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勤俭节约教育活动方案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就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说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勤俭节约教育活动方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勤俭节约教育活动方案1活动目标:
节俭既可以表现在不浪费资源,比如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现在有些人不注意节约,随便浪费,水龙头拧不紧,一滴一滴往下滴,但他们没有想过,就是那几滴水,可以使那些缺水地区的人们用上许多天。节俭也可以表现为不浪费粮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妇孺皆知。
培养幼儿节俭的良好习惯,防止和克服奢侈、浪费现象。
活动流程:
一、制定目标
从节约水电入手,引导幼儿从身边的小处着手,注意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养成随手关水龙头、关电灯开关等好习惯。
二、具体实施,使节俭教育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渗透于一日生活中
1.充分利用日常教学中的有利时机,有意识把“节俭”有关道理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诗歌、游戏等形式有机渗透与幼儿日常教学中,让幼儿感知与体验。
2.利用各种宣传日,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如:3月9日保护母亲河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气象节等节日,开展相关的活动,让幼儿懂得勤俭节约的美德,保护水、电、森林树木等资源。并能自觉扮演“小小宣传员,”把这些知识传播给家长或他人,共同做好。
3.抓住家园教育纽带,幼儿理解“节俭”意义。通过家园携手,通力合作防止和克服家庭中的“奢侈、浪费”现象。如幼儿过生日,教师可以围绕“节俭过生日,自制礼物,大家同乐”的活动内容与家长携手教育,充分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制作礼物送给过生日的小朋友,体验品尝自制蛋糕的乐趣,懂得不随意浪费物品,爱惜物品的良好习惯。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全社会要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把节约变成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那么我们也要积极行动,从小处着手,从小帮助幼儿树立勤俭节俭的良好习惯,做一名全面发展,品行兼优的祖国建设接班人。
勤俭节约教育活动方案2一、活动目的
秋天本来是丰收的美好时节,但在美丽的__地区,今年却是河水干枯、田地荒芜、庄稼枯死、颗粒无收。大旱,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这场灾害突如其来,如同__地震一样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中国人民面临着又一场严峻的考验!朋友们!相信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要倡导节约观念,建设文明学校,围绕增强节水习惯,树立节水为荣、浪费可耻的正气,倡导广大同学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努力把我校建成节水型高校。
二、活动时间
1.20__年9月14日——9月16日1.9月14日——9月15日活动准备。
2.9月16日中午12:10至13:40举行节水签字仪式。
3.9月16日中午12:10至13:40在社区内开展切实可行的节水办法。
三、活动地点
食堂门口及各幢学生公寓
四、活动对象
全体在校师生
五、活动主题
关心环境、爱水、节水
六、活动口号
1.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
2.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
七、秉承理念
惟有了解、才会关心;惟有关心,才会行动;惟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我们节水吧!
八、活动流程
略
九、活动经费
宣传条幅:10m_0.8m64元A4传单:500份_1角50元A3宣传海报:20份_5角10元
十、注意事项
1、活动中要注意水箱盖打开时有水溢出。
2、水箱盖打不开时找宿管老师协助。
3、水箱盖打开后请勿乱动水箱里面的机器,以免发生意外。
勤俭节约教育活动方案3一、指导思想
本次活动主要围绕全国节能宣传周统一要求,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线,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普及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知识,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降碳。
二、活动主题
“节能降耗、保卫蓝天”。
三、活动安排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
节能宣传周期间,一是通过在门户网站开设“节能宣传周”专栏,浓厚节能宣传周氛围;二是制作一期节能知识宣传栏,在机关中宣传和普及节能知识;三是制作一期垃圾分类宣传栏,普及垃圾分类、节能和低碳常识;四是在机关显著位置和每个办公室都张贴了节能宣传海报,进一步提高机关干部职工节能的责任意识。
(二)开展“低碳日”能源紧缺体验活动。
6月13日为“全国低碳日”,当天组织机关全体干部统一穿着印有节能减排式样的文化衫,开展绿色出行、绿色办公的活动。以低碳的办公模式和出行方式体验能源紧缺,支持节能减排。一是倡导低碳出行。干部职工停开一天车辆,鼓励采取乘坐公交、地铁、骑自行车、步行的方式上下班,当天不坐电梯上下楼;二是体验低碳生活。关闭无必要的照明、空调、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电器及办公设备,体验节能低碳办公新生活,宣传低碳环保理念。
(三)组织参加__市公共机构节能十周年成就展。
组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由市公节办举办的公共机构节能十周年成就展,学习其他单位在节能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四)发放节能倡议书。
夏季来临,即将进入用水、用电高峰。按照市公节办的要求,每个单位、每个处室发放一份节能倡议书,并发动干部职工在倡议书上签名,响应市公节办的号召,在公共机构节能中发挥表率作用,积极投入到节能运动中去。
(五)举办一期节能知识培训班。
为进一步倡导节能减排的理念,普及节能知识,6月__日组织机关全体干部开展一期主题为“__城里话节水、低碳节能伴你行”的节能知识培训班。培训结束后,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开展节能知识测试。
(六)开展一次绿色回收活动。
邀请X再生公司来机关回收机关和干部的旧手机、电话机、录音机、录像机、废旧电池、报废荧光灯等。营造崇尚节约、合理消费与低碳环保的社会风尚,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勤俭节约教育活动方案4一、班会主题:珍惜粮食,吃好盘中餐
二、班会目的:通过召开这一次主题班会,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让同学反思自己对待粮食的态度,从而懂得日常饮食的一些良好习惯,能做到爱惜劳动果实;让同学们养成物尽其用,不浪费,勤俭节约的好品质。
三、班会形式:视频,讲解,讨论
四、过程设计:
(一)中队辅导员宣布班会开始导出班会主题。
古人云:身披一缕,当思织女之劳;日食这餐,每念农夫之苦。如果没有粮食,人类将无法生存。如果没有粮食,中国何谈发展。
(二)请同学们观看《小品喜怒哀乐羊肉串》,以此告戒同学们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食品问题早已不是个新话题了,“节约粮食”更是我们从小便熟知的字眼。不管是从何__和朱__演出的小品还是李__等同学演出的小品,我们不难得知隐藏其中的道理。
(三)以令人震惊的数据来告诉同学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培养同学们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好品质。
我们不妨算这样一笔帐:倘若一个人每天节约一米粒米,那么十亿人可节约多少?五千多公斤!一年可以节约将近两千万斤,折合人民币两千万元。这笔钱若按每所“希望小学”五十万元算,则可盖40所“希望小学”。按每人学杂费三百元计,则可使七万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难道你不为这笔数目所震惊吗?你的心不为之一颤吗?
(四)辅导员要求学生每天中餐都要带好毛巾,饭前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不允许挑食,吃完后再上来加餐,盛多少吃多少,不要浪费。
(五)教师小结。
节约粮食,不仅仅是一种口号,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和所有人的号召与呼吁,我们希望它是一种情结,熔铸在你与我的心中,从而自觉的作到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勤俭节约教育活动方案5一、活动主题
“文明用餐、节约惜福”营造和谐文明的用餐文化,俭以养德、俭以养性、俭以养身。让“光盘”成为习惯,让“节约”变为自然。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校学生中蔚然成风。提升学校文明程度指数为目标,积极宣传餐桌文明知识,倡导餐桌文明行为,大力提倡文明用餐的良好风气,培养健康文明的餐饮文化。
三、具体措施
(一)宣传倡议阶段(9月10日—9月17日)
1.与学校政教处的老师取得联系,协同配合,共同展开宣传工作。印发勤俭节约倡议书,发起倡议。随后在我校所有班级中开展主题班会,由各班班主任带领同学们进行学习与宣传。
2.通过学校广播、LED显示屏、在食堂悬挂标语“文明就餐提示”等进行宣传,让同学们充分的认识到“光盘”行动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认识与了解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
3.整合教育资源,与健康教育课结合,教育学生认识食物,惜粮节约;与安全教育课结合,加强食品安全意识。
4.开展国旗下讲话、手抄报展评、“文明餐桌”晒一晒等活动营造节约粮食、文明用餐的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9月18日)
1.加强食堂管理。
完善从食品原材料采购、库房储存、物流配送、生产加工到成品销售的全链条节约管理,实现食材配比有效动态调整。改进烹饪工艺,推行一料多菜、一菜多味,提高食品原料利用率,严格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限度减少损失和浪费。
2.实行学校领导和班主任陪餐制度。
在进餐时学校领导和各班班主任坐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就餐,倡导同学们“光盘”,文明就餐。盘盘静餐,人人节俭。
3.严格监察管理。
学生就餐时,每班设两名监管员,负责班级学生就餐排队、监督学生是否浪费。同时学校值班领导检查学生就餐纪律,监督学生浪费行为。倡导:“能吃多少打多少,吃不饱再添”的就餐习惯,杜绝浪费现象的发生。
4.取得家长的配合。
(三)总结阶段(9月27日)
及时总结和推广活动中的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作好资料保存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