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银行志愿者工作总结【五篇】

时间:2024-02-16 12:19:02 来源:网友投稿

银行志愿者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年初以来,区两委办为了进一步规范全区志愿者的活动,提出了在全区开展道德银行储蓄活动。街道党工委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在区两委办的具体指导下,于…日率先在全区召开了启动仪式,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银行志愿者工作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银行志愿者工作总结【五篇】

银行志愿者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年初以来,区两委办为了进一步规范全区志愿者的活动,提出了在全区开展道德银行储蓄活动。街道党工委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在区两委办的具体指导下,于…日率先在全区召开了启动仪式,成为东北首家道德银行,道德银行储蓄活动得到了辖区广大志愿者的积极响应。截止目前已发展道德银行储户2150名,其中最小的的年龄仅7岁,最大的87岁,现已发展社区工会、花卉协版权所有!会、书画协会、科普小组、商家、青少年及幼儿、大学生等九多个储蓄所。志愿者为社区提供了124610小时的服务;
为社区建设及发展提供了20多万元的资金;
为居民办好事解决生活困难4560件;
志愿者中为社区及居民服务时间最长的近580个小时。道德银行储蓄活动虽不是我们首创,但是我们率先在全国完善了道德银行一系列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并针对广大居民中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志愿者结合自己的特点先后组建了维修家电、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法律咨询等十几个便民服务小组,并在全省率先开办了志愿者便民服务110,由于我们坚持从规范志愿者队伍、建立长效机制、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吸引了辖区广大志愿者的积极参加,并以50多个协会为载体,使志愿者的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在各项活动中也使志愿者及广大居民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使…社区文明城区创建的整体水平又有了新的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率达90%以上,在社区真正实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型人际关系。由于我们道德银行储蓄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月末,中央文明办在验收…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对我街道的道德银行储蓄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10月21日副省长、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副组长矫正中在共筑诚信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向全国介绍了我街成立道德银行的经验,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上海卫视、吉林电视台、长春日报等省内外几十家新闻媒体报导了我街道德银行储蓄活动78次、编辑专题片8个,姜春云、费孝通、顾秀莲、中共中央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我街检版权所有!查工作,对道德银行储蓄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湖东社区花卉协会由于广大志愿者的工作被评为全国志愿者先进单位,志愿者的活动带动了街道办事处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银行志愿者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2.6 上海市信息委《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将通过国有企业集团及政府采购等多方面力量促使中小企业建立信用制度。鼓励中小企业在参加政府采购时,主动提供信用服务机构出具的信用产品,争取优先获得政府采购合同。政府在审批资质、优惠政策或资金支持的申请时,对能够提交信用报告且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中小企业将予以优先考虑。

2.9 上海保监局召开上海市保险工作会议,市金融服务办副主任季文冠出席会议并讲话,在沪各家保险分公司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2006年上海保险业工作情况,部署2007年上海保险业工作任务。重点推进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市政府23号文件精神,努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完善监管手段,加大监管力度,增强保险业风险防范力;
三是强化诚信建设,增强保险行业公信力;
四是加强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2.13 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第一家贵宾理财中心――静安支行辖内市中支行正式对外开业,这标志着该行个人理财业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所有中外资银行都将在统一的条件下开展业务,个人高端客户已经成为众银行竞争的焦点。为此,该行以销售建行产品为手段,以个人综合理财业务为目标,培育、发展、维护建行高端客户。

2.25 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向上海市捐赠了120万元保险金额,以保护志愿者服务时可能受到的伤害。这是上海首次推行“志愿者”险。该险种主要覆盖了包括上海浦东大道、浦东南路在内的60个“文明示范路口”,是为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时可能发生的撞伤、打伤等意外情况而设立的。

银行志愿者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时间银行;
养老模式;
循环互助;
社区养老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111-2

0 引言

调查分析显示,十堰城区老年人口在2030年将增长至40.7万人,因而十堰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本项目通过社区实地调查,在掌握了十堰市居民养老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调查居民对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认识,对这种养老模式在我市开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为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十堰市养老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1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项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十堰市区5个小区和3个人口集中场所中年龄在20岁以上的市民。5个小区和3个人口集中地分别是:三堰燕林社区、二堰富康小区、52厂小区路北社区、太和小区、吉祥小区和火车站广场、赛武当广场、六堰人商广场。由于“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是一个新的概念,在问卷调查之前,我们团队首先在小区内进行了相关的宣传,通过团队成员认真细心的讲解宣传后,多数居民表示对这种养老模式十分期待,从而使我们的问卷调查开展得更有意义。

2 调查内容与结果

2.1 被调查居民的一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男女比例各占一半,性别比例客观全面。被调查人群的年龄分布为:25-45岁人口占34.40%,46-60岁人口占26.32%,60岁以上人口占27.63%,调查主体为正在面临养老或考虑自身、家人养老问题的人群,符合问卷调查的主要群体。被调查人群的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下的占83.00%,被调查群体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这种新的养老模式认识和接受以及固有观念的转变比较困难。被调查主体的职业分布为:机关企业单位人员占24.56%,专业技术人员占19.41%,商业、服务人员占18.42%,其他21.49%。职业分布较全面。被调查人群的年收入普遍集中在3万以上,达到十堰市平均收入水平,基本的生产、生活、医疗等得到保证,使居民能更好地参与到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中,从而推动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发展。

2.2 居民参加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意愿

2.2.1 居民参加志愿活动的意愿调查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愿意参加志愿活动的有160人,占70.18%。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都乐于去帮助身边的人,尤其是正在走向老龄化的群体,希望从众创、众帮、众扶、众筹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和满足。显现了十堰市民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美德。不愿参加志愿者活动的68人,占29.82%,主要原因一是工作和家庭负担较重,没有时间参与。二是部分被调查者因为自身身体状态差而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但这部分人群中大多数人还是表示有帮助身边人的意愿。

2.2.2 居民参加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意愿调查

性别与意愿呈正相关,男性比女性更愿意参与到时间银行养老新模式中来。究其原因,一是从社会学角色理论来看,我国的男性传统上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社会责任,是强者和社会家庭的支撑者,对社会公益服务义不容辞;
二是我国家庭结构运行传统上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在退休后主事业告一段落,如果身体状况良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继续投入到社会活动中来。

2.3 居民养老方式调查

目前在十堰市居民的养老方式中,家庭养老模式占63%,社区养老模式占24.56%,养老院模式占12.28%。这应该是目前中国养老形式的缩影。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敬老养老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逐渐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因此,目前中国的家庭养老出现问题。需要有新的养老方式进行补充。

2.4 居民对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认知

2.4.1 居民对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知晓程度调查

83.3%社区居民表示没听说过此种养老模式,15.79%表示了解一点,仅有0.91(2人)表示比较了解。了解较多的人群集中在25-45岁年龄段。针对年龄与了解程度两个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得出:r=0.320, p= 0.000 (P

2.4.2 居民对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可行性的认知

居民普遍认为,这种模式主要有助于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影响青年人养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品质、利于邻里关系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问卷设计的4个选项的比重均相差不大,可见“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从全面的角度阐释了实行这种模式对全社会影响程度远大于它解决养老问题的本身,是一种比较有意义、有价值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群众对它的期望较高。

关于“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缺陷”,26.05%认为“参与人数少,普及程度不高”,21.63% 认为“存在管理的随意和无序现象”,18.60%认为“兑换方式困难,无法实质运行”。可见,加强对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宣传、加大法律保障力度、完善管理方式和存储方式是推行这种模式运行的主要解决的办法。

2.5 居民对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运行主体的认识

调查显示,居民认为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运行主体应是政府的占71.05%、民间公益机构的占20.61%、企业主的占8.33%。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收入的受调查对象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差异不明显。绝大多数受调查对象认为政府应是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运行主体,说明民众仍然认为养老问题是政府的主要责任;
接近1/4受调查对象认为该模式由民间公益机构运行,是因为时间银行的性质是互帮互助的公益服务,由民间公益机构开展能更好地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少数受调查对象认为企业主应是该模式的运行主体,体现的则是健全、高质量的第三产业性|完善的养老服务的重要性。综合分析,居民普遍希望时间银行是依托政府主导,社区开展,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养老服务机构。

3 分析

3.1 加强宣传,转变社会观念,促进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推行

调查显示,由于“时间银行”是个引进概念,国内对于时间银行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集中在时间银行的观念分析和理论阐述,缺乏对具体实施时间银行的实践指导。很多居民对这种养老服务模式的理念认识存在偏差,观念仅停留在“帮扶老人”这个层面,忽视了志愿服务需求和供给主体的多样化。此外,我国志愿服务队伍的构成局限于少数几个群体中,而且志愿服务对象也只是简单地定义为弱势群体,这种对供需多样化的忽视抑制了中国式“时间银行”的全面、健康发展。建议加大宣传,开展试点,探索建设中国特色“时间银行”,一方面从志愿服务资源供给角度考虑,鼓励各阶层的公众参与到志愿服务事业中。另一方面从志愿服务资源需求角度考虑,了解并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阶层对志愿服务的需求。

3.2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明确运行主体,保障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

养老保障服务是政府社会保障的重要工作内容。一是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激励志愿者参与时间银行的政策措施,保证志愿者能够得到相应的奖励或优待政策。二是加大法律法规的建设。三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

3.3 健全完善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运行的体系和管理机制

3.3.1 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注册管理方式

①量化方式

劳动不分贵贱,劳动让生活更有价值,每个人的工作价值都是平等的。所以以时间为单位量化志愿服务的价值(1T=1H 注:T表示time H表示 hour)。以时间币的形式储存在“时间银行存储卡”。“时间银行存储卡”里面有储户姓名、签发日期、单位、服务时间、存入支出等,志愿者每次参加完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经核实后由管理人员签名认可,将服务时间(1Time=1Hour)存入服务者的时间银行账户上。

②兑换方式

用时间币的形式进行交换,储户可以采用“时间币”积分形式。积分5分息的形式计算,志愿服务或公益服务越多,积分越多。储户也可以到相关的服务机构或公益机构进行积分兑换。

③激励制度

根据志愿者个人“时间银行”记录和志愿者服务组织的业绩,用志愿服务的积分来进行会员级别的划分。共设置5个星级,分别以200T、500T、1000T、1500T、3000T的标准来进行年度评奖,先从社区再到乡镇、县机构、省国家依次评奖,颁奖。另一方面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还必须考虑到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复杂动机,根据志愿者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以鼓励各年龄阶段的志愿者都能积极参与公益服务,从而保证志愿服务的持续供给。

3.3.2 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管理机制

要制定时间银行的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及服务反馈等管理制度,统一标准。同时,要加强硬件建设,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信息化程度。因为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循环互助养老模式是建立在会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服务委托和接收任务信息的基础上,因此,要建设一个便捷化、大众化、及时化的信息系统平台,这样会员的时间存取活动才能打破社区的局限。

4 调研总结

关注社会,发现问题,探索创新是新时期大学生的责任。作为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开展此项调查,目的是在学习的同时关注时事,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养老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新形势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稀少的养老资源,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的需要,探索寻求新的养老模式已迫在眉睫。时间银行的新兴的养老模式在美国以及我国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取得成功,能否将此种方式在全国推广,需要更多的调查研究。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和暑期,查阅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收获颇丰。一是了解社会,二是对这样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进行了宣传,三是思考了如何更有效的在我国城市开展此种运行方式。无论是研究本身还是自我提高都是很有益的。但由于知识结构和研究水平的限制,研究还存在着缺陷,我们小组的全体成员将继续关注这一问题。

参 考 文 献

银行志愿者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摘要:“时间银行”模式作为一种有偿的志愿服务载体,其实质是以“时间货币”为表征的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可以实现服务者、服务对象和社区三方共赢的效果。目前我国“时间银行”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发展在政策支持、管理水平、统筹层次、时间价值、服务质量、供求关系等方面遇到了多重困境,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促进“时间银行”助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时间银行居家养老互助服务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守望互助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号:2011SJI3840003)。

[中图分类号] 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2015)01-0074-07

DOI: 10.3969/j.issn.1672-4828.2015.01.007

许加明,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社会工作实验室主任(淮安223003),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23)。

伴随着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时期。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尤其是空巢老人群体,以子女照顾为基础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现代社会的养老服务提供开始向家庭外部延伸,既能满足老年人在家养老愿望又能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老年人越来越多的欢迎。然而,居家养老在资金和人手方面的不足成为其当前发展的主要瓶颈,并因此导致了为老服务的数量少、质量低,难以全面、高效地满足老年人在家养老的服务需求。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探索以低成本获取高效率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一种新型的互助养老模式——“时间银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时间银行”的源起与内涵

1980年,美国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埃德加·卡恩(Edgar S.Cahn)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基础上最早提出了“时间银行”的概念。“时间银行”类似于普通银行,只不过银行中储蓄的不是金钱货币,而是“时间货币”。在卡恩看来,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劳动的价值只能用时间来衡量,时间是最公平的资产,同等时间的任何劳动都是等价的。因此,以时间作为计量标准,可以将人们每次参与志愿活动的“服务时间”存人个人的“时间银行”账户,待到自己日后需要服务之时,再从“时间银行”中支取“被服务时间”,接受他人提供的同等时间但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

20世纪末,“时间银行”开始传人我国。虽然现代意义上的“时间银行”是典型的西风东渐的产物,但其实质却是一种很常见的经济学思路和很古老的人类实践行为,即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陈功、杜鹏、陈谊,2001),只不过这里的劳动成果是以“时间货币”的形式为表征。在国内,“时间银行”又被称为“时间储蓄”,北京大学穆光宗教授较早地把“时间储蓄”界定为志愿组织通过志愿时间储蓄卡将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时问记录下来,当志愿服务提供者需要帮助时,经过志愿组织的安排,由其他志愿者无偿地为其提供服务(穆光宗,1999)。由于“时间银行”在传人我国之后,主要被运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当中,因此王泽淮把“时间银行”进行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上看,“时间银行”是指不同年龄阶段的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为自己以后享受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积累时数;
狭义上,“时间银行”是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积累服务时数,待自己年老需要服务时,享受同等时数的服务(王泽淮,2003)。总结近年来我国各地社区为老服务“时间银行”的具体实践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是以社区中的高龄和病残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低龄和健康老人为主要服务提供者,以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为主要服务内容,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和服务范围,采取轻老代际循环互助的形式开展志愿养老服务,每次服务结束之后将服务者的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并加以累计,为自己以后的养老储存“时间货币”。

一、“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优势

“时间银行”模式在原有的无偿志愿服务基础上引入了有偿激励机制,将服务者的“时间货币”作为劳动成果进行存储并加以累计,既实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付出与回报的有机统一,又不改变志愿服务的本质属性,为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实现了服务者、服务对象和社区三方共赢的效果。

(一)对服务者而言:增进了身心健康,储备了养老资本

就目前情况来看,“时间银行”助老服务的参与者多为社区中的低龄、健康老人,年轻人相对较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当老年人按照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刚刚退出就业市场之时,大多身体比较健康,生活能力也比较强,不仅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而且有很大的继续工作的潜力。长期闲居在家无所事事,往往会加重老年人退休后的失落感,进而加速身心衰老的进程。此外,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并不富裕,加上家庭规模缩小和人口流动加速,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很多当下的低龄、健康老人也时常为他们面临的养老问题担忧。因此,通过“时间银行”模式吸纳刚刚退休的低龄、健康老人参与互助养老,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减轻退休后的无能感和失落感,增进身心健康,而且能够为自己即将到来的养老进行“未雨绸缪”,把当前富余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有需要的人,通过将志愿服务时间存人“时间银行”,以待自身需要之时换取等额时间的养老服务,从而尽己所能为自身储备未来的养老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身养老的后顾之忧。

(二)对服务对象而言:丰富了养老资源,满足了养老需求

“时间银行”模式为社区中的志愿者提供了一种参与为老服务的开放渠道,并为社区中的老年人搭建了一个互助养老平台。通过引入社区为老志愿服务的有偿激励机制,可以将社区居民特别是退休在家、有闲暇时间和富余能力的低龄、健康老年人组织起来,支持和鼓励他们参与社区为老服务,是对养老过程中潜在人力资源特别是老年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丰富了社区现有的养老服务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逐渐从单一化趋向多元化,具体包含了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养老需求。正式的养老保障体系往往侧重于为老年人提供货币形态的养老资源,着重满足其经济供养需求,而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大多是一些比较琐碎且无需太多技术含量的服务项目,不仅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而且需要情感的投入,由志愿者去完成最为合适。因此,在“时间银行”模式下,老年人以往被忽视的在生活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养老诉求得到了有效的回应,独特的有偿照顾模式也让需要感情投入的长时照料服务更加细致并具有持久性。

(三)对社区而言:缓解了养老压力,促进了社区和谐

单纯依靠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来维持的传统社区助老服务,往往是一种助人者对受助者的单向付出,缺乏双向互动,更没有相关的激励措施。助人者一开始从助人行为中所获得的幸福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呈现出边际递减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就是单调感和疲劳感,从而导致了互助养老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时间银行”利用“时间货币”这一无形资产的运作不仅给储户带来收益保障,而且还能让储户在与他人账户数额良性竞争的过程中获得荣誉感,这种方式不仅能对储户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更有益于保障互助养老行为的经常性与长期性(夏辛萍,2014),大大缓解社区的养老压力。此外,邻里是社会中的一种初级群体,邻里关系是社区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生活的繁忙节奏和都市观念给人际交往造成了日益加重的隔膜,邻里之间日渐疏远。“时间银行”所构建的老年人互助网络促成了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收获了对彼此的信任与友谊,从而有助于打破现代人际关系的冷漠格局,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隔阂,使整个社区成为了一个互利共存体,培育了社区社会资本,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形成。

二、“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困境

“时间银行”一经传人我国,便受到了全国各地社区居民的广泛欢迎。然而,在运行了十几年之后,随着“时间银行”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一些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各地不断有“时间银行”破产的消息传来,更多的“时间银行”开始驻足彷徨观望,使得“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互助服务中的应用陷入多重困境。

(一)政策支持缺失

“时间银行”的有偿性特征决定了必须依靠国家来主导,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对其各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更要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相应的法律或实施条例,为之提供有力的信誉保障。有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时间银行”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并使得各项工作有据可依,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在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时间银行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政府严格规范该模式的运行,并从立法上予以保障(马贵侠,2010)。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国家尚未出台正式文件来规范和支持“时间银行”的发展,大部分地区的为老服务“时间银行”都是由社区自身或者小型民间组织负责运作,缺乏相关的政策依据,具体做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随意性很强,从而导致了运行质量不高、稳定性不强、社会信誉受损。

(二)通存通兑困难

由于目前全国各地开展的“时间银行”居家养老互助服务基本都是以社区为单位,服务者只能在其所服务社区的“时间银行”中存储“时间货币”,而且待到其需要他人服务之时,也只能从该社区的“时间银行”中支取“时间货币”,并在该社区范围内接受该社区的“时间银行”所安排的互助服务。因此,如果服务者离开了原来服务的社区,而新到的社区中没有开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其之前存储的“时间货币”等同作废;
即使新到的社区中开展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由于各个社区的“时间银行”在具体操作方式和认证标准上都不一样,也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时间货币”的转移接续。这也就意味着,“时间货币”无法实现跨社区更不用说跨地区的“通存通兑”。

(三)管理效率低下

由于缺乏“时间银行”专项建设资金,大部分社区“时间银行”的办公条件都比较简陋,加上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技术落后等的限制,信息化管理系统大都没有建立起来。对服务提供者的服务信息,主要以手工记录为主,并以书面材料的形式进行人工保存,导致信息管理的效率非常低下。在“时间银行”发展的初期,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比较少,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单纯依靠人工方式尚能保证信息记录的及时准确和信息保存的完整有效。但随着“时间银行”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越来越多,服务内容日趋多样化,所需记录和存储的信息的繁琐性和复杂性倍增,简单的手工记录和人工保存方式有可能造成信息记录的错漏和偏差以及信息的遗失,从而导致信息管理的混乱和无序。

(四)时间价值不清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建立的互助养老“时间银行”,往往都是只记录服务时间和服务类型,而没有把劳动强度和劳动价值考虑进去。“时间银行”毕竟是一种交换载体,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平。从理性经济人的视角来看,相等时间内的不同劳动具有不同的强度和技术含量,不同强度、技术含量的劳动显然具有不同的价值,统一只用时间来计量并不公平,这极易造成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变相挫伤了从事高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服务的志愿者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如此下去,越来越多的人会倾向于选择以较轻松的服务项目来换取等时长的较复杂的服务项目,或者说倾向于用价值含量较低的服务来换取价值含量较高的等时长的服务,从而导致“时间银行”沦为一种价值不平等的交换活动。

(五)服务质量不高

就目前情况而言,“时间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中需要他人照顾的老年人。为老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志愿服务,老年人尤其是高龄和病残老人属于高风险人群,只有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其开展服务,仅凭良好的服务意愿很难保证服务质量,甚至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由于志愿服务人员大多为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中的低龄健康老人,他们往往缺乏必要的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只能给予服务对象比较粗浅的关心和帮助,因此现有的“时间银行”为老服务项目多是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如看护、购物、做饭、谈心、娱乐、清洁、看病陪同等,深层次的服务内容难以实现,特别是在那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专业要求的养老服务项目上,服务质量往往达不到要求。

(六)供求关系失衡

从经济学上的“供给一需求”关系分析可知,“时间银行”的长期平稳运行,必须以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为先决条件。然而就目前我国“时间银行”的具体运行情况来看,很多人往“时间银行”中存入“时间货币”,却很少有人从中支取,从而造成了“时间货币”的大量积压。从队列的角度上分析,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是一个底部收缩的形状,“时间储蓄”中的“时间”具有刚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待人口减少的队列进入老年后,将面临“收不抵支”的危险。目前看来,作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后备力量的年轻志愿者非常缺乏,严重制约了“时间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一旦某一时期出现“时间货币”集聚性的大量支取,极易因为后备志愿者力量的不足导致“时间银行”的崩溃。

四、“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发展策略

鉴于目前“时间银行”模式在应用于我国居家养老互助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多重困境,亟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突破,以便更好地促进“时间银行”在互助养老中积极功能的发挥,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养老压力。

(一)出台相关政策

“时间银行”要实现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在立法上的保障,以此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互助服务中的应用提供公信力保障。一方面,政府应从战略高度出台正式文件,对“时间银行”在我国社区为老服务中的合法性、管理方的职责、账户的开立、储户的权利和义务、时间货币的存储、支取、转赠、继承等做出明确的政策规定,以此来规范各地“时间银行”的具体运作,让“时间银行”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有据可依。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借鉴部分城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做法,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时间银行”服务项目的具体运作,将社会工作的专职服务与“时间银行”的志愿服务相结合,由专业社会工作为“时间银行”的具体运行提供信息咨询与技术支持,从而借助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力量来引导和推动“时间银行”良性发展。

(二)提高统筹层次

要想把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时间银行”模式做大做强,就必须提高“时间银行”的统筹层次,实现“时间货币”跨社区乃至于跨地区的通存通兑。要在现有的社区级和街道级“时间银行”的基础上,将“时间银行”服务模式的统筹层次上升到县区级甚至市级,并由县区级或市级政府在各自民政部门增加对“时间银行”进行管理的专项职能,统一管理所辖范围内的街道级和社区级“时间银行”,并负责不同“时间银行”之间服务资源的统一调配,方便服务提供者就近存储和兑换“时间货币”。在此基础上,再逐渐建成省级乃至部级的“时间银行”,并制定全省或全国统一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标准,最终实现全国各级各地“时间银行”之间的通存通兑,促进各地服务提供和获取的联通,消除潜在流动人口加入“时间银行”为老服务的后顾之忧。

(三)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时间银行”为老服务在更高统筹层次上的通存通兑,离不开建立在现代互联网基础之上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时间银行”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将服务信息录入计算机,解决了纸质化办公导致的服务信息记录混乱以及保存难度大等难题,大大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效率。通过联网服务,“时间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向下可以延伸至街道、乡镇进行基层管理,实现辖区范围内各个社区“时间银行”之间的互通,向上可以通过更高级别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其他地区的“时间银行”建立联系,实现跨地区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推进跨地区的互助服务。借助于“时间银行”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网上交互平台,还可以对外和收集老年服务需求和供给信息,并可由“时间银行”工作人员将服务供需信息加以整理和匹配,以实现服务供给和服务需求的最优结合。

(四)量化时间价值

为了保证“时间银行”中不同强度、技术含量的劳动付出之间的公平性,需要对相同服务时间的不同劳动价值进行科学量化。可以依据一定标准对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并在相应统筹层次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时间货币”计算标准。如将所有服务需求划分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社会交往和临终关怀5大类,每一类再细分成若干具体项目,在项目间可以互相折算。为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失能老年人等级划分评定标准》和《老年人自理能力评估》等政策,这可以为具体操作提供详细分析的基础(邓志锋,2012)。志愿者在完成服务后,由具有权威性和可执行性的第三方对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然后将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相互结合,决定具体选取怎样的存兑系数,再由专门人员输入时间管理系统。待到志愿者日后需要支取服务时间的时,再根据本人的服务需求和存兑系数来换算成相应级别的时间长度(李晓燕、孙林、方萍,2013)。

(五)开展服务技能培训

“时间银行”为老服务的服务质量需要服务项目的专业化来加以保障。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服务技能培训来提高志愿者助老服务的专业性水平。比如可以在“时间银行”工作机构中成立专门的培训部门,聘请某些老年照顾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来担任培训讲师,负责对为老服务志愿者的常规服务项目进行服务技能的统一培训;
而对于一些需求量比较大同时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服务项目,可以委托其他专门的培训机构来进行定期的集中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服务的专业性问题。此外,对社区现有专职工作队伍,考虑到其平均年龄及受教育水平均比以往有很大提升,可以利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对其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培训,并出台政策鼓励专职社区工作者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的资格,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以专业社会工作者来引导和推动“时间银行”模式(马贵侠,2010)。

(六)扩大志愿者队伍

在居家养老互助服务中将“时间银行”模式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支规模庞大、充满活力的志愿者队伍。在时间银行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完善社区志愿活动效益评价机制、志愿者利益保障机制、受益者志愿服务补偿机制等来鼓励社区居民和其他人员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并把青年志愿者作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夏辛萍,2014)。因此,要在现有的以社区低龄、健康老人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基础上,通过加大对“时间银行”的宣传力度,扩大志愿者队伍的来源渠道,努力吸收社区内外年轻人的积极参与。此外,还可以通过向国外发展成熟的“时间银行”吸取经验,尝试与部分企业达成合作,招募其员工注册成为“时间银行”会员,实现盈利企业和“时间银行”的互助互赢。如此通过吸收多样化来源的志愿者,优化志愿者内部的年龄结构,保证志愿者内部正常的世代更替。

五、结语

将“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潜在志愿者服务资源参与到社区为老志愿服务当中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现阶段居家养老中资金和人手不足的困境,更好地满足大多数老年人在家养老的愿望,并在互助养老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然而,“时间银行”也只是以有偿服务来支撑互助养老的一个载体,是扩大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群体的一种形式,它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现阶段的养老压力,但不可能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手段,因此其功效不能被过分夸大。而且,就目前我国“时间银行”为老服务的具体运作来看,更多的服务项目仍然是一些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简单服务,志愿者很少具备老年照顾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仍然存在很大局限。因此,“时间银行”模式基础上的居家养老互助服务只能作为我国养老实践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而不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模式的替代。

[

参考文献]

[1]陈功、杜鹏、陈谊,2001,《关于养老“时间储蓄”的问题与思考》,《人口与经济》第6期。

[2]邓志锋,2012,《关于我国助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的思考》,《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4期。

[3]李晓燕、孙林、方萍等,2013,《我国“志愿时间银行”问题研究》,《劳动保障世界》第1期。

[4]马贵侠,2010,《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5]穆光宗,1999,《建立代际互助体系走出传统养老困境》,《市场与人口分析》第6期。

银行志愿者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梅琴和丈夫都是四川人,来上海已经快十年了,是标准的“进城务工者”,被接纳他们的城市亲切地称为“新上海人”。作为外来务工者,这对夫妇收入不高,而作为主妇,梅琴总是苦恼收入“月光”。

最近梅琴在参加一个课程培训,这个培训改变了她。

这个课程,是多方合力为全上海所有外来务工者专门开设的金融知识教育课,与此课程相关联的,是一项名为“金融让生活更幸福——万名进城务工者金融知识教育”的活动。

酝酿务工者的福音

“金融让生活更幸福——万名进城务工者金融知识教育”活动是由银监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指导,上海银监局牵头组织汇丰银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市东方社区信息苑,共同面向“新上海人”——外地来沪务工群体开展的公益项目,旨在帮助这一特定社会群体掌握基础金融知识,学会理财,提升金融素养,并保护自己作为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建设美丽上海的同时,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一由监管部门、社会组织和商业银行三方合作,以金融知识教育推进银行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模式,在全国堪称创举。

从2003年开始,上海市政府牵头组织并出资建立集公共上网与公益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服务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平台,取名为“东方社区信息苑”,至今已建立379家,其中的300家一直顺利运作。上海东方数字社区发展有限公司是这300多家信息苑的“总部”,对散布于上海各个社区的信息苑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林华岚告诉《中国农村金融》记者:“两年前,我们就产生了对外来务工者群体进行金融教育的念头,但是由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推动者和指导者,一直未能付诸实施。”

去年早些时候,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带队到东方社区信息苑调研,对这个平台正规的管理、成熟的功能大感兴趣:这个平台太好了!如果利用这个平台对特定人群进行金融教育,普及金融知识,效果一定不会差!银监会有关领导闻讯前来考察,对这个“点子”大加赞赏: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就要从消费者金融教育入手。并指示,由刚刚成立的银监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具体指导这项工作。

刚刚走马上任的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刘元立即赶赴上海,与上海银监局一起,主动与东方社区信息苑接洽,商量以信息苑为平台,对外来务工者进行金融知识教育。双方一拍即合,筹备工作迅即展开。

“外来务工者为上海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首先选择这个群体开展金融教育活动,是为了帮助他们用金融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上海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说。

打磨幸福的金钥匙

开展“金融让生活更幸福——万名进城务工者金融知识教育”活动,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金融理财安全”学**台,在一年内对一万名在上海生活工作的18至45岁的“新上海人”进行公益性免费培训——筹备工作定下了活动总基调、总原则。上海银监局随即开始培训教材的撰写工作。蒋明康副局长担任教材编写组组长,直接抓教材的开发和编写。在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和汇丰银行拿出培训教材初稿后,上海银监局多次组织全局专业人士对项目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审核和修改。

“站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和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进城务工者的接受程度、实际需求和兴趣点,减少以银行为中心的说教,银监会有关领导和消费者保护局对读本从定调到具体内容都进行了把关,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对《中国农村金融》记者说。

经过反复推敲、修改和打磨,几易其稿之后,培训教材——《金融让生活更幸福:进城务工者金融知识读本》终于完美呈现在大家面前。《读本》内容非常贴近进城务工者,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堪称精心之作。

“《读本》拿回家去,被过来串门的表姐看到了,翻开一读,喜欢的不得了……”从广西来沪打工、如今已成上海媳妇的黄胜彩对《中国农村金融》记者说。

培训教材付梓印刷,一切准备工作就绪。2012年10月25日,“万名进城务工者金融知识教育”项目隆重启动,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在启动仪式上进行了热情洋溢的动员,主办方、承办方以及外来务工者代表纷纷发言,场面十分热烈。当地媒体对项目进行了广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前年,外来务工者王弟弟生病,心急火燎的她将所有的定期存款都取了出来,损失了不少利息。接受金融培训后,她学会了12存单法、24存单法、36存单法,科学储蓄,遇到急用时就不再损失那么多利息了。

“以前我们的观念是错误的,以为只有几十万、几百万才与金融理财有关,由于自己挣钱少,平时该吃吃该花花,没有节俭和理财意识。学了金融知识教育课以后,我也开始试着理财了,知道了怎样存钱最好,学到了实用性的技巧。”梅琴说。

“手里这点钱,如何才能抓得紧一点,攒得多一点,课的针对性特别强。首先是心理辅导,教心态,教正确的消费观念,然后是实用技巧,教会我们正确的理财方法,我感到非常受用。”黄胜彩说。

梅琴透露,自从上了金融知识教育课,她学会了记账,学会了控制购买欲,开始有了积蓄,从“月光族”变身成了“攒钱达人”,这使她在家庭中的地位直线上升。

信息苑一开课,就吸引了不少外来务工者。蛇年春节前,信息苑与铁路系统联系,300家信息苑为外来务工者抢票。一传十、十传百,信息苑的口碑迅速在外来务工者中传开,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者在认识了信息苑的同时,也知道了信息苑正在和上海银监局以及银行合作,专门为他们开课讲授金融和理财知识,由此,参加培训活动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林华岚告诉《中国农村金融》记者,到2013年5月31日,已开展培训472场,有6471人接受培训。

播撒“蒲公英的种子”

项目正式开始后,需要进行讲师培训。一纸招募金融知识培训讲师的《倡议书》在上海银监局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了,全局上下热情高涨,踊跃报名,短短数日,就招募了60名志愿者,占全局在编人员的一半,大多为有银行、律师、会计师等知识背景的人才,组合成了一个阵容强大的培训师团队,局长廖岷和几位副局长也在团队之列。

“成为上海银行业金融知识普及的先锋和骨干!”这是志愿者们的宣言,也是他们努力的目标。

“像蒲公英种子一样去撒播知识。”上海银监局营运中心处的宋昀这样形容志愿者的工作。今年还不到三十岁的宋昀是上海银监局的一名志愿者,宝宝刚十个月,尚在哺乳期,她就主动报名参加了志愿者团队。

对于讲什么内容,宋昀想了又想,琢磨如何才能吸引人,抓住听者的心。经过精心的准备,宋昀登上了讲台。果然,培训内容号准了听课者的兴趣点,效果非常好。

“在宝山,当我直接面对农民工讲课时,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热切和渴求。这是一个帮助进城务工者实现美好生活梦想的过程,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宋昀微笑着说。

宋昀的一言一行,正是上海银监局志愿者团队的缩影与集体写照。这些志愿者们以火一样的热情参与到公众金融知识教育和培训活动中,在越来越多的务工者心中播下了“蒲公英的种子”——智慧的种子、幸福生活的种子。

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万名进城务工者金融知识教育”项目开创了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公益组织、社区平台多方合作,为农民工提供金融理财培训服务的公益慈善新模式。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企业可持续发展总监张惠峰告诉《中国农村金融》记者:作为此次活动的资助方,汇丰银行共出资人民币93万元作为项目慈善基金,用于支持一万名进城务工者在300家东方社区信息苑免费接受金融理财培训。

推荐访问:工作总结 志愿者 银行 银行志愿者工作总结【五篇】 银行志愿者工作总结(精选5篇) 银行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