能的。孟子将这些道理提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加以总结,写出了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熟知的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

  7.西汉初期的贾谊是一个思想敏锐、敢讲真话、有强烈责任感的政论家。他心系国运,给汉文帝上书,即着名的《治安策疏》,时当西汉立国20多年,政权日趋稳定,经济有所恢复发展。然而,贾谊却根据他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在上书中忧心忡忡地指出,“进言者皆谓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认为当时的“事势”不容乐观,有“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长太息”之处并不少。他也正面地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像贾谊这种警世危言正是责任感的表现,并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悲观绝望。北宋时期着名政治家、学者范仲淹在所写名文《岳阳楼记》中,将此前的“忧患”意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岳阳楼初建于唐代,宋仁宗时重修。范仲淹应友人之邀,曾访问岳州(今湖南岳阳市)岳阳楼。这篇名文首叙登楼俯视洞庭湖的景观,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说,人们欣赏景物的感触,会不会因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呢?在霪雨霏霏的日子里登楼观景,使人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情,可是在春和景明之际登楼,又会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尾:“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8.历经明末清初巨变的思想家黄宗羲,于清康熙二年(1667年)写出了划时代的着作《明夷待访录》,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他假托三代(夏、商、周)为黄金时代,说这时“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三代以下情况大变,“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由于主客颠倒,君主视天下为己物,独占天下之利,形成黑暗政治。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他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同上《原臣》他将个人的忧乐归结为众人的忧乐。他又说,臣之出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同上)。“天下”这是具有深刻内涵的名词,与一家一姓的统治是不同的。黄宗羲的挚友顾炎武同样强调“保天下”,他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日知录》卷13“正始”条)。顾炎武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给黄宗羲的信中说:“……大着《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着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亭林佚文辑存》)“忧患”意识促使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未来。

  9.明朝作家刘元卿,在一篇题为《猱》的短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猱的体形很小,长着锋利的爪子。老虎的头痒,猱就爬上去搔痒,搔得老虎飘飘欲仙。猱不住地搔,并在老虎的头上挖了个洞,老虎因感觉舒服而未觉察。猱于是把老虎的脑髓当作美味吃个精光。

  10.齐国将到末期了,叔向问齐国的名宰相晏子,齐国的前途如何?晏子说,这已经是没落的时代。这里古文称季世,因古文以孟、仲、季来代表大中小或先后次序,而最小或最后的又称叔;古文上的叔世,也就是末世的意思。季世即没落的时代。这里晏子是说,齐国已经到了没落的时代了,走下坡路了,他不能不说齐国要归陈家了。这时陈家是齐国的大夫,特权阶级,后来叛变。晏于说,现在齐国的政府对人民不关心,民心都归顺了陈家。以度量衡这件事来说,齐国的量数,原来分为豆、区、釜、钟四级,以四升为一豆,依次逢四进位,到釜的时候,则以十釜为一钟。而陈家居然创出自己的量制来,从豆到釜不用进四而都加一,成为逢五进位,所以钟的量在观念上更大了。他以家制贷放出去,以公家的量制收进来,说是用大斗贷出、小斗收回的方法,使民心归服。山货木材,海产鱼盐,从产地到市场不另加税,以利人民。而在齐侯统治下,一般人出三分力量,两分归公,只有一分留作私有。结果公家的东西多得都朽蛀了,但是负责公务的三老,却穷到饭都吃不上,整个国家弄到穷的愈穷,富的愈富。外加齐国刑罚太滥,多有断脚之刑,断脚的人太多,形成“履贱踊贵”,普通人穿的鞋子反而不如断脚者专用的“踊”价格贵。对一般人的痛苦,陈家却能安慰救助,所以大家都喜欢陈家,所有的人心,都被陈家骗去了,齐国的祸乱,恐怕难以避免。

篇八: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略论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

  贾志明

  【摘

  要】认为日本民族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和忧患心态这一民族特性的形成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岛国环境、资源短缺、破碎的地形、频发的天灾、地缘政治造成的无形压力和外部的直接威胁共同促成了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这些因素造成的压力迫使日本作出相应的行为选择,逐渐走上求强之路.

  【期刊名称】《沈阳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22)005【总页数】4页(P69-72)

  【关键词】日本;压力;危机意识

  【作

  者】贾志明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313.日本民族是一个危机意识极强的民族。自古以来,危机意识始终伴随着日本的生存和发展,居安思危已成为现代日本人普遍坚守的信条。本文主要探讨了日本民族危机意识产生的根源,以及在严重危机的刺激下日本是如何应对的。

  “所谓危机意识,是指人类在主观上注视或警惕不利于自己或危及自己生存事态发生的自觉,以便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或作出反应,以此来避免这种事态的发生;即便是无力阻止事态的发生也要尽量避免或减轻由此给自己造成的损失与伤害的精神活

  动。”[1]29危机意识并不是日本民族所独有的,世界上许多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产生过危机意识。但是,世界上似乎没有哪个民族比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更持久、更深刻、更强烈、更敏感!即使日本现在已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超级经济大国,“日本人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对他们的明天不敢掉以轻心,即是说日本民族的那种危机意识并没有因经济的大发展、生活条件的根本改善而有所改变。”[1]2日本民族超乎寻常的危机意识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根源的。

  (1)岛国环境与资源短缺。日本传统的危机意识与忧患意识的形成首先源于它独特而复杂的地理环境。日本地处东亚一隅,孤悬海上,虽与东亚大陆一衣带水,却被一道海峡相隔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国土狭长窄小又使得日本资源极其有限:除少数几种资源如林木、水力等可以保证自给外,大多数资源都不得不从外部调入,包括生存所必需的粮食。这种情况随着日本近代化步伐的加快、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人口的迅速膨胀而变得日益严重。当一个国家连最基本的生存资源(更不用说发展资源)都要受制于人的时候,这个国家就会本能地产生危机感。外来资源的减少甚至突然中断很可能对这个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方面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的巨大冲击。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发表声明:除了友好国家以外,对其他国家停止石油出口,并大幅度削减原油产量,将3美元一桶的原油提高到12美元。由此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能源匮乏的日本在此次危机中首当其冲地受到了重创,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负增长。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在1978年末至1979年春。由于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爆发,石油产量大幅减少。为此OPEC决定大幅提高原油价格,将13美元一桶的原油提高到34美元。这使得日本一些企业陷入经营危机甚至破产的境地。资源(能源)短缺对日本的影响可见一斑。

  (2)破碎的地形。日本的平原虽然很多,但是面积狭小而且零散,仅占国土面积的24%,大多零星分布在大河的下游和沿海地区,日本多山地、少平原的复杂地形把本

  就狭小的国土分割得支离破碎。在近代社会形成以前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山川河流的屏障作用,人们长期分散地生活在相对狭小的空间(这些空间往往是山间的小盆地小山谷、临河的小平川或者是濒海的小平原)。然而,随着生产力逐步发展,封闭分离的状态势必要被打破。但是人们对原有的空间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已相当熟悉,并形成了一种惯性心理。这种惯性心理在传统的稳定状态被打破时,往往会不经意地显现出来。人们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会对新事物产生怀疑,继而感到不安,然后会出现逐渐适应新的变化和因恐慌而抵触新事物两种不同的结果。然而,适应往往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况且人们也不能确定新的生活方式会比原有的更好、更能让人接受。所以,当新事物刚出现时,人们多少会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对其进行抵制,此时他们已经隐约地产生了一种危机感。

  (3)促使日本产生危机感的另外一个自然原因则在于它频发的天灾。日本列岛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同时又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一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这一巧合使日本成为世界上遭受地震次数最多的国家。日本全国每年地震平均多达1500次以上,日平均地震发生率4次以上,素有“地震国”之称。“1923年9月1日发生在关东地区南部的关东大地震造成了12.28万人的死亡和失踪,12.8万栋房屋完全倒塌。地震后在东京、横滨等城市引发的大火,使44.7万栋建筑物被完全烧毁。据说这次地震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时一年零四个月的国家预算。”[2]除地震外,日本常见的自然灾害还有火山、台风、暴雨(雪)等。如此频繁多样而又难以准确预测的天灾,使日本人始终对此高度敏感并小心应对。正是由于具有这种异常敏感的危机意识,日本才不得不寻求更为完善科学的防灾、抗灾、救灾体制。

  (4)地缘政治给日本造成无形的安全压力。日本是一个岛国,自古以来相对发展不足,西面又有强大的中华帝国,这就使日本总感到自己处于一个强大帝国的压力之下。事实也正是如此,日本天明四年(1784年)春,日本福冈县贺岛叶崎村出土了一枚东汉

  光武帝刘秀赐予日本国王的“汉委奴国王”金印。这是有史料记载的中日两国交往的最早记录。赐印显然表明中日两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这一举动彰显了东汉帝国的强大实力,日本似乎被置于类似朝鲜、越南、琉球那样的属国地位,而这正是日本想极力避免的,但是实力不济终究没能使日本摆脱被纳入东亚封贡体系的命运。东汉之后的历代中华王朝如隋、唐、宋、元、明、早期的清王朝等,虽然整体实力有高下之分,对外战略特别是对日政策有强硬与温和之别,但各个时期中原王朝的实力与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相比,可谓相差悬殊。对日本而言,中华帝国的强大本身就是对日本的威慑,就是对日本国家安全的无形压力,更不用说蒙古军队对日本的直接军事入侵了。

  近代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江河日下的大清帝国逐渐成为各西方殖民国家的掠夺目标。西部邻国对日本的压力有所减轻,而北方的沙皇俄国又给日本造成了新的压力。事实上,“最早冲击日本的是俄国,1777年雅库茨克商人别列杰夫的远征队到达北海道的厚岸,要求松前藩允许通商。1792年俄国使节拉克斯曼为要求通商来到北海道的根室。”[3]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先后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一切无不被密切注视东亚局势的日本看在眼里。同时,日本也担心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沙俄的下一个侵略目标,因为日本不比清帝国可以靠割地来缓解外交和国防压力而不伤元气。日本的国土面积很小,几乎没有战略纵深,经受不起失去土地的风险和考验,日本的民族心理也难以承受那样残酷的结局。日本对周边大陆国家的戒备心理时刻没有放弃,经过无数个世纪的积淀,这种危机意识早已形成历史传统被开国(对“锁国”而言,指19世纪50年代美国以武力逼迫日本“打开国门”的事件,即“黑船事件”)前后的日本民族所继承。

  (5)外部的直接威胁造成日本民族的恐慌。日本遭受的安全压力并不都是无形的,与外界直接的、剧烈的冲突往往会大大强化日本对外危机意识的敏感程度。大和时代,日本与中国在朝鲜半岛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两国间的第一次正式交锋。

  公元663年白村江战役的惨败迫使日本退守本土,900余年(至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间未敢再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同时,该战役也使当时的日本统治者重新审视了对手的实力以及双方的差距。国势处于上升状态的唐王朝对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安全压力,日本“精神上由信心百倍与唐抗衡的亢奋状态,一下子堕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唐朝的一举一动,都会使贵族集团感到惊恐,生怕大军压境,危及日本列岛的安全。”[4]天智天皇深恐唐、新罗联军进攻日本本土,自664年开始,花费巨资,先后修筑了四道防线,即以对马、壹岐、筑紫为第一线,长门(今山口县)为第二线,赞歧的屋岛城(今香川县屋岛)为第三线,大和的高安城(今奈良县的高安山)为第四线。然而,唐和新罗并没有进军日本本土[5]。

  如果说白村江之战后日本对本土遭到唐军进攻的恐慌算是有惊无险的话,那么13世纪后期蒙古人对日本的两次大规模进攻(1274年和1281年)则是日本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的最严重的一场危机。蒙古兵两次大举袭击日本均因遭遇飓风损失惨重而以失败收场,但是如果排除气象条件这一客观且带有偶然性的因素,面对野蛮而残忍的蒙古人的强大攻势,同样好勇尚武的日本人未必就有取胜的把握。而一旦战场失利,对日本而言后果不堪设想。这无疑加剧了日本民族对自身安全的敏感和恐慌。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民族自古以来经常面临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近代以来经济生存又多依赖于海外,危机意识格外强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五五体制’瓦解后的政治乱局、‘泡沫经济’崩溃后的长期萧条,又使日本国民的危机意识加剧,对现代不满、变革求新的意识也格外强烈。”[6]

  “在危机意识的作用下,自然会产生自我保护意识,进而采取自我保护行动,这是作为生命体的一种本能的反映。”[1]29在众多危机的刺激下,日本作出了一系列有效反应和重大抉择,使日本从一个默默无闻、封闭落后的东亚小国变成今日有相当影响力的一流发达国家。

  首先是改革,日本历史上先后有三次著名而且成功的改革,即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

  新和明治维新。圣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宪法十七条”,派出谴隋使,积极摄取中国文化。这次改革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也为未来的大化改新准备了必要条件。大化改新确立了律令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使依附于贵族的部民成为国家公民;班田收授法、租庸调新税法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建立了新的封建经济基础。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转变为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而明治维新则以“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和“殖产兴业”为三大方针,岩仓使团遍访欧美各强国,“求知识于世界”,终使日本从一个面临沦为殖民地危险的封建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的资本主义强国。这三次改革大大加速了日本民族进步的历史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除了改革之外,危机意识也刺激了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对外扩张虽然是日本的主动行为,但并非完全盲目的行为。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民族。在对以往历史的学习中,日本意识到自己似乎总是处在有形的和无形的、内部的和外来的、眼前的和长远的危机之中,被动地反应纵使能渡过一时的危机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日本认为,与其坐待良机,不如主动出击,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日本人甚至幻想通过将他人的命运甚至世界的命运与自己捆绑的极端方式来转嫁和消除危机。于是日本便“顺理成章”地产生了拓展“生存空间”的现实需要,便提出了争霸世界的大陆政策①“日本帝国主义对亚洲大陆推行的侵略扩张政策。明治政府成立以来,日本军国主义一直把并吞朝鲜,侵占中国,称霸亚洲的大陆政策作为基本国策,先后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和日俄战争(1904—1905),夺取中国领土台湾,并吞朝鲜。1931年更直接出兵占领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企图北上进攻苏联,夺取西伯利亚。1945年日本法西斯战败,大陆政策彻底破产。”(《世界历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12,第23页)。

  以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为例,这场日本同俄国之间战争的战场,既不在日本,也不在俄国,而是在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地区。那么,日本为什么要挑起同俄国的战争

  呢?“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在开战半年前是怎么说的。‘朝鲜半岛如同锐利的尖刀从大陆直插日本的中心部,它的尖端几乎与对马相连。如果有其他强国占领了半岛,日本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日本决不能容忍这种事情。预防此类事情的发生是日本历来的政策。(1903年意见书摘要)’其实,当时对日本来说并不存在俄国攻击的威胁,可是,小村从如果俄国占领韩国对日本就会很危险的预想出发,主张在此之前必须控制朝鲜。”[7]显然,日本对俄国发动“先发制人”打击的这场战争,即使不是全部至少也是部分地出于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以上日本时任外相的意见书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纵观日本历史特别是日本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日本的崛起之路历尽艰辛,充满坎坷与起伏。然而,日本作出的种种重大行为选择却有着基本一致的根源和内在动力,那就是敏感而深刻的危机意识。日本可谓是真正生于忧患并长于忧患之中,居安思危几乎成为日本民族的本能。危机意识使日本人练就了一种善于审时度势的能力,即使危机才露端倪,甚至是潜在性的,日本人也已高度重视并作出精细、现实而长远的战略规划,随后一丝不苟地加以实施。

  中国作为日本的邻国,与日本在近代早期有着相似的经历,然而日本却最终成为强者,中国则饱受包括日本在内的列强的欺凌。在当代,中日两国仍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面临能源特别是石油短缺瓶颈的制约,自然灾害问题的困扰,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应该而且可以向日本学习,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加强与日本的交流与合作。而最为重要的是,中国也需要像日本那样居安思危,保持并加强危机意识,用危机感和忧患心来激励自己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相关文献】

  [1]高富.危机意识与日本的文化特性[J].日本学论坛,2003(1).[2]王萍.点击日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34.[3]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日本[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13.[4]赵建民,刘予苇.日本通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33.[5]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83-84.[6]张小劲.大国复兴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6.[7]《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共同编写委员会.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M].北京: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8.

篇九: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忠诚干净担当学习心得体会

  有关忧患意识的事例

  1.美国黄石公园

  养了一群鹿

  人们为了保护这群鹿

  捕杀了当地的几乎所有狼和山狮

  鹿没了天敌

  就该生活得很好了

  开始的时候

  鹿群数量的确增长了可是

  没几年

  鹿群数量开始减少

  原来

  没有了狼的追逐

  鹿们不再拼命奔跑

  于是体质下降

  常常的病而死

  而且由于没有了狼

  数量猛增

  导致食物不足

  长此下去

  可能这群鹿会全军覆没

  人们为了拯救鹿群

  只好又将狼请了回来

  结果

  有了狼的威胁

  黄石公园的鹿群数量又开始增加

  典型事例

  还有一个是这样的密苏里河两岸都有鹿群

  但是东岸鹿群数量多

  西边的少

  而且

  体质没有东边的强壮

  后来科学家经过调查

  原来东岸有一群狼。2.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

  3.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员工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微软公司还有三个月就要倒闭!”这似乎是杞人忧天、令人费解的。其实不然,盖茨这样说是要求员工都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进取。4.在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老百姓,都经常说:“日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有的只是阳光和空气”,“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干,第二天就没有饭吃”。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国民对本国国情了如指掌,因此都具有忧患意识。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这些不是值得借鉴吗?

  5.

  孔子这样表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学而》)不注重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切磋学问,不按道义的原则去行动,有了过错不能及时改正——这些就是他目睹春秋末期现实状况而产生的忧虑。

  页脚内容1忠诚干净担当学习心得体会

  6.孟子从历史中举出若干有成就的人,说明他们都是从忧患和痛苦中磨练出来的。比如,舜出身于农家,后来成为一国之君;胶鬲这个人遭遇战乱,以贩卖鱼盐为生,后来周文王提拔了他,为周朝做出了很大贡献;孙叔敖隐居在海滨,楚庄王推举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绩。这些事例说明,对于人来说,如果没有“忧患”的磨练,没有失败教训的反思,要培养出刚强意志、奋发精神,那是不可能的。孟子将这些道理提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加以总结,写出了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熟知的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

  7.西汉初期的贾谊是一个思想敏锐、敢讲真话、有强烈责任感的政论家。他心系国运,给汉文帝上书,即著名的《治安策疏》,时当西汉立国20多年,政权日趋稳定,经济有所恢复发展。然而,贾谊却根据他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在上书中忧心忡忡地指出,“进言者皆谓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认为当时的“事势”不容乐观,有“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长太息”之处并不少。他也正面地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像贾谊这种警世危言正是责任感的表现,并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悲观绝望。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学者范仲淹在所写名文《岳阳楼记》中,将此前的“忧患”意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岳阳楼初建于唐代,宋仁宗时重修。范仲淹应友人之邀,曾访问岳州(今湖南岳阳市)岳阳楼。这篇名文首叙登楼俯视洞庭湖的景观,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说,人们欣赏景物的感触,会不会因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呢?在霪雨霏霏的日子里登楼观景,使人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情,可是在春和景明之际登楼,又会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尾:“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8.历经明末清初巨变的思想家黄宗羲,于清康熙二年(1667年)写出了划时代的著作《明夷待访录》,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他假托三代(夏、商、周)为黄金时代,说这时“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三代以下情况大变,“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由于主客颠倒,君主视天下为己物,独页脚内容2忠诚干净担当学习心得体会

  占天下之利,形成黑暗政治。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他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同上《原臣》他将个人的忧乐归结为众人的忧乐。他又说,臣之出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同上)。“天下”这是具有深刻内涵的名词,与一家一姓的统治是不同的。黄宗羲的挚友顾炎武同样强调“保天下”,他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日知录》卷13“正始”条)。顾炎武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给黄宗羲的信中说:“……大著《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亭林佚文辑存》)“忧患”意识促使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未来。

  9.明朝作家刘元卿,在一篇题为《猱》的短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猱的体形很小,长着锋利的爪子。老虎的头痒,猱就爬上去搔痒,搔得老虎飘飘欲仙。猱不住地搔,并在老虎的头上挖了个洞,老虎因感觉舒服而未觉察。猱于是把老虎的脑髓当作美味吃个精光。

  10.齐国将到末期了,叔向问齐国的名宰相晏子,齐国的前途如何?晏子说,这已经是没落的时代。这里古文称季世,因古文以孟、仲、季来代表大中小或先后次序,而最小或最后的又称叔;古文上的叔世,也就是末世的意思。季世即没落的时代。这里晏子是说,齐国已经到了没落的时代了,走下坡路了,他不能不说齐国要归陈家了。这时陈家是齐国的大夫,特权阶级,后来叛变。晏于说,现在齐国的政府对人民不关心,民心都归顺了陈家。以度量衡这件事来说,齐国的量数,原来分为豆、区、釜、钟四级,以四升为一豆,依次逢四进位,到釜的时候,则以十釜为一钟。而陈家居然创出自己的量制来,从豆到釜不用进四而都加一,成为逢五进位,所以钟的量在观念上更大了。他以家制贷放出去,以公家的量制收进来,说是用大斗贷出、小斗收回的方法,使民心归服。山货木材,海产鱼盐,从产地到市场不另加税,以利人民。而在齐侯统治下,一般人出三分力量,两分归公,只有一分留作私有。结果公家的东西多得都朽蛀了,但是负责公务的三老,却穷到饭都吃不上,整个国家弄到穷的愈穷,富的愈富。外加齐国刑罚太滥,多有断脚之刑,断脚的人太多,形成“履贱踊贵”,普通人穿的鞋子反而不如断脚者专用的“踊”价格贵。对一般人的痛苦,陈家却能安慰救助,所以大家都喜欢陈家,所有的人心,都被陈家骗去了,齐国的祸乱,恐怕难以避免。

  页脚内容3

篇十: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忧患意识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科学实验。水煮青蛙,第一种情况:把一锅水烧开,把青蛙丢进去,青蛙的本能反应就会驱使它马上跳出来:另外一种情况:在冷水的情况下就把青蛙放进进去,青蛙会在里面自由自在的游泳,现在开始烧火加热,水温开始上升,青蛙浑然不知身边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等到慢慢的青蛙发现水温太热了,这是时候它已经没有力气跳出来了。温水煮蛙!说的是由于对逐渐的适应性和习惯性,失去戒备而灭顶之灾的道理。突而其来的大敌当前,往往让人做出,意想不到的防御效果,然而面对安逸自在的环境,往往会产生不拘小节的松懈,也是最致命的松懈,到死都还不知何故。一个安逸的环境中,人容易被周围

  的环境所迷惑,最终导致消沉、放纵和堕落。由于这个过程是一点一点的变化,让人在不易察觉中完成了整个蜕变,待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相反,如果将人突然从“天堂”扔到“地狱”,由于落差极大,人的反应也非常强烈,从而迅速做出选择,能马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断。

  古人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心,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但是有的人会说,我是喝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对于这样的话,我就当耳边风。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说“未卑未敢忘忧国。”虽然自己地位微不足道,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我们中华儿女就应该热爱自己祖

  国。这是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现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然而“国富”不等于“国强”,“社会和谐”不等于“天下太平”,敌特份子的渗透,间谍活动的猖獗,反华势力的活动,外资企业的入侵,外企对民族品牌的收购,还有很多很多,隐秘的、没有硝烟的、无声较量!时时刻刻都在一步一步的进行中,如果我们还没有危机感,还没有危机意识,如果国防不巩固,大家都沉醉于和平安宁的生活之中,即使经济发展了,也有可能被敌人精心准备的破坏毁于一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就是一例,由于粉饰太平的风气弥漫,仅经过六个

  星期的战斗,号称强国之一的法兰西就在首都巴黎城头挂起了白旗。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放松警惕,而应居安思危,就是永远保持

  清醒的头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难和祸害的情况。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全面落实国防教育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促进建设和巩固国防。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居安思危,怎么防患于未然?忧患意识是一个国家、民族危机感和使命感产生的动力源。人类的历史表明,一个没有危机感和使命感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一个没有危机感和使命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其最终结果,势必会走上国破家亡的衰败之路。而忧患意识首先是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忧患意识是唤起人们爱国主义精神的警示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这种精神

  在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忧患意识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危机感为基础,催生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进取心和责任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社会能有这样大的进步,国防实力有这么快的提高,与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居安思危,锐意进取,采取一系列加快经济、社会和国防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说,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是热爱祖国、关心民众的集中反映。

  建国之初,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选择充满忧患意识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对此,毛泽东同志的解释是,这首歌,教人们居安思危。因此说,忧患意识的一个重要表征,是执政者、决策者长远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增强忧患意识,有助于我们科学判断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既把握机遇,也认清挑战;既看到成绩,也认清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永不自满地向前迈进。许多人

  心里往往缺乏一种潜在意识--那就是忧患意识!什么是忧患意识?那就是在国泰民安的时候,国君仍日理万机的操劳;就是军队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严加防守巡逻警戒;就是商人在事业成功的时候,仍不停占领市场的竞争;就是寻常百姓过日子时省下的一笔存款以备不时之需。换句话说,这就是居安思危。或许他们的担忧似乎不必要,的确,国君何尝不可松懈一下?商人也该满意一下自己的业绩了吧?小百姓偶尔“潇洒”一下好像也未尝不可。然而,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吗?也许

  也许有一天敌人会来入侵,市场也许会被人占去,家庭可能会因变故而贫穷,这一天不知道是否会来,也不知道是哪天,但他们只想到这一点,就不会松懈!这就是忧患意识的根本所在!你敢底气十足的告诉我你有忧患意识吗?你没有!倒不是说你要贪图安逸,只是你现在还不知道,你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你有限的忧患意识,但这只是暂时的。当你面对山珍海味的美餐时,露出忧郁的神色,你得想想这样的生活能否持久;当你追求名牌时装时,你应想象一下,可能有一天会连普通衣服都没得穿;当你拿着父母给的钱大手大脚时,你必须想到如果有一天,你的家人不在给你钱花的时候;当你上学读书因为成绩优秀沾沾自喜时,你得想到后面的人随时会赶超你;当你觉得日子很安逸平静时,你该想到外面的世界竞争有多激烈。当

  然,这并不是叫你杞人忧天,什么事情都不是一定不变的,但有一些忧患意识能给你带来压力,让你谨慎点,这未尝不是件好事。但愿你以后回答我时,能大声的说:“我有忧患意识”!!!

  历史上因为没有忧患意识造成的严重后果举不胜举。清政府闭关自守,毫无忧患意识,八国联军一入侵,就直插北京,血洗圆明园,大火烧三天三夜。国土丧失,条约横飞,耻辱至极;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敌北方游牧民族之势,一再退让,大片国土丧失,也是没有忧患意识而造成灾难的事例。项羽的失败,李煜的被捉,《红楼梦》中贾府的破落,李自成的兵败,皆出于无忧患意识。

  而有了忧患意识就有了崛起与振兴的源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得反败为胜。刘

  邦鸿志,知人善用,终成霸业之基。我国建国之初,国家领导人排除万难,力主研制原子弹、氢弹,终于在沙漠荒原中爆炸成功,国家安全基石己稳。知道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的国家想造核武器吗?因为有了它,国家这才有尊严,有了它国家的摇杆才硬,有了它才不会被其他强国威慑,有了它国家才能发展经济,才能享受和平富强的生活,南斯拉夫、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的例子我就不多说了,如果他们国家有核武器,肯定不会被其他国家蹂躏,干涉政治就是入侵领土,让他们的国家从此过上动荡动乱的混乱生活。大家都知道吗?日本能源部的忧患意识,就是把从中国进口的煤炭藏于海中以作备用资源。他们不时壮大自己的科技实力,从儿童就开始忧患之教。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只有居安思危,反骄破满,才能保持清醒

  的头脑,才能不迷失方向。大到国家、集体、小到家庭、个人,都应当树立忧患意识。我们不能等水淹鼻子,火烧眉毛才反省自己,不能等兵临城下才准备迎敌,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立足自身的岗位干好工作,多奉献,不添乱,这就是爱国,这就是忧国。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弘扬正能量等等,都值得赞美。

  在13亿中国人里,真正抵制日货的不到1亿,十个人里面没有一个!!2亿日本人,60%在抵制中国!兄弟姐妹们,不要再让人说我们是一盘散沙!!自发组织起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忧患意识危机感的严峻!如果你听到了今天晚上的演讲,不管多忙,请转告身边的所有的人!爱国不分性别,年龄、职业、地位、演讲完了大家都相互告诉家人,朋友,抵制日货,不要去日本旅游,希望能做

  到的屏幕上打个1,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

  了,但忧患意识永远在。

篇十一: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谈谈历史教学中的忧患意识教育

  一、忧患意识教育的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逸。”说明了人们具有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可是,我们长期以来却忽视了忧患意识教育。

  1、各种宣传媒体和中小学教育中忽视忧患意识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各种新闻媒体都在作大量的正面宣传,报喜不报忧。如: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等等。对历史上,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落后性、阴暗面、不足之处,不作报道,少作反映。各级中小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亦采取统一口径。如此一来,就让我们的国民特别是青年学生认为,我们的祖国什么都有,我们的祖国样样都好。我认为,我们的宣传媒体特别是教师在讲够我国的长处之后,要讲透我国的落后性、阴暗面和不足之处及其成因。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亦培养学生的危机感,以培养健全的民族素质。

  2、当前学生们对忧患意识的淡薄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和庆祝香港回归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学生对我国近代屈辱史知之甚少。绝大多数高中生答不出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华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的时间和标志;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制造的两次血腥大屠杀的名称;绝大多数学生答不出香港地区是怎样逐步为英国侵占的过程。这充分说明我们中小学教育中忽视或轻视危机感教育的现实。对此,我们要有清楚的认识和反思。

  3、当前的国际形势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当今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日本右翼势力的嚣张,日美联合防御体系的建立,东盟国家的疯狂扩军备战,南亚的军备竞赛,越发要使我们的国民尤其是青年学生认识到危机的严重,责任的重大,以便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4、忧患意识教育也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历史学科中,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内容既十分丰富又具体生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特征。

  鉴于上述四个原因,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历史学科中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忧患意识教育的途径

  1、历史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1)在讲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时,教师首先可以尽量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正如李约瑟博士所说的那样:”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学生树立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向学生讲透文化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例1:我们祖先发明了指南针,西方国家学会了这一技术后,就将之用作新航路探索,而我们却把它用来看风水;我们祖先发明了火药,西方人学会这一技术后,将之用作开发矿山或制作枪炮进行殖民侵略,而我们却把它做成炮仗用来敬神。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取决于社会环境。例2:我国的古代文化是一种无名文化,许多科技文化成果都冠以神农氏、黄帝、孔子的威名,而实际发明人或作者是谁?不得而知。这种无名文化,使当事人既得不到物质上的实惠,又得不到精神上的鼓励,这就激发不了人们的创造欲和成就感,其消极面一直影响到今天。

  (2)在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教师可以肯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同一时代,并不晚于西方。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会发展成

  为资本主义的参天大树呢?而东方的中国却始终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落伍于世界时代潮流呢?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第一,要使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就必须要打倒封建专制政体,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第二,要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必须改变人们”以末求富以本守富”的陈腐观念,要把经营工商业赚来的金钱用于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用来买田置地;第三,要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才能互通有无,只有对外开放才能扩大海外市场,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第四,要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就必须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先进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交流,引进人家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3)在讲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时,教师先可以肯定自从董忡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一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对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然后又要指出这种文化专制主义思想又箝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次是讲到近现代我们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冲击,教材从正统立场出发,集中力量歌颂经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冲击,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地动摇,这对解放人们的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很少讲到这些冲击对我们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向学生说明,这些运动对传统思想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特别是”*****”对传统思想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扫荡。这是极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把儒家思想中

  的精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己所不欲不施于人”等也扫荡殆尽。那么,我们到底要把我们的少年儿童培养成为怎样的人呢?!因此当前重提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何等的及时!是多么的重要!!

  (4)在讲到近现代世界三次科技革命时,教材用较多的事实论述了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清,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华民族都错过了,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今天还在,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如果我们再错过这次机会,那么,中华民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将越加拉大,中华民族将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常常教育学生趁青春年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召开专题讨论会也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如:当我讲到鸦片战争的教训时,让学生专门召开一个讨论会,为什么说”落后就要挨打?”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再由教师归纳,指出:第一,落后要成为挨打对象,第二,落后事实上就抵御不了外来入侵者。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为中华民族的自强、繁荣、而努力学习的自觉性。

  3、举办专题报告会、黑板报、橱窗展,也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4、举办相关的知识竞赛也不失为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一种途径。

  三、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忧患意识教育要常抓不懈,不能搞过场,不能搞形式主义。

  2、忧患意识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采取不同的深度,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

  3、忧患意识教育要从具体的史实出发,不能作空洞的说教。

  4、忧患意识教育还要同地理、政治等其他学科配合

  起来进行。

  5、要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忧患意识教育,还要有一本好的教材。建议教材编写委员会增加一些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是观点和史料。

篇十二: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忧患意识相关事例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有关忧患意识的事例

  1.美国黄石公园养了一群鹿人们为了保护这群鹿捕杀了当地的几乎所有狼和山狮鹿没了天敌就该生活得很好了开始的时候鹿群数量的确增长了可是没几年鹿群数量开始减少原来没有了狼的追逐鹿们不再拼命奔跑于是体质下降常常的病而死而且由于没有了狼数量猛增导致食物不足长此下去可能这群鹿会全军覆没人们为了拯救鹿群只好又将狼请了回来结果有了狼的威胁黄石公园的鹿群数量又开始增加典型事例还有一个是这样的密苏里河两岸都有鹿群但是东岸鹿群数量多西边的少而且体质没有东边的强壮后来科学家经过调查原来东岸有一群狼?。

  2.?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

  3.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员工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微软公司还有三个月就要倒闭!”这似乎是杞人忧天、令人费解的。其实不然,盖茨这样说是要求员工都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进取。

  4.在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老百姓,都经常说:“日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有的只是阳光和空气”,“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干,第二天就没有饭吃”。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国民对本国国情了如指掌,因此都具有忧患意识。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这些不是值得借鉴吗?

  5.孔子这样表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学而》)不注重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切磋学问,不按道义的原则去行动,有了过错不能及时改正——这些就是他目睹春秋末期现实状况而产生的忧虑。

  6.孟子从历史中举出若干有成就的人,说明他们都是从忧患和痛苦中磨练出来的。比如,舜出身于农家,后来成为一国之君;胶鬲这个人遭遇战乱,以贩卖鱼盐为生,后来周文王提拔了他,为周朝做出了很大贡献;孙叔敖隐居在海滨,楚庄王推举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绩。这些事例说明,对于人来说,如果没有“忧患”的磨练,没有失败教训的反思,要培养出刚强意志、奋发精神,那是不可能的。孟子将这些道理提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加以总结,写出了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熟知的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

  7.西汉初期的贾谊是一个思想敏锐、敢讲真话、有强烈责任感的政论家。他心系国运,给汉文帝上书,即着名的《治安策疏》,时当西汉立国20多年,政权日趋稳定,经济有所恢复发展。然而,贾谊却根据他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在上书中忧心忡忡地指出,“进言者皆谓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认为当时的“事势”不容乐观,有“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长太息”之处并不少。他也正面地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像贾谊这种警世危言正是责任感的表现,并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悲观绝望。北宋时期着名政治家、学者范仲淹在所写名文《岳阳楼记》中,将此前的“忧患”意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岳阳楼初建于唐代,宋仁宗时重修。范仲淹应友人之邀,曾访问岳州(今湖南岳阳市)岳阳楼。这篇名文首叙登楼俯视洞庭湖的景观,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说,人们欣赏景物的感触,会不会因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呢?在霪雨霏霏的日子里登楼观景,使人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情,可是在春和景明之际登楼,又会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尾:“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8.历经明末清初巨变的思想家黄宗羲,于清康熙二年(1667年)写出了划时代的着作《明夷待访录》,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他假托三代(夏、商、周)为黄金时代,说这时“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三代以下情况大变,“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由于主客颠倒,君主视天下为己物,独占天下之利,形成黑暗政治。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他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同上《原臣》他将个人的忧乐归结为众人的忧乐。他又说,臣之出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同上)。“天下”这是具有深刻内涵的名词,与一家一姓的统治是不同的。黄宗羲的挚友顾炎武同样强调“保天下”,他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日知录》卷13“正始”条)。顾炎武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给黄宗羲的信中说:“……大着《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着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亭林佚文辑存》)“忧患”意识促使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未来。

  9.明朝作家刘元卿,在一篇题为《猱》的短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猱的体形很小,长着锋利的爪子。老虎的头痒,猱就爬上去搔痒,搔得老虎飘飘欲仙。猱不住地搔,并在老虎的头上挖了个洞,老虎因感觉舒服而未觉察。猱于是把老虎的脑髓当作美味吃个精光。

  10.齐国将到末期了,叔向问齐国的名宰相晏子,齐国的前途如何?晏子说,这已经是没落的时代。这里古文称季世,因古文以孟、仲、季来代表大中小或先后次序,而最小或最后的又称叔;古文上的叔世,也就是末世的意思。季世即没落的时代。这里晏子是说,齐国已经到了没落的时代了,走下坡路了,他不能不说齐国要归陈家了。这时陈家是齐国的大夫,特权阶级,后来叛变。晏于说,现在齐国的政府对人民不关心,民心都归顺了陈家。以度量衡这件事来说,齐国的量数,原来分为豆、区、釜、钟四级,以四升为一豆,依次逢四进位,到釜的时候,则以十釜为一钟。而陈家居然创出自己的量制来,从豆到釜不用进四而都加一,成为逢五进位,所以钟的量在观念上更大了。他以家制贷放出去,以公家的量制收进来,说是用大斗贷出、小斗收回的方法,使民心归服。山货木材,海产鱼盐,从产地到市场不另加税,以利人民。而在齐侯统治下,一般人出三分力量,两分归公,只有一分留作私有。结果公家的东西多得都朽蛀了,但是负责公务的三老,却穷到饭都吃不上,整个国家弄到穷的愈穷,富的愈富。外加齐国刑罚太滥,多有断脚之刑,断脚的人太多,形成“履贱踊贵”,普通人穿的鞋子反而不如断脚者专用的“踊”价格贵。对一般人的痛苦,陈家却能安慰救助,所以大家都喜欢陈家,所有的人心,都被陈家骗去了,齐国的祸乱,恐怕难以避免。

篇十三: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从日本地震防灾措施看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进步,全球环境也随之遭到严重地破坏和污染,使各国饱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和摧残,尤其是日本,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经常发生地震等灾害,所以日本人从小到大就存在较强的危机意识,并且熟知安全方面的知识,同时十分关注关于自然灾害预防等方面的新闻和宣传,因此,日本人在危害到来时也能够从容的面对和预防,减少了对人们身心健康的伤害。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针对日本人的危机意识的研究现状的了解,分析了日本有关地震的防灾措施,并且提出了从日本地震防灾措施看日本人增强危机意识的措施,系统地说明了日本人对于潜在的灾害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有效地减少甚至是避免了灾害对人们的伤害,进一步证明了增强危机意识能够及时有效地预防未知的自然灾害。

  关键词:日本地震;防灾;措施;危机意识;

  一、引言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重视的问题,现代工业发展已经给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这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也由于部分国家处于的地理位置原因,往往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大的地区,这也同样引起了相关地区政府的关注,近年来各国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都开始进行了预防和救助措施的实施,其中效果最明显的就是日本国家,日本处于常年受害的地理位置,导致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较强,政府和人们时刻警醒和补充安全知识,为了做好最好的应对工作,政府同企业一起进行了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人们由于经常面临灾害的摧残,也开始不断增强安全方面的技能和自救措施,在全国共同的努力下,对于灾害带来的危机已经有所缓解,也能够有效地预防和避免了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伤害。因此,日本强大的危机意识已经成为各国学习的典范,促进了国际之间的合作和学习,更好地抵制了灾难带来的危害,使全球能够健康稳定地运作和经营发展。

  二、日本地震防灾措施

  (一)建设日本地震防灾设施

  日本地震的到来引发了严重的问题,关系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日本为了能够有效地抵御地震的风险,政府建立了大量的避难场所,并且是在人们能够轻易到达的地方,同时如果遇到地震发生,一些像学校这类的场所都可以成为避难场所,而且在日本,这些场所也会准备一定的救援物资,例如药品、食物、水等等,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了救助保障。在日本也会建立一些临时的房屋,以供地震到来时使用,从日本的整体的建筑基础来看,一般已经做好了防震措施和建设,尤其对于易发生地震的地区,使地震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安装都十分完善,主要就是为了预防地震做好基础。由于日本频繁的发生地震,所以在地震防护方面做了比较多的工作,能够有效地预防地震带来的危害和灾难,日本的全面基础设施建设是日本预防地震的基础,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通过设施建设的成效能够证明对于地震的防护基础设施是十分重要的。

  (二)进行全面的防灾知识宣传和教育

  日本针对地震的预防和应急知识进行了广泛地宣传,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将抵御地震的基本知识传播给日本的人民群众,并且日本在防灾日开展大型的防震演习活动,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感受到防震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日本学校的安全教育中也增加了地震教育,使学生能够从小就接受安全教育知识的灌输,提高在地震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为了更好的强化地震知识的广泛被人

  们吸收,日本的政府也经常安排专业的安全工作人员到学校或者更多的企业机构进行地震方面的安全教育,尤其对于安全意识尚浅的孩子,更需要提高其安全防患意识。目前日本不仅仅逐渐提高人们自救的本领,同时也重视人们帮助他人逃离危险的能力培养,所以,对于日本的防灾知识需要进行更加全面地宣传和教育,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地震带给人们的伤害。

  (三)建立严格的抗震标准

  日本严格地建立了抗震安全方面法律法规,使在建筑施工方面有法可依,并且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即使有地震侵袭,建筑房屋等也不会倒塌和遭到破坏。在日本对于建筑的安全标准十分重视,针对防震指标达不到标准的楼房即使会造成较大的损失,也会重新建立,坚决不允许粗制滥造的房屋出现在日本的建筑中。对于防震标准,日本政府经过实际的考察和征求专家的意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使防震标准设计具有制度化特征。在日本防震的建筑规划中将学校作为主要的避难场所,这就要求对学校的建设标准较高,不仅仅是广大莘莘学子的安全保障,同时也为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避难之所,所以要求学校的抗震性需要达到7级,能够抵抗一般性地震的侵袭。因此,对于日本的地震防护工作需要依据严格的标准,全面建设科学的体系,并且按照相关的标准和制度严格地监督和执行,是日本的防震措施落到实处。

  三、从日本地震防灾措施看日本人增强危机意识的措施

  (一)增强危机感和防患意识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日本从土地资源和能源储备方面都处于中下等水平,使日本的人们一直以来缺乏安全感,在生活和工作中时刻保持警惕和忧虑心理。从国家内部环境来看,日本的经济发展和资源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其他国家的供给,存在较强的忧患意识和自卑感。所以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较强,尤其对于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日本人加强了防护和应急措施的建设,这足以表现日本人存在多方面的危机意识。从根源上来讲,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来源于恶劣的环境,从古至今人类面临自然灾害都会显得十分渺小和无助以至于恐惧心理随之而生,日本长期以来饱受灾害的洗礼,其生存能力有所下降,所以对于自然环境会增加认知和防护意识,也会通过提高自身的安全知识和素养,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积极参与大型的灾害演练,逐渐强化了人们面对危害时的自救本领和心理素质。

  (二)增强了安全知识的广泛传播工作

  日本在地震防护方面,通过进行安全知识的广泛传播有效地提高的人民群众的危机意识,所以,日本人在安全知识的传播工作上加强了相关的措施建设。在日本,通过建立多渠道传播方式实现了安全知识传播的广泛性,一般传播渠道包括网络、电视、广告宣传以及一些纸媒媒介,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就是网络,网络也是现代发展最先进的信息传播渠道,日本人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强了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从而使普通民众也能够学习和掌握预防灾害的本领,面对危险来临时也能够从容地避免受到伤害。安全知识的传播固然重要,但是对于知识的筛选和鉴别也需要引起重视,尤其对于网络平台的信息资源,其中一部分存在偏差甚至是错误,由于日本人的警惕性较高,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的敏感度较高,所以通常可以鉴别信息是否正确,同时日本政府和网络管理机构对于信息资源的监督和筛选较为严格,减少错误性信息呈现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所以对于安全知识的宣传一般符合正常的安全标准和方式。只有人们对宣传的知识都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应用,能够掌握解决危机的基本技能,更加有利于日本人形成有效的危机意识。

  (三)建立有效的安全控制机制

  日本在预防灾难方面建立了有效的安全控制机制,其中包括硬件设施和制度设施。硬件设施有检测系统、预警系统、应急系统等控制系统,主要进行对未知的自然灾害进行预测,并且根据警报系统提出警示,提醒政府和人民提前做好防患措施和准备,应急系统主要以网络为信息传递和处理的载体,建立统一的平台和管理机制,形成畅通的全面信息公开,由政府统一领导和控制,通过各企业的应急反应措施共同作用于灾难防护。与硬件设施相配套的就是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通报、预警和处理都需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这样即使在灾难来临时也能够不慌不忙地进行程序化管理和控制。在日本会定期的应用评测设备和系统对环境进行评价,找寻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源,进行全面地评估和处理,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从日本目前的应急反应能力来看,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了各国之间相互借鉴的模范国家,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也已经扎根于每个人们的心中。

  (四)组建安全救助团队随时进行应急处理

  日本人为了进一步提高危机意识,做好灾难防护工作,在政府和企业一般会成立专业的救助团队,一方面是对现场进行控制和维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更多的人免受伤害。安全救助团队拥有较高的执行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他们作为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个体,已经将个人的利益抛之脑后,正是由于日本人的忠诚和忘我的精神是人们在灾难面前毫不惧怕,并且能过团结一切力量渡过难关。日本人普遍危机意识较高,对于救助团队的危机感时时刻刻都存在,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能够抵抗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反应能力,在现场做好指挥和引导工作。救助人员也需要完成联络医疗、消防、交通管理机构的工作,做好伤员营救和转移的任务。因此,日本各个政府和企业建立多个救助团队能够使应急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人员,成为了人们依靠和信任的救援者,在日本的救助活动中承担重要的责任。

  (五)加强环境的安全评价工作的实施

  日本在环境的安全评价方面主要进行了事前和事后的评价管理。事前评价是指自然灾害到来前就针对影响环境和增加灾害发生机率的元素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相关的指标体系,针对较为严重超标的指标及时防治。日本一般会运用一些检测仪器和设备对环境进行定期的检测,尤其是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监测更急频繁,为了增强人们的危机意识,政府会将检测和评价结果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告知国民,使日本人能够时刻警醒和存在危机感,不会在危害到来时手忙脚乱。另一方面日本的安全评价还包括事后评价,主要针对受灾地区,查找引起灾害的主要原因和残留的潜在的危害因素,从根源上杜绝在此发生的可能,即使不能完全的遏制,也会尽可能的减少发生的概率,所以对于事后的评价十分重要,能够进一步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才可以制定解决的方案,这也是灾难过后最重要的工作。所以,日本对于安全评价工作的建设在处理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也成为了日本人习惯性的工作安排,这说明对于评价工作已经逐渐引起了重视,也充分证明了其价值和必要性。

  四、结论

  日本的危机意识形成主要是由于历史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往往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和破坏,人们身心健康饱受折磨,建筑设施等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日本人从小就开始学习安全教育知识,时刻关注政府或者媒体公开的自然检测信息,并且通过加强耐震等设备的完善,对于自然灾害的到来做了充足的准备和补救工作,使日本能够抵抗灾难的破坏。从此能够看出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比较强,也是抵御风险的关键所在,各国应该学习和借鉴尤其对于我国地大物博的地理环境,发生灾害的地区较多,建筑物也会严重受到损害,最重要是危机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更加应该提高危机意识,做好防御准备工作,加大对人们的安全教育工作,增设应急系统和补救措施,进一步促进安全工作的顺利实施,使我国以及全世界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生产经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婷.从日本地震防灾措施看日本人的危机意识[J].时代教育,2014,19:133.[2]李晨欢,陈清杰,牛凤妍.日本地震对策与防灾意识的形成原因[J].经济研究导刊,2014,03:219-220.[3]杨黎.日本自然灾害的信息传播及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9.[4]何凉.日本地震危机管理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5]顾林生.日本大城市防灾应急管理体系及其政府能力建设——以东京的城市危机管理体系为例[J].城市与减灾,2004,06:4-9.[6]叶佳.危机意识和防灾教育帮日本降低地震损失[N].中国社会报,2008-07-07003.

篇十四: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中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比较研究

  作者:唐彤彤

  王欣媛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6期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公民教育,一直是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日本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比较中日两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加强忧患意识教育和注意方法的多样渗透性和科学性来增强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启示

  一、中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差异比较

  (一)爱国主义教育指导思想差异

  (1)爱国主义思想来源与内涵差异。儒家思想对中日两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产生了深刻影响,集体本位主义的思想至今仍是我国民族精神的灵魂,日本虽也将其视为民族精神的核心,但向西方学来的民主与自由也成为其高校爱国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思想内涵方面,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强大的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但自古以来没有具体的爱国主义精神依托而只强调以德服人。

  (2)爱国主义教育制度法令差异。我国历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令规程。1994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高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育、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是要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重要文件中都把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中小学行为规范》代表了日本高校的德育规范,它的周密与细致性世界罕见,涉及高校内所有活动的方方面面,保证德育能彻底深入到一切领域,德育规范中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详细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其流于形式,保证了教育的高效。相比之下,我国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仅靠一些文件来约束,做出一些空而大的要求,并不比日本有成效。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差异

  (1)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中华民族和大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都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璀璨文化,两国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进行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都把这些文化传统视为民族的骄傲。但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近年来越来越不受重视,很多时候仅仅作为学生的一

篇十五: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忧患意识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必然选择

  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但在社会转型时期,他们中的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某些混乱、困惑以至失控。因此,加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当前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树立忧患意识是当代大学生的必然选择。

  标签:忧患意识;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

  引言

  孟子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是说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1]。所谓忧患意识,是指人们在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下,以理性的、富有远见的眼光和戒惧沉毅的心情对待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

  [2]。自古以来,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一直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伟大品格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忧患意识作为人们直面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进程中,青年大学生应走在时代的前列,以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忧患意识赋予时代内涵,且所忧所患是出于竞争意识的忧患和自身健康成长成才的忧患,忧患的焦点是振兴国家、振兴民族的思考与实践。

  二、传统忧患意识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

  传统忧患意识体现出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在对客观外界事物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理智地去迎接困难、解决问题,力求转危为安。它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传统忧患意识有利于端正大学生刚健自强的人生态度

  树立忧患意识可以使大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科学地认识形势,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在强烈的危机感中始终保持主动理智、积极进取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状态;而安于现状则会使人盲目乐观,不思进取,在颓废享受中丧失斗志,最终葬送大好前程,这是被古今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可以这么说,树立了忧患意识,大学生就会督促自己按《易经》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像日月星辰的天体运动永不停息那样,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形成刚健自强的人生态度才成为可能。

  (二)传统忧患意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度的自觉性和实践性

篇十六: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有关忧患意识的事例

  1.美国黄石公园

  养了一群鹿

  人们为了保护这群鹿

  捕杀了当地的几乎所有狼和山狮

  鹿没了天敌

  就该

  生活得很好了

  开始的时候

  鹿群数量的确增长了可是

  没几年

  鹿群数量开始减少

  原来

  没有了狼的追

  逐

  鹿们不再拼命奔跑

  于是体质下降

  常常的病而死

  而且由于没有了狼

  数量猛增

  导致食物不足

  长此

  下去

  可能这群鹿会全军覆没

  人们为了拯救鹿群

  只好又将狼请了回来

  结果

  有了狼的威胁

  黄石公园

  的鹿群数量又开始增加

  典型事例

  还有一个是这样的密苏里河两岸都有鹿群

  但是东岸鹿群数量多

  西

  边的少

  而且

  体质没有东边的强壮

  后来科学家经过调查

  原来东岸有一群狼。2.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

  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

  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

  来的危险反映迟钝。

  3.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员工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微软公司还有三个

  月就要倒闭!”这似乎是杞人忧天、令人费解的。其实不然,盖茨这样说是要求员工都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进取。4.在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老百姓,都经常说:“日

  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有的只是阳光和空气”,“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干,第二天就没有饭吃”。究

  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国民对本国国情了如指掌,因此都具有忧患意识。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

  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这些不是值得借鉴吗?

  5.孔子这样表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学而》)

  不注重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切磋学问,不按道义的原则去行动,有了过错不能及时改正——这些就是他

  目睹春秋末期现实状况而产生的忧虑。

  6.孟子从历史中举出若干有成就的人,说明他们都是从忧患和痛苦中磨练出来的。

  比如,舜出身于农家,后来成为一国之君;胶鬲这个人遭遇战乱,以贩卖鱼盐为生,后来周文王提拔了他,为周朝做出了很大

  贡献;孙叔敖隐居在海滨,楚庄王推举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绩。这些事例说明,对于人来说,如果没

  有“忧患”的磨练,没有失败教训的反思,要培养出刚强意志、奋发精神,那是不可能的。孟子将这些

  道理提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加以总结,写出了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熟知的一句名言: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

  7.西汉初期的贾谊是一个思想敏锐、敢讲真话、有强烈责任感的政论家。他心系国运,给汉文帝上书,即著名的《治安策疏》,时当西汉立国

  20多年,政权日趋稳定,经济有所恢复发展。然而,贾谊却根

  据他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在上书中忧心忡忡地指出,“进言者皆谓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认为当时的“事势”不容乐观,有“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长太息”之处并不少。他也正

  面地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像贾谊这种警世危言正是责任感的表现,并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悲

  观绝望。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学者范仲淹在所写名文《岳阳楼记》中,将此前的“忧患”意识提到

  了一个新高度。岳阳楼初建于唐代,宋仁宗时重修。范仲淹应友人之邀,曾访问岳州

  岳

  阳楼。这篇名文首叙登楼俯视洞庭湖的景观,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

  思是说,人们欣赏景物的感触,会不会因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呢?在霪雨霏霏的日子里登楼观景,使人产

  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情,可是在春和景明之际登楼,又会使人“心旷

  神怡,宠辱皆忘”??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尾:“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

  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8.历经明末清初巨变的思想家黄宗羲,于清康熙二年

  (1667年)写出了划时代的著作《明夷待访录》,对

  (今湖南岳阳市)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他假托三代

  (夏、商、周)

  为黄金时代,说这时“以天下为主,君为

  客”。三代以下情况大变,“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由于主客颠倒,君主视天下为己物,独占天下之

  利,形成黑暗政治。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出: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同上《原臣》

  他将个人的忧乐归结为众人的忧乐。

  他又说,臣之出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同上)。“天下”这是具有深刻内涵

  (《明夷待访录·原君》)。他提的名词,与一家一姓的统治是不同的。黄宗羲的挚友顾炎武同样强调“保天下”,他说:“??保天下

  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日知录》卷

  13“正始”条)。顾炎武于康熙十五年

  (公元

  1676年)给黄宗

  羲的信中说:“??大著《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

  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

  存》)

  “忧患”意识促使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未来。

  9.明朝作家刘元卿,在一篇题为《猱》的短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猱的体形很小,长着锋利的爪子。

  (《亭林佚文辑老虎的头痒,猱就爬上去搔痒,搔得老虎飘飘欲仙。猱不住地搔,并在老虎的头上挖了个洞,老虎因感

  觉舒服而未觉察。猱于是把老虎的脑髓当作美味吃个精光。

  10.齐国将到末期了,叔向问齐国的名宰相晏子,齐国的前途如何?晏子说,这已经是没落的时代。这里

  古文称季世,因古文以孟、仲、季来代表大中小或先后次序,而最小或最后的又称叔;古文上的叔世,也就是末世的意思。季世即没落的时代。这里晏子是说,齐国已经到了没落的时代了,走下坡路了,他

  不能不说齐国要归陈家了。这时陈家是齐国的大夫,特权阶级,后来叛变。晏于说,现在齐国的政府对

  人民不关心,民心都归顺了陈家。以度量衡这件事来说,齐国的量数,原来分为豆、区、釜、钟四级,以四升为一豆,依次逢四进位,到釜的时候,则以十釜为一钟。而陈家居然创出自己的量制来,从豆到

  釜不用进四而都加一,成为逢五进位,所以钟的量在观念上更大了。他以家制贷放出去,以公家的量制

  收进来,说是用大斗贷出、小斗收回的方法,使民心归服。山货木材,海产鱼盐,从产地到市场不另加

  税,以利人民。而在齐侯统治下,一般人出三分力量,两分归公,只有一分留作私有。结果公家的东西

  多得都朽蛀了,但是负责公务的三老,却穷到饭都吃不上,整个国家弄到穷的愈穷,富的愈富。外加齐

  国刑罚太滥,多有断脚之刑,断脚的人太多,形成“履贱踊贵”,普通人穿的鞋子反而不如断脚者专用

  的“踊”价格贵。对一般人的痛苦,陈家却能安慰救助,所以大家都喜欢陈家,所有的人心,都被陈家

  骗去了,齐国的祸乱,恐怕难以避免。

篇十七: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有关忧患意识的事例

  1.美国黄石公园

  养了一群鹿

  人们为了保护这群鹿

  捕杀了当地的几乎所有狼和山狮

  鹿没了天敌

  就该生活得很好了

  开始的时候

  鹿群数量的确增长了可是

  没几年

  鹿群数量开始减少

  原来

  没有了狼的追逐

  鹿们不再拼命奔跑

  于是体质下降

  常常的病而死

  而且由于没有了狼

  数量猛增

  导致食物不足

  长此下去

  可能这群鹿会全军覆没

  人们为了拯救鹿群

  只好又将狼请了回来

  结果

  有了狼的威胁

  黄石公园的鹿群数量又开始增加

  典型事例

  还有一个是这样的密苏里河两岸都有鹿群

  但是东岸鹿群数量多

  西边的少

  而且

  体质没有东边的强壮

  后来科学家经过调查

  原来东岸有一群狼。2.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

  3.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员工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微软公司还有三个月就要倒闭!”这似乎是杞人忧天、令人费解的。其实不然,盖茨这样说是要求员工都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进取。4.在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老百姓,都经常说:“日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有的只是阳光和空气”,“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干,第二天就没有饭吃”。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国民对本国国情了如指掌,因此都具有忧患意识。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这些不是值得借鉴吗?

  5.

  孔子这样表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学而》)不注重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切磋学问,不按道义的原则去行动,有了过错不能及时改正——这些就是他目睹春秋末期现实状况而产生的忧虑。

  6.孟子从历史中举出若干有成就的人,说明他们都是从忧患和痛苦中磨练出来的。比如,舜出身于农家,后来成为一国之君;胶鬲这个人遭遇战乱,以贩卖鱼盐为生,后来周文王提拔了他,为周朝做出了很大贡献;孙叔敖隐居在海滨,楚庄王推举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绩。这些事例说明,对于人来说,如果没有“忧患”的磨练,没有失败教训的反思,要培养出刚强意志、奋发精神,那是不可能的。孟子将这些道理提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加以总结,写出了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熟知的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

  7.西汉初期的贾谊是一个思想敏锐、敢讲真话、有强烈责任感的政论家。他心系国运,给汉文帝上书,即著名的《治安策疏》,时当西汉立国20多年,政权日趋稳定,经济有所恢复发展。然而,贾谊却根据他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在上书中忧心忡忡地指出,“进言者皆谓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认为当时的“事势”不容乐观,有“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长太息”之处并不少。他也正面地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像贾谊这种警世危言正是责任感的表现,并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悲观绝望。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学者范仲淹在所写名文《岳阳楼记》中,将此前的“忧患”意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岳阳楼初建于唐代,宋仁宗时重修。范仲淹应友人之邀,曾访问岳州(今湖南岳阳市)岳阳楼。这篇名文首叙登楼俯视洞庭湖的景观,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说,人们欣赏景物的感触,会不会因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呢?在霪雨霏霏的日子里登楼观景,使人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情,可是在春和景明之际登楼,又会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尾:“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8.历经明末清初巨变的思想家黄宗羲,于清康熙二年(1667年)写出了划时代的著作《明夷待访录》,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他假托三代(夏、商、周)为黄金时代,说这时“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三代以下情况大变,“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由于主客颠倒,君主视天下为己物,独占天下之利,形成黑暗政治。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他提出:1/2“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同上《原臣》他将个人的忧乐归结为众人的忧乐。他又说,臣之出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同上)。“天下”这是具有深刻内涵的名词,与一家一姓的统治是不同的。黄宗羲的挚友顾炎武同样强调“保天下”,他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日知录》卷13“正始”条)。顾炎武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给黄宗羲的信中说:“……大著《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亭林佚文辑存》)“忧患”意识促使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未来。

  9.明朝作家刘元卿,在一篇题为《猱》的短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猱的体形很小,长着锋利的爪子。老虎的头痒,猱就爬上去搔痒,搔得老虎飘飘欲仙。猱不住地搔,并在老虎的头上挖了个洞,老虎因感觉舒服而未觉察。猱于是把老虎的脑髓当作美味吃个精光。

  10.齐国将到末期了,叔向问齐国的名宰相晏子,齐国的前途如何?晏子说,这已经是没落的时代。这里古文称季世,因古文以孟、仲、季来代表大中小或先后次序,而最小或最后的又称叔;古文上的叔世,也就是末世的意思。季世即没落的时代。这里晏子是说,齐国已经到了没落的时代了,走下坡路了,他不能不说齐国要归陈家了。这时陈家是齐国的大夫,特权阶级,后来叛变。晏于说,现在齐国的政府对人民不关心,民心都归顺了陈家。以度量衡这件事来说,齐国的量数,原来分为豆、区、釜、钟四级,以四升为一豆,依次逢四进位,到釜的时候,则以十釜为一钟。而陈家居然创出自己的量制来,从豆到釜不用进四而都加一,成为逢五进位,所以钟的量在观念上更大了。他以家制贷放出去,以公家的量制收进来,说是用大斗贷出、小斗收回的方法,使民心归服。山货木材,海产鱼盐,从产地到市场不另加税,以利人民。而在齐侯统治下,一般人出三分力量,两分归公,只有一分留作私有。结果公家的东西多得都朽蛀了,但是负责公务的三老,却穷到饭都吃不上,整个国家弄到穷的愈穷,富的愈富。外加齐国刑罚太滥,多有断脚之刑,断脚的人太多,形成“履贱踊贵”,普通人穿的鞋子反而不如断脚者专用的“踊”价格贵。对一般人的痛苦,陈家却能安慰救助,所以大家都喜欢陈家,所有的人心,都被陈家骗去了,齐国的祸乱,恐怕难以避免。

  2/2

篇十八: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有关忧患意识的事例

  1.美国黄石公园

  养了一群鹿

  人们为了保护这群鹿

  捕杀了当地的几乎所有狼和山狮

  鹿没了天敌

  就该生活得很好了

  开始的时候

  鹿群数量的确增长了可是

  没几年

  鹿群数量开始减少

  原来

  没有了狼的追逐

  鹿们不再拼命奔跑

  于是体质下降

  常常的病而死

  而且由于没有了狼

  数量猛增

  导致食物不足

  长此下去

  可能这群鹿会全军覆没

  人们为了拯救鹿群

  只好又将狼请了回来

  结果

  有了狼的威胁

  黄石公园的鹿群数量又开始增加

  典型事例

  还有一个是这样的密苏里河两岸都有鹿群

  但是东岸鹿群数量多

  西边的少

  而且

  体质没有东边的强壮

  后来科学家经过调查

  原来东岸有一群狼?。

  2.?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

  3.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员工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微软公司还有三个月就要倒闭!”这似乎是杞人忧天、令人费解的。其实不然,盖茨这样说是要求员工都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进取。4.在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老百姓,都经常说:“日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有的只是阳光和空气”,“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干,第二天就没有饭吃”。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国民对本国国情了如指掌,因此都具有忧患意识。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这些不是值得借鉴吗?

  5.

  孔子这样表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学而》)不注重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切磋学问,不按道义的原则去行动,有了过错不能及时改正——这些就是他目睹春秋末期现实状况而产生的忧虑。

  6.孟子从历史中举出若干有成就的人,说明他们都是从忧患和痛苦中磨练出来的。比如,舜出身于农家,后来成为一国之君;胶鬲这个人遭遇战乱,以贩卖鱼盐为生,后来周文王提拔了他,为周朝做出了很大贡献;孙叔敖隐居在海滨,楚庄王推举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绩。这些事例说明,对于人来说,如果没有“忧患”的磨练,没有失败教训的反思,要培养出刚强意志、奋发精神,那是不可能的。孟子将这些道理提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加以总结,写出了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熟知的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

  7.西汉初期的贾谊是一个思想敏锐、敢讲真话、有强烈责任感的政论家。他心系国运,给汉文帝上书,即着名的《治安策疏》,时当西汉立国20多年,政权日趋稳定,经济有所恢复发展。然而,贾谊却根据他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在上书中忧心忡忡地指出,“进言者皆谓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认为当时的“事势”不容乐观,有“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长太息”之处并不少。他也正面地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像贾谊这种警世危言正是责任感的表现,并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悲观绝望。

  北宋时期着名政治家、学者范仲淹在所写名文《岳阳楼记》中,将此前的“忧患”意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岳阳楼初建于唐代,宋仁宗时重修。范仲淹应友人之邀,曾访问岳州(今湖南岳阳市)岳阳楼。这篇名文首叙登楼俯视洞庭湖的景观,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说,人们欣赏景物的感触,会不会因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呢?在霪雨霏霏的日子里登楼观景,使人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情,可是在春和景明之际登楼,又会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尾:“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8.历经明末清初巨变的思想家黄宗羲,于清康熙二年(1667年)写出了划时代的着作《明夷待访录》,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他假托三代(夏、商、周)为黄金时代,说这时“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三代以下情况大变,“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由于主客颠倒,君主视天下为己物,独占天下之利,形成黑暗政治。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他提出: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同上《原臣》他将个人的忧乐归结为众人的忧乐。他又说,臣之出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同上)。“天下”这是具有深刻内涵的名词,与一家一姓的统治是不同的。黄宗羲的挚友顾炎武同样强调“保天下”,他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日知录》卷13“正始”条)。顾炎武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给黄宗羲的信中说:“……大着《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着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亭林佚文辑存》)“忧患”意识促使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未来。

  9.明朝作家刘元卿,在一篇题为《猱》的短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猱的体形很小,长着锋利的爪子。老虎的头痒,猱就爬上去搔痒,搔得老虎飘飘欲仙。猱不住地搔,并在老虎的头上挖了个洞,老虎因感觉舒服而未觉察。猱于是把老虎的脑髓当作美味吃个精光。

  10.齐国将到末期了,叔向问齐国的名宰相晏子,齐国的前途如何?晏子说,这已经是没落的时代。这里古文称季世,因古文以孟、仲、季来代表大中小或先后次序,而最小或最后的又称叔;古文上的叔世,也就是末世的意思。季世即没落的时代。这里晏子是说,齐国已经到了没落的时代了,走下坡路了,他不能不说齐国要归陈家了。这时陈家是齐国的大夫,特权阶级,后来叛变。晏于说,现在齐国的政府对人民不关心,民心都归顺了陈家。以度量衡这件事来说,齐国的量数,原来分为豆、区、釜、钟四级,以四升为一豆,依次逢四进位,到釜的时候,则以十釜为一钟。而陈家居然创出自己的量制来,从豆到釜不用进四而都加一,成为逢五进位,所以钟的量在观念上更大了。他以家制贷放出去,以公家的量制收进来,说是用大斗贷出、小斗收回的方法,使民心归服。山货木材,海产鱼盐,从产地到市场不另加税,以利人民。而在齐侯统治下,一般人出三分力量,两分归公,只有一分留作私有。结果公家的东西多得都朽蛀了,但是负责公务的三老,却穷到饭都吃不上,整个国家弄到穷的愈穷,富的愈富。外加齐国刑罚太滥,多有断脚之刑,断脚的人太多,形成“履贱踊贵”,普通人穿的鞋子反而不如断脚者专用的“踊”价格贵。对一般人的痛苦,陈家却能安慰救助,所以大家都喜欢陈家,所有的人心,都被陈家骗去了,齐国的祸乱,恐怕难以避免。

篇十九: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关于《宋词中的忧患意识》的心得体会

  忧患意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忧患意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理性地认识自已,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他们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写着“日本国土狭小,没有资源,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就要亡国”,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有无强烈的忧患意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一、古典诗词中的忧患意识

  著名翻译家严复说:“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天演沦》)。从根子上说,黄河流域那并不裕如的生存环境与“靠天吃饭”的农业活动,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具有深广的忧患意识的民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儒家价值观念所起的整合作用。孟子在《孟子·告子》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将人生忧患与社会忧患,个体忧患与群体忧患结合起来,从而将忧患意识提升到关系国家存亡的历史规律这一层面来认识。孟子认为人要忧患一生,自强不息,要在艰苦的环境中主动地接受磨炼。他认为,个人的生命存亡、事业成败和国家的盛衰强弱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休戚相关。他所倡导的忧患精神绝不是个人荣辱得失的计较,而是对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博大关怀,是对“礼崩乐坏”、“大道不行”的深沉忧虑,所以孔子说:“士忧道不忧贫”,陈子昂说“圣人不利己”。随着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忧患意识被视为士大夫必备的修养,由此将忧患意识化为个体人格内在的历史责任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自然成为历代知识分子自觉肩负起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传统的忧患意识是一种天下意识。

  从内容上看,中国古诗词中的忧患意识可以分为三类:忧国、忧民、忧人生。前两种忧患意识常常是联结在一起,成为古诗词中忧患意识的主流,也是最值得我们研究、继承的部分。

  (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学习交流文档

  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古诗词忧患情结中十分重要的一类,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黍离》篇,据传说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且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黍离》篇开创了中国古代忧患诗词的先河,后来,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末年,我国文学史上涌现了无数爱国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励诗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抗争,写下了众多充满忧患意识,激荡着爱国情感的不朽诗词。屈原、杜甫、张元干、岳飞、张孝祥、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龚自珍、秋瑾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对民生疾苦的悲悯

  忧患意识的另一类重要表现是对民生疾苦的悲悯。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民本论”所以忧患意识是一种天下意识,诗人不仅关心国家的命运,对民生之苦也多有关切,充满同情。这一类诗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怨刺和批判,二是对民生疾苦的的悲悯。二者往往表现在同一篇诗词中,密不可分。《诗经》中的《十月之交》:“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下民之孽,匪降自天,蹲沓背憎,职竞由人。”其精神实质是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屈原曾“哀民生之多艰”,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感叹“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还有自居易、杜牧、陆游、张养浩等等。可以说,这一传统从未中断过。这其中,忧民意识最突出的是杜甫和自居易。

  (三)对人生苦痛的感·既

  忧患诗歌的另外一类是对生存之痛的感慨。相对永恒的大自然来说,人的生命是短促的;相对于强大的政治社会来说,个体的存在是脆弱的。生存的焦虑、生命的追问是一个千古话题。从古诗十九首到元曲,对生存之痛的忧患之情随处可见。

  二、忧患教育的实施

  把忧患诗词作为一个单元,精选其中的代表作,集中讲授;联系现实,重点对学生进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教育;正确引导学生面对个人忧患,把个体的生命和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由忧患而最终超越忧患,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

  忧患意识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它源于个人、个体对于人生前景不确定的焦虑感,是一种个体内心的紧迫感。这是由于人作为生物体的脆学习交流文档

  弱和大自然与社会无比强大及其不可预测性而导致的。然而,正如没有阻力,生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一样,没有忧患,人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生命的力量和强度只有依照阻力的大小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与之相同,只有忧患和苦恼才有可能使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返回他的自我,而思考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个体的忧患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一种人生智慧,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生存压力大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压力,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职责。我国古典诗词忧己意识精华与糟粕并存,在对这类诗词进行鉴赏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因势利导地对大生进行挫折教育和人生观教育。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人永留低谷,人在顺境,要居安思危,积蓄足够的能量,准备应付逆境的到来。人在逆境则要保持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九死不悔的勇气,坚信顺境就在前方,唯有奋斗才能赢得生机和希望。“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体的生命只有与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才能突破狭隘的个人主义,跳出个体的忧患,积极进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永恒价值。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学习交流文档

推荐访问:日本忧患意识教育 日本 忧患意识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