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思想汇报 发言稿 主题教育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2023年度营业主管述职报告【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4-02-17 17:19:02 来源:网友投稿

述职报告的开头:述职报告的开头要以简洁的文字,说明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表明自己对本职责的认识,并阐明任职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还要概述所取得的成绩。述职报告的主体:述职报告的主体要选择几项主要工作,细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营业主管述职报告【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营业主管述职报告【五篇】

营业主管述职报告范文第1篇

2016述职报告写作规范:

述职报告的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组成:

(1)述职报告的标题

可简单标明述职报告。也可以根据正文内容另行拟制。

(2)述职报告的称呼

工作述职报告一般要当众宣读,所以应选择好恰当的称呼,一般写领导、同志们。

(3)述职报告的正文

述职报告的正文一般要有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述职报告的开头:述职报告的开头要以简洁的文字,说明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表明自己对本职责的认识,并阐明任职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还要概述所取得的成绩。

述职报告的主体:述职报告的主体要选择几项主要工作,细致地将过程、效果或失误及认识表述出来。这一部分要写详细,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对棘手事件的处理思路,对群众迫切关心的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要交代清楚。要对履行职责的情况和对履行职责的事迹进行深人的分析研究,做出具有一定理论层次的概括。要回答称职与否的问题,应从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素质,开拓进取精神,政策法律水平,处事决断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廉洁模范作用,上下左右关系,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等方面,描述自己的形象,回答好称职与否的问题。述职报告的主体还要说明履行职责过程中得与失。竞争上一级职务的述职报告,要注意紧扣上一级职务的有关要求来写,以说明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担当上一级的职务。这部分是述职报告的关键部分,一定要精心构思,写出特色。

述职报告的结尾。在述职报告的结尾可简述一下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并表明自己的态度,最后以谢谢大家的语言结束。

2016述职报告写作范例:

20**年对我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我迈进了工作一个新的里程碑,在这一年我带领分理处的的各位同仁,在支行领导的关心、爱护和大力支持下,以高度的责任感,恪守职责,务实开拓,将分理处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年来,我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从基础业务入手,着力于柜员素质的培养,保障分理处工作的稳健推进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奠定会计主管工作的基础。今年我根据总行三化三铁要求,对分理处原有责任、制度修旧补新,明确新的责任、目标,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充制定了相应的手工登记簿,对分理处强化内控、防范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加强监督检查,做好会计主管工作的保证。在年内加强考核,制定详细台帐,实行柜员工资与绩效挂钩的机制,按月考核差错率,并督促整改问题,及时消除事故隐患,解决问题。并加大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难点、重点,再对症下药,有效地防范了经营风险。

(三)配合会计事后中心传票外包工作,坚持规范化管理。自我行开展传票外包业务以来,严格按照会计事后中心要求,指导柜员进行传票整理与编号工作,加强日间对柜员传票的复核工作,使我处柜员的传票识别率稳步上升,柜员识别率由最初的50%上升至80%到90%以上,得到了会计事后中心领导的表扬与肯定。

二、规范财务管理,加强内控管理,规范经营,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

(一)为更好的完成支行交予的年度财务工作,我严格按照农总行财务制度规定,认真编制财务收支计划,及时准确的进行各项财务资料的报送,并于每月、季末进行详细地财务分析。

(二)在员工中经常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员工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热爱农行、服务农行、奉献农行的职业道德。并按总行要求,积极查找差距,制定严格的管理监督体系及奖罚制度,使员工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做到依法办事,合规经营。

(三)立足我分理处业务灵活这一优势,不断开拓客户市场,主动向客户宣传我行的业务特点和优势,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其次,开阔思路,努力发展中间业务,组织柜员全面营销我行电子产品及理财产品等,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恪尽职守,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我在抓好业务和管理的同时,切实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与学习,增强驾驭工作的能力。一是加强学习,不断学习新业务,掌握新规则。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抵制消极现象,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帮助主任、柜员及三方人员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分理处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加强团结合作,不搞个人主义。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在繁细而又平凡的工作中,有收获,也付出了艰辛和努力,更重要的是带领我们分理处员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在工作中丰富了自己的业务知识。虽然我在2011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需要在2012年工作中加强和完善的方面。成绩只代表过去,2012年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协助行领导,做好本职工作,使分理处在新的一年有新的气象,来迎接其他商业银行的挑战!

营业主管述职报告范文第2篇

20XX年,我担任**证券部副总经理职务,主抓前台工作,具体负责的是市场营销工作,做好华北地区的5家营业部的资源整合和全面工作。

下面,我就20XX年的工作情况向大家做汇报:

一、一年来重点工作回顾

第一,为了加强管理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继续推进华北地区两家营业部的整合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国债客户的转化和各类基金的营销活动中,在新业务的共同学习和培训中,两家营业部的全体员工达到了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形成了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良好势头,尤其是在新业务上出现的攀比竞赛现象,说明管理部前台队伍的活力正在逐步激发。在这里,我所做的就是鼓励和引导大家,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以共同的事业来凝聚人心,这是我最大的工作感悟。(2015年终个人述职报告)

第二,加强客户的转化工作,盘活国债和基金客户以及呆滞客户,逐步加强基金的销售。20XX年国债的旺销,使我部沉淀了大量的国债客户,国债存量达到了近500亿元,20XX年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大幅上扬,让国债客户获利颇丰。如何引导客户获利了结,转向货币基金和中短期债券基金投资,针对这个问题,我多次组织前台人员,进行比较和研究,拿出可行方案,上半年重点放在了短期国债客户的转化上,通过投资理财报告会、报纸宣传和电话营销等多种方式,对国债的客户进行了积极的游说,其中大部分转化为了货币基金客户,下半年重点转化货币基金和国债客户投资中短期债券基金客户。通过这些工作,既提高了我部国债交易量和基金的保有量,也加强了与客户的沟通和客户忠诚度,为今后新业务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三,推进学习型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新业务、新知识培训,增强员工的业务技能。每个周三,是我们管理部的学习日,货币基金、短期债券基金、权证等等各种新业务都是在这些学习日里,从陌生走向熟悉。交易方法培训和反复学习,使广大员工掌握了一套简单实用的营销手段,为股票客户的服务及开发,奠定了基础。另外,利用学习日的机会,请专业保险人士,给大家一些有关保险方面的知识,拓展员工们的金融知识。让学习培训走向制度化,是我部在推进学习型队伍建设的关键一步。在学习培训中,看到员工们不断地进步,我感到非常的欣慰。

第四,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推动转型。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一直以来,制约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经纪业务的转型工作。因此,管理部领导班子通过研究,制定了奖励员工发展客户的办法,鼓励员工在弱市环境中,走出去,积极开发增量客户。同时,为建立经纪人队伍的建设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激励机制也是多层次的,让大家快乐工作,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为员工购买的“游泳卡”仅仅多层次激励机制的一个部分。通过以上措施,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了提高,员工开发的增量客户也在稳步增长。

二、20XX年取得的成绩

20XX年,通过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学习培训,使我在思想上、政治上更加成熟,理论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与去年相比,管理部领导班子在工作方面配合更加默契,下辖5家营业部的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之中。全年实现交易量亿,同比增长;其中网上交易5000亿,同比增长600%;全年完成收入3000万元。股票客户稳中有增,新开(股票、基金、国债)1万户,核心客户基本稳定。其他产品销售增长迅速,国债保有量达到了个亿,国债客户开户数达到了5000户。基金保有量10000万,开户数4000户,较去年有较大增长,客服和营销队伍在锻炼中不断成长,员工培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三、20XX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激励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了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限制了管理部业务的拓展,在这方面工作,还需要加强。

第二、业务转型抓的不够,基金销售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仍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到位,员工的思想转型需要加强,向真正的理财顾问转变还需一定时间。

第三、成本控制方面,营业面积还需要进一步压缩,费用支出业将会得到一定控制。

四、20XX年工作计划

如果06年我还继续分管营销业务,我有如下打算。

一、坚持合规经营的原则,继续保持无重大违法违规业务记录。

二、续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加快经纪人队伍建设。

四、推进员工角色转型,通过培训,逐步向理财顾问转变,掌握多种业务技能。

20XX年,资本市场迎来了新的一年,我相信,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20XX年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谢谢大家!

营业主管述职报告范文第3篇

近年来,叙述性信息披露在企业年报中所占的篇幅呈现上升趋势,但尽管如此,叙述性报告的作用和范围却引发了热议。叙述性报告最初的出现是为了填补财务报告和使用者信息需求之间的缺口,但是随之却进化成了过量信息的代表,增加了企业年报复杂性和成本的同时,还无法清晰地披露公司业绩和经营状态。

要把握叙述性报告的未来,不仅需要了解报告使用者的看法,更需要了解报告撰写者的想法。当前低迷的经济环境让我们有机会反思如何才能建立有效的叙述性报告模型。叙述性报告是否能作为一个战略性的沟通工具来提高公司的公众信任度和声誉?能否对企业的经营模式、业务绩效、风险、投资者关系、资源、产品和流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展望,从而满足主要报告使用者的需求?

为此来自澳大利亚、中国、肯尼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瑞士、阿联酋、英国和美国九个国家的财务负责人接受了访问,231位上市公司首席财务官、集团财务负责人或同级别高管(均为年报撰写者)探索如何撰写能够真正帮助决策的有效、客观、可靠的叙述性报告,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次调查的主要发现如下

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对叙述性报告的影响:叙述性报告之所以如此重要可以从主导报告撰写的职能部门窥见一斑,主导叙述性报告的部门通常具有很强的战略和经营领域的职能,82%的受访者表示叙述性报告主要受以下各方主导:董事会**(9%)、首席执行官(20%)或首席财务官/财务部(53%)。

受访者对叙述性报告最重要的特征看法不一。

叙述性报告的要求/需求呈现多样化:尽管88%的受访者认为股东是叙述性报告最重要的受众,但法律和监管要求同样是主导叙述性报告的重要因素。本报告显示,有些时候股东和法律/监管要求两者之间并不一致。

风险、前景、经营模式和关键绩效指标的披露对股东而言非常重要:受访者指出对股东而言,重要的信息披露包括对财务绩效和财务状况的解释(占比87%),关键风险和相应的风险管理(67%),未来的规划和预期(64%),经营模式的描述(60%)和关键绩效指标(58%)。

监管要求决定叙述性信息披露:多数受访者都会在报告中对公司财务绩效和财务状况进行说明(占比97%),披露公司治理政策(87%)和高管薪酬报告(87%)。调查发现和财务报表类似,叙述性报告的形式和内容主要取决于法律和监管要求,而不是主要受众的需求。

金融危机之后:风险披露和未来预期成为首要任务:78%的调查对象会在报告中披露重要风险和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72%会在报告中说明未来的业务规划。调查发现自金融危机以来,有关风险及风险管理、未来规划和前景预期的信息披露要求有所增加,其比例分别占受访人数的78%和66%。

全面的企业报告:企业年报中,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较少,要呈现全面的经营绩效仍需得到更多财务高管,甚或股东的支持。

繁复的要求、高昂的成本和大量的时间是叙述性报告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多数(71%)受访者认为撰写叙述性报告的主要挑战在于繁复的要求以及所花费的成本和时间。财务高管对法律和监管要求的看法应该引起政策制订者和监管者的反思,这才是解决目前关于叙述性报告作用的争论的关键所在。法律和监管合规要求不仅会引发高昂的成本、耗费大量时间,还可能导致公司仅仅是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撰写报告,却并没有真正贡献有价值的信息。

叙述性报告的未来:财务高管希望拥有更多的自,减少规定。

让报告瘦身

实际上,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和股东越来越专业化,叙述性报告也因此在不断进步。监管者采取了各种办法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因此叙述性报告也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叙述性报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管理层的评述、管理层的讨论及分析、深度业务回顾、经营和财务状况回顾、董事会**的声明、公司治理描述、环境问题说明、薪酬报告以及健康和安全问题的阐述。但无论形式如何,随着企业努力提高年报的价值和相关性,叙述性报告已经成为年报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尽管叙述性报告的篇幅不断加大,但也有人担心这只不过是应付合规要求。同样还有人质疑叙述性报告的成本与收益能否匹配、信息披露是否客观、信息量是否过大、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的与价值评估相关以及信息是否真的有用等问题。同时监管/立法机构所规定的信息披露模板和整体要求也给报告撰写者带来了诸多限制。尽管报告撰写者有意让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但叙述性报告却变得更加模糊和令人困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情况。

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事实胜于雄辩》指出,企业报告的复杂性、应付合规要求以及希望取悦所有使用者的心态都是导致报告无法有效传递整体公司业绩的原因。委员会在报告中呼吁企业报告回归本质,真正发挥为公司投资者等主要使用者提供决策参考的作用。报告中还指出企业报告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使用者、撰写者和监管者)都有必要定期进行反思。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和责任尚未厘清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要求加强年报的清晰度、相关性和透明度。这其中包括让年报更加简化、增加个性化的行业相关绩效指标以及加强与价值相关的风险、预期和经营模式的披露。

CFO们的声音非常一致――监管要求本身就已经非常严格,还在不停的变化,这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和时间。来自马来西亚的CFO们认为,近年来年报只是为了应付法规和监管要求,根本没有考虑股东的需求。“我发现多数年报都是以历史数据为主导,篇幅很长,但只是对公司过去的情况进行了一个模糊的介绍。但是股东真正希望看到的是有关公司未来的信息。”

这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描绘叙述性报告未来发展走向的机会,也让我们有机会对叙述性报告的目的及其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等问题进行内省,并探索经济低迷之后,叙述性报告所发生的变化。

CFO们针对如何加强叙述性报告的实用性提供了许多建议,包括增加外部审计机构的意见、加强对未来的预期、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指引和第三方鉴证声明,但多数受访者更希望能够改善报告环境,给他们以更多的自,减少繁复的规定。对于监管者而言,防止金融危机再次发生的关键在于加强信息披露;
而对于报告撰写者而言,加强信息披露可能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同时又会增加年报的篇幅和复杂性。对现有法律和监管要求进行严格审视和评估,停止无止境的变化,可能才是推进年报发展的正确道路。

法律和监管要求应该配合一定的自,让报告撰写者能够发挥创新意识,并以股东需求为导向,提供真正优秀的报告。

谁是叙述性信息披露的主导者?

叙述性报告的发展是报告撰写者在不断变化的监管要求及满足使用者的期望两者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的结果。撰写者是怎样决定使用者和其他受众需求的优先性的呢?

认为法律和监管合规是影响叙述性报告最重要因素的受访者达到83%,略高于认为股东要求是最重要因素的受访者比例(82%),位列第三的因素是管理职责,即需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71%)。监管要求和股东需求几乎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正是叙述性报告所面临的两难境地的关键。在满足法律监管要求和清楚呈现报告期内的业绩及未来预期两者之间,撰写者应当如何寻求平衡?

多数受访者认为建立企业声誉是驱动他们叙述性报告的主要原因。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低迷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措施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的背景下,企业通过展示自己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和措施,将叙述性报告看作为建立声誉的平台。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优秀的叙述性报告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为现有和潜在投资者提供了有助于决策的信息。然而尽管满足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可能是叙述性报告最重要的特征,受访者却并未就这一观点达成明显的一致。尽管仅有29%的受访者认为提供有用信息以满足使用者决策需求是叙述性报告最重要的特征,但仍有53%的人认为提供有价值信息以帮助决策是叙述性报告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报告撰写者能对叙述性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那么叙述性报告所面临的挑战也会变得容易得多。调查发现股东是公认的最重要的报告受众,其次是监管机构,位列第三的是分析师。尽管很多受访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的问责是影响叙述性报告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大多数人认为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如客户、公众、员工、媒体和供应商)仅拥有中等或更低的重要性。

对于股东而言,最重要的信息披露依次包括:对财务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说明,公司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及相应的风险管理,公司未来的规划和前景,经营模式的描述以及关键绩效指标,董事薪酬报告,公司治理政策和流程,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和投资者关系的管理,社会责任和环境政策,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广告。

而各市场法律和监管的共通要求则集中于薪酬报告,对财务绩效和财务状况的解释,对环境法案、环境管理政策和绩效的合规性的披露,关键风险和相关风险管理政策的披露及对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管理办法的合规性的声明等方面。但受访者认为公司治理和薪酬报告对于股东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同时尽管法律和监管要求并未涉及经营模式、业务预期和关键绩效指标,但是受访者认为这些信息对股东而言都非常重要。

叙述性报告的未来走向

和财务报表类似,叙述性信息披露的主导力量也是法律和监管要求。受访公司透露,年报中有三大信息是必须披露的――对财务绩效和财务状况的解释,董事薪酬报告和公司治理政策及流程。

有趣的是,受访者认为股东的最大需求与法律和监管要求恰恰相反,他们并不认为公司治理政策及流程以及董事薪酬报告有多么重要。不过鉴于现在绝大多数的报告都会对公司治理和薪酬进行披露,这意味着尽管报告撰写者认为股东是最主要的受众,但监管合规要求才是决定叙述性报告内容的关键。

尽管开展调查的国家并未对未来规划和关键绩效指标的披露提出法律上的要求,但仍有72%的年报会公布公司的未来规划,并且约2/3的年报会公布关键绩效指标。这些披露被股东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年报中的结论表明尽管监管合规性是最重要的,但股东的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过去20年来,社区、环境和社会责任逐渐进入公司日程。包括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认为可持续性发展相关的披露将给投资者带来有用的信息,有助于他们了解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因素、风险和机会相关的重大信息。仅有相对较少的受访者会在年报中披露环境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这可能是因为多数市场并没有类似的强制性要求以及/或者这些公司认为股东对这些信息不会感兴趣。

股东兴趣的变化是未来叙述性报告一个决定因素。自金融危机以来,使用者对以下信息的需求有所增加:关键风险和相关风险管理(78%),对财务绩效和财务状况的解释(71%),未来规划和前景(66%),公司治理政策和流程(56%),经营模式的描述(54%)以及关键绩效指标(52%)。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股东对于以下叙述性报告内容的兴趣如何?

这其中有关公司治理准则和法律/合规声明以及对财务绩效与状况的解释已经持续了10年以上。对于公司治理政策和流程以及财务绩效和状况说明的需求增加,是否表示报告撰写者认为股东希望年报能够跳脱公司治理合规声明和财务状况及绩效的模板?对风险和风险管理、关键绩效指标、经营模式以及未来规划前景等信息的披露需求是否意味着在金融危机之后,投资者的关注重点在于加强企业报告的透明度?

金融危机以来,有关如何发掘叙述性报告的潜力,使之成为有效的信息传播工具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些信息包括目前和未来的关系、资源、风险、流程和产品。而讨论的重点则集中在撰写一份真正让使用者觉得有用的企业报告所面临的挑战。

受访者认为叙述性报告所面临的五大挑战在于:繁复的要求、成本和时间、对前景的预期、受众太多样化以及商业机密。

以下哪些因素在撰写叙述性报告的过程中是最具挑战性的?

其中,繁复的要求以及所耗费的成本与时间是最主要的挑战。65%的受访者希望将来监管要求能够减少,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只有38%的受访者认为叙述性报告太过自由的形式是主要的挑战。仅19%的受访者希望监管要求更加严格并减少自。

众多的要求似乎是阻碍叙述性报告有效传递信息、满足主要使用者(即股东)需求的关键障碍。叙述性信息披露被看作是当代企业报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这仍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也让监管者加强了对信息披露的要求。

营业主管述职报告范文第4篇

在负责外宣工作期间,我认真履行自身工作职责,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主要成效有三:一是把集中宣传与连续性宣传有效结合,先后策划和组织实施6·23招商、亚铝落户肇庆、首届肇庆金秋等重大对外宣传战役,连续组织中央、省的主流媒体和港澳、境外强势媒体从各个侧面宣传肇庆,大力营造肇庆掀起新一轮发展浪潮的对外形象,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当时的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在大会上表扬“外宣工作很到位”。二是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合作,借助《今日肇庆》网平台,抢滩网络权威媒体,先后与南方网、中新网、新华网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开办了《中新社肇庆新闻网》、《新华社肇庆新闻网》、《南方网肇庆频道》,同时探索出了一套“以网养网”的工作模式,得到省外宣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周边地区的外宣办也纷纷前来参观考察。三是建立与外界媒体的良好关系,争取各类媒体的支持,有理、有利、有节地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焦点问题、难点问题的新闻报道,为肇庆争取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任职期间,凡市领导要求争取媒体理解、支持的事件,均能得到让领导基本满意的处理。

调西江日报工作已约两年半,其间主要工作成绩有五:一是自**年起即积极推动以效绩考核为核心内容的分配制度改革,尽管方案多次修改、调整,但其打破论资排辈和“大锅饭”的主旨基本实现,在报社领导集体的坚持不懈和共同努力下,报社已基本建立起个人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的工作体系。二是积极酝酿和推动报社广告经营体制的改革,**年试行广告制、**年推行广告经营公司化改革,虽遭遇重重阻力,仍坚持不懈,并注意结合报社的实际,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目前,公司化改革的核心框架已初步形成,报社广告经营也出现喜人发展态势。三是积极推动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全面合作,借助对方的实力和优势,提高西江日报的办报质量,拓展西江日报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避免两级党报在肇庆报业市场的“厮杀”。两报合作,得到两届市委领导的肯定,也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四是积极致力于报社的基础性工作,如工作运转层级管理体系建设、广告运营管理和关联体系建设、广告经营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报业基层网点建设、广告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报社采编广告系统和《西江在线》网站建设、市场化意识和合作双赢意识的培育等等。五是承办市委宣传部或报社交办的重要活动和重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其中包括:**年的粤台招商和二届金秋的广告宣传策划、营运,**年的《走进肇庆》大型画册编印和营运、首届肇庆十大新闻评选活动,**年的“肇庆发现之旅”活动策划、四届金秋广告宣传策划和营运、二届肇庆十大新闻评选活动的前期工作,等等。

无论在外宣办期间,还是在报社工作期间,我都能始终坚持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既勇于发表个人意见,又能遵守下级服务上级、少数服从多数的准则,也从不越权审批、越级办事;
始终坚持按党风廉政要求廉洁自律,既从不利用自己的职权捞取个人好处,也致于完善报社广告管理规则和流程,尽力堵塞广告经营中可能出现的“中饱私囊”漏洞,发现问题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

与本篇 2012年报社外宣办述职述廉报告 内容有关的:到 述廉报告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营业主管述职报告范文第5篇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媒介经营管理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回顾和梳理期间的十个重大事件是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也是对学科的研究和升华。这十大事件都有着独特的创新点,分别是:1979年广告恢复(功能创新)、1985年洛阳日报首创报纸自办发行(管理创新)、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服务创新)、1988年媒介多种经营管理办法出台(政策创新)、1991年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问世(理念创新)、1994年央视广告招标(技术创新)、1994年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资本创新)、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体制创新)、1998年中国媒介经营管理学诞生(理论创新)、2006年首张数字多媒体报“播报”问世(融合创新)。文章评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媒介经营管理事件的实践价值,发掘了十大事件的共同点——创新,以及对未来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媒介经营管理从无到有,从一般到复杂,从肤浅到深刻,从学习到学科,从事业管理到经济管理的过程,回溯媒介经营管理的发展历程,提炼出最具有里程碑意义、最具有深远影响、最值得反复研习的十大事件,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也是对学科的研究与升华,从中发现规律性的、经验性的、尤其是创造性的闪光点,这些光芒跨越了三十年的时空,不仅在当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且为我们照亮了未来的天空。

一、广告恢复,媒介经营管理由此发轫

1979年元旦后的第四天,晨起读报的天津人翻开《天津日报》的第三版,在新闻之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新奇事物——天津牙膏厂生产的蓝天牙膏。这一天,“蓝天”成为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地区的第一个商业广告。

随即,与报纸上其他新闻显得格格不入的这则广告,本身作为最抢眼的新闻事件,引来了媒体的热烈讨论。据陈培爱教授介绍,1979年1月14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为广告正名》的文章,指出“有必要把广告当作促进内、外贸易,改善经营管理的一门学问来对待”,“我们应该运用广告给人们以知识和方便,沟通和密切群众与产销部门之间的关系”,此文的发表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广告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改革开放年代广告大发展的序幕就此拉开。(王立纲,2007)

上海电视台于1979年1月28日下午15点30分播出了为上海药材公司制作的名为“参桂养容酒”的广告,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内地的第一条电视广告,也是中国内地最早的影视广告。(陈培爱,1997:80)同时,上海电视台还制定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份广告管理收费办法。3月5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春蕾药性发乳”广告,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条广播广告。同年春天,北京西单出现了广告墙,第一则户外广告出现。3月15日,上海电视台又播出了第一条外商电视广告“瑞士雷达表”。(陈培爱,1997:80)1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

1979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明确肯定了报刊恢复广告的做法,并作了具体规定。10月上海举行了全国部分地区广告业务第一次交流会,会议制订的《广告价目表》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统一的《广告价目表》。

1982 年2月国务院正式了《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同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了《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1987年10月国务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正式颁布了《广告管理条例》,1988年1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了《〈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1995年2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正式实施。我国的广告业走上法制化建设的道路。

事件评述:正是由于广告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复兴与繁荣,才为媒介管理提供了可能与发展条件。传统意义的计划经济管理在广告为媒介带来切实的市场利益之后,显得捉襟见肘。广告为媒介经营管理插上翅膀是典型的“功能创新”,媒介通过广告行为才具有了收入和盈利的经济“功能”,才有了更强的主体意识和运作空间,才有了“经营管理”的资源和可能。媒介在广告的助推下,和改革开放以后的众多行业一样,步入市场经济的时代,而媒介经营管理的手段也随之越来越市场化,成为真正的“经营”和“管理”。广告对媒介经营管理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告可以被称为是媒介经营管理的火车头,没有广告就很难开展媒介的“经营和管理”。所以,作为改革开放以后广告业全面复苏的1979年,可以被看作是媒介管理元年、媒介经营管理的发轫之年。

二、洛阳日报首创报纸自办发行,发行改革延续至今

1985年《洛阳日报》首创“自办发行”,两年之后全国有《太原日报》、《桂林日报》、《柳州日报》、《南宁日报》、《大连晚报》、《郑州晚报》等26家报刊自办发行。“这一举动减轻了邮局负担,缩短了投递时间,提高了投递质量,增加了发行份数,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强了报社自我发展的活力。”(贾培信,1988: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和“第一次全国人民邮政会议”决议,中央决定我国报刊发行实行“邮发合一”体制,报纸于1950年起陆续交邮局发行,“邮政合一”初期,杂志发行沿袭书店的发行方式,读者可以随时直接向报刊出版地邮局订阅各种杂志,然后由出版地邮局在杂志出版后按期向订户直接寄发。1953年报刊发行方式进行了两项重大的改革:(1)将大批报刊直接订户从发报刊局转移到当地邮局;
(2)将订销局与发报刊局之间直接要数结算关系,改为省邮电管理局汇总后向发报刊局要数并统一结算。报刊发行由邮局“包办”的局面由此形成。在建国初,“邮政合一”的报刊发行模式是符合当时国情的,但到了80年代中期,统一的邮发模式严重制约了报刊的发展。

当时,全国有2000多家报社,但只有邮政发行一个渠道,可谓“万人抢渡独木桥”,“邮老大”占据了绝对的垄断地位。报社跟邮局打交道有很多麻烦,有学者归纳为“五难”:一是“入门难”,新创办的报纸要找邮局办理各种繁琐的审批手续,确定邮发代号;
二是“起步难”,报纸刚创办时发行量肯定有限,可邮局曾规定:2万份以上才能交邮发行,不足2万份,发行费按2万份计算;
三是“砍价难”,商品交换中本来可以讨价还价,可邮局单方面确定的发行费率最低25%,最高45%,报社想砍价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是“收款难”,读者订阅报纸是先交钱再看报, 但订报款到了邮局手中,报社却迟迟拿不到;
五是“保质难”,虽然邮局也向报社许诺及时、准确投递,但发行中的迟、漏、错等现象层出不穷,发行服务不到位,而报社却无可奈何。(吴锋,2005)在这种痛苦的局面下,自办发行降生了。

1984年,洛阳日报社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精心的论证,决定组建报社自己的发行体系,以“报社自办”代替“邮局包办”,经过河南省委宣传部和洛阳市委批准后,1985年正式开始自办发行实验。报社内部成立发行领导小组,建立自己的销售网:在9县6区1市建立发行所,斥资建立运输车队,实行信息化管理,给各发行所配备了微机。自办发行管理严格,灵活多样,费用节省:它强调投递及时,确保市区早7点、县区上午10点,农村在当天下午也可看到报纸;
快速处理订户投诉,确保“上午投诉不过午,下午投诉不隔天”;
报纸发行的服务水平大大提高,费用却逐步降低,在报纸不断扩版的情况下,费率仅为20%。

《洛阳日报》自办发行后,发行量不降反升,扩大了报纸影响力,党委政府满意;
服务质量明显改善,读者满意;
发行成本大幅降低,报社领导满意。这一事件经过中央有关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986年,《太原日报》等6家报纸开始自办发行,由此拉开了全国范围内自办发行改革的风潮。天津日报在1988年率先突破邮发体制,成为全国首家自办发行的省级机关党报。1991年全国报刊自办发行协会成立,为隶属于中国记协的国家一级法人社团,截至2007年已有会员200多家,遍布全国200多个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实行自办发行的报社约800家,虽然只占全国报纸总数的40%,可这些报社创造了80%以上的广告份额,其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也明显好于邮发模式。(吴锋,2005)

事件评述:报刊自办发行,是改革开放以来,媒介管理的一次重大创新和改革。改革的理由看似简单,由于当时旧的邮政发行体制不再适合报纸经营和发展的需要,而改革的结果却发人深省,报刊不仅能通过内容产生影响力,在被长期忽略和禁锢的传媒经营中也能“管理出效益”,激发了传媒人的创新动力与改革激情。洛阳日报带头创新,引发了全国报刊发行的改革浪潮,这一创举可以被归入“管理创新”,即媒介经营管理在遇到阻碍时,通过管理创新实现自身发展。报刊自办发行的改革到今天还在继续,整合营销传播、物流管理等新兴的经营管理理念正在积极充实到这一媒介经营改革与创新之中。从报刊自办发行的历程中,可以深深体会到,对于媒介经营管理而言,创新是一种常态。

三、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广播走上多元化经营管理道路

1986年12月15日凌晨5点钟,随着激荡人心的音乐和呼号“珠江,珠江,珠江通四海,经济第一台!”的出现,中国内地第一个直播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了!这是一个用全新的广播方式广播的频道,她一反传统的“录播”方式和“分割式”节目编排,采用“以新闻信息为骨架,以大板块主持人节目为肌体”的形式,每逢半点播出新闻,每逢正点播出经济信息,其余时间根据“广播节目以时间为轴纵向延伸”的特点,按听众的收听习惯和需要安排内容,通过主持人灵活地将新闻、资讯、服务、娱乐等各种话题熔于一炉,开通热线电话与听众即时交流,多姿多彩地直播。(余统浩,2006)为听众提供最新最快的信息服务。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广播改革,在广播形式和内容安排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了,但更重要的是,为媒介经营管理导入了“服务”的理念,媒介不仅是新闻单位,也是受众的服务机构。珠江台的成功和后来系列台的建设,使广东电台焕发了青春,也引领中国的广播改革进入“珠江模式”时代。

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采取让更多的听众直接参与办节目的办法,缩短了电台与听众的距离。开播一年来,听众直接进入播音室发表评论意见,或参与各种活动的超过1000人次,听众来信则超过100万封,每天打来的电话也超过300次。听众普遍认为“经济台丰富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具有时代感的节目安排,使人耳目一新。”为了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广东、上海、天津、辽宁、浙江等省、直辖市相继成立了经济台。(陈玉清,1988:7)

而广东电台在开创了经济广播电台之后,尝到了改革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丰收。又于1989年开办了新闻台,1990年开办了音乐台,1992年开办了英语台,1994年又开办了收费的交通台、股市台等。(曾广星,1996)一时间开风气之先,形成“珠江模式”。

2006年12月15—16日,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中国广播改革20年高端论坛”在广州隆重召开。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会长李丹在开幕词中指出,20年前开播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以“珠江模式”揭开了中国广播改革的序幕,开创了中国广播划时代的发展历程。

事件评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诞生是广播经营管理趋势的体现,是“由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由全国媒介向地方媒介转变”、“由‘广’播向‘窄’播转变”。(邵培仁,2002:339)把为受众“服务”做到了实处,在当时这是“服务创新”。广播发挥自身应有的社会功能,而这一功能是广播最基础的功能。(Paddy Scannell,1996:23)由于这一改革顺应了历史和媒介管理的改革潮流,一时间全国各地的经济广播电台如雨后春笋,迅速壮大了广播产业。直到今天,交通台、文艺台、音乐台等专门化的“窄播”电台依然是广播电台改革发展的主流方向,受众更加细分,更加“小众”,服务对象的针对性也更强。而这些现象更加验证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在1986年改革的成功与意义深远。

四、媒介多种经营管理办法出台,媒介管理政策规章日臻完善

198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关于报社、期刊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此后新闻出版署征得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同意,就这个《暂行办法》作了几点说明。这两个文件明确规定:报社可以开展国家政策允许的、与本身业务有关的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文件还规定了报社开展多种经营的范围及有关政策,其中第三条规定报社经主管机关批准,“可以结合本身业务和社会的需要举办经济实体(如造纸厂、印刷厂等)。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后,依法从事经营活动。”这就给报社的经营活动放宽了政策,使报社更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报社过去办的企业也合法化了。文件还指出报社的经营活动应由经营部门负责,其所办的公司、企业,均不得从事与本身业务无关的纯商业经营。《暂行办法》公布之后,全国许多报社纷纷举办多种经营项目,有的办企业、公司,有的搞服务、交流等等。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北京各中央级及国家各部委所属报纸办的公司、企业就有80多家。各地报社也纷纷搞起多种经营。这对增加报社经济活力,促进报社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起着积极的作用。(贾培信,1989:3)

媒介经营管理法规是“党和政府对新闻事业的宏观控制和直接管理”(邵培仁,2002:102),是媒介经营管理的外部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媒介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媒介经营管理法律法规与行政规章,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这些规章制度是媒介经营管理他律的主要手段和内容。包括:《期刊管理暂行规定》(1988)、《报纸管理暂行规定》(1990)、《关于报社、期刊社和出版社刊登、经营广告的几项规定》(1990)、《有线电视管理规定》(1994)、《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199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2)、《期刊出版管理规定》(2005)、《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2005)、《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2005)等。

事件评述:媒介多元化经营一直是媒介经营管理者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反复实践、反复思考的内容,从政策层面上看,198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的《关于报社、期刊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无疑是有着划时代积极意义的,是重大的“政策创新”。虽然这个《办法》从诞生之日起就曾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甚至存在着并非仅仅小范围的反驳之声,但正如任何的改革都会带来争议一样,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媒介多元化经营的确可以给媒介带来活力,只不过同时带来的还有对媒介经营管理者的能力和魄力的挑战。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办法》保障了改革开放初期媒介经营管理改革的成果,用政策规章的形式保证了“有偿经营”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为后一阶段的改革做好了政策的准备与理念的铺垫,也为媒介经营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作了有益的尝试。

五、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问世,媒介经营管理结合他律与自律

1991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次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媒介经营管理的自律条件进一步完善,媒介经营管理走上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道路。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1981年新闻局和首都各新闻单位共同制定的《记者守则》,有1987年中央的《关于纠正当前新闻界不正之风的几点意见(草稿)》等,但作为全国性的第一个新闻职业道德规范——1991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次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却是最为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其后还有1993年中央明确禁止“有偿新闻”的“七三一通知”,1994年4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修订稿)等等,都是对职业道德准则的维护与完善。

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它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新闻职业道德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生活制约下形成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应当遵循的职业行为的道德准则。职业道德是处在不断建设之中的,新闻行业也必须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中国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维护新闻工作的严肃性和声誉,对于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对于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保证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事件评述:如果说市场经济是“看不见的手”可以通过供需调节和价格变化影响媒介,那么行政管理就是“看得见的手”,通过规章制度来直接调控媒介,实现对媒介的经营管理。但在这两只手之间还有“第三只手”,既有形又无形,既不像市场那样完全通过自发的、滞后的调整,也不像行政管理那样是刚性的、先验的。这就是以道德约束为主要手段的媒介自律,这也是媒介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问世是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创新”,媒介经营管理导入了“职业道德”、“伦理”等自律理念。对道德与伦理的重视,是全球媒介变革共同的必经之路。(Nick Stevenson,1999:1)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来看,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媒介经营管理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媒介经营管理必须是他律和自律相结合,不能有“短板”。(待续)

[参考文献]

[1]陈培爱(1997).中外广告史.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Chen Pei-ai(1997). History of China and Foreign Advertising. Beijing: China Price Press.]

[2]陈力丹(2002).关于媒介资本的几个问题.采写编,(1),第21 页.[Chen Lidan(2002). Several Questions about Media Capital. Interview and Editor,(1),p.21.]

[3]陈玉清(1988). 中国新闻年鉴.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Chen Yuqing(1988). China Journalism Almanac. Beijing: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hina Social Science Academy.]

[4]董素玉,聂焱,令伟家(2005-11-21).命运各异:历届央视广告“标王”的沉浮录.经济参考报,第6版.[Dong Suyu, Nie Yan, Ling Weijia(2005-11-21). Different Fate: King of AD in CCTV. Economics Reference Paper,p.6.]

[5]姜虹(2004-11-24).52亿人民币轻松入怀 央视标王蕴含的标杆意义.中华工商时报.[Jiang Hong(2004-11-24). 5.2Billion easily comes to CCTV with the potential meaning in the King of AD. China Industry and Commerce Times.]

[6]贾培信(1988).中国新闻年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Jia Peixin(1988). China Journalism Almanac. Beijing: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hina Social Science Academy.]

[7]闵大洪(2006).中国报业集团十年探索奋进.中国报业,(2).[Min Dahong(2006). China Press Groups Explore in decade. China Press,(2).]

[8]邵培仁(1994).新闻媒介管理改革浅议.新疆新闻界,(6).[Shao Peiren(1994). Discuss on News Media Management Reform. Xinjiang Press,(6).]

[9]邵培仁,叶亚东(1995).新闻传播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Shao Peiren,Ye Yadong(1995).News Communication. Nanjing: Jiangsu People Press.]

[10]邵培仁(2002).媒介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Shao Peiren(2002). Media Management.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1]邵培仁(2007).文化产业经营通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Shao Peiren(2007).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Chengdu: Sichuan University Press.]

[12]王立纲(2007).起飞与壮大——中国报业改革三十年备忘.青年记者,(11),第19页.[ Wang Ligang(2007). Take off and Develop – Memo of China Reform in Newspaper. Young Journalist,(11),p.19.]

[13]吴锋(2005). 从边缘到中心——《洛阳日报》发行20年回眸.传媒,(10),第16页.[Wu Feng(2005). From Edge to Center—Look back on Luo Yang Daily’s circulation in 20 years. Media,(10),p.16.]

[14]吴湘韩(1999-10-15).传媒与资本市场“眉来眼去”.中国青年报.[Wu Xianghan(1999-10-15). Media begin eye contact with Capital Market. China Youth Daily.]

[15]余统浩(2006).关于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诞生的记忆.南方广播研究,(11).[Yu Tonghao(2006). The Memory about the birth of Zhuajiang Economic Radio Station. Southern Broadcast Research,(11).]

[16]曾广星(1996).十年广播改革回顾与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S1),第20页.[Zeng Guangxin(1996). Rethink of Broadcast Reform in 10 years. Journal of China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S1),p.20.]

[17]周婷(2007-11-19).文化创意产业期待点石成金.中国文化报,第1版.[Zhou Ting(2007-11-19). Cultural Creativity awaits turning into Gold. China Culture Newspaper,p.1.]

[18]Gracie L. Lawson-Borders(2005). Media Organizations And Convergence: Case Studies of Media Convergence Pioneers.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推荐访问:述职报告 主管 营业 营业主管述职报告【五篇】 营业主管述职报告(精选5篇) 营业主管岗位述职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