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县市区在前阶段消毒产品监督审查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对消毒剂、抗(抑)菌制剂、湿巾、卫生湿巾生产企业,逐一展开监督检查主要检查生产过程记录是否完整;生产环境条件是否达到生产企业卫生规范条例;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产品整改报告书【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产品整改报告书范文第1篇
(一)各县市区在前阶段消毒产品监督审查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对消毒剂、抗(抑)菌制剂、湿巾、卫生湿巾生产企业,逐一展开监督检查主要检查生产过程记录是否完整;生产环境条件是否达到生产企业卫生规范条例;各项产品标签说明书的合法性;必要时抽检部分产品的卫生品质;对皮肤粘膜消毒剂、抗(抑)菌制剂生产企业生产环境不能达到净化要求的下达限期整改意见,对不能按期整改到位的报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处,由卫生局卫生监督处报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公告注销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二)各县市区对辖区内的全部药店、商场逐一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经营单位是否索取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或产品卫生许可批件(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并存档备查;
对销售的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的规范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内容进行审查和核对。同时对宣传治疗疾病的抗(抑)菌产品进行抽检,每县市区抽检至少10种以上。
二、处理原则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行政处罚,对以下违法行为,按如下原则处理。
(一)生产企业不再符合《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规定的条件、要求,继续从事消毒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三条第三款的规定,由省卫生厅吊销卫生许可证,并公告。
(二)消毒产品卫生质量不合格的生产企业,按照《消毒管理办法》第四十七条依法给予处罚。现场检查发现或检测发现产品违法添加抗生素、激素等物质的,可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四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造成严重后果的,报省卫生厅吊销其卫生许可证。
(三)对于次氯酸钠类消毒剂、抗(抑)菌制剂等上市前需进行卫生安全评价的产品,上市时未进行安全评价的,依据《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对生产企业给予处罚,并责令经营单位停止销售。
(四)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和宣传内容不真实,出现明示或暗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等不符合《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的,按照《消毒管理办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对生产企业给予行政处罚,责令经营单位立即停止销售。
(五)经营单位采购消毒产品时未索取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和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应当责令其立即整改。同时要将此情况书面通报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六)根据《卫生部关于调整消毒产品监管和许可范围的通知》(卫监督发208号),专用于人体足部、眼睛、指甲、腋部、头皮、头发、鼻粘膜等特定部位的宣称具有消毒或抗(抑)菌功能的产品不属于消毒产品范畴。对标注"卫消证字"或"卫消字"的专用于上述人体特定部位的产品,要采取责令停止销售等行政控制措施,向当地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相关部门通报,说明此类产品不属于消毒产品范畴,并及时向社会公告有关情况。
(七)对于伪造、冒用卫生许可证照文号的产品,要采取责令停止销售等行政控制措施,同时书面告知工商、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等相关部门。
三、工作步骤
(一)启动阶段(月旬)。全市统一启动对生产、经营环节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专项整治行动。
(二)自查阶段(月旬-月旬)。各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对辖区内的消毒产品生产单位、药店、商场等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按照《健康相关产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规定》,对检查的各类消毒产品进行抽检、确认和结果告知。
(三)督查阶段(月旬)。迎接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对我市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专项整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评估。
(四)总结阶段(月旬)。各县市区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总结,并将工作总结和相关表格报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处。
四、工作要求
(一)认真开展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专项整治工作。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明确重点,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推动专项整治顺利有序进行。对专项整治中发现的违法问题,要依法进行处理。
产品整改报告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检验证书报告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76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4-0035-02
质量检验是指借助于某种手段或方法来测定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性能参数,然后把测定的结果同规定的产品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以证书报告显示最终合格与不合格的判断。由此可见,检验证书报告在整个检验环节中是最终也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对检验证书报告的探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研究检验证书报告的重要性
质量监督技术检验机构依据法律法规、采用科学的朔源手段、先进的方法和仪器设备、标准物质对测量设备和产品质量的各种参数进行测试,得出真实的数据,然后通过比较得出准确的结论,最终以证书报告为载体,客观、公正地评价被测对象。即就是向服务对象出具检验证书报告,该报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最终“产品”,它的准确性及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服务对象的贴身利益、自身的形象、信誉和社会责任等因素。
2 加强检验证书报告的质量控制是检测工作的首要控制因素
检测检验机构的最终产品是证书报告,加强证书报告的规范性是检测检验机构的首要任务。检测检验机构以证书报告的形式对外表现其检测结果。被检测对象或者社会服务对象都是以了解证书报告的形式对检测数据进行评价,然后服务于服务对象。由此可见,检测检验机构如何质控证书报告的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规范性是表达其职能的首要任务,只有保障证书报告的质量,才能准确体现检测机构的智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质量监督技术机构检验证书报告的质量对树立的良好行业形象和声誉显得相当重要,她是检测检验机构的首要任务。
(1)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检验证书报告的准确是衡量检验机构水平的标志。作为检测检验机构,有效地控制其内部程序文件和检测检验方法、检验检周期、环境条件、检测标准可行性及科学性、人员素质操作技能和理论水平、检测结果的数据处理,以及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是否严密等诸因素是衡量检测检验机构水平的重要环节。其中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将影响检验证书报告的质量。因此,要提高检验证书报告质量就必须加强对整个机构的全面管理。由此可见,提高检测检验证书报告质量就等于全面提高整个技术机构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体现其职能。
(2)检测检验机构的证书报告是行政执法的重要依据。质量技术监督的行政执法职能,是建立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下,在进行产品质量评价时,必须借助于检测报告,而执法职能中所说的检测机构是指法律规定实权的检测检验机构。在实施具体违法行为时,需要以技术机构的检验证书报告作为主要依据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该检验证书报告质量低劣、数据不准、结论错误,就导致执法机关做出不够客观公正的裁定,具体的执法行为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产品。
(3)检测报告准确与否,是检验工作效能的体现。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对相关企业生产的产品实施监督,要需出具检验报告给被检企业,如果该检验报告的数据不正确,结论不够客观,企业将会使用检验报告中错误的数据信息,做出不够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和产品质量。因此,作为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检验机构来说,检验证书报告的质量是该机构的重中之重,提高检验证书报告的质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3 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检验证书报告质量的保证方法
检测检验报告的质量是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机构全部工作的最终表达,我们要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检验工作计划、时间、记录、数据、报告、批准、核验、报告打印到正式报告的出具,设计到人员素质、设备情况、管理等每个环节,提高检验证书报告质量的手段必须全面、系统、有效。
(1)检验检测人员的管理。人员是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机构进行各项活动的主体,无论抽样还是检验检测,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检验检测工作的质量。对人员除了业务、技术方面的培训外,还应制定思想素质培训计划,严格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
(2)系统考虑影响检验证书报告质量的各个因素。加强对检验检测的准确性、有效性的控制,实验的测量环境、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的管理都必须进行认真检查、核对核实。检验检测必须在符合规定的环境条件进行,必须按检验检测规程实施,相应的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保养必须处于正常状态,计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的现行有效性。
(3)检测检验证书报告形成的全过程需要监管到位。首先,保证检验样品质量状态不发生变化,检测数据不丢失、不出差错;
其次,保证环境条件、仪器设备符合要求;
第三,检测人员操作符合规范,符合《质量管理手册》。
(4)检验人员在编制检验证书报告时,还应注意检验报告的规范性。检测原始数据必须真实、客观,数据处理必须准确无误,原始数据需要记录于规范的记录档案中。证书报告各信息需要全面,准确。原始记录中出现错误的修改,应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修改方法。计量单位的使用,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参考文献
[1]师邱毅.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8月.
[2]李京东.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2011年6月.
产品整改报告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
农业合作;
农业科技交流
中图分类号:F3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3219
1合作团的组建和考察工作
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为进一步寻求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美国总统罗斯福倡导召开粮食会议,国民政府派出郭秉文、邹秉文、沈宗瀚和赵连芳等人出席参加。会后沈宗瀚参观美国农业,与美国农业专家交流心得,深深地感受到中美农业上的差距,他认为美国战时农业进步良多,有些技术可以运用到中国,中国要改进农业,首先要训练人才,建立自己的组织,并可以请求外国专家,协助中国设计和解决难题。在考察期间,美国专家对中国农业改进工作和农业问题很感兴趣,表示愿意合作协助。这也为沈宗瀚为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的建立提供了合作的契机。中国一直以来都以农业立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上占有一定地位,以1936年为例,中国当年的农产品输出总值为167,835,000美元,占全年输出总值的80%。输入农产品总值为66,776,000美元,占总输入值的23.9%,[1]美国则是中国农产品的最大输入国。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农产品出口获得的外汇可以用于购买外国的机器和工具用于工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中日战争持续了8a之久,经过战争的摧残,中国本就贫穷落后的农村更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解决农业问题,逐步实现工业化,关乎到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的生存和生活,关乎国民经济最基础的部分。
2《报告书》的内容概述
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报告书《改进中国农业之途径》是双方团员的工作总结。全书共11章,每章报告都是由中美两方团员主稿,在整理好了之后,召开全体团员会议,由各团员尽量批评及修改,讨论通过。在编写报告书的时候,合作团随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如土地政策与地政署,金融与农民银行,研究教育与教育部,有时也请他们派员参加讨论,保证报告书内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报告书公布后,引起了政府机关和学者的关注,它被农林部部长左舜生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文件”。报告书指出,一个国家农业建设的目标可以分为三项,增加本国需要的农产,如适合营养条件的食物、工业制造的原料、燃料、木材及外销的物资;
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准,如增加农民的生产能力,使农民获得利率较低的贷款,消费者所支付的农产品大部分为农民所得,使农民免于遭受不公平赋税、不合理的租佃条件和其他类似的剥削。使农家卫生、教育、生活、娱乐等都有进步;
使农民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长期保持其生产能力。为达到这三个目的,中国在农业建设方面,应该有范围广大和详尽的计划。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在战前占全国出口总值的70%,在战时中国农产品输出中断,一些国家迫于工业所需,开始使用替代品或转向其他国家输入。战后中国如果不谋求恢复战前市场,时过境迁,将更难恢复中国农产出口的地位,所以,目前中国急须增加外销农产的产量,恢复国际市场的供应。针对中国的需要,合作团认为,需要拟定一个全国性的农业实施计划,切实执行,树立永久健全的农业。在此计划下,根据全国土壤的不同决定生产作物、牧草和林木,使其适合自然经济条件。作物与牲畜的生产、作物与果蔬的选择也应该加以科学的指导。适宜于内销、加工制造、输入和输出的产品也需要适当的配合。直至将全国所有土地、水源、资金、劳力均加以充分利用,以达到“地尽其利、人尽其才、货畅其流、物济其用”的理想。
2.1物质方面
在物质方面,应该注意增加农业生产,如研究改良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农民采用现代的改良生产方法,使作物、家畜、渔牧、森林产品等品质提高,产量增加。作物生产是中国农民的重要工作,也是他们最主要的经济收益来源。全国人民的食物、衣着等大部分都由作物供给,战前40%的外销物资和主要的工业原料也来源于此。[2]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在种植一般作物和蔬菜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农业生产上有很多优良的方法。如果能够采用现有的农业科学知识,加以改进,可以使农业产量大幅增加。解决作物增产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水利、肥料、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和栽培方法等各个方面。健全水利设施、改良盐碱地、推行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注意水土流失,都能加强土地的合理利用,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提高作物生产水准。使用适当的肥料也可以使农作物生产显著增加,全国使用量最多的为氮素肥料,其次是磷肥和钾肥。根据日本人在台湾的研究,在使用中国普遍使用的有机肥料后,再施加化肥,不仅可以增加经济利益,提高作物产量,也可以增加矿物质,提高营养价值。因此,肥料的推广在农民惯用的肥料的基础上,还须配合廉价的化肥,是目前的最好方式。作物育种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优育品种可以增加产量10%~20%,普遍推广现有的改良品种,也可以显著增加农民收入,使中国所需的粮食衣料数量增加。因此,育种工作应该继续扩大进行,注意品种改良及抗病虫能力,从国外引进新品种栽培或杂交,也是品种改良的有效方法。
2.2经济与社会方面
农业经济与社会方面,包括有关农民生产农产品种类与数量,以及达到此目的的便利与环境等问题。农产利用和运销方面,由于交通运输不便,农民的食物消费局限于自产的农产品。在改善农产运销的同时,也要注意农产品的贮藏和加工技术的改良,以便于在运输的过程中避免产品的损耗,保持品质。为解决农产的运销问题,建议组织农村组织,对农产品进行集中贮藏、加工、包装、运输、资金周转和销售。此外,农民组织还可以为农村的学校、行政单位、生活水准、食物需要、卫生情形、社会风气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农情报告与市场消息上,农民的福利深受农产品价格影响,要获得市场有利价格必须适时调整农业生产,但农民普遍缺乏基本的经济知识,不会分析市场状况来为自己的生产做参考。因此,需要建立全国的经济研究所,负责进行物价研究工作,并健全全国农业推广机构将研究结果传达给农民,指导和协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报告书还指出,作物、牲畜及市场情况的精密报告还可以让农业和工业相配合,成为国内外贸易调节的参考依据。
2.3农业改良材料的供给
报告书指出农业改良如果仅仅局限在改良农田技术,没有廉价易得的改良材料供给配合农民使用,很难收到改良的实效,农民也不能获得实利。农业改良材料的供给,按照当前的国情,先由政府提倡办理,奠定一定基础之后,再改由私人企业或合作组织大量生产供应。中国的小麦、水稻、小米、棉花、甘蔗等已有改良品种和苗木,且质量也比本土品种高,由于缺乏健全的推广机构,还不能普及。种苗的繁殖与推广事业分为三个步骤,由种苗场保存并供给少量纯种与苗木;
由特约种苗繁殖场繁殖纯种与苗木;
由大规模的种苗繁殖公司大量繁殖,普遍供应全国。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第一步的改良种苗保存与初步繁殖工作由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及区农业试验场负责办理,并设立若干种苗繁殖生长,供应繁殖种子。第三步的推广工作由省县推广机构负责进行。
3对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的评价
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作为中美两国政府的首次官方合作,得到了两国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然而不论从它的成立过程和工作成果来看,总体上是较为客观的。国共矛盾不断升级,中国内部的社会环境也不稳定,合作团成员在考察过程中也直接或间接地面对着各种不可预料的危险,即便如此,他们依然走遍中国包括台湾在内的15个省份,与各地农民交谈了解民生,听取各方意见,结合个人学识为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的任务交出了一份较为完美的答卷。它的报告书《改进中国农业之途径──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报告书》客观的描述了中国战后农业及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提供了短期和长期的计划。其中的某些建议也相当具有预见性,对后人研究中国近代的中美农业交流、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业体制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等各方面的问题都是颇具价值的参考资料。
4小结
今天,中国农业发展已经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建设节约型农业。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农业生产效率依然较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依然突出,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耕地面积的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全面的有效的解决。要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健全农业发展体制和推广机制。合理利用国际资源,进行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政府的干预与投入。从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以及农复会的经验可以看到,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合作都以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为基础。过度依赖于他国的帮助,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国产生有利的影响,但只有自立自助,将外国的经验为我所用,从实际出发而创造出属于中国的中国经验,才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自己,追求政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全球化的道路中保持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地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科技进步与粮食安全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卓勋.中国战后农业建设问题[J].新中华,1944(11).
产品整改报告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审批;
食品安全;
改革创新;
措施得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改革不断推进,营商环境的全面提升,行政审批改革也在不断创新实践,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局集中处理审批事项,大大提升审批效率,对食品生产许可体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完善,作为全国改革试点先行单位,建立了山东省第一家地市级行政审批服务局。要认真做好食品生产许可审批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在涉及食品安全的关键条件、关键要素等方面严格把关、从严掌握,严把食品生产许可关口。同时,推进落实不见面审批、精简申报材料,及时解答企业咨询,指导企业修正完善申报材料,切实做到在线受理、在线审批、免费寄递,实现企业申请取证“零跑腿”等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即加快了审批速度,又保障了食品安全,形成审批监管一体,合力严守食品安全底线。
1持续推进不见面审批,方便了企业申报
严格落实《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改进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工作的通知》要求,持续做好食品生产许可全程网办、不见面审批。许可申请受理过程,采取无纸化申报,取消纸质申请材料,电子申请材料与纸质申请材料同等效力。对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在线受理。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在线一次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对符合条件的,依法依规实施在线审批。申请企业在相关网络平台填报,及时与工作人员沟通,不用到审批机关现场,大大节省企业申报时间,企业随时上网查看审批进程,作出决定后,相关许可证件文书通过邮政快递免费向申请企业寄递。同时积极宣传、引导企业使用食品生产许可电子证书。
2切实精简申报材料,做到“三减一并”
严格落实《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申报材料要求,及时修订“一次办好”事项清单食品生产许可相关内容,严格依照规定实施受理审批。同时,推行告知承诺制改革,对不影响质量安全的材料和环节,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快速审批,所需规定材料,做到“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并程序”由现场核查人员经核实准确无误后带回,并上传审批系统。持续完善电子档案,将相关证件文书原件照片(或扫描件)、现场核查记录上传食品生产许可系统。对于变更或延续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申请人声明生产条件未发生变化的,通过加强与属地监管部门沟通,确认符合要求的不再进行现场核查[1]。
3落实市县同权,实现食品生产许可就近快办
根据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行政许可“市县同权”改革的要求,将食用油和油脂及其制品、肉制品、饮料、冷冻饮品、速冻食品、酒类、水产制品、乳制品、特殊膳食食品(不含婴幼儿辅助食品)、其他食品与食品添加剂11类食品生产许可委托下发。粮食加工品、调味品、饼干、薯类和膨化食品、茶叶及相关制品、蔬菜制品、蛋制品、糕点、食糖、方便食品、罐头、糖果制品(含巧克力及制品)、水果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淀粉及淀粉制品、豆制品、蜂产品18类食品生产许可直接下放。同时市局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网络答疑”等多种培训方式,保证承接单位的食品生产许可审批质量。市县同权改革后,企业可以就近自主选择市或县审批部门就近办理、便捷申报。
4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严把食品生产许可关口
工作中,根据产品风险等级划分及日常监管一线反馈情况,严格把好受理关口,并切实保障现场实地核查质量。加强与日常监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选派素质高、业务强的监管人员和专家组成审查组,对符合相关法规、标准及细则要求的食品生产企业,及时进行现场核查,启动三级许可审批流程,符合法定许可条件的第一时间发放许可证书;
对不符合法定要求的企业,依法作出不予许可决定。
产品整改报告书范文第5篇
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刺激了经济金融类图书杂志的销售,但从出版行业的总体情况来看,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其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出版业包括了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和以互联网、手机为基础的数字化出版,是传播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大众教育的重要工具,具有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笔者力图通过理性总结历史经验和预测未来趋势,深入探索可行措施,希望帮助中国出版业坚持改革决心,把危机转化成体制破冰和产业格局调整重组的时机,以此推动行业发展,提升民族文化竞争力。
一 金融危机对国际出版行业产生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美国出版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源起于美国,所波及到的经济领域范围广程度深,在影响呈现方面也比其他国家迅速。因此,美国出版行业在金融危机下的波动先于其他地区发生,加上传统出版领域普遍受到来自数字出版的冲击,美国书业萧条的状况体现得更加全面深刻。
(1)出版物的发行印刷受到冲击
据美国在线媒体组织whattheythink2008年11月4日推出的题为“美国印刷每月出货量”的最新报告显示,9月份美国商业印刷的出货量为84亿美元,与2007年8月相比下降了3.35亿美元,下降幅度为3.8%,[1]该报告的组织者表示,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纸媒向其他媒体转移,是市场印刷需求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另据pia/gatf(美国印刷协会/印刷技术基金会)10月份的统计报告显示,2007-2008年度美国印刷业的盈利出现下滑,美国印刷企业的平均税前利润率为3.1%,较前一年度的3.4%下降了0.3个百分点,盈利能力降低。WWW.133229.COM[2]杂志出版方面,受到金融危机对广告的拖动与网络的双重冲击,部分杂志出现停刊减刊的现象。其中奢侈品时尚杂志12月广告页码较去年同期下降22%,趣味杂志《radar》倒闭,少女时尚杂志《cosmo girl》停刊仅保留网站,《men"s vogue》合并到《vogue》,形同停刊。[3]
(2)图书销售下滑,报纸广告与发行骤减
美国图书销售三大实体连锁店巴诺书店、鲍德斯书店、百万书店第三季度销售下滑明显。其中,巴诺书店第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去年下滑4.4%;
鲍德斯总销售额同比去年下降10%,净损失1.722亿美元;
百万书店平价店总销售额则同比去年下滑9.9%。业界认为美国书业目前的表现比初期的预测更加萧条。[4]美国报业在金融海啸下广告收入大减,发行减少,全美507份报纸08年前两季度发行量减少了4.64%。继美国最大报业集团甘尼特公司(gannett)和《时代周刊》的发行商时代公司10月底宣布裁员,《***科学箴言报》宣布2009年4月开始停止发行印刷版而专注网络版之后,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报业12月8日宣布已向特拉华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这是金融危机下公司无力偿还巨额债务的被迫之举。[5]
(3)出版集团应对危机
企鹅出版集团旗下的哈泼•考林斯和皮尔森两家出版公司宣布冻结员工薪金增长计划并考虑裁员;
西蒙-舒斯特和托马斯•尼尔森两家出版公司在美国已经分别裁员35人和54人;
[6]时代华纳旗下出版公司time inc第三季度业务收入下挫7%,[7].计划裁员250人[8];
在总体市场萧条的局面下,唯有电子出版物和相关产品销售却表现出繁荣之势。各商家加大对数字化出版的投入,希望以此摆脱危机困扰,占领新媒体市场:企鹅集团宣布进军手机阅读市场,手机版图书供iphone用户购买阅读;
兰登书屋免费向iphone提供部分畅销书的手机版本;
亚马逊推出的电子阅读设备kindle更是被称作出版业的“特洛伊木马”,业内人士认为它具有改变出版行业整体格局的潜力,巴克莱资本的分析师道格•安缪斯(doug anmuth) 12月5日宣布将亚马逊的股票评级调升至“超配”,相当于买进的评级,肯定亚马逊凭借其现有商业模式在经济低迷环境中的竞争优势,并预估经济情况稳定以后亚马逊的业绩将恢复两位数的成长率。[9]
(二)金融危机下欧洲、日韩、澳大利亚等国出版行业概况
英国:金融危机对银行资本的直接冲击对英国的大型出版集团和图书批发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鲍德斯集团08年年初曾以资产抵押的方式向landsbanki银行申请了2300万英镑的贷款并得到批准,金融危机对冰岛landsbanki的冲击使鲍德斯集团的资金链受到严重影响,最后凭借英国政府对landsbanki英国支行提供的短期担保贷款得以暂时维持运转。英国第二大图书批发商贝特拉姆因其母公司伍尔沃斯集团失去信用担保而陷入信用危机,许多出版社因此要求贝特拉姆提前回款,甚至停止向贝特拉姆供货。
图书的销售市场略显疲态,据尼尔森图书公司的数据,如果排除“哈利•波特”的因素,截止08年10月,英国图书销售额比上年同期下滑1%。新闻集团旗下《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广告收入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尤其是分类广告和单一广告,默多克表示可能对旗下几家英国报纸进行裁员。[10]
法国:2008法国出版行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保持了稳定的发展速度,销售额持续走高。上半年出版物销售额比2007年同期上涨15%,中小书店销售额增长达到8%。
德国:2008年的德国图书市场和2007年比相对低迷,其中商业街书店的销售额在今年的前9个月同比减少3%。法兰克福书展作为世界最大的图书博览会,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状况并不明显,大多德语出版商相信,他们的商业环境仍然十分稳定。[11]
日本:日本最大日报之一《读卖新闻》下属的《读卖周刊》由于发行量大幅下降,在12月1日之后暂停出版。日本出版物研究所预测,从目前的数据来看,预计2008年日本书业全年的销售额和2007年相比将下降3%。
二 中国出版业在金融危机下的挑战与潜在机遇
1.金融危机刺激下经济类图书出版销售大幅增长
全球范围的经济波动,大众了解经济现状的渴望和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关注空前高涨,原本只有专业人士关注的经济金融类图书成为了人们寻找解答的重要工具。在图书销售市场上,《伟大的博弈》《次贷危机》《货币战争》等大众财经读物成为畅销书;
中信出版社5月推出的《美元大崩溃》销量超过17万册,6月推出的《看不懂的中国经济》销售20万册,《黑天鹅》超过14万册,10月推出的《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上市不到一个月已经加印四次,对市场需求的快速感知和反应令他们收到丰厚回报;
其他出版社也看到这难得的商机,加快推出更多的相关内容图书,开始一轮新的市场争夺,轻工业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北京出版集团等也纷纷准备从美国、欧洲等地购进相关畅销书的图书版权,加快制作推向市场。[12]不过,这种热点书籍的销售成绩能够延续多久,也因经济的快速变动充满了不确定性。
2.中国图书在国际书展上版权输出成绩显著
法兰克福国际书展10月15日在德国开幕,这是国际版权交易最重要的平台,交易额高达世界版权交易高达额70%—80%。虽然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国际图书市场也进入一个版权交易趋于谨慎的观望期,中国展团仍有108家出版社参与了本次书展,品数量达到5300多种,交易成绩突出。据中国展团组织方不完全统计,此次中国展团输出版权1092项,总金额约3767万美元。其中签署版权输出合同的有408项,金额约1204万美元;
达成版权输出意向的684项,金额约2563万美元。[13]虽然数量上比2007年的1928项版权输出有所减少,但贸易额大幅攀升,成绩斐然。并且09年中国将作为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参加,全年将有机会举办大约150场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是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的一次重要机会,全面推广中国的优秀出版产品,提升国中国出版业在国际文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14]
3.国内杂志出版市场目前尚未出现明显波动
当美国的时尚生活类杂志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举步维艰的时候,国内的杂志行业受到的冲击相对有限,中国的时尚杂志仍有相当大的市场拓展空间,未来生存与发展环境相对稳定。据桦榭出版集团中国区总经理艾弥尔预测:“有实力的出版公司依然不会放缓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不会取消在华新项目的开展。”[15]《摩登绅士》,《gq》内地版,《芭莎男士版》等并未改变原有出版或改版计划,杂志出版商对中国市场仍有信心。
4.传统报业因广告收益下滑受到严重影响,数字化探索步伐加快
金融危机背景下房地产,汽车以及相关消费领域市场需求下滑,广告投放速度减缓或规模紧缩,报纸依赖广告实现赢利的能力降低,加上纸张成本的上涨导致的运营成本增加,报业的“寒冬”也许正在逼近。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指出,报纸行业2008年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可能。[16]如果经济情况没有明显好转,中国报业在2009年可能更会面对雪上加霜的境况。另一方面,中国报纸的数字化由于技术弱、资金少、机制不灵活、新闻门户网站过于强大等因素的制约,发展方向不明确,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赢利模式,金融危机下整体经济环境的低迷,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报业数字化探索的步伐,寻求有效的网络出版赢利方式,协调传统发行与网络出版之间的关系,通过资源整合提高价值。
5.数字出版产业在危机中受到制约也面临机遇
数字出版的迅速发展是世界出版产业的趋势。中国的数字出版市场起步晚,在硬件开发、产业链建构、消费者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出版行业标准、管理规则等相对滞后。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可能限制对电子出版物阅读终端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与市场推广,但从目前国际出版市场上,部分出版社关注数字出版以应对传统出版萧条的走势来看,金融危机会加快出版数字化转化的趋势,在传统图书销售下降的现实条件下中,推进版权的数字化开发,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建构新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加快出版产业整体格局的转化。
三 我国出版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出版行业而言是不可避免的,我国新闻出版业正处于深化改革、加快技术升级与转型的关键阶段,外部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为行业发展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投资市场的谨慎可能减缓部分出版集团上市融资的步伐,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探索可能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种经济低迷的市场环境中,大众娱乐消费减少学习需求增加等客观因素为出版行业发展创造的有利外部环境,中国市场的相对稳定性和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为出版业发展所带来的机会。这是一场蕴涵机遇的挑战,也许会加速我国出版产业已有的增长缓慢、产业链不和谐等问题集中爆发,但同时也会产生外在压力让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和出版企业大刀阔斧坚持改革推进出版创新。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推行,让中国出版业能够在金融危机中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扩大国内市场,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不断自我完善,真正推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国家管理层面
1.发挥舆论引导的职能,在金融危机中担负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
金融危机的冲击令国民收入消费状况出现一定的改变,不但需要一个物质选择上的调整期,社会心理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缺乏安全感,对未来失去信心等,出版主管部门要通过自己的职能,引导提供大众需要的出版产品,疏导社会情绪,使人们通过学习增加对社会状况的理性认识,提高生产创收能力,积极面对危机,保持社会稳定。比如大力推进“农村书屋”计划,加快建设进程充实文化产品,切实考虑因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相当数量的农民的知识需求,增加涉及农业生产技术、自主创业等相关内容的图书比例,配送大批使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出版产品,满足基层人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2.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出版产业的市场转化
出版业担负着民族文化推广传承的重任,我国文化积淀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却因长期的体制限制,创新乏力,鲜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诞生,在国际话语领域处于弱势地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应加强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加快推进出版单位的“转企,脱钩,改制,重组”,鼓励出版企业上市融资,适度放宽行业外资金参与的条件限制,加快以质量衡量为标准的书号审批改革,拓展民营出版机构的发展空间,释放产业的内在创新活力,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生产出一批能体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出版作品,让中国出版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领域,通过市场规律的优胜劣汰实现出版业的资源整合、结构优化。
3.鼓励出版集团公司跨地域跨行业整合,培养一流的出版传媒集团
纵观维亚康姆,贝塔斯曼等世界十大传媒集团,它们都没有局限于某一单一传媒类型的产业结构,它们不仅仅是出版业的领跑者,还通过深度挖掘资源优势拓展相关传媒领域,相互补充提升,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全球化扩张。金融危机中单一出版行业抵御风险的实力较为单薄,与其他传媒行业的资源整合率不高。政府部门应鼓励出版企业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以实现资本资源人才的最优化为原则重新整合,壮大实力加强对相关传媒领域的探索,扶持建立产业链完备的真正跨区域、跨行业的出版传媒集团,针对国际市场,打造中国的强势出版传媒品牌,让中国出版业真正走向世界。
4、扶持版权产业基地建设,推进版权产业的规模发展
总结其他国家版权产业园区建设的经验,结合版权产业对智慧创意互动融合的内在需求,与金融危机下国家拉动内需的市场导向,大力支持版权产业基地的建设。依靠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等几个中心城市,借助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的学术研究优势,建设“国家版权产业发展战略基地”与“国家版权产业研究中心”,推进版权产业官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5、加强对数字化出版业的支持与管理,拓展新兴出版领域市场
当英美书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遭遇寒流之时,人们开始采用电子出版物的发行来转“危”为“机”。虽然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逼近200亿,但中国的数字出版业基础薄弱,特别是对阅读器终端的开发推广不够,单位产品赢利能力不强,收益结构不合理。但中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出版管理部门应放宽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投入,加强与国际一流出版商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合理长效的盈利模式,引领大众建立对数字出版物的阅读习惯,紧跟世界出版的发展趋势,深挖国内市场,消化金融危机对传统出版业的负面冲击,带动出版产业的整体成长。
6.培养引进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满足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变化
我国开设编辑、出版、印刷相关专业本专科层次专业学校多达250余所,人才培养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教育与实务需求的脱节,缺乏高水平的出版人才。金融危机压力下要求出版人才了解现代传媒特性、具备选题策划能力,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政府应推动编辑出版专业方面的教育改革,注重培养的科学性、实用性,认可学科的独立性、权威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出版人才队伍,满足出版业跨越式发展的需求。
(二)出版机构层面
1.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推出金融危机下满足消费口味的优秀作品,抢占市场先机。不仅仅要抓住现在经济金融内图书热销的机遇,还要对市场未来走向有预见和判断。比如在经济危机中读者可能普遍感觉苦闷,也许更需要更有趣味性的书来慰藉自己,休闲娱乐类图书在未来可能畅销。企业可以提前策划,指定选题,发掘相关优秀作品,尽量避免因对市场信息的滞后反应而丧失机遇。
2. 有一定基础的出版企业要通过上市融资壮大自身实力,以此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下。自2007年12月21日辽宁出版集团首创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合并打包上市,迈出了我国出版企业上市的重要一步以来,我国已有出版行业上市公司11家。上市企业要充分借助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增强自身实力,坚持创新,积极拓展。
3.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激发创造活力,为出版产业的发展寻求智慧支持。金融危机的冲击增加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国际优秀出版人才到中国的可能性增加。国内出版企业要充分发挥他们智力资源,了解国际市场和国外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习惯,找准选题,提高品质,减少因翻译、结构、设计造成的质量问题,多出精品,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
4.加快数字出版物的研发推广,培养消费习惯,探索一种稳定的抗风险能力较高的赢利模式。数字出版的推进工作需要政府与企业双方面的合作。经济的持续低迷使人们更希望通过书本增加知识,提高素质。出版企业对数字出版产品的推广开发要讲究战略步骤。平衡数字出版物与传统出版物的结构,新旧互动,拓展整体的市场需求。
结语
金融危机的强劲破坏力正在逐步显现,未来的一年,中国的出版产业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对未来保持足够的理性,但同时也要充满信心,通过政府与企业多方面的沟通合作,促进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能够走向世界的强势出版集团,为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注释]
[1]《2008年9月美国商业印刷出货量下跌近4%》,科印网,2008年11月11日
[2]《pia/gatf数据显示:美国印刷业盈利下滑》,科印网,2008年10月10日
[3]《金融危机来袭,杂志的好日子过去了?》,东方早报,2008年12月10日
[4]《业绩下滑 美国书店萧条迎圣诞》,中国新闻出版网,2008年12月10日
[5]《广告市场不好,美国报业爆发“流感”》,国际金融报,2008年12月10日
[6]《金融危机来袭,杂志的好日子过去了?》,东方早报,2008年12月10日
[7]《时代华纳,规模经济的正反面》,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2月10日
[8]《时代华纳旗下出版公司计划裁员250人》,新浪网,2008年11月19日
[9]《巴克莱调升亚马逊股票评级》,新浪网,2008年12月5日
[10]《广告收入下滑,默多克将对旗下英国报纸进行裁员》,中华广告网,2008年11月10日
[11]《图书业不惧金融危机》,中华读书报,2008年10月29日
[12]《金融危机带火经济类图书,该类图书关键词是危机》,法制晚报,2008年10月17日
[13]《法兰克福书展闭幕中国展团版权输出成绩斐然》,新华网,08年10月21日
[14]《法兰克福书展受金融危机困扰》,北京商报,2008年10月27
[15]《金融危机来袭,杂志的好日子过去了?》,东方早报,2008年12月10日
[16]《金融危机,报业转型的良机?》,新闻记者,2008年11月28日
[参考文献]
1.蔡尚伟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人民网,2008年11月27日
2.蔡尚伟、王倩茹:《论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人民网,2008年10月17日
3.蔡尚伟、江南:《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人民网,2008年11月19日
4.蔡尚伟、张玥:《金融风暴对传媒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初探》,人民网,2008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