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4-02-07 15:00:03 来源:网友投稿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范文第1篇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量化评价;持续质量管理;效果研究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五篇】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
量化评价;
持续质量管理;
效果研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推进在职卫生计生人员的终身职业教育,提高卫生计生队伍整体素质[1],我院从2010年10月开始推广全院职工继续医学教育,并努力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率。

PDCA循环管理: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故又称"戴明环"。PDCA循环是在一切管理活动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所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工作的循环过程。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计划,确定目标,然后按计划目标和规定去执行,检查和总结,最后通过工作循环不断提高工作水平[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3年被湖北省卫生厅核定为三级综合医院,截止2014年12月31日,开放床位1000张,全院职工1146人,护理人员共490人。2012年护理人员学分达标率为1.48%,2013年为6.92%,2014年为33.88%。

1.2 PDCA循环管理的基本内容 ①计划阶段P(Plan):包括四个步骤: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目标拟定措施和方案。②实施阶段D(do):按计划执行措施,实施计划。③检查阶段C(Check):检查计划实施结果,衡量和考察取得的效果,找出问题。④处理阶段A(action):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纳入有标准制度和规定,巩固成绩,防止问题重现,同时将本环节中遗留的问题提出来,以便于下个循环去加以解决[3]。

1.3 PDCA循环管理在我院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实施

1.3.1 P计划阶段 ①找出本院存在的问题,分析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中工作中的不足;
②建立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继续教育管理质量监控小组;
③制定评价标准,综合扣分细则,纳入医院每月绩效工资考核;
A:根据2011版卫生部医管司指导、中国医院协会主编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参考《卫生部关于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活动及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B:制定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评价指标,量化评价方法,纳入绩效考核:

评价指标:①每月组织科内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每次4分,8分封项;
②科内业务学习管理规范,每次2分,4分封顶(电子版继教项目申报表、授课讲义、讲课签到记录、学习情景照片、学习笔记等;
及时提交。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C1.有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继续医学教育规划、实施方案,提供培训条件及资金支持。2.有专门部门和专人对全院继续教育项目实施统一管理、质量监督。B3.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完成率≥90%。A1.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完成率≥95%[4]。

1.3.2 D实施阶段 ①召开全院会议,包括各职能科室、临床科室人员学习《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活动及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及《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制定科室的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方案和计划,各科每年底将次年的方案和计划提交科教科。②各科室按计划每月组织学习,科教科负责刷卡计学分,每月按实际完成情况统计表进行绩效考核,并反馈到科室;
每季度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改进计划并认真实施。

1.3.3 C检查阶段 ①科内一级质控检查:科教管理员每季度自查,查看科室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取得情况,根据当季度情况对下一季度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进行计划和安排。主管部门工作中的PDCA循环是各科室PDCA循环的根据,而各科室的PDCA循环是主管部门PDCA循环的保证。②科教科质量检查:每年督查4次,全院护理单元覆盖面100%,每季度督导1次,做出全院各科室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情况统计表,对统计结果分析、评价、改进、追踪反馈。③科室评价:对科教科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靓点与不足,推广靓点,警示不足,作为下阶段的重点工作,提出创优举措,为护理人员学分达标提供条件。

1.3.4 A总结处理阶段 ①总结经验:每次检查结果进行当事人和护士长两方面反馈,及时纠正,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及时反馈,考评结果与科室及个人挂钩。②A阶段是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关键阶段,因为只有经过这一阶段,把执行计划中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纳入各项标准、规程、制度中,作为今后行动的指南或借鉴,形成了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体系,便于今后的工作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一步。

2结果

2012~2014年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合格率,见表1。

3 讨论

3.1通过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完成全院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率的不断提高,计划在2年内达到三级医院的要求: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完成率≥90%。

3.2结合我院开展三级乙等医院创建工作,通过学习三级医院的要求和工作标准,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护理人员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实现终身教育和职业发展,早日实现创建三级医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戴莉敏,贡浩凌,方英,等.PDCA循环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患者随访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2,10,47(10).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继续教育;
模块;
技能;
考试

一、继续教育的概念界定

1.继续教育含义

“继续教育”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欧美国家,出现之初的目的和宗旨是为了对一些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再次的、必要的专门培训,以便其能完全掌握迅速更新的生产技术,适应生产的需要。我国继续教育的概念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应运而生,较之欧美国家,出现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期,清华大学张宪宏教授首次在国内引进“继续工程教育”这一与国际接轨的名词和概念。

狭义上的继续教育是指,向接受了某种教育后的某些特定人员(尤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技能拓展、社会规范或情感等方面的高层次的进一步追加教育。而广义上的继续教育则是指,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目前,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WWW.133229.cOm

2.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含义的特殊性

高职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院校是省级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建设情况的实际需要而设立的,主要目的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由于其必须帮助本校毕业学生实现学历层次提升的需求、帮助本校毕业学生具备企业所需的技能、帮助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含义就包含了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两个层次需求,继续教育对象也分别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两种类别。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功能

1.社会发展的需求

继续教育在整个终身教育的体系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是终身教育的核心组成,它是正规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对提高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因其具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功能、拥有大批的高技术专业人才、拥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和实验实训场地等特点,很自然地承担了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学习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中对企业人员的回炉培训、对即将毕业高职生的再培训及学历教育,可以帮助员工和高职毕业生尽快适应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实现校企无缝对接,这在无形中也将推动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

2.高职生的需求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定义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7年统计显示,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109所,在校生人数数量庞大,占全国高校总人数的50%以上,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迅速的。

但是,在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中,高职教育被等同成为次等教育,高职院校被等同成为大专院校,高职毕业生也被简单地定位为“蓝领”,高职院校成为落榜生的归宿,成为家长和学生无奈的选择,生源质量无法提高。另外,在就业过程中,学生也往往被一纸文凭拒之门外,调查显示,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和家长中,有60%以上的家长希望学生能有继续教育和继续学习的机会,正规、便捷的学历教育需求便随之出现。

从麦可思公司对2009届高职院校毕业生调查中可以看出,5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教育无法满足初级职位的实际工作需求,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实战训练和专业技能再教育也有着迫切的需求。

3.高职院校的需求

如何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创立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如何在确保正常全日制教育的前提下,拓宽思路、利用资源、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如何真正实现“两条腿走路”,这些问题和思考都催生了在高职院校中发展继续教育力度的渴求。

高职院校要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高级形态这一使命,

要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的需求,要在确保全日制教育的基础上创造经济效益,就必须深入研究继续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研究出更多的继续教育项目,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1.领导重视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重点在于全日制教育、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及课题建设等,多年来,继续教育仅仅被看成是利用学校剩余教学资源进行创收的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的,继续教育和全日制教育的互补关系未被重视,继续教育的资金来源、机制建立等都受到制约。

然而,只有加强领导重视程度,强化制度落实,提升制度的执行能力,继续教育的发展才能有前途可言。我国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相信,在未来几年内,继续教育在高职院校中一定会良性发展。

2.市场意识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很少有人对市场进行调研,很少注重市场需求的变化,缺乏竞争和创新意识,没有新项目开拓,导致整个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体制缺乏活力。

另外,继续教育虽然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从国家政策层面而言相当重视,但是,继续教育的文凭在涨工资、晋升、提干等方面却与全日制文凭存在差距,这也使得继续教育的招生受到了影响,招生宣传明显无力。

要发展继续教育的规模,就必须从源头出发,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与多方取得交流和联系,开拓真正有市场潜力的继续教育项目,扩大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式、全体动员,招生市场必定会有所突破。从2010年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简章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以前出现较多的学历“全日制”要求已经删除,从这一举措中也可以看出国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恒心和力度。

3.管理体制不顺

由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继续教育的管理只限于招生和发证两个环节,因此,继续教育的中间过程往往被忽略,增强办学质量意识不强,继续教育往往被认为是花钱买证的一种形式,社会认同度和社会信誉急剧下降。

同时,管理体制的不顺还表现在各机构办学水平良莠不齐、培训市场杂乱无序、管理人员缺编等方面。更大的缺陷在于校企深入合作不够,继续教育既缺教育对象,又缺培训人员,面对巨大的市场,继续教育却无法迈步前进。

只有理顺管理体制,固定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专项工作人员、市场调研员等角色,真正形成顺畅的运行机制,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工作才有出路。

四、“三位一体”模块的搭建

1.自学考试本科教育模块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仅江苏省就有441.6万人次报考自学考试,开考215个专业,培养自考毕业生17.8万人,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十二分之一,相当于14所大学5年毕业生数的总和,可见,自学考试规模日益增加,规范性日益完善。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大半以上的家长和学生对本科学历教育都有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体制中肯定要搭建“自学考试本科教育模块”。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特点是适用性强、开放性大、灵活性高、费用低等。

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家庭贫困、学有余力、有恒心的学生。学生可以从进校开始就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自主选择自学考试的学科和科目,自行制订学习和考试阶段性计划,自己报名参加课程考试,只要通过国家规定的课程便可取得学历。但是,这种自考形式并不适用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因为自考强调的是自学,这种额外负担的学习可能会加重其本身的学业负担,导致课程学习困难,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心理负担及心理疾病。因此,应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种学习形式进行宣传,并设立专门的考试报名点,帮助有需要的学生。

(2)自学助学考试(专接本)

自学助学考试,俗称专接本,又称小自考,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教学过程管理和学业考试管理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江苏省自2008年以来出台文件实施专接本的继续教育方式。简单而言,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即将进入大三顶岗实习前,选择与高职院校所学专业相近的本科专业及对应的学校对接学习

,在两年弹性学制内,在高职院校直接完成全日制的本科学习。

这种形式的学习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实现第一学历为本科的要求,而且还可以拿到学位证书,同时又由于其本身属于自考系列,社会认可度也较高。但是,由于这种学习形式采用免试入学、宽进严出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也较重,有些学生会由于一两门课程没能通过而不能获得毕业证书。因此,这种学习模块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未来意向性工作对学历要求较高、不需要马上工作养家、学有余力、抗压能力较强的学生。

2.成人高考系列教育模块

(1)专科起点升本科(专升本)

专科起点升本科,俗称专升本,它是国民教育系列下成人教育系列,学生取得高职院校毕业证书后的任何时间报名参加统一的入学考试,考试通过后直接录取并进行学习,它是一种边工作边读书的形式,在高职院校内开展这种继续教育模块,多采取函授和当面授课相结合的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由于通过率高、学习轻松、可以工作学习兼顾,适用于所有高职院校学生,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学习模式的高通过率,所以含金量不高,更不能实现第一学历为本科的要求,因此,对学历要求高的学生就不适用。

(2)高中起点升高职(高职、高专)

高中起点升高职的教育模块,主要针对部分高考没有考上本专科的学生,在高职院校中专门设立这种模式,可以帮助高职院校丰富继续教育系列的内涵。

3.专业技能再教育模块

高职院校成立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便体现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充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储备多等,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模块搭建中加入专业技能培训模块就非常有必要了。这种专业技能再教育模块可以设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在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之前,安排专门的校企对接式专业培训,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以企业的当前或长远需求、职业道德培养、最新技术应用为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快速、系统地再次学习专业知识,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

同时,这种专业技能再教育模块也可以通过对企业特殊需求学员培训的方式,帮助更多的企业人士掌握专业技能,高职院校也可以更好地完成专业技能传授、服务地方经济的历史使命,也可以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力度。

五、“三位一体”长效运作因素分析

1.真正实现“学分对接”

尽管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但是两者之间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无论是高职还是本科均已实现学分制计划的教育模式,那么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与高职院校本来的课程设置之间应具备学分互认和学分对接的意识,这样学生就不用重复学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节约时问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和理念。

在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主动与高校或技能培训机构沟通,加强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制订出合理的实施计划。例如:在自学助学考试(专接本)教育模块中,可将高职院校学分制计划与自学考试课程安排进行对比和研究,将教学要求相同和学分相同的课程实现学分互认,将学生此门课程的高职院校成绩直接计人本科学习段的学习成绩。再如:在专业技能再培训教育模块中,技能培训的理论部分内容可以融入高职院校的学分制计划中,将理论学习和简单操作的内容融入高职院校的课程和实训中。

2.真正实现“时间对接”

在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中,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将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绩效点。因此,在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与相关主管部门、本科院校加强沟通与交流,争取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与继续教育过程相融合,节约时间成本。例如:在专接本教育模块中,江苏省教育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将学生大三这一年做了融通处理,合并完成,为学生节省了一年的时间,受到学生的欢迎。

3.真正实现“资源对接”

在高职院校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专业技术教师、实验实训设备,因此,高职院校应真正利用好资源,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实现资源对接。例如:在专业技能再培训教育中,运用校企合作平台,可以借助德国“双元制”教育经验,借助“订单式培养”手段,更好地完成资源对接。

4.真正实现“知识点对接”

在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和再学习,应区别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范文第3篇

一、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和法律法规研究,为职教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

1、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教专题的调研工作。重点开展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调研,并对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公告精神,动员各地学会和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并对职业教育战略专题调研和《规划纲要(草案)》展开大讨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学会网站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2、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学会积极参与会议相关筹备工作,并做好会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德育工作委员会为主)

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程,年内上报国务院审议”的安排,配合教育部相关司局,参与修订工作。

4、配合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基本标准,开展评估试点”工作,积极参与相关研究、试点工作,并作为《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

5、高职研究会组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物与机构评选”活动。

二、开展职教学术研究和评选表彰活动,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

1、围绕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制定学会2010年工作计划,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

2、以“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题,举办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年会期间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3、举办第二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拟成立的民办职业教育分会负责)

4、举办首届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农村与农业委员会)

5、举办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评选表彰活动。

6、修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启动第二届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

7、举办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好“201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三、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完成以学会名义开展的部级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做好学会2009-2010年度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并出版《优秀成果选萃》。(学术委员会)

做好教学、德育、管理、高职、农村与农业、轨道交通、卫生、职高等分支机构开展的科研教研课题工作,以及相关的评奖活动。课题研究和评奖活动中,要把提高研究和活动的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

2、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新教材编写、审定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德育工作计划委员会)

3、办好各分支机构组织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务须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广泛参与、提高水平。

组织好教学工作计划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4、配合有关部门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办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支持分支机构办好农业、医药、护理和轻工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5、配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在天津举办第七届全国职教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

6、合作开展第十一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搞好期刊编辑、高职、商科、德育、学生、管理、卫生、轻工、教材等分支机构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论文水平。

启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优秀职业教育硕士(博士)论文”评选活动。

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服务

1、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别由农村与农业、少数民族、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

2、就当前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应对,举办高层次形势报告会,加强行业学会间的沟通联系。(轨道交通委员会为主,相关行业协会配合,秘书处协调)

3、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题,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办好管理、高职以及其他分支机构举办的相关课题研讨和培训。

4、开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高职研究会举办“与高职毕业生在一起”的主题会议。

5、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指导专项调研,做好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

6、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做好“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师资专业委员会)

7、继续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机构调查,筹备职教科研工作会议。开展中专学校实训能力建设专项研究和精品专业建设方案展评。(科研、中专委员会)

五、开展国内外校长教师培训,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

1、继续组织学会和分支机构开展的职教院校长和教师的国内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

开展东西部职教合作交流和调研。(职业高中、卫生)

2、继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好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交流部为主)

3、继续组织职教工作者和教师赴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负责)

4、筹备举办2010年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

继续开展职教装备国际交流。搞好商科、轨道交通、医药、轻工等分支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对香港职业教育的考察,加强与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益

1、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都应成为网站的地方编辑站,学会网站要加强对其指导和帮助。推动学会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办公和网络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2、扩大和健全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改进单位会员入会办法。重视吸收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为会员单位。做好理事会已同意成立的新分支机构的申报工作。

3、加强学会下属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总结和计划制度,不断提高组织和活动水平。制定《学会工作规则》,加强规范化管理。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范文第4篇

这是一次贯彻中央精神的重要会议。去年12月,中央连续召开几个重要会议。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月2日和12日,教育部先后在北京和福州召开“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专门研究部署职业教育工作。总理为“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作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和副部长李晓红同志出席“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并发表讲话。后面两次会议,总结了党的十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为下一步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继续教育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去年10月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我们这次会议就是对上述会议和文件精神的进一步贯彻。

这是一次系统部署工作的重要会议。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每年都要开一次专门的会议部署工作。这次会前,教育部印发了2017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要点。昨天,李晓红副部长结合中央精神的贯彻和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的实际,代表党组发表了讲话。讲话充分肯定了去年的工作成绩,深刻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提出了今后几年特别是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晓红同志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扎实实地推进事业改革与发展,做到“三稳三进”:方向要稳、目标要稳、阵地要稳;
服务要进、内涵要进、队伍要进。关于今年的工作,他强调要抓好四个重点:一是瞄准教育现代化这个大目标,做好“对表”工作,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二是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培养,紧贴需求、苦练内功,着力培养大国工匠;
三是全战线共同努力,讲好职业教育故事、发出职业教育声音,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
四是持续发力,发展高水平的继续教育,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打好基础。

这是一次交流经验增强信心的重要会议。会议期间,参会同志交流了各地工作的经验做法,实地考察了苏州市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情况,学习讨论了晓红同志的讲话和会议文件。大家认为,这次会议讲得透彻、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对于做好本地工作更有信心了。大家表示,要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瞄准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增强紧迫感,看准的事儿就要抓紧干,自己的短板要抓紧补,在抓落实、抓质量、抓氛围、抓突破上集中用力,确保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掉队,而且要力争上游。

二、关于会议精神贯彻落实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年份,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全国教育大会也将在今年召开。对职业教育而言,今年也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诞生100周年——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年份,做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贯彻落实教育部年度会议精神和晓红副部长这次会上讲话精神,做好2017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谈点意见。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关键词:一条“主线”、两个“深入”、三个“坚持”、四个“服务”、五个“持续”。

一条“主线”。就是整个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系统都要围绕迎接和贯彻党的这条主线开展工作。之前,我们要努力工作,干出成绩,加强宣传,为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氛围;
之后,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精神,把精神落实到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中去。

两个“深入”。一是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关于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有关重要论述。对职业教育,就体现出了“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他在1990年到1996年六年当中,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的时候,同时兼任闽江职业大学的校长,对职业教育有深入的思考。2014年6月2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专门就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系统回答了对职业教育“怎么看”和“怎么办”两大根本问题,明确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工作方针、根本任务、办学方向、支持重点、党政职责等重大问题。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总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坚定不移地贯彻。

二是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和即将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这都是推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遵循。

三个“坚持”。一要坚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职业教育工作方针。2014年,强调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升了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摆位。落实“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工作方针,我们要紧扣“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定位。要坚持职普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不动摇,这是我们的原则。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深化改革、优化布局,加强中央和地方、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坚定办好中等职业教育,打牢职业教育基础。

二要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要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职业学校的首要标准,使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避免把职业教育办成升学导向的教育。我们说不要把职业教育办成升学教育,并不是说不让职业院校学生升学,而是说不能把职业教育办成“升学导向”的教育,不能把职业院校办成“应试班”。为了适应产业升级,培养各级技术技能人才,国家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设计了人才成长的上升通道,就是要在确保“就业导向”的同时,让一部分有愿望有能力的职业院校学生有机会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成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开“正道”、堵“歪道”,解决好“考什么”“怎么考”问题。我们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到2020年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模式的总体目标,推进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严格规范考试的标准、内容和程序,特别要实施好职业技能考试的环节,发挥好考试招生制度对教与学的引导作用。

三要坚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工作目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晓红副部长提出要抓住两个核心要义,其中一个就是要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关键词是“做强中职、做优高职、做大培训、做好职业启蒙”,在要素构成和布局结构上实现合理配置;
另一个是促使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良好的沟通、衔接,为学生多次选择、多样选择,在校园和职场之间灵活转换,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更有针对性的课程和项目。

四个“服务”。一要服务中国制造2025,实施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南》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配套文件。各地要抓紧制订时间表、路线图,使目标任务可量化、可考核,扎扎实实地把指南变成年度计划、实际行动、具体成果。

二要服务脱贫攻坚,实施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讲,要坚持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去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各地要按照行动计划要求,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发力,全面建立“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实施好东西职业院校协作全覆盖行动、东西中职招生协作兜底行动,支持职业院校全面参与东西劳务协作。教育部将建立工作推进平台,整体推动、定期调度,大家要抓紧行动,把工作做在前面。

三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走出去”。这是我国产业和职业教育发展到现阶段必须要重视的一件大事。各地都要结合本地区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任务,加强规划和推动,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与企业携起手来,成为赢得国际竞争的好伙伴。

四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加强继续教育,实施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形成,要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加强和服务终身教育。职业教育不要把注意力仅放在学历教育上,要更加重视做大培训,服务人的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分很多段,要重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办好老年教育,要充分尊重老年人的特点和愿望,以创造幸福生活、弘扬长者风范为宗旨,转变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让老年人真正欢迎、切实受益。

五个“持续”。一要持续加强职业院校的德育、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这是关系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职业教育系统也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持续加强职业院校的规范管理。严格规范管理,是办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重要保障,是决定我们事业发展成效和社会影响的关键一环。要深入实施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学生实习管理等规定,坚持不懈建制度、抓管理。

三是持续加强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好的教师不要谈好的教育,教育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教师。要在加强培训和校企交流、优化绩效评价等环节上下大功夫,打造师德高尚、视野开阔、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是持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各地要立足产业发展和岗位用人需求,科学设定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抓好教学标准建设,确保各层次职业院校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来设计和实施教学。

五是持续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建设,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已经有的制度,比如生均拨款,要抓好落实;
还缺失或不完善的制度,要加快制定和改进。要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历史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6-0004-03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在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经验。本文拟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力图梳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为构建终身教育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一、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正规化阶段(1949-1976)

1.建国初期的教育政策与中小学师资培训的恢复

建国伊始,我国政府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就十分重视。在1951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师范教育大会上,就提出要把“正规师范教育与大量短期训练相结合”作为“当前师范教育的工作方针”。同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师范学校和初级师范学校均得附设师范速成班,修业一年”,“并得附设小学教师进修班吸收在职小学教师加以训练”。

1952年7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行政会议,指出“各地应建立经常地、系统地提高教师质量的业余学习制度”、“逐步地、普遍地建立教师业余进修学校,并与函授、教育刊物结合起来”。9月,《人民教育》发表社论《为建立系统的教师进修制度而奋斗》,提高在职教师文化和业务水平问题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

建国初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中小学教育迅速恢复发展与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矛盾。从教育内容来看,突出强调了政治思想教育;就教育形式而言,业余进修学校、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函授学校、师范速成班、星期日学校等多种形式均已见诸实践。

2.制度化的教师职后教育体制基本形成

1953年7月,教育部在初步总结了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重点试办,创造经验,逐步推广”的方针。东北区开始整顿沈阳市中学教师进修学校。整顿的重点是,在课程方面,突出语文、数学课,加大其在课程体系中的份量;将招生对象定位为“以教师中仅有高中、中师水平,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为主”;在教学计划、师资配备等方面也愈见规范,制度建设初见起色。

1954年,教育部提出了举办小学教师轮训班的计划。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小学在职教师业余文化补习的指示》,指出培训任务不再仅限于提高未达到初师毕业程度的小学教师,而是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所有己达初师毕业水平不及师范学校毕业水平的小学教师,逐步提高到相当于师范学校毕业程度。至1957年,各地纷纷举办了教师进修学院或学校,各级师范学校设立了函授部,并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工作。新中国制度化的教师职后教育体制基本形成。

3.“”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

1958年5月,中共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教育战线的激进的发展目标。其结果是,一方面,师范院校数量激剧增加,但质量却迅速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学数量迅速增多,大批不合格的师资涌入教师队伍,增加了职在培训的负担。

中共九届全会确定了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1年到1966年,各类师范学校分别采取了停办、合并等措施进行调整。学校数目基本恢复到“”前的水平,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质量有所回升,教师在职教育稳定发展。

可见,从建国伊始到“”开始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经历了逐步步入正轨。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培训对象趋于全员化;2、培训层次趋于多样化;3、培训机构专门化。至此,基本形成了省、地(市)、县三级培训网络。但本阶段的不足之处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制度建设虽然步入轨道,但从形式上看,大都是以办法、通知、批示等形式出现,大部分属于应急性措施;从性质上看,基本上属于行政性规章类。特别是“”十年期间,教育领域受到严重冲击。中小学教师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被大量下放改造,教师的进修培训基本陷于瘫痪,制度化建设也就此停止。

二、改革开放后的法制化阶段(1977-2000)

1.从《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到《专业合格证书》

十年“”导致我国中小学师资水平大幅下降。1977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师资培训工作座谈会。同年12月2日,下发了《关于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要采取多种形式,使现有水平较低的教师绝大多数达到合格程度;要尽快建立和健全省、地、县、公社和学校师资培训机构;高等和中等师范学校都要承担培训在职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做好师资培训规划。1980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该《意见》从培训规划制定、培训机构建设、教学计划统一、考核制度建立、办学条件改善等各方面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做出了全面细致地规划和指导。

1981年,教育部在江西召开了全国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工作会议。会议针对当时初中和小学教师的实际状况,确定“缺什么,补什么,首先过好教材教法关,然后再进行系统进修文化专业知识”的指导思想。这一时期,各地采取各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现行教学大纲和教材”,过好“教材关”是此期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

1982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试行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本科教学计划的通知》;同年8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试行小学教师进修中等师范教学计划的通知》。1986年2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意见》中对师资培训的任务和要求、渠道和形式、培训质量、办学条件等做出全面的规划和要求,是“七五”期间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纲领性文件。

1987年12月,国家教委发出通知,决定从1988年起,根据《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有计划地进行中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培训。该办法规定,凡是不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首先必须获得《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成为一名有资格被聘任的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系统学习和提高,然后申请参加《专业合格证书考试》。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通过进修取得合格学历。

2.从“学历教育”到“继续教育”

1990年12月,《人民教育》刊发《把继续教育作为今后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文章提出,随着我国教师学历合格率的提高,培训工作应由学历教育转移到继续教育上来。文章指出,要注重提高教学能力,防止将继续教育异化为不是学历教育的学历教育。一年后,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见》,正式提出要有步骤的将小学教师培训工作重点从学历达标转移到开展继续教育上来。要通过开展新教师见习期培训、教师职务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等形式,使每个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从中成长出一批教育教学骨干,有的要逐步成为小学教育教学专家。对中学教师的培训,1992年5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学教师学历培训步伐的意见》,要求建立函授、卫星电视教育、自学考试“三沟通”的培训方式,最大限度地把不具备合格学历但能参加自学的教师组织起来,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分期分批进行培训。

1993年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到本世纪末,通过师资补充和在职培训,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标准,小学和初中教师中具有专科和本科学历者的比重逐步提高。”这一纲领性文件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的目标、途径,成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1996年9月,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九五”期间,对不具备合格学历的中小学教师,仍按国家规定进行相应的学历教育,学历合格后,必须不失时机地将培训工作转移到继续教育上来。

3.从《教师法》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199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正式实施。《教师法》明确规定:“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是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各级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次以法的形式对教师继续教育做出明确规定,为建立和完善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师资培训制度奠定了法制基础。

1999年9月13日,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该《规定》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培训”;“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应采取措施,依法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规定》还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类别、组织管理、条件保障、考核与奖惩做了具体规定。这是一部完整的规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行政法规。

可以看出,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特别是《教师法》、《教育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开始走上法制化道路。

三、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教育模式创新阶段(2001-)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04年2月1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一场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也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与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现代远程教育

2003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教师网联计划旨在以现代远程教育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机构)的积极性,整合资源,构建以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为主体,以高水平大学为核心,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服务支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系统(人网)、卫星电视网(天网)与计算机互联网(地网)“三网”相融通,学校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等各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沟通,系统集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国城乡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

2004年2月2日,教育部公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重点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中小学初步建立远程教育系统运行管理保障机制“。2004年8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公布了《关于支持“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展远程中小学教师非学历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继教网是经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批准创办的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开展继续教育的大型专业网站,是教师网联的专业培训网站之一。师范教育司支持继教网在教师网联计划的总体规划下,选择全国部分地区开展远程教师非学历培训的试点工作,为加快推进教师网联计划,大规模开展远程教师非学历培训积累经验,探索运行机制。

2.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资培训机构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学校发起与组织,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注重教师教、学、研的时空统一,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

在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未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适应我国地域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教师离职学习存在较多困难等实际情况,成为一种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的培训方式,并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校本培训的课程一般分为五大模块:(1)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2)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名家教学风格;(3)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4)现代教育技术;(5)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及教改信息。

经过多年的实践,校本培训制度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全国范围内涌现了大批校本培训的成功案例。以“中国校本研修网”为龙头,包括“新思考”网站在内的网络研修,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跨校、跨学科互动交流、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等提供了新的重要平台,也为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最直接的目标是帮助在职教师更好地履行其教育职责。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围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而展开的,而中小学教师本身却始终只是作为教育的对象,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状况,直到校本培训启动后才开始有所改变。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中小学教师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是激发中小学教师创造力的过程,也是中小学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给中小学教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尊重中小学教师的生命价值,尊重中小学教师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刘君.教师培训:引领教师自主成长的阶梯--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问题与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蒋媛媛.1978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研究--价值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3]李新宇.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进程和新的使命[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4-17.

[4]王全乐.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的历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5(5):65-68.

[5]余柏民.我国解放以来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回顾与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7):37-43.

[6]江山野.中国教育事典(中等教育卷)[Z].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465.

推荐访问:继续教育 高职 计划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五篇】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精选5篇) 高职继续教育学院怎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