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五篇】

时间:2024-03-31 10:57:02 来源:网友投稿

含访谈被试、预测被试和正式被试,其中访谈被试包括留守儿童、监护人及教师。依据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概念,采用问卷法筛选出生活在不利的家庭抚养环境中且心理社会适应良好的受访儿童20名,他们同时满足以下6个条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家访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五篇】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第1篇

1.1对象

含访谈被试、预测被试和正式被试,其中访谈被试包括留守儿童、监护人及教师。依据“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概念,采用问卷法筛选出生活在不利的家庭抚养环境中且心理社会适应良好的受访儿童20名,他们同时满足以下6个条件:(1)来自完整家庭;
(2)父母现在都在外打工且由祖辈监护或仅父亲现在外打工且由母亲监护(这两类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90%以上);
(3)在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问卷上的总均分高于“轻度不利”的下限值2.50分;
(4)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青少年孤独感量表上的得分均低于一般儿童平均分(M抑郁=1.85,M孤独=1.91),且最近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位于班内前1/3;
(5)对同学关系、在家表现、在校表现、与实际监护人关系四方面的总体自我评价均为“比较好(融洽)或很好(融洽)”(例如:最近一年内,你感觉你和班上同学相处融洽吗?①非常融洽②比较融洽③一般④不太融洽⑤很不融洽);
(6)儿童提供的成绩、人际关系、表现等信息能从监护人和教师处同时得到印证。受访儿童中,祖辈监护、母亲监护的儿童各10名,男生8名,女生12名,平均年龄13.95±2.02岁,平均留守时间6.89±2.65年。受访监护人14名、教师12名,对儿童的日常表现和思想状况均较熟悉。预测被试为某县农村1所小学和1所初中的133名4-9年级留守儿童,其中,男生65名,女生68名;
初中生59名,小学生74名。正式被试采用社区取样,主试为经过培训的98名农村籍大二学生,利用寒假对家庭所在地村庄及周边村庄的儿童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在规定的一周内完成。施测内容除自编问卷外,还包括韧性问卷、乐观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希望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孤独感问卷以及问题行为问卷,以检验自编问卷的效标效度。施测时,主试将问题逐个读给小学生听,助其理解后作答;
初中生在主试讲解指导语及注意事项后自行作答。发放问卷1380份,获得来自完整家庭的有效被试共1037名,其中,父母均外出且由祖辈监护的儿童375名(简称双留守儿童),父/母中一方外出且由另一方监护的儿童329名(简称单留守儿童),父/母曾外出6个月以上的儿童61名(简称曾留守儿童),父母均从未外出的儿童272名(简称一般儿童)。本文仅对单、双留守儿童数据进行分析。3个月后对单、双留守儿童各40名进行重测。

1.2问卷理论结构的初步建构

在仔细研读心理资本整体结构、心理资本要素、自立、儿童逆境信念等文献基础上,通过编制访谈提纲、开展深度访谈、分析访谈资料等工作,初步建构出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理论结构。儿童访谈提纲主要包含3个问题:①与父/母在家时相比,他们外出后,家庭抚养环境发生了哪些不好的变化?②这些不好变化对你的学习、心情和行为产生过哪些不好的影响?这些不好影响随父/母外出时间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回忆的同时,请在访谈员的指导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对儿童学业/心情/行为的不利影响的发展趋势图”中(横坐标为留守时间,纵坐标为影响程度,6点记分,从“无任何影响”到“影响很大”),用点将这些不好影响的影响程度依次描出来,然后用线段将各点连接成曲线图并找出变化的拐点。③拐点的出现以及你目前表现出来的积极成长态势(由取样条件确定),说明你有效地克服了不利家庭抚养环境给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那么,你有哪些特点、观点和做法帮助了你在不利的家庭抚养环境中积极成长?请举例详细说明。访谈员为3名心理学专业人员,对研究意图和访谈提纲十分熟悉。访谈在安静的房内进行,访谈重点为第3个问题,时间一般为55-70分钟,访谈时无他人在场。监护人及教师访谈的主要内容与儿童访谈内容相同,访谈时适当变换称呼及措辞,方式为入户访谈或电话访谈。经受访对象同意后,对访谈进行全程录音。4名本科生将录音逐字转写成文本。由于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资本的结构,故仅呈现第3个访谈问题的文本编码情况。反复通读了相关文本后,参照烜侯方等的编码过程,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开展如下工作:首先,从每份原始文本中提取出含义清晰且单一的条目。提取方法是:对含义清晰且单一的语句予以直接保留(例如,不喜欢斤斤计较),将包含多重含义的语句拆分成多个条目(例如,将“她能吃苦耐劳,内心有一股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拆分成“吃苦耐劳”与“奋发进取”两个条目),对同一个人多次提及的含义相同的条目进行合并且不计算频次。3名研究者对各自提取的条目进行了详细讨论,在统一条目的表述后,共提取到初始条目659条。其次,对不同文本中的初始条目进行同类项合并及精简。具体做法是:对表述完全相同的条目进行合并,并计算重复出现的频次;
对内容相近但表述不同的条目进行二次合并(例如,将“不让父母失望”、“不伤爸爸妈妈的心”、“给父母争气”合并为“不让家长失望”);
删除与心理资本“类状态”特性不相符合的条目(如“脾气好”)。经合并及精简,剩下39个条目。再次,对条目进行归类和类别命名。基于各自的归类结果,3名研究者经过讨论,并参照已有心理资本结构,一致同意将39个条目分为5类,但对其中3个条目的归类无法达成一致。删除这3个条目后,剩下36个条目分属明理感恩、自立顽强、宽容友善、自信进取、乐观开朗五个类别。最后,请课题组外的3名专业人士将36个条目归入五个类别。结果显示,27条被3人完全一致地归入预想类别,7条被2人归类一致,2条被3人归类完全不一致。删除归类完全不一致的条目,剩下34个条目在所属类别中被提及频次。

1.3问卷项目收集与整理

首先,以上述34个条目为语义基础来收集问卷项目:①直接引用或适当转写访谈资料中的条目。如将条目“能忍受各种困难”直接引用,将条目“感受父母付出”转写为“能深刻感受到父母为家庭生计所做的种种努力”,共获24个项目;
②从成熟问卷(本土化心理资本量表、青少年自立人格问卷、逆境信念问卷、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中共选取与编码条目含义一致的项目10个。如依据“保持好心情来看待事情”条目,选取了“我凡事都看得开,几乎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的”项目。其次,由于心理资本反映的是积极心理力量,故访谈资料均以肯定陈述句呈现。为了避免乱答,根据各维度内涵编写了6个负向题。例如,用项目“我对自己的前途看不到希望”来反映“自信进取”。通过上述途径,共收集到40个初始项目,各维度7-9条。将项目按维度分类排列,请11名大三、大四本科生对项目逐一进行讨论和修改;
在此基础上,将问卷送3名相关专家评估和审阅。根据专家意见,对少数项目表述进行了修改,形成初始问卷。将项目随机排列,5点记分,1为完全符合,5为完全不符合。

1.4问卷预试及进一步完善

使用初始问卷对8名留守儿童(小学与初中男性、女性儿童各2名)施测和集体访谈,根据他们的理解对5个项目的表述做进一步修改。例如,将“我期望能早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修改为“我常想将来要好好报答父母等长辈”。将修改后的问卷对133名预测被试施测以初步考察项目的区分度。频数分析结果显示,被试对所有项目的回答不存在明显偏向(即答案仅为1、2、3、4或2、3、4、5)。据此形成正式调查问卷。

2结果

2.1项目分析

采用的指标为2个:①计算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
②将问卷总分前27%、后27%的被试划分为高分组、低分组,然后考察两组被试在各项目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各项目的题总相关均大于0.30,高、低组被试在各项目上的得分差异均在0.01水平显著。所有项目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

2.2结构效度分析

2.2.1探索性因素分析(EFA)

采用随机选样程序选取约50%样本(351名)对40个项目进行EFA。结果显示,KMO=0.89,超过通常认为的“好”的标准值0.80,表明适合做因素分析;
初始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有10个,其中前5个因素共解释了42.18%的总体方差,每个因素解释的方差超过3.89%;
从第6个因素起,各因素解释的方差均小于3.00%,与前5个因素有明显差异;
同时,碎石图显示第5个因素为拐点。综上,宜抽取5个因子。因此,后续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DirectOblimin斜交旋转方法提取5个因子,并删除共同度低于0.30、因子载荷低于0.40、跨负载之差低于0.20的项目;
每删除一个条目,重复做一次因素分析。经过多次EFA,共删除15个条目,剩下25个条目分属5个因子,共解释总体方差的47.33%,条目载荷在0.49~0.74之间。根据因子所含项目的内容,五因子依次命名为:F1自立顽强:反映能自觉抵制诱惑,遇事能周全考虑、力求独立应对;
同时,在艰难困苦面前表现出较强的承受能力;
F2明理感恩:反映对父/母外出打工能给予理解、对父母的艰辛能感同身受,并能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等长辈的付出;
F3宽容友善:反映在人际交往中不斤斤计较,能接纳不同性格的人,能主动化解矛盾,与人为善;
F4乐观开朗:反映处事乐观、常往好处着想,对不悦能很快释怀,不易沮丧;
F5自信进取:反映相信自己的能力、对未来充满信心,确信努力对前途有益并能为实现目标发奋努力。

2.2.2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五个一阶因素均分再做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探讨其二阶因子结构。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二阶因子仅1个(特征根为2.76),能解释55.21%的总体方差,各因素在二阶因子上的载荷在0.68~0.78之间,表明五个因素拥有一个共同的潜变量。

2.2.3验证性因素分析(CFA)

基于上述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建构了二阶单因素模型,即假定一阶五因素形成了一个二阶因素。使用余下约50%的样本(353名)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整体拟合情况良好:χ2/df=2.559,NFI、RFI、IFI、TLI、CFI五个指数依次为0.979、0.975、0.987、0.985、0.987,RMSEA=0.049。各条目在一阶因子上的载荷在0.46~0.69之间,各一阶因子在二阶因子上的载荷在0.71~0.83之间。

2.2.4维度与维度及总分的相关

维度与维度的积差相关系数在0.27~0.49之间;
维度与总分相关在0.68~0.79之间。上述相关系数均在0.01水平显著。参照相关程度强弱的划分标准,维度间相关多为中等正相关,维度与总分相关均为强正相关。

2.3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以测量西方心理资本各要素的四个问卷(含乐观、希望、一般自我效能、韧性)与自编问卷的相关作为效标关联效度的指标。从整体上看,自编问卷各维度与西方各分问卷的相关在0.15~0.38之间,为弱正相关(P<0.01);
自编问卷总分与乐观问卷呈弱正相关(r=0.24),与其他西方问卷呈中度正相关(0.42≤r≤0.47)。

2.4实证效度分析

按问卷总分前27%、中间46%、后27%将被试划分为高、中、低三组,在此基础上考察三组儿童在情绪、学业成绩以及问题行为上的得分差异。MANOVA分析显示,在总的结果变量方面,组别的主效应显著(wilks,λ=0.788,F=20.90,P<0.01)。进一步单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孤独、问题行为方面,高分组得分显著低于中间组、低分组,中间组得分又显著低于低分组;
在生活满意度与学业成绩方面,高分组得分显著高于中间组、低分组,中间组得分又显著高于低分组。

2.5信度分析

自编问卷总的Cronbachα系数和重测信度依次为0.88、0.85;
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65~0.76之间,重测信度在0.78~0.84之间。

3讨论

3.1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理论结构

理论结构是编制测量工具的依据,而结构确定又取决于理论概念。本文紧扣“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概念,综合问卷法和访谈法获得的结果,选取了20名心理社会适应良好的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教师作为访谈对象,从三个不同信息来源视角详细探讨了“留守儿童的哪些特点、观点和做法帮助了他们在不利的家庭抚养环境中积极成长?”,获得了全面而丰富的访谈资料,为系统准确地建构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理论结构奠定了基础。从建构的结果来看,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包含自立顽强、明理感恩、宽容友善、自信进取、乐观开朗五个类别,与已有心理资本问卷的结构既有一定相似性又具独特之处。具体而言,乐观开朗与西方心理资本问卷中的乐观的内涵基本一致;
自立顽强、自信进取涵盖了西方心理资本问卷中的韧性、自我效能与希望三要素的某些重要特征;
明理感恩与企业员工人际型心理资本分量表中的感恩奉献、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中的感恩维度均体现了“对他人帮助应表示感激和回报”这一要义,表明知恩图报已经内化为我国文化背景下各年龄段人们的心理价值取向;
宽容友善则兼具有本土化人际型心理资本量表中包容宽恕、尊敬礼让两维度的基本内涵。不仅如此,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结构亦揭示出留守背景下儿童健康成长所需的独特的积极心理力量。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与帮助、缺乏亲子沟通和有效的行为监管,整体上处在不利的家庭抚养环境之中。这对身心处在发展中的儿童既是挑战也是磨砺。本研究提示:引导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和艰辛给予理解,鼓励留守儿童以顽强的意志独立、主动地应对困难和挫折,培养留守儿童在逆境中树立积极进取的信念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心理社会适应水平。

3.2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1-0007-03

“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儿童留守现象相当普遍,2008年由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表明,目前全国约有留守儿童5800万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本应得到父母合理的教育以掌握各种学习与生活技能等,但是,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候父母外出务工,这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因此留守儿童面对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诸多状况,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十分丰富,但结果却有着很大的矛盾和分歧。是否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调查了湖北西部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试图为研究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测查湖北西部两个农村小学和两个镇初中共八个自然班,回收问卷413份,有效问卷396份,有效回收率95.9%。其中留守儿童216,非留守儿童182人。留守儿童中小学生151人,初中生65人,男生112人,女生97人(7人未填)。

(二)方法

1.问卷法: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修订,适用于我国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较适于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测查。测验共100道项目。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分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0.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0.91;
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分量表得分≥8分者视为异常;
将8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得到全量表总焦虑倾向得分,全量表分≥ 65分说明该生情绪状况总体不良,焦虑程度较高,有适应障碍;
在施测时插入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年级、性别等个人资料。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要求被试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当场收回。所得数据应用 SPSS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等。

2.访谈法:调查小组成员深入到各村,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进行有针对性 (根据自编访谈提纲 )的访谈。

二、结果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

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没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分40分,处于正常范围内,总焦虑倾向检出率为4%。除了学习焦虑量表得分为8.5分之外,其余7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均在正常范围(低于8分)内。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上,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3.4%、28.7%、23.1%、20.4%,其他依次为对人焦虑(7.9%)、恐怖倾向(7.4%)、冲动倾向(6.5%)、孤独倾向(2.8%)。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由表1可知,留守儿童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不大,女生焦虑得分略高于男生,在恐怖倾向方面女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男生(p

表 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M±SD)

注:***p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学龄段差异

由表2可知,小学和初中的留守儿童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方面小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初中生(p

表 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学龄段差异 (M±SD)

(四)父母回家频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由表3可知,父母回家频率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和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异(p

表 3 不同父母回家频率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M±SD)

(五)父母在外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和认知的影响

通过半结构的访谈,了解到34.3%的儿童在3岁前父母就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4~6岁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占24.9%,7~10岁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占30.3%,10岁以上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占10.4%。父亲一人在外务工的占43.6%,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占47.1%,这其中又有72.9%的儿童是与祖辈一起生活,13.5%与亲戚一起生活;
在外务工的父母与孩子一个星期联系一次、一两个月联系一次的比率、几乎没有联系的比率分别是79.7%、12.9%、7.4%。

对父母在外务工的生活状况,59.6%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基本适应,25.8%认为不适应,14.6%认为无所谓;
在情感上,感觉孤独无助的留守儿童占49.8%,感觉无奈矛盾的占31.4%,感觉轻松自由的占15%,感觉被遗弃的占3.9%;
55.2%的儿童认为留守状况对自己成绩的影响有一些,17.9%的儿童认为影响很大,只有26.9%的儿童认为没有什么影响。

在被问及对父母在外务工的总体认识和看法时,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都不希望父母离开自己出外务工,“感到自己孤僻了,变得内向,不喜欢交朋友”“非常孤独无助,心里空荡荡的,没有了笑容”“爸爸身在异乡,我非常思念”。但是也能看到相当一些儿童在留守状况里学习锻炼了自己,“没有太大影响,学会了独立,帮助和照顾他人,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有些无奈,但知道父母是为了经济好转出去,这对学习没有影响,反而更加自强自立”“不希望(父母出去),但知道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生活有改变,自己变得坚强独立,知道怎样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了……”

三、讨论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第3篇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1)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1、9月中上旬,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张平安为组长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和协调小组,明确了各类人员的职责,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工作考核细则。

2、成立了“爱心妈妈”教师队伍共28名,明确了包保对象。

3、成立了六个“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小组,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责任。

4、学校多次召开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会议,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让每一位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根本需要,是关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根据关爱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措施落实,注重实效

1、认真细致地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调查工作

本学期,我校对留守儿童进行两次摸底调查和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儿童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本学期在校生1500余名,其中留守儿童561人。

2、建好留守儿童档案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几次摸底调查,已将调查信息分类统计,整理建档。我校以年级为单位,分班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父母的务工地点和单位、联系电话、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姓名、文化程度等都有详细的记录。

3、学校成立“关爱留守儿童之家”,10月尾获得市关工委捐赠的价值3000 元的液晶电视一台和电话机一部;现有图书32019册。图书室每天 7:00——8:00和12:00——1:30之间开放,学生借阅图书、收看电视近千余人次。有效地改善了留守儿童之家的设施与条件。

4、学校“关爱留守儿童之家”以张琴老师为管理员,汪凤林老师协助。其中汪凤林老师为关爱留守儿童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指导留守儿童阅读和写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5、对留守儿童坚持实行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从留守儿童的成绩统计表看,90%以上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有进步,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是名列前茅。如蔡晓燕、崔欣欣等留守儿童都是班级第一名。

(2)、生活上优先照顾。从学校领导到普通老师,对待留守儿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关心和照顾。如有的留守儿童生病,都会及时到医院去看病,孩子挂水就守护在旁边。很多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还买来水果送给生病的留守儿童。

(3)、活动上优先安排。如我校庆“六一”文艺演出,各个班级的演员中,大多是留守儿童。其中六(5)班陶轶钰同学在县级书信朗诵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6、坚持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对留守儿童开展谈心交流和家访制度。要求每周对留守儿童要谈心一次,家访一次,一学期达到每人1次以上。

7、为留守儿童免费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每逢节日,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的前一天,校长室、留守儿童之家、班主任的手机都免费开通亲情热线电话,让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进行一次亲情交流,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打来电话,对我们的做法很感谢,也很感动。

8、积极开展留守儿童运动会和各类体育兴趣小组活动,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9、经常开展帮扶活动,如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法制教育、卫生知识讲座、安全知识讲座、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让家长和社会放心。

10、特困留守儿童受关注。近日,我校汪思思等4名特困留守儿童获得市关工委每人300元的爱心捐助。

三、下一阶段工作思考

1、多方努力,积极配合,做好留守儿童的监护,让“爱心妈妈”充分发挥监护作用。

2、要针对不同情况的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活动。

3、要扎实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要及时进行心理矫正。

4、多开展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相关的资料建设。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2)我校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现将工作计划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讨论我校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现状,制定相关的措施,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确保留守儿童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1、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制度。

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人数和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对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变更相关内容,每学年末做好留守儿童管理的交接工作。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2、建立“代管家长”队伍,推行“代管家长”制度。

建立起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包括生理、心理教育的管理和引导。学校通过工会,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到代管家长队伍中去,承担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做留守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做到“四管”(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和“四掌握”(掌握家庭情况、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五员”(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2、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亲情的缺失;3、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4、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队干部、、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学生”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4、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建立“家校”定期联系制度,代管家长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还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学生”家庭,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对“留守学生”家庭做到“五必访”,即情绪不好必访,身体不佳必访,成绩下降必访,迟到早退必访,与同学争吵必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

三、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1、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为留守学生选配了在职教师与他们结成对子,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进行心理辅导,让留守学生倾诉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排解烦恼,恢复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态,实行全程跟踪教育。同时选配优秀学生和班队干部与留守学生开展生活学习互帮互助活动,让他们成为知心朋友,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品德行为上互相促进,在心灵思想上互相交流,许多学生邀请留守学生到家里做客或共度周末,感受家庭的温馨。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开展“为留守学生献爱心”募捐活动,举行“我是家里的小主人”演讲比赛等。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两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节假日期间,组织留守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在学校设置亲情电话,定期让留守学生与家长通话交流感情;学校在“留守学生之家”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专门配备了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确保不因家庭贫困而让一个留守学生失学。

四、加强社会教育与学校、家庭构建教育网络体系。

我们认为,教育工作绝对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协调配合。为了优化 “留守学生”教育环境,我校坚持以社区教育活动为支撑点,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成一网络,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我校首先做好家长的教育帮扶工作,经常利用家长会、家长委员会、集中家访日、学校开放日等活动形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技巧,真正有效地履行家长的监护义务。其次尽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近年来,我校与小庙镇派出所,“110”报警中心及镇治安室建立了“警、校联动机制”、“青少年维权岗”,对外强化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对内经常邀请相关人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学校的教风建设再上新台阶,学生学习风气日渐浓厚,学生违规违纪现象得到了根本抑制,“留守学生”更是受益匪浅,学科竞赛、体育比赛、升学考试捷报频传,收到实效。

五、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配备了电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施设备。张贴了留守学生之家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家”的基本情况,使活动室充满活力,为留守学生提供了交流活动的场所,使学生感到了“家”的温馨与和谐。

总之,关于“留守学生”的教育,我校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也感到举步维艰,单靠学校的努力,缺少大环境的支持,“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将愈来愈难,现就我们感受较深的几个问题提出与各位教育同仁商讨:

1、由于“留守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帮助、关爱显得力不从心,学校和教师无法替代也替代不了家长和社会去履行本应由家长和社会承担的教育责任。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第4篇

留守儿童在中国越来越多,部分儿童刚出生就没有了爸爸,没有了妈妈的陪伴。他们长时期生活在无爱、无语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点关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范文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暨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今年,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现将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县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我们班像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有20多人,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而贫困山区的留守人员,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多么不利啊。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与相关领导的关注和极度重视。面对现状,我校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把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立为“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关爱工程”中第一阵地的作用。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每班推荐4—5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2—3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3、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微薄的学校是不够的,所以在这次活动中,还发动了村委会成员以及退休老师一起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此举得到了相关人士的热烈支持,纷纷担当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5、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问题活动。诸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等。

6、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三、取得的成绩

经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立、自主、自强了……在结对的老师中更是涌现了许多优秀教师。我们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也许现在还仅仅是起了个头。但是在那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总之,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范文二__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从校区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探索,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程。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总辅导员负责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健全制度,开展活动

1、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在团支部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有《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等。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建立健全家校联系。要求班主任老师期初、期中、期末与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3、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定期开放。在学校少先大队的统一组织下,孩子们可以在留守儿童活动室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与教师、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真正成了儿童学习活动的乐园。

开展“校园歌手赛”活动。为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给留守孩子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学校于12月22日在阶梯教室举行了第三届校园歌手大赛。经过各班的选拔推荐,最后全校区共有12名同学进入了今天的比赛。比赛分2个组展开角逐,比赛中小选手们个个满怀激情,引吭高歌,《童年》、《小螺号》、《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少儿歌曲被歌手们演绎得激情四溢、个性飞扬。嘹亮的歌声响彻赛场,引来台下观众和评委们的阵阵掌声。有的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要参加校园歌手赛,不远千里,赶回家亲历孩子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成功时享受到更多的关爱。

邀请医护人员为留守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关爱孩子的健康。开学刚刚一周,学校邀请太和三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和医护人员免费为校区全体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检查的项目有量血压、量身高、测视力、测肺活量、量胸围、五官检查等,并对儿童建立健康体检档案。医生们一边为孩子检查,一边宣讲着儿童保健知识,极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孩子们在检查中没有丝毫胆怯,有的是感受到的温暖。

另外,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以上是我校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的一些摸索,还有待进一步创新。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学校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的高度,对他们要严慈相济,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就能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以后我们将更务实工作,不懈努力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范文三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充分认识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我校从实际出发,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为切实做好关注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这一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中层干部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各负其责,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留守学生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1、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学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学校的留守儿童,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并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

2、建立监护人队伍,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

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学校还多方面联系社会上的爱心妈妈,至今有四名留守儿童找到了爱心社会妈妈,社会妈妈负责孩子的全年的学习开销,还定期到学校看望,节假日领回到自己家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学校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对监护人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

三、营造关爱氛围,开展关爱活动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利用元旦、六一等节日契机,开展了“校园爸爸、校园妈妈——关爱留守孩子”座谈会,为每个孩子送上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沟通,让这些“留守孩子”体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使每一个留守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与欢笑。

四、感受温暖,快乐成长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留守学生之活动室,配备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施设备。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使他们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五、取得可喜成效

通过各种关爱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护网络并取得较好成效,留守儿童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仅学会了自理、自立、自强、自律,还培养了坚韧、独立的个性,出现了广大留守儿童安心学习,家长放心工作的喜人局面。学校四项关爱留守儿童措施__教育局网给予报道,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网在__晚报给予报道,在全市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六、今后工作打算

1、倡导全校师生,为留守儿童献出自己的爱心。

开学典礼上,为贫困留守儿童搞一次校园爸爸妈妈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2、结合教师开展的“教师帮扶”活动,在师生之间开展“手拉手、同成长”为主要形式的结对互助活动。

3、实行家长制,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

各教师两位留守儿童的家长,定期与学生交谈,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需要,给学生以家庭般的温暖,从而使其安心学习。

4、各班组织本班“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让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和困难告知父母,能与父母更好地沟通。

(学校免费提供信封)学校在_月份将开展一次“给远方父母一封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5、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窗,每月上一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心理咨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6、关注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每位教师需帮扶一位留守儿童,做到随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七、存在的问题

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我校在这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也感到这一工作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目前,“留守学生”人数增加,给学校,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其次,家庭教育观念错误,家长教育没有方法,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应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
留守儿童教育;
障碍;
克服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7-0009-05

一、家校合作是整合留守儿童教育中家庭和学校教育力量的有效方式

留守儿童是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伴随农民工问题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守儿童数量也在随之逐渐增长。全国妇联2008年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8.29%。[1] 留守儿童由于与家长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其心理、情感以及人格的发展容易遇到问题。范先佐在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发现,留守生活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1)柔软无助;
(2)自卑闭锁,自暴自弃,丧失信心;
(3)寂寞空虚;
(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
(5)对父母充满怨恨,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挣钱。[2]2004年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了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3]因此,留守儿童教育成为当前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家庭和学校是留守儿童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家长和教师共同肩负着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家校合作是整合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教育力量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不能提供和子女相处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家庭教育功能在弱化。与此同时,由于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以及寄宿制农村中小学数量的增多,留守儿童在校时间延长,学校承担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在逐渐增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学校来讲,联合家庭教育力量,建立家校合作体系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必然选择。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在《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一书的《基础教育》报告中指出:“最近我们听到不少有关学校失败和教育革新的议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坚定地相信失败的不是学校,而是学校与家庭、社区及宗教机构的伙伴关系。”[4]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可以使教师和家长在教育思想和认识上达成共识,信息的沟通和交流畅通无阻,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存在的障碍

虽然家校合作是整合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和家庭教育力量的有效方式,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但是,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具体表现在观念的偏差、时空的限制和家校合作组织不健全等方面。

(一)观念的偏差

从留守儿童家长方面来看,不利于家校合作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家长对家校合作意义的认识存在偏差。留守儿童家长普遍存在一种心态,认为“养”是家庭的责任,“教”是学校的责任。当他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之后,意味着把孩子教育的责任全部托付给了学校。这种认识导致的结果是家长一般不会积极主动联系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情况,而且,如果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的话,他们往往会把全部责任推卸给学校和教师。其次,留守儿童家长对家校合作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发展过程,包括他们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涉及他们的学业成绩、同伴交往、身体心理、审美能力等方面。在家校沟通中,留守儿童家长理应对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的信息同学校和教师进行交流,从而达成统一认识,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和发展。然而事实上,留守儿童家长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往往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状况。特别突出的一点是他们忽视孩子心理、情感、精神层面的发展,这也致使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成为问题留守儿童。最后,留守儿童家长对家校合作时机的认识存在偏差。家校沟通本应该是经常性的,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家长也可以及时获得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情况,这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全面了解和适当的教育措施的制定。但事实上,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长通常只有在学校召开家长会,或者教师邀请家长去学校的时候才会去。而家长会往往是集体性的,很多家长难以通过和教师的个别交谈来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具体情况。家庭缺失理论(Family Deficiency Theory)[5]认为,缺乏文化培养和文化水平低的家庭,家中由于缺少教育传统,家长不注重教育,对长远的教育成就没有足够的追求,因此趋于较少参与子女教育。该理论认为,问题家长或问题家庭被视为家长参与程度低的问题核心。按照家庭缺失理论的解释,留守儿童家长自身教育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决定了家庭本身缺少文化教育氛围,而且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也不高。因此,他们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不够,参与程度也较低,这也体现了他们在家校沟通中主体性缺失。

从教师方面来讲,有些教师缺乏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正确认识。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素养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偏低,尤其是留守儿童父母不辞辛苦外出打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维持生计和求得经济发展的考虑。如果教师不能形成正确的家长观念,则会阻碍与家长的顺利沟通。事实上,在家校合作中,由于教师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高,部分教师会存在比较鲜明的优越心理和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留守儿童家长产生自畏、退缩心理,致使他们不会积极主动和教师沟通。另外,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部分教师不考虑留守儿童家庭的生存状况,会存在对家长的埋怨心理,这也会影响到家校之间的有效合作。

(二)时空的限制

有的留守儿童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很少回家,有的隔几个月才回家一趟,难以有机会和教师见面,这使得家校沟通存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困难。笔者在一所农村中学调研时,几位班主任讲述了他们在家校沟通中的尴尬处境。

班主任甲:我们农村老师现在挺可怜的,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父母,见不到父母的面。我们当地经济状况不好,大家都出去打工了,远的在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地,稍近一点的在上海、南京、扬州等。有的常年不回来,孩子就丢给爷爷奶奶照看,有的回来了也没待多久就走了。多数家长通常是过年时候回来,过完年又走了。所以,我们很难见到学生父母的面。开家长会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爷爷奶奶给孙子孙女来开家长会,还有的是舅舅、舅妈、阿姨来开家长会。老人的记性差,理解也慢,他们一般对孙子孙女本来就比较溺爱,孩子有问题他们也解决不了。舅舅、舅妈、阿姨也不可能尽心管理,又不是自己的孩子,肯定不会很上心的。

班主任乙:现在的家校沟通很困难,教师很难见到学生父母。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需要家长过来,可他们在外打工来不了。我班有个学生的父亲在内蒙古打工,孩子有问题时给他发短信,他一直都没有回信息。另外一个学生的父亲在上海打工,两年后才回来,结果是回来办离婚手续。

班主任丙:现在一般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但母亲在家也不闲着,大多打个零散工。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对教育的影响很大。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就没有钱,加上通货膨胀严重,很多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这就给教育带来了很大影响。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我们让家长来学校一趟,他们却说:“没有时间啊,请假要扣钱的。”他们说的是实话,我们也感到很无奈,一味责怪家长没有意义,因为他们不挣钱也不行啊。

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这种空间上的距离决定了他们难以真正参与学校活动。即使现在的通信工具发达了,手机和网络也基本普及了,但对于绝大部分农民工来讲,这些都还属于奢侈品,即便可以使用这些通讯工具,他们还需要考虑费用支出的承受能力。此外,他们也没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同教师沟通。同工厂和企业里的职工不同,农民工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他们是按日计酬,请假就意味着没有收入。而当前农村的社会现实情况是“种田不挣钱”,务工收入基本上成为农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正是出于经济方面的生存理性的考虑,当教师让家长去学校的时候,家长通常还需要在经济上做出权衡。

(三)合作组织不健全

首先,农村中小学基本上没有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国内很多城市的学校大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它是家校沟通的一种正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家庭与学校开展顺畅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农村中小学基本上还没有成立家长委员会,这使得农村中小学与家庭之间缺少广泛、稳定的联系。对于农村中小学而言,当前要成立家长委员会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大部分家长在外务工,他们没有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家校沟通活动,而出于经济方面生存理性的考虑,他们也不会对家长委员会投入很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个现实困难是,家长自身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欠缺。相对而言,农民整体上受教育层次比较低,他们不可能对学校教育的课程、理念等很好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程度不会很高。而且,相对于城市的学生家长,农民能够拥有的社会资本总体上欠缺,这也决定了他们对农村中小学的发展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

三、克服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障碍的策略

(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一般而言,所有合作都必须基于双方的共同愿望和努力才能够达成,合作双方在合作关系中都居于主体地位。在留守儿童教育的家校合作中,由于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文化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的留守儿童家长相比,在一定意义上,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方面更具有优势,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这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由于留守儿童家长在外务工,他们回家的次数往往很有限,从时间和空间上无法保证同学校的沟通。当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出现问题时,教师很难找到他们的父母沟通,这容易引起教师的埋怨和不满。这时,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认识到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是出于生存需要,他们生存和生活的艰难处境需要来自农村学校和教师的理解。一位农民工就这样诉说他外出务工的心情:“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呢?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我们有什么办法?外出务工也是迫于无奈,背井离乡、忍饥挨饿,也要去。在家种庄稼不挣钱,养鸡、喂猪没有规模也难赚钱。种果树什么的,没技术管理,质量不好,也找不到销路。有的水果,五六分钱一斤,连支付摘下来的人工费都不够。农民不出去打工,只有等死。说农民现在不苦,是假话,我们是迫不得已抛儿弃女在千里之外打工。”[6]农民外出务工后给农村学校教育带来的困难是一种既定的事实,教师需要给予农民的处境以充分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指出:现代社会由于家庭的变故,家长无法履行教育责任,当儿童进入学校的时候,教师要履行“教师替代父母的职责”。[7]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对教师的期待更多,也需要教师履行“教师替代父母的职责”,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正因为如此,学校要积极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二是帮助留守儿童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留守儿童家长在家校合作方面还存在观念上的偏差,他们的正确观念的形成和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学校和教师。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发放宣传单的时机,借助《告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让留守儿童家长认识到家庭不仅养育了子女,还具有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把全部的责任推给学校,要建立家校联合培养机制。另外,学校和教师还要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使其关注子女各个方面的成长,包括学业、体质、审美、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不能仅仅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让留守儿童家长形成随时和及时与学校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建立家校联系常态化的观念,使学校和家庭之间关于子女的教育情况保持信息的通畅和互动。事实上,教师在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的观念时,有些教师首先必须克服自身对于留守儿童家长的偏见,在跟他们交流和沟通时要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尤其要尊重他们,对他们的处境给予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够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和提高合作效果。总之,树立正确的留守儿童家长观念是教师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观念的前提和基础。

(二)沟通形式多样化

首先,从方向来讲,倡导家访和校访相结合。家访是一种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但由于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教师家访时很难见到家长。相反,提倡校访的好处在于,留守儿童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到学校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可以跟班主任、代课教师和学校领导交流,共同商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实,由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对班上所有的学生进行家访,有些学生可能就会被“遗忘”,但校访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所有家长都可以通过校访使所有学生都受到关注。[8]但是,校访却不能够代替家访。随着农村社会观念的转变,农村家庭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离异、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增多,这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而留守儿童家长在校访中不方便表露这些情况,教师只有通过家访,走进他们的家庭,通过观察等才能够感受和了解到。而且,家访中教师和留守儿童家长、学生面对面的亲切交流对农村家庭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所以,家访和校访都重要,二者要相结合。

其次,从时间上来讲,充分考虑留守儿童家长和教师的现实状况,家校沟通时机要灵活多样。留守儿童家长通常会在农忙季节和春节回家,这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在农忙季节,农民要忙于收割或种植,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情。因为错过时节会影响庄稼的收成,而庄稼的收成会直接关系到农民一家的温饱问题和经济收入。如果学校在农忙季节召开家长会或开展其他家校合作活动,就会给家长出难题。因此,学校在制定家长会等活动计划时一定要避开农忙季节。另外,留守儿童家长在春节期间基本上都会回家跟家人团聚。其实,这是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家访的机会。但是,由于春节期间属于假期,这又会给学校工作安排带来困难。出于为留守儿童成长考虑,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在春节期间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家访,也可以准备充足的家庭教育宣传资料,让留守儿童带回家,让家长阅读,增进家长对教育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从空间上来讲,要构建信息化沟通网络。现达的信息网络技术为克服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空间上的限制提供了可能。学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构建信息化沟通网络,包括校讯通、班级博客、留守儿童家长QQ群、电子邮件等。一方面,学校可以把留守儿童在校的表现和发展状况信息发送给留守儿童家长,让他们及时了解子女在校情况;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家长可以把自己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想法和观点反馈给教师。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学校和留守儿童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当然,这里还涉及留守儿童家长和子女之间的沟通问题。事实上,他们也可以借助学校创建的信息化沟通网络来相互交流和沟通,留守儿童可以给家长发送电子邮件,在班级博客中展示自己的作品等,让家长了解自己在校的表现和发展状况。然而,家校沟通中信息化网络使用的前提是留守儿童家长熟悉并能够熟练操作它们,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也是一种挑战。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普及,相信这种设想会变成现实。

(三)健全家校合作组织

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一种正式组织。一般来讲,家长委员会都是以学校为本,即按照年级、班级分别成立年级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以及校家长委员会等。城市学生的居住往往比较分散,与他们不同,农村学生基本上都是以村落为单位居住。在一村之内,大家相互之间都比较熟悉,家庭的基本情况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因此,农村学校应该以家庭为本,以村落为单位来成立家长委员会。而且,可以选择村落里面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有一定威信又热心公益事业的家长来担任家长委员会负责人。由于大家生活在一个村子里,相互比较了解,以村落为单位的家长委员会能够对本村里每一个在校学生的家庭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他们提出的教育建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但是,由于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他们在领悟和掌握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的精神方面会比较困难,这需要学校加强对家长委员会成员的培训工作。以村落为单位的家长委员会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留守儿童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虽然留守儿童家长回家的次数有限,但由于共同生活在村落里,他们在回家期间可以加强和家长委员会成员之间的沟通,探讨家庭的状况和子女的教育情况,充分借助家长委员会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笃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8-07-19.

[2]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78-84.

[3] 留守儿童:农村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之警钟[EB/OL].http:///CMS/forum/Posted_ch.jsp?forumid=100069.

[4] 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

[5] 何瑞珠.家庭学校与社区协助――从理念研究到实践[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7.

[6] 任运昌.空巢乡村的守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05.

推荐访问:家访 留守 儿童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五篇】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精选5篇) 留守儿童家访方案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