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2023年度服装企业工作总结【五篇】

时间:2024-03-23 09:57:01 来源:网友投稿

(南京际华三五三服装有限公司原名中国人民第三五三工厂,创建于1940年9月,隶属于总后勤部。2001年9月,工厂正式移交国家大型企业工委,更名为“南京三五三服装总厂”,隶属新兴铸管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服装企业工作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五篇】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南京际华三五三服装有限公司原名中国人民第三五三工厂,创建于1940年9月,隶属于总后勤部。2001年9月,工厂正式移交国家大型企业工委,更名为“南京三五三服装总厂”,隶属新兴铸管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际华集团有限公司。又于2009年9月按公司法重组改制为南京际华三五三服装有限公司。)

笔者在服装企业工作近30年,深刻感受到了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与我们的核心理念:“在学习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有关,也与我们企业市场观:“以智抢市场,以勤占市场,以质保市场,以诚扩市场”密不可分。但是,就我们服装企业的整体发展来说,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做好精细化管理是拓展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现就服装企业如何做好精细化管理方面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服装企业管理现状透视

不能回避的是,服装企业还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管理浮于表面,停留在理论或制度层面,缺乏对具体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研究,针对性、操作性和稳定性不强;
组织构架和职能定位不够合理清晰,管理层次较多,管理中存在众多交叉、盲点和结合部,造成管理效率低下;
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远未达到精确、量化和规范的要求,一些职工的标准意识不强,工作粗枝大叶,有的工作看似做了、实际不到位,有的做了、但细处不够,商机的错失和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等各种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为此,服装企业必须坚决摒弃粗放式管理,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优化管理来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提高服装企业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

二、精细化管理与服装企业的关系

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精细化管理强调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精细”一词取“精”字中完美、周密、高品质的词义,取“细”字中细节、细致的词义。“精细”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文化。精细化是“精细”的系统化,精细化管理是“精细化”的理论化,精细化管理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细节”、“精细”,它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细节”和“精细”。

服装企业发展到今天,说到底服装企业今天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微之处见功夫。细节的宝贵价值在于,它是创造性的,独一无二的,无法重复的。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个讲求精细的时代,细节往往能反映服装企业的专业水准,突出服装企业内在的素质,提高服装企业产品品质,提升服装企业自身形象。所谓“针尖上打擂台,拼的就是精细”。精细已经成为服装企业竞争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精细化管理也已经成为决定未来服装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

差距开始于细节,成功与失败,辉煌与无为,其差别一开始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大,而是远比人们想像的要小得多。“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小的地方看不到、做不细,就会造成大漏洞;
小的地方看得到、做得精做得细,就会延长生命力,提升竞争力。

如果服装企业在产品或服务上有某种精细的改进,这也许只给用户增加了1%的方便,然而在市场占有的比例上,这1%的精细就可能会引出几倍的市场差别。对于用户的购买选择来讲,正是这1%的精细优势决定了100%的购买行为。如此一来,服装企业微小的、精细的差距往往是市场占有率的决定因素。

三、服装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路径

服装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处于什么阶段,都应该以系统化的眼光来看待它的动态发展,即在服装企业的粗放式管理阶段就应该去探索精细化管理之路。那么,服装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路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专业化、系统化和观念创新应该是服装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有效路径。

(一)专业化是精细化管理的最大特点。它要求传统的管理者从侧重操作、凭经验做管理,转变到具有较强专业能力、能以系统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工具来处理企业问题。要控制过程就必须对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控制到位,这除了需要执行力外,更需要执行这些动作的专业能力。所以,专业化是精细化管理的首要条件,管理欠缺专业能力,精细化管理就不可能成功。专业化不只是对管理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要求――它要求管理者必须持续学习,以提供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同时,它对管理者的工作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譬如:传统的财务管理人员以办公室为办公地点,以核算数据、提交财务报告为主要工作,而精细化管理则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成为财务管理与控制方面的专家,他必须将工作中50%以上的时间用深入到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包括对产品、生产工艺、作业流程等内容),了解企业成本流及主要的成本中心,找到成本控制点,以提出可行的成本控制方案。这些都是专业化的管理工具,它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学会并利用它们来处理工作。

(二)系统化对管理这项工作提出了系统性思维要求。它要求管理者将服装企业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裂开的事物,从全局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发掘发展机会。系统性在服装企业中的具体运用例子莫过于“PDCA管理循环”了。如果管理者拟定了工作计划,却没有人执行计划;有人执行计划,却没有人检查计划有无偏离预期目标;也许有人监督、检查,但结果往往是只监不“控”,无人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形成改善动作,那么,“PDCA循环”就会出现断裂。

在整个“PDCA循环”中,精细化管理特别侧重于“总结和改善”这个环节。因为“总结和改善”所形成的生产力正是前面三个动作的价值所在。否则,管理行为就无法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管理行为就无法得到固化、优化,服装企业就不能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

(三)精细化管理,对管理者的观念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观念创新,在精细化管理阶段中,除了要求专业能力、产品技术等得到创新外,更重要的是管理者的观念要得到创新,要有精细化的管理意识。现实中,保持观念的同步创新往往被服装企业所忽视。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服装专业;
工学交替;
培养模式;
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209―02

高职院校很多由中专升格或成人高校转轨过来,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缺少高职教育经验,学科研究、教学组织、教育理念、师资配备等先天不足。尤其是服装专业主要参照本科设计院校的课程体系及教育模式运作。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忽视服装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致使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其人才培养几乎无特色可言。市场对高职的旺盛人才需求一度掩盖的教学与实践脱节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对服装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反思。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就业,它的最终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特色和质量为突破口,强调其鲜明的职业技能特色。服装专业包括服装设计、服装营销、服装工程、服装制作等多种方向的专业,其人才的培养方向主要是为服装企业和社会个体服装经营培养人才,既要培养扎实的个人发展的艺术设计基础,又要满足服装企业的各种需求。从就业为导向和职教的科学视角出发,基于高职服装专业的环境与设备进行探索和实践,尝试“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培养服装专业人才,建立一个以就业为导向、工学交替的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是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进行改革的可行性较大的探索方案。

1 构建“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理论依据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就是“工学交替”模式的先例。德国生产手艺精湛得益于其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卓有成效的“双元制”培训制度已成为欧洲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主流形式。典型的“双元制”培训有几个基本要素,实行工读交替式培训和学习,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约2/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每一职业岗位群的各项能力都有不同的时间要求。它注重学生的就业准备教育,偏重于应用技术、实践教学,高度密切与企业的配合。双元制在实训实习中大量、广泛地被众多国家采用,充分说明它注重职业教育与企业的结合,与产业结构性转变的结合,而这恰恰是中国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的软肋――掌握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的脱钩。要构建一个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工读紧密结合,多制度全方位满足社会和行业需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导航的柔性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

2 工读交替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 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工学交替”模式解析

工学交替模式的“工”就是具体参与真实的项目,所谓的真实包括三个方面:即企业真正要做的项目、企业真正想做的项目和企业潜在的项目以及教师和学生真正开发的(帮企业创新设计的)项目。相对来说,教师和学生真正开发的项目更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得到很好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而且社会、学校和教师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工学交替”模式对学生培养的基本思路为“学习”和“工作”相结合,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结合本地优势确定专业方向,明确办学定位,以岗位群细分专业而每个行业和产业都有大量的技术岗位群,例如:服装行业既有从事流行信息分析的情报人员又有品牌策划的策划人员,还有服装开发人员、服装生产加工人员、服装营销人员等等,这样就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也为专业的目标定位提供了依据。经过对行业和产业的技术岗位群的分析,可以找准专业所针对的岗位,从而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就是培养具有实用技能和实验设计创新的高素质服装专业人才。

2、2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课程模式构建的具体方案

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课程体系的建立,强调的是科学性和统一性,是以现有社会岗位需求作为主要前提。

(1)服装专业“工学交替”课程体系构建总体思路:从岗位能力出发,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以岗位能力为培养核心,构建课程体系在服装专业中,全部推行以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依据,围绕岗位能力进行课程的设置。如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是服装行业的服装设计师、纸样师、跟单人员等,因此,通过对服装企业服装设计师、纸样师、跟单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进行调研分析,将其能力进行分解,以对应的课程来体现各能力模块,从而构成模块式的课程体系。仅仅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还是不够的,经过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调研,差不多90%以一的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都提出了要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连招聘推销员、业务员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这无疑对于学校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模块化的课程很难解决这样的问题,基于这种情况,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要有体现企业最为强调的要求――工作经验,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课程体系总规划:根据工学交替模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总体思路,先设置课程,再分配学时。课程设置分为几个环节。在总体思路上实行“共同技能平台+小专门化方向进阶”,逐步实现统筹的“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进阶”分流教学,组建核心能力课程群。①设置大平台的专门化课程体系。大专业平台下的“工学交替”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大专业平台课程就是国家行业准入的上岗技能证的获得的需要。比如服装制版师、服装缝纫工、服装设计师,都分初级、中级、高级。②大平台方向课程和专业分方向进阶课程建设。这里的平台方向课程指为服装专业的专项核心技能,也就是职业技能岗位普遍需要了解并掌握的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当学生完成大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后,进入第二平台教学――平台方向课,进行服装专业专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这一阶段实践课程中,主要有两大概念课题需要实施,一是实用课程综合实践,主要是项目实用技能的训练;
二是行业实习,是为了课程内容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和分方向进阶的需要。其带有研究性质的项目实践,主要目标是挖掘“创新思维”。分方向进阶课程完全进入工作室,在真实的工作室环境中完成所有教学任务。这一阶段更加注重教学实践,运用实际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完成能力”。③该模式的课程课时规划也要做相应调整。以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专业课程为例,第一年(基础理论与技能课程):必修课(应用文写作、英语、马哲、绘画基础、服装史,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制作工艺,选修课(企业文化、字体设计、手工工艺、款式平面图绘制);
第二年(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必修课(服装结构、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材

料、服装机械、服装企业管理、服装营销与外贸、行业实习);
选修课(立体裁剪、社交礼仪、外贸英语等);
第三年(方向进阶课程设置),必修课(实训、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设计、毕业设计,行业实习),选修课(国画、绘画、高级制作工艺、高级服装制版等)。该模式学制为3年:将每一学年分为3个学期,其中前两学期在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第三学期在企业集中实践或顶岗工作。该模式具有3个特征:一是上学交替进行;
二是两个长学期集中理论学习,其间可根据需要组织实践;
三是每学年两个长学期一般分别授课约1928周,短学期一般实践4~8周,其实践学时或学分所占总学时或学分的比例大约为35%~50%,该模式适用于应用性、操作性不很强的专业。具体课时分配见表1。

2、3 硬件设施和“双师型”师资的保障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空间与设施的保障;
二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摒弃以“教”与“学”为主要框架的单纯课堂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有效的实践场地和环境――这是硬件设施的保障。学生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在课堂教学模式以外的各种教学可能上,更多的适合艺术设计教学规律的“非课堂教学”的“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会得到重视和实践。

实践教学空间的保障是指真实的学习用的工作环境,包括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一是要做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保障工作室的正常运行,这是培养高职艺术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二是教学实训设施设备的保障即能进行实践操作的与企业接轨的新型设备和设施。教学实训设备的投入必须要与企业接轨,满足平台教学和方向进阶的需要。保证教学所用的教学设备实用、超前,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缩短了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工学交替”实践教学另一特色就是强调行业实习,也就是校外实训,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市场中进行磨练,接受社会的检验,缩小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工学交替”实践教学行业实习设置可以概括为“两进两出”,时间安排在第二平台分方向课程结束时,也就是第四学期结束前四周;
分专业方向进阶第六学期结束前十周。第一次进人企业实习是为了解艺术设计行业相关能力素质要求,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实践中找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进阶目标。第二次外出进人企业实习,进行了方向进阶的综合培养,这一次主要是为就业服务,把能力培养进行社会实践的综合运用,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要做到行业实习不流于形式,校外行业实训基地建设和跟踪管理制度极为重要。

由于服装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对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材、师资和工业项目是关键要素,其中对教师的要求更是重中之重。当前师资来源主要是服装专业教育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约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另外20%是由聘请企业或行业从业人员担任实训教师和兼职老师,由于学历、学位、职称等因素的制约,这些教师的综合软实力仍然停留在只懂理论不熟悉技能的瓶颈上。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保障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必须采取一系列师资队伍改革方案,解决教师队伍现存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走进企业门,提高动手能力;
走进校门,提升学历;
走出国门,开拓创造力。

总之,通过探讨分析,构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消除现行的高职服装专业的弊端和偏差,培养出服装业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模式;
服装工业制板;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66-02

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纺织服装企业的结构调整,工业样板的制定成为服装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服装工业制板》课程是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的核心课程。为此,必须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尽快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服装工业制板》课程模式改革的目的

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普遍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讲授为辅,但仍必须以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形式贯彻教学任务。《服装工业制板》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它更注重实践过程中操作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完成目标任务时的操作方法、操作速度和操作准确度应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一致。课程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为学生营造与企业实践更接近的学习环境和过程服装企业工作环境与学校学习环境的区别在于真实程度的不同。学校教学过程更注重教师授课,学生完成作业并获得学分。当我们接触实际工作任务时却发现能力与学分并不成正比,工作环境和过程也很复杂。因此,尽快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岗位职业适应能力是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之一。将课堂营造成与企业实践更接近的学习环境,包括工业制板的工具、文案,完成工作任务时涉及的相关部门等,应尽量与服装企业的真实环境相一致,专业教学过程即是完成工作任务的真实过程或模拟过程。虽然适应环境的要求和变化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能力,但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使学生适应企业工作要求的时间缩短,能力增强,帮助他们更快地进入新的角色,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早日体现自我价值。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环境是外在的因素,能力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在因素,两者缺一不可。课程模式改革的内容为训练学生具备完成工作任务时的创新能力而设置,《服装工业制板》课程模式改革应按工作流程对重要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强调知识点的应用和基本技能训练,教学过程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动手操作,只有多实践才能使学生多掌握制板的技能,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推陈出新,体现个体的创造性。当然,个人的智慧并不能处处适用,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在教学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依靠集体的力量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路,从而完成工作任务,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可以促进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

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课程教学内容《服装工业制板》课程模式改革的内容根据企业工作任务组织教学,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接触服装企业真实、现行的工作任务,掌握工作流程和要求。由于服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流行性,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相反,必须与时俱进,结构设计与工艺制作的要求往往随款式、面料的变化而变化。工业制板是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重要技术环节,不仅要求专业技能熟练,更要求操作者应随市场的变化而调整思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服装工业制板》课程模式改革的过程

高职教育通过改革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服装工业制板》课程首先将理论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以工作任务中的具体案例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明确教学不仅是完成工作任务,更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它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尽快地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应提高工业制板的理论知识和工业样板制作的实际操作技能。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服装工业制板》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要求。应根据企业生产情况组织课程教学,按照实际生产服装款式的流程设计教学进程,重新整合原有的教学内容,对各工作流程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强调工业制板理论知识的应用和职业技能训练。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整个课程教学以工作过程要求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讲解工作方法与步骤。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内涵、应用专业知识,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完成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掌握职业岗位工作标准和规范,积累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的岗位职业能力。

课程模式教学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具有检查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情况的功能、教学活动导向的功能以及评价和激励的功能。服装工业样版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由学生、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构成。评价的途径分为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评价的方法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等,构成立体评价体系;
评价的标准以项目课程标准和课程培养目标为导向,衡量项目课程实施前后学生的服装工业样版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提升情况,并对项目课程的有效性、适用性做出综合判断。

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分阶段对学生的工作方案提出评价。其次,在总结性评价中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自我评述,再进行小组互评和企业评价。其中,企业评价对项目化教学具有针对性。再次,通过对比各种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教师对比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总结,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促进教学改革与研究,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在评价体系中,不仅需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考核其在团队中的学习态度、规范操作程度、质量意识、工作期限观念及合作精神等职业素养。

《服装工业制板》课程模式改革的要点

首先,由于《服装工业制板》课程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安排教学内容,故应与具有一定规模和管理规范的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如在校内建立服装样板研发中心,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指导教师,作为与企业的合作窗口和实训基地。学生根据不同的实践内容参与其中,教师起主持和指导作用,带领学生参与产品开发,承担企业的工作任务。一方面,研发中心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缩短专业教学与服装市场的距离,为新一轮的教学充实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为就业做准备。

其次,在完成一项或一组相关工作任务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将完成该工作的过程和经验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这样可增强学生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陈述不同观点的信心,也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工作的过程是掌握样板制作要领、积累制板经验及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有的工作任务可以由一人单独完成一系列工作,如样板的推档及套排,也有的需要每一个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如样衣的确认。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在完成工作任务时人员的综合素质往往起决定作用。当学生学会总结和聆听时,他们积累的经验将成倍增长。通过交流分享也可以营造良好的人际合作平台和工作氛围,这些素质都是学生走向社会乃至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作为教师团队更可以从实例个案中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科研课题,建立相应的工作任务服务库或知识库。

再次,教师的能力提升是贯彻《服装工业制板》课程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教师不仅要主持完成企业工作任务,更应该完成课程教学的任务。因此,教师应具有独立完成企业制板工作的经验、组织学生完成制板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专业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个人应与时俱进地触到服装企业的脉搏,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目标要求,了解企业的发展趋势与市场信息,遴选专业教学内容,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将新技术、新理念带进课堂,使服装工业制板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
或自编专业教材,教材内容做到及时反映服装行业发展动态,推陈出新,以一定的信息量和速度传授给学生,部分内容应适度超前或超越现行职业能力标准。

《服装工业制板》课程模式的改革实践,可通过强化工作过程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地区行业的发展和高职院校改革教学模式提供参考,在促进高技能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陆洁.《服装工业制板》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J].纺织教育,2009,(8).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3]徐秀维,张江.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9).

[4]刘明星.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的组织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5]崔建宁.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类专业实训教材的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业扩报装

业扩报装是指电力企业从接收客户用电申请到实现客户安全用电这一个完整的处理过程。

(一)业扩报装的重要意义。扩报装工作是电力企业提供用电服务的前沿阵地,也是联系用电客户的桥梁,是电力企业展示服务工作水平的主要平台和窗口[1]。通过业扩报装,电力企业可以充分了解市场的用电需求,检视自身,以利于为市场提供更高效率、高质量的用电服务,面对市场竞争,也能够赢得更多的发展先机。

(二)业扩报装的主要流程。业扩报装主要包括了客户服务、内部组织协调、规划设计、施工等的主要工作。前端工作是受理客户用电申请,指定客户经理负责;
受理后由客户经理联系落实后续流程,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内部流程,调查分析用电需求,组织现场勘察,制定供用电方案,签订供电合同,组织施工设计,组织供电工程施工,完成工程验收、装表接电。整个过程是环环相扣,效率主要体现在内部的组织协调上。

二、业扩报装主要问题表现

受原有卖方市场格局的影响,电力企业在业扩报装中存在观念、操作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要性认识有待加强。这是观念上的问题,受传统的垄断式经营格局的影响,“电老虎”的形象还需要逐步改变,因为体制改革,电力企业将直面市场挑战,这个压力会逐步显现。作为电力企业连接市场的核心,业扩报装需要从“工作”走向“服务”,这个转变是根本性的,其重要性需要上下一致的认同。

(二)服务效率有待提高。“统一受理、限时办结、公开透明”是很多电力企业已经提出来的服务原则,但是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从窗口受理服务到实现供电,流程很长,特别是内部协调环节很多,没有形成一种“流水线”作业机制,制约了服务效率的提高。

(三)审核、勘察衔接不到位。受理客户用电申请后,最重要的就是抓紧审核与现场勘察工作,为后续的设计施工争取时间。审核客户信息,勘察输电线路,这是组织供电工程设计、施工的前置工作,不能及时完成,将影响后续工作的展开,拉长了整个工作流程。

(四)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受原有体制的影响,业扩报装原有的队伍中有些成员不适合业扩报装工作,有些成员知识更新能力、执行能力有待提升;
同时,有些电力企业尚未有效的考核机制,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和队伍素质的提高,这也制约了电力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能力。

三、对策探讨

针对尚存的上述问题,电力企业可以从加强队伍建设、简化流程、客户回访等方面加以改进、提高,着力提升电力企业业扩报装的质量与效率。

(一)明确客户经理负责制。内部的有效协调是高效运转的前提。要以优化服务、提升质量和效率为出发点,从制度安排、流程设计上明确客户经理负责制。客户经理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客户,组织协调内部相关专业部门工作,及时完成客户申请事项。由于业扩报装环节多,流程长,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是提高服务效率的关键;
客户经理就是要建立与维护这条“流水线”,跟踪所负责的每一个项目的进程,不让断流、脱节的情况出现。电力企业同时也要明确各专业部门对业扩报装的处理规程,对客户经理提交的每一项业扩报装需求及时处理。

(二)简化工作流程。简单、高效的工作流程是企业高效运转的关键。简化业扩报装需要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流水线”作业模式,规范各相关专业部门处理业扩报装需求的规程,保证处理流程顺畅,无堵截,不断流,不脱节;
二是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客户经理、专业部门可以实时跟踪每一个项目的处理进度,科学安排,提高处理效率.

(三)提高队伍综合素质。队伍的综合素质是企业高效运营的保障。业扩报装环节多,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量多。客户经理作为“总调度”,需要全面了解各环节的要求;
各专业部门也要全面了解项目的需求,加强知识更新,采用高效的技术、管理,处理项目[2]。电力企业需要从制度上提供保障,确保队伍总体素质的提高。一是健全?x拔任用机制,把高素质的人员补充到队伍中,特别是要关注学习能力、执行能力;
二是建立健全相关工作考核机制,兼顾工作数量、质量和效率的考核,这是促进队伍素质全面提高的有力手段。

(四)建立客户回访制度。为加强对自身工作的检视,建立客户回访制度。对每一项业扩报装工作,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实行电话、实地回访,了解客户对企业相关工作安排、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等的意见、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以利于全面检视、总结业扩报装工作,调整和完善相应流程及制度,助力企业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北京服装品牌在国内的地位分析

(一)北京各类服装市场的品牌占有率分析

1.男衬衫。从北京男衬衫的市场看,北京2006年度十大热销服装品牌中,获得男衬衫类热销品牌称号的有“皮尔•卡丹”、“绅士”、“金吉列”、“天坛”,三家北京品牌榜上有名。在2006年品牌排名中“雅戈尔”继续蝉联品牌排行榜冠军的位置,第2名海螺,其次是红豆、洛兹、太平鸟和保罗分列第3到6位,无一例北京品牌。说明北京品牌在本地有区域优势,在全国排序中却无大的建树,南方品牌和一些国际知名品牌仍是强劲的竞争对手。

2.男西装。北京男西装市场上国际品牌占主导,居前列的“胜龙”、“皮尔•卡丹”的市场占有率较高,说明高档服饰竞争中中国国产品牌仍不具有优势。在荣获2006年中国名牌的15个男西服(套装)品牌中无一例被北京品牌获得。

3.女装。相比男装,女装销售明显表现出本土化与本地化的特点,国产品牌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处于势均力敌的态势,而国产品牌中市场占有率居前的都是北京本地品牌。主要有“:白领”“、吉芬”和“蓝地”等。

4.童装。童装市场中北京本地的企业表现出明显的主导地位,稳定居于前两位的是北京品牌“派克兰帝”、“水孩儿”。与成人装不同,国际品牌在北京童装市场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北京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广东(小猪班纳),上海(雅多,巴布豆)及港(小笑牛)台(丽婴房)企业。

5.羊绒衫。北京市场占有率前十位的都是国内品牌,占有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目前处于领先地位的是浙江的“珍贝”和北京的“雪莲”。另外,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鹿王”,河北的“兆君”,大连的“迎祥”等北方企业在该领域显示了一定的与南方品牌抗争的实力。

6.羊毛衫。北京品牌羊毛衫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上海、浙江品牌羊毛衫占据北京市场大半江山。此次调研的18家商场中,共有品牌羊毛衫36个,来自8个不同的省市。上海品牌14个,18家商场的覆盖率为38.9%,位居第一。浙江品牌10个,以27.8%的市场覆盖率位居第二位。江苏品牌5个,市场覆盖率为13.9%,排名第三。广东、北京品牌各5个,覆盖率均为5.5%。内蒙古、辽宁、新疆各1个品牌,市场覆盖率相同,仅为2.8%。说明北京企业在这类产品生产中处于劣势。

7.皮衣。皮衣市场中,只有少数国际品牌的竞争,北京品牌显示了绝对的优势。在北京2006年十大热销品牌评比中,“白领”、“庄子”榜上有名。

(二)北京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分析

1.北京市场。从北京2006年度十大热销服装品牌的排名分析看:北京本地品牌具有一定优势。女装、男西服、童装和皮衣类产品上,北京品牌均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前20位的品牌排名中占有半数左右的席位;男衬衫产品排名领先的国际品牌较多。

2.全国市场。我国近年来,三大名牌产品评选活动中,北京入选的服装企业数量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所占比重较小,仅为1%左右。甚至在有些年份的名牌产品评选活动中,北京服装企业榜上无名。2006年公布的中国名牌评选活动中,全国共有532家企业的556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其中纺织服装产品共计有82个品牌入选,而西服品牌有15个,羊毛衫品牌有12个,在这两类产品中,北京西服和羊毛衫同类企业榜上无名,为空缺。截止到2005年底,北京服装企业在我国服装业已获得的146个“中国名牌”中仅有4个品牌,分别为铜牛、雪莲、天坛和绅士。在67个中国服装出口名牌中,北京只有铜牛一家企业。在75个中国服装驰名商标中,只有雪莲一家企业(见表1)。由于上述企业的产品不仅是在国内市场销售,同时也是自主品牌的出口企业,或兼顾OEM的出口加工企业。因此,这些企业基本反应了目前北京服装品牌企业发展现状,其存在的问题也具有普遍性。

二、北京服装产业总体分析

(一)北京服装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情况2006年北京市服装纺织行业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工业总产值190亿元、同比增长15%;工业增加值47亿元、同比增长10%;销售收入198亿元、同比增长15%;出货值74亿元、同比增长20%;出口创汇23亿美元,出口顺差为19亿美元。全行业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服装纺织企业总数480户,平均从业人数13万人,用工人数占全市地方工业比重12.5%。根据行业全口径计算,2006年北京服装纺织行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9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0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15亿元,出货值80亿元。

(二)在国内市场地位纺织服装产业为北京市传统支柱产业,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全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出现了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服装纺织企业。但与国内领头企业相比,差距明显。

(三)北京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状况分析北京服装出口额保持增长势头,从2002年的10.68亿美元,到2006年上升为23亿美元,增长了115.4%(见表3)反应了北京服装出口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北京服装出口在全国服装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小,仅为2.5%左右,并呈相对额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在2005年开始有小幅度的回升(见表4)。从北京服装出口额在全国服装出口总额的排位情况看,虽然位居前10位,但位次也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第8位,到2005年下降到第10位。

三、北京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比较优势

1.北京的消费水平高,为北京服装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市场空间北京是北方地区的消费中心,2006年北京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穿着类商品零售总额为250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因此,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衣着需求将呈强劲的增长态势。另外,北京是主要旅游地,外地的服装消费也是服装市场需求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至今,北京的国际名人、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艺术名人、文体名人之多为全国之最,生活消费层次也比较高,都为服装、纺织行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北京的首都地位使其处于信息的前沿北京是国际交流中心,集中了各国的大使馆和大量的外商机构、商务代表团。很多重要的展览和会议选择在北京,每年举办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时装周代表了中国服装行业的权威水平,引导中国服饰文化的流行时尚。北京形成了一批包括中高档服装商场、品牌店、精品店、专卖店和超市在内的服装零售体系,几个大型服装批发市场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服装集散地。3.历史文化优势北京是中国政治、文化、科技、对外交往的中心,作为历史古都,服装文化渊远流长,在文化底蕴和人文艺术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北京又是全国各民族聚集的中心,结合到服装这个最为大众接受的载体,能充分展示中国服装品牌的艺术魅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3.北京的人才优势北京汇集了一流的服装教育院校,如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10所涉及服装专业的高等院校,培育了优秀的服装设计、管理人才,提高了服装业整体水平。

4.相关产业的支持北京服装业的相关支持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加速了北京人对服装业的认同和重视。这些相关行业包括服装出版业、展览业、娱乐业和模特业等,这些行业增加了人们对服装品牌的认识和对流行时尚的关注,扩大了北京人对不同品牌和设计的认同程度。

5.技术优势北京信息便捷,服装纺织业在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能紧跟世界市场的流行趋势,开发新的产品。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北京纺织服装业正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产品进一步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二)主要问题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北京作为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有自身的特殊性,整体发展战略与其他城市和地区有根本的不同。目前北京主要发展高科技产业,服装业并不是重点发展产业,政府对服装业发展支持较少,这与上海、大连对服装业的支持是不可比拟的。目前北京正处于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重组与产业结构的重要调整期。在北京这几年的工业调整中,纺织和服装工业在全市工业的比重下降。这应该是属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常现象。但服装业是典型的城市型工业,是与首都大都市特征相符合的行业,北京作为文化型大城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服装业应该占有较大比重。同样作为首都的巴黎、伦敦、东京服装业的发展道路值得北京借鉴。北京纺织服装工业经过多年来的大投入,高强度的技术改造,行业的主要技术装备水平,主导产品的质量、档次、经济效益和出口创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服装企业的总体生产设备落后,高科技含量低,加之北京目前对服装产业的投入较低,这些制约了服装产业得以更高发展,使其总产量和利润率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

2.行业管理行业管理不够完善,北京的服装行业协会还没有真正起到为服装企业和整个行业服务的作用。企业没有形成整合系统,协会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目前北京的大部分企业仍处于积累、扩张资本和学习国外企业管理经验、建立企业文化和发展营销体系阶段,各自分散还没有形成整合系统。

3.服装业本身北京服装业从整体上看依然处于加工阶段,虽然近几年也形成了一批集加工、品牌、贸易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但企业的主体依然是加工型,品牌型和贸易型企业尚未形成规模,因而制约了成衣业的发展。

(1)上游产业滞后服装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终极产品,整体水平的提高还有赖于相关投入产品的发展。其中服装面料和加工设备作为服装生产的主要投入品,直接影响服装的质量、品种和档次水准:就中国出口服装来看,每年都要大量使用进口面料加工制作,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走私面料,这从侧面反映了国产面料难以满足出口服装质量、品种、档次的要求,同时也是国产面料受外来品种冲击的重要原因,结果形成国内出口服装业与国外染整业的外部循环,而不能受益于本国染整业的支持。可以说服装业的繁荣与纺织业的发展唇齿相依。可是,中国国内服装业目前与纺织业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点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北京的服装企业为何冷落北京企业生产的面料而对洋面料十分青睐?总的来说,北京面料生产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很多,无论从质量、档次、花色上,还是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技术与管理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短期行为多,处于低水平竞争,面料产品严重趋同;许多企业的销售人员市场意识淡薄,不善于与服装企业加强联系。

(2)服装生产成本高中国目前的服装生产,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低廉的初级劳动力成本。但是,北京在这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北京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短缺,现在已经处于超量开采和使用阶段;能源不足,煤、气等主要能源从外省市调入,成本高,耗能大。北京的水、电、气等开支较全国其他地区要高。地价、劳动力成本等也比其他地区要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弱化。北京的服装业发展不能采取服装加工生产模式。同时在原材料方面,北京进口量大,更提高了成本。北京许多从事高档服装生产的企业,长期依赖于进口国外优质流行服装面料。所以,北京不适合发展服装制造业,和上海相比也没有低成本的优势。

推荐访问:工作总结 服装企业 五篇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五篇】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精选5篇) 服装企业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