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人们将会计分为对内的管理会计和对外的财务会计,与之相对应的会计报告被分为外部报告和内部报告。其中外部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报告是企业对内提供的管理报告,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出现问题整改报告【五篇】,供大家参考。
出现问题整改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内部报告体系;
业财融合;
涉财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2
一、内部报告体系建立的背景
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人们将会计分为对内的管理会计和对外的财务会计,与之相对应的会计报告被分为外部报告和内部报告。其中外部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报告是企业对内提供的管理报告,内部报告的服务对象为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内部报告通常被定义为企业根据其内部管理需要编制,并在企业内部传递,为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所使用,为企业经营提供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等信息的报告。
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有赖于前端业务执行的合规性。然而,随着经营压力的增大,部分地市公司在宏观经济下行及行业竞争不利变化下,收入增长趋缓,成本空间缩小,但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尚未改变,刚性成本扩张难以控制。从而造成财务集中后地市公司财务权利和责任的不对等,出现下属地市公司运用不对称信息来操控业绩以达成KPI目标的现象。同时,业务部门在签订合同或者办理业务的时候,对于财务政策规定的要求和严肃性缺乏足够认识,可能为公司运营及财务管理带来隐患和潜在风险。因此,要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必须将财务视角延伸至业务前端,面向业财融合建立发现、预警、整改机制。
对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来说,由于内部控制自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中的重要性,内部报告更加偏重于风险控制问题的报告和解决。而作为集中化核算的财务共享中心,由于存在对下属地市公司财务审核及业务稽核的特殊地位,在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防范财务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内部报告的主体。
为此,国企尤其是央企在对外定期报告的基础上,通过财务集中监控和业财数据整合,构建内部管理报告体系,面向管理层、地市公司、业务部门、员工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信息,有利于提升业务部门的财务风险意识,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高效运用。
二、内部报告体系的内容
面向业财融合和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是以内部控制为主的报告体系。企业内部控制从目标角度可分为实现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和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在这三种控制中,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属于内部管理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属于内部会计控制,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属于法规控制。从内部控制目标看,企业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本身就包括对外报告信息和内部报告信息;
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作业目标,关键在于内部经营管理决策,而内部报告信息的相关与可靠程度将决定这些内部决策与控制目标的实现。从内部控制要素看,报告信息都是必要和关键的要素,编制控制报告是进行内部控制的中心任务,而内部报告又是控制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
业财融合不仅要求财务集中在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过程中与业务部门紧密协作、沟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传递至业务部门整改,更是业务和财务协同处理跨部门、跨地市的风险问题,有效推动风险问题的整改和解决。价值管理是指以财务集中核算人员为风险管理的主体,以价值异常变动为风险的着眼点,以价值保障为风险管理的目的,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业财融合防范风险的基础。
以风险管控为目标的内部报告体系在完善的财务集中风险控制机制下形成。财务集中风险控制机制是指对涉财风险问题的财务集中监控发现、预警整改、报告巩固的流程和制度体系,明确了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涉财风险问题防范及治理中的责任和行为。
(一)风险问题发现机制
随着财务集中的全面完成,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财务共享中心以“核算零缺陷”为目标,逐步将视野转向业务规范管理和业财风险的防范,强化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职能。
从2010年开始,财务共享中心构建会计发现机制,将在核算过程中发现的有关的财务问题及业务风险汇编成《会计发现》简报,并提出整改措施,由内控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地市公司整改情况,形成对核算质量管理、业财风险管理的闭环。
具体实施如下:
1.风险问题发现机制,借助财务集中管理平台,集中核算人员在进行账务审核时,对支出的合同安排内容是否合理合法、合同支付额度是否合规,业务模式是否符合财务规定等进行有效监控。通过与业务计费和收费系统集成的营收款稽核系统,对具体业务的应收、实收差异进行稽核,对合作模式及合同的合理性进行审核,从而发现业务设计的不合规风险点。核算人员在发现风险问题后,分析不合规风险问题的性质、违规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形成条目式会计发现备忘。
2.会计发现简报通报制度,内部报告小组负责整理收集核算人员提交的会计发现备忘,并对备忘中记录的会计发现点进行审核确认问题是否属实,讨论确定后汇编成《会计发现》简报,向全省各地市、中心财务一把手通报,以形成风险管控信息共享机制和警示。
通过以上措施,一方面发挥了集中核算人员的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作用,提升核算对业务管控的价值;
另一方面通过通报形式形成风险警示、信息共享,地市公司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以点带面消除风险隐患。
(二)风险问题预警整改机制
为促进省、市公司对涉财风险问题的及时协同整改、解决,财务部制定了《财务会计问题预警办法》,对财务会计问题的预警—整改—反馈机制进行规范,以有效防范公司运营风险,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
预警分为黄、橙、红、黑四个级别。财务会计问题出现时即予以黄色预警;
问题发生单位对财务会计问题特定时间内不响应或整改不力,将自动进行预警升级。根据预警级别,省公司向市公司发送点对点短信进行报告,并发送省公司相关专业部门。预警级别越高,所发送短信的领导级别也越高,从地市财务、专业部门经理到地市公司总经理,省公司分管领导到省公司总经理。
在接收到省公司的财务会计问题预警后,地市公司及时开展相关工作,发生问题的业务部门与所在财务部门协同处理,最终从根本上消除会计风险问题。在问题处理和整改完成后,责任单位(市公司)应及时向省公司提交财务会计问题预警整改处理结果报告。省公司预警工作组评估后解除问题预警。
必要时,由内控人员对地市公司的问题发现及整改情况进行重点巡检,对于会计发现问题遗漏未整改或者整改不力的情况敦促其深入落实执行。
针对本部各部门的风险问题,可通过督办机制来强化问题整改执行力,将风险问题的描述以及性质、金额、整改措施、整改日期等纳入督办,各部门于次月内部报告会议之前反馈督办情况,从而保证了业务部门风险问题的整改。
(三)涉财内部报告机制
财务共享中心为更好地加强本部部门层面的业财信息沟通,进一步推动业财融合,促进发现问题的解决与整改,可建立“涉财内部报告会制度”,定期组织召开本部部门层面涉财内部管理报告会。
会议由财务部编写报告材料,内容主要是近期财务集中监控及财务管理中发现的风险事项,近期重要涉财事项解读及工作安排。会议邀请涉财内部报告中的风险事项相关的部门的分管公司领导、部门领导及业务骨干参加。与会业务部门对报告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对有关风险问题防范及整改措施、如何强化市公司执行力等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会议后,形成会议纪要,与内部报告汇报材料一同,形成一期涉财内部报告进行,由相关部门跟进风险事项的整改。
通过涉财内部报告会这个平台,财务部宣传财务政策,扩大财务影响,建立良好的理财环境,树立财务权威的窗口。
针对与会部门的涉财信息需求,财务部应做好信息沟通传达、服务支撑工作,获得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
三、内部报告的类型及成效
内部报告体系面向业财融合,支撑公司价值管理,在财务集中平台上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对不合规的涉财业务风险进行记录、报告和整改,有效强化涉财业务合规性风险管控,强化业务人员的涉财风险意识,提高业务部门对财务风险问题的认识和风险管控的自觉性,与业务部门建立业财伙伴关系,提升业财合作的和谐氛围。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上述涉财风险问题的发现、预警、整改、报告机制下,针对公司运营管理战略支撑的热点和财务风险管控的重点,先后形成了公司运营管理分析报告、全称本管理信息报告、酬金监控报告、收入分成类结算报告、资金全方位监控报告、库存管理报告、投资一体化专项报告、一站式财务服务报告等内部报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经营分析报告对公司经营战略的执行进行监控,为公司的战略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公司整体持续稳健发展。
全成本管理信息报告以全成本管理信息共享,搭建业财联动的桥梁,助力管理会计核算体系的实现。
酬金监控专项报告,实现酬金预提模板的统一,建立闭环式全在线酬金管理模式,确保酬金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收入类结算内部报告的实施,有效防范结算人为失误的风险,杜绝了重复付款的可能;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将付款周期从45天缩短至30天内,账务处理人工耗时减少了50%以上。
资金全方位监控报告借助财务集中监控系统,对省市公司银行资金、营收资金进行一体化、可视化监控管理,保障公司资金的安全和高效增值。
库存管理报告实施后,累计完成库存闲置物资处置约6828万元,占总额2.03亿的33%。全省总体库龄超6个月库存物资比例达到20%以下。
投资一体化实施后,2011年转资率达到70.8%,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转资率目标。2011年工程建设进度及转资效率加快,较以前年度同期转资率大幅提升。
三位一体的一站式财务服务得到员工的肯定,财务服务满意度水平逐年提升,从96%提升到99%。
公司将在此基础上,推动内部报告机制的常态化运作和报告体系的全方位覆盖,加强督办整改执行力,发挥内部报告体系对公司的价值保障和价值筹划功能。
面向业财融合和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有着明确的管理机制和报告机制,重点在于防范企业的资源运用的违规、低效、信息失真等风险,强化省市之间的财务治理和不对称信息下的财务监控,对于国企尤其是央企集团对下属省市公司的管控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艳艳.基于价值创造的内部报告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张先治.企业内部报告及其应用领域[J].财务与会计,2008.
[3]张先治,刘媛媛.企业内部报告框架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0.
出现问题整改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计取证 问题沟通报告 二次取证 价值
与其他创新事务的发展一样,管理审计发展过程中同样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取证手段有限、证据锁定难的问题,就比较突出。经过多年实践,笔者探索出了一种适用于管理审计、利于提高审计发现问题质量的取证方法,称之为“审计问题沟通报告”(下文称“问题沟通报告”)取证法。下文,笔者就以实践经验对“问题沟通报告”产生背景、功能价值、操作方法及一点体会进行阐述。
一、审计问题沟通报告的产生背景
一般外勤结束后,审计小组会与被审单位召开审计离场会议。目的是确保审计发现信息的准确性,改善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利用审计客户的投入来复核并验证审计报告结论的适当性。但追求深入流程、深挖根源的问题挖掘方式的管理审计,因为揭露问题深刻,往往触动被审单位管理者紧张神经,使面对面交流难度增大,很难期望通过离场会议形式将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确认,需探索一种能适应管理审计取证的沟通方法,在此背景下,审计问题沟通报告应然而生。
通过与被审单位进行书面交流,就审计发现的事实是否存在、存在原因、针对问题将采取什么改善措施、改善计划是否已落实等问题进行沟通,从反馈中获取证据信息,以达到取证目的。
二、审计问题沟通报告的功能价值
降低审计风险。以问题沟通报告形式将检查发现送被审单位管理层再次确认,可以有效检验已确认审计底稿的质量,减少了底稿中证据不充分、不真实的可能,降低审计证据风险。
改善与被审单位关系。当被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有不同意见时,往往会有解释的愿望。被审单位可通过问题沟通报告反馈,将不同意见公开的表达,体现双方平等交流地位,利于改善与被审单位关系;
肯定发现时,也可通过该形式有效展示对问题进行整改的态度和承诺,较好的协调了与被审计方的关系。
审计工作受监督。问题沟通报告送被审单位时,同时抄报审计报告接收人和其它可能对审计发现问题能够施加影响的人,问题描述是否严谨,定性是否准确,依据是否充实,审计工作质量会受到多方的监督。
引导被审单位展示积极整改态度。审计报告接收人除在意审计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是否有好的改善建议外,更多关注的是被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认识态度和处置行动。被审单位的管理者,在审计发现问题后也乐于向其主管领导展示其整改问题的态度与决心,通过问题沟通报告沟通反馈这一形式,使整改承诺显得更为正式和真实。
审计二次取证功能。因为管理审计注重追求发现问题现象背后的原因,而问题的根源又往往不像表象那样易被审计人员发现,若要在审计报告中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症结所在,取信审计报告接收人,使报告接收人能对症下药,审计人员需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取证技术查找问题根源。问题沟通报告反馈,一定程度上能使被审单位暴露对发现问题的真实想法,有利于审计报告接收人客观审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例如,笔者实践遇到的某大型项目的设计批复违规报批即下发执行,往往审计建议是“制度体系完善,只是该项目执行中存有违规,建议今后要严格按审批流程报批,加强审批管理”。笔者使用问题沟通报告沟通时,被审方的回复却是“因为该项目公司领导指示‘立即整改’,所以在总投资审批中未再上报公司领导审批”。借“公司领导指示”名义故意不完整履行后续审批控制手续的想法和行为,才是真正问题根源所在,在面谈时审计其实已经发现,但苦于传统审计取证方法无法进行证据锁定。问题沟通报告沟通成功帮助审计人员获取不报领导审批的真正原因。
实践中,像以上使用问题沟通报告实现二次取证,成功挖掘问题现象背后根源性原因的案例数不胜数,有效地解决了审计取证中遇到的“只能听到,无法重现”的审计证据取证难的问题。
三、审计问题沟通报告如何操作
实践中,问题沟通报告主要以邮件形式送被审单位,同时抄送应知情的管理者或者应当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管理成员。审计方会给予被审单位一定的合理答复期限,答复期满无正式回复的,视为审计发现问题真实存在,审计定性无异议。若有相反证据或者补充材料能够证明问题沟通报告所列问题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在被审单位提供充分可靠的支撑材料并经审计复核验证无误后,审计人员需在审计报告中进行单项特别说明,并采用合理方式告知原问题沟通报告所有接收人,有效消除误报、错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问题沟通报告及反馈材料,需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材料完整上报审计委托人(一般指董事长或总经理,具体视企业治理机构设置的不同而有区别),保证审计过程信息的公开、公平和有效上传。
审计材料归档时,问题沟通报告及反馈材料须一并入档,与审计报告同等级保管。
四、问题沟通报告应用之体会
实践的“工作底稿、问题沟通报告、审计报告”三沟通,其实就是“工作底稿、离场会议、审计报告”形式的转化运用。鉴于内审发展的现状,审计离场会议的功能暂时仍未能实现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操作中的所希望的功能。为顺应形势的需要,才探索出这种“在线(工作底稿)+离线(问题沟通报告)”的独特沟通方式。所幸,实践证明该方法能达到预期效果,为管理审计取证和审计职能的被认可做出了明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其次,问题沟通报告功能除了上文已总结的外,还具有对审计人员不能假公济私、证据不足妄下结论的督促作用,它增大了审计人员敬业履职的压力,促进了审计人员责任心的增强和审计证据挖掘技能的提高,为审计的高质量实施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总之,问题沟通报告不管是对被审单位还是审计人员来说,都可以说是把“双刃剑”。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陈晓刚.内向型企业管理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
出现问题整改报告范文第3篇
一、审计报告的撰写原则
(一)面向用户,坚持实用性原则
伴随着全面改革的推进,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越发显著和不可替代,审计报告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向用户趋于多样化,因此,报告谋篇布局要考虑不同的阅读对象和使用者。审计报告要发挥切实作用,而不能只存在于形式上,审计人员从审计实践中得到大量宝贵的成果,经过深度分析和总结,得出阅读者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的重要信息和客观论断,只有将其体现在报告中,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得以充分利用,因此报告撰写必须考虑实用性。
(二)针对重点,坚持建设性原则
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摒弃与改进弊端缺陷,完善体制机制。审计报告要分清重点,抓主要矛盾,深入剖析,事实判断和整改建议要具有建设性,方能彰显审计工作的突出价值。尤其在审计全覆盖的目标下,审计工作更要有所侧重,目标明确,呈现给国家和人民建设性的成果。
(三)防范风险,坚持前瞻性原则
审计工作服务于国家治理,要立足国家战略,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当前审计机关以减少国家财政资金损失,优化管理为目的,已将审计监督工作关口提前,在审计报告中同样要关注国有资金管理中的风险,提出具有苗头性、前瞻性的问题和建议。
(四)加速改革,坚持创新性原则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审计监督对象和审计环境将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审计机关要适应这种体制机制的改革,同时还要走在改革的前列,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揭示问题、引领发展、辅助决策等重要职能,审计报告必须在格式、体例、内容等要素方面有所突破和完善,以适应改革背景,服务审计工作和社会发展大局。
二、审计报告撰写形式分类
本文依据“五个机理”,将审计报告按用户不同,分为五类:
(一)揭示问题类审计报告
揭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财政资金运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责,同时,通过审计揭示经济社会中的问题,也是国家审计以问题倒逼改革,发挥自身作用推动全面改革的主要路径之一。揭示问题旨在确定存在的问题的性质、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恶劣影响或损失的程度、问题产生的根源及问题所属政策制度的范畴,并以此确定惩戒形式和等级。揭示问题类审计报告的主要“用户”是司法部门或其相关领域的上级主管部门,这类报告宜于交代清楚问题线索、问题量度、法律及政策依据,以期具有足够法律法规说服力,便于相关权力部门进一步查晰和处理。
(二)公众应用类审计报告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审计工作要适应新的经济形态,调整监督领域和监督侧重点,在教育、社保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领域审计监督范围和力度将扩大和加强,这使得国家审计站在民众立场、服务于公众的职能更要充分发挥。服务大众的审计报告专门作为“公众应用”一类来编写显得尤为必要,公众应用类审计报告单独撰写,既要满足群众的知情权,使大量社会经济发展相关信息和数据供创业者和投资者使用,又便于社会对于审计工作和各类国有资金使用的监督。
(三)决策支持类审计报告
“决策支持类”审计报告的面向“用户”是政府决策部门。审计报告是向决策部门提供重要经济信息、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当前,深化全面改革的新形势下,审计机关服务于国家治理,要协助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做好相关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工作,审计机关以自身实际工作为基础,从微观审计中发现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对审计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握大势,着眼大局提出宏观的系统性建议,及时反映,为加强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四)实务指导类审计报告
审计机关重于追求问题的实质,经常要进行延伸审计,触及基层管理的方方面面,可以在微观审计中总结各地各领域有效的做法和经验、错误案例,为基层实务部门提出可操作性的改革制度设计和良好治理的建议。因此,国家审计有必要单列一类审计报告为“实务指导类”审计报告,面向“用户”是相关领域的实务部门。这将对于实务部门在干部管理、合规运营、风险管理、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具有指导作用。此类报告可以在下述“监督整改类”审计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形成具有共性的经验和典型做法的案例集成,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每个季度定期。
(五)监督整改类审计报告
“监督整改类”审计报告面向的“用户”是被审计单位。国家审计要通过具体的审计工作来监督有关部门单位是否有效执行相关改革政策,促进政策落实,以发现政策的效果和缺陷。审计机关撰写审计报告要摆正审计机关自身监督者的位置,发表意见要客观,围绕审计目标进行。监督整改类审计报告要给予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正确的鉴证和评价,通过交流意见和整改,保证企业和部门规范运作、提高经营或管理水平、防范和化解风险。
三、不同类型审计报告的撰写特点及完善措施
(一)揭示问题类审计报告:阐述准确深入,篇幅精炼规范
这类审计报告宜于采用标准格式,制定写作基本要求,编写审计报告时必须遵循要求,规范引用法律法规。报告必须突出重点,细致筛选反映被审计对象负有经济责任的事实、性质及严重程度等方面的情况,一般性问题不编入报告。报告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能包含任何夸大和缩小的内容。
在行文用语方面,应逻辑严谨、词语简练、概念准确、措辞适当;
在内容表达上应证据确凿、阐述问题深入、内容完整、评价客观公正。清晰阐述被审计对象是否存在内控薄弱点,从而取得涉嫌经济犯罪的线索。要充分挖掘第一手资料背后的问题,采用科学分析方法,做深入剖析,提出说服力强和价值较高的观点与问题。
(二)公众应用类审计报告:扩充信息量,弱化专业性,增强易读性
首先,审计报告要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将审计成果充分利用。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应该启动民意调查研究,对社会公众的需求和理解进行深入调查。根据需求,在合理范围内,增大审计报告所承载的信息量,丰富审计报告内容。面对社会公众,增强审计报告的透明度,打破审计过程这个“黑箱”。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期望,不断完善审计报告的信息内容极其必要。一方面可以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增强投资者信心,缩小审计期望差距,满足社会公众对决策信息的需求;
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审计中获取信息的利用率,实现信息共享、再加工再分析,使审计工作更加深入和全面,在公众的监督下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其次,由于报告的阅读者文化程度、社会阅历和专业水平等存在差异,在公众应用类审计报告中,要注意运用数据对比、图文结合等方法来描述审计内容。晦涩的财务和审计专业术语无法确切地与大众顺利沟通,会降低其可理解性和利用效果;
公众应用类审计报告必须考虑报告使用者的理解能力,并且在报告中要突出重点,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具有宏观意义的苗头性问题。此外,还应避免歧义性语言,注意措辞,若扭曲了审计事实,造成煽动不良情绪的后果,将严重影响审计机关的公信力。
(三)决策支持类审计报告:立足国家发展战略,提出宏观系统性建议
决策支持类审计报告要求客观、真实地反映被审计者对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经营方针、内部管理规定、制度贯彻的情况,经济决策能力、民主集中制执行、经营实绩和廉洁自律的情况。在全面改革的大环境中,政府要承担责任、提升服务和增长目标,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度量政策效果和具有透明度货币价值的体系,以便更具体清晰地核定各部门成本,承担公共责任,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增长。对数据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以便专注于更高价值的活动。审计机关应拟定一个简单的框架来描述数据资源,控制数据披露过程,说明数据的局限性,对数据核查,控制隐私和欺诈等风险,提高数据的客观准确性。
此类审计报告要提供对决策者有价值的信息,针对决策部门关注的事项和问题进行阐述。要对问题定性准确,有前瞻性,评价客观,反映情况用语恰如其分;
内容要提示重大风险和制度缺陷,让决策层从审计报告中获取从其他渠道无法知晓的重要事件。因此,审计建议要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有效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
(四)实务指导类审计报告:包罗基层事务错误与先进的操作性案例,注重细节层面
实务指导类报告宜于打破以往按照基本情况、发现问题、原因分析、审计建议的布置顺序进行的“流线型”报告模式,代之以“模块式”报告体例,即将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成更细小的工作单元来报告。每个工作单元又包括基本情况、审计发现、改进建议和被审计单位的回应等部分,并制作详细的索引目录,既能让读者迅速的找到目录中标注的篇章,又方便读者就其关心的问题集中阅读,从而提升读者的阅读效果。
撰写者要提炼审计人员实践获得的典型性成果,整理关键要素,抓住共性特点,总结审计精华,分门别类的加以披露,发表审计意见或评价要原则性强,并点到为止,全面客观概括问题的利和弊,若只强调一个方面,会给阅读者带来误导,使之产生负面效果。
(五)监督整改类审计报告:审计结论的形成过程要详细,建议要具体
监督整改类审计报告要注重审计双方的交流互动,要体现其沟通价值,这里,我们可以借鉴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澳门审计署在审计报告的整体框架中列有被审计单位的回应以及就被审计单位回应的补充等两部分内容,并在报告后附上了被审计单位回应的原件。被审计单位回应部分不仅包含其对结论的认同及整改情况,同时也包含被审计单位对某些结论存有的质疑,而就被审计单位回应的补充部分又会就这些疑问给出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如果存有较多异议,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还会在附件中列出更为详细的回应内容。例如:在《持续进修发展计划》中,澳门审计署在其审计报告附件中专门就被审计单位回应部分中的76处疑问进行了逐一解释。
同时,报告中要注意交流描述的方式方法。在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的每一部分工作都作出详尽的描述,综合运用文字、图表、照片、示意图等手段,力求在报告中严谨、准确的呈现实际情况。其中包括被审计单位为完成该项工作已经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绩、审计部门在对该部分工作开展审计时采取的方法等,对于审计中发现的可予改进之处,进行尽量准确而详细的描述,以理服人。在报告中可以感觉到审计人员是在与被审计单位一起思考如何更好的改进工作,提供审计增值服务。因此,监督整改类审计报告也应加强一定的亲和力,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发现问题”。审计的出发点是帮助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持续提高完成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不仅仅是查错纠弊。因此,撰写监督整改类审计报告要注意以下几点:
出现问题整改报告范文第4篇
巡察反馈后,巡察组要对村(社区)整改情况进行不定期的“回头看”,形成巡察整改情况报告,跟踪监督整改情况;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区委巡察组巡察工作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截止目前,XX区委巡察组已对X个村(社区)开展了常规巡察,在巡察乡镇时对X个村(社区)进行了延伸巡察,深入发现、推动查处一批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打通了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
依据中共XX省委巡视工作办公室印发的《巡察工作操作指引》,我们在巡察村(社区)过程中全面加强运用,并对巡察准备工作、调查测评、发现问题、撰写报告、巡察整改五个阶段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初步总结形成“五字诀”工作法。
一、准备工作,提前要做“细”。
一是逐个分析被巡村特点。各村既有产业特色,如工业、农业等特色村居;各村又有不同特征,如集镇村、合并村和经济强弱村等,要提前做好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分析,在巡察组内交流,对巡察重点达成共识,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详细拟定待查问题清单。进驻前,要广泛收集被巡村的信息,拟定好各村重点问题监督清单和谈话提纲;进驻期间,根据所发现的问题疑点,动态拟定问题清单,逐一核查,或向被巡村交办。
三是规范巡察工作底稿。按照巡察流程和档案整理要求,提前做好各类表式的制定,具体有:调查问卷、两委测评表、调查测评汇总表、调查走访记录表、用于记录各村问题的清单表式、“三资”调查表、问题即知即改交办单等,上述底稿交由专人归类管理,全程留痕,以作备查与归档。
二、调查测评,覆盖面要“广”。
一是调查测评对象的范围要广。调查测评对象包括被巡察村(社区)所在镇机关部门负责人以上干部,区镇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村村组干部、部分村民代表、少数群众和服务对象等。所采取的调查方式有:在进驻巡察动员会上,在各村进驻巡察会议上,走访群众和服务对象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参评对象多、参评覆盖面广,确保调查数据的客观与科学。
二是调查测评的内容要广。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政治意识、政治功能、意识形态、组织建设、工作作风、党内生活、廉洁程度,共7个方面、22项具体内容。两委班子及班子成员测评:按照好、较好、一般、差来评定等次,并进行分值测算。知识测试:巡察期间,可以采用谈话和笔试等方式,随机对各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党的知识等常识测试。
三是调查结果运用要全面。调查中所收集到的问题线索,要在巡察中点到点的进行核查。对调查测评结果、尤其是两委班子及成员测评情况,经梳理汇总后,及时向所在镇党委主要领导反馈,便于相关问题立行立改,并将测评情况提交区委组织部,用于区镇两级在村两委换届考察中进行参考。
三、发现问题,一定要多“谋”。
巡察过程中,要突出问题导向,善于思考,谋划整个巡察进程,加强巡察组之间的经验交流,把握差异性、突出针对性,准确发现问题、客观分析问题、如实报告问题、推动解决问题。
一是要深化政治巡察。要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紧盯“三大攻坚战”不力、扶贫领域腐败、涉黑涉恶等方面,强化政治体检,查找村“两委”班子及其成员政治偏差,重点发现并推动解决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民生资金、征地拆迁、生态环保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是巡察进程先易后难。巡察期间一个巡察组要巡察多个村(社区),时间紧任务重,建议遵循先易后难巡察方法,从体量相对较小、历史遗留问题相对较少的村居开始巡察,有利于逐步摸索积累村(社区)巡察经验,便于共性问题的发现与运用,把握整体巡察进度。
三是横向梳理共性问题。在某一个村发现的问题,可能其它村也同样存在,进驻期间,要不断收集类似问题,不定期梳理各村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向所在镇党委反馈,督促立行立改。
四是纵向查深个性问题。对于某村在某个年度存在的个性问题,要进一步查找在其它年度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梳理汇总后,形成总的问题表述。对于某村的台账资料或账务账册,要留意反常态现象,对比若干年度的材料及相关数据、查深查透,对存在多年的问题是否新官不理旧事,是否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理不问等。
五是通过谈话发现问题。先看台账再谈话,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验证性的谈话,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会计、村民小组经济好的组长以及信访举报人等要重点谈。要提前准备好个性问题谈话提纲,谈话时多听多想,追问重点问题,及时打断不必要的谈话。
六是重视信访反映问题。一个地区信访矛盾积累多,反映出社会治理工作不到位,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实际巡察情况来看,部分重要问题线索往往来缘于群众信访举报,因此,巡察期间要集中精力排查信访举报线索,及时对群众诉求予以答复。
七是深入现场发现问题。巡察组要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实实在在的跑项目看现场,对于民生实事、“三大攻坚战”等落实情况,要深入一线去发现和验证问题。八是谋化专项报告。各巡察组统一计划安排,有重点的、系统的收集问题素材,村(社区)巡察结束,即能撰写专项报告,如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农村集体“三资”、村干部选人用人等专项报告。
四、撰写报告,必须做到“准”。
一是及早撰写报告,问题分类要准确。根据《巡察工作操作指引》明确的重点监督清单的五个方面,建议在巡察中期即开始撰写巡察报告初稿,将已经发现的突出问题分类写入报告,然后逐步将新发现的问题不断充实到报告里,对于待查问题在报告内作出说明,容易理清查找问题方向、防止遗漏问题、快速有效的完成报告撰写。
二是如实反映问题,描述要准确。巡察结束,要形成每个村的问题清单和总的巡察报告。问题清单在内容上分为问题类别(也按五个方面分类)、主要特征(简单扼要的提炼)、问题表现、问题出处,问题表现要应写尽写、描述详实、区分重点和一般问题;巡察报告中的问题表述要精准,每一个问题都要有充分的底稿支撑,对于共性问题进行总的概述,突出问题要重点表述,体现被巡乡镇的村(社区)特点。
三是分析问题,要准确指出问题本质。要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层次挖掘问题存在的根源,指出被巡村(社区)党组织及主要负责人在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方面存在的责任问题、腐败问题、作风问题,违反党的“六项纪律”、搞“七个有之”等问题,体现政治巡察。
五、巡察整改,质效要夯“实”。
一是落实巡察整改,取得监督实效。巡察整改总体要求为: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和推动问题解决作为衡量巡察质效的根本标准,要督促被巡地区全面落实巡察成果运用,建立整改日常监督工作机制。把巡察与净化政治生态相结合,与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相结合,与解决日常监督发现的突出问题相结合,形成监督合力,达到监督实效。
二是压实整改责任,督促立行立改。巡察期间,巡察组要不定期的将所发现的问题向被巡地区的镇、村党组织进行及时反馈,夯实整改主体责任,由镇村分头认领、共同整改,一方面验证发现问题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督促被巡村(社区)立行立改、所在乡镇党组织对共性问题全面推进整改。
出现问题整改报告范文第5篇
一、我国目前内审报告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一)要素不齐,格式错误,日常口语频现,权威性受到质疑
一是内审报告经常出现没有标题、报告日期等要素不齐的低级错误。二是不注意格式,错别字频现、标点符号混用,造成词不达意,漏洞百出。三是内审报告中充斥着日常口语,比如:经常出现“确实存在如下问题”、“显然不合理”等;
甚至存在日常口语取代法律术语,比如:将“法定代表人”误写为“法人”或“法人代表”等。日常口语的不规范使用,降低了内审报告的权威性,甚至影响其法律效应。
(二)反映问题的重点不突出,数据表述不直观,不科学
一是在反映问题时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反映的都是些微小技术性差错、性质不严重、不具代表性的问题,对收集起来的审计证明性材料没有进行必要的提炼。二是面对各种审计数据,放弃直观图表法,选择晦涩、不科学的语言归集表述。使人感觉整个报告处处隐藏着问题,却又找不出关键性所在。
(三)问题定性不准确,依据引用不适当
在审计查出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中,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叙述不清,定性和处理处罚引用的法律法规存在、过时、失效,层次较低、与相关其他法律法规冲突等现象,严重削弱内审报告的严肃性。
(四)审计评价不全面、有失公允
一是由于对内审报告反映的问题,调查不够深入,没有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当时的客观背景环境,使提出的一些问题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甚至明显带有个人的主观臆断、感情色彩比较明显,存在任意拔高或贬低的现象。二是超越审计范围进行评价。对不属于审计事项的内容以及审计过程中没涉及或仅表面涉及的问题进行随意评价。
(五)审计建议缺乏服务理念,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一是片面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缺乏服务理念。将评判内审报告的优劣建立在发掘被审计单位问题多少的基础上,内审报告过于强调缺陷部分的披露,对取得的成绩或管理中的亮点予以忽视,没有站在被审计单位角度,对其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出持续改进的意见和措施。二是审计建议针对性不强,非常原则抽象。对发现的问题,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结合被审单位自身情况,从制度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资源配备是否齐全等角度入手,提出实用性较强的审计建议;
或者提出的意见完全超出被审单位自身能力的范围,不具备可操作性。
(六)对内审报告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不得力
目前普遍存在“重审计、轻整改”的现象,对内审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不及时落实整改,或者敷衍简化、整改不到位。内审报告约束力缺失,审计整改走过场,完全脱离了内审监督的初衷,内审实效性得不到保障。
二、影响内审报告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内审人员专业能力欠缺,质量风险意识不强
内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工作,要求内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和风险意识,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充分调查取证,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内审人员因自身专业能力的欠缺,不能完全达到上述要求;
加上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对内审报告中潜在风险缺少防范意识,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内审报告的质量。
(二)审计复核三级复核制度未能有效落实
审计三级复核制度(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和审计专职复核机构三级复核制度)未能有效落实,部分审计组组长以及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没有切实履行复核职责,仅简单地签署“已复核”,没有提出具体的书面意见,审计复核流于形式;
审计专职复核机构不得不直接面对许多本应在审计组和其所在部门解决的问题,比如:审计事项事实是否清楚、审计评价建议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等。但审计专职复核机构由于受工作流程的限制,无法接触到第一手资料,审计复核对审计事实的精准反映很难实现,这很大程度影响了内审报告的真实有效性。
(三)内审报告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对于内审报告的质量控制而言,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是关键。但现实中内审责任追究往往是最薄弱的一环,有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
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其结果直接导致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
出现的审计过错,难以辨别责任主体,内审报告质量追溯控制得不到保障。
三、提升内审报告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要素齐全,文字简练,用词专业,表述准确
一是内审报告编写应当包括下列要素:(1)标题;
(2)收件人;
(3)正文;
(4)附件;
(5)签章;
(6)报告日期;
(7)其他。要素齐全,是提高内审报告质量的基本要求。二是编写内审报告时应尽量使用定性、定量词汇,判断和反映客观事实,切记使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和夸张的语言;
同时尽量减少日常口语,采用专业术语,清楚准确地陈述事实,使内审报告的使用者充分明白、精准理解。
(二)层次清晰,结构合理;
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一是内审报告应做到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原则上按要按主次程度依次归类,同类问题尽量集中表述,并且注意前后联系。二是内审报告的内容必须完整准确地反映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财务收支的真实情况,要有专业判断,重点突出,去伪存真;
对发现的问题,要具有代表性,能充分反映被审单位重大经济活动和重要财务管理行为上出现的漏洞。三是内审报告所列的事实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到 “翔实清楚”,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尽可能量化,多用图表形式归集;
文字表达简练、准确,符合审计公文语体。
(三)实事求是,证据充分;
引用适当,定性准确
一是内审报告应依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审计事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作出公正的评价,态度鲜明,对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地作出审计结论和处理意见,不回避矛盾,不避重就轻。二是对引用的法律、法规依据要注意时效性,行为发生时还未生效的文件或者已废止的文件不能引用,法规级次高的优先使用,要有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的意识。引用的法律、法规除写明文件名称和文号外,还应将引用的有关条款写上,使内审报告对问题的评价和处理更有说服力。
(四)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完善内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改进审计评价意见不全面的状况
一是在编制内审报告应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编制初应与被审计单位就有关分歧进行沟通,初稿形成时为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还应再次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要求在一定期限内书面反馈,促使内审报告更加充分反映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二是落实内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通过规范审计复核,评估审计发现的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对被审计单位违规问题的定性、处理以及整改措施,提出公允、全面的评价意见,提升内审报告的价值和作用。
(五)正确把握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强化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要树立审计的服务意识,要明白查处和揭露问题不是内审工作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内审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制度管理,维护国家资产安全,减少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二是强化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出审计建议要明确具体,要让被审计单位的执行有据可依,整改落实有效。例如:某被审计单位存在应记未记固定资产的问题,那么针对该问题审计人员提出审计建议时,就应当要求被审计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单位的固定资产清理、登记和申报工作,如实核实资产,加强购置、废置的固定资产登记工作,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而不能一概用“要加强财经法纪意识,增强财经制度”等建议笼统代替。
(六)健全内审报告责任追究制度,跟踪督促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
一是建立内审报告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减少审计工作中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二是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规范管理,健全制度;
注重审计建议的成效,并采纳后运行情况进行提炼总结,及时上报相关政府部门,推动相应制度和办法的出台,提升审计报告参谋服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