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关键词:苏州产业转型人力资源管理1.苏州的产业结构概况苏州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同时也是个制造业大市。苏州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苏州工业总产值2.37万亿元,其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力资源转正工作总结【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人力资源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苏州 产业转型 人力资源管理
1.苏州的产业结构概况
苏州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同时也是个制造业大市。苏州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苏州工业总产值2.37万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3万亿元。优势行业、新兴行业、民生行业和高技术行业成为带动工业经济走出低谷的主导力量。电子、纺织、冶金、化工和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8%。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921.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1%。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智慧电网、新型平板显示和传感器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056亿元。
2009年经济指标中,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第5,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 4 位,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重1.8%,第二产业占58.8%,第三产业占39.4%。从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看,苏州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2.产业转型中的重要问题
应该看到,苏州的经济总量虽大,可真正的自有品牌、行业标杆企业却寥寥无几。从产业结构分析,苏州的工业企业中仍有不少是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低端加工企业,劳力需求高、资源能耗大、效益产出比低,这些企业在产业产值里仍占有一定比重。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由高能耗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处在全球制造业生产链低端的“代工模式”,转型成为其内生的迫切需求。相应的,人力资源的主体也由生产领域的劳动力资源转变为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新型人才。如何应对当前经济环境下对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需求,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就成为产业转型中的重要问题。
3.产业转型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苏州这个全球投资热点积累起相当的工业规模和经济底蕴后,地方经济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的需要逼着苏州转型。转型促使地方人才结构调整,而人才结构调整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携手并进确保了这两种力量在动态调整中保持着平衡。
3.1产业转型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1)社会层面上,苏州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制造业容纳了绝大多数的人力资源(劳动力)同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而在低碳经济要求下,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能适应产业高?化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人力资源的主体无疑将会转变为集中在高新技术行业及服务业的新型复合人才。这是城市为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结果。
(2)企业层面上,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而言,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将主要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旧有的简单人事管理将向适应地方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再向人力资本和人才资产升级;
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薪酬和绩效管理将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新趋势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保持灵活性、信息化等。
3.2人力资源对产业转型的作用
(1)人力资源是产业转型的支撑。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加快优化升级新阶段,复合型、高素质、具备各种复杂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对设备更新、产品创新、及管理革新和工艺水平提升、效益增加至关重要,在满足当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要求方面具有支撑作用。
(2)人力资源是产业转型的原动力。企业要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劳动密集型”向中高端“资本、技术密集型”、从加工生产向研发设计转型,离不开人才的推动。新型复合人才的进入不仅能改善生产流程,大幅提高生产率,而且还能带来节能理念和减少原料损耗,使资源得到更合理利用同时保证产品品质,促进绿色生产,实现经济增长的绿色稳步提升。
4.产业转型形势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4.1地方政府层面的人力资源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培养人力资源。政府应着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立促进各类人才成长发展的管理体制,以适应产业升级的转变;
开发高等教育,重视通识人文,培养国际宏观视角;
推动产学交,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资源整合,推动产业升级;
结合地方特色,提高对人才的激励力度,促进地区发展。
(2)制定中长期人才开发规划,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产业升级需要大量创新型、科技型、技能型人才,制定中长期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人才结构应作战略性调整,一是在加强人才教育、培训一体化,畅通进修管道的同时,对不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各类培训进行疏导压缩;
二是对各类业已过剩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转岗培训。
(3)完善人才市场调节体制。进一步完善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和网络服务系统,实现与全国其它省市乃至海外的人才信息网络对接,实现人才市场“大整合”。注重构建对周边地区人才供求调剂作用较大的区域性人才市场,把人才的市场配置与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人才市场机制的完善,使人才流动更畅通,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4.2微观企业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
(1)着力提升高层管理者素质。古语云:“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企业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将帅和灵魂,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对企业高层的管理提升既迫切又重要,也是企业兴旺发达,立于不败之地的希望所在。首先,应促使高层管理者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其次,企业内部应采用科学的考评机制,绩效考核,评估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最后,引进竞争机制,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能,优胜劣汰。
(2)营造利于创新的管理氛围。转型发展时代,创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词,企业的发展需要这一理念来驱动。而无论是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还是企业的管理创新,都以人力为依托。因此,营造一种利于创新的管理氛围,给员工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气氛,激发员工的创造欲,企业才能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抓住蕴含其中的商业机遇。
(3)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人力资源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石,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要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建立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防止人才流失;
为员工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满足员工自我提升需求;
搭建内部竞争上岗平台,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等。
5.结语
苏州的产业转型是内外环境变化的迫切需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这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人力资源作为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产业转型升级条件下,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都是保证其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因素,做好其管理至关重要。适当、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必能激发出企业和地方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参考文献:
[1]毛蕴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港口经济,2009年7月.
[2]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一般规律研究,商业研究,2008年2月.
人力资源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杰克?韦尔奇曾说过“人力资源负责人在任何企业中都应该是第二号人物”,但在中国99%的企业都做不到这一点。原因很简单,人力资源部没创造这么大的价值――业务增长很快,但人力资源总在拖后腿。有人说人力资源部是“秘书”,有人说人力资源是“警察”,在中国,真正认为人力资源部是“业务伙伴”的,凤毛麟角。
而当前,人力资源转型、业务伙伴、共享服务中心等词汇,成为业界流行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人力资源转型,希望提供转型使人力资源部门成为“战略业务伙伴”,从而提升人力资源职能对企业的价值。
二、必要性
很多企业产生人力资源转型的想法,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第一,人力资源对业务的支持力度小。业务发展较快,人力资源工作无法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更多时候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对业务不能提供咨询与指导。第二,人力资源的专业能力不足。无论是经理人还是员工,大都认为人力资源是以处理事务性工作为主,很少涉及战略或业务相关的工作,往往得不到他们的认可。第三,人力资源的工作重点不突出,效率低下。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都存在着这种现象:人员处于“忙、盲、茫”的状态,而业务部门又认为人力资源人员冗余、重叠。第四,人力资源管控思路不清晰。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出现了各种问题,常常出现“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现象,总部与下属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矛盾重重,相互不配合。第五,人力资源政策与制度落地困难。按职能模块模式开展工作的被动式管理思路,导致人力资源与业务的距离相对较远,推出的政策常受到业务部门的抵触。
三、面临的问题
归根结底,人力资源的转型需求,往往是基于当前处境:离业务太远,不了解业务的需求,因而无法对经理人与员工提供咨询与指导,同时,又缺乏专业性,只能从事务性工作的角度帮业务解决相对较低层次的问题,因而价值得不到业务部门的认同,地位自然不高。
然而,通过以上的思考,虽然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人力资源转型需求,但没有真正意识到?D型对于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深层次价值,更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现实困境,即使将转型为BP模式,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必然难以达成所期待的转型效果。
四、转型思路
因此,人力资源转型,决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要让转型真正见到实效,真正为企业的业务战略落地起到促进和支持作用,就必须分析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核心问题,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优化思路,理清人力资源战略,再配合提出转型思路。
(一)诊断调研,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核心问题
人力资源的诊断调研,不应仅限于从人力资源职能的角度出发,更需要从人力资源对企业战略、业务和组织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对企业战略落地的支持作用,对业务运营的支撑作用,以及对组织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分析人力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二)理清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明确人力资源转型的核心思想。
在明确人力资源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后,应进一步澄清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只有战略足够清晰,才能科学设计人力资源转型的目的和思路,从而使转型真正解决企业深层次的问题。
人力资源战略的提出与业务战略是密不可分的,必须将业务战略转化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挑战。例如,以技术为导向的业务战略,对于人力资源而言,其挑战则在于人力资源如何有效实现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三)优化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
人力资源部的组织结构一般都是按照传统的“职能式”,即招聘、培训、薪酬、绩效等,这只是体现了人力资源自身的职能,不能很好地为人力资源的客户提供针对性服务。因此,从组织结构的角度,人力资源转型实际上是转变为从“客户”角度出发,形成内部高效的相互支撑的组织结构,即所谓“三支柱型”人力资源组织结构。
实际上,三支柱组织结构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几个阶段循序渐进式的达成,首先,在保留现行组织架构不做大的调整的前提下,将相关功能进行分离;
第二,待初见成效时,开始分步骤逐步剥离,形成“三支柱”的雏形;
最后,待三支柱模型已具备基础,人员的能力已经形成时,真正落实“三支柱”架构。
(四)优化人力资源政策与管理体系的设计过程
人力资源转型过程中,应配合人力资源战略,不断进行人力资源政策与管理体系的完善,使人力资源各项政策真正满足业务战略的需要。首先,根据业务部门对人力资源政策与管理体系的了解、推进力度等的分析,有效获取业务需求,以及如何推进人力资源政策;
其次,根据人力资源政策与管理体系落实效果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设计人力资源政策与管理体系;
根据人力资源政策与管理体系的工作效率的分析,确保工作高效开展,使经理人与员工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取人力资源服务。
(五)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和服务水平
为确保人力资源政策与管理体系的落地,需要对人力资源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按照“三支柱”模式,建立相对应的业务流程。企业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系统帮助提升人力资源的工作效率,对于人力资源流程持续关注和优化,是实现人力资源转型落地的关键途径。
人力资源流程设计与优化的关键,是按照人力资源三种角色设计相应的管理流程,并按角色将流程整合起来,从而实现人力资源业务的整合。
(六)优化人力资源人员专业能力,强化业务支持力度
人力资源不同角色,应明确其相应的专业能力,并设计能力提升的训练课程,以支持各方面人员的能力提升,从而强化对业务的支持力度,这是人力资源转型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针对各种角色设计相应的专业能力,并提出能力提升训练方案。这也是人力资源转型落地的关键内容,通常,需要按照不同角色,根据企业的特点和战略,设计相应的人力资源专业能力,并设计能力培养方案。
五、结语
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模式的转型,可以使人力资源部门将工作重心从原有的事务性工作向战略性与咨询和设计类工作转变,从而加强人力资源部门对业务的支持作用,提升人力资源的定位,这也是人力资源转型的核心。
人力资源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人力资源部主要负责人力资源开发和实施,中层领导班子的建设与管理,劳动、人事、工资、保险、专业技术职称、职业技能鉴定、员工教育培训、人事档案、劳动保护、离退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一、实习目的
熟悉现实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体系和管理流程,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并在工作中学习新知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提升,以指导未来的学习重点和发展方向。
二、实习时间 2010.09.01
三、实习单位 石家庄君豪网络设计有限公司
四、实习内容
(一)日常人事变动的手续办理
日常人事变动主要有员工新进入职、离职、岗位调动和适用转正,这些工作都是人力资源部最基础的人事管理,根据所在岗位的职责要求和工作流程,可以总结为以下主要内容:
1.入职
(1)核实入职者的身份,检查其是否带有身份证,学历证书,身份证。
(2)收取入职者的身份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及其他相关资格证书的复印件,没有复印件的提供复印,同时向入职者提供试用版的《新员工入职指引》并简单介绍操作流程。
(3)提供《录用审批表》给入职者,让其拿到所入部门请部门领导审批。
(4)经部门经理审批后,收回《录用审批表》,检查填写是否规范、完整。
(5)指导入职者签订《劳动合同》,需要签订保密协议的岗位同时要签订公司的《保密协议》,办理厂牌、工作证。
(6)签订完成后,再次检查入职者材料(应聘登记表、录用审批表、合同/保密协议、照片、身份证复印件、学历/资格证书复印件、内部人才推荐表)是否齐备。
(7)将新入职者材料交予招聘主管和经理审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确认。
(8)经审批通过的通知来上班。
2.离职
(1)提出离职申请的员工,至人力资源部领取《辞职申请书》。
(2)经部门领导审批、签字同意后,收回《辞职申请书》并提供《离职交接表》与离职员工,简单交代其去各部门办理工作交接。
(3)待离职员工办理完毕上交《离职交接表》时,检查各项交接工作是否交接完毕,相关的各部门是否已签字确认,确认办理完全后,收回其厂牌、工作证,签字确认。
(4)将离职人员资料交给经理审批,审批完成后录入本月人事报表离职员工名单中,完成后将离职员工资料归档。
3.转正
(1)按合同约定转正时间到期的或申请提前转正的人员,至人力资源部领取《普通员工转正考核表》,并由本人写一份书面的转正申请书一并交至部门领导考核、审批。
(2)部门领导根据转正申请人在试用期内的工作表现,就《普通员工转正考核表》做出考评,并给予相关意见。
(3)经部门签字同意转正的人员将转正考核表和转正申请书交至人力资源部审批。
(4)检查上交的转正考核表及转正申请是否规范、完整,转正时间是否符合规定,部门意见是否明确,不符合或不清楚的则及时向领导请示,并与相关部门沟通确认。
(5)将符合转正的申请交予经理审批,经审批同意的录入本月人事报表转正人员名单中,完成后将转正人员的转正资料归档。
4.调动
(1)有关部门提出人员需求,由员工提出调动申请,经所在部门同意调出及接收部门考核同意接收后,至人力资源部领取《岗位调动申请表》。
(2)由申请人填写岗位调动申请表,交至调出部门和接收部门审批,并由两部门写明调动时间和调动前后的薪资及考察时间。
(3)经相关部门签字同意后,调动申请表交至人力资源部,核实调动是否符合规定、相关部门是否确认清楚。确认后,交至人力资源部经理审批,经审批后录入本月人事报表岗位调动人员名单中,录入完成后将岗位调动者的资料归档。
(二)招聘
1.网上筛选简历
公司目前的招聘需求比较大,在石家庄搜才网站上的招聘岗位和需求人数比较多,每天都会接收大量应聘者投递的简历。因此,筛选网上投递的简历也是一项关键重要的工作。主要是一些不是很关键重要的岗位,自己可以尝试着筛选。筛选简历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岗位的职责和任职要求,例如相关工作经验、年龄、专业及其他关键因素,初步筛选出比较符合要求的,然后再进一步的甄选、面试。
2.电话预约面试
在通过第一轮的网上筛选简历后,接下来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电话预约求职者做进一步的面谈。符合岗位要求的应聘者的简历需先下载打印、整理,然后根据主管的要求进行电话预约进行下一步的面谈。在电话沟通中主要是简单介绍公司现状、工作要求、薪资待遇、面谈时间地点及乘车路线等基本情况。
3.接待应聘者者
每天来公司应聘面试的人都比较多,包括经过简历筛选后电话预约的、看到招聘信息直接过来的以及通过本公司员工推荐的。接待工作主要是问清来访者的来历,同时提供相应的应聘登记表与应聘者,有学历要求较高的岗位须提供初试测试题做简单测试,并指导其如何填写表格。有些需要现场考试的岗位或是来用人部门复试的,要带其去相关部门安排考核或复试。
4.面试
对一些非重要的岗位进行初步的面谈,主要是简单了解应聘者的工作经历、主要工作技能、态度、心态及交流沟通等方面的信息。
五、对石家庄君豪网络设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建议:
人力资源部是从之前的行政人事部更名而来,把“人事”转变为“人力资源”是一个战略性转变。人事工作包括人员的招聘、员工的档案管理、合同管理、薪资福利的制定计算与发放、考勤及休假管理工作等。现将“人事”的概念提升到“人力资源”的高度,则以上的工作只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完整的人力资源工作还应该包含更多的内容,包括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的职位体系、培训开发体系、职业生涯规划,绩效管理体系、薪酬管理体系,建设并完善企业文化,并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就有着战略性的意义。可以看得出,人力资源部正在积极地向“人力资源”方向转变。组织架构的趋向合理、职位体系的完善、绩效管理体系的引进、员工的一系列培训工作、企业文化理念的建设及改善,这些都足以说明,变革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着。
人力资源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呼和浩特市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把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设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形成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和新机制,为呼和浩特市经济起飞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契机和条件,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东部产业转移特点和趋势
(一)东部地区产业发展形势
针对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得出两个基本判断:一是生产要素和产业向东部集中的趋势。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和主要产业在进一步向东部地区集中。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汽车和装备制造业等生产能力都在向东部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集中。二是面临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目前,东部地区某些产业的过度集中导致土地和能源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出现企业规模投资边际收益递减,产业集聚不经济的现象,东部地区需要适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转移传统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二)东部产业转移阶段性问题
东部产业发展正处在集中和转移并存的阶段,产业集中不断深化,新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同时,一些产业正逐步向外转移和扩散。
(三)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类型
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主要是依托中西部地区的能源、自然资源、初级劳动力丰富和优惠的政策的优势,向中西部转移能源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
(四)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扩散方式
就转移的区域选择来说,一是区域内就近转移,由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
二是通过与相邻的中西部地区实行跨区域合作,带动产业转移;
三是针对中西部较远地区主要中心城市,实行点对点的产业转移,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当地市场。就产业转移的方式来看,主要是直接投资设企、兼并当地企业和与当地企业合作等方式展开,企业整体搬迁、企业总部迁移、核心管理部门迁移、研发基地迁移较少,扩张型迁移较多。企业生产以成品组装和单环节的生产加工为主,上游工业原料较多,配套产品和高端产品较少。
二、呼和浩特市2004~2005年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特征分析
(一)2004~2005年利用区外国内资金现状
呼和浩特市2004~2005年区外国内引进资金总共到位221.9亿元,其中2004年79.7亿元,2005年142.2亿元。按资金来源地、项目投资规模和投资领域分析呈现以下特点:
1.资金来源地数目较多,东部地区是资金引入重点区域,详细情况见下表: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从北京、河北和天津环渤海经济圈引入资金最多,占区外国内引进到位资金总额65.6%,长三角为15%,珠三角较少为4.4%,三大经济圈占资金总量的85%。
2.大项目投资资金所占资金总量的比重高,主要集中在投资8000万以上的项目方面。
根据表二可以看出,2005年与2004年相比,500~8000万元项目的数目和投资总额明显下降,8000万元以上项目的数目和投资总额明显上升。从两年总的情况分析,8000万元以上到位资金占到到位资金总量的72.8%,8000万元以下的其他项目投资规模都低于10%,尤其是2005年,资金到位的1-10亿元项目有53项,资金总额50亿元左右;
10亿元以上的有12项,资金总额76.6亿元。
3.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小。
第二产业到位资金总额213.4亿元,占国内区外到位资金总额的93.6%,其中,工业占第二产业到位资金85.7%,建筑业占14.3%。工业中制造业和交电气及水供应业为资金主要流入领域,分别占35.5%和39.3%,这说明资源能源产业和依托其上的制造业具有很强的吸纳资金的能力。
4.从合作形式上看,以独资和合资为主体,呈现独资下降和合作上升的趋势,尤其合资资金总额从2004年的35.4%上升到2005年的40.2%。
5.从投资性质上看,民营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是投资主体,国有企业所占份额较小,但上升幅度较大,从2004年的6.3%上升到2005年的16.9%。
(二)2004~2005年承接区外国内产业转移的特点
通过分析2004~2005年利用区外国内资金现状,承接外部产业转移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产业转移来源地就近特点明显。从北京、河北和天津环渤海经济圈引入资金最多,占国内区外引进到位资金总额65.6%,山西占4.6%;
长三角经济圈占15%,珠三角经济圈占4.4%。二是外来产业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能源资源型产业,已经或正在形成我市的支柱产业。三是外来产业转移呈现大项目投资为主的特点。8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成为投资的主体形式,这说明呼和浩特市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具有资本密集型的特点。四是转移来的企业以新建为主。目前呼和浩特市市承接的外部转移项目中,普遍是新建形式,扩大了相关行业的产能,利于形成规模经济。
三、影响呼和浩特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本因素分析
(一)区位和资源分析
在中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市区位和资源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比较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拥有面向俄罗斯和蒙古巨大的境外市场、国内环渤海经济圈市场和区内“呼包鄂”人口超过600万人,GDP接近3000亿的城市群市场;
农牧业资源丰富,尤其在奶牛和肉羊饲养、马铃薯和玉米种植方面形成规模优势;
城市周围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较多,现有10个各具特色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其中有一个部级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
周边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水资源较为丰富,电力供应充足,目前已经建成的总装机规模为600多万千瓦,是北方重要的火力发电基地;
大理石和硅等建材原料丰富。高级经济发展要素中的通信、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初级劳动力资源数量大,高级人力资源在区内具有比较优势,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多,但研发能力不强,科研成果的市场化缓慢,与当地产业发展衔接不够紧密。
(二)产业基础分析
呼和浩特市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乳业、电力和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的优势产业,生物发酵和制药、机械制造和冶金化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部分产业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正不断发展壮大,如乳业、电力和发酵产业;
还有一些正在形成,如冶金化工和电子信息产业。总的来说,呼和浩特市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但是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产业分工和结构层次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一,电子信息产业和机械制造业缺乏相关的配套产业和研发中心,主要从事组装加工生产;
第二,围绕电力、发酵制药和化工冶金原材料生产的下游产业还没有建立起来;
第三,与上述产业发展相关联的金融业、信息咨询和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政府的服务功能和政策环境分析
随着呼和浩特市经济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政府的职能不断转变,管理社会经济发展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政策制定和贯彻坚定有效,政府诚信度不断提高,为外来投资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但是,在招商引资工作开展中,出台政策和采取的措施较多关注提供土地,税费减免,简化项目审批登记手续等方面,而在针对企业的服务和发展软环境的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政策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在投资和初步发展阶段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呼和浩特市拥有良好的投资政策环境,享有国家赋予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此外,作为首府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享受自治区的提供的优惠政策,同时,市政府也积极出台了关于招商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呼和浩特市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需要进一步从国家和自治区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也需要不断调整现有政策,以适应招商引资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充分利用好政策资源优势,增强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四、呼和浩特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承接方向
1.利用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以及上下游产业,以创建优势主导产业集群为导向,实现全面提升优势主导产业竞争力的目的。
一是针对化工工业,利用东部地区的资本和技术,加快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硅化工和精细化工,重点发展聚氯乙烯、烧碱、甲醇等,大力发展聚氯乙烯及下游产品、精细化学品、工程塑料等,建设一批竞争力强的项目,形成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化肥及橡塑制品等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集群。
二是围绕电力工业,吸引一批利用电力生产为主的项目,把电力转化为工业产品,实现电力产品就近增值的目的。按照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的发展思路,积极鼓励东部地区投资深度开发利用电厂粉煤灰和节能环保技术开发领域。
三是在发酵和生物制药产业领域,引进东部地区大制药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在扩大中低级产品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品,尽快促进品结构升级,使发酵和生物制药产业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是针对电子信息产业以组装加工型为主的发展现状,通过引进东部地区的关键性生产企业、配套企业和研发中心,从产品生产低端环节向中端和高端环节延伸,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和制造延伸,形成功能齐备,产品结构互补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五是在发展和壮大机械制造业过程中,充分利用东部地区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在电气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领域,重点发展带动能力强、关联度大和产业链长的高端产品。
六是对于食品制造加工业发展,除乳业以外,积极引进东部知名品牌企业,开发利用农牧业资源,尤其是马铃薯资源和肉类资源,创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食品制造业基地。
2.抓住东部地区向外部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历史机遇,积极承接纺织业、包装业和生活日用品生产制造等各方面产业,弥补我市在这些产业方面发展的不足,同时满足本地和开拓中西部市场需求,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东部发达地区的金融、保险和物流等服务行业也在不断向外转移和扩散,积极引进东部生产行业,改善投资环境。
(二)政策建议
1.创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新优势。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整合现有工业园区和开发区资源,明确各开发区功能和发展定位,围绕主导产业,加强产业配套能力,重点利用好出口加工区,加快出口加工区建设,创造条件承接东部出口加工区转移份额。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生产业,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和完善市场中介组织,为承接东部转移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市场体系,培育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
2.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方式。招商引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积极学习外地招商引资的经验和反思自身的发展过程,建立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招商引资的能力的机制,是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提高招商效率的关键。积极开展政府之间的跨区域合作,与东部地区的发达城市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促进这些城市对我市产业发展和投资环境状况的全面了解,借助当地政府推动合适产业向我市转移。尝试利用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和企业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继续加强对大企业招商工作力度,同时积极探索面对分散的中小企业招商引资的工作方法。针对重点招商引资区域,尝试利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强与区域内产业合作发展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合作,积极同部分开发区、工业园和产业集团建立合作关系,扩大招商引资的联系渠道和信息源。
人力资源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
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过程,既是发展阶段因经济增长不断跃升的过程,也是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发展阶段的转换,要求经济的转型升级;
而经济的转型升级又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推动发展从较低的阶段跃升到较高的阶段。
第一,结构调整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围绕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转型升级是中国在竞争中取胜的根本需要。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结构调整迅速被发达国家当做应对经济衰退的重要举措,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重拾实体经济。美国先后了《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
英国加大了创新投入,支持九个创新制造中心建设。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了各自的工业振兴计划。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各国都把技术创新作为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手段,力争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技术制高点。
第二,人口年龄结构正在经历转折性变化,靠资本高投入、劳动力充足供应且低成本实现增长的模式难以维持。近几年,我国正逐步迎来人口年龄结构的重大转变。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下降。数据显示,我国15―60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2012年第一次出现354万的绝对量下降,而且预测至2020年都将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量下降,以及城市生活成本的大幅提升,劳动力成本将继续上升。其次,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人口抚养压力开始上升,超高储蓄将逐渐成为历史。
第三,资源、能源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的环境污染已经逼近人民群众可承受的极限,推动集约发展、清洁发展事不宜迟。经过30多年的高强度开采,国内部分资源和能源已经接近枯竭,资源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已经非常之高。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国际资源能源市场争夺战将日趋激烈,资源、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低价时代将很难再现。资源、能源高消耗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随着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环境污染的容忍程度也越来越低。
经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首先,国内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依然偏弱。国际金融危机后,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前年我国出口增长仅7?郾2%,去年1―11月份累计增长8?郾3%,与过去年均超过20%的增速相差甚远。在外需不断下滑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需要更多地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刺激消费需求,但是效果并不理想。2012年消费需求所占比重比前些年有所提高,达到49?郾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低20到30个百分点,而且消费比重的提高还有出口、投资增长幅度下降的因素。培育国内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真正发挥主动力作用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二,资源、资本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低成本的要素投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没有实质性的转变。2012年,我国能源消耗量达到25?郾3亿吨国际标油,超过美国同年的14?郾5%,约占世界总消费的20?郾3%。在我国人口红利减弱、耕地红线逼近、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由于对自主创新重视不足,我国产业发展缺乏核心技术,长期依赖外来技术,我国的创新系统未能提供支撑增长的新动力。
第三,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已经取得新进展,第二产业比重已经从2006年47?郾9%的峰值下降到2012年的45?郾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高。技术附加值较高的复杂资本品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能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高端原材料等大多需要进口。
第四,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已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是,这个框架还不够完善,其中,最突出的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尚未完全厘清。一方面,政府在投资项目审批、要素价格管制、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越位”的情况,抑制了市场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这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要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居民消费占总需求的比重,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形成消费与投资协调、内需与外需协调、一二三产业协调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结构,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组合驱动,转向更多地依靠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
首先,转变发展观念,正确把握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客观事实,如果再像过去那样“铺摊子”、“上项目”,不仅资源、资金、市场等各种关系都绷得很紧,不利于转型升级,而且会留下很多后遗症。要彻底转变发展观念,摒弃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的错误思维,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有效益、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处理好短期政策目标和长期经济发展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深化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效应消化期,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关系,宏观调控政策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既要熨平短期经济波动,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充分就业,防控风险、守住底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又要服务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和创造活力,提升经济潜在增长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三,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要牢牢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加快构建与绿色发展、新能源、信息化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要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土地等领域政策的协调性,引导更多生产要素投向实体经济和创新领域。要大力强化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提高环保标准,严格环境监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增长点。
推荐访问:转正 工作总结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转正工作总结【五篇】 人力资源转正工作总结(精选5篇) 人力资源转正工作总结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