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读书生活心得体会4篇,供大家参考。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4篇《读书生活心得体会》,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 篇一
十年课改,成效斐然,但也存在问题,尤其是基础教育问题多多。观今天基础教育现状,悲观地说,路走得越来越窄,似乎要进入死胡同。或者乐观一点说,已面临课改的“瓶颈”。怎样突破?发人深思。
欲寻求突破之法,必须审视教育,了解教育之现状。
教师的知识储备单薄。受多年教师僵化的培养体系的制约,今天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大多为师范专业毕业。在院校学习中,专业划分过细,致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专”而不“博”。即使这个教师非常刻苦,但毕竟院校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能真正拥有广博的知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碗水,甚至是一桶水。”按今天的理解,问“学生”那得清如许?“教师”源头活水来。
学生的学习生活单调。当今,“幸福感”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词语,也有专家分区域、分职业对群众的“幸福指数”进行了调查分析。但往往忽略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社会中,“幸福指数”最低的就是学生。究其原因,学习压力太大,学习生活单调所致。学生的学习生活,“两点一线”,“日不出而作,日落而不息”,整天除了考试,还是考试,接着仍是无休止的考试;每日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接着仍是没完没了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方法单一。曾几何时,教师上课就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根教鞭,学生就是静静的听、认真的记、小心翼翼的问。现在教改了,课堂“活”起来了。教师上课是笔记本一拿、鼠标一点、多媒体一用、问题一抛,学生就是好奇的看、信马由缰的讨论、海阔天空的表达。
当然,以上都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问题也不少,诸如评价体系落后,不注重教育均衡等等。因水平有限,在此不能深入探讨。就对上述问题而言,其症结在于基础教育已经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教师也可以多起来。“教学做合一”,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存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实际上不就是学生全部的生活吗?
教育离不开生活而存在,教育的对象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还教育的本色——回归生活呢?
教师要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丰富知识;学生要回归生活,让生活丰富多彩;学习要回归生活,这样的学习才是根本,才会高效。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 篇二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看,最近买回来看了一下。
作者通过去到几个城市底层去生活,通过自己找工作,自己找房子,实现收支平衡。体验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结果却遇到了一系列的意想不到的问题。
第一份工作是去佛罗里达找一份服务员的工作,在餐厅里有很多人过来吃饭,有开车司机,建筑工人,还有清洁人员,保洁人员,管道修理工。人多的时候一团乱麻。
我在领导们的监视下生活,这让我感觉非常难受,他们之所以监视我,是为了找出我有没有偷懒,有没有偷窃,有没有滥用药物,或者更糟糕的行为。
一个同事说,她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后,伤感的告诉我,几年前她就发誓,再也不要为企业工作,他们一分一秒都不会让你休息,你付出多少他们就拿走多少。
我发现,我的租金就要占用我的大部分收入,根本没有什么神奇的理财方式,能让穷人维持生活,反之却有一大堆特殊的开支需要支付。
为了节约租金,你就要住的更远,你住的更远,就要增加一个通勤时间,你的通勤时间越长,越没有时间用来学习和思考问题,陷入恶性循环,通勤浪费你的时间,而穷人的时间,往往是不珍贵的。
马丽的男朋友,他因为缺席了太多的维修屋顶的工作,而没有收入,原因是他的脚被割伤了却没有钱买抗生素。你无法凑足两个月的租金去租公寓,那么你就只能高价去租一个日付的房间,如果你只租一个房间,那可能就没有厨房,那你就不能煮上一大锅扁豆来省钱,你必须吃能在便利店微波炉里面加热的食物。这让你花费更多。
第二份工作是在女佣公司,我们去别人家里面打扫卫生,拖地,清理厕所。我们被要求趴在地上擦地,连膝盖都要趴在地上,屋主人看着我们,怕我们偷东西,她不会感谢我们把他的房间打扫干净。而公司要求我们只能使用一小半桶水,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屋主人得到了一个看起来干净的房间。
当你要找一份工作的时候,你要接受测验,你要接受药物测试,你要接受人格测验。本来你是,去找一份工作的,结果通过这一系列的测试,给你的感觉,好像是你在乞求一份工作。而他们正是利用了你不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使劲的压榨你。
第三份工作是在沃尔玛等,整理收货员。顾客把衣服拿来拿去,放在不该放的位置。我们就把它们收起来叠起来,放在它们应该在的地方。而这些人在他们家里,也是做着同样的事,但是他们来到超市,他们就乱扔东西。
穷人和富人竞争,永远没有胜算,富人永远出得起更高的价格,他们可以,住更好的房,把你的地买走,盖公寓,高尔夫球场,于是穷人被迫要住进更荒废,离工作场所更远的屋子。
而且所谓的劳动力短缺的城市,底层劳工的工资却仍然非常低。因为最显而易见的理由是,雇主绞尽脑汁想出各种手段,用上每一份力气,就是拒绝加薪。
雇主几乎愿意提供任何东西,如免费的餐点,交通车,员工的购物折扣,但是就是不愿意加薪,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如果市场改变了,这些福利就可以随时取消,相比降薪这些福利更容易取消,在同样的逻辑下,汽车制造商宁愿提供给顾客现金折扣,也不愿意降价,因为折扣的好处是它看起来像一份赠送的礼物,而且不需要解释就能停止实施。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这种情况没有激起员工的反弹呢,雇主不加薪是符合经济学的,为什么员工不展现出同样的经济学行为呢?为什么他们不抛弃那些冥顽不灵的雇主呢?为什么他们不逼雇主加薪呢?
这个背后的假设是,员工会自己把事情想清楚。其实则不然,人类经历的摩擦会更多,尤其是当人们贫穷的时候,他们的行动能力也通常越加受到限制,比如没有车的低薪一族,往往必须依靠一名有车的亲戚,让人愿意每天带着上班和下班。众多低薪员工的种种屈辱,药物检测,被监控,被经理的申斥,使工资保持最低。如果你被弄到觉得自己很没有价值,你可能就会认为自己就应该领导那么点工资。
底层劳工只能赚到一点可怜巴巴的钱,用这些钱维持生活已经几乎不够用了。又怎么能存到钱,再产生被动性收入呢。所以一直就是赚点钱然后花完,再去赚钱再花光,永远无法摆脱困境。也不会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就像当今社会那些打了鸡血一样的培训,每天的喊口号,互打耳光,肆意侵占员工时间,还有更侮辱人的培训方式,都是限制员工,打压员工的具体体现,就是要让你知道你必须服从,必须听话。有句话讲,贫穷限制了我的想像力,其实这句话一点也不搞笑。真正贫穷的人完全不会想到生活有多少种方式,他们为了生存已经用力了全力,怎么还会去想吃牛排的时候是左用手刀还是右手用叉呢。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 篇三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其年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七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看见《梵高传》,想起这个拿生命换了艺术的人,一生连素描在内一共画了一千七百多幅画,生前却只卖出一幅,大概只卖了几块钱。
不知道几块钱卖出的那幅画现在还在不在。
梵高的画现在值钱了,日本人从伦敦买了一幅梵高的“花瓶向日葵”,花了2250万英磅。梵高倘活着,这2250万英磅不知又可以买多少画布。
梵高那时候的钱也是钱,梵高那时候若也向钱看,今天的人损失可就大了。
这世界似乎总要把养活艺术家的钱变成艺术家遗像前蜂拥的香火。
我不知道梵高的画到底值多少钱,我想那些“炒”梵高的人也未必知道。梵高活着的时候没人关心,甚至还要施以谩骂,梵高死了却拿他炫耀,不知道炫耀的是他的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也难怪中国的张承志面对看梵高画的那些人要投以愤怒的一瞥。
但是,研究梵高的文章可是天天都有了。
明代袁小修在他的《东游记》之三十一中写道:“焦山有野意,大胜金山。独《瘗鹤铭》之疑未决,欲亲往勘之。盖此铭诸家若聚讼,以为王右军书者,苏子美也;以为颜鲁公书者,欧阳公也;以为顾况书者,沈存中也;以为陶隐居书者,黄长睿也;以为诸公皆非,而别有隐君子者,董卣也。”
对于一些历史的遗物,人们似乎也爱围观,不仅围观,还爱发一些长长的议论。
这围观,可以使长长的时间充实,而这议论,似乎也就成了功夫、学问。
一部《文心雕龙》,养活了多少后代学者,一个孔子,养活了多少夸他骂他的人。
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诗人写过这样一句话:把鲁迅存入银行,吃利息。
看了这本书,让我们一样,渴望生活,热爱生活。外国作者的传记,前言可以看出,作者很诚恳。有些细节,作者根据环境和梵高的性格推理杜撰了一些,无伤大雅,反而生动许多。
了解了梵高的一生,有点沉重,也有些欣慰。作为一个人,梵高是渴望得到认同的;作为一个人,梵高也拥有了最坚实的后盾,最忠诚?朋友——他的弟弟。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 篇四
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赵汀阳的这本书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真正的伦理学的世界。
提到伦理学,我们似乎很少在课堂上涉及它,但实际上它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本书就对幸福——伦理学的第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追求幸福是人生活下去的动力。如果不能追求幸福,那么人生就毫无意义。人类的生产、消费等社会活动,根本上是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就是一种对幸福的追求。
那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呢?幸福一直是一个尤其含糊的概念,因为它听上去过于美丽,于是人们喜欢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使用它,无论是繁华或是朴素、轻松或是严肃的场合,以至于幸福与快乐、富裕、权利和完美之类相混淆。幸福的概念就像“时间”、“宇宙”等基本概念一样现实存在,人们不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但要具体量化幸福,给它一个明晰的定义,似乎有些困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大多数人的“知道”不一定是理解,更多是体会,是感性的“懂”,而不是理性的“知”。
幸福不是某种主观意向被满足的结果,通常人们关于幸福的理解大概可以概括为“心想事成”,这没有错,但还有所欠缺。“心想事成”是我想要一样东西,并且得到了它,这看起来似乎是幸福的一种表现,但是关于“想”和“成”却有几个可疑的问题。首先,这虽然是我要的东西,但它是否真的对我是有益的,并不是我的主观上可以判断准确的。可能会发生我想要的正好是对我有害,或者是没有意义的东西的情况。就像我们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对自己也同样如此。所以“我想要的”并不等于“对我有益的”。其次,由于知识获得不够充分,或是心理不成熟,不知道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别人误导我去相信这个“成”就是我想要的。我们不断被他人告知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需要,至于这些是不是真适合我,并不清楚。另外,在许多时候,我所“想”并不是我自己能够给自己的,而是必须由别人给我的。因此,幸福就要依赖他人,就不是自己决定的事了。
由此看来,幸福的原则是超越了主观性的。幸福并非总是与主观意愿恰好一致,并非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知道如何获得幸福,许多人往往只能拿快乐糊弄自己。但无论如何,追求更好的生活总是好的,至少有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追求的同时,明确“所求”对我们的人生是否有价值,方式是否合情合理,时刻保持一份理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幸福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4篇《读书生活心得体会》,能够帮助到您,是最开心的事情。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读书 生活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4篇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500字